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4-10-05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精选8篇)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1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强调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真理性,而且要 体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匠心独具,倡导教学过程中

独特的、个性化的方法,使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思想启发、情操陶 冶、身心愉悦;同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 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无论是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或者是奥苏贝尔的“有意 义学习”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具体到

大学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研究来说,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的特 色课程,所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我们主要分析国内学者的 研究状况。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总趋势,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 的重要任务,在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 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其有效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探讨 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问题,是目前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 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进行较为系统 的探讨,希望这一研究能从一个方面丰富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2

一、教师的教学只注重“教”的效率, 而不注重学生“学”的效率

现在很多老师是把学习的知识量作为教学目标完成的依据, 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把教案中涉及的要讲的问题都清清楚楚讲完了, 结果学生还是这不懂, 那不懂, 什么原因?就是教师把“教的效率”当成了“学的效率”了, 虽然教材规定的内容讲完了, 却没有调控好学生的积极性, 以至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学的效率低下。这样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二、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而学生才是认知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实施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在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而现行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陈述性, 逻辑性, 而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 而学生单独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的时间和空间过少,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其实, 课堂上利用一定时间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探究, 进行适当的技能训练, 是学生形成自我思维方式的关键。若在课堂上剥夺了学生的这一权利, 学生势必只能是被动学习, 学习的内容只能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 而不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动机和需求就会不断降低, 这不利于形成创新思维, 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形式化

一些教师无视教材的性质和内容, 不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 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 学生个个参与, 但是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 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没有自己的见解, 思维活动只停留在浅层次上, 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知识。其中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用多媒体完全代替教师, 如有关细胞分裂的各时期图像和细胞内转录、翻译图像知识的教学, 利用动画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 但有些教师却像放电影一样的, 弄得学生是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没有时间去分析和思考, 结果学完后, 学生还是不理解。其实对于重点、难点内容, 特别是一些概念, 如转录、翻译、密码子等, 主要还是要教师讲解才能理解。像这样, 不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同样会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降。

那么, 怎样与课程改革真正接轨, 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针对以上问题,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课程意识, 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要做好导演, 设计师,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程意识, 认识到新课程不等于新教材, 课程实施不仅仅等同于教教科书, 更应考虑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 考虑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 学生需求什么、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具备这种意识是实现整体和长远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从课程意识入手, 可以为教师思考、讨论和理清实际操作中的困惑提供思路,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地灵活地实施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生才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从“单向直线型”转换为“网络辐射型”。也就是说上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直线往复, 而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学生, 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既向教师反馈, 又与同学交流, 形成知、情、意、行网络。增加信息传递通道, 使师生互动、和谐发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 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 用适当的钥匙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引导他们开发思维潜能、发挥聪明才智。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材的具体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实施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参与, 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教学效果更佳。

三、培养兴趣,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不仅可以提高注意力, 而且能促进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提高认识过程的效果。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就要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配合生动的故事情节, 富于魅力的语言, 以某些有趣的问题, 形成悬念,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我用了一个有趣的引言:英国有一美貌风流女演员, 写信向大文豪萧伯纳求婚:“因为你是个天才, 我不嫌你年迈丑陋。假如我和你结合, 咱们的后代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 那一定是十全十美了。”萧伯纳给她回信说:“你的想象很是美妙, 可是, 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 而智慧又像你, 那又该怎么办呢?”请问这位求婚者和萧伯纳说的有道理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课堂中来, 提高学习兴趣, 还顺利导入了新课。又如在讲蝗虫的呼吸器官时, 将两只蝗虫分别置于两个大口瓶中, 其中一只头浸在水中, 另一只腹部浸在水中, 然后问哪一只蝗虫会闷死。这样在学生脑中形成“悬念”,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总之,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够主动学、积极学, 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课堂中经常使用“分组提问、综合考评”、“知识竞赛”、“动手技师”、“动脑博士”等活动, 学生之间有竞争、有合作、有“成功”的愉悦, 有“失败”后的奋起。教师由“说客”变成“导演”, 学生由“被灌输者”转化为“愉快探求者”。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 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 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 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 其作用难以估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 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五、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 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 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传统教学也有不少优点, 如讲解分析透彻、注意内容的条理性、注重“双基”的训练, 这些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不仅要重视知识的陈述性和逻辑性, 更要重视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对于一些较难理解、重要的或较难用语言描述的、复杂的知识点, 如教授“心脏”一节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心脏不停地有节律跳动的画面, 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了他们探索“心脏”的强烈欲望。通过模拟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 配合教师适当的讲解, 轻易将难点问题直观化、简单化, 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也节约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合理;教学设计上是否有要增补和删减的地方;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遗漏;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等等, 然后及时记下亮点和其中的疏忽失误之处, 以及教学中的“偶得”, 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 按大纲要求该节分为两个课时讲授, 当时是先讲精子的形成, 再讲卵细胞的形成。因为过程相似, 学生出现了厌烦的情绪。课后反思设计了第二课时这样上: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精子形成的过程, 再让学生自学课本, 让他们找出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与精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让另一学生在第一位学生的板书的基础上进行改动, 从而使第一课时的板书变成了第二课时的板书,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 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避免了大量的重复,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不仅在当时有所收效, 还便于今后吸取教训, 进行借鉴, 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标准, 只有有利于学生的当前和终身发展的教学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 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这样才能达到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目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9) .

中学化学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情景创设;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3-0054-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27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情操;课堂教学是落实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主阵地,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切切实实地使每个学生更快地进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化学实验设计及组织的有效性,课堂组织和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课堂民主氛围营造的有效性,课堂引导、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语言和教师行为呈现方式的有效性,教学时间安排的有效性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当然也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等,而最核心的就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过程诸因素的联系和整合,是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制订的实施方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情景创设——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的铺垫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情景导入有助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效情景导入能够起到衔接作用,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效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提供刺激,使得刺激情景能够被学生知觉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一定的趣味性,又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做到雅而不俗,还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情景设计理念。

二、问题驱动——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不仅能够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综合起来,而且学生能将所习得的知识和真实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课堂问题设计是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的一种预设方案。因此,该什么时候提问,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就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好的问题应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能体现实现教学过程的各项目标;应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在问题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2)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3)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实验探究——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的载体

新课程理念倡导多元的学习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活动中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要真正实施探究式学习,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学习方法的训练。探究式学习特别适合涉及化学基本原理的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因为探究式的教学运用于化学理论课,能让学生置身于经过教师精心演绎的“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之中,从而使枯燥的规律、难懂的原理和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生动和亲切,使教学的难点得到化解。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化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的法庭”。这充分说明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从一定意义上说,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它具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能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让学生透过化学反应的现象看清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发展。教师要把“有效实验”的理念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课外实验。如:演示实验要紧扣课堂教学环节,要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地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演示实验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四、多媒体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进入化学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多彩世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若能实现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设计的完美整合,就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有效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不能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有效教学等同起来,而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材的内容为基础合理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下面以“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节为例,谈谈“有效性设计”的设计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那些?

2.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外界条件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否一样?

(二)研究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哪些外界因素有关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品:0.01mol/L的FeCl3溶液,1.0mol/L的FeCl3溶液,0.01mol/L的KSCN溶液,1.0mol/L的KSCN的溶液,试管若干,二氧化氮双连球,盛有热水和冰水的烧杯各一个,盛有二氧化氮的注射器(密封)。

提问:改变哪些外界条件会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同程度的改变?—引出“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这一研究课题。

2.科学猜想,发散思维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用投影仪投影出思考题:(1)浓度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将向哪边移动?(2)温度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将向哪边移动?(3)压强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如何?(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有无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鼓励学生大胆动手,综合学生的设计实验,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进行探究并验证前面的猜想。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2~4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选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实验步骤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现象和结论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具体实验过程略)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从而得出结论: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

6.逐字分析,指导实践

在这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冰箱保鲜食品、配置FeCl3溶液、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等),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7. 指导学法,反思提高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新教材,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有效教学设计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艳宇.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1)

[2]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4]刘知新.刘知新化学教育文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4

一、课题提出

(一)提出背景

21世纪初,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在新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仍然有些教师停留在“我怎样能讲请楚”、“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思考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这使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新课程标准相差甚远。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的理念,无疑是丰富的。在短短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体现这样的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薄弱。他们大部分都是

留守儿童,教育落后,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城市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价值

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当代的教育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历史课堂上,虽然学生是主角,但能否做到有效学习,取决于老师的水平。我们历史教研组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搜集和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教育理论,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资料。

三、课题提出的实践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更新。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历史课堂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我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从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课题内涵的界定及内容研究

(一)课题内涵的界定:

(1)“有效”

汉语词典中“有效”指有作用、有效果。而我们课题中的有效主要是指对学生有效果、有作用。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来提高效率,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它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2)“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3)“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这样的解释“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包括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才有保证。

(二)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3)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开展设问式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其中包括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有兴趣的问题,如何排列这些学生面对的循序渐进的设问等,以及创建设问式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旗帜鲜明地引导老师们:反思让新手成为专家型教

师。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时代呼唤具有开拓创新、善于合作等品质的新型人才。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六.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学生发展与否是衡量教学效益最重要的指标。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资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论”。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研究只讲什么史实不讲什么史实,最主要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史实让学生获得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能过获得: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所在。

可能创新之处:

本课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并立足于我校展开的,这是区别于以往“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

七.研究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1、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2、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通过借鉴《教育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文献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对学生的想法、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案例分析法: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意个案的分析和积累。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尝试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注意总结。

(4)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八.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拟定用4个月时间(2014年2月2014年6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2~2014.3)

召集本课题组人员,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对象、时间依据以及保证措施,进行研究分工,明确各自任务,统筹安排。

(1)建立组织,学习文献,制定和完善实验设计。

(2)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现状,针对几个典型的学案,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出现效率低的原因。

(3)组内开展研究课,就课堂某一环节出现“无效教学”展开讨论,找出原因。

(4)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分工和职责,撰写课题的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4~2014.5)

(1)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就出现的问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努力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2)组内开设研究课,实践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不断完善,并注意积累资料。

(3)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变化,及时反思。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5~2014.6)

(1)收集课例研究资料,作好资料积累。

(2)撰写有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小论文。

(3)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理论性的总结,撰写有关研究报告。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只是各有侧重

九.完成本课题任务的保障条件

我校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奋战在教学第一线,都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较扎实的业务知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掌握着学情的第一手资料。资料的收集、查找方便。全组教师对课题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很强,希望借助有效教学的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十.课题组成员: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杨明刚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陈本玲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李红霞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整理学习笔记,撰写“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论文和各种报告。

2、编写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报告和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5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现代学习论认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标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才能把有效教学的教学观念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扎根到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我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有如下体会: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认真地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和学生,确定教学目标。

1、认真研究《英语新课标》

《英语新课标》是教学的指南,只有领会、吃透课标的精神,才能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读、写、做、玩、唱、演的方式,根据自己所教学的话题,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2、认真研究教材

根据《英语新课标》编写的这套教材是以“题材-功能-结构-任务”为编写原则,不同于以往的以语法为线索而编写的教材。教师应认真研究整套教材,弄清教材的结构体系和脉络,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安排,精心创设语境和设计活动,达到《英语新课标》规定的水平。

3、认真研究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英语新课标》和教材以及中学生的特点,具体实施中方法的选择却依赖于老师。备课时应针对每一堂课知识的传授和操练、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培养、活动的安排、能力的培养等设计具体的操作方式。在教学可以采用情景法、视听法、直观教学法、全身反应法和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考虑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动机、联系新旧知识、鼓励全体参与、满足学生要求、强化学生信心、促进学习迁移。

4、认真研究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学生的参与。要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就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要了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多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需要什么帮助。设计较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5、确定教学目标

要牢固树立教学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达到的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因此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有共同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有实践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还有个性活动和交互活动,此外,听、说、读、写应该有主有次,互为支撑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类别的学生在下课的时候,都能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收获。”

6、预测教学困难,准备应急措施

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备课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有足够的估计。如计划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还有时间怎么办?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怎么办?该项活动学生不感兴趣怎么办?小组活动时有的同学不配合怎么办?等等,在备课时应准备出多种方案,准备出可以替换或补充的活动。

二、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性学习,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重视课堂环节的合理安排,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激趣导入,启发思考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因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1)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2)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3)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4)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我把他们的联想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的联想,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2.课型多样,培养能力

根据每堂课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分课型进行教学。例如: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语法课、实践活动课以及练习课等等。课堂上要避免面面俱到满堂灌。我们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差,搞不懂,于是不停地讲,反复讲,殊不知,越讲学生越没感觉。事实上,照此下去,学生学习上就会变得麻木不仁,懒散、依赖性强,缺乏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抛弃把知识都讲授给学生的观念,把“教”变为“导”,让学生明白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课堂上老师讲的毕竟很有限,更多的知识是靠学生课后自己去钻研。课堂上,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注重对学生分析、思维、判断等能力的训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句话说得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在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良好思维方法的引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3、小组合作,有效参与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进行各种内容的交际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到对话中去,我都会把对话操练放到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对话操练。学生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在对话和课文操练过程中,学生所需承担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合作小组建立的过程中需尊重“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不同程度的角色。如外研社初二上册教材Module 7,Unit 1,对话的内容安排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对话编成短剧表演,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角色分配过程中,让层次中等和较高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Tony,Betty和Lingling。而层次较差的学生则让他们担当不需要记许多台词的角色Daming。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一位学生,他什么也不会说,但是又不肯放弃这个表演机会,于是,他就在旁边充当“doorbell”的角色。每位学生的角色不同,但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司其职,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如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我会采用以竖行为一组的活动形式,在学习有关运动的词汇时,我用 “ My favourite sport is ….”的句型进行操练,由S1,S2,S3…… 这种座位次序传换得形式,每人加一个运动名称,要求不停顿,不重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有关运动的名词才能灵活顺接,也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不致于出现重复的现象,这样的操练,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得到极大的激发。

4、精选练习,加强巩固

课堂上时间很有限,教师必须设计精选每个课堂练习。形式也不拘一格:口头表达,书面练习均可。学生课余用英语的时候不多,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口,动手,动脑。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要适当的题型练习,定期的检测。教师要对题型进行筛选、归类,检测要及时,反馈信息要迅速,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查漏补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三、恰当科学的评价,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评价是否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

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6

明晓晶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

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一)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

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二)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

(三)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7

一、找准激发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改变目前学生怕写作文、不想写作文的现状, 以欣赏同龄人的作文为激发点能达到这个目的。

同龄人的习作是指 (同龄人特别是同班同学的习作) 发表了的文章及写作方法和经验交流。这种文章的思维、感受、构思、选材以及语音与在校学生的作文情感相同的层次较多, 容易被在校生认识、认可并接受, 易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通过对这类同龄人习作的大量欣赏, 一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想法和愿望:原来发表文章的人并不高深, 发表习作更不是一种难事。这样, 就攻破了潜藏在学生心中认为作文难的普遍心理。而且在欣赏过程中, 学生会悟出许多道理, 正如鲁迅所说:“大凡定评作品, 本省就包含着应该怎么作”, 并称它为“实物教授法”。这种欣赏, 也就是对较高层次作文的认识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与这些习作者联络、取经。在这个认识和联络中, 学生对作文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同时还产生了一种动力, 即写作和发表欲望。具体做法是:七年级阶段做好大量的摘录、剪辑、分类工作, 并要求掌握每篇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不但是素材的积累过程, 更重要的是一个间接的观察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 因为这个工作要靠老师的督促和强制来完成。

写作过程是一个有极高“悟性”的过程, 很多技巧要靠自己“悟”出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的结果是一方面就会达到苦读成吟的境界,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意识, 同时还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有神”就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当然这个极高的境界要从“破万卷”这个量变中来。除此之外, 无捷径可寻。另一方面, 笔者认为在熟读过程中学生们间接观察、感受了许多事物, 这个观察和感受的经验的总结, 往往要比学生 (自己) 的观察要深刻得多、条理得多、精辟得多, 同时能使其从中悟出许多道理。

二、找准突破口, 注重素质的提高

读与写必不可分, 有位作家说:“只有练写才能会写。”进入八年级之后, 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已积累了100多篇文章, 随着自身认识的提高和与报刊上作者的联络、取经、交往中, 加之他们的崇拜者在写作上的热情和执着的追求, 时刻都在感染着他们、激励着他们, 大部分同学的写作欲望和发表欲望会变得强。于是, 以什么为突破口, 用什么形式强调作文是八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

首先,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结合八年级课本中的新闻和办报知识重点精讲, 让学生取法于课文, 应用于写作。要求深入欣赏摘录剪辑的新闻及其结构、要素, 再用笔者发表过的新闻稿子做好“下水”示范, 一体多练, 集中打歼灭战, 从中选出好的学生作品, 指点修改, 投寄给报社或者电台。一旦被采用了, 学生的习作热情就高涨了。

其次,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道理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结合这个小小的轰动效应, 笔者用自己发表过的习作举办写作讲座, 传授经验, 并用奖励的办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组织兴趣小组, 不定期地同学交流一些好的写作经验, 重点分析、集中指导, 以此为龙头带动写作。当然,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要重点指导。

三、广泛学习, 及时总结经验

进入九年级之后, 我将学生发表了的习作装订成册, 并要求学生各自小结, 总结这一阶段的经验。这时, 学生作文已经明显的分为三类: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次数范围内, 我对拔尖生的作文进行集中讨论, 重点指导, 要求他们力争写出能够发表的文章;并以此鼓励中间学生写出校园广播上播放的文章;后面的学生继续夯实基础, 继续努力。

为了增加感受, 扩大视野, 我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旅游景点, 结合课文和摘录剪辑的写景抒情类的作文寻找写人素材, 捕捉写作灵感。之后, 一位同学面对南屏山火红的桦树、翠绿刚直的竹子、苍劲的青松、潺潺的山泉, 写出了这样感受之深、意境清新的句子:“缕缕凉森森的山风阵阵袭来, 稍着山谷泉流的润泽, 携着林中新叶的芳醇, 顿觉额颈沁凉、直渗心肺。”

另一位同学这样感受秋色:“秋色是欢快的, 条条毛渠田间歌唱;秋色是盈实的, 饱满的颗粒挤破夹壳在喜悦的希望;秋色是甘甜的, 沉沉地挂在枝叶间喷香……”

有一位作家说过:“对文学来说, 越是民族的, 便越是世界的。”为了吸收群众语言的精华, 结合课文中的传说故事,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映当地人物的传说, 要求尽量体现群众语言的原貌。

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境导课;探究活动;检测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

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活动,注重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通过多年来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课题的研究,对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了新认识。

一、情境创设导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将抽象深奥的化学教学内容融入一种假

设的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化学教学常常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新闻资料、生活常识、实验、科研成果等作为导课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从实验着手创设情境导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运

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通过喷泉实验进行“氨气”学习的导课,能使学生学习氨的性质记忆深刻,难于忘却。所以化学课堂教学要尽量开发实验的

功能,把知识教活,把学生教活,让学生喜欢化学,从而提高教學

效果。

2.新闻资料导课

大气污染的学习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导课。如,中新网西安2013年2月10日电:从除夕到大年初一,西安及周边城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PM2.5数值频频“爆表”,截至10日中午,部分区域已突破雾霾红色预警值。通过身边事实导课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并拓展知识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探究活动开展与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如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生合作探究或师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形式包括实验探究、问题交流讨论、阅读自学等。

科学探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是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理科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成功与失败,通过问题、假设、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等活动,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升华,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铁与水反应的探究:结合钠、镁与水反应的条件,提出假设(1)铁与冷水反应;(2)铁与热水反应;(3)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并提供给学生足够用的各种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得出铁与冷水、热水都不反应,并开始设计实验完成铁与水蒸气是否反应的探究。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民主和谐为原则,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铁与水蒸气反应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获得水蒸气,铁和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反应,如何验证产物等。科学探究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已不是老师单方设疑,更多的问题情境是由学生自己创设并解决时,如选择什么仪器,药品用多少,实验操作顺序如何设计,怎样保证实验安全等,实验设计具有开放性。老师则更多地指导学生分析对比各种实验设计,肯定设计的突出优点,指出设计的不足,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取众人之长,设计出更合理、更完美的实验。多肯定、少批评,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的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不断从问题的提出、解决、再提出、再解决中获得结果,教学效果良好。

三、建立课堂检测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虽然只有45分钟时间,但课堂检测是很必要的。课堂检测内容要典型、适度、适量,要低起点,有梯度,适合于全体学生,检测时间约5~10分钟,检测题量要小,易于批改。通过课堂检测的完成过程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监督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2)批改首先做完学生的答案,及时反馈信

息,存在问题当堂纠正;(3)促进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清”的教学效果,同时将所学知识通过检测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5)既利于优生的培养,又能关注到学困生,并对学困生课下适时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检测常见的方式包括课前检测和课后检测。课前检测能清楚地反映学生前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和课后的复习巩固成果,为当堂教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教学提供依据。课后检测则能了解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地完成了任务,教学效果到底如何,提供当堂课弥补的机会。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只有做到自始至终由教师有效整合教学

资源,合理地搭建教学平台,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魏凊.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3.

上一篇:某某学校整改提高和晋位升级方案下一篇: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