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教学(精选12篇)
商法教学 篇1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情、学情分析
( 一)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作为调整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交易的各种法律规范总称, 国际商法是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国际商法课程内容非常庞杂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我国相关商事法律的基础上, 着力于比较、分析, 力求把握相关国际商事条约、惯例及两大法系主要代表国家的有关商事法律规定, 熟悉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游戏规则、初步具备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能力。
( 二) 教学对象
通过先期课程的学习, 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 但法律常识并不等同于商事法律常识, 学生的起步知识和国际商法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间有着很深的“鸿沟”。法律来源于生活, 是社会生活、物质基础最基本的反映, 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阅历不够也是学好国际商法的负能量。
( 三) 教学方法
国际商法课程大都沿袭传统“注释式”的法学教学方法, 考核也以“再现”老师讲授的内容为主。这种纯理论、经院式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学活动就是理论灌输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被灌输”的过程。二是缺乏互动要素, 教师是教学的权威, 学生的任务就是听命和服从,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欠缺互动的基础和动力。其三, 从教学结果看, 学生知识型成果颇丰, 但应用型能力不足, 更遑论用己所学去解决未来之困。最后, 评价手段单一, 没有考查实践能力的手段。在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不失是一种高效、可行的选择。
二、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解析
( 一)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 内涵。案例教学是指以老师选定的案例为教学主线, 学生通过个人研习、小组讨论及班级研讨等多重互动手段, 分析研究案例案情及相关问题, 借此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养成良好批判性思维习惯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源起于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式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师生之间展开地位平等的问答式辩论, 通过不断发现并揭露对方对话中的矛盾且随着错误的陆续修正, 最终形成对某一问题包容性的理解与认同。1870年,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戴尔首次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法学教学并获得骄人的教学效果,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尝试案例教学。
2. 基本特征。 ( 1) 多边互动性。在案例教学背景之下, 教师只是“导演”, 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听众”, 案例教学开创出的这种多边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格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边互动性是案例教学所具有最为显著的特征, 也是教师讲得较少而学生收获较多的重要原因。 (2) 民主参与性。案例教学借助“案情”这一“现实模拟”, 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现实情境之中由此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 案例教学也是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教学方法, 参与案例教学各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 否则案例教学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就相关问题启而不发, 也可适当引申加以点拨;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案情事实的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认识, 在组际之间可以展开激辩。随着观点的碰撞、理解的深入、思维的扩展, 真理也就逐渐呈现。
( 二)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迁移理论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案例教学为何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迁移, 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相同要素理论认为相同要素越多, 迁移的程度越高。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一般源自于真实的实例或高度“仿真”例, 学生阅读案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亲历”现实, 思考和解答案例相关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处理”未来的真例。可以说, 案例教学是“今天举别人昨天发生的故事来推演你明天将要遇到的现实”, 案情的高度“仿真性”确保了未来的迁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案例教学中所概括出的相关案例所涉问题的一般原理 ( 经验“泛化”) 更加有助于未来类似问题的解决。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运用, 更在于教会你如何学习, 案例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创设出一种“迁移”学习情境, 更为重要地是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发展了如何学习的能力。
三、国际商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剖析
( 一) 课前准备
1. 构建国际商法案例库。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根本, 是案例教学全过程的主线, 其效果如何与选编的案例休戚相关。选编国际商法案例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 把握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案例的案情事实与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对应性, 案情需能较好地揭示相应的法律规则。要选编那些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且应用性强的案例, 比如讲授合同法有关合同何时成立问题时, 就要选用能体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到达主义”和“投邮主义”不同规则的案例。 (2) 注重新颖性。国际商法案例的新颖性要求之一是案情内容要新颖, 案例选编要根植于国际商事法律实践, 所选案情要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 其次, 案例所涉法律规则要随着国际商事法律规范或惯例的修订同步更新, 比如讲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时要选编案情内含DAP、DAT术语的案例。 (3) 体现层次性。对某些关键的知识点要选编由单一型案例和综合型案例构成的、由易至难的阶梯递进式案例。
2. 老师布置案例, 学生事先研读。教师要适时提前把对应的教学案例告知学生, 提示重点、难点, 提供案例所涉及的国际商事法律规范。老师要对案例所涉的教学知识点要熟烂于心, 要善于发问, 研究提问的时机、技巧, 也要善于应答, 对案例教学中的变数要有应变之策。学生事先研读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步骤, 该环节也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自主通读案例, 理清案情的各种法律关系, 查找资料, 试着解答案例所附问题, 找出理解中的模糊点, 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 为了阐释看法还要准备课堂发言稿。
( 二) 课中实践
国际商法案例教学课中实践环节的所有设计均以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问答与辩论的高效运转为必要。关于案情呈现可以是教师简练归纳, 也可以借用多媒体, 还可以把主动权一开始就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表述能力或动手能力。分组的可行策略为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为宜, 人员组合应以彼此间的熟悉程度为考量因素之一, 也可直接以学生之间的自然关系分组, 要形成有利于“人人有话说、个个能发言”的良好氛围。对于单一性案例, 宜采取控制性讨论方式, 案情呈现之后, 教师就所授理论的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或辩论, 待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较为明晰时老师要适时总结和归纳。综合型案例适用的开放式讨论赋予学生更多自由表达及能动讨论的机会, 因为案例的相关问题可能没有确定答案,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要循循善诱, 对建设性的观点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课中实践环节教师是研讨的组织者、辩论的提示与参与者, 学生才是运动员, 教师要明确定位不能越俎代庖。
( 三) 课后评价
完整的国际商法案例教学过程理应包含评价环节,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为过程评价, 参与讨论积极性、合作精神、表达能力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而不以表述结论或观点的对或错来进行评价, 评价途径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 小组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来综合评判。对案例本身适用效果的评价也要征询学生的意见, 教师要对整个国际商法的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经验总结、归纳得失。
参考文献
[1]陈雄.苏格拉底法学案例教学法之应用[J].文史博览, 2010, (2) .
[2]向玉兰.法学案例教学法之案例讨论的准备与组织[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
[3]徐延宇.案例教学及其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3) .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 .
商法教学 篇2
山东大学法学院
姜作利
商法学课堂教学方法新探 篇3
[关键词]商法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商法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法学十四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是法学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商事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任务,是学生接受法律思维和法律实务训练、培养运用法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商法学体系庞大、部门法律较多,除总论部分以外,还包括了公司法、证券法、企业法、破产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等大量的具体商法规范。目前,国内高校法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商法学课程大多为64学时,有的仅有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笔者认为,优质完成商法学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首要性、基础性的问题应该是认识到商法学特殊的教学要求,根据其要求探寻有效的课堂
教学方法。
一、商法学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要求
1.包容性。商法学体系庞杂,所涉及的部门法数量较多且不断兼收并蓄,不断包容一些随着经济、科技和全球化而产生的新兴商事部门法,而每一部门法都有其自成一体的具体原理和制度体系,技术性强且条文众多。商法学开放性、包容性的特质,要求授课的方式方法必须重视商法内在逻辑的力量和理论说服力,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具体的制度,也不能采取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讲授商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阐释隐在各种具体制度背后的立法理念、立法目的和立法价值,以此帮助学生跳出纷繁复杂的部门法,建立和掌握一种宏观思维的能力,能够以商法学基本原理统领部门法的学习,面对众多的商法知识点和理论框架,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2.实用性。商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商法规则来源于社会,最终又回归社会,服务于商事活动,实用性乃其生命力之所在。从本质上看,商法是经验规则。学习商法,不仅仅是知晓商法专业知识,重要的是理解商法的经验规则并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中的商法问题。这就要求商法学教学应让学生在把握深奥的商法原理基础上,获得高技术性商法规则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条文的商法和课本的商法转化成为自己可以运用的商法。
3.发展性。商法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之法,发展性乃其显著特征,商法体系和商法规范的日益完善,适应着时代发展变迁的需要。这就要求商法学课程力求在坚持基本原理和规范性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先进性、发展性和变化性,密切跟踪学术动态,敏锐探讨和剖析商法学的前沿问题,反映商法学领域的
最新成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新规范的能力,以适应商法学的快速发展。
二、商法学课堂教学具体方法的创新及其运用
1.互动式教学方法。商法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一种交往活动。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构思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相动,不断作用以形成多元的、多情境的、多内容的、多维度的、多形式的互动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在课时有限的商法学课堂教学里,要更好地将商法学原理与现实立法进行结合,将商法学的理论性与技术性进行协调。较为可行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商法学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商事法律规则。具体而言,在商法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采用归纳法对基本法律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和总结,广征博引诸家权威学说,兼收并蓄地讲授各家之言,然后提出问题,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驳式、抗辩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相互探讨甚至针锋激辩,再由教师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指点研究问题的的思维方法及解决问题的处理技巧。例如,在讲授破产制度的价值取向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先讲述破产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各国破产法的立法现状,然后选择三个分别适用破产清算、和解及重整制度的案例,让学生从直观的事例中分析相关主体的利益得失、从明确的数据中,量化出不同制度产生的具体作用,再由学生对各制度的优劣和价值取向进行思考、争辩,最终由教师总结出破产制度的意义及发展方向。如此一来,学生在深入思考了破产制度的立法宗旨后,再来理解和运用破产程序的具体规则,便会更加地轻松自如。
2.科际整合教学方法。所谓科际整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取两种或以上的途径并轨或复轨教学模式,即多方引进来自原属其他学科范畴知识的教学方法。科际整合教学方法是一种新颖的、重要的、多元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方法,具体包括法律经济分析方法、数学方法、政策分析方法、博弈理论分析法等多种类型。商法学内容涉猎广泛,教师除向学生传授法学专业知识、阐释法律条文规定外,还需要熟悉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多视角、多层面地训练学生解决商法实际问题的能力,更生动的体现商法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讲授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机关权力分配与制衡的问题时,可利用工商管理学的知识,为学生介绍公司具体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利益博弈与权力冲突,让他们了解公司内部管理可能会存在的潜在风险,思考如何从制度和规则上去避免、化解、限制、管理这些风险。在讲授证券法的证券交易规则时,运用证券投资学的知识,剖析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原理、阐述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性较强的证券交易规则。
3.模拟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模仿社会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它不属于实践性教学的范畴,也不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教学方法”,而是在特定的场所、以特定的方式,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所进行的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模拟活动。模拟教学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实际,较之社会实践更简便、更灵活、更有针对性。模拟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实际,其过程也是模仿实际。模拟教学是实际的再现,是典型化了的实际。因此,模拟教学的项目选择要实现多样性和典型性的统一,既要注重广泛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重点。在模拟教学方式的选用上,也要根据模拟内容来灵活运用,既有综合模拟,又有专项模拟,既有全程模拟,也有片断模拟。例如讲授公司设立的条件与程序时,便可运用模拟教学方法由学生来完成公司设立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公司名称的合法取得、公司章程的拟订、公司出资协议的商谈、工商登记手续的办理,等等,进而训练学生的表达、写作、协商、制作等基本法律技能。再如,讲授企业破产清算程序时,让学生分别以破产人、债权人、清算组等身份来划分小组,各小组根据自身的权利和职责对破产程序涉及的相关法律事务进行模拟,借助这种仿真实战的训练,使学生多角度地掌握破产业务实际操作的要点。
4.语境教学法。目前,我国高校的商法学教学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然而,引入案例教学时,应如何在讲授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架构一个有效的中间环节值得思考。因为,任何讲授与学习的过程,都是教学互动的过程,都是以语境为中介的知识和经验的沟通、认同过程。语境主要是通过语言情景和其他多媒体情景构成的一个主体间信息交流和知识沟通的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境地。对于商事诸法的研习,应注重学习者实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情境创设、分析与探讨,以加强学习者对商法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敏锐的洞察力。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立体和丰满,商法学教学语境的设计应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彰显商法学科的意蕴与魅力。例如,可利用图表的方法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比较、归纳、分析、论证,以表征商法诸法实务性的特质。讲授票据法的票据背书转让规则时,为突破其较强的专业性困难,可利用图表方式将背书转让与民法债权让与的区别一一归纳总结,深入浅出地明晰票据法保护交易快捷和安全的法理,使学生轻松获得启发。再如,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收集的原始资料制作成影像、试听资料,向学生直观、鲜活地展示大量的信息。笔者将商事主体的营业执照、公司章程、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年报、票据样本等图片资料和生动丰富的视频案例资料,作为教学的必备材料,让学生在自然、互动的情境中接受商法知识、了解现实商事活动。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角色扮演的场景教学。笔者不主张所有学生均站在绝对公正公平的立场来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现实社会纷繁复杂,法律工作者的身份也是多角度的,应该让学生去直面没有定论的各种法律问题,将自己虚拟为法官、原告、被告甚至第三人等某个角色进入到特定的法律情境中,通过讨论、辩论、多思,运用法律智慧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方法及观点。
以上关于商法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探讨,是笔者多年来从事商法学教学的一些切身体会和尝试。商法学的包容性、实用性、发展性品格,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其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至于创新的内容,显然不限于上述四个方面。笔者意在通过本文的讨论,寻找一些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商法学特有品格对其教学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平.商法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探讨 篇4
一、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学生法学知识基础薄弱的矛盾
当前国际经贸活动广泛建立在各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与惯例基础之上。因此, 掌握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惯例以及熟悉解决争议法律途径, 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及维护正当合法权益都十分必要。国际商法所涉及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很多都来源于美欧等国的法律制度与司法经验, 引入英文教材, 开展双语教学, 可以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国际商事规则的本源, 对于从事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学习的学生而言, 国际商法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将本来就晦涩的法学术语英语化让法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加吃力, 所以加大普法教学力度也就成为应有之意。
二、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优秀国际贸易法双语教材缺乏的矛盾
根据笔者近年不断试用目前国内选用的教材体会, 现行国际商法教材版本较多, 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作者出版的针对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 另一类是直接选用美国大学所使用的国际商法教材。前一类教材符合中国人的视角与教材编写习惯, 内容不仅介绍西方法律制度, 还能注重与中国法律制度规则对比, 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 但是其内容表述上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式的思维习惯与表述方式, 而非地道的专业英语。此类教材比较适合教师开设国际商法双语初期选用。后一类教材作为美国专业人士编写的大学教材, 法律英语纯正, 体例安排生动, 案例编选丰富。但是这一类教材本身针对的对象是美国学生, 缺少对中国涉外法律规则的介绍, 因此教材中许多内容与中国学生学习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规则的要求相差较大。现行国际商法教材版本较多, 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旧版教材的结构设置已显得不甚合理, 教材内容与本专业其他课程重复较多, 相关法学基础知识不足。笔者认为, 在更新旧版教材结构的同时, 合理融入与国际商法有关的法学基础知识, 即将国际商法所需法学基础知识加以整理放在教材之前, 或将该部分知识有机融入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为了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 新的教材还应考虑将国际商法中有代表性的内容的英语原文保留, 即教材的部分内容为中英对照;另外, 还应加入一定比例的英文资料。有学者认为, 选用合适的外文原版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本科教育阶段, 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引入国际商法英文原版教材, 我们应当将教育资源用在编写适用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材上, 而非直接“拿来”。
三、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学生法律英语高度专业性以及缺乏的矛盾
法律英语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 在英语国家中被称为Legal Language或Language of the Law, 即法律语言, 在英语中指表述法律科学概念以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法律英语所使用的语言不仅是英语本身, 还包括其它语种, 如法语、拉丁语等, 而且它不仅是一门简单的翻译课。开展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 法律英语基础不能为零, 仅靠教学中的临场翻译, 根本无法满足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目的。国际商法本身具有专业术语多的特点, 一些英文词汇在日常应用时的含义与其在法律术语中的含义相去甚远,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只是会遇到翻译问题, 更重要的是语境问题, 这些专业术语理解上的困难, 必然影响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四、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教师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矛盾
目前, 我国高校双语教师匮乏已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我国高校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双语师资的培养, 现有的双语教师缺乏专门系统的双语师资培训。从总体来看, 高校双语教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一些外语优秀的专业课教师, 这部分教师可以熟练阅读外文文献, 科研能力强, 能够用外文板书或按照外文课件授课, 但缺乏语言教学方面的系统训练, 听说能力不足, 很难用外语充分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 也难与学生互动, 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部分是外语专业教师通过较为简单的专业知识进修后转而进行双语教学 (或者是外语专业的本科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了非外语专业) , 他们虽然语言教学能力较强, 但是专业基础不扎实, 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系统掌握专业领域知识, 无法深入传授专业知识, 容易把双语教学变成了语言教学。因此, 高校双语教学要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 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 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广泛认同, 这契合了国贸专业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但是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一开始往往会陷入困境, 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困境既是专业学科差别, 也是由双语教学模式自身缺陷所导致的。面对存在的困境, 我们需要不断分析问题, 总结经验, 及时找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 从而逐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摘要:作为文科类课程, 国际商法无疑是最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探索的课程之一, 结合近些年在国际商法教学中总结的经验以及教训, 结合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目前双语教学的实施现状, 个人总结了一系列在教学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期望在进一步的双语教学研究中, 探讨合理化、目标化、体系化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 从而使得国际商法能够与双语教学的发展融合,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接轨, 与学生的现实学习接轨。
关键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矛盾,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商法教学 篇5
非法学专业本科商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
非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商法学课程教学应当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目前通常采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存在着方式单一、未贴近学生实际等缺陷.建议通过安排学习实践、跨专业合作、跨校合作、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创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促进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商法学教学取得实效.
作 者:叶敏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非法学专业 商法学 教学方法创新
商法教学 篇6
【摘 要】探讨财经类院校商法课程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探讨如何依托经济管理类、财税金融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财经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商法 财经类院校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74-03
21世纪以来,国内法学高校进行了一场法学教育改革,改革的着眼点在于改变过去纯粹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考察国内相关教改论文即可发现,各地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法学实践课程,设立了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大力发展法学实践教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改革效果。虽然进步是巨大的,但学界目前对于法学实验课程的建立仍旧处于探索阶段,而且重心都集中在如何建设综合性的法学实验课程,如将法学实验课程分为立法实验模块、诉讼实验模块、非诉实验模块等,对于如何构建某门法学实验课程的整个教学体系未形成共识。就财经类院校的商法课程实践教学来说,如何构建凸显财经特色的商法实践教学体系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对财经类院校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等仍未形成系统的共识。本文拟对财经类院校具有财经特色的商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财经类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商法课程实践教学
司法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 2010 年发展设想》明确提出,法律人才不仅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部门所必需,而且日益成为全社会急需的通用人才和企事业单位专理法律事务的主干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既懂法律,又懂科技、懂经济、懂外语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法律人才。特色教育,是法学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每个法学院都应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在办学定位上应以特色为本。
就财经类院校来讲,其法学教育如同一朵鲜花,在主流的会计学、经济学、财税金融学等财经类学科的教育资源的土壤上得以茁壮生长。法学与其他具有财经特色的学科资源的交叉融合,使得财经法学具有传统法律学科无法比拟的特色与生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于财经特色的法学,即培养“懂经济、精法律”的复合型经济法律专门人才,帮助他们成为“懂法律的管理者”,并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培养合规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法律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一般包括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商法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与商法课程的特点密切相关。商法是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法律制度,是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与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并行的二级法律部门,结构极为独特、体系极为庞大、内容极为丰富,是由各个单行法组成的部门法体系,包括独资与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保险法等,这些单行法都属于三级法律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立法上表现为独立的法律文件,在法律原理上各有其特殊的内容。由于商法课程包含了市场经济中基础性法律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财经类法律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商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并提高学生从事商事实务工作的职业能力,通过模拟商事实务情境,将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学生置身于类似的情景中,学习处理商事实务的基本规则、技巧,将商事原理、规则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制度,使学生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即可很快适应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对法律服务的需要。
笔者从教学经验出发,认为财经类院校在构建商法实践教学体系时,最关键的问题应是如何将财经类院校的大量的财经教学资源、网络课件、实践基地,融入到商法课程实践教学中,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撑。
二、当前财经类院校商法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无比较权威和统一的商法课程实践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未凸显院校特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标准。考察国内的商法课程实践教学教材,只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黄勇在2008年出版的《商事法学实验教程》较为统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由授课教师在最初开展实验课程时使用。此外,据了解,各高校的商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教材都是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需要自行编写,打印给学生进行训练。这种做法满足了老师根据所处院校类型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的要求,但同时也带来随意及不规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比商法课程理论教学教材繁多的局面,应鼓励授课教师将编写的讲义及内容编写成教材,实现资源的沟通与分享。同时,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立足于所处高校的类型特点,编写满足本类高校培养的学生类型的实践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处理商事法律实务的能力
目前,国内法学院校开展实践教学,可供选择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教学实践等等。对于这些方法的优劣,曹兴权、汪世虎在其《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商法教学之困惑》一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们提出,这些改革模式在商法教学的应用之中,无法取得预期效果,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因而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开展该等课程的教学辅导时应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目前无统一规范,实践中由授课教师自行摸索,也未检索到根据实验项目选择教学方法的相关论文。endprint
(三)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无法满足授课的基本需要
实务中,商法处理的交易及纠纷都具有一个特点——标的大、案情复杂、专业性强。建设商事法学实验室的核心目标在于情景模拟,即利用情景模拟,使得学生置身于类似商事实务的场景中,掌握处理该等商事实务的基本规则、技巧,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即可很快适应各行各业对法律服务的需要。目前,关于国内的法学实验课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已经开发成功了LETS法学实验系统,杭州法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了Jussoft法律实务综合模拟平台系统,各地高校可以购买使用,但是囿于经费,许多高校都无法购买上述软件,使得授课教师只能依靠单纯的笔、纸来完成实验项目,既满足不了授课需要,也与商事实务的特点完全相悖,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处理商事实务的能力。
三、财经类院校商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
商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内容: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办法等。笔者认为,财经类院校在构建商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财经特色,主要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方式等方面下工夫。目前,关于国内的法学实验课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已经开发成功了LETS法学实验系统,杭州法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了Jussoft法律实务综合模拟平台系统,各地高校可以购买使用,但是囿于经费,许多高校都无法购买上述软件,使得授课教师只能依靠单纯的笔、纸来完成实验项目,既满足不了授课需要,也与商事实务的特点完全相悖,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处理商事实务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应明确商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即使学生在掌握商法的基本理论与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授课和学生在学校实验室模拟实务中企业与公司、证券、保险、破产法律事务,掌握商事法律实务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与商事实务有关的各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提高合同业务的法律实务技能、提高诉讼与仲裁案件证据调查、举证和质证的法律实务技能、提高谈判与论辩的法律实务技能,锻炼和提高商事法律实务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将商事法律理论知识应用于商事法律实务中,达到将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结合商法实践性的特点,努力建立具有财经特色的商法实践教学案例库。从上述教学改革理念或教学改革目标出发,在选择商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既需考虑到商事实法律实务涉及的方面多种多样,如公司设立、上市、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等,还可涉及保险、证券等,又需要考虑到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师资、实验室的有利条件,通过资源的有效运用,提高学生处理商事实务的能力。因此,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事法律实务中选择课程内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的看法是: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一切紧紧围绕课程设置目标。从课程性质来划分,商法实训课程是属于专业基础型实验,它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通过对商事法律实务的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处理商事法律实务的法律职业能力。至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更高层次掌握处理商事法律实务的能力,仅仅依赖课堂上有限的学时就想实现,客观上也不可能。更高的能力需要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抓重点、抓关键,而不是广撒网。笔者选择的是跟公司有关的相关实训课程,如公司的设立、企业设立的法律实务、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实务、公司资产重组过程的法律尽职调查、商事实务中法律意见书的起草、公司诉讼、保险合同的审查、证券上市的法律意见书的起草等这些财经特色鲜明的实训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各自的实验目的,每个实验项目又与其他的实验项目相关联。如在公司设立的法律实务方面,要求学生模拟完成实务申请设立登记公司所需的关键手续,学生通过填写文件掌握公司企业名称的基本规则、公司设立的法定条件和程序、第一次股东会会议召开规则以及董事、监事、高层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与义务等,将公司法的理论实际的运用到实务中去。再如,在公司资产重组中的法律尽职调查这个实验项目,学生通过该实验项目中,可以了解和接触到法律尽职调查的基本含义和方式、尽职调查的方法、法律尽职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那么,授课教师应当如何构建其教学案例库呢?首先,可充分整合财经院校经济管理、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师资,与这些专业的教师合作共享与商法课程有关的案例资源。如与金融专业的教师共享证券纠纷、证券上市的实例,与保险专业的教师共享保险合同审查的实例,与会计专业的教师共享关于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实例等,构建具有财经特色的教学案例库,这是综合类法学院校所缺乏的。其次,依托法学院平台,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公检法司、大型企业、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银行等签订实习协议,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并从本地公、检、法等部分已审定的案件中,选择跟商法领域密切相关的案例加入案例库,如股东股权纠纷等案例。再次,与律师事务所联系,请求担任公司法律顾问的律师提供经过技术处理的非诉讼的相关案例加入案例库中,如公司并购的尽职调查、公司重组法律文书,等等。最后,收集最高人民法院每年的指导性案例进入案例库,供学生研读探讨。
(三)教学方法与方式
可结合商法案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商事实务与民事、刑事实务有很大不同的一点在于其非诉性,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以非诉能力的培养为主,以诉讼能力的培养为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具体的做法可采取观摩、评议、参与等方式,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都不足以实现对学生处理商事实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一是至少组织一次学生到公、检、法及律师事务所观摩侦查、起诉与庭审的过程。可选择跟公司有关的纠纷,如股东派生诉讼、股权纠纷等,观摩结束后写作观摩的心得体会。该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体程序的了解与掌握,写作心得体会是培养其法律思维。二是至少邀请校外专门从事商法实务的专家进行一次相关讲座尤其是银行、保险、证券、企业管理等专业人士给学生做讲座,介绍相关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三是至少起草5份左右与商法实务相关的法律文书,如律师函、法律意见书等。该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商事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培养写作商事法律文件的能力。四是至少组织一次与商事实务相关的模拟法庭,选择与公司相关的交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模拟进行公司法律风险控制、法律意见书起草、诉讼程序的启动、证据的准备、出庭支持当事人诉讼等,由指导教师全程进行指导,纠正错误。模拟法庭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五是至少组织一次与商事实务相关的辩论赛,最好能够选择当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选择争议焦点进行辩论。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的能力及即席口头表达的能力。六是至少组织一次与商事实务有关的热点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会。如可选择证券法、企业破产法的热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主动关注时事,运用商事理论知识、思维方式分析、解决实务的能力。endprint
(四)教学实验室建设
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上,可充分利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现有成果,建设具有财经特色的商法实践课程实验室。
1.完善商法实验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伴随的问题是现有实验教学设施的配置要求问题。这个问题从法学院的角度来讲,是利用先进手段,搭建法学实验教学平台;而就商事法律实训这门课程来讲,是基本的实验室设施的要求。应有专门的实验室供学生上课使用,保证学生上课时可以使用电脑查询相关的范本和资料,以帮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实验项目。因为采用了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在上课的时间完成文书的制作,这需要很多资料支撑,不能光靠老师的讲授或者实验教材上的范本。完善的实验室设施能辅助老师和学生更好、更快地开展法学实验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学生在同等时间内完成的项目质量明显不高。考察国内很多的高校,他们都已经建立了法学实验教学平台,有完善的实验室设施作为辅助。如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都依托法学实验教学系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法学实验中心等。因此,作为尚未使用该等法学实验系统的高校来讲,投入必要的经费,构建本校具有特色的法学实验中心,应是一条捷径。
2.构建完善的商法实验室运行规范。财经类院校的财经特色的学科天然地与法学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且这些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实验室建设得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在建设实验室时,可借鉴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资源有机地嵌入法学实验室建设之中,探索建设具有财经特色的法学实验室。笔者在考察东北财经大学法学实验室建设时,就发现该校充分利用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师资配置及运行规范上的优势,将实验室的运行模式引入到法学中来,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综上,财经类院校商法课程实践教学的财经特色在当前依赖授课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包括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室的建设、教学资源的整合等,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建设经费的投入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发挥作用,财经类院校商法课程实践教学的财经特色才能得到更好地凸显,商法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才能实现培养既精通法学理论法学基础知识,又熟悉市场经济法律专业知识,具备经济学、管理学、会计金融等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经济法律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保树,王振民.略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2]蒋大兴.商法:如何面对实践? ——走向/改造“商法教义学”的立场[J].法学家,2010(4)
[3]曹兴权,汪世虎.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商法教学之困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6)
[4]王继远.实践的商法与商法的实践课程教学探讨[J].网络财富,2010(2)
[5]郝书辰.财经院校依托财经学科优势 促进非财经专业发展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6]赵旭东.商法课程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中国大学教学,2009(9)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校级教改课题(2012A06)
【作者简介】张 敏(1979- ),女,广西贺州人,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民商法;黄 晖(1981- ),男,广西北流人,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
《国际商法》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7
1 《国际商法》课程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外贸活动规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但是在实际的外贸活动中无法避免要发生各种纠纷。这就需要我们熟知国际商务的法律法规, 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在今后可能发生的外贸纠纷中及时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还能够减少外贸活动中的不利因素。现在各国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 已经呈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这给我国的外贸获取了发展的良机与从未经历的挑战。伴随着我国成为WTO的一员, 我们已经融入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为了能把握良机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知晓国际惯例的人才。《国际商法》是国际惯例中法学的基础, 需要作为经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同时也需要作为与外贸直接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2 《国际商法》课程实际情况研究与分析
2.1 教学内容趋同性严重, 没有考虑到本专业的特点
我校有不少经济类的专业都要求学习《国际商法》, 但教学大纲却没有任何改变, 没有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将本专业的特点针对教学大纲的内容区别。我们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学生在该课之前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经济法》和《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些课程。《经济法》已经较为全面地概述了经济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法学理论, 而其中不少内容是与《国际商法》相重合的。例如, 《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在《外贸运输与保险》中对国际货物保险法与运输法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讲解, 可是商务英语的学生除了在大一的时候学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有一小部分对于法律概念有所涉及;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学习了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惯例的一些相关知识点, 再无与《国际商法》有联系的课程。但是这两个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完全一致的, 没有体现专业的不同、学习课程的不同而对教学大纲进行区分, 因此这两个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一致性。
2.2 传统教学方法缺少师生互动环节
当前, 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了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样, 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也要求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方向朝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而努力。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还是停留在理论灌输的水平, 不能与实践应用实现更好地结合。教师往往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上课时学生只听教师一个人讲, 缺少师生互动环节。而这种单向信息输入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只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 没有得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反馈, 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已经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商事活动的实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2.3 考核方式单一, 缺少实践环节
目前, 《国际商法》课程的考试方式也比较单一, 主要采取闭卷方式考试, 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 其题目类型大多是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等类型, 其考核的往往是单一的记忆性的知识。以现行的这种考核方式, 不能够实现培养创新性、技能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 但是如果在试卷中以案例方式来进行考核, 则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 想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全面地考核《国际商法》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似乎难以实现。《国际商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该门课程均为理论课时, 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课时, 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3 《国际商法》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针对各专业的特点修改培养计划、细分教材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国际商法》课程中的知识点建议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增设《经济法》这门课程。为了突出各个专业的不同, 对《国际商法》教材进行适当取舍, 在教材的选取方面, 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实务专业学生, 如果还要开设《国际商法》这门课程, 则其内容与《国际结算》和《外贸运输与保险》课程中重合的知识点应该做适当删减。对于商业英语专业的学生, 则应该在其《国际商法》教材中相关增加一些对于理解现有教材的知识点的一些基本法学概念和法学理论的章节, 当然最优的解决途径是增加《经济法》这门课程。
3.2 创新多种教学方法, 创造良好互动氛围
长期以来, 对于《国际商法》的教学方法上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师生缺乏沟通方面。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多种教学方法, 以便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1) 讨论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借用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商法》的基本原理知识点, 结合具体案例以及国际贸易中的一些有关的情况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畅所欲言, 就案例反映出问题独立思考, 然后再全面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得到增加,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现场参观教学方法。
在案例课程教学时, 学生们往往对国际贸易纠纷审判环节内容很陌生, 即使进行了详细介绍也一时不能具体掌握。为了给学生们更加直接的感受,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审判及仲裁的现场进行旁听, 这也是属于学生实践课的一部分内容。实施这个教学方法应当注意, 不能让旁听流于形式, 而事先让学生做足功课, 确保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要安排现场观摩活动之前, 就要求学生应事先根据掌握的知识设计审判程序及仲裁程序设计, 并总结学习中关于这方面遇到的问题。然后对照旁听体会对照程序设计异同点, 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教师还应当要求每个学生提交现场参加的分析总结报告, 组织大家集体讨论, 以统一认识并巩固教学效果。
(3) 模拟情景教学方法。
模拟情景教学方法是验证理论教学和旁听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采取前面两个教学方法后,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国际贸易案件审讯及仲裁程序, 了解了各个环节上不同人员相应职责。教师就可以组织在课堂上模拟法庭或仲裁庭, 请学生扮演原告、被告、律师和审判员 (仲裁员) 等角色。通过对具体案件审判和仲裁过程的逼真再现,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 更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更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
3.3 对教学难点施以辅导, 以组为单位探讨
我们开展教学活动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针对那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课堂讲授和辅导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例如, 我们可以在学校网站的论坛设立一个专属区域, 以论坛发帖的方法来与学生交流沟通, 当然也可以通过建立QQ群、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这样的方式学生较为容易接受, 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 让小组成员间互相进行探讨, 我们事前准备好数个有争议性的问题, 让学生之间相互探究、学习。
3.4 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 增加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
对于实践环节, 一直是个薄弱点, 笔者希望有关的教研室修改该课程的大纲并加入足够分量的实践环节。目前《国际商法》的总学时为四十课时, 这样实践环节可以考虑安排五课时。实践环节主要是在课堂上模拟法庭与仲裁庭。我们常常苦恼于考试中得到高分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却不甚理想。因此,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通过理论知识来考核学生的模式。仅就《国际商法》这门课程, 我们就需要科学地划分理论考核与创造力考核这二者所占的比重, 除了要有一定数量的客观题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掌握, 对于主观题的命题则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因为主观题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力。笔者认为理论考核与创造力的考核这二者应当并重, 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来评判学生对于成文法系与普通法系和不同国家与地区对外贸法律的较为常见的规定;是否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分析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假若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样的考核可以让学生放弃以往的学习观念, 不再是考前突击记忆, 而是对课本上的知识不但知其然, 还可以知其所以然并能运用所学。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国际商法》成为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当前《国际商法》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已经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 迫切需要采取果断的《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核与实践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国际商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完连.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法律教学改革之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
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初探 篇8
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能力, 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语言来理解国际商法专业知识和进行专业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使用外语进行国际商法专业知识和信息交流的目的。国际商法课程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载体, 获取国际商法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 实践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国际商法学科知识进行双语教学。
一位专业外语能力很强的法律工作者, 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上获得最新的信息, 包括国际法领域的最新发展时势动态和信息、国际经济法领域的最新合作与进展、国际科技法律领域的最新创新和最前沿的法律问题, 能够直接访问外国的法律文献和资料库, 从世界各国的网络图书资料中心收集法律专业的最新信息, 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 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这将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 双语教学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法律本科专业学生在大一学期与大二学期两年学习中接受国家大学英语普通教育, 已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 甚至一些学生达到了英语四级与六级水平, 可更进一步接受专业英语教育;且在大学两年法学专业教学中, 重要的法学专业必修课程如国际经济法等基本已学习结束, 学生基本了解法学专业相关内容, 如宪法、民法学、经济法、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知识。法律本科专业学生在英语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方面已打好相应的知识基础, 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更深入的专业法律英语国际双语课程教育。国际商法双语课程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法律英语论文与原著书籍等的能力, 并掌握一些法律英语翻译技巧, 达到既懂法律又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 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经济合同和处理涉外经济争议打下基础。因此, 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有国际性, 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商法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 决定了其进行英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实施双语教学, 老师就要能够在课堂上熟练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学科的教学,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重点。因此, 我们必须特别注重青年老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课程教材的改革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中国教师自己编写双语教材, 完全可以在教材中同时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 使其原来的中文基础首先与新的教材中的中文内容挂钩, 通过中文内容再与英文内容挂钩, 然后再深入到新的用英文表述的专业知识之中。
一、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
结合教材每一章节或重点法律制度分析相应的法律概念与英文案例, 一方面通过案例使学生更透彻理解理论知识, 增强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英文教学使学生提高法律专业英语水平, 为将来查阅英文资料进行研究打下基础。
教材遵循大陆法系国家教学和研究的习惯, 对国际商法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 并侧重英美法律中商事法律的介绍。内容主要涉及国际商法的渊源、合同法、国际货物销售法、产品责任法、代理法、商事组织法、世界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知识产权法和流通票据法等, 以达到使读者掌握有关国际商法的基本知识, 增加法律观念, 为从事涉外经济贸易工作和处理涉外经济争议而打下良好的法律英语和商务英语基础的目的。课堂教学还有英文教学案例, 涉及国际商法的三个核心领域, 即公司法、合同法和货物买卖法。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 (英文) 》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主编, 由教育部审定推荐的双语教学用书, 选编了350多个“原汁原味”的英文案例, 涉及了国际商法的三个核心领域, 即公司法、合同法和货物买卖法。这些案例或是公认的权威案例, 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此教材的编写目的, 一方面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领会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国际公约的精髓, 并掌握法律英语的阅读和英语法律术语的表述。英文案例教学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 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领会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法律英语的阅读和英语法律术语的表述。
二、课程考核与评价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双语教学方式, 向学生们介绍这类专业术语相关的中文翻译时, 需要把英文的原文及其在英语中的含义传授给学生, 并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课外的科研, 在充分理解英语术语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中文翻译。这样通过双语教学, 不但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英文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和概念, 还通过鼓励同学们课外进行科研, 通过查资料、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 逐步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双语教学的重点是建立在英语教学成果鉴定的基础上, 并提高运用的层次, 是英语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延伸与发展, 是运用英语工具传授学科知识的新途径。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用英语作为沟通媒介, 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则有赖于两者的完美结合。
三、课程教学实验计划
1.用中文讲述国际商法的各项理论学说和具体法律制度, 使学生对基础理论有充分的了解。2.结合教材每一章节或重点法律制度, 相应的英文案例, 一方面通过案例使学生更透彻理解理论知识, 增强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英文教学使学生提高法律专业英语水平, 为将来查阅英文资料进行研究打下基础。3.通过阅读和研究由英美法院作出的判决是学生了解国际商事法律不可缺少也无法替代的途径, 这些案例接近实践, 直接反映了英美法院对待各种商事法律问题的态度。借助每个案例的背景情况, 学生才能更充分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和法学理论的含义,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法律专业英语水平。
四、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之处
首先, 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而不只是仅仅用英语进行教学。其次, 双语教学是用汉语和外语 (主要是英语) 两种语言进行交替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再次, 双语传授给学生的不是英语, 而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最后, 双语教学的教材可以采取两种文字。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双语教学方式, 向学生们介绍这类专业术语相关的中文翻译时, 需要把英文的原文及其在英语中的含义传授给学生, 并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课外的科研, 在充分理解英语术语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中文翻译。这样通过双语教学, 不但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英文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和概念, 还通过鼓励同学们课外进行科研, 通过查资料、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 逐步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摘要: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不仅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商法, 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也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国际商法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是当代中国加入WTO后对涉外法律经贸人才的需要。国际商法即要学习法律知识, 又同时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 国际商法教学的两重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难度, 需要对此进行一些教学研究分析。
关键词: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际商法论丛 (1-6卷)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3]余劲松主编.国际经济法[M].武法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5]刘笋主编.国际货物买卖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6]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7]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教学案例 (英文) [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8]肖云南, 向嫣红主编.国际商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商法教学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本科,商法教学
一、本科商法教学的困惑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 法学本科教学的开展如火如荼。然而, 法学专业就业率的持续低迷, 无时不在提醒人们法学教育存在问题。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 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法律实际需要无疑也是原因之一, 而商法教学在这些方面尤为突出。
商法是一门应用性法学学科, 是解决经济社会中与商业活动相关的各类法律问题的部门法。从理论上讲, 商法本身在组织法与行为法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而在法律适用上, 商法知识的技能和运用具有广泛性和复合性。对于本科商法教学来说, 教学对象从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 一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中, 没有多少社会经验, 更没有参与商业活动的经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本科学生缺乏必要的商业活动实践, 商事法律显得抽象而难以掌握, 成为制约商法教学效果的短板。商法中的许多规范, 来源于长期形成的商业惯例, 是对特定商业活动的调整和适应。如在票据法中, 关于票据无因性的规定, 就是为了满足票据流通的需要而做出的, 这一规定虽然损害了部分票据当事人的利益, 但是保证了票据的使用, 已经成为票据法的基本规定。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没有票据使用的经历, 对于无因性的规定常常一知半解, 虽然能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有关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的法律理论, 却忽略了其针对的商事活动, 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本科商法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纷纷引入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对感性知识的掌握, 在法学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由于商法自身的特点, 这些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在本科商法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与一般的法学学科不同, 商法更强调对纠纷的预防和协商解决, 而不是处罚与制裁。商法通过严格、规范的商事主体设立和运行, 预防商业活动中的法律风险;通过股东、债权人等商业活动的参与主体进行协商和表决, 对商业活动中的矛盾进行协调和处理。案例教学主要依靠各级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 而商法的预防性功能导致多数商事法律问题往往无需通过法院, 能够进入法院系统并公之于众的商法案例屈指可数。商法的内容丰富多彩, 如何找到合适的商法案例成为实施案例教学的瓶颈;在教学中普遍推广的模拟法庭也存在类似问题, 模拟法庭依然把法律实践活动集中在法律纠纷的法庭审判上, 与商事交易风险防范主要依靠事前谋划的社会现实脱节。法律诊所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现实的法律问题, 但所见所闻都是一方当事人的资料, 对于其他当事人的情况缺乏了解, 更缺乏对商事法律适用中的协商和博弈过程的体会, 因而法律诊所的教学方式对商法的教学效果也相对有限。
二、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结, 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知识、技能、态度、情感诸多方面。项目教学法有着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的功效, 例如:紧贴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学改变等, 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一般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明确项目任务。由教师提出项目基本任务,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 细化项目的目标;第二阶段, 制定计划。学生根据讨论的项目目标制定工作计划, 经教师认可后生效;第三阶段, 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计划确定分工, 合作完成;第四阶段, 检查评估。该阶段分为自我评估与教师评价两个环节;第五阶段, 归档或应用。对项目实施中的记录归档, 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具有三个优点。
一是实践性强。项目的主题与社会的真实需要密切联系, 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参与程度高。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个人能力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示。三是综合性。项目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优点,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项目教学法的引人
(一)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才, 法律实践理应成为教学的中心。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 理论教学的学时远远超过实践环节的学时, 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容易被忽视, 甚至有的学校把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仅仅当做促进就业的一种手段。项目教学法是对企业生产与运作模式的借鉴与应用, 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法构建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实施, 商法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学生通过商法课程项目的参与和实施, 能够对商事组织的运作以及商事法律的适用等司法实践产生清晰和直观的认识,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书本知识与司法实践脱节的现象,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实际法律职业的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 商法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传统的商法教学以课堂为中心, 填鸭式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维不活跃、难以产生课堂互动等都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项目教学法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 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项目教学中, 为了实现目标任务, 学生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注重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逢事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决定, 不依附, 不盲从, 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和表达欲, 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由于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 鼓励个性化的工作方案,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欲望都将得到充分的释放。
(三)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商事活动是高度复杂的社会活动, 商事法律的准确掌握和运用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除了法律知识以外, 金融、经营、管理等其他行业的知识也多有涉及。在学习知识的前提下, 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不可或缺。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实际工作经验为中心, 按照现实需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能力, 大力提倡商法教学与法律实践零距离接轨。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协调沟通, 在不同小组之间展开谈判,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便适应商事活动的实际需要。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一) 增加商事交易感性知识
商法中大量的法律规定来自商事交易规则, 而这些商事交易规则又来源于现实的商事活动。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最近的商法教学改革中, 尝试引进导入课程, 对学生讲授交易法律有关社会背景知识。在商法项目教学中, 必须增加商事交易的感性知识, 提高学生对商事活动的认识。通过科学全面的设计项目, 把相关的商事活动作为背景资料融入教学项目设计中, 提高学生对商事规则的理解和未来商事法律问题的处理能力。如在涉及证券法的项目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仿真的股票交易, 参加股票的发行和认购过程, 以提高学生对证券交易全面和准确的掌握。
(二) 强化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
商事交易风险来自各个方面, 既有商事主体自身的因素, 也有交易相对方的影响。因此, 防范商事交易风险, 必须系统考虑, 除了对合同条款、执行方案等细节给予关注, 也不能忽略纠纷解决机制、国家法律导向等宏观内容。在商法项目教学中, 要实现法律适用的微观操作与法律风险防范的宏观规划的结合, 同时加强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并据此设计出理性的合同条款、合同执行方案、纠纷解决机制。学生要明确自己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 学会站在对应角色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对商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三) 严格项目的考核评价
项目教学法在商法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离不开项目的严格实施。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和教师操作, 需要对项目的各个步骤进行细化和分解, 明确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实践内容及目的。商法的项目教学一般分为商事活动背景资料介绍、小组讨论分析、拟定法律文件等几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由具备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考核。首先, 在商事活动背景资料阶段, 尽量选择那些能反映交易背景、交易内容、交易社会效果的非诉讼真实案例,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商事活动的原貌。其次, 在小组讨论阶段, 为了避免流于形式, 应要求学生按照MBA方式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通过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实现感性认识的升华。最后, 在拟定法律文件时, 除了注意文书的格式、行文等形式要件, 还要对法律文件的实用性进行分析和点评, 通过和真实文件的比对, 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差距以及需要改进的内容。
(四) 加强与其他教学方法协调配合
从教学实践看,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积极作用,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引入项目教学法, 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其他教学方法。例如, 课堂教学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果没有商法基本理论体系的课题教学,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就会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而成为一种单纯的经验积累。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 必须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协调配合,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项目教学法应当成为伴随着课堂讲授、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的一项重要综合手段, 并在前者基础上得到了完善和提升, 真正实现本科商法教学的最终目的, 培养出高素质的商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兴权, 汪世虎.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商法教学之困惑[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2]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
[3]杨米沙.金融营销“项目教学法”实践与探讨[J].高教探索, 2004 (4) .
商法教学 篇10
一、案例教学在商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我国商法教学中, 案例主要作为“客体”被引入到商法课堂中, 加之我国法学理论教育的束缚, 使得商法案例教学的理论色彩比较浓厚, 同时, 这也导致教师在商法教学中容易遇到三大问题:
(一) 案例教学目的不明确
可以说, 案例教学在我国法学课程中, 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关系, 加之案例教学一直是以辅助的角色出现, 导致案例教学在冲突格局中失去原有的作用, 教学目的也容易被丢失, 法律界专业人才在实践能力培养上也有所缺失。
(二) 商法教学所需案例缺乏
在准备商法知识点讲义与课件时, 老师总会发现案例资源极少, 特别是在商法教学中匮乏程度更高。虽然商法课程主打案例教学, 各类别课程的实用教材也高达几十种, 如重点课程公司法、信托法等, 但因为我国现行采用的商业法律制度多是源自于西方国家, 与我国社会本质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 一旦这些领域发生商事纠纷, 法院一般不公开审理案件。这方面案例目前多在经济财经节目出现, 且商事多为经济刑事案件与较为传统的民事赔偿案件, 与商法关系更为密切的海商、保险案件等却比较少有, 典型性也不够突出。
(三) 教学主体存在明显的适应性考验
在商法教学课堂, 案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与学生两者共同来完成的。从教师对案例的积极态度来看, 案例教学已经被教师广泛接受, 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问题是, 大部分商法教师在使用案例进行教学时, 对案件实际场景被可以避免的信息, 比如在证券、保险等专业性与技术性较高的案件上, 法官适当隐藏的商业机密亦或是其他不能表达的信息未能合理把握, 导致其无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案件, 使学生对商法实践作用无法把握。加之法学院的教学规定、教师背景及教师的考核标准限制, 使得教师深入探究案例的兴趣遭到限制, 对实务研究的能力也无法提高。而在学生方面, 许多学生对教师给出的商法案例的兴趣点并不在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 而在于案例中出现的各种故事情节。因而, 在案例讲解完毕, 或讲解中途, 老师提出需解答的问题后许多学生无法作答, 甚至无人回答。虽然有些学生对商法的法律条文与业务领域已有基本的理解, 但在课后复习时却多忽视对案例的阅读、分析与思考, 更未参看其他案例, 导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明显呈现功利化与肤浅化, 理论色彩偏重。
二、如何改进案例教学在商法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 案例教学已经逐步在我国商法教学领域占据比重, 但基于案例教学目的缺失、案例资源匮乏与案例教学主体适应性考验不过关等问题, 案例教学在商法教学中并未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为此, 在多重教学困境下, 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案例教学对商法教学非常有优势。因而, 笔者提出以下三个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 首要明确案例教学在商法教学中的作用
商法教学作为我国法律教学体系的重点内容, 其引入案例进行教学辅助的目的必须要明确, 这也是商法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也要求高校在实际商法教学课堂中, 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多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此, 商法教师可以在法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整体引入案例并对其做适当的编排, 积极发挥案例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用。比如, 在合同法教学中, 适当举例当前较为大型的房地产违约现象, 如不动产登记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等, 让学生从客观的实例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与此同时, 在学生理论掌握的基础上, 老师还可在课下指导开设自由发言与讨论小组、模拟法庭辩论等多种实践形式, 让学生在“事实”案例分析中把握理论的应用, 从而实现课上理论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目的。此外, 教师必须打破理论对应案例的教学方式, 多从案例出发, 指导学生发现理论所在, 并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可以说,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案例教学在商法教学中的本质目的。
(二) 积极整理商法案例资源
在分析案例教学在商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时, 笔者已经提到案例教学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的状况。因而, 为了改进案例教学在商法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当务之急是建立完整的案例库。必须注意的是, 案例库是一种大工作量的建设工程, 如果单凭个人或某个部门是难以实现的。为此, 商法教学者应积极鼓励全国各地法学教学体系的商法部门, 以部门为单位搜集国内外商法案例并合理整理;同时, 在整理商法资源时, 教师应对每个地区法院整理资料的商字类案号充分了解, 从而在汇编与排列时为商法教学提供相关案件容易辨识的条件;而对于某个商法部门内部, 需积极搜集较新的法条与案例, 且由于这些案例数量并不多, 整理工作相对简单, 需规划好典型案例的排放;此外, 在整理商法资源时, 教师与商法部门需避免对案例做删减或增添等加工工作, 尽量保持案例原貌, 如果判决书证能够一并纳入, 案例教学效果将更好。案例库建设完成, 商法教师与商法部门还需定期对其更新, 不能大架构完成后即置之不理。目前, 在我国法律教学体系内, 只有北大法律信息库已经启动了商法及其他法律案例整理成库、成集的建设工作。但资源库因未采用有序排列, 检索与归属等方式未完善, 资源汇编整理工作并不健全。因而, 若其他商法体系能及时加入, 必将有助于商法大资源库的完善。
(三) 改进法学教学的组织体系
高校教学, 主张教师自由发挥教学能力, 但受课程目标限制, 使得教师的教学安排也被限制。所以, 改进法学教学组织体系, 实现案例在商法教学中的目的, 必须要让教师拥有自主进行教学安排的权限, 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案例的查找、教学流程的安排及商法课程的最终考核。只有让教师拥有足够的“自由”, 才能更好地激发商法老师案例教学的激情, 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案例所表现的商法理论。而在学生方面, 教师要除了要组织学生参看《今日说法》等与商法课程相关的经济庭审节目外, 还需做好适当的课程安排, 带领学生实地观摩商事案件庭审现场, 即让学生到法院观看个别商事案例的公开审理, 使学生不再停留在案例“故事情节”上, 而是在观摩的同时加深所学商业法条的理解。而且, 在进入法庭观摩前, 商法老师还需给学生大致介绍庭审案件, 并提醒学生及时做好记录与总结。依据学生上交的总结, 商法老师再利用空闲课档与学生讲解总结问题, 并做进一步深入的解析;而从事商法专业的学生在课后社会实践及实习中也可多关注商事庭审案件, 最好能通过亲自参与商法案件庭审、法律援助、法律维权与商法宣传等活动, 分析现实商法问题, 加深对法条的理解, 进而提升自己利用专业商业法条解决实际商事案件的能力。
摘要:商法是我国法学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 其最主要目的, 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商法理论, 提高实践能力。而在我国商法课堂教学中, 老师为了实现课程目标, 多采用案例教学。但目前, 我国在商法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质量并不高, 主要表现为商法案例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师案例资源匮乏、教学组织缺乏足够的匹配性等。为此, 笔者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 提出明确商法案例教学目的、整理案例资源与改进商法教学组织体系等三大对策。
关键词:案例教学,商法,教学目的,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1]杨林生.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2]俞志方.樊清华大学本科商法课程教学范式研究——以商法案例教学的语境设计与分析为中心[J].理论导报, 2008.
[3]闵永明.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商法课程中的优势及运用[J].法制与社会, 2009.
德国商法典与法国商法典之比较 篇11
关键词:德国商法典 法国商法典 商行为
一、两大商法典比较之意义
自古以来,食色之性、交往之需、名利只求、功德之义,众生莫不有之;唯每人任取之价值,或此或彼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但基于人之本性所产生的社会,必然有其共性。老子有古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希腊的斯多噶哲人也曾说:“按照自然而生活。”由此可知,同属自然之人类,本有其共同的理念和法则。以法律而言,各个国家文化传统各异,但也有其公共的人性内涵。所以考察法律,应着眼超越地域、国度和民族,甚至超越时空的人际层面来研究。本篇文章即是从比较两个国家的商法典来寻求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两大商法典的产生及制定背景
“德国商法典的编纂是政治上统一的斗争在法律上的反映。它是精心策划的试图通过编纂统一法来推动德国政治统一运动的。中世纪的德国被分裂为许多大小不一的具有不同法律制度的主权国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 世纪。1815 年,反对拿破仑的战争结束后,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集结力量。为服务于政治上的统一运动,各邦国法律的统一成为必要。商事法律的统一在当时最为需要,而且相对于其它法律更具技术性而少伦理性色彩,因而也最容易率先实现统一,所以被作为头一个目标来达到全德境内法律统一的目的。因此,“在德国,商法典的制定仅仅是邦国林立这一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制定商法典旨在实现法律的统一。
而法国在制定其民法典之前,法国就早已存在成文法形式的商法了。为解决商法适用上的特殊需要,早在1563年,法国国王(Micheldel’Hospita1e)就发布救令,设置了商事法院,颁布了《陆上商事条例》。然真正的《法国商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人权平等、革除等级特权、保护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的产物。市民阶层通过革命颠覆了旧王朝过时的各种社会制度,从而在市民的法律权利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并基于此特定情况最终完成了商法法典的编纂。《法国商法典》是充分反映了大革命的政治观点与哲学,体现了自由平等的革命需求,是“政治运动的最终标志”。
三、两大商法典的结构与内容比较
《德国商法典》分5编,共905条。第一编为“商人的身份”,包括商人、商业登记簿、商号、商业账簿、经理权和代办权、以商人及其企业法、以及商人辅助人法、商事居间人为调整内容。该法典首先对该法典意义上的“商人”做了规定,是指经营营业的人。第二编为“公司和隐名合伙”。它是公司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编为“商业账簿”。它是为协调欧洲共同体范围内的公司法而由1985年12月19日发布的《会计指示法》添加的。它们汇总了补充适合于资合公司和合作社的规定。第四编为“商行为”,涉及的是商人的活动。
《法国商法典》 第一、二、四编于1807年通过颁行,第三编于1838年通过颁行,分4编,共648条。第一编“商事总论”,包括商人的法律地位、商业账簿、公司的法律地位及其经营方式、证券交易、商事买卖、票据和经纪人等内容。第二编主要是海商方面的规定,包括船舶的法律特性、船长与船主及雇员的关系、海损规则、船员雇用、海上保险等内容。第三编对商事经营业务的破产作了规定,包括财产清算、债务清偿,财产划分等内容。第四编为商事訴讼程序,对商事法院的管辖及诉讼程序作了规定。
四、两大商法典的核心立法原则对比
《德国商法典》的一个基础核心性的原则,即商人主义原则,亦称主观主义原则。其从颁布至今一直是商人主义原则的典型代表。在立法原则上它的制定者以传统的商人概念作为出发点,采取商人中心主义原则。对商人的概念和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典第1条第1款写道“:本法典意义上的商人是指从事商业经营的人”,并根据商人行为的种类、规模以及行为者的权利形式,将人划分为多种类型:必然商人、应登记商人、自由登记商人、完全商人和小商人、形式商人和其他商人性公司、拟制商人、表见商人等。
《法国商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商法典,标志着近代商法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采用客观主义(商行为主义)立法原则,以商行为为基础来构建法典,突破了中世纪以来商法只适用于商人的传统,体现了大革命以来的平等自由观念,从而将商人法扩展为商行为法。法国商法是指“关于一定商行为的特别法”商人的概念从属于商行为。法国商法确定商行为的概念,由商行为的概念引出商人的概念,不论实施行为的人是否为商人或是否从事营业,凡是与商行为有关所发生的关系都是商事关系强调了商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作用,强调了商事主体资格对于商行为的依存性。商行为是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同时,《法国商法典》的颁布,开创了大陆法系民商分立体例的立法先例。
参考文献:
[1] 杜景林,卢湛译.德国商法典[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
[2]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M].法律出版社,2006,9第一版
[3]赵中孚.商法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第一版
[4]赵旭东.商法学[M].高等基奥约出版社,2007,3第一版
法学本科商法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篇12
1 商法教材编写体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材选择上的困惑与思考
目前商法教材的编写体例大概分为两种, 一种包括总分论两部分内容, (2) 另一种只有总论内容。 (3) 总体而言, 总分论内容形式的教材较为常见, 编写体例、教材内容都比较固定, 各教材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 教材质量水平较为统一。而仅以商法总论为内容的教材还比较少, 此类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材之间内容差异巨大, 无论是在编写体例方面还是教材内容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且总论教材在编写质量上也良莠不齐, 明显逊于总分论内容形式的教材。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 从国内方面看, 商法总论部分主要讲述商法理论, 但学术界对商法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 其中许多问题在学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无法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在编写教材时都倾向于表达自己支持的观点, 并运用这些观点去解释商法理论问题, 结果形成了对同一个理论问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第二, 从国外方面看, 商法理论问题争议颇多的现象并不是我国所独有。这些问题在商法理论发源地的大陆法系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是因为商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不同国家的商法发展历程都明显地带有本民族的烙印, 因此各国的商法理论都会体现出本国的特色而对同一商法理论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商法总论课程的教材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由此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 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教师在面对同一个商法理论问题时会因教材之间对此表述的差异过大而不知所措, 面对学生的提问而难以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因同一问题的不确定性而满腹狐疑, 悬而未决的问题越积越多会挫伤学生对商法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认为, 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只有在开设课程并使用过后才能予以评定, 即使教师能将使用教材的意见反馈给出版社并且编者也予以接纳的话, 教材的修订也要等到再版时才可能实现。因此教材质量的提高和改善绝无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选择合适的商法总论教材的问题更多要依靠教师的筛选, 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对教材中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 力争使问题的轮廓完整化、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化、并能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中作出合理选择。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通过对比、钻研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最终作出适合本专业发展要求的选择。同时应尽量选择各校公认的优秀教材, 在教材编写质量的源头上进行把关。
2 商法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的困惑与思考
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 民法通常是商法的先修课程, 主要原因在于民商法皆为私法且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民法的理论基础对于商法而言必不可少。商法的后续课程通常是单行商事法, 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破产法等, 这些单行商法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
首先谈谈商法课程的设置问题。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选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商法课程分为总论与分论两大部分, 则开设商法总论课程时必须选择商法总论方面的教材, 分论部分的课程再根据需要选择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等教材。如果商法课程是总分论合二为一的话, 教材的选择上就不必分开。总分论课程分别设置的好处是课时较为充裕, 能够保证授课效果以及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缺点是受到法学专业总学分和学时的限制, 总论与分论课程很难全部都开设。如果总分论课程合二为一, 最大的好处是总论原理得以在分论具体制度的规定中得到诠释和说明从而不再晦涩艰深。同时总分论合一式的课程设置将商法浓缩为一门课程, 不过多占用课程门数, 总体上能使法学专业的课程种类更加丰富和充实。但其最大的缺陷是课时过于紧张, 有限的课时难以容纳商法学庞杂的知识体系, 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是商法课程的学时和必修选修课程的安排问题。据有关数据统计, 商法课时总量差异甚大, 政法类院校的课时量大大多于其他类学校。商法课程总课时最多的达180学时, 最少的只有30多个学时。按单行法所设课程的学时安排亦差异巨大, 以公司法为例, 学时最多的设到72学时, 最少的只有30学时。 (4) 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 商法类课程总共138学时, 其中商法总论、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各为32学时。课时安排上的差异性实际反映了不同的院校对商法课程理解和重视程度的不同, 有时也与各院校的办学特色有关。商法学体系庞大, 本科阶段几乎不可能开设全部的总分论课程。笔者认为, 商法学应开设哪些必修选修课程、每一门课程的课时多少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权衡:
首先, 可以参考国家司法考试商法部分分值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选择设置。司法部每年都会出版当年国家司法考试的大纲, 大纲会对各科目考试范围及复习掌握的程度提出要求。由于司法考试有统一的考核标准, 对非政法类院校而言可将司考中分数权重较大的内容设为必修课, 权重较小的设为选修课, 以此作为筛选标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统一性, 便于操作。当然该标准可能不是最科学的课程设置参照系, 但有标准可以参照执行总归还是要好一些。该标准并非一成不变, 可以随着商法学科成熟度的不断提高进行相应修订和调整。
其次, 可以该部门法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作为选修必修课的判断标准。眼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手中的闲置资金投入证券市场, 如何保障资金安全、如何维护自己作为投资者的权益就成为人们了解证券法的源动力。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 不少人开始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为自己添加一份安全保障。如果不了解保险法, 我们在与具有明显专业优势的保险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将会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可见, 保险法、证券法较破产法、票据法、海商法而言, 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联度更高, 从而将其纳入商法选修课程之中更合理。
3 商法总论中基础理论的把握与教学体系问题方面的困惑与思考
商法总论是商法学中统冠全部内容的基础性、一般性原理, 是整个商法课程中理论性最强的部分, 也是商法研究中争议较多、分歧较大的内容。我国商法课程是在没有形式意义的商法典、甚至没有一部统一的商法通则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诸如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关于商法的一般制度均以介绍、分析、比较国外立法制度为主, 许多内容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缺乏实证的法律依据加以支持。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商法总论教学内容的统一。不同的学校在讲授商法总论课程时内容差异巨大, 本身就说明商法课程还远未成为一门成熟、定型的课程。有专家认为, 商法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商法可以没有立法体系, 但不能没有理论体系。商事立法往往分散于各个单行法, 如果没有理论体系, 不把分散的商事立法整合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就很难建立教学体系和完整的教学课程。” (5)
笔者认为, 商法总论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商法学的主要理论体系, 在结合特定案例的基础上明确商法学科的主要特点, 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商事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围绕以下方面来进行:
(1) 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商法区别于民法的基本理念和特点, 关于商法的原则、精神、价值、理念是商法理论性最强的部分。如在法律精神方面商法以有偿性与营利性为原则, 在法律责任归属上采取严格责任等。教师必须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揭示商法的基本特点, 案例选取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商法理念的认同和接受。笔者在讲授商法以有偿性和营利性为原则时, 选择“李杏英诉上海大润发超市存包损害赔偿案”作为案例, 分别从民法和商法的角度对比分析该案的处理结果。从民法角度看, 李杏英往超市免费储物柜存包的行为是借用合同关系而非保管合同关系, 因此超市对其财物丢失不负责任;但从商法的角度看, 超市首先是一个商主体, 其次超市免费提供储物柜的行为属于辅助商行为, 尽管没有收取对价, 也具有营利性和有偿性, 只是其有偿性是通过基本商行为即商场的营业行为体现出来的。因此商场同样应该承担严格的注意义务, 应对财物丢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 学生非常自然地认同并理解了商法的营利性、有偿性等重要特点并对商法的价值理念获得了直观形象的感受。
(2) 在确定商法总论基础理论内容时, 可以参考学者们提出的《商法通则》草案和现行已有的商事总则立法文件。目前, 学术界已有苗延波和樊涛两位学者先后系统地提出了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法通则》草案建议稿。 (6) 如苗延波草拟的《商法通则》共分七章, 依次为总则、商主体、商行为、商业登记、商业账簿、商事责任、附则。此外现有的地方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其结构共分八章, 依次为总则、商人、商事登记、商人的名称与营业转让、商业账簿、商业雇员、代理商、附则。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立法文件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和研究对象的相对完整性, 从中我们可以选取总则、商主体、商行为、商业名称、商事登记、营业转让这几个相对成熟和固定的部分, 作为商法总则的固定性教学内容。
(3) 商法总则中无法详细规定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放弃。如商业账簿的内容, 一是有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进行全面规范;二是该内容在商法总论中只能作极其简单的一般性规定, 主要原因在于商业账簿内容非常庞杂且极具专业性, 商法总则言简意赅的总括性特点决定了总则无法容纳商业账簿的全部内容, 总则的规定仅起到一种宣示的作用而在法律适用方面难以有所作为, 因此选择性地放弃该内容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商法学作为法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商法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既与商法是新兴学科其发展不够完备有关, 也与学界和教育界对商法教学的忽视不无关系。认真总结商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难问题, 思考对策办法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全国高校商法教学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 未来商法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发展必定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摘要:商法学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 商法课程无论是在教材编纂、课程结构、学时安排、学科地位还是理论体系的建设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商法学科的发展进程和教学效果。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思考, 并结合商法学科特点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法学本科,商法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①周林彬.商法与企业经营.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②如范健.商法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朱弈锟.商法学——原理·图解·实例 (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③如范健, 王建文著.商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7.王宝树著.商法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④赵旭东.商法课程的历史、现状.中国大学教学, 2009 (9) .
⑤范健, 柯昌辉, 吴弘, 赵万一, 贾林青.商法教学与课程建设大家谈.中国大学教学, 200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