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2024-09-17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精选8篇)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篇1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语文教学应用

传统的教育技术过多的注重科学主义,但是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更多地注意到作为学习本体的“人”,于是我们更多地将“人”的思想反馈情感性格等注入到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中。

我是很赞同这样的教育技术理论的。因为学习的本体就是“人”,学习的目的是让“人”这个本体在各方面有所提升有所进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了解人、尊重人、以人为本,才能教育人、完善人。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一种自主、自决的学习。再者,人本主义中的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理论或者对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会有一定的启发。

无意学习在学习中只是对知识的强行记忆,没有完全调动全部精神和理性感官对知识进行深度的理解,造成对学习者的人生观和人格培养没能起到任何作用。有意学习是指学习者把逻辑的、理性的学习和直觉的、情感性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者能够真正地了解所学知识。所以,中国存在的“填鸭式教育”和所谓进行的“素质教育”是需要反思一下他们的作用的。“填鸭式教育”的存在基础的放弃人性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积累,在一定的理性基础上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是人绝不是机器。中国所谓的“素质教育”注重教育的形式,以“形式类似”就可以定义为“素质教育”,贻笑大方。人本主义的教育,不仅需要的是形式,更需要的是思想的真实提升。人作为区别于动物和其他灵长类生物的一个特点就是思想的存在。这种思想不是简单的吃饭睡觉使用工具,在于对宇宙世界的思想,在于思考过去未来,在于鉴别真善美假恶丑,在于约束自身的行为。看到现在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以及正常伦理(不是封建社会宣扬的伦理学)失序,我们的教育界是该反思一下以“阵痛”式的改革换取进步。

那么,如何在现实中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在教育技术的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平等”。我所谓的“学习的平等”是在学习中没有尊长之分,任何学习者都是主体地位,他们有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学习者的学习应该是以自我为主体,自由平等的师生观让学习者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释放自己潜在能量的过程。但是真正的自由平等却不为社会所接受。“学习的平等”在于唯知识为尊而不是教师为尊,但是“学习的平等”中依旧要强调“社会的平等”,即长幼有序。我想这两者是没有冲突的。

我看过前人提出的人本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叫做“非指导性”的理论,我非常赞同。学习不是指导,是探索。放手去让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在兴趣、信任、负责任的原则下学习,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习课程,并自行负起安排和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学习者之间互教互学,增加自学机会,教师只是学习方法的帮手,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环境,不对学习过程作强制性的命令,不对学习者作胁迫的决定,仔细观察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充分相信学习者的潜能,为课堂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非指导性教学”。

所以基于“学习习近平等”和“非指导性教学”,如果我来做语文老师,我想我的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教学的过程,它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语言的锻炼基于他们自身想要的风格发展。我所做的,就是不断鼓励他们拥有自己的人文思想,不是人云亦云,鼓励他们推翻前人的说法,鼓励去怀疑一切。拿到一篇课文,他们要做的就是分析课文语言的优劣,分析作者思想的进步和局限,进步是要学习的,局限需要批判的。

但是有人就会反对了,说这样不能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成绩的反馈是教育的同化,教育是不能产生同化的。教育是有差别的,社会分工也是有差别的,因为社会分工的差别,所以教育也是应该有差别。但是社会的教育理念畸形、学校的教育畸形,家长的思想畸形导致这个社会越来越畸形。畸形的社会是不配再拥有教育的,它只配拥有产生机器的复制生产。所以如果脱离“人本教育”,请别自夸自己的教育方法叫“教育”。

教师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22110123 张贤和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篇2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公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 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 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人本主义主张,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而不是肢解为不能整合的几个部分。应当研究生正常的人, 而且更应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整个人的成长历程, 以发展人性。注重开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 引导知情统一, 承认自我, 肯定自我, 做真实的自我, 最后达到自我实现。[1]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 开放性

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 突破了学习空间与时间的局限, 赋予了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性的特点。现代远程教育不受地域的限制, 提供的是师生异地同步教学,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对象都是开放的, 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的限制;现代远程教育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 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接收需要的教育信息, 获得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 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学习。

(二) 技术先进性

远程教育的实现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撑。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撑是以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 数字化与网络化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技术特征。

(三) 资源共享性

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各种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丰富的信息, 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 可以集成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 以满足学习者自主选择信息的需要, 使更多的人同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 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降低了学习成本

三、英语远程教育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设计

传统的认知论认为, 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记录这些知识。传统教学强调一般原理和抽象规则的传授, 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是着重语法的解释和背诵, 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也容易使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 而且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人本主义认为,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 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应围绕学生进行, 教师只是起辅助性的角色, 授课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课程的情景也最好与现实情景相似。电大英语远程教育摆脱了传统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网络上传大多媒体资源, 力求实现声音, 图像, 文字全方位的整合, 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 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罗杰斯认为, 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 我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为一体的人”。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里, 学生既可以是知识的学习者, 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 老师既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环境的创造者, 此外, 还展开多次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 进行资料搜索, 自主学习, 协作讨论等, 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既满足了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也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达到了情知合一的目的。[2]

(三) 加深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 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 而且是一种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对于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主要有四个要素: (1)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即整个人 (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 都投入学习活动; (2) 学习是自发的, 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 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仍然是来自内部的; (3) 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 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4)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的东西, 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清楚的方面。

(四) 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反思, 指的是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也就是学习者对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学习过程的认识, 监控和调节能力。电大远程教育设计了《学习活动记录表》, 师生分别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客观的认识, 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以后的情境设计、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四、结束语

人本主义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 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形成了冲击, 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电大远程教育的特点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提供条件, 笔者在开放课程的教学中作了大量的尝试, 通过多种媒体, 特别是网络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进一步深入实践之后, 必能优化课程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摘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立场去感知世界, 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 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强调了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知情统一、会话与意义学习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远程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和教育媒介的特殊;分析了在英语远程教育中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和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设计、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加强协作与会话、加深意义、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关键词:人本主义,远程教育,交互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06-01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静态传输、绝对教学为主体教学模式,融入了数学哲学后,逐渐变为动态的、相互的数学教学观。数学教学观的形成冲击了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转变成一种情境教学、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应该加大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空间与力度。

一、建构主义

1、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Piaget在1966年提出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在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建构了外在世界的所需知识,并连同自身的认识和结构得到相应的发展。这种发展过程包含“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与外界接触中,将自身的性质与外界相融合的过程;“顺应”是指自身的感知因外部的刺激所受影响而改变的过程。“同化”是使周围环境与自身平衡,“顺应”是将原有认知改变创新。

2、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辅助形式的学习模式。学生是接受知识的直接受益人,是知识的使用者、加工者、探索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灌输的对象。教师是知识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使用者。

现代的教学模式中包含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和教育指导等形式的教学结构。教学中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器具的配合,形成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使用多种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

3、数学认知

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建构出自己认为的数学结构,这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认知行为。让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总是会先利用原有的结构对新问题进行剖析,进行综合比较、判断后,再接受新的知识。要么将信息“同化”,要么将信息“顺化”的行为反射。

这种模式是:新学习的内容在输入阶段结合原数学认知结构,到相互作用阶段然后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最后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应用建构主义教育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启示

小学数学的教育针对的是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水平抽象的小学生,但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具体。所以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具有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更具生动性、多样性、灵活性,利用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应该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的基础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衍生其他知识的能力。教师从知识的主导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新知识点积累,成为下一知识点的基础。所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加强同学之间的共同学习能力。

三、建构主义理论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

1、教师课前准备,进行课程设计

学生学习新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合理铺垫。课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时候,需要先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课上需要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充分满足学生的思考空间。

2、开展情境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理论是使学习者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将知识延伸到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学习,通过真实环境的经验加快学习速度,加深学习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及想象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分组教学,通过竞赛的方式得到成绩的提升或者情景模拟训练,分组设置不同角色,设置不同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去感受知识、建构知识。

3、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将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同时,可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反思能力提升,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需求和变化,提出假设性策略,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层次提升。因此,学生课后的活动,仍然需要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巩固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基础不相上下的同学进行分组,提出问题,让同学之间集体讨论分析,在集体讨论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理论中,学习是具有反思性的,学生必须掌握自我学习、自我参与、自我检测等能力,来判断学习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每个同学都需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激发自己对知识的兴趣,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 刘琼.“后教育时代”的新兴教学媒体——国内“教育游戏”相关硕士论文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07(01):96-104.

[3] 卢水林.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基础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甘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内容为教学案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4.03(04):119.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篇4

刘明知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

邮编:650500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引下,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还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探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为结构主义。这一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对“刺激—反应”公式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刺激和反应是一种双向关系,刺激加之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1970年皮亚杰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①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新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丰富 和完善,奠定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基础,带来了教育的革新性变化。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要对所学的知识主动建构。

(一)主动建构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秉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基本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师生间互助、交流,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有先前经验、学习情境、学习者共同体、主动建构、学习结果等。③在学习时,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和辨析,自主建构获得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和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与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强调多义的阅读文本。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分析、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先前的经验,根据自己的认知、辨析和理解,对文本会有多义性的解读;另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实践,并在实践 中感悟和思考,以获得知识。④学生的阅读所得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收获是不一样的。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解放课堂,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得到很多启示。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在阅读作品时,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阅读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阅读一篇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要让学生有多样化的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所以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是灌输,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硬塞给学生。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认识和多样化的理解。

(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⑤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摒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采用各种方法鼓励、促进、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适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经验水平上的盲目摸索,它需要教师的干预、指导、点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因受到阅历、经验和不成熟心智的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往往狭隘、偏颇,甚至与作品的主旨完全背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而是要要发挥好特有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学生才会有更大的阅读收获。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根据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以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一)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语文阅读是学生对知识的外化建构和内化建构的统一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作品的内容相适应时,作品的信息、知识经过学生选择、过滤后被吸取,这样,学生就获得了知识。反之,如果学生的认知经验与作品的内容不相适应,那么,学生就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就是 读不懂作品,也就不能获得知识。阅读就是在不适应与适应的过程中循环反复,从而有了阅读收获。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景

学习心理学家布朗等人提出了“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这一观点,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要设置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作品的情景。

教师精巧的导入设计能让学生很快进入阅读情境,教师充满感情的形象描述以及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都能较好地营造阅读教学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意义建构。还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情景辅助阅读教学,建构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我们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背景材料,在音乐伴奏播放中朗读“易水送别”这一片段,用视频展现“荆轲刺秦王”这一情节。通过音乐、视频画面、师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阅读情景的营造,学生对这样一篇很长的文言文阅读就会感兴趣,同时也能较好的理解荆轲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良好的阅读情景的创设,往往会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良好阅读情景的创设。

(三)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协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话交流是协作发生的重要环节,⑥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每一个人的思维和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作品的理解,应受认知结构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是多层次的。在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深层意蕴,特别是多主题作品的理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我们在教学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时,学生对这首诗的主旨会有多种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资料室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然后通过对话、讨论、交流。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这篇作品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音乐”“爱情”“悼亡”“怀才不遇”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作品的意蕴和主题,甚至艺术手段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当下,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来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协作和对话交流活动。在阅读作品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学生协作讨论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交流,适时进行点拨。通过广泛的协作与交流,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阅读作品的收获将会更加的丰富、深刻。

(四)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对象应由关注静态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体验。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灵性、情感的生命体,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学生阅读感受的交流,这一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的生成性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是创设氛围,通过对话促使生成。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等,对话的氛围是阅读教学充满活力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对话的氛围,搭建学生间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想表达,能表达,会表达,并且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见解。只有在对话中,学生的智慧、灵感才会得到闪现,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才能增强,才会有认知、情意等方面的动态生成。师生通过对话能碰撞出更多阅读的智慧火花。

二是在解读文本留白时促使生成。在文学作品中,留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使作品充满想象的空间,使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深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预设,引导学生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如《项羽之死》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项羽过江东,历史将怎样发展?学生在对留白的解读中,生成了丰富的想象,并且这些富有差异的解读产生了碰撞,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谈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换自己的意见。最终引发学生多样化的思考,使留白的解读充满动态的生成之美。

三是在适度拓展延伸中促使生成。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由作品的某个点加以生发,适当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使新知的生成。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项链》时,当我们分析了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玛蒂尔德”这种的人物吗?如果她没有丢失项链,十年后的生活 会怎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讨论,然后布置学生编写“没有丢项链的玛蒂尔德十年后的生活”。这样延伸不仅没有脱离文本,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还是一次学生写作表达的训练。这种延伸让学生在学习作品时无形中生成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意识和有趣味的语言表达。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文阅读就是为生成而预设,就是要追求有机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恰如其分的预设中,生成阅读累累硕果。

(五)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目标。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建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对所阅读的作品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阅读作品时,我们每一个阅读者头脑里形成的认知形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主题等,学生得到意义建构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孔乙己”这一形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的是完全一致的“孔乙己”形象,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失败的。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独具个性的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最终目标,当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异彩纷呈,就实现了真正的意义建构。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我们对主题的理解不能千篇一律,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对桑提亚哥内心活动的探讨,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深刻的认识,这样阅读作品的教学目的就达到 了。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阅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来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好习惯使人收益终身,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学生对阅读作品有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就能产生阅读的动力。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阅读才能成为学生一生的延续活动。这样,阅读才会有意义。

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品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是指与阅读有关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阅读品质一般包括专注、勤奋、恒心、思辨等,它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效果,对于阅读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阅读的习惯、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阅读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的品质要从多方面着手,阅读目标的激励,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中教师问题的引导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招一式所能奏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长期坚持的态度来抓好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品质,阅读的目标就能容易实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与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内在的联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联想、思考、理解、辨析,从而获得体验和感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与阅读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对象,实现意义建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使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让语文阅读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刘儒德教授谈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47 [2]高文,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1,(1),3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4]郭亚丹,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5]喻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09.05.[6]邱少珠,后现代理论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反思与构建[J].工会论坛,2008.5,VOL14,(3).[ 7]康会贞,建构主义与语文教学的转变[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作者:刘明知,男,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法

地址:云南昆明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篇5

一、材料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眼,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问题不限;④问题特征明显。

二、材料背景

24小时书店不驱赶任何人,拾荒者也可在此过夜。这两天,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因善意地接纳而爆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暖心书店”。

12月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副店长毕升思说,来店里的拾荒、流浪人员也会看书,也会经常看着看着书就入睡了,“只要他们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毕升思今年26岁,戴着黑框眼镜,说起话来很轻柔,2012年大学毕业不久,她就来到三孝口店工作,见证了书店的转型发展。“暖心书店”的夜晚片段,通过照片在网上爆红,但在她看来,那只是她跟同事700多天坚守中的普通一晚。

作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首家“实体书店提升转型”的示范,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于2013年6月重装开业,力图打造城市文化生活科技体验中心。2014年10月31日,书店开始24小时运营,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家全天候书店。

“24小时书店,作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地标,是深夜里城市的一盏明灯”,这个理念如今已经深入书店50多名员工的心中。对员工们而言,这盏“明灯”对所有人发光,不管你是衣着光鲜,还是衣衫褴褛。

毕升思说,在书店转型为24小时书店时,他们就曾预判会有拾荒、流浪人员过来,当时他们的选择就是接纳。两年多来,每晚到店里来过夜的拾荒、流浪人员有三四十人,比较固定的有一半,另一半多是临时在这里过夜。

每晚9点半之后,书店四楼、五楼的24小时区域,就会逐渐有很多读者过来,12点之前,大多数人会陆续离开。12点之后,拾荒、流浪人员会相继来到这里。“他们进来都很安静,跟普通读者各占一半,而且没有一来就睡觉的。”毕升思说,拾荒、流浪人员也会看书,他们睡着时,经常有打开的书本盖在身上、放在头边。他们也会带着自己的被子等物品进来,但早上7点左右离开时,都会把东西收好带走。偶尔,也会有精神不太正常的流浪人员进来,值班的店员和保安,会尽量劝说其到一楼,那里也有休息的地方,而且不会打扰到其他夜读的人。

两年多来,书店夜间客流逐渐增加,2015年自晚上9点30分到次日9点,全年夜间客流量达到18万人次。为此,店里增添了不少充电装置、热水瓶和椅子。

书店50多名员工,每个月会有10个人上夜班,分成两班轮流值守。20多万册图书的打理、店内卫生的打扫,会让工作比较辛苦,但他们仍在努力给大家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跟书打交道时间长了,看到有人在这里看书,我们就会感觉很温心。”毕升思说:“只要他们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三、设计思路:

(一)、材料来源于2016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的评论短文,经过修改,把时评型材料处理为没有明显主观评判的客观事实材料,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自主选好角度,选择立意,选择文体。

(二)、材料内容贴近考生实际,贴合时代脉搏

其一,考生对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产生关于书店的功能、文化属性以及人们阅读意义等方面的感悟和联想。

其二,材料中关于各类“顾客”的内容,尤其是“夜读人”元素的加入,表达了人们对于知识、文化、文明的渴望,展示了书店不仅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更是人们期盼的精神寄托所、心灵栖息地,由此可以引导考生思考阅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思考书店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思考书店在当今社会中的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问题。

其三,材料中工作人员“不驱赶任何人”的表述,表现了书店的人文态度和经营理念,由此可以引发对书店经营目的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其四,材料中“经营模式”和“工作意义”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问题、探讨创新、发展理念,思考书店等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出路问题,思考关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同步提升和共赢同享的关系问题。

(三)、材料立意多元,适合个性表达,能给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写作空间

其一,从书店角度立意,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能够给人们的文化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就其经营理念而言,其人文发展、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时代精神;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的文化空间的意义。

其二,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可以联系给定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价值意义,也可以紧扣书店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

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助使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或问题探究,不管是文学类的小说、散文、戏剧、小品,还是实用类的议论文,都能对考生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并且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发现能力、写作能力,考查考生的情感价值判断和语文素养。

四、审题过程

比较实用的作文审题方法有“找关键词句法”“由果推因法”“由此及彼法(象征比喻)”“多角度分析法”等,具体到某一则材料可以灵活使用、综合使用。

1.关键词法 仔细阅读作文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如下的关键句: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不驱赶任何人、都是我们的读者、只是进来休息、有意义。这些关键句恰恰就是我们打开立意大门的一把钥匙。

从“经营模式”层面,我们可以想到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走开放式的创新之路。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一带一路,就是一个明证。

从“都是读者”这一层面上思考,我们可以想到在阅读这件事上,每人都是平等的,这是一件净化心灵的事情。阅读着的人是心灵高尚之人,是内心充满幸福的人。送给一个人最好的礼物是书,人生最优雅的事情也是读书。写作的时候可以涉及最近比较火的一个电视节目《朗读者》。

从“人生意义”这一层面思考,我们可以想到一种高尚的“义利”观。当书店接纳流浪者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利”,而是给人以温暖的“义”。这是值得我们每位中国人为之点赞的,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包容、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比之社会上那些变味的慈善不知要好多少倍。写作时可以联系社会上一些走过场的所谓的慈善。

2.因果分析法

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而我们审题时由“果”所推及的“因”便是我们所立之意。果:深夜之时市民、大学生、务工者、流浪者、拾荒者便走进书店。因:这里24小时营业,这里对任何阅读者给以最大的包容,这里体现着人格的平等„„

3.由此及彼法

书店的做法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受此启发,这里的创新精神、平等精神、包容精神等皆可以推及个人、集体、社会等各个层面。

4.多角度分析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或多面性,每一个面、每一个角度都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和启发。书店角度:创新谋发展、包容显平等、正确义利观。店员角度:真正的慈善、人生的意义、和谐促共建。读者角度:高尚的事情、智慧的人生、给心灵放假。

五、参考立意

审好题是正确立意的关键,有了上面审题的过程做铺垫,我们便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

1.在创新中谋发展;

2.体现心灵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3.当“利”遇到“义”时的正确选择;

4.阅读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5.不要“走过场”的慈善;

6.和谐社会从小事做起;

六、优秀作文欣赏

遇见书香

在碎片化阅读、电子化阅读、娱乐化阅读、浅层次阅读盛行的时代大背景下,24小时不关门的书店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那里该有着多么芬芳的书香?那里该有着多少美丽的相遇?那里该有着怎样的情怀和温暖? 我们可以这样打开想象的翅膀,一个简洁、安静的书店,里面摆满着各类书籍,有很多不同身份的人都在选着自己的所爱,也都在爱着自己的所选,一个享受工作和充满爱心的店员,组成了人世间最为温馨动人的风景。

陋室温情溢,书香醉人心。这种场景一定会让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恬静和安然,一定会带给不同读者以家的感觉,这所小小的充满着爱心、包容、温馨的书店,就像大海尽头那处静静的港湾,收留无处可栖的灵魂,使其踏实安然。

也许是我和农村结缘太深的缘故,我喜欢简单、朴素而有书香作伴的生活,甚至多少次梦回乡下、躬耕田野,我喜欢自己经常藏身在一个无人关注的角落里,手捧一卷书香,目尽尺幅,神驰万里,可以在字里行间与哲人对语,可以在刀枪剑影里看世间沧桑、人生百态。虽然每个人阅读的爱好和兴趣有别,但只要阅读,只要打开书本,就会触动一个人的灵魂,就会放飞一个人的思想,就会点燃一种快乐,就会享受一段幸福。尤其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间里,在生动而有趣的灵魂面前,却会意外地呈现出人人平等的动人场面,不管是大学生,还是街头流浪汉,他们的心灵都因为温馨的书店、可人的店员、芬芳的书香而激活思想、精彩生命。

我的眼前划过这样一个场景:当夜晚悄然而至,华灯初放,夜色阑珊,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里,有的人去逛街购物,有的人去行令喝酒,有的人去徒步健身,而有的人却能觅到这样一个24小时营业的不大不小的书店,里面没有浮躁和嘈杂,里面没有牢骚和怨恨,里面没有功利和暴力,即使流浪汉也可以得其所在,快乐向读。即使因为看书睡着了,梦里也一定是极为幸福的,因为文字本身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七彩宝库。

在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书店里,可能盛满着七彩斑斓的思维和梦想。无论如何,我都这样坚定地认为:阅读的世界里最为自由安宁,孤独的情绪因为阅读而变得卓绝。

在这样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书店里,遇见书香也就同时遇见了宽容,即使是流浪汉也可以走进书店,以读者的名义落脚,翻开书本的一刹那,每一个读者就已经把心门打开,思想立即对接了全世界。书店可以有大小,但温暖和包容却没有疆界。读者有差异,但知识却没有门槛。阅读在这里成为最为精彩动人的定格。

读书的好处总被古人说的那样简洁而实惠,其实现代人读书早已经超越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目标,我们现在读书,更多的是学会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诚所谓:读书问道,行知天下。

古语云:朝问道夕死可矣。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24小时不关门的书店,更像是精神疗养院,在那里虽然书籍无声无息,却让你在不知不觉间就濡染了她的独有味道。

深夜里的书店是求知者的精神栖息地,到来的人年龄不

一、身份有别、见识不同、爱好各异,但店主人却一直在那里幸福满足的坚守,享受那片天地,快乐那种氛围,幸福那种情怀,无怨且无悔,善良而温暖。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篇6

及其对初中数学教育的启示

遂宁市射洪县城西学校陈春梅

【论文摘要】: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理论是衡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分界线,并成为制定学科教师专业标准,设计教师教育课程指南的重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十分吻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改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了丰富的用武之地。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十分适合使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建构

一、建构主义的简介:

建构主义教育学说曾风靡欧美界,数学教育业直接受到它的影响。现代建构主义主要吸收了杜威的经验主义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与发生认识论等思想,并在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的经验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已经使他们具备了丰富的经验背景,他们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但在面临新情境、遇到新问题时,他们会基于已有的经验、依靠自己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理解和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把这些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另外,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所有见解,理解这些见解的合理性,洞察学生的各种看法的来源,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地“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思想,彼此做出某些调整。教师应当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便会形成理解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比较各自的差异,努力形成对知识的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情境中,在教师适度的帮助下,采取富有个性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立理解

三、初中数学建构的内容-----“做 “中学

学习数学有两种方式,一是复制式,一是建构式。前者,如同计算机通过程序来“学会”运算并输出结果一样,这种学习是一种解释和复制;后者,如同人体“学会”免疫功能一样,人体是通过感染某种病毒,并与此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抵抗病毒,以致能够辨别病毒和产生抗体,在此过程中,医学科学家从来不知道防御病毒的详细过程,更不能给予直接指导,这种学习是个体自己进行建构的。而进行数学建构的最佳方式是“做中学”,从“做”中学。

四、建构主义的数学课堂设计原则: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为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捉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授课过程、练习总结)中设计适当的学生感兴趣的思维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因此,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朴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建构主义的数学课堂应把握以下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4)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否与其它人的观点相符合,发现是否可以把有些观点并入到自己的理解中。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五、建构主义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案例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与必要性。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判断根是否符合题意,作出正确的答案。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选用了两个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情境材料。

情境1:在10米深的井里有一只蜗牛,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要向下滑2米,爬完某个白天后它刚好能出井,它多少天能爬出深井?

情境2: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1)班学生组成前队,速度为4千米/时,(3)班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1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断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速度为12千米/时。

选用这两个情境来教学,方便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尽量多的好问题也是建构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好问题的提出便能构成一堂“不需要讲授的课”,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主动建立数学模型——一元一次方程,并进行计算。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做数学”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又减轻学生负担。

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一个亮点。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建构主义理论虽然情境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做法,但它又过分夸大了情境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具体和真实,所以对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我们应当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以便为我们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建伟 陈 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2.章建跃 建构主义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数学通报 1998(4)。

3.丁尔升 再谈面向新世纪的数学课程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上的讲话稿

4.肖川 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4)。

5.高文 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 外国教育资料。

6.陈琦 张建伟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与实践 1998(3)。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篇7

一、基本原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形成S-R联结, 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也不是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一种习惯, 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某种期待;学习者当前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他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当前的学习环境, 学习者是受他本身的预期所引导的, 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其代表理论有:苛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苛勒通过黑猩猩“接杆实验”和“叠箱实验”认为, 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即学习不是通过没目的的尝试或者偶然的成功, 而是学习者通过对问题情境和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解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托尔曼主张, 学习并不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之间连接, 而是对具有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目的性和认知性。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有三种变量, 即个体的需求、认知信念和行为空间。他设计了“白鼠位置实验”和“潜伏学习的实验”提出“认知地图”和“潜伏学习”的概念。

布鲁纳认为,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通过类目化的信息加工过程, 形成认知结构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学习强调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奥苏伯尔认为,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在头脑中搜寻与新知识相联系的原有的知识, 然后和新知识建立联系, “同化”新知识, 扩充原有认知结构。

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中间变量, 强调学习者本身的认知结构, 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设计中, 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的刺激下, 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 他提出结构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在理解所学学科的基本机构前, 必须知道怎样理解学科结构, 即学习方法。他强调发现学习, 即学习者主动地去寻找学习的方法去获得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呈现的知识。他主张,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主动去发现知识, 然后把它转化为学习者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它充分体现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它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 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究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的态度。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 学习者很难去发现他所学的所有知识, 采取部分接受知识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该分析学科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 把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另外, 学生主动地探究活动并不是准确无误的, 它会伴随一些尝试错误, 因此, 相比较于接受学习, 它比较费时费力。其次, 对于那些解决问题时, 耐性不足、积极性差的学生, 此方法不太适合。最后, 发现法并不适应于所有学科, 只有那些逻辑性强的学科才更实用, 比如, 数学、物理、化学等。

对于布鲁纳的发现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奥苏贝尔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应该是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他提出了“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认为, 学习者是否可以学习新的知识, 主要取决于他原有的知识。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正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 新旧知识的意义才得到同化。而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给学习者新的学习知识之前, 给学生呈现一种引导性的材料, 这中引导性的材料比新知识具有更加概括和综合性, 它能够更加清晰的反映学习者原有知识和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奥苏贝尔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布鲁纳的不足。

根据前人实验数据表明发现法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适合教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有利于远迁移能力的培养, 但是太浪费时间, 课堂上难以掌握, 讲解式教学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比较适合教授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并且省时, 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培养远迁移能力方面不及发现法。

摘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它处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 又总是不那么完美。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主要论述认知学习理论在现代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意在为教学工作者提供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工作, 促进教育工作改革。

关键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徐银燕.教学设计的概念以及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02) :100-102.

[2]Langer·J.Theories of Development, Holt·Rinehart, &Winston.New York, 1969.

[3]王惠, 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07-108.

[4]杨化刚.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06) :53-55.

[5]张建伟, 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 1999 (05) :56-60.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应用 篇8

关键词:商务翻译;商务翻译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57-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16

截至2009年,中国成立各类翻译公司19,520家,约50万翻译从业人员(郭晓勇,2011:32-34)。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算得上一个翻译大国。然而,据2008年2月24日的《中国人事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专业的翻译人员还不到6万。由此可见,市场对专业翻译人员的需求依然很大,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培养高端的商务翻译人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就愈加明显了。

1 . 中国商务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 . 1 传统的教学设计

传统商务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内容上,某些教师未能从商务翻译课程应用性强的本质出发,过多阐述笼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而对商务知识的讲解则有所欠缺,另外在进行译例分析中,还是沿用翻译课历来重文学译例的传统,缺乏对经典商务译例的探讨。在教学情境上,由于当前许多学校的商务翻译课仍然沿用“黑板加粉笔”,“理论知识加翻译练习”的模式(尤璐,2006: 74-76),所以教学情境缺乏新意,过于刻板。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口授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的协作、小组讨论、辩论、调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常见。

1 . 2 不合理的师生定位

师生定位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关系(肖秀荣,2002:118-143)。合理的师生定位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当前中国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师生定位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传统的商务翻译教学模式依然广为存在,使得教师易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扮演支配者的角色,而学生倾向于被动地聆听和做笔记,扮演被支配者的角色(黄卫星,2011:80)。当前,中国的商务翻译教学中,这种教师支配整个课堂的情况还相当常见(王盈秋,2011:40-42)。当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角色定位形成后,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少,教师倾向于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往往辅之以“万无一失”的完备讲稿,通常是翻译理论知识加译例分析,而学生则容易听觉疲劳,产生厌学情绪。

1 . 3 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估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它,教师得以了解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然而受应试教育这一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单一的阶段性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李彬,2011: 120-122),而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则未能引起相应的关注。另外,当前的评估方法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是学生真正的能力(王盈秋,2011: 40-42)。这种单一静态的评估模式不仅不利于教师准确地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也无法起到有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的作用。

2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被称为建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有杜威(John Deway)、皮亚杰(Jean Piaget)、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杜威强调自我实践在获取新知识中的作用,认为经验是认识现实世界的基础,教育应被看作是对经验的不断重构(Newby, Stepich, Lehman and Russell, 1996: 34)。皮亚杰认为孩子们与生俱来地具有与他们所处环境进行互动的趋势,通过这种互动,他们能开发出各种行为和思维模式,即“图式”(邹艳春,2002: 27-29)。维果茨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Vygotsy, 1978: 86)。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自我经历、自我理解并自我反思的有意义建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它提倡将学生而非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去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肯定了周围的人际关系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另外,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有意义地去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所以它提倡用动态多元而非静态单一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

3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改革当前中国商务翻译教学的启示

3 . 1 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提倡学习应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并带有特定的问题须解决。专业商务翻译人才需要具备市场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双语基础、娴熟的翻译技能,以及基本的商务知识、管理知识和外贸知识(段淳淳,2011:177-178),为此,商务翻译教学不仅应注重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积累,也应关注学生对商务知识和各种能力的积累。于是,在教学内容上,商务翻译教学一要紧跟时代的要求,做到适时更新,二要改变传统翻译教学重文学译例讲解的现状,对专业的商务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情境上,商务翻译教学不应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室里进行,而应在模拟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尽量地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和动手。比如,可以创建虚拟公司形成模拟真实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仿佛被置身于一个微观的商业界,能更深刻地去经历和体悟自己作为一名专业商务译员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黑板加教材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口头教授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而商务翻译要求学生积累各类商务英语知识。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商务英语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单靠教师的讲授很难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师生互动等来打破单一的口头教授。

3 . 2 对师生定位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应是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简单传递(何克抗,1997: 3-9)。传统教学更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概念、理论或事实,而建构主义教学更关注的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前者易将教师当作教学的主体,而后者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省、询问老师、与同学协作、集体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获取知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只起引导、促进和协调作用。这样的师生定位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好处有:首先,当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guider)而非一个信息给予者(information-giver)时,可以更好地避免教师进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次,当教师作为一个促进者(facilitator)而非答案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时,可以避免学生一味等待所谓“标准译文”的心理,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进行思索,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去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当教师作为一个协调者(coordinator)而非一个统治者(ruler)时,可以更好地维护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融洽且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

3 . 3 对学习成绩评估的启示

传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往往把单一的阶段性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定方式。这种单一的阶段性笔试注重考试结果,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旨在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关注,提倡学习成绩的评定须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而非仅仅取决于最后的考试分数,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可谓是动态多元的。翻译课程涉及语言间的转换,众所周知,在翻译界,对某个译本的评定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所以单凭一个静态的笔译考试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不真实的学习成绩评定结果还可能导致学生过于自满或自我否定的恶劣情况。另外,当前太过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评估方式难以真正衡量一位学生是否具备成为高端商务翻译人才的素质,因为一位高端的商务翻译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而这些都无法从一纸试卷中得以体现。所以对商务翻译学习者的成绩评定须采用动态多元的方式,不只是考试分数,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翻译相关的社会实践、是否考取翻译资格证书等都可以作为评定学生最后成绩的参考因素。另外,成绩评定的主体也可以多元化,除了教师(师评),学生自己(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都可以纳为评定的主体。

4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翻译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商务翻译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大体上可分为商标翻译、名片翻译、商务广告翻译、产品宣传册翻译、公司简介翻译、商务信函翻译、菜单翻译、外贸单据翻译(曾珠,2011: 48)。本文作者在自身的商务翻译教学实践基础上,以商务广告翻译课为例,从构建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合理分配师生角色定位及创立动态多元的学习成绩评估方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考虑到商务广告翻译在整个商务翻译课程中的重要性及该课题本身的难度,作者将该授课主题定为四小节课,分两次上,一周内完成,共180分钟。授课对象为30位专业为商务英语的大三学生。结合授课内容,老师将这些学生随机地分成四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原文作者(广告商)、译文发起者(产品制造商)、职业译者(翻译公司)、译文使用者(消费者)。授课前两到三天,老师将授课主题和分组情况告知各位学生并嘱咐各组同学做好相应准备,例如每组成员可自行撰写某商品的广告词并将其进行翻译,了解商务广告的特点及其翻译要求等。

第一节课为导入课,教师由问题导入授课主题,例如,“你最感兴趣的广告词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注意过一些广告词的译文吗?你觉得这些译文如何?”热身问题过后,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几则真实存在的商务广告,并提醒学生注意广告中出现的广告词及其译文,如洗衣粉广告“Tides in, Dirts 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播放广告之后,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商务广告词的特点并思考其翻译策略。随后,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商务广告中常见的词汇及短语,如“economy and durability”(经济耐用),“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驰名中外)。至此,第一小节课结束。

第二小节课为实践课,学生须分组扮演各自的角色。每小组成员轮流扮演广告词撰写者、译文发起者、译者和译文使用者的角色。由于在课前已让学生做过相应准备,所以学生是带着相关知识和问题进入课堂的,不至于大脑一片空白。为了行文方便起见,四组同学分别用A、B、C、D来标识。本小节课共进行4轮翻译活动,每组成员的角色在新一轮翻译活动开始时进行交换,以确保每小组成员能在翻译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角色。每轮翻译活动持续时间约12分钟。这里以第一轮翻译活动流程为例来阐述学生是如何体验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在第一轮翻译活动中,由B产品制造商委托A广告商为某一香水品牌撰写一句广告词,A组成员在接到委托后开始协力合作,在此期间还就产品特点等问题自行与B组进行联系与沟通,三分钟之内A将几份备用广告词交付B。期间,由于课前各组成员有准备相应的广告词,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将之前的创意加以修改变成符合要求的广告词,由B组决定最后使用哪句广告词,并将定好的广告词交于C译者,译者成员在三分钟之内将广告词译好交付B进行审核,期间B与C自行就译文的质量及修改情况进行沟通联系,之后,B将定好的译文交付D译文使用者,译文使用者将会把对译文的满意程度报告给B,至此,第一轮翻译活动结束。为了使之清楚明了,本文作者将其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该图可以看出,在此期间,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隐性的,主要起引导、促进和协调的作用。作为译者的学生不仅在从事语言文字的转换,还参与了模拟真实的翻译活动,经历了沟通与交流、协作与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

第三小节课为讨论课。课上,组员之间以及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在实践课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自行与老师互动,寻求老师的建议。经过一番开放式的讨论之后,老师邀请每一小组的成员轮流派出代表对自己小组及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建议,并针对相应的表现打出自评和互评的分数,老师则对每一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当场就他们的表现给出师评的分数,班长对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情况做好记录。

第四节课为总结课。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翻译实践课中运用到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并由学生的回答巧妙地向学生引入翻译理论知识,如“翻译行为理论”和“目的论”。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经历的问题解决过程,一般能更好地理解翻译和翻译行为之间的差别,明白目的在翻译中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之后,老师再以生活中广为人知的一些商务广告(“Crest whitens whites.”佳洁士牙膏广告和“Maxam erases years from your skin.”美佳净化妆品广告)为例向学生介绍相关翻译理论指导下商务广告词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来,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懂得了商务翻译与其他翻译的区别了,也更有信心大显身手一番,这时候老师加以鼓励,并给予合适的翻译练习让他们独立完成,他们也不会那么反感了。

4小节课后下来,完成了翻译广告翻译这一小主题的课程。但老师在课后还应向班长要回关于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的记录,因为它们将作为期末考试时对学生成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学生成绩评定部分还参考其他因素,具体参考因素及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该商务翻译教学实践主要从构建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合理分配师生角色及创立动态多元的学习成绩评估模式三方面展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课后的调查问卷分析,85%以上的同学表明自己更喜欢这种授课模式中模拟真实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及动态多元的评估模式,并觉得这种授课模式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5 . 结语

商务翻译课程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而开设的一门较新的课程,它能否成功实施关系到中国商务翻译人才能否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同时也关系到中国整个经济贸易的发展能否良性有效进行。商务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而商业界又极具复杂性和敏感性,这就要求商务译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懂得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中国商务翻译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于高端商务翻译人才的需求。建构主义提倡的情境式教学、师生互动、协作式学习、动态多元的评估方式等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能与应用性强的商务翻译教学所契合,为改革当前中国商务翻译教学的现状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Glasersfeld, E. V. Knowing without Metaphysics: Aspects of the Radical Constructivist Position[A]. In Steier, F(eds.), Research and Reflexivity[C]. London: Sage, 1991: 12-29.

Newby. T. J., Stepich, D. A., Lehman, J. D., & Russell, J. 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1996: 34.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y proces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86.

段淳淳.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177-178.

郭晓勇.加强语言服务行业建设服务中国国际传播战略[J].对外传播,2011(7):32-3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中国电化教育,1997(3):3-9.

黄卫星.广西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商贸,2011(7):80.

李彬.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1(4):120-122.

王盈秋.从建构主义视角透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1):40-42.

肖秀荣.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8-143.

尤璐.改进商务英语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74-76.

曾珠.浅议建构主义关照下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J].高等教育,2011(11):48.

上一篇:爱默生名言阅读欣赏下一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