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2024-09-23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共14篇)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1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从课文的标题上看,本文似乎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文章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即孔子的“生无所息”)。第二部分将议论引向深入,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个部分,针对“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个部分作者逐一展开论述,总的来看还是围绕“生无所息”这一中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在这个理想、价值、意义贬值的物欲社会学习它,颇有意义,能通过这一课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在其人生观上涂上鲜亮的一笔,真是“不朽”的一课,“功德无量”的一课。从语文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诗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加强积累,内化为言语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契机。从论证上看,文章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需要一定的思维强度,特别是对学生的搜集整理概括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含蓄句子能够具体理解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堂上强化训练。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教育不能采用从书本到教条的形式,应该通过组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来感受体验。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中也没有必要过细讲解,更不能越俎代庖,只需作适当的点拨即可。

教学目标

l,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2.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容能概括归纳。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会运用写格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4.积累语言,掌握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记诵一些哲理名言。

具体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教学难点

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具体内容能概括归纳。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汁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运用活动课的形式,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采访名人等形式,搜集整理具有人生意义的故事、名句等。

教学用具

带有声像阅览室的图书馆。讲义(或投影)。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有一种动物,小的时候是四条腿,中年的时候是两条腿,老了后是三条腿,同学们说说看,这是一种什么动物?是“人”。汉字“人”的写法很有意思.一撇一捺写个人,关于这一撇一捺,人们作出了很多的解释,有这样一首歌唱道:“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行赖悟功。”这对人的说解确实很有意义。其实,关于对人的本身的思考自从有了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是什么》。

二、整体初读,整合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教师由浅人深、环环相扣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课文町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点,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断工作看做人生真谛。开头迂回地引出这个话题。先引爱因斯坦三段话:一引爱因斯坦,说论题之难;二引爱因斯坦,点到“自我努力”;三引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个人自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缪,他们的回答充满悲观主义色彩,雨果悲叹人生短暂,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与雨果、加缪的区别,在于悲观与乐观,积极与消极。在以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为代表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看来,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实满意,无怨无悔。康德认为,一旦自满自足,无所事事,生命就毫无意义。认识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断的进行创造性工作。爱因斯坦认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赋予人生以奇异的色彩。孔子认为“生无所息”,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息的劳作之中。总而言之,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师的言论,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工作的动机从何而来?议论要引向深人,就要向人的心灵开掘。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这三个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寸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课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三、深入理解,归纳提要

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整合课文:

思考题一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家、文学家是怎样回答的?作者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评论?试用精要的语言填写下表。(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思考题二作者是怎样看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说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

的最重要部分”?又为什么说如果“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笋。根据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并加以提要)

明确: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四、课外练习,拓宽延伸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各民族神话中有关“造人”的故事,思考其中的文化蕴含。

1.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并摘抄有关人生的格言,背诵其中一些很有文采而又有积极意义的

2.你最崇拜哪位名人,多了解有关于他的事迹,总结他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重点解读,探究质疑

方法:针对课文设计一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含蓄的句子能加以解释,概括的内容能具体阐释。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明确: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一段话中,爱因斯坦意在说明“人是什么”?(含蓄的句子能明确理解)

明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一致的见解”指什么?(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明确: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孑L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壁工喽乙4.“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指代性的内容)

明确: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2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实际, 突出重点, 既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补缺补差工作, 又要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在教学工作中, 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 设计教学

围绕着如何搞好教学, 我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首先, 调查了解, 掌握学生情况。我对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 掌握他们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 针对他们学习积极性较差、语文知识基础也较差的实际, 初步明确了教学工作的立足点, 就是要从“双差”的前提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进而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素质。我的整个教学工作都围绕这一立足点, 持续不断地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其次, 学习业务, 重视信息沟通。尽快熟悉和掌握教学业务, 提高教学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成效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引起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 怎样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爱好, 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启发教学法,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自我参与,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对于语文课, 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 实践证明, 我所尝试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成功的, 很多原先不喜欢学语文、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 特别是视学语文为畏途的理科学生逐渐转变为对语文有兴趣、下工夫, 从 (下转第114页) (上接第113页) 而在会考和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突出重点, 补缺补差

就部分学生而言, 语文学习基础比较差是事实, 但相对来说, 不少学生的一些科目学得还比较好, 只是存在着“瘸腿”现象。个别科目非常差, 以致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语文就是不少学生较差的科目之一, 尤其是在理科班学生中, 很多学生往往就是因为语文一科没有学好, 以致拉了后腿, 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对于这些为数不少的学生来说, 只要语文成绩上去了, 学习面貌马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因此我感到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的重点问题, 需要认真加以解决。我针对这种“瘸腿”现象, 及时对这一部分学生采取补缺补差的办法, 着力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如对这两个理科班中的部分学生重理轻文, 把精力都放在理科学习上, 对语文满不在乎, 满足于及格就行、差点也没关系的思想态度, 我分别就其长远的分析和考试的要求等方面帮助其认清这种思想态度的偏颇和不利因素, 促其警醒, 痛下苦功。同时采取动态跟踪, 随时帮助的办法, 紧紧抓住不放, 每次测验, 我都在考试一结束, 马上给这些学生当面批改, 寻找错误的原因, 并让其一一改正。

自习课时, 也经常督促他们拿语文练习来看来做。这些学生毕竟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思想上高度重视了, 经过一段时间, 学习进步很快就显现出来。这时再适时地加以鼓励和表扬, 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在会考和高考之前, 我又及时作了考前动员, 结合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制定考试目标, 这些目标既有一定高度, 同时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即是切实可行的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期望又充满信心。结果在会考和高考中, 这些学生的语文成绩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终于较好地解决了“瘸腿”现象。

三、教授方法, 训练能力

在教学中, 教给学生知识点, 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 这是必要的。但是, 只是满足于教完知识点了事, 而不注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点后如何运用的方法, 把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对所学知识必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上, 这样的教学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学生也不可能在注重能力运用的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教给学生各种知识点是教学的基础, 当然缺少不了;但是又不能停留在这一基础之上, 而要利用各种训练手段, 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所学知识, 如何分析和解答类似的题目, 以体现具体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工作的最终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3

关键词:教育哲学;人文关怀;教育

一、《教育哲学》中“人”的根本特性

“人是什么”是教育也是教育者必须深思的话题,教育问“人是什么”才能从人成长的规律出发探索教育的规律,教育者问“人是什么”才能饱含育人成长之心,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什么”张楚廷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以理性的批判诠释出新的人的本质观。“人是什么”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诠释了人作为人是何其的尊贵,人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更不是何人、何事的附属品。张先生站在教育的角度否定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根本特性是社会性。他重新阐释了人的根本特性,人具有反身性,人具有自增性,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人所具有的反身性,使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反思自己的缺点,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所具有的自增性,使人能够接纳并吸收生活中有利于自己生活的经验,那些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文明才能被人传承。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使人能够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美。张先生独特的人的本质观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育人提供的借鉴,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二、当前语文教师的根本使命

教育的根本使命指,教育者应该引领受教育者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其中伴随着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预期,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当教育者将受教育者从内心里内化为,你是一个人,你拥有不可估计的未来潜能,我应该尊重你,对你的成长抱有无限期许,教师才能从情意上改变自己,进而从自身特色、学生特色和自己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发挥也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其中掺杂的是教师激情、学生灵性和课堂平等的互动。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在围墙内以“你讲我授”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需要心灵的碰撞,需要“你一言我一言”的交互,在碰撞和交互中生成对祖国语文的深刻感悟和热爱。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有人的参与,人有教师、有学生,也有语文课程内容所安排的课文主人公,现在的语文课本所安排的内容尽管呼吁人拥有美好的品质,但有些内容终究离现代的儿童生活过于遥远,要在教师、学生、课文主人公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需要教师以广阔的现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挖掘学生的真实经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完成其根本使命

1.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根本特性

小学语文教师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他们既要让学生能够打好字词等基础,又要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这就需要教师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先生的“人是什么”展现了人文的关怀,人是需要快乐的,但既定的目标,揠苗助长的手段不能给予一个生命快乐,让学生在反身性、自增性,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的基础上,走一条自由发展的路。新课改更加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人是什么”的人的根本特性,因为它更加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思想。语文是一种美,因为它浓缩了社区、社会甚至自然的美。美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去发现,强制的课堂不能让学生身心自由地去发现美。学生具有反身性,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查缺补漏地学习远比跟着大部队学习的效率更高。学生具有自增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增长见识而不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自己走。按照美的规律建构,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地发展自己。

2.小学语文教师应构建有人、有规律、有美生成的课堂环境

语文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有人参与、有规律去探寻、有美要生成的课堂。“有人参与”指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需要更加注重的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建立在教师平等地关注每一个生命,课堂环境中没有师生歧视,教师没有在心里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地贴上了标签的基础上。“有规律探寻”指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一个探寻的世界,在课堂学习中倡导“发现学习”,让学生在发现中构建学习的意义,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让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美生成”指的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总能去发现美的事物,美的品质,进而培养审美的心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强调了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语文这一工具,说话想说得漂亮,让人听着喜欢需要语文功底,生活中的各种广告想惹人注意也需要语文的功底,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对人精神生活的熏陶,语文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品位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更好地挖掘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赋予了语文教师建构有人、有规律、有美生成的课堂环境的良好基础,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才能有不同个性的人成为语文的活教材,生活中很多的规律留给学生探寻的空间,真、善、美的光环等着学生去发现。

学生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风雨的世界不会摧残他们,反而能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承认学生是能可持续发展的,是有潜在生命力的,才能让他们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育哲学》始终强调学生潜力发展的无限可能,希望教育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自我觉醒,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语文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它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所以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能够站在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人,具有学生感的人的基础上,领悟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语文精神”,将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发扬光大,让语文走一条光明的大道。

参考文献:

[1]方娟.新课改后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有效转变[J].新课程学习,2011(08).

[2]王新蕾.乡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现象及其诱因初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09).

[3]郑少卿.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6).

奈何人是剧中人高三作文 篇4

海上月是明日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读到的,我只知道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张爱玲语录,我便深深的爱上了。直至现在,当我看到了,依然会让我内心荡起波澜。奈何人是剧中人,其实是这几句中我最喜欢的,最有感受的。我说不上来为什么。大概是这人世间从我看到第一眼时,就不想我想的那样。人生这场大戏,无论如何我们是逃脱不开的。你不想演,就会被剔除于外。

回望夜空,我看不见一颗星星,就连月亮也在阴云之后,只有一丝光亮透出这宛若薄纱的云,而有的只是无尽的夜。

一直以来,我总是说我要活出自己,当自己,我不想被一些言语和看法而改变自我,但到最后我发现,这并不可能,因为我还生活在这个圈内,我也有像那些东西妥协过,不说全部,至少有些。我知道有很多东西是因为我还不够强大,而不足以有资格去对抗。

写着写着,我发现越来越僵硬,干巴巴的。我不知道如何把感情带入其中,我也常常问自己,是我自己不懂,还是原本就不会。在此之前的这一两年,我也会时常的`质疑自己,我到底还要不要坚持,坚持走写作,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写出一篇优秀,自己满意的作品。以前常常不在意,自己开心就好,却又想让自己的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和接受。尽管我写了很久,也知道自己的问题,但我虽然会心中有所反思,却从没有改变过,或者说从没有坚持的下去。我好像陷入了为写作而写作,即使在写的时候多多少少有感情的投入,却依然会感觉作品毫无生机可言。

我已经忘了何时开始写作的,但我知道小学的时候能自己看文学作品开始,我心中的那只小兽被放出来了,再大一点我就知道了,但我踏上了所谓的文艺青年的羊肠小道时,我就知道我再也无法回头了。中学时代,常常有人叫我“诗人”或者是“文豪”时,没有人知道,那带给我的压力有多大,因为我知道,我那些只不过是上不得台面的作品而已。我既非优秀的诗人,也不是那些文豪,我只想让自己的文字能有人喜欢,这就够了,那是还尚未有其他的想法。

再到后来,高中时代,我更加的想做一名能赚钱的作家,但也只是想想而已,这些依然无法让我自己提起要奋斗的心。但心中却也有另一种想法开始浮现,越来越有现实的想法,我是否真的能透过写作而让自己解决生活上的问题,那时开始出现了动摇,我感觉在写作这路上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能力能走的下去,但心中的那头文艺小兽毕竟是成长了那么多年,心中还是充斥着文艺梦想。

势利的人是什么意思 篇5

在生活中或社会上有很多势利的人,由于他们缺乏修养、私心又重,往往在名利地位的`驱使下,卑躬屈膝,攀高结贵、依附于权势。而且还不以为耻、反而为荣,自鸣得意,甚至还狐假虎威,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根本就谈不上国家民族之大业、仁义道德之正气,他们追求的是一己之私利,只有对自己有利,就不惜人格、不择手段,奔走攀附,营营苟苟,这种人有时有时也得势于一时,然而能够长久的很少,他们的下场往往很可悲。

嫁给自己不爱的人是什么感受 篇6

嫁给自己不爱的人是什么感受

绝大多数婚姻都是以爱情为前提的,但是也少部分婚姻,爱情的成分没有那么多,或许是因为家庭的压力,草率的找个人结婚了,或者是因为受过的伤害太多,错把感动当做爱情结了婚,先结婚后恋爱,也是一种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不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终究很难善终。小敏有个谈了六年的男朋友,小敏很爱对方,但是后来男朋友为了更好的前程选择了出国,一开始男朋友让小敏等他,可是后来慢慢联系越来越少,有一天男朋友说别等我了,我在美国有新的爱人了,小敏绝望得想死,六年的情感终究没扛过距离,小敏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父母看到很着急,就安排小敏去相亲,小敏相亲了一个男孩子,对小敏很上心,但是小敏却喜欢不起来,男孩子对小敏很好,嘘寒问暖,送花送礼物,父母对男孩子很满意,劝小敏接受男孩子,尽快办婚礼,小敏很麻木,也觉得嫁给谁不是嫁,就答应嫁给男孩子。结婚以后小敏舍不得扔掉前男友的一些东西,经常拿出来看,老公一开始是纵容的,但是时间久了就忍不了,对小敏说,就算你个石头,我这一片真心也该把你捂热了,求你别再这样刺激我了,小敏也努力去爱老公,但是觉得老公哪里都不如前男友,有时候还会拒绝和老公亲热,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耻辱,老公有一次没忍住打了小敏,小敏觉得很委屈回来娘家,老公事后觉得自己做得不对,登门道歉,这事也算过去了,后来他们生了孩子,但是小敏一直觉得过得不快乐,小敏坚持要和老公离婚,她对老公说,谢谢你这么多年对我这么好,但是我不爱你,我对不起你,老公说没关系,我爱你就可以,只要你不离开我。婚姻还在继续,但是小敏自己不开心,老公也像变了个人似的,有时睡到半夜把小敏拉起来,发疯一样的质问小敏,为什么,为什么你就不爱我,小敏被折磨得生不如死。在这段婚姻里,很难去说谁对谁错,感情有的时候真的是不能勉强的,被爱着的一方痛苦,不被爱着的一方也痛苦。婚姻里缺少爱情这个元素真的是举步维艰。在婚姻观念更守旧的年代,更讲求门当户对的年代,这种情况更严重,我奶奶的一个闺蜜,当时是大家闺秀,人聪明能干,贤惠漂亮,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司长的傻瓜儿子,她们那个年代没想过要反抗婚姻,更多是认命。嫁过去以后就认定自己这一辈子都得跟定这个傻子,内心极其痛苦,但也没有挣扎和反抗,和傻瓜老公生了几个孩子都是智力有问题的,当时双方家境还好的时候,生活的重担并没有让她感受婚姻的不容易和艰辛,后来随着中国形式的变化,地主被批斗,双方家庭都陷入了危机之中,生活变得很艰难,大家闺秀的她也只能卷起袖子,忍住眼泪,拼命干活来养活孩子和傻瓜老公,几十年过去了,她活得很坚强,也对命运的这种安排已经完全接受和适应,有一次和奶奶一起去看望她,八十多岁的老人,当年的芳华早已逝去,在院子和傻瓜老公晒太阳,时不时的帮傻瓜老公抓痒,傻瓜老公冲她傻乐,岁月已经将他们完全融为一体,看不出她有什么不甘。后来她先老公走了一步,虽然老公是个傻瓜,但是他知道谁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几天不吃不喝。有时候人无法反抗命运,在没有爱情的情况下度过一生,没有反抗,内心平静地走完这段旅程也不能说这一生毫无意义,时间久了,生出的可能不是爱情,但是却是难以放下的习惯和依赖。

关于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的思考 篇7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真是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毋庸置疑了。但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引起“质”的飞跃;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在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又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对于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显然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教师的教学只能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会取得成功。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我们需要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追根究底,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能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而且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具备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一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既要明确又要践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只有给学生以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才能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由此高三语文教学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8

在我知道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的时候,我找了很久,通过生命的富足这本书,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能力去感染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但是这对于现在能力不足的我来说能做的只有帮助身边的人,而且事情是微小的,我不是觉的它无意义,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个太空泛,不能带给现在的我动力,不能给我一些实在的感觉,这样会让我离理想越来越远,是我不想看到的局面。小小的我又迷茫了,于是我又开始寻找。进入高三的时候,我们信誓旦旦的说好高考完要去哪里哪里玩,可是高考结束后却因为这因为那没有实现,虽说我去玩了几个地方,可是是和家长们一起去的,而且未到达境界的我因为会担心成绩,玩的兴致并不高,以为自己能放下,但是心却骗不了自己。没有去西藏,是我的遗憾,不过我的这个遗憾是可以补的。一直有想着走出去,但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看了北京青年,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好像知道了在这20出头的日子里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今天晚上看了旅游改变人生让我激动了,让我兴奋了,我知道了这几年我要走出去,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将来我要走遍世界的角落,去耶路撒冷,古巴,南极,喜马拉雅山,印度,好多好多令人向往的地方。在那一刻,我有了好好学英语的冲动,在那一刻,有想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冲动。

旅游是我近期的人生目标。我深深的了解自己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份热爱,想掌握中医,想掌握易经,那里面的知识特别的神秘,对我有一份吸引感。

我想要一部单反,其实靠自己的力量还是有途径可以实现的,那就是拿奖学金,可是有了这个想法,感觉上大学的我就不自由了,不能被抓到逃课,不能不喜欢的课挂科。我向往的是自己想上的课就去上,不想上的课去其他人的课表中找课上,没有就去图书馆呆着,可是我没有勇气打破这个规则,在这方面我承认自己很失败,被世俗所困住了,这与我向往自由的心是矛盾的,这个问题很纠结,现在的我没办法找到答案。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9

语文学习不能单纯的只靠背诵学习,我们需要结合相应知识点与知识结构来分类整理,梳理其中的相关知识点结构,并将之总结归纳,组成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我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将相应的知识点内容填充进我们的知识体系之中。而我们在每一种题型积累中,要注意其分类整合,如字音、字形、词语、病句、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表达技巧等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与分类清晰的关键。

二、阅读理解

阅读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重点学习,也是必须掌握的关键环节,阅读题在语文考卷中占据绝大部分的分数,如果在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练习理解,将会很大程度的扣除相应分数,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就需要着重注意文章的具体结构,作者观点,文章真意,具体题干还有最重要的阅读解析,这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不同文章与理解文章内涵,才能不断的提高我们对于文章的赏析与理解。

三、针对学习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10

关键词:语文备考,复习,阅读教学

进入高三语文备考复习阶段, 我们复习的原则是:紧扣考点, 突出重点;针对疑难, 突破难点;强化训练, 形成能力;寻找短板, 查漏补缺。我们知道, 这一阶段, 正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提升解题能力、内化应试技巧的关键时期, 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然而, 到了高考近期, 老师学生都有了一种疲倦感, 成绩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 与检测频繁、复习方法单一有很重要的关系, 字、词、句、篇、章, 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应有的兴趣。两年来我的一些备考复习策略, 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急功近利, 坚持晨读

目前, 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点急功近利, 这不单是高三学生的状态, 高一高二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巡查早读, 会发现课文中有要求背诵的内容, 早读气氛非常好, 大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课文中的内容不要求背诵, 这篇课文主动读的人很少, 除非老师盯着。要求背诵的内容, 高考考默写, 那我就读, 不考的, 我不读, 浪费时间。学生心思浮躁, 急功近利。他们不明白读所起的作用。读课文, 不是为了简单地记忆, 而是为了培养语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一个每天坚持朗读的学生, 他的语文水平不会太低。因此, 即使是高三备考复习, 仍需要求学生坚持朗读。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创造阅读环境, 增加阅读课

高三的学生长时间地在“题海”中遨游, 难免厌倦, 失去对语文本来的兴趣。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地抛开试题, 增加阅读课, 就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文本读, 没有任何阅读任务, 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随心所欲地读。

三、引导关注时事动态, 阅读“时评”

作文, 是高考的重头戏。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批阅速度特别快, 据说30秒一篇, 能让老师在很短时间发现亮点的文体, 莫过于议论文。学生写议论文, 最突出的问题:思想不深刻, 套用古代名人的材料, 罗列现象, 缺少自己的见解主张, 内容肤浅。每年我们会给学生印发许多作文素材, 简单地给学生作文素材, 事实上不如给学生“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 平时多给学生印发一些报纸上的“社论”, 网上一些热点问题的评论, 诸如, 《共圆中国梦, 同写新篇章》《厉行节俭, 反对浪费的制度保证》等人民日报社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补上人文这一课》《呼唤成长公平》《解放梦想》《尚德警钟为谁敲响》《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等《半月谈》评论。

总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 语文学习讲究“功到自然成”。然而近在咫尺的高考, 又要求我们必须急功近利。有人说语文学习有两条路:一是题海战术的“魔鬼之路”, 二是阅读的“天使之路”。我认为将两条路有效结合是提高备考复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11

1、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训练,培养、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3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与文本化为一体,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4了解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重难点分析:

理解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肆无忌惮的张扬着绿的野性,任凭狂风揉摇,任凭暴雨击打。那逆流而上寻找佳人的少年,撑着长篙,荡着轻舟,映衬着茂密的芦苇,造就了三千年文明古国*优美的诗句!2000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在见到芦苇后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的至理名言。

二、合作探究

围绕问题读课文

1、“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2、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参考:1、思考和脆弱2、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3、为什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呢?

(前后四人为一组探讨,*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自己所知道的事例)

*引入A:思想有时给思想者带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折磨,比如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了一个英雄末路、行销骨立的形象。他完全可以“随其流而扬其波”,站在黑暗中认为这就是光明。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呢?因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4、如何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学生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引入:帕斯卡尔是一根思想的苇草

脆弱:1、身体不好,病痛始终折磨着他2、母亲在他三岁时离开了他

3、妹妹受他影响进了修道院,一生内疚4、39岁英年早逝

伟大: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定理,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制作了水银气压计,压强的单位帕斯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写成了这部能陪你走到“阅尽沧桑和人情的老年”的《思想录》。有人评价:帕斯卡尔之于法兰西、犹如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

小结:“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有意义的,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人是强大的;说人如芦苇般脆弱,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万年太久”的历史长河里,一个个体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表现的那么不堪一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熟悉的、鲜活的生命,在不经意之间,在我们无法把握、无法预见的偶然中,刹那间便阴阳两隔了。生命给我们的感觉,更多的是人去灯灭。这时,你不得不承认生命的脆弱。有些时候它的脆弱简直不堪一击!正因为这样,我觉得,所谓人的伟大和不朽,都只能来自于精神层面,剔除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载负着生命的肉体就变得空洞、虚无和没有意义。可见思想与人之重要。

三、拓展延伸

(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搜集到的关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同学们的功课作的很好,我也作了一些功课,我们一起来分享欣赏,并说说你的见解。

(投影:1、我思故我在。

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思想,遇见鬼神,鬼神畏惧你;遇见高山,高山就给你让路;遇见河流,河流会给你铺桥;遇见天空,天空会给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无人能挡的。)

(学生畅言,言之成理即可)

师:不管人类多么渺小脆弱,但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与动物的*大区别在于人能思想,可以探索世界,改变世界。伟大的思想造就人类文明的力量。面对人类创造的奇迹,曾经悲观厌世的浮士德不禁感叹“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在心理学上有一座的“马斯洛金字塔”。

(投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师:生理需求是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人生正如这座金字塔,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口舌之欲,在精神上应该有所追求?那么谁是你精神上的偶像,为什么?

(生交流感悟)

小结:能够在苦难与困顿时不放弃思想的人,才是真正的思想者。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选自《思想录》,是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真实而细致,体现帕斯卡尔思想的光芒。其实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当中,只要积极思考,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我们善于思考,随时捕捉和保留偶然闪现的思想,即使是零星无序的也可以!有朝一日,再回过头去看看自己整理的思想火花,那将别是一番滋味。

四、思维训练

大自然充满了哲理,只要细心观察,用全副身心去体会,就能在其中发现无穷的真谛,一旦有所触发,写成文字,就会有真正的理趣。比如泰戈尔说“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郭璞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同样是芦苇的形象,在《蒹葭》中是诗意的象征,在帕斯卡尔眼中是脆弱的象征,在作家张弛心中又是什么样呢?

(生读《心中的芦苇》,讨论分析从不同角度立意的妙处。)

五、作业设计

一根纤弱的芦苇,因为我们的审美视角不同,读出是不同的精神内涵,这不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吗?课后请同学们放飞思想,寻找自然中隐藏的哲理,并写成文字。

六、板书设计:

人因脆弱而渺小

人因思想而伟大

附:心中的芦苇[张驰]

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远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子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决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春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12

备课人:东海高级中学

课题:选用句式--能力层级(D) 课时序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识;2、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

教学难点:选择句式要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教具:投影仪 教法:讨论、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一、考点阐释:

选用句式,是按照题目给定的语句形式要求造句。所选语句,除句式要求之外,还要求语意恰当,与语境谐合。

二、解法指导:选用句式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识。从结构方面说,有单句、复句,整句、散句;从表达方面说,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成分方面说,有省略句、倒装句;从逻辑方面说,有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2、要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语言材料的隐含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3、要尽可能地结合情境教学。如对象、场合等。

三、试题点拨:

典型试题1:选用恰当的句式,把下面的语句加以组织,使话题统一,表意更集中,句子更紧凑。

例句:武松、李逵、解珍和解保都是《水浒》里的英雄,《水浒》中有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有李逵杀虎报仇的故事,有解珍、解保猎虎蒙冤入狱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典型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水浒》里的

点拨: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文话题不统一《水浒》,武松、李逵等人物和故事,要选用一个句式,使话题统一。参考答案:《水浒》里的武松、李逵、解珍、解保等打虎、杀虎、猎虎的故事,都是典型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典型试题2:将下面的语句,按照不同的表达要求,加以组织,选择不同的句式,分别写一段话。

例句:①新加坡的旅游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②新加坡具有良好的旅游的天然条件。③新加坡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④新加坡的旅游业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得很好。

(1)强调天然条件:

(2)强调工作认真、细致与合作:

点拨: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语言材料从大的层次关系看,是因果关系,其中“原因”复杂,有三个方面,可用“固然……但”来表达。(参考答案略)

四、命题趋势:纵观近年来句式的考查,不难看出,高考语文试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注意激活他们的思维。

第二、呈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三,语用的特点更加突出。

五、强化训练:

1、选择下面衔接较好的一组句式:

(1)我把老李找来,让他立即写报告,他写完报告马上把它交上去了。

(2)我找来老李,老李立刻写报告,报告写完交上去来了。

(3)古都西安,许多古建筑坐落在主要街区,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4)古都西安的主要街区,坐落着许多古建筑,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A、(1)(3)B、(2)(4)C、(1)(4)D、(2)(3)

2、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1)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3)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2)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4)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1)(3)B(1)(4)C(2)(3)D(2)(4)

巩固练习

3、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部恰当的是

(1)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a柳枝被春风吹绿b春风染绿了柳枝),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2)秋天,树叶黄了,枯了,快要落了。枯S的叶子离开了枝头在风中飞舞着,(a它曾经有过的婆娑身影依然那么动人b怀着对金秋时节无比眷念的心情离去)假如我是绿叶,我愿意很快地落在地上,尽情地拥抱这养育它的土地。

A、(1)a(2)bB、(1)a(2)aC(1)b(2)aD(1)b(2)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的神貌。___,皆先生手迹。___,罗池东侧有柑香亭,___,祠北有衣冠墓,这些名目,只要粗知柳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1)《荔子碑》《剑铭碑》镌于石塑底座

(2)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

(3)罗池就在石塑背后不远处

(4)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

(5)西侧乃柳侯祠

(6)柳侯祠在罗池西侧

A(2)(4)(5)B(1)(3)(6)C(1)(4)(5)D(2)(3)(6)

巩固练习

5、下列选项中,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我们看到,上海的城市环境整洁美观,但相比之下农村给我们的印象仍是又脏又乱。我们认为上海__________。

A不仅应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农村的优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B不仅应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应该有优美的农村环境

C不仅有优美的农村环境,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城市环境

D不仅应该有优美的农村环境,而且城市的良好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____。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使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戏剧散文小说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____,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们读小说和戏剧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____。

(1)因为一切诗都要有文学的特质(2)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3)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的人们(4)爱好诗而不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5)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记花架(6)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A(2)(4)(6)B(1)(4)(5)C(2)(3)(6)D(1)(3)(5)

探究高三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13

高三语文教学这种以分数为唯一目的, 靠灌输知识、机械重复、大搞切割解剖训练的极端应试做法, 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严重禁锢学生的灵性,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直接把学生异化为学习的奴隶、挣分的机器, 升学率金榜上的符号, 奖金、荣誉天平上的砝码;同时也把老师推进了无休止的批改讲评试卷、习题的痛苦深渊中, 既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 又扭曲了师生的关系, 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 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笔者认为, 针对当前实际情况, 高三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 高三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指导高考命题依据的考纲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和新课标, 准确理解教学的依据, 特别要注意对考纲的研究。因为高考无论怎样改革、改革到何种程度, 都必须遵循考纲的规定。诚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所说:“要通过高考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践。”“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有利于引导中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中学课程计划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情况下的学习积极性;将会促进中学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些问题终会得到解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新观念, 树立批判精神, 研究但并不迷信, 使用而并不照搬。只有真正领会“两纲”精神,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少走弯路。

其次, 语文老师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 这首先是人学。”可见, 只有“人”才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语文学科是一门关涉人的心灵的学问, 语文教学更应首先立足于这一点。所以, 语文老师关注的不能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 更要关注“人”, 关注人的生命、人的素养和人的发展。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 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 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 收潜移默化, 春风化雨之功。”也正如英先生所说:“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 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为了实现语文学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和任务, 语文老师还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坚决抛弃“一言堂”和“大放羊”的两种极端做法。这就要求老师要放下架子, 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按照新课标建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实施教学。注重过程和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渗透情感, 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比如知识的学习, 我们坚决反对灌输知识点, 或把阅读、写作、诗文赏析等肢解为知识点、能力点和得分点的做法;阅读作品、诗文赏析等就应该让学生有阅读、感受、思考、领悟、鉴赏、表达的过程, 在具体的过程中, 总结方法, 形成能力, 陶冶性情, 提高素养。只有这样, 教学才有效果, 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和任务”。

行文至此, 也许又有人说, 你提到的这些做法, 几乎是废话一堆, 因为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 除了理论界尚有争议外, 大凡致力于课改的第一线上的语文老师, 又有谁不早已了然于胸呢退一万步讲, 既使你的说法有丁点道理, 但面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压力, 以及当前中学教育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你的这些做法还能行的通吗是的, 这正是笔者想到的, 也正是笔者想说的。高考确实太重要了。莘莘学子寒窗十二载, 为得不就是“一举成名”吗面对高考, 与之相关的每一个人谁能不闻之色变呢。对学生而言, 关乎到他们的前途未来;对老师而言, 关乎到他们的岗位、奖金、荣誉、职称……对学校而言关乎到他们的名气、地位、生源、发展……如此以来, 还有谁能够脱俗到不在乎“学生的分数”“高考的结果”呢所以, 高三了, 几乎每一位学生的身边都围绕着一大堆的好心人, 紧紧包围着他们, 或直接要求或暗示提醒他们该干什么, 不该干什么;同样, 每一位高三老师的身边也都围绕着一大堆的规章、制度, 或奖励或惩罚, 牢牢地控制着他们该干什么, 不该干什么。在这层层的包围和牢牢地控制中, 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工程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子, 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套中人”, 他们艰于呼吸视听, 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对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 除了乖乖地备考、应试外, 还能怎样呢

感于此, 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成绩的做法, 才能使教育者有更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加强“内功”修养, 按照固有的教育规律科学施教;受教育者也才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去探索、追求、创新、发展。教育也才能真正摆脱“应试泥潭”, 步入健康发展的素质大道。

摘要: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成绩的做法, 才能使教育者有更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加强“内功”修养, 按照固有的教育规律科学施教。

《人是什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 篇14

Unit Topic Functional Items Structure Reading Writing

Unit 1 That must be a record! Records, adventures & hobbies Measuring & comparing Review the Subject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Are you Xperienced? A from

Unit 2 Crossing limits Exploration Judging situations & making decisions Review the Predicate Reaching out across the ocean

Going high: the pioneers of the third pole A persuasive essay

Unit 3 The land down under Australia Expressing prohibitions and warnings Review the Predictative The portrait of a nation

Australia A description of animals

Unit Green worlds Botany Expressing procedures Review the Object The birth of a science

Wildlife and garden roses A description of plants

Unit 5 Getting the message Advertising & advertisements Making complaints

Expressing emotions

Expressing & evaluating different views Review the Object Complement Advertising

Words that sell An advertisement

Unit 6 Going West Perseverance & success Talking about ability Review the Attribute Going west

Heroes of north A story

Unit 7 A Christmas Carol Literature: Drama Talking abou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Giving advice Review the Adverbial A Christmas Carol A play review

Unit 8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skills Talking abou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Giving advice Review the Subjunctive Mood (1)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wice as hard?

Studying abroad A personal essay

Unit 9 Health care Health care Talking about society & values

Expressing opinions Review the Subjunctive Mood (2) A helping hand

The little mould that could An article for a journal

Unit 10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Literature Predicting & describing a story Review all the verb tenses A sacrifice for love A book review

Unit 11 Key to success Social behaviour & relations Talking about teamwork and success Integrative language practice Making the team work A letter

Unit 12. Education Education Talking about study methods and styles

Making comparisons Integrative language practice Education for all

How we learn An essay

Unit 13. The mystery of the Moonstone Literature Talking about mysteries

Giving advice Integrative language practice The Moonstone

Solving the mystery of the Moonstone A letter

Unit 14 Zoology Zoology Debating Integrative language practice The language of honey-bees

Monkey business An argumentative essay

Unit 15 Popular youth culture Youth Culture Talking about youth culture and interests of young people Integrative language practice Young volunteers

Denim jeans A report

Unit 16 Finding jobs Jobs & career Talking about likes & dislikes

Expressing wishes & expectations Integrative language practice Football: a good career choice?

上一篇:《玩偶大本营》教学设计下一篇:我不想被嘲讽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