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民商法制度

2024-05-27

完善民商法制度(共11篇)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 民商法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的反映。我国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核心是以民商法为基础的, 民商法直接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 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目前, 我国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改造和对世界民法思想的借鉴, 已经初步建立了民商法体系, 但与现代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 研究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商法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商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最基础的法律制度, 但是现行的民商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 民商法制度老化

很多民商法制度制定于改革开放前后, 较多地反映了计划体制的特征和要求,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民商法制度日益老化, 现行民商法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对传统行政体制制度进行彻底地改革, 对于现今形势的市场经济不能完全适用。普遍存在“市场经济行为超前、国家立法滞后”的现象, 很多法律法规还不能够完全的落实推行, 现行的民商法制度明显落后于我国现代法制建设的需要, 由此导致了很多不规范的经济行为的存在。

(二) 立法体系散乱化

由于民商事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法律规定过于粗疏和体系不健全, 现行民商法的立法体系散乱,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国家陆续发布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含糊其词的地方,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时之需, 弥补了某些法律制度的空白, 但是国家为了解释和澄清法律规定而发布实施的条例、细则、办法、意见等名目繁多, 具有着很大的散乱性, 甚至制定出的某些规定之间相互矛盾或重合, 在相同民商事关系的确立上出现了多次立法的现象, 不利于彻底解决民事关系纠纷与商事关系纠纷的问题。

(三) 立法倾向行政化

现行民商法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一方面许多民商法立法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 如土地法是以《土地管理法》的形式出现的;另一方面在现行民商事法律制度中包含许多行政法律规范, 如《民法通则》中关于罚款、扣留的规定。大部分民商事立法是由行政部门负责起草, 对正确实施民商法律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 也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民商事权利的行使。

二、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策略

民商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我国民商法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下文从加强民商法创新、调整民商法体系、建立民商法机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策略,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 加强民商法创新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 我国立法机构应转变法制观念, 加快民商立法, 加强民商法的创新,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 民商法理论研究应起到先导作用, 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为目标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民商法创新的研究, 尽量缩短立法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尽可能地将法的内容规定得明确、具体, 消除民事立法粗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二) 调整民商法体系

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调整民商法体系的重要性, 调整好民商法体系中各种法律法规的关系。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还必须摈弃应急式的立法方式, 尽量改变法规“大而不细”等粗枝大叶的立法弊端。在原有的立法基础上, 改变传统立法的粗疏, 制订出一个关于民商立法的总体规划, 使各类法律法规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三) 建立民商法机制

民商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使市场经济中的法律能够公正有效地运行, 必须建立健全民商法的运行机制, 完善立法体制, 提高立法效率。在立法体制上应进一步完善民商法的立法, 加快立法步伐, 规范的民商法的法律体系, 加快民商法立法“去行政化”的进程, 以建立一套与国家运行发展机制相适应的立法机制。司法机关应保障民商法法律运行机制的独立性,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扰, 保证民商法有效公正地运行, 进而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三、结语

总之, 民商法制度对于规范民、商事主体的活动与行为, 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现代民商法, 培养公民现代法治观念, 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民商法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民商法制度, 健全民商法制度法律体系, 创造良好的法律运行环境, 才能使民商法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运行之中, 保障我国公民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 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徐学鹿, 韩昌泰.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J].法学杂志.2008, (03) .

[2]张德峰.从民商法到经济法:市场经济伦理与法律的同步演进[J].法学评论.2009, (03) .

[3]陈少华.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2, (03) .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2

一、引言

放眼当今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界,使用频度最高的话语莫过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了。但在国内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对国际民商事诉讼制度改革进行呼吁者却寥寥无几。当然有观点认为,涉外民事诉讼是内国民事诉讼的一部分,内国民事诉讼改革一旦大功告成,国际民商事诉讼的改革势必随之完成。这是一种先国内,后国际,或者视国际和国内为一体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简单而错误的认识,国际民商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是国内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切入点。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我国正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环是法律制度的完备并且跟上国际发展的潮流,如若众多的投资者对我们的法律陌生或心存疑惧,这无疑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因此,我国的法律,特别是涉外法律应该采取“国际标准”进行立法或参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际民商事诉讼制度还远远不能说成熟或完备,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比如在国际民商事诉讼中,法院管辖权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存在是一国法院审理有关国际民事案件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确定常常会影响实体法的适用,从而直接影响有关案件的审理结果,并最终影响到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所以国际间争夺管辖权的斗争十分复杂和激烈。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权的规定,只有简单的四个条文,因此在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制度方面尚须研究与完善。本文将仅就如何完善我国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立法,以及如何在国际民商事管辖权问题上贯彻合理性原则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二、我国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的根据

一国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根据是一国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制度的核心。一个国家对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确定,取决于它所采用的管辖根据。所谓管辖根据,系指一个国家的法院有权审理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案件的理由,是国际民商事案件的法律关系同法院地国家存在的某种联系。基于主权原则,每一个国家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理由将对国际民商事案件的管辖权赋予本国法院。因此,不同国家的法院的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根据便各不相同,甚至完全冲突。关于我国法院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根据,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之中,也散见于其它一些法律法规。总结起来,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的根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属地管辖

属地管辖权也称以“地域”为基础的管辖根据,是指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司法管辖权以一定的地域为管辖根据,由该地域所属法院行使管辖权。这是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管辖根据之一。也是我国涉外民事管辖权的主要根据。作为我国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根据的“地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

所谓被告住所地,在我国是指被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则是指被告离开自己的住所最后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地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2条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提起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以公民为被告时,如其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时,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又根据该法第237条的规定,上述规定不仅适用于国内民事诉讼,同样也是我国法院行使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根据。值得注意的是,原告住所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主要是指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亦可成为我国法院行使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根据。

2、标的物所在地或被告财产所在地

以标的物所在地或被告财产所在地作为法院行使管辖权的根据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做法,我国也不例外。在我国,该原则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之中。我们通过对该条的考察,不难发现,以标的物所在地或财产所在地作为我国法院行使管辖权的根据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①在适用时应受到被告住所地的限制,只有当被告在我国领域内没有住所时,才允许以标的物或被告财产所在地作为管辖权的根据;②上述“地域”为管辖根据只适用于合同纠纷或其它财产性的权益纠纷,也就是说不具有财产内容的人身性质的争议,如人格、身份权、亲权等纠纷只能以住所地为管辖权的

试析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完善 篇3

关键词:民商法;体用体系;完善路径

一、民商法信用的主体与客体

(一)个人信用

经济社会里,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成为社会个体身份的重要标识。商家和金融机构鼓励消费者提前、透支消费,通过约定以财物的形式并规定期限的偿还方式,对消费者设置了严密的信用系统,这是当前商家、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信用关系。个人信用体系最先在欧美地区如美国等一些国家实施,曾一度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幅增长。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不仅化解了社会消费供求矛盾的危机,也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平均消费能力和水平。在我国,该体系自引进后就发展迅猛,但是整体还不完善,该体系所涉及的个人信用问题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相关的法制建设才是完善体系的最好选择。

(二)企业信用

企业通过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在社会经济拥有奠基性的作用和地位,企业作为民商事主体的法人,理应享有相应的信用权利并承担对等的义务。依法设立的企业在相关法律中所参与的主要是民事和商业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具备独自负责债权和债务的能力,当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从事关联交易时,企业是有信用权利的,相应而言,交易活动是双向的,企业也有责任维护合作者等其他人的权利,以此,企业才能最终确立其信用主体的身份。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后,可以享受法律规定的相应权利,企业通过将明晰股东及公司的产权,保证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实施,来为企业财产增值,这样,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最终将转换为钱,转化为社会财富。

(三)政府信用

一个国家的信用是该国在国际社会、在人民心中形象和信念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根据该国政府的行为来判定,一般是指以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对社会所承诺支付的信用情况,比如公债就是政府通过国家债券形式向社会筹集财务和货币并在限定日期内按照约定利润比例偿还债务的工作。政府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构的指导和参与者,政府信用也影响着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政府信用建设是国家信用体系的关键部分,是规范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前提。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与完善路径

我国民商法体系和我国其它法律体系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完善与更新。但是,不管在全国性民商法律法规,还是在地方性民商法律法规中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依旧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民商法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法学界还未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甚至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都还未形成统一。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大致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内涵和外延存在四种不同观念,即“语义说”、“条款说”、“立法者意志说”和“双重功能说”。语义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参与者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该遵守信用,不进行任何欺诈的要求。条款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外延虽然并未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它仍然是应强制遵循的一般条款,它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应对复杂的案情的审判,也可成为民事活动的参与者进行正确合法的民事活动的指导原则。立法者意志说认为:立法者的意志是立法实现三方利益平衡,并最终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而诚实信用原则制定的意图在于贯彻实现立法者的意志。双重功能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实现两大功能,即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功能,最终实现法律法规旺盛的生命力和弹性。

(二)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1.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个人的信用体系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发展处于重要的位置,所以要想对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进行完善,首先需要从个人的信用体系来建立、首先需要对社会当中的个人权利进行分析,并且民商法中的每条规定都需要从个人信用的方面进行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利益中的渠道也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针对于我国公民中的个人信用资料的保护状况上来看,我国还没有真正的达到保护隐私的一种状态,无论是个人的收入支出情况,还是个人家庭内的生活状况都是需要对其隐私采取保护的措施的。

要想彻底的解决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对个人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当事人对于个人信息的沟通方式和时间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对于个人信息在交易的过程中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同样也需要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另外,我国公民应有权利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修改,进而达到杜绝个人信息泄露以及被他们修改的现象发生。同时还需要将救济途径也归纳到个人信用体系的权利当中,并对于资料收集人对个人信息的不法利用制定惩处的法律法规。

2.加强公司的信用建设

不得不承认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为了限制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公司的信用建设则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信用建设的前提是经济市场中的主体不能够对权利与义务进行违反,除此之外还需要符合民商法中的规定。无论是公司的利益相关人员还是公司中的债权人都对公司的信用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评判公司信用的过程中,实际承担的债务水平以及自身义务的履行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说有必要在民商法的参与下对公司中的内部人员的人格进动态的资产和静态的资本组成了“资”的全部,使得公司信用需要“资”来进行巩固。

总之,通过对民商法中信用原则分析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但是经过对主体、企业与个人和政府之间联合治理之后会变得逐渐完善。民商法的信用原则保证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处于法律中的核心位置,所以对信用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对于社会中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李凌燕.消费信用法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吴汉东.论信用权[J].法学,2001,(01).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4

关键词:民商法,制度,问题,完善

一、引言

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最好的体现是民商法, 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状态下。民商法是市场经济法秩序的基础, 对于我国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 民商法能够起到规范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和进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中, 我国在改善传统法律文化的过程中, 除了将其中的精华保留, 还汲取了世界民法思想, 民商法体系已经形成了基本大纲, 但是与现代法律制定相比较, 存在十分大的距离。所以, 对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研究, 对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商法的涵盖范畴及现状

民商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民商法中所调整和规制的范围主要是市场经济中所运行的主要因素。如民商法的主要适用范围, 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的主要资格, 促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赋予权利能力以及行为能力;在市场交易活动中, 对于其财产关系应当通过民商法更加规范化, 保障交易是处于安全状态;在交易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 应当通过民商法更加规范化, 有利于保持交易处于良好的秩序状态中。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全都依赖于民商法, 可以给市场经济带来巨大的效应。

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阶段中, 已经在不断将该制度完善, 我国民商法律制度已经初步的建立成型, 主要有市场主体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但是, 从其现状分析来说, 我国民商法规范力度不够。在投入我国社会经济和司法实践过程中, 从规范的质量、数量、体系等方面来说, 明显达不到社会经济体系的需求。主题体现在如下方面: (1) 民商法体系欠缺, 基本法建设不够严谨, 法律条文不足, 大部分都是司法解释; (2) 立法内容较空洞; (3) 社会实践力度不够; (4) 政府部分对于一些民法制度并没有严格执行, 配合力度不够。所以, 我国民商法在面相世界经济的发展时, 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但是也从中发现, 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 提高民商立法的数量和质量。

三、我国民商法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而言, 民商法律制度是其中的基础性内容, 但是民商法中存在许多的不足, 对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求不能满足, 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民商法制度老化

大部分的民商法建立都在改革开放前后, 只是将当时的计划体制和要求体现出来, 在我国时代的进步下, 国内的经济不断提高, 民商法逐渐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目前存在的民商法并没有从本质上进行改革。国内出现了“国家立法明显落后, 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现象, 守旧的法律规范并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 所以才出现了很多经济不符合规范的情况。

(二) 立法体系散乱化

多样性、复杂性是民商行事行为中的特性, 由于法律规定和体系存在较大的缺陷, 导致现在存在的民商法的立法体系统一的管理, 没有进行规范化的调整。虽然国家在不断的出台新的法律规程, 但是在其中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详细的提出, 只解决了燃眉之急, 满足了部分法律制度的空白, 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国家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一些条例、规则、方法、意见等进行一个解释, 专业化不够, 其中还与之前的一些制度相似, 虽然多次进行了民商事关系确立, 但是对于民事关系和民商纠纷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三) 立法倾向行政化

目前在现在的民商法中, 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 主要是由两方面引起的:一是在进行民商立法的过程中, 通过行政法规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通过《土地管理法》来体现了土地法;二是政法在现行民商事法律制度中也存在。比如《民法通则》中明确了罚款、扣留的规定。绝大多数的民商立法都是由行政部门进行初步的建立工作, 不利于正确的民商法律制度形成。

四、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策略

在国民商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阶段中, 凸显出了许多的问题, 因为针对我国民商法中所存在的劣势, 本文根据民商法创新、对民商法体系调整、以及该法律的完善过程中, 提出了如下解决措施:

(一) 加强民商法创新

目前社会高科技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 所以我国立法机构应当跟随时代的变化, 转变法制理念, 进行民商法创新, 制定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制度。将我国民商法制度完善, 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基础上, 应当加强民商法的创新力度, 将立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减短, 尽量将详细的、具体的规范内容提出来, 降低民事立法中所造成的问题。

(二) 调整民商法体系

民商法体系调整在我国完善民商法制度和发展中必不可少, 将民商法中所有的法律法规的关系协调好。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 不应当采取应急的方式进行立法, 应当尽量细化法律法规。从传统的立法基础上, 将其中存在的不足完善, 制定一个民商法立法的总体规划, 让各类法律法规相互辅导, 相互作用。

(三) 建立民商法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进步如何是将民商法作为依据来进行了, 为了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相关的市场经济法律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公平公正的运行, 建立健全民商法立法是必要手段, 应当将立法体制进一步完善, 加快立法效率。通过立法体制将民商法完善, 提高立法进行的步伐, 使民商法的法律体系更加规范化, 促进民商法立法的进度, 将适合我国社会体制发展的机制制定出来。在民商法律运行中司法机关应当维护运行机制正常运行, 并不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非法侵扰, 如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群体, 保障民商法的公正性, 带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 加快进度。

(四) 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完善的法律运行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 是实现依法治国方针的重要手段。其中该机制基础性保障内容有:国家最高法律机关行使立法权, 将法律体系制定出来, 将完整的法律体系建立出来, 为社会提供依据, 并在实施阶段中严格监督;保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使用自己的权利, 但是行政长官并不具备任何特殊权利;审判权和检查权是司法机关单独进行使用的, 其中并不不会受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群体的干扰, 将公平、公正进行到底, 其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打击司法腐败情况进行;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民, 应当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主动遵守法律, 提高法律意识思想, 对于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在工作上应当进行监督, 对于未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的公职人员应当举报, 对我国的法律权威应当积极保护, 维护大家的家园。这能国家才能得到进步, 才能够对于违法行为能够按照法律制裁, 有违法行为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惩治, 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定当追究。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市场经济民商法更加规范化的活动和行为是建立在民商法制度的基础上, 为了现代民商法的顺利建设, 应当积极培养公民建立法律治国的理念,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国家法律的建设, 是目前我国民商法法律体系的大纲, 是构成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张福军.论我国商法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 (02) .

[2]刘宁.试论我国商法体系的构建[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 .

[3]李江敏.现代商法重心之转移[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

[4]刘为民, 衣淑玲.论现代商法的独立性[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1) .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5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守信;完善

民商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相对于经济法而言,民商法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诚实守信问题越来越突出,民商法的诚实守信原则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我国民商法就必须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民商法诚实守信原则,进而更好地发挥民商法的作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一、民商法的简述

民商法指的就是民法和商法。民法所保护的利益是个人利益,而商法主要是与商事交易习惯形成的商品交易规则,从某种意义上将,商法所保护的利益也是个人利益。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民商法与社会经济是相应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活动主体双方的利益需要依靠民商法来进行调节和维护,只有在利益得到保护后,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交易活动顺利进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商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民商法只有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规范市场行为,维护交易安全。民商法作为我国法律中的一种,民商法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民众行为,保障民众利益,规范市场经济,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

二、诚实守信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体现

1.債务法中诚实守信原则的体现

诚实守信原则在债务法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情事变更,二是合同义务扩张,三是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四是侵权责任法中的归责原则。情事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生成之后,不是因为当事人的责任发生了当事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合同还按照原来的进行就会给合同双方中的一方甚至是双方带来损失,这样合同的制定就不能实现公平的原则了。

2.物权法中诚实守信原则的体现

在物权法中诚实守信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其主要包括两大原则,即公示和公信。公示是指物权更改要向社会公示,让社会上的人知道更改的情况,使信息透明。这样做不仅可以维护除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物权交易的有序进行。第二个是善意取得制度。这项制度指的是财产的拥有着将财产给第三人时,如果第三人是善意取得的,他就对此财产拥有所有权。而且转让人不得在要回财产。这一制度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被采用,我们国家采用的最多。

三、民商法中诚实守信原则的不足

1.民商法诚实守信内涵模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对于市场经济交易活动而言,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只有确保经济活动双方的诚实守信,市场经济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在我国民商法中,诚实守信作为民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民商法在确定诚实守信原则的时候是在我国市场诚信信用问题出现后才进行确认的,普遍认为诚实守信原则为法律提供了更好的裁量依据,比一般的条款要强,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然而当前的民商法的诚实守信原则只是说出了其作用和意义,没用形成统一、合理、全面的观点,在加上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民商法诚实守信原则在实际运用中找不到科学的依据。

2.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对社会的诚实守信体系建设要求非常高,而目前的诚实守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再加上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恶性的市场竞争行为打乱了我国市场秩序,各种纠纷屡见不鲜,如毒奶粉事件,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就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诚实守信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实施诚实守信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依据,进而难以发挥诚实守信的作用。

四、民商法中诚实守信原则的完善路径

1.完善民商法诚实守信的内涵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诚实守信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诚实守信原则的使用,是为了弥补现行法律法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执法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民商法来说,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诚实守信作为民商法中一项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发挥民商法诚实守信原则的作用,就必须完善民商法诚实守信的内涵,立足市场,对其客观标准实施规制,在使用时考虑“隐性违法”条件,在诚实守信原则使用中确保公平、公正、正义。同时,要从法律的角度对诚实守信的内涵进行界定,加强相关立法的管控,提高诚实守信原则概念改变的透明性,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法律和司法的概念,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水平,进而完善诚实守信内涵和概念混乱的局面,提高诚实守信原则实用性

2.完善诚实守信法律法规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诚实守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就目前来看,民商法的诚实守信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很难进行,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行为。为了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完善诚实守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民商法诚实守信原则的使用提供法律保障。另外,结合民商法以及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法典,在《民法典》的总则中加入诚实守信的原则,为诚实守信原则的运用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效力来约束市场经济和公民行为,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加强政府监督

在民商法诚实守信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的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民商法诚实守信原则的作用,作为政府,必须加强诚实守信的宣传,提高民众对诚实守信的认识,进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立法过程中加强监督,确保诚实守信的合法性,明确监督主体,提高诚实守信的透明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到诚实守信立法中来,尊重民众的意愿和建议,同时还要完善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诚实守信的要求也越老越高,合理、科学的诚实守信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民商法作为这一种法律,它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为了更好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完善我国民商法,对民商法的诚实守信原则的内涵进行确认,加强诚实守信法律法规建设,将诚实守信原则纳入到《民法典》中,在诚实守信立法过程中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进而实现民商法诚实守信体系完善建设。

参考文献:

[1]邵文娟,夏可欣,刘正义.试析民商法中诚实守信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3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6

一、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与缺陷分析

社会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在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法制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诚实信用原则逐渐成为民商法的一部分, 主要用于经济活动的规范上。落实诚实信用原则, 能够保障经济活动与人际交往的公平性与互惠性。诚实信用原则也被用于规范权利使用与义务履行上, 被用于协调利约定双方的利益关系。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不只具有法律效应, 也具有道德效应。比如物权法中的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就是落实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实践。合同债权法中有关于合同或者侵权行为的规范, 是在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也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实例。

虽然民商法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 但我国的民商法健全度仍然不足。

第一,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分界不清晰。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约束着民商法的立法原则, 也规范着民商法的各个条款建立, 民商法本身就是诚实信用内涵的一种解释。但诚实信用原则并没有明确的确定, 无论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还是外延都没有明确规定。

第二,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地位较低。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法中的首要条款, 但其实际的立法地位是与首要条款地位不相称的。诚实信用原则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法律性不强, 因此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有非规范性与强行性, 这给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民商法的完善措施

加强民商法的完善, 有利于诚实信用原则作用的发挥。下面是几点民商法的完善措施:

(一) 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存在原因是法律法规存在不足, 通过应用诚实信用原则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诚实信用原则存在的意义。诚实信用原则得到合理利用, 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公正性提升, 但随意使用, 则会使法律审判行为远离社会现实, 偏离法律价值轨道。因此, 在应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时候, 应当明确应用的目标, 坚持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 加强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界定

加强诚实信用内涵界定, 让社会大众对诚实信用原则有正确的理解, 掌握法律与司法概念, 才能让法律的应用价值提升。法律工作者应当重视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与概念的整理, 让诚实信用原则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只有社会大众认识到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容, 才能在民事纠纷的解决与市场经济活动梳理中应用诚实信用原则, 成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受益者。

(三) 重视《民法典》法典的完善

建立完善的《民法典》, 以法典为工具约束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市场经济活动, 能够给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创造更好的条件。法典的完善, 能够让民商法的体系更加优化, 促进民商法的落实。引导社会大众将《民法典》作为日常生活的百科书, 加大宣传力度, 让民众通读法典, 以此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主学习诚实信用原则, 有利于民众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将诚实信用原则加在《民法典》的总则中, 肯定其第一顺位的地位, 才能让民商法的落实更加容易, 让更多社会大众用民商法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 加大诚实信用体系的执行力度

建立诚信信用体系, 不是为了增添信用摆设, 而是为了通过体系的落实来提高社会的整体信用度。近些年来,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度, 越来越多违规操作被媒体曝光出来。工商局也开始加大打假力度, 瘦肉精问题、地沟油问题、有毒奶粉事件、假药问题等不良经济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用型经济社会的打造, 也给法律工作者以警醒。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 让诚实信用问题的发生越发频繁。规范市场制度, 加强诚实信用原则的建立与明确, 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做好民商法的完善工作, 加强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的丰富, 提升民商法的执行力度, 才会让我国的诚实信用体系得以快速建立, 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素丽.论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及完善措施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6:129-130.

[2]任秀梅.浅析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及有效完善[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4, 04:242.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7

一、民商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民商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一部基础性法律。从法律制度来讲, 他涵盖了民法和商法的相关内容, 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外部本质的要求。“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 也是民商法的核心条款。我国法律政策体制和条文受历史和时代影响, 同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改善。

以民法和商法为主线的民商法, 对我国公民的财产、人身、商事活动等都有成文的规定。民商法从理论上来讲, 对民法成文法规和商法商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都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学科定位上, 还匮乏具体的关系界定。

民商法的立法原则同我国其他法律一样, 都奉行法制、民主、公平三原则。其中公平原则中的“诚实信用”, 是民商法立法原则的必然要求, 对人民生活和商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二、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及其存在的不足

诚实信用在市场经济中, 原本是充当指导原则存在的。在日益发展完善中, 逐渐被纳入民商法的范畴之中。在民商法领域, 应用于经济生活。它是实现经济互惠公平交往的必要前提, 也是合同缔约之中双方履约的条文说辞。它是规范权利和履行义务之间关系的反映, 也是协调双方利害关系的标杆。从功能来讲, 它具备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的双重指标。

以物权法为例, 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和群众知晓权以及相邻权以及善意取得权在一系列原则之中深刻的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债权法中, 对合同变更和过错侵权原则的规定, 都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体现较为明显的, 就是合同法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划分, 最终实现的是利益平衡且不能随意撤销的特点。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不足之处:首要不足———边界不明, 这是理论界研究中最有争议的地方。除了对民商法立法原则和条款的禁锢外, 从不同角度对诚实信用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合适的规定, 相关合理应用是隔空挠腮。

我国民商法的覆盖领域过宽, 尽管明确规定将该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来加以贯彻实施, 但是具体应用起来, 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足迹并不能觅到。我国的信用体制建设缺乏一个具体的法律保障体制来保驾护航。

在实际的民商法体系中, 与其他立法基本原则相比, 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实际地位并没有与其首要条款相称, 实际都是置于其他原则之后的法制体系。诚实信用原则本身所具有的“非规范性、模糊性、衡平性、强行性、强制性补充性”等特点, 决定了其在适用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三、民商法完善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措施

(一) 满足诚实信用使用原则问题

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 是为了弥补现行法律法规不足之处, 实现审判公正。但是任意使用, 只会背离负率虚无主义的现实, 从而与法律价值目标背离。在使用时考虑“隐性违法”

条件, 对其客观标准实施规制, 在个案处理上, 奉行公平、公正、正义的价值目标, 符合社会诚实信用原则, 不滥用。

(二) 完善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和界定

以法律概念的改变, 对相关立法文件实施管控, 不但可以让民众通晓法律和司法概念, 还能完善他们法律研究评价水平, 完善其内涵和概念混乱的局面, 可明晰诚实信用原则, 发挥其在民事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三) 完善《民法典》法典

以一整套完善的法典, 对市场经济和公民生活进行约束, 不但为实行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提供便利, 同时在体系调整上也更加明显。将法典作为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 让民众通读, 可以明确他们价值取向、社会理念与法律精神等, 在《民法典》的总则中加入诚实信用的原则, 将其原则放在第一序位。用具体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诚实信用原则, 让民事活动能有效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来行动。

(四) 落实诚信体系, 完善执行力度

我国近年来工商局打假环节, 层层揭露诸如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假农药、地沟油等不良事件, 都在直接程度上显示了社会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诚信体系的建设, 不能是单纯停留在现实场景中的空架子, 而应是在具体的执行当中, 以执法力度来实施管控。

(五) 完善的政府监督

政府要强化信用立法引导、监督机构, 明确监督主体, 以信用公开透明, 完善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 最终以政府监督效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实施, 信用问题层出不穷, 有效的信用市场必须稳定在合适范围之内。以加强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为营建信用体系, 发挥功能提供了先决条件。具体措施满足诚实信用使用原则问题, 完善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和界定, 完善《民法典》法典, 落实诚信体系、完善执行力度, 完善政府监督等方式, 实现民商法诚实信用体系完善建设。

摘要:民商法是社会生活中一部比较规范的法律, 也是体现社会本质规律与要求的一部重要法律。在诚信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以一部完善的法律规制商业行为, 对应用信用原则维护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研究着力探讨我国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及其不足之处, 以便于以民商法完善社会诚实信用体制的有效手段, 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完善措施,原则,法律

参考文献

[1]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 .

[2]冯宏梅.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完善路径[J].金田, 2013 (1) .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8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守信原则,内涵,完善途径

伴随着国内社会主义现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 使得人民群众关于诚实信用这一方面有了更不一样的影响以及认知, 并且相关的解决措施并没有及时的生成。尽管个体都普遍强调着诚实信用这一原则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依然不能将这一原则进行全面的贯彻。通常情况下, 人们针对于民商法中的相关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认知并不够明确, 并且不知道如何去进行高效的运用。因此本篇文章结合这一尴尬现状, 对诚实信用的原则概念进行了充分的叙述, 并致力于将其方式渠道进行全面化的完善, 使得在民商法中诚实信用这一原则能够得到全面、正确、积极的应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应用的方方面面

诚实信用其相关的概念认知并不是模棱两可的, 其概念意义等都是具象化的, 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理念。

(一) 情事变更的原则方面

尽管从外观来看情事变更原则这一概念意义含糊不清, 但是结合其实质来说, 可以在合同的相关变更以及解除的过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实际具象化的运用, 其价值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具有实践性的价值意义。由于合同在发生变更以及解除之后难免会遭遇大大小小的不良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 情事变更原则得以应运而生。在另一方面, 情事变更原则还可以有效的将合同中各种不确定、不公平的现象进行及时的阻止控制, 从而使得承担方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受害方也可以享受应获取的权利等, 并且情事变更原则可以及时有效的对相关合同进行解除或者变更, 大大的保护了合同运行过程中的公平性。

(二) 扩张合同的义务方面

伴随着国内社会主义下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使得现阶段中的合同义务在之前的基础之上有了更大程度的转变, 其合同内相关的义务性得到了充分的扩张。在新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体系中, 义务占据核心位置, 充分展现了合同义务的关键性。通过实现其合同义务的充分扩张, 使得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得到了全面性、系统性的进步发展, 较好的实现了合同中的公平性以及权益方面的均衡意义。

(三) 承诺要约原则方面

承诺要约原则的内容体系主要是体现在合同双方只要对相关的合同进行了签署之后, 就不可以无缘无故的对其合同内容进行随意的修改、变更或是解除等, 假如有一方要求必须要对合同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更改, 并且并没有征得另一方人员的具体同意, 就开始对相关本应该履行的义务进行放弃且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行为充分的表现出来, 则一定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责任追究。从另一方面来解释就是说合同只要一经签署建立, 其相应的法律效应便已经生成, 要求合同的双方人员都不可以对合同中的内容出现违约的现象, 必须对其严格的遵守执行。

(四) 三元并立的归责原则方面

其中, 无过错的责任原则以及公平原则、过错归责原则等三大原则是三元并立归责原则中的重要涵括, 同时三元并立中讲的就是这三大原则。必须要对这三大原则进行深刻的认知理解, 并且不能够对这一现实状况进行任意的更改, 只有在这种基础之上, 随之诚实信用原则的价值意义才能逐渐的展现出来, 对于国内人民所存在的公共秩序进行了高效率、高程度的维护, 并且推动力其进步发展的良好性, 使得在公平分配的过程中, 其相关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 并且相关的责任以及义务等也都能分配到个人。

二、在国内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存在的尴尬现状以及相关的困难性

尽管在国内的人民群体中, 都普遍对诚实信用原则有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了解, 但是在现阶段国内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遵守诚信的现象的频繁出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就必须要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全面的正视, 提高对其重视程度。

(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相对缺乏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时期, 人们普遍对诚实信用原则中的相关概念、涵义以及具体内容的认知了解方面存在着一个模糊无界定的现象, 其相关界定的明确意义并不大。与此同时, 国内的学术领域针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界定以及涵义等长期以来都有着各方面的争议, 使得其概念始终抽象化、过于模糊化, 没有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界定。同时在法律领域内, 也没有相关准确、肯定的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意义以及涵义, 并且其民商法也没有做到具体明确的规定诚实信用原则的涵义, 更不要提其它向外拓展延伸的相关规划出现。长期以往的现象造成了在民商法中, 诚实信用原则的相关应用依然处于比较传统、落后的境遇中, 使得其对外的扩展和涵义的丰富方面长期得不到发展, 失去了相应的准确程度和具体程度。

(二) 诚实信用原则始终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地位长期低下

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 诚实信用原则和他的基本性原则进行比较时, 其相关序位一直处于最低的状态。在私法领域中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界定是最高程度的行为准则, 是民事立法过程中所追求的最终的价值意义, 其相关的内容体系都充分的应用在国内的债权法以及物权法之中。但是由于在国内的相关立法程序内容体系中, 同其他方面的基本原则相比较, 诚实信用原则长期处于序位极其地下的程度范围内, 使得其成效性和价值意义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以及相关的具体明确, 其地位始终处于落后的境遇中, 使得其在私法领域中所扮演的最高程度的行为主责的相关角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落差性, 使得冲突的尴尬现象时有发生。

(三) 对于下位原则的具体缺失

在国内的民商法相关内容中, 格外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作用进行了强调, 并且称其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并且与此同时, 在国内的诸多法律法规中都普遍的将诚实信用原则进行的充分的明确以及体现, 并且其相应的覆盖范围也可以称为是格外的广泛。但是又由于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没有针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具体实际的定位, 其相应的下位原则也没有具体的制定, 从而造成了下位原则始终得不到相应的明确意义, 从而导致诚实信用原则只是充分的存在于表面现象, 并无具体的价值意义, 其相关内涵意义等都得不到实际性的丰富, 始终不能在实际的法律法规的文本内容中得到实际、高效的运用。

(四) 国内具体信用体系的落后性

在我国的信用体系实际情况下呈现的其充分落后的性质。伴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内的信用市场与其相关的经济发展、发育之间的不均衡的现状逐渐暴露了出来, 并且相关的社会信用体系始终得不到高效的全面完善, 使之长期的处于体系不健全的尴尬境地, 和国际范围中的部分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来说, 更加的容易出现违背信用的现象等, 严重导致了社会主义下市场经济的中各种交易混乱的不良现象的发生, 甚至其信用方面的各种问题也逐渐的被复杂化、困难化、诸多的商家企业对于诚实信用原则的严重违背、丢弃, 过于追求其经济带来的巨大收益性, 而严重的忽略了其相关社会效益的关键意义, 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中极其出现一些质量不过关的残次品, 使得国内社会信用体系相关具体的构建遭受到严重打击, 对其产生方方面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国内的具体发展形势中, 其诚实信用原则相关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严重的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保障, 不仅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和不确定因素, 另一方面也是使得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高效、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阻碍。

三、诚实信用原则运用的相关领域范围

要想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切实可行的应用, 就必须要对其相关应用的领域范围进行充分的认知了解, 下文通过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领域以及债权法领域中的高效应用进行深度的剖析。

(一) 在物权法领域内的运用

在物权法的领域范围内, 诚实信用原则主要是借助三个方面来进行充分的实现。

第一, 在物权法的领域内, 其处于关键地位的原则就是公示公信的原则实施, 其中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 大大的增强了物权法的相关安全性的建构规则以及利用秩序方面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 公信和公示的两大原则是公示公信原则的重要内容, 物权的相关建立以及慰问方面的转移等都要做到最大程度、最全面化的对社会展开公示, 使得第三方以及其他人对物权的及时变更能够有及时的了解, 使得相关信息的公开逐渐趋于透明化, 而是第三方的具体权益得到全面、充分的保障, 并且交易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以及有条不紊的秩序等能够得到保证是公示的具体内容。同时, 在民商法内, 物权仅仅是针对世权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具体的公示告知, 以对世人中的相关法律效应进行具体的抗衡。

第二, 不动财产的相关使用人以及其他任何人在对具体的关系展开处理时所应该要享受到的权益则是相邻权的概念涵义。相邻权在其相关的行使过程中, 必须保证不可以对相邻人员的具体的合法权益产生伤害, 假如在这一过程中伤害到了相邻人的财产权益以及人身方面的安全遭受到损害, 不仅要对这一损害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以及停止, 同时还有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损失赔偿, 不难看出相邻权的本质意义在于对其所有权的具体延伸以及具体制约等。

第三, 则是善意取得制度方面。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在于将相关财产的持有人进行具体的转让, 并且第三方应该要得到这一财产的转让权, 同时被转让的第三方人员是依靠善意来获取的, 因此第三方人员便对相应的财产拥有了相应的合法权, 并且在这一基础之上财产原本的持有人不可以对第三方人员有相关返还的要求, 仅仅是能够通过赔偿等再获取相关的权益。这一善意取得制度使得世界领域内的各个国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其广泛程度被大大的增加, 同时在国内的大陆领域范围内这一制度的应用程度最为宽泛, 并且是通过对财产持有权以及相关交易价值意义的便利性进了了全面系统的考量之后进行的一定选择。

(二) 债权法领域的运用

诚实信用原则在债权法领域内的应用有着多方面的意义。第一, 情事变更原则方面过于脱离具象化, 实际上, 在具体的合同进行相关的变更以及解除过程中, 情事变更原则主要是为了将这一状况外容易引发的各种负面化的不良现象进行有效的规避和保护, 在国内的法律体系中则被广泛的称为情事变更原则。但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体系中则被具体的称之为合同落空原则, 其具体内容在于当相关的合同签署生效之后, 其合同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发生的状况不能归咎于合同双方人员, 如果发生了相应的不可预期的突发状况, 其按照原有的法律效应就难免化发生一定的失衡现象。因此要将公平性的原则措施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 保护合同双方人员不会遭遇不该出现的损失, 同时另一方面的当事人却获取了本不该获取的相关经济利益, 使得这合同的公平性原则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因此情事变更原则的实际应用是合情合理的。第二, 在债权法领域中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归责原则。归责原则充分的将道德以及法律方面的规范赋予双重性, 从而使得价值方面的具体判断得到了高效的实施应用, 使得优良的风俗习惯以及相应的公共秩序得到了优质性的保护。同时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得相应的合同理念得以深化, 并且将新型的内容充分的贯穿于合同义务下的相关法律结构中, 使得合同的业务以及合同义务都得到了具体的延伸性发展。这些原则使得合同中的公平意义、平衡意义等都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应用的有效渠道

通过前文对相关现状的具体分析, 提出了在民商法中城市应用原则的具体内涵的完善途径。

(一) 将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概念进行充分的明确

在法律法规中的所以构建要素中法律概念则是占据基础性的地位的, 同时在实行相关的司法实践以及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有着关键性的意义。但是由于以往诚实信用原则方面的概念模糊性使得针对部分的违法现象没有具体的界定, 所以, 要针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以及内涵等进行充分的明确, 并且学术领域内也要对此进行口径方面的统一性。只有达到这方面的具体性要求, 才能使得在法律法规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利用更加的准确, 使得其积极意义能够得到全面的发挥。

(二) 将诚实信用原则的序位性进行全面的提高

在我国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得到巩固后, 国内相关的法律体系也逐步得到了全面性的完善。同时针对于诚实信用原则方面的运用进行长期的探究, 并且将诚实信用原则方面的序位原则进行逐步的提升, 使得其在私法领域中的最高程度的行为准则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将其第一序位的地位性得到充分的巩固, 使得人民群众深刻的认知到在进行任何的民事相关活动中都要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严格的遵守, 使得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逐渐的趋于成熟化。

(三) 要充分的将社会方面的信用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完善

首先, 要将对社会方面的信用体系的关注程度进行全面化的提升。我党在十六大会议中针对社会主义下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进行相应的明确以及构建, 充分的结合国际范围内的发展经验, 将社会信用体系中的结构以及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善, 从而将国内目前市场经济中的复杂化的信用纠纷等进行根本意义上的清除, 从而使得国内的经济市场现象呈现出一片清明的现象。同时对国内的实际国情进行实际的结合, 对社会方面信用体系进行最大程度的改善, 将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程度进行全面化的培养以及提升, 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得到成熟化的发展应用。

其次, 要将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度进行充分的强化。虽然国内当前的诸多法律法规政策中都对城市信用原则进行了应用, 并且其所覆盖的领域范围都格外广泛。但是由于现阶段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的特性得不到相应的考量, 使得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可预期的后果。因此要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 将“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原则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 对诚实信用原则中的主要特性进行全面精细化的考量, 同时结合具体的工作状况来对相关的考量标准进行具体的制定。与此同时, 一定要将相关的惩罚措施制定, 针对于不同领域中的企业商业在违反了相应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同时, 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 对其不良的商业手段进行高效的限制, 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并且将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严格的遵守, 并且充分的贯彻落实。

(四) 政府方面要对其进行高效的约束和监督

政府的相关机构方面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改革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对自身的职责进行全面的发挥, 在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时要充分的利用各方面的手段。积极的引导信用立法方面, 将信用体系中的主客体地位进行明确, 将监管制度以及执行力度等都做到最大程度的透明化。

五、总结

当前我国已经逐渐的将诚实信用原则的关键地位进行了巩固, 并且要严格的贯彻社会信用体系方面的构建, 将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行全方位的提高, 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人民论坛, 2012 (29) :88-90.

[2]翁棋.试分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的策略[J].卷宗, 2014 (3) :448-448.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9

一、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首先, 在语义说方面, 结合诚实信用本身在民商法中的内容, 可以大致表述为参与民事活动的平等主体之间应当恪守信用的要求;其二, 在条款说方面, 诚实信用的原则则是指导平等主体正确地进行民事活动, 并授予司法人员自由裁量的权利, 以填补法律规定上的空白;其三, 在双重功能说方面, 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有效结合, 能够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产生双重管理、约束的效果, 使管理条例能够更加具有人性化, 在管理活动当中能够更加灵活弹性;其四, 在立法者的意志说方面, 则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能够维护民事案件当中主体人的个人利益, 保证民商活动的顺利开展[1]。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主要表现在情事变更原则、扩张合同的原则以及承诺要约的原则等方面。

二、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不足之处

(一) 没有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当前很多领域都对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分析, 但是彼此之前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民商法中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定义并没有加以清晰的说明, 这也就使得在发生一些问题之后, 民商事纠纷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频频发生[2]。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在任何公民参加的社会活动当中不能出现欺诈行为或者是违法的行为, 但是这一法律规定还具有一定的法律调节功能及道德调节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不清晰也造成了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难以真正发挥其效果的作用。

(二) 相较于其他原则比较落后

诚实信用原则在某些方面所彰显的价值较高, 例如诚实信用原则被要求成为最高行为准则, 但是在实际的民商实务当中, 债券法以及物权法等均具有较为完善的原则体系。诚实信用原则却没有明确的规章和基本体系, 仍处于“形式化”的状态, 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条件以及诚实守信的具体规章制度,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全面彰显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实施价值[3]。

(三) 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

纵观我国的民商法, 当中许多条例中都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法律实施中的基础性原则, 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严格保障。在这种问题影响下, 会对实施过程产生不少的影响, 其存在一定的漏洞更使一些不法分子存在可乘之机, 而缺乏综合、严格的约束和管理效果甚至会造成市场的混乱[4]。比如当前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臭脚米粉”、“瘦肉精火腿”等等, 这些问题彰显着当前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不足之处, 没有真正使百姓感受到放心和安全, 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三、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措施

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可以通过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以及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等策略来逐渐完善。

(一) 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法律概念作为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 对于司法实践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模糊的概念无法帮助法官界定某种具体的行为是否违法。

新时期背景下, 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环境, 明确规定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涵以及适用范围等等, 使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和约束效果, 统一各个学术界之间的定义误差, 改变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内涵混乱的问题。

(二)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

诚实守信一直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古有“韩信守信”, 今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东林、孙水林以及“诚信老爹”等等。诚实守信是社会中所必不可少的精神,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不仅需要加强对债券法、物权法等相关内容的重视程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 应将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置于首位, 通过法律法规和道德体系共同约束人的行为。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一序位基本原则应放在其他基本原则之前, 成为名副其实的私法领域的最高行为准则, 赋予其应有的地位, 让人们知道一切民事活动都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进而降低市场中各类不良行为的出现, 保证市场管理的秩序。

(三)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保证人人遵循诚实, 人人具备诚信意识, 进而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通过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视程度, 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以及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等方式具体开展。

首先, 在社会信息体系的重视程度方面,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社会信息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 通过多种方式全面管理失信行为, 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 最大限度的完善社会信息体系, 改善以往的市场发展环境当中, 市场经济混乱的问题, 提升市场的总体信誉度。

其次, 在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方面, 当前我国有许多的法律法规中都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 覆盖面非常广, 同时诚实信用原则难以实际被量化测量, 也会存在理解的差异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监管和检查力度,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确保具有足够的执行力, 对于存在违法、违规或者不注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要加以严惩并警告, 记录在黑名单当中, 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类不良行为的发生几率。

最后, 在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方面, 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深入渗透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信用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善的, 信用的构建需要市场、个人以及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努力。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能够将多方的力量汇集到一起, 使市场能够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管理, 个人能够约束好自己的行为, 真正严于律己, 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政府部门能够严格监督, 加强综合管理。多方的努力能够汇集成为良好的市场管理模式, 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同时, 在市场主体信用构建的过程当中, 还需要加强对各方人员的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指导, 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每一位参与人员的法律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明确了解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 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人员会给与什么样的处罚, 使市场主体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信用建设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 市场主体能够具有较高的自身行为约束意识, 按照法律法规行事, 构建出优质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具备较高的社会信用度, 真正展现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发展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针对于当前民商法中所存在的并没有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相较于其他原则比较落后以及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通过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以及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等策略来逐渐完善, 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13-14.

[2]袁媛.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5, 09:46.

[3]马智慧.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完善路径研究[J].才智, 2015, 03:254.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10

民商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背景下产生的、符合市场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制度,它包括商法和民法,民法和商法之间是合一与分离的关系。民商合一是指商法属于民法的一部分,它是民法的子法或者特别法,与民法是种属关系。而民商分离是指二者独立并存,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部门。在我国,民商法采用的是合一的体例。民商法的基本原则有诚实信用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等。但是,在众多的原则中,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灵魂和核心。

一、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对于诚实信用的原则内涵,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几种解释:一是语义说。它是根据诚实信用本身进行的定义。认为在民商法中,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可以不用恪守信用的要求。二是一般条款说。这种观点对于诚实信用这一原则的外延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同样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三是双重功能说。这种观点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结合体,在道德和法律两个领域都能够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弥补法律滞后性缺点的同时,使得法律条文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四是立法者意志说。这种观点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可以维护民事案件中的主体人的利益,并同时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在各方利益兼顾的情况下保持民商活动的稳定进行。这四种观点虽然内容各不相同,各有优缺点,但都直观地陈明了诚实信用原则能够规范民事活动的当事人的行为举止,并且只有当双方当事人都坚持诚实信用这一原则时,各方利益才能够均衡发展,民事活动也才能稳定进行。

二、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问题和不足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概念界定不清

因为诚实信用原则内涵没有统一的定论,所以其内涵和概念界定范围非常不明确。上文所说的四种观点,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诚实信用原则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界定,颇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律界并没有对诚实信用原则作出一个清晰的、科学的、被广泛认可的界定,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二)诚实信用原则序位落后

在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中,诚实信用原则是司法领域中不约而同的最高行为准则,它在司法领域占据着“帝王条款”的位置。对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认可和尊重,展现了民事立法的追求,同时也在司法领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然而就整体情况而言,与其他相关法律相比,诚实信用原则在序位上存在滞后性。这种缺点和诚实信用原则在法律中的高度定位存在着严重的不一致现象。例如在《民法通则》中,提出了民法的四大基本原则,如等价有偿原则、资源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其中,除了诚实信用原则之外的其他三项原则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实施,并在细节问题上规定得较为详细到位,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是,诚实信用原则则不然,在序位上大大地落后于其他三项原则,这对于其作用的发挥非常不利。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虽然民商法体系中肯定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地位,并将之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诚实信用原则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保证。同时,在规范的合同文本中,也没有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情形和变更条件作出明确规定。这大大降低了这一原则对市场经济行为的约束能力。

三、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一)加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概念的界定

鉴于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性和目前学术界及法律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概念界定不清的现状,相关法律部门有必要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以此来统一市场经济主体的认识,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民法典》的完善

为了确保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亟须建构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调整和监管市场经济行为。因为《民法通则》具有较多的漏洞和弊端,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司法部门应加快完善《民法典》,为民商案件的裁决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进而规范市场经济不良行为。

(三)构建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

完善民商法制度 篇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由三大部分构成:民商法、经济法和社会法。其中, 民商法为该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 可对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进行直接规范, 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发展需要的一个直观的反映。民商法通过赋予民事主体权利和义务, 实现对民事关系的调整。从本质上来说, 民商法律责任其实也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综上所述, 民商法应该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一套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 确保市场调节机制在该规则下的实现。

目前, 我国民商法体系还只是处于初步建立阶段, 其法律体系主要是继承和改造传统法律文化, 并一定程度的借鉴世界民法思想, 因此, 与现代法律制度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完善和发展的空间。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的民商法制度有:合同法律制度、市场主体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其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就是WTO世界贸易组织, 自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加入WTO后, 全球化经济给我国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由于WTO的基本精神符合民商法的根本理念, 它可以为我国的民商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发展;而WTO是全球化的经济体系, 我国民商法还处于一个初步建立阶段, 因此, 很多的立法和司法体制的完善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民商法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民商法制度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我国民商法的制定主要是在继承和改造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 借鉴一定程度的世界民法思想得到的。我国现在发行的大部分的民商法都是于19世纪90年代初期制定的, 那个时期主要是处于改革开放时期, 因此, 民商法的部分至今仍具有改革开放时期的计划体制特征。而如今的社会体制、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 这种旧的计划体制特征的民商法无法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 民商制度呈现出老化现象, 无法跟上当今形势的市场经济步伐, 于是出现了“市场经济行为超前、国家立法滞后”的现象, 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也由此滋生。

(二) 立法体系散乱化

民商法主要是协调民商事行为, 而民商事行为本质上具有多样复杂性, 而由于我国初步建立的民商法体制老化, 其法律规定比较粗疏, 缺乏系统性, 导致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 处理实际问题不够严谨。因此, 在处理民商事行为时, 为了解决一些问题, 国家行政部门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来发布一些详细的细则来完善法规, 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但是, 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必然会导致一些冲突、重叠现象的发生, 从而使得整个立法体系呈现出散乱特征, 甚至出现一法多立的现象。

(三) 法律规定过于简单化, 且存在大量空白

民事立法的公布, 由于民事法律内容比较简单, 一般要通过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定, 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相应的也会做出司法解释, 从而使得民事法律内容具体化。由此可知, 虽然民事法律具体化了, 但是, 其司法描述多数还是根据现行法律进行一定的更改, 不具实用性, 而且, 法律空白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使得法院无法准确运用法律, 同时由于这些法律空白, 社会公众也无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立法倾向行政化

我国民商法立法行政化, 可以从其立法形式、规范、体制是那个方面得到体现。我国许多民商法立法形式都是基于行政法规的, 例如土地法是基于《土地管理法》的形式。立法规范上, 我们可以看到, 在《民法通则》中关于存在一些行政化的规定如罚款、扣留等。立法体制上, 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民法通则》及一部分的法律外, 民事立法中的大部分都是由行政部门负责起草, 因此, 其立法体制必然具有行政化的特点。民商法的行政化淡化了民商法本身应用的特点, 给民商事行使权利套上了行政枷锁。

(五) 经济全球化下表现出来的劣势

民商法的基本理念与WTO的基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民商法的基本理念的表现主要是三点:私权神圣、身分平等、意思自治, 其中意思自治包括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两方面。自由和平等是民商法的基本理念, 而WTO的基本精神是自由、平等、公平, 因此, 二者具有一致性。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下, 我国的民商法表现出了一定的缺陷:

首先, 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 我国的民商法具有一定的“官商文化”特性, 权力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使得我国的民商法失去了客观经济基础。其次, 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能够为民商法理念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统一开放的平台, 相对于国家权利来说, 来自市民社会的力量还过于弱小。最后, 由WTO带来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与我国很多民商法理念以及市场经济本质相冲突。

三、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的策略

(一) 加快民商立法

一直以来, 我国立法都是采用“先实践、后立法”的模式, 这种模式使得立法滞后与经验, 从而出现因 (下转第71页) (上接第62页) 法律条文的空白而导致的民事纠纷问题。而且, 由于我国立法原则“宜粗不宜细”, 都是全局上的笼统描述, 不够详细, 从而使得法律存在很多漏洞, 因此, 应该要加快我国民商立法, 采用超前性立法, 尽可能详细、明确的规定其内容, 尽可能消除由于法律法规内容含糊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同时,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民法立法时应该要以全球化为契机, 学会大胆借鉴、吸收和移植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 从而使得我国的国内法律环境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二) 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

由上一节的民商法不足分析可知, 民商法的散乱化就是由于立法体系混乱而造成的, 处理民事问题, 遇到需要制定的法规, 就根据经验制定什么样的法规, 有时候会出现一法多立现象, 缺乏统筹的协调和管理。因此, 必须舍弃这种应急式的立法方式, 而应该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制定关于民商立法的总体规划, 从而使得立法过程不盲目, 方便统筹管理。

(三) 加强民法创新

由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民法应该要加强创新, 充分完善知识产权法、商法, 并制定电子商务法等, 使得我国民商法能主动与WTO规则接轨。同时, 要更加注重防范性回应, 在立法观念上加强本土意识和为权利而斗争的意识。

(四) 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首要前提是能够有一个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 民商法市场经济市场的内在与发展的反映, 是实现市场机制的保障, 因此, 应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运行机制。我国现行的法律运行机制, 由前面分析可知,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因此, 其独立性差。在该运行机制下, 法律的司法权受到阻碍, 从而使得很多法律规定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并且, 司法审判过程中, 存在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 因此, 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民商法是社会主意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 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发展需的一个直观的反映。完善和发展民商法制度, 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确保市场调节实现, 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条件下对我国民商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在此基础上从立法的体系、规范及创新等角度上提出了改善和发展的建议, 使我国民商法能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 减少法律空白现象, 方便社会公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德峰.从民商法到经济法:市场经济伦理与法律的同步演进[J].法学评论 (.2009, 03) .

[3]陈少华.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 (.2012.03)

[4]陈小君.挑战与应对WTO与中国民商法.法商研究[J] (.2002.02)

[5]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法制与社会发展[J] (.2002.01) .

[6]王家福.WTO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法律制度建设问题[J].中国法学 (.2001.10) .

[7]徐学鹿, 韩昌泰.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J].法学杂志 (.2008, 03) .

[8]王泽鉴.台湾民法与市场经济[J].法学研究 (.2005.10) .

上一篇:外接设备下一篇:井盖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