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2024-10-19

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精选12篇)

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篇1

一、课堂上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如果学生不想学, 学习的收获就会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 也是无效教学。同时,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 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自己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学习白居易《长恨歌》时, 我首先放了一段爱情悲剧的曲子 (选《梁祝》插曲) 。在结尾时, 我饱含深情地朗诵了爱情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做连理枝, 天长地久会有时, 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凄婉忧伤缠绵的意境中。然后, 导入课文:让学生齐读白居易的《长恨歌》, 再默读思考5分钟,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讨论发表看法。—学生自由热烈地发言—教师点评—让学生观看视频《贵妃之死》—引导学生比较:唐明皇与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探究人类真正的爱情观、事业观, 明确职责与爱情的关系, 从而有效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最后也完成了本首诗的内容教学。2节课下来, 学生是兴趣盎然。我也增强了对他们实施教学的信心。能否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 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 针对不同的情况, 经过反复的思考, 最终再确定灵活多样、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上是否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们可以改过去一味的“师问生答”模式为“生生问答”“师生互问互答”模式,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如果课堂上能在老师引领下, 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错误我纠正、你掉队我帮助的景象, 那么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一定浓厚, 就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具有一定的安全感、信任感、成就感和愉悦感。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追求人人发展的。

三、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同病相怜的感触, 是心音共鸣的感慨;“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是体验的畏惧, 是体验的忠告。面对学习和生活, 唯有自己体验的东西才感到最真, 最难以忘怀。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内容和方法, 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不断地去探索、玩味诗文的内容, 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一次在讲李煜的《虞美人》时, 一个学生的“走神”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带着责备的目光望他时, 谁知他站起来说:“老师, 你知道吗, 刚才我把自己想成了作者, 我就在那个小楼中徘徊, 现在我终于能完全地理解亡国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情感了。”他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因为我当时只注重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思考 (其实这种思考已经带上了我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 ,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能力。

后来, 我用学生酷爱的元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做诗词鉴赏“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方法训练。多媒体展示“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 (2)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用白描的手法来描绘这幅图画———夕阳暮归图 (先用笔写在纸上) 。 (3) 提问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然后再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4) 教师点评并做示范性描写, 而且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5) 拓展探究———试问“断肠人”是谁?是在家的思妇, 还是在外的游子, 还是作者自己?“断肠人”此时此境的感受是什么?于是再次让学生去发挥想象, 谈谈自己的情感体验。 (6) 归纳总结:诗歌鉴赏, 对于同一首诗词, 不同生活体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但我们应尽力去体会、去还原作者原创的本意。后来征求学生意见、总结教学效果时, 我发觉这种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体验式去阅读学习的效果很好。

四、课堂上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 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 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使学生“跳一跳, 摘果子”。教师在通盘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的教学内容。例如学习杜甫的诗: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 (通“影”) , 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在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古诗鉴赏方法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去体会:蜀地寒冬的夜晚, 昼短夜长、天寒地冻, 山险水恶、霜雪满地;戍角之声阵阵入耳, 三峡星河摇动不定;丧友无家、理想难成、漂泊艰辛的诗人, 面对国乱战祸彻夜难眠, 耳闻千家凄苦哀音, 诗人会怎样呢?学生在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后, 我把难度定位在让学生去探究“渔樵夷歌”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渔樵夷歌”在现实生活中多指少数名族的爱情歌、山歌、生活抒情歌, 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以及悠闲、自由快乐的山水田园生活。而此处五更时分, 渔夫还在打鱼, 樵夫就要上山打柴, 渔夫、樵夫日常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学生在查阅资料、了解这些内容后去挖掘、探究。从而完成理解“歌声”与“哭声”在表现内容上的统一。反思就是为了超越。新课程是理念、精神, 更是实践和探索。课上得到底好不好, 决定的因素有很多, 但我认为, 只有学会教学的反思才能让课越上越好。反思是一种勇气, 更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的思想、认识以及知识体系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才能完善。

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篇2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学习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用合理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主体地位必须得到确立,在课堂中教师用合理经济的队伍调动和教学语言,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通过少讲解多练习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

把握好“度”往往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和知识,但不能放任自流,还要加强对课堂的管理,不能出现完全“失控”的局面。在课中教师要充满激情,通过深情去感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要从内心去关爱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教学中应处理好师生关系,多进行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让学生找到学习体育的快乐,但在课中对学生鼓励和批评务必要真实,不能简单的去“糊弄”学生,对于学生练习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客观,让学生明白真正需要超越的只有自己。在教学时,体育老师要尽力去做好每一次示范,认真去讲解好每一个动作要领,练习时的`强度不能太大或者太小,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不能太看重形式,因而脱离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练习时,发现学生出现不规范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现状,但对学生能通过团结协作完成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完成。

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篇3

一、教学反思的现象及分析

现象一:敷衍了事

由于广大教师工作繁忙或对撰写教学反思的意义认识不够明确,因此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还有少部分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辞不达意,东扯西拉,甚至实在没有东西好写,就到杂志上、报刊上东抄一段西摘一句,权当“反思”。这样,敷衍了事的反思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教师忙于应付,非但不能从反思行动中得到收获,获得成长。反而浪费了时间,成为教学反思这一任务的奴隶,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现象二:蜻蜓点水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如蜻蜓点水,常常是流于表面现象,满足于感性经验的总结,把教学反思当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再现,没有思想冲突,没有教学感悟,更不能从反思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反思方法的不足,才导致教师反思时不能深入探究教学现象,不能深度剖析教学问题。因此,教学反思的效益低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现象三:独思冥想

班主任教师不仅要忙于教学中的备、讲、批、辅、考、评等常规教学活动,还要进行班级管理,组织开展活动,处理学生矛盾。偶尔写写反思,但由于缺少交流、合作的习惯与氛围,或自己羞于与他人交流、沟通.或他人不愿参与交流、合作。因此,在反思过程中极少有人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有的教师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彻夜难眠,白发骚更短。这样靠个人苦思冥想来诠释与表达的教学反思,不仅认识肤浅狭隘,收效甚微,而且使教师陷入自我封闭的反思困境。

现象四:千篇一律

很多教师上完一堂课后,根本不去进行深入地反思与分析,只是经验性的总结与回顾,而且关注的视角比较单一。往往只用简单的几句话便总结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先写教学成功之处,再写教学中不足的地方,没有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没有改进教学的方案,并且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空话、套话较多,形成的反思千篇一律。这样,教学中的闪光点得不到及时总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更不用提通过反思来创性教学,提高自身专业成长了,反而使很多教师陷入反思的“定势”中,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劳动。

现象五:误入歧途

有的教师在反思中一味追求主体的合理性,从客观方面寻找原因,把教学中的不足归咎于学生的家庭教育、基础、能力、态度等,一味地为自己辩护,得出有碍自身专业成长的不当反思。也有个别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的完美,片面追求理想化的教学境界,越反思时思想压力越大,越反思越不知如何教学,反而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中。这两种反思现象都偏离了主航道使反思误入歧途,其结果是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提高有效教学反思的对策及措施

(一)要提高认识,树立反思意思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很有道理的,任何一个成熟的教师都是在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教师通过反思能够不断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能够不断再学习,从而拓寬专业视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而且,课程改革也需要教师在反思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当然,许多教师教学负担偏重, 但这并不能作为不进行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大家有心教改、真心提高自己的能力,时间是能够挤出来的。教师要树立反思意识,认真总结经验,可以将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采取教后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逐渐积累资料便于分析、思考、研究、交流。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在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发挥管理作用,构建和谐反思氛围

学校要求教师写反思是从管理方面入手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因此,教学反思的管理应具有人性化。只有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反思氛围,搭建积极的教学反思平台,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学校布置教学反思要留有弹性空间,要保证教师有反思的时间,以便静心思考。特别是学校对反思的评价不能用形式、数量、篇幅来判断教师反思的优劣,应注重反思的质量,追求反思的实效,应该以 “精、深、实”为评价标准,看反思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哪些困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无帮助,对提高教学效益有无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参与反思的积极性。

(三)加强学习和方法指导,提高反思实效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初探 篇4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思之有的”

教学反思只有“思之有的”, 才能有的放矢, 才会更有效。教学反思的目的首先在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师教完一节课需要理性思考, 并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其次在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这节课学生学得怎样?效果如何?如何增强时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一切都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 在实践中探究,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再者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只有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实践,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 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实践的理论层次。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思之有路”

教学反思只有“思之有路”, 才能更有效。首先要反思课前的预设。课前教师要精心预设,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料、备练习、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等。其次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的“得”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它来自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 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教学的“失”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 因课堂教学复杂多变, 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设, 教师也不是圣人, 不可能保证每堂课都不出一点失误, 反而可能会出现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安排不妥、教具准备不充分、表达不清及举例不当等。因此, 我们就要反思这些失误, 引以为戒。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思之有法”

教学反思只有“思之有法”, 才能更有效。首先是个体自我反思法。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随时记录在备课笔记上, 反思课堂的得失和教学灵感, 为撰写教学课例和论文积累素材, 形成反思日记或随笔, 甚至撰写教学反思论文。同时还要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反思, 形成反思案例。通过教师备课———授课———发现问题———反思———调整———新问题———再反思, 然后再进行课后备课, 重新设计等课堂教学活动, 力争做到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其次是群体互助反思法。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通过群体互助、集体反思来讨论教学中的一些细节、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只有“思之有据”, 才能更有效。首先是看教学理念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 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若离开了这一点, 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所以反思课堂教学应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并用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看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故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若离开了这一点, 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五、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思之有行”

教学反思只有“思之有行”, 才能更有效。首先在于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 一切科研都应为提升教学质量而服务, 教学反思也不例外。“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我们不应成为“语言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反思得再深刻、再到位, 关键还在于落实。教学反思在教师中逐渐形成习惯的同时, 更要将其用于改进教学。其次是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学了多少,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也才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 孔子、叶澜等教育专家对教学反思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所以当今的教学反思不是缺少理论引领, 而是缺少探索实践。我想,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思之有的”、“思之有路”、“思之有法”、“思之有据”、“思之有行”这五点, 那么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反思定会有效。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申继亮.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严先云.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篇5

平定县柏井中学刘召平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面对现在大班容量的现实,如何使课堂短短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达到最高的效率,是英语教与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有效教学”的误区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一部分老师还缺乏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以及相关的策略,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还会呈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益不大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教学用时少即课堂效率高

我们有些老师并不是缺乏教学热情,而是忽视学生是作为真正教学对象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看来,一堂课下来,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花的时间越少就视为课堂效率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的教学思想最终导致忽视了教学是关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特征。

误区二:学生接受内容多即学习效益大

在课前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确实很投入,表现为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而又呈现高密度;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在按照教学预设的东西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表象上看这不失为一堂高密度、快节奏的好课,然而反思其效果,我认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内化,才可能有较好的输出。因此,并不是输入的越多,产出的就会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教师在每个输入的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示范让学生有足够的理解。

误区三:教师任务的设计低效、无效期待学生有效的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的倡导下,我们倡导以任务型等强调过程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实践中会看到教师设计的多种任务,然而在任务开展的过程中,突出表

现的问题:本身的教学任务缺乏有效性或是呈现低效性。

误区四:任务的开展只是集中于“优势学生”的有效输出

在新课程精神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会有意识地增强有效的语言实践量,设计可行的有效的任务,这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便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但是,当教师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互动效应,往往把任务的执行只集中于少部分的“优势学生”身上,这与“有效教学”所期望的能让班中大多数的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能获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值是违背的。

因此针对以上种种的误区,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假设。

1、如果针对大班容量的现状,在班里竞争英语小能手,来帮助老师共同提高班里的英语成绩,就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2、如果采用纪律比赛加分等类似的形式,就可以督促学生课堂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3、如果能够纵观课本知识,提炼知识框架,并且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用联系的思维组织教学,就能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4、如果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互动,不仅能培养孩子们合作的精神,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体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感悟: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知识是不会保存的。” 英语课作为一门语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掌握语言使用技巧要通过学习者亲身的感悟,决不可能单凭教师的讲解去完成。所以,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因素,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活动教学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渴望知识的心理而创设的教学法。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所关注,所谈论的热点话题,这样才能更

好地创建一个让他们兴奋的课堂环境。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开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的课堂效率。所以在课的开始用英语歌曲,英语歌谣,小故事,游戏,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把孩子们很快带入课堂的学习。

2、从课堂要效率,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年前就提出“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可以学得更多”,此后又有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但这些大家们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直至今天,寻找一种有效、高效的教学仍旧是我们教育者的梦想。我们都知道恰当地、实际地制定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学目标不恰当,教师就难以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只有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仔细分析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实现目标的切入点,才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才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要实现几个转变: 闷课——活课;低效——有效;有效——优质。与此同时学生有效学习的表现 :

1、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2、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3、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

实现这些要求感情交流必不可少,然而所有的这些又对老师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我们把它归纳为五点:1、有思想(见解)2、有智慧(灵气)3、有激情(真情)4、有个性(风格)5、有文化(品位)。

(1)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学习内部环境,使学生学得安心、专心良好的课堂学习内部环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二是良好的课堂纪律。学生听课要听得进,首先心态必须稳定,而且注意力要集中,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其注意力。这一点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尤为重要,刚上课时学生较兴奋或疲劳,注意力难以转移到学习上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唱英语歌、谈论天气、讲小故事等吸引学生注意,放松其紧张的情绪,使其顺利地进入英语学习的角色。其次,学生要听得清、听得准,需要良好的课堂纪律做保证,散乱的课堂纪律会相应地降低对学习任务的专心程度及听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密切注意并及时利用学生的眼神、表情及练习情况等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避免出现纪律问题。

(2)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心中要有层次,对能力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设定不同的目标,让尖子生冒尖、中等生跟上,差生有积极性,尽力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一、认真听教科书规定的内容,大略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单词。

二、课下完成作业后,要选择一套英语录音带来听,它应该是让你在随意中就能轻松听下去的录音带,它不会给你增加太大的压力,但却能让你把教科书上学过的句子、单词、语法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这就是快速学习法中的“存储、记忆、激活”三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激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053-02

一线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那么怎样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师生关系,融入教学课堂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指导书写“12”时,学生对我的板书不满意,大胆地说:“老师,您写得不太漂亮。”我亲切地说:“谢谢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怎么样写才能更漂亮? ”学生说: “十位上的1斜一点就好看了。”我说: “那你允许我再写一遍好吗?”我在学生的期待中又写了一个比较漂亮的12,学生情不自禁地为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二、使用教学用具,促进形成数学概念

从心理学上看,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我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三、优化课堂问题设计的指向,明确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预设探究活动,参与研究互动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五、重视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因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而“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交织在一起,即探究中有合作,合作中有探究。要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合作探究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其次分工要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主人。探究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应该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合作探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每人在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六、捕捉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1.要及时发现“误点”。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2.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種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篇7

前段时间,在淮北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与市五中联合举办的送教活动中,针对这一难题,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运算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运算四个性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性质。

其实,我在备课的时候,做了充分预设,不仅仔细地分析了教学目标,而且精心地进行了教学过程设计。力求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考“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整个过程,并在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好的课是清新自然的,刻意的热热闹闹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因此,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一定要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度。我在教学设计上起点低,采用做游戏的方法,用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来类比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上课,不仅能提高数学的趣味,还易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同时复习了底数、指数、幂的含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有效铺垫。融入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法则的推导过程中,我以设置“问题串”为主要教学策略,把提出、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启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也更能深刻地理解正在探究的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会针对教学主体的个别差异,采取“分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层层推进,给不同级别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都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

现代数学教学中有一条教学原则叫作“过程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从而认识到理论知识点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掘出解题的思维过程。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说”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a(hm)·a(hn)=a(hm+n)(m、n都是正整数)。有的学生不是按照公式的顺序写出来的,有的学生忽略对“m”“n”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提出“a”也要有范围。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与辨析,达成新的知识建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指出运用公式条件的必要性,同时在例题讲解、纠错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运用公理、定理、性质、公式等数学概念解题。公式中的“a”可代表一个数、字母、式子等,同时公式也可以推广,对于两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也适用。教师强调符号的同时,进一步对法则进行剖析。学生的易错点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种生成是课堂中最富有灵性的资源,也是课堂生命活力的追求。解决了学生的易错点,也就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这种教学当然是最有效的。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思维形式仍偏重于形象思维。如果把教学中的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强加入他们的大脑,则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过多讲授效果不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备”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培养不同级别的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他们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创新意识,提高各类学生的数学素质。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忽视了“学”,“教”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实效性也会减弱。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细致认真的指导,并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课堂学习之中。通过学习指导,教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新方法,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同时,还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高效地完成课内外作业之中。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总结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点、重难点进行总结,对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篇8

从教学流程的角度出发, 教学反思分为如下三类: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一、课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 把握相关教材, 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反思, 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设计、教学方案的编写进行反思。

(一) 研究课标、教材, 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课程的宗旨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化学的角度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化学的发展历史、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化学的核心内容。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由此初步确定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反应和能量等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

(二) 研究学生学习, 制定教学策略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有兴趣的事, 就会主动去做, 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初中化学教学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程度等多种因素,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教学环节, 提出教学目标, 组织课堂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都能有所收获, 有所进步, 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课中反思:注重教学反馈, 指导学生学习反思

课中反思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能否根据教学情况及时反馈, 能否灵活有效地监控、调节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参与、交往、目标达成状态进行反思。

(一)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反馈情境,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习反思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 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 得到发展。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设置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 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 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学习和反馈环境, 教学情境设置要依据教材或学生感兴趣的生产、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科技发展的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作用, 便于学生参与, 为学生创造参与反思的机会, 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成就和问题, 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

(二) 教师通过“出声思维策略”来示范反思过程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 有效地监督和调控教学活动过程, 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教师可通过“出声思维策略”来示范反思过程,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哪里应用, 分别从动机、方法、结果呈现、情境因素等维度提出思维的任务和内容。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 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探索, 学会自主学习, 在有效指导的前提下, 放手让学生进行体会和练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在习题课中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

教师应按照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 如理解题意、探究相关知识点、寻求解题思路、选择解题方法等, 从而提高反思能力。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习题进行有效阅读, 将习题与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衔接, 从中获得解题的切入点, 是把凌乱的知识进行网络化、系统化, 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案, 有利于形成高效的解题方法。

三、课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 关注过程效果, 提高师生素养

课后反思主要指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 并且提出一些分析、批判、改进性的意见及措施。应思考的问题是:实际授课过程与事先教学设计之间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它的表现形式为课后小结、信息反馈以及自我评价等。

(一) 从学生测评结果反思目标的达成效果

近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设计注重对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等知识的考查。这些均是初中化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 也是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的关键。学生作答中出现的错误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例如, 近年初中毕业生作答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出现的主要错误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综合性强的试题、读图识图、信息迁移、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试题错误率较高。这些试题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严密性和综合性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和很好的选拔功能。

(二) 从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的环节

课后反思是根据教学效果和体会, 修正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教学策略的过程。近年化学试题在考查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 也有意识地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源于社会, 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特征。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能积极用化学视角观察各种现象和问题, 切实感悟到化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教师一节课下来, 想想在哪些教学环节体现了以上思想, 有哪些效果?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发展?目标达成如何?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如何?从备课到上课, 再到指导学生学习, 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 需要解决。

总之, 经过精心准备和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 教师要用课后反思这一环节来分析、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 达到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 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史昕, 周琳.谈如何实现化学课的有效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8) .

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篇9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 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 有许多教学内容, 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 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 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 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生所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教学定位问题,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对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这一专题的内容比较深奥, 教学难度较大, 因此,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 让学生掌握重点主干内容, 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的主要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主流思想的大体演变情况 (两汉时期独尊地位的确立和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的挑战) 和历史原因及对我国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 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即使经过教师的努力, 在当时实现了这些教学目标, 但在以后的考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也就谈不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 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在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既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又要考虑高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校的课时安排, 因此有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 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课时安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简化教学内容, 强化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内容, 使学生易于接受, 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 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 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 甚至不予考虑。否则, 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 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 不仅没有实际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 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 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 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 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 理解不了, 运用不上, 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 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降低难度, 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 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 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 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研究。例如,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 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 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 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对它所产生的原因, 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只有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 为学生乐意接受, 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我想这个观点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落实, 有些方法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有些教学内容即使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 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 我认为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能因为新课程有要求而盲目求奇,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过时。对在那些教学内容繁多又以记忆性为主的历史课堂上, 宜以采用讲授法、阅读法、交谈法为主。如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中, 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从落实知识、理解内容的角度来看, 效果是比较好的;在一些内容比较深奥、理解难度较大, 又有繁杂重叠知识点的课堂上, 可采用知识迁移、归纳比较、分析总结等传统方法和学生一起将教学内容整理出来, 使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譬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第四两节的内容, 可将它们整合起来, 列成表格, 罗列出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有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各种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 即使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接轨新教材、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关键所在, 尽管在当今高一课堂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 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校情、班情和学情, 使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与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转化为师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探索的动力和源泉。我认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材处理方法就都是新颖的、可行的, 都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4) .

[2]李洁华.问题情景:历史课堂的内在组金促进之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7) .

[3]刘春燕.努力推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3]姚焕成.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反思提问设计提高生成教学有效性 篇10

一、概念揭示时, 提问重在“拨开云雾”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因为学生的学习从来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他们总是带着各种“迷思概念”进行学习的, 这也为生成性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学生的质疑才从此不断产生。教育的宗旨在于转变学生的观念, 特别是学生的“迷思概念”在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带来负迁移时, 教师的提问就要有针对性, 要打破学生的原有认知平衡, 促使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案例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学

课前提问:图①至④分别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

师:你有什么判断标准?

生:①和②上下两边都一样长, 左右两边也一样长。

师:假设把长方形摆放成如图⑤, 还有上下边, 左右边吗?用什么词语描述两边的位置关系更合适呢?

教学环节中的活动设计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的。先观察后比较, 利用图形的非标准变式, 再通过情境创设的提问, 引导学生剥离非本质属性, 抽取本质属性, 提炼“对边”的概念, 改变学生已有的“迷思概念”, 建立科学的概念, 帮助学生掌握严密的数学语言, 为学生顺利开展思维活动提供适当的生长点, 促进学生认真思考。

二、规律探索中, 提问重在“聚类引导”

规律探索的活动中, 因学生思考角度、思考层次的不同, 导致各种生成教学的出现。有些资源与学生的现实起点有一定的距离, 教师在加工、重组学生生成性资源的过程中一定会组织学生观察、比较, 并在比较过程中提出问题, 这时的提问一定是重在引导, 帮助学生有向思维。

案例2:《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

师问:3÷2=1……1, 余数比除数少1, 其他算式中也都是少1吗?还有其他情况吗?

生:有的, 像7÷5=1……2, 还有其他余数是3的。

师:这里虽然余数比除数少的数量不同, 但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余数不比除数大。

师:我们可以从正面的角度阐述:余数总比除数小。

在这节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找余数与除数的规律是重点, 也是难点。让学生从40道算式中找出余数的规律, 实属不易。如果是用发散性的提问方式, 其结果多元化的程度, 我们无法预想, 将大大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做学生探究路的搭桥者, 提供给学生一个脚手架式的问题, 指引学生正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练习活动中, 提问重在“抽丝剥茧”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在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及时提问, 才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因为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家。在巩固知识的练习过程中采取“抽丝剥茧”式的提问, 学生的学习目标才会更聚焦,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打开思维的通道,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为其自主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

在一次市级“减负增效”课题结题汇报课中, 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认识整百数》。在练习过程中, 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小明已经走了100米, 再走700米就能到校。填写表格, 说说你的发现。

生:已经走的越多, 剩下的就越少。

师:这个规律你是怎么观察得出的?

生:我是横着观察的, 看到第一行的数越来越大, 第二行的数越来越小。

师:表格除了横着看, 还能怎么观察?

生:竖着看, 我们发现:已经走的+还要走的合起来总是800。

师:在这些数里, 什么不变?什么在变?

生:总的米数不变, 已经走的越多, 剩下的越少。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要求学生能自觉地把函数思想的结论用完整、严谨的数学语言来交流表达, 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但我并不因为学生能力的限制而越俎代庖, 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 如“怎么观察的 (做) ”“还能怎么观察 (做) ”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 并迫使他用简单的数学语言交流:“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得出结论的同时, 其实又是一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应运而生,比如,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刻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设计的活动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有的教师盲目拔高教学目标,在学生没理解和熟练的情况下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致使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低效现象。

二、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凡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三、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有效教学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始终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案例1] T.Hello.My name is Leo.May I have your name? S1:My name is…

T:Nice to meet you. S1:Nice to meet you,too. T:Let’s say:Oh,yes!(边说边右手握拳在胸前曲肘。)T:I’m a teacher. Ss:Oh,yes. T:I’m strong.Ss:Oh,yes.T:I’m cool.What about you?S:I’m cool. Ss:Oh,yes./Oh,no.…

反思: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富有趣味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力求有效输入

[案例2]

1.教授利用多媒体呈现电子邮件的图片。

T:Boys and girls,I’m very happy now. Because I’ve got an email from my friend .Do you know?What’s an email?Ss:电子邮件。T:Yes. It’s a computer message. 教读单词“message”。教师画一台电脑在黑板上,展示写在纸上的信息内容。贴到黑板电脑屏幕上。教读“computer message”

2.新授:another

T:What’s an email? You please. Ss:It’s a computer message. T:Please ask another pupil. “What’s an email?”通过手势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教读“another”

反思:创设情境,准确简明的呈现新知。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它才能发挥它的语言使用功能。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直观形象。再通过简笔画的形式马上就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电子邮件。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采用直观的手段,用学生熟悉的句型引出生词、新句型。

(三)尊重学生实际水平,保证有效掌握

教学活动应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参照他们喜爱的话题来设计活动。只有注重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案例3] T: Look at the picture.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1:I can see two butterflies/a sun/a river…T:Are they beautiful?It’s a beautiful spring.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Ss:It’s warm. T: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spring?S1:I like to fly a kite.学生在板书的引导下操练.

授课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summer,fall,winter等单词,然后过渡到对句型“I like…/It’s…/I like to…/I dislike…/It’s…/I can’t…”的操练,最后过渡到对短文My Favorite Season的阅读。

反思:由于案例3中教师对单词和句型的教学与铺垫到位,因此学生阅读短文的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轻松回答,在之后交流最喜欢的季节时,学生也能灵活运用前面学过的句子。

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

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篇12

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 需要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度有效地统一.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教学进度和达到教学任务、目标而勉强学生, 以及为了照顾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迁就学生, 都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一、生情

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原有数学水平的制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 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为例, 学校定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 学生少部分来自政府办的公办小学, 大多数来自学校周边的私立小学.由于社会上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偏见, 教育局划分学区内的学生, 成绩较好的都去市中心的学校借读了, 这样一来, 学校里的尖子生只是其他学校的中等生.学校按教育规范办学的要求, 不依学生的学习成绩分重点班或非重点班, 所以在同一班级里, 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数学和英语这两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占40%.在教学中, 教师要按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 而不能随意地“一刀切”.制订教学目标, 主要从中差生方面来考虑, 一节课设计过于多元和过于多面的教学目标, 往往会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要从分析教材和单元的关系、本课的内容等角度来确定课型、确定导入方法等, 不能只根据中考的重点和个人轻车熟路的方面来对教材进行取舍.如柳州市在课改之初用北师大版的教材, 有的教师认为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上起来别扭, 与过去平面几何的内容不同, 干脆不上它.另一方面, 也有许多教师拿到教材时, 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把这本书教完.其实数学课程的学习, 不只是学习数学的知识, 而更要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 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教师更应该想想这本教材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哪些知识要重点教, 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教师对教材的应用, 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让教材适应学生, 而不是强硬地要求学生适应教材.

三、怎么教

数学抽象概括的特点决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为我们找到了四条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措施:1.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2.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 (序列) ;3.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4.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 随时调节教学 (简称“效果回授”) .

教学有规律可循,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笔者根据所教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因地制宜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措施:

1.要求学生先预习, 后上课.学生预习要学会阅读教材,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要把学习搞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上课能听懂上, 而是课前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学会看课本中的概念和例题, 试着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这样到上课时学习就有目标和方向, 减少了盲目性.当然, 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主动性, 教师不再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 但教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分成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课堂上, 以前后三桌六人为一组, 这六人的数学水平分别在不同的几个层次, 会的帮助遇到困难的, 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改变了过去一个教师面对50多个学生的局面, 班上有十多个“小老师”在教学, 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课后的学习小组是由同一个层次十多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以利于培优补差.

3.改进课堂教学的环节, 让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将上课开始阶段的情景问题导入新课, 改进为对前一节课的复习巩固与问题纠正和导入新课相结合, 尽量对前一节课学生学习后存在的知识漏洞和问题做出修正.在讲解基本概念和例题的环节, 由教师详细讲解引导为主, 改进为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讲解相结合.在每节新课的后十分钟, 进行一次分层检测, 这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紧张学习的关键所在,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检测题, 批改后给予相同的评价.教师要科学地编好测试题, 当天批改, 及时反馈, 力求所学内容在课堂上达标或课后达标.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 有效教学研究所面对的现实教学问题, 其主要成因不是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问题, 即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而是“愿不愿”的问题.事实上, 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 做事就无激情, 认知活动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师即便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也难于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 由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任务布置、活动组织等环节没有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从听课的情况来看, 许多教师的有效教学仅仅落实在表面上, 还没有解决教学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倾听不够,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潜能开发不够,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由于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的管理, 对游离课堂的学生视而不见, 造就了部分“旁观者”, 导致学困生的面越来越大, 优秀生越来越少, 教学效益低下.而要解决这些矛盾仍有待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学会教学[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让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保持适当张力[N].中国教育报, 2009—6—19 (7) .

上一篇:优质鸡的饲养管理技术下一篇: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