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制度与信用(精选11篇)
商法制度与信用 篇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尤其是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诸如三鹿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 都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有关。走出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法律建设, 这其中的核心又在于民商法的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是民商法和市场经济的共有品质, 加强民商法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基本品格
在中国, 信用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原则, 将信用作为一种法律范畴加以讨论的, 则是西方法学历史中的罗马法, 明确将信用作为民商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为人诚实, 不损害别人, 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例如, 《法国民法典》将信用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而加以规定, 《瑞士民法典》则将信用作为民商事活动基本原则而加以确立, 这些法典中对信用的确认确立了现代民商法意义上的信用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两条规定在法理上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地位和意义。
在民商法所涉的商品交易活动中, 通常情况下的交易各方难以在自己已经完成交付行为的同时而立即从交易的另一方中获得相应的交付, 因此只能双方商议在将来一定时期来取得清偿的债券。商品交易的这一特性就要求交易双方有着一定的信用品格以及对另一方的信用评价和认可, 否则, 这种交易行为就难以实现。因此, 民商法的法律品格必然以信用为其基本规定。
信用作为民商法的基本品格,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第一, 从民商法的基本道德前提来看, 信用原则就是民事活动参与者之间不进行任何的欺诈行为, 彼此信守承诺的要求, 主要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事实判断, 更进一步讲, 就是民商行为中的出借人对另一人借钱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货物的偿付能力和可靠性的积极判断, 如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 等等。第二, “信用”属于一种人格权, 指的是“在社会上与其经济能力相应的经济评价”或是“一般人对于当事人自我经济评价的信赖性, 亦称信誉”这里的信用属于法律保护的客体之一, 属于当事人财产的范畴。因此, 信用是民商法的内在本质和品格, 民商法的确立、执行和修订都应贯彻信用这一基本精神。只有这样, 民商法的基本法律功能才能得以彻底实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信用为基础
所谓市场经济, 即是以交换为主要形式的资源配置方式。交换是人类基本实践方式——交往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类交往的基础是信用, 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 社会本身将瓦解。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一样, 或更为强有力, 几乎一切关系都不能持久。”“现代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的诚实的信任之上。”作为市场经济的交换, 其行为得以进行的基本伦理前提是诚实守信, 即使交换各方有任何一方不相信另一方, 则这种交换行为则难以进行。市场经济领域中的信用, 主要指的是参与市场经济的各方在长期的经济交往而形成的信任关系和信誉评价。这种信用关系和评价是市场交换的前提, 同时, 市场经济的交换必然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 它是信用的结果。因此,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原则和伦理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运行和发展的价值支撑和伦理基础。
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 同时还是市场经济效率的资本 (这种资本既可以被视为社会资本, 也可以被视为道德资本, 但它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 在市场经济中, 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有用的, 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率的资本。尽管在经济学家眼中, 信任和类似的价值观被看作是经济活动中的“外部事物”, 它们不能够在市场中进行直接的公开买卖, 技术上的进步也难以替代, 但它们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是有价值的, 是能够促进经济效率的, 有利于提升经济行为中的交换数量和质量。在一定意义上, 信用可以被纳入产生经济效果的重要资源之一, 市场经济中的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产品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以及政策信用、法律信用、司法信用等都是重要的社会资本或道德资本, 信用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更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本或资源。
三、建构民商法信用体系, 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信用基础有重要关系。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从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到“瘦肉精”事件, 从江西修水县上衫乡矿工罹患尘肺病事件到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毒事件, 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都说明了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体系本身的致命打击。当前, 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法律建设提高社会的诚信度, “透明的法治可以在陌生人之间创造信任的基础……一种普遍的公正实施的法治, 给不相关的陌生人提供了互相合作和解决争端的基础, 因此便可大规模地扩大信任半径。”民商法具有信用的基本品格。因此, 建立民商法的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 进一步强化信用原则在民商法执行中的力度。当前我国民商法总则以及各项具体民商法律中都明确规定了信用的原则和要求, 但由于信用这一原则具有难以测量的特征,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执行力不够, 如何做到民商法执行中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关键。这需要进一步细化各单位、各行业遵循信用原则的规定, 对违反信用原则的惩处措施进行具体化, 在物权法、债权法、人格权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入贯彻信用原则。
第二, 加强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 除了民商法规定市场主体的信用外, 市场主体还应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建立, 离不开整个社会, 尤其是市场主体自觉建立优质的信用体系。市场主体应该将信用作为一种社会资本、道德资本加以重视, 珍惜信用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将信用作为企业家的精神, 作为企业的文化。
第三, 政府加强对社会信用的引导、约束和监管。一方面加强信用立法, 明确信用主体, 梳理信用体系;另一方面, 要加强信用公开度和透明度, 督促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健全和完善,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 加强个人信用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透明化是当前政府信用建设的重要方面, 通过建立健全个人、企业信用调查、登记、评估、公示、咨询体系, 提高信用透明度, 成分发挥政府推进社会信用的作用。
摘要:信用是民商法和市场经济的共有特征, 加强民商法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商法制度与信用 篇2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法律制度将面临着一些全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对民商法律制度进行改革,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民商活动;民商法律;法律管理体系;经济发展
前言
民商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的和利益而行使的相关权力,只有进一步进行发展规范,才能去发展国家相关的民商法,只有不断鼓励公平竞争的方式和积极上进的法律制度,民商法才能在国家的法律体制当中真正处于一个进步、主导的地位,所以可以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民商法律制度将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中国的民商法甚至还出现了与民商事单行法并存的局面,所以如何进行民商法律制度改革,将会是我国当前法制建设重要的内容。
一、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相关概述
商法制度与信用 篇3
近些年来,三鹿毒奶粉、皮鞋酸奶等企业商事信用缺失事件的发生与报道,使得广大民众对我国多个企业的商事信用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在此种形势下,国民对企业信任感大大降低,进而热衷于国外企业的产品,这不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到大家的日常消费与生活。因此,为强化我国各大企业的商事信用,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各项规制,在对企业商事的信用缺失进行弥补的同时,全面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2.企业商事信用概述
2.1企业商事信用涵义
商事信用由传统民法中的信用发展而来,指的是一种可期待的利益。在国内,民商事活动原则即为诚实守信。商事信用将经济学、管理学及伦理学中的信用理念进行整合,为一种商事活动制度要求,具体进行分析,指的是在大量商事交往活动过程中,商事主体的主观意愿与客观方面的债务偿还能力,以及征信局等第三方评估机构作出的对企业经济利益产生一定影响的客观综合性评价。
2.2企业商事信用具有的特征
(1)财产上的明确性。企业商事信用最主要的一项特征即为财产的明确性。商事信用产生基础即为财产、资本,为商事交易活动中一方的当事人以对方经济能力为依据而产生的经济信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且良好的商事信用可为商事的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此外,商事信用与企业的经济实力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增强商事主体的信用竞争力可产生良好的经济利益,而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促进企业商事信用的提升。(2)数量上的不固定性。企业的商事信用与其实际经营状况有着紧密联系,企业如果具有良好的经营状态,那么就会具备较高的商事信用评价;如果民众不再信任这个企业,那么就会出现企业商事信用为零或负数的情况,此时,这一企业便不会有销量,并面临倒闭、破产的命运。(3)时间上的无期限性。商事信用为一种抽象的主观感受,与专利保护等实际事物不同的是,其在法律上不具备明确的保护时期,而是与商事主体为一体,并且随着商事主体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终止而不复存在。
2.3企业商事信用具有的意义
在商法中,财产为商事信用的理念基础;而在企业中,商事信用由企业拥有的实际财产数量决定。在当前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商事信用经济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这是由于在民商法中,其调整对象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由此看来,作为一种私法,民商法只有通过商事信用方可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企业商事信用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的商事信用直接决定着消费者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與企业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良好的商事信用可极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对合法权益提供保障的基础上,全面推定企业的进步与发展。(2)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作为一种商业资源及制度,商事信用具有稀缺性、有成本等特点。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交易的空间及时间范围均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扩大,这也不断加大了交易的风险。基于此,为各项商事交易行为制定出共同准则,也即商事信用,显得尤为关键。各商事主体通过共同遵守并执行这一准则,不但可降低交易的成本,而且可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确保社会各类交易运行的安全性与平稳性。
3.从法律角度分析企业商事信用缺失的原因
3.1缺乏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
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有关企业商事信用的行业起步比较晚,从1989制定《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后,才得以发展。我国市场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由于缺乏健全的企业信用规范法规等,再加上受到良莠不齐的国民素质的影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企业失信的现象,不但降低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3.2司法信用存在危机
法律为公平公正的正义象征,而司法则为法律平等的维护防线。然而,我国当前的司法信用存在信用危机,对法律的公正性造成了不良影响。我国的法官由于体制因素,因而在自由裁量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利,如果要充分做到公平公正,那么法官就需具备非常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法官为裁判法律是否公正的人员,但我国在监督、制约法官使用权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法官极易受到金钱等物质的诱惑,进而作出有失公允的判断与裁量。此外,司法效率不够高,许多的诉讼人员难以承担大量的金钱与时间消耗,甚至还会出现赢了官司却赔钱的情况。基于此,确保司法的信用及公正性尤为重要。
3.3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意识
作为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律起着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各种思想的碰撞,湮灭了道德的标准,大家均注重利益的获得,一些企业违背道德与良知,存在投机取巧,有失信用的行为,在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4.民商法规制的完善措施
4.1民法规制的完善
(1)加快信用民事法的建立。当前,加快立法为解决法律不健全的重要措施。首先,需引起人们对信用的重视,在确立信用权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种权利进行保护。其次,对信用权的内容进行明确,例如,支配权指的是信用主体有权支配自身的信用利益;维护权则是指主体有权维持及评价自身信用权等。最后,明确信用权侵权行为的赔偿办法,包括财产与精神两种损害赔偿,以法律手段来对信用权的地位进行确定,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促进自身行为信用的提升。
(2)进一步完善债权法。市场经济基本形式的体现也即存在市场经济的地方便存在债权及债务。建立债权法的目的便是通过将债权及债务作为信用来保障,进而减少市场失信行为的发生。然而在实际生活及商事交易中,存在许多复杂且难解的三角债务,暴露出了已有债权中的不足及漏洞。
(3)将物权法的漏洞进行补充。债权法主要对财产的流转关系起调整作用,而物权法则起调整财产支配关系作用,两种调整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在监管、维护市场,加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以及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物权法中,对产权不明晰情况不起作用,并且由于不动产担保物权具有过重的比率,对动产担保的发展不利,因此,物权法需对产权进行明确,建立动产与不动产担保物权的统一登记制度,将物权法的漏洞进行补充。
4.2商法规制的完善
(1)规范市场准入信用机制。商法中的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反映在企业的登记制度上面,诚信记录并监管企业主体资格的取得及变更等相关情况,对企业的信用交易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注册时,均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且资金基础同样为商事信用基础。倘若一个企业的资本为零或负数,那么也就不具备商事信用。
(2)规范市场交易信用机制。商事信用为一项关乎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无形资产,同时也是企业进入市场中的最有效竞争力。良好的信用不但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及信誉,促进自身长远发展,而且还可对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及运行进行充分维护,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供可靠保障。
(3)规范市场退出信用机制。目前,市场经济中的规则便是优胜劣汰,而规范市场退出信用机制,可有效提升企业的信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在使企业对当前形势有一个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及时退出市场来避免发生更多的损失,对企业的经营及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起失信惩戒及无信淘汰机制来加强企业对商事信用的重视,进而促进企业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5.结语
浅谈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篇4
一、我国民商法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商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最基础的法律制度, 但是现行的民商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 民商法制度老化
很多民商法制度制定于改革开放前后, 较多地反映了计划体制的特征和要求,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民商法制度日益老化, 现行民商法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对传统行政体制制度进行彻底地改革, 对于现今形势的市场经济不能完全适用。普遍存在“市场经济行为超前、国家立法滞后”的现象, 很多法律法规还不能够完全的落实推行, 现行的民商法制度明显落后于我国现代法制建设的需要, 由此导致了很多不规范的经济行为的存在。
(二) 立法体系散乱化
由于民商事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法律规定过于粗疏和体系不健全, 现行民商法的立法体系散乱,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国家陆续发布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含糊其词的地方,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时之需, 弥补了某些法律制度的空白, 但是国家为了解释和澄清法律规定而发布实施的条例、细则、办法、意见等名目繁多, 具有着很大的散乱性, 甚至制定出的某些规定之间相互矛盾或重合, 在相同民商事关系的确立上出现了多次立法的现象, 不利于彻底解决民事关系纠纷与商事关系纠纷的问题。
(三) 立法倾向行政化
现行民商法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一方面许多民商法立法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 如土地法是以《土地管理法》的形式出现的;另一方面在现行民商事法律制度中包含许多行政法律规范, 如《民法通则》中关于罚款、扣留的规定。大部分民商事立法是由行政部门负责起草, 对正确实施民商法律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 也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民商事权利的行使。
二、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策略
民商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我国民商法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下文从加强民商法创新、调整民商法体系、建立民商法机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策略,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 加强民商法创新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 我国立法机构应转变法制观念, 加快民商立法, 加强民商法的创新,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 民商法理论研究应起到先导作用, 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目标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民商法创新的研究, 尽量缩短立法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尽可能地将法的内容规定得明确、具体, 消除民事立法粗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二) 调整民商法体系
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调整民商法体系的重要性, 调整好民商法体系中各种法律法规的关系。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还必须摈弃应急式的立法方式, 尽量改变法规“大而不细”等粗枝大叶的立法弊端。在原有的立法基础上, 改变传统立法的粗疏, 制订出一个关于民商立法的总体规划, 使各类法律法规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三) 建立民商法机制
民商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使市场经济中的法律能够公正有效地运行, 必须建立健全民商法的运行机制, 完善立法体制, 提高立法效率。在立法体制上应进一步完善民商法的立法, 加快立法步伐, 规范的民商法的法律体系, 加快民商法立法“去行政化”的进程, 以建立一套与国家运行发展机制相适应的立法机制。司法机关应保障民商法法律运行机制的独立性,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扰, 保证民商法有效公正地运行, 进而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三、结语
总之, 民商法制度对于规范民、商事主体的活动与行为, 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现代民商法, 培养公民现代法治观念, 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民商法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民商法制度, 健全民商法制度法律体系, 创造良好的法律运行环境, 才能使民商法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运行之中, 保障我国公民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 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徐学鹿, 韩昌泰.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J].法学杂志.2008, (03) .
[2]张德峰.从民商法到经济法:市场经济伦理与法律的同步演进[J].法学评论.2009, (03) .
浅谈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篇5
[关键词]民商活动;民商法律;法律管理体系;经济发展
前言
民商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的和利益而行使的相关权力,只有进一步进行发展规范,才能去发展国家相关的民商法,只有不断鼓励公平竞争的方式和积极上进的法律制度,民商法才能在国家的法律体制当中真正处于一个进步、主导的地位,所以可以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民商法律制度将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中国的民商法甚至还出现了与民商事单行法并存的局面,所以如何进行民商法律制度改革,将会是我国当前法制建设重要的内容。
一、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相关概述
民商法律制度是国家为了进一步达到经济目的,并逐步实现利益而行使的相关权利,只有真正建立公平竞争的发展轨道,才能鼓励并建立向上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是由民商法、经济和社会法所共同构成,其中的民商法可以直接规范市场的主体进行相应的交易,其法律的规范所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内在发展要求,它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民商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所以在民商法的适用范围中,民商法具有规范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资格,使其拥有从事市场活动的权利和行为能力;保证民商法规范市场交易过程中真正的财产关系,从而确保民商交易安全性,保障市场主体交易活动有序进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需要民商法的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二、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民商法体系当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民商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典,同时由于我国民商法过度分散并没有采用一些应急式的立法,从而导致我国出现了很多民商法并存的现象,没有一个整体的法律核心。
(一)世界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民商法提出全新挑战
我国加入世贸后,我国民商法制度面临着全新的发展问题,受世界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展影响,世界贸易组织以公平、自由、公正地精神,去积极引导经济贸易的透明程度,并倡导自由贸易原则,并实现最惠国待遇的原则,这些自由的原则是世界经济自由发展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民商制度的理念缺失,这样不利于我国民商法律制度的修正。
(二)我国现行的民商法制度相对比较滞后
现行的民商法并不能真正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现行的民商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当时改革开放还处于一个起步发展阶段,民商法更多是反映计划体制的相关特征。
(三)民商法的立法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民商法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导致我国的民商法立法体系并不完善,这是我国当前民商法律制度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法律制度运行的体系当中,法律规定有些条文非常粗糙,而且内容也不是很详细,所以国家的行政部门和最高人民法院也不得不去发布一些相关的细则、条例和办法,进一步澄清和弥补法律当中的空白,但是这些规定一般没有进行统一规范,而且有些立法甚至是出自多家,会出现多次立法的现象。
(四)我国的民商法存在着空白
我国的民商法律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不少立法的空白,所以我国民商法律制度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在公布民事立法之前,需要通过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进行详细的规定,人民法院也会进行相应的司法解释,从而导致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司法解释,这就导致民事法律过于具体化,而且过多的司法解释会使一些法律失去原本存在的价值,我们需要通过行政法和部门规章制度,补充法律的空白。
(五)我国没有建立民商法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民商法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其部分相关人员没有法制研究的经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出色的立法研究的水平,所以不能有效贯彻全面立法的管理思想,甚至会产生重大过失,所以要构建民商立法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个人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工作人员的管理体制。
三、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民商法经过体制改革之后,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信用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是操作风险过高、资产质量低、支付困难,甚至有些还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于是如何完善市场主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体制,就成了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需要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
建设科学的法律体系不仅需要摒弃粗树大叶的立法原则,还需要根椐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真正明确认识并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这样才能防止各种法律法规的简单拼凑。要摒弃过去应急式的立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要求,这样才能在科学预测的发展基础上,制定一个相对全面的民商立法的相关规划,从而避免立法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各类的法规能够形成配套,并协调一致。
我国民事立法如果要进一步完善,则需要尽可能地将法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明确、细致化、周全化,
才能真正消除民事立法粗疏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民商法的“三查”制度,及时剔除不良的条例,对于一些落后的法规要建立相关的处理措施,提高民商立法的有效性。
(二)改变过去传统的民商管理制度
现行的民商立法和司法活动当中,要想起到一个先导作用,最重要是民商法的理论,我国的民商法理论如果要取得相应的成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科技和电子商务的进步,过去传统的交易模式会导致交易非常复杂。财物大规模的流转,必然会改变社会财产的真正归属,如果财产的支配和种类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民商法的物权和合同等法律法规制度需要更加细致,从而真正完善民商运作的过程。
(三)充分完善民商法律制度的运作
建立健全地法律运行机制,这是法治国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制定良好的法律制度,监督各个部门对于法律的实施;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取得相应的权力,可以依法行使职权,但是不能越权;司法机关要真正做到独立于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会受到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干扰,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和公正,敢于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进行依法办事。
(四)我国民商立法需要填补市场空白
民商法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其组织上,同时也体现在行为法当中,民商法规范不仅需要有定性的规定,同时还需要有定量的规定,比如公司当中的公司形式的设计、权利的分配、利益的配置以及股票市场的操作、责任方面的追究、票据的抗辨认以及追索权的行使,都需要有强烈的技术方面的色彩,所以民商法的技术原则不仅需要有规范的设计,同时还需要在整体上表现出不同规则的协调性,这样才能真正填补市场的空缺,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
(五)培养具备民商立法水平的人才
加强立法人员的培训,培养其健康良好的民商立法理念,提高司法人员建立完善的民商立法的意识,相关部门需要配置专门的民商立法监督管理人员,对相关企业的领导层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市场主体人员的素质,使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将民商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韩莉.浅谈金融机构信用政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 .
[2]李霞,张瑞山.灵活应对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管理[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1).
[3]杨永刚.浅谈金融机构信用政策[J].北方经济,2008(10) .
[4]张明.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1).
探究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 篇6
一、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概述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根据罗马法的诚信契约, 债务人不仅要依据契约条件, 而且要依据诚实观念完成契约规定的给付, 依裁判官法的规定, 当事人因误信有发生债的原因而承认债务, 实际上该原因并不存在时, 可以提起“诈欺之抗辩”, 以拒绝履行。
一般认为, 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应讲信用, 恪守诺言, 诚实无欺, 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 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 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体具体的权利义务, 其性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自然也就会产生模糊性。诚信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也都不具有确定性, 是未形成的法规。立法者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的“空筐结构”, 就是为了使其保持相当长的寿命, 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发展, 对它的新的解释自然将使既有的条文拥有新内涵、新的生命力。关于民商法的诚信原则的基本内涵, 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
(一) 一般条款说
该说认为诚信原则及外延不确定但具有强力的一般条款, 其作为一般条款来指导当事人正确进行民事活动, 来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以填补法律空白。
(二) 双重功能说
该学说认为从本质上来界定, 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与法律相结合, 具备通过法律进行调整与道德调整的双重功能。这使得条文本身的主观性较强, 赋予法院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会导致违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三) 利益平衡说
这种学说坚持在民商法中,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坚持善良意识的思想状态而从事民事活动, 行使民事权利, 履行民事义务, 既要保持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 还有维持社会与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利益平衡的实现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正司法。
二、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特征
(一) 补充法律漏洞
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原则, 首要特性就是补充法律漏洞。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 但是在法律自身具有滞后性, 因此会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来进行补充。法律原则是司法者用以救济、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机制。这不仅在奉行成文法典的大陆法系国家是如此, 即使在实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国家也是如此。甚至在司法的历史上, 英美法系国家更注重利用法律原则来弥补法律漏洞。
(二) 衡平性质
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衡平性来源于衡平法。衡平法最早来源于英国, 是与普通法平行发展的、适用于民事案件的一种法律, 它以“正义、良心和公正”为基本原则。大陆法系的诚实信用原则正是衡平法基本原理的体现, 即法官具有自由裁量权, 在对个案进行裁量时, 实现实体公正。当法律本身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时, 在个案中适用有失法律的公正, 可以通过诚实信用原则来平衡旧法的落后性。
(三) 不确定性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法律原则, 从法理的角度来说, 与法律规则相比, 具有不确定性。在法律领域存在许多矛盾, 例如法律的稳定性与经济基础的变化性, 因此要通过相关灵活的机制来保持矛盾之间的平衡状态。原则类的弹性条款可以有效调节矛盾, 在不违背宪法基本精神的前提下, 正确处理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以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不确定性的原则体现出来, 并从个案出发, 保障法律条文基本功能的最优化实现。
三、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系构建
(一) 完善我国民商法律体系
实现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领域的有效应用, 首先就要构建我国的民商法律体系。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制成熟完善的基本标志, 目前, 我国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民法典, 因此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的法律保护并不强。我国的民法通则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民商法体系, 构建我国自己的民商法典, 才能有效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并依托诚实信用原则在程序法中的应用, 实现诉权的有效性, 抑制诉权的滥用。
(二) 规范民商事法律主体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核心, 就是民商事法律关系主体要本着诚信的原则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在当今利益至上的社会理念影响下, 社会诚信缺失, 因此保障民事体系的有序运转、社会和谐发展, 要通过多种方式规范民商事法律关系主体, 重新构建诚信社会。例如对于经济主体公司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监督以及法律性指导, 保证在市场行为中, 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四、结语
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依法治国、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要以诚实信用来维系基本的行为准则, 构建诚信的法律环境与经济环境, 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在民商法范围内, 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作“帝王条款”, 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 同时也是我们贯彻党中央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的法律规范。本文就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释义及法律特征, 探讨了构建我国民商法领域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点。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周亚军.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析[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3 (08) .
[2]周翔.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析[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01) .
[3]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 .
[4]王艳.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伦理分析[J].兰州学刊, 2005 (04) .
浅析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篇7
一、民商法中信用的概念
我国的民商法中, 信用的界定是以当事人履行义务的程度来划分的, 当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或者许下承诺后, 有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责任, 有偿还己方债务的责任, 有承担法律赔偿后果的责任。另外在交易前或者交易中, 民事主体双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对方信用评价状况, 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降低交易风险,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防范欺诈、提高交易效率。
二、我国民商法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用原则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对其定义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 就无法进一步做出指导, 另外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 信用调整力度的薄弱都是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经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成长迅速但同时也缺乏管理经验, 市场环境复杂, 信用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 如:虚假广告、经济诈骗、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屡见不鲜, 损害了他人利益, 扰乱了市场秩序, 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1) 对诚信原则的概念尚未明确界定。目前我国法学界对诚信原则的界定还存在较大争议, 有四种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诚信原则的内涵进行分析, 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根本上仍未对其概念做出清晰、明确的界定, 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合理的对诚信原则实施应用。
2) 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虽然当前我国民商法对诚信原则加以确定, 并且诚信原则在我国几百部法律中都作为指导原则而纳入, 覆盖面相当广泛。但是诚信原则的下位原则的缺失致使诚信原则不能完全的发挥其指导、制约的作用, 有方向没道路, 对诚信原则缺乏具体的制度加以保障, 这也是我国信用体系不够健全造成的。
3) 相较于其他原则, 诚信原则的序位比较滞后。在私法领域诚信原则作为“最高行为准则”而存在, 物权法和债权法中都有相应的体系, 但是同其他基本法律原则相较, 诚信原则在现有立法体系中的序位相对比较靠后, 其序位与地位存在很大的落差, 诚信原则的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在实际应用中也是滞后于其他原则。
三、构建完善信用体系的途径
(一) 明确界定诚信原则的概念, 提高诚信原则的地位
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最直观的方法, 概念是法律各项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 在司法运用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法律概念的学习, 了解、认识法律;可以根据概念制定更加详尽的法律文件;可以根据概念对事物加强法律分析, 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可以通过概念对法律进行更加贴切、合理的描述, 开展进一步研究。因此确定民商法中诚信原则的概念和内涵十分重要, 在实践中才能有效避免因概念不清界定不明而产生的争议和问题, 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诚信原则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其行使效力却十分的薄弱, 以诚信原则去落实实践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强化诚信原则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十分必要:一要明确划分民事活动责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避免混淆不清;二要取消地方保护主义, 避免地区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三要加强建设我国司法救济制度, 做到裁量透明化, 让民众真正的参与进来。
(二) 加强完善民法典
一项完善的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合理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1986年我国出台了《民法通则》并沿用至今, 几十年间修改、变动的幅度很小, 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时候, 民法典中一些法律条款已不能匹配当今现状, 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这些内容, 我们应该加快脚步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促进民商法科学化, 保障民事双方当事人能够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行使自己的权利, 保障民商活动有序进行。
(三) 对于失信现象应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的作用一是保护市场正常运转, 一是对破坏市场的行为进行惩罚。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除了需要出台各项基本保障制度并加以重视和支持, 确保其能够贯彻落实以外对于市场中不诚实守信, 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应不留情面的加大力度进行惩罚, 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惩戒, 对社会做出警示, 从根本上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 同时应对原则衡量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 使企业和个人能够有规可循, 有法可依, 防患于未然。
(四) 加大构建市场主体信用力度
社会信用的普遍缺失已经影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构建信用体系迫在眉睫, 其中构建市场主体的信用尤为重要,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离不开各行各业的配合与支持。市场主体的高效运行不仅要有法律的约束, 更应该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加以辅助支持。在加强市场主体信用力度的过程中, 政府、企业、个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挥各自的作用。
信用权:在市场交易行为中, 信用利益要通过信用权来实现, 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 都应拥有信用权, 可以在法律允许和保护的范围之内行使、维护信用权, 引导社会建立诚信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社会信用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信用, 政府内部首先应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 遵纪守法, 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合理、合法处理行政事务, 对失信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改正, 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企业:如果一个企业失信于大众, 那么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信用对于企业, 是基础, 也是助力。个人:市场交易行为主要的执行者是人, 社会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对于个人信用的建设问题我们应当在充分考虑个体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完善。
四、结语
诚信不仅是我国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更应是一项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 只有尽快的建设诚信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 改进诚信原则实施现状及措施, 才能让诚信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法律是一切活动的行为准则, 民商法与行业生产、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诚实信用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 信用的普遍缺失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当加强法制建设, 构建信用体系, 完善我国相关制度存在的缺陷, 保障市场有序、合理运行。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构建
参考文献
[1]冯宏梅.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完善路径.金田期刊, 2013.
试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篇8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但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信用缺失问题, 比如说前几年我们经历过的三鹿奶粉以及染色馒头事件, 这些伪劣产品的出现都降低了人们对于企业主体的信任程度, 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无论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是民商法当中, 都是需要通过信用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 也就是说现在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的提高市场交易的有效性以及公正性, 保证市场经济能够更加健康以及科学的发展。
二、信用的法律概念以及特征
(一) 信用的民商法界定
在民商法当中对信用的界定主要就是通过对当事人对一五的履行程度来进行界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就是当事人需要进行履行的有效的承诺以及合同问题, 这就要求在法律上对民事主体进行履行的承诺以及合同进行界定, 并且需要对当事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之下需要承担的法律赔偿进行确定。在很多的交易过程当中, 民事主体主要就是通过对交易一方的相关信息以及具体情况进行获取, 然后分析其信用程度, 这样就能够十分防止在交易过程当中被诈骗, 提高交易的成功率。作为交易的民事主体, 在交易过程当中也需要承担以及履行相关义务, 积极的承担责任, 通过民商法来对相关的信用进行界定, 并且有效的将信用规范在不同的民事范围当中, 使民事主体有着足够的履行能力来对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进行承担。
(二) 信用背景之下的民商法特征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 我们可以将民事主体意识归结为履行相关承诺以及合同当中所规定的相关义务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与民商法当中的主要特征有相关关系的因素。我们对信用进行剖析以及分析可以发现, 其实信用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它所需要具有的权利义务、所需要担负的债务以及债券等问题都是出在这样一个经济关系范围当中的。信用在民商法体系当中的特征问题, 同时也是表现在对于未来、预期状况的全面的分析以及研究, 这些经济方面的利益都是使得民事主体对于信用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以及期望。
三、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有效策略
(一) 坚持诚实信用原则, 强化其法律地位
在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当中, 规定诚实信用是从事民事活动的作为基本的一个原则, 但是对于诚实信用的落实工作却是一直不尽人意, 在诚信发挥作用的时候还是需要专门对诚信方面进行不断地强调, 在诚信的细化以及执行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 所以说我们需要专门加强对城市的落实工作,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其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在实践当中我们能够看出, 只要我们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不断的强化, 提高其在法律当中的地位, 我们就能够有效的实现下面的几个目标, 第一点, 我们可以通过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强化来有效的对民事活动当中双方的责任以及义务进行区分,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法律来对民事活动双方之间的相关权利以及义务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第二点, 我们通过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强化能够保证在对地方保护主义这一个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当中避免出现政府干预的经济现象, 这样对于相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 信用权的构建
我们在对信用权进行构建的时候需要建立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信用权应该划分到人格权这一类, 在法律当中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清晰以及明确的定义。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应该有着信用权, 并且需要将这一个权利作为自己参与经济活动的一个条件,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当中, 对自己的信用权进行相关的使用以及维护自己的信用权, 通过法律来引导我们现在的社会建立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秩序, 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是有着十分良好的意义。民商法当中采用信用权的方法来对信用利益进行良好的保护。在我国, 信用权的建立必须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性的监督以及完成的, 这也符合现在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以及经济,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是保证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笔者在文章当中主要就是针对民商法当中信用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姜浩.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3, 10:275-276+287.
[2]章渊.关于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4, 03:70-71.
[3]张骞予.关于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5, 08:48-49.
[4]洪涛.探究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04:108+110.
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的探讨 篇9
一、法律领域的相关概念
在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虽然如此,我们的信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瘦肉精事件还有染色馒头这样的事件的发生,这说明我们国家现在的信用体系严重缺失。这样不仅危害了民众的健康而且让民众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所以改变现在的这种状态势在必行,建议完整的民商法,这样既可以弥补信用的缺失,也可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信用的民商法的界定
对于民商法的信用界定,我们在相关的法律是有明确的规定的。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进行民事活动的过程中,合同的双方应该积极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且在履行的过程中还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违反合同的时候,我们应该进行相应的赔偿。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履行。对于法律而言,信用体系更多的是一种承担。
(二)民商法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别
在民商法中,客体和主体是相互依靠存在的,但是在涉及到主体和客体的过程中来看,我们应该更加明确它们的区别。民事主体一般是在民商法的范畴里的,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在信用角度去解决问题,这样也便于对后期的主体起到引导的作用。并且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的去划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善相关法律。我们应该从个人出发,自己应该首先遵守原则,应该有一定的基础,有较好的信用情况,在银行金融机构中,我们应该注意个人的信用问题,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促进金融机构和个人之间的信用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实现消费者的平均购买力。虽然这样,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国家的起步相对比较晚,所以多数情况下来说,我们单单依靠消费者维护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从企业来说,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建立好的信用制度,在合同履行的时候,我们企业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失信行为,不仅仅这样,我们还要注意权利和义务的履行,不能仅仅享有权利还应适当的履行自己应该有的义务。在政府方面,政府是有效建设信用体系的最适合的地方,政府应该强化自己的地位,可以指定相关的民商法信用体系制度。
二、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措施
(一)坚持原则,强化法律地位
诚实守信是我们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候应该遵循的,但是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不尽如我们的意,在我们的时间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诚实守信的地位,也逐步提升诚实守信在民商法中的地位,这样来达到完善民商法的目的。这样进一步通过强调诚实守信原则,也可以避免政府在地方的干预,可以让经济自由发展。这样也可以进一步的明确主体和客体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二)建立信用模式下的民商法制度
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我们了解一个东西首先会了解它的信用。民商法也是,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好的信用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进一步的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还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主体地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有两种可以调节市场经济,一种是政府调节,一种是市场,我们在民商法中,一般是市场调节占主导,这样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政府在这其中应该是一个引导作用,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会造成民商法的建立没有在民众的基础上。在整体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也同时建立个人的信用体系,因为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还会滞后,一大部分取决于个人信用体系,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自己的信息也会更加的明确。在这些方面有效的建设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强化政府信用的社会导向性作用,在社会的民商法信用建设当中,政府应该是一个导向作用,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引导促进作用,在政府内部,作为工作人员应该首先做好带头作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建设信用体系,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工作人员起好带头作用,这不仅仅是我们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我们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平时还要注意信用意识的培养,遵纪守法。全民提升自身的素质。在进行处理的时候,我们政府更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处理问题上面更应该坚持合理合法,处理遵循公平的原则,对于失信的行为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并且要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做不仅可以建立信用政府,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提下,想要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发展前景,我们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比较科学的民商法的信用体系,这样做不仅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建立民商法的信用体系应该从个人、政府还有企业三方面出发,这样可以正确的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晶.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2,30:270-271.
[2]章渊.关于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3:70-71.
[3]姜浩.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10:275-276+287.
[4]张骞予.关于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08:48-49.
商法制度与信用 篇10
【关键词】人格否认;公司法;民商合一;差异性;法人人格
一、公司法上的人格否认制度
(1)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由来及法理基础。公司法中对公司的规定中可知公司有两大特征,即财产和责任的独立,由于这两大特征,其实就是把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具有其独立的人格,法律上则应将公司视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基础,其实可以追溯到法律的基本原则:公平正义,其实根据我国民商合一的现状,《民法通则》中规定了诚实信用以及禁止权利滥用的原则规范,是民商事主体所必须遵守的也可以算作法理基础。(2)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含义及特征。关于公司法人的人格否认制度学界普遍的说法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的债权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关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综合中外学者的观点,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前提条件是公司取得合法的法人资格,有独立的法人人格。第二,该制度运用于特殊的法律关系和特定的事由、主体之中,需谨慎准确的使用;第三,此制度是为了实现利益均衡,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而创制的。(3)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前面谈及人格否认制度的由来,谈到美国是首创,而我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在近几年才正式列入法条,这就是我国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的新《公司法》的第20条。由此,形成了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从而首次在正式的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对传统法人人格制度的突破
(1)传统民法中的法人人格制度。法人的概念萌芽于古罗马奴隶社会时期,在中世纪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但法人制度迅猛发展是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而人格一说产生于古罗马,其基本含义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权利主体资格之表示”。由于传统民法中的法人人格制度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现代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只有当独立的法人资格、股东的有限责任和资本的合股性及可转让性结合在一起,才孕育出现代公司法人人格制度。”(2)法人人格制度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关系。第一,法人人格制度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设立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法人人格制度的补充与完善。
三、由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看民商法之间的差异性
(1)立法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商法里公司法中人格否认制度,这充分体现了商法里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是通过衡平方法实现矫正的公平”,而反观民法中一般人格权制度中,起先人格权制度只规定了自然人,其实这就是一种公平的体现,也体现了民法公平优先兼顾效益与其他的价值取向。(2)基本原则上的差异性。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当中,主要是针对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而设立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行为:第一,是虚假出资与虚设股东的行为;第二,是法人与其他成员的混同行为;第三,不当控制行为。(3)主体范畴上的差异性。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而言,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并成立的公司,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法人。而民法的适用主体只要是平等主体之间皆可,《民法通则》只大体规定了法人成立的条件,而公司是营利性的法人为公司法所调整。(4)调整对象上的差异性。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调整主体是公司,公司是营利性质的法人,可见要获得商事主体资格仅仅是具有民事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具备商事能力,商法所强调的法律关系商事主体是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特殊关系,而民法只要一般的平等主体即可,在我国民商合一的体例下,民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必须加入一些特定规定才能变成商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这也是对商法是民法特殊法的一种体现。(5)法律适用上的差异性。在我国民商合一的体例下,民法是以一般法存在,而商法是以民法的特殊法适用的,根据特殊法优先于一般法的适用规则适用。(6)法律属性上的差异性。对我国公司法中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而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公司法人独立,而公司法人独立首先必须公司这一法人主体得以成立,而公司法对公司设立的条件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和程序。
参 考 文 献
[1]U.S.v.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lt co.124F.247at 255(c.c.wls.1905)
商法制度与信用 篇11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
对于民商法信用体系而言, 其构建过程中应当先对其法律概念、相关特征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尤其要搞清楚其主体、客体等内容。不管是政府信用方面还是企业信用, 亦或是个人信用方面, 都应当明确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套良好的民商法信用体系。
一、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信用及其原则的定义不一
目前对信用原则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多种说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信用原则的价值内涵, 但是却没有一个清晰、确定的界定, 在民商法法律中也没有对信用原则及其外延明确规定, 这就导致了众多企业、个体无法在明确信用原则概念的情况下正确的进行运用, 为信用体系的构建造成了障碍。
(二) 许多方面信用内容及原则滞后
信用及其原则是我国司法领域中的最高行为准则, 是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之一, 无论是在债权法还是在物权法中, 都有信用原则的体系, 但是现有立法序位角度来看, 在许多方面信用原则明显滞后于其他的基本原则, 甚至处于最后一位, 这与信用原则的最高行为准则地位不相符合。
(三) 信用及其原则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
从我国现有的民商法法律法规来看, 明确规定了信用原则, 并将其作为民商法法律法规的指导性原则, 其涉及面较为广泛。然而, 从归纳角度分析, 信用原则在这些法律法规中的下为原则非常的少。例如, 情事变更原则是信用原则在一定意义上的合法应用, 我国的合同法草案也承认了这一原则,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合同法正式文本中, 并没有提出情事变更这一原则。
二、重构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完善路径
(一) 构建信用权, 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地位
信用权应建立在具体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 实践中应当将信用权作为人格权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让法律更了解其内涵。简单地说, 就是无论法人还是基本的自然人, 都应当拥有自己的信用权, 而且还将该种权利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最基础条件。与此同时, 还可以在法律允许和保护的相关范围之内维护和应用信用权, 这也是能够让整个社会都建立诚实守信秩序的的重要引导手段, 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来非常有利。
《民法通则》将诚实信用作为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然而其效力的发挥还需要在加强对债权法律等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在单行法中要不断加强对城市信用基本原则的细化工作, 提高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很关键。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地位可以获得三方面的帮助, 首先是能有效的区分民事活动双方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会清晰的界定出责任所在;第二是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处理, 要避免政府干预经济现象的出现, 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是不利的, 不断降低短期经济行为发生的概率, 对于政府而言也是规范自我和引导社会的一大举措。最后是针对司法救济制度的建设工作, 要让民众接触到一个透明的裁量过程, 对于法律制度本身来说也是一个规范化、合理化的过程。
(二) 加强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 重视公司的信用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受到民商法等法律体制的信用建设规定, 同时市场主体自身的信用建设也要加强和完善。信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主体的社会资本和道德资本, 对于市场主体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随着信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已经成为企业家的一种精神, 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建设。
从法律角度讲, 信用的一个最基本问题, 就是市场主体必须诚实无欺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目前信用短缺的时代, 重构社会信用体系之时, 我们不得不对公司信用的保护予以极大的关注。公司信用度的高低, 影响债权人、利益相关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流安全, 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公司信用毫无疑问最终落脚于公司履行义务和清偿债务的能力上, 而公司有无偿债能力与履行义务, 取决于两点:第一为“人”的因素, 因为公司是法律拟制的人格, 其决策的做出最终可归于公司机关人的平衡与协调。第二为“资”的因素, 此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需指出的是, 本文所指的“资”, 既包括静态的“资本”, 也包括动态的“资产”, “资本”与“资产”的双重保护构成了公司的信用基础。
(三) 树立信用旗帜, 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政府信用起着引导社会趋势的作用, 因此建设科学有效的行政法律系统至关重要。社会信用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政府信用, 对于政府行为的信用也应该通过专门的法律来评判, 对于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活动是有益的。从事政府工作的人员应该在意识和行为上遵纪守法, 并且将这种意识根植于心, 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社会道德并不能充当一切事物的标准, 所以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 政府部门在对待行政工作时要秉承合法合理的原则, 对于社会信用的影响也是正面的, 对于失信的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使得市场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经济要平衡好各方面的权益问题, 此时就需要政府信用来发挥效用, 引导其可持续发展。公共权力的使用问题是影响社会廉洁之气的重要部分, 要实现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管理就必须制定针对公共权力的法律, 让公民权力不被侵犯, 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公务员的诚实守信问题处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范围内, 同时为政府信用树立了一面旗帜。
三、结语
经济社会想要取得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必然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用体系, 无论是以商品交换、企业合作为主的经济行为, 还是政府行政、个人信息等问题, 都必须通过信用这个基石来建立起互信的关系。构建民商法信用系统需要从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面出发, 真正意义上满足民众对于信用的要求,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管理下完成对社会经济市场的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姜浩.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3.10
[2].王天骄.浅谈民商法的信用原则[J].法制博览, 2013.1
【商法制度与信用】推荐阅读:
完善民商法制度05-27
信用体系民商法11-28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10-09
云龙湖区域经济与商法09-24
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论文11-04
浅谈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论文09-04
商法的05-17
商法学06-18
商法07-24
商法教学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