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制度完善论文(精选12篇)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1
我国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实践开始于90年代末我国与美国环保协会合作试行排污权交易, 嘉兴建立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 真正实现了环境资源运用市场手段的再分配。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确立是必要的, 可以使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达到平衡, 为实现环境立法理念转向源头控制奠定了基础, 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
一、对嘉兴市和绍兴市排污权交易情况的调查
2007年11月浙江省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作为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成立。该平台的成立, 意味着国内的排污权交易开始实现规模化、制度化。
绍兴市的排污单位只有取得排污许可证才获得排污的合法资格。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是采取无偿分配与公平分配的折衷方式。嘉兴市排污权交易价格主要分为政府指导价格和拍卖价格两种。其中, 政府指导价格按行业污染程度不同暂时实行统一价格。绍兴市规定排污权交易以出让和转让两种方式进行。嘉兴市对于企业排污权使用的监督具体办法为环保部门通过充值卡的方式对企业排污权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充值卡里存上相应的排污量, 用完应有的量, 则自动关闭。这一监督办法有效解决了企业偷排的问题。嘉兴市具体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 使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所受监督力度增大。
二、嘉兴市、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从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来, 不可否认的是, 嘉兴市和绍兴市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 对于排污权的主体排污企业来讲, 在有偿排污的刺激下, 排污企业尤其是高污染企业环保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 使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企业的转型升级得以主动并快速地推进, 从而使排污减排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尽管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在实践中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效, 制度也日益趋于完善, 但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初始分配总量核定不科学, 企业之间的交易较被动, 交易市场尚不活跃, 交易标的的来源较为单一, 以及监督力度尚不足, 处罚缺少法律依据等。而根本不足之处在于排污权交易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 仅有部分法律法规涉及到排污权交易问题, 并且这些法规既不成体系, 又不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 因此, 在立法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将势在必行。
三、完善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
排污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 其分配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政, 甚至会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建议实行混合式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 即实行有偿为主, 无偿为辅的分配模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在分配过程中应留存适量的排污指标, 以供后来的新建、扩建、改建企业有足够的空间获得排污资格。一方面, 在有偿分配模式中, 应由政府定价和拍卖方式两种方式组成。其中, 拍卖方式的数量不宜过多, 有可能使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恶意囤积排污指标来进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 严格控制无偿分配的适用范围。目前来讲无偿分配是一种灵活的过渡方式。但如果大范围地适用无偿分配, 则违反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也不利于将排污成本内化为企业生产成本, 不利于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二) 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确认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法律地位。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以服务性功能为主, 适当地储存部分排污指标, 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 储备交易中心应当扮演类似居间的角色。完善的排污权交易价格确定机制要求在政府合理确定交易指导价格基础上, 由市场来定价, 政府对排污权交易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该及时收集并公布排污权分配情况、需求量、供给量等排污权交易市场信息, 从而提高排污权交易的成功率, 更加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三) 规范排污权交易的监督管理
1) 根据不同时期的排污总量情况, 规定在一定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的削减量的同时应规定排污权人权利如何保障。排污源要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形成合理预期, 排污许可总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排污权分配时就必须说明每一年度许可给排污企业的排污量, 维持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
2) 通过扩大在线监测的比例, 利用较高的在线监测覆盖率,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刷卡排污系统与排污权交易平台的对接, 对排污企业的排污总量实施实时监控。结合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如项目审批、监督监测等措施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 形成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的环境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环保监管水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严格执法, 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防范非法交易行为。确保上市交易的排污权是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富余量, 严格审核排污权交易供给量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防止弄虚作假。
四结语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传统环境控制手段的不足, 使环境容量资源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易, 环境容量的消耗与企业成本产生了直接的关系, 使得经营高新技术、低污染的企业成本优势得以凸显, 在与低技术、高污染的企业竞争时占据优势, 从而顺利地完成从粗放型向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摘要:以嘉兴市、绍兴市的排污权交易情况为例进行分析。首先, 排污权初始分配应实行混合式的分配模式;其次, 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 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起着中介的作用;再次, 分别从管理和监督角度来完善监管制度, 适度管理。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总量控制,准物权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吴志良.排污权交易制度悖论-兼论我国排放控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C].湖北: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3.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2
低碳节能是现在社会的口号,每一个人对于低碳节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但是,在这个理论中,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相同的。日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受托举行广东省2013年度第四次配额有偿发放竞价活动,22家控排企业和新建项目单位竞价成功,竞买总量为67.9471万吨。截至17日,广东碳交易已累计成交935.77万吨,成交额与成交数量均遥遥领先全国其他碳交易市场,但大部分集中在政府主导的一级市场发放。
由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等发起的“低碳前瞻”媒体沙龙前日在广州交易所集团举行。笔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广东碳市场已有部分投资机构入场交易,还有20多家机构递交了开户申请;个人投资者入市申请正处在风险评估阶段,预计最快将在本月底前开放个人交易。随着更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入场,以及核查工作的推进,广东碳市场可望进入活跃期,为节能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另据广东省发改委透露,广东、湖北两省已签署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探索省级间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路径,在两省碳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跨区交易、抵消机制设计及系统对接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目前需要先进行碳价等对接机制的研究,如果能实现,粤鄂两省作为全国最大的两个碳市场,规模无疑十分可观。” 二级市场交易量不足2%
截至昨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935.77万吨,其中以政府主导的一级市场完成4轮竞价拍卖,成交922万吨。市场主导的二级市场交易成交占比不足2%。
与此相比,本月启动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二级市场则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一度出现涨停(涨幅达到10%)。直到上周,湖北碳市场价格才恢复平稳,周五收于24.85元,较上一周下跌
6.5%,虽然湖北的累积碳成交量、成交额为全国第二,但其上周成交量已占中国碳市场上周交易总量的94.5%。
据统计,湖北碳市场目前已有25家机构投资者和130多名个人投资者入场,而被纳入配额管理名单的企业为138家。相比之下,广东尽管首批控排企业达242家,涵盖电力、水泥、钢铁、石化四大行业,但除了控排企业之外,仅有一个机构投资者入市,个人投资者还没有进入。
在“低碳前瞻”媒体沙龙上,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助理孟萌透露,广东的配额量更大一些,但投资机构偏少,个人投资者目前仍没有进场,广碳所仍在做最后的风险评估等入场前的审核。
与会的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刘连成等专家表示,广东碳市场流动性较为不足,一
是可以考虑完善配额发放的松紧设计,只有配额相对偏紧,供不应求,市场才能活跃;另外,交易的产品较少,抵消机制在碳交易使用上可以更丰富;最后,广东的碳配额竞拍底价是每吨60元,底价比国内其余市场都高,“相对而言,较低的碳价格,似乎更容易调动市场积极性。”
不过,也有政府部门人士指出,广东企业的低碳意识仍然不足,对控排以及有偿排放不适应。投资机构与个人将相继入市
与广东碳市场首个个人投资者仍有待揭盅相对,办公室位于广州交易所集团的广东埃文低碳投资有限公司,已成为广东省碳市场的首家机构投资者。
3月14日下午,该公司以63元/吨的价格买下200吨配额,也成为广东碳市场迄今仅有的一家非控排企业机构投资者。“我们目前还处于买方市场,买回来的碳配额还处于储备阶段,因为二级市场相对平静,我们先囤着配额观望。”埃文投资人士告诉笔者。
“其实,从政策上来说,今年3月20日公布实施的《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下称《细则》),就已经明确广东碳市场对投资机构和个人开放,不过具体审批开户还需要一段时间,具体是由广碳所负责操作。”省发改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细则》,省发改委委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审核其他组织及个人的碳排放权交易申请,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须定期将交易情况和其他组织及个人的交易申请审核结果报省发展改革委。《细则》还规定,其他组织和个人配额持有量不得超过300万吨。
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透露,目前,广东碳市场已有投资机构入场交易,还有20多家机构递交了开户申请;几十位个人投资者入市申请正在由广碳所进行风险评估,预计最快在本月底前开放个人交易。
履约期临近可活跃碳市场
除了机构与个人市场相继开放,碳排放核查及配额履约也进入最后两个月的冲刺阶段,这将进一步活跃碳市场。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各地市发改部门5月15日前要汇总本行政区域内企业和单位提交的书面年度碳排放信息报告和核查报告,并统一提交省发改委。
在6月20日前,控排企业和单位按省发展改革委核定的本企业(单位)上年度实际碳排放量,完成上年度配额上缴工作。
据《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规定,未足额清缴配额的企业,由省发展改革部门责令履行清缴义务;拒不履行清缴义务的,在下一年度配额中扣除未足额清缴部分2倍配额,并处5万元罚款。
“二级市场的活跃关键看政策的执行,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入场,核查工作的推进以及履约期的临近,广东碳市场将进入一个活跃期。”孟萌说。
按照省发改委公布的《广东省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实施细则(试行)》,将根据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进展情况,将陶瓷、有色金属、纺织、塑料、造纸等工业行业、公共建筑、交通运输领域的企业和单位适时分批纳入控排名单。随着控排行业范围的扩大,碳交易市场的蛋糕无疑将继续增大。碳配额有偿发放收入将用于企业减碳改造
有专家指出,部分企业对于碳交易不积极的原因,一部分在于配额在初始分配中就并非全部免费分配:企业需有偿购买3%的配额,才能激活97%的免费配额。而3%的有偿配额也是造成广东一级市场活跃的重要原因。
对此,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在对控排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电力企业执行情况相对较好,但一些钢铁、水泥企业有意见,“有钢铁企业向我反映,按照其排放量,3%的有偿配额已经要2000多万元,负担较重。”刘连成说。
对此,发改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企业需要提高低碳意识,树立资源有偿、使用有价的理念,政府对控排企业的碳配额有偿发放,并不是政府收钱,而是专款专用,用于企业等节能改造。据省发改委透露,我省正研究提出碳排放配额有偿发放收入管理办法。“研究设立省碳排放管理专项资金,专门管理配额有偿发放收入,拟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减碳改造、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和运行等,制定出台管理办法。”
《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也规定,同等条件下,支持已履行责任的企业优先申报国家支持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有关资金项目,优先享受省财政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等有关专项资金扶持。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3
摘 要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牵扯到各种利益,在交易中存在着利益冲突、利益输送、内部交易以及其他不公平、不公正交易的情况,加之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还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防止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所以,亟须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加以完善。
关键词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 深石原则 信息披露制度
一、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关联交易主要表现在:金融控股公司内各成员交叉持股;集团内部一个公司代表另一个公司进行交易;集团内短期流动性的集中化管理;向集团内其他的子公司提供或者从其他子公司处获得担保、贷款;子公司之间资产的买卖等等。这一系列的内部交易在集团内部牵扯各种利益,在交易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利益输送、内部交易以及其他不公平、不公正交易的情况 。
然而,我国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防止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集团内的“防火墙”,由于缺乏监管者的有效监管而哑火,各子公司在决策制定上缺乏独立自主性,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没有通过股权的方式实现,没有实现机构分离,影响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效率与安全。此外,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种种问题突出表现了目前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金融控股公司内存在的不当关联交易释放的危险,严重影响着我国金融业平稳较快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加以完善。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完善建议
关联交易对于集团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规模经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关联交易是利弊共存的。法律对待关联交易并非绝对禁止,而是规范关联交易,防止不公平、不公正的关联交易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不稳定问题,使关联交易在金融集团整体利益、其他相关者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需求一个平衡点。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防范不当关联交易风险,要坚持好国际上流行的两个原则:
一是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是指当控股公司存在不当关联交易的时候,法院可以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排除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原则的使用,而将其与控股股东视为一体,要求他们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制度与股东有限责任原则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对于制止控股股东滥用公司的控制权,防范非法关联交易,保护控股子公司即小股东及债权人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这一通用原则,我国在公司法上已经对这一制度其进行了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部门由于其所处的位置及掌握的信息,可以比较清晰地判断公司间的关联交易,这时,监管部门可以起诉到法院,从而可以减少公司间的不当关联交易,保护小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
二是深石原则。当从属公司处在具备偿债能力的正常状态时,从属公司及各个利益相关者之多重利益都是有保障的,控股股东与其他正当债权人具有相同的受偿权。但是,当从属公司处于不能清偿的不正常的状态下时,则控股股东债权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债权难免发生冲突。按照该原则,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从事了某些不合法的行为,例如违背了诚信义务、滥用控制权进行非法或不公平关联交易等,导致了子公司破产或无力清偿债务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次于子公司的其他债权人获得清偿。因此,我国要积极借鉴这一原则,防止控股公东滥用控制权进行非法交易、恶意增加公司债务来规避责任,有利于交易安全。
通过对上述两个原则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原则是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减少公司间的不正当关联交易,禁止控股公司集团内的滥用控制权非法交易等。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可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防止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监管部门还可以把一部分监控的责任交给母公司,要求母公司在子公司之间设立“防火墙”,明确规定金融集团下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和业务等的比例,限制、限定各个部门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各子公司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资本金、会计标准、财务核算制度、管理队伍,以防止风险在内部传播。尤其是银行子公司对金融集团成员机构的贷款和其他信用延期方面必须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同时银行从这些成员公司购买证券或者其他资产方面也必须有严格限制。防止银行因过度借贷或购买不良资产而直接承担其相关证券部门的风险,导致公众由于证券分支机构出现问题而可能造成对银行存款的挤兑。
此外,各子公司必须保证决策上的自主性,使得金融控股公司只能通过股权的方式来对各子公司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机构分离、交易数额限制和业务形式限制等诸多方面的保证。母公司对公开信息的准确性负全责,并定期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和控股结构的变动;母公司必须定期向监管机构汇报关联交易的全部情况,并对以前的合法交易跟踪监测。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4
一、委托交易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做法
武汉市委托交易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2—2004年的制度萌芽阶段。《武汉市加强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实施方案》规定:属储备范围的原划拨土地或改变土地用途的出让土地, 未实施储备而需转让变现的, 由原土地使用者申请,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委托土地交易中心组织公开出让后, 按市场成交价的一定比例收取土地收益。这一阶段保留了政府收回程序, 待土地重新出让后, 按成交价的一定比例向原土地使用人支付土地补偿价款。第二阶段是2004—2009年的制度形成阶段。武汉市《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管理的通知》规定:对于申请转让且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出让土地, 以及申请转让的划拨土地、申请将用途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出让土地, 政府可以优先收购或依法收回, 并予以储备;对于确实不宜储备的土地, 在符合城市规划、土地供应年度计划的前提下, 原用地单位可以依法转让, 但应当按规定在土地交易中心公开进行。这一阶段明确, 对于存量土地交易, 政府优先储备, 政府不予储备的, 可以直接在土地市场公开转让;该阶段没有政府收回程序, 交易通过土地有形市场在供需双方之间完成, 政府按规定收取土地收益。第三阶段是委托交易制度确立阶段。以2009年武汉市新的土地交易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为标志, 委托交易制度正式列入市政府规章。
武汉市委托交易制度实施的主要程序和做法:第一步, 原土地使用人向国土部门提出存量土地交易申请, 国土部门将项目转规划部门办理地块规划设计条件。第二步, 国土部门综合分析土地市场现状、具体项目情况等因素, 初步确定地块是否储备。确定储备的, 由土地储备机构商原用地单位办理土地储备事宜;确定交易的, 拟定土地供应方案报市政府审批。第三步, 国土部门依据政府批准的土地供应方案,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地块, 同时完成土地转让过程。挂牌公告发布前, 国土部门按照土地交易规则确定土地出让、转让条件, 并督促原土地使用人单方签订土地转让补偿协议 (该协议作为交易文件的一部分公开, 交易完成后不得随意变更) 。第四步, 交易完成, 国土部门核发成交确认书, 组织土地竞得人签订转让人已签署的土地转让补偿协议, 并督促交易双方按协议约定履行交地、付款义务, 按规定核收政府土地收益, 与土地竞得人签订土地出让合同, 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二、委托交易在土地资产经营中的积极作用
武汉市实施储备优先下的委托交易许可制度, 其委托交易办理流程规范, 收益分配标准明确, 操作简便, 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创新性, 在土地资产经营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制度优势。
1. 委托交易与收购储备并重, 可以提高储备的效率和作用。
储备优先, 有利于政府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畅通委托交易渠道, 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性, 非重点项目以委托交易方式直接入市, 可以有效减小土地储备机构的资金压力和事务性压力, 有利于储备机构集中精力和资金, 开展重点项目收购、整理、储备, 促进储备效率提高。
2. 委托交易可以在保障供给、实现供求平衡、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 土地征用、居民拆迁、宗地收购 (收回) 谈判难度不断加大, 土地储备从立项、收购整理, 到储备完成、公开出让, 法律关系复杂, 时间跨度长, 工作效率偏低, 土地供应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委托交易规则明确、程序便捷、法律关系相对简单、办理周期短, 效率相对较高, 在满足土地供应需求 (特别是中小地块需求) 、发挥土地杠杆和调控等方面, 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同时, 通过委托交易向市场投放中小规模的宗地, 有利于中小企业投资房地产开发, 有利于缩短地块开发周期, 保障商品住宅有效供给, 活跃城市房地产市场。
3. 委托交易可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和政府收益, 实现双赢。
委托交易由原土地使用人申请交易, 同时办理出让手续, 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受让人, 交易价款由受让人按规定支付给政府和原土地使用人, 不发生融资成本、不存在中间环节, 有利于提高政府和企业的收益。而地块储备后出让产生的交易价款, 至少需要在政府、原土地使用人、金融机构、中间机构 (如地块管理、收购储备辅助机构等) 等主体之间分配, 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成本和中间费用。在委托交易中, 原土地使用人与政府按比例分配土地成交价款, 将企业与政府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 共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成果, 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4. 委托交易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 有利于从机制上规范土地出让行为。
委托交易在原土地使用人申请交易的同时, 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办理出让, 通过公开竞争形成土地成交价格, 政府土地收益按成交价款的一定比例直接核定。办理过程较协议出让、以市场价补缴政府土地收益的办理模式, 更加公平公正、简洁明了, 没有自由裁量权, 从机制上规范了土地出让行为, 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三、完善委托交易制度的几点思考
作为土地资产经营管理重要内容的委托交易制度, 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完善委托交易制度, 要坚持储备优先、计划管理。
对于政府重点项目、成片开发的新征地项目和旧城改造项目, 必须坚持政府统征和收购储备, 以促进城市规划落实, 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能力。对于中小规模的存量宗地, 可以采取委托交易方式直接入市, 减少土地流转环节、提高土地供应效率, 但必须严格落实土地供应年度计划, 实现土地供应总量、区域、结构、节奏平衡, 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 完善委托交易制度, 要针对土地用途改变, 分类确定政府土地收益征收标准和办法。
区别重新出让的土地用途, 武汉市现阶段按照成交价的一定比例 (经营性用途按50%、工业用途按20%) 征收土地收益。这表明, 原土地使用人获得的土地转让补偿, 与地块原用途相关度小, 而与规划用途相关度大。这种办法操作性强, 但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近期, 我市拟深入研究分析土地市场典型案例, 科学测算土地用途发生不同变化时的不同增值率, 进而分类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用途变化 (工业→商业、工业→住宅、商业→住宅、住宅→商业等) 的政府收益征收标准。
3. 完善委托交易制度, 要进一步优化办理程序, 妥善处理各类法律关系。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5
关于印发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中小企业局(厅、办),科技厅(局)、财政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
近年来,各类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市场发展较快,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额逐年上升,特别是知识产权交易量大幅增长,对推动各类资产流动,加快知识产权顺畅交易,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功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企业优化重组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现有部分产权交易机构也存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不清,交易方式单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成果转化率低,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保护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权交易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
针对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对部分省市产权交易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要求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联合制定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贯彻执行。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和运行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和调查研究,及时反馈与总结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有针对性措施,解决知识产权交易中出现的问题,促其有序发展。
附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财 政 部 国家 工 商总局 国 家 版 权 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二○○七年十二月六日
主题词:知识产权 交易市场 意见 通知
附件: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有关精神,加快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和发挥现有产权、技术产权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综合协调,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多元化,完善交易规则与制度,引导专业中介组织参与交易活动,促进知识产权公开公正有序交易,形成有效的保护和监管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促进各类知识产权成果通过市场进行转化,落实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实施有利的金融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化发展的互动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坚持重点布局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已形成的产权、技术产权、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条件,逐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制度,重点布局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避免重复建设。协调多级产权、技术市场、技术产权等市场发展,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流动。
三是坚持规范发展与探索创新相结合。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构行业组织和自律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围绕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环节,鼓励有条件的区域进行交易模式、交易品种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交易品种的标准化。
四是坚持加快发展与合理监管相结合。抓住我国重大战略机遇期,加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同时,加快建立有利于其发展的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规范交易主体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交易市场正常秩序,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机制和社会环境。
(三)总体目标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逐步构建以重点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主导,各类分支交易市场为基础,专业知识产权市场为补充,各类专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与国际惯例接轨,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充满活力的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二、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一)规范交易主体,提高交易质量。进场交易主体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在资金、评估、交易程序、运作方式、制度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等方面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水平,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较强。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交易主体信用制度,提高交易透明度与效率。
(二)丰富交易品种,创新交易方式。交易主要包含专利权、技术秘密、著作权及有关权、商标专用权、名称标记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具备条件的市场可交易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载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等品种。交易可采取转让、许可使用、合资入股等方式。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要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探索有利于企业股权流动、投资者便利进出的交易方式。
(三)建设交易市场,完备市场功能。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应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或认定并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备案的常设交易机构,可为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其功能主要提供信息审核、信息发布、组织交易、交易鉴证、结算交割等服务。
交易市场应具备必要的交易场所,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的交易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较完善的交易制度、交易程序和规范的运作方式,按规定公开披露交易信息,并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拥有专业从业人员,满足交易活动需要。知识产权可在省(区、市)认定的产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
(四)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现有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市场等基础上优化整合而成。积极推进专业化交易机构发展,逐步建立国家交易市场、区域性市场和专业化交易市场组成的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
(五)整合资源,配套服务。根据知识产权交易需要和业务特点,交易机构可实行会员制,选择服务好、信誉高、能力强的交易中介为指定服务机构,进场从事交易服务。
三、规范知识产权交易行为
(一)严格交易程序,履行必要手续。程序主要涉及知识产权的真实性审查、价值评估、信息披露、竞价和撮合交易、合同鉴证与结算交割等。项目挂牌成交后,由转让双方签订合同并履行鉴证等相关手续。
(二)健全内部管理,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须建立健全交易规则及登记托管、结算交割、交易监督等规章制度,并报地方监管部门备案,接受管理和监督。项目披露应包括项目财务、经营管理、研发、人才储备、资金使用、价格评估、盈利分析及限制性条件等信息,由项目所有人选择评估、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经纪会员委托代理。交易机构履行挂牌审核、信息内容认定和披露、交易方案确定和实施、交易主体和结算资金监管等职责,确保市场安全有序运行,保护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与运营网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参与知识产权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交易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信息的互联互通。
四、改进知识产权交易配套服务
(一)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有序运行,推进政策法规、信用服务、融资担保、资格认证及相关中介服务的配套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整合各类中介服务资源,积极发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和技术评估、风险(创业)投资、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知识产权顺畅交易提供支撑。逐步形成以知识产权交易机构为主,产权代理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创业)投资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和协调机制。
(三)加强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管理,提高执业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政策法规、执业能力培训及多种形式业务交流,提高市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培养一支多专业、懂法律、善经营的知识产权经纪人队伍,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政府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知识产权交易等市场发展,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交易市场或机构的信息平台与能力建设。
(二)建立适应知识产权交易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政策性银行按稳妥审慎原则,经批准应开展知识产权等的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贷业务。支持和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交易提供担保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化知识产权权益担保机制。研究开展知识产权权益托管服务。
(三)加大创业投资对知识产权交易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挥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可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
(四)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投融资新模式。拓宽风险(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经批准在发展较好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开展未上市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
(五)国家鼓励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进场交易。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和支持的项目所形成的非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国家机密的知识产权应进场交易,促进民间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和自然人所持有的知识产权进场交易。
六、加强领导和监督管理
(一)加强对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大指导与协调力度,及时发布交易信息,促进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法规和配套政策,促进交易市场的制度化法制化。
(二)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及部分省(区、市)级知识产权交易管理部门参加的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知识产权市场的指导和协调。依法建立和完善重大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审查制度。各业务主管部门要依法建立对知识产权等重大交易活动的特别审查机制,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履行监管职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双方若出现争议,应协商解决,必要时依法采取纠纷调解、交易中止、撤销交易凭证、交易终止等措施解决,并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对非法侵害知识产权、制销假冒产品和技术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国家和地方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部门,应依法实施管理,加强动态监管。通过年检方式,对交易不规范的机构予以警告并限期整改,对违反相关法律的机构依法予以中止、终止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手房网上交易三大软肋急待完善 篇6
8月1日起,深圳的二手房交易在启用统一的规范版本合同,而且买卖将一律通过“网上交易系统”。至此,深圳也成为二手房上网的城市之一。
从2005年春季至今,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率先执行。各地对二手房上网普遍持欢迎态度。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各地实行的二手房网上交易办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上海至今还没有完善资金监管制度,而在北京却难寻个人房源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易上的不便,由此公众希望得到改善,以便能够满足购房者不同的需求。
上网查房源快捷便当
在网上找二手房房源,既快捷又方便。根据北京市建委的规定,从今年7月1日开始,北京市通过二手房中介代理出售的二手房都应该上传至中介协会的存量房网上签约系统(www.breaa.cn)公示一天后,方可挂牌销售。
记者在中介协会网站“网上签约”专栏中看到,所有公示的房源,除了公示发布编号、区县、房屋坐落典型区域、户型、面积、拟售价格等信息外,还可按照以上6种方式分类查询。如想要在朝阳区亚运村内购买二手房,只需键入关键字“朝阳区”,然后选定“亚运村”,便能搜索到所有符合条件的房源。此外,该网页上还有网上签约相关政策法规、买卖合同示范文本查看、存量房合同下载、存量房网上签约政策问答等若干个子栏目,可方便查看。
在上海的网上二手房网(www.fangdi.com.cn)上,购房者可以通过“小区名称”等关键字进行查询,可以组合多种查询条件进行查询;同时,系统还提供全上海市106个板块的快速查询功能,购房者可以通过点击板块名称直接查找区域房源;或者通过电子地图查询,可以精确定位房产的位置,点击电子地图的房屋坐落位置,可以直接获得相关房源的详细信息。同时,网站还具有很多服务功能,如贷款计算、房源附近交通情况查询、地图查询等功能。
在深圳房管局的官方网站上(www.szfdc.gov.cn),也有“二手房源公示”专栏,专栏中公示17500多条由各大房产中介公司提供的房源信息,购房者也可以根据特定的区域进行查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通过房源上网并在网上完成交易,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得交易过程阳光化,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可能,如欺上瞒下吃差价等行为,使得交易过程更为规范。
各地做法大同小异
各地二手房上网之后,购房者可以通过各地的官方网站,找到自己满意的房源,然后与房产中介或者个人取得联系,洽谈房价。
下面我们就买方需要贷款的情形,来对各地二手房网上交易做一番对比。以上海为例,其具体流程如下:卖方申请网上备案一买卖双方达成交易意向→开立资金监管专用结算账户→买方申请贷款,同时签订买房合同、监管合同,并提出转移登记申请→买方支付首付款(进入监管账户)一买方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并办理抵押登记申请→房管部门受理处办理产权转移登记、抵押登记→贷款银行放款(进入监管账户)→受理处进行监管资金结算→结案(买方领取房产证、购房发票等凭证,卖方领取售房凭证和查收资金)。
记者从北京房地产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办理存量房网上签约系统用户备案、信息公示、网上签约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了解到,北京的网上备案流程与上述情形相当。不过其中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同一套房源在不同的中介公司挂牌时,其信息显示方式会有所不同:在北京,这套房源信息公示时显示多家机构及其联系方式;而在上海,则会按照先后顺序来显示中介机构的联系方式,只有当第一家挂牌一段时间而没有成交之后,才会显示第二家中介公司的联系方式。而记者也发现,上海宣示的联系方式以各个公司的办公电话为主,而北京则以具体的经纪人手机号码为主。
就深圳、天津的情形来看,其网上房源信息比较简单,没有北京、上海那么详实。如深圳的二手房源信息仅简单的项目名称、区属、面积、用途、意向价格(万元)、代理中介名称等信息,而天津的挂牌信息量与之相当,而且上网挂牌量非常少。
运作尚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各地二手房网上交易已经执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是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如上海的资金监管、北京的个人房源信息难找等,以及各地为手拉手交易所做的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等,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资金监管尚未到位 记者了解到,虽然近期网上二手房网系统再次升级,网上交易更为方便,但是资金监管难以执行的现状尚未得到真正改善。
以上海为例,由于引入资金监管程序之后,卖方获得售房资金的时间会延长20天以上,同时交易过程也会变得较为复杂,这使得房产中介和卖家都不愿选择资金监管。据了解,目前二手房交易资金主要由中介公司来代为监管,购房者的第一笔购房资金,一般都会存放在中介公司的账户里,等到办完购房手续之后才转入卖方的账户中。在这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此前在天津、合肥等地发生中介卷款潜逃的案件,就是由于没有独立第三方进行资金监管造成的。
个人信息需补充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杨先生最近准备买房,他想省下一笔中介费,因此不想通过房产经纪人来办理买房手续。但他在网上查询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个人发布的房源信息。
北京市建委对个人房源上网公示做了相应规定:个人需要通过存量房网上签约系统发布房源信息的,可持房屋所有权证及身份证件到中介协会办理信息公示。但是记者发现,在现有的近9000条房源信息中,却并未将个人信息与房产经纪公司的房源区分开来,导致消费者无法成功找到个人房源信息。
记得在2005年春季,上海二手房上网之后,曾经把个人与中介的房源都区分开来,这样方便购房者选择。但在此前不久,上海对网上二手房网系统进行改版之后,未把个人与中介的房源信息区分开来,可能是考虑到个人“手拉手”交易完成难度不小,再无存在必要。
但是北京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对于刚刚推出的系统,而且亦允许个人的房源信息进行公示,因此有必要专门辟出一个频道,来集中发布这些信息,供购房者选择。
手拉手交易难完成据了解,虽然二手房上网交易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买卖双方“手拉手”、通过中介提供全程服务或者选择由房贷服务公司提供与银行贷款相关的服务等。不过,从已有的相关推行情况来看,目前二手房网上交易的“手拉手”方式似乎暂时无法由购房的上、下家单独完成,因为同时缺乏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来平衡卖家买家之间的关系,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手拉手交易难以成功。
对此,有关人士指出,在二手房的交易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需要有业内人士进行处理。这是由于大多数交易双方不可能对所有二手房的交易程序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同时在有关合同签订等方面也需要相关人士把把关,这时就需要中介公司的法务部或者专业贷款公司提供帮助。
据了解,目前二手房网上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包括房地产交易中心、银行、中介公司、房贷服务公司、置业担保公司和评估公司等。从以上各机构的作用来看,主要分为信息平台和服务两个主要内容。而对于交易双方来说,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其中的服务。但是目前各地尚难以找到这样的机构来提供服务,因此“手拉手”交易设想虽好,但是却难以实现。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7
一、对不公平关联交易的现状制度分析
不公平交易的发生, 主要是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滥用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的结果;提出关联交易有关问题的目的并非禁止关联交易, 而是规范关联交易, 防范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的发生。不公平关联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编制虚假利润和制造虚假资产;2、公司为关联方提供担保;3、占用公司资金或无偿拖欠公司货款;4、控制股东与公司进行不公平的资产买卖;5、收购或转让股权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通常交易条件;6、控制股东的债务与公司债权充抵;7、控制股东掠夺公司利润。我国的关联公司普遍存在利用从属公司的独立人格, 通过非法关联交易, 歪曲公司治理结构、虚增资本、粉饰业绩、操纵利润、规避法律或逃避债务税务, 妨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阻碍资本正常流动, 引发公司财务风险, 通过不在当竞争加固企业联盟导致垄断, 侵害竞争对手、从属公司以及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等问题。
发生不公平关联交易是控制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滥用其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的结果。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公司法人制度不过是股东为降低投资风险、谋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借以实现其盈利目标的工具, 作为一种议事规则也是公司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亦有可能被曲解和滥用。控制股东利用其资本优势和选择管理者、作出重大决策、请求分配股息等权利, 拥有了对公司实际控制的能力, 利用自己所控制的公司的决策权实现个人或少数人的逐利主张, 甚至将公司作为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工具, 追逐其利益的最大化。但其因逃避法律或契约义务受到法律追究时, 往往又主张只承担出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 致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董事有时运用其控制权, 利用家人、朋友与公司做交易, 目前法律还没有未纳入关联人范围, 因而在认定时就比较困难, 其中表决回避制度并未成为广泛规定, 而是仅限于上市公司关联董事, 未充分规制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 尤其对于如何证实违法关联交易及判断关联交易的公平性尚未规定统一且具操作性的标准, 这些问题仍有待于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 现代公司法人制度中“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多数决”等原则本身的缺陷和被曲解和滥用成为不公平关联交易发生的重要因素。防范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关键对滥用这些原则的行为作必要的限制。
二、完善预防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的法律制度
防止因资本多数决的滥用而导致不公平关联交易的产生。对于因不公平关联交易而导致利益受到侵害的中小企股东, 可以通过完善中小股东选举权表决权制度、中小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公司非执行董事制度, 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从程序及实体方面确保受害者的利益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
(一) 完善中小股东选举权表决权制度。
公司进行选举董事、监事时, 当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不足半数, 股东依一股一票表决权所得的投票权平均地投给自己提名的候选人, 可能会出现自己所信任的候选人无法被选举为董事或监事。我们可以通过补充选举规则, 强化少数股东的选举权。即当在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监事时, 股东每拥有一股份, 便获得与候选的董事、监事职位总数相同的投票权, 从而股东可以依自己所持有的股份数与候选职位总数的乘积所获得的投票权, 在候选人数范围内决定自己提名的候选人数并予以投票。即股东既可以把所有的投票权集中选举候选人。从而有效地保障少数股东将代表其利益和意志的代言人选入董事会和监事会,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少数股东与多数股东的利益关系, 预防不公平关联交易的在决策程序中的“合法化”。当某一股东与股东大会讨论的决议事项有特别的利害关系时, 该股东或其代理人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权的制度。它有利于堵住拥有多数股份的控制股东在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交易中滥用表决权的可能性, 对于防范不公平关联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
(二) 完善中小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当有控制地位的股东迫使公司为不公平关联交易行为使公司利益受损时, 由于控制股东牢牢控制了公司, 而且往往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公司很难、甚至不可能向侵权人提起诉讼, 以挽回公司的损失。此时, 由于公司的利益是股东利益的根本所在, 少数股东的利益间接受到损害。为防止某些恶意股东滥用股东代表诉讼, 滋扰公司, 破坏公司的运作体系, 可以对原告的身份、持股时间和持股数量作相关规定。很显然, 代表诉讼的原告必须是公司的股东。在持股东时间上, 原告必须在侵害公司权益的行为发生时持有公司股份, 原则上股东不得对其成为股东之前公司受到的损害提出代表诉讼, 但如其行为或后果在原告成为股东之后仍在持续进行或对公司产生影响, 他们便有权提出代表诉讼。在持股数量上, 可规定原告股东单独或共同持股的最低比例, 可规定不低于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控制股东、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对公司负有信义义务的人均可作为被告,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及少数股东的利益。
(三) 完善公司非执行董事监管制度。
即规定大股东以外的社会知名人士在董事会中的任职比例。非执行董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他们通过定期参与董事会的决策活动而对执行董事起到监督作用。非执行董事在保障关联交易公平、公正、合理进行方面, 扮演着重要角色。上市公司审议需独立董事事前认可的关联交易事项时, 相关人员应于第一时间通过董事会秘书将相关材料提交独立董事进行事前认可。独立董事在作出判断前, 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专门报告, 作为其判断的依据。公司不应对所涉交易标的状况不清、交易价格未确定、交易对方情况不明朗的关联交易事项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非执行董事有责任保证关联交易是根据正常商业条件进行的, 并不比公司与第三者进行类似交易的条件差, 只有得到非执行董事的签字确认, 关联交易才能生效。
(四) 完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控法律制度。
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募集资金使用、重大投资、信息披露等活动的控制, 建立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划分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对关联交易事项的审批权限, 规定关联交易事项的审议程序和回避表决要求。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用于收购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资产 (包括权益) 的, 应当确保在收购后能够有效避免同业竞争及减少关联交易。上市公司确定公司关联方的名单, 并及时予以更新, 确保关联方名单真实、准确、完整。公司及其下属控股子公司在发生交易活动时, 相关责任人应仔细查阅关联方名单, 审慎判断是否构成关联交易。如果构成关联交易, 应在各自权限内履行审批、报告义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大额非经营性资金往来、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事务等事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作为检查和评估的重点。
三、健全关联交易中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制度
1、关联交易人的法律责任认定。关联交易直接涉及关联人的切身利益, 在其进行交易时大多会牟取私利而违背诚信义务, 实践中可从审查关联交易的目的是否正当, 交易动机是否出于操纵市场、转移利润或财产、虚构报表、逃避税收等恶意, 以考察关联交易。关联交易通常表现为关联公司之间就收益、成本、费用与损益的计摊不合理或不公平, 涉及价格方面常表现为显著低于国际或国内市场上正常合理价格, 变相转移利润, 给予关联公司 (如代理商) 高额利润, 无息融资或以明显低于正常融资成本之利率相互借贷, 对部分人员给予高额工资。因此, 我们应当参考市场交易惯例, 并参考审计、评估等专业机构的鉴定意见来认定关联主体是否滥用控制权。关联交易人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给公司造成现实的或明显可能的损失, 侵害了公司、中小股东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2、关联人应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公司法并不禁止关联交易, 合法的关联交易, 法律给予保护, 但对于关联人违反诚信义务的关联交易, 关联人应对公司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 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若关联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 给公司其他股东、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关联人应对内向公司或其他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对外向公司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董事应承担的监管法律责任。董事应当对授权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监督。董事审议授权事项时, 应当对授权的范围、合法合规性、合理性和风险进行审慎判断。董事审议重大交易事项时, 应当详细了解发生交易的原因, 审慎评估交易对公司财务状况和长远发展的影响, 特别关注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方式掩盖关联交易的实质以及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行为。董事审议关联交易事项时, 应当对关联交易的必要性、真实意图、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作出明确判断, 特别关注交易的定价政策及定价依据, 包括评估值的公允性、交易标的的成交价格与账面值或评估值之间的关系等, 严格遵守关联董事回避制度, 防止利用关联交易向关联方输送利益以及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 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在作出判断前, 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独立董事应当对关联交易 (含公司向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提供资金。) 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
参考文献
[1]许彩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若干问题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年第12期)
[2]刘新虹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对策谈政法论丛 (2002年第4期)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8
1 修改和完善网上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在鼓励网上交易发展的前提下, 应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与传统交易模式不同的新问题, 结合网上交易的特点对原法条进行修改和补充, 要将在线信息披露制度、无因退货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信用评价机制等纳入立法规范之列,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网上交易行为, 构建网上交易模式下有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体系。
1.1 在线信息披露制度
网络环境下, 经营者的优势地位显而易见, 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使消费者处于交易的劣势地位。因此, 有关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就规定网上交易中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要大大高于传统的交易形式, 从实质上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信息对称。常见的规定形式有列举式, 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是易于操作, 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来规范经营者的在线信息披露义务, 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纵览我国现行国家级立法, 由于不是专门规范网上交易, 故所列规定主要针对的是传统购物方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没有规定缔约前经营者的告知义务和提示义务。而《产品质量法》中关于产品或产品包装的信息仅存在于商品的包装或说明书中, 网上交易模式中的消费者只能在购买商品后才能得到这些信息, 这样很大程度上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 只有全面地规定网络经营者的在线披露制度, 才能真实而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故建议应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 明确规定网络经营者在线信息披露义务, 要求网络经营者应在网站的主页上以明示的方式清晰的公布出完整、真实并且准确的信息, 不得利用任何手段以任何方式欺骗、误导消费者, 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1.2 无因退货制度
网上交易模式中, 消费者了解和认识商品主要通过生产经营者的介绍和有限图片的展示, 不能像传统交易模式中亲自触摸、检查、选择商品, 更没有机会检验商品, 再加上网上交易的即时性, 就无法避免消费者购买到自己不满意的商品。
针对这种情况, 许多国家法律规定了“冷却期”或“犹豫期”, 即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内可以使用商品或无条件的解除合同, 退回商品, 除非有例外情形, 经营者不得拒绝, 这就是无因退货制度。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关于无因退货的直接的规定, 只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其颁布的《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作出相关规定。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也可以看出, 一般在产品不合格或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消费者才可以要求解除合同或退货, 其要求和条件都是比较高的。即使规定了无因退货制度的《暂行办法》相对于欧盟及台湾地区的规定来说, 也增加了尚未使用这个条件。因为使不使用这个概念不好界定, 很容易产生纠纷, 并且有很多东西都是用过后才知道好坏, 所以欧盟及台湾地区都没有做要求。
另外, 欧盟的《远距离规则》和我国的《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都规定了无因退货的例外情形。这种例外情形主要是针对有时效性的或数字化的商品。
对于时效性商品来说, 如果超过时效, 商品已经没有价值, 再对其进行保护也没有意义。例如报纸刊登的都是时事新闻, 时效过后, 新闻也就没有价值了。
对于数字化商品来说则很容易复制, 而消费者从网络上购买数字化商品后, 常常在电脑里做备份, 如果消费者可以在“犹豫期”内行使无条件退货的权利, 那么经营者则可能要承担部分消费者在复制数字化商品后要求退货的投机行为而造成的损失。经营者无法查证消费者是否做了备份, 这样显然有失公平。基于上述理由, 所以数字化商品不宜适用“无因退货”制度。
1.3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越来越成熟, 信息复制和传播的速度是无法估量的。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一方面在快捷的收集与传播个人信息中创造了商业利用的巨大空间;另一方面, 一些不法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会不择手段来获得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如消费者的个人爱好, 职业, 家庭状况等相关信息。但是消费者却不知道自己的这些信息已经泄露。据报载, 对美国50家最有实力的公司调查显示, 有70%的公司将自己雇员的信息透漏给银行、房地产公司及慈善机构。而一些已经失败的网站为了安抚投资人, 往往出卖用户信息以期最后捞一笔收入。
网络环境下, 这些对个人资料的不当使用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人资料的失控。这种资料的失控给个人造成了极大干扰, 无法拒绝的垃圾短信, 删除不尽的垃圾邮件, 更有甚的是上门推销。笔者认为, 目前保护消费者隐私在法律上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界定哪些个人资料属于隐私信息, 应加以保护;二是经营者收集和使用个人资料的原则。
2 强化政府教育和监管
网上交易的特性决定了消费者在进行网上交易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而且还应掌握计算机和一定的网上交易实务及一些国际网上交易法规等, 这对消费者的要求过高, 所以政府除了制定有关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外, 还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对网上交易的监管。
政府对网上交易实施监管,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政府尊重企业从事网上交易活动的积极性, 尊重企业的营销方式。第二, 加强政府部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政府部门电子政务水平,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力争达到“以网制网, 以网管网”的水平。第三, 强调网上交易的全程监督,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 即加强对市场准入监管、市场主体资格认定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等。第四, 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沟通, 促进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电信管理部门、信息产业管理部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的分工协作, 确保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3 规范市场主体,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信用评价机制
因为网络具有虚拟化、远距离等特点, 往往导致交易双方发生信任危机。数次网上调查显示, 阻碍网上交易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消费者对网上交易安全的担心和忧虑。如何让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放心, 从而树立网上交易的信心, 这将是解决网上交易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网上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和信用评价机制是解决此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1 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
市场准入制度, 是指对企业或其他主体进入某领域或地方市场从事活动施加限制或禁止的制度。当前, 网上交易的参与者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网上交易在这方面比较宽松, 很多中小企业和商家没有营业执照, 使消费者难以确认其身份, 商品质量没有保障。通过健全网络经济的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一定的门槛标准, 过滤不合格的主体, 对现有的主体进行审查, 为网络经济把好入口关, 从而确保网上交易有一个规范的基础。
从事网上交易的企业在网上从事商业活动的前提条件应是得到经营许可证。那些资信条件、技术条件不符合条件或不能提供生产许可证等有效证件的企业, 不能从事网上交易活动。这样就从源头上控制网上经营企业的资质和规模, 减少欺诈行为发生的可能, 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 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 如果没有了信用, 以契约为基本形式的交易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当现代经济延伸到网络上的时候, 信用更凸显了其重要性。构建信用评价机制, 在惩戒不能完全适当履行义务的经营者以及有欺诈行为的经营者的同时, 也警示了其他经营者, 从而也规范了网上交易的环境。
实践中, 网上交易活动中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诸多网站的重视, 针对这一问题, 相关网站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易趣网的信用评定体系;阿里巴巴网的“诚信通”等制度。
但是, 这些都是网站自己建立的信用评价机制, 这些信用评价机制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一个权威的、中立的信用评价机构来统一评价标准, 如消费者协会的“消费者信得过企业”、环保组织的“绿色食品”标签、ISO质量认证等。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及金融和保险机构的共同努力。
4 建立畅通的争议解决机制
网上交易的迅猛发展伴随着纠纷的不断出现。实践中, 投诉渠道不畅通是消费者寻求救济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应在吸收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畅通的纠纷解决机制, 以促进我国网上交易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网上交易的特殊性决定了一旦发生纠纷, 就无法避免地会产生管辖问题, 也就是案件由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的法院来审理争议?网上交易纠纷的的管辖权问题已成为各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的难题。在互联网发展较早并相对成熟的美国, 针对网上交易纠纷的管辖权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在我国现实的网络环境中, 可以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司法实践, 分析研究它们的判例原则, 以达到法院对网上交易纠纷案件管辖权的基本一致。结合我国国情, 本文认为, 网上交易纠纷管辖权的问题, 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通过制订统一的国际公约和规则, 使公民在网络纠纷中受制于统一的规定的约束。同时建议生产经营者在从事网上交易活动时, 尽量在电子合同中与消费者约定解决争议的法院和法律, 以避免外国法院主张管辖权的风险。
网上交易毕竟是个新生事物, 对于网上交易中消费者的保护问题也远非如此, 它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网上拍卖等很多问题。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网上交易的研究中去, 建立一个合理的消费者保护法律框架, 建构出自律有序的网上交易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卫华, 金朝武, 王静等.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M].法律出版社, 2001.
[2]高富平.电子商务立法研究报告[M].法律出版社, 2004.
[3]梅绍祖.网络与隐私[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上海信息化办公室编译.国内外信息化政策法规选编[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5]张楚.电子商务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尚晓玲.论在线交易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6) .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9
1. 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
新时期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 不能再就资产 (源) 论资产 (源) , 为管理而管理, 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创新管理模式。
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 必须将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勘探、施工管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招投标、政府采购项目, 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采矿权招标挂牌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公共权益与服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发包出租国有资产等, 全部集中公开交易, 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专家评委、统一运行规则、统一进场交易, 健全完善一整套科学合理制度, 明确规定不经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 国土、房管、工商、公安等部门不予办理有关手续。遂平县经过近三年的运作, 取得了初步成效:规范了招投标产权交易行为, 减少了流失浪费, 有效防止了私自购置、处置资产和挤占挪用资产收入资金现象的发生。
2. 健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
为从根本上扭转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分散承办、多头监管、管办不分的局面, 公共资源交易采取一委一办一中心管理运行模式, 一委:即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 为公共资源的决策、协调、监督机构, 主任由政府首长担任。一办:即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对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指导协调并履行再监督职能, 主任由监察局长担任。一中心:即交易中心, 具体负责办理交易业务。
交易中心将原分设各职能部门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药品采购、土地交易、国有资产转让等工作集中统一起来, 规范运作、规范管理, 统一办理进场交易登记、招标申请、投标报名等相关业务, 统一发布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 为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 建立管理、使用综合性评标专家库, 对进驻交易中心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
3. 搭建规范统一的交易平台
为了实现由过去分散办理到集中办理, 达到资源共享、降低交易成本、规范操作的目的, 必须建立更加规范统一的交易平台, 在制定出台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国有集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管理办法的同时, 交易中心要制定更具体的监管办法, 对评标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化监控手段, 由总监控室对各开标、议标活动通过同步声像监控录制, 对交易活动进行监督, 并对专家库进行整合, 对于评委的抽取和使用, 交易中心指派专人负责招评标专家库的维护, 使用专用的评标专家管理系统对评标专家进行电脑随机抽取语言通知, 确保参与投标专家名单的保密性。
4.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体系
我国董事自我交易规则评析及完善 篇10
自我交易作为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 在各国公司运作中广泛存在。随着在世界范围内关联公司、集团公司的迅猛发展, 自我交易在公司交易行为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自我交易一方面作为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 可以起到实现公司的规模化经营、节约交易成本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公司与经营者或控制股东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上的冲突, 不公平自我交易极易发生, 公司利益被侵占的潜在风险非常大。
二、董事自我交易的法律界定
(一) 董事自我交易的分类
自我交易的一方主体是公司, 另一方主体是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
1、从交易主体上划分, 自我交易可以分为:
(1) 董事与公司之间的交易。 (2) 控股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交易。 (3) 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之间的交易。交易主体不同, 自我交易的规制方式也有诸多不同。围于篇幅有限, 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董事自我交易。若无特殊说明, 下文所称自我交易, 仅指董事自我交易。
2、根据交易形式的不同, 自我交易可以分为直接自我交易和间接自我交易。
(二) 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及其完善
要理解董事自我交易, 首先要看法律怎么怎么规定。新《公司法》第61条规定, “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活动的, 所得收入应归公司所有。董事、经理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外, 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其中第2款是规制董事自我交易的专项制度, 从该规定看, 我国公司法对自我交易界定范围不够科学, 尤其是界定范围过窄, 大量的间接自我交易未能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笔者建议我国公司立法以概括法和列举法相结合的方式界定董事自我交易。
概括法, 是指用抽象的意思总结某一类行为或观点, 但概括法容易造成对法律的理解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 其结果势必影响到法律的适用。
列举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 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但是列举法过于机械容易挂一漏万, 很难周全地穷尽外延。因此, 好的概念界定办法是以概括法界定自我交易的内涵, 以列举法划定其外延, 可以扬长避短、统筹兼顾。
三、董事自我交易的强制披露机制
虽然沪深两市的《上市规则》对董事披露义务作了初步规定, 但由于这些规定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 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因此有必要在《公司法》中作出全面明确的规定。
然而, 新《公司法》关于董事自我交易披露机制的规定几乎是空白,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要完善我国公司法中的董事自我交易规制制度, 披露机制的建立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 公司法应当对董事自我交易披露机制予以明文规定
公司法中应明确要求利害关系董事承担披露义务, 并将利害关系董事履行披露义务作为自我交易的生效要件之一。
(二) 公司法应当确定利害关系董事披露义务的内容和范围
笔者建议我国公司立法中, 应当规定利害关系董事披露义务的内容和范围, 包括利害关系董事是否享有利益, 享有利益的性质和程度, 以及利害关系董事知道足以影响董事会或股东会决策的有关交易的所有其他重要事项.
(三) 公司法要规定利害关系董事履行披露义务的时间和程序
一般应当要求董事在知道存在利益冲突时即应披露, 但最晚不得迟于在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就此交易投票表决之前披露。
(四) 公司法应当规定董事披露的形式
原则上应当以书面形式等易于股东或非利害关系董事获得并存档的形式进行披露。
四、董事自我交易的审批机制
我国新《公司法》第125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 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 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 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 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 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新《公司法》第149条规定, “董事不得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 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新《公司法》针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分别在第125条与第149条区别规定了不同的审批机关。笔者认为此区别规定似乎意义不大, 并且容易造成新《公司法》规定前后适用的矛盾, 建议统一审批机关。参照各国立法, 立足我国的现实, 笔者建议我国采用“董事会批准为主, 股东大会批准为辅”的审批模式, 原因有三:
1、我国公司结构中的监事会权限有限, 难以担此大任。我国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不高, 公司法授予监事会的权力微乎其微.“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 监事会只能提出“罢免的建议”, “当董事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 监事会只能要求“董事予以纠正”, 无权要求其赔偿公司损失.可见, 监事会不可能担当起监督董事经营行为的重任, 自然也不适合充当自我交易审批机关的角色。
2、股东会是非常设机构, 一般一年举行一次, 临时召开又受到时间和费用的限制, 如果由股东大会作为所有董事自我交易的审批比关, 势必延误商机, 抑制公司活力.再者, 加上交易成本、集体行动问题等因素, 所以各国往往都没有规定股东会作为自我交易的主要审批机关。
3、董事会作为董事自我交易审批机关的优势十分明显。董事会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监控利害关系董事的行为, 同时又没有股东会的局限, 所以, 将董事会作为自我交易的主要审批机关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 某些特定类型的自我交易, 例如交易数额巨大的自我交易, 还是应当交由股东大会批准。同时, 立法应当充分尊重公司的决策权, 允许公司自由选择是否追认自我交易, 并赋予其相应法律效力.
此外, 笔者建议在公司法中, 将董事会批准和股东会批准的法律效力明文规定下来。将董事会批准或股东会批准作为自我交易的生效要件, 未经批准的自我交易不产生效力。另外, 还应当确立董事会或股东会追认权, 未经批准的自我交易, 董事会或股东会有权追认。至于我国是否要借鉴英美等国家关于‘责任豁免效力, 的规定, 对我国司法实践施加一定影响,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 笔者建议暂不引入。
五、董事责任追究机制
“唯法不足以自行”, 倘若只有义务规定, 没有责任承担, 仅仅停留在条文和字面上, 再多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新《公司法》第21条规定公司董事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 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董事的损害赔偿责任。我国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相比较而言, 民事责任应当是董事责任最合适的责任形式.但是, 仅有损害赔偿责任这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是不够的.它的违法成本过低, 惩处力度太弱, 其威慑力不足以遏制利害关系董事转移公司财产的欲望.笔者认为, 除损害赔偿责任之外, 我国公司法还应当要求董事返还不当得利;此外, 为了增强法律的威慑效果, 对于某些特别严重的违法行为, 应当要求董事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8年。
[2]施天涛:《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8年。
[3]吴越:《企业集团法理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8年。
[4]张开平:《英美国家董事法律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8年。
[5]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 (上中下)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罗伯特.C.克拉克著, 胡平等译:《公司法则》, 工商出版社, 1999年。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 篇11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意见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涵义、起源和发展
所谓“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激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污染排放指标,这种指标作为“环境容量资源”“有价资源”或“储存”起来以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之需,或在企业之间进行有偿转让的一种制度。
排污权交易起源于美国,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提出,又称买卖许可证交易制度,是指确定一个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不超过该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各排污单位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减少排污量以保护环境的制度。它是把环境容量转化为一种商品,即出卖环境的纳污能力,并将其纳入价格机制的一种环境经济手段。[1]
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我国从1991年就已经开始了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排污权交易是当前深受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发展政策,它通过赋予环境容量资源价值,确定产权,并允许产权自由转让的方式,通过有效配置环境容量资源,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成为实施总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二)构建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在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是1989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环境管理“五项制度”提出,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的排污权交易起到了节省治理费用,保护环境质量的效果。[2]在排污权交易中,污染物的排放指标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总量,用节约下来的污染排放指标,由企业“储存”起来以自身扩大发展之需,还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商业交换,获取不菲的交易费。[3]这就促进了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
其次,有利于企业发展,形成合理工业布局。在一个社会排污总量限定的情况下,排污权交易有利于促进企业研究开发、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排污权交易有利于形成无污染、低污染的工业布局,也有利于遏制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的“寻租”行为,而且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存在有利于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扩大环保的群众基础。[4]
最后,有利于减少治污的成本,促进效率。实现排污权交易的途径是建立可转让的排污许可市场,通过排污许可市场提高分配治理费用的效益。专家普遍认为,排污权交易这种市场化手段,将有效地促使排污者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主动减少排污,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使社会总体削减费用大规模下降,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运行无法律规定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法》中规定,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向环保主管部门申报登记;1989年,国务院又进一步批准了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而相对于排污交易,国内只有地方性规定,缺乏高位阶、高效力的全国人大立法(太湖的试点也只是国家财政部环境总局的一个行政批复)。2005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曾经透露正在酝酿制定“排权交易条例”,但是,该条例因各种利益主体难以达成一致而没有出台。从法律层面讲,要推行排污权交易、建立排污权转让市场,首先从法律上确认排污权,目前我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承认环境权,更不用说排污权。鉴于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我们有必要将环境权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法律上确认排污权,保障可用于交易的富余排污权和其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品交易一样;从法律上保障有权出售富余排污权的卖方和有需要购买排污权的买方,以及从法律上规定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规则和管理机构。因此,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想顺利的建立并有效实施,必须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上给排污权交易制度相应的法律地位。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不完善
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他们是把排污权交易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政府与排污者之间的交易, 首先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某区域的环境质量准、污染排放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排污总量,然后由政府以招标、拍卖、定价出售、无偿划拨等形式将排污权发放到排污者手中,完成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也就是排污权的初始分配过程。一级市场一般不需固定的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临时确定。二级市场是排污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排污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相对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等。但我国目前的二级市场相对比较混乱,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的规范。且我国现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尚存在较多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子,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力度不大。
(三)環境监督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在各环节都制定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该政策的实施。政府监管不力,排污被罚成本低,造成企业偷排废物。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暗访发现某大型企业偷排超标废水,仅2002年就偷漏排污费l000万元,而罚款的数额极其有限。该企业投入115亿元建设的污水治理设备却闲置不用,不少企业的污染处理设备仅仅是应付检查的道具。我国对环境违法者的制裁一般也只是责令停工、限期整改,低额罚款对于大型企业起不到威慑作用。违法排污成本低是造成这企业偷排污的主要原因。另外,监测设备不能提供有效数据,企业购买排污权的数量没有依据。例如,火电厂作为二氧化硫的重点排放企业,近年来,我国有180家火电厂安装了近400套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但目前运行正常的只占20%,80%因质量问题间断运行或不能运行。这是由于在购买设备时,排污费申请使用与指定产品挂钩,用户根本不关心产品的质量、功能,只要安装上就行,此外购买监测设备时还存在招投标不规范的现象。
四、完善和构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任何一种新规制手段的运用都会带来新的法律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可能在该制度真正付诸实践前被遇见”。 [5]第一,立法上应明确排污权及排污权的私权利性质。目前我国环境主管部门颁发的排污许可证所确认的排污权是一种行政性的个人公权利,不具可自由转让交易的私权性质。[6]第二,排污权交易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将环境容量作为一种资源管理基础上的,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和配套制度的法律法规,才能确保排污权的合法性、保障企业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自由买卖、信息共享,促进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将排污权交易制度写入环境法,以法律形式明确环境是可利用的资源,同时由地方政府或环保部门制定具体操作细则,促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二)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
在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把排污权交易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般来说,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污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污者,可以采取无偿给予或低价出售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污量大的排污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我国应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积极培植交易市场,探索公平、合理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法,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机制和专门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一方面,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的主导地位。具体而言就是排污交易的价格应由市场决定,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总量控制的目标和初始量的分配。另一方面,扩大排污权交易的区域和主体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是排污者,都有资格根据自身需要在市场进行排污权的交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应享有交易排污权的权利,运用市场机制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管理,把环境保护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加强政府对排污权交易监管力度
现在的环境监管产生于这样一个理念:如果没有环境监管,生产者就会将其环境花费外部化,即将此花费转嫁给政府或社会公众。[7]所以在法律上制定准确的排污总量,以确保政府削减污染物排出总量目标的实现。此外,要在法律上对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总量设计、调查和检测、总量分布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规范初始排污权的分配,加强监管,杜绝“寻租”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从过去直接发放排污权额度的主导者转变成为排污权市场交易的监督、保护者。政府要在重点污染源建立排污交易政策,实施监督管理系统,努力提高维护和管理排污权市场竞争交易秩序的能力。此外,通过买卖排污权来保护环境,将使政府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尤其是直接经办交易的工作人员权力扩大,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左右排污市场,进而影响整个环境保护事业,因此,对有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防止他們利用许可证的买卖谋取私利,是实现政府有效监督管理的重要保障。
五、结论
在环境质量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探讨新的环境管理与环境保护机制,是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的一种积极举措。我国政府在针对全球积极保护环境的背景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排污权交易制度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带来很大契机。因此,立足本国国情,在坚持借鉴和吸收国际社会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大胆革新立法技术和立法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究问题的本质,是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科学途径。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小棠.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浅析[J].中国环境报,2007,(8):23.
[2]高长思.关于排污权变易制度的若干思考[J].兰州报,2007,(3):32.
[3]马红.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化[J].企业家天地,2006,(10):15.
[4]李剑.排污权交易的优越性不容置疑[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1):23
[5]Maria Lee,Emissions Trading as a New Dimension to European Environment Law,London: Butterworth Ltd,2003,P54.
[6]曹明德.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4):9.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 篇12
关键词:校园,二手交易,市场
一、培养和完善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社会形势的需要。我国正在全力以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中央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 使所有物质能够实现一用再用, 充分挖掘物的潜在使用价值, 尽可能地减少对源生物质的耗用。
2.学生群体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用品的升级换代更新加快, 很多同学希望处理掉旧产品, 购入新产品。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 面临大量物品的处置问题。
二、培养和完善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前提条件
(一) 需求客观条件
1. 消费梯级分化。目前,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日趋明显, 这一点亦体现在了大学生身上。消费的层次差异为学生二手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 高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高校教学模式中, 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课程, 新旧教材。
3. 部分大学生“求实、求廉”的消费心理。这类群体在购买之前, 会对产品进行信息收集和价值分析, 选择相对低价的产品来节省开支。
4. 科学发展观念深入。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和认可。
(二) 供给客观条件
1. 随着科技发展, 产品更新加快。学生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 愿意为买“新”而卖“旧”。
2. 毕业班同学旧物处理。准毕业生总有众多不需要带回家的东西, 需要处理。这是校园二手交易的最佳货源。
3. 创业手工达人推动。手工达人乐于对回收部分二手衣物, 局部处理成布贴画, 布艺手袋、零钱包、手机袋等出售, 赚取差价。
三、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
1.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为了处理闲置物品, 部分学生采用张贴小广告, 临时搞跳蚤市场等方式。虽处理了部分物品。但是信息不对称, 时间短, 成交率低。
2.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学生二手物品, 有“小而散”的特点, 使零售实体店占最大优势。但是, “小而散”也导致店铺需要各种各样的存货, 需要前期投入一笔为数不小的资金。高校的毕业季是6、7月份, 亦是旧货回收的黄金时段。这段时间需要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操作。然而, 这段时间亦是低年级学生的考试月, 造成冲突。由学生组建的高校二手交易实体店前景堪忧。
3.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网络交易平台迅猛发展。目前, 二手交易网站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拍卖网站, 二是论坛平台, 三是高校校园二手交易网站。其中, 拍卖网站交易时间较长、需要耗费交易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模式适合于价值较高的商品, 不适合于大学生的闲置物品。而以论坛为平台的交易模式定位比较初级, 交易信息只是论坛的一项内容而已, 论坛毕竟不是专业的交易平台, 一般没有按商品分类, 用户查找也不方便。相对而言, 校园二手交易网站是高校二手交易的专业网络平台, 具有多方优势, 可也始终无法逃避网店的特定弊端, 如商品描述不实, 商家无诚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四、培养和完善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对策
(一) 加强二手交易体系建设
1. 一个成熟有序的二手交易市场背后, 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淘宝网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完善行业准则, 制定准入体系, 签订诚信商家、七天无理由退货等条款, 买家也开展实名认证。这都很好地保护了交易双方的权益。而校园二手交易平台正缺乏这类保护措施。致使相对规模较大的校园二手交易平台提供的信息部分是虚假信息。而很多论坛的二手交易帖都变成高校周边商家的广告宣传地。故而要更加借鉴他山之玉, 完善信用保障, 信用评价体系, 加强网络监管。
2. 零售实体店的所有商品是顾客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也应完善诚信机制, 避免商家以次充好。另外, 二手物品回收的价格评估制度, 物品代卖的收费制度, 售后服务制度也要相应完善。
(二) 加强节能环保理念的深化, 使购买二手物品成为风尚
即使节能节约是每个人都认同的观念, 现实生活中, 还是有人很多觉得购买二手物品很“掉价”,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二手交易的发展。故而, 实体店的位置应相对偏僻些, 但是坐标明确, 方便找到。网络平台则注意用户的隐私保护, 以此, 消除部分学生负面的心理负担。
(三) 加大二手交易宣传力度
大力开展系列宣传营销活动, 尤其要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大二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后, 已经适应大学环境, 并且学业压力相对较轻, 是各大活动、社团的积极分子, 将大二的学生暂定为购买二手物品的“先锋消费群”, 让该群体的学生带动二手物品购买潮流, 大一新生会受他们的影响而参与其中。
(四) 二手物品深加工
二手物品回收后, 如棉被、高档衣物, 可以消毒灭菌后二次出售。电器等可以局部翻新。还有一些物品, 则可以和学校的手工社团, 手工达人合作, 积极将二手物品整合, 制作手工艺品, 创造出新价值, 甚至销往校外市场。
(五) 推动社会二手市场发展, 形成规模经济
寻求政策支持, 给提供二手交易平台的团体予奖励。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二手交易市场, 在城市中形成规范的二手交易市场, 促进资源更大范围地合理配置。校园二手交易能在社会中找到依赖, 更好地处理二手物品。
五、结语
完善校园二手交易市场, 它不仅可以为广大学生带来方便, 也可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优势, 成为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 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要求, 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德奎.节约型高校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7.24
[2]谢盼盼.校园二手交易市场分析[J].现代商业
【交易制度完善论文】推荐阅读:
交易制度07-20
排污交易制度06-04
诉辩交易制度08-01
交易管理制度09-05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06-07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06-25
制度性交易成本07-08
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10-02
有限公司关联交易制度05-13
投资公司关联交易制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