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部门论文(共3篇)
民营部门论文 篇1
一、引言
市场化改革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近二十几年, 国企民营化浪潮也几乎席卷世界各国。俄罗斯以及许多东欧国家采取了全面快速民营化这样一种激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这种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标准的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 它认为清晰界定的产权是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而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经济转轨方式。田国强提出内生产权所有制安排理论, 论证了经济自主化、市场化和民营化三阶段式渐进改革方式的合理性。斯科特·沃尔斯顿的一项关于电信业改革问题的研究认为:民营化之前先行确立规制权威的电信企业, 与电信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电话普及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提供了关于改革顺序应如何安排的经验性证据。本文试图在竞争与规制的制度框架中分析国有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改革的方式与步骤。
二、改革的背景
近几年, 国内外对于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质量方面掀起质疑声浪, 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 给企业以及市场监管者都重重地敲响警钟。以往并不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国家质检总局浮上台面, 频频成为媒体焦点。虽然国外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围攻难免让人看出别有用心的痕迹, 显然背后藏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手。但是以三鹿奶粉为代表的典型事件, 也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我国承担技术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机构是成立于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简称国家质检总局) , 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合并而成, 直属国务院。其中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前身是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总局、国家经贸委质量局三个部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经济自由化的阶段, 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共存于经济中, 同时市场体系也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起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于产品质量的管理职能逐渐强化, 发展成为一个兼具科学研究、市场监管以及技术服务的综合性部门。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开始实行省以下的垂直管理。质检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分四级设置, 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级质检系统都由行政机构和技术机构两部分构成。行政机构即国家、省、市、县各级技术监督局, 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各级技术监督局又分别下设各类事业性技术机构, 包括产品检验机构、计量器具检测机构、标准及信息研究机构等等。这样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国家质检系统就构成了一个站点遍布全国由国家直接管控的庞大系统。
三、质检部门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的体制性弊端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个层面:⑴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国家质检总局下设有各类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和总局各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着国家各项科研与政策制定的任务。比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着研究建立、维护、保存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研究相关的精密测量技术的任务。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负责组织起草有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研拟各项方针政策。⑵行政执法的职责。质检系统依法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有关事项进行监管。以维护国家在生产、流通以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⑶检验检测校准工作。质检系统各级技术机构面向企业、个人承担具体的产品检验、检测和校准工作。一方面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保障, 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标准化、计量测试和和产 (商) 品检验技术服务。从这三方面的职责不难看出, 技术机构虽然将逐步被推向市场, 但是它依然在行政上是直接隶属于技术监督局的, 因此整个质检系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项工作的立法者、执法者同时还是为市场提供服务的经营者, 其中所固有的矛盾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一种矛盾的状况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行政性垄断导致检验检测机构低效率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 其技术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与上级行政部门有着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整个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行政性垄断。而这种垄断特性又直接导致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低效率。⑴行政垄断导致了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质检系统技术机构的监管部门是其上级行政管理单位。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官员监管技术机构, 监管人往往不具备实施监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虽然监管人可以外聘专家, 但是这些专家只是起到一个咨询的作用, 并不能代替监管人实行监管权利。二是监管部门是被监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 这样实际上就是自己管自己。不可否认, 自己管自己也可以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但是无法保证其可以完全客观地发现并评价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样的监督机制, 监督人既没有足够的动力, 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来实施监督, 造成监督人事实上的缺位。⑵垄断造成激励机制缺失, 行政垄断更加恶化了整体低效率的状况。虽然行政执法权在上级行政部门, 但是具体实施检验检测出具技术报告的是技术机构, 而技术机构又是按行政区划设置, 所以每一个技术机构总有自己基本固定的市场份额。技术机构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 人员工资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国家财政拨款, 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所得收入成为员工津贴、奖金的来源。在市场份额比较固定的情况下, 其检验检测行为普遍表现为只追求数量, 忙于收取检定费, 不追求质量, 不顾及本单位的信誉。技术水平较低的一些技术机构常常会出现乱出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的情况。这样的行政垄断只激励技术人员创收, 这种创收只建立在业务数量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建立在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低水平的检验检测使得强制检验的实质变成了强制收费。
2. 激励不足科研工作滞后
科研开发的速度和水平跟不上企业和市场的步伐。尽管我国质检系统的科研机构和技术机构中有很多优秀的科研技术开发人员, 并且完成了众多的国家、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 但是, 相对于整个经济社会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经济问题来说相应的检验检测技术、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滞后的。据商务部针对2002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显示, 2002年, 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了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 形成出口损失高达170亿美元。事实上, 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在检验检测技术方面很难真正做到与企业日新月异的产品完全同步。而传统体制对科研技术人员激励不足, 使这类人才流失严重, 也是导致科研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现实情况是, 由于行政垄断的低效率, 产品技术检验检测市场需求量很大, 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却被市场拒于门外, 因此市场存在大面积的没有被覆盖的空间, 同时, 技术进步又会制造出新的市场, 供给却明显不足。
四、竞争与规制——质检部门的改革
1. 技术机构的民营化改革
质检系统的技术机构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检验检测调修的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内涵包括:新检测技术的研发、对于技术标准的宣贯培训、先进的仪器设备、工作人员高水平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在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凭借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和企业自身良好的信誉和知名度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检验检测服务其实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专业化分工水平越来越高, 独立公正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比如:市场委托检验、产品认证等。也可以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关产品质量的争议提供公正、专业的仲裁。技术机构向市场所提供的这种服务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具备效用的可分性, 这样一种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的特点。对于私人产品生产的最优所有制安排,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解释和论证, 民营化并且促进竞争是目前我们所知最好的制度安排。但是正如田国强对转型经济的分析,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特别是产权理论都基于两个暗含基本假设:所讨论的社会具有充分的经济选择自由和存在着一个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而这些条件是我们当前社会还不具备的, 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三阶段论来说,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二个阶段, 也就是市场化的阶段。对于具有行政性垄断特点的庞大的国有质检系统来说, 快速民营化以期望市场自动促进竞争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斯科特·沃尔斯顿使用了200个国家从1985年至1999年的分组调查数据, 检验了电信行业规制改革和民营化之间的选择顺序是否有直接结论关系, 结果发现:仅仅是迅速民营化而完全忽略了竞争和规制是一个错误, 其结果是南辕北辙的。特别是质检系统本身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建设, 其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更应该从转轨经济的现实条件出发。
田国强提出中国经济制度平稳转型三阶段:⑴经济自由化。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⑵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市场化阶段。市场化阶段的时间非常长, 至今仍然没有完成;⑶市场环境达到了一定程度时进行民营化。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级站点遍布全国, 从业人员数量众多, 固定资本投入总量巨大。虽然职工人数很多, 但是由于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技术机构转制过来的, 很多部门中通过各种权利关系安排就业的人员为数不少, 特别是在一些相对不发达地区检验检测的技术技能不仅不能跟进企业新产品的创新速度, 而且连基本应达到的水准都不能保证。固定资本投入总量虽多, 但是办公设备不足、陈旧, 检验检测设备过时、重复建设、浪费等现象也十分严重。在这样情况下迅速民营化可能遇到的国有资产流失、人员下岗分流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和对立情绪是可想而知的。在目前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 渐进式的改革同样适用于质检系统。本文认为今后的改革应打破这一领域行政性垄断的格局, 采取有效的规制政策允许盈利性的私人机构进入检验检测市场,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产品质量技术方面的咨询、培训、检验检测调修服务。从而与现存的国有技术机构形成竞争, 以达到提高效率, 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事实上, 质检系统作为基础部门之一, 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额资金需求, 有限的政府财政力量对于技术机构设备升级换代和科学研发的市场需求显然难以支撑, 目前已经出现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民间资本却在闲置待用, 不知投向何方。政府与民间在资金运动上的不平衡, 源自国家垄断体制下形成的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为此, 解除国家垄断, 放松市场准入限制, 充分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检验检测市场, 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将为市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适宜的政府规制使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趋向一种良性的循环, 也就是说服务质量与信誉成为该服务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 产品的消费者就是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质量的真正监督人, 良好的获利能力就是激励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府规制可以解决目前没有解决的激励不足、监督人缺位的问题。在推动民营化之前, 先行设置合理的规制政策已被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2. 规制、监管部门与技术机构脱钩
为维护市场秩序、度量衡的统一以及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人身安全、保护环境, 政府应该对于为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民营企业或国有事业单位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制。这项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 因为它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性,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是正如上文所说, 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如果有着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从而形成了行政性垄断的格局会导致监管不力和监管不严。在开放民间机构进入市场的同时, 要使那些进入市场为企业、个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原国有事业单位也逐渐与上级行政执法部门脱钩, 与民营公司保持平等的竞争关系。作为有行政执法权的技术监督部门则应该保留有自己的技术力量, 包括人员、设备、场地等等, 以便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 但是其不应再参与任何盈利性的市场经营活动, 即完全退出市场。监管机构一方面要监管市场, 另一方面应对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的企业进行规制, 包括: (1) 对于进入企业的规制管理。可以成立独立于行政机构的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进入企业资质的考核, 比如对于人员技术水平、设备、场地、资金的考核; (2) 对服务信息的监管。采取强制性产品信息以及违规检验检测信息披露的措施; (3) 严格责任原则。加大对于市场中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机构的处罚力度等等。
五、结论
本文在中国渐进式的三阶段经济改革的背景下, 思考我国国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深化改革问题, 对于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提出了建议。本文深入分析梳理了质检系统目前的业务内容, 认为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 即科学研究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行政执法的职责;向市场提供服务的检验检测校准工作。进一步对这三项活动的经济属性做出了分析, 认为其中向市场提供的检验检测服务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因此应该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的民营化, 使原国有事业单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逐渐脱钩, 在该领域内引入竞争;鼓励民间机构参与科研活动, 而政府退出市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对市场的监管显然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政府部门则应该做好监管人的角色。不仅如此, 本文采用在某些行业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检验证实了的流行观点, 即在推动民营化之前应先行设置好合理的规制政策的观点, 认为政府不仅应做好市场的监管人, 还要对于进入检验检测市场的私营企业以及与政府部门逐渐脱钩进入市场的原国有技术机构进行有效的规制。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来说, 面临着新的挑战, 同时也是本部门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个机遇。本文在中国渐进式的三阶段经济改革的背景下, 思考我国国有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深化改革问题, 对于改革的方式和步骤提出了建议。本文深入分析梳理了质检系统目前的业务内容, 认为政府部门在一些领域内应退出, 并推动民营化;在另一些领域内则应加强管理, 并且对于进入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进行规制。
关键词:民营化,规制,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安佰生.标准化的准公共物品性与政府干预.中国标准化[J].2004年第7期
[2]田国强.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经济学[J].2001年第1卷第1期
[3]田国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4]斯科特·沃尔斯顿.在规制和民营化之间:改革的顺序选择--以电信行业改革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3期
[5]苏志明.质量技术监督管理[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6]高本虎、李贵宝等.水利技术监督.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2005年第1期
[7]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经济研究[J].2003年第4期
[8]杜传忠.激励规制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J].2003年第2期
[9]何喜冠.WTO/TBT与质量技术监督.技术监督实用技术[J].2003年第3期
[10]彭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分析及有效打假的途径[C].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调研文集.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年
[11]王冰.西方市场理论的演进.经济学动态[J].1997年第3期
[12]Tollison, R.D Regulation and Interest Groups, in Regulation—Economics and History[C]edited by Jack High, Michigan Press, 1991
民营部门论文 篇2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商务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工程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民营部门论文 篇3
一、当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1. 民营企业产业政策信息不灵。
一方面, 民营企业获取政府信息的来源存在“盲区”。政府各部门印发的有关政策信息, 只发给国有企业, 很少发给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一般只能收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下发的关于安全管理、迎接上级检查等方面的文件。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单一。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印发“红头文件”未将民营企业纳入分发对象, 导致民营企业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只能是当前较为开放的互联网, 获取的政府信息难免分散、凌乱, 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2. 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 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管理规范以及拟上市或已上市的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较为规范外,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一些民营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 忽视内部规范管理, 日常管理生成的文书档案杂乱地积成一堆, 更别说企业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特定领域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整理了。出现此情况, 与档案部门的指导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 民营企业规范建档指导服务推进缓慢。
3. 民营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粗浅。
根据调查了解, 管理较为规范的民营企业, 其开发利用档案至多只能满足于日常企业管理服务, 而要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还差之远矣。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民营企业档案资源匮乏, 企业自身形成的档案未能规范建档, 加上来源于外界的企业产业政策信息受阻, 导致民营企业档案资料稀少。二是企业档案人员的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地沿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选人用人范围自我圈定,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档案人员素质低下, 不懂得选择服务方向和课题进行开发利用, 更难以结合当前产业政策开发利用室藏档案资源, 为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二、档案部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 送信息, 填补民营企业政策信息“盲区”。
档案部门要按照建立档案资源整合和利用服务“两个体系”的要求, 充分发挥档案馆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的作用, 围绕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方式, 制定专项任务实施计划, 在网站上增设企业服务专栏, 建立政府信息查询和发布平台, 实时提供国家和地方有关经济调控的新政策, 特别是本级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可通过汇总、编研等方式, 为民营企业提供各级政府产业政策的文件汇编, 为企业提供较为完整、系统的产业政策信息。
2. 强指导, 规范丰富民营企业档案资源。
档案部门要站在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两个体系”建设要求的角度, 做到“三既三又”。第一, 既要为民营企业当前的转型升级考虑, 又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科学发展考虑, 从档案历史性、完整性、系统性的角度做好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 指导企业完整收集、规范整理民营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档案资料, 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发展历程。第二, 既要组织档案部门干部深入学习知识产权等新经济领域的档案业务知识, 提升业务指导能力和水平, 又要定期举办民营企业档案人员专题业务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第三, 既要做好企业文书档案的指导, 又要着重做好如知识产权等新经济领域档案的建档指导。特别要主动介入、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与产业化项目, 帮助企业及时收集、规范整理相关档案资料, 丰富民营企业档案室藏资源, 为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决策参考奠定信息基础。
3. 深开发, 服务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决策。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开发利用。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率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 档案部门要采用“试点开发、以点带面”的方式, 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企业转型。一是增开发“内力”。档案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档案人员更新服务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档案服务的主动性;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查询目录, 积极挖掘、充分利用现有室藏档案资源, 有针对性地编辑企业转型所需要的专项档案资料信息,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个性、高效服务。如深度开发利用工程档案, 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在项目选择、可行性研究论证、招投标、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利用财务审计档案, 发挥其帮助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寻求融资的作用, 为企业进行市场经营、资金运作提供参考,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联开发“外力”。企业经营涉及 (工商、税务、金融、专利等) 方方面面, 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会遇到如信用贷款、对外贸易等困难。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民营企业面临着资金面偏紧、流动性不足的普遍困境, 维系资金链是民营企业生存的根本, 而信用评级则是银行细分贷款客户和优惠利率的重要参数, 档案主管部门可与当地信用管理部门联合开发和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资源库, 适时发布企业信用档案构成指引, 为企业争取信用贷款、优惠利率提供依据,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总之, 档案部门应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因素考虑, 发挥档案部门的职能和优势, 强化档案业务指导, 规范建立企业档案, 使企业档案部门能积极主动、适时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开颜.陕西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档案跟进服务的六大着力点[J].陕西档案, 2010.2
【民营部门论文】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论文05-15
泉州民营企业论文06-07
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研究论文06-06
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论文06-24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01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06-21
民营企业最缺战略资源论文05-08
政经论文—我国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分析06-02
关于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治理的论文08-18
消防部门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