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精选12篇)
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1
一、我国《海商法》的修改背景
我国现行的《海商法》从定立之初已经实行了十三个年头, 在这十三年里我国的航运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在许多领域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 原有的《海商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落后于航运经济的发展, 已经不能适用于航运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解决具体的航运经济问题的时候, 《海商法》的具体法条急需进行补充和完善。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的《海商法》只有积极进行修改, 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关的法律条款, 才能形成对我国航运经济的有力支撑, 保证航运经济能够有完善的法律支持。
二、对我国《海商法》进行修改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认识, 对我国《海商法》进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航运经济的正常运行急需对《海商法》进行修改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整体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此对航运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 航运经济要想实现正常运行, 就要对现行的《海商法》进行修改。
(二) 我国航运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对《海商法》进行修改
近几年我国航运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整体发展速度很快, 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法律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由此需要对《海商法》进行修改。
(三) 我国航运经济为了有效解决争端, 急需对《海商法》进行修改
由于近些年我国航运经济飞速发展, 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摩擦和贸易纠纷, 沿用过去的《海商法》已经无法有效解决, 所以急需对《海商法》进行修改。
三、我国《海商法》的修改应以中改和小改为基本原则
考虑到我国《海商法》修改的必要性, 我们必须要保证《海商法》修改的实效性。在修改过程中, 我们要以现有的《海商法》为蓝本, 采取中改加小改的原则, 推动《海商法》的修改工作。之所以采取中改和小改的原则, 主要基于下述原因:
(一) 现有的《海商法》在总体架构基本满足要求
经过了解发现, 虽然《海商法》需要进行修改, 但是其总体架构还是基本满足实际需求的, 在总体结构上没有必要修改, 维持原有结构不变即可。
(二) 现有的《海商法》需要对具体条款进行增加和修订
现有的《海商法》修改的根本原因是在具体条款上与现实情况存在冲突或者缺失, 不利于解决航运经济中的争端, 所以我们应有针对性的对具体条款进行增加和修订。
(三) 现有的《海商法》实行年头长, 不宜进行大改
由于现有的《海商法》已经实行了多年, 与其他法律形成了有效的配合, 如果进行大改, 需要其他许多法律的同时进行修改, 工作量较大, 所以不宜大改。
四、我国《海商法》的修改应以兼顾本土化和国际化为基本原则
在修改海商法的过程中, 应优先坚持与国际接轨的原则, 还是优先重视本土化, 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我国《海商法》是一部典型的法律移植型商事法。在制定《海商法》时, 立法者的指导思想是:“各方面的规定都应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保持一致, 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制定海商法规范。”《海商法》几乎把当时所能见到的最新的国际公约 (有的甚至尚未生效) 及国际民间规则和标准合同及外国先进立法例收罗殆尽, 尽量求新、求同, 可见, 追求国际性是制定《海商法》时的重要指导思想。
基于上述原因, 对当前所存在的以《海商法》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为由, 力主《海商法》修改应坚持与国际接轨, 全面吸收新的国际公约、国际民间规则、国际标准合同及国外立法例的观点, 应该进行认真的反思。当然, 这种反思不是抛弃《海商法》的国际性, 也不是反对海商立法的与时俱进, 而是要明确《海商法》修改工作中应该适当兼顾本土化。
五、我国《海商法》的修改应采取慎重的原则
由于《海商法》是我国有关航运经济的一项重要法律, 所以我们在修改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慎重的原则, 必须要明确修改目的, 把握修改手段, 保证修改过程做到准确有效, 避免出现修改后的法律与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的现象。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
(一) 修改过程中必须保证法律的权威性
我们在修改《海商法》的过程中, 要严肃修改纪律, 要严格保证法律的权威性, 要从专业法律思维的角度去进行修改工作, 保证《海商法》的权威性得以保存。
(二) 修改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个增加和修改的条款
由于《海商法》的修改过程中是中改和小改, 因此我们在修改过程中要保证增加和修改条款的准确性, 同时还要对每个增加和修改的条款进行论证, 确保万无一失。
(三) 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法律法规的配合
《海商法》虽然是一部单独的法律, 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 常常与其他法律配合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法律的配合, 使修改效果形成合力。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我国《海商法》的修改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改才能保证该法律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从而促进我国航运经济的发展。所以, 我们在修改过程中, 要把握修改原则, 主要应遵守中改和小改、兼顾本土化和国际化、慎重的原则, 保证我国《海商法》的修改取得积极效果。
摘要:在我国的法律界, 关于《海商法》的修改历来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其中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海商法》的具体修改方案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争议, 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学者对《海商法》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这种现状, 我们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方法, 在针对《海商法》的修改过程中, 一定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同时要对国外的相关经验进行积极借鉴, 修改的时候要以中改和小改为基本原则, 同时要保证修改方案能够与国际同步, 除此之外, 在修改的过程中, 要采取慎重的原则积极协调各部门, 保证《海商法》在修改之后能够既能满足我国航运需要和法制建设需要, 又能与国际接轨, 使《海商法》成为我国航运经济的重要法律。
关键词:海商法,修改,基本原则,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冯永恒.中国海商法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王满生, 陈卯轩.法治的实现—一个法的合法性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04) .
[3]孙万胜.挑战与回应:法院改革目标之定位[J].政法论坛, 2001, (02) .
[4]肖厚国.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J].现代法学, 2001, (02) .
[5]许章润.论人的联合与双向成人法权[J].政法论坛, 2007, (06) .
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2
民商法旨在为新的交易方式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并维持国家信用体系的整体环境有序而健康,以构建市场经济中的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环境,从而维持市场经济环境的整体和谐,因此,民商法确立的信用制度可以保障基本价值的取向朝着健康而安全的方向前行。
一、民商法中信用原则的重要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被视为西方国家民商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与相应的约束。
缘于我国的发展国情,信用问题尚未被列入法律内容中,更多时候被人们看作是某种道德上的行为规范,也并未通过制度形式对其加以规范,而是通过人们的自律来完成。
我国的《民法通则》就明确指出民事活动的各方必须遵循诚信的原则,《合同法》中也指出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诚信原则,相比而言,民商法中所规定的信用原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诚信原则旨在保障民事活动当事人的基本利益而形成的约束与规范。
在实际的民事活动中,民事活动当事人必须互相遵守合同条件,杜绝欺诈行为。
比如在供货交易中,供货方应与收货方提前约定好交货的时间以及支付的方式,供货一方也会对收货方的信用水平以及购物偿还能力做出相应的判断,与之相应的,收货方也会对供货一方的信用水平以及供货能力做出判断,从而在交易中降低各自的`风险等级.
其次,民商法有关信用原则的有关表述与规定是民事活动当事人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依据,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而信用能力可以看作是民事当事人经济水平的评定,是民事当事人财产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信用原则可以看作是民商法的基础,信用原则贯穿着民商法制定并完善的整个过程,信用原则必须在民商法中得以体现并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实现信用原则的法律价值。
二、民商法信用的主体与客体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信用体系可以依据不同的内容、对象以及性质来划分,民商法信用是民事活动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资格,因此,必须依据不同的信用主体来进行划分,这样才能在信用立法的角度层面规定其应有的权利与义务。
因此,下文从信用主体的不同来进行分析阐述,分别针对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以及政府信用分别进行分析:
(一)企业信用
在社会经济领域,企业的行为即是民商事各项活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民商法信用的权利与义务中既是享受者,也是承担者。
企业依法成立,在从事民商事活动中作为一个主体地位具有特定的权利与义务,在进行各种商事的过程中,法人的资格同时意味着能够进入到市场中,在签约和交易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整体的地位,其承担相应的债权债务活动,也就是说可以享用维护他人的利益与义务,同时也就得到了信用主体的资格。
企业在得到法人资格后,可以通过法人的三大制度,让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注意,这样才能使公司更加的完美,没有瑕疵。
当出现违背法人信用的时候,其法人资格就已不再具备,也就是说丧失了其信用主体的资格,或被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个人信用
个人信用又被称为消费者信用,个人信用一般是指商家以及金融机构在个体进行服务时,对于个体存在一定的信用偿还,当个体约定在某个特定日期进行偿还时,个体就必须提供相应的信用依据。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个人信用体系无不起着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所具备的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使得扩大了本国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商品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信用消费记录呈迅速扩张的势头,在这种背景下,也会伴生出一些不良问题,因此,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
(三)政府信用
各级政府部门被当成是国家信用的代表,在国家整体信用体系建设中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各级政府部门不但被视为国家形象的代表,更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示范带头作用,因此,应加大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力度,为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立起到向导的作用。
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构建一个持续稳定、优良的发展环境必须依托于科学性的民商法信用体系。
惟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用要求,才能真正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忠丽.经济体制改革动力机制中的开放因素――兼论中国模式的“世界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02).
[2]巴于茜,任先行.商业信用原则在我国商法中的缺失及补正[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3]张明珠.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05).
论商法的诚信原则 篇3
[关键词] 晋商文化 诚信精神 商法的诚信原则 信用体制的完善
电视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的热播,使人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晋商。晋商的诚信尤其给人印象深刻。
一、晋商文化中的诚信经营
诚信可谓晋商精神的灵魂。晋商的诚信经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诚信义利的价值观。晋商在义利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行为规范。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以卑劣手段骗取钱财。《乔家大院》剧中主人翁乔致庸坚持以“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作为经商准则。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之道诚信第一,商家必须重视信用,以信誉赢得顾客;其次要讲义,不能用坑蒙拐骗伎俩坑害别人;第三才是利,推崇以义制利,不赚昧良心黑钱。
2.维护商誉,信誉第一。晋商视信誉为命根,坚持信誉第一。强调做买卖必须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赚不骄傲,赔不气馁,宁赔本也不做玷污商号招牌的事。如当时晋商进货一定会到最好的地方去采购。老字号太谷广升远药店,严把原料关,制作定冲丹的人参非“高丽”、“老山”不选,茸非“黄毛”、“青茸”不用,故而信誉著于海内外市场。
3.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俗话说:无商不奸。中国最早的票号日升昌认为:“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没有哪一家商号,可以数年、数十年靠耍奸混迹于世”。 “诚信为本、童叟无欺”才是以日升昌为代表的晋商称雄全国五百年的成功之道。
4.产销环节,严格把关。晋商非常注重商号的产品质量,绝不掺假售劣,宁吃小亏,也要保证质量信誉。例如,祁县乔家在包头的复盛油坊,一次运胡麻油回山西销售,经手员工为图厚利在油中掺假,掌柜发现后,立令倒掉重装,经济上虽蒙受了损失,却招得近悦远来。
5.失信惩治机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银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约束不法奸商的行为。于是在资金周转清算环节上,凭商业信用交易的惯例,实行标期结算,违规惩戒,并创立商号信誉注册登记办法,有效地防范了金融风险。
二、晋商诚信经营对商法诚信制度完善的启示
1.以商人的价值观和对诚信的需求作为我国现代商法诚信制度的基礎。信用是人们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信用市场的必备要素。商人的意识形态里包括了这种商事精神的信仰和追求,因此我们的商法中应该强调商法诚信原则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商事信用制度的正面规定,以及商人违反诚信原则时的惩罚机制的结合来促进信用市场和信用社会的建立,为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缔造良好的法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我国优秀的商文化走出被遗忘和被淹没的历史泥潭,让它在商人这个特殊群体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2.信用自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信用”定格为一种法律制度后,它并没有抛开意识形态上的约束,只有对行为人的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同时进行规范,信用才能达到最优状态。中国商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沿袭着信用自制的内容。实行信用自律离不开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倡导伦理道德。自律机制要求人们要有自我约束的道德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人们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和法律意识。目前信用机制软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信用观念淡薄,人员的道德失范,对信用缺失所引起的信用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制定内部控制机制:制定企业自律制度对高层主管人员进行制约,即通过对权力的分配来相互约束(即约束机制) 和通过对守信经营成果的合理分配来相互约束(即激励机制) ;制定企业内部相关制度,对可能产生的隐瞒、欺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教育、示范、监督和技术控制,甚至处分,将它们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信用体系建立的关键还在于信用主体自身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制订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信用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从整体上来管理和监督企业的守信行为。
3.建立失信惩戒机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不断增多,在一些法律中已经有关于诚实信用的规定。但是,仅有原则性的规定是不够的,如果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制裁,即使通过司法程序确认,没有惩罚或惩处的力度相当小,根本不足以起到对行为主体的警戒作用。当受到处罚的成本远远小于因失信而获得的效益时,市场主体便会很自然地选择逃避法律选择失信。即使他们多次受到处罚,也会因利益的驱使而继续从事违法的交易活动,失信的行为也就很难杜绝了。
对于失信惩戒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便设有对商号信誉注册登记办法等以防范金融风险。在欧美一些国家,对欠债不还的,一般根据其金额的大小,判处一定的刑罚,以示警告。在企业进入市场后,法律的作用是对其日常交易活动中的合同违约、商业欺诈、拖欠债款、信用犯罪等行为予以禁止。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将其信用状况记录在案,使失信者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无处遁形。惩戒的结果就是使失信者在一定的范围和期限内丧失一定的行为资格,使其信用程度和行为资格的大小相适应,以此来提高失信的成本,让违法者“得不偿失”。
另外,正所谓“商无信不立,业无诚不远”,对于无信企业,在企业信用状态恶劣,又无法起死回生时,可通过破产制度将此类企业清除出市场,以保持市场上企业信用的纯洁度。
中国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时期,信用危机和法治危机同时出现。规范信用需要完善立法,以信用作为立法基点, 制定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指导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郑远民:《现代商人法研究》[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1
[2]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任先行周林彬:《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浅谈民商法的信用原则 篇4
一、信用原则的基石意义
就我国情况而言, 信用大多数是被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 通过人们自律以达成。而在西方国家, 信用更多的是被当作法律内容来看待。在西方的早期的一项法规中指出, 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如今, 西方许多国家已经明确把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活动的基本原则加以确立。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也指出民事活动应该遵守诚实的原则。在《合同法》里也明确规定当事人需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基石”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的。 (1) 在民事活动过程中, 参与者之间不能有任何欺诈行为, 遵守诺言。换而言之, 民事活动中的出借人对另外一方借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货物的偿还能力和可信度进行判断, 包括消费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多方面的判断。 (2) 信用原则也被理解为与其经济能力相对应的经济评价, 这里所指的信用是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的, 也被纳入当事人财产的一部分。所以说, 信用是民商法的基础, 在民商法的制定、执行、修订的过程中都需要认真落实这一原则。在信用原则的基础之上, 其基本法律功能才得以展现。
二、信用原则破坏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表明, 我国每一年由于逃废债务而造成了近2000亿元的损失, 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近55亿元, 等等, 信用缺失时间频频出现, 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例如“河南南阳毒韭菜”、“地沟油”、“双汇瘦肉精”等等事件。不少黑心企业通过非法手段在短期内谋求暴利, 此种信用缺失行为大大的扰乱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此外, 在司法工作中也有信用缺失的行为存在。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信用原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信任最终依赖于司法公正。但是司法信用不足的现象却不时的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例如某些司法需要为当地的地方经济“服务”, 使得当地司法机关无视司法判断的独立性, 以实现当地的经济收益。在诉讼中也有信用缺失的情况存在, 例如个别律师由于一己私利恶意提出诉讼, 编造虚假事实等等, 着实增加审判的难度。
还有一些企业设立子公司以进行资产的转移, 以达到圈钱的目的。通过子公司的运营在市场上获利后, 把收益转移到母公司。当子公司遇到财务问题无法偿还债务时, 母公司却不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体利益, 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三、信用体系的完善措施
发展至今, 我国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息息相关。目前而言, 我国信用体系的完善主要借助法律手段来达成。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让民事活动中的参与者提供了信任的基础, 也对他们日后的民事活动形成了约束的力量。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市场经济活动意义重大, 所以信用体系的完善也显得迫在眉睫, 如何完善信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立法和司法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996年所颁布的民法通则已经不能与现实情况完全匹配。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参照国外立法中对信用原则的广泛运用, 或以判例或以立法明确保障诉权正当的行使。
(二) 强化信用原则的执行力度
在我国民商法中关于信用法则的规定比较抽象, 无法具体量化。正因为这一特征使得执行力度远不能达到要求。信用原则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细化, 对于违反信用原则的行为做出详细、具体惩罚, 使得信用原则得到具体的落实。
(三) 深化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
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整个信用建设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 制定有效防止公司信用缺失行为的规章制度。同时市场主体从自身出发, 意识到本身信用对于市场经济的意义, 重视信用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觉在企业文化中宣扬信用原则。
(四) 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要做好监督管理作用。严格监督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机建立和完善。使得个人信用信息和公司信用信息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加强信用相关立法, 明确信用主体, 完善信用体系。通过行政管理手段, 让守法者获得应有的保障和权力, 让违法者获得相应的惩罚, 慢慢的形成一种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结束语
信用是任何民事活动进行的基础, 也是是市场能够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重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信用在社会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严格执法, 加大执法力度。而市场主体应该加强自律, 重视企业责任感, 把信用原则加入企业文化中, 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保驾护航。各方共同努力让市场经济发展的更为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明珠.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 (05) .
[2]周忠丽.经济体制改革动力机制中的开放因素——兼论中国模式的“世界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 (02) .
[3]巴于茜, 任先行.商业信用原则在我国商法中的缺失及补正[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5
关键词::民法;商法;民商法;立法模式
民法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法律,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则以及一般规定等,民法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商法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法律,主要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则,商法主要包括破产法、公司法、保险法、海商法、票据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等。两种法律的基本关系为,民法是商法的基础,是商法的立法准则,而商法可以促进民法的发展与改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民商法合一已经是法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商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
(一)民法是商法的基础与立法准则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法部门。我国自1979年进行改革开放起,我国的经济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市场经济有了极大的进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开始进行完善与管理。商法仅仅是针对一些商品关系、市场平等主体之间进行调整。针对这个关系,部分人认为商法是附属于民法的一个法律,是我国民法的一部分。因为民法几乎覆盖了我国商品经济活动,但是民法只是各个经济活动进行抽象化后的法律表现。而相比较而言,我国商法只是在某些具体的领域对商品经济的关系进行调整,所以说商法只是民法的一种具体的表现。也就是说,我国商法是民法的一种具体补充。我国的民法与商法均涉及了经济交易的一些内容,这也就导致了一旦经济交易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去寻找到一个确定的界限,来明确它是属于民法范畴还是商法范畴。所以说民法是商法的基础与立法准则。
(二)民法与商法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将民法分为了一般法与特别法,而我国的商法就是一种特别法。在那些民商合一的国家,民法单行法相对于民法典来说,便是一种特别法。而在那些民商分开的国家,商法相对于民法典来说,便是一种特别法。对于这种区别来说,我国属于民商法合一的国家,民法通则对于民法典来说便是一种普通法,而破产法、公司法、保险法等商法便是一种特别法[1]。通俗来说,如果某一个法律事件在普通法以及特别法中均可以找到,那么执行法律便以特别法为准。虽然说我国对于民法与商法的争议仍然在继续,但是商法也是我国重要法律,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民法与商法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三)商法与民法不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商法是民事法律法规的一种特别法。”但是这种观点是不开放的、有局限性的、落后的。他们认为,商法早在清代戊戌变法时期便有据可查,即《大清商律草案》。直到民国时期,民商合一的模式也开始实施,但是那时期的经济活动较为单纯,交易的关系也较为简单,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可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的。但是这种模式用在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因此,这种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二、民商法立法模式
(一)民商法合一的立法模式
将民商法合一的立法模式从观点上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其一,便是民法向商法发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商法在我国法律法规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可以替代的。且商法中所包括的商品经济活动的法律基本囊括了民商事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因此可以将民法放入商法之中,制定出民法依附商法的法规。其二,便是商法向民法发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商法只是民法的一种特别法,可以依附民法,不需要单独立法。这种观点的依据为商法可以解决的法律问题的范围十分小,且在民法中基本全都包括了,所有使用商法解决的问题,使用民法也可以解决,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立商法。
(二)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民法有民法的法则,商法有商法的法则,不应该将二者混在一起[2]。这种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推崇,例如西班牙、巴西以及墨西哥等国家,均有独立的商法。基于这些成功的例子,我国不少法律专家认为,我国应该借鉴这些经验,采取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但是放眼全球,并没有一个能够让所有国家均信服的权威体系,因此这种认可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我国商法的设立,并没有既成的传统,也没有理论的依据,所以想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商法并不容易,也不现实。因此本人认为这种立法模式不适合我国的社会性质,也不适合我国进一步发展。
三、小结
总的来说,无论我国以后采取哪种立法模式,均要立足于服务社会与服务群众。个人认为采取民商法合一的立法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法律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还符合我国的国情,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严宗杰.浅谈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研究[J].法制博览,2017(4).
关于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探究 篇6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究
中图分类号:D9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66-01
一、前言
诚实守信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品质,在市场活动中,诚实信用是一种道德规则,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需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不为了自身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可以说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能为市场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秩序。但是在新环境下的市场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失信、违约、欺骗等现象,这就对市场的稳定运行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要对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深入探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打造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民商法及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内涵
(一)民商法。
民商法是指民法和商法,对于民法和商法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民商分立,另一种是民商合一。其中民商分立是指立法过程中,民法和商法属于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在立法过程中,会在制定民法典的基础上,在独立制定商法典,在德国、法国等国家就是采用民商分立的形式。而民商合一是指商法属于民法的范畴,民法可以看做商法的母法,对商法有指导、统领的作用,商法可以看做是民法中的特别法,在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就是采用这种立法体系。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选择何种体系,但是就我国社会发展及现代民法发展趋势而言,民商合一体系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诚实信用原则也从道德准则上升到法律准则,在我国的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有独特的法律内涵,具体如下:
1.从字面意义上看,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应该按照相应的经济秩序进行交易活动,不能出现欺骗、欺压、诈骗等行为,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2.从道德准则上看,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当事人应该用道德准则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严格遵守市场秩序,从而保证市场经济活动的和谐、有序。
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诚实信用原则逐渐被纳入法律中,从法律上看,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从事民事活动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时,应该积极的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实现当事人、集体、社会三方利益的均衡。此外,诚实信用原则还要求当事人在行使权力时,必须用诚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经济活动,如果出现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诚实信用原则不仅具有相应的道德约束作用,还具备法律规范作用,也就是说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双重性功能,诚实信用原则在道德和法律上合一,同时具备道德的普遍性和法律的强制性作用。
三、民商法诚实信用破坏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对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当前的市场正处于市场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从而导致经济诈骗、虚假广告、金融欺诈等行为十分普遍,同时各种伪劣产品涌现在市场上,对市场秩序造成极大的影响,如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对我国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事人失信,破坏了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在司法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诚实的现象,在涉及法律案件中,有一部分司法人员及律师,包括法官检察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将案件的事实真相埋没,恶意编造虚假事件,甚至伪造证据,对案件的公正判决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侵犯。
另外,当前有很多大中型企业设立了分公司,这些大中型企业经常会利用分公司转移资产,分公司在对外交易过程中,会以总公司的名义进行,所得的利益则会转移到总公司,当分公司拥有债务后,总公司则拒绝为其偿还债务,从而对分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同時也对市场金融秩序带来不利影响。
四、打造中国民商法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
诚实信用原则对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的存在着严重失信的现象,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打造符合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从而为我国市场的稳定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要对民法典进行完善,民法典对调整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法典中的一些条例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对此,要及时对民法典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信用体系的顺利构建,才能打造社会良好的信用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失信行为已经屡见不鲜,但是我国当前对失信行为的惩罚还比较轻,这就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为确保诚实信用原则能真正落实在市场活动中,必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失信行为绝不姑息,通过严格的制定来减少市场失信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再者,要规范市场主体,引导市场主体建立诚信体系,相关部门应该对市场主体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引导,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信用,降低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对于涉及到市场主体的法律规制,应该坚持效率、规范有效结合的原则,确保市场主体能主动承担其对市场的责任,履行诚信义务。另外,还应该坚持法定资本制和资产信用,确保资产信用、资本信用能成为市场主体信用的基础,从而为市场主体诚信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五、讨论与建议
诚实守信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市场经济活动、民事活动的基础,对现代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市场活动中诚实信用原则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要及时完善民法典,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处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以此打造良好的诚实信用社会环境,为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真正落实打下良好基础,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芳.关于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4,(39):187-188.
[2]李烨.关于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探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05):15-16.
[3]杨杰.关于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12):147.
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7
一、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与缺陷分析
社会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在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法制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诚实信用原则逐渐成为民商法的一部分, 主要用于经济活动的规范上。落实诚实信用原则, 能够保障经济活动与人际交往的公平性与互惠性。诚实信用原则也被用于规范权利使用与义务履行上, 被用于协调利约定双方的利益关系。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不只具有法律效应, 也具有道德效应。比如物权法中的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就是落实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实践。合同债权法中有关于合同或者侵权行为的规范, 是在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也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实例。
虽然民商法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 但我国的民商法健全度仍然不足。
第一,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分界不清晰。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约束着民商法的立法原则, 也规范着民商法的各个条款建立, 民商法本身就是诚实信用内涵的一种解释。但诚实信用原则并没有明确的确定, 无论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还是外延都没有明确规定。
第二,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地位较低。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法中的首要条款, 但其实际的立法地位是与首要条款地位不相称的。诚实信用原则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法律性不强, 因此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有非规范性与强行性, 这给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民商法的完善措施
加强民商法的完善, 有利于诚实信用原则作用的发挥。下面是几点民商法的完善措施:
(一) 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存在原因是法律法规存在不足, 通过应用诚实信用原则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诚实信用原则存在的意义。诚实信用原则得到合理利用, 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公正性提升, 但随意使用, 则会使法律审判行为远离社会现实, 偏离法律价值轨道。因此, 在应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时候, 应当明确应用的目标, 坚持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 加强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界定
加强诚实信用内涵界定, 让社会大众对诚实信用原则有正确的理解, 掌握法律与司法概念, 才能让法律的应用价值提升。法律工作者应当重视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与概念的整理, 让诚实信用原则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只有社会大众认识到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容, 才能在民事纠纷的解决与市场经济活动梳理中应用诚实信用原则, 成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受益者。
(三) 重视《民法典》法典的完善
建立完善的《民法典》, 以法典为工具约束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市场经济活动, 能够给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创造更好的条件。法典的完善, 能够让民商法的体系更加优化, 促进民商法的落实。引导社会大众将《民法典》作为日常生活的百科书, 加大宣传力度, 让民众通读法典, 以此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主学习诚实信用原则, 有利于民众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将诚实信用原则加在《民法典》的总则中, 肯定其第一顺位的地位, 才能让民商法的落实更加容易, 让更多社会大众用民商法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 加大诚实信用体系的执行力度
建立诚信信用体系, 不是为了增添信用摆设, 而是为了通过体系的落实来提高社会的整体信用度。近些年来,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度, 越来越多违规操作被媒体曝光出来。工商局也开始加大打假力度, 瘦肉精问题、地沟油问题、有毒奶粉事件、假药问题等不良经济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用型经济社会的打造, 也给法律工作者以警醒。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 让诚实信用问题的发生越发频繁。规范市场制度, 加强诚实信用原则的建立与明确, 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做好民商法的完善工作, 加强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的丰富, 提升民商法的执行力度, 才会让我国的诚实信用体系得以快速建立, 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素丽.论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及完善措施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6:129-130.
[2]任秀梅.浅析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及有效完善[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4, 04:242.
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8
一、民商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民商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一部基础性法律。从法律制度来讲, 他涵盖了民法和商法的相关内容, 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外部本质的要求。“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 也是民商法的核心条款。我国法律政策体制和条文受历史和时代影响, 同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改善。
以民法和商法为主线的民商法, 对我国公民的财产、人身、商事活动等都有成文的规定。民商法从理论上来讲, 对民法成文法规和商法商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都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学科定位上, 还匮乏具体的关系界定。
民商法的立法原则同我国其他法律一样, 都奉行法制、民主、公平三原则。其中公平原则中的“诚实信用”, 是民商法立法原则的必然要求, 对人民生活和商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二、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及其存在的不足
诚实信用在市场经济中, 原本是充当指导原则存在的。在日益发展完善中, 逐渐被纳入民商法的范畴之中。在民商法领域, 应用于经济生活。它是实现经济互惠公平交往的必要前提, 也是合同缔约之中双方履约的条文说辞。它是规范权利和履行义务之间关系的反映, 也是协调双方利害关系的标杆。从功能来讲, 它具备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的双重指标。
以物权法为例, 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和群众知晓权以及相邻权以及善意取得权在一系列原则之中深刻的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债权法中, 对合同变更和过错侵权原则的规定, 都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体现较为明显的, 就是合同法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划分, 最终实现的是利益平衡且不能随意撤销的特点。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不足之处:首要不足———边界不明, 这是理论界研究中最有争议的地方。除了对民商法立法原则和条款的禁锢外, 从不同角度对诚实信用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合适的规定, 相关合理应用是隔空挠腮。
我国民商法的覆盖领域过宽, 尽管明确规定将该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来加以贯彻实施, 但是具体应用起来, 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足迹并不能觅到。我国的信用体制建设缺乏一个具体的法律保障体制来保驾护航。
在实际的民商法体系中, 与其他立法基本原则相比, 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实际地位并没有与其首要条款相称, 实际都是置于其他原则之后的法制体系。诚实信用原则本身所具有的“非规范性、模糊性、衡平性、强行性、强制性补充性”等特点, 决定了其在适用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三、民商法完善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措施
(一) 满足诚实信用使用原则问题
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 是为了弥补现行法律法规不足之处, 实现审判公正。但是任意使用, 只会背离负率虚无主义的现实, 从而与法律价值目标背离。在使用时考虑“隐性违法”
条件, 对其客观标准实施规制, 在个案处理上, 奉行公平、公正、正义的价值目标, 符合社会诚实信用原则, 不滥用。
(二) 完善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和界定
以法律概念的改变, 对相关立法文件实施管控, 不但可以让民众通晓法律和司法概念, 还能完善他们法律研究评价水平, 完善其内涵和概念混乱的局面, 可明晰诚实信用原则, 发挥其在民事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三) 完善《民法典》法典
以一整套完善的法典, 对市场经济和公民生活进行约束, 不但为实行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提供便利, 同时在体系调整上也更加明显。将法典作为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 让民众通读, 可以明确他们价值取向、社会理念与法律精神等, 在《民法典》的总则中加入诚实信用的原则, 将其原则放在第一序位。用具体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诚实信用原则, 让民事活动能有效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来行动。
(四) 落实诚信体系, 完善执行力度
我国近年来工商局打假环节, 层层揭露诸如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假农药、地沟油等不良事件, 都在直接程度上显示了社会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诚信体系的建设, 不能是单纯停留在现实场景中的空架子, 而应是在具体的执行当中, 以执法力度来实施管控。
(五) 完善的政府监督
政府要强化信用立法引导、监督机构, 明确监督主体, 以信用公开透明, 完善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 最终以政府监督效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实施, 信用问题层出不穷, 有效的信用市场必须稳定在合适范围之内。以加强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为营建信用体系, 发挥功能提供了先决条件。具体措施满足诚实信用使用原则问题, 完善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和界定, 完善《民法典》法典, 落实诚信体系、完善执行力度, 完善政府监督等方式, 实现民商法诚实信用体系完善建设。
摘要:民商法是社会生活中一部比较规范的法律, 也是体现社会本质规律与要求的一部重要法律。在诚信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以一部完善的法律规制商业行为, 对应用信用原则维护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研究着力探讨我国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及其不足之处, 以便于以民商法完善社会诚实信用体制的有效手段, 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完善措施,原则,法律
参考文献
[1]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 .
[2]冯宏梅.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完善路径[J].金田, 2013 (1) .
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9
( 一)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内涵
就当前的研究进展来说, 自从民法通则采用诚实信用为其原则之一以来, 诚实信用的概念并没用统一, 对其内涵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虽然, 我国民法学术研究仍旧对诚实信用原则定义与内涵存在着分歧较大的争论, 尚不能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定义和内涵做出还统一的、成文的界定。但这些说法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摸索和探讨,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都起到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作用, 因而都有其客观上的理论意义。
目前, 民商法研究学者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大体可分为四种主要的理论学说, 即“语义解释说”、“条款定义说”、“立法者意志体现说”和“双重作用说”。语义解释说是指诚实信用原则本质上是民事行为的当事、参与者务必要遵守信用的原则, 坚决对任何形式的欺诈骗取行为进行严厉的斗争。其本质是优化诚实信用作为道德的要求, 约束人们的行为。可想而知, 这一说法的成功, 有赖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普遍提升, 有赖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条款定义说则认为虽然诚实信用原则无法严格定义, 其外延内容也因为牵涉范围较广而显得模糊。但是它可以作为强有力的法律条款而出现。所谓的法律条款可用于指引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行为时做正确的判断, 指引其合法的行为。同时, 这一条款还会给予法官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权, 在处理具体的案件时能够用道德填补法律调温的空白, 指引法庭上的公平公正。立法者意志体现说的研究学者认为, 诚实信用原则的订立目的是在于体现并维护立法者的意图。如果立法者的意图在于保护三方合法利益的平衡, 那么立法者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 营造社会的和谐稳定,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双重作用说则立足于诚实信用的双重社会作用, 即诚实信用既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绳, 也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器。该学说强调了诚信原的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的双重作用。以此为原则的民商法将会有更灵活的空间, 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更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四种学说, 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不同的视角阐释和丰富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对将来的立法执法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 二)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体现
1. 诚实信用原则在债务权利法规的体现
诚实信用原则在债务权利法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而体现。第一是情事更替原则。情事更替原则简单来说是诚信原则在解除合同或变更合同时的具体体现。情事更替原则在债务权利法中设立的原因是为了尽可能消除在履行合同过程中, 因有不可抗拒自然力的情事更替的发生而造成的不公平影响。
第二是合法扩张已签订的合法的合同义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健全, 合同的含义和内容也与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时代的合同在生效的同时, 也包含了签订双方的主要义务, 支撑起合同的法律框架。为了配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也应对传统的合同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范畴进行合理的延伸, 并且主要是对合同义务的扩展。在合同法的变动中, 义务的进一步细分和规定, 实质是为了实现诚实信用原则以及订立含同所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
2. 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规中的体现
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范畴的体现主要是物权公信公示原则。在物权法中,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是制定物权法, 处理相关案件的首要原则。顾名思义, 该原则之物包含了两大部分的内容, 即向社会公示与交易过程中的公信。公示主要体现在社会活动中, 是指物权的确定与物权交接这一民事事实应向社会公开。公示出来的目的在于让第三者或其他人了解物权已经发生了变更。信息的透明与公开保证了物权的归属, 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双方及第三方的合法利益。同时公示的进行, 有利于创造稳定的市场的交易秩序和良好的安全。在民商法的体系中, 物权必须按要求进行第三方的公示后才具令人信服的法律效力。总而言之, 公示和公信原则的设立是为了在实际生活和现实行为中构建有利于物权安全的交易原则, 同时也为了建立物权使用规则。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 一) 赋予其在民商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正确的法律地位
在2011 年3 月10 日全国人大十一届四中全上, 我国宣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从三十年前的我国首部民法通则的通过, 到2010 年关于涉外民事调整法律的出台, 关系到我国人民切身利益的民法日趋完善, 所涉及的领域与法律条文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完备。目前, 我国正积极筹备我们自己的第一步完善的民法典。在不久的未来, 我国必然会拥有一部汇集我国上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民法典。民法典的编写, 是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民法典的编著, 将是我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习惯, 思维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规定和矫正。而且, 民法典将会成为法庭上最有说服力依据。法官对民事案件的判决也将更有说服力。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法典已经不在简单是法律条文, 它还体现了整个社会基本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法律精神等, 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时代背景下的总结,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民法典将会教育这个国家的人民并指引其正确的行为方式。
鉴于民法典的重要历史地位, 必须在民法典的修订过程中编入诚实信用原则。并且在其总则的编写中明确指出诚实信用原则是本法的第一位序位原则, 优先于其他基本原则。这样一来, 我们一直强调的诚实信用原则才会实至名归, 才会在立法司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 笔者认为, 民法典还应该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 中国公民的一切民事行为都应当且必须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准绳。诚信原则第一地位的确定, 是立法质的飞跃,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飞跃。
( 二)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党的十六大名确要求: “进一步整顿市场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诚实信用体系。”因此, 想要彻底地妥善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诸多公民信用危机及信用滑坡, 妥善处理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些秩序混乱的状态, 杜绝恶劣事件如苏丹红、瘦肉精、黑心棉等的出现, 我们务必建立健全真正能够应用于我国实际国情的诚信价值体系, 加大对市场的诚信教育力度, 推进信用市场成信用体系的成熟。为此, 我们要加快一系列保障诚信原则的法律制度出台。同时呼吁社会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三、结语
进一步加强诚实信用原则在实践中的执行力。诚实信用是美德, 是道德律, 但脱离开实际行动就是纸上谈兵。诚信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行动, 更重要的是执行, 在执法中切实贯彻落实诚信原则。这样才能为诚实信用原则营造比较良好的社会环境。虽然目前我国民商法及各项法律法规中, 都明确规定诚实信用为第一原则。但由于诚实信用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难以具体衡量的问题即在实际执行中也缺乏可进行量化或细化的标准。如何在执行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摘要:在民商法研究领域, 诚实信用的原则一直被高度重视, 被认为是立法执法的首要原则, 享有极高的研究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民事立法过程中的一项隐含的价值追求, 并且在我国的债权法与物权法中都能够得到体现。然而, 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现实, 对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认识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此, 本文简略探讨了诚实信用原则内涵, 总结比较了对此内涵的诸多解释。并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了几点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希望能够重新确定其应法律地位, 推进民商法法律体系的良性循环, 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诚实信用,民商法,债权法,物权法
参考文献
[1]葛晨毅.市场经济体系下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4, 08:94-95.
[2]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13-14.
[3]陈文婷.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5, 13:13-14.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研究 篇10
一、引言
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民商法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法律支撑, 十分注重诚实信用原则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为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诚信化程度提升以及市场主体诚信意识的强化, 我们有必要对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探究。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作用
(一) 指导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权利和义务的实现首先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其次要遵守有关道德伦理的约束, 但是总的来说, 权利和义务的实现都需要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前提。人们无论是在实现权利, 还是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到诚实信用原则对于该行为的影响。而民商法中许多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都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本前提的。
(二) 解释评价法律行为
任何一项法律原则的产生和实现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而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因而, 在解释和评价法律行为时, 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为该行为增加了许多灵活性[1]。法律双方在履行义务或者实现权力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纠纷, 在对民事主体进行判决时, 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可以将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实质完整的反映出来。
(三) 解释补充法律
法律最初是由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演变而成的, 因此, 法律的实施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在法律无法解释的领域, 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将大大拓宽法律的应用范围, 将法律所不能传达的精神以及要求进行表达, 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更加形象、具体, 增强法律的适应性。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 在物权法中的应用
首先, 物权法的颁布需要社会公众加以监督, 体现了法律条文的公开化以及透明化原则, 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其次, 当物权发生转移时, 原有的物权人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保留完整的物权并加以转让, 若物权受到损害, 则原有的物权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再次, 当出现物权纠纷时, 所使用的原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 即物权的归属问题更多的涉及到物权人的诚实信用意识。
(二) 在债权法中的应用
债权法也是民商法的一个主要分支之一, 作为情事变更的主要法律, 债权法也在很多方面应用了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一, 在情事变更上, 如果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债权的转移, 则债权人要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二, 归咎制度的运行也需要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支撑。归咎制度的出现是源于责任分摊的发生的, 当责任分摊出现模糊或者不明确时, 需要将责任人以及事件进行梳理, 而梳理的原则主要是诚实信用原则。在考虑责任的归咎问题时, 人们往往更多的会运用道德的眼光和思维来考量。第三, 合同的义务扩张也需要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合同的制定、变更以及附属合同的签订等众多方面都需要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 合同双方在承担相应的责任时, 也需要将诚实信用作为首要考虑。除此之外,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应用还包括其他众多领域, 例如知识产权法、婚姻法以及企业法、保险法等的实施都需要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首要实施原则, 可以说, 诚实信用原则原则的应用已经渗透在民商法的各个角落并对民商法的完善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2]。首先,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应用可能会出现内涵模糊、定义不清晰的状况, 导致诚实信用原则可能会被非法利用, 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例如, 在处理一些民事纠纷时, 诚实信用原则往往很难界定具体的民事责任归属。其次, 诚实信用原则的顺序位置相对落后。虽然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法立法的基本原则, 但是相比于公平、自愿等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的位置而相对靠后, 而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 诚实信用原则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再次, 诚实信用原则受到的法律保障并不完善。诚实信用原则更多的是体现为对于社会成员以及民事主体的道德约束, 法律效力并不明显。而诚实信用原则的贯彻落实需要一定的法律保障加以强化, 否则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指导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还能够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解释, 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以及债权法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法律的效力。但是,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 有关法律部门要及时调整完善诚实信用原则的现实体现, 促进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优化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烨.关于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探究[J].法制与社会, 2014, 05:15-16.
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11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
诚实信用原则不仅能够对民商事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同时还可以对市场经济秩序具有很大的维护作用。本文针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同时还对在商法以及民法领域当中诚实信用原则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从而希望能够对诚实信用原则予以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诚实信用原则概述
所谓的诚实守信,指的是以在市场经济活动当中所形成的关于诚实信用的道德作为根据从而开展的一系列市场经济行为,不管是在缔约之时,还是在缔约之后,都必须要做到恪守承诺以及诚信不欺。在社会生活当中根本不存在不受限制的自由,而对自由的合法性限制就是所谓的诚实信用原则。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不管具有多么全面的法律条文,其都不能够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起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制度当中任何一部法律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在民商法当中针对诚实信用的原则予以规定,这样在司法活动当中法院就可以以此为根据实施自由裁量权,从而能够对经济活动当事人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的调解,保证市场经济当中的民商事法律关系能够与公平正义的要求相符合。
二、在民商法当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地位
民商法的基本原則指的就是能够普遍的约束民商法内容的原则,其能够对民事活动、民事审判以及民事立法等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且可以将民商事活动当中的根本属性反映出来。作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诚实信用原则不仅将立法者的现代民法精神以及主观意志体现了出来,同时还能够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填补法律漏洞,并且充分地保证法律的适用性。
相对民商法当中的其他原则而言,诚实信用原则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是这些原则都将民商法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出来。在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这两种原则当中价值内涵是相同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就是其中的禁止权力滥用原则,而作为尝试性原则的补充,公序良俗原则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如此,作为民商法的最高指导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被看作是民商法体系当中的最为重要的条款。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当中的法律特征
1.对法律漏洞进行补充
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的首要特征就是对法律漏洞进行补充。法律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然而法律本身具有较大的滞后性,所以经常需要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对法律的这种特性进行补充,而司法者对法律漏洞进行补充以及救济的基本机制就是法律原则。
2.衡平性的特征
衡平法是诚实信用原则衡平性的主要依据。衡平法基本原理在大陆法系的诚实信用原则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也就是法官具备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裁量案件当中能够将公平体现出来。如果相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法律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那么法律的公正可能会在个别案件当中无法体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利用来对旧法的落后性进行平衡。
3.不确定性
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作为法律原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有很多矛盾存在于法律领域当中,比如经济基础的变化性以及法律的稳定性等,这时候就要采取相关的灵活的机制从而使相关矛盾之间的平衡状态得到有效的保持。很多矛盾可以在原则内的弹性条款当中得到有效调解,在不违反宪法基本精神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针对程序与实体的关系进行调节,这样可以体现出公序良俗以及诚实信用等不确定性原则,立足于个案,从而能够最优化地实现法律条文的基本功能。
四、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商法中的体系构建
1.对民商法律体系进行完善
在我国民商法领域当中要想保证诚实信用原则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将民商法律体系构建出来。作为一个国家法治成熟的标志,系统的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当中并不存在,所以很难有效地利用民法方面的法律保护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必须要对我国民商法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将我国的民商法典构建起来,才能够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保障,并且在程序法当中对诚实信用原则予以充分的应用,这样能够保证诉权有效性的实现,并且可以对滥用诉权的现象予以有效的抑制。
2.对民商事法律主体进行规范
立足于法律的层面,我们认为,在经济活动当中民商事法律关系主体履行义务以及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本着诚信的原则,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思想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由于受到利益至上理念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当中存在着很多缺失社会诚信的现象。要想使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民事体系的可靠运转得到保证,就必须要针对民商事法律关系主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规范。比如需要采取法律性指导或者监督的方式经济主体等内部管理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够保证在市场行为当中市场主体能够对诚实信用原则予以遵守。
五、结语
作为民商法学的必作之论,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世界各国当中诚实信用原则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及研究水平。本文主要针对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商法当中的概念和地位进行了分析。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关键内容,同时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将诚信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构建起来,最终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人民论坛,2012
[2]王斐民.民法、商法、经济法视野中的诚实信用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徐学鹿,梁鹏.商法中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法学评论,2012
[4]赵艺萌.论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体现.中国集体经济(下旬刊),2012
商法的基本原则论文 篇12
一、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首先, 在语义说方面, 结合诚实信用本身在民商法中的内容, 可以大致表述为参与民事活动的平等主体之间应当恪守信用的要求;其二, 在条款说方面, 诚实信用的原则则是指导平等主体正确地进行民事活动, 并授予司法人员自由裁量的权利, 以填补法律规定上的空白;其三, 在双重功能说方面, 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有效结合, 能够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产生双重管理、约束的效果, 使管理条例能够更加具有人性化, 在管理活动当中能够更加灵活弹性;其四, 在立法者的意志说方面, 则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能够维护民事案件当中主体人的个人利益, 保证民商活动的顺利开展[1]。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主要表现在情事变更原则、扩张合同的原则以及承诺要约的原则等方面。
二、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不足之处
(一) 没有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当前很多领域都对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分析, 但是彼此之前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民商法中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定义并没有加以清晰的说明, 这也就使得在发生一些问题之后, 民商事纠纷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频频发生[2]。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在任何公民参加的社会活动当中不能出现欺诈行为或者是违法的行为, 但是这一法律规定还具有一定的法律调节功能及道德调节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不清晰也造成了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难以真正发挥其效果的作用。
(二) 相较于其他原则比较落后
诚实信用原则在某些方面所彰显的价值较高, 例如诚实信用原则被要求成为最高行为准则, 但是在实际的民商实务当中, 债券法以及物权法等均具有较为完善的原则体系。诚实信用原则却没有明确的规章和基本体系, 仍处于“形式化”的状态, 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条件以及诚实守信的具体规章制度,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全面彰显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实施价值[3]。
(三) 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
纵观我国的民商法, 当中许多条例中都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法律实施中的基础性原则, 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严格保障。在这种问题影响下, 会对实施过程产生不少的影响, 其存在一定的漏洞更使一些不法分子存在可乘之机, 而缺乏综合、严格的约束和管理效果甚至会造成市场的混乱[4]。比如当前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臭脚米粉”、“瘦肉精火腿”等等, 这些问题彰显着当前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不足之处, 没有真正使百姓感受到放心和安全, 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三、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措施
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可以通过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以及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等策略来逐渐完善。
(一) 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法律概念作为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 对于司法实践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模糊的概念无法帮助法官界定某种具体的行为是否违法。
新时期背景下, 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环境, 明确规定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涵以及适用范围等等, 使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和约束效果, 统一各个学术界之间的定义误差, 改变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内涵混乱的问题。
(二)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
诚实守信一直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古有“韩信守信”, 今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东林、孙水林以及“诚信老爹”等等。诚实守信是社会中所必不可少的精神,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不仅需要加强对债券法、物权法等相关内容的重视程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 应将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置于首位, 通过法律法规和道德体系共同约束人的行为。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一序位基本原则应放在其他基本原则之前, 成为名副其实的私法领域的最高行为准则, 赋予其应有的地位, 让人们知道一切民事活动都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进而降低市场中各类不良行为的出现, 保证市场管理的秩序。
(三)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保证人人遵循诚实, 人人具备诚信意识, 进而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通过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视程度, 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以及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等方式具体开展。
首先, 在社会信息体系的重视程度方面,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社会信息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 通过多种方式全面管理失信行为, 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 最大限度的完善社会信息体系, 改善以往的市场发展环境当中, 市场经济混乱的问题, 提升市场的总体信誉度。
其次, 在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方面, 当前我国有许多的法律法规中都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 覆盖面非常广, 同时诚实信用原则难以实际被量化测量, 也会存在理解的差异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监管和检查力度,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确保具有足够的执行力, 对于存在违法、违规或者不注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要加以严惩并警告, 记录在黑名单当中, 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类不良行为的发生几率。
最后, 在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方面, 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深入渗透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信用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善的, 信用的构建需要市场、个人以及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努力。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能够将多方的力量汇集到一起, 使市场能够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管理, 个人能够约束好自己的行为, 真正严于律己, 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政府部门能够严格监督, 加强综合管理。多方的努力能够汇集成为良好的市场管理模式, 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同时, 在市场主体信用构建的过程当中, 还需要加强对各方人员的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指导, 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每一位参与人员的法律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明确了解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 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人员会给与什么样的处罚, 使市场主体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信用建设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 市场主体能够具有较高的自身行为约束意识, 按照法律法规行事, 构建出优质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具备较高的社会信用度, 真正展现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发展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针对于当前民商法中所存在的并没有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相较于其他原则比较落后以及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通过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以及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等策略来逐渐完善, 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13-14.
[2]袁媛.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5, 09:46.
[3]马智慧.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完善路径研究[J].才智, 2015, 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