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则体系

2024-06-08

基本原则体系(精选12篇)

基本原则体系 篇1

从加强企业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那么,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如何建立起来?下图展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公平原则。

公平是薪酬体系的基础,只有在员工认为薪酬体系是公平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认同感和满足度,才可能产生薪酬的激励作用。公平原则是制定薪酬体系首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这是一个心理原则,也是一个感受原则。员工对公平的感受通常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外部其他类似企业(或类似岗位)相比较所产生的感受;二是员工对本企业薪酬体系分配机制和人才价值取向的感受;三是将个人薪酬与公司其他类似职位(或类似工作量的人)的薪酬相比较所产生的感受;四是对企业薪酬制度执行过程的严格性、公正性所产生的感受;五是最终获得薪酬多少的感受。当员工对薪酬体系感觉公平时,会受到良好的激励并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工作积极性。当员工对薪酬体系感觉不公平时,通常会来取一些消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减低对工作的投入和责任心、不再珍惜这份工作、对企业的印象变差、寻找低层次的比较对象以求暂时的心理平衡、辞职等。所以,公平原则首先要求消除在同一岗位上老职工与新职工在“岗位工资”部分的较大差别,真正做到“以岗定薪,薪随岗变”。同时要求改变以往根据资历、年龄考虑工资分配方式,转变为从能力、业绩、贡献方面考虑工资分配的方式。

2. 竞争原则。

企业要想获得具有真正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指定出一套对人才具有吸引力并在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那么,什么样的薪酬体系才具有竞争力呢?除较高的薪资水平和正确的薪酬价值取向外,灵活多元化的薪酬结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位经历过“国家级别工资制”、“月薪制”和“期权制”的高级白领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单一的工资制是没有前途的,令人神往并能让人超水平发挥潜能的是多元化的分配制……因为他们不是在为一个人的工作岗位付钱,而是在为一个人的工作价值付钱……”

3. 激励原则。

对一般企业来说,通过薪酬体系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最常见和最常运用的方法。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对员工的激励是最持久也是最根本的激励,因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解决了人力资源所有问题中最根本的分配问题。简单的高薪并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一个能让员工(或团队)有发挥自身能力和责任的机制、一个能让企业业绩在员工努力之下变得欣欣向荣的机制、一个努力越多回报就越多的机制、一个按“绩效”分配而不是按“劳动”分配的机制,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也只有建立在这种机制之上的薪酬体系,才能真正解决企业的激励问题。

4. 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在表面上与竞争原则和激励原则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竞争原则和激励原则提倡较高的薪资水平,而经济原则提倡较低的薪资水平,但实际上三者并不对立也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当三个原则同时作用于企业的薪酬体系时,竞争原则和激励原则就受到经济原则的制约。这时企业管理者所考虑的因素就不仅仅是薪酬体系的吸引力和激励性了,还会考虑企业承受能力的大小、利润的合理积累等问题,要求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数量过剩或配置过高时,都会导致企业薪酬的浪费。

5. 合法原则。

薪酬体系的合法性是必不可少的,薪酬体系应是建立在遵循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一系列管理制度基础之上的合法的体系。如果企业的薪酬体系与现行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不相符合,则企业应该迅速地进行改进使其具有合法性。

基本原则体系 篇2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强化自我约束,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应坚持信任可以代替监督的原则。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针对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明确措施,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顺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要求。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任进教授指出,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是《宪法》赋予的重大职责。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工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既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又强化对本系统的日常监督。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指出,派出机关应加强对派驻纪检组工作的领导,定期约谈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派驻纪检组组长,督促其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党的中央组织在领导监督、开展监督的同时,本身也要接受监督,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首先要做到。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总书记指出,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0.中共中央是在2015年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行修订的。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委员会成员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意见,须匿名以书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向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或者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反映。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3.党内监督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干部。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4.《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如实向党中央报告个人重要事项。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5.《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中央部委和地方党委制定实施细则作出了授权规定。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6.党的十八大以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是严重违法违纪的典型。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7.《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8.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9.党内监督应坚持人人平等,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0.《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加强对直接分管部门、地方、领域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条? 正确 √

A.17条

B.27条

C.37条

D.47条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2.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让()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错误 ×

A.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

B.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

C.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

D.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不包括下列哪项? 正确 √

A.执政考验

B.改革开放考验

C.市场经济考验

D.军事围堵考验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4.《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正确 √

A.2013年

B.2014年

C.2015年

D.2016年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5.《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下级纪委至少每半年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每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正确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应坚持民主集中制,自上而下()。正确 √

A.民主监督

B.职能监督

C.组织监督

D.专责监督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7.《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错误 ×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党的十八届()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错误 ×

A.三中

B.四中

C.五中

D.六中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9.《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章? 正确 √

A.5章

B.6章

C.7章

D.8章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10.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中央实行统一领导,党委(党组)负责()。正确 √

A.专责监督

B.全面监督

C.职能监督

D.民主监督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主要看点有哪些? 错误 ×

A.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

B.确立监督原则、内容和对象,体现“四种形态”要求和强化自我约束

C.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D.建立健全党内反腐体系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2.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 √

A.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情况

B.坚持党的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情况

C.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

D.廉洁自律、秉公用权情况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3.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正确 √

A.文化失衡的危险

B.能力不足的危险

C.脱离群众的危险

D.消极腐败的危险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强化标本兼治,着力构建()的体制机制。正确 √

A.不敢腐

B.不易腐

C.不能腐

D.不想腐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5.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正确 √

A.主体责任缺失

B.审计责任缺乏

C.监督责任缺位

D.管党治党宽松软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6.《党内监督条例》构建了强大的党内监督体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 √

A.专门就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

B.委(党组)负责全面监督

C.纪委负监督责任

D.派出机关与纪检组关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7.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需增强党的“四种自我提高能力”,具体指的是()。正确 √

A.自我净化

B.自我革新

C.自我完善

D.自我提高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五为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正确 √

A.文化建设

B.社会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9.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做到()。正确 √

A.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

B.有权必有责、有责勿失责

C.用权受监督、失职必追究

D.用权受监督、失职须检讨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10.从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党内监督还存在哪些漏洞? 错误 ×

A.监督的系统性、经常性、有效性不够,监督有盲区

B.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缺乏硬性规定,有的没有把监督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C.监督一把手有效管用的办法措施不多,有的一把手成了脱离监督甚至监督不了的特殊人

D.对监督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刚性约束不足,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D

基本原则体系 篇3

波音公司曾经根据航空安全的要求,每年会有大量的适航文件和技术文档要提供给各航空公司和维修公司等单位,为了方便大家获取,2000年,波音建立了一个叫MyBoeingFleet.com的网站,专门用于发布其维修和备件等技术信息。经过近10年的运行,这个网站衍生出近180多个应用来传递技术资料、进行备件等网上交易、提供在线培训(与我们国内的BAT等很像哦,总是从一个单一易用的“轻”应用增加到不堪负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样一来,为客户使用网站带来了巨大的烦恼,投诉量逐年上升。一个叫Dustin的人被派了出来,他的任务是要找到一个方法能改造此网站“保证成本逐年下降同时又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从哪儿出发?答案是“客户体验”。

Dustin成立了一个混合小组,有研发,有营销,有销售和客服人员,开始了他的改善“客户体验”之旅。他们先改变的是技术型公司常有的一个思维方式——“我们认为我们了解客户的需求,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这是一种典型的Inside Out,现在需要做的是“Outside In”,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Dustin利用各种手段和工具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息,包括走访客户,发放调研问卷,请第三方咨询公司调查,收集内部各部门的客户投诉和反馈,做头脑风暴等,其中最有效的工具是“Persona(人物角色)”和“Journey Map(用户体验旅程)”。“我们原来总是想当然的把用户按照他的工作级别、工作职责等来定义用户所要操作和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在大型航空公司,小型航空公司,租赁公司,维修公司同一个title的人所要执行的工作差异非常大”,“用一组描述用户行为模式的数据来区别人物角色同时为每个角色设计3~4个典型的用户场景来勾勒用户体验旅程”。“他们真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改变了我们很多原来的想法和流程,为波音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转变——Persona让我们明白了网站是为谁设计使用的,他们需要哪些数据和功能,Journey Map使我们知道一个用户体验旅程不是简单的从上一点到下一点,而是向水一样自然流动,我们需要根据水流来思考我们的解决方案”。

客户体验驱动

客户体验时代已经来临,原因有三:

首先,客户已经改变。一方面是80后/90后/Y一代已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一方面是网络超人和移动粉丝,另一方面是技术盲人,但他们都强调客户体验,更看重的是感性消费。

其次,商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虽然很多企业都在标榜“以客户为中心”,但真实情况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等效应,企业和营销媒体一直处在强势地位,也就是说“我说的都是真的,我说的都是对的”,所以“以客户为中心”往往落空为一句口号(据一个调查表明,客户真正认同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占比居然不到1%)。随着移动互连网的成熟,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强大作用,客户与企业在商业博弈中的地位悄然发生了改变。“客户是上帝”,企业不光嘴里说,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如雷军所说,客户并不想被当成上帝,他更愿意是一个朋友)

第三,技术,尤其是IT的地位已经改变。IT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主要生产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常态化为企业做好客户体验提供了先决条件。

有调查数据表明,86%的客户会愿意为得到更好的客户体验支付更多的费用,而89%的客户会因为一次糟糕的客户体验路程转向购买竞争对手产品。其实,一个卓越客户体验带来的决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算模型应该与传统大工业时代的财务核算模型不一样,其中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客户体验力”应该放到核算模型中作为一个优秀企业的主要指标之一。

客户体验驱动应该成为企业的主要指导方向,也是企业营销、销售、商务、服务等业务及企业组织变革的主要驱动力。

五项基本原则

企业要构建一个“现代营销体系”,首先一个前提是要明确以客户体验来作为驱动力,同时还应该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客户洞察(Customer Insight)、个性化内容(Person-based contents)、全渠道互动(Omni Channel Engagement)、流动的营销漏斗(Fluidity Funnel)、实时分析和可预测结果(Real time Analysis and Predicted Performance)。

这五个基本原则相互作用和连接,同时都是围绕着客户体验路程,如图所示。

客户洞察:客户是谁,营销对象是谁,他们(或是他)有什么关键需求,能否满足?客户洞察是企业运营的基础,是营销的出发点也是终点,企业或品牌协同各种资源(内容、渠道、关系)等进行的市场活动就是为了使得客户的品牌体验之旅顺畅流通,从而改善客户(用户)与品牌之间的连接关系。前提是你需要知道为谁做,他是否体验到。

现时代的好处是二维码、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让我们不仅仅可以收集客户的基本特征和交易数据,也可以收集大量的数字化的客户操作和行为数据;困难在于这些数据来源与各个方面,有内部的CRM、网站、物流、财务、门店监控等,有外部的搜索站点、垂直网站、社交媒体等,数据大部分是碎片式,非结构化,不一致的(调查表明80%的企业客户数据分散在各个独立的系统中,无法统一管理),给数据挖据和大数据分析带来极大的不利,更谈不上运用Personas进行个性化定位。

客户洞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内部或外部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DMP)来收集、分析、归类、个性化目标客户(当然也包括潜在客户),从而为营销策略和活动的制定和设计提供精确定位;同时客户洞察在营销的各个接触点收集观察客户的反应,实时反映到营销闭环中。

个性化内容:根据客户洞察得到个性化定位所关注的受众,而个性化内容服务与这些受众(Person -based Contents),内容的创建不再只是企业营销部门或是代理的专职,企业员工、代言人、客户、粉丝等都会贡献碎片化内容。

原来营销管理中大家花的心思最多的就是内容的设计,我们看到的很多“营销大师”所谓的“营销创意”主要集中在内容的立意和创新上。而在客户体验时代,可以负责任地说,“营销创意大师”不会风光再现,因为大部分的营销是小众个性化甚至是1∶1营销,内容设计也应该是根据客户洞察实现的个性化。同时为了快速传播和互动需求更强调内容的参与感、多样性和趣味化。

从内容的创建角度看,培养内部员工内容设计和代言人的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内容需要时刻刷新,同时为了快速传播和互动需求更强调内容的参与感、多样性和趣味化。现在很多公司都设计了社交媒体座席,或是在公司内部培养员工社交自媒体发言人,在外部构建粉丝社区,加强与铁粉及著名自媒体等交流。

从管理角度看,内容不再只是集中在企业营销部门内部,而是一种分布式,拥有多创作者和修改者,按照安全权限分割成各种碎片集合,满足快速分享和传播,当然其格式形态也是多样化的。

全渠道互动: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社交/移动/网站/e-mail/短信等)与定位好的受众进行个性化内容的传播与互动(Cross channel engagement)。

全渠道互动首先要强调的是渠道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不同的受众会喜好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内容适合的渠道也不一样,在客户体验旅程的不同阶段上渠道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甚至不同的时间段渠道的生理周期也不一样;其次是有了多渠道,要保证营销内容和过程的一致性,客户通过各个渠道得到的企业品牌信息应该有统一的视图。

对企业而言,需要观察培育“品牌数字化生态环境”,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舆情监控和危机事件处理都属于此范畴。

营销漏斗:客户在与品牌的各种互动中,自然、顺畅、快乐地流过其体验之旅的各个阶段,就像在一个流畅的管道中(Fluidity Funnel)不知不觉地与企业建立起来联系。企业营销部门也通过此管道与销售等部门协同工作,从而得到一个可预测的的营销结果。

营销漏斗与客户体验旅程是密切关联的,同时营销与销售之间的连接也应该是无缝的。

在营销漏斗中,最关键的概念是“合格线索”(Qualified leads),最主要的工具是“线索评分”工具,每个企业都会建立起一套其个性化的评分标准,应用到营销漏斗中。

实时绩效:对营销过程中收集到的客户行为和反馈数据及营销结果等进行即时分析。一方面用以预测结果,评价营销的产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根据分析即时调整营销策略和执行,从而获得更有效的客户体验。

分析的内容是可以多样化的,比如:

▲ 分析最佳目标对象

▲ 将跨渠道互动与实际收入相关联,做营销活动ROI

▲ 全面洞察客户对您的产品及服务的情绪

▲ 评估内容的成功度

▲ 评价企业的“营销生态环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收集到的数据与营销活动挂接起来?如何为实时决策(Real Time Decision,RTD)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学习模型?如何把预测结果与执行有机结合起来?等等。需要用到很多现代的分析工具,尤其是实时决策引擎。

基本原则体系 篇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体上看, 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涵义上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特色有机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历史地位上看, 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关系上看, 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

1. 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问题。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社会主义一定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 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才能创造并满足社会主义对物质财富的需要, 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的优势。

2.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产品交换和分配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整个社会的基础, 它决定该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因此,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3.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体现出劳动既是每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应尽的基本义务。依据我国国情, 经过多年的探索, 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 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共同富裕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公平与公正的最核心内容, 共同富裕绝不等同于同步富裕或平均富裕, 邓小平所倡导的共同富裕, 其领域既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 也涵盖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

1.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地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同时认为, 无产阶级专政本质上来看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这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 是人类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历史经验表明, 我国只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2.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证各级人民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体现人民意志, 维护人民利益。

3. 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工人阶级的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的数量增加, 队伍不断壮大;工人阶级内部人员的知识分子比重不断增加, 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升;工人阶级是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工人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所以在新的历史进程下, 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 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其中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他们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因为它是完备的学说, 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正如列宁所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 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的科学体系,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动摇。

2. 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 注重精神文明的塑造, 坚持了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为我所用, 为社会主义社会增添活力, 注入生机。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强大, 构成综合国力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史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亦是如此, 在对待人类文化发展的态度上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同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 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从而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也是实现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恩格斯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 是全面的发展, 是建立在个人的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 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不仅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 而且是在涉及科技、研究、工作能力、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也应得到发展。从而, 使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的统一。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备一定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备了充分有力地条件, 诸如旧社会的分工等制度已经解除等因素。其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由于人们对自由的发展的意识增强, 为自己争取到了很多自由时间与空间, 这就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故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要坚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为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做出坚实的努力, 逐步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总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从根本上说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并付诸于实践, 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振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J].前沿话题, 2009 (2) .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2.

教学原则新体系的构建 篇5

教学原则新体系的构建

章瑞莲

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们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 的总结。教学原则在教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 求,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依据。

对于教学原则概念的诠释,各国教育家都比较接近,南斯拉夫的弗・鲍良克、德国的黑尔穆特克拉因和 卡尔汉斯・托马克夫斯基、前苏联的达尼洛夫、叶希波夫、巴班斯基等,总之,他们都认为教学原则是教学 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教学原则是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人们在认识教学客观规律的时候,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会 对教学产生不同的认识。赞可夫的教学原则强调来源于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验,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原则在各个 历史时期都有具体的提法,它反映着社会的进步。杜威则以“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出发,强调教学应把儿童 活动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当然还有布鲁纳斯金纳等的教学原则。这里不一一阐述。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

解放初我国学校的教育全盘苏化,照搬凯洛夫的一套,从50年代开始形成的统一化、单一化的教材体 系,教学原则体系筹是很陈旧的。虽然在这期间经历过几次教育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十分简 单地,不加分析批判地把国外的教学原则照抄、照搬过来拼凑在一起,构成一个体系。十年**以后,想在 教育上恢复发展,但没有人才、没有真正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因此还是采用了凯洛夫的一套教学原则体系. 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在设计我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篮图时,对中 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提出的口号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按照这个方针,应该从观 念到设计、从方案到实际,从实践到研究中,进行基础教育的综合整体改革,因此,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在 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虽然也曾经过曲折,但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相比,教育改革的成果并不 是辉煌。1982年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明确指出:我国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是以下七 个: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由此可见这些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在高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还是遵循着这些 原则在克尽克职。这种教育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需要了。由于我国长期 以来实行一元化的课程体制,扼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传统教育是双基的落实,忽略了人格的发展,兴趣的 激发,各种人才的培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而忽略了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强调的是应试能力,把 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考试的训练场,教师变成考试的训练员。传统教育的学校教育靠的是行政命令。因此学 校国家化、单一的模式,单―的思想,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个性平均化,这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是很普遍的。 学生接受的教育就是“听话”,教师怎么说,学生就该怎么做,这样的孩子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传统教育的弊端很多。如几何排列的学习规律,减少儿童的活动时间,造成了学生的静听。儿童的自由 愿望得不到发展,产生了被动,心理压力很大,这是一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僵化的模式,并且形成了一种依 赖思想,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摧残的教育。传统教育的知识容量很大,采用的教学原则是讲授法,而知识内容 又很枯燥,脱离社会生活、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义务教材成人化,白底黑字整整齐齐, 用大人的语言描述儿童的学习,插图规规矩矩,除此之外,教材越编越难,尤其是初中的教学。试卷又变着 法儿翻花样,大有考倒学生以吐心中之快之感。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因此“导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价值与教学目标的同一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同一性以及教学原则与教学效果的同一性难以作出理论的思考。在紧扣教材和追求 升学率的紧箍咒的制约下,教学改革往往囿于技法的枝枝节节,而落后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因此,世界性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革命――被人们称为“第三次浪潮”冲击 着所有的传统堡垒。教育被许多国家视为第一战略产业,革新教育、探索21世纪未来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看来,传统教育必须改革已到迫在眉睫的紧急关头。

90年代初,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口号,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能 力,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设置与期有关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虽然当前的一纲多本的教 材已出台、课程设置的三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正处在试验摸索阶段,但完整的教学原则新体 系却还迟迟未见动静。就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轨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等的改革,还必 须对陈旧的教学原则进行改革,这样,才有助于整个教育变革,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教学原则新的 体系和课程改革一样都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设各门学 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原则和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和相互 作用关系。

二、教学原则新体系的构建――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利高津创立的。它来自于化学领域。所谓耗散结构就是给 一杯液体底部均匀地加热,使液体内部产生温度梯度、流体由下至上散发热量。流体内一旦有了温度梯度、就离开热平衡态,当加大温度梯度时,系统离平衡态越来越远,而温度梯度超过这个特足值时,液体内部会 自发出现新的组织――有序的六角形对流之胞(称为具纳德花纹)。如果在时间推移中继续给流体加热,当 温度梯度超过另一个特足值时,具纳德花纹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另一种新的结构。这个自发形成的具纳德花 纹就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的形成要求有一个开放型的环境,强调一个非平衡状态,通过内“张落”即内化作用,使其达 到新的平衡,建立新的有序。

1.耗散结构理论在学校工作中应用的原则

(1)开放原则:开放原则就是必须创设一个开放的环境,使教学教育等活动不局限于教室内进行或使 思维活动融于与生活相关的大环境中。

(2)提供足够信息的原则:提供足够信息的原则就是指物质与外界交换要有能量,当达到一定沸值时 ,才有“张落”才能转变成新的有序状态,于是应用耗散结构理论于教学教育等活动中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 (能量)。

(3)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原则,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原则是指在活动(学习)过程中提供的“能量” 要求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有联系,与将来的生活,走上社会有联系。从而使参与者对“能量”产生兴趣、感到 有用、有意义。

(4)打破平衡的原则:打破平衡的原则是指学习活动要创设情景,创设使学生对原有结论(知识状态 )产生疑问或不足,激起探索的兴趣。

(5)内化原则:内化原则是指新的平衡的产生是通过自组织活动,内化作用而达到,不断地打破平衡 ,建立新的平衡从而走向有序。

内化原则要求满足三个转化: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体所有;将智力转化为智能;将产生知识背景下的道 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行为。

2.耗散结构理论应用的程序

(1)诱导: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景,要明确多元化目标。学生要具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心理,产生求知 欲望。

(2)活动: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动手动脑积极投入并得出结论。

(3)调控: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程度并进行反馈。学生把获得成功信息成为一种激励 ,从而产生进一步思考的要求。

(4)发展:教师给出新的.情景。学生应用获得的结论,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

耗散结构理论的出现,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原则。它的目的在于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 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的作用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是 不断创设问题情景的编导者。

三、新原则体系的贯彻与实施的尝试

耗散结构理论在学校工作中应用的5条原则,对提高教学质量,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具有现 实意义。就语文学科来讲,如何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上海 地区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已试行了三轮、效果很好。在试行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否相应跟上,并非如此。因此, 在教材改革的同时,新的教学原则体系也应得以发展。

长期的教学实践,要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原则是极其困难的。如何使耗散结构理论贯彻到教学方法中去 ,在实施过程中选择了一、二个单元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

1.备课中的问题设计:备课中的问题设计是教与学双向进行的。第一单元选择了H版教材中的两篇精 读课文《一面》和《社戏》。《一面》是回忆鲁迅的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让学生去感悟人物的优 秀品质,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社戏》是鲁迅的作品,写出了“我”少年时同农村小伙伴一起去看社戏 的事。农村景物优美,小伙伴淳朴可爱,“我”的心情愉快舒畅,内容丰富,亲切有味。这两篇优秀的作品 ,由于授课教师在备课中问题设计时只注重了认知目标、思维目标,忽略了情意目标,所以学生对人物的优 秀品质感悟不出来,也体会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也选择了H版教材中的速读课《‘诺曼底’号遇难记》和质疑课《浮冰上》。备课中授课教师 吸取了第一单元忽略情意目标的教训,抓住课文中的主要问题,针对难点和重点,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 在情景中获得结论,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把获得成功信息成为一种激励,产生进一步思考的要求,在更多 的情景中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语文教学中的目标确定,既有它们的个性,又有它们的共性,因为语文素质的内涵相当丰富,读、写、听、说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读、写、听、说又是语文素质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因此,读、写、听、说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途径。所以,耗散结构理论应用程序中的第4点发展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是 相当重要的,又是必不可少的。

2.打破课堂教学原有的平衡

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是以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以其达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新的教学原则体系 告诉我们学习活动要创设情景,创设使学生对原有结论(知识状态)产生疑问或不足,激起探索的兴趣。第 二单元的质疑课《浮冰上》就是很好的范例。虽然课文的引言提示学生该对哪些问题进行质疑,但就整篇文 章看质疑的地方有许多。授课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活动,不断打破原有结 论,对原有结论产生疑问,甚至感到不满足,刺激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激起新的求知欲。创设情景,可以通 过生活中的实例,也可以通过朗读,或者展开课堂讨论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思维、探索,最终 获得双向成功的喜悦。

授课教师的思维开阔、知识的广泛,语文素养的高低,是上好课的前提。因为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模 糊性等特点,不象数理学科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知识体系,它具有千变万化的语言系统,传达着丰富多彩的 思想情感信息。因此,语文教学其实是个性的一种展示,它是由每一个老师的素质和特长来决定的。

基本原则体系 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原则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象征,是为公民提供教育、知识、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它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是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平等性、便利性三个基本原则出发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

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本质的特征,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必须明确事业的公益性,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位。

公共图书馆本身是普及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平台;也是公民文化权利、支持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免费服务。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当局的责任。必须制定专门的法规支持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为公共图书馆筹措经费。”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事业,它的生存完全由公共资金来维持,是由政府通过全民税收支持其经费开支而面向全民开放,它对任何人的服务都不应该直接收取费用。因此,无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使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图书馆界前一时期出现过“创收”“产业”的呼声,或者是搞“一馆两制”,服务项目收费,办理借阅证收费,借热门书收费、听讲座收费、查阅期刊收费等等,这些都偏离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的定位。把图书馆推向市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变图书馆为“租书馆”或经济实体,这是对公共图书馆性质的改变,其结果只能使公共图书馆的形象严重扭曲,必要业务萎缩,社会职能虚无,名不副实,如果把“图书馆产业化”,势必把公共图书馆引入歧途。

公共图书馆既然是国家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免费为全民所利用的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共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无偿对广大读者进行文化宣传、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的义务及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性原则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政府必须最大限度地使得公众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得每一位公民对社会资源都能够公平享受,这体现为公共图书馆平等性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写道“公共图书馆是人类各种思想和各种观念的记录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有史以来收集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记录的最重要的机构,同时,它也是人类成就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利用的地方。”《宣言》还强调指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公共图书馆必须尽一切努力接待读者。无论本地区各种人的肤色、种族、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语言以及教育程度的不同,图书馆的大门必须自由地、平等地为本地区的任何成员开放。”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平等享用图书馆各项服务与设施的权利,是公共图书馆平等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既要包括城市、中心发达地区的居民,也要包括农村、边远落后地区的公民,即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身份不分高低贵贱,都应当有机会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呈现地域性差异,一方面是东、中、西部的差距,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造成文化与信息的不平衡,也将会造成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开展送书下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但基层群众文化机构的运转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充分考虑平等性原则,构建公平合理的图书馆体系结构,大力开发以城市为中心、向社区乡镇辐射的、广大城乡居民需要的文化资源建设,构建省、州(市)、区(县)、镇公共图书馆网络,让基层群众能够公平享受文化服务,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的便利性原则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保证人人便于享有,而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简化服务流程等便利服务都十分必要。总之,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限度的便利,这便是公共图书馆的便利性原则。

便利性原则首先要体现在图书馆的建筑、机构设施和环境上,要考虑到地区、人口的分布,服务半径的大小,尽量方便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有的新馆设备及布局并不符合专业的标准和要求,讲究豪华而不实用;还有的图书馆像个迷宫,读者被支使得跑上跑下而不得其门;公共图书馆还必须为弱势群体着想,设置专门的残疾人与年老体弱者设施,还有一些必要的附属服务,比如餐饮、休息等也应在考虑之内。其次是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图书馆现有的许多规章制度大都是从有利于图书馆的文献保护和便于管理出发,而不是从有利于读者的使用出发,如读者在进入阅览室的时候,不允许携带自己的有关资料。也不允许带包,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在开放时间上,图书馆也应改变作息时间机关化的作风,实行全年开放制度,双休日和节假日是读者到馆的高峰期,适当的延长每天的开放时间。最后,图书馆还应该简化各种服务流程、办证手续,减少各种办证条件。有些阅览室可以实行免证阅览制度,要把尽量节省读者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实现。

总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必须围绕三项工作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以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董志珍.公共图书馆免费平等服务的文化价值解读.图书情报工作.2008.11

基本原则体系 篇7

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1.1“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从现实的人出发进行思想教育, 要求以满足学生需要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接受主体的需要是其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同教育内容是否符合接受主体的需要和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当教育内容符合接受主体的需要和认知水平时, 接受主体就会积极响应, 主动接受, 并整合内化接受客体, 接受效果就明显。反之, 如果教育内容不符合接受主体的需要和认知水平, 则接受主体的反应就冷漠、厌烦, 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接受效果就差。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 要将社会要求与个人合理需要结合起来, 尊重教育对象的自身需要,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需求, 为其排忧解困, 解决思想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对个人要求的体现, 也是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价值目标。从现实的人出发进行思想教育, 要求我们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 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尊重、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这就是说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我国正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市场经济具有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都对增强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 对其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等进行关注和保护, 这是改革创新精神的胚芽,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塑造其主体人格, 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生活、政治生活、道德生活的主体, 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 以满足学生需要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价值目标, 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使教育要求为学生所吸纳, 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1.2 建立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以思想道德文化客体为中介结成的关系模式则是“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关系模式, 是以共同客体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诸主体模式。在“主体一客体一主体”关系模式中,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找到了连接双方活动的共同中介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是双方对这个共同客体的一种共同操作的过程。交往实践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角色共同体, 发言者和听众, 从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 同时论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 在理解、解释和参与中达成共识, 这一过程正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交往不仅使教育内容和信息向学生传递, 而且生成新的内容和信息。建立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 旨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中心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

当前, 我们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 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 使正确的政治观点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要让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 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摈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者中心模式, 建立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1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不是抽象的教条, 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有着丰富的内涵, 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必须联系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种种社会生活实际, 特别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精辟讲解, 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2 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方面, 利用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素材进行启发式教育, 要对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负面现象进行更为理性地分析和评价, 而不是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另一方面, 必须要贴近大学生的精神诉求。以理想教育为例,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目标的认同离不开对大学生个人理想的观照。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 引导大学生由职业理想上升到政治理想的高度。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主义和务实性的特点, 就业选择上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发展前途。大学生重视个人理想本身无可厚非, 但职业理想的实现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理想的制约。面对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要引导他们把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 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还必须贴近大学生的现实要求, 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现实说服力, 也更能够使大学生从内心接受这一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基本价值。

3 坚持系统化育人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此, 需要动员一切教育力量, 共同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有效地发挥所有教育者和教育载体的教育作用, 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效。

3.1 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 而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教育引导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提升广大教育者素质。要认真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教职员工, 使毎个教职工都意识到, 自己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从而在本职岗位上自觉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政策, 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应有明确育人职责。教师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教风是评判教师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的重要准绳。优良的教风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大力培养敬业爱岗、富有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通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敬业奉献精神、严谨治学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使教师的高尚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管理群体是校园价值观念的塑造者和引导者, 能否自觉地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体现着一名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 也影响着服务对象的价值选择。必须加强管理人员的作风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 创新服务途径, 从而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校风、教风、工作作风到位了, 环境优化了, 全员育人的格局形成了, 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也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3.2 构筑多样化的互动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利用, 应该根据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选择运用。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关注热点, 找准切入点, 开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比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需要我们从容应对, 可以通过构建“红色网站”,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又如,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进, 在学生社区和公寓需要探索新型的管理载体。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往往反映在管理的过程中, 以管理为载体, 能及时发现各种思想问题, 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实践, 又要服务于实践。我们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中探索更多富有成效的载体, 构筑多样化的互动载体。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取得实效性, 必须形成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思维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系统化育人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2]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6.

基本原则体系 篇8

1.1 界定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原则

生物安全隔离区应针对某一或某些动物疫病而建, 范围界定清楚, 指明其所有生产单元包括养殖场以及相关的功能单位, 如饲料厂、屠宰场、动物性食品加工厂等的位置, 各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各生产单元对生物安全隔离区内的动物和具有不同卫生状况的动物亚群体之间在流行病学隔离上的影响。生物安全隔离区可根据特定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因素、动物生产体系、生物安全措施基础结构因素和监测等方面为中心进行界定。

1.2 生物安全隔离区与潜在感染源的隔离

1.2.1 影响生物安全隔离区生物安全状况的物理或空间因素

生物安全隔离区虽然主要是基于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而建的, 但是地理因素对确保生物安全隔离区与其周边的卫生状况不一致的特定动物群保持有效的功能性隔离仍是需要的。地理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毗邻区域和与生物安全隔离区在流行病学上存在关联的区域的疫病状况;二是最近的流行病学单元或其他在流行病学有关联的养殖场的地理位置, 疫病状况和生物安全情况。

1.2.2 基础设施因素

生物安全隔离区内养殖场的建筑结构对生物安全的效力具有影响, 主要包括:篱笆或其他有效的物理隔离设施;人员入口设施, 包括进入控制、更衣区和淋浴;车辆进入, 包括清洗和消毒程序;装卸设施;引入动物的隔离设施;物料和设备的进入设施;饲料和兽药药品的贮存设施;病死尸体、废弃物和垃圾的处理;水的供应;空气供应;饲料来源等等。

1.2.3 生物安全计划

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完整性依赖于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隔离区的管理应有一个全面的生物安全计划, 并保证其有效执行, 且定期监视执行情况。

1.3 文件材料

文件记录必须能够清楚证明生物安全隔离区所实施的生物安全、监视、追溯、管理措施等能有效持续地得以执行。除动物移动信息外, 必要的文件材料应包括:畜禽群生产记录, 饲料来源、实验室检测, 出生和死亡记录, 参观日志, 发病率历史, 诊疗记录, 生物安全计划, 培训文件和其他能评价疫病状况的重要文件。

有关证明生物安全隔离区特定动物疫病历史状况的文件记录应完整, 并符合OIE法典有关章节的规定要求。

申请评估认可的生物安全隔离区应向兽医机构提交基线动物卫生报告以证明其某种动物疫病的卫生状况。动物卫生报告应定期更新, 证明生物安全隔离区当前的动物卫生状况未发生改变。

免疫记录包括疫苗类型和免疫频次, 应能对监测的数据做出解释。

所有文件记录的保存期限可根据生物安全隔离区所控制的动物疫病种类和动物品种有所不同。

1.4 疫病监测

生物安全隔离区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应符合OIE法典第

1.4 章有关监测和生物安全隔离区所控制的有关特定动物疫病的监测要求。

如果已建设的生物安全隔离区出现病原暴露风险增大的情况, 应重新评估内部监测和外部监测体系的敏感性, 必要时实施强化监测。同时, 应重新评估生物安全措施, 必要时采取强化的生物安全措施。

1.4.1 内部监测

监测应包括对数据的收集和风险, 便于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能确定生物安全隔离区所有动物的卫生状况。监测体系能确保较早监测到病原进入, 这是非常必要的。只要能到达无疫状况的理想目的, 任何的监测策略都是可行的。

1.4.2 外部监测生物安全隔离区所应用的生物安全措施

应适用于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暴露水平。外部监测将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原传入生物安全隔离区特定路径中暴露水平的重大变化。

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的适当结合, 对达到上述目的是必要的。基于风险因素评估的靶向监测是最有效的监测方法。靶向监测应侧重毗邻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流行病学单元和那些与生物安全隔离区有潜在流行病学联系的养殖单元。

1.5 诊断能力和程序

符合OIE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官方指定的实验室, 可从事样品检测工作。每个从事检验工作的实验室应使用系统的程序, 将监测结果快速报告给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要时, 监测结果由OIE参考实验室确认。

1.6 应急反应和通报

动物疫病早期发现、诊断和通报, 对于降低疫情损失至关重要。一旦生物安全隔离区出现疑似规定动物疫病, 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无疫状态应立即中止;一旦确认, 无疫状态应取消, 并向有关出口国进行报告。

如发生以前未发生过的传染病, 生物安全隔离区管理者应立即通报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并启动核查程序以确定生物安全计划是否存在漏洞, 如果生物安全计划存在明显的漏洞, 即使没出现疫情, 也应立即停止签发出口卫生证书。在采取相关措施后, 兽医部门应重新认可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无疫状况。

如果生物安全隔离区面临的风险发生改变, 比如周边区域的疫病状况发生变化, 兽医部门应立即进行重新评估, 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额外的生物安全措施, 以保证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完整性得到维持。

2 生物安全隔离区的主要特征和指标体系

按照OIE疫病区划管理原则, 生物安全隔离区是动物疫病区划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具备三大主要特征和两大指标体系。

2.1 三大主要特征

一是标准特异性。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指由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建立, 由官方公布的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之下的一个或多个动物饲养屠宰加工场所。这些场所所处区域可能没获得区域区划的认证。二是目的特异性。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目标实质上是企业产业链各单位“无疫”。三是区划主体特异性。生物隔离区划主体以企业为主, 政府部门为辅, 是企业按要求采取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并在官方生物安全监管下, 实现企业“无疫”和产品质量安全。

2.2 两大指标体系

即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政府部门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

2.2.1 企业的无疫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一是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试点规划和区划图, 包括统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的企业产业链各单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单位内畜禽品种、来源、疫病状况和畜禽标识等, 特定动物疫病。二是企业产业链各单位的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养殖、饲料、孵化、屠宰加工等场所的动物防疫条件, 隔离缓冲设施, 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三是企业内部的生物安全管理系统, 包括建立企业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确定风险来源, 开展风险分析, 制定生物安全计划、标准操作程序、疫病监测计划和企业内部审核制度等。四是规范的畜禽档案和有效的畜禽追溯系统, 包括畜禽养殖和免疫档案, 畜禽卫生质量标识追溯及管理系统。五是完善的政企联系制度和运行机制, 包括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制度和协作机制如定期联席会议制度。2.2.2政府部门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一是企业产业链各单位周边环境的疫病风险调查与评估及监控技术规范, 包括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培训计划与制度、特定动物疫病监测、检疫监督技术规范。二是企业养殖档案和有效的畜禽追溯体系监管制度与运行机制, 包括规范各种养殖和防疫档案,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监管技术规范和运行机制。

3 小结

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 动物疫病一直是困扰畜产品出口和安全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动物防疫工作, 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采取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07年, 农业部制定颁布第1号部令《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我国无疫区包括“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的若干养殖加工场所构成的一定区域”, 即“生物安全隔离区”。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尤其适合我国国情。在我国当前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总体较低, 企业的动物产品出口受阻等不利条件下,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积极促进我国无特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评估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为我国大型企业的动物产品走出国门, 走向国际市场铺平道路。可以预见, 实施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 必将成为有效降低动物疫病引入和传播风险, 提高动物卫生水平,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内外贸易的一种重要举措。

摘要:作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 生物安全隔离区在提高企业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方面, 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本文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提出的有关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的有关规定, 总结分析了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 为我国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安全隔离区,原则,特征

参考文献

[1]赵维宁等.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国际规则与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 2008, 25 (12) :1-3.

论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篇9

关键词: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从大局着眼, 注重课程的整体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 是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 只有全面整体的课程体系,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大局着眼, 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1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由于过去的本科课程过分地强调专业教育, 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对此,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1]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并不矛盾, 本科生应在守住专业的同时,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 首先学会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其次学会做一个有素质的社会人, 最后做一个在特定领域有素质的社会人。

1.2 人文教育课程与科学教育课程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是现代人基本素质的体现, 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 就在于它有人文, 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简单言之, 是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精神的价值。人文教育课程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 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2]

科学教育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教育课程与科学教育课程本质上是相通的, 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因此, 在高校课程的分工与配合中, 这两种教育应该贯穿课程体系的始终, 同时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也应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 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 也称显性课程, 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 学生们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 即隐性课程。事实上,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 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 (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 , 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3]

因此有学者指出, “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课堂教学是学生成才的土壤, 课外活动是学生成才的雨露阳光”。在高校, 有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把课外教育因素看作学校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没有把它与学校课程的完整性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和做法不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4]

1.4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

长期以来, 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忽视实践性环节的倾向, 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相对于理论性课程的系统性, 实践课程则处于分散的从属地位, 形式单一, 综合程度不高, 并且与理论相脱节, 导致当代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缺失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 在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无疑要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 转变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的观念, 建立起科学、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5]因此高校应关注学生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环节, 各环节相互联系, 融为一体。

2 充分体现大众化阶段的高校的功能

2.1 体现高校传承文化的功能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 有着多方面的功能,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高校首先依然要发挥教育的主要功能, 即文化的传承。其次, 从宏观角度看, 讲授任何一门课程的同时, 都是在进行文化的传承。因此, 文化这一主旋律将贯穿高校课程体系的始终。

2.2 体现高校引导学生求真、求善、自我提升的功能

扩招之前, 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是精英教育, 扩招之后, 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是大众化教育, 除去研究型大学, 虽然大部分高校不以培养高、尖、精的人才为主要任务, 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永恒不变的宗旨, 因此构建课程体系要体现高校引导学生求真、求善、自我提升的功能。

2.3 体现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功能

少数研究型高校实行精英教育, 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而大部分高校实行大众化教育,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达成为区域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服务的目的, 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3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3.1 关注和倾听学生的个体需要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学生个体的需要。首先, 课程内容陈旧;其次, 课程实施观念、方法落后。学生总是疲于应付课程学习和考试, 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欠缺。这种传统的实施方式和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理结构中, 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6]高校应该通过课程体系, 向每一个求学者提供一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

3.2 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 加强教师的指导

学生是课程的学习者, 他的地位与角色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因此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就要构建学生需要的、符合学生胃口的课程体系, 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但是, 由学生任意的选择课程作为个人本科四年的学习计划, 毫无疑问会有相当的盲目性。为了避免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建议请教师做及时的指导, 如每位教师负责多名学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提供个人指导, 使学生能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 勇于创新, 体现高校的特色

正如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波依尔博士所说:“每所大学和学院应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 都应要求弥补其他学校的不足, 而不是一味模仿。”课程创新是一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源。在创新的基础上, 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培养特色人才, 体现高校的特色。从宏观角度, 可以创设民族特色课程体系;从微观角度, 在研究或是采用某种课程体系时, 可以从建立本校的特色出发, 即校本特色。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视野下, 我国本科课程体系应固守和发扬本校的特色, 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 2009 (1) .

[2]http://baike.baidu.com/view/50585.htm?fr=ala0_1_1[OL].

[3]http://edu6.teacher.com.cn/tln010a/kcxx/c1/kz1-6.htm[OL].

[4]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 2009 (3) .

[5]胡弼成.个体发展指向:大学课程体系的本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6) .

论薪酬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 篇10

一、薪酬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薪酬, 就是指员工由于就业所得到的所有各种货币以及实物报酬的总和。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 是员工在向单位让渡其劳动使用权后获得的报酬。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逐步确立, 我国企业的薪酬实践也经历着从国家直接对员工的行政性工资分配到市场化薪酬制度的转变。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与激励联系最紧密的一个部分, 合理的薪酬制度能激发员工的潜能,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激励员工的手段有很多种, 但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却是激励员工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薪酬体系从理论上来讲由三个部分构成:基本薪酬, 奖励薪酬和员工福利。

基本薪酬是企业员工劳动收入的主体部分, 只要员工在岗, 就可以得到基本工资, 比较稳定, 因而具有较强的刚性。奖励薪酬是企业对员工过去工作和已取得成就的认可, 是基本工资的附加额, 它发放的数额不固定且形式多种多样, 具有较强的弹性。

员工福利是指员工在从业过程中不断获取的, 间接的货币报酬, 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国家法定的福利 (五险一金,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和住房公积金) 和企业自定的福利 (健康体检, 特殊津贴, 免费的午餐等) 。

二、对现代西方薪酬体系的总结

(一) 个人特征对薪酬水平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

20世纪劳动经济学最重要的突破和贡献之一, 是从劳动供给角度出发的人力资本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为我们揭示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超出物质资本的巨大贡献。顺着这一思路, 人力资本理论对个体存在的薪酬差别也有一番经典的诠释。它认为, 员工工资随着年龄、经验和教育水平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力资本存量, 进而他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这几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Becker, 1975;Mineel, 1974) 。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得出许多经典的推论。诸如,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员工的终身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即员工得到更高的工资回报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而提高;工作经验与员工工资水平的关系呈倒“u”曲线形状。即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人力资本积累量随着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它在某一时点上达到最大值, 随后会由于体力和精力的下降或者技术更新等自然原因而逐渐下降。

(二) 关于企业薪酬水平决定机制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EficiencyWageTheory)

“到底企业是单纯的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接受者, 还是在战略性地规划工资方面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一长期困惑着经济学家的问题在薪酬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在早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和供求价格均衡理论的基础上,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建立了供求均衡工资论。在他看来。工资是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的价格。而单个厂商在确定其劳动力成本时, 只能作为市场工资水平的接受者。马歇尔的均衡工资论确立了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虽然是高度简化的模型, 但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至今仍是薪酬理论研究和企业制定外部薪酬策略时的重要依据。

如果新古典经济理论完全准确, 那么雇主在决定薪酬水平方面的自主权就非常有限了。但是, 现实经济环境远不能满足均衡工资理论的假设条件。因此, 后来的经济学家致力于对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修正, 以更好地解释存在于企业薪酬水平决定领域中的各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中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7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夏皮罗和施蒂格利兹 (1984) 等人进一步发展的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的出现。正是为了解释当时种种令均衡工资理论束手无策的经济现象:为什么人们以低于现行工资的水平却找不到工作, 从而产生出大量非自愿性失业?为什么企业不借非自愿性失业之机削减工资成本反而支付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工资等于边际产值并不是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条件, 劳动力的投入还取决于工人实际的努力程度。而厂商之所以愿意支付给工人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原因就在于真实工资与工人的努力程度正相关。降低真实工资, 将降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不利于利润最大化。效率工资理论的代表是怠工模型、离职成本模型和逆向选择模型。

1、怠工模型 (TheMonitoringandShirkingMode1) 。

在这几个模型中, 怠工模型流传最为广泛。该模型由夏皮罗和施蒂格利兹 (1984) 开发。他的基本观点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工人对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持有谨慎的态度, 企业对员工的监督存在很高的成本。因此, 为了在减少监督成本的同时提高员工的绩效, 雇主会支付高于员工机会成本的工资, 而员工的机会成本主要取决于市场工资水平或失业保险水平。雇主支付的工资水平和市场工资之间的差别越大或者失业率越高, 员工就越害怕被企业解雇。在这些情形下工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从而督促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怠工模型可以解释现实中企业采取工龄工资制度的原因。为了防范怠工, 加强工作激励, 企业对新就业工人支付低于其边际生产率的工资, 但许诺以后随着工龄增长, 支付的工资将高于其边际生产率。然而, 如果发现有怠工等不良行为。员工就可能被解雇, 工龄与工资的关系自动脱钩。

2、离职成本模型 (TheTurnoverCostsMode1) 。

离职成本模型的一般假设是:员工离职对于企业来说是有成本的 (Salop, 1979) 。因此, 企业会制定相应的工资政策以避免离职、培训和雇佣新员工带来的成本。在特定的公司, 每个职位都需要特定的训练, 以确保一个普通的员工能提高他的生产率。这是因为公司和职位拥有自己的特性, 需要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匹配。用于聘用和培训的固定成本越高。企业希望员工留任的期限也就越长。因此。为了减少离职。企业会提供一份高出市场工资水平的奖金。离职成本模型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了企业将工龄与员工工资水平相挂钩的原因。

3、逆向选择模型。

由Weiss (1981) 创立的逆向选择模型放宽了劳动力同质假设。承认劳动力存在异质性;同时, 厂商与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韦斯的研究发现, 工人的能力与其对最低工资的心理价位有较大的正相关性, 厂商提供的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应聘者的数量和质量。任何在低于效率工资水平还愿意工作的人将被视为劣等劳动力 (Lemon) 。一旦厂商调低工资, 生产效率最高的那些工人将辞职。因此, 为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厂商就会有就高不就低的逆向选择, 即宁愿以高工资向劳动市场发出信息, 吸引能工巧匠来应聘, 而回绝那些愿意低于效率工资就业的求职者。

(三) 关于企业薪酬支付制度的理论

各种激励理论与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薪酬问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 主要归功于其激励功能。设计有效的薪酬体系能向员工传递企业所倡导的行动方向和模式。因此, 薪酬制度设计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什么能激励员工?”各种激励理论致力于从分析人的需要入手, 解答这个问题。

1、企业使用的薪酬激励计划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实施不同的薪酬激励。

恰当的薪酬激励计划通过将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努力程度, 并为培育重要员工和获得企业的利益提供了激励。

(1) 一般员工的薪酬激励计划: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有五个需求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员工最主要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 企业应对一般员工的薪酬管理中重点满足员工的这两项需求, 保证他的基本工资和福利, 这种激励效果是通过支付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提高工资待遇, 增加奖金都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 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计划:

知识型员工更加关注的是对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能力是否受到企业的认可, 企业是否提供给他们好的工作环境,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对他们的能力、才干、人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远比金钱更具有激励效果。同时, 对他们可以逐步的实行弹性的工作机制, 包括弹性的工作时间, 在家办公等多种形式。

(3) 对管理人员实施的薪酬激励计划:

管理人员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的发展战略, 他们的工作绩效如何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人员激励体系应包括两部分: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短期激励应以年终奖的形式体现, 长期激励应在短期激励的基础上根据年度企业业绩的改变而改变。

2、影响薪酬在企业激励中的因素

(1)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是员工对与薪酬满意度相联系的相对价值, 它强调员工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与付出的关系, 更关心自己所得与付出和别人的所得与付出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 如果比例差不多, 会感到公平, 会受到良好的激励并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工作积极性。反之, 则会认为不公平, 导致内心的不满, 而在工作上产生消极的作用, 例如不再珍惜这份工作, 对企业的印象变差, 跳槽等等。

(2) 员工对公平的感受

Ⅰ员工将个人的薪酬与同等职位或同等工作量的人所取得的薪酬做比较而产生的感受。

Ⅱ员工与其他企业中相同岗位待遇所比较而产生的感受。

Ⅲ员工对企业的薪酬评价及执行过程的公正性, 合理性所产生的感受。

Ⅳ员工对在企业中最终获得的薪酬多少的感受。

(3) 员工对薪酬制度的期望

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将组织中影响员工的行为归结为两大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即“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这些因素的改善能消除员工的不满, 怠工和对抗, 但不会对员工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联系在一起, 包括工作的成就感, 工作成绩得到的认可和赞赏, 个人晋升的机会等。薪酬按功能可以分为保健性薪酬和激励性薪酬, 保健性薪酬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及福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养老保险等经济薪酬, 激励因素包括:奖金, 奖励, 升职, 休假, 职业生涯发展等非经济性薪酬, 在企业中, 员工认为, 首先, 收入应该与企业的效益同步增长。其次, 工作能力强, 业绩突出的人员希望加大激励性薪酬。而安逸型, 随波逐流型的员工则希望增加保健性薪酬。

(4) 员工的年龄结构

员工的年龄结构层次不同, 对薪酬制度的价值认同也不同, 年轻的员工 (20岁一29岁) 比较重视事业的发展, 培训机会和参与重要活动以求个人的工作经验的积累。中年员工 (30岁-49岁) 工作比较稳定, 事业有一定成就的中年人, 则比较重视工作的挑战和成就感, 看重与家人在一起休假的机会, 最后, 50岁以上地位已经比较固定的员工则希望参与决策和受人尊重。

(5) 员工的知识结构, 学历层次

在企业中, 员工的学历越高, 对薪酬的期望值就越大, 他们比较看重通过自己的知识, 工作能力带给企业的效益, 带来的效益越高, 则希望个人的薪酬也增加, 反之亦然。而学历低的员工更重视于企业对自己工作的认可, 以及保健型因素的作用。

论初中物理光学基本知识体系 篇11

[关键词]光反射;光折射;透镜成像

一、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二、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指出: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则有i=α。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三、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光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以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来记。) 5.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6.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时入射角与折射角均为0°。

四、透鏡成像规律

在考察学生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题目中,查阅历年来的中考和其他考试题,大多数都是立足考学生对规律的应用,说明白了就是是否熟背了规律,而学生对此是深感头痛的,大多数八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类的题目都易做错,究其根源在于死记硬背的规律背乱套了。所以我认为在这提倡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之时,有必要变换考题的思路,让它从实验上升到理论有一个直观的过程,那就是图像法。

如请同学根据光通过凸透镜的性质,画出下面一个物体AB的像A′B′或反过来作像A′B′对应的物体AB。

从上面的作图你能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那几点规律。

学过透镜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常会遇到判断成像的问题,为了快速、准确地解答有关成像的问题。现向大家介绍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法:作图法。

1.作图法的依据

由透镜的性质可知:(1)经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其传播方向。(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上。(3)凸透镜可以成实像。这就为作图法选择光线提供了依据如图1(a)、(b)。

在发光物体上任取一点A,则A处发出的光线一定有平行于主光轴和通过光心的,就取这两束光线作图2:(1)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如光线I。(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如光线II。(3)两光线相交于A”即为A的实像。(4)同理AB上任何一点均可成像,由A”向主轴作垂线,则A”B”即为AB的实像。作图就按上述步骤进行。

3.用作图法验证透镜成像特点

例:烛焰经凸透镜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烛焰与光屏对调位置如图10,则( )

A. 光屏上仍呈现一个缩小的像

B. 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可能不太清晰

C. 光屏上不能呈现像,但通过透镜眼可以看到

D. 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可呈现出来

分析:由题可知u>2f,而v在f与2f之间,可作出像位在AB线上,对调后AB线上为烛,由作图可以观察到像位大体靠近光屏所在位置,放大倒立,所以选择B。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篇12

我国著名财务会计学者张先治认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经营决策可从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面进行, 并相应形成四种经营责任中心。因此,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立可以此为依据, 形成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报告系统。

(一) 资本经营报告系统

资本经营型的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 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资本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资本保值增值或追求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因此, 资本经营的内涵是指企业以资本为基础, 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的经营活动, 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 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

反映资本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要实现资本经营目标, 一方面要提高总资产报酬率, 即搞好资产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 降低资金成本, 特别是降低负债成本, 优化资本结构, 利用税收政策合理避税。因此, 资本经营报告系统应包括:资产经营报告、资金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所得税报告、经济增加值 (EVA) 报告等。

(二) 资产经营报告系统

资产经营型的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 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 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 即围绕资产经营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追求资产的增值和资产盈利能力的最大化。因此, 资产经营的基本内涵是合理配置与使用资产, 以一定的资产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 一方面要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 即搞好商品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加速全部资产周转。要加快总资产周转速度, 关键在于优化资产结构, 使全部资产都充分发挥作用, 避免资产闲置及损失浪费。因此, 资产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商品经营报告、资产结构报告、资产利用程度报告、对外投资报告、资产损失及不良资产报告、资产利用效果报告、资产重组报告等。

(三) 商品经营报告系统

商品经营型的基本特点是围绕商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 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商品经营型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供产销的衔接及商品的盈利性。因此, 商品经营的基本内涵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组织供产销活动, 以一定的人力、物力生产与销售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 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

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经营利润率。企业要从商品经营角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直接目标, 一要提高营业利润率, 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同时, 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 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是基础, 即搞好产品经营;同时, 要注重产销平衡、提高商品销售价格、降低采购价格及相关费用。因此, 商品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产品经营报告、营业收入报告、商品销售价格报告、市场占有率报告、采购价格报告、管理费用报告、营业费用报告、财务费用报告、营业外收支报告等。

(四) 生产经营报告系统

生产经营型的基本特点是企业只管生产, 不管供应与销售, 更不管筹资、投资等。单纯生产型管理的目标是完成生产任务, 降低生产消耗。因此, 产品经营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企业统一战略计划指导下, 组织产品生产, 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 按时、保质、保量生产出一定的产品。

而从企业管理过程角度来分析, 企业的日常管理可以分为决策、控制和评价反馈三个部分, 相应的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可以分为预算管理、过程控制和绩效评价几个方面。

(一) 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全面预算成为大型企业经营管控的必备工具, 财政部也就全面预算出台了一系列准则、规范。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具, 也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等。

1.经营预算

预算报告中的经营预算报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 编制采购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

2.资本预算

本报告由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两方面构成, 前者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 实现更高的资本利用效率, 后者反映了企业在预算期内所需要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数额等信息。

投资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年度蓝图, 关乎企业的战略全局, 是企业发展的上限所在, 因此, 投资的风险一般远大于经营风险, 做好投资预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筹资预算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投资、经营预算的资金缺口。因此, 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 关乎资金链的安全, 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主要特点是, 筹资预算必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 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

3.财务预算报告

财务预算报告由现金收支预算、损益平衡预算与财务状况等信息共同组成。其中现金收支预算可以针对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入或支出制定报告, 反映客观的现金使用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情况, 分析利润变化的根本原因, 从而为优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损益平衡预算以变动成本法为根据, 项目主要包括预计营业收入、预计营业成本、预计边际贡献、预计期间费用、预计利润总额等。财务状况预算可以准确评价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资产规模与分布情况, 财务状况预算表中的项目主要由预计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三方面构成。

财务预算是对业务预算数据的提取和总结, 与业务预算之间具有继承性和指导关系。

(二) 决策控制报告

决策控制报告包括投资、筹集、经营等方面的决策。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由决策模块与控制模块两个模块构成, 主要实现投资、筹资等服务功能。投资决策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项目投资与外部投资方式的选择, 通过确定成本与机会成本, 得出对企业价值创造优势最大的投资项目。筹资决策报告主要确定筹资的具体方式与结构, 针对资金需要评估并预测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筹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主要体现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 如成本定额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订单和专案管理等。

(三)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经营业绩考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投资后评价报告等。责任考评报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熊铎从平衡计分卡角度分析, 人为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应分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 财务维度报告

平衡计分表中的财务维度并不仅仅包括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被广泛运用的历史评价财务指标, 还包括根据公司情况进行修正的财务指标, 所以管理会计报表中的财务维度报告不局限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内容, 财务维度报告可以说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增加和调整。因为如今财务会计核算方式会歪曲企业真正的价值和经济状况, 所以财务维度报告主要是给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提供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结果的信息。经过调整后的会计信息应当可以反映每个部门、每个客户乃至每项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从而使管理者能够保留优质资产与客户, 剔除没有价值的资产与客户。管理会计报告还应当提供像资本报酬率、经济增加值这种调整后的指标, 来补充会计财务报告对公司价值等反映不真实的不足。

(二) 客户维度报告

在平衡计分卡理论中, 客户被认同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没有客户就没有企业, 没有客户就没有价值。客户作为企业利润的来源, 理应在管理会计报表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客户维度报告中, 至少应当包括新客户的获得、老客户的保持、客户满意度、客户价值、市场份额这几个方面。客户维度报告应当定期对这几个方面做出调查和披露。销售部和市场部作为客户维度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和提供者, 应当随时做好记录工作。同时, 这些数据被他们获取后, 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寻找挖掘客户价值, 从而提升公司价值。

(三) 内部流程维度报告

平衡计分卡理论中的内部流程维度主要是为了客户维度服务的, 只有企业拥有一个完善健全的内部流程, 才可能保持较高的客户满意度, 从而更多地增加新客户, 更好地维持与老客户的关系。在管理会计报表的内部流程维度报告中, 像资产周转率、订单的反应速度、新产品投产周期等这些指标是应该被重点关注的。内部流程维度报告首先要迎合客户的需求, 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解决公司现有的产品与服务有什么不足, 应当如何改进这样的问题;其次, 公司内部产品生产经营的运转效率, 资源的利用率,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信息要及时汇报给管理层, 使管理层时刻保持对公司全面的控制,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 创新作为公司长期保持市场领先水平的灵魂要素, 也应当在内部流程维度报告中被全面反映, 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来进一步推进创新的步伐, 又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来获得更多的客户。

(四) 学习与成长维度报告

上一篇:冷藏效果下一篇:导游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