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共7篇)
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 篇1
目前, 中国经济正受到经济全球化、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需要快速调整产业结构, 创新企业, 扩大内需, 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因此, 如何促使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之间的接轨和融合, 则成为中国经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一、电信产业与物联网产品接轨的意义
物联网是现有网络的拓展应用和延伸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 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 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的传输互联, 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 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 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2010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定义, 即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大特征的新兴产业, 其中, 物联网就成为中国政府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同时强调, 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在宏观环境上给电信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物联网是互联网和信息化应用的延伸和拓展, 有助于加速形成产业链和形成规模聚合效应。电信产业与物联网产业的接轨, 可以为电信产业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 传统通信用户的争夺已经白热化, 开拓新市场是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巨大挑战。物联网开辟了全新的市场, 蕴藏了丰富的、低离网率、高ARPU值的用户资源, 可以为电信运营商带来客户资源, 带来新的业务领域。相对于传统增值业务局限于娱乐资讯, 物联网面对的是更广泛的行业应用, 渗透到企业生产链条中,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是一个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的市场, 其终端数量的极大提高, 必将拉动总体通信业务收入的上升。
二、电信产业和物联网产业接轨的主导力量
产业发展依赖于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内容。从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科技进步在电信系统的各个要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其核心网、承载网、移动网、传送网和接入网的核心技术的升级与进步, 这些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进步带来的决定性的生产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为主流。作为经济危机后兴起的物联网, 其应用空间和发展空间巨大, 在产业规模、投资、技术产品等方面处于增长的趋势, 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物联网和互联网共同的地方就在于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构成了新的生产力, 物联网产业和电信产业的接轨成为科技进步在生产力标志意义下的主要实体, 也成为电信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 科学发展成为电信产业和物联网产业接轨的主导, 电信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与物联网进行接轨, 其必然性是由科学发展的内容决定的, 这两种产业运转模式的一致性也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
三、电信产业和物联网产业经济增长的接轨体制
一种产业的增长在相关意义上可以导致另一种产业的增长。电信产业和物联网产业的相关度比较高。两种产业的经济增长的接轨主要体现在共性方面。电信产业经济的增长是具有一定的阶段和限度的。经济的阶段性和限度性是经济增长的量变属性。要实现与物联网的顺利接轨, 就必须注意增长的阶段性, 主要表现在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以便创造必要的物质产品基础。其次, 要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电信产业发展的主导部门, 这个部门就是核心产品研发部门, 只有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才能顺利地与物联网产业接轨, 同时, 在阶段性发展状况上与物联网保持一致甚至超前发展。再次, 要发展电信产品的规模经济以产生规模效应, 保持电信产品在移动物联网市场的垄断地位, 最大限度地增加资本的积累, 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电信产业与物联网产业接轨后的发展思路
物联网产业带有许多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了发展的随机性, 甚至连统一的产品标准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因此, 要实现接轨, 就要利用电信产业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稳定性, 解决与物联网接轨的不稳定性, 使得新的稳定经济增长点出现后, 再扩大增长的范围, 逐步构建和谐的稳定发展环境, 以此为基础, 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 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战略性操作方案。
电信产业与物联网接轨便形成移动物联网, 主要表现在发展的态势、业务网络规模的持续增长性、新的业务、新的技术的应用、服务、网络的优化、业务的支撑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要使之出现质的改变和飞跃, 就必须统筹规划网络, 提升网络的整体能力;整合网络资源, 提高利用率;加强技术创新, 适时引进新技术;加快网络建设, 开展宽带降价提速, 适应宽带业务发展;建立有效的指标调控体系, 调整产业结构。目前, 初步的结构已经基本形成, 新的业务和领域正在建构中。经过一个渐进的、连续的、和谐的、累计的经济增长过程后, 与物联网产业接轨将会为电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五、电信产业与物联网产业接轨后推出的新产品
目前, 模拟的有线电视系统一般传送50余套射频调制的电视信号, 在完成数字化双向改造后, 为了给高清数字信号和更多的频道传输腾出频点, 也为了强迫用户接受数字化产品, 有线电视台会大量关停模拟信号。
电信运营商适时推出了IPTV机顶盒业务。IPTV以实时直播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 强化时移、回看等新型互动功能等卖点, 利用“装宽带送电视”的策略, 不仅切合了用户需求, 价格低廉, 还避免了和广电网络公司的正面竞争, 创造了和谐共存的局面。IPTV除了实现传统电视节目的直播之外, 基于双向网络的互动性体验更是要强化的卖点, 充分体现电信业务的互动性强和计费受理的方便性, 对于直播节目来说, IPTV可以给用户提供暂停、后退和快进功能, 利用一定容量的存储系统对各套电视节目进行实时播出中的录制, 在用户暂停或者后退时, 平滑从直播流切换到点播流, 此时用户可以方便地像操作影碟机一样暂停、后退和快进, 等快进追上实时直播时, 再平滑切换到直播流。
这个过程需要利用网络存储将电视节目实时进行录制, 然后把录制后的电视节目按照节目单进行切割, 从而实现回看和点播。在对电视进行时移和回看时, 一是足够量的存储所必需的, 要对一套2M码流的标清电视信号4小时时移, 就需要至少28G的存储容量。二是平台对机顶盒的兼容性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 机顶盒的价格和质量是阻挡用户选择业务的主要门槛, 只有把机顶盒通用化才能有效降低成本, 为预存使用费赠送机顶盒提供可能性。三是丰富的电视节目源。广电总局在相关文件中强调, 目前IPTV试点省份采用二级播控平台模式, 一级播控由央视和上海文广掌握, 二级播控平台由一级播控机构和各省广电部门合作负责, 电信部门作为信号传输和用户服务机构。集成播控平台建成后, 将负责节目的统一集成和播出监控, 负责电子节目指南、用户端、计费、版权等管理。电信企业与广电部门协商确定用户端和计费管理, 电信企业也可提供节目和电子节目指南条目, 经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审查后, 可统一纳入节目源指南。
从上海和江苏的运营情况来看, 某电信运营商的IPTV系统已经实现了50-70套节目的时移和回看, 维护节目单和按节目切割视频的工作由广电部门完成。除了部分收视率不高的卫视和本地节目外, 多数频道的暂停、后退、回看、点播功能很受用户欢迎。
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事物, 物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与推广使电信运营商与客户的关系更加紧密, 更加有助于电信运营商拓展业务空间、推进产业链上的合作共赢。物联网的研究刚刚开始, 相关的理论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信产业与物联网产业接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将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 篇2
《维基经济学》基于维基百科全书网站取得巨大成功这一现象, 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Web2.0的本质——大规模协作。书中指出大规模协作改变了公司和社会利用知识和能力进行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方式, 这影响了社会和每个部门以及管理的方方面面, 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出现。大规模协作成功的基础除了互联网的普及之外, 书中所总结的合作、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运作4个原则是大规模协作成功的机制保证。
突破传统企业的资源边界, 充分利用众人的智慧, 既包括企业外部的人员, 也包括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员, 不仅充分利用本公司的资源, 更是调动了本公司外的资源 (包括其他公司、研究机构、消费者、退休人员等一切现有的以及潜在的资源) 。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 本着开放、对等、共享的原则, 交流信息, 表达看法, 创造财富, 共同发展是《维基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现代社会的企业家们应该深入思考“维基”所带来的全社会变革对于企业运营的影响, 商业模式在Web2.0时代应该如何创新?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中有关组织行为、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关系、价值链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机会?
“维基方式”也将给中国电信的产品开发流程、组织管理模式、战略执行策略带来新的启示。
1 开展客户参与产品开发模式, 创造差异化的客户体验
上世纪初, 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正是创新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以“维基方式”组织用户参与创新, 从而创造一种差异化的客户体验是未来中国电信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该积极尝试的模式。
所谓差异化的客户体验, 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由客户按需定制以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是让客户参与生产环节, 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协作。
(1) 自由与对等:由客户按需定制业务
自由是维基精神的核心。维基百科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喜爱的词条, 对词条自由编辑, 甚至表现方式都可以与众不同, 相当于每个用户都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词条这一“产品”加上了有自己特色的标签, 这对于新时代的用户群体, 特别是年青一代, 是一个很“酷”很“炫”的事情, 会受到更广泛的接受与欢迎。
自由带来信息与地位的对等。在传统产业链条中, 产品生产者更多地是从消费者的通用需求出发来设计、制造与销售产品, 而并没有太多考虑消费者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供需之间的信息是不透明与不对等的, 双方都未必能充分了解对方。而在维基环境下, 词条的创建者、编辑者 (类似生产者) 与浏览者 (类似消费者) 是对等, 角色可以互相转换的关系, 互相之间的信息是透明公开的, 双方可以很便利地了解对方的需求。
中国电信可以首先从产品包装、销售方式以及服务渠道3个方面切入以实现用户的“按需定制”。
(1) 客户自由选择与组合产品。捆绑式的产品包是一种销售方法, 但是象超市一样的开放式大货架也同样是一种销售方法, 关键是要提供不同的方式, 可以让客户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2) 提供客户查询与更改资费套餐的便利。电信客户抱怨最多的问题就是资费不清晰的问题, 如果客户可以通过各类渠道明确查询消费详单, 自由变更资费套餐 (长期绑定除外) 的话, 将会大大减少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
(3) 提供更广阔的服务渠道, 比如互联网等。实现以上两步, 更重要的服务渠道的完善, 除了10000号、营业厅与社区经理以外, 互联网等其它渠道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2) 开放与协作:让客户充分参与产品开发
开放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参与到协作过程中来。Facebook能在2年内用户呈指数型增长, 吸引用户上传大量的原创内容, 吸引大量自愿开发者提供了5 000多个小型程序插件, 就是源于他为所有用户提供了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是开放的, 源代码是开放的, 接口是开放的。
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天生是安全的、封闭的, 所有用户都是通过销售网络发展来的, 如果能够象互联网一样出现用户自吸引、自传播的“美好场景”, 就必须向“开放式平台”转型。
(1) 让客户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流程。电信新产品开发之前普遍会有客户需求调研的环节, 为了使客户需求充分渗透到产品设计与开发流程中, 往往采取开发——试用——改进这样的流程来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维基方式”带来一种新的概念, 即客户与产品经理、设计者共同参与新产品开发前期的讨论, 让客户的需求根据多次讨论更加明确清晰。英国电信就提出了名为BT HOTHOUSE的客户参与创新计划, 活动的形式是将大企业客户、产品经理、设计者、开发团队召集在一起进行封闭式地讨论, 最后形成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这种形式既可以是短期活动, 也可以固化为与客户之间的长期沟通机制, 更加有效地提升客户体验。
(2) 让客户参与销售与品牌传播。诸如电信产业、互联网产业这类规模产业, 销售与服务的资源永远是不足够的。在互联网时代, 大规模的客户群体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销售与传播资源。由于网络向社交型媒体发展, 消费者不再是单纯地看完、听完品牌广告之后决定是否购买, 而是在第一时间看或听到一些关于品牌的创意后, 就会去参与, 然后去“说”, 去传播给别人, 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力, 增加了传播的效果与针对性。如2007年, 中国电信互联星空建立了一套功能完善的社区系统, 作为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活动的网络承载平台, 对“快乐男声”活动进行网上直播和轮播, 同时以互联星空为核心的互联网投票平台, 综合利用、整合中国电信宽带、固定电话以及小灵通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 采取ADSL宽带用户、“快乐男声”投票卡、小灵通短信充值、小灵通彩铃充值、168声讯充值等多种方式让广大观众参与“快乐男声”投票;这种营销活动实现了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良好互动, 使中国电信的品牌与多种产品在客户的使用与反馈过程中得到了极好的营销传播效果。
(3) 发挥客户的监督反馈作用。互联网使客户的监督与反馈更加有效与及时。人们在亚马逊网站上购物后可以在商品展示页上留下自己对该商品的评语, 好的评语会吸引更多人来购买这件商品, 坏的评语可以帮助亚马逊统计与决策下一次的采购计划, 促使厂商的改进。而电信运营商拥有上亿客户, 只要其中千分之一利用互联网渠道提出反馈意见, 就会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客户调研活动, 可以有效促进产品创新, 发现新视角。
2 构建内部协作机制, 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协作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对等生产这种新的组织形式相对于旧的等级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而开放、平等是企业内部协作机制的基本原则。
“维基方式”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交流。智力的发挥需要有一个自由、平等的空间。在维基百科网站中,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才能磁撞出创新火花。否则只能是一个技术平台, 不可能有激情的思想火花。
2008年是中国电信转型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集团公司提出了“实施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 在企业的产品研发工作中,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维基方式”组织创新工作, 有效提高运作效率, 提高竞争力。
(1) 创建平等开放的研发工作平台
在内部建立以开放、对等、共享为原则的研发工作平台, 开展全链条的产品及业务协作开发, 发挥综合实力。类似于维基社区的研发工作平台拉近了不同层面等级员工的纵向交流距离, 缩短相同等级员工之间横向交流距离, 通过研发工作平台进行公开、坦诚、平等的交流以及共同参与的创新研发, 不仅汇集了丰富的信息, 更是汇集了广大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构建了和谐的员工关系, 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维基方式包含的平等原则是维基社区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融洽交流的基础, 也是维基工作生产方式得以发挥高效率的基础。
(2) 推行协作创新的研发模式
企业自身就是由一个个专业部门, 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 不同部门、不同人士通过分工协作, 推动企业正常运转, 协作精神是现代企业运作中非常重要的文化, 同时, 协作又是不容易处理好的。由于不同部门。不同人士的专业差异, 工作性质、内容的差异, 以及在同一个项目中付出的努力不同, 对于个人而言和部门而言, 往往产生自己的付出与自己获得的评价之间存在差距, 如果差距过大, 容易产生挫折感和不公平感, 这样导致部门、个人抵制不同部门、不同个人之间的协作。
坦诚的交流本身就能大幅度化解协作中的摩擦。协作中的摩擦很大一部分是沟通缺乏导致的误解, 刻意地侵害合作方的利益的事件并不多。通过维基社区, 团队之间进行及时、多频率、低强度的沟通, 让对方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 也让自己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公开交流, 本身就有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遏制狭隘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营造一个和谐的合作氛围。
(3) 以“维基方式”优化决策、提高执行力
传统公司的执行者与决策者之间距离大, 经常导致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冲突。随着消费者主导市场的发展, 用户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一线员工贴近用户, 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了解多, 这些宝贵的微观信息往往没有被挖掘出来。相应的, 中高层领导进行经营决策的时候, 往往缺乏微观信息, 导致了决策与执行之间发生冲突, 形成内耗。
在公司内部构建产品研发的维基社区, 让来自基层员工的信息有了表达与汇聚的地方, 让高层决策的信息基础更加厚实, 从而可以优化决策、降低决策风险。
3 建立2.0信息服务平台, 领导产业链创新
集团在提出转型战略之初就指出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内涵包括做互联网应用的聚合者, 并成为基于网络的综合信息服务价值链的主导者。强调增强价值链主导地位, 建立共赢的合作模式。这正体现了Web2.0时代的协作思想。Web1.0的观念围绕着出版、广告客户、规模而不是参与、消费者。中国电信在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应进一步解决思想, 摆脱1.0的束缚, 构建2.0信息服务平台, 以领导信息服务产业的创新。
(1) 以平台战略推动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Web2.0时代开放、共享的原则使得人们获得信息越来越容易, 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 用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就是消费者对于信息这一产品的支付意愿变小了。Web1.0时代用户需要的是信息本身, 而2.0时代用户更需要的是创造、生产及共享信息的服务平台。针对家庭用户、中小企业用户甚至某个行业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平台领导推动产业链的创新, 是2.0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选择。
利用平台战略在竞争中取胜的案例比比皆是, 微软、英特尔、思科、阿里巴巴、Amazon、Google、Yahoo!、丰田这些企业的成功有力地支撑了“平台总是打败应用程序”这个结论。Windows平台让微软以Exce取代了Lotus 1-2-3, 以Word取代了Word Perfect, , 以Internet Explorer取代了Netscape浏览器。Google、Yahoo!和Netscape都是软件公司, 而Google和Yahoo!这些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并没有象Netscape一样卖软件产品和许可证, 而是通过搜索服务构建了用户与网站资源之间沟通的平台。国内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同样是通过为中小企业之间搭建交易平台、支付平台、信息发布平台而在当初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B2B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中国电信在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合作模式的创新, 合作伙伴的引入,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共生的道路。
(2) 聚焦核心能力, 提高平台领导力
构建2.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遵守开放、对等、共享这些维基经济的新法则, 只有用一种开放、平等的心态, 以共赢为目的, 吸引更多价值创造主体, 才能真正打造一个有活力、有创新力的产业链。因为在以平台产品为中心的行业里, 补足品越多, 平台产品的价值就会越高。Web2.0的关键原则:用户越多, 服务越好也告诉我们只有更多的主体参与产业链的打造, 产业链才有更高的价值。
然而平台的领导者必须明确自身的业务范围和优势资源, 也就是说确定在平台打造过程中什么产品由自己制造而什么产品应该由合作伙伴提供, 同时制定相应的产品技术战略, 在产品模块化的基础上, 提供更开放的接口, 以有利于推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但又不丧失平台领导者的地位。
互联网接入服务是我们重要的收入增长点,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为我们的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为信息产业的领军者应该吸收维基带给我们的启示, 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维基思想, 落实十七大所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维基经济学》, 唐·泰普斯科特安东尼·D·威廉姆斯著, 何帆林季红译
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 篇3
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研发投资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保障,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民营企业历经30年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0%,产值约占全国GDP的65%,就业人口占全国的75%,税收贡献为50%。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民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已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但因面临着创新资源的瓶颈约束,其研发投资成为社会关注重点[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比重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基于产业视角,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存在哪些具体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这些差异是否形成三大产业间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某种趋势?
1文献评述
研发投资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是衡量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制度环境、区域、产业等是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宏观因素。现有文献主要从制度因素(安同良;白俊红;廖开荣、陈爽英;李习保)[2,3,4,5]、区域层面(钟卫;魏守华;王鹏;成力为)[6,7,8,9]等探讨研发投资。有部分文献从产业层面来研究研发投资,这些文献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分别以工业、服务业或农业为实证对象,研究研发投资或创新的前因变量或结果变量。如陈仲常以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得出市场需求、行业竞争程度对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影响[10]。钟卫利用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了工业企业研发投资绩效问题[6]。吴延兵以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研究研发投资的影响因素[11]。成力为利用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对研发投资分布特征及投资强度进行分析。在以工业为研究对象以外,少量学者以服务业或农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探讨创新影响因素。如李春成、蔡平分析了服务业的创新影响因素,均认为市场竞争对于企业创新有重要影响[12,13]。姚琼和刘震坤在分析农业创新影响因素时认为,市场风险(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等)对农业企业研发有重要影响[14]。第二类,是以产业作为控制变量探讨研发投资。如陈爽英等以中国民营企业为样本,以行业为控制变量,实证研究得出行业对研发投资有显著的正影响[1,15,16]。张璇和高蓓蓓将高新技术行业划分为信息技术类、电子类、生物医药类,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对于不同类型行业的研发投资影响不同[17]。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已考虑到产业会影响研发投资,但往往集中于某类产业,并未对研发投资在不同产业间差异进行比较;或者以产业为控制变量来探讨研发投资,并未深入探讨产业对于研发投资的影响。不同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同,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于研发投资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从产业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静态差异特征与动态差异趋势。
2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2.1数据来源及研究样本
本文数据源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成的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对全国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调查收集了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研发投资相关指标的数据,每一年数据收集的时间分界点统一为前一年(即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的12月31日。此次关于私营企业的问卷由各地工商联和工商局共同实施,调查范围遍布我国东、中、西部,涵盖了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此外,数据包括了制造业、电力煤气、商业餐饮、房地产、信息服务等18个行业,并涵盖了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类型。
2.2变量定义
1)企业所属产业。
本文基于产业视角,对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进行比较。本文对企业样本所属行业进行编码,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分组。为了研究数据获取的方便,编码和分组标准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分组则采用了中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2)研发投资可能性。
本文测量研发投资可能性是指民营企业是否进行研发投资,其中进行研发投资=1,不进行研发投资=0。
3)研发投资总额。
研发投资总额是指企业研发投资金额(万元)。
4)研发投资强度。
研发投资强度由企业当期研发投资总额与当期销售额的比值表示。
2.3样本分析
本研究剔除了2002—2008年相关数据的缺失值和异常值后,得到如下样本统计分析结果。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民营企业样本总数分别为3 879家,2 831家,3 341家、3 361家。200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民营企业样本比例依次分别为5%、48%和47%,2004年样本比例分别为6%、45%和49%,2006年样本比例分别为6%、52%和42%,2008年样本比例分别为7%、53%和40%。
2.4研究方法
为了探讨不同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是否存在差异,我们首先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分组对2002年到2008年研发投资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用SPSS17.0对每年三个不同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并进行成对比较。最后,按照年度时间变化的标准描述不同产业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动态发展趋势,并进行原因的归纳总结。
3统计结果及分析说明
3.1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可能性分析
3.1.1研发投资可能性的静态分析
在2002年—2008年的四次调研中,总体样本研发投资可能性均值围绕在0.4左右,表明大约有40%的民营企业愿意进行研发投资。其中四年总体的数据样本偏度值分别为0.34、0.44、0.37、0.35,峰度值分别为-1.89、-1.81、-1.87、-1.88,因此相对正态分布来说数据样本总体上呈现出了右偏的趋势,并且分布较为平缓。本文对不同产业的投资可能性进行了逐年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200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可能性比例分别为48%、58%、24%;2004年分别为64%、55%、21%;2006年分别为66%、57%、16%;2008年分别为61%、58%、17%。
为检验在4个年份中,中国不同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可能性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我们将对样本做非参数检验。研发投资可能性是0-1变量,因此我们采用SPSS17.0中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 Wallis Test方法进行检验。通过非参数检验结果(见表3)可得,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数据样本中,Kruskal Wallis H统计量的卡方值分别为412.179、340.119、548.956、541.802。此外,渐进显著性均为0.000,均小于0.05,这表明不同产业在研发投资可能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为进一步研究4年里不同产业的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那些产业之间,或者这4年的不同产业的差异程度有多大,我们继续利用SPSS软件进行组间差异的成对比较。结果(见表4)表明,4年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研发投资可能性均有显著性差异。
3.1.2研发投资可能性的动态趋势分析
2002年-2008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可能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见图1)。第一产业研发投资可能性稳中有增,总体上升13%,4年比例分别为48%、64%、66%和61%; 第二产业研发投资可能性比较平衡,4年比例分别为58%、55%、57%和58%;第三产业研发投资可能性震荡下降,总体下降了7%,4年比例为24%、21%、41%和17%。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从研发投资可能性的总体趋势来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间的研发投资倾向数值化均值基本围绕在0.6和0.57左右,研发投资可能性较为稳定,而第三产业研发投资可能性均值为0.26,且变化较大。不同产业间最明显的差距出现在2002年、2008年的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与我们之前研发投资可能性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第一产业的研发投资可能性在后三个年度均高于第二与第三产业,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研发投资可能性的总体趋势则较为一致。
3.2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总额分析
3.2.1研发投资总额的静态分析
在2002年—2008年,样本企业研发投资总额均值变化幅度较大,4年总体样本的研发投资总额值分别为64.66万元、107.79万元、41.01万元和49.51万元,此外相对正态分布来说数据样本总体上呈现出了右偏的趋势,且较为陡峭。本文对不同产业的投资总额进行了逐年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5。其中,200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民营企业研发总额均值分别为76.06万元、86.42万元、40.75万元;2004年分别为150.39万元、131.77万元、79.08万元;2006年分别为97.84万元、57.89万元、10、41万元;2008年分别为45.44万元、76.31万元、14.93万元。
万元
为检验在4个年份中,三大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总额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我们对样本做单因素检验。研发投资总额是连续变量,因此我们采用SPSS17.0参数检验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检验。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见表6),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数据样本中,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0.10、0.00、0.62。其中2002-2006年度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或等于0.1,说明该期间,三大产业间民营企业的研发投资总额有显著差异。而2008年显著性概率大于0.01,说明该年三大产业间民营企业的研发投资总额无显著差异。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为进一步研究4年里三大产业的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产业之间,我们继续利用SPSS软件进行组间差异的成对比较。根据表7,2006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以及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研发投资总额差异显著(显著水平为10%),2002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间研发投资总额差异显著(显著水平为1%),其他组间比较的结果差异不显著。该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2004年,2008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间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总额均值无显著差异,2004年、2008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间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总额均值无显著差异。而2006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间,以及2002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间,研发投资总额均值有显著差异。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3.2.2研发投资总额的趋势分析
2002年-200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总额发展趋势存在差异(见图2)。第一产业研发投资总额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后出现持续性下降,4年总额均值分别为76.06万元、150.39万元、97.84万元、45.44万元。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研发投资总额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后下降,但在2006年后出现反弹。其中第二产业4年的研发投资总额均值分别为86.42万元、131.77万元、57.89万元、76.31万元;第三产业四年总额均值分别40.75万元、79.08万元、10.41万元、14.93万元。
从研发投资总额的总体趋势来看,2006年以前三个经济带的研发投资总额走势基本相似,都在2004年达到顶峰后出现下降,而2006年以后却又呈现出不同的走势:第二产业的总额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一差异性与我们之前研发投资总额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完全符合。
3.3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分析
3.3.1研发投资强度的静态分析
在2002年—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间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均值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0.08、0.12、0.04和0.03,此外相对正态分布来说数据样本总体上呈现出了右偏的趋势,且非常陡峭。本文对不同产业的研发投资强度进行了逐年分析(见表8),其中,200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均值分别为0.07、0.08、0.08;2004年分别为0.09、0.15、0.09;2006年分别为0.03、0.05、0.01;2008年分别为0.02、0.02、0.04
为检验在4个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强度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本文对样本做单因素方差检验。研发投资强度是连续变量,因此我们采用SPSS17.0参数检验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检验,根据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见表9),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数据样本中,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0.86、0.65、0.36, 0.76,均大于0.1, 表明这4年间三大产业间的民营企业整体在研发强度方面差异不显著。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为进一步研究4年里三大产业内的两产业间的显著性差异,我们继续利用SPSS软件进行组间差异的成对比较。根据表10,2002年间不同产业组间的显著性概率均为1.000.远远大于0.1;2004年与2008年的概率分布于2002年一样,不同产业的组间显著性概率均为1.000;2006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显著性概率也为1.00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显著性概率为0.463,依旧远远大于0.1,不同产业组合间的投资强度差异不明显。因此,4年间不同的产业组间之间投资强度差异均不显著。
3.3.2研发投资强度的趋势分析
2002年-200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总额发展趋势存在差异(见图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研发投资强度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后出现持续性下降,4年总额均值分别为0.07、0.09、0.03、0.03以及0.08、0.15、0.05、0.02。第三产业研发投资强度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后下降,但在2006年后出现反弹,4年研发投资强度均值分别0.08、0.09、0.10以及0.04。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从研发投资强度的总体趋势来看,2006年以前三个经济带的研发投资强度走势基本相似,都在2004年达到顶峰后出现下降,而2006年以后却又呈现出不同的走势:第三产业的研发投资强度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些明显的特征和差异性与我们之前研发投资强度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而原因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进行阐述。
4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4.1不同产业间研发投资差异结论与原因分析
4.1.1静态差异结论及原因分析
2002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2006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研发投资总额上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当时我国加入WTO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有关。加入WTO,对于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第二产业相关企业,对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因此,在2002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研发总额均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在国家政策方面,“十五”规划中明确强调了农业基础地位,并且在2003年产业政策中,对于农业等相对较弱的产业实施帮扶,这一系列利好的消息可能导致2006年在研发总额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出现显著性差异。
4.1.2动态趋势结论及原因分析
2002年至2008年,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可能性在三大产业间变化趋势的差异显著。第一产业在2002-2004年间大幅上升后,其他几年表现平稳;第二产业趋势一直相对稳定,2004年虽有小幅下降,但最终回归初始水平;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平稳趋势,第三产业趋势波动较大,虽然2006年大幅上升,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与不同的产业发展基础有关,相对于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发展更为成熟,其相关企业对于研发投资的态度更为肯定,对于研发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其研发行为更多是受市场影响;而第三产业企业近年来虽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其研发投资行为更多的受到政策、经济环境以及行业特性的影响,由于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在2006年时第三产业研发投资可能性快速增长,但整体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且各年份在数值上明显低于其他产业。
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总额在三大产业间的变化趋势既有相似又有差异。2002-2006年,各产业研发投资总额趋势变化一致,均为先升后降,但在2006年以后,第二、第三产业呈现上升趋势,第一产业仍然是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当时国内宏观政策有关。2002年-2004年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些有利于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政策,例如2002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同时在融资方面银行也给予了相关的优惠的政策。在这一期间各产业研发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2004年初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虽然成功防止经济从局部过热扩散到整体,但是给民营企业还是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企业对于未来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在2004-2006年期间企业投资总额上呈现下降趋势。2006-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作用显现,经济发展趋于稳定,虽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对进出口行业影响较大,但是相较于国外,中国整体的经济环境良好,给中国民营企业带来信心。另外,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国家加大了对于第二、三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给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策方面: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36条”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社会中介服务业、2006年1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2007年十七大提出的“两个平等”更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和发展机遇。因此在这一期间,第二、三产业的研发投资规模呈现上升趋势。
民营企业投资强度在三大产业间的趋势总体相似。2002年-2006年,各产业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且第二产业投资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但是2006年以后,第三产业投资强度呈现上升趋势,第一和第二产业仍旧保持下降趋势,以上表现可能与当时我国具体的国内经济环境与政策有关。2003年,我国遭遇非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销售收入明显减少,因此出现了2002-2004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研发投资强度高于第一产业;200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经济转入稳定增长阶段,各产业销售收入增加,因此2004-2006年投资强度呈现下行趋势。2006年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相关行业对于研发投资重要性认识逐渐加强,研发投资总额明显增加,因此2006-2008年,第三产业投资强度呈现上升趋势。
4.2政策启示
基于产业视角探讨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政策启示方面,本文将主要从国家政策与市场环境进行阐述。
1)宏观政策与制度环境。
①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相较于发展比较成熟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对于研发投资重要性的认识,远远没有其他产业深刻。我国政府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对于研发投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国三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②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研发投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影响,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与适度的优惠,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既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是开展国际间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是把双刃剑,既保护了研发企业研发成果,同时又打击了没有研发实力、不愿意研发一味模仿的企业。但就长期而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势在必行,是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研发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2)市场体系与融资环境。
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强化市场对研发投资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因素。市场因素主要分为市场需求因素以及市场竞争因素。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可以使企业取得行业优势地位,并且新产品的价位相对来讲更高,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市场需求是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是企业研发投资的催化剂,市场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为了保住市场地位,企业必须进行研发投资。通过研发投资,企业可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保住企业市场地位、进一步拉开自己与竞争企业的差距、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搭建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平台,强化市场对于研发投资的促进作用。②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丰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融资渠道。融资环境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研发有着重要的影响,研发资金缺乏是阻碍我国民营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因素。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政府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则成为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相较于国营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的瓶颈,因此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丰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融资渠道,成为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方式。
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 篇4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它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 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目前, 大庆处于成熟阶段的典型产业集群尚很少并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但许多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都出现了类似产业集群的现象 (见下表) 。
大庆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并且效果显著。2008年, 大庆市兴化精细化工、石化产业等10个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7亿元, 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 完成利税11亿元。龙凤石化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肇源皮革工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被省中小企业局命名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但是, 当前大庆的产业集群大都面临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层次较低。不少集群增长方式粗放, 产品档次较低, 其竞争优势仍主要依靠于低成本尤其是工资成本优势。
二是网络不发达。各种专业化的中间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发育严重滞后。
三是创新力不足。各集群大都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模拟之风盛行。
四是品牌的缺失。集群内企业主要进行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 缺乏自主品牌。
五是根植性较差。在那些依靠外力驱动发展起来的集群, 外来企业与地区经济还没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游弋性产业较多, 没有解决好“落地生根”的问题。
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 目前大庆的产业集群大都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 即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 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这说明, 目前大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 仍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由于众多的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过度竞争, 靠产品数量多和价格低取胜, 由此导致利润摊薄, 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 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 很轻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
2 大庆民营企业在产业集群环境中自主创新的瓶颈分析
根据大庆民营企业的现状, 表面上看,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对现代生产技术创新组织和流程缺乏足够知识准备以及技术创新经验不足。但实际上, 真正阻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是现行创新体制和创新政策存在缺陷、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缺少先进创新文化的支撑。
2.1 创新体制和政策存在的缺陷
制度安排和政策推动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撑。尽管大庆在创新制度和政策的安排上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及其发展。但是, 由于我们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时期, 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还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问题与不足。
创新环境尚未形成。目前为止, 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建设还存在众多不足, 包括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假冒产品生产行为存有宽容心态。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创新行为形成巨大负面压力。
创新体系还有待完善。我们虽然初步建立了创新体系, 但必须看到, 由于国家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的, 还不可避免地带有转轨的特征。因此, 国家创新体系难免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摩擦, 从而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
创新激励不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和不配套, 是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大庆市政府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要自主创新, 但是实际上民营企业却是信贷、税收、土地和能源供给严重不足。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大庆民营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并且认为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较为完善, 问题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较弱。因此, 大多数企业认为, 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一般, 这应当引起大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2 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创新管理落后
创新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以及创新管理落后, 是大庆民营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题。
人才供给数量明显不足, 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随着大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总体上说, 无论是企业从业人员数量, 还是企业科技人员数量, 或是企业研发人员数量, 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但是, 高质量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一是企业科技人员, 尤其是研究开发人员数量占企业员工比重较低问题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二是专门人才还处于奇缺状态。
尚未普遍建立与创新需要相吻合的用人机制。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创新型人才, 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能否建立与创新需要相吻合的用人机制, 是企业能否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但是, 对于大多数大庆民营企业来说, 适应创新需要的用人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一是不少民营企业的用人观念陈旧;二是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三是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四是培训体系不完善, 人才储备不足。
2.3 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现有创新资源配置格局中, 民营企业占据什么位置, 直接关系到企业创新及其实现程度。大庆现行创新资源配置格局存在很多缺陷, 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创新。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 市场化配置所占比重很小。创新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 真正属于市场支配的创新资源并不多。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到目前为止, 创新资源的配置仍然处于以政府配置为主的状态。创新资源向高校和科研部门配置多, 向企业配置少, 向民营企业配置就更少。政策性配置占的比重较大, 市场化配置占的比重较小。由于市场已经成为实际上存在的资源配置基础, 因此, 尚未完成科研机制转换的高校和政府部门附属的科研机构, 必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导致这类机构的研究成果脱离企业需求很难实现研究成果的商业性应用。
创新资源使用政策不合理。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 忽视对应用研究的政策支持。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创新与政策性创新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基础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但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直接收益低、投资风险大等特点, 因此, 市场在推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和经常处于“失效状态”的。大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才出现了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倾向。实际上, 这种政策支持方式是有偏差的。创新型国家如美国的实践表明, 支持基础研究并不等于要放弃对应用研究的支持。相反, 国家财政投资既要为基础研究的展开提供财力支持, 又要注意资助必要的应用研究和中小企业急需的技术研究。与此同时, 还要注意把财政的无偿拨款与市场的约束与激励结合起来。
2.4 企业间创新协作与交流严重不足
对一个企业来说,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仅通过内部交流和生产协作等方式是无法满足企业创新与快速发展要求的。因此, 企业还必须着力拓展与外部的交流与协作。目前, 大庆民营企业间的交流与协作仍面临众多困难, 从而严重影响着企业创新的展开。
第一,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尚未建立起民营企业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他相关创新机构间协作与交流的平台。到目前为止, 大庆民营企业的创新往往表现为孤军奋斗者多, 交流和协作者少。
第二, 由于仍然存在的所有制和诚信歧视, 大庆民营企业很难与创新关联方建立应有的交流与协作机制。
第三,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协作和交流手段与理念的限制和欠缺, 大庆民营企业还很难与外部创新关联方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关系和机制。
第四, 未能建立有效的交流与协作利益机制。只有与交流协作方建立双赢或多赢的机制, 交流与协作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但是直到现在, 大庆民营企业与外部长期交流与协作的机制并未普遍建立。虽然有些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关系, 但一旦在收益分享上出现矛盾, 这种交流与协作就会迅速解体。
3 产业集群下大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3.1 重视集群环境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 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必须是一个能不断刺激创新, 并使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的环境。对单个企业来说, 所有其他相关企业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法规等都是环境因素。各因素对单个企业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正向的、负向的、主要的或次要的。总体来看, 环境的综合影响总是有利、不利或中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环境应该是有利于技术等知识的产生、传播及产业化的。对于集群环境来说, 环境容量是个重要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由于环境的影响或制约,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一个起始容量和饱和容量, 当企业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 集群将自动成长, 不同性质的及不同环境中集群成长的起始企业数一般是有差异的。集群不断扩大, 到一定限度时, 该地区的环境将不能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企业数目将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3.2 选择合适的自主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这三种模式创新要求、创新难度各不相同。原始创新属于新领域内的创新, 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均远高于其他两种模式的创新;集成创新是对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综合开发而实现的创新, 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低于原始创新而高于消化创新;消化创新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之上的再创新, 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是三种创新模式中最低的。企业在定位自主创新模式时, 一定要结合自身实力, 包括资金的充裕度、人才的专业和层次、科研设备的先进性, 而且要对创新在时间上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避免在时间上消耗精力。一般来讲, 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可以以原始创新为主, 兼顾一定程度上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实力一般的, 宜专注于集成创新;实力较弱的, 则应从消化创新做起,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最好先不涉猎, 等实力壮大后再作考虑。同时, 处于不同产业集群的民营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李航.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讨[J].企业家天地, 2010 (1) :45-46.
[2]陈云玲.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 2009 (2) :72-76.
[3]赵丽丽.金融危机背景下看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J].2009 (11) :31-32.
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 篇5
1 互联网产业链的组成
1.1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来源于ARPANET, 是美国用于组建高可用性网络的军用技术, 民用后的第一个实体是NSFNET,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建设用于在大学间共享学术文档。随着互联网全球范围内的开放, 其支持的应用也由传统的文本、浏览扩展到今天的视频、语音、网络游戏等复杂业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网络中流量的爆发性增长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互联网中各个功能实体不断分化, 从最初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扩展到今天的互联网模式:复杂的组网方案、灵活多样的内容分发机制, 互联网中的各个角色共同形成了互联网产业链。
1.2 互联网产业分工和资金流向
互联网产业链的根本是为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以获取利润, 在这一过程中, 服务提供方向被服务方收取费用, 资金的流向和服务的方向是相反的 (见图1, 这里只显示和运营商关系较密切的主要参与者) 。
运营商:提供基础网络服务, 既为ICP提供互联网出口, 也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是互联网应用的提供者, 但其业务的分发依赖于产业链中其他角色。
CDN运营商:为ICP提供静态资源的内容分发服务, 用于保障互联网应用 (尤其是大流量的视频类应用) 的资源尽可能贴近客户, 保障客户感知。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为ICP提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这是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新兴的产业, 把ICP原本的服务器硬件维护工作剥离出来。
客户:广大网民, 互联网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也是利润的最终来源。
在互联网产业链的各角色中, 越靠近客户的角色就具有更大的话语权, 拥有再次分配利益的能力。
2 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产业链条中, 传统电信运营商处于相对底层的位置,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爆发性增长, 运营商在其中获取的利润增长相比产业链中的其他参与者而言非常低, 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互联网应用对传统电信业务的替代作用强烈
ICP提供的通信类业务对传统的电信业务具有强烈的替代作用, 微信、imassage等应用完全可以替代并扩展传统的短彩信业务范畴, 而Skype等语音通信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话音业务构成威胁。基于目前的互联网发展形势, 互联网应用很可能在未来的几年内逐步蚕食传统通信服务市场份额。
2.2 在互联网新兴业务中运营商缺乏参与度与话语权
由于互联网是基于IP通信技术的网络, 其本质特性是业务和承载网络相分离, 在这一前提下, ICP所提供的新业务并不需要运营商的深度参与;同时, ICP基于自身利益, 也在尽力使电信运营商“管道化”。互联网的新兴业务几乎都缺乏运营商的参与, 而由于ICP是客户在使用互联网各类应用中首先面对的角色, 其收取客户费用后在产业链中进行二次分配, 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性。
3 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发展策略
为了在互联网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避免沦为单纯的底层管道, 电信运营商需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互联网产业之中, 提高产业地位, 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3.1 加强传统互联网网络运营能力
互联网承载网络运营是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能力, 目前几乎所有运营商都意识到需要加强承载网络的分析和控制能力是参与互联网角逐的基础。智能管道的提出是电信运营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互联网行业的关键技术, 运营商提出构建“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的智能管道。在这一理想下, 运营商力求能通过PCC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对ICP的业务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干预。
3.2 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产业中的扩展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积极的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其他角色中去, 尤其是向更上层的产业进行扩展。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 直接替代ICP的功能可能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 但是在一些涉及硬件运营的行业中, 例如CDN, 云计算, 运营商具有一展身手的可能性。目前电信和联通公司已宣布计划联合建立CDN运营公司就是对这一战略的实践。同时, 运营商更希望能建立类似苹果市场的内容聚合平台, 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 可以掌握产业链的制高点。
4 总结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 电信运营商必须积极主动的采取各项措施来避免边缘化, 基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考虑, 需要发展智能管道等加强网络管控能力的战略, 而基于产业内发展规律的考虑, 运营商同时需要涉足CDN、云计算等新的产业, 抢占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制高点。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在互联网产业链条中, 传统电信运营商处于相对底层的位置,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运营商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发展现状, 并对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运营商,互联网,智能管道,CDN
参考文献
[1]彭湘凯.CDN网络及其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2) .
[2]刘葳漪.互联网网站面面观[J].信息化建设, 2000.
[3]刘兵, 余章坤, 唐守廉.浅谈电信运营商的转型[J].电信科学, 2006.
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 篇6
1.1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从全球角度来看, 美国重点在新能源、环保产业上, 仅在电动汽车产业财政支持就投入140亿美元;欧盟重点提高“绿色技术”;日本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韩国也制定了17项新兴产业的《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1.2 我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 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我国正加快新兴产业启动, 国务院于2010年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
2015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GDP的8%。2020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5%, 产业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生产能力, 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基本建立;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
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是我国主要产业转型的方向, 民营经济是我国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变化的市场中反应更加迅捷, 相应的机制改变也更加灵活, 因此,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是保持我国经济高效持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重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 推动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重庆推动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现实选择。重庆市培育新兴产业, 在多个领域有所突破, 混合动力汽车、3G手机、胶囊电子内窥镜、海扶聚焦刀、2兆瓦风力发电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面市。现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园、茶园新区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相继建成, 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2012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超过4 000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5%。到2015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 (信息来自重庆市商会) , 成为重庆市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建成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 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装备等10个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4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庆民营经济增强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重庆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 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民营经济总体上仍处于传统低端产业和粗放型增长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 重庆民营经济必须加快发展转型, 抓住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 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 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由要素投入型驱动向技术创新型驱动的跨越。这既是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也是重庆民营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 重庆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不仅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 亦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致的旺盛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2.1 民营新兴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根据对重庆市民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节能环保产业有一定规模, 分散在各个行业中, 且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水处理设备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民营企业有所发展, 但目前体量较小, 电子类龙头骨干企业还未显现, 未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将有较大发展, 将推动民企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生物产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和生物材料领域上,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多, 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新材料规上企业较多, 规上产值较大, 但种类纷繁, 涉及信息材料 (电子、光导材料) 、新能源 (硅基太阳能电池材料) 、金属材料 (漆包线) 、金属合金材料 (铝镁合金材料) 、建材 (新型墙材) 、特色纺织品 (高化纤) 等多个行业领域。
2.2 未来新产业取向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 根据现有产业基础, 明确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选择不同的战略重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贯彻国家和重庆市产业战略意图, 注重重庆民营企业现实产业基础, 符合重庆经济发展实际, 近期选择一些新技术领域、正处成长期的新兴产业, 明确重点, 加大培育突破力度, 发展成为今后的支柱产业;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 要瞄准科技前沿、萌芽期的产业, 使民营企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重庆“十二五”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规划, 结合民营企业在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最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在优势, 建议民营企业产业应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瑞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作为民营经济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重点培育发展新兴优势型产业、稳步发展新兴配套产业的发展思路, 重点培育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使其成新兴优势型产业;同时, 稳步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瑞装备制造为新兴配套产业, 建立和形成“3+X”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格局。
3 促进重庆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 如何进一步发挥民企的作用, 实现重庆市制定的“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结合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实际, 提出如下建议, 以有助于推进重庆民营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1 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和规划
进一步充分认识培育发展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区县政府要结合产业实际, 抢抓重大机遇, 明确发展方向, 突破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 化解瓶颈制约, 推进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1) 建立推进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构。设立市级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领导小组, 成立市民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 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市工商联协调市级有关部门, 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推进计划制订、资源配制、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
2) 将民营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战略规划。将民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市级总体规划中, 实现资源的集成配置, 制订实施《重庆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市级有关部门要围绕民营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分工负责, 有效运作, 合力推进。各区县应根据本地实际, 制定推进本市区县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方案, 明确具体目标任务, 落实推进计划, 并实施考核。
3.2 营造产业环境, 消除民企进入产业障碍
为了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府需要改善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市场准入, 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消除民企进入产业的障碍。
1) 消除民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障碍。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 完善技术、市场等准入标准, 引导地方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和国家战略需求, 进行产业定位与战略选择, 在资源配置上给予极大支持, 真正消除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障碍, 强化区域间民营企业的产业发展分工合作与协调配套, 形成面向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协同竞争的整体优势。
2) 加大对民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设立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推进核心技术投入和应用;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税收体制和投融资体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低碳环保规制等领域的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创新, 积极引入风投资金和私募基金, 帮助民营企业提早涉入新兴产业的投资开发领域, 通过技术和知识产权捆绑, 取得发展的先机。
3) 强化民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体系。重庆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 要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和政策研究, 富集国内外现有研究资源、成果、信息, 为企业提供服务, 尽快解决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信息弱势地位。建立民营经济新兴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跟踪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落实、发展趋向、关键技术、竞争态势等, 定期发布分析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年度分析报告, 为民营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指导和参考。
4) 加快建立起民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重庆民间资本相对比较充裕, 有“闲钱”、有投资愿望的民间业主大有人在, 因此, 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体系, 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民营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解决具有天然高风险性的民营科技企业初创和新产业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建议设立重庆民营经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银行等机构, 实现民间资本与新兴产业对接, 完善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
3.3 打造创新服务平台, 搞好技术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1) 做好技术研发攻关。依托重点骨干企业, 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加快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机构。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 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转化科技成果。对重大“原发性”的新产品的攻关, 政府对某些费用可予以“买单”支持。突破体制障碍, 统筹协调省内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央企、国企和民企科技力量, 对拟定产业项目的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进行重点研发攻关。
2) 做好项目成果转化。积极推进要以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总体思路, 政府配套资金支持民营企业主动项目成果转化, 引入大项目, 加快和提升产业转型, 实现民营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和发展方式低碳绿色化。
3) 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难题攻关等需求, 做好后备人才培育。建议民营企业要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 着力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 为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保障;建议对民营企业引进的优秀人才, 市委、市政府可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职称评审上给予优惠政策;建议市内各高等科技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围绕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调整专业、加速培育后备研发人才和高级技工。
3.4 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在政府从政策上引导和支持, 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 民营企业要发挥自身在机制、效率上的优势, 把握这一难得机遇, 积极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 加快技术创新。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技术改造强度, 努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 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不断完善产业链, 形成核心竞争力, 并逐步获取行业的话语权和产品的定价权。
2) 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在立足于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 通过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式对产业进行优化, 推进产品功能的创新和规模的扩张, 实现向新兴产业的过渡。
3) 创新商业管理模式。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商业模式。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使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起来, 民间资本与新兴产业项目对接起来, 使重庆民营经济发挥自身优势, 做大做强产业, 并使新兴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单东.民营经济的产业转移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N].杭州日报, 2011-06-20 (A07) .
[2]金园.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J].科技与企业, 2010 (12) .
[3]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楚雄政报, 2010 (06) .
[4]彭韬, 易兴华, 张均林.重庆“破题”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N].中国联合商报, 2010-04-19.
[5]智强, 郭树涵.2020年的装备工业[J].中国新时代, 2012.
[6]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 篇7
2012年, 工信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 (简称《意见》) , 鼓励电信业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提出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电信业, 积极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和参与范围。加快推进电信法制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 为民间资本参与电信业竞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意见》还提出了激励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八个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开展接入网业务的试点和用户驻地网业务;鼓励民间资本开展网络托管业务;鼓励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用户管线建设以及通信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等企业资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的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鼓励民营电信企业“走出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此后两年, 电信业一步步的贯彻着国家相关意见:向民营企业发放虚拟运营商牌照、成立铁塔公司并计划引入民营资本, 以及试点民营企业开展宽带接入网业务, 种种迹象表明, 过去犹如铜墙铁壁般的行业壁垒正在一步步地被打破。
三项举动面面观
2013年12月26日, 工信部正式向首批11家民营企业发放虚拟运营商牌照。此后, 分别于2014年1月29日、8月25日、11月20日和12月18日先后发放了4批牌照。12月18日发放第五批虚拟运营牌照后, 工信部表示, 至此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申请审批工作已结束, 共42家民营企业 (含浙江、广东省内各批复1家) 获得试点批文。截至2014年11月25日, 虚拟运营商用户数达到110万, 放号量最大的单个虚拟运营商已发放超过20万号, 第二名为18万左右, 前三名加起来已放出超过50万号。其中, 有互联网经验的虚拟运营商发展较好, 如蜗牛、苏宁、国美和阿里等均位列第一梯队, 而迪信通、爱施德、天音、巴士在线、分享通信、京东等则在第二梯队。
虚拟运营商已过周岁, 然而用户数尚不及基础运营商的零头。虽然虚拟运营商时常抱怨运营商给自己的批发价甚至高于零售价, 但正如分析师、蓝戈智库专家梁既白对本刊记者所说, 批发价太贵只是借口, 运营商自然不会主动让出大量资源帮助虚拟运营商冲击自己。价格是运营商的优势, 与运营商拼价格, 对虚拟运营商而言, 十分不明智。虚拟运营商应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模式, 用自己的特点为用户提供有特色的服务, 并藉此黏住用户, 才是成功的重点。
根据国外经验, 虚拟运营商最终存活下来的比例并不大, 而对国内的情况, 根据茁思迅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合伙人金峰预计, 现有的虚拟运营商中, 最终能存活的只有三分之一。事实上, 很多企业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 并非追求在虚拟运营方面有所作为, 只是为了占住位置而已, 而其主营业务大多不在虚拟运营上。
2014年7月15日, 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后更名为“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俗称铁塔公司) 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100亿元, 其中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各自占有40.0%、30.1%和29.9%的股权。
2014年9月, 铁塔公司召开第一次总经理座谈会。会议上, 铁塔公司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 2014年年底前形成对增量铁塔、站址资源及附属设施的新建能力;第二步, 完成对三家电信企业相关存量资产的注入和收购;第三步, 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 在此基础上择机上市。同年12月1日, 在国资委和工信部的联合组织下, 三家电信运营商与铁塔公司召开了全国“铁塔相关资产清查评估工作动员会议”, 启动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根据公开资料, 资产评估以2014年10月31日为基准日, 三家电信企业与铁塔公司在2015年8月底前完成存量铁塔资产交割。至此, 铁塔公司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第二步完成后, 按照计划, 应该进行第三步, 即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然而, 对于铁塔公司是否应该引入民营资本, 业内观点亦不统一。有观点认为, 铁塔公司的垄断性质决定其引入民营资本意义不大, 亦有观点认为, 引入民营企业能让民营资本在基础资源提供上取得话语权。
年关将至, 又一重大消息爆出。12月25日, 工信部发布《关于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通告》, 表示将在16个城市启动民营企业开展宽带接入网业务试点:鼓励拥有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民营企业, 从基础电信企业租用接入网络资源, 以自有品牌为用户提供宽带上网服务。工信部称, 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 将有力拉动民间投资, 扩大信息消费, 进一步繁荣信息通信市场, 促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业务服务水平提升, 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电信行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 民营企业即使再富裕也很难有财力建设一个网络与运营商分庭抗礼。在电信运营市场对民营资本开放过程中, 宽带接入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开放点。而民营资本进入宽带接入市场, 便可以通过竞争模式逐渐打开市场, 最终使得消费者从中获益。
目前宽带市场存在诸多乱象, 其中之一就是局部垄断, 虽然市场上有多家运营商, 但如果其中的一家与小区物业等在该区域有“特权”的组织签订协议, 则整个区域的消费者便无法自己选择, 也不能享受竞争带来的实惠。而民营资本更加灵活, 进入宽带市场后有助于打破这种垄断;此外, 在部分地区的覆盖问题上, 民营资本亦能又施展空间。
漫漫长路须求索
然而, 即使有政策支持, 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运营市场, 面临的也不是一条坦途。
对于虚拟运营商而言, 2015年是关键的一年。中国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邹学勇向本刊记者介绍, 2015年对虚拟运营商而言是洗牌的一年, 它们不是被淘汰, 而是有可能被收购或者成为战略投资的对象。2014年虚拟运营商发牌的一年, 2015年则是其成长的一年。在这一年里, 虚拟运营商首先需要完成签署的用户发展数以保住牌照还要促进通信行业走向市场化。想要保住牌照, 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品牌, 并共同维系170号码的品牌;其次, 要找到差异化经营的产品和服务;然后, 要在精细化的小众市场精耕细作, 例如京东瞄准电商市场、国美瞄准店面附近的市场;最后, 在企业内部战略层面上, 要提升虚拟运营商的地位, 给予其更多的资源。在这一年里, 虚拟运营商还要更注重用户的转化, 即将企业原本的用户资源转化到虚拟运营商业务中。
2015年, 铁塔公司能否顺利引入民营资本?梁既白指出, 铁塔公司是比较优质的企业, 民营资本从中获得回报的可能性大。因此, 就这个问题而言, 民营资本本身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进度问题。引进民营资本虽然是国家的设想, 但对铁塔公司而言, 最迫切的还是现有资源的交接和相应制度的建设。
即使有政策的支持, 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运营市场依然面临着多种难题。独立IT、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此前工信部更愿意用行政性手段而非市场手段约束管理运营商, 而民营资本进入后, 工信部、基础运营商和民营企业都需要做相应调整, 而这种调整并不简单。
而金峰认为, 民营资本面临的障碍主要来自三方面:资本障碍、竞争障碍和政策障碍。资本障碍方面, 在ICT行业中, 电信业的投入相对较大;竞争障碍方面, 民营资本的经营性资源来自于传统电信运营商提供, 面对竞争对手, 传统电信运营商可能会有所限制;政策障碍方面, 电信业的基本法律为十余年前制定, 对民营资本进入实际有所限制。后期虽然开放, 但是是以文件形式推进, 在遇到争议性问题时, 还是会以基本法律为主, 因此对民营资本会有不利之处。
梁既白认为, 在有国家政策保障的前提下, 民营资本最大的障碍并不在于三大运营商, 而在于虚拟运营商本身。目前虚拟运营商商业模式很模糊, 除了少数几家外, 大部分还未找到适合自身的价值模式。对虚拟运营商而言, 最关键的在于是否能在目标市场站住脚, 而这是市场问题, 必须依靠市场解决。
深度开放正当时
通信行业内, 三家基础运营商呈寡头垄断态势;近年来, 由于市场增量有限, 三家基础运营商之间竞争愈演愈烈, 同时, 互联网行业的崛起, 对通信行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此时将通信运营市场像民营资本开放是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呢?
民营资本进入通信运营市场, 势必为其补充新的血液。金峰认为, 此举的意义不在于激发用户使用更多业务, 直接带来更多收入, 而在于可以将电信资源以新的形式注入到其他产业中, 创造出新的消费模式, 进而拓展出更广阔的收入增长空间。
金峰认为, 现在国民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方式, 这就需要激发民间的存量资金, 使其真正投入到能够形成增量收入的实体中, 而非陷于零和的金融博弈里。而电信行业的竞争基础相对较好, 适合优先开放。
据梁既白介绍, 通信行业正处于逐渐市场化的过程中, 2007、2008年后, IT行业突破CT壁垒, 以OTT等形式进入到行业中, 对运营商传统业务产生了异质化替代。事实上, 民营资本即使不能直接进入运营市场, 也已通过其他方法影响到了市场竞争, 因而电信运营市场对民营资本深度开放, 实际上正是大势所趋。
【电信产业民营化研究】推荐阅读:
电信产业民营化探讨06-16
电信产业结构研究10-28
中国电信产业08-13
民营产业08-29
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研究06-15
约旦电信市场分析研究报告07-04
产业集群研究05-17
语言产业研究06-03
产业集群研究06-12
电信渠道拓展方案-电信拓展方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