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公开课课例展示

2024-10-05

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公开课课例展示(共2篇)

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公开课课例展示 篇1

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例展示

【作文审题指导课】

广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罗易的《话题作文审题》指导课流程:

学生出话题,老师审题,并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学生观看教师审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归纳出审题的“几招”(8种方法),老师帮助整理成3种方法(师生达成共识)——学生出话题并运用这3种方法审题。

评点:老师根据学生的程度(侨中学生)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采用一边示范,一边点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着操作,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除了不断给予鼓励外,还帮着架桥、铺路、设置台阶,让学生顺着攀爬,使之由“懂”到“会”进而达到“对”(能拿到分数)。

【作文讲评课】

广东省实验中学邓翅跃教师的《点破照应,克服游离》作文讲评课流程:

老师指出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分析论述时扣中心不紧,容易游离中心”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照应点破”——呈现作文题目及学生文章,要求学生采用互评和自评的方式评改文章——老师从“题意理解、可借鉴优点、存在问题、修改思路”几方面导评——学生提出修改意见,由学生推选一位输入文字快的同学配合作者当众进行修改(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同学间相互评价修改意见,老师则充分发挥导评作用。老师预先也准备好自己的修改意见,但先不出示,避免影响学生的互评)——老师投影出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修改意见,与学生的对照,学生修改如有胜过老师之处,则大力肯定学生的智慧,同时鼓励学生对老师的修改意见进行评议——要求学生反思自己作文有否游离中心的现象,并尝试用红笔改正——实物投影学生修改好的作文,由学生自述修改的依据、修改的体会、修改后的效果,老师和其他同学加以评价——学生自己总结克服游离中心的其他方法,并自觉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课外要求学生按今天学到的修改方法,继续对自己的作文修改。(课堂中充满随机的因素,所以实际操作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

评点:老师的睿智在于敏锐发现学生文章中突出的问题,并能找准突破点,“牵一发而动全军”地提供切实可行的修改思路,在直观展示修改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更重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地聪明起来。

【文言虚词复习课】

广州市第16中学汪晓湘老师的《文言虚词》复习课流程:

选择一个“以”字带起18个虚词的复习——考纲要 求——命题形式——“以”有哪些意义和用法(让学生阅读《备考指南》相关内容,思考其运用的规律和解题的方法)——教师归纳,并用一组题目检查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解答,及时纠正和引导——布置相关作业,用堂上学到的方法解决其它虚词的复习。

评点:老师巧妙地借助备考资料解决虚词复习问题,精讲多练,举一反三,驾驭课堂轻松自如而又能步步落实,课堂实效性强。

【文言翻译复习课】

广州培英中学黄少明老师的《文言文翻译》复习课流程:

考纲要求——命题形式——“请你做解题者”,学生动手解答高考题目——教师就“解题思路、命题者命题思路、评分细则”等进行点拨——“请你做命题者”,指定学生就课本某册某单元的范围学着命题,要求拟出评分细则——学生互动解题,命题者评分并解答评分的依据——师生共同归纳翻译方法和规律——布置作业(课内外兼顾)

评点:以“请你做解题者”导向关注高考命题者的思路和评分细则拟定的研究,以“请你做命题者”导向复习整理积累和踩点拿分的规律把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思维训练有强度,收效大。

【文言断句翻译训练课】

广东华侨中学王萍老师的《文言断句翻译》训练课的流程:

课前朗读(有关背诵材料)——默写检测(投影)——复习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投影)

——学生完成翻译练习——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自主点评,教师联系课内知识点拨、小结——课外文言断句翻译综合训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投影)——学生完成课外文言断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进行断句、翻译——教师小结:文言翻译的两个“联系观”:联系课内知识的观念;联系语境的观念——布置断句翻译作业。

评点:训练目标明确,训练重点突出,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而且“默写、翻译、断句”步步落实,课堂训练实效性强。

【扩展语句复习课】

广雅中学何菲老师的《扩展语句》复习课流程:

考点诠释和分类(教师简单介绍)——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课件展示学生作业答案(已分错误类型)——学生讨论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师生共同总结解题要点——教师用课件展示学生优秀答案——学生结合题目要求赏析其优秀之处——教师总结优点——同类知识的限时训练——学生辨析题目要点——教师投影学生作业答案——学生分析同学作业答案——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评点:这节复习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课前教师

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将作业存在的问题分类组合,在施教时注意引导学生一一辨析,师生共同归纳方法和规律,学生不仅明确考什么怎么考,更重要是懂得如何操作。

【语言表达•鲜明复习课】

广州市第五中学刘文岩老师的《语言表达•鲜明》复习课流程:

课件展示“中学生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反双方的辩词——学生分析哪

方辩词更旗帜鲜明——诠释“语言鲜明”考点——新题示例——评分标准——解题方法探讨——实战训练(分“判断、填空、修改、拟写、综合运用”几方面组题)——总结——布置相关作业。

评点:这是一个新的考点,教师大胆探索,以实例导入引起学生的重视,然后抓住考点

要领进行诠释、解题方法探讨和组题训练,让学生不仅加深理解考点,对各类可能出现的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运用刚拿到手的“钥匙”解决问题。

【现代文阅读复习课】

广东省实验中学徐梅娟老师的《如何读懂文章主旨》现代文复习课流程:

呈现测试中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分析自己丢分的原因——展示答案及评分细则,对照给出合理分数——教师明确丢分的原因:没读懂文章的主旨——教师引导分析文本,明确读懂文章主旨的方法:①详略见主旨;②把握象征义——利用学过的课文《五猖会》及刚考过的调研卷阅读题《银牌,重似金牌》来进一步佐证——升格训练(完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捕蝶者》)。

评点:这节课抓点准确。针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没读懂文章主旨就答

题,结果造成严重时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作业答案、对照评分标准找出拿不到分的原因,然后通过具体文本的阅读(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豁然开朗,并马上要求学生现学现用,巩固提高。

二、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

众所周知,广州市的高考备考经验:“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高三课堂教学最讲实操性,它成功与否,关键在有无落实。以上课例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知识点一个个落实,能力点一步步落实。都体现了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共同特征——简化而聚焦,反复而突出。这是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1.注重程序性知识,精讲陈述性知识

所谓“程序性知识”,主要指操作的要领,作用在于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技能。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言语运用属于“智力技能”。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就必须精讲多练,反复夯实基础,使学生在考场上真正做到“能读会写”。

所谓“陈述性知识”又称“知识”、“语义知识”等,是一种静态描述,它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对于这类知识的讲授一定要注意“适度”,打个比方,它只是“学步车”,我们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抛弃它自己走路。讲得过多、过细,轻重倒置,结果适得其反,而且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2.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五个层级:懂、会、对、熟、巧

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就近期目标而言,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夺取高分。老师如果过多地讲授“陈述性知识”,学生只停留在“懂”的层级,还不会操作,更不要说拿分了;老师如果还教给学生方法,学生能上

到“会”的层级,但不能确保得分,因为这方法也许还停留在老师自己的层面,因此很需要师生在解题实践中共同归纳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将“钥匙”握在自己手中;老师如果辅以作业训练,注重反馈,针对学生存在问题设法突破瓶颈,及时纠错,学生就能拿到分,上升到“对”的层级;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做到讲练结合,限时训练,对知识重点反复锤打,学生就能达到“熟”的程度,确保完卷,应该拿的分都能拿到,而不至于留下遗憾;老师如果能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对题目进行改造,变式训练,学生就能达到“巧”的水准,若能这样,无论高考怎么考也不需要害怕了。

3.注重组题训练,避免随意性

“随意”就是盲目,就是不负责任。面面俱到、大海捞针、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为只要将所有的“货物”都交给学生了,接下来的就是他自己的水平和运气了,一切与我无关,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提倡老师手头上的资料要多,学生手头上的资料要少,是要求老师在围绕考点复习时,能根据考试的能力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分类组题,组题原则:①知识要领;②题型特点;③解题方法;④循环上升。这是“简化而聚焦”的前提。然后瞄准重点知识、重点能力,采取层进式、序列式的训练方法,不厌其烦地训练、讲评、纠错,步步落实,真正做到“反复而突出”,这样,学生才容易学会,才能记得清、记得牢,才能举一反三而转化为一种能力,“百炼成钢”就是这个道理。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是使学生赢得更多的时间关注更多的问题、思考更多的问题,以便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再多谈了。

老师们,判断一堂课有效还是无效,效益大还是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课件做

了多少、多精美,而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悟”出了多少。因为高考分数是在一节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累积起来的。高三语文复习课不同于其他年级的新授课,它不仅要让考生知道考什么怎么考,还要知道怎样操作,怎样拿分,怎样在有限的时空里比别人拿得多分!只要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知道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并懂得如何去力争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了。

附:高三语文课型结构(摘自谭健文《高三语文教学课型与考试复习关系研究》)

①新授课课堂结构:

归纳 整理 丰富 → 选择 定位 切入 → 积累 拓展迁移

②复习课和专题训练课课堂结构:

呈现并讲解考试目标 → 复习知识重点、辨析知识交叉点 → 分析典型例题 → 练习(组题)

③讲评课课堂结构:

呈现答案 → 讨论或自省 → 针对讲评 → 优劣比较 → 相同或变式训练 → 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注意:1.追求“现教现学现报”的教学效果,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拿到分。

2.“三不讲”:会的不讲、看书明白的不讲、讲了也不明白的不讲。

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公开课课例展示 篇2

近来听了省城教学能手评选的四节竞赛课, 共同特点是, 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说, 老师尽量少说或不说, 授课教师力图通过自己的“导”来彰显学生这一“主体”,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堂课下来, 清点学生收获的时候, 却发现老师给学生的寥寥无几, 学生生成的东西更是寥寥无几。

其中有一位中年女教师, 讲的是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课堂上, 老师担负的任务是导入课文, 然后问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在学生回答了“苏比”后, 接着又进入了第二问:主要情节是什么?让学生概括;之后, 进入第三问:为了进监狱, 苏比都做了哪些事?学生回答一件后, 又问:苏比还做了什么?等学生找全后, 又问:这时警察抓他了吗?学生答:没有。老师继续问:那么又发生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学里赞美诗唱起, 苏比决定改邪归正。老师问:他成功了吗?学生答:没有。老师又问:他怎么样了?学生答:被警察抓了。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又说出了苏比的所作所为。

整个一堂课下来, 老师没讲几句话, 而“问”占去了大半儿, 遗憾的是所“问”答案大多明摆着, 学生不用思考就可找到答案。学生虽说得不少, 但极少触及思维的深层, 好似被教师用线牵着的木偶。本堂课没有深入接触到欧·亨利小说创作的本质特点, 只是就小说本身最最基本的情节、人物、主题做了表面的分析, 并没有突出欧·亨利小说的特色。

那么, 老师在这堂课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养成了什么习惯?又启发了学生多少心智?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 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处处蕴含着矛盾, 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 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 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 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 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也有弊, 所以, 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这堂课, 老师对教材把握不透, 更谈不上深刻, 当属“预设”不到位;而老师却紧抓“预设”的缰绳, 学生一有“生成”, 老师或者不能借机“导”出新的“生成”, 或者将其拉回到原有的“预设”上来。

曾几何时, 我们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场所, 努力地改革着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 尽力追求老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拼命盘活课堂教学形式,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空间和大舞台。

而今在这种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秉承着“让学生动起来”的信念, 把课堂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在公开课这个标杆的衡量和引导下, 老师们趋之若鹜地“让学生动起来”。这种“让学生动起来”, 表面上是在“导”学生, 而实质是为完成老师的“预设”, 冷漠了“生成”的课堂, 失落了学生这一本体, 生命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真“导”之魂

台北市“建国中学”资优班的同学到我校访问, 两校师生共同上课、交流。他们老师上的公开课是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之所以选这课, 主要是配合这次的壮游, 看来老师是比较顾及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收获的。

课前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自学资料, 内容主要是题解、作者和文中文言字词句的解释, 学生看了就了解了本课的有关知识, 扫除了语意理解的障碍。

再一部分内容就是详尽的“学习单”, 上面是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课文重点内容转化而成的, 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是结合学生这次壮游的实际来设计的:“如果任何条件都许可, 让你替自己规划一趟‘壮游’中获得什么?请分享你的看法, 并记录小组成员的意见。”这个题目很务实, 既切合生活实际, 又关注学生的处理能力。

还有, 老师在课下为学生提供了三苏的材料, 布置了学生对苏氏三父子的了解、学习, 要求学生分组学习后, 办一份报纸。报纸的主题就是依据资料精选出来的, 关于苏氏三父子的, 而形式由学生自定。我看到的是一份中文周报《开封日报》, 登载的是“苏氏兄弟同登进士”的记者访谈, 后附苏辙的《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和学生据本文文旨选出的英文歌曲、歌词。现代的酒瓶装的是传统的老酒, 创意明显, 情味独特。

上课的时候, 老师先解题、提出目标、讲解背景、范读, 然后让学生分组据学习单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大约用了10到15分钟, 讨论前老师提出的要求是:“一可以突破原文, 二要批出课文中值得学习之处。”讨论结束后, 主要是老师讲解, 讲解中偶尔问到学生, 体现的是交流的意图。

值得一说的是, 老师的讲解主要是串讲课文内容, 看上去和我们平日里对现代白话文的讲解很像。以老师讲为主, 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听和思考。而老师的讲解节奏极快, 让学生不得懈怠。老师的讲解展现的是深厚的功底、和蔼的态度、自然儒雅的风度。整个讲解过程, 老师是边读课文, 边板书, 边讲解, 眉飞色舞, 全心投入, 陶醉了自己, 也熏陶了学生。

一堂课下来, 文章的内容听懂了, 情感投入了, 剩下的是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还有对这位年轻老师认真、扎实、人性化的自然而原生态的教学风格的佩服, 对他的博学、从容的留恋。

另外一位是台湾成功中学的女老师, 讲的课文是杨牧的《十一月的白茫花》。文章很长, 大家都期待她怎样处理这么长的课文, 我们的着眼点都落在教学技术层面。

没想到的是, 这位女老师一上来就开讲, 表面平静, 语速极快, 简直是上气不接下气, 让你不得不佩服的是这位老师思维相当敏捷。她边讲边用笔在电子屏幕上标画着重点词语和句子, 整个讲解, 一气呵成, 只是偶尔问学生几句, 似乎也不期待回答, 只为引起学生的注意, 就又往下讲。

课讲完, 完全被她吸引、投入地听着课的老师们一回过神来, 立马问:“这上的什么课?这是公开课吗?怎么是独角戏?”

但是, 再回过神的老师们发现, 越回味越觉得, 这堂课严格遵循散文的规律, 紧抓散文的“神”来理清散文的思路, 鉴赏散文的手法和语言, 一炉共煮, 内容丰富, 味道醇厚, 没有深厚的基本功, 那是上不出来的。而且老师对文章的熟悉, 老师的思维、反应之敏捷, 老师的语速完全吻合学生的听讲速度和思维速度, 让人跟着她的讲解, 投入其中, 如痴如醉, 那叫享受!

教师是否真正发挥了“导”的作用, 并不在于表面上你是否让学生活动了, 而在于你是否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 是否触动了学生的灵魂。感发学生思维、激发生命之感的引导方为真“导”。

三、固“导”之元

两堂台湾课听下来, 发现他们完全不符合我们眼下的公开课要求, 但让我们的发现却远比我们的公开课多得多。

首先, 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深厚。课堂上滔滔不绝印证着他们思维和表达的素质, 也是这种素质呼唤着、激励着学生同质的东西。

其次, 老师人文化的极其自然的教态和教学风格, 本身就是引领和榜样, 也是熏陶和培养。我们都知道, 课堂上真正的民主, 来源于师生的平等、学生的放松;还有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这是产生真正对话的基础。

最后, 台湾老师的课中, 透着他们认真扎实的作风和遵循规律的从业习惯。对所教课文, 他们真正做到了吃透教材, 领会深入。对学生, 他们民主平等。从他们的语文课中, 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国学氛围, 老师身上平易近人的人情味道, 真正觉出了一些教师的人格的神圣, 也领受了师生互动的真味道、高境界。

上述台湾老师虽不符合我们目前公开课的某些标准, 但却是真正的“导”, 富有生命力的“导”。

我们过多地思考课堂要给学生什么, 而忽略了学生需要什么、能做到什么, 更不让学生自己去定夺本课该学什么;过多地考虑该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忘记了文章本身就是最好的酵母, 老师角色就是最生动的招引;我们过多要求集体性课堂的一致性, 而忘记了让学生关注到自我, 拥有自我效能感, 感受到自我实现这一人格健全的常态。

请让我们的课堂恢复常态, 让我们的老师拥有教格。跳出功利的束缚, 放弃指挥奴役的习惯, 想想学生生命的真正体验, 还课堂以原生态, 让自然、自由、民主、科学、快乐、人性在我们的课堂轮流坐庄, 让学生真的动起来。

上一篇:勤学励志主题班会下一篇:祝阳镇中小学发展状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