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2024-10-09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通用11篇)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篇1

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学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通过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对比, 来探讨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发展与适用, 并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背景相结合, 科学分析如何建立诚实信用体系, 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概述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根据罗马法的诚信契约, 债务人不仅要依据契约条件, 而且要依据诚实观念完成契约规定的给付, 依裁判官法的规定, 当事人因误信有发生债的原因而承认债务, 实际上该原因并不存在时, 可以提起“诈欺之抗辩”, 以拒绝履行。

一般认为, 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含义是, 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应讲信用, 恪守诺言, 诚实无欺, 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 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 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体具体的权利义务, 其性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自然也就会产生模糊性。诚信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也都不具有确定性, 是未形成的法规。立法者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的“空筐结构”, 就是为了使其保持相当长的寿命, 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发展, 对它的新的解释自然将使既有的条文拥有新内涵、新的生命力。关于民商法的诚信原则的基本内涵, 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

(一) 一般条款说

该说认为诚信原则及外延不确定但具有强力的一般条款, 其作为一般条款来指导当事人正确进行民事活动, 来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以填补法律空白。

(二) 双重功能说

该学说认为从本质上来界定, 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与法律相结合, 具备通过法律进行调整与道德调整的双重功能。这使得条文本身的主观性较强, 赋予法院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会导致违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三) 利益平衡说

这种学说坚持在民商法中,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坚持善良意识的思想状态而从事民事活动, 行使民事权利, 履行民事义务, 既要保持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 还有维持社会与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利益平衡的实现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正司法。

二、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特征

(一) 补充法律漏洞

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原则, 首要特性就是补充法律漏洞。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 但是在法律自身具有滞后性, 因此会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来进行补充。法律原则是司法者用以救济、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机制。这不仅在奉行成文法典的大陆法系国家是如此, 即使在实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国家也是如此。甚至在司法的历史上, 英美法系国家更注重利用法律原则来弥补法律漏洞。

(二) 衡平性质

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衡平性来源于衡平法。衡平法最早来源于英国, 是与普通法平行发展的、适用于民事案件的一种法律, 它以“正义、良心和公正”为基本原则。大陆法系的诚实信用原则正是衡平法基本原理的体现, 即法官具有自由裁量权, 在对个案进行裁量时, 实现实体公正。当法律本身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时, 在个案中适用有失法律的公正, 可以通过诚实信用原则来平衡旧法的落后性。

(三) 不确定性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法律原则, 从法理的角度来说, 与法律规则相比, 具有不确定性。在法律领域存在许多矛盾, 例如法律的稳定性与经济基础的变化性, 因此要通过相关灵活的机制来保持矛盾之间的平衡状态。原则类的弹性条款可以有效调节矛盾, 在不违背宪法基本精神的前提下, 正确处理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以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不确定性的原则体现出来, 并从个案出发, 保障法律条文基本功能的最优化实现。

三、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系构建

(一) 完善我国民商法律体系

实现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领域的有效应用, 首先就要构建我国的民商法律体系。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制成熟完善的基本标志, 目前, 我国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民法典, 因此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的法律保护并不强。我国的民法通则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民商法体系, 构建我国自己的民商法典, 才能有效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并依托诚实信用原则在程序法中的应用, 实现诉权的有效性, 抑制诉权的滥用。

(二) 规范民商事法律主体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核心, 就是民商事法律关系主体要本着诚信的原则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在当今利益至上的社会理念影响下, 社会诚信缺失, 因此保障民事体系的有序运转、社会和谐发展, 要通过多种方式规范民商事法律关系主体, 重新构建诚信社会。例如对于经济主体公司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监督以及法律性指导, 保证在市场行为中, 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四、结语

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依法治国、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要以诚实信用来维系基本的行为准则, 构建诚信的法律环境与经济环境, 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在民商法范围内, 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作“帝王条款”, 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 同时也是我们贯彻党中央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的法律规范。本文就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释义及法律特征, 探讨了构建我国民商法领域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点。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周亚军.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析[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3 (08) .

[2]周翔.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析[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01) .

[3]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 .

[4]王艳.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伦理分析[J].兰州学刊, 2005 (04) .

[5]盘付有.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0 (18) .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篇2

诚实信用原则几近民法学必作之论,其在现代民法理论殿堂中占有据基础性的显赫地位。从佟柔先生1990年主编的<<中国民法>>之发起,[1]经徐国栋教授1992年出版<<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之开创,梁慧星教授<<民法解释学>>之勃兴,及徐国栋教授<<诚实信用原则研究>>的深挖,迄今,已走过整整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呈现出蔚然繁荣之景象。“君子,诚以待人,故人待之以诚”, 诚实信用原则与生俱来的丰富的人文魅力,乃系民法精神及私法价值之所在,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构建,乃至建立国际民商新秩序具有重大意义。立意于此,本文在较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力求对我国民商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进行恰如其分的综述。

(一)词源:从西去寻祖到本土发掘

学界传统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源于拉丁文”Bona fide”,法文”Bonna Foi”,英文”Good Faith”,”德文“Tre und Glauben”,以及日语中的”信义诚实”,中国仿效德国,采用”诚实信用”的术语。[2]从而为中国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营造及铺设了”舶来品”的语境,大量介绍西方国家学说及理论的著作及论文汗牛充栋。近年来,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法制经济的推动,中国市场信用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及诚信危机,迫切呼唤对诚信问题的中国化关怀,民法学发生了从西方传统到本土资源的理论视角的转换,正在构筑与中国传统诚信文化搭桥的学术逻辑路线。如赵万一教授主编的<<公序良俗问题的民法解读>>在比较诚实信用原则时,就论证其在中国古代典籍<<商君书>>及<<新唐书>>中早有出现,均指人际关系中诚实不欺。[3]这对形构中国化的诚实信用原则无疑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含义:游离于道德与法律、确定与开放间的价值化

由于内涵道德之价值地域性及多元化,并受矫正正义下对成文法局限不同程度克服功能需求的影响,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一直是富于抽象概括的,以致于”到目前为止,对于诚信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还没有一个说法”.[4]有学者甚至指出:”诚信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具有确定性,是未形成的法规。学者们大多认为,给诚实信用原则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学者直截了当地说:“在现代法学家看来,’诚实信用’这一概念与生惧来无法被定义。有些德国学者曾经告戒我们:不要指望找到一条清晰的规则。”[5]即便如此,我国民法学教材无一不对其进行厘定,但也因此百家争鸣,见仁见智。可归纳为如下三种努力的进路:

1、道德的定义与法律的定义。有些学者直接从诚实信用原则的道德准则的本源角度下定义,如刘凯湘教授主编的<<民法总论>>认为”诚实信用本为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本意为诚以待人,善以待物,恪守诺言,讲求信誉,不诈不欺,后发展为商业领域的一般道德标准,要求人们在交易中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信守合同,严格履行。”[6]对此,尹田教授指出:“对于’诚实信用’一词,不能仅从其字义去理解,认为它仅指’恪守信用,不搞欺诈、胁迫”,主张从”法律术语”的层面放置在民法秩序中加以考量。[7]有些学者则下纯粹的法律定义,如”诚实信用原则是指从事民事活动的民事主体在行使和履行义务时必须诚实,善意行使,不侵害他人与社会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8]赵万一教授则明确提出要区分道德的诚信与法律的诚信,认为道德的诚信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合作关系的准则,而法律的诚信要求”保持各方利益平衡”,两者并非同一范畴,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两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可以互补。[9]值得注意的是,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信用经济的建设,在实现诚实信用原则的中国化改造进程中,学界出现了大胆突破法律定义的框框条条,深度研究及发掘传统中国诚信文化价值的学术理路,因此,道德诚信的研究已成为当下及未来一定时期的潮流、时尚,或讲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确定的含义与开放的含义。这有法系传统的区别。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概念法学不同,英美法系学者并不采用上位概括的方式给予一般性定义,而直接采用具体列举的方式包容诚实信用原则,认为其包括:(1)说话算数;(2)不欺诈并公平行事;(3)承担默示义务。[10]这是确定含义的极端,以致可认为是反概念化的。我国有些学者也有类似英美式表述,如王卫国教授认为其包括:(1)诚实信用成为合同法的首要原则;(2)信赖保护;(3)禁止权利滥用。[11]确定含义的坚定代表则是李锡鹤教授,其认为:”诚实信用的内涵是确定的,就是’诚实’与’信用’。”[12]该流派的最新发展是’诚实’与’信用’的有机联系论,从两词相互联系互为区别的角度丰富并确定含义理论,其认为“诚实”侧重从主观方面来考察, “信用”侧重从客观方面来考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3]与之相反,多数学者认为“诚实信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都具有很大的伸缩性,称为“白地规定”.[14]上述列举的道德定义及法律定义都属于开放式含义,两类定义之区识在于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程度不同,确定的含义严格为法官确立了“诚实”与“信用”双标准,而开放含义则在“诚实”与“信用”补充更多的价值因素,确立多元标准。

3、诚实信用原则含义的价值化。以来,随着民法理念理论的提出及发展,该原则的研究也从法律原则上升为一种理念态,其概念也突破严守“诚实”与“信用”规条如前述刘凯湘教授式标准道德定义的界限,以利益平衡甚至社会和谐的引进为路径依赖,向多纬度作扩充式发展。[15]

(三)调整对象:面临必要性质疑的寂寞话题

王全弟教授最先提出诚实信用原则的调整对象问题。其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中的又一基本原则,它牵涉两个利益关系:1、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2、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诚实信用原则的宗旨在实现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平衡。[16]价值化定义普遍将该两类关系纳入到概念空间当中,但至今无人对调整对象作为一个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问题给予回应或呼应。笔者认为,该理论问题的提出,可能与诚实信用作为“原则法”的思想有关,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文化及传统当中,”法”与”调整对象”构成当然与实然的逻辑及制度语境。虽如此,”调整对象”作为部门法划分的既定功能指向,却让人们窦疑丛生:即便在不可预期的未来,诚实信用可形成一个规范群, 其在诸如合同法情势变更、缔约过失等形成的具体规则还具有原则态吗?其难道可改变对作为基本部门法之民法的下位归属而变身为与民法比肩并列的部门法吗?因此, 调整对象问题作为一个可成立的话题的现实基础及逻辑可能性就值得斟酌与思量,其很可能会构成一个伪命题。

(四) 类型:缺乏繁星点缀的一枝独秀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篇3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 D92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103-2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包括了民商法,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是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它真实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与规律,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法律中称作帝王条款,并在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受到高度的重视。民商法中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但诚实信用原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1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内涵的体现

1.1 在物权法中的体现

第一,公信、公示。公信与公示在物权法中是重要的两个原则。公信是指在所有权变更时,提供安全保障的交易环境。公示是对所有权的设立或转移时对公众群体公开,让公众知道所有权的变更,保障物权所有者的利益以及市场的交易秩序。公信与公示作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容,为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安全有序的保障。

第二,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规范了财产转让的行为,在当事人在进行财产转让时,第三方属于善意取得这份财产的所有权。在财产原所有人想让第三方退还财产时,则法律不予支持,只支持原所有人对转让人的诉求赔偿。现在这一项制度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它真实反映出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平衡了转让财产所涉及的三方利益。

第三,相邻权。相邻权在民商法中是指不动产的使用人或所有人在面对相邻关系时所拥有的权利。在使用此权利时要以不损害相邻人的合法权益为原则,如果损害了相邻人的合法权益要及时制止并赔偿损失。也就是在合理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相邻人都有权要求其他相邻人提供方便或者接受一定程度限制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相邻权也是所有权的延伸与限制。

1.2 在债权法中的体现

第一,情事变更原则。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变更,不会产生不公平的后果,这也是情事变更原则的意义所在。在合同依法成立生效后,如果履行合同一方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的义务与内容时,继续发生原定效力,将会出现有失公平的效果。法律为了避免当事人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承担损失,另一方当事人得到意外收益,实现公平的角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允许解除或变更合同,免除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扩展合同义务。传统的合同理念根据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变化,在原有的利益内容上进行了适度的延伸,同时也扩展了合同义务。在合同法中,合同义务的扩展能够达到诚实信用原则所追求的利益平衡的目标。

第三,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与解除。在我国的合同法中,对要约承诺有着明确的规定,并且规定不可以随意撤销特殊要约。在签订合同之后,双方都要履行合同中所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双方不得私自随意改动或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如果无法事先约定或约定事由,则不能私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

第四,归责原则中的适用。现在我国的立法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侵权原则和公平原则,这种三元并立原则组成了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过错侵权原则最能体现出诚实信用原则,运用法律和道德进行双重规范,这个原则不但能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还能更加公正地判断责任归属和利益损失分配[1]。

2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缺陷

2.1 缺乏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和内涵

诚实信用原则纳入到我国民商法体系中之后,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和内涵存在很多争议,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造成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和内涵不够清晰,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现在有关诚实信用原则概念的主流学说是包括了立法意志说、双重功能说与条款说,这几种学说都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价值,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诚实信用的内涵,起到了借鉴的作用。但是,这些学说没有比较清晰地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民商法律法规也没有清晰的规定,这就使诚实信用原则在概念与内涵上无法准确地运用来处理民商纠纷。

2.2 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制度缺乏保障

我国民商法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地位,有上百部的民商法律法规把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在地方法律中也有四百多部把诚实信用原则划为指导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保障诚实信用原则实施的相关法律制度还比较匮乏,从立法的角度上来看,相关的法律制度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下位原则比较缺少,诚实信用原则缺少具体的下位原则和法律制度保障,而且在合同文本规范内没有纳入情势变更的原则或适用情形。现在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发展阶段,我们国家的信用市场在培养和发展上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特别是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比较落后,进行得比较缓慢,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了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非常差,造成市场经济混乱,存在着各种信用问题和矛盾,经常出现侵权行为,还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这都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缺乏法律制度来保障诚实信用原则,从而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3 诚实信用原则的位序滞后于其他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为司法领域的最高行为准则,在我国民商法中已经明确为民商事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成为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的物权法和债权法中都有其体系存在。但基于民商法中规定的公平、自愿和等价有偿的基本原则来说,诚实信用原则的位序要滞后于其他原则,这与司法领域中所认定的最高行为准则相矛盾,并且在其他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位序也是排在后面,这种位序造成诚实信用原则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状态,与“帝王条款”的称谓有很大的差距,无法充分发挥诚实信用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

3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3.1 明确界定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和内涵

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在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实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也是法律构成的基本要素,概念模糊会使法官无法界定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所以在立法角度上应该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和内涵,统一学术界内的不同学说,结束概念内涵混乱的状态,方便司法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对发生的诚实信用原则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充分发挥诚实信用原则的效用,保障切身利益,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2]。

3.2 完善诚实信用原则相关的法律制度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诚实信用问题与矛盾也随之出现,波及人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所以,需要提高法律的约束力,颁布制约手段和惩罚条款,只有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完善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容,构建优质社会信用体系,颁布保障诚实信用原则相适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创建良好的诚实信用原则环境,提高人们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强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帝王条款的真正地位与作用[3]。

3.3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位序

现在我们国家有关诚实信用原则的民商法律内容比较多,并且还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指导地位,但是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位序还比较靠后。从民法通则到涉外民事关系的相关法律出台,说明我国的法律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在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上也在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立法部门应该需要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位序,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帝王条款应该放在其他基本原则之前,优于其他民法基本原则,一切民事活动都要在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来进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行为准则。

4 结语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法中最高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应当得到相应的重视,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地位也到得到广泛的普及与认识,它在以后的法律法规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侧重研究诚实信用原则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法治化、具体化路径,充分发挥诚实信用原则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具体化研究诚实信用原则,不断进行完善,建立健全的诚实信用法律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丁哲.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浅述[J].商,2012(23).

[2] 冯宏梅.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完善路径[J].金田,2013(01).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研究 篇4

一、引言

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民商法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法律支撑, 十分注重诚实信用原则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为了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诚信化程度提升以及市场主体诚信意识的强化, 我们有必要对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探究。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作用

(一) 指导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权利和义务的实现首先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其次要遵守有关道德伦理的约束, 但是总的来说, 权利和义务的实现都需要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前提。人们无论是在实现权利, 还是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到诚实信用原则对于该行为的影响。而民商法中许多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都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本前提的。

(二) 解释评价法律行为

任何一项法律原则的产生和实现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而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因而, 在解释和评价法律行为时, 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为该行为增加了许多灵活性[1]。法律双方在履行义务或者实现权力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纠纷, 在对民事主体进行判决时, 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可以将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实质完整的反映出来。

(三) 解释补充法律

法律最初是由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演变而成的, 因此, 法律的实施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在法律无法解释的领域, 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将大大拓宽法律的应用范围, 将法律所不能传达的精神以及要求进行表达, 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更加形象、具体, 增强法律的适应性。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 在物权法中的应用

首先, 物权法的颁布需要社会公众加以监督, 体现了法律条文的公开化以及透明化原则, 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其次, 当物权发生转移时, 原有的物权人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保留完整的物权并加以转让, 若物权受到损害, 则原有的物权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再次, 当出现物权纠纷时, 所使用的原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 即物权的归属问题更多的涉及到物权人的诚实信用意识。

(二) 在债权法中的应用

债权法也是民商法的一个主要分支之一, 作为情事变更的主要法律, 债权法也在很多方面应用了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一, 在情事变更上, 如果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债权的转移, 则债权人要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二, 归咎制度的运行也需要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支撑。归咎制度的出现是源于责任分摊的发生的, 当责任分摊出现模糊或者不明确时, 需要将责任人以及事件进行梳理, 而梳理的原则主要是诚实信用原则。在考虑责任的归咎问题时, 人们往往更多的会运用道德的眼光和思维来考量。第三, 合同的义务扩张也需要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合同的制定、变更以及附属合同的签订等众多方面都需要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 合同双方在承担相应的责任时, 也需要将诚实信用作为首要考虑。除此之外,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应用还包括其他众多领域, 例如知识产权法、婚姻法以及企业法、保险法等的实施都需要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首要实施原则, 可以说, 诚实信用原则原则的应用已经渗透在民商法的各个角落并对民商法的完善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2]。首先,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应用可能会出现内涵模糊、定义不清晰的状况, 导致诚实信用原则可能会被非法利用, 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例如, 在处理一些民事纠纷时, 诚实信用原则往往很难界定具体的民事责任归属。其次, 诚实信用原则的顺序位置相对落后。虽然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法立法的基本原则, 但是相比于公平、自愿等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的位置而相对靠后, 而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 诚实信用原则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再次, 诚实信用原则受到的法律保障并不完善。诚实信用原则更多的是体现为对于社会成员以及民事主体的道德约束, 法律效力并不明显。而诚实信用原则的贯彻落实需要一定的法律保障加以强化, 否则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指导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还能够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解释, 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以及债权法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法律的效力。但是,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 有关法律部门要及时调整完善诚实信用原则的现实体现, 促进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优化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烨.关于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探究[J].法制与社会, 2014, 05:15-16.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篇5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私法

一、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适用

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在民商法的许多方面,尤其在债权法和物权法领域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1.在情事变更原则中的适用

情事变更原则的意义在于,当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变更时,不会因此而产生不公平后果。当合同依法生效后,如果其中一个当事人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履行合同的内容和义务时,如果仍然使其发挥原本的效力,很可能出现不公平的结果。为了实现公平,避免当事人因为不可抗力因素承担相应的损失,并且不使另一当事人获得意料之外的利益,法律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承认合同的变更,不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2.合同义务的扩展

合同法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对原本的利益范畴进行了延伸,合同义务也随之扩展。例如,缔约附随义务、过失责任、从属义务、合同无效的相关条款,实现诚实信用原则,以达到追求共赢的利益目标。

3.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变更与解除的过程中的适用

在我国,合同法对于要约承诺有明确的规定,特殊要约不可以随意撤消。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双方都要在合同的约束下行动:首先当事人双方必须严格根据合同的规定履行权力和义务,其次当事人双方不能私自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如果不在事先约定事由,不可以擅自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

4.在归责原则中的适用

目前我国立法采用的归责原则是三元并立,并立的三种原则是过错侵权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在过错侵权原则中,利用法律和道德实现双重规范,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也能够用更公正的责任归属原则判断利益损失。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1.解释法律规范或合同条款

采取三段论的推理模式,法官首先要“找法”。在“找法”的过程中,法官不可避免地要对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在涉及合同的案件中,法院为了确定案件事实还可能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条款进行解释。诚信原则在以上两种情况下便可以作为解释的依据。此种案件有4个。如在戴雪飞案中,对于订购协议中“到期不签约”一语的理解,双方当事人有不同解释。二审法院面对此种情况,依据《合同法》第41条关于解释格式条款的规定和第125条第1款中的诚信原则对订购协议中的条款进行了解释。

2.确定当事人之间应有的权利义务

当事人之间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然而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明确,既无约定,也无法律的具体规定,法官便根据诚信原则确定当事人应享有何种权利,承担何种义务。此种案件有23个。如在吴文景案中,被告旅行社保障游客安全的义务具体包含那些内容,法律和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并未有明确的表述。二审法院根据诚信原则对作为被告代表的导游的具体义务加以确定。

3.评价当事人的行为

(1)对于符合诚信原则的行为,法院的裁判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确认该法律行为有效,此种案件有1个。如在工商银行案中,在论述当事人之间担保合同的效力时,一审法院认为,《合同制干部担保办法》第6条对担保人责任的规定,符合《民法通则》第4条的规定,于是认定该担保合同合法有效。第二种对符合诚信原则一方的请求予以支持,此种案件有1个。如在胡德开案中,一审法院认为,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民法通则》第4条的规定,应予准许。第三种是对符合诚信原则的一方的权益予以保护,此种案件有2个。如在利源案中,一审法院认为,被告在销售该高层住宅的广告语中使用“百家湖”文字,属于善意合理使用。由此,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保护了被告的权益。

(2)对于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法院的裁决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认定法律行为无效,此种案件有2个。如在名山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案中,一审法院认为,三被告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以欺诈手段骗取原告与之签订合同。由此,法院认定,双方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补充协议》无效。第二种是对违反诚信原则的当事人的请求不予支持,此种案件有3个。如在于存库案中,一审法院认为,原告的行为有悖诚实信用的原则,有损交易的安全,由此,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第三种是判决违反诚信原则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此种案件有18个。如在张志强案中,一审法院认为,被告在为原告提供商品的过程中存在服务瑕疵,给原告享受售后服务带来困难,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构成欺诈,由此认定被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重新分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当事人之间出现纠纷往往是因为应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被打破,此时,法院根据诚信原则将权利义务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分配。此种案件有5个。如在新宇公司案中,一审认定原被告之间签订的商铺买卖合同合法有效,但该合同在履行出现了困境。对于如何处理这样的困境,法院从衡平双方当事人目前利益受损状况和今后长远利益出发,依照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重新作了分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诚信原则在司法实践所体现的功能与理论界的认识基本相同,例如,“解释合同条款”和“确定当事人之间应有的权利義务”可以归入“解释和补充法律行为”;“重新分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可以归入“补充法律”。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中的体现

1.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物权法中的公示与公信原则是其最重要的两大原则。公示,指的是物权的设立和转移应该对社会公开,必须要让其他人明确地知道物权已经发生了变更,以此来保障其他人的利益,保证物权交易市场的秩序。公信,指的是在物权的变更过程中,需要保证其具有安全的交易环境。两者都融合了诚实信用原则,能够有效促进物权交易市场的安全有序发展。

2.善意取得制度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篇6

一、民商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民商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一部基础性法律。从法律制度来讲, 他涵盖了民法和商法的相关内容, 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外部本质的要求。“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 也是民商法的核心条款。我国法律政策体制和条文受历史和时代影响, 同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改善。

以民法和商法为主线的民商法, 对我国公民的财产、人身、商事活动等都有成文的规定。民商法从理论上来讲, 对民法成文法规和商法商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都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学科定位上, 还匮乏具体的关系界定。

民商法的立法原则同我国其他法律一样, 都奉行法制、民主、公平三原则。其中公平原则中的“诚实信用”, 是民商法立法原则的必然要求, 对人民生活和商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二、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及其存在的不足

诚实信用在市场经济中, 原本是充当指导原则存在的。在日益发展完善中, 逐渐被纳入民商法的范畴之中。在民商法领域, 应用于经济生活。它是实现经济互惠公平交往的必要前提, 也是合同缔约之中双方履约的条文说辞。它是规范权利和履行义务之间关系的反映, 也是协调双方利害关系的标杆。从功能来讲, 它具备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的双重指标。

以物权法为例, 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和群众知晓权以及相邻权以及善意取得权在一系列原则之中深刻的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债权法中, 对合同变更和过错侵权原则的规定, 都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体现较为明显的, 就是合同法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划分, 最终实现的是利益平衡且不能随意撤销的特点。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不足之处:首要不足———边界不明, 这是理论界研究中最有争议的地方。除了对民商法立法原则和条款的禁锢外, 从不同角度对诚实信用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合适的规定, 相关合理应用是隔空挠腮。

我国民商法的覆盖领域过宽, 尽管明确规定将该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来加以贯彻实施, 但是具体应用起来, 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足迹并不能觅到。我国的信用体制建设缺乏一个具体的法律保障体制来保驾护航。

在实际的民商法体系中, 与其他立法基本原则相比, 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实际地位并没有与其首要条款相称, 实际都是置于其他原则之后的法制体系。诚实信用原则本身所具有的“非规范性、模糊性、衡平性、强行性、强制性补充性”等特点, 决定了其在适用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三、民商法完善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措施

(一) 满足诚实信用使用原则问题

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 是为了弥补现行法律法规不足之处, 实现审判公正。但是任意使用, 只会背离负率虚无主义的现实, 从而与法律价值目标背离。在使用时考虑“隐性违法”

条件, 对其客观标准实施规制, 在个案处理上, 奉行公平、公正、正义的价值目标, 符合社会诚实信用原则, 不滥用。

(二) 完善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和界定

以法律概念的改变, 对相关立法文件实施管控, 不但可以让民众通晓法律和司法概念, 还能完善他们法律研究评价水平, 完善其内涵和概念混乱的局面, 可明晰诚实信用原则, 发挥其在民事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三) 完善《民法典》法典

以一整套完善的法典, 对市场经济和公民生活进行约束, 不但为实行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提供便利, 同时在体系调整上也更加明显。将法典作为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 让民众通读, 可以明确他们价值取向、社会理念与法律精神等, 在《民法典》的总则中加入诚实信用的原则, 将其原则放在第一序位。用具体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诚实信用原则, 让民事活动能有效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来行动。

(四) 落实诚信体系, 完善执行力度

我国近年来工商局打假环节, 层层揭露诸如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假农药、地沟油等不良事件, 都在直接程度上显示了社会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诚信体系的建设, 不能是单纯停留在现实场景中的空架子, 而应是在具体的执行当中, 以执法力度来实施管控。

(五) 完善的政府监督

政府要强化信用立法引导、监督机构, 明确监督主体, 以信用公开透明, 完善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 最终以政府监督效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实施, 信用问题层出不穷, 有效的信用市场必须稳定在合适范围之内。以加强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为营建信用体系, 发挥功能提供了先决条件。具体措施满足诚实信用使用原则问题, 完善民商法诚实信用内涵和界定, 完善《民法典》法典, 落实诚信体系、完善执行力度, 完善政府监督等方式, 实现民商法诚实信用体系完善建设。

摘要:民商法是社会生活中一部比较规范的法律, 也是体现社会本质规律与要求的一部重要法律。在诚信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以一部完善的法律规制商业行为, 对应用信用原则维护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研究着力探讨我国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及其不足之处, 以便于以民商法完善社会诚实信用体制的有效手段, 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完善措施,原则,法律

参考文献

[1]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 .

[2]冯宏梅.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完善路径[J].金田, 2013 (1) .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篇7

( 一)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内涵

就当前的研究进展来说, 自从民法通则采用诚实信用为其原则之一以来, 诚实信用的概念并没用统一, 对其内涵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虽然, 我国民法学术研究仍旧对诚实信用原则定义与内涵存在着分歧较大的争论, 尚不能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定义和内涵做出还统一的、成文的界定。但这些说法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摸索和探讨,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都起到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作用, 因而都有其客观上的理论意义。

目前, 民商法研究学者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大体可分为四种主要的理论学说, 即“语义解释说”、“条款定义说”、“立法者意志体现说”和“双重作用说”。语义解释说是指诚实信用原则本质上是民事行为的当事、参与者务必要遵守信用的原则, 坚决对任何形式的欺诈骗取行为进行严厉的斗争。其本质是优化诚实信用作为道德的要求, 约束人们的行为。可想而知, 这一说法的成功, 有赖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普遍提升, 有赖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条款定义说则认为虽然诚实信用原则无法严格定义, 其外延内容也因为牵涉范围较广而显得模糊。但是它可以作为强有力的法律条款而出现。所谓的法律条款可用于指引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行为时做正确的判断, 指引其合法的行为。同时, 这一条款还会给予法官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权, 在处理具体的案件时能够用道德填补法律调温的空白, 指引法庭上的公平公正。立法者意志体现说的研究学者认为, 诚实信用原则的订立目的是在于体现并维护立法者的意图。如果立法者的意图在于保护三方合法利益的平衡, 那么立法者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 营造社会的和谐稳定,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双重作用说则立足于诚实信用的双重社会作用, 即诚实信用既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绳, 也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器。该学说强调了诚信原的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的双重作用。以此为原则的民商法将会有更灵活的空间, 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更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四种学说, 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不同的视角阐释和丰富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对将来的立法执法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 二)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体现

1. 诚实信用原则在债务权利法规的体现

诚实信用原则在债务权利法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而体现。第一是情事更替原则。情事更替原则简单来说是诚信原则在解除合同或变更合同时的具体体现。情事更替原则在债务权利法中设立的原因是为了尽可能消除在履行合同过程中, 因有不可抗拒自然力的情事更替的发生而造成的不公平影响。

第二是合法扩张已签订的合法的合同义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健全, 合同的含义和内容也与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时代的合同在生效的同时, 也包含了签订双方的主要义务, 支撑起合同的法律框架。为了配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也应对传统的合同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范畴进行合理的延伸, 并且主要是对合同义务的扩展。在合同法的变动中, 义务的进一步细分和规定, 实质是为了实现诚实信用原则以及订立含同所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

2. 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规中的体现

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范畴的体现主要是物权公信公示原则。在物权法中,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是制定物权法, 处理相关案件的首要原则。顾名思义, 该原则之物包含了两大部分的内容, 即向社会公示与交易过程中的公信。公示主要体现在社会活动中, 是指物权的确定与物权交接这一民事事实应向社会公开。公示出来的目的在于让第三者或其他人了解物权已经发生了变更。信息的透明与公开保证了物权的归属, 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双方及第三方的合法利益。同时公示的进行, 有利于创造稳定的市场的交易秩序和良好的安全。在民商法的体系中, 物权必须按要求进行第三方的公示后才具令人信服的法律效力。总而言之, 公示和公信原则的设立是为了在实际生活和现实行为中构建有利于物权安全的交易原则, 同时也为了建立物权使用规则。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 一) 赋予其在民商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正确的法律地位

在2011 年3 月10 日全国人大十一届四中全上, 我国宣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从三十年前的我国首部民法通则的通过, 到2010 年关于涉外民事调整法律的出台, 关系到我国人民切身利益的民法日趋完善, 所涉及的领域与法律条文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完备。目前, 我国正积极筹备我们自己的第一步完善的民法典。在不久的未来, 我国必然会拥有一部汇集我国上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民法典。民法典的编写, 是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民法典的编著, 将是我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习惯, 思维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规定和矫正。而且, 民法典将会成为法庭上最有说服力依据。法官对民事案件的判决也将更有说服力。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法典已经不在简单是法律条文, 它还体现了整个社会基本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法律精神等, 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时代背景下的总结,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民法典将会教育这个国家的人民并指引其正确的行为方式。

鉴于民法典的重要历史地位, 必须在民法典的修订过程中编入诚实信用原则。并且在其总则的编写中明确指出诚实信用原则是本法的第一位序位原则, 优先于其他基本原则。这样一来, 我们一直强调的诚实信用原则才会实至名归, 才会在立法司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 笔者认为, 民法典还应该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 中国公民的一切民事行为都应当且必须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准绳。诚信原则第一地位的确定, 是立法质的飞跃,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飞跃。

( 二)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党的十六大名确要求: “进一步整顿市场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诚实信用体系。”因此, 想要彻底地妥善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诸多公民信用危机及信用滑坡, 妥善处理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些秩序混乱的状态, 杜绝恶劣事件如苏丹红、瘦肉精、黑心棉等的出现, 我们务必建立健全真正能够应用于我国实际国情的诚信价值体系, 加大对市场的诚信教育力度, 推进信用市场成信用体系的成熟。为此, 我们要加快一系列保障诚信原则的法律制度出台。同时呼吁社会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三、结语

进一步加强诚实信用原则在实践中的执行力。诚实信用是美德, 是道德律, 但脱离开实际行动就是纸上谈兵。诚信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行动, 更重要的是执行, 在执法中切实贯彻落实诚信原则。这样才能为诚实信用原则营造比较良好的社会环境。虽然目前我国民商法及各项法律法规中, 都明确规定诚实信用为第一原则。但由于诚实信用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难以具体衡量的问题即在实际执行中也缺乏可进行量化或细化的标准。如何在执行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摘要:在民商法研究领域, 诚实信用的原则一直被高度重视, 被认为是立法执法的首要原则, 享有极高的研究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民事立法过程中的一项隐含的价值追求, 并且在我国的债权法与物权法中都能够得到体现。然而, 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现实, 对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认识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此, 本文简略探讨了诚实信用原则内涵, 总结比较了对此内涵的诸多解释。并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了几点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希望能够重新确定其应法律地位, 推进民商法法律体系的良性循环, 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诚实信用,民商法,债权法,物权法

参考文献

[1]葛晨毅.市场经济体系下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4, 08:94-95.

[2]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13-14.

[3]陈文婷.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5, 13:13-14.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篇8

一、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首先, 在语义说方面, 结合诚实信用本身在民商法中的内容, 可以大致表述为参与民事活动的平等主体之间应当恪守信用的要求;其二, 在条款说方面, 诚实信用的原则则是指导平等主体正确地进行民事活动, 并授予司法人员自由裁量的权利, 以填补法律规定上的空白;其三, 在双重功能说方面, 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有效结合, 能够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产生双重管理、约束的效果, 使管理条例能够更加具有人性化, 在管理活动当中能够更加灵活弹性;其四, 在立法者的意志说方面, 则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能够维护民事案件当中主体人的个人利益, 保证民商活动的顺利开展[1]。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主要表现在情事变更原则、扩张合同的原则以及承诺要约的原则等方面。

二、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不足之处

(一) 没有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当前很多领域都对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分析, 但是彼此之前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民商法中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定义并没有加以清晰的说明, 这也就使得在发生一些问题之后, 民商事纠纷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频频发生[2]。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在任何公民参加的社会活动当中不能出现欺诈行为或者是违法的行为, 但是这一法律规定还具有一定的法律调节功能及道德调节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不清晰也造成了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难以真正发挥其效果的作用。

(二) 相较于其他原则比较落后

诚实信用原则在某些方面所彰显的价值较高, 例如诚实信用原则被要求成为最高行为准则, 但是在实际的民商实务当中, 债券法以及物权法等均具有较为完善的原则体系。诚实信用原则却没有明确的规章和基本体系, 仍处于“形式化”的状态, 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条件以及诚实守信的具体规章制度,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全面彰显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实施价值[3]。

(三) 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

纵观我国的民商法, 当中许多条例中都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法律实施中的基础性原则, 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严格保障。在这种问题影响下, 会对实施过程产生不少的影响, 其存在一定的漏洞更使一些不法分子存在可乘之机, 而缺乏综合、严格的约束和管理效果甚至会造成市场的混乱[4]。比如当前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臭脚米粉”、“瘦肉精火腿”等等, 这些问题彰显着当前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不足之处, 没有真正使百姓感受到放心和安全, 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三、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措施

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可以通过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以及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等策略来逐渐完善。

(一) 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法律概念作为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 对于司法实践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模糊的概念无法帮助法官界定某种具体的行为是否违法。

新时期背景下, 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环境, 明确规定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涵以及适用范围等等, 使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和约束效果, 统一各个学术界之间的定义误差, 改变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内涵混乱的问题。

(二)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

诚实守信一直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古有“韩信守信”, 今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东林、孙水林以及“诚信老爹”等等。诚实守信是社会中所必不可少的精神,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不仅需要加强对债券法、物权法等相关内容的重视程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 应将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置于首位, 通过法律法规和道德体系共同约束人的行为。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一序位基本原则应放在其他基本原则之前, 成为名副其实的私法领域的最高行为准则, 赋予其应有的地位, 让人们知道一切民事活动都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进而降低市场中各类不良行为的出现, 保证市场管理的秩序。

(三)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保证人人遵循诚实, 人人具备诚信意识, 进而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通过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视程度, 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以及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等方式具体开展。

首先, 在社会信息体系的重视程度方面,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社会信息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 通过多种方式全面管理失信行为, 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 最大限度的完善社会信息体系, 改善以往的市场发展环境当中, 市场经济混乱的问题, 提升市场的总体信誉度。

其次, 在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执行力方面, 当前我国有许多的法律法规中都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 覆盖面非常广, 同时诚实信用原则难以实际被量化测量, 也会存在理解的差异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监管和检查力度,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确保具有足够的执行力, 对于存在违法、违规或者不注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要加以严惩并警告, 记录在黑名单当中, 通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类不良行为的发生几率。

最后, 在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方面, 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深入渗透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信用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善的, 信用的构建需要市场、个人以及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努力。市场主体的信用构建能够将多方的力量汇集到一起, 使市场能够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管理, 个人能够约束好自己的行为, 真正严于律己, 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政府部门能够严格监督, 加强综合管理。多方的努力能够汇集成为良好的市场管理模式, 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同时, 在市场主体信用构建的过程当中, 还需要加强对各方人员的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指导, 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每一位参与人员的法律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明确了解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 对于存在违法行为的人员会给与什么样的处罚, 使市场主体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信用建设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 市场主体能够具有较高的自身行为约束意识, 按照法律法规行事, 构建出优质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具备较高的社会信用度, 真正展现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发展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针对于当前民商法中所存在的并没有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相较于其他原则比较落后以及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通过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视程度以及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等策略来逐渐完善, 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文娟.试析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法制与社会, 2013, 12:13-14.

[2]袁媛.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5, 09:46.

[3]马智慧.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完善路径研究[J].才智, 2015, 03:254.

诚实信用原则民商法 篇9

一、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内涵体现

( 一) 情事变更的原则方面

在社会实际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或出现类似于本来签订好的合同, 由于一方的突发原因而不能履行相应的责任或者义务, 这时订立合同的另一方将会受到损失, 情事变更原则就是让不能履行合同的一方赔偿相应的给予受损失的一方, 将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性。

( 二) 扩展合同的相关义务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合同的义务也相应有了更加广泛的定义, 在法律法规中, 义务是重要的一方面, 通过对合同相关义务的扩张, 对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有了更加深入, 广泛的诠释。

( 三) 承诺要约原则

双方既然订立合同, 那么合同就是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而不是想不履行就不履行, 如果对方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不同意对合同进行解约或者变更, 那么就必须按照合同的规定去执行相关的义务。

二、我国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运用中的现状

( 一) 对诚实信用原则认知的缺乏

人们对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并没有有个清晰的概念认识, 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没有其有一个很好的界定, 这样在很长一段时期, 这方面的认知是相对缺乏的。这样, 自然而然就会影响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 二) 诚实信用原则长期以来不被重视

跟其他原则相比较, 会发现长期以来, 诚实信用原则处在一个低下的级别上, 这就表示, 诚实信用原则并没有被重视。既然如此, 那么在民商法中, 其重要性就很难凸显,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所形成的一种观念或者状态, 很难在较短的时间进行一定的改善。

( 三) 我国的征信体系相对落后

我国的征信体系在长久以来不是很受重视, 相对落后, 即是后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也希望通过对征信体系进行相应的改善, 但是其平衡性很难掌握。经常会出现公司或者企业, 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一些方面牺牲掉了诚实信用原则, 这种现象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诚实信用原则运用路途中的强大阻力。

三、完善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运用

( 一)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进行明确

针对上面所说的长期以来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概念一直没有清晰的明确的界定, 要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中对这一原则进行更加清晰的明确, 有一个统一的口径, 这一的实施的过程中, 不会因为找不到依据或者依据不统一而出现问题。

( 二) 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排序

由于一直以来的一种习惯, 将城市信用原则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下的位置, 这一的一种排序就很容易让人们认为这种排位决定了其重要性, 自然就对其忽视。在各项法律法规中应该提升诚实信用原则的排序, 对其的重要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析。

( 三) 完善社会的征信体系

诚实信用是社会考量个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都不是诚信的人, 那么没有人愿意相信他, 这样他也很难在社会立足。对社会的征信体系的完善, 是让这个社会在一个更好的氛围和干净的环境中发展, 这样对于整个社会, 国家的城市信用原则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说, 有一个健康的征信体系的存在是诚实信用原则能够有力实施的保障。

( 四) 政府的约束和监督

作为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很大一部分是要通过政府来进行相应的约束和监督的。同时对于征信系统方面, 政府也是起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有政府的监督和约束, 公司和企业对其诚实信用有着一定的遵守规范, 不会去跨越对于为了自身利益而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 如果触碰到这样的底线, 那么其将会受到来自政府的相关惩罚。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相关内涵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析, 同时又对现社会中诚实信用原则所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 最后对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完善的方法和途径的提出, 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解析, 能够对我国诚实信用原则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能更加完善民商法中诚实信用的原则, 这些都是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

摘要:在我国的法制领域范围内, 诚实信用原则是很重要的一项遵守和法制规定。它的重要性在民商法这一类法律中体现得很多, 特别是其在物权法和国债权法的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 将是其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同时,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能够体现一个人价值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信用, 如果一个人连诚实信用都缺失, 那么他是失败的。由此可见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性, 但是即使如此, 诚实信用原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析, 同时为其切实运用, 提出相关的完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内涵

参考文献

民商法信用原则及其完善初探 篇10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原则;完善措施

民商法以实际经济生活为依托,以规范制度的管理方式,使得市场经济秩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民商法存在的根本原因。但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瞬息万变,民商法体系很有可能存在与实际经济生活不相互适应的地方,由此就需要有针对于性的去进行调整改善。以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为例,其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内涵

1.1信用原则

所谓信用原则,就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行为主体依照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诚实守信地进行经济交往。比如诚实守信的缔结合作关系,秉持原则的去遵守权益和义务条款等,都是信用原则的具体体现。信用原则有利于引导行为主体积极去履行自身义务;有利于使得立法体制不断完善,给予司法更多的自由空间;有利于突破成文法的局限性;有利于使得市场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是营造安全交易环境的关键准则。

1.2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体系中的应用

诚实信用原则贯穿于整个私法体系,涉及面广泛,牵涉领域层次多元化。下面我们主要从债权法和物权法两个层次上去分析诚实信用原则:

1.2.1债权法领域信用原则的应用。其一,在债权法体系中,应该遵循情事变更原则,从本质上来讲,其综合体现的依然是诚实信用原则。其二,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以合同扩张的方式,使得双方合同关系更加平等,利益更加平衡,也充分展现出了诚实信用原则。其三,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都需要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双方对于合同的整个操作过程,也表现出了诚实信用原则,也是其进行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四,以三元并立为基础形成的归责原则,对于过错侵权原则来讲,实际上是在使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标准来衡量,以便营造良好的市场积极秩序,这也充分展现出了诚实信用的精神。

1.2.2物权法领域信用原则的应用。物权法领域中同样也渗透着诚实信用原则。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就是无论是物权设立,还是物权转移,都应该将这一事实行为告知于众,使得第三方知晓物权变化情况,以便保证交易秩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二,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简单来讲,在财产转让的过程中,受让人是处于善意获得的,此时的第三人是可以依法享受其所有权的。其三,物权法中的相邻权,同样体现出了诚实信用原则,以不损害相邻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行使自身的物权法,实际上是在物权所有权方面进行的大范围延伸和限制,充分表现出了信用原则的精神。

2 现阶段民商法信用原则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

我国民商法体系中,常常能够看到诚实信用原则的影子,这是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表现,也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内容,其标志着我国民商法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善,以便发挥其在构建和谐健康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民商法信用原则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2.1信用原则概论不统一

信用原则在民商法领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内涵和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学者和专家会强调其双重功能,条款或者立法意志方面的含义,由此去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涵。

2.2民商法信用原则可行性不强

我们研究会发现城市信用原则下行条文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其执行的具体细节化内容不是很多,给予民商法信用原则的秉持带来了随意性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的背景下,这样的可行性缺失,将会使得信用原则难以发挥其效能。

2.3民商法信用原则法律地位较低

从理论上来讲,经济发展速度越高,市场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否则将会给予市场秩序的维护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我国民商法体系中,相对于其他原则来讲,信用原则的地位比较低,排列的次序也不是很靠前。比如在民法通则中,其表述的顺序为:自愿,平等,等价有偿和城市信用,从法律语言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次序显然弱化了信用原则的效能,是对于民商法信用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集中体现。

3 民商法信用原则完善之道

3.1强化立法理论研究,界定民商法信用原则基本含义

民商法信用原则的统一界定,是进行民商法信用原则完善的第一步。对此,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工作:其一,积极学习世界各国民商法信用原则的相关理论,依照自身法律体系特点,尝试将民商法信用原则进行准确,统一的解释说明;其二,积极听取各个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组建出来民商法信用原则基本含义确定小组,对于含义说明进行大量的验证;其三,以各种渠道,将新出台的民商法信用原则相关条文传播出去,使得民众深刻理解其含义,法律研究工作可以得到统一的界定。

3.2建立健全民法體系,营造良好信用原则执行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健全的民法体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营造良好的信用原则执行环境,就需要从民法体系的完善入手。虽然我国民法体系一直来经历修正和补充,但是从整体来看,其改动的幅度比较小,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严重脱离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民法的效能发挥,甚至对于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3构建市场信用体系,体现信用原则的最大效能

市场信用体系,是指凡是参与到社会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到市场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中去,以便使得民商活动处于健康的状态下运行。

3.4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惩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

当然,在民商法信用原则践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主体的个人自觉,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情况下,还是需要强化市场监督和管理,对于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惩罚,由此去保证民商活动的顺利开展。

4 结束语

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完善,不仅仅是信用原则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持良好经济秩序,保证经济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于目前民商法信用原则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

参考文献:

[1]赵艺萌.论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体现[J].中国集体经济(下旬刊),2007(08)

[2]徐学鹿,梁鹏.商法中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J].法学评论,2002(03)

[3]潘曙.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经济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4]张冰.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追究[J].文教资料,2005(31)

浅谈民商法的信用原则 篇11

一、信用原则的基石意义

就我国情况而言, 信用大多数是被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 通过人们自律以达成。而在西方国家, 信用更多的是被当作法律内容来看待。在西方的早期的一项法规中指出, 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如今, 西方许多国家已经明确把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活动的基本原则加以确立。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也指出民事活动应该遵守诚实的原则。在《合同法》里也明确规定当事人需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基石”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的。 (1) 在民事活动过程中, 参与者之间不能有任何欺诈行为, 遵守诺言。换而言之, 民事活动中的出借人对另外一方借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货物的偿还能力和可信度进行判断, 包括消费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多方面的判断。 (2) 信用原则也被理解为与其经济能力相对应的经济评价, 这里所指的信用是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的, 也被纳入当事人财产的一部分。所以说, 信用是民商法的基础, 在民商法的制定、执行、修订的过程中都需要认真落实这一原则。在信用原则的基础之上, 其基本法律功能才得以展现。

二、信用原则破坏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表明, 我国每一年由于逃废债务而造成了近2000亿元的损失, 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近55亿元, 等等, 信用缺失时间频频出现, 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例如“河南南阳毒韭菜”、“地沟油”、“双汇瘦肉精”等等事件。不少黑心企业通过非法手段在短期内谋求暴利, 此种信用缺失行为大大的扰乱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此外, 在司法工作中也有信用缺失的行为存在。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信用原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信任最终依赖于司法公正。但是司法信用不足的现象却不时的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例如某些司法需要为当地的地方经济“服务”, 使得当地司法机关无视司法判断的独立性, 以实现当地的经济收益。在诉讼中也有信用缺失的情况存在, 例如个别律师由于一己私利恶意提出诉讼, 编造虚假事实等等, 着实增加审判的难度。

还有一些企业设立子公司以进行资产的转移, 以达到圈钱的目的。通过子公司的运营在市场上获利后, 把收益转移到母公司。当子公司遇到财务问题无法偿还债务时, 母公司却不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体利益, 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三、信用体系的完善措施

发展至今, 我国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息息相关。目前而言, 我国信用体系的完善主要借助法律手段来达成。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让民事活动中的参与者提供了信任的基础, 也对他们日后的民事活动形成了约束的力量。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市场经济活动意义重大, 所以信用体系的完善也显得迫在眉睫, 如何完善信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立法和司法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996年所颁布的民法通则已经不能与现实情况完全匹配。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参照国外立法中对信用原则的广泛运用, 或以判例或以立法明确保障诉权正当的行使。

(二) 强化信用原则的执行力度

在我国民商法中关于信用法则的规定比较抽象, 无法具体量化。正因为这一特征使得执行力度远不能达到要求。信用原则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细化, 对于违反信用原则的行为做出详细、具体惩罚, 使得信用原则得到具体的落实。

(三) 深化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

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整个信用建设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 制定有效防止公司信用缺失行为的规章制度。同时市场主体从自身出发, 意识到本身信用对于市场经济的意义, 重视信用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觉在企业文化中宣扬信用原则。

(四) 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要做好监督管理作用。严格监督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机建立和完善。使得个人信用信息和公司信用信息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加强信用相关立法, 明确信用主体, 完善信用体系。通过行政管理手段, 让守法者获得应有的保障和权力, 让违法者获得相应的惩罚, 慢慢的形成一种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结束语

信用是任何民事活动进行的基础, 也是是市场能够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重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信用在社会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严格执法, 加大执法力度。而市场主体应该加强自律, 重视企业责任感, 把信用原则加入企业文化中, 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保驾护航。各方共同努力让市场经济发展的更为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明珠.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 (05) .

[2]周忠丽.经济体制改革动力机制中的开放因素——兼论中国模式的“世界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 (02) .

[3]巴于茜, 任先行.商业信用原则在我国商法中的缺失及补正[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上一篇:人工成孔灌注桩施工下一篇: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