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有效教学(精选12篇)
促进有效教学 篇1
一位哲人曾说过,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交换之后每人还只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你我思想的交换绝不只是两种思想。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为老师们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 架设了桥梁。老师们在交换思想的过程中会有更多新的创造。思想的多棱镜经过多次折射后, 会呈现出七彩的光芒。
一、学习交流促进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让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更新观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成了当务之急。为了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我们尽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学习交流、不断提升的教育平台。为此,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学习内化、交流提升活动。
1. 启动课标导航。
每学期开始学校都要组织老师开展“重温课标”系列活动。《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新课标学习心得, 进行新课标知识问答、新课标知识竞赛……每位教师针对自己所带的年级, 做到心中有纲, 有的放矢。
2. 激励自我充电。
学校给每位教师印制一本《教师工作档案》, 随时记录教学中的得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积极订阅专业杂志, 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每月写一篇“课堂精彩回放”, 每月进行一次形式新颖的全校交流活动, 既可以为开展好教研活动, 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二、严明规范提升课堂
俗话说得好, 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 没有完善的备课模式和良好的课堂常规, 教师所作的一切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对语文教师的备课、上课做了以下的规范:
1.“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方案及实施。
新课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那就是按“主题”组织教学内容, 俗称“主题单元式编写法”。针对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方式, 我们的教学视野也应该从一篇课文为单位转向以一个单元为单位, 改变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 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弹性化主题单元备课法”。“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法”很好地培养了教师们的合作能力、科研能力。首先每个班级的教师认认真真备一个主题单元的课, 通过集体讨论, 确定最佳方案, 最后实行组内教师资源共享, 在每一个人负责专门单元的备课工作的同时, 其他教师必须要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简单地勾画在教科书上。这样, 半个学期的课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备好了, 还能充分保证备课的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单人单课孤军奋战的局面, 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 教研组内合作, 集体研究, 加以优化整合, 并在课堂实践操作中, 予以完善修改, 反思总结, 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
2.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四有”。
(1) 说, 语文课堂上课前要有三分钟说话训练。 (2) 记, 即语言积累。 (3) 悟, 即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 等等。 (4) 写, 即语言的运用。只是每个年段、每节课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侧重字词教学;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高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应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些年来, 各地常开展各种名师教学观摩会、各级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等一些展示活动, 给普通教师带来了不少学习的机会, 再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理论书籍等可以共享, 大有指导与借鉴意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因此, 我们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分期分批地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 回来后再将学习感受进行交流, 把更多的新信息、新理念带进整个校园, 让受益面更大。有时也“请进来”, 让名师到校内上示范课, 使所有教师都有机会亲自感受真实有效的精彩课堂;让专家到校内做讲座, 这样的讲座往往更具针对性, 更贴近本校的教学实际。当然, 更多的是校本培训。组织“三字” (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比赛、演讲比赛、案例分析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特长展示等活动。对于“教学常规”, 则实行月检查制度, 并及时通报检查情况。鼓励教师多学习、多钻研、多交流, 到每学期末, 还将教师的经典教案、优秀论文集结成册。
以上举措, 使我校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师们不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乐于动笔, 所写的论文也常在省市级刊物发表, 获奖的就更多了。在如此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学得兴味盎然, 语文素养全面提升。我们相信, 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 学校教研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 更加绚丽!
促进有效教学 篇2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教学设计的高度有效,才能赢得课堂的真正实效,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才能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阿基米德有句名言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无须考虑的那么复杂, 能否设计出一堂有效的好课,重要因素是教师设计之初有没有确定好自己的教学“支点”。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应该把“立足于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支点”。如何从教学设计入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真正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呢?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精彩的导入设计,吸引学生的眼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是的,好的导入,就像戏剧中的“序幕”,能立刻抓住观众的心,让人禁不住想深究一番;好的导入,也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总能给人带来一些令人回味的东西,引人深思,给人遐想。设计一个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上三年级体育课《障碍跑》的时候,手指向放置在场地上的障碍器材,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红军,再走一回长征路。”三年级的很多学生对“红军、长征”这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没有亲切感,对场地上的障碍器材也没有想象的欲望。这样为导入而导入,导入在这里只是个虚设的过场。如果教师能先铺设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并伴以一段有风声、雨声、枪声及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音乐,将分别障碍物布置在画上雪山、草地等图案的区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些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产生亲切感和探究欲望。这样的导入,有血有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精彩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让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中来,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一年级体育课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小朋友,机械式的传授知识根本不可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一年级的体育课时,应多用情景式教学,用故事、场景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一年级障碍跑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设计成小动物游森林的故事情景。障碍物被设计成了小溪、小山洞等,学生分成小猴队、小象队等。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开心,学得用心。而在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时,情景式教学起的作用已经不大了,他们更希望的是表现自己,在上五年级体育课时,尽量加入一些展示、竞赛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成就感。如50米加速跑这个教学内容,不光可进行比谁起跑快、比谁跑得动作正确,还能进行比谁起跑得快。通过多种比赛、展示来给予学生满足感、成就感,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设计课堂常规教学内容,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之所以需要常规,是因为有三四十个甚至更多的人在操场上一起学习,一节课只有40分钟,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再好教学设计,再吸引人的教学内容,再效的教学方法,没有课堂常规作为保障,一切都是无效的、空谈的。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宽松的、无序的课堂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体育课堂不是让孩子们在操场上无序、混乱的自由驰骋。
学生们一到体育课就特别的放松,因为不用象上数学、语文课那样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但是放松不等于懒散、无纪律。每堂课都需要在有序的纪律下进行。课堂常规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合理安排学生的站、坐、行、排队、分组、有序地进行练习这些方面教学内容。
可以把体育课堂常规的训练内容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的、有秩序地完成相关动作。如:听音乐进操场、整队,听音乐踏步,听音乐慢跑、做操等,用音乐提示学生注意力集中。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一个“擂台比赛”环节,上来擂台赛的同学都可获得小奖品,但想拥有示范、表演机会是有条件的,发言踊跃、练习投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遵守课堂纪律或受老师表扬的同学才可以上来展示、表演。孩子们渴望参与活动,所以每个人都会把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自主地遵守课堂常规。
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有效教学 篇3
一、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1. 化整为零,合作学习
大班额教学最难的是教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孩子,实现有效教学。尤其是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非常少,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学习非常被动,慢慢养成了不发言,不思考问题的习惯,两极分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化整为零,把全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性别、能力、知识结构等组合成4人的学习研究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结合班级特色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命名,如蒲公英小组,雏鹰小组,阳光小组等。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既便于记忆与交流,又能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与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2. 座位编号,明确责任
学生座位编排也是有效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编排学生座位的时候,一定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兼顾学生身高、视力等客观因素,尽可能地把座位相对固定。即便要调动,也是组与组之间的互换,不要频繁更换组员。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优秀、良好、一般三个层次。分层情况不要告诉学生,教师心里清楚就行。其数量比为1:2:1,同时给每一个学生编好号,优秀的编号为A,良好的为B,一般的或较差的为C。组内每个成员都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一般情况下,组长由A层学生担任,当然也可以采取组内竞争上岗的形式选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开展学习讨论、交流与汇报;两名B层学生主要负责检查和督促每天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C层学生负责收发作业本等简单工作;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3.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C层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为了达成这一分层目标,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分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的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组长负责维持本组学习秩序,包括发言先后顺序,发言内容,发言总结与汇报等。
另外,在布置作业与练习时,教师也要进行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可把作业分成三个内容,即基础知识、拓展训练和能力提升。C层学生要求完成课本上大部分基础题;B层学生适当增加进行一些拓展练习;A层学生要求则更高一些,另外增加一些具有综合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题型。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真正使“教”适于“学”,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动力
在课余时间,教师要组织各学习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如汉字书写比赛,古诗词背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教师强调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成功,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达到小组成员共同学习的目的。将单纯的“组内学习”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与组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三、转变评价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人数众多明显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以每班70人为例,每天一次课堂作业和一次家庭作业,教师就要批改作业140人次,平均每本作业需要2分钟,教师每天仅批改作业就要近5个小时,几乎没有任何空闲从事培优辅差或教学研究了。因此,教师要敢于大胆进行作业评价改革,制订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可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如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是最费时的,就可以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可先在组内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再让家长评价,最后教师再评。而且评价也要进行合理分工,学生主要负责互相提出好的建议,家长主要负责批改文中的错别字,疏通句子,教师主要负责文章篇章结构的指导与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思考,而且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也降低了教师批改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咸宁市实验小学)
关注学生促进有效教学 篇4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课堂上,我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使其积极地参与互动,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例如,在学生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我不是仅依据常规的教学道具——四种长度的小棒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动手,用自己带来的小棒围成三角形,或者与同伴合作围成三角形,对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都分别记录下来。然后,我再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们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探索意识。面对新课程,我认为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主体作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让学生敢问、想问、善于问。我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还经常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陈规。许多学困生在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沉默少语、缺少自信。对待这类学生,首先,我主要从行动上关心他们,有时候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张宽容的笑脸,一句恰当的赞美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特别注意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批评都可能使他们压抑自我、封闭自我。同时,我还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多表扬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充满自信,才能使其放下胆怯,大胆提问。
其次,学生虽然开始提问了,但提的问题层次大多很浅显,提不出高层次、富有创造性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预习某部分内容时,我引导他们思考:这部分内容是什么?提到了哪些解题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用有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三、善用激励和反思性用语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运用一些带有启发性、赏识性、激励性以及反思性的常用语。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出色时,我会表扬他:“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我非常赞同(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鼓励他:“再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注重课堂提问 促进有效教学 篇5
盐城经济开发区中学胡彪
摘要:摘要: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沟通师生情感,获取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学需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把握提问的原则,掌握物理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问提问功能、设计、原则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的永恒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更是可以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要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学科特点及其教学规律。本文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以下一些措施。
一、提问的功能要充分挖掘
1、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巧妙的提问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产生了兴趣,他就愿意去思考,去探究。思考和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思考与探究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失败滋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可能创新的空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我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当我问到他上课的情况时,很多人总是讲上课总要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保持注意力,学习必然是学不好的。因为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正因为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因此,上课老师的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
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
课堂上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迅速捕捉这些信息,并据此作出准确判断。通过恰当地提出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4、科学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教师通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把握好该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层层深入。在设置问题时,既不要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要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提问由浅入深,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独创见解的产生。
5、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比科学素质和平常所说的修养意义更广、层次更深,它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等。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物理概念、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思维能力。物理学的研究是一个包括诸多环节和阶段在内的复杂认知过程。它大致可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程序:
(一)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收集事实资料;
(二)提出假说;
(三)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修改和发展假说;
(四)解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得出经验或理论。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贯穿这一物理学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们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一种科学的思想,让学生在科学思想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二、提问的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查学生的听讲情况;通过提问,可以查漏补缺,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但提问时应遵循一些原则,如: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实施回问,对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回问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达到何
种要求。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一问齐答”式,这种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对不对”、“是不是”式这种盲目随意性的提问。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2、激励性原则
在进行提问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回答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说完。其实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都想被别人肯定,希望被表扬,当学生对提问的内容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老师可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尽可能的寻找回答中的闪光点,哪怕是芝麻大的闪光点,不要非要有黄豆粒大才给以肯定,不是每个人都有黄豆粒的优点的。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其实不讲原则的虚情假意式的表扬学生也是无法接受的。
3、适度性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谓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太难,会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不知所然,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太简单,学生不加思考答案马上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更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动力。如果所设计的物理问题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速度和深度,使学生学的亲切、容易,感到学习有用、有趣。例如,学习“热传递”时,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把包着同种纸的木棒和铁棒,同时放在火上烧,问哪个棒上的纸先燃?”木棒、铁棒、纸、火都是学生熟悉的物体,但在这里将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学生仍有新鲜感,仍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运用提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寻求知识,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样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
(2)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比如在讲一些物理习题时,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很多个知识点,这时老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找相应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对差生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进行拓展,以促进其迅速发展。
(3)用语简明扼要。有很多时候听课时,有些老师总带有一些习惯性的口头禅,总是对吗,是不是啊,等等,给人一种很罗嗦的感觉,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的舒服度。
(4)语音语调要恰当。说话时语音和语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能够反映出谈话者的感情变化。讲课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相应的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语音和语调要自然,与教学的内容协调一致,不要让人产生矫揉造作之感。
(5)适度停顿留有余地。教师在提问前略作停顿,让学生做好作答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教师提出问题后作适当停顿,以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与教师作出评析之前,再作停顿,以给学生自评和补充的机会。“停顿”的背后是学生高密度思维和隐蔽性的积极参与的时刻。
如何促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6
一、如何确定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目标上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作为出发点。同时要遵循初中生在阅读上的心理规律,以此来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从而可以更有效来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所以,在阅读教学开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有个明确的阅读目标,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两种目标。其中近期的目标可用二十天或者一周或者一篇文章来作基本的单元,由于近期的目标应该和具体学习内容来结合,所以配合课堂文本的解读,既补充所需的额外知识,还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可以起到真正读有所用的效果。远期的目标通常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层次,远期的目标应该充分和教学大纲上的要求相符合,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这学年学习的内容,并且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知识,阅读更多文体的文章。
二、构建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入设定相关的情绪色彩、并以形象来作为具体的场景。这能够使得学生有更好的态度体验,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教材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的心理机能有积极的发展。由于初中生都是十三四的孩子了,所以他们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但思维很敏锐,想象力很丰富。假如语文老师可以打开学生生活的宝藏,提升他们的生活体验,能很好的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里去,可以使学生和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情境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不足的特点,我一般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例如就拿《愚公移山》举例,我首先播放一下《愚公移山》这首歌,而且还加上一些愚公移山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更明白愚公移山的艰苦,同时老师还要加上适当的点拨,来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更好地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就说明了阅读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重复与积累,从而达到由量变到质变。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以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有不同的思考,指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制订各自的阅读计划,还要指导他们坚持收集课内外的词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如果学生发现好的句子或者段落的话,我要求他们进行摘抄,并且做好读书笔记,以此来避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果。此外,实践中,我们还定期开展优秀读书卡评比活动,评选出“阅读之星”,将阅读成绩纳入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之中,以鼓励学生,保证阅读的效果。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有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书籍,即使是一张报纸或者是一本杂志,不管是过去的或者是现在的,都要让学生来读读。
四、广泛地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一般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来入手,开展一些有效的课堂活动,激发广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可以让学生在这些有趣味的的活动中,可以很快地达到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就以教《皇帝的新装》为例,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百姓、皇帝、骗子、大臣和小孩,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很好地融入到活动中去,可以使他们个个情绪激动和精神振奋,能够把荒废朝政、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懒惰的皇帝,狡诈阴险的大臣,阿谀奉承、虚伪、愚蠢可笑的骗子,胆小怕事的百姓,诚实的小孩展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精选例句, 促进英语有效教学 篇7
一、针对性原则:切中问题的要害
例句是为解释某个知识点服务的。只有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强的精练的例句, 才能有助于教师讲解,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针对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例句, 能够一语中的, 事半功倍。教师可把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单词放在一起编成例句。比如在比较interested和interesting、alone和lonely这两组词的区别时, 可使用以下两个例句:
(1) The children are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interesting story.
(2) Although the old man stayed at home alone, he did not feel lonely.
以上两个例句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要辨析的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 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和说服力。学生通过阅读句子, 自然而然地就能领悟到两者之间的不同。
二、丰富性原则:避免内容干瘪
课堂上使用的例句不管长短, 都是意思完整、语法正确的单独的语篇。语篇应具有信息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欲望, 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如果语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 对学生的诱导不够, 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就会导致他们上课精神不集中,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give out leaflet”这个短语时, 可试比较以下两个例句:
(1) Some people give out leaflets on the street.
(2) Some people give out leaflets on the street to ask people to buy their goods.
例 (2) 比例 (1) 的信息量更多, 更丰富, 学生更容易理解give out leaflets这个词组的含义。因此, 教师在举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定信息量的输入, 避免因例句过于简单、乏味, 导致语言习得的低效。
三、温故性原则:加强知识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使用的例句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语言知识只有在反复的运用中, 才能得到巩固, 才能融会贯通, 才能熟能生巧。尤其是刚学的知识, 由于接触的时间短, 印象还不深, 如果将其束之高阁, 极容易遗忘。因此, 教师要考虑教材的延续, 设计例句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要尽可能把刚学的词汇、短语等运用到例句中去,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词汇, 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在讲授词组be of value、stay up late时, 笔者使用了以下两个例句:
(1) A number of books on that shelf are of great value to teenagers.
(2) Staying up late makes you feel tired in class the next day.
这两个例句的使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组的含义, 也复习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词汇以及语法知识, 起到了巩固、复习、以旧带新的效果。
四、时代性原则: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具有强烈的求新欲望, 那些富于时代感的信息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例句内容比较陈旧,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使用一些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句子, 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创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努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 教师平时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备课时应选择新鲜话题, 找准切入点, 并在讲授知识时将其贯穿于例句之中。比如be popular with这个词组, 使用一些时下流行的明星为例, 显然效果更佳。
(1) Li Guyi is popular with us because she sings nicely.
(2) Liu Xiang is popular with all the Chinese people because he is the pride of China.
例句 (1) 中, 李谷一虽然是著名的歌唱家, 但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 举出他们心目中偶像刘翔的例句 (2) , 显然更能帮助其理解这个短语的含义。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篇8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 激起积极的情绪, 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 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 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置于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困境, 并能以此激发调动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分析、探究问题来摆脱这种处境,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建构, 获得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那么,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呢?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创设生活经验型问题情景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 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应为学生服务, 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正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基础。
【案例1】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钢铁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 然而无论什么地方, 钢铁都存在被腐蚀的现象。油管、水管、铁桩、建筑、轮船常常由于生锈而被损坏。现在, 全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钢铁差不多有2亿吨,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那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设计意图:通过事实案例引入问题, 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挖掘, 进而积极发表议论, 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是因为与空气接触。
学生:可能是因为与水接触。
学生:可能两种因素都有。
教师:看来, 同学们在生活中很注意观察, 也善于思考。下面, 就让我们分别请三组同学展示根据你们的猜想设计的实验。
化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包含化学。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实例切入问题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贴近生活, 增强学习的亲近感, 又能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最终为生活服务, 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二、结合学生实验, 创设化学实验型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2】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在CO2溶于水的过程中, CO2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下面, 我们一起动手实验, 看看在实验中能找到答案吗?
[组织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喷上水, 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喷上水后, 再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观察四朵小花的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
(1) 哪些花变红了?
(2) 为什么第一朵和第四朵花会变红, 而第二、三朵花却不变色?
[提供资料]像醋酸这类酸性物质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3) 这个实验揭示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 让学生看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 像投在学生思维湖水中的石子, 立刻引发学生对实验本质的层层分析推理。]
实践表明,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究兴趣。所以, 利用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景, 能以非常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 从而提示出化学现象的本质原因, 探究出化学变化遵循的规律。
三、结合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认知矛盾是学习需要动机的根源。当新旧知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发生矛盾时,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被唤醒。因而, 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 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带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 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案例3】燃烧的条件
教师: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 大家都知道, 水能灭火, 那有同学见过火也可以在水中燃烧吗?
学生:没有见过。
[播放课件:2004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点火仪式]
[在水中燃烧的火炬与学生以往的生活常识发生矛盾,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愿望。]
[提出问题]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要探究的问题。
上述情境的设计, 正是利用了学生认知结构与客观事实的冲突与不协调, 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型情境, 能够通过激发认知矛盾调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思考、探究、解决问题, 并在认知矛盾的解决和认知误区的突破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
四、结合化学的发展史, 创设科学故事型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 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新课程倡导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再现科学家探究化学奥秘的艰辛过程, 还能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案例4】原子的结构
教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那原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呢?原子是密不可分的实心球体吗?直到19世纪末, 人们还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现了电子。1911年,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 结果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 只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 还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提出问题]这一现象能揭示什么呢?
[学生受到故事的启发, 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形成原子模型的表象。]
摸清知识基础 促进有效教学 篇9
一、分析、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所谓认知结构, 即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它由过去积累的知识组成.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新的感知与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其现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的现有知识是构筑新知识的平台, 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这个平台上才能更加有效和更加精彩.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分析和定位呢?
首先, 必须鉴别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具备的先行条件.先行条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条件, 它是指新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新的学习的组成成分;另一类是支持性条件, 它虽不是新的学习的组成成分, 但它可以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 如注意、动机、情感等.这里只谈必要条件的鉴别, 并以“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第七章第二节) 一节为例.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展示了牛顿在当时已有的观察结果和理论引导下进行推测和分析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作用规律的过程.从知识层面来看, 在学习本节之前, 学生应该对力、质量、速度、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较好的理解, 并且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学规律和行星运动规律, 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1]这些便是学生学习“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应该处的状态, 我们通常把学生这种“应该的状态”称作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逻辑起点.然而, 由于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 所以他们“应该的状态”通常不一定就是他们“现实的状态”, 即逻辑起点并非一定就是现实起点.很显然, 对教学来说, 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固然重要, 但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更为重要.所以, 摸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的第二步便是鉴别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现实起点.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以及观察学生的反应等来鉴别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2]下面即是一份用于鉴别学生学习“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现实起点的小测验试题.
1. 相互吸引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______, 你认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
2. 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都是_____, 但多数大行星的轨道与________十分接近, 通常可以按_______处理.在这种情况下, 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表述为______.
3.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______, 试写出计算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________.你认为行星是凭借什么绕太阳运动的?_______.
4. 你认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有着什么样的关系?______.
5.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哪两类?_____、_______.
二、采取不同的对策顺应学习的需要
通过测试, 教师基本上可以摸清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现实起点.这样, 教学设计便可以最大可能地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课的教学可以根据上述测试结果的具体情况, 选择以下三个工作单中最适合的实施 (必要时, 可以增加设计“组织者”) .
1. 为现实起点一般高的学生设计的引导式工作单: (1) 将行星的运动近似看做质点的匀速圆周运动; (2) 根据“引力提供向心力”关系求解太阳对行星作用的引力大小, 进而确定该引力大小与行星质量、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3)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类比, 确定行星对太阳作用的引力大小与太阳质量、太阳到行星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4) 综合 (2) (3) 结论, 确定行星和太阳间引力作用的一般规律.
2. 为现实起点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式工作单: (1) 求解力的途径通常有两条:一是直接求解, 二是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这里研究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通过哪条路径比较切实、可行? (2) 根据行星的运动情况求解它的受力情况时, 将有许多困难等你去排除: (1) 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时, 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何解决这种速度在复杂变化着的曲线运动问题? (2) 行星和太阳都是庞然大物, 如何计算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小? (3) 既然相互吸引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 那么在众多天体共存的太阳系中, 如何解决这种“多力共存”的复杂问题? (3) 试确定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 (注意让表达式中的自变量个数减到最少, 以你认为最合适的变量表示) (4) 试根据 (3) 的结果推出太阳和行星间引力作用的一般规律.
3. 为现实起点高的学生设计的提示式工作单: (1) 求解力的途径有哪些? (2) 针对行星—太阳系统, 通过分析建模,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推导得出行星和太阳间引力作用的一般规律.
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新课程实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而, 怎样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本文从“以学论教”要求的一个侧面———学前“起点”分析, 对上述问题做了探究性回答,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6.
构建合作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 篇10
一、科学合理分组, 优化组合
小组合作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或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分组类型.其中最简单的分组方法是以座位就近原则, 按座位前后4~6人为一小组.此外, 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也曾尝试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式做以下分组, 有成功也有不足.
1.成绩差异分组.①强弱联合.把后进生、学优生混合分组, 让学优生带动后进生, 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但缺点明显:学优生说得多, 做得多, 后进生参与程度低, 锻炼的机会少, 会逐渐产生自卑感.②同层联合.将学生按能力水平分组, 学优生与学困生各自组合.如此教师能根据各组的能力, 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分层教学, 同时对于学优生来说能够通过互相的学习、交流和比较, 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提高;而对于后进生来说, 在小组内不再是明显的“困难户”, 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人翁感和责任感.但缺点是教师的主观意见占主导地位, 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 学生成绩易两极分化.
2.兴趣搭配分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 这样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 更加积极,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安排小组活动内容, 满足他们的想象, 发挥创造能力.但缺点是持久性不够, 易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兴趣, 影响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需经常提醒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3.正反观点分组.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持不同看法, 教师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相互辩论.如教学八年级《12.1轴对称》时, 笔者提出问题:“线段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们纷纷议论, 有的说一条, 有的说两条, 于是笔者便趁机按正反观点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 最后根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 (1998年) 第二册指出:线段的对称轴是它所在的直线和它的垂直平分线.即线段有两条对称轴进行说明,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这样分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但缺点是若全组看法错误, 继续讨论错误就会印象加深, 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而且学生辩论能力不强, 往往存在跟风的现象.
二、分配角色, 明确责任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 若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 没有给每一位组员指派某一特定的小组角色, 组员之间就难以形成积极的角色互赖, 小组成员就不能认真学习.在合作学习实践中, 根据活动不同的需要以及小组人数分配不同的角色, 一般来说, 小组规模多为4人, 常见的4种角色如下: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在小组活动时, 我们通常有这样的要求:①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 确保任务能够全部按时完成.②激励者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 (确保没有人垄断或被忽视) , 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③记录者分发小组练习材料, 记录小组讨论成果.④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参与程度和掌握程度.
三、合理设计, 保障有效
为了使合作更有效, 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学情, 合理设计.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曾出现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活动在课堂中无法进行, 课堂教学搁浅的情况.究其原因, 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情分析不够, 教学目标偏高, 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教师的要求高度所致.因此, 教师必须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备好学生的学情, 合理设计合作学习的方式、时间等, 毕竟教案备得再精彩还得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2.适当合作, 提高成效.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频繁使用会降低合作的成效.课改中虽大力提倡小组合作, 但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使用或一节课使用多次.过于简单、缺少讨论价值的任务仍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则有滥用或走过场图形式之嫌.只有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 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方法多样、知识需要拓展、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等最佳合作契机出现时, 教师再适当、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更新语文观念促进有效教学 篇11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师未能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而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使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方法的产生与教学活动相同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缩短实际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种种因素的限制,致使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依然是较为滞后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
虽然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语文教学以高考应试为中心,忽视了这一学科中的人文性,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逐渐演变成学习工具,发展成没有思想的人,这不符合现阶段的教育精神,也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入较大。高中语文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来应对高考,依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追求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不能充分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接受能力考虑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严重悖离,影响了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顺利开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走出教学误区
1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就要顺应发展潮流,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若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使用陈旧教案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过于落后、教学过程过于机械、教学思想过于僵化,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要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法,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与实际教学现状不相符合的部分,勇敢接受学生所提出的各种质疑。教师还要不断研究学生和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教材内容,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保证学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应做到大胆取舍,因时制宜,不要为了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而面面俱到。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各种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进行研究性教学,使用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加大他们的参与性。
语文教师要保证自我知识面的广阔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旁征博引,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知识性。语文教师要关注周边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从而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语文教师要掌握系统科学的多媒体信息,只有掌握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语文知识。
2改变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
高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教学形式而采用花里胡哨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生的长远发展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认真对教纲进行钻研,研究阅读、作文以及口语交际等相关优秀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中的固步自封,对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借鉴,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高中语文教师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不可固步自封、不可好高骛远。
教师不要认为实际教学过程是自己进行表演的过程,一定要保证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发挥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作用。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地,更是师生之间对语文实际知识进行探究和交流的实际场所。有的语文公开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华美辞章、动人情节以及丰富想象总是投入超过实际要求的精力,他们一度希望在学生面前扮演知识渊博的师长角色,虽然在短期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学方式能够取得较大的反响,但是,学生很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掌握语文知识。
三、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把握实际的教学环节,营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各种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渗透,通过语言、细节、动作以及各种事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人物形象,尽可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主人公的形象。这样的渗透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各种情感上的共鸣。在进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刘和珍担任“风潮”领袖等各种事迹进行讲解,来塑造刘和珍勇于斗争、追求真理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刘和珍的种种高尚品质。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重点语句实施诵读渗透,有感情地对著名作品进行诵读,让学生能够对名言名句进行诵读,加深对各种语文作品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历久不衰的名言警句,这类教材有着影响深远的文学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这类优秀的语文教材,教师要抓住其实际内涵所在,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例如在讲授《离骚》时,让学生反复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从而来理解屈原的各种理解民意、为民奋斗以及其他情怀。教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各种困难时,要勇往直前、开拓进取。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趣味性、交互性、感染力以及表现力保证教学手段发挥出实际作用。例如在讲授《琵琶行》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素材、多媒体动画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教学画面,让学生感受各种教学氛围,从而体会诗词中的悲凉沉郁的情感基调,为他们鉴赏诗歌奠定一定的感情基调。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系统、相对复杂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学习定势和思考模式,教师只有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中与实际发展不相符合的部分,结合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指导方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
寻求解决办法促进有效教学 篇12
一、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枯燥无味的讲解, 容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 使学生感到厌倦, 教学中应力求创设一系列新奇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趣味性数学故事, 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学隔位退位减“204-108”, 学生在列竖式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产生了疑惑。个位不够减, 要从十位退1, 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时, 教师顺势编了个数学故事。
个位上的4:十位老兄, 你借给我一个吧, 这样我就有14, 就够8减了。
十位上的0:老弟, 我都没有怎么借给你呀。
个位上的4:我不够减, 只能向你借了, 你再给我想想办法吧!
十位上的0:我向百位借吧。
十位上的0:百位上的2老兄, 你借给我一个吧, 这样, 我就能借给个位了。
百位上的2:好吧, 我有2个, 借给你1个, 我自己还有1个。
师:十位0从百位上借来1个后, 现在是几了?
生:10。
师:那他还要借给个位1, 还剩几?
生:9。
师:现在个位上有多少了?14够减吗?
生:够了。
教师编讲充满情趣的数学故事, 蕴含隔位退位减的基本算理在故事之中, 轻松愉快地攻克了教学难点, 进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体验到了思维的成功,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掌握延迟判断, 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规律反映的是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急于把教学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 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规律的发现以及推理判断的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如,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白纸, 然后先让学生折出一个想要的分数,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继续等分下去会怎样, 进而进行猜测, 并进一步通过折纸进行验证。在前后两次折纸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了:虽然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取的份数也越来越多, 但是阴影部分始终没有变, 还是那么大, 其实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学习发现了这一性质后, 教师又一次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 并通过反例进行验证, 说明这些词的重要性, 加深了学生对性质的理解, 让学生一次一次在猜想和实验中总结出数学规律。
三、优化课堂结构, 促进有效教学
教学容量的大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容量大了, 就有一个消化吸收的问题, 策略是“大容量、小水流”, 以小见大。“大容量”是指在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重视对拓展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拓展知识的落实和到位,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确保教学容量的增大。“小水流”则是指知识讲授应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不能倾盆大雨, 一泄而下, 而应和风细雨, 让学生细嚼慢咽, 消化吸收。“大容量”是让学生吃饱, 而“小水流”是为了让学生吃得了, 吃得好。
四、教法灵活多样, 促进有效教学
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教学方法五花八门, 不管是应用哪种教学模式, 知识与技能始终是课堂的主旨。新课程也明确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目标从一维过渡到三维, 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可以让教与学和谐统一,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引领学生走进理想的学习境地。如教学《倍的认识》, 采用了以下这些教学手段, 来引导学生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1. 摆摆算算, 感悟方法。
师:同学们, 想不想知道慈祥的大象伯伯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师:它带来了4颗枣子, 还有苹果 (师在黑板上摆出枣子图片, 出示:苹果的个数是枣子的3倍) , 苹果有多少个? (学生先猜一猜, 再用水果图片摆一摆验证)
师:要求“苹果有多少个?”怎样列式计算? (3×4=12)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小组内先交流, 再汇报)
生:苹果的个数是枣子的3倍, 要求苹果有多少个, 就是求3个4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师:如果苹果的个数是枣子的4倍, 苹果又是多少个呢? (出示图文) 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交流想法)
师:同学们, 在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收获?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2. 想想算算, 促进建构。
师:小朋友, 再看看可爱的小兔、小猪带来了什么? (出示图文)
(1) 小兔:巧克力5块
(2) 小猪:蛋糕4块
饼干的块数是巧克力的2倍
面包的块数是蛋糕的5倍
饼干 () 块面包 () 块
教师通过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等数学活动, 把动手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学生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模型, 让学生获得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促进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05-09
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11-22
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录音教学09-15
促进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讨10-18
促进有效学习11-25
有效评价促进主动发展08-13
有效预习促进高效课堂论文07-06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有效促进“3+1”工程的提升10-09
有效促进后进生的转化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