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三)

2024-09-17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三)(通用8篇)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三) 篇1

初探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者:路浩南 籍贯:庆阳—西峰温泉初中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层面来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最优化。全文从语文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学论教的原则五大原则入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其中穿插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例子。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基本原则 新课程 互动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对新课改的一片赞誉声中走到现在理智地看待新课改,这是一段极其曲折的路。不能否定,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新课程就像一只紧随其后的老虎,让教师担惊受怕,惟恐自己的课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是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解构自己的思想,又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思想。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不能放弃的。课改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必须成功的,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是各种问题集中体现的场所,改革课堂教学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举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为例,以供大家参考。试图从这个层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其中的观点未免浅陋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语文性原则

引一段李海林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

生命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诚然也有与人的心灵关系较远的关于语言和语文的纯知识,纯技术的部分,但这只是语文教学的极其粗浅和狭小的层面,绝非语文教学的主体。”②“如果说语言是把人和社会、文化联结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与语言联结起来的纽带;如果说语言是人之为人的直接源头,那么语感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③语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和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直觉感受与反应” ④,作为“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 ⑤,体现了人与语言的更深刻的关系,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人定义为具有语感的存在”⑥。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性就应该以“语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二、互动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灌输式的,实际上,在课堂上教师成了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一切行动都要听教师的指挥,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看成了“奴隶”,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成了毫无思想和主见的录音机和播放机。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互动的,这互动不仅是双边要互动,而且是多边、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的对话。我也非常赞同王尚文先生所提倡的对话教学,对话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直接体现。来看一看王尚文先生对“对话”的理解:

语文教学作为对话,它由多个对话者(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等对话者的多重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课文之间,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相互交织而成。其中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再是学生和“他者”的对话——学生作为读者,“他者”是文本;学生作为说者、写者,“他者”就是听者、读者;学生作为反思的“自我”,“他者”就是现实的“自我”。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多个对话者之间,多重对话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进入新的精神境界。学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⑧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明确看出,对话是互动的基本形式,只有实现课堂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互动。以前我们总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教师同样是主体,只不过不是学的主体,是教的主体或者说是导的主体,就像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倡导的“三主教学观”中说的“以教师为主导”是同出一辙,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这样去理解就不会像当前有些教师只一味的肯定学生却

是新课程了,教师也应该发挥教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既有所预设,又有生成,而不能走入两个极端。

(三)针对目标要及时反馈

有目标就必定要有针对目标的课堂教学反馈。如果少了这一环节,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提“减负”的口号,减负是对的,它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非常符合时代的口号,但有些人却理解为“减负”就不要布置作业,不用考试,显然,这就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作为教学,布置作业是必须的,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以前那种重复的抄写,抄题当然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坚决地减下来。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次检测,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当然对于教学目标的反馈形式有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反馈形式。

作为语文教师,打造精致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时时应该放在心上的。当然,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来探讨这个问题。

四、科学性原则

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第一个“法”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规律”,第二个“法”理解为方法,任何“物”“事”都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科学。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离不开科学性这一原则。

(一)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教与学有其本身的规律,对字词的教学,对阅读的教学,对写作的教学等等,概括地讲,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大至一篇文章的理解,小到一个字词的理解,甚至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我们都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切不可想当然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科学地进行教学,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可效果却事倍功半。教师要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教法和学法,根据教与学的规律进行教学,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也才能学有所用。

(二)要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学生首先是个体,个体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发展,从未知到已知,从陌生到熟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等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无视这些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存在,而应该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规律,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学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都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反应,甚至出乎你的意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这种变化,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顿时陷入冷场。老师于是就不得不自己讲,课堂最后播放了文章录音。

我不禁想:学生为什么不能回答“好一个安塞腰鼓该怎么读?”这个问题,很明显是由于学生对文本还不理解,这位老师的做法,问题就在于没有把学生当时的体会和原有认知作为自己施教的基础,学生对文本的交流和理解还没有深入,那么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这样重要的反馈信息,教师并没有引起重视,而按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这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科学适当布置作业与测试

作业和测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教师可以通过批改分析来检查教学,从而调整教学,确定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学论教”的原则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一个“实”字,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落到实处,都是真实的,有效的。它对我们当前的教学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启示。

结束语:语文课堂教学显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想用几千个字就把这一问题说清楚,那无异于蚍蜉撼大树。但任何复杂的事物总有客观存在的规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当然,原则不是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原则只能反映现阶段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而不是教学规律本身,更不可能是不变的终极真理。⑾课堂教学的原则只能是越来越趋近于教学规律。以上就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些粗浅的看法,由于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其中的许多地方也定有不合理之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吾定不甚感激。注释:

①高月著:《打开书,读!》,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9期 ②⑧王尚文著:《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第79页;第4页 ③④⑤⑥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第26页;第35页;第30页 ⑨《语文建设》2004年第12期,第20页 ⑩于漪著:《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141页 ⑾王尚文主编 吴克强副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第193页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法》 王世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5月 《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国家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教学艺术论新编 》 王松泉 董百志主编 海南出版社 2000年6月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 王松泉 王相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7月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三) 篇2

一、自主性原则

把课堂还给学生,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自我计划、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主建构、自主结论, 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回归阅读的本位。

美国学者贾尼斯·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学生”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聪明的学生“能够知道答案, 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吸收知识, 长于记忆, 喜欢自己学习”, 而智慧的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运用知识, 长于猜想, 善于反思、反省”。真正自主的课堂应该让孩子发掘自身的智慧。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是与教师的指导相连的, 而不是指纯粹意义上的个人独立的自学。在有效教育大环境下, 学生能自主地掌握, 自如地运用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实现互动、主动、能动的有机联系和转换, 为今后的深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厚实的人文素养, 让自主、自如成为学生所特有的学风。在自主的课堂上, 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是前提, 师生的互动对话是重点。只有互动对话才能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关于互动对话,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 互动对话前, 给学生预留适当的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

给学生预留适当的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 有助于学生对高层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我在教学《孔乙己》时做了一个设计:首先让学生谈谈对孔乙己的认识或评价, 然后给学生17分钟的时间, 其中细读课文10分钟, 在座位上就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作准备2分钟, 4人小组交流互动时间5分钟, 最后让学生作课堂对话反馈。不求其全, 但求有自己的体会。如此实践之后, 学生的反馈见解变得深刻、独特起来, 有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想。正是这互动前预留的时间, 使学生能在后面的对话中有效、自如、坦诚地敞开心扉, 放飞思想。

2. 互动对话时要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首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境, 让学生在揣摩、感悟、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文本的内涵,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文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对话教学中创设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性的学习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在面临挑战时不断深入探究, 又可以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更容易让学生将理性的评析和来自生活的感性体验有机融合, 使学生对对话主题感到亲切并对此产生需求, 有效地激发和诱导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话的热情。如《南京大屠杀》的教学设计, (屏幕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 导入:“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进占南京城, 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 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万人!斑斑兽行, 罄四海之竹, 无以书其罪;倾九天之水, 难以洗其恶。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南京大屠杀呢?”学生沉思片刻, 纷纷举手, 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看法过于偏激, 有些稍显幼稚, 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看法。在自主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不仅要想学, 还要会学、能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必须面对一个现实, 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二、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接受程度及新知识的建构质量由自身的文化积淀和经验决定。学生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情感和意志为主观性的评价标准, 并赋予作品相应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阅读的过程及结果应该体现读者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的智力、接受能力、个性、性格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 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

教师要注意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 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和闪光点, 绝不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弘扬个性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例如讲《犟龟》这一课, 在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时候, 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表达呈现。表达的形式有漫画、诗歌、课本剧、文字。这四种形式任选一种, 这样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个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发展完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观点, 尊重学生的观点。

(2) 倾听学生的需求。

(3) 切勿羞辱未达要求的学生。

(4) 赋予学生某些职责, 让学生有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5) 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 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三、联系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指在阅读中, 让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背景、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的创造。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学生作文内容苍白空洞, 语言枯燥无味, 缺乏生活体验。但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中, 怎么会缺乏生活体验呢?其实学生缺乏的是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悟力和生动的表达力。语言来源于生活, 我们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得合情合理, 就要让学生步入社会, 感受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 学会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 认识生活, 感悟生活, 进而发展、完善自我。

语文即生活, 它是一门极富实践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堂应是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 通过文本对生活的展现来感悟生活, 当然这与教师的巧妙引导是分不开的。例如学习《散步》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发现的浓浓的亲情;学习《紫藤萝瀑布》时, 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学习《社戏》时,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结合《风筝》,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或对别人的伤害;学习《春》时, 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大自然中的春天、生活中的“春天”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 让学生畅所欲言。那么, 教师怎么才能让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

1. 把握好教材, 找准联系生活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 我们要用语文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 而不是机械地理解, 认为每一堂课都必须要有所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教材内容不同, 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因此, 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因人而异, 还要因文而异。

2. 巧用导入语, 使学生产生共鸣

文学通过共鸣实现其审美教育作用, 能否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 导入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渲染良好的开台气氛。比如在讲《背影》的时候, 以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做引导语,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体会父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3. 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文本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关联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 挖掘语文文本的生活内涵, 让语文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达到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效果。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 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探究的热切欲望,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 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育成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人性, 从而点燃学生生命的熊熊烈火。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表现为:课堂内容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解放;重视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教学细节的灵活性;教学内容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养成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求疑创新, 允许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看法, “提倡尊重心灵舒展, 精神个性”。

学生超越自我, 需要的是开放的、有活力的空间。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活动。它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开放, 教学时空开放, 教学形式开放, 教学评价开放。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 学生对教师没有畏惧感,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朋友, 是他们合作的伙伴。这种关系能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开放的教学时空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而是由教室延伸到图书馆、纪念馆、河流、山川、工厂、农田等。开放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课堂,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广泛参与, 自由联想, 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感受语言、学习语言, 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开放的教学评价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从而强调“答案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教师独自评价变成了自由评、同桌评、小组评、自己评。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敢想、敢说、敢评价,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创造的活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 学生或者在熟悉的教室里当主持人, 展示自己的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篇优美的文章;或者和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或者到充满书香的图书馆去探索知识, 感受书的魅力;或者到充满泥土气息的大自然聆听小鸟歌唱, 捉几条可爱的小鱼, 摘几片绿绿的树叶, 采几朵漂亮的野花;或者到烈士陵园听听先烈的故事, 和伟大的英雄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才会毛遂自荐做主持人, 才会和教师合作,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才敢于向教师挑战, 向同学挑战,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其他课上所体现不出的优越感, 每个学生都自信地展示自己, 勇敢地评价他人。他们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仅仅是他们合作的伙伴,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 教师把“舞台”让给能言善辩的小主持人, 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

有了这种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有了这种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的思维才有了灵感, 才会有让教师为之喝彩的答案。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三) 篇3

一、辅助性原则

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这一点看,教师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而应把它作为有效促进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因此,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充分做到五个“突出”:一要突出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切不应以制作课件取而代之;二是突出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切不应以媒体画面的播放取而代之;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切不可以媒体演示取而代之;四是要突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切不可以媒体视听取而代之;五是要突出教师板书的特殊功效,切不可以媒体文字显示取而代之。

二、灵活性原则

首先,在课件的制作上,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终极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选择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从而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过程结构。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分析时,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呈现,都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其次,在课件运用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灵活处理,不能使课堂变成繁杂的演示,要做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巧妙融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紧密融合,创设师生合作学习的情境,从而促进师生、生生及其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信息技术、文本、学生、教师四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

三、适合性原则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提高课堂教学节奏和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和密度,但在运用多媒体时,切忌“因需求而大用”、“因好玩而滥用”,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适量、适时,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课堂知识容量较大时,不能因为有多媒体而一味地把知识“堆叠”,进而“贪多”、“贪全”地展现出来,而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取舍。在设计制作课件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读、写、思的时间,留给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接受课堂内容。如,在古诗文教学时,要把诵读、感悟作为第一要务,适时使用多媒体,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一致性原则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达到与语文课程特点和教学任务的有效统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在运用多媒体时,要防止出现以下“偏离”和“缺失”:一要防止偏离语文课程的学科品质和人文特色;二要防止偏离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工具作用;三要防止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四要防止学生审美意识、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五要防止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的缺失;六要防止对文本朗读、感悟的缺失。

五、实效性原则

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轻松愉悦,要注重实际效果。一要精心选择、设计适合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有效的形式,让学生感兴趣,力求学生高效地学习。教师可选用一些趣味性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中记忆背诵的东西较多,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游戏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美的图像、图片,伴随大量优美语句的背诵、记忆,之后可举行背诵比赛的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轻松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二要转换多媒体运用的形式,指导学生科学运用网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针对语文学科知识广博、内容精深的特点,教师可通过网络,给学生链接好网址,让学生自主上网搜集、浏览丰富的语文知识。相信学生会在这种“别致”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最具实效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只有坚持以上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过程和效率的全面优化,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铭培,付燕燕.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J].教学探索,2006(10).

[2]程彩艳.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6(10).

(责任编辑韦雄)

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篇4

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有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正确评价一节课的标准

我认为正确评价一堂课,必须了解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一节好的课,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只要具备了这些特征,他就是一节好课:一是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现实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不考虑学生实际,不分析和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是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三是否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四是否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五是否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六是否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

评价一节课作为一门艺术,自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力 2.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五、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六、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七、教学特色(体现特色意识)

1、教学有个性特点

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篇5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包括四个方面:(1)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2)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达教学目标;(3)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注意事项1: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学习者,因此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默认行为主语是“学生” 注意事项2: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

p应力求具体、明确、可以观察和测量。p教学/学习目标的描述要可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是否已达到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学习的策略

注意事项3:教学目标设计要有层次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层次

① 记忆 ② 理解 ③ 简单应用 ④ 综合应用 ⑤ 创见(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运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层次 ①模仿 ② 理解 ③ 协调④ 熟练⑤ 创新 ◆情感领域学习水平分类 ①接受 ②思考 ③兴趣 ④热爱 ⑤品格形成

新课程对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新《纲要》指出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题的探索性学习,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要关注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所以 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要求如下: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总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目标时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围绕课程总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关注幼儿兴趣和幼儿发展需求。

二、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在实施的时候,应依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制定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这些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课程目标。教师在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时,一般都是依据目标的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来确定计划中的教育要点,再具体地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

三、目标制定过程中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盖面要尽量周全,应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包括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每一方面都要尽量涵盖情感、态度、认知、动作技能的内容

2、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

3、可行性原则。要求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保证目标是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是经过教师和家长的工作能引导幼儿达到的。

4、时代性原则。要关注社会,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

5、辨证性原则。这一原则不仅表现为协调社会要求、幼儿需要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平衡情感、认知、动作技能之间的关系,也应表现为处理好一些目标本身蕴涵的辨证关系,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一)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只有提得明确而具体,才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地组织教学过程、准确地评价教学结果,也能使教师将教学的意图清楚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具体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在于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这个动词必须指出一个动作,应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比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

由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很难用行为术语来描述,所以在制定教学月标时,一般不将其作为主要的评价点。有关的态度、情感目标只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用可观察到的表情作为评价的依据。

(二)根据学科教学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明确可见的小知识单元及能力要求点,每一个教学点应当对应一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分类法,确定每条目标的层次要求。

(三)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弹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宏观上把握一个阶段内对学科教学规定的基本标准(下限)和最高标准(上限),防止教学目标偏低或超纲。教学目标的下限,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基本合格。教学目标的上限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最高教学标准,对学生起着激励和指导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注意适应个别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动了起来。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

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组织分工,明确职责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比如,教师检查学生读课文时,不用再逐一叫学生名字,可以直接说:“请每个小组的4号来读。”教师也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请不同小组的同一号学生发言。这样做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有序学习,合作提高

1.学前提要求

教学中我大都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为提高学习效率,我要求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4号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4号质疑,3号解疑,2号补充,1号总结。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学时会倾听

因为是按序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倾听。比如,4号提出一个问题,3号如果没有注意听,就解答不了;2号要是走神了,又怎么能对3号的解答进行及时补充呢?所以,有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每个学生都学会关注别人,倾听别人的发言。

3.学后再质疑

小组交流完毕后,副组长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组长,准备在全班学习时进行交流。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就保证了小组学习的时效性。

三、人人努力,共同进步

1.序号调换

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我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了组长:即序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适时调换。如果一段时间4号的学习劲头足,课堂表现好,就可以晋升为3号;反之,如果2号表现退步,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就会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进步。

2.激励表扬

小组学习大多都是围绕“质疑”和“解疑”进行,所以,为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我采纳了组长的建议:即每学完一课,每个小组都要评选出“最佳提问者”和“最佳解疑者”。这样就促使每个组员在合作学习时更用心地去思考,让自己的质疑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让自己的解答更充分,让他人更满意。

实践证明,上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实施带给学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敢站起来发言的人明显多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解疑能力增强了。我相信,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我的语文课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明确指出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并提出可行的提高有效性的策略,同时就我校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成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呈现今后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即: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a)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b)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为积极有效的途径。

二、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及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喧哗:

“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噪音。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此时,教师需采取某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一定要让所有的活动都停下来,是全班绝对安静,小声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特别是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提醒学生要尊重别人,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或也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来提醒大家,比如“拍掌两下”等。实验表明,课堂中最好的状态是教师难以从中听出某个人的声音。

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叙述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逐步明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

2、时机不当:

有时,我们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甚至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收效甚微。

如《温度的测量》教学中,一教师在这节课中设计的小组合作内容太多(不同水温下手的感觉、温度计的观察、测量水的温度等),反而不能一一落实,所以致使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完成。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个人学习、竞争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教师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内容,比如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学生的质疑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一节课中合作学习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宁少勿滥,注意抓住契机。

3、组内气氛不和谐: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异。

这一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解决。刚开始,学生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但当他们得到他们小组的第一次小组分数后,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必须合作才能成功。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慢慢地,他们就会和睦相处了。这也是保持小组相对稳定的意义所在。

4、教师监控不到位: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实施实验之初,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监控,其合作学习有时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劳动。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

(1)防止过度依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而自己不去积极主动地努力。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鼓励他积极创造条件,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帮助同伴。

(2)消除误解。研究发现,关于学习内容学生经常有误解,这些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监控,及时消除学生的误解,以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步入误区。

(3)防止冷场。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可能缺乏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的局面。另外,合作学习小组在讨论问题时,有时也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冷场的具体原因,或指导合作技巧,或激活学生的思维,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4)纠正偏颇。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5)关注消极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六种类型的消极学生:沮丧的学生,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6)问题预测: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5、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或者不到几分钟就叫“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所以,在合作学习前,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有时,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教师给学生的合作时间不够。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所以,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1、小组的建立:

合作学习小组的大小与构成可以随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然,最常用的就是4人小组。分组时要考虑的有:

1、成绩: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应使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2、性别:两男两女。因为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合作效果更为显著。

3、家庭背景等。

一般不允许学生相互选择。因为学生通常喜欢选择一些与自己相似的学生,如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往往回选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往往回选择学习进度慢的学生作为小组成员,这样不利于小组活动。

2、小组的分工:

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者的同学充任“记录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当“汇报员”,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严于律已的学生担任小组纪律监督员的职务,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绘画特长者充任小组美工工作,为展示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美化加工,以期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并使每位成员知道如下规则:

(1)每位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教学内容。

(2)只有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后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共同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讨论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那么,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应精心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学生的分组要科学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小组一般以2—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而分组又是建立在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知识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上,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具体到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构建,我认为必须着重考虑到以下三个因素:

(一)人数结构的合理。一般地说,以上下两桌,四人为一小组。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要上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既节约时空,又方便灵巧,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

(二)认知结构的合理。四人中,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两个,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于变化的“橄榄”形。在生生互动中,从最初的“帮扶”学习发展为互帮助互学,齐头并进。

(三)情感结构的合理。孩子多是凭情感办事。因此,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可以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甚至在合作过程中,允许“跳槽”。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在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要讲究

合作学习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衔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教师要考虑这一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小组合作学习,千万不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这节课中的第四题时,题目的要求是要找一个比我高的人、比我矮的人、和我差不多高的人。在这里,必然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找出符合条件的人。如果这题没有限定是在小组内进行活动,会导致学生在班级内进行查找,这样就会导致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

三、要帮助学生明确进行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每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的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因为开展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只有在学生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去商店》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购物活动,小组同学轮流当售货员,顾客要计算出所要买物品的价钱,售货员要算出应找回的钱。在这个环节中,任务和要求交代十分明确:

(一)学生要进行购物活动。

(二)顾客要计算出所要买物品的价钱。

(三)售货员要算出应找回的钱。教师这样一布置完,各组都忙开了,先选出谁是售货员,再轮流进行购物活动,如果售货员把应找回的钱算错了,其余的同学帮助纠正。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十分钟,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都积极投入,在有的顾客和售货员计算钱数时,学生学会了倾听,然后自己对同学的计算结果进行重新验证,当同学出现错误时,进行纠正。每个同学在小组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四、学生要明确个人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责任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事可干,避免“闲人”的出现,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学生在明确合作目标时,能够在小组内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工,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以几点:

(一)职责分明,分工协作。职责明,动机纯,则热情高,凝聚力强。组长要认真组织组员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好记录,形成小组意见;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在组长代表本组发表见解时,组员要敢于大胆补充更正,甚至代替组长发言。

(二)切中重点,有序动作。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合作伊始,就应围绕“示疑内容”抓住重点。如: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自己最没有把握的问题,或是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个别自学示疑,再小组合作议疑。在发表见解时,可以补充、更正、辩论;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三)在小组内开展竞争活动。好胜是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在小组内开展竞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既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了解竞争与合作的相融性,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五、要留给学生充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索的时间。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小组合作学习匆匆走过场。特别是当学生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六、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要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学习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统计》这一课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统计出庆祝“六一”儿童联欢会,班级应买几种水果。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学生就忙开了,商量应采取什么调查方式?组员应怎么分工?要绘制哪种统计图和统计表?在学生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采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评价,如态度、情感、交往的方式,然后再从学生完成的统计图中了解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负责什么工作,通过工作又学习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七、规划一个合理的学生发展蓝图

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后,小组内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在课堂上,出现过“优”生不屑于与“差”生合作的情况或“差”生在小组内的工作由“优”生代劳了的现象。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选准苗子,培养典型。实验伊始,教师应把力气下在十几位组长身上,得给时空,给任务,给方法,精心培育,使他们不但拥有很强的预习、质疑、思疑、议疑、解疑等自主自学能力,而且是一个巧于组织,善于团结,乐于助人的称职的小组长,成为小组中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小老师。

(二)一一对应,共同进步。这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由组长带领中上水平的组员,作为第一梯队,重点扶持,使其尽早脱颖而出,达到与组长并驾齐驱的水平。然后,再由他俩各带一个组员作帮扶对象。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政策向“西部”倾斜,最大限度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时空,让他们从台后移向台前,而组长则从台前走向台后。从扶到半扶半放,最后脱手,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八、学生良好习惯要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努力。

(二)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九、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教师要做到:

(一)多给学生帮助。当学生在小组合作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进行学习的自信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对症施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很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忙。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并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

(三)要鼓励不同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有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必要时,可按观点的不同设立小小的辩论台,教师要相机引导,适当评判,使辩论既有序,又能不断走向深入。

(四)要适时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妇用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篇6

1、用药应明确指征。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有病不用,因为疾病本身对孕妇和胎儿会产生不良影响。

2、孕期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非病情必需,尽量避免孕早期用药。

3、用药应尽量用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用尚未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

4、用药应尽量用最小有效量,最短有效疗程,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坚持合理用药,病情控制后及时停药。

5、用药尽量用一种药,避免联合用药,当两种以上药物有相同或相似的疗效时,就考虑选用对胎儿无危害的药物。

6、用药前应注意药物《说明书》中提到“孕妇慎用”、“孕妇禁用”的药,尽量不用。

7、孕妇不要随便使用非处方药,一切药物应得到医生咨询后方可使用。

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篇7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以语言为载体、以交流为手段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思维活动重要的“物质外壳”, 它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有更多联系的一种高级的言语形态)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 对未学知识进行诱导生成, 同时对学生个体思维认知、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培养提高, 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把握好课堂提问, 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提问的目的, 确定提问的目标, 注重提问的技巧。在语文课堂提问中, 教师的总体设计要明确, 或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 或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导入, 或立足于文体知识的理解掌握, 或立足于课堂训练目标的落实等等。教师在提问前要选准突破口, 问题既不能面面俱到, 也不能太肤浅, 以便学生从最佳角度简洁、灵活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既复习已学知识, 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的双重目的。其次, 教师要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工作,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主要问题。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能开拓学生的思路, 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另外, 教师还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程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 注意语言要简练明确;2.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所提的问题;3.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完整倾听学生所答的内容, 即使学生的回答有错误, 教师也不应轻易打断, 而要耐心听完, 再将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探讨;4.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客观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鼓励。

二、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两千多年来, 这一思想一直被教育者奉为圭臬, 它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可靠指南。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课堂提问中, 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状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达到使优生高有可攀, 学困生有望进步的目的。教师对程度好的学生提出较难的问题, 可以满足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对程度较差的学生提出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 使其用心即可答出, 可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要把提问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杠杆,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教师应立足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问。

2.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 (心理特征、个性品质、学业基础等) , 特别要考虑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内容, 如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兴趣爱好等。

3.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如, 文体知识教学要设计渗透文章体裁特点的问题, 如小说的三要素、散文文体的特点、诗歌“三美”的特点、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等问题;同一体裁的文本要设计作品主题、题材选择及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异同等比较类的问题;现代文的阅读宜设计对关键词句、重点语段理解和把握的问题及文章主题、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问题;文言文阅读宜设计文言常识、词语知识、句式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根据教育学“循序渐进的原理”及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的“四步调控法”、“六步教学法”等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肯定,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运用启发式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发展正确认识问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 在课堂提问时要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提问的内容就要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此外, 提问要把握好“度”:问题太浅, 学生无须动脑即可回答, 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问题过深, 则学生无从动脑, 他们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当然也就不能激发出求知的欲望了。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问答教学, 即学生“跳一跳”就能回答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需切记, 提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因此, 课堂提问的问题不能是用简单的“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就能回答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要有情趣性

富有情趣的课堂提问, 对于激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创造力是非常有效的, 它能使学生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而富有情趣的问题, 既要来源于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 贴近现实生活, 又要以适当的时机引入, 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创设出问题情境, 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会很乐于接受和领会教师的意图, 并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考, 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机械的学习变为主动、快乐的学习了。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 笔者就设计了让学生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的问题, 由于学生们对童年的往事记忆较深刻, 他们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了, 于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 在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童年乐事的同时, 他们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作者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 从而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五、课堂提问要有激励性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毫无疑问是问号。”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多彩的思维火花, 包容他们的“异想天开”, 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所以,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当好学生的“评论家”,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不能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 不能因为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而中断提问, 更不能因学生回答错误而粗暴否定。如果有个别学生回答不上来, 教师可以叫其他同学做补充回答, 收到“问一而得三”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及时为学生的思维搭桥引线, 最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到达问题的中心, 使课堂提问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回答结束后, 教师对回答得好的同学要积极肯定, 并予以表扬, 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回答不当的同学, 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回答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 赞扬其积极思考的表现, 并予以鼓励。

六、课堂提问要有灵活性

语文既有鲜明的工具性, 又有丰富的思想性,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极具灵活性。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也不一而足, 且无固定模式, 需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 各种提问方法也可以相互融合, 交叉使用, 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常言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所谓“得法”就是教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用最恰当、最有效、最本真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 不断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除了用问题引导学生外, 教师还要有民主、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真正的知识是科学, 不是迷信, 也不应盲从, 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 才会积极思考、发展能力。同时,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做学生的表率,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和渴望学习的情感;要用关心、耐心和爱心去浇灌每一棵幼苗;要用期望、表扬、谅解激发和鼓励每个学生。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 要用和善的微笑、关切的眼神和希望的语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 再深再难的问题也会轻松化解。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三)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 情境化 实践性 层次性

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蓝本”,面对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师会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但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务必要“以生为本”、“以纲为本”,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

一、遵循情境化原则增强学生感性体验

英语教学最忌枯燥的讲解和生硬的灌输,相反,尤其需要的是教师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让学习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合适的情境,将言语训练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英语(feel English),说英语(speak English),用英语进行思维(thinking English),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behave in English),使英语课堂充满生机与情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理解语法知识,提升运用能力,增进对英语学科的情感。如笔者为了导入对bedoing这个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结构的学习,设置了如下的情境:上课的音乐声音响过之后,一名迟到的学生出现在门口(笔者预先安排),笔者指着这位同学说:“Look!He is standing,you are sitting.”说完,随即将这两句话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请来晚的学生回位,同时又说:Look!He is walking.同样将此句板书出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句子,笔者用彩色粉笔在be动词和现在分词下画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此导出bedoing的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结构。笔者就地取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设计了简单而又真实的情境,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到探求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遵循实践性原则培养英语应用能力

英语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赋予教学内容以“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焕发英语学习热情,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如,教学八年级上册 Unit 6 Reading这一板块,执教者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任务游戏化”、“你问我答,我做你猜”、“你一言,他一语”。在“任务游戏化”环节,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每人看文本的一个部分,然后轮流讲述自己所看的内容;接着,采用Jigsaw法,拼出完整的故事,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由组内的任意三位同学向第四位同学提问、质疑,以检测他对这段内容的理解和Scanning的能力,问题由提问者独立设计,那么每位同学既要深入理解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又要仔细倾听其余三位的讲述并认真思考准备,才能使自己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在“你问我答,我做你猜”活动中,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难点,互相质疑、释疑;在学生不能解释清楚时,适时点拨。然后,设计了“Hotseat”游戏,教师选取部分重点词汇呈现在屏幕上,如:screan,shake,bomb,rull in all directions,calm down,in a hurry,be frightened等,由一位学生选择一个词语做出相应动作,其余学生根据动作猜出该词或词组。“你一言,他一语”这一活动,属于最的巩固阶段,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排列句子顺序,整理故事情节,然后进行故事接龙,根据所提示的Key words每人讲述一部分;接下来,设计了一个“Face—To一Face”的访谈节目,组织学生进行Pair work,模仿记者和Timmy进行一次会话采访,最后引导学生开展关于“自然灾害”的话题讨论:①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the earthquake? ②In what ways can you save yourself in the natural disaster?从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这项“任务型”阅读活动时,融入了情感,优化了策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学习活动有序推进。第一环节设计了学生的口述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设计Jigsaw游戏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完成阅渎理解的任务,培养学生Skimming能力。“面对面”的访谈,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最后两个开放式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结合课文内容各抒己见的机会,目的是拓展延伸,深化阅读。总之,执教者运用这些亲历性的游戏、竞赛、体验等,运用赋予了阅读活动较强的实践性,使“任务型”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遵循层次性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同一知识的掌握也不处于同地起跑线上。英语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能力现状,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使用,以获取成功体验。如,教学八年级上册 Unit 4 Wild animals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板块,The teacher shows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wild animals and asks them how much they know about the animals.(Ss do pair work.)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教师设计了三组层次不同的问题。第一组:①Which is your favorite wild animal?②Whv do you like it?③What's it like?④What food does it eat?第二组:①Which is your favorite wild animal?②Why do you like it?③What's it like?④What food does it eat?⑤What can it do?/What's it good at?⑥How does it live?第三组:①Which is your favorite wild animal?②Why do you like it?③What's it like?④What food does it eat?⑤What can it do?/What's it good at?⑥How does it live?⑦Is it in danger now?⑧What will you do to protect it?

上一篇: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上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