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方式(精选12篇)
有效教学方式 篇1
长期以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甚至厌弃阅读, 究其本质, 是教师没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其实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和核心,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文本和作者则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因此, 要让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发挥和保证, 必须从具有能动性的学生入手。
一、阅读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学生
一般地, 从认知先后和深浅的逻辑上讲,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分为四部分: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1. 认知性阅读
学生要获取丰硕的知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必须通过阅读的积累。在阅读的时候, 无论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短小的记叙文, 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 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 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 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 为下次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储备了逼真的原型形象的信息。
2. 理解性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触器官, 感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景物、悦耳动听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芬芳、香脆可口的佳肴和益智感人的思想, 读出了文中之文、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和境中之境, 领悟到了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 这时候, 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读者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 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 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这样, 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 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 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无论怎样, 对读者来说, 是一次阅历丰富的过程, 经验积淀的过程。如同样写《咏梅》, 陆游和毛泽东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3. 评价性阅读
阅读和写作一样, 是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观察的思维活动。青年评论家南帆说过:“作家的意义在于率领读者对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美实突围。”阅读不是学生个性的锁链, 也不是对学生个性的禁锢, 更不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 还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评价, 鉴赏形象, 体味风情, 表达情感, 流露思想, 洞察世相。这样, 学生将客观的文字变成了主观的思想或情感, 在形式上外化成了一些可见可感的符号, 学会了使用知识和欣赏知识, 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如读《我们爱你啊, 中国》, 学生通过“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云雾飘渺, 波澜壮阔”, 可以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
4. 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一般情况下, 学生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 我怎样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样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而文本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威特海默认为:“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 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 并获得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他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顿悟, 对创造主体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考虑。而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智商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尝试、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自由地发散, 情感快乐地释放, 个性尽兴地张扬, 体现了课堂阅读教学的独创性。
二、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想象的产生、情感的波动、知识的积累等往往与亲历教学的教师息息相关。为此, 教师要注意创设阅读环境、优化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能。
1. 朗读是阅读的根基
以读为用, 以读为本, 这种自古以来众口皆碑的读书方法,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精美的文章, 只有反复诵读, 涵咏其中, 才能心领神会, 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 领会文章靠读, 鉴赏文章也靠读。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 这仅仅体现了教法, 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 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 如何通过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 则是学法的指导。
2. 想象是阅读的翅膀
课堂阅读教学的“对话”包括三个方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人书对话。而文章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学生的思维能够不受限制地发散和扩展, 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又体现出了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注意有针对性地收敛总结, 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
3. 质疑是创造的灵魂
教师除了适时的引导之外, 还要注意开发、保护和发展问题意识, 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的设计由宏观至微观, 由整体到局部,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 由现象到本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 探讨真善美的内容, 从而提高阅读的品质。
总之,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去训练、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这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效教学方式 篇2
有效教学究竟怎么教?从何入手?怎么操作?有哪些规定性和运行程序?它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通过《有效教学的模式和方式》的学习,让我知道了课堂有效教学的要素、模式和环节,学会了怎样有效地掌控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有:情境与问题,阅读与思维,互动与引导,练习与反馈。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而学生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四个要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各个要素(环节)的精神实质和有机联系,并加以认真贯彻和创造性落实,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式是:
第一种教学方式: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
第二种教学方式:问答、阅读、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启发式”教学
第三种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第四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第五种教学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学。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只有在一个教学发展阶段中才能采用的;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也不是只能采用一种教学方式。总的说来,以上五种教学方式各自适合于教学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们都应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改善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 篇3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我们学校(原升溪中学)原先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学习法”教学。“教师指导”是指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并适时给予示范、启发、点拨等一系列有效的帮助,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收益。“尝试学习”指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凭借自我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依靠自己的努力,采用尝试、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不断培养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自能作用,挖掘自身潜能,自主开展学习,通过不断尝试,不断习得知识、建构知识,形成自学能力,获得自身发展。
与宜兴市实验中学合并之后,我们开始尝试“两类结构法”教学,即“结构—建构”教学。“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还必须掌握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即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程序结构。只有以知识内容结构为核心,以方法程序结构为策略,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建构”是指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以学习模块为基础,创设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情景,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主动获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和体验情感的统一过程。
而我觉得,两者可以融合。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任务:1.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导火线、经过、结果、性质、影响;2.观看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3.了解虎门销烟的具体方法。
课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有疑问,再向教师提出,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后共同解决。最后师生通过画知识树来建构学习“战争”及“条约”的知识体系。
这样,这一单元后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可以运用这两棵“知识树”来完成学习。教师减轻了课堂繁琐讲授的负担,而又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智慧火花,这不就是有效教学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钟启泉教授说,什么是“有效教学”?“归根到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钟启泉语)本文即从改变教学方法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探寻。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我们学校(原升溪中学)原先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学习法”教学。“教师指导”是指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并适时给予示范、启发、点拨等一系列有效的帮助,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收益。“尝试学习”指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凭借自我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依靠自己的努力,采用尝试、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不断培养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自能作用,挖掘自身潜能,自主开展学习,通过不断尝试,不断习得知识、建构知识,形成自学能力,获得自身发展。
与宜兴市实验中学合并之后,我们开始尝试“两类结构法”教学,即“结构—建构”教学。“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还必须掌握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即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程序结构。只有以知识内容结构为核心,以方法程序结构为策略,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建构”是指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以学习模块为基础,创设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情景,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主动获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和体验情感的统一过程。
而我觉得,两者可以融合。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任务:1.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导火线、经过、结果、性质、影响;2.观看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3.了解虎门销烟的具体方法。
课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有疑问,再向教师提出,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后共同解决。最后师生通过画知识树来建构学习“战争”及“条约”的知识体系。
这样,这一单元后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可以运用这两棵“知识树”来完成学习。教师减轻了课堂繁琐讲授的负担,而又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智慧火花,这不就是有效教学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钟启泉教授说,什么是“有效教学”?“归根到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钟启泉语)本文即从改变教学方法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探寻。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我们学校(原升溪中学)原先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学习法”教学。“教师指导”是指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并适时给予示范、启发、点拨等一系列有效的帮助,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收益。“尝试学习”指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凭借自我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依靠自己的努力,采用尝试、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不断培养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自能作用,挖掘自身潜能,自主开展学习,通过不断尝试,不断习得知识、建构知识,形成自学能力,获得自身发展。
与宜兴市实验中学合并之后,我们开始尝试“两类结构法”教学,即“结构—建构”教学。“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指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还必须掌握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即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程序结构。只有以知识内容结构为核心,以方法程序结构为策略,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建构”是指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以学习模块为基础,创设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情景,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主动获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和体验情感的统一过程。
而我觉得,两者可以融合。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任务:1.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导火线、经过、结果、性质、影响;2.观看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3.了解虎门销烟的具体方法。
课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有疑问,再向教师提出,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后共同解决。最后师生通过画知识树来建构学习“战争”及“条约”的知识体系。
这样,这一单元后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可以运用这两棵“知识树”来完成学习。教师减轻了课堂繁琐讲授的负担,而又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智慧火花,这不就是有效教学吗?
关注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 篇4
一、关注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当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时, 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 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运用色彩鲜艳的精美图片、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 集图形、文字、动画、声音为一体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 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教学“找规律”时, 我用动画引入:“羊村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就要开始举行了, 羊村动物们想邀请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参加, 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呢?看, 羊村到了, 但是村长为了防止灰太狼进来, 发明了最新科技产品———密码门, 我们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去, 你们有信心破解密码吗?动画显示羊村的门及门上的密码。这密码有什么规律?要求同学们独立观察思考, 小组合作说一说你的发现, 相互讨论, 共同研究, 看看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看看哪个同学火眼金睛最快发现其中的奥秘。”
教学“10 的认识”时, 我创设了谁最大的故事情境来导入, 我问道:“到目前为止, 我们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生齐答:“9。”接着我边讲述边动画演示故事情境:“9 知道自己最大, 可骄傲了, 它冲着1~8这8 个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 特别是你———0, 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你真是太小了, 不能和我比。’1 实在是看不惯9 的趾高气扬, 它悄悄地走到0 的身边, 和0 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顿时, 9 没话可说了。现在大家能猜到:1 和0 到底想了什么办法?”问题一出, 没有悬念, 学生自然马上齐答:“1 和0 联合起来, 站在一起组成10, 10 比9 大。”我趁机揭示课题:10 的认识。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 再通过让学生猜一猜“1 和0 想了什么办法”, 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生活是一个大数学课堂, 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搭建生活实践平台, 那么数学教学一定会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二、关注教学体验
在有效课堂教学中, 应努力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知识, 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课堂教学,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体验活动空间和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活动的机会, 都有尝试学习的机会, 都有动手体验的机会。有效的课堂教学, 是在体验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起来。
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 笔者现场模拟一个交易市场, 商店购物, 让学生用人民币道具作为买卖用的“钱”, 体验买卖过程。学生分工合作, 扮演顾客, 扮演营业员。
(1) 顾客用10 元钱买5 元的钢笔, 营业员找钱 (初步引入“元”的概念) 。
(2) 顾客用5 角钱买5 元的钢笔, 营业员做出钱不够的判断 (引出“元”和“角”的区别, 同时向学生介绍人民币“分”, 这是大多数处于这个时代的学生所没有接触到的) 。
(3) 顾客用10 元钱买4 元5 角的文具盒, 营业员找钱 (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不同单位之间的金钱的兑换方法) 。
(4) 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找钱方法, 当“钱不够”时引导学生指出问题, 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引导不是独立进行的, 是贯穿于学生体验活动之中的) 。
课后要求学生真正实践体验用人民币到超市购物, 然后下一节课汇报自己的体验经历, 这种实践性的体验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运用课堂知识, 也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在实地应用于实践中渐渐获得对人民币系统的认识, 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人民币的识别技巧和用法, 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都较强。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在体验中领悟, 在领悟中内化。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感受和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三、关注教学探究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一个问题, 这样问, 学生顿时懵住了, 而换一种问法, 学生会豁然开朗。课堂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小组交流中, 每个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倾听其他同学的解法, 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探索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克和千克”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体验:
(1) 称一称:这是一枚两分硬币, 它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2) 掂一掂:1 克有多重?把两分硬币放在手心, 闭上眼睛掂一掂, 把1 克的感觉记在心里。
(3) 说一说:1 克的感觉怎样, 有多重? (小结1克的质量很轻)
(4) 找一找:左手掂2 分硬币, 右手在学具盒中找一找、掂一掂, 大约重1 克的物品还有哪些?
(5) 估一估:一袋绿豆有多重?1 克绿豆大约有几粒? (用天平验证)
整个探究过程, 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活动入手, 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估一估, 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 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表象,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地体验到1 克的质量, 使得学生对1克的认识到位, 这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
四、关注教学合作
萧伯纳有段名言:“倘若我有一种思想, 你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这段名言启发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课堂是生命交流的驿站, 教师不仅要提供探索材料, 而且还要给予充足的时间,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合作探究, 以形成轻松愉悦的集体探究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集中群体智慧, 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出示一组数:6、10、33、299、144、326、2064 让学生判断哪些数能被3 整除。由于迁移作用, 学生思维方向受到“能被2、5 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 还是从个位上考虑。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个位是3、6、9 的数能被3 整除。”马上有另一个声音反驳:“不对, 23、26、 29 你说能被3 整除吗?” 笔者请学生动笔计算, 通过计算学生马上得到6、33、144、2064 都能被3 整除。我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 能被3 整除的数个位和3 有关系吗?如果和个位没有关系, 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大家陷入了沉思。接着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 明确了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 不能单纯从哪一位进行研究, 而是要从各个数位上的数综合考虑。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像能被2、5 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容易被发现, 学生在我精心创设的问题主线引领下主动探究, 这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总之, 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教学要讲求效率, 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 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 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文章以学习方式为切入点, 从教学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探究、教学合作四个方面出发, 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索有效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篇5
盐城市冈中小学 徐扣凤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新时代、新课程、新需求,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发展角度来审视研究数学教学。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发了许多思考。追其原因就是教与学方式陈旧,传统课堂模式的制约。找准并正确分析这些问题,研究解决策略,构建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需要。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我校“三性四步”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思考。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构建理想课堂模式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根据四个实际,即1.面向教材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面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学生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千差万别,要因材施教,因宜施教,因需施练。3.面向教师实际。根据自己性格特点、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4.面向学校实际。学校经济实力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根据学校的硬件软件所提供的条件、人文环境,确定教学手段。结合三个特点,即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的多元目标特点,探讨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以个体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 “五步教学法”模式:
(一)衔接迁移
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前一节课的发展,又是后一节的课的基础。新课燕尔,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设计与新课有关的概括性强,具有承上启下的知识,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作好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在最易接授知识信息的最佳时间内,快速而简捷地进入新课学习。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要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引起学生对“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等相关知识的回忆和再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这是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适合而有效的温故要做到“三不”:1.不要太多太杂。要简捷明了一针见血,多而杂会难以抓住引出新知识的要点,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和知识准备。2.不要太难太繁。温故是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再现、引出新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太难太繁会把师生的精力纠缠在答题的正确与否上,冲淡了重点,影响学习新知识的情绪准备。3.时间不要太长。(不超过5分钟)时间过长,学生易松懈,易乏味,思维易进入消极状态。遵循五个原则:准确性原则;简捷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二)尝试探索
这是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成认知上的需要,获取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开,纯熟之功深,乃为善教者也。”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或看书自学,或同桌商量,或小组探讨,大胆尝试,体验学习的艰辛和乐趣,失败和成功,使更多的学生会自主学习。本环节采用下面学习形式:
个体自学:个体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自学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圈圈点点、画画写写、谈谈想想、做做说说,对自已经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画出来,以求解答。
小组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个体无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与同伴商讨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尽量引导学生在组内协助解决。
全班学习:在个体自学及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达成共识。鼓励全员参与、团结互助,自由争辩,取长补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遵循五个原则:独立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三)展示反馈
这是课的第三环节,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尽量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会说,说思考探索过程,说获得结论的根据,说学会了什么,疑惹的问题是什么。
遵循四个原则:(1)师生平等、融洽感情;(2)既有倾听、又有争论;
(3)提倡竞争、深化参与;(4)积极评价、互相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在交流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思考、学合作、学记录、学克服困难的毅力。
(四)导疑启思
这是课第四环节,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针对学生交流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盲点,准确掌握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指导讲解。讲到学生的需要处,讲到学生的困惑处,讲到学生的疑难处。二是提出有价值的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积极思考而又搞不懂的一种状态。“悱”即“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善于引导、巧妙点拔、及时鼓励、适时启发,放得开,收得拢。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启思开智,达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勇于思考、肯于动脑的习惯。
遵循五个原则:启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五)演练拓展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升华阶段。演练包括练习和作业两部分。马芯兰说:“没有练习就没有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习题,自练、互练,不断弱化习题的“应试”味道,强化练习的生活应用价值,提升习题的品德教育功能。
练习要注意六点:1.突出练习的目的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练习。2.讲究练习的阶梯性。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次安排。3.注重练习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多样性练习。4.注重练习的趣味性。设计有情趣、有情节、有吸引力的练习。5.注重练习的发展性。提供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综合性或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6.重视练习的调控反馈性。及时反馈,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熟练技能。
作业要注意三点:1.作业量的把握要少而精,不要在量上吓倒学生,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学困生也有成功的可能;2.作业形式多样化,有动手操作的、有动脑思考的、有上网查询的,使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3.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自主作业、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愿学生从作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遵循五个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有效教学方式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定向探索的欲望。因此,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步步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努力将学生接受人类已有知识的过程设计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有梯度;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討论。此外,提问的设计要有助于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设疑内容要“巧”,除了在内容上要选恰当的疑点外,还应做到疑难有度,使学生不仅须思,而且欲思、可思。疑而不难、过难或难点不明,都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跨越时空范围广,教学内容包含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来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能把远的近化、零散的集中化、抽象的形象化、复杂的条理化、静态的动态化。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教学环境与气氛生动活泼,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课堂教学重点及突破知识难点;培养良好的地理空间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参与热情
初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特点,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许。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准确把握时机,引入学习竞争机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可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知识辩论赛、问题抢答等活动,促使学生产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强大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内容时,由于地名和空间位置不好掌握,笔者先布置学生熟悉政区图,然后分小组进行拼图比赛,完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分布图。学生从赛前准备到进行拼图比赛,整个过程兴致极高,且组内配合非常默契,各小组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拼图,掌握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开辟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习主动性
开辟地理第二课堂活动,是目前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印证和扩展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地理课外活动能扩大学生视野,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具体做法如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自然地理教学特别强调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可结合学校组织的春、秋游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家乡自然风貌和旅游资源的野外考察。例如,笔者曾组织七年级学生到南山进行野外考察,根据实地地形、地貌向学生作介绍,让学生对学过的山脊、山谷、陡坡、缓坡、鞍部、河谷、平地、丘陵和水平梯田等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
有效教学方式 篇7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何为有效的教学, 亦即有效的教学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 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所围绕的中心。就我们所熟知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而言, 至少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 有效的教学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内涵, 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要从整体上考虑, 不将它们作为孤立的目标对待, 所以, 新课程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关注学生的进步。
进步是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 体现在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等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所进步, 较之课堂教学以前有更为积极的变化。这里的进步还有对学生层次方面的要求, 即我们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关注不仅仅是眼睛盯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更要从关注全体学生的角度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通俗地讲就是课堂教学要关注“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2. 关注教学效益。
这是对学生进步发展变化的更高的要求, 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程度问题。同样的一节课, 由不同的教师讲授给学生带来的发展变化是不一样的, 这就涉及到教学效益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重效益与时间观念, 通过合理的策略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学生发展变化是可测量的。
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我们注重的多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少关注, 这一方面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对于知识掌握而言,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测量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测量, 体现出可测性, 通过相应的数据进行量化。
二、新课程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特点
在学习方式上的创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潜能,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学习方式而言,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学习方式, 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这需要学生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随之转变学习方式。就学习方式而言, 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只有自己有学习的意愿, 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 自然获得情感的良好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 要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下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导学案等方式设置好问题导航,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就课堂教学的实践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 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和合作方式, 在互助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3.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多元性, 就一个问题而言,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这也是与培养未来社会的人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相对应的。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新课程下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策略
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不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表明合适的目标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依据这些理论,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教师应当确立了“分层教学, 使优生更优, 差生不差”的课堂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有效成长。
1. 在集体备课中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充分地分层设计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充分的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了解教学的有关要求。
(1) 合理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科学诊断和指导,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合适的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关键, 为了能够准确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考虑课程目标、考试说明和考点分析, 结合章节和知识重点确立课时教学的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 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梳理出合适的不同层面学生的教学目标, 进而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
(2) 充分调研确立合适的学生分层。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让每一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 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层既是问题解决设计的基础, 也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所以在备课过程中, 在明晰教学目标后进行学生的分层研究, 对学生分层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的综合性考试、单元测试和学生的作业情况等进行分层的研究。教师在逻辑分层后, 结合学生当堂预习案的学习情况, 辅以课前观察、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分层调整, 进行小组人员的动态组合学习。
(3) 学习问题的分层设计。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 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发展的针对性, 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 是否能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目标分层和学生分层完成后, 确立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从知识巩固、思维训练、不良习惯的纠正和能力的拓展等方面进行分类, 然后针对课时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类, 并设计出课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在设计主要问题的时候, 力求体现出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的层次性, 只有问题体现出层次性, 才能真正切合不同学生的发展实际。问题设计完成后, 以课堂导学案的形式提供给不同层面的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个体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 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充分发展
(1) 通过作业批改, 更好地诊断学情,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然途径, 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后, 学生在课下完成, 然后由学科作业委员收齐后送到教师办公室, 由教师统一批改, 这种做法在加重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同时, 对学生的自我诊断和反思等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针对这一常规做法的缺陷, 可以尝试在课前进行作业批改。课前教师公布作业的标准答案, 学生进行小组互批和合作消化, 期间教师通过观察、个别交流和小组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
(2) 通过问题引领实施面向全体教学。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根据设置好的导入新课材料, 将创设的问题情境投放出来, 可以从生活情境和教学目标入手, 利用实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旧知识, 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 以及例题 (习题) 、新闻、科学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尔后下发导学案, 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重点关注基本知识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巡视观察个别同学完成问题的情况, 结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比较集中的问题积极准备好突破的方法和针对性的训练题, 在下一环节的互助合作中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3) 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依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的互助活动能够解决不同学生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这也是我们探索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小组长的选择和确立, 关于任务的分工和合作的方式。在此期间教师加强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 采取多元化评价, 促进学生递进式发展
有效语文教学的活化方式 篇8
语文教学情趣化。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良好的情感, 让他们始终处于学习语文的最佳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或组织一些趣味性游戏“串联”语文, 或创设故事情境“包装”语文,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 学得深刻。如教学《克隆之谜》时, 在熟读课文后, 引导学生分别扮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柳树、马铃薯、仙人掌、“多利”等, 先小组内介绍自己的本领, 再全班交流。这样, 变平淡无味的说明介绍为富有情趣的科学童话, 学生纷纷投入学习、讨论、复述之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趣高涨,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问题化。这里的语文教学问题化, 是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探究精神, 简单问题自己解决, 稍难问题小组解决, 复杂问题讨论解决, 深刻问题多渠道解决。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 初步感知文本后, 激发学生提出疑问, 然后通过交流, 帮助学生将问题分层梳理。为什么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为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这类简单问题自行解决, 当场解答。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爱因斯坦算得上伟人吗?等等, 这类稍难问题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语言、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为什么写爱因斯坦不会生活, 穿着马虎这些缺点?这类复杂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捕捉人物特有的神态、语言, 展开辩论来解决……这样, 从问题入手, 潜心会文, 领悟人物品质, 既学习了课文,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还习得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语文教学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生活中的语文才是“活”的语文、有意义的语文。所以语文教师应从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 并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语文、“学”语文, 真切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这样“身临其境”地学语文, 学生不会产生突兀的陌生感, 而会有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教学《春联》时, 先从学生熟悉的春节习俗出发, 引导学生描述贴春联的情景, 接着激发学生联想贴春联的生活画面自读自学课文, 然后放手让学生体会、模拟文本意境, 联系生活经验描绘春联所展示的画面, 给不同身份的人贴上合适的春联, 对对相应的下联, 收集熟识的对联。这样,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学习“现实的语文”。
语文教学活动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 教师不能对语文教学持静态的观点, 简单地把语文学习看成知识的积累, 而应持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观, 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扩大到语文实践的全过程。简言之, 就是将语文教学看成师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如教学《咏梅》时, 在学生感知梅花高贵品质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读一读”, 或“画一画”, 或“唱一唱” (有关的歌曲) , 或“写一写” (用钢笔或毛笔写喜欢的语句) , 或“讲一讲” (相关的故事) , 这些实践性的活动, 拓展了课堂时空, 开发了课程资源,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语文教学合作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有深度的阅读难点, 分小组探究, 各负其责地进行互助性学习。学生之间既应各抒己见, 敢想敢说敢问;又应认真倾听他人的交流, 当学生的见解与众不同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同别人独特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 善于吸纳他人意见。这样, 语文教学就成了全体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如教学《孔子游春》时, 文中孔子对水的论述有一定的深意, 一个学生很难对水的每种品质都有深刻的感悟。此时展开小组合作, 看哪一组想得全, 悟得深。小组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 裨补缺漏, 增益提升,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这种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既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 又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还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实用化。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 才会有利于学用结合, 课内外结合, 校内外结合, 进而显示语文的价值, 展示语文的魅力。因此, 教师应多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 融语文学习于生活之中, 于社会之中, 于人生之中。如《鸟的天堂》一文中写鸟的天堂鸟多, 是因为那儿的老百姓保护鸟, 不允许随便伤害鸟。为此, 教师应相机渗透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环保的重要性。这样, 利用教材的一些有利因素,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施教学, 能激发学生走向自然, 走进社区, 去参观、调查、采访, 尽可能多地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语文, 才能激起自身的学习情趣, 丰富自我的学习生活, 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 进而提高语文水平。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方式初探 篇9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 要掌握英语, 除了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 还需要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英语启蒙阶段, 基本功德联系必不可少。注重扎实的基本功是探讨有效教学方式的前提条件。
一、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
小学生接触英语不久, 如何做到让小学生不排斥这门新的学科, 并且投入持久的热情去学习英语是探讨英语有效教学方式的目的所在。小学生属于少年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好动活泼, 耐力相对较弱, 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 如果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 势必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毫无兴趣。因此, 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 是十分必要的。
1、营造英语氛围
对于语言类学科的学习, 前提必须得有适合学习的语言环境。比如, 一个小孩要是从小生活在说英语的环境里, 那么他自然而然地就能耳濡目染, 学会说英语。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是我们的第二语言,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英语环境, 教师有必要刻意地去营造英语环境。
比如, 在课堂上的用语, 则应坚持说英语, 使课堂有一种学英语的氛围, 刚刚上课时可以提醒学生说:It's time to start now, open books at page 2.Let's listen to the tape now。please read after me.根据学生读书、回答的完善程度, 分别说Good/very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等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 使小学生有一种其他课程不曾感受过的新鲜感, 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
从现在的教学发展模式来看, 传统的“黑板与粉笔”模式的教学已经逐渐要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多媒体教学有其不言而喻的优势。对小学生来说, 声音和形象相结合, 语言和情景交汇,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耳濡目染, 极大增强小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多媒体教学是能够保持他们注意力的工具。
3、开展游戏教学
喜欢玩乐是小孩子的天性, 寓教于乐对小学生来说是很好的一种对症下药的教学方式。将知识融入游戏中, 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当中的同时也学到了英语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而, 小学生的英语教学需在寓教于乐这一方面花心思。
例如, 学习人体部位这一课, 学习“face month nose”等, 可以做个小游戏活跃气氛。将几个学生叫到黑板前, 让他们做"Touch you r face/mouth/nose/ear"等动作, 做对了, 下面的同学们就说yes, 做错了, 就说no。也可以教师在讲台上说, 学生在下面做动作。这样教学, 学生很容易地就能够掌握这些单词和短语, 并且是以一种很轻松地方式得到的。又如, 在刚接触英语时学生练习26个字母。教师可预先将26个字母的卡片分别放入26个同学的手中, 老师念出一个字母例如“where is M”, 手拿M的同学则站起来大声说M。学生就有了一种参与的快乐, 对英语课的学习也有了期待。
4、竞赛法学习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通过竞赛法能够激起他们学英语的动力。用这种方式教学, 课堂的气氛会因学生们的激情四射而变得热烈。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组竞赛, 或者男女生之间的竞赛, 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比赛哪个小组默写的正确率更高, 教对话时比赛谁朗诵的更为流利, 通过这种竞赛方式, 小生的学习热情会被一下子提上来, 其自觉性也大大增强,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学生英语教学需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 小学生童心未泯, 因而其教学方式应该要灵活多变, 轻松活泼。无论多媒体教学, 游戏教学, 还是竞赛法德教学, 都符合这样的特征。这些都是有效地教学方式。诚然, 针对不同的学生, 则需要不同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不走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老路, 多多进行趣味教学, 寓教于乐,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方式的意义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打好英语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小学生的英语启蒙阶段, 对于语言类的学科来说, 启蒙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还处在心智发育的阶段, 对其来说, 教学方式是能否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关键因素。只有用能够使小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 才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英语有效教学方式的意义不仅仅只在英语这一门学科上面, 它的更深远的意义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轻松学习, 快乐学习。小学生在学习初期大多会有一种厌烦逃避情绪, 这与他们的童心天性有关, 而选择用合适恰当的教学方式灵活地用于课堂教学中, 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习的过程, 比如, 实行游戏教学模式。小学生会发现原来学习不是枯燥的, 是有乐趣的。又如用竞赛的教学方法, 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更培养了小学生的团队精神, 这种精神在青少年身上是难能可贵的。
三、对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方式的总结
小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学方式需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些有效地小学英语教学方式, 并展出课堂实例进行效果探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这几种教学方式是有很明显的优势的。本文的尾段同时也对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方式的意义进行了思考。
摘要:英语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 作为教师, 有一个好的启蒙教学方式也是显得及其重要的。对于小学生英语的教学模式, 有必要对其有效地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共同研究出适合小学师生的良好教育方式。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方式,英语氛围,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加强外语法研究提高学习质量》, 《外语教学心理学》, 1998年。
《政治经济学》有效教学方式探讨 篇10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 是整个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是随着资本主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以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 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但是, 由于马克思所面临的特定历史条件, 使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缺乏足够的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传统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力不足。因此, 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同时,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产权改革、收入分配、劳资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进行科学的解释[2]。因此, 我们认为,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应注意两方面[3]:一是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 政治经济学应当成为经济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应当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与某些专业课程联系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成为这些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学会运用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现实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与分析, 探索问题的本质。二是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 也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学习政治经济学, 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因此,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消除错误观念, 帮助学生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的不正确认识,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现实问题予以解释。
二、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学生主动学习外,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导。为了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对不同的理论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一) 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有效教学
不同的学校中由于学生层次的差异, 专业设置的不同, 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就应有所差异。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注重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具体体现在教学的三个环节上:
1.课前:教师应在调查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及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目标与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 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应事先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已有的知识程度。因为高中阶段的政治课 (尤其是文科生) 已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因此为提高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深度, 在备课中应该注意适当加深理论深度, 同时也应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货币的本质及职能时, 在课前的预习任务中向学生提出“货币是否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存在”?“货币除了能够买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还有其他的作用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如果货币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少了又会怎样呢”?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 联系社会的经济现象,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到教学内容中, 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 理解这些内容, 形成自己的观点。
2.课堂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学生以“学为主体”, 还需要教师以“导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 “导”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导出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由于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在高中阶段接触过, 本身的理论性较强也很枯燥, 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 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教师应该通过充满热情的教学传递自己对教学、课程、知识的热爱和投入, 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通过生动和充满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就预习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解答或辩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引起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向他们提出“你们以后将要从事的这种酒店服务性质的活动是不是一种商品, 若是, 怎样理解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怎样确定你们所提供的这些服务的价值量呢?”由于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必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运用其中的理论来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 (2) 导内容。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现象与课程内容相联系进行引导, 用现实事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从而使政治经济学对当今的经济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热情。如在讲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继起时,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经常讲的产、供、销一体化, 一个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产、供、销等不同的部门;在讲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时, 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次通货膨胀以及最近的物价走势,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当前社会经济运行情况的了解。同时, 密切关注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 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 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 导方法。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匹配性, 针对不同的章节,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掌握基本观点与脉落, 如理解记忆法、比较理解法, 案例法等。如在学习经济危机理论时, 可联系2008年的金融危机, 对比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区别。不同的内容要求教师事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根据内容难度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导智能。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将教学难度和进度合理推进, 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刺激学生的思维, 利用学生在理论上的认知冲突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不断深入理论难点的学习, 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潜力,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采取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与课堂演讲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劳动价值论时, 课堂中可以提出当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 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杂志和书籍, 并写出针对这一问题的自己的见解, 然后在下一堂课上以演讲或辩论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发散性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从事研究的能力。当学生遇到某些理论困境时, 应通过答疑、案例讲解、组织小组讨论、咨询权威专家等形式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
3.课后:课后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辅导, 面对面的交流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应掌握的学习内容。习题是训练学生巩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三类习题:练习巩固类、补充提高类和发展深化类。在分类作业中, 应让学生自由选择, 规定必须完成的数量。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完成高层次的题目,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针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写出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小文章, 这种做法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 收到1+1>2的效果。此外, 还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线课堂、BBS讨论、E-mail等其他工具与手段开展课后的学习交流与互动, 形成交互式学习模式。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平台, 大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辅导答疑等都可通过网络实现, 可以很好地补充和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网络工具, 指导他们如何在网上查找学习、使用各种学习资料, 使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另外, 在课后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化要求进行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个性化的点拨与培养,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教学中获益。当然, 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应进行差异性评价, 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测, 及时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 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的有效教学[4]
学生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对象, 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 课程的有效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需要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而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饱含教学热情, 更要在课后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关心、信任、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友谊, 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乐其教。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坚信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有信心就应该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和章节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尊重学生, 就应该在教与学中“求同存异”。在案例教学中,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和理解深度的差异, 师生之间可能会产生完全对立的观点, 此时, 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观点,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引导学生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这就必需给学生留有独立学习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权和学习潜能, 进行自由的学术探索。对于学习进展缓慢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查找他们的学习瓶颈之处, 对症下药, 甚至在课后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 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此外, 教师还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感情的联络和信息的传递, 这是形成融洽关系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号, 有效地传递对学生的关爱、鼓励与信任, 达到既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又能促进师生融洽关系形成的目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电话、短信、E-mail、个别辅导、BBS讨论等多种形式予以解决,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摘要:《政治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程进行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出发, 提出了针对不同专业, 实行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有效教学方式。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有效教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列宁.马克思的学说 (列宁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88.
[2]白永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J].贵州社会科学, 2007, (9) :78-81.
[3]王东月, 高俊梅.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 2) :40-41.
语文教学有效评价方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是学生正式接触语文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学评价也就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建立良好的课堂评价体系。但是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评价体系并不尽如人意,学校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对不足的地方做出改进。
一、语文课堂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
(一)在课堂评价数量上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往往比重过多,导致过多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思考。如果老师对学生表现评价过多的话,学生会以教师评价为主进行学习,随着时间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依赖老师评价,在以老师评价为主的学习中慢慢丧失自己的想法与个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在课堂评价内容上
从课堂评价内容上来讲,教师的课堂评价内容具有单一性,因为个人的意识形态具有本身所决定的局限性,看问题的时候难免过于片面,以至于教师的课堂评价内容存在不足。而且多数语文教师在发表教学评价时,没有注意到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在评价内容上过于随意,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而且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中,进行评价否定的行为过多,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想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教学的负面影响,学生变得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到后来变得懒于思考,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的下降。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改革方式
(一)课堂评价态度上
教师和学生作为进行课堂评价的两大主体,在原则上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得随意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表示否定,应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学生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限制自己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教学评价,留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尽量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大脑思维,多多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想法给予充分尊重,建立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和谐交流的课堂评价体系。
(二)课堂评价方式上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把握者和领导者,应该多注意提高自身的评价理论素养,学会把握课堂教学评价,深入贯彻各种评价方式方法,能够通过合理的课堂评价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在学生进行课堂表达时,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包容各种不同的想法内容,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前提下,对各种想法进行合理指点与引导,综合各点,对学生进行多元性的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延时评价的手段,对学生的表述不作出评价或者延迟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思维,不留下偏见性的思维暗示,使学生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般任意发散,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三)课堂评价形式上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形式,使评价适时适当,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发挥评价的意义。同时为了学生对评价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应该多注意增加评价的幽默性,灵活地进行评价用语,如果评价生硬且呆板,只会使效果适得其反。教师也可适当地将评价用语情感化,善于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给学生情感上的关怀,营造温暖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与理智上都融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增强评价的有效性。
三、有效评价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便于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身不足,及时地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而且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使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同时,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评价机制能够形成周围对个人的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总之,要想发挥评价的作用,就必须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但现如今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学校与老师要增强对教学评价环节的重视,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上做出改革,以教学评价为手段,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虞燕琼.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2]胡华琴.语文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6(5).
有效教学方式 篇12
首先是形成知识教学有力促进能力发展、能力与能力相互促进和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形成知识与知识统一、知识向精神转化、知识与精神统一、精神与精神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精神、精神与精神的统一充分反映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或统一之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方式的统一只能通过内容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进行,或者在内容的融合和渗透中实现方式的统一,而不是以教学自然科学的方式教学人文社会科学,以教学人文社会科学方式教学自然科学。
形成创造性的方式既是现实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也是实现人文追求和科学追求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方式】推荐阅读:
有效数学教学方式05-08
预设生成有效性的教学方式例谈的论文07-02
有效提问有效教学10-22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09-15
有效备课才能有效教学08-01
有效解决方式08-09
有效批改方式08-18
有效供给方式11-18
教学情境与有效教学10-24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