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24-06-29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共12篇)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明确树立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积极探索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及时解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对于推动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中职教育教学的专业性较强,专业课程较多,当前中职语文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所占比例较少,同时语文教材相对于专业教材来说,资源有限而且更新速度较慢。此外,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低、文字应用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等问题。

二、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在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究能力的“专业化”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机整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实现教学专业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从总体上看,当前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目标没有实现语文与专业课程的科学整合。二是教学理念不科学,对于教、学、做科学整合的教学理念认知不够。三是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中职语文教学结果评价机制沿用于终结性考核机制,在单一的试卷和分数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体现出来。

三、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实现教学目标与专业教育的科学整合

在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发展中,要立足于专业教育方向,科学整合语文教学目标,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和专业教育的要求,明确不同专业教育方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保证基础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专业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与专业教育的科学整合。

2.树立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理念的革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教学中侧重于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而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和专业教育方向没有科学有效地把握和探究。要实现中职语文的有效性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充分认识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明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树立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受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结合专业教育方向,加强对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指导和帮助,创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听、说、读、写能力。

例如,在幼教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老师进行教学,通过对于某些文章和段落的分析锻炼学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能力。在教学《项链》的过程中,针对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文章内容进行整理和改编。针对幼儿教育时效性的特殊要求,将故事进行重构,区分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故事比赛”,一方面考察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进一步进行分析,查找其中的不足,探究完善的路径和方法。

3.健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制度

要实现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健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制度,摒弃过去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体制,将教学评价内容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和评定中,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的评价。在教学评价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过程中,逐步实现平时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侧重于对学生平时能力方面的考核和评定,在内容的设定中也要把握听、说、读、写、专业能力几方面的因素,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评。例如,在教学评价制度的建构中充分争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构建以人为本的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上要统筹兼顾语文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因地制宜依据中职专业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调节评价指标中各因素的比例。在语文能力水平考核中,也要认真综合不同专业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制度。

总之,在中职语文有效性教学探究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立足于专业教育方向的基础上,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充分彰显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常州市荆川小学

许龑

当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七个”——一是过度“开发”,弱化文本;二是过度“主体”,弱化“主导”;三是过度“活动实践”,弱化“双基训练”;四是过度“张扬个性”,弱化“价值取向”;五是无节制地合作学习,弱化“自主“;六是无目的地整合资源,弱化“本色”;七是无标准地加于肯定,弱化“正确引导”等。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循着这个话题探索到小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是什么?还得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方能对“有效性”的问题作一些探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也就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性的探究。

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应聘工作时较好的通过了笔试,但到了面试的时候却木讷慌张、吞吞吐吐、辞不达意,不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可能就遭到了淘汰。反之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最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加快提高孩子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速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语文教学姓‘语’,不管怎样创新,要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课不能上得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改革的决心要大,但具体到一节课,又要实事求是。”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基本策略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否则,语文课程就变味了,变形了,变质了,异化了,就不再是语文课了。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识字写字;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品读词语;在读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不但不能变,还要抓住不放,做得更好。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要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白白浪费时间去干别的什么,而不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课能算是语文课吗?

二、探究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把握和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太重要了!“居高” 才能“临下”,“游刃”才能“有余”。教学设计是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的能力最大的考验了,我们要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识,提倡积极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的教学设计,使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能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学生的状况,更要根据《语文教学标准》的精神,独树一帜,百花齐放。这里,仅仅谈谈可参考的一些基本做法。

1、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一般说来,过去的语文教学设计,是平面的,比较单一的,因而显得比较单薄,较片面。语文知识部分,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至于能力,则较为笼统;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就可管可不管了。而新课标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这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我们应怎样看待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生命力是极强的。相对来说,它的老化程度是比较慢的;它的更新面是比较小的。语文知识不像电脑,随着时代发展更新极快,语文知识有着永恒的生命力。一两千年前的作品,我们不是现在还在欣赏、学习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只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是涉及到知识都不能讲,不敢讲,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点。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中,要巧妙的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通过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三维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三维设计的最大特点。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三维整合,是具有整体性,交融性的,是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那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割裂开来,甚至在备课时也明显分为三点来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于永正老师在上《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就在同学们一段一段汇报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每读一段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深刻含义。如抓住了“重担”“翻山越岭”,让学生体会这“重担”不仅仅只指肩上的担子,还指生活的重担,“翻山越岭”还指人的一生的崎岖坎坷这样的双重含义;抓住“一次”与“无数次”两个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仅仅只抱了病中的母亲一次,母亲就那样满足,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自己从小到大,母亲抱了自己无数次却不以为然;抓住了“八十多斤”与“一百多斤”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身体瘦弱,一辈子只有八十多斤的母亲挑起一百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多么艰难„„学到这里,于老师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一首古诗中赞美母亲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把我们此时此刻的敬爱与感谢通过你的朗读抒发出来吧!”“于老师和大家一起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心得吧!”,老师和学生一起动笔,一起诵读起自己的读书心得来。学生情不自禁,对母亲的赞美溢于言表。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平平实实但又有创意的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的糅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读书活动,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主线,穿起一颗颗读书方法的珠子,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渗透在其中,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揉合。

2、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

“直奔重点,辐射全文”这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琐的分析,更避免牵着学生,使之完全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抓住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是变“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为“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有效的教学设计。

3、研读对话,注重过程,共同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研读对话式的教学,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讲课,更不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主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学习、研讨、对话的氛围和平台,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参与教学活动,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走下“讲坛”,成为学习的一分子。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学生自主读书发表见解的空间和自由很大,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之中,有效性得到提高。要实现研读、对话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要注意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要充分对话。

首先,教师要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就是“备课”“钻研”教材吗?没错。但强调“对话”,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个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的。他与一般读者又不同的是,在与文本对话时,还要加上对文本的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进行分析,而不是忙于抄备课手册或教案集。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震撼甚至批评,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构,是教师一个全新视角的诞生。但现在很多课学生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地感悟,教师就让他们谈感悟,作表演,当导游,话变画,貌似热闹的小组讨论„„殊不知,咬文嚼字,静心会文,圈点勾画,才是学生渐入佳境的享受语文,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良好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那才是受益终身的呀!要强调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师的点拨指导决不是可有可无,需要讲的时候就要讲。有的课为了体现以读代讲,却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浅尝辙止,甚至有些学生读书时滥竽充数,有口无心。这样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却没有真正地读进去。有的老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因势利导的小结和深入地诱导。

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都已充分对话了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展开三者之间的对话了。此时,大家都已是“不吐不快”了。然而,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教师因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占有优势,就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而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对话,成了课堂交往中的“贵族”,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怕说错,不敢说,仍得不到关注,得不到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一点是要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的。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对话教学其实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更是一种教学精神,是对当代社会对话,合作精神呼唤的回应。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过程中的知识生成,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的彼此接纳。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沟通的合作的,创造的生成的,以人性为目的的教学!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开展自学式教学科学化研究。

自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阅读过程是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就像别人为你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要你去咀嚼、消化、吸收所需要的营养一样,需要自我反省,即自我反馈、内化活动。学会自学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自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举一反三。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上了几千节语文课,到末了还是不会读不会写。问题是讲得太多太细,占去了学生读和写的时间,如果用这些时间指导学生去读、去写,效果又会如何呢?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有些东西读过后,要在肚子里慢慢“发酵”,慢慢地“领悟”,突然哪一天他会悟到些什么。习作由学生去写,写了改,改了再写;由模仿到创造,由不想写到非要写,由量变到质变,自然就会写了。为什么有“厚积薄发”这么一说呢?同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自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不仅是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会学”和“方法”是智慧的象征,是从自学的过程中得到的。教规律,教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把智慧的金钥匙。也许知识可以被遗忘,但能力却将伴随着你的终身。

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关系。

1、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需要。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提高其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毋庸质疑的人文作用。当然,它一定是在语言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实现的。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始终应以文本为先,以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感情为先。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文本作为客观事物、社会、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独特的内涵,都包含着许多的真、善、美,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材的编者也是精挑细选、斟酌再三才将其选入。反过来说,一旦教材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就会因为其生命力的耗尽而消亡。这样的作品,在教材中自然是决不会入选的。比方说,歌颂赖宁舍身去保护森林的文章就不再会编入教材,因为用生命去做无谓的牺牲不应该提倡,人的生命的价值是珍贵的,是要珍惜的等等。只有在教学中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才谈得上实现有效的统一,也才谈得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本本来具备的价值取向,怎么能因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弃之不顾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教学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是未来的公民,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我们的语文课堂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正是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人文性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任务之一。

2、怎样使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达到有机统一呢?教师在课改形式下的角色定位《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很明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达到有机统一这一点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应该充分发挥的。” 不分对错的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就算尊重学生了吗?不能算,那是误人子弟!那么怎么处理呢?这里,提出一些做法,与老师们切磋。

⑴、要重视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把握。这也就好比唱歌时先定好调,在大海里航行把握了航向一样,对全文的基调的把握非常重要。“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感受——理解——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过程。其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和困惑,这一个环节必不可少。

⑵、吃透文本的价值取向必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咀嚼。吃透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得咀嚼、吃透语言文字,在与文本充分对话中方能获得。这里涉及到的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与工具性结合,达到水乳相融,相得益彰。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应得到老师尊重的,也正是新课程在传统教法的继承上的创新之一。但是这独特体验必须是在充分地与文本的对话,对语言文字的咀嚼的基础上。现在的课堂上,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辩论的机会更多了,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了师生的生命共同向前跃进的乐园!这真是令人可喜的新局面。但是,教师与学生的“浮躁”之气也有了一些苗头。与文本充分对话的读书活动中,孩子们不是浮光掠影的而是深入的读书、咀嚼,所以他们的心被文中人物的精神深深打动、震撼着的情感不是通过老师灌输给他们的,而是通过关键词句的咀嚼,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再创造的想象,是自己从心灵深深地悟出来的。

五、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心理品质引进教学。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3

首先,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主导者的位置,鼓励每个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过程,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努力创设让学生独立思索、去感知、去发现的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愿说、想说、敢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觉的探索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和异议,甚至批评、反驳。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插嘴和错答现象,多宽容、多鼓励、少指责,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激励、不断深入的自主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

二、改变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个体发展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另外,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学生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强行指令,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共享。

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开放探究的时空,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内容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总之,教师要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知识,建构能力,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释放潜能。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通济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龄差异, 认真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 并通过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及学校审定后实施。在教学中依据计划安排学科进度。倡导“读全册、备一组、教一篇”。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课件, 而且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 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 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 让学生多动、多思, 展开联想, 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形成了有“生命”的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显著变化, 由“灌输”转变为“探究”, 让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有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 分层次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这是学生应尽的义务。但对个别学生来说却是无奈, 他们并不是“懒”。一个班里, 总有优秀的学生, 对于他们来说不但能完成作业, 而且能高质量完成, 是一件极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经常拖欠作业的学生, 通常都是一些学困生。每天都有各学科订正不完的错, 做不完的作业。因为每一科老师都在催促他, 要求他补做, 就像一头被强行拖着走的牛, 没有了一份自觉, 哪有什么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可言呢?因此, 在布置作业时, 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 分层次布置作业,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都有成就感。

四.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旨, 切实强化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线, 以发展阅读能力为主旨。根据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展开阅读。同时, 还在统筹三个维度的基础上, 侧重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创设情境,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展开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 倡导“阅读———研讨———创新”式学习。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边读边想, 圈点勾画, 并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在自读的基础上, 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涵、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标, 扎实搞好写作教学。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 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 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写作教学有计划性、避免了随意性。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 有重点、有序列地设计训练内容, 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片断作文和大作文相结合的写作训练。写作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和议论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 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写真事, 发真情, 求真理。指导学生融入生活, 观察和思考生活, 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加强写作方法指导, 做到作前指导具体、作后讲评及时。注重对学生的构思创新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分层次扩充写练的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批改办法并及时加以讲评,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试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5

语文组 符海燕

高中语文教学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2.整合资源,研发、创生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进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在执教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华清宫》《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不就是举一隅而以三反吗?知识的系统化是内化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3.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4.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避免随意盲目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浓浓的人文气息,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每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极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1.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3.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4.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5.依托课堂活动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精彩的课堂活动课堂里的珍珠,让语文课堂闪光。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课中的细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训练,逐步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么怎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

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提高教师感召力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首先,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再者,字字句句总关情。上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绝不是靠外加什么东西,穿靴戴帽,也不是为情而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令人作呕,更不是虚情、假情、浮情。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间接、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2.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化

良好的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6

一、 着眼学生终身发展, 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标》 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这 “创造性” 的外延是多么广阔无边, 它教我们插上翅膀带孩子快乐地飞翔, 开心地去采撷教材之外的丰硕知识之果。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第二课课文 《升国旗》 一共才三句话:“五星红旗, 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 向您敬礼。” 教师若仅仅着眼于孩子近期的考试, 那么教会孩子认读书写生字, 能朗读并背诵课文就行, 最多再让孩子知道升国旗时的礼仪就行。我看了一下教師用书, 大概教学内容也就这些了。或许是刚教完一个大循环, 送完六年级, 深感课外知识的积累, 情绪体验, 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现在下来教一年级, 在设计教学时, 我会情不自禁地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有目的, 有计划地去伸展, 去拓宽, 深度并不会去挖, 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在教这一课时, 我把 “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 这几个国家的国旗图片带进了教室; 我把 1999 年国庆 50 周年最盛大的升旗仪式录像带进了课堂, 让孩子们感受升旗仪式的盛大隆重和庄严。当然最重要的是我把中国的国旗和国歌带进了课堂, 让学生用心地欣赏, 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当我在办公室忙于搜集这些资料时, 有同事这样说: “讲这些, 看这些有什么用啊? 没有效果! 考试又不考这些, 浪费时间! ” 很显然, 我们两个对于 “什么是有效教学” 的目标具有不同的理解。一个着眼于近期的考试成绩, 只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我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 也非常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想象表达等, 更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全面发展。

二、 缤纷教育视听感受, 丰富教学工具

教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工具, 是教师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 恰当地使用教具会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 最好的教具是什么? 大多教师都会首先想到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以其大容量、 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优越性不断地征服着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从视觉转到声觉, 从静止的画面转到动态的画面, 确实给孩子带来美的感受, 尤其对于中低年级学生, 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可是, 实际条件限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每堂课花大力气去做复杂的课件, 学校也没有条件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套多媒体设备。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制作, 补充丰富教具。一年级除了跟教材配套使用的课文插图就是拼音卡片, 我在教学中自己做了生字卡片—— —一类字、二类字做成不同颜色的卡片。这样在上课时, 用卡片可以玩出不同的游戏, 比如找朋友, 摘果子, 捉迷藏等游戏。在游戏中反复让学生认, 反复读, 趣味盎然地认识方块字, 这样比单一地看粉笔字认读要有趣得多。

三、 关注课堂及时反思, 调整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7

一、充分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战场,备课就相当于战前的排兵布阵。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课的关键在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教材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教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因此,充分备课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前提,也是基础。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就如同打了一场败仗,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

1.“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不仅仅是对教学的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而指的是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把准各时段的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其次,要纵观整册教材,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深入钻研每篇课文,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教材,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位普通父亲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辛勤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而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所有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2.“摸”透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每当自己接手一批学生时都应从不同渠道,以最短的时间,全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在备课过程中,要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补充与剪裁,让学生多进行有经验的操作与实践,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考虑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二、找准切入点,不唱走过场之戏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 “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和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有序。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否则,教学活动就漫无目的,只能东拉西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我在网上看了窦桂梅老师教学《珍珠鸟》的课堂视频。在教学《珍珠鸟》时,她把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上。这句话是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根据这句话,窦桂梅老师设计了“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探讨人与大鸟的依赖”“思考人与鸟的依赖”三大主题进行教学,使整个课堂既简单实在,又灵动多变。

三、有效拓展,不渡迷失方向的航船

语文天地何其广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拓展,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远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嘛。但是,有效拓展,不能忽视以文本为基础。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末”,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不论怎样拓展延伸,也不论拓展延伸到哪,都应以突出教材为主,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做到拓展延伸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服务。因此,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现在,语文教学出现了“虚、闹、杂、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针对这个问题,着重从充分备课、找准切入点、有效拓展等方面,论述了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篇8

1.面面俱到, 不舍放弃

有些老教师在教学老教材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新课程, 新的要讲老的想讲, 一篇课文从背景、作者介绍、文本分析、拓展延伸, 一环接一环, 哪一环也不舍得放弃;小到字音大到主题的挖掘, 幻灯片一张换一张, 让人眼花缭乱, 别人用1课时, 他却3课时还意犹未尽。《学科指导意见》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是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有部分教师依然以本为本, 置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于不顾, 偏离教学主题, 增加了教学内容, 加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2.花花课堂, 热闹非凡

“当我走进教室, 依旧穿着新鞋走着老路, 有时花很多的精力制作课件, 但除了‘很漂亮’又有什么?有时花很多时间找资料, 歌曲影片评论应有尽有, 但除了‘内容丰富’也没什么……我突然感到很害怕, 害怕自己会迷失了新课程的方向。”这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反思。我曾问一个读高二的亲戚现任语文老师怎样, 不曾想他说“语文课让他这样玩玩真可惜”, 是的, 有的老师对新课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理解有偏差。为了取悦学生或获取热闹的气氛将语文课上成“玩课”。热闹的课堂不等于有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 如果学生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课堂再热闹也是无效教学。

3.种别人的田, 荒自己的地

语文老师的一亩三分地是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很多时候我们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却不知, 如将诗歌《相信未来》上成一堂有关“文革”的历史课, 《麦当劳中中国文化的表达》整节课介绍麦当劳, 俨然成麦当劳的推销会, 上《向山那样思考》让学生提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语文课姓“语”, 这些脱离文本的教学, 就如缘木求鱼。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这样的教学让提高教学质量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有必要审视我们的教学, 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种策略:

一、三维目标的有效确定

所谓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由早些年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什么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学习到哪些基本知识与技能, 体验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都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有效确定。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比如, 有人认为不应该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 应让其自然生成;有人认为还是应该像过去的“目标教学”那样, 严格按预设目标进行;还有人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与三维目标一一对应;而更多的教师则是无所适从。于是, 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种种误区:有的笼统、偏执, 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 有的目标淡化, 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如上面提到的将诗歌《相信未来》上成一堂有关“文革”的历史课等案例, 就是教师没有有效确定三维目标的表现。

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 《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每个专题甚至每个板块都有明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它能指导我们确定有效目标而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如《麦当劳中中国文化的表达》一文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分条概括麦当劳来到中国后发生的变化。基于这样的目标, 就不会整节课介绍麦当劳了。

二、教材突破的有效设计

一堂课的好差关键看教学设计。有人说教学设计是雕虫小技, 其实不然, 教学设计尤其是教材的突破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 一个平平的设计会使课堂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而一个摄人心魂的设计往往会让课堂掀起千层浪。有人主张课堂生成, 其实有精彩的设计才能有生成的灵感, 有生成的灵感才能有精彩的生成。必修二《老王》一文, 也许很多人都会围绕“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展开教学, 去年浙江骨干教师培训时听了郭初阳老师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的课, 感触很深。

郭老师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人倒是漂亮就是脚形太差, 这样的脚, 不好穿这种鞋的。可惜了, 脚不好, 总归就不完美了。”他首先用胡发云小说《如焉》中的一段话将学生带入课文最具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结尾:“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从理解“不幸”开始, 寻找“善良”, 探究“愧怍”的原因, 既而回归文章要义———“正义”。对于《老王》的教学设计, 课后互动时郭老师说:“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门一样, 文章也有命门。”他找到了《老王》的命门。学生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精彩的生成也一次次达成。

三、课堂师生的有效对话

新教材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我们知道要形成师生对话, 前提是就某一话题, 学生有所“讲”, 教师有所“讲”, 双方在“讲”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而当前教学中的对话, 教师往往较注重学生的“讲”, 忽视自己的“讲”, 把自己的“讲”当作可有可无。

有这样一则案例:教师上鲁迅的《阿Q正传》, 让同学们讨论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个同学站起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积极的作用, 它可以使阿Q在精神满足中忘却痛苦, 它实际上是一种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另一位同学起来反驳, 两人唇枪舌剑, 争得面红耳赤。又有两位同学站起来助阵, 各执一词, 老师一会儿说这边说得有理, 一会儿说那方说得好, 就这样一直到一堂课的结束。这堂课从表面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很好, 实际上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顶多只是赞不绝口地说“好”“很好”, 而没有让自己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讲”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讲”出对学生观点的看法。该肯定的地方没有肯定, 该否定的地方没有否定。结果, 什么问题都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样语文课的问题就变成了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 学生会认为谁说得都有道理, 怎么理解都可以, 以致语文课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比如那位同学说“精神胜利法”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观点就是片面的, 老师就要及时地“讲”, 进行正确引导。

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对话过程中, 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的限制, 他们的认识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 有时甚至片面、错误。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特殊的阅读主体, 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读教学的最前列, 应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 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的作用, 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 努力“讲”好。

四、作业的有效布置

高中学生的语文作业少, 有的老师甚至不布置作业, 其实作业是教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的让学生抄字词, 有的让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名篇, 抄字词的交上来打个勾, 阅读的不了了之, 这种作业或过于简单或无法检查以致布置得无效。还有的作业因不能起到巩固知识或提升能力的作用也属无效作业。有人上了《想北平》就布置学生写《想龙游》, 老舍《想北平》的重点是点评式阅读, 不妨让学生用这种学习方式读下一篇文章《前方》。笔者喜欢设计一些小型的语文活动, 如上完《老王》《品质》后布置:请你为老王或格斯拉写一则墓志铭, 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情。将《祖国颂》最后几节改写一首诗, 将《边城》的风景改写成小令《天净沙》等等, 学生兴致很高, 作业不少出彩, 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五、评价的有效指向

课堂上, 教师时常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如郭老师的“就像在三角形外作辅助线一样在课文外寻找答案”的启发、“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发现别人的善良”的鼓励、“幸福是一种感觉, 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的点评、“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有的话就看我一眼”的风趣……有效的评价源于老师深厚的语文涵养。但有的老师的课堂评价是无效的无关痛痒的随意性的, 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这就需要我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 要到位, 要有一股穷追不舍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激励人的一生。

作业的有效评价, 打破单一评价方式, 小型语文活动如写晚会开场白, 写主人公墓志铭一般以五分制;作文、随笔则写评语, 尽量发现作业中的闪光点, 从不同的角度去鼓励学生。当然也要毫不客气指出不足, 其中也不乏幽默, 如字数不足现象则写“校园不许穿超短裙”, 语句不通的地方写“青蛙跳水”等等, 学生收到作业多半会会心一笑。

论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篇9

一、语文教学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漫无目的的情境或是为情境而情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是无效或是低效的,这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往往就是节外生枝、哗众取宠、画蛇添足等现象。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情境目标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提高。如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中的情境、形象、景物,还应让学生学会如何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再现在,并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

二、情境必须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变得不爱学习,不愿思考。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应切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地加以设计。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儿童的生活情境有别于成人,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创设语文学习情境,那些成人化的情境往往都是无效或低效的。

(2)顺应学生心理需求。小学生是充满好奇的,都有通过探求、思考来解决问题、发现未知的愿望。因此,情境的创设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思考的空间,能让学生体验到经过自己的脑力劳动解决问题或发现未知的快乐。

三、情境创设手段要多样、简便、实用

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手段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千万不可把情境创设局限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多媒体课件虽然有它的一些优点,但运用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手段,既简便、实用,且能有效地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些手段大致如下:

1运用动作、语言、表情创设情境,如表演、演示、描绘等,这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的。2借助音响或图像创设情境,如录音机的使用,多媒体的运用等。3利用实物创设情境。4利用生活场景创设情境。5利用问题创设情境。6利用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历程等资料创设情境。7利用与语文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还可以分为人为创设的外部情境(如上所述)和语言内容蕴含的内部情境。人为创设的外部情境是为学生能顺利地进入语言内蕴情境服务的。

四、把握情境创设的时机

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好时机,一般说,当学生能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就能顺利进入语言内蕴情境,情与境游,与文中的人、事、景、物同悲喜,此时,任何外部情境都是多余的,甚至起干扰作用。而当学生无法进入语言内蕴情境,正处于“愤悱”的状态时,就需要外部情境的帮助,学生才能得其门而入,并逐步学会进入类似语言内蕴情境的方法。

五、外部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阶段性

教是为了不用教,外部创设的教学情境随着学生解悟语言内蕴情境能力的逐渐提高必须有所变换,最终舍弃不用,因此,它也就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那种不论学段学情,不管年级特点都采用相同的外部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一般说,低学段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教学情境的创设侧重于实物、图像、音响、动作、生活场景等手段;中年级已有一定的解悟能力,情境创设可以侧重运用表演、演示、问题情境、生活场景等手段;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情境创设手段可利用问题情境、相关知识、背景资料等。当然,这种侧重点的阶段性只是一种大概的区分,实际运用中往往会有交叉。情境阶段性的目的在于说明情境的创设要看对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方法手段,以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六、外部情境的局限性

漫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有效教学。

要上好一堂课, 教师一定要先明确自己这堂课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因为这决定着课前预习、课堂教学, 以及课后作业的方向与路线。因此, 教师一定要根据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等因素确定好教学目标。

我们常看到, 有些课教学目标罗列一大堆, 教师唯恐有遗漏, 而真正到课堂教学却往往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这样的课, 教学的有效性就谈不上了。因此, 教学目标宜少不宜多, 少则精, 多则泛。与其面面俱到又处处不到, 不如一节课寻找一两个点重点突破。但求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 既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训练, 又形成知识系统, 保证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

简单地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课堂环节的落实, 而课堂环节的落实则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二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教材。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对诗歌意境进行更深层次的品析和欣赏。李白的这首诗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 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诗歌主要由梦由、梦境、梦醒三部分组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自主赏析, 在诵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深刻把握诗歌的主旨。

于是, 在教授这课时,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置身诗境,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 深入鉴赏诗的意境。

2.缘景明情, 引导学生结合诗境, 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吟咏, 整体感知诗歌, 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2.自主赏析, 引导学生再现、鉴赏诗中意境。

3.探究思考, 理解梦境对于诗歌主题的表达作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诗人, 学习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 引领、掌控着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并成为语文课堂激励和评价的标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与确定。也就是说, 教学目标的合理与科学将最大限度地减少语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一) 前引后连, 自然过渡。

由初中升入高中, 对于学生来讲上了一个新台阶, 教师有必要扶一扶、拉一拉。应针对入学新生, 注意适时调整教法,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 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教《记念刘和珍君》, 不妨复习一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七篇作品, 借此对鲁迅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如教朱自清的《散文两篇》, 可先复习《春》, 以使学生更充分领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关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 在知识衔接的同时, 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增加。

(二) 及时总结, 调整学法。

教无定法, 学也无定法。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 其学习语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及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也可让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一周介绍一种学法, 大家讨论, 取长补短, 从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 要教会学生分析考卷。“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从考卷中分析出自己的弱项, 弥补不足, 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捷径。

三、教师关注社会, 了解社会。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老师要时刻关心社会, 因为我们的认识很容易影响学生, 首先我们要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从阅读中提高自我的审美品位, 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阅读社会这本书, 观察生活的丰富多变,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接触社会, 不断地阅读生活, 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至于成为时代的文盲。如果教师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其知识的挑战, 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 语文课堂就能活起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除了要关注社会外, 还要关注生活。因为学生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融入社会, 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以及多数人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 他们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 留心社会的走向, 注视世界的变化, 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浏览报刊, 注意新闻, 关注时局, 议论时事, 抨击时弊。关注社会, 就能开阔视野, 陶冶性情, 改变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陋习, 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 就能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在作文考场上就有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宣泄。

四、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新的课程结构, 语文课程的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就应当准确把握文本的文义与内涵, 抓住难点, 突破难点, 再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单元, 在教学时, 可以精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让学生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特点, 学习鉴赏新诗的基本方法;之后, 引导学生自读戴望舒的《雨巷》, 自行体会新诗的特点, 尝试鉴赏新诗。对于这一组诗歌, 还可以采用单元教学的方法, 先向学生介绍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 以及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之后, 以课文为例子, 组织学生学习重点的诗篇和诗段, 再配合学生的自读, 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庄丽蓁.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王玉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探索

小学的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很高。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环境中,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小学关注的一个重点课题。语文的實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理念脱离现实生活。在当前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向小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小学生的引导,也忽视了要在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应该要融入更多新的理念和意识,比如语文教学内容等,单纯的理论教育使得小学生变得过于理想化,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很多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遇到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小学生加强实践能力才能积极应对,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还比较缺乏相关的实践教育,当前的教育模式与生活脱轨。同时,由于对人才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人才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现象。

2、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我国目前的很多小学的人才教育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性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人才教育过程中的教师的能力素养不够,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经费,因此导致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设备、教材等得不到更新,而且一些教育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质量不高,不利于小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技巧。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地定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理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的力度,使得实践教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新课程理念下,首先应该要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的地位进行确定,语文教育应该要与小学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小学生对各种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小学生传授各种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语文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语文教学的意识进行改革和引导,使得学校领导者能够意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语文教学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契合度。

2、加强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将课堂主题定位于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一,加强小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育的一种全新探索,也是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对小组进行划分。成立学习小组时首先要对班级人数进行确定,以安排小组人数。一般小组的成员数应该要均等,分好小组之后应该要在小组内部推选小组长。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搭配,一般说来在小组的成员搭配具有一定的特征,成员搭配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个人意愿,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组员搭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小组内小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力度。

第二,加强多媒体教学。利用现阶段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小学的语文教学课程教育实现现代化,可以加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基础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加强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改变自己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认识,并且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语文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探究语文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篇12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 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为学生的表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此过程中要善于沟通、学会关爱、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维系,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状态,使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而且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切实搞好情感教育,以亲切温和的形象面对学生,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走到学生中间与之平等对话,宽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以便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平等。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家长忙于打工,跟子女交流较少,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及时掌握,这对教学和学生的成长不利。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好的引导者,又是热心、耐心的听众,还是谈得来的朋友。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一切方式肯定学生,亲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共同语言,在融洽气氛中沟通感情。

多媒体技术在营造氛围、增大课堂容量等方面固然有黑板、粉笔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必须摆正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学生可能对漂亮的图片或视频感兴趣,而无心看自己真正应该看的东西,导致注意力的转移。如果不加限制不加思考地就把所有的信息统统展示给学生,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造成信息的污染。教学材料都是课前准备好的,课件的容量多,播放速度快,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全,尤其是各种网络的开通,使学生可接触的信息资源更多,信息过多的现象更突出,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限制课件的容量与播放速度,避免带给学生过大的课堂负荷。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情况,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展示给学生,此外,还应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 从根本上防止信息过多造成的影响。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活动的实施,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有机组织、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对反馈情况的迅速反应、对课堂组织形式的妥善处置等是任何计算机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不足,不能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只是按照课件中的内容机械地念, 忽视学生的反应, 与学生缺少交流,使学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课件为中心,老师也不能及时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上一篇:中职学生的手机管理下一篇:心肾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