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

2024-08-09

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共10篇)

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 篇1

有效教学 (effectiveteaching) 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发起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而后引起了很多教育学者的关注。这一理论把教学活动从“艺术”提升到“科学”, 即教学不仅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教学效果也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效益, 即一定的时间内追求学生的最大发展。

一.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一) 将教学任务等同于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为使学生在试卷上获得高分便是有效教学, 往往将教学任务等同于教学目标, 认为将那些知识点全部教给学生就足够了, 而没有训练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 完全摒弃旧的教学模式, 一味追求教学新模式

多媒体技术及其他教学手段的发展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多种手段, 有的教师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 一味求新求异, 完全摒弃了旧的教学方式, 这样也是错误的。例如学习《长江三峡》这篇文章时,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三峡的壮丽风景, 我们播放了相关影片和图片, 学生对三峡的了解非常直观和具体, 他们的爱国热情也得到了激发。然后我们还要给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表现中心思想的修辞手段, 并分析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最后是探析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提高鉴赏的能力。这样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才算完成了。

(三) 教学内容出现偏差

同样一篇文章, 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并不相同, 而对于教学内容的确立往往出现偏差。如果教学内容偏差, 即使教学方法再花哨, 教学过程再精彩, 教学也是无效的。

选入课本的语文课文一般都具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双重性, 语文教师一方面需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是挖掘文章的原生价值 (知识传播价值, 情意交流价值, 消闲价值) 。要注意教学价值是本, 原生价值是末, 不能颠倒本末。如果把原生价值当作主要价值, 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达信息”, 这就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偏差。例如《荷塘月色》, 有的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几遍课文之后, 就通过大量教学画面来欣赏荷塘月色的美, 但是扔掉了对这篇优美散文的意象美和语言美的体悟, 对于语言的表达技巧等没有真正领会。

二.提升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有效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 要提升有效教学首要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做到最基本的三点:一是根据新教材更新观念;二是勤奋, 自己敢于和富于创造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模式, 而不是一味的照搬;三是多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馈, 不能教完就万事大吉。基于以上几点, 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对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 不断学习和积累, 扩充知识储备。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停滞, 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 加强反思和总结。

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 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 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只有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 才能实现专业成长。

(二) 紧抓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有效。如果不备课或者备课不充分, 那么这节课将很难成功。有效备课要满足三个条件:目标有效, 内容有效, 教法有效。其次课堂活动和教学环节要有效组织, 使课上时间发挥最大效用。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 教学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能得到提高。最后说课后的有效复习。课后学习时间要追求效率, 不要打疲劳战。与题海战术相比, 设置适当数目, 锻炼能力明确的题目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多反思, 多总结。

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 篇2

一、语文课堂存在的误区

1.内容泛化,贪多等于有效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成为教师的指南针,许多教师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一精神,就在每一节课都要实施这三个目标,再分解成小的目标,就变成了一节课有好几个目标,这样,目标太多,导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或无所适从,或面面俱到,显得杂乱无章,教学过程看起来内容丰富,容量很大,但却造成了一堂课的内容泛化,目标众多,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度。

2.追求时髦,花哨等于有效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形式一味地求新求异,结果使语文成了大杂烩。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两个现象:一是关于语文活动的开展,有的教师为了活动而活动,有时候一节课教师设计对唱、画图、演戏、说故事等环节,花了教学的很多时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学生也能做到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既不会背诵,也不会写,对文章的理解也很肤浅,谈不上深刻的情感体验。二是在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中,我们有时会过分依赖多媒体,出现:情况一是表面好看实无内容的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重视图片,而忽略了语言;情况二是东拼西凑式的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不再把心思花在钻研教材、深入文本上。

二、对误区的对策思考

1.目标指向明确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指向明确是指目标要求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需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应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明确规定。其次,要有一定的弹性。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而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我们应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真正有所发展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

2.抓住语言根本

语文教学一定不能失去语文训练这条主线,语文教学有效价值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像语文课,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3.简化教学形式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需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实施,现在我们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学习语文要有几招硬功,不是去左分析右分析,也不是训练这训练那,关键是要多读、多背、多写。

4.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情绪高涨地学习,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关键就看教学方法,这里的方法包括:导入新课的方法、组织课堂的方法、讨论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的方法、练习巩固的方法等。在选择采取何种方法的问题上,要注意因时、因地、因文、因生制宜,而其中又以考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联尤为重要。例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时,我们既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又可采取传授的方法;在疑难问题学习时既可采用讨论的方法,又可采取讲解的方法。至于采取何种方法,就要考虑上述因素。还比如有的语文课堂上过多的语文“活动”,使语文课不称其为语文课,而语文课堂的动静处理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既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讨,做到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至于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在定位上它始终只是教学的辅助,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实施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并不是“多多益善”。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3).

[2]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中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2).

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 篇3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领会到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执行贯彻过程中存在矫枉过正或是偏差现象, 反而制约了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教育现代化不等于电教设备滥用。

在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眼里, 教育现代化就是多使用电教设备, 运用的时间与次数越多, 教育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在这样片面思想的支配下,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较高, 这一环节刚使用结束, 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回到教材上来, 就又进行下一次运用, 结果造成学生的学习激情是高涨了, 但是注意力都集中到作为教学辅助作用的多媒体设备上去了, 反而对教学效率产生了影响。

2. 教学自主化不等于弱化教师作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这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部分教师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就是简单地将学习活动全部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课堂上提出了探究性问题之后, 放任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有“放”无“收”, 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看似轰轰烈烈, 实质上犯了形式主义错误, 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最后还是教师进行单向讲解才能完成任务。

3. 教学情境化不等于表演作秀倾向。

小学生情感丰富, 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稍加引导与启发, 就可以营造出浓厚的教学情境, 有力地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将教学情境的创设变味了, 如有的教师在学生作出了精辟回答之后, 要求学生鼓掌表扬,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次数过多, 就显得有些滥用, 次数多就降低了激励效应, 甚至鼓掌的学生也会觉得麻烦, 本来营造情境的激励手段反而成为了多余的累赘。

4. 教学差异化不等于简单降低要求。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由于自身语文基础以及学习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分层对待, 也就是常说的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模式中, 部分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对后进生降低学习要求, 对于如何针对学生实际与特点开展针对性培养方面, 研究并不是非常深入。

二、对突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误区的几点探究

1. 合理运用电教设备, 讲求“精”字。

电化教学设备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手段, 具有演示形象生动、包含信息量巨大等显著特点, 是以往任何一种教学设备都无法比拟的。但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一定要讲究“精”, 在最需要的时候运用, 特别要防止出现多媒体手段过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发挥好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一是在新课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音资料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可以相机补充教学信息, 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感知经验距离较大教学中, 像建筑类课文,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影音资料增强学生感知, 提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悟能力。

2.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讲求“导”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教学尝试, 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 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收放自如”。在“放”的环节, 教师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再简单地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要将学生充分引导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教师可以设计出涵盖教学目标的思考探究题, 引导学生按照探究题为线索开展自主学习, 采取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绝不能袖手旁观, 应当强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 在小组之间进行巡回检查,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点, 予以思维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在“收”的环节,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主学习获得的问题答案进行梳理归纳, 可以让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集体点评, 进行汇总完善, 在此过程中, 教师着重发挥点拨、推进的作用, 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发挥好引导作用。

3. 创设合适教学情境, 讲求“宜”字。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一定要坚持适宜原则, 做到恰到好处。如在一些蕴含情感十分丰富的内容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文章情感基调进行氛围的烘托, 如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体现欢快的基调等, 让教学情境与教学实际需要相一致。此外, 教师在运用激励手段营造情境的时候, 也应当注意适宜原则, 在学生回答出较为疑难的问题或是后进生取得明显进步的时候, 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发挥出促进效用, 但是切不可过多过滥。

4. 紧扣分层教学要点, 讲求“别”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不仅要着眼于降低后进生的学习要求, 更应当注重针对各个层面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除了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之外, 教师还应当针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激励途径、组织模式以及评价方式,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 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设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 提升语文教学质效。

浅谈对话教学的误区及有效策略 篇4

【关键词】对话教学 误区 策略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对话,探讨并理解某一主题并获得新知,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和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场,并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一种媒介,课堂的本质是以师生交流,互动,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课堂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生我对话等多种形式,其中,师生对话是最常见的课堂对话形态。那么,课堂教学对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本文试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哲学的理论视角,诠释与学生思维对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关于对话教学的误区

1.生词教学脱离对话情景。曾经在我区的一次教研活动研讨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平均20个教师中仅有四人会先上A部分的对话教学,其他教师都是将B,C部分的单词和句型先进行“扫盲”,而在扫盲“过程中,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情景,只是为了教授单词而教授单词,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得到信息差,这样的对话教学就过于注重了词汇的处理,而忽视了情境。

2.整体感知支离破碎,对话语境遭到了分割。例如在一次区教研课上,学习内容是“Bens noisy day”,其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点是学习动词的过去式,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尽快掌握,讲课文中出现的动词过去式全部归纳总结出来,然后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用这些单词去造句。该教师为了解决文本中的“分支”,意图通过简单的造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耗尽了本该属于对话的时间分配。作为对话教学的语言要素,如果单独将单词语法给割裂出来,无疑是在破坏原有的语境,只注重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专项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输入的完整性。

3.句型使用缺乏真实的交际,意义操作停留于问答层面。现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充满了伪交际,有的授课教师每次引出一个新的语言点就会创设一个情景,造成情景太散太乱,并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对话。有的课程关注学生的表演形式,而轻视了实际交流效果。很多教师认为交际法就是让学生去表演,所以每次教学对话时都会安排几组学生表演对话,进而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但殊不知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交流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有关对话教学的有效呈现

1.用真人,实物巧设情景。《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中李磊教师在教授《Healthy food》时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课程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实物,了解食物金字塔。教师先通过学生对自己判断,“I am very fat.””I don‘t like sports””I can eat ten hamburgers”,学生看着他胖胖的体型,最后一致推选他为“Big eater.”他的这个情景当场引来了掌声无数,学生也纷纷愿意和这位“吃货”探究美食。

2.利用图画等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创设情景。对于那些无法真实展现的场景或者实物,我们可以采用图画,电视,录像等教学设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交际场面。同样也是来自于《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中张雪琦老师的一个案例,在授课中,她将一组来自于太原的美丽短片带给了北京的学生,并且配以合适的钢琴曲,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游览”了一次太原,从而学生情不自禁的用英语像张老师提问了很多关于太原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再课堂中用的最多的方式,通过电化教学来嫁接情景,在现时空对话,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然后很自然的过度到用英语交流。

3.运用表情,动作,声音等非语言手段丰富对话轮。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一书中阐述: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著名英语特级教师沈峰也多次在讲座中提出她的观点:对话教学不仅在于掌握信息(说了什么),更在于学习对话是怎么说的(学说话)。记得沈峰老师在一节三年级的示范课的Free talk中,她看到一个小男孩穿了件黄色的衣服,情不自禁的夸到“You are so handsome in yellow.”,三年级的学生自然无法理解“handsome”的意思,但沈老师通过一个夸张的肢体动作让学生一下明白了教师是在夸他长得帅。全场师生都被这一动作所深深折服,切实感受到任何语言的解释都不及这个肢体动作感受的更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以及借助于合适的动作,学生就可以理解教师表达的意思,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对话教学要获得成功,要吸引到学生,要能够切身增进学生的思维,我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生活化”,要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开展对话学习。只有将学生需要的对话融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才会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调动他们思维度,做到真正的为增进学生思维而对话。

参考文献:

[1]裴利华.“对话—生成”: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04.

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 篇5

误区一:教学信息量大意味着材料越丰富越好

教学容量大, 信息量丰富往往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此,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备了大量的资料用以论证教学观点, 以为内容越充实, 材料越丰富越好, 甚至一个观点用三、四个类似材料分析。

前不久, 听了一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高一政治课, 其中在讲到跨国公司作用时, 一位青年教师一口气例举了国外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数十家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的海尔、中石油、中石化等数家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所发挥的组织资源配置, 促进国际分工的作用。听后感觉材料很丰富, 论证也很有力, 但同时觉得重点不突出, 教学时间紧张, 教学任务完成匆忙, 教师手忙脚乱, 学生眼花缭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了, 时间少了,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对策一:材料观点只有紧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舍去学生已知, 易知的知识, 学生熟知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说, 能评析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评析,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比如, 上述课例中的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例举生活消费中有哪些外来商品, 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的, 这些跨国公司在贸易、投资、生产、信息全球化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评析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作用?从中引出全面评价经济全球化影响这一重点问题。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具体到抽象, 从生活到学科理论, 彰显了科学性原则;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 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彰显了生活化原则;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 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彰显了主体性原则。

误区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越少越好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践行, 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涌现出一个个生动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但过分放开不加引导的“放羊式”课堂也随之出现。

比如, 有位教师在复习《投资的选择》这一课时就采取了这种方式, 学生预习10分钟后由学生代表上台主讲。学生甲先把存款储蓄、债券的特点给下面的同学介绍了一遍, 然后回到座位;学生乙又把股票、商业保险的特点给下面的同学作了介绍, 这时下面的同学给台上的同学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 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可也有人说, 不能把鸡蛋放在太多的篮子里, 该如何解释这两种观点?”上面的同学一时乱了方寸, 不知如何作答, 教师则袖手旁观, 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较好发挥, 从教学设计者的初衷来看是好的。但教师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 遇到问题不闻不问, 缺乏有效引导和归纳总结, 显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甚至会使课堂秩序走向无序。

对策二:主体主导, 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互动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优化教学设计, 除了学生主讲外, 还要做好补充说明, 归纳总结的工作, 比如, 上述课例中两位学生分别介绍了四种投资方式的特点, 有没有不当的地方, 有没有缺漏的地方?它们的共同点又在哪里?教师要给予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加以适当板书, 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有一个从部分到整体, 从感性到理性, 不断深化的掌握过程。若出现上述课例中的情况, 教师可组织学生继续探讨, 若时间不足, 可引导学生从风险投资的原则中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风险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正是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对讲课的同学进行评价并鼓励他积极的自我评价, 引导其它同学对讲课的同学作出客观评价等都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误区三:问题教学意味着教学问题越多越好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和魅力。目前围绕核心问题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已经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并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但在问题选择和使用上还存在着多多益善的误区。

比如, 某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经济生活图表题解析方法时, 没有先分析图表题的类型和特点, 而是让学生先从基础知识入手, 快速浏览全书思考:经济活动主要有哪些活动领域?活动主体有哪些?活动依据有哪些?活动的经济意义有哪些?一下提出四个问题, 许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教师例举了2007年山东省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高考图表题 (2008年山东省高考28题)

让学生揭示上图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要说明能够促进这些信息所示变化的财政措施。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图表, 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答案略) 。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归纳图表题的解析思路, 并进行适当板书, 最后得出结论:浏览全局, 明确问题;再看图表, 三位一体;找出联系, 揭示主题;结合教材, 组织答案。应该说这部分的教学较理想, 但教师接着提出第二道高考题 (2008年全国卷二38题)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读图表信息, 并结合问题和教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答案略) 。

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顺利地完成了答案, 但我明显感觉到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精神,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相反造成学生为难情绪。二是问题都由教师提出, 尽管也引导学生讨论, 但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引不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故教学实效性不够理想。

对策三:教学问题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突出中心

就上述课例而言, 教师应对教学问题进行大胆取舍, 一方面, 要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 把与该重点关联度不大的问题舍去。比如本节课重点探讨的是图表题的解析方法, 那么关于经济生活全书总结就可放在上一节课讲, 这样既减轻本节课的压力又使图表题的分析更加全面透彻;另一方面, 在图表题的选择上, 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图表题进行课堂分析, 也可多听听学生在解答图表题时所遇到的困惑,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走出对话误区,有效开展对话教学 篇6

一、依据教材,拓展对话内容

说到对话教学,教师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教材中的对话部分的教学,教师沿袭的是教教材。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出来,将教材作为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应精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对于小学生的英语第一课,与其按部就班讲教材、教教材,不如教师走进教室,依次和孩子们一个个打招呼Hi/Hello/Good morning...I am Mr xxx/Miss xxx.再让孩子们相互对话,给孩子们介绍点西方文化:西方人见面除了打招呼还要拥抱(Hug),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生态课堂、生命课堂。

再如,在询问对方的职业的一课中,教材中只出现了What is your job?和How old are you?如果教学中仅仅教学这两个句型和答语I am...看似学生学得轻松,重点集中,但被教材所困,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只知道问“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多大了?”而想问第三者的职业和年龄时时就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这个部分的教材的处理,教师应高于教材,拓展What is his/her job?He/she is a(an)...以及How old he/she?He/she is...这样,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也扩展了对话的内容。

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在于运用,学生学到的不应该是死的语言知识,应鼓励学生在交际中灵活运用。听说领先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是小学英语的重心。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和交流,“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的句型时,联系以前的学过的句型,在“对话”中新旧知识灵活使用,可以举一反三。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口语能力定会提高,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哑巴英语。

如学习动词play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用这个单词说出不同的句子来,并且要求不重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且跃跃欲试,争先恐后。I often play football.I don’t like playing basketball.They are playing a game.Playing a game is great...这样的练习,学生们既举一反三,还注意到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动词的形式,包括am/is/are的正确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构建对话氛围

语言的运用应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情境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是语言滋生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说英语、用英语、英语对话的情境,使对话在情境中呈现,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实践,将语言的魅力和内涵在情境中彰显和领略到。

如对于三上的Project2的教学,该部分的主题是A Puppet Show.其中能对自己制作的木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简单介绍,能初步用5-8单元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核心。

对于木偶的制作,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在家完成,作为课外作业,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是课堂的重要环节,忽视不得。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而创编对话,并表演木偶剧,难度之大也自不待言。而情境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唤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表现自我的激情。如教师可以创设at home、in a classroom、on a picnic、at a New Year’s party等情境,让孩子们在这些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My puppet is a(an)...等主要句型得到使用和交流的平台,为孩子们展示自我制作的木偶、为孩子们表演木偶剧提供愉悦、轻松的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切莫以讲、读、背为形式,为学会为目的,而是应该通过对话,培养孩子们的说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打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高效课堂,使对话成为英语教学的亮点,使学生在对话中,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发展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索南朋措.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8).

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 篇7

一、新时期教改语境中有效教学的解读

1. 有效教学:社会质量诉求语境对教学论语境的超越

随着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权利的普及化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使“以读书求发展”的社会功能逐渐受到弱化, 使建立在传统的“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策略等受到了冲击, 使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 学生也不用再像以往那样以“苦读”的唯一方式来获得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学校教育的体制机制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于是,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表达教学活动结果的语词象征符号, 由教学论语境 (“教是怎样影响学生的”, “怎样的教才是有效的”) 中的概念, 逐渐变成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诉求语境中的一个概念。作为教学论语境中的概念与作为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诉求语境中的概念之间存在较大区别。在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诉求语境中, 有效教学在表层上所表达的是社会对学校教师教学行为与实践活动结果的现实要求, 而在深层上却表达了社会对学生生命成长质量的关切, 是社会对学校教学活动的一种永恒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以及政策诉求。而在教学论语境中, 有效教学所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及其过程本身是否科学、规范和合理。可见, 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必须超越教学论语境而把目光转向社会质量诉求语境, 以获得新的内涵。

2. 有效教学:新时期教改语境中的内涵分析

就我国当前而言, 有效教学兼具了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诉求语境和教学论语境的双重特征, 但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诉求语境的特征更为明显。

首先, 有效教学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我国近十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特殊背景和战略选择有密切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迅步而来,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和迎接21世纪人才与科技竞争的挑战, 党和政府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主题, 把“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此, 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而有效教学论题的提出, 符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社会诉求和政策诉求。因此, 在对有效教学进行解读时, 必须把它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的高度来考察。

其次, 从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实存状态看, 强调有效教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学校围绕升学率转, 教师围绕考试转, 学生围绕考分转。在这种异化了的教育价值取向下, 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教师教得无奈, 学生学得无趣。周末补课、题海战术、课业负担重, 课堂教学缺乏质疑、探讨和批判, 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创造精神以及个体生命自由舒展空间等, 构成了学校教育生活的真实“生态”。这一切促使人们不断深省叩问:这样的教学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随着有关对有效教学认识争论的深入, 原本只表征教师教学行为结果基本要求的“有效教学”不能再停留在教学论语境中进行解读, 而是要把它提升为一个蕴含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生活和学生生命质量“应为” (should-be) 的关注与诉求的概念。

第三, 有效教学蕴含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生活和学生生命质量“应为”的关注与诉求, 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进入现代社会, 教育对个体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平等地接受教育已成为一项基本人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公平, 把教育公平列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 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教育起点公平问题, 即“有学上”的问题。但我国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还存在不平衡性,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稀缺。功利主义对教育领域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威胁着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实现。这都使得教育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有质量保障的教育公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在这种语境中, 有效教学应成为对来自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的一种观照, 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途径。

第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有效教学的达成不是教学论本身所能解决的, 它涉及多种复杂因素, 包括教师、学生、学校、政府、社会以及教学物质资源和手段等, 都对有效教学的达成产生影响。因此, 在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语境下, 有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要解决好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 当前首先必须着力解决的是, 政府、学校、教师、社会共同努力, 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渗透和促进功能, 为有效教学提供文化土壤。而其中最根本的, 就是要转变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 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来规范各自的行为。

可见, 在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语境中, 有效教学已不再是一个简单表征教师教学行为结果的语词, 它已被赋予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二、有效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分析

探讨有效教学在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语境中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避免陷入以下认识误区。

1. 片面从形而上或形而下的观点来认识有效教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指无形的道理、法则和精神等, 其英文翻译为metaphysical, 是指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 是超自然的存在, 以理性的思维, 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穷极之物。把有效教学当作形而上的概念来认识, 就是把有效教学当作一个纯理性、纯理想或很深奥和不可触及的东西来追求。把有效教学当作形而上的概念来认识, 容易导致把“有效教学”停留于观念的“追问”之中而悬空在教学实践之外的结果。“形而下”则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把有效教学当作形而下的概念来认识, 是把有效教学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待, 过分寻求实现教学目标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或手段的设计、计算和选择, 如只着眼于对“科学的”教学技术、技巧、技能、策略、模式和方法的追求, 而忽略了对有效教学的价值合理性的思考———人类何以有“教学”这种实践活动。然而, “教学是一种人为设计, 含着人类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 是为人的, 因而也是人文的活动。如果纯粹把教学作为一种工具, 教学也就失去了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1]事实上, 片面地从形而上或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理解有效教学都是错误的。历史表明, 人类教育的发展是人类教育哲学 (思想) 与教育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教育的哲学追问是对教育的最深思考。如此, 有效教学无疑需要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 哪怕是因为“有效教学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 或者一套直接用以教师行为的指标”[2]。教育实践则是人类实现或逼近教育哲学思想的行动表征。在实践意义上, 有效教学又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一种观念和信念) , 更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付诸现实的一种教学行动 (教学实践) 。所以, 研究有效教学也需要从具体的实践形式去探讨。

2. 仅从语言学本义上去理解有效教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有效”意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或者指“有效果”[3]。由此, 从语言学本义上看, 有效教学即“能实现预期目的, 有效果”的教学。目前, 多数学者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 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合规律性的教学, 是有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教学[4]。具体地说,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比较高;有效率是对教学作为精神性生产活动的经济学描述, 即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比较高, 或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较高;有效益是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较高[1]。然而, 这种理解受到了质疑。有学者认为, 这样的教学未必就是好的教学, 因为这种“有效教学”的“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只是知识、技能传授与掌握的效率, 在单位时间内教师传授得多、进度快, 学生记得好, 就预示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成功;但这种“有效教学”不等于成功教学和美善教学。对于教育学中的“有效性”的考量除了技术化的目标取向, 还应关照人的生命的意义、价值、尊严、独特性等维度, 毕竟教化乃是一种灵魂的唤醒与交流, 而不是冷冰冰的生产加工过程;这种教学的“有效性”充其量诠释了教学认识的成功, 学生获得的进步和发展也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教育效果, 教学本身所承载的道德承诺却无人问津[5]。可见, 仅基于语体学本义来解读教学的“有效”是失之偏颇的。

3. 仍存在“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

有人认为, 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源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1]。这种争论导致了有效教学研究中出现了“艺术取向派”和“科学取向派”的对立。“艺术取向派”认为, 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 是一种“凭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 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 教学结果是丰富的, 难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 “艺术取向派”并不太重视科学分析、科学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有效”的作用。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的“科学取向派”则认为, 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 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特别是强调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等。在“科学取向派”视野中, 有效教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还是无效的?在什么条件下教学才更为有效?从内容上看, 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促进学生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 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可见, 在“科学取向派”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艺术对教学的“有效”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 教学既是艺术, 也是科学, 有效教学既要讲艺术性, 又要讲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不可或缺。

4. 有效教学发生的时空仅限于课堂教学

从教学活动发生的时空来看, 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 班级授课 (课堂教学) 仍然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所以, 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无可厚非。但我们不禁要问:教学活动仅发生于课堂吗?“有效课堂教学”与“有效教学”是同一概念吗?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有必要对“教学”的含义作一分析从“教”的层面来看, 所谓“教学 (教) ”,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6]“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 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7]显然, 教学的时空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可以说, 在学校教育中, 凡是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如学生在家的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 (包括利用网络手段进行的学习、探讨) 都属教学范畴, 教学活动不仅仅在课堂上发生, 它可以在学校课堂以外的地方发生。如果把教学仅限定于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 那实际上是窄化了教学的含义, 这在理论上会混淆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 在实践上会误导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毕竟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并非教学活动的全部。所以, 教师的“教”有效无效, 以及学生的“学”有效无效, 不能单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判断。“在现实中, 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仅以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表现来评判, 这是对有效课堂教学标准的片面理解。”[8]

三、结语

有效教学现已成为社会对学校教学活动结果的“应然”诉求, 对它进行全面、深刻解读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赋予了教育神圣的时代使命,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逻辑。在这样语境中, 全面、深刻认识有效教学这一论题, 防范各种认识误区, 有助于增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对“什么是好的教学”和“如何达成有效教学”的理性追问和探索, 以及深化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生命成长质量的特殊意义的理解。同时必须看到, 有效教学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价值观、人才素质观以及教育价值观的转变都会对有效教学评判标准产生影响。教学能否促进,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 是我们判断“教学有效与否”一个更为基本的标准, 这是由当下社会发展条件下的文化价值观所决定的。只有把有效教学放置在我国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语境中来解读, 特别是把它放置于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语境中进行解读, 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善亮.有效教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崔允漷, 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2) .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4]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刘万海“.有效教学”辨.全球教育展望, 2007 (7) .

[6]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王道俊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8

误区1:许多教师仍旧独霸课堂, 满堂灌。

新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双重转变, 即教师要变课堂的独霸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要变消极被动地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究。至今, 许多教师思想观念仍未解放, 仍是不厌其详地整节讲、满堂灌, 课文的范读、作者的介绍、背景的交代、课文的分析、主题与写作特色的总结全部由教师一人包揽, 少数学生赏光似的听讲, 大多数学生心不在焉, 部分学生酣然入梦……

误区2:追求“鲜活”的课堂形式。

一些教师刻意营造火烈氛围, 整节课上, 学生又唱歌来又跳舞, 魔术小品样样有, 掌声、喝彩声接连不断, 细一回味, 根本没学到什么知识, 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误区3:追求标新立异, 教学设计无明确主题。

有的语文教师, 一会儿组织学生干这个, 一会儿干那个, 环节条目变化无穷, 而彼此风马牛不相及, 不用说学生, 就连听课教师也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误区4:过分强调人文性, 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许多语文课, 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下, 就课文内容滔滔不绝地交流汇报, 唇枪舌剑地相互辩论, 完全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东西, 没有文本的研读、没有语言的品味, 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那么, 怎样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呢?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 提出了语文教学实行“三步走”, 即“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活化教材”, 并进行了认真的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三步走”语文教学框架的产生背景

“三步走”教学框架总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读写结合”、一是“生本思想”。

2006年12月5日~9日, 我随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语文教研员孟玉华同志赴长春参加了首届全国语文教学策略研讨会, 会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金明先生, 副理事长苏立康女士, 副理事长兼全国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组长张翼健先生, 语文学习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包天仁先生, 《语文学习报》、《语文教学研究》执行总编、全国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原永海先生, 吉林省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李元昌先生都亲临本次大会, 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或学术报告, 核心就是“读写结合”的问题, 坚定了我“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2009年4月26日~29日, 我又与唐山市丰南区教育局中学教研室主任肖泽利同志一起赴广州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生本教育研讨会”, 聆听了著名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先生及与会专家的生本教学思想辅导讲座, 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坚定了我“生本思想”的语文教学理念。

二.“三步走”语文教学框架的操作

(一) 走进教材——研读文本, 品味赏析。

1.课前学生自主预学。

以课文《疯娘》教学为例:

[内容概要]疯娘精神有些失常, 在人们眼中, 她是一个可有可无、被人嘲笑、愚弄的可怜之人, 但她心地善良、舐犊情深, 最后为了给孩子摘野果, 竟迷迷糊糊地摔下山崖, 家人赶来时, 见她蓬头垢面, 手里仍然攥着野果……

在正式学习课文以前, 教师应事先布置好前置作业, 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学要求: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种程度。

做什么:搜集小说的有关知识;认真研读课文, 清楚本文写的是什么事,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你最喜欢哪些句段, 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怎么做:查字典、词典, 扫除文字障碍;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翻阅资料, 以便帮助你更好地研析文章, 并将与母爱有关的其它资料、信息一同搜集, 可独立进行, 也可结组进行。

做到哪种程度:对搜集的有关资料、信息梳理归类, 写出课文分析材料或读后感。

布置前置作业, 总的原则是因人而异, 分层设置。 (1) 学生能做。首先要结合学生本人的家庭状况及自身状况。其次要考虑到时间的允许程度。 (2) 一般任务与特殊任务相结合。如你们这些人干什么, 其他几个人干什么, 有的学生是参与性的前置作业, 有的学生是引领展示性的前置作业, 都可根据学生实际来科学安排, 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提高课堂研讨交流的效率。 (3) 在完成前置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可将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 带着问号参加课堂上的交流研讨活动, 还要注意自己的困惑是在组内交流中解决的, 还是在全班交流中解决的, 或者是在老师的点拨下顿悟的。

2.课上交流研讨 (仅就教材本身进行的交流研讨) 。

(1) 小组交流研讨: (1) 针对前置性作业进行的小组交流研讨。 (2) 课堂创造性的小组交流研讨。 (3) 总结、概括时的小组交流研讨。此环节旨在将个人搜集处理的信息、形成的认识、获得的收获在组内相互传递交流, 而后同组成员互相补充, 这样实现了本组内的资源共享。

小组长 (优生) 不要先发言, 要把交流的机会优先让给中下等学生, 最后小组长 (优生) 再补充梳理;小组长还要做好评价记录, 将本组内学生完成前置作业的状况及课堂上本组学生的表现如实反馈给教师。如缺少此环节, 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预学和小组交流时的表现程度。

(2) 全班交流研讨:把小组共同交流所得在全班展示出来, 各组间再相互补充, 这样极大地扩展了交流层面, 深化了认知水平, 较好地实现了全班学生的资源共享。这样, 学生就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耳目一新之感觉, 如同看到大海方知浩瀚, 见到长城方晓雄伟。

教师要善于相机引导、评价, 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成学生认真地听、大胆地说、有感情地读、踊跃地写。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认识不到或回答不了的问题抛出来, 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和激烈地争论, 从而创生智慧的火花 (如疯娘神智不清, 老做些傻事, 为什么对“我”的呵护却总是那么适时、到位) 。

(二) 走出教材——迁移升华, 体验感悟。

1.迁移:在组织学习活动时, 教师要适时迁移, 使学生的认知领域、思维活动从文本走向生活。如:经过交流研讨, 同学们被“疯娘”伟大的母爱所深深震撼, 许多人会痛哭流涕, 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 引发学生自由畅谈自己所体验感悟到的各类母爱。 (1) 讲述自己的母爱。 (2) 讲述名人的母爱故事。 (3) 介绍动物的母爱。 (4) 介绍有关母爱的文章。

2.升华:思想感情的提炼、提高。如, 讲述完各类母爱的感人事迹后: (1) 以“母爱是什么”说一句话, 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名言警句。 (2) 讲述关于母爱的成语。 (3) 大声吟诵关于母爱的诗歌。 (4) 独唱或齐唱颂扬母爱的歌曲。 (5) 举行宣誓或签字仪式。这样, 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极大提高, 思想感情也会更加激扬澎湃。

(三) 活化教材——创作练笔, 读写结合。

本环节意在实现从读到写的飞跃, 是对教材的活化和延伸。操作时, 注意以下两方面:

1.时间掌控: (1) 在课上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 当堂进行写作训练。 (2) 在课后进行写作练笔。

2.文题设置: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找准读写结合点, 而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作文。 (1) 可进行同主题作文训练 (如以“母爱”为话题,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 (2) 可根据本文写读后感。 (3) 可对本文进行改写、缩写;也可依某一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写、扩写、续写。

浅谈有效性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行为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愉悦轻松地学到什么或学生会不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构建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比如,现在一些小学正兴起一股追寻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活动,组织学生背三字经、读道德经,在我感叹现在的孩子记忆力惊人的同时,问她所背的是什么意思,却什么也说不上来,这不就是费时费力的无效劳动吗?真怕有一天有哪位校长一时兴起把算盘也搬到数学课上,到时遭殃的恐怕只有孩子了啊。其实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观看历史,编一本现代版的三字经,把儒家思想里一些消极的东西去掉,加入现代处事之道、道德规范、文明礼仪、交通规则等,通俗易懂,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我们就从有效课堂教学的反面研究一下,也是教师需要注意和克服的几个无效性课堂教学行为:

1.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得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其分析知识的能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度,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有些又过于深奥,还有些甚至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都是教学时间的浪费,当然较难的问题也可以放到课后让学生思考。

2.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为教学锦上添花的辅助教学手段

而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大有喧宾夺主的意味,许多教师把讲稿、教材简单地搬到课件中,媒体单一,文字成篇,形式变化机械简单,违背了实现知识有效传授的初衷,使得原本必要的师生互动和交流被其取而代之。

3.当然也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课堂形式,课后,学生却不会做题,被迫又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握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训练题。拟题时,要抓最关键、最能体现新学的知识来设计题目,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做到学以致用。或者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行设计训练题目,书面的、口头的、肢体的、虚幻的等均可,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能生动地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难点太难、教学内容过多都是影响整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个教学内容过多的典型案例:一堂课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知识逻辑性很强、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很完美的多媒体展示课,最后专家的评语是:“上了这堂课学生累不累,下节课学生还学什么?”又例如,在实验的操作与展示中,如果教师没有讲清实验的目的,学生就会只顾观察实验中物质的神奇变化和激烈反应,看了热闹,而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成为实实在在的无效教学。

5.课堂教学环节不会科学合理地应用

一堂高效课,首先要懂得在课堂的开始设计引发思考、导入主题、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进而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为了探究新的问题、解决问题而去活动自己的思维,寻找答案,直到将所要学习和发现的知识被导出,师生做以总结。最后,留出5分钟时间思考,本节课你的结论如何得到的?你有什么收获?你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这样得到的知识、技能、思考方法必定是高效的。这样做就很自然地避免了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头重脚轻或是虎头蛇尾,使课堂既环环相扣又疏密结合,所以,一堂高效课必须在结构上一张一弛,节奏快慢结合。

6.无效的作业布置

某一课的生字或单词写十次,第几页到第几页的题全做,有很多作业老师根本不看,根本不考虑布置的作业和今天的教学或者下节课有什么联系就统统布置给学生有效的作业布置:一个小学老师布置重复的作业:在我查作业的时候发现,这不是以前你已经背了并且家长查了的作业吗?这是什么老师啊!怎么还布置相同的作业让你背,让家长查啊。愤慨过后这个老师又一次深深地启发了我,她是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知遗忘曲线图的科学原理,知道学生这次会背了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及时地让他巩固保持记忆的长效性。

7.坚决不上“表演课”

一些老师只顾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效果,而不注意学生的感受和实际认知,或者为了给领导和评委看,提前和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一起表演,这也是有背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无效课堂教学。

有效性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课程结构安排、有效的教法、有效的学法、有效的自主学习、有效的情感体验、有效的导入、有效的讲解、有效的训练、有效的阅读、有效的板书、有效的提问、有效的解答、有效的质疑、有效的反馈、有效的评价、有效的作业布置、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激励、有效的研讨……

但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教育教学的完美模式,应辩证地看待“有效”的利用,一堂优质课理应根据你的教学目标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或者关键点探讨它的有效深度,而不应全方位地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否则会成为华而不实的表演课。

“有效”的评价课堂教学并不是教育教学的唯美模式,一堂成功的优质课如若上升到课堂艺术的层次我们怎么用“更有效”来评价这节课,我看评价者也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切忌有效教学的表象化,中国人在追求实效、发展经济的同时失去了什么?道德的沦丧、信仰的空虚,用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换来了也许几十年我们都无法弥补的公众道德基础。当你精心组织了一个有效近乎完美的导入时,是不是也就失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当你组织了一个有效的讲解时,是不是也就失去了学生的自主体验?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废了田栽树还是应该砍了树种田?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在做某些选择的时候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跳入另一个极端。

所以,我们不能只为“有效”而有效教学,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丰富感情的独立的个体,我们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各类人才,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不是在课堂的流水线上高效地打造出高分低能学生、高分无德学生。

反思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 篇10

误区之一:对话前提的丧失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 存在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等多重对话关系。然而,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让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 就急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感悟;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 就一味地“让学生大胆言说”。在课堂一派热闹的表象背后, 实质上却正是整个教学的南辕北辙, 误入歧途。

误区之二:对话目标的迷失

语文对话教学具有不可预测和动态生成的特征, "它反对按照预设的模式的既定的步骤去操作。但不能"因此就迷失了教学的目标。目前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 为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需求多样化, 过分"地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非预设性, 认为对话应随课堂生""成, 教师只需凭自己的机智和应变就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这造成了教师缺乏必要的对教学重点的"预计以及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引导调控。当然, 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则应在特定的对话教学情"景中, 由教师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纬度目标的理念, 联系“学段"目标”和“单元要求”, 紧扣文本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结""合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的理解、感悟及质疑, 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

误区之三:对话主体的缺失

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和习惯力量的影响, 有不少教师将对话演变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单纯的师生问答, 这样的“问答”课上, 所有要探讨的问题都是教师单方面事先设计好的。教师是“对话”情境的制造者、“对话”话题的发起者、“对话”过程的控制者、“对话”结果的裁定者。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只是课堂的陪衬, 很多情况下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体现。

误区之四:对话“首席”的消失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 尽管强调“师生平等对话”, 但是教师的角色显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不然, 教学过程会由传统教学片面的“教师中心”完全沦变为片面的“学生中心”,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多元化理解”的美的谎言下, 教师抛弃了自己应该担负的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职责, 教师的角色已经退化成教学中无原则的吹捧者或“潇洒”的不负责的看客。显然, 这样的语文“对话”教学已经大大地变味了, 甚至不成其为教学了, 更何谈教学的价值或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初中物理生本课堂教学下一篇:宇宙意义何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