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讲授

2024-10-04

理论讲授(精选11篇)

理论讲授 篇1

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要想在自己的歌唱艺术上有所建树, 除了要有良好的声乐学习必备条件之外, 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声乐学习对学生而言,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肯定不行的, 但理论太多太杂也是一件较为麻烦的事情。许多刚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学习声乐之初就被声乐的复杂理论, 搞得晕头转向, 无所适从。因此学习之初, 声乐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必须尽量把复杂的声乐理论学习简单化, 让学生从心理上对声乐学习消除、神秘感和畏难情绪, 激发声乐学习的兴趣。在在循序渐进中按照科学合理方式让学生逐步迈入学习的理想境界, 最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传统教学手段的利弊

传统教学手段的特点。由于声乐“摸不着、看不见”, 初学声乐时, 学生大多是靠教师示范与学生的模仿来掌握声乐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这种声乐“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曾一度被当做声乐教学的主流方法和手段。歌唱发声练习和训练是很强的实践性、技能性工作, 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 通常会让学生信服的范唱, 让学生在音质、音色、咬字、吐字等方面取得一些感性认

要看能否驾驭语言服务于交际的目的。语言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 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牢固掌握和提高。因此, 创设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环境非常重要, 应该重视为学生营造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强调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活动, 更要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通过小组协作, 团体式、探究式学习形成劳动成果, 并在课堂中驾驭英语语言流利清晰地展示团队成果。以作者所教的河南大学2009级视听说教学课程为例:在2010-2011第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作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己探究式学习的机会, 即把每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每周就本单元所讲的TOPIC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和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形成团队成果, 在课堂中轮流选派代表全程使用英语以报告的形式演示团队成果。如在进行《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3教学中, 本单元的话题为Curios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通过收集资料, 同学们对这两个话题尤其是对life-long learning有了深刻的理解, 发掘了关于curiosity的例子如Newton discovers the gravity and Watt creates the steam engine和地道的SAYING和PROVERBS例如:live and learn;never too late to learn.在整个演示过程中, 同学们无所不用其极地表达本组的思想成果, 并自发地表示毕业之后continue to study whatever kind of things。演示活动结束后作者加以点评, 除非是非常明显或致命的语言错误才指出来, 识, 建立起对嗓音歌唱声音的音乐物理属性的思考、认识与理解形成的具体思想概念及正确的声音形象概念。学生也会在教师的示范演唱并结合自己听过的名家光碟的演唱并据此分辨出各种声音状况声音好坏, 从而逐步培养起敏锐的听觉, 对所唱声音的各种感觉逐步敏感起来。因此说这种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体会各种歌唱感觉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它是以学生获得感性的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方式。

但声乐艺术有其独特的特点, 比如不同的人其嗓音条件不尽相同。由于学生声乐学习的时间不长, 对声音好坏的听辨能力十分有限, 对影响声音质量的各种原因没有理性的认识, 所以说, 单纯的示范与模仿是有其局限性。学生通过上诉方式获得声乐感觉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 而缺乏理性认识。这种只重感性而轻理性得声乐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实践, 学生学习声乐也完全停留在感觉体会上。很多人认为, 声乐教学时声乐理论的讲授比较空洞、乏味, 不具体,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讲授起来学生可能听不明白, 会平添学生学习的负担, 甚至浪费课堂里有限教学时间。以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来看, 其实这种认识和看法是片面的, 声乐教学中理论的讲授不但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 相反是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为学生指明声乐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在上课时结合自己范唱的同时, 让声乐学生了解与歌唱发声相关生理学、心理学和物理学、声乐史、流派等知识、各种唱法的特点及区别等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中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束缚, 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声乐教学相对就变得更具体, 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学生掌握起来也就会更加快捷, 对声乐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就更加明确。这种既重实践又重理论的教学显然是今天声乐教学的

点评的重点是放在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逻辑性深度以及是否清楚地传达了本组的思想并指导如何改进提高。在整个过程中, 演示者和听众都关注所讨论的话题,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改变了过去沉闷单调的课堂气氛, 有广阔的平台展示自己团队的劳动成果, 认真听取其他同学或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期待下次做的更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给予学生平台去学思结合,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小结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通过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 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这个环境里, 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功能, 亲身体验各种创造性和合作性的英语学习活动, 最大限度地满足意义建构的需求, 从而有效地促进认知发展。只有把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机地整合到整个外语教学中, 提供学生自主研究式学习的环境, 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2005,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10

[3]莱斯利.P.斯特弗,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必然, 它会避免学生少走弯路, 帮助学生做到感性与理性高度高度结合, 更快地掌握声乐学习的技巧。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提高学生理论研究水平的必要措施。

二、声乐理论讲授的重要作用

声乐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其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使其理论已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声乐教学及演唱理论, 这理论都是声乐演唱和教学的经验高度总结, 对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种唱法百花竞放, 风格迥异、同曲异唱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看到的、听到的越多对其声乐学习的影响就越大。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在通过各种媒体阅读一定量的理论文章, 这是声乐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些理论中, 不同的教师由于所从事的唱法不尽相同, 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一致,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差异很大的教学术语, 这对学习不久、鉴别能力还比较差的声乐初学者时常造成某些不必要的误解。依笔者的经验, 很多的声乐教师对于声乐的表面现象和发声的本质缺乏深入的研究, 常常把声音的表面现象当成实际的方法来要求学生。例如, 美声歌唱学习时, 当教师要求学生最好把声音开放的甩出去。声音“甩出去”在众多声乐教师的教学要求里是并没有太多争议的, 但在实际演唱中不少学生误认为声音要向前方出去, 于是就根据自己主观感受和理解而拼命地往前撑着推声音出去。其结果是使自己的声音变得非常的紧、卡、尖, 声音也缺乏应有的通畅、流动感, 憋得学生自己脸红脖子粗, 嗓子也很容易疲乏。实际效果是自己唱的痛苦, 别人听着也难受, 这些特征是声乐学习中一知半解造成的通常的毛病体现。

三、声乐理论应化繁为简

毋庸赘言, 不同的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是肯定又差异的,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实践, 而不重视传授理论。教学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就会使教学迷失方向教师要明白, 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手段及教学术语越纷繁复杂, 不同教师之间甚至互相矛盾的要求时常越让学生无所适从, 造成学生学习声乐困扰。这对学习时间不长、鉴别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把老师和书上阐述的理论奉为“至理”, 不少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学习、练习。由于学生的声乐感悟能力差异, 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认为对的, 教师反而认为是不对的。如不少学生从声乐理论书上知道美声唱法歌唱声音要“明亮”, 由于学生不强的辨别能力及自己内耳与教师客观耳朵的差异, 学生为了获得所谓的“亮”而去使劲地捏紧自己的喉头, 在教师看来完全是“贼亮”的声音, 学生反而认为自己得到了歌唱的“真谛”。这些主客观的差异如果不厘清, 势必造成学生声乐学习及教师教学的障碍。从这些声乐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和现象反映出, 声乐教师非常有必要做一些声乐理论的梳理和研究工作, 决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经验体会中而深以为然。否则学生既不能按照教师的训练要求循序渐进掌握歌唱要领, 还会造成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不信任, 有的还会认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学习能力低下。

其实大多数声乐教师对呼吸、发声、共鸣的最终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为了达到这个统一的目的, 每个教师却都有自己擅长的教学手段、教学术语。但不管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理念有何差距, 但其目的是一致的, 所谓“殊途同归”就是这个道理。声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应把声乐理论的各种复杂的理论、诸如表象、本质、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声乐史、如何在声乐学习建立培养辩证思维等教学理论作一些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和梳理。在百家之言中博采众长, 最后学会融会贯通, 并用这些理论作为基础, 再通过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演唱经验、心得体会并把这些理论通过自己的消化后筛选后再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教学用语为学生授课。这既会使学生在纷繁复杂学术纷争及浩如烟海理论著述不被搞得云里雾里很有必要, 也是减少学习时少走弯路, 进而提高声乐的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的效果, 缩短学生学习声乐的周期的必要措施。

四、声乐理论课讲授的原则

首先要通过理论的讲授, 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声乐学习的目标。声乐教学时, 向学生阐明声乐的学习的终极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 所有的方法和技巧虽然相同, 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都是为了获得科学自然、听众认可的声音目标的。如在教授学生美声唱法训练声音的初级阶段时, 声乐教师就必须明白无误的告诉学生, 不管我们的方法是如何丰富, 手段是多么变幻, 但训练的目标必须是努力使学生的声音达到如下要求:气息流动、声音圆润通畅、结实饱满、干净明亮、松弛灵活。与此同时, 还要求声音要注重连贯、稳定统一及持久轻松地控制力, 而且教师的所有手段都是为此目标而为。当学生对教师的训练目的清晰明了后, 教师再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标准、你的差距在哪儿、还做哪些努力、怎样课后下去练习。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告诉学生, 声乐学习中声音的训练无非是围绕怎样呼吸、怎样用力、怎样用气、怎样混合真假声等最基本的基础进行训练, 尤其是做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做对。如果教师把这些问题向学生讲明以后, 再带着学生围绕这些目标来训练, 学生学习及练习时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性就很强, 也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完全停留在只“跟着感觉走”的盲目实践状态中来, 他们甚至明白纷繁复杂的教学手段和声乐感觉都脱离不了上述最终的目标。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锁定以后, 围绕“罗马”这个终极目标, 选择的路是可以多样化的。但目标不能偏离。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以后, 学习的针对性就很强, 对教师上课时的一些教学意图就会更加明白。

其次理论的讲授以简略为最高要求, 做到先有感性后在讲解理性理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善于表达, 变复杂为简单, 变抽象为具体、做到深入浅出, 这是声乐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简”是来之不易的, 必定是在认识声乐教育这一复杂事物的过程中, 对声乐教学中方方面面的矛盾了如指掌, 是善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结果。由于在声乐课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尽相同;教师的方法也不尽一致;声乐理论书上阐述的手段不尽相同;甚至不同的声乐教师的教学观点有时恰恰是相反的。教师要善于把较为抽象的声乐感受和感觉用生活化、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学生, 要善于把感性的体验置换成确切的语言, 用清晰明了的语言为学生讲解。教师只有运用准确规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 对抽象、深奥的声乐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学生才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体会, 从而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 获得美妙的声音。在教学当中总是用各种巧妙的比喻启发学生, 当学生在不觉之中掌握了或基本掌握了某一技巧后, 教师才告诉学生道理所在, 以防先讲理论,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磨刀不费砍柴工”, 在声乐教学中结合演唱示范感觉体会、花费一定时间讲授经过筛选后简略后的声乐理论, 在教学中又结合这种看似复杂的理论讲授, 这种注重理论讲解与示范并重的教学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效果较为明显。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喻宜萱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 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里, 在她的声乐教学中就很注重示范与理论讲授并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卓有建树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邱雅洲.《论喻宜萱先生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中国音乐 (季刊) 2009年第3期

[2]田春华.《论声乐教学中的语言》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3]李晋瑗、李晋玮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4]邹本初.《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

[5]俞子正.《表象和实质的差异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理论讲授 篇2

讲授的基本形式

讲授通常有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基本形式。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地说就是:讲述是陈述知识;讲解是分析知识;讲读是读解知识;讲演是发挥知识。

1.讲述

讲述是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

(1)讲述按照使用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①概述式,就是对人、事、物的特征或要素作粗线条的概略介绍,或进行提要性,强调性的叙述。如介绍故事梗概,说明某个物品的使用方法。

②例证式,就是用事实或数据说话,用以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增强说服力。③比喻式,当学生的感性经验不足,直接的描述不足以促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时,可以通过比喻唤起并组织学生的表象。

2.讲解

讲解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的讲授方式,通过解释概念含义、说明事理背景、阐述知识本质、论证逻辑关系,达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与讲述不同的是:讲解不是讲事,而是讲理,侧重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讲解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解说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实、事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接触概念,以感知为起点对概念进行理解,或者把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如对古文、外语、专业术语进行准确的翻译,对疑难词语给出恰当的解释等。这种方式一般用来讲解无须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多用于文科教学。

(2)解析式。解释和分析规律、原理和法则,是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巧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有归纳和演绎两种途径。归纳是通过讲授分析事实、经验或实验,抓住共同要素,概括本质属性,综合基本特征,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作出结论,再把结论用于实践,解决典型问题,最后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比较,指明区别和联系;演绎,即首先讲解规律、原理和法则,再举出正反实例,加以应用。

(3)解答式。以解答问题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事实中引出问题,或直接提出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标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比较、择优,进而找出论据,再开展论证,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果,最后归纳总结。解答式包括原理中心式和问题中心式:

a.原理中心式:以概念、原理、规律、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讲授。方法是从一般性概括的引入开始,然后对一般性概括进行论证、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又回到一般性概括的复述。教学案例如下:引入:大家见过鱼,吃过鱼,也可能养过鱼,那么什么是鱼呢?论证:要认识什么是鱼,需要分析一下鱼有什么特点。鱼是动物,在水中生活,有鳞、尾和鳍……例如,海中的黄花鱼,河、湖中的草鱼,供人玩赏的金鱼都有上述特点。可是鲸鱼是鱼吗?鲸在水中生活,有尾和鳍,但用肺呼吸,不是鱼。鳄鱼是鱼吗?鳄鱼在水中也在陆地上生活,有鳞无鳍,用肺呼吸,也不是鱼。泥鳅是鱼吗?泥鳅生活在水中,有尾和鳍,无鳞,用鳃呼吸,它是鱼。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用鳃呼吸是鱼的特有属性,在水中生活,有鳞、鳍、尾的动物是鱼的一般属性。结论:鱼是有尾、鳞和鳍并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

b.问题中心式:从事物或事理中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步步引导,最后解答问题的讲授方法。所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对于理解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或者能够举一反三。问题为中心的讲授常常有一定的探究性,讲解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善于利用迁移规律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还要注重方法。

问题中心式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引出问题一明确标准一选择方法一解决问题一得出结果(结论)。促进理解。教学案例如下:一位地理老师这样描述中国冬夏季风流向的特点:夏季风像个体形肥胖的小脚女人,姗姗来迟,走起来摇摇晃晃,走三步,停两步,喘口气,在艰难地向前迈几步……冬季风却像个短小精悍的小伙子,他一来,犹如猛虎下山岗,一泻千里,席卷大半个中国……

(4)形象式。对一些一般的甚至抽象的叙述,给以具体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理解。

(5)进程式。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步骤、操作程序或层次结构,步步推进,条分缕析。如讲述某个地域的地理景观、人文特点,或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进行的描述。

讲述按照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述式讲述和描述式讲述。

①叙述式讲述在文科教学中用于叙述学习要求、政治事件、社会面貌、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梗概、写作方法、历史事实、地理状况等;在理科教学中用于叙述学习要求、数量之间的关系、自然现象的变化、物体结构和功能、生物种类和遗传、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等。

②描述式在文科教学中用于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介绍细节、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等;在理科教学中用于描述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家或发明家的经历或业绩。

叙述式和描述式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说事,而不是说理。其不同之处在于:叙述式的语言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描述式的语言细腻形象、生动有趣。

3.讲读

讲读是在讲述、讲解的过程中,把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讲授方式。通常是一边读一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随读指点、阐述、引申、论证或进行评述。这种讲授方法语文教学中较为常用。

讲读主要有五种方式:

(1)范读评述式。一篇课文由教师或学生分段范读,边范读边评述。

(2)词句串讲式。在讲读课文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分析文中词句,筛选重点词句并板书。

(3)讨论归纳式。读课文时遇到容易使学生困惑、起争议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发言后,教师作小结。(4)比较对照式。读完课文后,比较文中的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过程中讲授知识、指导学习。

(5)辐射聚合式。联系先前学过的文体相同、主题相近、写法相似的课文,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找出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规律。

4.讲演

理论讲授 篇3

[关键词]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教学规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以下简称《必修5》)第2~4页讲述了“正弦定理”,接着在第5~10页讲述了“余弦定理”.

《必修5》是这样引入和讲授正弦定理的:

在△ABC中,设BC=a,CA=b,AB=c.

先由直角△ABC中,可不妨设C=90°,由边角关系可得==①.

在锐角△ABC中,如图1所示,可得AB边上的高CD=asinB=bsinA,所以=.

进而可得①式在锐角△ABC中也是成立的.

在钝角△ABC中,可不妨设C>90°,如图2所示,设AC边上的高为BD. 可得BD=asin(π-∠BCA)=asin∠BCA,BD=csinA,所以=.

进而可得①式在钝角△ABC中也是成立的.

所以在任意的△ABC中,均有①式成立.①式就是正弦定理.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可以解决“角角边”“角边角”“边边角”这三类问题,其中困难的问题是“边边角”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这类问题也是所有解三角形中最困难的问题,因为它面临多解的判断.

《必修5》第4页的例2就是“边边角”问题,解法是用计算器近似求解的. 如果不用计算器求解(而考试时都不能使用计算器),确实难度很大.

例:在△ABC中,a=8,b=7,B=60°,求c.

解:由正弦定理==,可得==. 可得sinA=.

(1)當A是锐角时,满足A+B<180°,即此时满足题意.

可得cosA=,sin(A+60°)=·+·=,再得c=5.

(2)当A是钝角时,可得sinA>sin120°

即>

,所以钝角A<120°,满足A+B<180°,即此时也满足题意.

可得cosA=-,sin(A+60°)=·-·=,再得c=3.

所以c=3或5.

《必修5》是这样引入和讲授余弦定理的:

在△ABC中,若a,b,C确定,则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边角边”可知,△ABC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确定的,所以c的大小也是确定的.那么,如何确定c的大小呢?

接下来,用向量方法可以简洁证得余弦定理:将向量等式=-两边平方即可得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接下来,易得其推论cosA=.

分别直接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可以解决“边角边”“边边边”这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实际上,用余弦定理解“边边角”问题也很简洁:

例的另解:由余弦定理b2=c2+a2-2accosB,可得49=c2+64-8c,得c=3或5.

比较以上例题的两种解法可知,用余弦定理的解法比用正弦定理的解法简洁得多.

教师在讲授正弦定理时,总是要讲述下面的两个伴随结论:

(1)S△ABC=absinC(见《必修5》第16页例7上方的论述);

(2)===2R(R是△ABC的外接圆半径)(见《必修5》第10页B组第1题).

所以教师在讲授及学生学习正弦定理时,一定比余弦定理的难度大很多. 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规律,所以建议先讲授余弦定理再讲授正弦定理. 教材编排时也应注意这一点,不能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以下简称《必修4》)第12页先介绍正弦后介绍余弦,我们在解三角形时就先学习正弦定理后学习余弦定理.

另外,由《必修4》第12页的叙述可知,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三角函数. 由此可知,“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值”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函数”,而后者是“函数值”),所以“正弦”与“正弦值”,“余弦”与“余弦值”,“正切”与“正切值”也都是有区别的. 比如,我们应当说“30°的正弦值”,不能说“30°的正弦”;可以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也可以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但两者的意义不一样:任意角的正弦的值域是[-1,1],任意角的正弦值在闭区间[-1,1]上.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应分别改为“正弦”“余弦”“正切”,因为“正弦”“余弦”“正切”本身就是函数,所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均是重复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所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应分别改为正弦值定理、余弦值定理.

理论讲授 篇4

有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特点, 我们认为在这类课程的讲授中, 恰当地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 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讨式教学方法最早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 现在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校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突出了问题意识, 注重创设情境,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 加强互动, 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 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或环节上。

首先, 它可以体现在课前准备工作这一环节上。为了更好地开展研讨式教学, 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对于课堂上要讨论的问题, 教师有必要提前通知学生做好准备。作为学生一方, 他们可以针对特定的问题,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 广泛地查找资料、搜集资料, 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等角度切入问题, 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思考。

比如“钓鱼岛事件”, 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等媒体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 (事情的真相) ;可以结合图书馆的历史文献, 弄清楚“为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一直以来都对钓鱼岛虎视眈眈, 为什么我们能够说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 ;学生还可以结合中日两国政治家处理钓鱼岛问题的政治智慧, 进行独立思考, 试图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用怎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处理好“钓鱼岛事件”) 。

其次, 它比较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借助于视频播放、图片展示、文字说明,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研讨的热情。比如, 当讲到“道德、法律、爱国”等知识时, 教师可以播放由“钓鱼岛事件”引发暴力事件的一段视频。该视频显示:2012年9月15日, 西安一日系车主李建利被人拿利器砸中头部导致重伤住院。视频中可以看到周围很少有人上前帮忙救人。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展示, 说明全国有多家专营日系车的4S店被打砸的事实。针对这些暴力事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法律、爱国三者的相互关系。通过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从而让学生了解到:钓鱼岛属于中国固有领土, 日本这种侵占他国领土的行为是不道德、更是非法的;民众爱国本是一件幸事, 民众有权利表达爱国热诚, 但爱国要用理性的方式, 非理性的抗议活动 (当众焚烧或打砸日系车、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等等) 对于解决问题并无裨益, 有些还突破了法律的边界;只有国家强盛了, 才能最终免受他人的欺负, 作为大学生, 我们要有一种强盛国家的使命感, 敢于有中国梦、强国梦, 努力提升自我, 超越自我, 为祖国的强大与繁荣努力拼搏;对于视频中, 国人的道德冷漠也是十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国家的繁荣强盛必须要有道德的保障, 才能长久。

再次, 它还体现在教师的点评、归纳、引导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课堂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以便使学生参与研讨的热情和兴趣能得以持续下去;教师要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 以便使学生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得到相对精确化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研讨, 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研讨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中的应用, 从效果上说, 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 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如前所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很强, 传统的课堂教授往往热衷于教师的单向的“灌输”, 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这种被动接受加上理论本身的特性, 导致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于学生而言, 不仅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更无从谈起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将研讨式教学方法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中, 借助于教师的引导, 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理论, 并能结合所学理论剖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如此,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 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讨式教学中, 每个学生都被要求主动地参与理论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等的讨论。这种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对于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的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大有裨益。另外, 对于那些内向的, 平常不善于沟通的学生, 可以通过这样的课堂训练, 还能逐渐地克服害羞心理,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进而大大地增强自信心。

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客观上要求师生双方都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观念作相应的改变。

首先, 研讨式教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一方面, 研讨式教学能否有效地开展起来, 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出来。在研讨式教学中, 学生成为主要的参与者, 难免会将不成熟的思想带入讨论中, 这一问题需要很好地加以应付;学生成为主要的参与者, 需要维持较高的参与热情;讨论需要热烈的场面, 但不能陷入混乱无序;讨论不是泛泛而谈, 而是要将问题引向深入……这些问题的解决, 客观上需要有一位有学识、有涵养的教师来驾驭和引导课堂。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的个人学识、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是有很大影响的。教师要能胜任研讨式教学的要求, 必须在“师”和“范”两个方面做足功夫。

另一方面, 研讨式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学生平时有必须要多多关注理论、时事要闻、社会热点事件, 同时还要广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此, 在研讨式教学中才能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积极应对, 处变不惊, 避免陷入被动的局面。

其次, 研讨式教学客观上要求学生改变自身的学习观念。

为“讲授法”正名 篇5

一、“讲授法”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学是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部分,从属性上说,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而高中语文,既要传授语言文字这些基础知识,完成其交际工具的任务,又要传播人类的思想文化,传承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其“三维目标”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任务的最终完成,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说,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讲授法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教学方法,首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果抛弃了讲授法,“基础教育”便会缺失了根基。所以说,讲授法是基础教育的必需。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首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古代文化。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从“语文1”至“语文5”的必修课程,共有65篇课文,其中古典诗文共有32篇,占到49.23%;在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纪、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课程中,共提供了14本书,其中有三本全是古代诗文,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诗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着这么大的比例,这是任何一个外国的高中语文所不能比拟的,或者说,任何一个外国的高中语文,都没有像中国高中语文这样多地承载着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人类文化。而且这些古典诗文,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凝聚着极浓厚的知识和智慧,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像这样的课文内容,要是离开了讲授法,语文教学还想传承人类文明,进而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讲授法是语文人文性的需要。

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方法和过程。而且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动手实践,反复练习,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而任何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首先仍需要教师的讲授。用准确的口头语言介绍方法,说明操作要领,就是讲授法。所以说,讲授法是各种语文能力培养的前提。

学生在自学语文的过程中,所采用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借助看课文下的注释,借助查阅工具书查阅其他资料阅读课文,一般的情况下,这样学习就能够学懂大半的知识内容。但一定还会产生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然后通过问同学,通过阅读其他参考书目和上网查询,可以解决一些疑惑,但仍会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讲解,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就是教师讲授对解决学生自学中疑惑的神奇功效。所以说,讲授法,是学生自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讲授法虽然是教育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今天新课标背景下,它仍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全盘否定更不可完全取消。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中语文教学接轨的语文教学,教材的丰富和课文的多样,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的发展,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多种方法并存多种方法互补,以效果取方法的多元方法局面。如果我们把高中语文教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讲授法就应该是高楼大厦的地基。高楼大厦中没有地基不行,光有地基也不行。换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没有讲授法不行,光有讲授法也不行。这就是讲授法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二、“讲授法”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讲授法在长期的应用中确实曾闯入了一定的误区,产生了许多的问题,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能认准那些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一步寻找出解决的方法,就有可能使讲授法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正常地应用,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讲授法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应该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问题,并不是讲授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是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产生的问题。虽然教育评议者们指出了讲授法的诸多问题,但是,真正的问题只是一个,即教师在教学中把讲授法扩大化了。这里的扩大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时间上的扩大,二是对象上的扩大。所谓时间上的扩大化,即在一个单位的教学环节中,讲授法只用十五分钟即可以,可是教师用了整整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所谓对象上的扩大化,即有些教学内容属于难点,需要教师讲解,并且还要讲到讲透,就采用讲授法;而另外许多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讲授法,需要用另外的方法,但教师仍在用讲授法,最为严重地是用讲授法教学所有助教学内容。教师如果使得讲授法在时间上和对象上都在无限制的延伸,自然就闯入了扩大化的误区。从教师的角度看,就是在“满堂灌”,就是在“填鸭式”强塞。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被动学习,就是强迫学习。教师讲授的东西,也许对于一部分学生很需要,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他已经会了,不需要了;或者教师讲授的东西,一部分学生仍需要认真听,另一部分学生只需要自己动手去做,就能完成得很好,或者需要其他方式,如讨论探究查阅等等。他更需要的东西,你没有讲;而你讲的东西,他不需要。所

以学生可能会厌烦,所以教学效率低。一言以蔽之,讲授法的扩大化,就是不该用讲授法了仍在用讲授法,或者说用讲授法取代一切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手遮天独霸课堂。讲授法扩大化产生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素养不高。如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贫乏,教育教学的认知理念不明,对教材学生研究不够,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不了解、要求不明确等等。有时甚至还包括教师自身的心理个性等因素,如急功近利心理,越俎代庖心理,包揽一切心理等。当然,讲授法扩大化的产生也有一些外界的影响,如升学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示范课公开课评优课的诱导等,都会从外界影响教师产生讲授法扩大的现象。

那么在今天,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应用讲授法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呢?浅见以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讲授法的有效应用要有深厚的教育素养来作铺垫。深厚的教育素养,首先包括具有多元教学法意识。教师在工作之余要学习有关教育论、教学论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掌握所有的教学方法,改变只知一种教学法,只会一种教学法的贫乏现状。并树立教学法的平等意识,教学法本身并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优劣之别。所有的方法,都是用来完成教育教学目的的。而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学任务,是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其次要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不可一刀切,不可只用一种方法应对所有的教学。不可只用一种方法教学到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育理念上,要相信学生有自学的能力或者学生有自悟的潜能,并一定要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责任心,要有引导学生自悟的教育观念。时刻提醒自己要忌除越俎代庖包揽一切的心理和行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如果具有了较为深厚的教育素养,具有了诸多的教育教学正见,就会从思想上正确地对待“讲授法”,既不会在新课标背景下谈讲授法色变,全盘否定讲授法;也不会用讲授法包揽一切,使讲授法无限扩大,自然就会从教育素养上给“讲授法”正常合理的应用提供必须的思想基础。

第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明确讲授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条件、范围、重点和注意事项。要熟悉教材,熟悉学生,还要研究课堂。从教材的角度说,有些课文适用讲授法,有些课文不适用讲授法,熟悉教材,就是要明确教材中哪些课文可以用讲授法教学,哪些不能;哪些课文可以以讲授法为主教学,哪些课文只能辅助用一下或者一点都不能用。从学生的角度说,有些教学内容,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不需要教师讲授只需要教师检查督促;有些内容只需要教师在重点和难点上引导一下点拨一下,不需要全面讲授,还有些内容,教师只需要针对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讲授一下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对教学内容本身讲授。熟悉学生,就是要知道学生的需要,知道学生需要教师讲什么不讲什么讲到哪一步。上个世纪中期提出的“吃透学生”就是吃透学生的需要,用在讲授法这里极为必要。从课堂的角度讲,教师对课堂要有所构思有所设计,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还包括时间分配、结构安排,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等。研究课堂就是要研究这一节课,该不该用讲授法;如果该用,应该在哪个时间哪个教学内容中用,用多长时间用到哪一步为止,同时还必须明确这一节还要用哪些教学方法,讲授法如何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应用。这些都是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实践得多了,总结得多了,自然就会明确讲授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条件、范围、重点和注意事项了。

大体地说来,凡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查看注释、查阅资料、自我思考等途径仍不能解决的语文问题,或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语文疑难问题,就可以用讲授法;凡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教学内容,就不必用讲授法。具体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者背景、字词音义等较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必详细讲授,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检查。对文章词句含义的理解、结构层次行文思路的分析和把握、内容要点中心主旨的归纳和概括、思想情感的分析评价、艺术手法的赏析、对作品的探究等教学内容,可以用讲授法,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可用讲授法包揽学生的一切活动,因讲授法的扩大而阻碍或遏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潜力。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可以大胆采用讲授法来传授,对于课文中的微言大义、精深难点,也可以大胆采用讲授法来教学。总之,讲授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自亲出手了,自己成了主角了。所以讲授法的出现,需要在学生于学习中已经尽力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或者在学生极需要教师讲解的时候。而讲授法出现时机的判断,就需要教师过硬的业务能力。

第三,讲授法的应用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需要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把教学内容讲授得好听有趣,讲得学生喜欢听。这就需要教师要在逻辑条理上下工夫,还需要教师讲话要讲在点子上,要中肯,直入关节要害,同时还需要教师在语言上下工夫,使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其次需要教师使用讲授法教学,不可妨害学生自学的主动性、思考的积极性、探究的创造性,切忌避免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被动心理。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将不同的教学法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讲授高一政治心得 篇6

“讲解答疑”就是学生先粗读一课中的各框, 然后精读各节各框, 最后找出重点, 写出整课书的综合预习笔记, 提出难点, 互相议论, 经过议论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在预习本上, 由教师讲解回答。这样的读书, 难度大了, 要求高了, 不仅要基本上读懂, 还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 写出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 以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课前, 必须一一认真阅读学生预习笔记, 一是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对新课掌握情况, 以便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二是记下学生的疑难问题, 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则在预习本上写上几句眉批, 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于一些重点而带有倾向性问题, 必须结合教材, 充分准备, 精心设计, 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集中力量予以解决。

“综合解疑”就是学生学完了一个单元, 集中时间大段练习。这种练习分二段进行。学生先是系统复习一课的内容, 采用图表形式综合一课的内容, 既要简明扼要, 又要反映出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 教师选择学生中难度大、富有代表性的问题, 让学生自由讨论, 发表意见, 最后教师归纳。

整个过程都是围绕一个“疑”字。即自学理论, 提疑问;讲解理论, 解答疑问;综合双基, 解决疑问, 紧紧抓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原则。预习提疑是课堂讲解答疑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讲解理论是答疑的关键。综合解疑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 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提高觉悟。这是目的, 是前两段教学的归宿。

“写出论文”, 是这种教学的最后阶段, 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好形式。学完一课,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原理, 联系自己的学习、工作及社会现象的实际, 写出有分析、有说服力的论文, 先是小组交流, 进行评议, 最后教师给每篇小论文打上等级, 选择有质量的进行演讲, 提高学生学政治课的兴趣。

如何讲授高职基础日语 篇7

1 培养学生对日语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基础。如果能成功培养出学生对日语的兴趣, 学起日语来就会事半功倍。

(1) 课堂教学注重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讲授内容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用游戏的形式练习单词、句型, 练习新语言点;以角色对话的形式, 让学生练习会话和课文,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体会到日语的意境, 增加对日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 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日语知识与技能, 更能促进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

(2)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 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营造逼真的教学场景, 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把学习日语单词, 语法, 课文, 对话, 听力, 日本文化介绍等大量知识通过视频, 照片, 图片, 动画, 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动画教学, 录音复读, 单元练习, 单元考试等, 使学生在愉快的方式中轻松的掌握日语这门语言。这样使日语变的不再枯燥, 学生对课堂反而有一种期待感。课堂上思维会紧紧跟随教师的课件,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 每周和学生一起观看“合适”的日本动画片或日本电影。所谓“合适”是指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的动画片或电影。例如, 初学者可以看看“ドラえもん”, 但是要看日汉双语字幕的, 边看边学习。通过观赏让学生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 并在观看之后和学生讨论所看内容,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另外, 通过互联网让学生收集最新资料, 丰富学习内容, 掌握日语新动态。

(4)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寻找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口笔译翻译活动,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一个长期的、不容间断的工作, 一定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过程中, 对日语产生浓厚的兴才是我们日语教师最大的成功。

2 利用情景式教学, 营造日语语言环境

所谓情景式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景,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产生认识冲突的学习情景, 诱发学生质疑的猜想,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课的部分单词和重点句型创设生活场景, 让学生融入其中, 增强学习欲望, 加深印象, 尽量使学习日语变的活生生, 不再枯燥乏味。下面笔者就结合实践来具体说明。

(1) 对于初学者可以创设简单的, 短小的情景。

例如, 标日第4课主要讲授存在句型「~に~があります·~に~がいます·~は~にあります·~は~にいます」。首先准备椅子, 桌子, 书等道具, 然后举起书, 「これはほんです」 (复习并教新单词) , 指着椅子, 「それはいすです」。接着把书放在椅子上, 让学生用日语说, 学生没学自然不会, 这时候再讲解存在句型「~に~があります」。然后把包, 眼镜, 足球等物品分别放在椅子或桌子的上面或下面, 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记住。然后换另一种表达「~は~にあります」让学生练习。最后边说「王さん、前に来てください、椅子に座ってください」 (小王, 请到前面来, 坐到椅子上) 边通过手势暗示学生坐到椅子上, 让学生用日语表达, 讲解句型「~は~にあります~は~にいます」并通过多媒图片让学生练习用日语表达“学生在教室里。女学生在图书馆的前面, 男学生在图书馆的后面”等句型。

(2)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创设的情景可以更完整。

例如, 标日第17课讲授愿望句型时可以创设老师和学生上课的情景。请学生来当老师, 询问学生的新年愿望, 现在的愿望, 将来的愿望等。课堂上学生做了下面这样一组对话。

先生:李さんは今何がほしいですか。

李さん:新しいパソコンがほしいです。

先生:じゃ、王さん、今、何をしたいですか。

王さん:今、映画を見たいです。

先生:どんな映画を見たいですか。

王さん:人間の心の暖かいを伝える映画を見たいです。

学生做完情景对话, 教师要对每一位参与的学生做点评, 加以鼓励。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学为所用。

(3) 随着学习的深入, 创设的情景可适当增加难度, 给些汉语提示, 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特定情景的日语会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学过的知识点越来越多, 每天又接受新的知识, 学生自己学生的能力不强,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下功夫, 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 让学生根据情景来做对话, 学生做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没有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所以在创设情景的时候给些汉语提示适时让学生们“温故而知新”是必要的。

例如, 在讲授标日3课时, 我给出这样一个情景:“你感冒了去医院看医生。要求 (1) 说出自己的病症; (2) 给出医生的建议; (3) 询问医生注意事项等”。根据这个情景学生可以复习到「熱がある、咳がです、のどが痛い等表示感冒症状的词语, ~てはいけません、~てもいいですか等句型」。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在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使会话顺利进行。在做过几组学生练习之后, 教师做总结。对于学生记得不牢的知识点根据情况做适当的复习。

另外, 在情景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少说或不说汉语, 通过手势, 眼神, 面部表情等无声音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 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效果。

3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形式的日语竞赛活动

在课余时间, 通过演讲, 单词, 短剧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比赛, 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忙碌, 把学生调动起来, 而且都是和日语相关资料的收集, 比赛准备等。让日语渐渐渗入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校期间完全沉浸在浓厚的日语语言学习环境当中。最后, 对日语教师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日语教师的传授。因此, 日语教师的日本语言及文化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日语专业教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 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另外,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更需要教师的关爱。一个品格高尚的教师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一批学生的人生。

摘要:教师要将大学之道融入高职之教, 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 营造日语语言环境, 培养学生的日语实践能力和日语工作能力;教师要组织各种日语比赛,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日语语言环境当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修为和品德, 使更多孩子受益。

关键词:高职,日语,兴趣,创设情景,比赛

参考文献

课堂讲授艺术之我见 篇8

一.课堂的导入艺术

导入是讲授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讲授的效果, 导入是启动讲授过程各环节的钥匙, 是新旧教学内容的联接点, 也是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协调、过渡的必要手段。正确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欲望和兴趣, 增强讲授的生动性,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讲授效果。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设计。

(1) 对比导入。即从比较的方法入手导入教学。学习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导语可设计为: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 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 奇绝!妙绝!今天, 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 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2) 设问导入。即通过设计问题导入教学。如教《藤野先生》, 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 忆及老师, 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识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 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 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3) 历史典故导入。即通过历史典故导入教学。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导语如下:同学们, 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很多, 大家能列举一二吗? (学生回答:孙康映雪、车胤囊虫、王冕苦读……) 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

(4) 感知导入。即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入手导入教学。

(5) 实例导入。即列举一些宏观和微观上的统计数字、建设成就及国内外典型的事实材料导入教学。

(6) 争议导入。即通过介绍有争议性的观点导入教学。

二.课堂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 实施课堂管理, 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 好的课堂提问, 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和培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一) 迁移式提问

这种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课外, 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事情。如学完《羚羊木雕》后,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学了本文, 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这样把语文学习引申到广阔的生活,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 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这种提问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积累生活素材、勤于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 将学生讲述的内容写在作文中, 会使作文有话可说, 真实生动, 内容充实。

(二) 想象式提问

分析《背影》望父买橘一段时, 设计这样的提问:“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依据课文父亲买橘的描述,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背影’的形象?”这是再造性想象提问, 能唤起文中“背影”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 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 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充分训练。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理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 求异式提问

一次作文课上, 我要求学生给《逆境与成才》这道题提炼中心论点。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以下观点: (1) “逆境”能给人考验; (2) “逆境”能催人奋进; (3) “逆境”促人成才。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 能不能再提炼一些观点?”这个提问设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这样又提炼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 “逆境”会带来磨难; (2) “逆境”使人消沉; (3) “逆境”能埋没人才。这种求异式提问, 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

(四) 质疑式提问

学习《怀疑与学问》后, 我这样启发学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那么, 现在大家能否用这种精神看看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说我们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那是不是前人得出来的所有见解和理论我们都得亲自检验呢?”老师的质疑式提问引出学生发现理解上的疑点。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自己的疑点, 是学习的进步和思考的升华。质疑式提问旨在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 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智慧水平。

三.课堂的结束语艺术

成功的结尾教学, 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 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 意味犹存, 情趣还生。也就是说结语设计得好, 能产生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的效果。

(一) 归纳总结式结束语

归纳是指学完一节课或讲完一课之后, 回顾所学内容或者结合板书, 进行归纳、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完整、清晰的印象。

(二) 鼓励式结束语

在一课的结束环节时, 公开肯定和赞扬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成绩,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好胜欲。

(三) 启迪式结束语

一篇课文讲完后, 以提出希望的形式来结束全文。如上完安徒生的《丑小鸭》可用这样的结束语:作者笔下的丑小鸭, 处处受排挤、嘲弄、打击, 但他始终不屈地奋斗, 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有一份恒久的梦想。你们都能成为一只天鹅, 你会成功的, 他会成功的, 我们大家都会成功的, 只要梦还在, 只要心在走。

(四) 抒情式结束语

学习课文后, 把自己受到的感悟, 通过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如学完郭沫若的《雷电颂》, 可用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 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 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 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 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感情诵读, 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 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 篇9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用专门的学科术语进行讲授, 如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与专门术语相违背;教师要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 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 富有灵活性,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具有适应性, 容易为学生接受。

2. 形象性原则

讲授过程中, 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 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教师可借助表情、动作、实物、图象及多媒体等手段, 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 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的首要条件。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 通过比喻、类比等修辞方法, 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 使学生立得要领, 茅塞顿开, 透彻理解。

3. 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讲授时感情要充沛, 语言表达要清晰简洁,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切忌干瘪呆板、没有节奏、没有感情起伏的平铺直叙。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讲授时犹如挚友促膝谈心, 感情炽热而心心相印。

4. 简洁性原则

所谓简洁, 就是语言精练、简单, 讲课不拖泥带水。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和分析教材, 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挖掘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得深, 讲起课来就能简洁而深刻, 正所谓“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要语不烦、达意则灵”。

5. 启发性原则

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 激发他们积极思考, 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讲授——引导”教学模式探讨 篇10

一、“讲授——引导”的运用方式

教师的讲授必须改变传统的灌注式方法,其目标是学生能动地掌握再创造性学习中必需的基础知识。因此,讲授知识要注意如下四点。

第一、必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组织教学。因为认知作为新的知识的相互作用是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并受其制约的。

第二、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组织讲授。教的目的是学生的学,讲授如果作用不到学生的听和思之上,那么讲授的作用也就很小了。也就是,教师要注意培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组织讲授的内容要精心设计,教授过程要简明。如课老师要布置对讲授内容的预习,可将设计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对书本内容进行探索、归纳,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听讲的欲望与热情。教师在备课时应置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授思路。这样,使教师的讲授恰到好处。

第三、对教材的内容讲授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由于讲授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量,所以在讲授中要注意内容的逻辑联系,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第四、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1.讲授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此,教师在讲授中应尽量做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说明平实明了,简洁清楚;评论客观全面,富有逻辑;抒发真情实感,亲切真诚。2.如何引导发现。引导发现的实质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寻找答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详细讲授,而是在教师的设置问题情境后,学生将掌握的已知作为求取未知的基础,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变未知为新知。其具体程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3.教师提出问题是引导发现的首要环节。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产生疑问和认识的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从而产生探索的渴望与支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置疑问,是成功引导学生发现答案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讲授——引导”的作用

1.突出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实现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即学生的认知、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讲授一引导”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

2.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讲授过程可把学习的主要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生。而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而不是死搬硬套教材的整体内容。这样,学生就须进行有序的发现,然后将发现的结论内化到认识结构中去。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相对应,教师把有意义的讲授与有意义的引导发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直接接受学习而获得知识。而有些知识则要通过发现学习来实现,那就是循序渐进。

因此,学生通过直接接受获取系统的知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引导发现是解决问题后得到的结论,两者均有助于深化原有的认知结构。

三、“讲授——引导”有机结合

“讲授一引导”自然不能把它看成是讲解与引导的机械联结。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教师完善的讲解和引导发现的技巧是正确运用之处,这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扬长避短,相互渗透。事实上,在讲解中要贯穿启发诱导,引起学生思考,引导中辅之以讲授。特别是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引导时,当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有必要再做简单的归纳和评价。这样能加深学生的认识,有助于知识系统化。在引导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知识上存在缺漏时,应通过讲授及时补充,更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有方,引导得当,二者结合,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状态,教学就会步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成功的课堂讲授需要教学艺术 篇11

一、讲课艺术

课堂教学早在教师进入课堂前就开始了, 那就是教师除知识准备外的心理准备。铃响之前, 教师已进入角色, 课前心理准备的内容是什么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清除杂念。保持良好的情绪的教师在进入课堂前应把与讲课无关的一切忧愁、烦恼等统统丢掉。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在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 更加敏锐。”教师的任何不良情绪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

(2) 科学“亮相”。如果上课铃一响, 学生见老师衣着整洁、精神饱满、满面春风地健步走上讲台, 这样的亮相给学生带来的是朝气, 是力量, 使学生受到感染, 充满了信心。

(3) 构思导语。新课的开场白, 我们把它叫开讲。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第一个乐符。开讲也是一种艺术, 它应该也能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愿望。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的开讲是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二、课堂活动

(1) 方法教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科学性。表现在教学内容丰富翔实, 对概念定义的解释, 对所做的论证、引用的事实以及语言的表达都正确无误。要求语言幽默风趣, 课堂教学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法灵活多变且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中, 学生怀有愉悦的心情、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参与意识;在师生双向和谐互助中, 使学生得到成功和满足。

(2) 设计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在于整个教学结构设计优美, 教师教态自然, 举止优雅, 板书整洁, 语言生动。善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语言是教师用以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 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发挥。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鲜明的感情色彩, 这是对语言外在的要求, 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少的因素。

(3) 注重效率。课堂效率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 而是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 掌握了多少。课堂效率高就是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获得的知识多, 学生的智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毋庸置疑, 课堂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准备, 跟备课的质量密切相关。如教具准备得好, 教师语言的精练, 难点突破方法的巧妙等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利。其次, 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师生双方在课堂上少做无用功。例如我们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上把书本上认为重要的东西统统搬到黑板上, 学生又从黑板搬到笔记本上, 这里是否做了无用功, 不是说不要板书, 板书只是本节课的纲领或者是对书本上某个问题的批注或补充, 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看书。

(4) 留有余地。课堂教学许多地方需要教师讲解释疑, 但这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讲”, 而较少的考虑学生的“听”, 教学语言太多太多, 不注意讲课中应该留点时间空白, 使学生一直处于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被动状态, 那么教学效果也是不好的。学生听讲, 从耳朵反映到大脑, 并进行信息加工, 都需要一定时间, 要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以必不可少的回旋余地。讲解中留有“空白”有助于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在讲解中着意留下的“空白”, 使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都将得以充分发挥。

(5) 提问艺术。课堂教学, 离不开提问。提问是督促学生积极思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的语言应该始终是亲切地、商讨性的, 而不是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消除思想顾虑, 真正轻松愉快地积极思考,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这就等于取消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立即指名回答, 而应该留下一点点时间空隙, 这就把思考的权利和任务交给了所有学生。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锻炼思维能力。即使有个别程度好、反应快的学生能够立即回答, 也可以暂不叫其回答。提问的艺术, 还在于所提的问题要明确, 不能含糊其辞, 令人费解。教师提的问题应该明确、尖锐, 这在备课中就应该注意到。

上一篇:100米教学下一篇:图像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