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有效学习(精选12篇)
促进有效学习 篇1
学习状态是一个人学习时心态、身体、学习方法等综合作用下所处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时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的持久性、学习的稳定性、学习的意志力等。提高学习状态是个长期的过程, 往往需要数月、数年的不懈努力。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有好的心态和好的身体做支撑。关注学习状态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具体途径, 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 是“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的新课改核心理念, 是当今课改的主旋律。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我们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具体行为, 它要求教师切实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 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建立“以学论教, 教是为了促进学”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习状态既是时代发展、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教育教学的应有之意。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体现了不同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是接受教育的容器?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 是以学论教的因材施教思想, 它符合“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学习时的情绪”的情商理论, 符合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思想。因此, 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 调动其积极的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可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情绪反应中外显出来, 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前提, 积极的学习心理准备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有助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去。
1.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要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反应入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 对待课堂提问是否积极回应,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是否融洽, 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独立性如何等等。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就是设法把学习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 当学习成为学生自身需求时, 学生容易接受并乐于参与其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表扬激励措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需求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学起点要低, 便于学生接受, 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便于学生建构;教学方法要活, 便于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 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分别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 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 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差异, 巧妙运用学生的阶段性特点,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使得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得到成长, 并收获成功的喜悦, 这是教学活动应有的价值追求。那么, 怎样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1) 目标引领:就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 不断实现一个个学习目标,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榜样示范:就是用学生身边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 引导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评价激励:就是抓住学生喜欢被表扬的心理特点, 通过表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 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 (4) 趣味刺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 制造新奇、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促进有效的学习参与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 只有当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善后, 他们的成绩与各方面能力才能相应提高。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方式,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不是集中、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如何?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的能力如何?学习过程中抗干扰的能力怎么样?有无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的坏习惯?课堂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如何?包括课堂上是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等等。这些课堂表现值得每位老师的重视, 是衡量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学习的重要指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往往只顾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 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 或者对课堂上学生的种种表现无暇顾及, 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实际上主要体现为教师能适时调整课堂状态、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 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灵动的课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首先老师要有关注意识, 随时注意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其次老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常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再次老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 及时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 还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感受成功的喜悦, 创建快乐课堂, 让学生一上课就兴奋、一上课就高兴。
三、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 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学生的作业质量往往能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品质, 所以, 人们常说“作业是一面镜子”,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是非常认真的, 他们做的作业大都字迹工整、过程全面、条理清楚、正确率高, 而且按时、按量。通过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我们就能看出学生的学习品质, 所以, 从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学习品质分为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 它们是互相作用影响, 互相促进发展的。态度是行为、能力的反映;行为是态度、能力的表现;能力是行为、态度的结果。学生学习不理想至少是由于一方面乃至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 分析学习态度和能力的问题一般是通过对学习行为的考查来完成的。而学生的作业质量正好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的表现, 恰恰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所以, 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要从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入手, 比如:学生作业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 作业的书写是否工整, 作业的涂改现象多不多, 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怎么样等等。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纠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重视作业过程, 提高作业质量。可以通过举行作业展览、优秀作业评比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正面引导、表彰激励等手段, 让学生转变对作业的态度, 通过改善学生的作业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四、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但是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也不容忽视。事实上,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年级的不断升高, 学生课外学习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学生课外学习状况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意志力, 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学生课外学习状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反映, 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控力和责任心, 小学生往往对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好动贪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到学习以外的事情干扰, 课外学习效果较差。
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就是要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 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并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终生受益。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要和家长保持沟通与联系, 建立学生校内外学习状况反馈系统,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发现和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促进有效学习 篇2
總結學習過程 有效促進管理進步
徐湘生
為有效貫徹公司行銷系統第一季度會議精神,進一步強化生產一線員工發展意識,提高管理修為,提升執行力,以確實的行動支持公司2012年50億元銷售目標實現,我釀造三、七車間於5月10日順利開展了“增強市場意識,強化執行、加快速度,努力實現目標”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開展的同時,我們結合自身的實際生產情況,緊扣行銷會議精神主旨,適時制定了與此相關的學習計畫,現將活動開展,編列與實施學習計畫的情況匯總如下:
㈠、學習計畫的編列內容
5月8日,在參加好部門組織的“增強市場意識,強化執行、加快速度,努力實現目標”的學習活動,回到自身工作崗位後,即時結合本車間的實際情況,針對現有車間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逐一羅列,基本主題有:
⑴提升工作效率
問題描述:車間要求的各項生產現場環境整改計畫往往拖踏,當天事沒有當天畢。
原因分析:班長及相關成員缺乏相關的工作意念與效率意識,凡事要催促、提醒,段長疏於督導。
⑵ 強化執行力
為201250億目標而奮鬥,我們在路上……..1
問題描述:大部員工的執行能力較差,缺乏相當的責任意識,辦事效能差、愛找藉口,導致車間即時目標無法達成或致內部制定的管理條例失效。原因分析:員工工作累積素養離公司要求還存差距,大部員工(含班長)職業轉換適應力與工作執行能力還需提升及強化。
⑶健全部門管理
問題描述:車間管理盲點多,過於表面資料,忽視管理細節,生產成本管控薄弱,質控意識差。
原因分析:車間管理平時著重於表面資料,忽視日常生產性輔材、輔料的管控,細節管理不到位,生產中過分強調了產能需求,忽視了質控管理細節。㈡學習計畫實施過程
⑴會議宣導
5月13日起,我釀造三、七車間結合公司行銷會精神與部門要求,為及時傳遞學習主旨,學習行銷系統的精神精髓點: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敏銳的市場意識,超強的執行能力及問題處理能力,分別於各大班組召開了學習會議,並就學習內容,針對性的提出了本車間管理存在的滯後點,尤其是工作效率、員工執行力、部門管理細節,車間提出了具體的改善目標,並要求各班圍繞車間提出的改善目標,結合本班的自身特點開展執行,段長發揮督導作用。在實際工作中,釀造三、七車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工作拖踏、執行意識不強、班長缺乏足夠的生資成本意識,特別是對生產性輔材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投入大就產出多,沒有正
確的理順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平衡關係,而在產能與品質的關係上,片面的強調產量,忽視品質基礎,造成實際執行過程的管理被動,會議就此,及時糾正了員工(特別是班長)理解的偏激,強化了產質之間、投入產出之間的辯證關係,使員工的認知逐步走出誤區。
⑵實踐測控
會議宣導,只是思想教育的前奏,而關鍵的能否按精神與要求去執行,現場中的有效督導才是測控重點,釀造三、七車間為了目標的及時達成,採用與強化了三級監督體制去促使運營過程按計劃執行,使其最終達到車間要求,即班長依循要求與成員去如何做、段長督導過程運轉,車間內部不定期的對執行結果進行抽查,並羅列發現異常,班長簽字確認,即是整改。要求在三級監督下,相關的工作立即不折不扣的去完成。針對上述三項工作存在的不足,車間第一時間作了處理,即時制定或完善了一些管理條例,如《釀造三、七車間文明生產條例》、《釀造三、七車間工器具配發條例》《釀造三、七車間生產性輔材定額消耗管理條例》、《釀造三、七車間現場清場、清潔管理條例》等,通過有效的制定相關條例去進一步規化員工行為,去健全車間內部管理。以大班化分,實行段長負責制,車間向班級安排管理計畫,段長進行生產時督導,車間不定期的到現場查核。在三級體制管控下,工作效率明顯得到提升,員工執行力亦進一步強化,車間內部管理通過修改或完善管理條例也逐步健全。
⑶學習效果總結
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釀造三、七車間經過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對所屬成員進行了充分廣泛的思想發動,開展了紮實有效的學習培訓,在活動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和探索。一是充分發揮車間溝通平臺的獨特
優勢,進一步詮釋了車間管理的“八字”文化的重要性,即時召開的全員例會,討論與分析自身,倡優棄略,從根本上修正了管理上的不足。二是逐步完善或修改了釀造三、七車間即有的管理條例,使其在生產活動中的作用得到強化。三是組織車間班組長以上成員,參觀一些先進班組或車間的做法,討論與分析其成功秘決,推廣其成功經驗,車間在此基礎上強化執行管理力度。四是憑藉開展的“增強市場意識,強化執行、加快速度,努力實現目標”的學習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逐步貫徹落實行銷精神,使學習實踐活動成為每一個成員、每一個管理幹部的自覺行動,並使其在工作中體現出來。前路漫漫,往事依依,在今後的生產活動中,釀造三、七車間管理成員將不斷反省自身不足,深究問題發生根源,認真分析,深刻剖析,以期求得整體車間管理的精進。
小组合作促进有效学习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 有效预习 有效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3-0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从教学活动构成情况看,它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流、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从而构成了动态的立体交流网络。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教师垄断、学生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側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过反复讲练,有的学生在同一知识上还是反复出错。这一部分学生尽管参与了学习活动但他们的学习是无效的。初中阶段很多学生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老师搭建的框架,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还要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根据我们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有效学习。
1.小组合作进行有效预习
若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摸黑走路,使学习过程顺利发生。如果学生把课堂学习目标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产生责任感。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即是预习。可是由于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差异,学生的预习效果大不相同。有些学生的预习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教师的调控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目标框架,这就是预习学案。我在每节新授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根据预习学案的要求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个预先的了解,为课堂新授做好准备。通过预习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基础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预习还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加强理解和消化,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反馈
有时一节课热闹非凡,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课堂活动,教师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皆大欢喜。可是课后进行反馈测试时,学生漏洞百出,连上课反复操练的基础题都出现错误。这种屡见不鲜的情况让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需要一个认知—记忆—理解—应用—内化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对个体学生的关注更是有限。在课堂活动热闹的表面,还隐藏着许多死角。对于没有能力参加课堂活动任务的学困生来说,这一节课是无效的。对于基础知识有缺失的的中等生来说,虽然学到了新知识,但没有牢固的基础来支持,新知识也无法顺利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反馈。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习重难点知识时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应进行预判。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如相关练习)。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设计再矫正练习,帮助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深挖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可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改正即可。可采用个人思考——小组互助——班级探讨——教师答疑的过程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面向的不再是老师一人,而是面对自己的学习伙伴,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 “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捍卫集体荣誉也成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但有时也会出现个别学困生因为完成学习任务困难而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抱怨与排挤。这时需要教师及时适当的心理疏导。要树立学困生信心,降低其任务难度。同时要培养组内其他成员乐于助人和包容他人的交际情感,以及面对困难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解决问题,对每一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浅谈促进有效学习 篇4
一、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观念”在哲学上属“意识”范畴,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如果观念陈旧,行为极有可能偏差,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尤其教育关乎未来,不可不慎。众所周知,过去的语文课堂“以教为中心”,充斥着“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老师自命专家,高高在上,学生成提线木偶。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变得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学生一节课下来,要么云里雾里,要么一声叹息;老师上课时受难,上完课难受。如此课堂,何提效率,怪不得有人说教师“毁人不倦”。
如一位老师教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有一个片段:教师说从下列角度赏析三峡美景:1.绘色拟声;2.时间顺序;3.引用。然后布置学生看书,5分钟后老师提问,学生大多在修辞上答题 (这篇文章用了比较多且新颖的比喻,也可能学生从修辞角度赏析比较顺手)。这位老师就一直强调 ,请注意老 师在黑板 上的提示 ,“你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牛头不对马嘴”。很遗憾几分钟下来,学生的回答除极个别提到引用诗词外,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没能如这位老师的愿。老师只好费一番心思,跟学生解释文章的“时间顺序”到底如何如何,文章的“绘声拟色”究竟怎样怎样,听得学生目光呆滞,眼神飘忽。很显然这不是“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修辞中领略三峡美景,并在作文中学以致用,一举多得,岂不妙哉!老师生怕控制不住场面,把那根线紧紧扯住,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怎能期望 学生跳得 美丽。因此,要谈改变,观念先行。
二、坚决地“还权给学生”,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不够民主,处理教材与学生答题时,心中有一个预设的完美答案,听不进其他的声音,尽管有些声音很美。
比如,有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渔父》,在分析完渔父与屈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之后,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一位学生站起来,弱弱地回答:“老师,会不会屈原和渔父根本就是一个人,他在自言自语?”多好的一个问题,我当时在听课的时候,甚至有一种冲动,为这位学生叫好,向这位学生致敬,但这位老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愣了片刻,然后自信地说,那样的话,屈原不就人格分裂了吗?渔父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屈原高贵的灵魂的,不可能是一个人。其他学生听了老师义正词严的讲述后,都把嘲笑的目光刺向那位学生。可惜啊!这么好的思维被扼杀在摇篮中,悲哀啊!这位老师太霸道。他完全可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梳理“教师权力清单”,“哪些该还,哪些该保留 (暂时的还是长期),精细研判教育教学全过程,逐一核准确认”。争取掌握教师的四项“新基本功 (装哑巴、忍为上、做懒汉、善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说话,多让学生发言,殊不知,教师说得再精彩都是“复制”,学生讲得再幼稚也是“创新”,当碰到学生讲得不好时,不要打断,不要替他代言,教师应该学会“等待”,“慢慢走,欣赏啊!”就“有效学习”的标准而言,老师不能“勤快”,学生能做的事情,就袖手旁观,绝不插手,老师要在“偷懒”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掌握一套“懒人的哲学”,科学证明“懒”人的创造力要比勤奋者高出数倍,因为“懒”的背后,会把目标指向“有效学习”,让学生动起来,且全员参与,看似“素质教育”,其实二者得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GDP岂能不涨,难道不比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效吗?因为有效学习是遵循其内在规律的学习,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关乎全局。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做法和经验 篇5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方面,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 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学生求知”也是我一贯信奉的真理。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我经常会有意或无意的利用一些合适的时机,向学生讲授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或者会与学生促膝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或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爱上学习;或者我会结合实际的例题和问题,谈谈某个知识点的实际用途和价值,激励学生去探究它的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虽说“教无定法”,但也不能杂乱无序。我在教学过程中,总会联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尤其以问题探究为主线,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认真组织教学,力求多样化,精细化,引人入胜,使学生乐于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课后练习和跟踪辅导。
借用方法策略 促进有效学习 篇6
一、运用深层加工策略 引导学生形成历史通感
深层加工策略,是一种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组织、归纳、整理和系统化的策略。系统化知识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核心主干知识形成历史通感和“大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对大跨度命题的解答,而大跨度命题是浙江高考文综历史卷的一大特色。第38题,2011年考查政治文明的演进,从中国古代秦汉考到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2012年考查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从古代中国、古希腊考到近代中国维新变化运动;2013年考查中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从古代考到近代国门洞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014年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更是明确指出“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第39题,2013年考查1750—1850年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着重考查这一时段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2014年将中法关系置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中立题思考,有机联系新中国外交、法国文学成就、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等诸多内容,贯通核心主干知识。
以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为例。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
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命题,解答这道命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怎样能让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借助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取核心主干知识,归纳整理完成架构。在二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架构。
第一步,学生快速翻阅教材目录,找出涉及“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专题。涉及这一主题的专题共有6个,分别是:必修1专题七“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必修3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等。以主要内容分类,这6个专题可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
第二步,学生翻阅课时标题和课时子目,师生共同提取核心主干知识,按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归类叙述。政治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640—18世纪中叶);美国:独立战争(1774—1781)、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巴黎公社(18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俄国:十月革命(1917);欧洲: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等。经济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开始)、殖民扩张(16—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思想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14—17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初开始宗教改革、17—18世纪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16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687)、进化论(1856)、蒸汽动力技术(1783)、电气动力技术(1861)等。文学艺术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18世纪末19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民族乐派(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19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绘画(19世纪后期)等。
第三步,学生对提取的核心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制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架构图式。
在这一步骤中,有的学生制作成表格,有的学生制作成大括号图,有的学生制作成时间轴,还有的学生制作成树状结构图,虽然图式的表达方式各异,但是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知识内化,建立了“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系统化知识架构。拥有这一系统化知识架构,学生就能有效地解答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这一命题。以1750—1850年这个时间段为标尺,筛选出“近代世界”知识架构中的核心主干知识。政治方面: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等;经济方面: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等;思想方面: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进化论、蒸汽动力技术等;文学艺术方面: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绘画等。再依据题干要求从这些核心主干知识中概括出这一时期西方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经济:生产力极大提高。文化: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显示伟大力量。生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endprint
二、落实反馈调节策略 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
反馈调节策略,是一种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和结果,及时调整和采取补救措施的策略。反馈调节策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与属于认知策略范畴的深层加工策略不同,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调控手段的作用,即计划、准备、预学、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等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运用这一策略。在二轮复习阶段,要有效完成对所应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学习任务更需要反馈调节策略的运用,尤其在课堂学习环节,更需要教师正确、大胆地落实这一策略,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以必修2专题五《蒸汽的力量》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一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教师的课前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完成2009年浙江文综历史卷第39题第(1)问,即(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课堂教学片段第一部分)
师:教材93页第一段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PPT),这里所说的“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指的是什么?
生: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手工工场的技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有另外的学生说,不是三个吗?怎么说了四个啊?)
笔者依据教材的叙述在课前设计中运用了“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但是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学生不仅将三个条件回答成了四个条件,而且回答的是这些条件出现的具体史实没有明确指出条件本身,这是笔者在课前设计时未曾预料的。面对学生的这一反馈,是按照课前设计继续推进?还是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要调整又该怎么做?基于学情才能促进有效学习,发现学生知识系统的缺漏并对之进行弥补正是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在这一环节选择了反馈调节策略。
(课堂教学片段第二部分)
师:是啊,怎么说了四个呢?你会去掉哪个?(教师再次追问)
生: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个好像是政治保障。
师:那么,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不是答案就准确了呢?(学生思考)
师:我们暂时不看这个问题,先回到本课的标题。本课标题是?
生:蒸汽的力量。
师:蒸汽作为一种动力技术,大家知道它在生产中主要用来干什么吗?
生:用来开动机器。
师:机器生产与手工劳动相比主要的优势在哪里?
生:(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陆续回答)
师: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能为市场所消化吗?
生:能,英国有广阔的市场。
师:哪些事件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
师:好的,那么我们现从最后一个问题往回看,你会看到什么?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市场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增加。需求量增加,需要人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人们采用机器生产。
师:市场扩大需要什么采用机器生产,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思考)
师:关注教材94页的叙述。
生:传统的以水力、畜力、风力为主的动力却严重制约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师:人类需要自己创造的,受自然限制不大的动力。这就是?
生:蒸汽动力技术。
师:关注教材95页表格中的“动力”类别,蒸汽动力技术在历经近百年的传承与改良后最终在瓦特手中收获成熟。
师:瓦特的成功改良带来了高效的机器生产,除此之外,开动机器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需要钱(资金),没有钱(资金)就不能购买机器。没有人(自由劳动力)也不行。(学生陆续回答)
师:资金、自由劳动力,加上市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都成为了开动机器不可或缺的条件。
师: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英国具备吗?如何具备?
生: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获得大量资金,也扩大了海外市场;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师: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其提供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反馈调节策略在这一课堂学习环节中的落实,虽使笔者的课前设计毫无用武之地,但是学生对“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问题回答的反馈结果,恰恰暴露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的缺陷,三个条件学生为什么会说成四个?要求回答条件为什么学生只回答了具体史实?这不仅是学生陈述性知识系统的缺陷,也是学生程序性知识的缺陷,笔者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调节策略是充分利用教材,借助教材知识体系与主要内容,采用层层设问、步步递进的方式,调整出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又能帮助学生获取程序性知识的课堂学习环节,真正帮助学生提升了历史质感。
三、借助检索应用策略 推动学生进行知识转化
检索应用策略是一种正确提取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策略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陈述性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但是高考不仅注重对陈述性知识的要求,更为侧重对程序性知识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高考对二轮复习提出的重要学习任务。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 R. 安德森认为,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检索应用策略正是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把学习内容转化成问题,学生通过提取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挑战,更让学生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程序性知识,而拥有这些体验的学生将能更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以必修3专题一第一课时《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为例。endprint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本课的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孔子”。教材在本课开始的第一段中这样叙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依据学科指导意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叙述,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请作一简单描述。
2.这一批杰出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些谁?
3.他们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分别有哪些?请列表分类叙述。
4.依据他们的主张,请举例说出他们相互争辩的焦点有哪些?
5.他们的相互学习又体现在哪些内容上?请举例说明。
6.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这组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1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背景,第2~5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内容,第6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影响,背景、内容、影响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三大基本要素,这三大基本要素实际上是学生基本了解历史事件的程序性知识。
其次,就背景层面而言,第1问着重要求回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三个基本角度,它们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程序性知识。就内容层面而言,重点落在第4和第5问上,即内容理解的核心在“争辩”和“学习”上,这一处理恰恰反映了对本课标题的理解和核心主旨的把握。理解教材标题,把握核心主题,亦是学生进行二轮自主复习时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就影响层面而言,第6问侧重于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虽然影响角度的叙述侧重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面,但是历史事件的影响通常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问题解决和设计情境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角度侧重,以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影响多角度认识的程序性知识。
“知识是因为应用之需而产生的,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被确切理解。”学生灵活运用陈述性知识获得问题的解决,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形成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再通过练习和变式练习来实践程序性规则的“做事”功能并获得其具体意义,最终规则达到熟练运用并被纳入图式结构的相应位置中,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这也正是二轮复习使用检索应用策略的重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 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7).
[2] 张林,张向葵. 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3(7).
[3] 卢宁,赵俊华. 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0).
[4] 李亚云. 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调查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7(11).
促进有效学习 篇7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泉
1.创设疑问, 激起好奇心。
如果学生对数学常常产生疑问或感到好奇, 那么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 提供一些有趣的素材, 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如,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 学生每次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后, 教师都会很快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并随之产生“为什么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样, 老师都能猜得这么准”的疑问。此时, 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新课的学习, 自主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
2.联系生活, 体会数学的意义。
“生活化”的数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 因此, 联系生活实际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如, 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教师提出问题:“教室的门由于年久失修, 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能关闭, 谁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既修好又能不再变形?”这个事例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解决这样的现实问题。此时, 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现实故事,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3.积极评价,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元化的评价, 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如, 当学生回答准确时, 教师可以用“你真会思考”等语言给予鼓励;学生的回答十分出色时, 可以用惊喜的语气夸奖学生“你回答得太棒了”;学生回答不完全对时, 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正确部分予以鼓励。即使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要当头一棒, 而应尽可能找出积极的因素。这样科学的评价无疑会给学生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二、教法得当是自主学习的根本
1.学会自学的方法。
自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保障工作, 要成为学生有效自学的指导者。教师要编写自学提纲,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自学环节, 指导学生掌握“读、画、算、写、查”等自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自主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学会与人合作。
教师要积极尝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 营造合作氛围, 留有适度合作空间。其次, 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当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发生兴趣, 但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完成, 又很想知道“为什么”时, 才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再次, 要有合作的要求和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有目的的合作探究, 并且有各自的任务和职责。这样, 既有个人的思考又有集体智慧的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中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3.学会复习的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 一种叫课后复习, 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 一般当天完成;另一种叫系统复习, 是集中一段时间对所学过的知识整体性、系统性地复习, 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 如阅读法、图表法、知识树法、练习法、解题法等, 同时开展学生间复习技巧的交流, 掌握最有效的复习策略。
4.学会有效地反思。
反思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 要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误, 反思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多种方法的纵横联系等。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贵在坚持, 反思不仅能总结出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 而且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三、学会创新是自主学习的核心
1.唤起创新意识, 让学生想创造。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 对身边发生的事常常感到惊奇和疑问。好奇心正是创新潜在的动力, 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要满怀热情地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敢于问为什么, 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 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鼓励大胆质疑, 让学生敢创造。
学生敢创造, 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教师能热情地鼓励学生去大胆创造, 善于想象, 并真诚地肯定学生的努力, 为学生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才能敢创造、敢质疑、敢挑战, 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创设操作机会, 让学生会创造。
由“做”引“思”, 由“思”导“悟”是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考知识的联系、感悟知识的内涵。如, 学习长方体特征后, 教师拿出三组不同类型的小棒, 学生尝试从中选取一组小棒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 并思考是怎样搭建的。之后, 将框架中的一根小棒取走, 提问:“你能猜测哪根小棒和它一样长吗?”学生通过思考和比对, 发现有3根小棒和这根小棒一样长。教师追问: “那么, 至少要剩下几根小棒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呢?”学生经过操作和修正后, 找到“只剩下长、宽、高各一根时, 就能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大小”这一结论。教师以问题为驱动, 学生在操作中创造, 在思考中深入, 在交流中探索知识的真谛。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 习的基石
1.认真聆听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获取知识、主动学习的基本保证。因此, 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主动学习、获取新知的重要保障。首先, 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 让学生产生“听不到很可惜”的感觉。其次, 要加强听的训练。第一, 先让学生听懂别人的讲话。课堂上不论教师讲, 还是学生发言, 都要适时地问一句:“他说的是什么?你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说的意思讲给大家听吗?”第二, 别人发言时, 要学会注视对方。第三, 教师讲话不重复、不唆。
2.仔细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是智力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 学生是通过观察获取思维素材的。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思维, 没有正确细致的观察, 就不可能展开正确的思维, 也就不可能有主动的学习欲望。
五、发展学生个性是自主学习的目 标
课堂是学生个性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 发展个性是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不同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往往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作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 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应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有场所表达自己的思想, 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创新想法, 这样, 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方式,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实际教学中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还要“授人以渔场”。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创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 留有“愿学、乐学、会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海洋里自由、快乐地遨游。
专家评介:
促进有效学习 篇8
一、编制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更不要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预习作业的布置不够明确,学生容易形成预习可有可无的心理。在学案预习部分的设计中我侧重以下两点:
1.防止学生预习的随意性。
学生的预习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不再盲目无助,他们有章可寻。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各项要求不但有差别而且题目有多选性。
2.预习程度适宜性。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水平有限,要一开始就通过读书找出高质量的问题无疑阻碍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案中提供学生预习提纲,并通过学生思考、查阅、询问来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设计了以下预习清单: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如何判断?
(2)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对每一内容的阐述你认为是不是最合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来阐述吗?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判断方法?你会应用吗?
(4)尝试练习:
(1) 如图,若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则太阳与地平线l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填“相交”“相切”“相离”)。
(2) ⊙O的半径是6,点O到直线a的距离为5,则直线a与⊙O的位置关系为
()
A.相离B.相切
C.相交D.内含
(3) 已知圆的直径为6cm,如果直线a上一点C和圆心O的距离为3cm,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
C.相离D.相交或相切
通过学案的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可以提高听讲的水平,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可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二、有效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设置问题要有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越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在佛山一环的建设施工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由于马路拓宽,有一个面积是100平方米、周长80米的三角形的绿化地被削去了一个角,变成了一块梯形绿地,原绿化地的一边AB的长由原来的20米缩短成12米(如图所示)。为了保证佛山的绿化建设,市政府规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的绿地面积必须等面积补回。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块失去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它的周长是多少?
你能够将上面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2.设置问题的思维容量应有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突出数学的思维价值,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自主地积极思考问题。
如在学习《圆周角》中,在探索“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做一做
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圆形硬纸片上任取一段弧,画出该弧所对的圆心角和任意一个圆周角。分别量一量所画的弧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看一看
教师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发现: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圆周角的度数恰好为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归纳分类如下:
这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 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 (2) 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3) 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3)想一想
(1) 在这三类情况中,哪类情况最容易证明?
(2) 其余两类情况可以转化成第一类情况吗?
(4)小组合作
学生探索发现:第一类情况最特殊容易验证。由圆的轴对称性联想到把硬纸片对折,发现过圆周角的顶点C作辅助线“直径”,可以把第二、第三类情况转化为第一类来验证。
(5)教师点评
教师提议把第一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成一面三角旗,则第二类、第三类分别想象成两面三角旗合并、两面三角旗叠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学生豁然开朗。
第一类: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
第二类: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第三类: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三、强化反思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通过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使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同时,反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往往只满足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易使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体验最佳方案的优势。
如在2010年专题复习《如何解与旋转有关的探究题》时,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清单:
1.反思解法,总结解题的思维规律
在“2008年广东省第21题”的评析中,可引导学生反思第(1) (2)题的共性,发现图形虽然经过旋转发生了“形”变,但结论一直保持不变,究其原因是△BOD与△AOC的全等关系未发生变化。
例:(2008年广东省) (1) 如图1,点O是线段AD的中点,分别以AO和DO为边在线段A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连结AC和BD,相交于点E,连结BC。求∠AEB的大小。
(2) 如图2,△OAB固定不动,保持△OCD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OCD绕着点O旋转(△OAB和△OCD不能重叠),求∠AEB的大小。
2.反思条件,举一反三
变式1:把等边三角形推广为为等腰三角形,命题的结论、推理方法是否会有惊人的相似?
例:(2009年常德市)如图1,若△ABC和△ADE为等边三角形,M, N分别EB, CD的中点,易证:CD=BE,△AMN是等边三角形。
(1)当把△ADE绕A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CD=BE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ADE绕A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MN是否还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给出证明,并求出当AB=2AD时,△ADE与△ABC及△AMN的面积之比;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变式2:把三角形推广为四边形,使图形位置发生变化产生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类比联想几何图形的属性进行拓展、推广,探究原来性质的变与不变。
例:(2009年宁德市)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在直线MN的上方,BC在直线MN上,E是BC上一点,以AE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正方形AEFG。
(1)连接GD,求证:△ADG≌△ABE。
(2)连接FC,观察并猜测∠FCN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将图(1)中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 AB=a, BC=b (a、b为常数),E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含端点B、C),以AE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矩形AEFG,使顶点G恰好落在射线CD上。判断当点E由B向C运动时,∠FCN的大小是否总保持不变,若∠FCN的大小不变,请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tan∠FCN的值;若∠FCN的大小发生改变,请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强化反思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培育,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根据实际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有效设置问题情境、强化反思意识等三个方面对怎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注重价值引领促进有效学习 篇9
老师出示题目并提出要求:这是一块长方形篮球场, 长26米, 宽14米, 请你先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再在小组里交流, 看谁的算法多?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26+26=52 (米) 14+14=28 (米) 52+28=80 (米)
生2:26+26+14+14=80 (米)
生3:26×2=52 (米) 14×2=28 (米) 52+28=80 (米)
生4:26+14=40 (米) 26+14=40 (米) 40+40=80 (米)
生5:26+14=40 (米) 40×2=80 (米)
生6:26+26=52 (米) 14×2=28 (米) 52+28=80 (米)
生7:26×2=52 (米) 14+14=28 (米) 52+28=80 (米)
在交流过程中, 老师不断地边板书边提问, 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 想到的算法越来越多, 直到黑板写不下了, 老师才说:“你们想到的办法真多啊!老师感到高兴!你们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虽然不同, 结果却一样, 说明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今后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计算, 好吗?”
透视这个案例, 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在努力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 张扬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仅有这些个性化的想法就足够了吗?面对这些个性化的想法, 教师应该怎么办?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引领的问题了。《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认为, 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那么, 教师怎样在动态的课堂上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呢?我认为以下策略不可少。
一、适时点拨, 引领学生有效探索
点拨是一门艺术, 古人曾有画龙点睛的例子, 可见点拨得好会出神效。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点拨,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
1. 在选择方法时点拨, 促形式走向实质。
新课程提倡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但多样化呈现后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对一些个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 引领学生从形式走向实质, 这既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份责任。前面所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师价值引领偏差的例子。学生交流中的七种方法经仔细分析, 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长乘2加宽乘2;一种是长与宽的和乘2, 其余的算法只不过是运算技巧上的改变, 况且这两种方法也是根据周长的意义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 最终还是一个如何简便计算的问题。因此, 在这七种方法出现之后, 教师就应适时点拨:你认为这些方法有什么内在联系?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通过点拨, 学生开始冷静地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 从而接纳别人好的算法。这样就实现了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的融合, 真正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因此, 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的比较过程中排除一些表面现象, 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实质!
2. 困惑时点拨, 使迷惑走向顿悟。
波利亚说过:“学生应当有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立面对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帮助或帮助不够, 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因此, 当学生独立思考有困惑时, 教师应适当点拨, 帮助其从迷惑走向顿悟。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12根小棒 (每4根小棒同样长) 摆出6个长方形 (小棒的连接处用橡皮泥) , 看看能否摆出?学生面对这一题目, 虽冥思苦想, 却仍不能摆出。我知道他们是受平面图形思维定式的影响, 找不到正确答案了。于是我点拨道:如果不将这些长方形放在一个平面内, 可以摆出吗?试试看。学生猛然醒悟, 尝试着转向空间结构去探索, 顺利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的点拨、启发, 使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收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二、必要讲解, 引领学生走捷径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出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不少老师认为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只能是探究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讲授, 否则就是接受性学习。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后, 问题回答不到点子上, 教师急得满头大汗, 表情尴尬, 或者就是课前打好“埋伏”, 来个假探究。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前过分强调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这种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提出的。学习方式的选择, 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讲解不能否定, 因为它不仅能节省时间, 还能排除“伪探究”的现象, 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有着较大的作用。如, 我上的一次公开课———“圆的面积”, 从复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式入手, 过渡到学生提出是否也可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 我暗自惊喜, 当即加以引导:你们这个建议真好。下面就请你们用手中的圆动手操作, 看看是否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认真地探索, 时间1分钟1分钟地过去了, 学生的探究仍无进展。最终, 一位学生轻轻说道:“老师, 圆是无法变成长方形的, 因为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这时, 我才意识到班上的同学是无法探究出来的。怎么办?只有我讲了。于是, 我出示课件并伴之解说, 学生看得真切、听得清楚、学得踏实, 很快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课后, 听课老师一致认为, 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一方法, 一般学生确实无法想到, 古代科学家也是费尽心思才找到这个答案的, 我们的学生怎么能在几分钟内顺利探索出来呢?这说明必要的讲解是非常可取的, 它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方向, 自主探索有目标, 合作交流出成果, 使学生探索过程压缩, 探索时间缩短。
三、艺术纠错, 引领学生错后“长智”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篇10
第一, 注重真实性的有效情境, 促使学生有效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 适量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数学广角” (集合) 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即时调查兴趣小组学习人数的情况, 得出:学画画的有15人, 学跳舞的有9人, 其中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请问:“学画画和跳舞的共有多少人?”立足于此,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列比较, 最后得出集合图。这样的情境虽然没有绚丽多姿的动画画面, 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 但很真实。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 准确地找到3个人的位置, 理解了集合图的交集。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 我设计了小朋友帮妈妈买盐, 怎样拿1元钱的问题情境。师问:如果是你, 你是怎样拿钱?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 讨论交流, 最后动手操作。
这一生活情境的再现, 不仅自然引入新知, 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还让其体验了人民币的兑换过程, 感受了生活的数学,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二, 注重思考性的有效情境, 促使学生有效探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 才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 优化数学问题是激发数学思维, 提高思维效益的关键。而创设情境则是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设置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第三, 注重趣味性的有效情境, 促使学生有效学习。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 有趣、好玩的东西永远是他们所爱好的。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促使他们以较快的速度, 较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 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 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 它要同小狗赛跑, 你们猜猜看, 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 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 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 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 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 心里很不服气, 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同学们, 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 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 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 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 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 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 出于对问题的好奇, 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 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在这案例中, 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 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抓住了小学生好奇、爱动, 对猜想感兴趣的特点, 巧妙地把龟兔赛跑的故事与圆的周长的认识联系起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引导自主学习 促进有效发展 篇11
一、建立和谐关系 促进自主学习
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知识。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是探究式教学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基本做法是:1.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可以互换座位,可以重组小组,可以热烈讨论,有时甚至可以相互争辩。2.尊重学生,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意见。3.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此时的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新景象,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强化阅读意识 促进有效自学
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鼓励主动参与 促进能力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如:教学勾股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4,5;5,12,13;7,24,25;……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稍一顿,即抬头,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从而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创设探索平台 促进学习发展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能越俎代庖、奉送现成的结论,有时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
例如,在教学矩形、菱形的判定方法,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表述,而是要求学生用填空来完成对问题的表述,教材的这种编写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材设置了“讨论”、“回顾与探索”、“探索与讨论”等版块,提供足够的材料,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条件下,为有较强能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参与新知识学习的需要,开启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每位同学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应继续思考如何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激活数学课堂促进有效学习 篇12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 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教学是否有效, 不是指教师讲课怎么样, 也不是指教师预设的内容有没有完成, 而是指学生学得怎么样.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 由于理解的片面性、肤浅性, 出现了许多流于形式的低效行为.夯实学生基础, 舍弃浮华, 追求有效, 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一、有效合理的开展准备性教学
精心进行准备性教学, 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准备性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导向和总策划, 表达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新旧联系, 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在学习新知前, 教师要相机开展准备性教学, 引导他们回顾原有的相关知识, 使其更好地实现建构.
教学一年级 (下册) “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前, 我分析了教材和实际学情:数字组成、两位数加一位数 (不进位) 学生已经掌握, 于是我激疑导入, 出示数字娃娃3, 6, 7.你能用这三个数字娃娃组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吗?比一比, 谁写的多.根据学生的汇报:36+7, 37+6, 63+7, 67+3, 73+6, 76+3你能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吗?接着揭题, 在这些算式中, 哪些算式我们已经学过?像36+7, 37+6, 63+7, 67+3这样的算式你们会计算吗?学生自然就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以上教学案例中的准备性教学, 目的在于唤醒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利用旧知更好地学习新知, 对学生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2. 尊重差异, 调整学生的情感状态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 怎样真正让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以达到共同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观察学生上课时, 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如果多数学生思想涣散, 缺少热情与期待, 或者是过于紧张等, 教师应注意通过热情的谈话、简短的沟通、有趣的游戏等方式进行准备性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良好的“准备状态”中进入数学学习.
二、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其有兴趣, 有好奇心, 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 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 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 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 (用学具钱代替) ;在活动中, 他们分组活动, 一人扮收银员 (或服务员) , 其他同学扮顾客, 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 积极性高,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但不感觉累, 反而学习兴趣高涨, 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1.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 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 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 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 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正是认知的生长点, 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充分利用学具 (小棒)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1) (1)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2) 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3)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 (1) 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2) 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3)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 怎样列式?
(3) 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6根小棒, 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 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 以上这些摆法中, 相同的一步是什么? (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 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 即“从 () 里拿出 () 与 () 凑成十, 再加上余下的 () 得 () ”,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 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 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2. 加强指导, 提高操作有效性
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语, 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 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 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 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 以求实效.当然, 在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 及时发现问题, 并加以指导解决.因为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 有意注意难以持久.特别是低年级操作活动中, 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 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因此, 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 都要及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 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 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 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 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四、有效地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 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 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 进而调整教学进度, 改变教学策略, 以减少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学习障碍.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效组织教学反馈,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反馈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点拨, 开通学生思路, 引发学生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基础薄弱、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反馈出错是很正常的情况.一方面, 教师不可对错误的反馈不闻不问或大加指责, 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感受以及渴望进步的需求, 真诚地给予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 教师要注意利用有些错误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思辨, 提升思维的深度, 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促进有效学习】推荐阅读:
我是怎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07-06
促进有效教学10-01
促进有效阅读教学05-09
有效评价促进主动发展08-13
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11-22
有效预习促进高效课堂论文07-06
有效促进后进生的转化10-25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10-03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09-23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的有效手段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