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产业民营化探讨

2024-06-16

电信产业民营化探讨(共3篇)

电信产业民营化探讨 篇1

1 三峡区域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现状

1.1 工商个体户的行业分布

以宜昌市为例, 工商个体户主要分布于批发零售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住宿和餐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制造业。上述5个行业占总户数、从业人数及注册资金的比重分别为:93.34%、91.99%、83.32%。在上述5个行业中, 批发零售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又居主要地位, 二者占总户数、从业人数及注册资金的比重分别为68.27%、58.52%、49.36%。

1.2 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

以宜昌市为例, 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及建筑业。这五个行业的民营企业个数占总数的85.0%, 从业人员数占总数的80.6%, 所创造的增加值占总数的83.4%, 从业人员的收入占总数的84.8%。具体数据见表2。

重庆三峡库区个体经济是民营经济的主体, 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洗选、纺织、农副产品加工、金属制品、家具制造等14大行业。重庆三峡库区民营企业发展有所不足, 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

2 三峡区域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个体经济产业结构较为落后

从宜昌工商个体户的产业分布来看, 工商个体户在第一产业中户数及就业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注册资金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商个体户在第二产业中的户数及注册资金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业比例与全国水平相当;工商个体户在第三产业中的户数、从业人数、注册资金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宜昌市工商个体经济过多地集中在第三产业, 在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中发展不足, 产业结构较为落后。

2.2 民营企业外向程度较低

宜昌市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二产业 (含制造业、建筑业) 从业人员占总数的44.6%, 增加值占总数的65.9%, 劳动者收入占总数的54.7%。在第二产业中又以食品及矿产资源加工业为主, 这虽与地方农业发展、资源开采紧密联系, 但在全国制造业中的分工地位却较低。例如, 在远安县, 矿产资源性企业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磷矿、煤矿企业超过私营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2.3 民营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宜昌市民营经济在夷陵、宜都、枝江、当阳峰等县市区中发展较快, 在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发展相对滞后。从经济增加值来看, 前四个地区的规模在60亿元左右, 后五个县的规模在10亿~15亿元, 二者相差4~5倍。这一差距水平与洛阳市的情况相当。洛阳有一个平原市, 四个丘陵县, 四个深山区县。资料显示, 2005年年底生产总值最高的三个县县均值与其余县的比例为4∶1。

3 三峡区域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3.1 立足本地资源, 培育主导产业

三峡区域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因此, 应立足现有矿产、农产品等资源, 发展主导产业。在湖北省宜昌市, 民营经济发展可着重培育以下主导产业: (1) 磷化工产业。宜昌市是全国八大磷矿区之一, 磷矿石探明储量达10.93亿吨。目前, 我国磷化工产品仍以基础产品为主, 精细磷化工产品只占4%。磷精细化工产品有上百种, 宜昌市目前只能生产25种, 发展潜力很大。 (2) 多晶硅产业。根据《宜昌多晶硅产业发展规划》, 宜昌多晶硅材料产业到2010年可实现多晶硅工业产值150亿元, 到2020年形成千亿元大产业。 (3) 农产品加工业。宜昌市农产品加工业可重点发展以下行业:①以柑橘为主的水果加工业。宜昌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柑橘主产区, 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水果加工具有有利条件;②茶叶加工业。宜昌市盛产茶叶, 茶叶质量好, 茶叶加工业具有发展潜力;③蔬菜加工业。该行业可以高山无公害反季节特色菜为依托大力发展。 (4) 旅游业。宜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峡工程使得宜昌成为全球知名旅游区。民营经济可积极参与到本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来, 促进自身及旅游业的发展。

3.2 推进全民创业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创业,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样需要全民沿着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进行创业。这一方面有利于民营经济总体结构的优化, 另一方面也利于个体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为此, 应在准入门槛、创业平台、财税支持、融资担保、服务体系等方面制定有效的创业扶持政策, 鼓励全民创业, 鼓励全民向主导产业靠拢, 沿着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创业。

3.3 完善服务体系

3.3.1 提供信息服务

民营经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会遇到信息不足的困难, 尤其是对市场的把握缺少从宏观、中观层面的思考, 往往局限于自己熟悉的市场, 不能从行业发展、区域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为此政府部门应该组织相应的力量,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设立了众多的行业主管局, 这些主管局一方面干涉了企业的内部管理, 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如果现在有相应的组织为民营经济提供信息, 而又不干涉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 这样民营经济发展就会大为受益。考虑到此类组织的运行成本, 可将此类组织设在大学。大学本有为社会服务的愿望及义务, 同时又有为社会服务的力量。如果在大学内组织相应的力量, 赋予相应的职能, 给以适当的扶持, 加上严格考核, 将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与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紧密联系起来, 彼此都能获益。当然, 政府扶持相应的商业运作的社会力量也是可行的。政府对扶持对象也应进行严格的考核, 以防投入被不合理的运用。

3.3.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从根本上讲, 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我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但这在短时期又难于实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可行的途径有:①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 并严格进行管理;②允许部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③允许民间协会成立非营利性的基金, 以内部服务的方式满足民营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由于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 其生命周期较短, 经营风险较大, 上述途径中的第一个途径是最为重要的。民营中小企业在企业这个大群体中是弱势群体, 同时它们又解决了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它们理应受到社会的扶持。

摘要:本文分析了三峡区域工商个体户及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 认为三峡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着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外向程度较低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提出了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全民创业、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民营经济,工商个体户,民营企业,三峡区域

参考文献

[1]马文波, 徐鹏.重庆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J].乡镇经济, 2008 (9) :106-110.

[2]2001年全国个体工商业发展基本情况[J].工商行政管理, 2002 (8) :49-50.

[3]王文松.洛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商场现代化[J].d2007 (4下) :229-230.

电信产业民营化探讨 篇2

一、黑龙江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一) 黑龙江省的农林牧渔业产业集群集聚性不显著

黑龙江省的农林牧渔业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集聚现象不显著, 但是经济效益比较好;而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虽具有一定的集聚性, 但经济效益不佳。结合黑龙江省自然地理情况, 可看出农林牧渔及相关产业虽具有资源优势, 但产业的集聚性不高, 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同时大力引进民营资本, 促进产业集聚, 充分发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政府应对投资于该产业的民营资本给以税收和政策上的优惠, 以鼓励民营资本的投资。

(二) 黑龙江省的旅游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虽然目前黑龙江省的旅游业集聚性不强, 但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拥有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宝库, 如伊春的五营森林被誉为“天然氧吧”, 五大连池被誉为“保健圣地”;牡丹江的镜泊湖、原始森林等似仙境, 哈尔滨以“冰城”驰名国内外, 太阳岛、东北虎园每年也以其特色吸引大量游客等。大力开发黑龙江省旅游资源, 发展黑龙江省旅游产业, 需要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 同时政府应积极保护环境资源, 制订东北地区环境和旅游业的长期良性发展规划,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黑龙江省的医药制造业表现出良好的集聚趋势

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医药制造业走集聚道路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和开发当地资源, 民营经济在该产业可大有作为。但是, 目前来看, 虽然医药制造业表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 但尚不具备规模。政府采取舆论宣传、税收优惠、发展服务性基础设施、提供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 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的进人。同时在集聚发展初期, 政府作为相关产业的企业相互交流的中间人, 促进企业之间的对话、信任和相互学习, 使地区企业之间达到互补、共存的关系, 增强区域内产业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黑龙江省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根据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现状及黑龙江省民营经济集群的SWOT分析, 可看出黑龙江省民营经济集群主要应以资源、市场为纽带, 联合其他省市及国外资本、技术, 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具体来讲, 其民营经济集群的构建建议选择以下模式。

(一) 以资源为依托的企业集群模式

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民营经济集群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黑龙江省以资源为依托形成民营经济集群模式已初见成效。

以兰西亚麻产业为例, 近年来, 兰西县充分利用亚麻市场看好的机遇, 依托亚麻基地的保障优势, 大力发展亚麻原料、纺纱等生产, 积极构建亚麻产业集群, 亚麻纤维、亚麻细布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目前兰西, 已被中国亚麻协会命名为“中国亚麻城”。

除此之外,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广大, 居全国之首;森林资源和后备资源发展潜力大,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地下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居全国之首, 全省煤炭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 同时又是全国通往能源大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 区位及资源优势极为明显。

因此, 借助于黑龙江省特有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 从事相同或相近、相关联的民营企业可在现代“双赢”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竞争与合作, 发展以资源为依托的民营企业集群。

(二) 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 大量中、小企业围绕着龙头企业的最终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或原料供应等活动, 大型企业作为龙头对这些小企业发挥着带动作用。同时, 现有的中小民营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借助于大型国济集群发展的框架也已初步形成, 如尚志市已初步形成地板块、铅笔及铅笔板、木制套娃、手套编织四大产业集群。双城雀巢、娃哈哈、飞鹤乳业不断壮大, 不但拉动了当地畜牧业, 也引来了专门生产铁盒的投资者;宾西经济开发区内, 围绕方便面的生产, 各企业分工生产方便面, 方便面外包装, 肉牛加工生产线等, 也初步形成了集群效应。

通过构建以一些大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 可以做到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互惠互利, 促进民营企业的公平竞争与协作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 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企业集群模式

当下, 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空间, 中小企业原本在一个围度内狭小的市场中不可能实现的职能经济性和合作在全球市场中可以实现了, 全球化还促进了经济活动要素的流动性, 因而削弱了中小企业在要素获得上的障碍。

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大多为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中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纵观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可以概括说, 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产品技术含量日趋提高, 企业经营状况和效益明显好转。

因此, 可以以高新技术为依托, 建立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民营企业集群。这类企业集群往往涉及到电子、通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行业;建立有严密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一条龙体系, 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必将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的主导力同时, 政府和科技部门要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类科技园区的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及项目引进发展。

(四) 品牌联结型企业集群模式

品牌联结型企业集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各自独立的企业共同便用某个品牌, 品牌把这些企业联结在一起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 中小民营企业依靠自身来提高品牌知名度需要的时间较长, 难度也较大, 为了实施品牌战略, 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 共同使用架个品牌, 依靠企业的合力来开发市场。

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由于绿色食品对资源、环境等条件的严重依赖, 以及各地重视和发展程度不同, 其生产和经营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呈现出企业和产品双集中的现象, 一些特色优势产品的产业集群在国内初具雏形。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绿色食品的省份, 绿色食品的产品、企业和产地集中的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这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为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多种经营产业, 为森工8大类88个品种的产品注册了“黑森”商标, 目前, 已有60多个企业和产品在使用“黑森”品牌。通过品牌的联结, 集群内的企业既保持了各自产权上的独立性, 又形成了共同的市场推动力, 能够在短时间内,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并推动本地区相关产品的市场销售,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 生态模式

生态模式下, 产业要素主要还是实物资源, 不过是在已有的生产技术水平下, 某些生产的副产品如果直接废弃会对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 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相违背, 所以生态模式的产生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的。

生态模式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生产经营体系。生态工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生态模式。

可以说, 生态模式是民营企业集群模式中的最高水平, 它的理想模式要求原料、能源、“三废”和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环流结构, 能源、资源在其中往复循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 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它不仅仅是技术、管理水平发展的产物, 更是人们生态意识发展的杰作, 随着价值链和生态链的融合, 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 生态模式必将成为黑龙江省民营经济集群发展的目标模式。

三、结语

黑龙江省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是在市场规律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也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要具体结合黑龙江省的省情深入分析, 以求更加良好高效的发展。当然民营企业的集群发展,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科技进步, 产业更新换代, 全球一体化, 知识经济, 网络经济的日新月异, 并且随着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黑龙江资源型城市的产也变化等等, 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就要求民营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 不断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摘要:相应的适合黑龙江省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即采取以资源为依托的企业集群模式、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模式、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企业集群模式、品牌联结型企业集群模式和生态模式。随着价值链和生态链的融合与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 生态模式必将成为黑龙江省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顺.民营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李继刚.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3]邵桂荣, 彭熠.技术创新与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化的动力源[J].科学学研究, 2008 (S2) :512-517.

[4]梁幸平.关于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J].财贸研究, 2003 (5) :39-41.

电信产业民营化探讨 篇3

我国电信市场经历了由政府垄断到鼓励竞争的变革。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 电信行业由我国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 邮电部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机构。改革开放之后, 国家逐渐放松对电信业的价格管制, 并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993年, 中国联通成立, 标志着国家对基础电信服务放松管制。同时, 邮电部的经营职能被剥离出来, 成为了中国电信。至此, 邮电部可以向申请进入电信市场的公司发放许可证, 电信市场出现了竞争的局面。

二、电信市场的市场结构特点

(一) 规模经济特性

电信行业有着非常显著的规模经济性, 这是因为电信网在最初建设时, 需布置通信线路、交换机、长途运输网、长途交换局等大量的基础设施, 产生大量的固定成本, 但在一定的通信容量下, 电信企业的规模越大、用户越多, 才会使平均成本越低, 利润越大。

(二) 电信行业的成本的沉淀性

电信企业投资形成的固定成本的专用性较强, 其所使用的设备仅限于本行业使用, 不同的网络往往设备也不相同, 其退出的成本非常高。并且, 这些设备都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电子设备, 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 其无形折旧也大大降低了其回收的价值。

(三) 范围经济特性

范围经济 (Economies of scope) 是指由厂商范围的扩大而非规模扩大带来的经济。电信市场的范围经济特性主要是由于合成效应:同一个厂商进行多品种生产的成本比分别生产的成本要低。电信企业可以在基础电信业务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电子信箱、可视图文、电子数据互换 (EDI) 、传真存储转发、在线数据库检索、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等增值业务。在发展增值业务时, 虽然总的成本没有下降, 但因总收入的增加, 平均成本会相应减少。

三、关于民营资本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壁垒分析

(一) 结构性进入壁垒

1. 规模经济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进入壁垒指的是新进入的企业只有占到行业产量的很大份额之后才能获得规模优势。截至2008年5月, 中国联通用户总数达1.6853亿;截至2008年底, 中国移动总用户数达4.57亿, 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的用户数已达到6亿多人, 将近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对于新进入的厂商, 由于本身用户的数目较少, 因此很难吸引其他的用户加入新的网络, 新用户即使因为资费较低而加入网络, 但由于新旧网络之间互联互通的限制, 再加上客户对其人际资源的依赖性, 将会使新的厂商的用户规模限制在很低的水平上, 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尤其是民营资本, 由于本身的实力限制, 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状态。

2. 绝对成本优势。

假定单位成本不随成本变化, 如图2, 无论产量多少, 在位企业的成本都要远远低于进入企业的平均成本。这说明原企业有着较大的成本优势, 会给新进入的民营企业造成很大的障碍。

3. 产品差别化壁垒。

以中国移动3G业务的套餐业务为例, 基本上可以符合所有3G业务客户的要求, 并且还有其基础业务作为补充。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推出了3G业务的不同套餐, 以面向不同消费水平的人士。电信产品差异丰富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电信市场的产品差异壁垒。当前, 电信市场的产品差异已经基本上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进入厂商为了吸引顾客对自己产品的偏好, 必须支付巨额的广告费用, 而在电信市场中, 顾客往往对原有企业的产品有很强烈的偏好, 新进入的厂商很难打破由产品差异造成的壁垒。

广告是形成产品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静态垄断的情况下, 企业的利润如下:

其中, c为单位可变成本, F为固定成本, PA为单位广告的费用, A为广告数量。

经过变形, 上式关于广告的一阶条件, 即多夫曼———斯坦条件为:

其中ε为需求的广告弹性。此式表明, 销售边际产品的收入越高就应该多做广告, 并且, 需求的广告弹性越大, 越该多做广告。

4. 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壁垒是指进入某一市场所必需的资本投资。电信市场的基础设备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新的厂商想要成功进入电信领域, 就必须摆脱在位厂商的依赖, 建立起自己的网络。例如, 在2008年电信重组中, 中国电信以662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 以438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业务, 合计1100亿元人民币。可见, 不论是通过收购或是自己建设网络, 都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中国的民营资本的筹资来源有限, 很难积累到必要资本量所必须的水平。

(二) 中国电信市场的行政性进入壁垒

主要是通过行政性法规设置进入壁垒。例如, 2000年9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十条中规定,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 且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2.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组网技术方案;3.有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4.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场地及相应的资源;5.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6.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其中第一条就对电信企业的所有权做出了限制, 给我国民营资本进入电信市场造成了极大的行政性壁垒。在我国, 政府在电信市场当中仍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新进入厂商为打破这种行政性进入壁垒时, 需要通过各级政府层层上报, 其中难免会出现寻租现象, 或受到在位企业的阻挠, 也会增大新民营企业的成本, 给民营企业造成极大的负担。

(三) 中国电信市场的战略性进入壁垒

1. 阻止进入投资策略。

指在需求增长较高的行业中, 尽管存在着各种进入的壁垒, 但是只因为需求的快速增长, 也会对其他的企业形成诱惑。因此, 原有的企业适当增加对生产能力的投资, 保持一定过剩的生产能力, 可以成功地阻止新企业的进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电信市场已经出现电信基础设备供给能力过剩的问题, 一旦有新的厂商进入, 在位厂商就会利用其过剩的生产能力, 提高市场供给, 降低价格, 阻止新厂商进入。民营资本在进入时, 在位的企业很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排挤民营资本, 使其失败。

2. 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例如, 在最近打得如火如荼的3G战争中, 北京移动就推出了一种3G上网套餐, 在使用期间, 用户每月可以获得105G的流量, 超出部分不计费, 即不限本地流量;7个月内国内漫游流量为350M。中国移动各地分公司在今年年初的3G战中大幅调低了流量费, 此举不是为了创收, 而是为了保留和争取客户。民营资本作为新进入企业进入电信市场时, 显然不能承受掠夺性定价所带来的起初巨大的损失。

四、政策建议

(一) 适当放松对经营许可证的申请条件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2009年2月4日) 规定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 应当符合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 并且公司的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国家应该逐渐个放松对民营资本的限制, 增加民营资本的持股比例, 提高民营资本在电信行业的竞争力。在允许、提倡适度竞争的同时充分把握市场的准入规则, 反对市场垄断, 实现有效率的竞争。

(二) 完善的法律法规, 成立更为独立的电信监管机构

监管机构的功能应由管制逐渐转向监督, 在降低政府的行政性进入壁垒的同时,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切实保障电信市场的效率、公平。

(三) 弱化或取消不对称的规则

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电信业在引入竞争的初期都实行了不对称的政策, 但它完全是一种行政手段, 会对市场运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前,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3家厂商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 应取消对中国联通或者电信的不对称规则, 对其他新进入厂商尤其是民营资本应弱化不对称规则。

(四) 交叉进入

交叉进入是指电信运营商可以进入其它电信运营商的业务领域。允许交叉进入有利于企业的资源共享, 适应电信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点, 也适应用户对电信业务综合、全方位的需求。

民营资本在进入电信市场时要尽量避免与在位国有企业的同质化竞争, 而要多关注信息内容服务和增值服务, 例如互联网业务、游戏、音乐试听、下载等, 避免与在位厂商的正面交锋。

参考文献

[1]郑奇宝.从垄断到竞争——电信行业规制理论与实证研究[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2]李太勇.市场进入壁垒[M].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2.

[3]黄海波.电信管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4]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王慧炯, 陈小洪.产业组织与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内部管理防治财务舞弊下一篇:大专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