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化高等教育(通用12篇)
民营化高等教育 篇1
一教育民营化的内涵
在这里笔者认为民营化就是为了改善政府服务而引进市场激励竞争机制, 改善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垄断者的绩效被用来作为提供者的服务民营化的核心功能, 由此推论:教育民营化的真正目的, 是在改善公立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垄断者提供教育服务、产品的绩效, 并采纳民营化的方式, 在有效的市场机制在, 优化教育结构, 重建学校教育制度, 提升服务的质量、教育产品, 改革教育体制。
当代世界主要国家在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就是教育民营化, 这种理论作为政府改革的一种理念, 打破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由政府垄断提供教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现状, 以达到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多样化才是它的根本目, 其中, 教育民营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就是在教育领域中引入市场机制。
二高等教育民营化的理论背景分析
笔者认为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 这一理念而言包括了民主参、市场优位、服务意识、顾客至上等理念在里面, 而在日常政府的管理机制上, 对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以共识为基础的契约式管理”以及多中心的自治治理主体都是可以很好的运用在教育事业上, 管理工具不能单单的用来指代民营化, 一般除了一个指代概念以外, 其更是一个社会治理基本战略理念的体现, 这一理念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 政府是有必要是一般意义上的“掌舵人”而不是大家期望的“划桨者”, 高等教育民营化的理论分析就是在这里要运用公相关理论来很好的解释高等教育民营化的应然性。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伴随着公共行政改革而产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在一些对于公共机构的公共管理中运用商业管理的一些模式, 逼迫政府在日常工作中, 引进企业的优胜劣汰模式, 改革政府人员可以拿到铁饭碗的心态, 在工作人员之间建立起私营企业中的竞争环境, 建立健全适合政府部门运用的绩效考核标准, 让政府部门主动积极的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改善公共教育提供效率, 改变以往将教育视为纯消费性的事业, 不计产出、只计投入的做法。
(二) 有限政府理论
在管理学中弗里德曼认为“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其在管理过程中是扮演'竞赛规则的制定者的, 于此同时其又在扮演着强制执行和解释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 政府公共开支的重要部分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经费, 如果要进行改革, 教育的经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削减对象, 也许在市场经济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缺陷, 但是如果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太过于干涉, 那么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失败, 所以政府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是相当有限的, 所谓“有限政府”, 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承认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同时又要对政府的功能有着限制性的思考。
(三) 公共选择理论
在我们进行物品分类时, 教育是属于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 也就是说教育既可以通过公共选择来提供, 也可以在一定时候或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私人物品, 最后由私人加以选择, 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政治科学被用来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最大特征, 它一直关注的中心主要就是社会与政府的关系。
三对于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反思
在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上, 要管理好这个问题绝对可以称之为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其中既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当然也少不了政府的主导行为, 因而就对于我国现行高校管理体制的问题上我们要在对原有高校体制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一) 教育民营化的公平限度
在当代中国, 教育的公平问题已构成中国公共教育改革的最大困难, 因此, 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复杂性, 深入理解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最重要的是在涉及到人们最为关注的利益分配的关系中时, 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环境上大多数人都会很敏感, 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 我们要注意的是没有绝对的公平之说, 因为利益的分配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文化、地域等,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应当对教育的市场介入做出必要适当的限制, 教育改革必须在市场与政府二者之间找到相应的连接点并且在连接点的两端二者应该是平衡的, 对于公共教育而言营利性组织的介入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元化的基本需求, 在社会的公益上达到要求, 特别是要在对盈利的需求应做出必要的限制, 并保持长久、有效的法律监督。
就教育产业化、民营化而言打破政府在满足公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上集生产者和安排者于一身的状态, 实现教育生产和提供的多样化, 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才是高等教育民营化的本意所在, 笔者特别提出在我国当前城乡差别以及城市内部的差距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教育民营化的范围在当前产业化的基础上不应再放宽了, 如果放宽, 就很有可能会使剧社会分层进一步加大, 并制造新的贫富差距悬殊, 从而引起社会问题。
(二) 政府教育职能需从新构造
在笔者看来政府教育职能的变革不是简单地削弱、稀释政府的管理权利, 而是从另外一面强化政府的管理, 让政府作用的范围和定位更为合理以及合法, 从而达到政府的教育干预更为有效和有利的目的, 在教育民营化中政府教育职能的重新构造, 即可以有效的剥离传统计划体制赋予政府的不适当权力, 与此同时, 在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时适度运用市场手段来,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效益观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准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得到充分发展, 进而带动整个教育产业。
四结束语
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 相当多的规则还缺乏可操作性, 据此, 改革能否成功就是一个大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法律还不完善, 如何实现教育民营化最终实现中国教育的发展, 我们要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公共行政.2000.7
民营化高等教育 篇2
一、xx区中小民营企业安全培训情况与分析
目前xx区有中小民营企业近3000家,其中属于高危行业的有近300家,据统计,企业负责人经过安全培训的有400多个,不到总人数的20%,从业人员6万多人,经过培训的近3万人,接近总数的50%,特种作业人员1200多人,经过培训的1000多人,占总数的80%多。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企业负责人经过安全生产培训的比例很低,从业人员经过培训和比例高些,而正是由于企业负责人自己没有受过安全教育培训,导致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重视,埋下生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一)部分企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个别企业主不履行《安全生产法》职责,没有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企业工作日程,不重视安全生产投入,不安排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费,不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政府部门进行的生产教育培训的宣传无动于衷,甚至对监管部门进行安全培训检查持抵触情绪,认为企业只要把生产搞上去就行了,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没有必要。
(二)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认识不高。由于以前没发生过事故,一些企业产生了严重的麻痹侥幸思想,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存在重生产、轻安全,重技能培训,忽视安全培训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不愿花费成本进行培训;而大部分员工安全意识差,维权意识薄弱,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甚至不愿参加培训,员工未经培训就上岗作业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认识偏差。认为安全教育培训是政府之间的事情。由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加上政府部门经常性地发文,老生常谈地重复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强调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似乎安全教育培训是上级部门的事。持“安全教育培训是上级部门的要求和任务”观点的不在少数,在对待安全教育培训的问题上,往往政府部门很积极,企事业单位被动应付,把安全教育的主次位置给完全颠倒过来了。殊不知,安全教育应该是企业事业单位自己的事情,政府只是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
(四)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投入不够。安全培训需要钱、需要时间,而不少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成本投入的最小化,无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只用工不培训。
(五)部分企业安全培训制度不全。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是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有自己的培训计划,但是大部分的计划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有的企业每次培训的计划是临时制定的。
民营化高等教育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继续教育;问题;措施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调查显示,吉林省桦旬市民营经济12724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1637户,私营企业1087户,从业人员共计43368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8%,实缴税金完成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5.9%。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继续教育培训是开发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怎样搞好县域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充分地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以强有力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县域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人才现状存在的不利因素
1民营企业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差。我市民营企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和商贸流动企业为主,企业普遍规模小,发展慢,科技含量低。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外经贸人才、业务素质高的营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
2民营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创新意识不强,管理素质较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无规划,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沿用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人才理念,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欠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着“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的倾向。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不积极地支持与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也不愿自发地组织,更舍不得投入物质与资金,人才接受再教育和更新知识的培训机会很少,影响了人才的创业积极性,人才的自我发展、提升空间受到了限制。
(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效果不明显
1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不实用。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基本依照省、市统一模式,缺乏个性,无法满足县域民营企业不同行业、专业的各类人才的需求。培训教育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管理。
2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机制尚未健全,覆盖率也较低,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3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有时被忽视,部分人事干部对此认识不够深刻,主动意识不强,只作表面文章,不挖掘深层次东西,甚至有的还伴有“畏难”和“抵触”情绪。
4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统一组织和规划,相关培训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倾向。
5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分散零碎、面广线长、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导致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极为缓慢。
二、开展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及对策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指导
新世纪新阶段,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影响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整体推进民营企业各类人才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对我市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目标意义重大。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高度,把民营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放到战略性地位,给予重视。政府要建立由人事部门牵头总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宏观上的管理工作。人事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并坚持长期宣传,营造氛围,使继续教育得到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充分重视,形成全社会广泛认可、密切配合和齐抓共促的全新局面。在组织教育培训上,要把统一组织、部门与行业协会分散组织、企业自行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促进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搞好规划整合,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政府要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把民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纳入全市整体教育培训规划,坚持做到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
要打破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重组和调整那些不具备办学能力、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培训机构,重点扶持那些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比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培训机构,对办学特色不明显、规模较小的培训机构要通过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和完善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指导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培训机构或其他社会办学单位,建立门类齐全的继续教育基地,确保继续教育专业覆盖所有行业和专业领域。在民营企业继续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发挥各培训机构作用,开展大规模经常化的继续教育,挖掘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使继续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将有限资源的教育效益发挥到极致。
政府要加快民营企业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保证继续教育管理规范化、正常化、科学化。健全完善人才培训教育的约束机制和学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构管理机制,重点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与考评,保证培训质量与效益。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制,为实施动态、开放、跟踪式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三)优化培训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科学设置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要根据民营企业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要求,来研究确定公共科目、专业科目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重点突出业务技能,经营管理和创新创造三个方面。
加快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满足我市民营企业继续教育迫切需要,要把各种特色、专长的优秀专业人员,如高等学校的教授、政府行政部门的专家型领导、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各行业的“土”专家等,组合成集培训、管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既有广泛性又有相对稳定性的专兼职结合的继续教育师资库,实现师资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大胆创新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内容,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学员的参与程度,扩大受益面,提升培训实效,以强化能力培养。努力完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探索运用菜单式选课、研究式教学、互动式学习等现代培训方法。不断推行个性化、差别化培
训,多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集中的专题培训和短期强化培训。注重将集中培训、学术讲座、远程教育、业务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载体,推进远程教学和社会化教育,提高培训手段的现代化。
(四)注重素质培养,增强创业创新实力
一要重点加强对民营企业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理论水平、科技创新、实际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县域内逐步培养一支专业全面的,有科技攻关能力,勇于大胆创业,并能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的民营企业高科技人员队伍,构筑我市民营企业人才高地,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主进行全面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社会诚信与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同时注重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主树立自强意识,坚持不懈地学习。确保民营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如在管理方面,能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逐步用先进手段实现科学管理,特别要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同时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在诚信方面,能以诚信为本、依法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追求持续发展。
(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设立继续教育资金,用于继续教育重要项目建设、课程开发、继续教育师资及重点人才培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个人和社会力量合理分担和共同支持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民营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民营企业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把人才资源当作人才资本来开发经营,从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强化民营企业人才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把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计划,建立企业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按年销售比例投入企业培训。支持民营企业与培养对象签订培养合同协议,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舍得投入。鼓励科技含量高的重点民营企业要面向市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大投入来创办重点行业实验室,解决我市重点行业、项目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吸引一批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人才,扩大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稀缺人才培养。
继续教育机构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各个继续教育机构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想方设法向部门、社会和个人筹措资金,保证继续教育机构建设与办学规模的良性循环。
(六)强化信息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人才、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教师等人才信息库。建立民营企业人才继续教育个人档案,跟踪记录,随时掌握民营企业人才受教育的进展情况,并实行微机化管理。
加快建立我市继续教育服务网站,实现与民营企业、相关部门、各培训机构及行业协会联网,形成一个全方位、畅通快捷的继续教育信息网络,为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打好基础。为全面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准确地了解地缘偏僻、消息闭塞的民营企业发展态势、人才现状及需求培训情况,要建立信息员制度,明确责任。
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民营化 篇4
关键词:民营高中,教育体制,民营化
一、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本文有两个限制:一是高民营化的地理范围局限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是民营化的范围是限于普通高中阶段。
实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民营化, 通过多渠道获得教育投资, 进行“名校+民校”、公立学校改制转轨, 解决“重点学校吃不了, 非重点学校吃不饱”的局面, 提高高中教育总体水平, 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经济较发达地区, 民营资本充裕, 居民生活水平也能负担和公立高中持平或略高的民营高中教育费用, 于是, 在供给和需求上都存有巨大的空间, 因此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民营高中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多元化投资的高中教育建设方式, 在教育经费总额不变的前提下, 就大大降低了对国家教育资金的占有量, 客观上支援了中西部的教育事业。
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因此, 高中教育客观上允许政府和私人联合供给。
二、经济较发达地区高中教育中的矛盾
在教育经费的划拨上, 中国长期向高等教育阶段倾斜,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优质教育极度稀缺, 导致入学机会和“权”、“钱”交易的恶习, 浙江, 子女的教育费用支出占到家庭消费的27.6%左右, 引发了近几年学术界纷纷提出“理性教育消费”的观点, 而一大批校长也因为“择校风”引发的经济问题纷纷落马。
公办学校的垄断地位和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的“科层制”使教育体制日益僵化, 明显跟不上世界潮流的步伐。导致学校创新机制、激励机制等等形同虚设, 使学校和教师丧失了创造能力, 教学质量下降, 达不到改革的初衷。
三、两种不同形式的民营高中对高中教育民营化的不同表述
高中教育民营化和市场化运作是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指出, 我们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系统急需改革, 而这种改革只能通过一种方法, 那就是使教育系统的主体部分私立化。
高中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一是具有效益上的外溢性, 二是存在消费上的排他性, 三是存在消费上的部分性, 所以, 从私有物品的性质和产权的角度来分析, 也应该允许民营资本供给。
从市场经济角度讲, 民营资本的进入, 带来的是优质教育和高效运作体制。民营资本的私有性决定它要求以最低的成本运作带来最高的效用, 即达到“帕累托最优”。
从中国目前对教育的管制状态来理解, 公办学校的存在很必要, 民营高中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缓解高中教育阶段的供需矛盾, 增强校际间的竞争力,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它的正确性。
长兴华盛虹溪高级中学是由浙江华盛建设有限公司和长兴县教育局共同投资, 撤并两所中学的高中而成立的股份制高级中学。2004年10月被认定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
该校形成了“八纵三横”的“井”字形管理模式。八个工作部门和三个年级组好比“八纵”、“三横”, 构成了“井”字型的指令、工作信息传输网络。“八纵三横”之间相互支持, 密切配合, 使教育教学各项决策和意图、很快达到“工作落实到班, 责任落实到人”的效果。
这种管理制度有三大特点。一是“权、责、利”挂钩, 提高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积极性。二是工作落实程序化, 避免了政令不通和做表面文章。三是对工作质量进行量化, 更容易发挥学校各种资源的优势。
长兴金陵高级中学是由江苏南京聚恒建设集团投资1.5个亿, 按省一级重点中学设施标准建设的一所高中, 是浙北地区硬件设施最现代化的一所高级中学。学校实施全封闭管理模式, 有专职的生活指导员、住管员, 并配备教官参与住校生管理, 这在普高管理中还是首创。
对教师的管理, 金陵高中以激励为主。提出了“名师名校长”的管理方法, 将津贴、奖励制度和其他优惠政策相结合, 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 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学生发展”。
所有政策都从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一是从危机感和竞争感。二是从奖励上来激励教师。使所有老师都全心为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而努力。
这两所民营高中对长兴的高中教育事业贡献巨大。首先, 长兴县跻身浙江省教育强县之列;其次是实现了全县高中资源的大整合, 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再次, 实现以最低成本 (总共413亩土地面积) 获得最大成效 (两所崭新的现代化高中建成使用) 。最重要的是, 引进了“竞争”机制, 三所高中形成鼎立之势, 强烈的生存和发展意识促使不断创新和改进, 增强本校的竞争实力。
杭州的教育集团在1994年就已起步, 2004年, 杭二中教育集团、杭四中教育集团、学军教育集团等五个教育集团的成立将杭州的教育集团化进程推向了高潮。
杭二中董事会会长叶翠微说, 杭二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品牌链、资源链、人才链, 最大限度地实现集团资源共享, 帮助成员学校快速提高办学水平, 满足百姓对二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学军教育集团是由学军中学和文澜中学组成。文澜是按典型的名校+名校模式。它是学军中学以信誉为担保, 以公司担保形式贷款筹建的, 没有花国家财政一分钱, 资产却都属国家。文澜为学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学军的校园改造共花费5 500多万, 2 000多万的贷款由文澜提供。
杭州真正缺的不是高中教育的数量, 而是对优质高中资源的渴求。依托优质高中的资源, 成立教育集团, 吸引民资加盟, 用优质资源带动弱校、新校质量的快速提高。以名校为龙头, 整合各种资源, 这是一种“电梯式”的发展模式, 新校、民校、弱校是“电梯上的乘客”, 搭乘名校这架电梯, 走出一条成本最低, 风险最小, 成效最大的发展优质教育之路。
教育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做到产权明晰, 机制灵活, 决策及时, 管理现代化, 效率优先, 资金渠道畅通, 能形成低成本迅速扩张的趋势, 企业集团通过吸收民资, 凭借雄厚的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在教育竞争中独占鳌头。这是一种开放办学的好模式。
四、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只有当教育与一个时代的精神相一致时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不仅仅是教学资源存在供需矛盾, 更有对优质的教学资源的需求。协同优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管制下, 民营高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发展势必带来高中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从而推进全国教育系统和教育事业的改革, 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走向不断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娄成武, 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丽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3][美]罗杰.理若.米勒, 丹尼尔.K.本杰明, 道格拉斯.C.诺斯公共经济学:第12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韩国公有企业民营化及其效果分析 篇5
一、韩国公有企业民营化的进程
韩国的公有企业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管的铁路、通讯、专卖业、土地和其他归属财产等形成的。当时,韩国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对国家上述部门的公有企业进行整改合并与政策性扶植,使其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上升,但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原有公有企业政策中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如公有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亏损扩大,政策的负担加重等。为扭转这种局面,政府开始对部分公有企业推行民营化。到目前为止,韩国已进行了5次公有企业民营化运动。
第1次民营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韩国政府对部分公有企业采取股份转让及对国有城市银行实行实物出资的方式推行民营化,其中包括航空、制造业、运输、银行等部门中的公有企业。其中对“韩国机械”、“海运公司”、“造船公司”等以股份出售的方式进行;对“国有城市银行”、“银川重工”、“大韩航空”、“矿业冶炼公司”采取实物出资的方式进行,明显带有尝试性的投石问路的性质。
第2次民营化(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该时期的民营化主要是以公开投标竞价或发售股票的方式进行的。当时,完成了石油、银行等部门的7个企业的民营化。在银行部门先从“韩一银行”入手,然后是“第一银行”、“汉城信托银行”、“兆兴银行”,为了防止4家银行民营化时出现金融垄断主体,政府在招标时明确限定出售给法人和个人的股票各占一半,个人购买限度为总股份的5%,上市后持有限度为8%。石油领域于1980年完成了民营化,个人持股的比例没有明确规定。
第3次民营化(1987-1992年)。1987年4月卢泰愚政府设立了公有企业民营化推动委员会,并公布了对“韩国电力”等11家公有企业的民营化方案。其中对“韩国电力公司”、“通讯公司”和“国民银行”等优良公有企业以国民股的方式发售,国民购股十分踊跃,股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1987年12月,政府将“政券交易所”公有股的68.1%出售给25家证券公司,1984年4月,将政府和银行持有的“浦项钢铁”69.1%股份中的34.1%以国民股的形式发售,并于同年4月上市,成为韩国最早得到普及的国民股。1989年5月将政府持有的“韩国电力”21%的股份上市发售。但由于1989年以后韩国证券市场的不景气,除“韩国电力”、“浦项钢铁”两家企业上市股得以推行外,其他公有企业股票均未能按计划上市而被迫中断。
第4次民营化(1993-)。此间公有企业民营化可分为2个阶段,即1993年的“公有企业民营化计划”和实行的“大型公有企业民营化计划”。1993年12月开始推行的民营化规模较大,其中包括58家公有企业实行民营化和10家公有企业进行合并整改方案,民营化的重点是放在经营权和实质性转让上,以实现企业的责任经营化。主要体现在,以发售政府持有股的形式实现经营权的转移;从公平竞争原则出发,增大推进过程中的透明度,在政策上保证民营化的公有企业实现政企分离,提高企业经营效益。19,韩国政府把尚不完全具备民营化条件的4家大型公有企业(“人参烟草公司”、“煤气公司”、“韩国重工业”、“韩国通讯”)实行由专业管理人才负责的经营管理体制,培育和创造向民营化转换的条件。作法是,将4家公司由政府投资机构转为政府出资机构,以提高企业经营的自律性。这一时期推进民营化的内容是,政府仍保留企业所有权,但将经营权转给民间,以“民营化管理”的概念和设想制定了改善公有企业经营结构及与民营化相关的法律。此外,对有关设立特殊金融业务银行的某些规定进行了修改和废除,将中小企业银行从政府金融机构中剔除,将住宅银行的部分股票在海外以存托凭证(DR)的方式出售,金额为1340亿韩元。
第5次民营化(~现在)。19韩国政府先后公布了2项公有企业民营化方案,对26家母公司和82家子公司进行民营化或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第1项民营化方案中,决定对“浦项制铁”等5家公司和21家政府出资公司进行彻底的民营化,对“韩国电气通讯公司”等6家企业实行分阶段性的民营化。第2项民营化方案中,对19家母公司下属的55家子公司进行民营化,其中一步到位的民营化企业有12家,分阶段实行民营化的企业28家,整改合并的6家,结构调整的8家。民营化的主要方式为国有股的直接发售、投标竞争发售和国民股等。政府为了完善和强化民营化推动体系,对“民营化推进委员会”机构进行充实和调整,增进其职能与作用,其中包括制定和修改与民营化相关的法律、完善民营化调控机制、提高对执行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支援等职能。
到目前为止,“韩国的国定教科书”和韩国综合技术金融等民营化已经结束,其他企业正在进行中,其中“浦项制铁”先后2次将政府持有股以DR方式在海外发行(第一次发售额为3.5亿美元,第2次为10.1亿美元)。此外,“韩国电力”和“韩国通讯”分别以DR的形式向海外发售7.5亿美元和24.9亿美元的政府持有股,“入烟烟草公司”在国内公开发售9583亿韩元的政府持有股。
二、制定公有企业民营化方案原则及主要方法
(一)制定公有企业民营化的原则
首先,对公有企业民营化政策的内容进行分析,强化决策者的意志和能力,设定法律、制度上的准备程序,然后加以实施;其次,不断补充和完善各项制度,使调整手段制度化,尤其是善后措施一定要跟得上。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政府应考虑到资本结构和民营化的公有企业的经营效果、新的支配结构形成后的影响、如何消除民营化过程中发生的工人的反对和抵触情绪、如何扩大国民对民营化的支持度、出售公有企业的股份的可行性以及市场消化能力等。
1.决定构成公有企业民营化要素的范围
公有企业民营化要求把与财富和劳动供给相关联的职能由公共部门转移到民间部门,其核心内容就是所有权的调整及经营权的转移。决定公有企业民营化的概念框架和构成要素的范围非常重要,因为在达到既定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所有权、竞争、政府调控等构成要素对今后的政策推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韩国政府在出台方案时,非常重视划定公有企业民营化的概念范围。
2.明确推进民营化的目标,重新确立政府的职能
只有推行公有企业民营化的目标明确,才能选择正确的政策手段。民营化的目标就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进一步适应本国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在推进民营化之前,应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审查,将行政服务等公共财产以外的财富和服务职能转交给民间,使政府的职能向只担当产业、政策上的间接作用和调控作用的方向发展。
3.做好公有企业的分类
按照公有企业的类型,分别对其商业性、公共性、相关产业政策、手段、可行性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有选择地列入民营化对象。韩国通常把公有企业划分为4种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1)值得民营化且可行,推进民营化;(2)值得民营化,但可行性不足,对此类企业只能引入利润机制;(3)公益性较大的企业,对此类企业则采取引入和强化商业性因素;(4)代理政府业务,鼓励其追求公
共性目标,不允许引入商业性因素。
4.采用最佳的民营化方案
韩国的具体作法是:(1)充分考虑企业支配结构变化后的影响,虽然允许大股东掌握企业经营权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但同时也会出现经济力量过分集中的问题。所以,韩国政府在注重提高民营化企业效益的同时,采用各种手段限制经济力量过于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如以多种渠道出售股份、规定和限制股份的持有量,尤其是限制财阀并购,只是在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或被民营化的公有企业规模不大时,才允许财阀和大企业并购。(2)向国外发售股票。金融危机后,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开放度的增大,政府在民营化中已有限度地允许外国资本参与,即对可转让给财阀的企业才允许外国资本参与,而对不适合转让给财阀的大型企业则采取慎重态势,甚至拒绝参与。(3)协调好各种利害关系。韩国政府每次推进公有企业民营化之前都制定出一些有效缓和和解决各种利害关系冲突的方案,以便在发生矛盾时能及时加以解决,这也是保证公有企业民营化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解决各种利害关系时,应尽一切努力,使政府持有股票的出售得到最佳回报。另外,不管承认大股东控制经营权是否,都有必要注意分散所有权,出售资产时不能伤及纳税人(公有企业真正的所有人)的利益。同时,努力保障原企业员工的合理、合法待遇,尽量让员工持有公民内部股,并解决好再就业问题,以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
(二)民营化的主要方式及股份转让方法
1.民营化的主要方式
根据公有企业的性质和经营内容的不同,其民营化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1)出售资产(政府持有股票所有权转移)。通过出售政府持有的公有企业财产进行民营化方式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收回所投资金,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出售股票可有多种方式,即公有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单位,出售其股票的一部分或全部;将企业分割成不同部分,优先出售给相关部门;只出售现有公有企业的周边业务部分;按买方不同可分为国民股、内部职工持有股、股票市场公开买卖及国外市场出售等。根据出售股票程度,可分为“完全民营化”和“部分民营化”。“完全民营化”是把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转让给民间;“部分民营化”是政府希望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从而仅出售一定数量的.股票。(2)契约制度。它是以合同承包的方式将地方服务机构或服务领域交给民间经营者进行管理与经营。如垃圾整理和街道卫生清洁工作等,由地方政府负责其财务开支,用税收金向经营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补偿其提供的服务,避免直接向服务对象收费。另外,合同承包形式也可用于公共建设项目,以便在民营部门的投资者获得足够的回报后,再把资产归还国有部门。(3)放宽或撤消政府限制。放宽或撤消政府限制适用于法定的垄断待业机构,通过这种形式可使民营机构介入以前只有国有部门才能涉足的领域,通常是与出售股票方式结合起来的,也可视为民营化的启动措施。
2.股份转让方法
(1)公开发售。以一般投资者为对象,用公开投标的方式来决定发售价格和发售量。此种方法还可细分为3种,即以公定价格公开发售,事先由政府把发售的股份价格公布于众,由认购者申请认购数额;公开竞争,以公开竞争方式决定股票价格和发售量,面向普通投资者发售;混合方式,固定价格发售和公开竞争发售混合的方式,多数用于大型公有企业的民营化。采用公开发售方式时,要防止投资者串通一气压低股票价格,应事先定好发售价格,对个人认购股份的机会和数额进行适度限制。(2)直接出售。根据认购对象的不同,直接发售可分为发售给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企业、直接发售给经营者及公司员工2种。此种方式的特点是,程序简便,费用低,但发售价格的公共性难以保证,垄断性较强的企业出售可能会引发新的垄断。所以,此种方式较适用于小规模公有企业的民营化及公有企业的部分民营化,以及受人为因素制约较多的公有企业民营化。(3)国民股。将公有企业股份发售给一般国民,以此来分配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扩大和稳定证券市场。此种方法可避免政治上的舆论,防止新的垄断的形成,提高国民主人翁意识,有利于重新进行国有化,但由于发售给一般投资者时对股价实行了优惠,所以整个发售额会相对减少,如大量出售,需要有金融机构的配套支持才行。另外,会与所有权分散的民营企业一样,对外部效果依赖性大,责任不明确,很难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对公有企业民营化的评析
(一)政策评析
韩国推行公有企业民营化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肯定其成功一面的同时,也要对其过去所采取政策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总结。
1.民营化的目的和对象的选择不够明确一致
韩国出台的5次国有企业民营化政策均显得目标不十分明确,政策决策者对民营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勇气与决断力,不乏有想利用公有企业民营化来解决政治上的利害关系之倾向。结果造成个别公有企业改革推进速度迟缓,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力地贯彻执行。此外,在选定民营化对象企业时,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标准,从而加大了执行政策的难度。
2.政策协调能力不足
公有企业民营化从一开始就会陷入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角逐有时很激烈,其中主管部门、政治圈、将被民营化的公有企业等是首当其冲的。从韩国的5次民营化运动看,有的公有企业民营化进展迟缓或宣告失败,都是由于利害关系各方害怕失去既得利益以及列入民营化的公有企业的反对造成的。
3.民营化方式中政治色彩过强
韩国政府采取的民营化方式往往考虑政治方面的因素较多而忽视市场经济规律,造成民营化后的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如国民股出售方式,虽然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力量的过分集中,但股权过于分散带来经营效率难以提高的问题一直都无法解决。此外,在制定民营化政策时偏重于大目标、大方向的决策,而对具体执行阶段的实施细则考虑得不够周全,政策执行常常受阻,拖延民营化的进程。
(二)效果分析
公有企业民营化的正面效果不外乎是减少政府干预,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企业效益,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等。下面分别对5次民营化的效果进行评析。
第1次民营化的企业中除了“大韩海运公司”、“造船公司”、“大韩盐业”继续亏损和资本平均收益率减少外,其余的“大韩通运”、“大韩航空”、“商业银行”、“大韩灾害保险”等企业均实现了盈利和资本平均收益率的增加。另外,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影响,因此,此次民营化基本上是成功的。
第2次民营化,从80年代初开始,韩国政府着手构筑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此间,由于公有企业民营化引进外资带来的偿还本金和利息问题,那些引进外资设立的公有企业的经营效果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同时,国民普遍认为国营企业已具备收购公有企业及提高经营效率的能力。此次民营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展开的,多数被民营化的公有企业初期虽然出现过亏损势态,但在后来的数年内都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这次民营化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原计划中一些列入民营化的公有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推行下去,有的半途而废。
第3次民营化。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或多或少作出了贡献,但未能实现其根本宗旨即提高公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 第4次民营化。1993年的民营化与当初的计划出入较大,仅对22家公有企业的股份进行了出售和对5家公有企业进行了整合,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首先,政策与现实脱节,以经营权转让为核心的股份出售受阻;其次,对经济力量过分集中和股市动荡深感不安,尤其是把“浦项制铁”、“韩国电力”、“韩国通讯”等公有企业中民营化效果显著的支柱企业从计划中删除。年的民营化,由于政府仍旧是企业中的最大股东,从而为其通过政策渠道直接或间接地维护部门利益留下便利条件。当时提出的实现公有企业支配结构的转变在某些方面可能达到了防止政府双重制约的效果,但在摆脱政府和公有企业间的关系公式化乃至政治方面的影响略显不足。此外,由于股东权是由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行使,经营中利润动机的增强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5次民营化。此次民营化仍在进行中,以前由于与民营化相关产业结构改善方案出台较晚以及相关法案制定的迟延,通过民营化推动整个产业的高效率化和提高竞争力的目的没有得以充分实现。另外,此次民营化主要是以发售股票方式进行,现在已经有人担心子公司的整改方式靠股份出让是否会造成母公司经营效率的下降。
今后,韩国政府在公有企业民营化中将会加强政策推进目标的设立,推进过程的管理和事后监管,利用法律的约束力和独立性的制度推进民营化。
收稿日期:-05-09
【参考文献】
[1](韩)公有企业和政府限制政策[Z].1996.
[2](韩)韩国开发研究院.关于国企民营化的研究[Z].1988.
[3](韩)韩国证券研究所.大型国企民营化方案[Z]..
[4](韩)经济企划院.国企民营化及功能调整方案[Z]..
[5]国有企业改革之路――韩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6](韩)企划预算委员会编.国企民营化及经营革新计划(1~5次)[Z].1998.
[7](韩)韩国经济新闻,1998-11-26.
民营化高等教育 篇6
王志雄主席赴上海市福建商会调研
11月19日下午,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王志雄到上海市福建商会调研,了解商会工作情况和会员企业需求。福建省人民政府驻沪办主任黄德智、上海市福建商会执行会长肖金通和商会会员企业家等15人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双方就商会制度建设,异地在沪商会与本市行业商会间的互动及资源整合,通过服务会员增强商会凝聚力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王志雄主席还听取了商会会员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融资、政策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市工商联职能部室帮助解决。
王志雄主席指出,服务会员企业是商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商会要通过服务增强凝聚力。市工商联会员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市工商联要积极主动帮助协调解决;既要服务好大企业会员,也要关心和服务好创新创业的小微企业会员。上海市福建商会是市工商联团体会员,市工商联要更好地为地区商会及其会员服务。
赵福禧书记出席上海市广东商会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活动总结大会
11月25日下午,上海市广东商会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暨2013年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赵福禧出席大会并致词。
会上,上海市广东商会服装饰品分会、百货文教分会、电子通讯分会、商贸分会会长和民营企业家代表分别作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交流发言,上海市广东商会会长林明德作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赵福禧书记代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上海市广东商会作为本市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指导点,通过开展各项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引导企业家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了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另外一方面也是通过交流思想,进一步增强了会员企业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商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各区县在行动:
围绕“三信”、服务先行
围绕增强“三信”,宝山区工商联把活动内容渗透到企业家的思想教育中,渗透到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服务中,渗透到引导企业家积极参与光彩事业中,渗透到企业的党建、文化建设中,渗透到商会服务机制的完善中,下功夫做好非公企业服务工作,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切身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成果,感受到信任和温暖。活动期间,针对民营企业用工特点,区工商联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为100多家企业招聘员工5000多人。先后邀请职能部门和专家举办了人才居住证等 9次政策实务操作培训和讲座,900多家企业参加了培训。此外,与民生银行合作成立了5家小微合作社,为企业融资近亿元。发挥工商联法律顾问团的作用,帮助汉康食品、钢联股份、海泰集团等多家企业妥善解决了员工不合理诉求的劳动纠纷案件。协调区物流商会通过集团采购油料、轮胎、重卡及零配件,为近百家会员企业年节省成本500万元,有效降低了物流企业的日常运营成本。
总结提炼 形成八项工作机制
长宁区工商联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八项机制,将夯实至以后的工作中。一是学习交流机制。要搭建多形式的学习交流平台不断增强非公经济人士的信念、信心和信任。二是政策服务机制。要多措并举为非公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服务。三是直通车机制。要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的限制,畅通非公经济人士交流渠道。四是街镇商会例会机制。要紧抓基层商会工作。五是主席会议机制。区工商联主席会议机制包括年度执行主席机制、主席会议机制和主席联络员机制。六是金融服务机制。要在原有金融工作室、上市企业沙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非公企业的受益范围。七是综合分析评估机制。要继续对区域内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坚持综合分析评估。八是法律服务机制。要将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非公企业法律讲坛和深入基层商会的非公企业法律顾问团作为区工商联法律服务的长效机制。
注重五个结合,形成工作合力
活动期间,崇明县工商联精心策划实施,突出五个结合。一、将实践活动与推进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对原有的81名代表人士中失去代表性的代表进行调整,充实了20多位代表人士加入到我县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中,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把实践活动与完善县工商联机关与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制度相结合,建立我会领导分工联系基层商会的制度,及时交流、加强沟通、重点指导;三是把实践活动与建立“大走访”长效机制相结合,搭建政府与非公经济人士沟通的长效机制,深入企业了解需求,解决困难,答复疑虑;四是把实践活动与县委统战部“同心”系列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同心·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组织非公经济人士与困难学生、老人、党员和贫困户结对,引导非公经济人士主动回馈社会、造福身边的群众;五是把实践活动与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相结合,把非公经济人士参加教育实践活动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做好新一轮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工作。
与“贤文化”建设相结合,丰富载体,提高活动成效
此次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历经5个多月,奉贤区工商联将奉贤贤文化建设体系作为区工商联开展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也自然成为本次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以“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为主题的专题研修班,开展“贤商故事”征文活动,举办“贤商论道”、“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创业贤城·追梦奉贤”等专题论坛,组织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赴江西革命老区学习考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感恩时代、感恩党和政府、感恩改革开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争当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主动作为,为小微企业撑起“保护伞”
虹口区工商联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贷款难问题,经过努力目前有1113家中、小微企业加入金融服务社,为企业发放贷款1.46亿元,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为进一步发挥商会的作用,探索出一条政府“不能为”或”能为有限”,解决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企业与社会的矛盾,调解经济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区工商联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虹口区商会商务调解协会”,为小微企业撑起“保护伞”,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和肯定。截至目前协会已成功协调了五起企业与企业,及企业内部引发的劳资矛盾。
nlc202309021541
以“十个一”为载体广泛开展活动
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期间,黄浦区工商联以“十个一”为载体,广泛动员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积极参与。一、进行一次动员。二、下发一个方案。三、读好一本书:所有会员人手一本《黄浦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四、组织一次征文活动:选送12篇优秀征文报市工商联宣教部。五、观看一部电影:组织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观看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六、办好一个艺术团:区工商联企业家艺术团合唱队通过合唱队的形式把企业家们凝聚起来,展示黄浦区非公经济人士良好的精神风貌。七、召开一次推进会。八、举办一次摄影比赛:10月下旬在田子坊艺术中心对外公开举办摄影作品展。九、筹备成立一个青年企业家商会:筹备成立由黄浦区优秀青年企业家和“创二代”组成的黄浦区青年企业家商会。十、扎实做好上海市第四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同心同行,坚定“三信”,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喜人”
嘉定区广大非公企业积极开展有声有色的主题实践活动,成效极为显著。比如,凯泉泵业集团在青年企业人才中开展实现“中国梦、泵业梦”伟大征程中“泵”好“我的梦”主题征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新时达集团开展“凝聚创新力量,放飞绿色梦想”主题活动,沪工阀门集团开展“牢固树立建设‘阀业巨子’”主题活动。同时,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引导,区广大非公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回报社会、履行责任的意识不断升华,涌现了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先进典型。在光彩事业募集活动中,截止到目前,全区共有307家企业积极响应,共捐赠约1286万元;1-8月份全区民营企业上缴税收182.4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38.8%;广大非公企业主动与文化部门、社区、福利院、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努力为地区发展、扶贫帮困、安置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企村结对和感恩行动作为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实践载体
活动开展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金山区工商联着力抓组织、抓结合、抓指导、抓宣传、抓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增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信念、信任、信心”。坚持把深入推进企村结对和感恩行动作为提升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实践载体之一。通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企村结对,开展与金山中学、河南宁陵等的助学帮困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区内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自觉性以及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优化服务,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在活动期间,为了进一步优化完善区委、静安区政府关于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联席会议机制和区有关职能部门的科所长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了助手作用,做好桥梁纽带。区工商联广泛组织发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静安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指标体系大讨论”活动,与区委、区政府同画发展蓝图,共谋发展机遇。区工商联围绕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投融资、法律维权等服务平台作用,为非公有制企业在信息、科技、管理、上市、用工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积极参与区委组织部人才开发工作项目,为非公有制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供政策支持。继续推进“商机内循环”机制,加强会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共寻商机,合作共赢。
丰富载体、突出重点,以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凝聚人心
在学习实践阶段,闵行区工商联始终围绕六个一开展活动,突出实践:一是推荐并下发一批学习材料。向区工商联常执委单位、各基层商会、行业分会下发推荐学习材料《大商传奇》和《中国梦》。二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举办了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等各类专题讲座。三是举办主题论坛。7月18日,举行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的主题论坛,邀请三名企业家分别从忆成长、讲贡献、话梦想三个角度作主题发言。四是开展征文活动。在代表人士中广泛开展“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的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非公经济人士稿件114篇,通过市社会主义学院专家评审共有31篇获奖。五是大力加强宣传。六是树立表彰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党务公开网站、市工商联网、《中华工商时报》、《上海商报》、《现代工商》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报道,上报信息70多篇。
借理想信念活动契机,创建商会工作品牌
将理想信念活动与助推企业发展的工作紧密结合,浦东新区基层商会因地制宜创建了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这些工作品牌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商会工作水平。一是商会组织建设有新突破。如潍坊街道商会打造“楼宇商会”服务品牌,在去年成立同盛大厦联合分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裕安大厦联合分会。二是服务企业手段有新机制。九家基层商会试点成立的金融合作服务社为小微企业融资3000多万元。 三是助推企业发展有新创举。高桥镇商会打造“科技兴企”服务品牌,活动期间八家企业获得各类科技创新荣誉。周浦镇举办“民企文化论坛”,弘扬企业文化,编印了《企业与文化同行》书刊。祝桥镇商会围绕航空新城经济发展中心,为企业提供各类政策信息咨询,打造“航空新城经济发展论坛”服务品牌。
注重抓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各项工作
普陀区工商联在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抓好“五个结合”。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区委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围绕“商贸科技区”建设和“一河五区”布局,发挥非公企业在重点项目推进、重点地区参与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税源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弘扬先进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传递正能量。三、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为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助力。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光彩事业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非公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加“蓝天下至爱”,43家会员企业捐款198.3万元。五、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基层商会达标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基层商会标准化建设。
nlc202309021541
融入服务“两个健康”,助推活动有效开展
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青浦区工商联注重将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到服务“两个健康”的各项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丰富载体,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区工商联与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成功举行银企合作沙龙活动。二、强化企业党建指导。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区工商联党组积极发动、广泛动员,在全区广大非公有制企业中深入开展了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征文活动,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积极响应,收到征文稿件60余篇。三、开展光彩事业活动。今年5月份,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区工商联慈善基金向灾区人民捐款10万元,为远方的同胞送去一份关爱。四、落实“五个结合”机制。坚持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与服务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结合;坚持广泛覆盖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务求实效,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开拓非公企业家的视野,加强非公企业家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松江区委统战部、工商联联合区政协分别组织部分会员企业家、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赴丹东、长春、延安、洛阳、山东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参观革命圣地延安、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河南任长霞纪念馆等,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考察长春一汽、湖北回天集团等非公企业,学习他人之长,树立创新升级、转型发展的信心。同时,区工商联作为民营企业的娘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互动,加强对企业服务,通过增强群众观念来夯实非公经济人士的信念,通过求真务实来取得非公经济人士的信任,通过改善服务来提升非公经济人士的信心。如邀请区人大领导走访温州商会部分会员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惑,希望广大非公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要切实转变观念、调整状态、树立信心,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组织开展“八个一”系列活动
根据实施方案,徐汇区工商联在组织开展“八个一”的系列活动中,突出强调以广大非公经济人士为主体,努力扩大非公经济人士的参与度,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强信念。一是亲身听。组织召开“两个健康”与“中国梦”专题报告会。二是亲身说。围绕“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开展座谈交流。三是亲身看。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外出参观学习和谐企业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经验等。四是亲身行。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开展回报社会“感恩行动”,与区域内20余名老党员、老劳模结对。五是亲身学。组织部分非公经济人士参加市委党校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和区委统战部党外中青年骨干培训班等,通过多种途径大大提升了非公经济人士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打造服务平台,不断强化使命认同感
活动期间,杨浦区工商联通过“八项”措施的落实,引导企业家们认同杨浦“十二五”发展的使命要求,认同民营企业家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使命所在,做业务上的领军人。“八项”措施主要是:一、完善区工商联分片联系基层、服务企业机制,加大了对基层商会、会员企业的走访、调研力度。二、联手区税务、工商等部门,着力建设杨浦区民营企业经济运行信息平台。三、联手区商务委举办了“中小微企业服务政策解读会”。四、联手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宣讲、介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及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五、联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完成杨浦区非公经济财政扶植政策体系专项调研。六、联手南京市工商联、遵义市工商联等友好商会,组织民营企业家赴南京、遵义等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交流。七、联手区委组织部,建立小微科技企业“新苗群”、科技企业家“导师群”。八、举办了有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方面的辅导讲座。
加强调研,参政议政,促进“两个健康”发展
按照理想信念活动安排,成立了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闸北区联络委员会。区工商联贯彻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为推动区非公经济的发展,牵头开展了区民营经济“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撰写了民营经济“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和民营经济“十二五”规划(修订稿),为共同推进非公经济、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打下了基础。区工商联还完成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扩大发展优势”——关于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加速结构调整。
此外,闸北区工商联深入贯彻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家参政议政,组织工商联领域政协委员议政日活动。党组书记传达区政协有关提案工作和社情民意工作情况,通报了区工商联界别政协委员2013年参政议政履职情况。界别政协委员就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写好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开展热烈讨论。
公办民营高校党员教育方法探索 篇7
一、公办民营高校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党员教育认识不足。
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心存懈怠,难以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无计划、无保障,舍不得投入,不肯花心思,出现了做多少算多少的放任自流状态。有的党员教育工作者不了解党员,不关心党员,对党员的思想状况不清楚,又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避开党员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讲大道理,空泛议论,坐而论道。有的理论水平差,知识面不宽,办法不多,虽触及到实际问题,却讲不透道理,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有的基层组织党员教育领导体制尚末完全理顺,工作摆不上位置,安排布置多,检查落实少,无科学、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做得好与不好难以衡量,导致工作起来时紧时松,缺乏主动性、创新意识。党员教育制度不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同时,党员教育活动所需经费得不到保证,也影响和制约着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
2. 党员教育内容贫瘠,形式单调。
党员教育内容的设置上,目的不明确,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贯性;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脱离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习惯根据上级的意见和要求安排党员教育内容,往往不注意本单位党员的年龄、文化及党员的思想问题等不同情祝,存在“一锅煮”、“一刀切”现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单调呆板,往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用两张皮。有的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满足于开几次会,上几次党课,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学习任务。有的在学习中不注意引导掌握精神实质,千篇一律,满足于一个模式:学习—讨论—总结。这就使一些党员感到党员教育空洞、乏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3. 部分党员,尤其是学生党员思想意识淡化。
从公办民营高校学生生源特点看,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党的知识和理论的不了解。即使是经过了学校集中的党校培训,经过了组织的培养考察,他们对于党的认识仍然存在机械记忆、认识肤浅的现象,加上对于时事政治等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使得一部分学生党员往往只重视学习和工作而忽视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久而久之,势必造成了党内学习风气不浓厚、理论水平不高的状态。从学生党员的成长环境来看,他们普遍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缺乏吃苦耐劳、奉献意识。他们虽然在很多方面走在普通同学前面,但在党员奉献意识和党性修养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面对纷繁的物质生活,易产生攀比意识,缺乏抵抗能力。这些原因,导致了一些党员尤其是学生党员思想意识淡化,对党的理论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有大学文化,理解能力强,学不学理论无关紧要,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或学习不刻苦、不钻研,或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二、公办民营高校党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
坚持把理论武装放在突出位置,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学习,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党委中心组学习每月一次,做到有专题、有材料、有目的要求、有中心发言人。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紧紧围绕深化改革、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认真组织学习。认真抓好党(总)支部中心组学习工作,坚持每月学习一次。要围绕中心工作,联系部门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精神,使中心组学习成为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力保证。要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工作,推进和谐学校建设。
2. 抓好各类学习培训。
采取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上党课、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体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所在党支部的集体学习,坚持每年给党员讲党课、作形势报告。积极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党员干部要按有关规定积极参加干部教育培训。同时,积极倡导党员自学,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认真搞好自学。
3. 充分发挥党校阵地作用。
充分发挥党校及分党校在党员经常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作为主要任务。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先进性教育,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要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党校的阵地作用。
4.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围绕不同岗位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党日活动、党员示范、结对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党员服务师生、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根据学校中心工作,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重点围绕党性观念、党性意识的培养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在加强内涵建设、构建和谐学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5. 严格组织生活。
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总)支部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组织党员对照党章规定、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院党委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思想、学习、工作、纪律和作风等方面,查找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切实搞好整改。党(总)支部要根据党员的一贯表现、征求到的意见和专题组织生活会的评议情况,对每个党员提出综合评议意见,督促党员整改,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有关情况。
6.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各党(总)支部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党员。组织党员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沟通思想,相互启发教育。要经常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宣传优秀党员教师、学生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党员教育的保障措施
1. 加强党员教育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党员经常性教育中的骨干作用,按照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和专兼职结合的要求,建立由专家学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先进模范人物和领导干部等组成的党员教育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党校授课、专题辅导等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对党员教育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举办支部书记、组织员等培训班,有计划地做好各类培训。
2. 加强教育阵地建设,亦即加强各党(总)支部党员活动场地建设。
要充分利用各系部、德育基地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电化教育等手段和报刊图书、校园广播、信息网络等媒介,拓展党员教育培训和党员自主学习的途径。
3. 积极解决教育经费,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党员教育经费。
各党支部留存的党费应主要用于党员教育。各部门(单位)要对党员教育经费给予大力支持。要厉行节约,少花钱,多办事。
4. 确保教育时间和效果。
各党(总)支部要统筹兼顾,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和工作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党员集体教育活动。要保证每年党员参加所在党组织集中学习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个工作日。党员学习要做到人人有记录、有心得。学习活动要杜绝形式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确保取得实效。各部门(单位)要积极支持党员集体教育活动,保障党员参加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
5. 强化组织领导。
要把党员经常性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出成效。各党(总)支部要研究制定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措施、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切实履行好具体组织实施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职责,健全各项教育制度,落实各项教育任务。要加大党建工作力度,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尽可能把每个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保证教育的覆盖面。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党员集体教育活动的,要给予严肃批评;长期不改的,要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
6. 抓好督查考核,要把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党委要加强对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督促检查;各党(总)支部要做好本支部党员的学习检查工作。对党员参加经常性教育的情况要进行跟踪管理、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学习实际效果和检查结果,对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党(总)支部给予表扬,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党(总)支部给予批评并限期整改。要做好总结和宣传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
对于公办民营高校来说,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与其他高校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认真分析,联系实际,研究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地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发党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坚持面向全体党员,根据教职工、学生自身特点,分类实施,按需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坚持教育与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常抓不懈、不断创新,实现党员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新时期党员教育工作新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
[2]陈立红.谈新时期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基本问题和对策[J].龙岩师专学报, 2000, (4) .
[3]刘卫星.高校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 (S1) .
[4]陈沙麦, 吴海东.新时期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00, (2) .
[5]焦阳.高校独立学院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7) .
[6]张秀梅.浅谈高校党员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中医教育, 1994, (S2) .
继续教育要面向民营企业发展 篇8
一、形式的发展需要继续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其教育发展目标是, 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已经日益深入人心, 通过继续教育好人民, 提供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需求总体上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来看,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富裕, 有赖于自然资源, 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我国的自然资源储量虽然位于世界前列, 但人均储量就极为有限了。而且我们对资源的利用也是粗放型的。也就是说, 我们在自然资源上没有优势, 比如我国的稀土资源位于世界前列, 但由于少部分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 低价出卖我国极为珍贵的稀土资源, 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了严重的损失。
再说资金资源, 我国占整个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 但是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0%, 利用资金资源的条件我国也不具备。按照西方经济学家恩格尔定律来分析, 中国的大部分资金还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他们占有的资金比例大大超出了恩格尔定律的指数, 所以说大部分人尚且是贫困的, 或者说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上维持生计。
中国唯一具备的潜力是人力资源, 但我国的人力资源受教育的水平有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所以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
二、民营企业更要重视继续教育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是社会发展的命脉, 同时也更是继续教育的重点领域。面对经济日益全球化, 民营企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和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 必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提高民营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大力推进观念创新, 体制创新, 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 从而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 是民营企业存在发展的根本保证。民营企业继续教育肩负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我们要坚持将创新教育作为继续教育在民营企业的重点和主战场, 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企业中的骨干员工培养成为能够跟上国际先进科学技术, 发展经营管理和劳动行业领先水平的高层次科学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 这是当前继续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因此, 对民营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目前, 我国正处在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企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体,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日益突出, 因此,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的需要, 就要不断加强对员工和培养和培训, 同时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最近,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这充分说明党中央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作用已经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搞好民营企业的继续教育工作是紧跟党中央政治改革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滞后状态也越来越显露出来,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必须加快生产关系的改革, 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的需要。
搞好企业培训, 提高职工岗位技能, 必须建立高效、可行、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培训机制,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即时培训方式, 。把企业需要的知识, 技能和技术在需要的实践和地点高效地提供给所需的人, 这样, 就可以使培训与工作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随时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三、民营企业继续教育的关键点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有机结合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 要树立“发展战略、人才战略、教育培训战略”三位一体的观念。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要把继续教育当作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方百计加大投入, 想方设法开发各种人才资源, 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资金、设备, 产品固然重要, 但是人才更重要, 人才特别是人的创造精神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在生产发展过程中, 人的才能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
目前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时期, 要达到这样一种共识, 就是人才资源与社会价值关系上, 人才素质高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绝对不一样的, 无疑, 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作用大, 而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而在这方面, 我们国家的现状则显得更为突出。任务更加艰巨, 道路更加漫长, 继续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民营教育培训业政府规制研究 篇9
1.1 国内的培训教育市场增长速度过快, 但集中度不高。
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尚处于朝阳阶段, 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市场潜力巨大。高校毕业生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2004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为250万人, 2007年毕业人数已达到479万人。一方面就业竞争压力较大, 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人才短缺, 供需双方难以衔接, 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毕业后再教育需求。此外, 高考、考研人数持续增长, 高校持续扩招, 这也使教育培训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是, 由于我国民营教育培训业准入门槛过低, 一些城市规定的申请办学注册资金仅为10-20万元, 而学校年利润就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万元, 使得民营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同时, 一些不具备任何资质和办学许可的单位或个人, 采用游击战的方式, 私自收费办学, 这也造成了民营教育培训市场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1.2 权威教育培训机构逐渐涌现, 但数量较少。
随着2006年9月, 新东方在纽交所的成功上市;2006年9月, 环球雅思宣布获得软银赛富2亿元人民币的注资;2007年, 集富亚洲投资了1000万美元给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IT技能培训和英语教育的安博教育集团;2007年9月, IT职业培训机构华育国际宣布获得来自软银赛富2000万美元风险投资;2007年9月, 凯雷投资集团宣布投资2000万美元入股新世界教育集团;2007年10月, 学大教育获得鼎晖创投主导的首轮融资, 融资金额近2000万美元。在我国民营教育培训产业中, 逐步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教育机构) 。但是, 与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教育机构) 9.52万所、民办培训机构2.23万所这个庞大的数字相比, 这些行业龙头的数量仍过于单薄。
1.3 投资形式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教育培训机构, 多以合伙或招商加盟的形式创办。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 小作坊式的多人合伙经营, 经常产生股权不清、多头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无形中为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设置了障碍。而招商加盟的投资形式, 也会产生诸如师资力量不平衡、总部对加盟商监督不到位、双方步调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探索并完善有效的管理模式, 对我国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
2 我国民营教育培训业的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2.1 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策有盲点。
目前, 在我国涉及到政府对民营教育培训机构规制的法律法规, 仅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而与之配套的相应法规尚未制定和颁布, 对作为教育培训市场办学主体力量的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依法审批和管理, 缺乏操作性强的法规和政策。关于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办法, 国家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法规, 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民营教育培训机构面向社会的办学行为的监管和执法, 缺乏法律依据。
2.2 政府管理体制不规范, 监管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的民营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体制, 都采用谁审批谁管理的模式。其中, 提供文化基础教育、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民营机构, 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和管理;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民营职业培训机构, 由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审批和管理。各类经营性机构从事教育咨询服务, 由政府工商行政部门负责实施登记注册和管理。而一些未经过任何审批和没有办学许可的教育培训机构, 却没有部门对其监管, 形成了无人审批无人管理的局面。而经过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但为取得办学许可的教育咨询机构, 擅自违法违规招生的现象较为严重, 并处于教育部门无权管, 工商部门没有管的状态。
2.3 缺乏专业的行业规范和指导。
我国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当前多采用各自为战的方式办学, 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则, 有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互相攻击等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破坏市场正常运行的状况, 而政府只有在某家培训机构涉嫌违法违规的情况下才能出面干预。面对市场混乱的局面, 相关部门或者视而不见, 或者力不从心。
3 关于我过政府对民营教育培训业规制的改革及体系构建的建议。
必须认识到, 民营教育培训产业是国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 我国民营教育培训产业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自身的不懈努力, 在弥补公办教育投入不足, 满足社会多层面教育需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 我们必须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发展国民营教育培训产业的意义和作用。因此, 政府十分有必要对民营教育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规制, 以保证该产业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而政府对民营教育培训产业的规制, 既要体现监督和管理, 又要进行引导和扶持。
3.1 建立健全规制法规, 完善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 应尽快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制定和颁布适合国情的, 有关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审批管理等方面的详尽的配套法规和政策,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加强市场监管, 完善退出机制。
通过立法, 尽快明确针对各种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主体、监管权限, 使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为民营教育培训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3.2 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 多部门协调合作的监管体制, 规范民营教育培训市场, 清除办学手续不全、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师素质不高、虚假广告泛滥的教育培训机构。
建立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办学风险防范金”和“办学质量保证金”制度, 建立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监管主体, 监督、指导、协助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处置突发事件, 受理针对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投诉, 根据查处结果, 通过扣除“办学质量保证金”、行政警告、吊销办学许可、加入本地区教育系统黑名单等方式对违法、违规的教育培训机构予以处罚。
3.3 以行业协会为指导, 加强行业自律、交流与合作。
通过建立民营教育培训业的行业协会, 是实现行业内部的自我规范、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 应尽快建立在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行业协会, 通过行业协会倡导行业规范,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协调、整合各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 加强行业内部合作, 使民营教育培训行业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振涛等.《规制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
[2]曲振涛.《法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5
[3]吴孝政.《政府经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陈仲常.《政府经济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5]Using Private-Public Linkages to Regulate Envi-ronmental Conflicts: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Contracts:Oren Perez.
民营化高等教育 篇10
近年来, 在全国各地发生了一系列焦点事件, 使得一部分人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 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个群体就是中国的“富二代”, 他们被称为“含着金钥匙长的的一代”。随着老一辈的创业者逐步进入退休和隐退年龄, “富二代”这一群体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必然产物, 逐步走向前台。在“富”的光环笼罩下, 公众对这个群体形成晕轮效应或刻板印象, 尤其是一些焦点事件, 成了公众了解这一群体为数不多的窗口之一。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死浙大毕业生”事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民众愤慨于“富家子弟”枉顾他人生命的行为和撞人后的态度, 此事触动了民众的神经痛点, 人们不禁发问:他们的人性哪里去了?其父母是怎么教育的?有一种说法叫做“富不过三代”, 此时“富二代”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发人深省。
民营企业的代际继承模式, 意味着“富二代”的人生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营企业未来的前景, 于是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 因此, 在这个承上启下的时刻, 作为“过渡的一代”是否能成为“超越的一代”, 正在粉墨登场的“富二代”的家庭教育问题值得深思和研究。本文基于社会上一些“富二代”家庭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案例, 用组织行为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分析“富二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2相关理论概述
南北朝时的傅昭曾说:行为上, 识为先。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种是本能行为, 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种族经验, 生而有之;一种是习得行为, 来自后天环境中的学习, 它摆脱了遗传基因的限制, 适应和改造复杂的外界环境。学习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话题, 在市场一体化、竞争全球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 民营企业“富二代”的学习能力以及行为模式是攸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本文主要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出发, 探讨民营企业“富二代”的家庭教育问题。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 主要以桑代克的试误说,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以及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代表, 发展至今是最为成熟的学习理论之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 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其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 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基本特点: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3民营企业“富二代”家庭教育现象分析
一个家族能否兴旺发达, 长盛不衰, 不是看这个家族的财力、物力, 而是从这个家族的下一代的精神面貌中作出准确的预测。今天的富一代当然懂的这个道理, 对子女的成长的关心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送孩子到最好的学校, 请最好的家庭教师, 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物质保障, 不断做出让人羡慕的物质奖励的许诺。富一代们想到自己当年, 吃不饱穿不暖, 没有资金没有人脉, 赤手空拳打天下, 结果成就了事业, 带来了家业的兴旺。正是这种生活的磨难, 立志改变面貌的决心和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 让自己变得有着责任心和意志坚强, 懂得为家庭分忧, 为前途奋斗。这些品质是做人之本, 兴业之基。但现在的下一代, 衣食无忧, 养尊处优, 父母把什么都安排好了, 连子女独立承担责任和锻炼意志的机会也给剥夺了。两代人经历的差异, 造成了两代人成长的差异。
“一群富少, 将熙熙攘攘的马路当做赛车跑道, 风驰电掣地招摇过市, 把一个有鲜活生命、美好人生的同龄人像树叶一样撞飞到天空, 而且站在血肉模糊的尸体旁, 还若无其事、勾肩搭背、嘻嘻哈哈。”《新京报》说, 面对遭遇自己玩乐致死的惨景, 肇事者那种冷漠旁观的恶劣态度, 那种相信一切都可以用钱或“路子”摆平的自得霸气, 那种凭借老子财富和权势有恃无恐、理所当然、养尊处优的无耻豪气……看了以后, 不能不令人心寒, 不能不产生一种难以排解的焦虑、悲悯和忧伤。 作为“富二代”的家长, 许多成功人士确曾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 因为忙于事业, 对孩子疏于管教, 加上“不想再让孩子吃苦”的想法, 导致对孩子过于呵护。《新民晚报》说, “过犹不及”, 他们错就错在对孩子只注重物质给予, 却缺乏精神培养, 没有让孩子养成一些重要的性格和品质, 比如, 意志力、拼搏精神、责任感等。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 因此才会有他们的挥霍无度、有恃无恐、漠视生命。对生命没有敬仰、没有畏惧, 危害公共安全毫不在乎, 这是“富二代”教育最大的失败。
同时一些“富二代”由于能力不济, 无法承担企业的重任, “富二代”生活在一个与父辈们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条件下, 自我优越感突出, 目标缺失。一项调查显示:45%的“富二代”认为目前还不具备接班的各项素质, 不愿意接受父辈的事业。浙江绍兴一位纺织业老板在将打拼了一辈子的企业交给儿子打理之后, 被儿子卖掉。没有谁愿意看到企业在儿孙手上败落, 而面对“富二代”不能上马或“屡屡败家”的现状, “富一代”除了设立“败家子基金”, 更应该深思“养不教, 父之过”的意义。
4改进民营企业“富二代”教庭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 “富一代”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来培养孩子, 决定着“富二代”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决定着“富二代”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富二代”的特殊身份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要求, 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广博的知识和聪明的智能, 更要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如此才能承载传承财富和接班的重任。“富二代”是否具有爱心, 同情心, 是否善良, 直接决定他对人, 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进而决定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4.1严格的爱, 塑造规范的社会人行为
行为塑造理论认为, 个体是在犯错误中成长的, 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自古慈母多败儿——没有批评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 是不负责任的, 危险的教育。因此, 面对孩子的错误, 父母应视之为成长的良机。不应该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和禀赋去包庇,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 关键在于因势利导, 促使孩子内心矛盾的转化, 促使孩子向真善美转化。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学习观点, 父母在发现孩子的错误时, 最好立即批评指正, 给予反馈, 在孩子心中建立一套“红绿灯”系统, 要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定, 原则和标准所带来的后果, 从而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过失承担责任, 以尊重的态度唤醒有过失者心中沉睡的巨人, 绝不等于侮辱歧视或打骂, 恰恰相反, 越是批评越要尊重, 越是惩罚越要合理。严格的家教目标, 是培养人“面对挫折不被压垮的能力”, 或者如岳晓东博士所说是培养一种“压弹”素质。也就是说, 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人既要有耐挫折力, 也需要有排挫折力。因此提倡对“富二代”进行“压弹”教育, 就是促进其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4.2以身立教, 形成良性的习惯性效应
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 学习是习惯性的刺激与联接, 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培养孩子具有好的为人处事习惯,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 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 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 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 父母的行为应当自慎, 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 对孩子施加影响, 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富二代”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是父母教育和行为影响的结果。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位塾师, “不妄与一事, 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 为其保送文童, 遭他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 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 便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言行举止, 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 作风廉洁刚直, 不与贪官污吏为伍,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4.3品质传承, 培养合格的企业接班人
财富传承易, 品质传承难。古人不仅把立德作为家教的重点, 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 平生不置田宅, 说:“子孙当念自立, 何必田宅, 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清朝画家关板桥52岁始得子, 但他严格要求儿子, 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事业自己干, 靠天、靠地、靠祖宗, 不算是好汉。” 美国的富人曾不同意减征遗产税, 比尔·盖茨、巴菲特把财富捐给社会。蒙牛集团的总裁牛根生把自己的女儿送到餐馆当服务员, 儿子送去做汽车修理工, 他说不能给子女太多财富, 那会“坏了他们”。当别人在用制度把财产安排给自己子女继承的时候, 牛根生却在用制度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企业, 他选择给后代留下无形资产以及精神财富。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常常给自己的孩子讲, 自己可能不会有很多的金钱留给他们, 但自己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可贵。还包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 使子女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这些“富一代”知道, 要让孩子幸福, 不是留给孩子多少物质财富, 房产股票, 而是责任心, 奋斗精神和竞争力。
5结语
“富二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现在或是将来对社会的贡献或影响力将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富二代”的教育问题, 社会应该引以重视:既要给予足够的包容, 认识到“富二代”是一个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又要加以引导, 尤其是父母作为其第一任老师, 要身体力行, 品质传承, 充分利用其优势促进其成才, 真正成为经济的贡献者和社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祝建华.“富二代”的形成与群体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9) .
[2]滕斌圣.富二代之思[N].经济观察报, 2009-10-12 (028) .
[3]刘金松.“富二代”决定民企未来[N].经济视点报, 2007-11-29 (001) .
[4]陈一舟.“贵族教育”难以成就“富二代”[N].中国改革报, 2007-9-3 (002) .
[5]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美]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国企民营化历史之必然 篇11
追赶型国家发展模式
2012年2月28日,中国财政部、国研中心和世界银行,耗时15个月联合组织实施完成一份题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说到,中国到2030年之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应为,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快开放型创新步伐、推进绿色发展,变环境压力为绿色增长,使之成为发展的动力、增进机会均等、扩大面向全民的卫生、教育和就业服务、加强国内财政体系及其现代化、将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与国际经济变化联系起来,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关系。
在这份报告里,首先提出的目标是“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指出中国改革有三大阻力,分别来自“既得利益者”、“因改革而短期内利益受损者”、“观点引领者”。绝大部分国企都应该走民营化的道路,国企民营化改革会有很大阻力,除了要进行意识形态创新之外,必须有勇气打破既得利益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能够在过去30多年里保持快速发展,实在是一个奇迹。事实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有很多追赶型国家共性的东西,可以归纳为“追赶型国家”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东亚国家,共同点比较明显,一度被归结为东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通过权威(这里不用独裁这种太刺激的词眼)政治,保持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强大的产业干预和要素引导能力,充分实行储蓄动员和资本积累,有效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和市场需求,加上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民。
当然,中国也有某些独特的东西,主要就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庞大的国有部门,这是东亚国家所没有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高增长国家,有这么庞大的国有部门。中国多层级的地方政府体系,在市场机制引入之后,产生的政府间竞争,也比较独特,主要在于市场机制发挥了巨大动力,而不是政府职能发挥了巨大威力。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过去30多年里,经历了快速萎缩,占中国工业产值的比例从80%下降到30%以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就是国有企业快速萎缩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建立国有企业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国家可以利用国有企业来动员巨大的资源,在国家发展的某些阶段,快速建立一个工业体系和重要工业部门。
东亚国家的追赶型经济体,到了一定发展阶段之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固守过去的模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么摒弃过去的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和效率提升,进而迈向高收入社会。
中国应该如何抉择?
国企需要根本性改造
我认为,国有企业必需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在卖力追赶阶段,增长并不太依赖技术效率和自主创新,而是依赖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国有企业在这个时期,应该是较好的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国企“政策倾斜”。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来看,必须加大对技术效率和自主创新的依赖,必须加大对市场机制的依赖,这个时候“政策倾斜”就会成为一个不好的东西。
国企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奇妙的、豪迈的设想!国有企业在工业化的早期,为什么能发挥积极作用?日本有过所谓的“倾斜生产方式”,就是表达这种意思,国有企业在这个时期,应该是较好的资源动员和要素投入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倾斜”。
即使在产品市场,国有企业的竞争也是不完全,在要素市场面临更多扭曲,控制权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开放的,谁能说国有企业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在国家所有制的框架里,无法找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更何况,国企有着天然的政商联接,对于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核心要素——平等,是一种伤害。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国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平衡增长,一个富有活力、效率日益提高的企业架构是关键,这必须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企进行新一轮的改造是无法回避的,新一轮国有企业的改造,应该实现国有部门的显著收缩,应该通过国有企业民营化来实现。
当前,民营企业仍然受到很多掣肘,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并不平等,特别在很多领域,国企牢牢掌握着控制权和垄断权。平心而论,国有部门是一个低效部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才能破解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格局?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国有部门占有了与其效率和规模不相称的要素,而且往往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来占有。要转向内生平衡增长,就要让更多的资源流入民营部门,就要削减国有企业的规模。尽管从统计数据来看,国有部门在自然收缩,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过去10年里这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国有企业快而造成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下一步必须主动削减国有部门的规模,这样才能更快地减少资源配置的扭曲,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才能更顺利地让中国经济发展,转向内生平衡增长模式。
多数国企应当民营化
国企民营化之路,在中国走得通吗?上世纪90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一大批国企实行了民营化改革。那时,民营化是一种应付国企困境的应急性政策,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后来,关于民营化改制方面的政策逐步完善,操作上越来越规范了。推行新一轮民营化,完全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
事实上,国企应该有区分——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和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走民营化的道路。中小型的国有企业,可以选择整体出售的办法;大型、特大型的国企,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国家持有一定的国有股,这将是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
纯粹的国有企业,只能在极少数特殊领域存在。譬如说: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普遍性服务的领域;真正关系国家安全的領域。在民营化的过程中,尽管国有企业将逐渐成为历史,但可以在较长时期保留现代化的、具有较强流动性和合理回报率的国有资产组合,应该用完善的国有资本经营,纳入到国家预算体系,并能惠及国民。
国有企业控制着几大战略性产业,一旦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的领域。2006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个产业清单,规定国有企业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个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对装备制造、汽车、信息技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产业保持“较强控制力”。
这份清单,实在太长,很多竞争性行业,都不需要国有企业控制。如今反常的是:国有企业插足于所有的竞争行业中,包括批发贸易、零售和餐饮业。实际上,钢铁、化工、汽车、装备制造,国企完全可以退出。这里我仅举一个例子,民营企业宁波华翔集团在2000年以8千万元收购辽宁的国有企业 --- 陆平军工汽车厂后,九年里产值增到12亿;利润从10万元增加到55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从10万元增加到3500元!
广泛的产业干预、庞大的国有部门、强行的要素控制,构成了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三大基石。在中国,三大基石随处可见。中国的产业政策,往往与政府的初衷不一致。有些时候,政府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却没有发展起来;有些时候,这些行业发展了,却慢于政府规划的时间表。
民营化高等教育 篇12
1 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理论分析
1.1 两者的差异性决定了两者的融合
1) 二者本质方面, 企业文化建设属于经济文化建设范畴, 它是随着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形势下, 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
2) 二者开展方式不同, 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运用文化方式,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从而影响员工的思想与行为, 将企业的发展理念凝聚成企业员工的实践指南, 指导着企业员工的发展。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通过理论灌输, 思想疏导, 思想激励等方式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与价值观, 解决他们重大思想问题[2]。
3) 二者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不同,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更好的与企业本身特色结合, 更好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所以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各有特色。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比较强, 有很强的共性。其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适用性比较强, 对于民营企业具有普适性。
1.2 两者的同一性促进了融合
1) 二者对象是相同的, 都是通过改变民营企业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即人的观念、思想以及精神等方面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二者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 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从而有利于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
2) 二者所处的外在环境是相似的,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处在这种既确定又变化的特殊环境中。在这特殊环境中如何分辨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如何寻找二者的重点与突破口, 是我们现今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3) 二者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在民营企业中,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企业文化都是通过对他们的思想改造, 调动与保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使企业员工在共同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精神的指引下, 把自己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 二者在主要内容上是互补的, 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更注重企业本身的特色, 通过倡导某种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精神, 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特色鲜明, 个性突出, 是其重要特质, 并以此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而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运用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思想政治理论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来保持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解决企业职工思想上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普遍指导作用。
2 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 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1) 分析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有利于我们辨别二者的异同,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我们探析二者在新形势下的新关系、新路径、新思路。
2) 分析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有利于我们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基础上, 推进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促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3]。
3) 分析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在新形势下的融合, 有利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保证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 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发展。
4) 分析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有利于纠正当下我们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错误认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容易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 有些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 来源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代替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人把二者等同起来, 认为二者在民营企业中没有明显的区别, 二者只不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4]。
2.2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使之成为可能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特殊性。我们只有科学地把握二者在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把二者有机结合, 进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1) 优秀企业文化是有效改善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企业精神, 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与途径。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把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日常管理连接在一起, 使二者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拓宽了思想正教育的渠道,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寓教与学, 寓教于文。
2) 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民营企业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首先, 在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中, 对企业职工进行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能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工作潜能, 使企业职工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为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提供了有力地智力支持, 是民营企业成功面对新形势下国内外复杂环境的有力保障挑战的有力保障。
其次, 新形势下,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 如何能保证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始终保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这需要依靠在民营企业发展中进行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保证民营企业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3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方式探究
3.1 融合原则
要在坚持辩证统一的基础上, 采取统筹兼顾的原则将企业的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融合起来。因为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首先, 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拓宽了其工作渠道, 使其表现形式更能适应现今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能更好地把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日常管理结合在一起, 进而更好的提高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与实效性。其次, 加强和推进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正确有效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能够为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的有序健康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思想动力, 有助于企业的价值定位, 企业精神的培育和企业职工思想素质的提高, 保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最后, 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是辩证统一、有机融合的。在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可以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与内容使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人性化, 赋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便于更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职工更加容易接受。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 我们可以吸收更多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 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方向和契机, 使企业文化在形式上更加趋于完美[5]。
3.2 融合的路径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可以通过以下制度层、物质层、目标层和主体自身道德等几个层面的建设来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
在制度层上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 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制度层的建设, 规范职工行为, 提高职工素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 以良好的形象带动人, 才能促进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6]。
在物质层上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优势, 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物质层的建设, 为打造品牌创造条件。一是抓好企业文化传播网络的建设, 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企业的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二是抓好生产、工作环境和职工生活环境的建设, 对内提高职工的光荣感、自豪感, 对外展示企业的形象和实力。三是抓好统一协调、形象鲜明的企业标识、标志的建设。
在目标层上通过加强目标教育促进职工形成奋发进取的思想观念。企业发展目标不仅是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 它是企业职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共同追求和目标所在。企业文化建设也好, 思想政治工作也罢, 它们共同的目的, 就是把企业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与员工近期和长期的物质文化追求紧密结合起来, 进行思想教育, 从而自觉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人生价值而努力。
在主体自身道德上通过道德教育加速改变职工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群体的心理状态的外化, 是企业群体道德水准和道德风貌的集中体现。培养企业精神, 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某些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比如, 具有利他性的道德, 可以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人际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企业精神同样可以转化为健康的职业道德[7]。
参考文献
[1]张罗云.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林清妹.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1.
[3]石志民.思想政治教育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3) :41.
[4]雷莉.思想政治教育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契合[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20.
[5]魏方亮.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8) :44.
[6]何佳, 吕瑶.论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4)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