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辩交易制度

2024-08-01

诉辩交易制度(共4篇)

诉辩交易制度 篇1

摘要:辩诉交易制度是美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蕴含着刑事诉讼所追求的效率与公正两大价值。在我国, 能否适用辩诉交易制度, 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应通过刑事诉讼制度地改革, 逐步适用辩诉交易制度。

关键词:辩诉交易,公正,效率,适用

辩诉交易制度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并形成于美国。它是美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 无论是大案件还是小案件, 只要被告人愿意, 都可适用辩诉交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辩诉交易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广泛实施, 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中对此制度未作出规定。因此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能否适用“辩诉交易”是法学界广泛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推进, 应逐步引进辩诉交易制度。

一、“辩诉交易”的概念

在美国, 辩诉交易又称诉辩交易, 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检察官与被告 (通常通过律师) 在法庭外进行协商谈判, 达成协议, 检察官以减轻指控罪行、减少指控罪名或减轻指控刑罚为条件, 促使被告人作出有罪答辩, 从而不通过法庭审判而结束案件的一种诉讼方式。该诉讼方式之所以称为辩诉交易, 是因检察官和被告在协商谈判过程中通常会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 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最终双方通过妥协达成交易。理解美国辩诉交易制度, 应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辩诉交易的主体

所谓“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而辩诉交易制度涉及的主体为两个:一个主体是检察官, 代表控诉机关;另一个主体是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在辩诉交易中, 法官不是主体, 其始终处于消极地位。一般情况下, 辩诉交易是检察官和被告人之间进行谈判, 只要检辩双方能达成协议, 法官便按照协议给被告人定罪量刑即可。

2. 辩诉交易的前提

在美国, 辩诉交易虽然在各种案件中普遍适用, 但也有其适用的前提。辩诉交易适用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察官享有的广泛自由裁量权, 也就是说检察官对发生的案件享有独立的处分权, 其具体表现在, 检察官对被告人有降格起诉、不予起诉和撤销起诉的处分权;二是当事人有自由处分诉讼中的各项请求的权利, 这在美国也叫当事人诉讼主义, 如果缺少任何一个前提, 辩诉交易就无法适用了。

3. 辩诉交易的内容

辩诉交易包括指控交易、罪数交易和刑罚交易三个方面的内容。指控交易是指检察官以原指控罪名轻的罪对被告人进行指控, 而被告人就此较轻罪名的有罪答辩, 最终双方达成交易协议。罪数交易是指当被告人同时犯有两个及以上罪行时, 检察官只选择对其中的一罪或几罪进行指控, 来换取被告人对被指控的罪名作有罪答辩, 在此基础上双方达成交易协议。刑罚交易是指检察官建议法官对被告人量刑时, 处以较轻的刑罚, 从而换取被告人作出有罪答辩, 检辩双方达成协议后, 经法官确认, 案件便不再进入审判程序而宣告终结。

二、辩诉交易制度的价值

1. 效率价值

效率是现代刑事诉讼所追求价值目标之一。英国有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强调了效率的重要性。在刑事司法中, 在最短的时间内破获案件, 将被告人定罪量刑, 实现社会的正义, 这是刑事诉讼所追求的效率价值。各国法律对于刑事诉讼期间的规定, 是对追求诉讼效率的具体体现。但在现代社会, 受刑事案件众多、司法资源不足、侦查手段不够先进等原因的影响, 使得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很难实现。而辩诉交易制度的实施, 是通过检察官与被告人委托的辩护人的协商、谈判, 双方都妥协达成协议, 终结案件, 有利于刑事诉讼所追求的效率价值的实现。在辩诉交易的过程中, 检察官大大减轻了举证的义务, 从而大大缩短了办案周期。对于被告人来说, 其也做了有罪答辩, 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因此, 辩诉交易有利于在不增加司法资源的情形下, 快速解决各种刑事案件, 这正是刑事诉讼效率的体现。

2. 公正价值

公正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追求的又一价值目标, 公正分为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辩诉交易制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也追求公正的诉讼价值。辩诉交易所追求的公正, 既指程序上的公正, 又指实体上的公正。从程序上而言, 检察官与被告人在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协议, 检察官在整个侦查举证过程中, 没有违反法律, 因此实现了程序上的公正。就实体而言, 从表面看, 辩诉交易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 对被告人的处罚是不公平的, 没有彰显社会正义, 但分析其实质, 辩诉交易是在检察官同意的情况下, 对主动认罪的罪犯, 适当降低处罚的程度, 这正是现代刑法所要追求的精神。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绝对的公正是很难实现的。对于部分案件而言, 受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最终检察官掌握的收据不充分, 不能将被告人绳之以法。而适用辩诉交易制度, 在绝对公正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 退而求其次, 追求相对公正, 这也是现代司法制度中公正的最好体现。

三、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是否应该得到适用

1. 我国是否适用辩诉交易制度的几种观点

辩诉交易在我国是否适用问题, 具有全面性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肯定说、否定说和缓行说。

持肯定说观点的学者认为, 辩诉交易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 应该修改我国的相关法律, 规定辩诉交易制度, 并运用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理由是, 辩诉交易制度不仅彰显了刑事诉讼所追求的效率和公正价值, 而且还体现了对被告人人权的尊重, 与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目标是相符合的。在我国, 许多刑事案件由于证据不充分, 不能及时结案, 这不仅造成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且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实行辩诉交易制度, 可使得许多案件快速解决, 最大限度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

持否定说观点的学者认为, 辩诉交易反映了美国契约文化和实用主义思想, 我国是传统的职权主义国家, 辩诉交易与我国的法律文化不相符合, 不适合我国国情, 不能在我国适用。否定说又有不同的观点, 典型的有三种观点:第一, 辩诉交易制度牺牲了司法正义;第二, 辩诉交易制度违反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三, 辩诉交易制度削弱刑法的一般预防作用。

持缓行说观点的学者认为, 就我国目前实行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而言, 与辩诉交易不能匹配。但从长远的司法改革目标来看, 我国诉讼模式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转变是不可抵挡的趋势。因此, 我国目前不能照搬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 但在一些比较小的案件中, 可以借鉴实行辩诉交易。随着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推进,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形成及各项配套制度的建立,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的各项案件中才能全面适用辩诉交易制度。

2. 我国应通过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逐步适用辩诉交易

在上文三种观点中, 肯定说与缓刑说在实质上都是对我国适用辩诉交易制度持肯定的观点, 缓行说是在肯定说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实现辩诉交易的步骤。笔者支持缓行说的观点, 因否定说与现代刑事诉讼价值不相符合, 也与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方向不相符合。

否定说第一种观点是辩诉交易制度牺牲了司法正义。该观点认为, 辩诉交易制度是司法机关的司法不作为行为, 其放纵了被告人, 损害了公平正义原则,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司法实践中, 可能存在着一些被告人通过辩诉交易制度逃避其应负刑事责任, 使得社会司法正义受到影响。但从实质上来说, 辩诉交易制度提高了诉讼的效率, 使得被告人承认了其犯罪行为, 对罪犯已经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在量刑处罚上, 辩诉交易不是完全牺牲司法的正义, 而是稍微降低了正义的标准而追求司法效率, 从而实现全面的正义。

否定说的第二种观点认为, 辩诉交易制度违反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该观点认为, 辩诉交易制度只是一味追求司法的效率, 为了司法的便利, 降低了被告的刑罚, 违背了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笔者认为, 在实践中, 不能机械地适用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对于被告人的处罚, 除了看犯罪行为和后果外, 还要结合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认罪态度、案件侦破的难易程度及被告人是否是初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而辩诉交易制度正是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其与我国“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质是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灵活适用。

否定说的第三种观点认为, 辩诉交易制度削弱刑法的一般预防作用。该观点认为, 如果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普遍适用, 就会使许多潜在的犯罪分子看到了犯罪所要付出的代价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纵甚至鼓励了犯罪。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理由有两点:第一, 辩诉交易是检察官和被告人双方主体之间的交易, 需要双方的同意并达成协议, 而不是被告人单方能决定的, 对于一些案件, 检察官有充分的证据, 就不适用辩诉交易制度;第二, 重刑并非绝对能起预防作用, 相反, 如刑罚给予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同样能起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辩诉交易制度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目标, 也有许多的有利之处, 但是其实施也要结合具体的国情和环境, 因此, 我国应不断推进刑事诉讼及相关制度的改革, 逐步建立和适用辩诉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1]郑锋钢.浅析诉辩交易[J].法学之友, 2009 (1) .

[2]郭爱国.论诉辩交易的价值蕴含[J].法学研究, 2007 (2) .

[3]乔耀聪.诉辩交易及其正当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

建筑交易制度探析 篇2

关键词:建筑交易制度,交易费用,交易模式,招标

1 交易制度的定义与内涵

1.1 交易制度和交易费用

所谓交易制度,就是指在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的市场交易活动中所采取或遵循的一系列为达成交易而制定的一些活动规则或方式。众多的交易活动都是在特定的交易制度下完成的。

谈到交易制度必定会涉及到交易的主体、规则和机制。交易的主体也是交易制度的遵循者,没有了交易主体,交易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交易规则和交易机制则代表了具体的交易制度,它包括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则,也包括交易主体之间为达成交易所采取的交易运作方式。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的交易方式是多样化的,不同行业的交易有不同的交易制度,但是几乎所有的交易,包括广泛的市场交易,都不是没有代价的,为了交易的完成,都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这就产生了交易费用。

对于交易费用的界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界限,但是从所探讨的交易制度来说,所讨论的交易费用涉及的范围是和市场相关的一些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现实中,由于信息获取与交易者有限理性之间的矛盾,客观地存在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与经济活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交换(即交易)相关的许多活动将产生交易费用,这些活动包括搜寻市场信息费用、为合同达成而采取的一些办法所花费的费用、谈判签约、确定价格、中间协调、监督执行等。之所以谈到交易费用,原因是和后面所分析的各种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效率有关。

1.2 建筑市场交易制度

所谓建筑市场交易制度就是指特定的一种针对建筑市场的交易制度,主要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所进行的交易活动。目前我国所采取的交易制度从交易规则上来说通常采用招投标制度,而招投标制度又分三种:议标、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从交易方式上来说有PM(项目管理)模式、PMC(项目管理承包)模式等。我国从最初的计划性指定生产任务到参与市场竞争,这场交易制度的变革旨在提高工程的质量,减少工程成本,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易费用。而现在的建筑市场交易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实际上就是市场交易规则的重新设立,使市场经济的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制度的效率(当然不能仅仅从交易费用的最小化来判断交易制度的优劣)。

2 交易制度的功能

任何交易活动都必须在交易制度下完成,交易制度可以影响企业的竞争行为,促使企业为达成交易而采取一系列能促成交易的活动,同时交易制度又为竞争行为起着引导、约束和激励的作用,有的交易制度本身就是竞争环境形成的条件。交易制度可以提高市场绩效,当交易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时,它就有可能成为提高市场绩效的手段。交易制度可以看作是市场的一个内生结果,如果市场不能自我纠正一些不良的方式,会造成市场绩效的低下,这时政府制定的交易制度就可以对此进行必要的干预,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改善市场绩效。

关于交易制度如何影响市场绩效,我国张耀辉教授的《市场交易制度与市场绩效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一文里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按他的观点,市场绩效不仅取决于市场结构因素,同时也取决于交易制度,也就是说,市场绩效是在市场结构和交易制度的共同作用下而决定的。他假说的基本含义是如果市场结构被确定,但市场绩效仍然不能够被确定,是因为它还受交易制度的影响。如果交易制度确定,不同的市场结构才会成为市场绩效差异的原因。在市场结构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交易制度可以提高市场绩效。按他的思路可以认为交易制度的最终作用和目的则是提高市场绩效,但是它提高市场绩效是先通过提高竞争行为和方式来降低交易费用,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来提高市场效率,而提高了市场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市场绩效。

3 交易的模式分析

3.1 传统工程交易模式DBB(设计—招标—建造)模式

自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建筑市场交易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演变成为我国目前传统的工程交易方式DBB模式,主要是业主单独与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签订合同,有时也包括业主和材料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并且业主方单独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在这期间,业主和各方发生多项议价、订约、谈判和协调的费用。从交易费用这个角度考虑,DBB模式无疑增加了交易环节,也增加了交易费用。而且由于各方单独与业主签订协议,那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增加业主对多方协调的难度,这样,不仅会因协调不善而使工程拖延,也无疑增加了协调费用。所以目前我国正极力创新工程交易模式,力图提高工程交易的效率。

3.2 工程交易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从传统的交易方式可以看到虽然业主与各方单独签订合同,明确了各方的权责和义务,理论上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但是业主又往往不得不面对诸多的协调问题,这无疑又加大了交易成本,同时,由于设计和施工是分开的,一旦工程发生问题,各单位常常会有意规避责任互相扯皮,即使可以借仲裁或其他的手段分清责任,但这其中造成的时间浪费却是无法弥补的。传统的交易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论从业主和承包商双方的角度,还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因为交易成本的高昂,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一个比较优越的交易方式不仅体现在它的工程质量和时间节约上,同时也体现在它的交易费用的大大减少上。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建设工程领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程交易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就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用最少费用提供既定量服务的交易模式,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交易模式。因此,建设工程交易模式的创新是在模式多元化的前提下,朝着降低交易费用、优化治理结构的方向演进。

就目前国际工程交易模式发展趋势来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和集成化管理模式是其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实际,PM(项目管理)、PMC(项目管理承包)、CM(建设管理)等代理型模式,EPC(设计—采购—施工)、DB(设计—施工总承包)、Bridging(DB与DBB的结合)、EP(设计—采购总承包)、GC(施工总承包)等工程总承包方式和Partnering模式是我国建设工程交易模式发展的选优集。

分析这些新的交易模式,由于实行总承包等方式,业主只需和一家大的承包商进行谈判签约,较以前所发生的与多家谈判签约来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费用。而业主和其他单位的那些交易费用转为企业内部的协调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要比业主协调多方所发生的费用少得多。另外,由于实行这样的方式,承包商具有专业的管理素质,就不难保证工期等方面的要求。

当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说这些新发展的交易模式就是一种完美的交易模式,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尽管比起传统的交易模式来说,可以大大减少交易费用,由于有了一个统一的管理,减少了设计和施工方的相互冲突和推卸责任等问题,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建筑企业总体实力来看,同时具备很强的设计和施工能力的企业并不多见,这样一来,工程质量就比较难以保证。所以值得期望的一种方式是两个具有雄厚实力的设计和施工企业能组成联盟,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4 结语

文中从交易费用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交易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建筑工程交易的方式和模式。尽管我国目前实行招投标制度并极力提倡公开招标的方式,但是从许多工程来看,公开招标并不是一个适合所有工程的方式,对于一些紧急的工程和一些技术含量比较小的工程来说,有的适合邀请招标和议标。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些小型的工程,议标的优越性远远大于其他两种,所以议标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对于交易模式,我国提倡的是一种趋向设计施工采购等一体化的模式,这些模式对于节省交易费用和提高工程效率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模式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这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飞涟,冯玲,裴.建设交易制度比较与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6):67-68.

[2]权衡.交易秩序、交易成本与制度选择[J].开发研究,2001(1):33-34.

[3]陈蓓丽,张熠.论非正式制度对交易费用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2006,22(2):73-75.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篇3

(一) 基本思想

排污权交易起初是由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提出, 是一种缓解环境污染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政策措施, 是指在“控制总量”前提之下, 根据资源环境的属性, 发挥市场机制效用, 规定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 污染企业等按照商品交易规则进行排污权交易, 并在环境保护部门切实有效的监管下, 以低成本的治污达到高效减排的效果。 (1) 排污交易融环境保护与发展市场经济为一体, 在减污治污及降低环保边际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优势, 是一项与时俱进, 高效务实的环境政策。

(二) 发展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就已有排污交易行为实践。于1987年, 上海市闵行区开展了单位水污染排放指标间的有偿转让实践;1991年, 国家环保总局以16个城市为试点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许可证制度予以实施, 1994年, 包头、太原、平顶山、贵阳、本溪、上海等地最早实践排放指标交易活动。1996年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九五”期间环境保护的考核目标, 并在全国加大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2000年4月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给我国控污举措提供法律支持, 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 (2)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困境

(一) 法律依据不明确

排污权交易须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其良地实施, 而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在实践中少之又少, 法律依据不健全不明确, 法律依据及法律环境的缺失使排污交易制度的实施进程受到阻碍, 缺乏切实的制度依托, 因此显现出制定全国性排污权交易法规必要性。

(二) 市场机制问题

企业在引进排污许可上有先后之分, 企业之间存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有偿取得和无偿取得并存的矛盾, 严重打击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的积极性。并且在严格的市场竞争中, 为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有剩余排污指标的企业保留富余排污权使排污权得不到有效利用, 影响排污权交易的正常交易秩序。

(三) 环境监管体制不健全

现实操作中, 外国的排污权交易有着较为完善的监管机制。从美国实践看, 从确定交易参与方、许可证的分配再到许可证交易及审核的整个过程有制度加以保障实施。而我国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有的管理制度如月报、年检包括企业自检等, 达不到排污权交易所要求的数据信息及监管要求, 排污者和监管主体信息严重不对称, 加大监管难度, 监管力度跟不上实际需求,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办法形成细化的监管体系并逐渐规定为法律法规成为重要议题。

(四) 总量控制的确定问题

排污权交易目的是减少排污总量。总量控制的基础在于环境容量的大小, 而确定环境容量则需要大量的环境追踪监测数据。我国的数据监测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监测工作落不到实处, 并且即便有检测数据, 基于地方保护等原因, 对数据的真实性也很难把握。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与创新

(一) 加强排污权交易的法制建设

确认排污权的合法地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发展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了良好的机制环境, 认可了环境容量作为资源管理的基础地位, 我们需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并且根据现实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国情完善符合我国环境良好发展的法律法规, 确保排污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路径, 维护切实合理的排污权分配体制, 保障排污权交易过程的公平性, 维护企业自由买卖和信息共享的合法的市场环境保证期在合法范围内进行, 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及公平竞争下良性竞争的市场氛围。

(二) 完善交易市场机制

政府要通过“有形之手”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培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导向作用, 以立法措施及行政处罚方式作出交易价格调整, 保障高效监督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行为, 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应该及时公开市场交易过程中所需的服务信息, 有效防止滥用排污权的不法行为, 阻止非法交易及转让排污权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交易行为, 鼓励企业提高减排技术, 提高减排标准,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采取一些鼓励激励性的政策措施, 使企业积极加入到减排队伍中, 改善市场失灵的局面, 降低负面影响。 (3)

(三)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加强政府监管, 发挥好政府职能, 以政府监管为主导, 并且发挥社会监管作用, 充分利用舆论监督, 公民举报等监督形式监督企业的排污就交易行为, 建立奖惩措施, 加大执法力度和执法范围, 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实施实事求是的分类监管。此外, 根据产权理论, 以明确的企业产权形式把排污权纳入产权范畴。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则是关系到排污权交易市场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初始排污权分配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是一直探讨的话题, 实践中有政府免费分配给企业厂商的形式, 有采取拍卖征得企业以及将前两种形式相结合的三种分配形式。在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保证权利分配要遵循市场秩序, 尊重客观的市场运行规律, 保证公正公平, 实现好政府在保障排污控制区域单位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到对排污市场交易的监督、以及对主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强化政府监管。 (4)

(四)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健全交易制度要在价格层面进行完善, 政府有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发挥其对合理交易价格的指导功能, 在完善交易的价格确定机制之上, 发挥市场调节功能进行定价。明确价格同时还要及时公开公布排污权分配信息系统、排污的总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等市场信息,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排污权交易效率, 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五) 控制好污染物排放总量

由于“容量总量控制”在我国实施存在难度, 作为“容量总量控制”条件不成熟时的一种临时过渡办法,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已然将“总量控制标准”确定成排污权总量必要时的现实实践之选。详细的实施由我国环保主管部门借鉴国内外先前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 参考通过模拟实验所得来的数据结果, 并根据当地经济实际发展状况, 制定出“计划控制目标”, 确定排污权发放量。 (5)

四、结语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国内外都重视的一项环境经济措施, 从经济层面影响环境举措, 是对传统环境治理方式的改变, 给环境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公平合理的排污权交易体制, 为企业进行交易提供良好平台。须尽快从法律层面确立排污权制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 保证排污权交易合法有效运行, 才能使排污权成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动力。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 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 受到重视。我国不乏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 但我国对此制度的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 仍旧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实际着手, 严格理论指导, 提出合理建议, 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践困境,完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梓太.污染权交易立法构想[J].中国法学, 1998.

[2]张建.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J].郑州大学经济法学, 2004.

[3]何昌.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4]王金南, 董战峰, 杨金田, 李云生, 严刚.排污交易制度的最新实践和展望[J].环境经济, 2008.

[5]孔国荣, 吕东锋.浅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J].企业经济, 2008.

[6]黄晟.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 篇4

关键词:EU ETS,协调发展原则,利益衡量

1 京都议定书

1997年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了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补充性文件的《京都议定书》 (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为主要的工业国家制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 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 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截止至2009年2月, 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 (超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 。《议定书》仍承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宗旨, 要求各成员国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努力减少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 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议定书》在附件B中为全球主要的发达国家制定了减排承诺, 为了实现缔约国的减排承诺, 《议定书》提供了三种交易机制:排放交易机制 (E-missions Trading) 、清洁发展机制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和联合履行机制 (Joint Implementation) 。

排放交易机制 (Emissions Trading) 是各发达国家可基于本国1990年或1995年的排放基准, 和其他的发达国家交易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这些被交易的配额称为分配数量单位 (Assigned A-mount Units) 。

清洁发展机制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进行投资, 以获得项目信用 (project credit) 。这些项目信用配额 (Project Credit Allowances) 称为核证减排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

联合履行机制 (Joint Implementation) 和清洁发展机制非常相似, 只不过联合履行机制是发达国家向其他的发达国家的减排项目进行投资, 以满足《议定书》的承诺要求, 这里的项目信用配额称为减排单位 (Emission Reduction Units) 。通过这三种交易机制, 各成员国能够在市场交易下更有效地完成《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承诺。

同时《议定书》规定欧盟作为一个整体, 可以享有负担共享 (burden sharing) 的标准。即欧盟作为一个区域联合体, 应比1990年的排放量减少8%, 但各成员国的减排目标之间存在差异。例如葡萄牙可以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增加27%的排放量, 英国则必须减排12.5%, 德国必须减排21%。正是由于欧盟境内各成员国之间存在减排数量的差异, 更加速了欧盟减排交易计划的形成和实施。

2 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EU ETS

2.1 EU ETS的制度结构

据欧盟国家审计署2008年的报告显示, 欧盟排放交易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交易系统, 涵盖了欧盟境内的所有国家和11, 000个工业基地, 囊括了欧盟45%的二氧化碳排放。

欧盟排放交易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5年1月1日到2007年11月30日, 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1月1日截止于2012年的12月31日, 第三阶段是从2013年到2020年。其中, 第二阶段相对第一阶段而言, 运作是比较成熟的, 因此这一时期的数据更能有效说明欧盟排放交易计划的特点和运行效果。

从欧盟排放交易计划的结构来看, 主要包括欧盟委员会 (European Commission) 和各成员国 (Member States) 对有关交易的情况进行互动。欧盟委员会制定大政方针, 各成员国必须在欧盟委员会的要求之下制定国内的交易细则。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欧盟第一阶段排放量的上限为6, 542 Mt CO2, 第二阶段排放量的上限为10, 400 Mt CO2。欧盟委员会在公布总体排放量之后, 会向各成员国发放配额 (allocating free allowances) 。各成员国在收到欧盟委员会的通知之后, 必须提交国家分配计划 (National allocation plan) , 在这份计划中必须详细列明各成员国未来发放的配额总量, 这些配额如何分配给各个部门, 项目信用的数量限制, 并且还包括其他一些行政方面的信息, 例如为新加入者保留的配额数 (The Number Of Allowances Reserved For New Entrants) 。

欧盟委员会在收到各成员国发送的国家分配计划之后, 会对这些计划一一进行审核, 对不合理的部分还可能进行修改。据2007年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显示, 委员会在收到11个成员国的国家分配计划后, 驳回了其中的10份, 就是因为成员国规定的配额过于宽泛, 并未对配额的具体分配情况加以详细说明, 并且这10个会员国降低了原先提议的配额。考虑到此种行为可能和《议定书》的目标相悖, 因而欧盟委员会决定予以驳回。

在这11份国家分配计划中只有英国提交的分配计划被委员会接受了。后续的16份国家分配计划于2007年提交, 欧盟委员会降低了其中12份国家分配计划预定的配额。27份国家分配计划仅有5份未作修改而被欧盟委员会接受了。可见, 欧盟委员会对国家分配计划实行实质审查, 并拥有修改和驳回的权力。

2.2 EU ETS的实际运行———以英国为例

如果国家分配计划通过之后, 各成员国就可以将配额分配给各部门。以英国为例, 英国政府在第二阶段总的配额上限为1, 059 Mt CO2, 其中分配给电力部门的配额为524 Mt CO2, 其余部门的配额和电力部门所得配额基本相当, 达到535 MtCO2。虽然电力部门所得配额数量较大, 但仍旧低于它的正常预测的排放量。而英国政府将电力部门作为唯一一家低于往年排放量的部门, 是基于电力部门面临的国际竞争力较小, 可以通过燃烧天然气发电的方式降低成本。

如果企业的排放量超过政府分配的配额, 那么企业还可以通过拍卖 (Auction) 的方式购买所需的配额。欧盟排放交易计划规定了各成员国可以拍卖的配额上限, 第一阶段所能拍卖的配额上限为国家分配总量的5%, 第二阶段增加到10%。通过拍卖的方式促进配额的交易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由于企业只会购买它所需要的配额, 因而通过拍卖可以提高分配的准确性, 并有利于达到污染者付费 (Polluter Pay) 的目的。同时, 拍卖本就是一种公开的方式, 能够降低向公众公开分配的成本。

英国政府通过一份修正案使得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可以拍卖的方式在国内实施。在修正案中, 英国政府宣称, 必须至少在拍卖日前两个月公布政府有拍卖的意图, 并且至少在拍卖日前一个月公布政府所要拍卖的配额数量。拍卖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种是竞争投标 (competitive bidding) , 另一种是非竞争投标 (non-competitive bidding) 。

在2008年11月举行的首次拍卖就是以竞争投标的方式进行。在拍卖过程中, 企业可以通过一个名为主要参与者 (Primary Participant) 的中介进行投标, 所投数额必须为1, 000配额的倍数 (multiple of 1, 000 allowances) 。此次拍卖运行良好, 最后所得资金为£54.4, 000, 000。

政府为使中小企业也能够参加拍卖而设计出非竞争招标的方式。在非竞争招标中, 企业只需以管理员 (Administrator) 的身份进行注册, 之后就可在1到10, 000配额 (Allowances) 之间进行招标。这两种模式都会在今后的拍卖中得以运作。

3 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影响

3.1 EU ETS对企业的影响

环境审计委员会 (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认为欧盟碳排放机制发挥了其应有的市场功能。2008年工业调查显示, 82%的被调查者参与了碳排放配额的交易,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遵守了该年度的分配指标。

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 他们并不是站在机制外对机制进行评价, 其中40%的被调查者认为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起到了作用。

根据最终报告结果显示, 34%的人认为EU ETS对于企业的减排活动没有影响, 64%的人认为有影响, 其中包含了9%的人认为EU ETS对企业的减排活动有重大影响。

从公司经营策略的角度看, 56%的人认为EU ETS的配额价格被公司管理层纳入公司核心决策中。例如, 三年的碳排放成本对于同一家精炼厂是不一样的。9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会细化减排项目。尤其在高能耗的项目上, 企业会首选减排成本最低廉的方式。

EU ETS和气候变化协定 (Climate Change A-greement) 共同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相关规定, 企业认为这些不同的政策之间产生了协同增效效应 (synergies) , IPPCD (The 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irective) 要求企业提交能源使用效率报告, 同时确定提高效率的措施。EU ETS则更为强调这些措施的经济价值。

3.2 EU ETS的经济价值

经济学家认为社会可以以低廉的成本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主要通过政府向企业征收排污费或发放排污许可证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法都始于经济学对减少污染的理论研究,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 政府逐渐将这种经济学理念应用于实践之中, 以达到以最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具体做法就是在所有的污染者中, 以不同的边际排放成本分配配额 (Allowance) 。通过将配额从高成本污染到低成本污染的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使社会整体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期的减排总量。这种市场机制鼓励那些具备以最低成本减排的企业承担最大规模的减排量, 同时促使污染者以边际排污成本等于污染价格的方式来减少排放量。但在制度的实际运作中, 最困难的是, 企业能否将自己的减少排放量 (emission reductio levels) 和市场价格同步。

为碳排放定价对涉及环境的公共政策也是至关重要, 在减排方面, 市场交易机制比制定标准或规则的成本更低, 同时在减排方法上更有弹性。规则的有效性体现在规则可以提供明确的指引, 降低投资者的不确定性, 对于无法接收或回应价格信息的企业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政府制定的规则。然而, 规则需要被执行, 执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 使整个社会为了达到减排的预期目标而承担过多的成本。

EU ETS使得欧盟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所需耗费的成本降低了24%-60%, EU ETS在运行的过程中, 相比其他规则而言, 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减少CO2的排放。

上一篇:追随你的梦想下一篇:少数民族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