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困境论文

2024-06-08

碳交易困境论文(精选7篇)

碳交易困境论文 篇1

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过渡, 致使全球温室化效应、气候变化异常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各个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也相继制定了基于碳基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是原有的模式完全不能跟上现有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脚步, 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转变传统发展理念, 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的力度。目前, 发达国家的碳金融交易机制已经基本成熟, 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包括我国在内的等发展中国家, 在碳金融交易机制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困境, 因此选择正确的交易机制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碳金融交易机制的定义及特点

碳金融交易定义:碳金融是指通过金融资本来改善环境权益, 以法律法规为基本, 运用金融方式或手段在市场化的平台上交易或流通碳金融产品和相关产品, 交易是人对人的行为, 因此他认为交易是制度的基础。而我们所探讨的碳金融交易, 即金融机构将碳排放权转为金融产品而交易, 然后获取利益的相关金融活动。

碳金融交易机制特点:碳金融交易机制具有成本收益转化的特点。在碳交易体制的前提下, 能将碳排放权商品化, 它具有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特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能源链具有明显的差异, 在减排目标约束的方面适应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项目融资及风险投资等有助于改善化石燃料的能源消耗量, 促使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型。然后, 它还具有风险管理和转移的特点。能源产业通过天气期权等天气衍生品来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它还具有国际贸易投资促进的特点。碳交易中尤其是清洁发展机制在减少发达国家碳排放成本, 还能降减排的资金及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二、我国碳交易制度体系和运行条件

1.我国现行碳交易制度体系

我国国务院在2008 年颁发了《关于推进海滨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 明确指出:“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2011 年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工作》, 开放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作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 加强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特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相关政策, 尤其是深入资源性产品价格及税费改革, 建设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2.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运行条件

(1) 明确交易主体

碳交易市场是权利市场, 将权利生成收益, 但是, 任何国家都不能将所有产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主要包括水泥、石灰、陶瓷、燃烧、造纸等产业。这些产业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5%左右和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5%以上, 深度覆盖是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的首要条件。

(2) 可核查机制

必须严格制定排放主体排放行为的限制条件, 也就是排放的可核查机制。监督企业的排放行为, 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 制定可核查机制是目前碳排放交易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3) 惩罚机制

碳实际排放量在经过检测后发现超标状况, 应该对其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借鉴欧盟的经验, 还应该制定强制性的责任不可免除条款, 就是企业超标排放的二氧化碳在缴纳相应的罚款后, 也不能免除应当承担的责任, 超出的部分将抵消明年的部分。由于这样的惩罚机制, 为欧盟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健康运行提供了重要保护作用。若不能建立健全的惩罚机制, 会大程度降低减排效果。

三、中国碳交易机制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节能降耗与就业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的高耗能产业, 在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如能源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以及钢铁制造和加工。从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 节能减排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购买中小企业的排放配额来增加自己的排放量。

2.过于依赖行政力量

我国碳交易机制过于依赖行政力量, 缺乏引导其利用市场的力量。民间参与意识淡薄, 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碳交易机制仅能依靠行政的力量实施节能减排手段, 但是采用行政手段会出现许多问题, 比如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碳交易的重要性, 无法产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欧盟内部, 采用行政手段的主要是征收碳关税,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碳关税的政策, 我国的行政手段主要表现在政府通过考评和对企业减排的直接强制管理和控制, 缺乏相应的弹性, 以长远的角度来看, 会明显影响减排的效果。

3.国际碳市场参与度不高

我国的碳减排量出口交易都是采用较为单一的形式, 国内大部分有能力成为中介商的投资者并不了解国外碳商品交易所的运行模式, 在单笔交易中表明, 远远高于国外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其中大部分都属于远期商品。我国企业通常会出现亏损的状况, 国外的买方企业则获取了丰厚的利润。经济机构的数量有限且经验不足, 议价能力大打折扣。并且我国属于买方市场, 销售渠道过少, 导致国内的销售企业市场竞争过大, 将减排量商品的价格压制最低, 提升了交易成本的同时还损失了利润。

四、中国碳交易机制完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 我国还未制定针对碳交易和碳排放的法律制度, 也就是没有将两者纳入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治理对象是具有危害的气体, 通常都是通过行政政策来管理和限制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标准, 缺乏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当做支撑点, 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规范力度小、执行层次低等问题。某些制度实施力度过小, 界定模糊不清, 执行力薄弱, 缺乏预防机制, 因此, 仅在危害问题凸显的时候才能进行解决和处理, 在实际的运行当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碳金融交易市场机制不健全

碳交易中心的割据:在短短的几年内, 交易商品单一且数量和规模有限, 大部分都是表面象征性的交易。大多数排放权交易所因为职能重复而出现资源浪费和同质性竞争。并且我国环境管制的分区模式明确指出, 各区域的交易所范围仅局限于所在地的省市以内, 不能超过这个限制, 在加上我国的排污收费机制有待完善, 严重阻碍了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将眼光放长远, 碳交易中心的割据问题对于碳金融交易机制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加速期: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预期未来较长时间段内, 国民经济以及工业的增长速度将会保持较高, 工业的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必定会造成能源大量消耗和碳排放总量不同程度的增长。截止至2012 年, 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持续多年都保持在10%左右, 和工业增长值所相对应的能源消耗总量也随之增加。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 他们渴望改善生活际遇, 因此这样的工业增加值和标准煤增加值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

五、完善我国碳交易机制的对策

1.建立碳排放的基础数据系统

将眼光放长远, 必须要建立碳排放的基础数据系统。建立碳排放数据的核算机制, 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预算, 有助于摸清企业的“家底”。在建立碳排放数据核算机制的起初阶段, 可以选择现在能源密集型的行业当做试点行业, 然后依据核算机制实施效果的可行性原则, 逐步向其它行业推广。

2.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中心

据我国环境管制的分区模式明确指出, 各区域的交易所范围仅局限于所在地的省市以内, 不能超过这个限制, 从而阻碍了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我国国内交易所和欧美交易所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 增强自身经验以及使国内投资更加了解国外交易所的运营模式, 促使我国交易所议价能力的提升, 实现为来的碳交易金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步, 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规则的制定, 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成立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性的碳交易中心, 还有助于整合碳金融资源, 减少碳交易市场的整体运营成本, 而且还能加强对碳排放交易权的市场监督和管理, 还有助于我国对国际碳市场参与度的提升和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为将来建设世界级的碳交易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完善相关法律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碳金融交易机制的发展, 应该颁布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气候变化政策, 规划出筹划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方针, 树立清晰而长远的减排目标, 制定扶持碳交易机制的碳核算体系、核算制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等法律法规, 从而正确指引和规划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与此同时, 要确立碳信用交换的具体标准, 侧重于完善各个层次国际碳交易体系间的衔接, 不断健全碳金融相关的规则和细则。依据我国东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大陆的减排成本具有差异, 发展国内减排交易市场, 不但能创造我国优质的碳信用资源, 还能深入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

全球温室化效应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目前各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仅次于美国,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的压力巨大。我国碳交易机制处于初期阶段, 碳交易市场的基础薄弱, 碳减排计量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都有待完善和健全,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国碳交易发展的脚步。目前, 我国碳交易市场逐步向成熟发展, 以适应目前国内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印, 王敏杰.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12.

[2]康文尚, 赖宇松.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J].科技发展政策报导, 2013.

[3]吕学都, 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4]饶蕾, 曾驰, 张发林.欧盟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方式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 2011.

[5]涂毅.国际温室气体 (碳) 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交易者如何摆脱交易困境 篇2

在震荡起伏较大的市场中, 追涨杀跌是交易者经常犯下的毛病, 特别是在趋势中后期, 市场存在着寻找方向或突破市场原趋势的选择, 这使得交易者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开始犹豫不定, 于是在市场震荡不停的时候总是频繁下单买卖。其实, 这样忽上忽下的市场容易给交易者带来错误的趋势判断, 而当趋势真正走出时, 交易者已经被市场搅得晕头转向, 从心理上已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而失去挽回损失的时机。

在趋势市场中, 市场有了明确的走势方向, 但是交易者却容易陷入逆势操作的困境。“跌久必升, 升久必跌”的心理始终影响着那些做错交易的交易者, 甚至还在趋势明确的市场中逆势加码, 等待回调扳回“老本”。可是, 当市场价格回调时或许并没有想像中的理想, 甚至在回调一小部分空间后又翻转方向开始新一轮的行情, 而这时的交易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亏损的加大。

无论是震荡起伏的市场还是单向的趋势市场, 随着起伏不定的市场波动, 交易次数的增加和对市场了解程度的增加, 无不让交易者深深地陷入交易困境。但有的交易者虽深陷其中却仍然“斗志昂扬”, 非要用自己有限的交易资金和市场拼个“你死我活”, 这种交易者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死马”一匹。也有不少交易者喜欢采用锁仓的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 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在维持原来错误的同时, 又开始了新的交易。在市场大幅波动后, 交易者的心态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再加上新增的锁仓无疑为自身戴上了双重的心理枷锁, 使交易者带来更大的资金亏损。

其实, 只要交易单屡屡亏损或持仓量逐渐减少就应该保持警惕, 做出“交易陷入困境”的正确判断, 从而停止开新仓、减少频繁操作或者利用“止损”、“获利”价格交易指令完成交易, 这是走出困境的不二办法。而对于因逆势操作而陷入困境的交易者来说,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减少头寸, 只有这样才能把交易仓中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最大程度上避免全军覆没的厄运。在头寸减少后, 交易者的心理压力会有所减轻。这时, 可以将剩余的头寸当成一次新的交易来处理, 并为这些头寸设立新的“止损”, 在价格回调或触发新的止损后全部清仓。

从碳交易机制初衷探讨碳会计 篇3

一、碳交易机制相关概述

碳交易, 是指在一定管辖区域内, 通过确立合法碳排放权利 (通常称“配额”) 以及一定时限内碳排放总量, 允许配额像普通商品一样交易买卖, 相互调剂配额, 以确保实际碳排放不超过限定碳排放总量, 并以成本效益最优方式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市场机制减排方式。

碳交易机制初衷是减排, 通过市场机制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外部环境成本内化为内部成本, 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增加成本将减少利润,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将尽量减少碳成本, 减少碳成本就必须减少碳排放, 从而达到减排的目标。

碳交易标的——配额, 目前以政府免费发放为主, 辅以拍卖等有偿取得方式。从欧盟等市场的发展趋势看,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将逐渐减少, 有偿取得的配额将逐渐增加。之所以采取该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是因为政府不期望初期骤增企业碳成本支出, 而是期望在企业承担能力范围内, 逐渐增加碳成本支出, 建立缓冲期缓解企业压力, 同时使企业有预期, 碳成本支出将增加, 准备方案应对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这样, 既达到减排目标, 企业也能适应, 避免经济波动、企业抵触。

二、案例分析

目前, 与碳交易配套的碳会计国际、国内会计准则都无明确规定, 下面用案例从碳交易机制初衷展开探讨碳会计, 本次探讨不考虑税费问题。

例如:某区域20X6年碳排放总量限额为50, 000万吨配额, A、B两家企业系该区域的控排企业。1月1日, 政府分别向A、B发放100万吨、50万吨免费配额, 20X6年全年A、B实际消耗配额分别是120万吨 (30万吨/季) 、40万吨 (10万吨/季) 。12月31日, A购买配额20万吨, B出售配额10万吨。A企业减排成本为80元/吨, B企业减排成本为20元/吨。1月1日、12月31日市场价格分别为30元/吨、45元/吨。

(一) 20X6年1月1日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 A企业取得100万吨, B企业取得50万吨, 市场价格45元/吨。政府免费发放配额是考虑到企业全部有偿取得配额, 将使企业碳成本支出骤增, 企业难以承受, 所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前期以免费配额为主, 渐进增加有偿配额数量, 逐渐过渡到有偿取得配额为主。因此, 政府发放的免费配额属于政府补助, 用于补偿企业碳排放成本费用, 免费配额系非货币性资产, 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 确认递延收益。

1. A企业账务处理:

2. B企业账务处理:

(二) 20X6年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

每季末, A企业、B企业根据实际消耗配额确认当期成本费用, A企业消耗配额30万吨/季, B企业10万吨/季。

企业消耗费配额, 即应当承担的外部环境成本, 该项成本承担实质不因配额是有偿取得或者无偿取得而改变, 企业应当将其承担的环境成本计入成本费用。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免费配额, 应当在确认碳排放成本费用的期间, 确认对应的营业外收入。

1. A企业账务处理:

2. B企业账务处理:

(三) 20X6年12月31日

1. A企业购买配额, 根据消耗配额确认成本, 将对应的递延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A企业20X6年消耗配额120万吨, 政府免费发放100万吨, 缺口20万吨, 购买20万吨。购买配额同无偿分配配额在消耗时计入成本费用。

(1) A企业购买配额账务处理:

(2) A企业确认成本费用、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

2. B企业出售配额, 根据消耗配额确认成本, 将对应的递延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B企业20X6年消耗配额40万吨, 政府免费发放50万吨, 富余10万吨, 出售10万吨。出售配额确认收入, 消耗配额确认成本费用。

(1) B企业出售配额账务处理:

(2) B企业确认成本费用、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

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 A企业以45元/吨购买配额, 低于其减排成本80元/吨, 通过碳交易降低碳排放成本35元/吨。B企业以45元/吨出售配额, 高于其减排成本20元/吨, 通过碳交易获得收益。通过碳交易机制, 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以降低碳排放成本, 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获得碳减排收益, 控排区域的控排成本效益达到最优。

有观点认为, 消耗政府免费发放的配额不应当确认成本, 因为未支付对价。从碳市场发展历程看,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是暂时的, 是考虑到企业目前以有偿配额的方式将给企业增加过重成本负担, 企业难以承担所以政府免费发放, 这不改变碳排放成本是企业承担成本的实质, 免费配额是政府暂时向企业发放的环境补助。从会计信息质量来看, 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应当可比, 如果免费配额的消耗不计入成本, 容易让会计信息使用人误解, 误解消耗免费配额无碳排放成本, 而实质上企业有碳排放成本, 只是由政府买单。政府发放免费配额与企业消耗配额应当是两项独立且关联的经济活动, 第一项经济活动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环境补助, 第二项是企业消耗配额发生碳排放成本, 这两项经济活动应当分别反映在会计核算中。

三、总结

碳会计作为碳交易机制的配套工具, 应当按有利于实现碳交易机制的初衷进行设计, 应当将企业碳排放成本真实、完整地反映在会计信息中。投资人从财务报告中知晓碳成本, 以便其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层从会计信息中清楚看到各产品的碳排放成本, 优化产品结构, 权衡自行减排与购买配额的利弊, 以便其进行战略、经营决策。

本文以从碳交易机制设计初衷为起点探讨碳会计, 仅包括以履约为目的持有配额, 未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持有配额, 以交易为目的持有配额建议参考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毅刚, 葛兴安, 邵诗洋, 李亚冬.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国际实践与中国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4) .

碳交易的型态 篇4

根据碳交易的3种机制, 碳交易被区分为2种型态。a) 配额型交易 (owance-based transactions) , 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 如, 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的“欧盟排放配额” (European Union owances, EUAs) 交易, 主要是被《京都议定书》排减的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 通常是现货交易;b) 项目型交易 (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 , 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 如,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 主要是通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 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

英国碳交易体系 篇5

早在2002年, 英国就自发建立了碳交易体系。另外, 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 有60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虽然在当时伦敦没有一所类似股票交易所的碳交易所, 但是这些大大小小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企业却早就联合在一起。碳排放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2006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约为16.50欧元/t (约合人民币165元) , 而2007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则为17欧元。除英国外, 欧洲各国目前都有活跃的碳排放交易市场。2002年, 荷兰和世界银行首先开始碳交易时, 碳排放的价格为5欧元/t左右, 此后开始上扬, 2004年达到6欧元, 到2006年4月上旬, 每吨价格超过了31欧元。2006年, 世界CO2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108美元, 为2005年的2.5倍, 交易的CO2量达到了13×108t。

全球碳交易体系 篇6

英国、美国是全球碳排放交易的两大中心, 分别是伦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现在, 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亚洲, 投向了中国。碳排放交易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 是清洁发展机制, 简称CDM的核心内容。1997 年开始接受签署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重要议定书, 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驱动力。根据《京都议定书》的约定, “已发展国家”有已经核准的2008 年~2012 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同时, 至2012 年, 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必须比1990 年的水平低5.2%。为减少“全球蔓延”的温室气体, 《京都议定书》同时规定, 协议国家 (现有169 个国家) 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 各国可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 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 (或排放许可证, 英文简称CER) 的国家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 (或排放许可证) 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 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 (或排放许可证) 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 (或排放许可证) 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CDM便因此形成, 碳排放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

碳交易困境论文 篇7

天津市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0 920.72亿元,是1995年的9.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2.3%,位居全国首位,但2012年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近达1.8亿吨, 而1995年年平均增长率达6.0%,其中天津市工业排放量占比70.3%,天津市工业内部重工业占比高达80%,如金属压延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

为应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成立,该市场将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等五大行业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114家(现参与的111家)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并且天津市允许个人和机构参与碳排放权。

天津市碳排放权配额发放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当年8月,主管部门通过注册系统向纳入企业免费发放本年度应发放配额的80%,第二次是在本年度纳入企业碳排放权核查结束后,分配剩余配额的20%。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按照历史法和基准法核发配额, 现阶段天津市的碳排放权配额都是以免费分配配额的分配方法在试点企业间分配。

每年4月30日前,企业首先根据企业的能源台账将消耗的能源(电力或煤等)换算出碳排放量,并提交上年度碳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然后,每年6月30日前履行上年度遵约任务,待上一年度交付义务履行后,政府会发放当年的配额。对于履约交付后多余的配额,可以结转到下一年继续使用。

天津市企业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履约的排放量,但是不得超过该年度碳排放量的10%。天津市对于超额排放的企业不罚款,但是对于超排企业可获得的政府融资支持和财政支持做出了限制。对于倒闭、关停的企业应按照当年度实际排放量注销相应配额,剩余配额由政府回收。合并、分立、解散的企业要向主管部门提交相关变更材料,主管部门进行配额转移或回收。

2014年的履约期因为企业参与核查的热情度不高, 推迟到当年7月份才完成。目前试点企业交易情况不乐观,交易不活跃。据了解,交易所9月份只有6天有交易记录,其中一半仅有20吨交易总量,10月份仅仅只有两天有交易。市场分配的配额可能是超额的,现在暂无回购机制。2014年11月4日出现了首单6万吨的控排企业(CCER) 买单。截至2014年10月10日,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交量达106万吨,其中协议转让高达82万吨。

由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国内外对于其会计处理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前主要有参与试点的企业在实务中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的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为天津市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的单位提供会计处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碳排放权交易特征

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与以前没有参与试点的主要区别是企业免费取得政府发放的碳排放配额,同时承担到期按实际碳排放量交付配额的义务。取得的配额与履约时交付配额之间的差额,即是减排量与超排量。企业减排的,配额结余可以出售,取得一项减排收益;企业超排的,必须在交易市场购买配额以完整履行交付义务, 从而发生一项超排支出。即相当于原来生产经营中碳排放量是没有硬性约束的,现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政府给企业规定了一定时期内的排放限额:企业减排的,可以取得减排收益;企业超排的,需负担一项超排支出。政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根本目的还是希望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减排者受“奖励”,超排者被“罚款”,并且减排者的“奖励”由超排者买单。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大部分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资产,但对于确认为哪一种资产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主要包括无形资产、 金融资产和存货三种观点。

本文认为,碳排放权应当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首先,在总量管理和控制模式下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自由交易的稀缺资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应该是流动资产。其次,企业在收到排放配额时即可将其售出,进行融资或投资,投资者也可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变化从中获利,碳排放权具有一系列金融资产的特征。再次,参与CDM项目企业通过减排取得的碳排放权是为了在近期内出售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这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为了适应天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更准确地反映其价值属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把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 “交易性金融资产”一级科目下增设“碳排放权”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三、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

探讨碳排放配额交易的会计核算方法,基本思路是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并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解决问题。本文将参与碳市场交易的主体划分为免费发放、到期履约注销配额的试点企业和为了博取差价、以交易为目的的投资机构。根据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两类市场主体会计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一)自用目的、到期履约的试点企业

对于从政府免费取得、自用为目的、为履行义务而持有碳排放配额的试点企业,按照会计处理的时点不同,本文提出三种处理方法,以供参考。其中,前两种在初始计量时不对分配配额进行确认,而是在碳排放权变动时对其变动净额进行确认。

1.方法一:免费取得配额不记账,在出售结余配额或购买配额补齐差额时进行会计处理。

实际出售结余配额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

实际购买配额补齐超排数量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

在这个时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由有两点:

(1)企业免费取得配额又同时承担到期交付义务,相当于试点企业与政府签订一项碳排放合约,约定试点企业严格按照政府分配的排放配额开展生产经营,以控制对环境的损害。此时,仅仅是“一纸合约”,没有实际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故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待实际履约时再进行会计处理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

(2)不会虚增企业资产与负债,符合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不会对现行会计报告框架造成影响,便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人对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比较。

2.方法二:取得配额时不记账,在履约期计算出配额结余或配额不足时进行会计处理。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中,试点企业的履约时间是在排放年度第二年的6月份,试点企业将经过核查确认的排放年度实际碳排放量与免费取得的排放配额进行比较,其差额即配额结余或配额缺口。

当企业因减排而产生配额结余,试点企业应当确认一项可供出售以获取收益的资产,即按照排放配额的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减排收益)”科目。随后的持有期间, 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计价以及出售时的会计处理与交易目的持有的碳排放配额的核算完全相同,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的处理规则核算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当企业因超排而出现配额短缺,试点企业应当确认一项为履约必须承担的现实义务即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借记“管理费用(超排损失)”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碳排放配额款”科目。

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配额,补齐履约所需配额时,相当于偿付碳排放债务。按照账面余额,借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碳排放配额”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差额借记或贷记“管理费用(超排损失)”科目。

在履约期计算出配额结余或配额缺口时进行会计处理,其理由是第三方机构核查结果确认了企业的交付义务,此试点确认减排收益或超排损失,与第一种处理方法比较,更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3.方法三:取得配额时就进行会计处理,直至履约完成为止。

(1)取得碳排放配额时。试点企业免费取得碳排放配额时,在确认一项资产的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即按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碳排放配额”科目。

(2)资产负债表日的计价。在持有碳排放配额的会计期末,即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也就是说,在会计期末获取碳排放配额的市场价值 (收盘价),并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期末碳排放配额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而余额, 应按二者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如果期末碳排放配额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 应按二者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3)出售配额取得货币资金。企业临时需要货币资金,将持有的排放配额出售时,企业出售碳排放权,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碳排放权(成本)”科目,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 “投资收益”科目。

(4)购买配额时。在履约期之前,企业根据预期的交付数量减去实际持有数量,按其差额在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配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 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5)履约交付配额时。履行交付义务时,按账面价值, 借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碳排放配额”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 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科目。

按照第三种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试点企业在免费取得排放配额时,就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记账规则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增加企业资产与负债,兼顾了排放配额的交易性与自用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包括试点企业与非试点企业之间、试点企业前后各会计期间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一定影响,对会计信息使用人使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经济决策有可能产生误导。

(二)以交易为目的的投资机构

对于以短期获利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和出售碳排放配额,笔者认为其比较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和特征,可以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碳排放权”进行会计核算。具体来说,包括取得碳排放配额的初始计量、持有期间会计期末(资产负债表日)计价、出售等三个环节的会计处理。

1. 取得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投资机构在碳排放权二级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配额时,按其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来说,按其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成本”科目,按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 资产负债表日的计价。投资机构在持有碳排放配额的会计期末,即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也就是说,在会计期末应取得碳排放权的市场公允价值,并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期末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应按二者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如果期末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应按二者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3. 出售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企业出售碳排放权,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 “投资收益”科目。

四、碳排放权交易的信息披露

在会计期末财务报表列报中,碳排放配额交易引起的资产、负债、损益的变化结果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应付款”、“管理费用”、“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中列示, 不需要改变财务报表的列报项目。

另外,在报表附注“其他重要事项”中需要披露报告年度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配额、实际排放量(含直接排放、 间接排放)、报告年度减排量或超排量以及原因分析、报告年度减排或超排对当年利润的影响金额等。

本文建议试点企业的碳排放核查时间调整为次年的1 ~ 3月份进行,履约时间调整为4月份,以便与财务报告的会计期间相一致,便于碳排放配额交易的核算与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王艳龙,孙启明.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析[J].经济纵横,2010(12).

朱敏,李晓红.论清洁发展机制下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1).

Bebbington J.,Larrinaga-Gonzalez C.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4).

申金荣,赵亦江.我国CDM项目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11(8).

上一篇:极限问题下一篇:危机矿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