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定价

2024-07-14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精选10篇)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 篇1

面对碳减排的巨大压力,我国承担强制减排额度已不可避免。围绕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政策举措,如何使碳排放权顺利交易,达到减排的目的,关于碳排放权的界定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碳排放权界定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意义

(一)理论依据。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比如温室气体都可以折算成碳当量进行排放的权利,并且允许这种权利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从而达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碳排放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有利的影响就称为正的外部性,如果是不利的影响就称为负的外部性。碳排放具有负的外部性特点。如何使外部性内部化,首先应该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可以进行交易。而界定排放权利的问题自然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

科斯认为,要解决外部性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产权,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界定产权,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因为外部性存在的原因就是产权不清楚,从而不清楚谁应该为外部性负责。而对于解决碳排放的负的外部性问题,也应该通过对碳排放的权利进行界定,谁有污染的权利,有多少权利,怎样交换这种权利能够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实现。同时,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也指出,若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需要制度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外部性也降到最低。同理,合理的碳交易制度也可以降低碳交易的成本,使碳排放者在衡量是自行处理碳排放,还是考虑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从而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减排的目的。而确定碳排放权的问题应该是首要问题。

(二)重要意义

1、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资源。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由于温室气体效应,正在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开始显现,如何有效地利用碳排放这种资源,成为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中制定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从而确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以碳排放配额为基础和以项目为基础的碳交易市场,推动了碳市场的发展。

2、激励企业的减排动机与技术改进。确定碳排放的权利,使企业衡量是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可以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权,还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使减排成本最小化,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激励企业减排,使自己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3、使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甚至法律的手段,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都很难收到成效,企业是被动接受,也可以采取各种办法隐瞒真相。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通过买卖碳排放权使企业获利,或者使减排成本最小化,这种经济手段使企业获得主动性,有积极性参与到减排中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较佳途径。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价方式与方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定碳排放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免费发放碳排放权配额;二是采取在市场上公开拍卖的方式;三是两者的结合。每种方式对于排放权的价格都会产生影响。而碳排放权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减排成本以及进行碳交易的积极性,因为企业的本质是盈利的,这种趋利性动机也是市场上价格机制能够起作用的重要前提。

(一)政府免费发放配额。根据国际对碳排放权分配的经验,在减排初期,大部分排放权都是免费发放。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压力。但是,免费发放的配额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碳排放权的供给过多,价格会下降,降低企业的减排动力以及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在核定配额时,应采取政府总量控制和企业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设立配额的调整机制,对企业多报排放量的行为进行约束。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碳排放量的核查也非常重要。

(二)采取拍卖的方式。通过拍卖发放排放权,企业获得排放权的成本提高,使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同时碳交易市场上的价格会上升,也为减排企业提供了获利的机会和动力,而且政府可以将拍卖收入用于补贴消费者,或者给企业减税,从而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从总体上说,拍卖应该是大势所趋。例如,欧盟在2006年规定通过拍卖发放的排放权不超过总量的5%,2013年拍卖占的比重达到50%,预计到2020年,各行业碳排放权拍卖的比重将达到70%~80%。广东省是我国试点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省市中,最先采取有偿配额竞价发放的。从2013年12月开始有28家企业竞拍成功,截至2014年6月,有46家企业竞拍成功。除电力外的企业有偿配额购买比例原则上不高于3%,电力企业预计到2020年比例达到50%以上。

(三)两者的结合。对垄断性的行业,比如电力、钢铁等的排放权采取拍卖的政策,因为垄断性的行业较容易转嫁成本。在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初期,一般都会采取免费的配额,但是不管是基于企业的历史排放量的平均值,还是按照行业的统一标准发放都是各有利弊,而随着碳市场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采取拍卖的形式更有利于减排的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对碳交易价格产生影响的还有碳配额的期货价格以及核证减排量的现货和期货价格,期货价格对于价格发现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建立碳交易的现货市场的同时,建立碳期货市场也很必要。同时为防止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剧烈波动,政府对于价格设定上下限,进行价格管理也是定价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三、辽宁省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构建

截至2015年7月14日,辽宁省已注册将近150个CDM项目。按项目数量排列,辽宁省项目数量居全国第10位,估计年减排量达到32,772,385t CO2e,在全国排在第8位,因为辽宁省的重工业地位,可以节能减排的空间很大。辽宁省作为工业大省,碳减排的压力很大,尤其是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占辽宁省总的碳排放量一半以上。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但需要准备做的工作任务繁重,而定价机制是核心内容。

(一)碳排放总量的测算与各行业的排放权标准。以电力、热力企业为例。排放主体原则上为独立的电力、热力生产单位,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范围包括其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其中,直接排放是指发电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和供热机组等生产系统燃烧消耗煤炭、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间接排放是指排放主体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电力和热电联供的生产单位核算范围仅包括直接排放,其他供热等生产单位核算范围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通过计算和测量,可以把碳排放总量计算出来,各个行业不同,排放权计算的方法和公式也不尽相同。例如,主要是化石燃料对排放量的影响较大,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对排放总量的影响很大,辽宁省碳排放数据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能源部分所提供的基准方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化石燃料消耗量×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不同研究机构,比如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组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得出的关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折算系数并不相同,综合平均的数值分别是0.733、0.558、0.423。

总量确定的前提下,应该根据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制定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目标,比如15%~20%,配额应发放的比例可以占到排放量的一半,配额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政府预留配额,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二是初始配额,各行业的排放权标准可以根据企业历年或者近五年的排放量的平均值来确定,也可以根据行业的平均水平来确定,后者简洁宜行;三是新增预留的部分,目的是为新上的项目留出足量的配额。配额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在碳交易市场上是否可以盈利的可能性,因此应高度重视,前提是对碳排放量的测度。这也是当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电力企业排放权进行拍卖,对其他企业免费发放配额。辽宁省应该将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化纤、医药等行业纳入到试点的行业中。电力企业是碳排放较高的企业,尤其是火力发电,燃烧煤,大量排放,但同时也是垄断性很强的企业,通过拍卖的形式得到排放权会使企业成本增加,但可以通过提高电价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钢铁、煤炭、石油等行业,虽然碳排放量也比较大,但由于目前经济下行,库存严重,去库存的任务艰巨,碳减排的意愿不够,在此情况下,要想发展碳交易市场,政府应该免费发放配额,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为节能减排的实施争取时间。另外,拍卖最终数量的确定受到企业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约束,因此要针对各行业制定差异化的拍卖比例,来体现政策的偏好,对于排放密度较大,易受冲击的部门提高免费配额的数量。

(三)价格上下限的设定与管理。如果允许企业将当年未用完的排放权留为以后使用,被称为排放权的储存,而如果允许企业提前使用将来的排放权,被称为排放权的预支,允许储存和预支,可以减少碳交易价格的波动,但在禁止储存和预支的情况下,设置价格的上下限是很有必要的。价格下限也成为拍卖保留价格,如果市场上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的时候,企业不会从管理者手中购买排放权,排放权的供给就会减少,实际价格就会升高。如果政府免费发放排放权,价格下限就是排放权的最低转让价格,如果政府通过拍卖发放排放权,就会设定拍卖底价。价格上限的设定是要参考减排的边际收益。但边际收益难以确定,价格上限往往很难起到价格的约束作用。

碳市场和其他市场的显著不同是其建立在政府的减排目标和监管之上,所以政府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政府对于价格的管理和干预在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初期非常重要,是引导价格走向的风向标,也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的重要激励措施。

总之,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在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按照市场的定价规律,由供求决定市场价格,但是由政府来确定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才能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进行,并且通过严密的设计,以及采用不同的排放权分配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对于企业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政府的制度设计尤为重要,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价格问题进行管理,也是保障碳交易正常进行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付云鹏,祝国君,马树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2]费玄淑,张竹云,赵雪梅.碳金融交易机制的界定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

[3]王信,袁方.碳排放权交易中的排放权分配和价格管理[J].金融发展评论,2010.11.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 篇2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确立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原则,健全碳排放初始分配标准和方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容,建立违法交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体系等观点,从而为推动我国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规范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排放权交易 法律规制

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现状

英国于2003年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是指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自然系统产生较小负面影响。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技术革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低碳经济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减少碳的排放,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之一。具体而言,是指由环保部门根据各种指标制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依据一定标准将碳排放总量目标分配给各区域和企业,允许碳排放许可额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市场主体自发的力量,通过有效的市场交易将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和成本有效对应,从而调动企业的内在积极性,使它们自发主动减少碳排放,从而建立低碳排放的经济模式。

2008年7月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山西吕梁节能减排交易中心,迈出了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第一步。这四个市场的建立表明,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在以上地方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但由于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这些交易所都算不上真正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对市场的培育力度不够,交易主体范围狭窄,交易价格不稳定、不透明等问题。同时,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也受到多方面的局限,在交易过程当中由于我国对碳排污权交易中定价没有话语权,议价能力低下,使得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外,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标准和方式不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内容凌乱、对违法交易的法律制裁力度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从法律制度上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势在必行。

确立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原则

碳排放总量限制原则。碳排放总量限制是以一定区域内环境能承受的碳排放总量为依据,计算出各种特定物允许碳排放的总量,并据此对该区域内的企业作出碳排放的限量规定,以达到该区域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是不能对该区域内碳排放的总量进行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该区域内的环境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碳排放物备案原则。需要进行碳排放交易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碳排放物的备案,将单位所拥有的碳排放物的排放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碳排放物的数量进行登记,并需要提供防治污染环境的相关材料。如果该单位的碳排放物种类、数量发生重大改变,必须及时到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变更登记备案。碳排放物备案可以使环境保护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本区域内碳排放情况,为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区碳排放许可证配额提供客观依据。

政府监督原则。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采用市场经济运行的交易方式,通过市场竞争使碳排放权得到合理的配置。但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碳排放权的交易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政府来进行引导和监督,靠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力来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至关重要。

意思自治原则。首先,碳排放权是一种财产性权利,是一种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从法律属性上应该属于《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其次,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是民事主体;最后,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遵循意思自治原则,也就是说碳排放权交易必须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允许市场主体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在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中,拥有碳排放许可交易资格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合法交易。

健全碳排放初始分配的标准和方式

笔者认为,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和减排目标来确定碳排放初始分配的标准,将排放总量进行分配,分配配额应当综合考量地区经济社会情况、历史排放记录、预测排放数值等各种因素。根据排放目标的实施情况和低碳技术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审核每年的配额数量。在碳排放初始分配方式上,笔者建议采用出售和拍卖等有偿的方式。具体操作中,应由环保部门根据上年度本区域各单位碳排放情况,确定本年度可以出售和拍卖的碳排放权比例,并可预留适量的碳排放权用于奖励和吸引更多新的投资。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以一年为一个周期,这样有利于加快交易频率,激活交易市场。环保部门应以上年度的12月31日为截止日,碳排放权分配系统和审核系统将自动计算出碳排放源的实际排放量和富余量,同时把信息反馈给总量目标系统,以便准确确定来年的碳排放总量标准,富余量从第二年的1月1日起允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完善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容

(一)交易主体

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是指有资格进行碳排放权买卖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碳排放权的交易可以分阶段逐步展开,每一个阶段都应当按事先设定的标准确定具体的交易主体,交易主体应该到环保部门进行登记,接受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门事先设定的标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交易主体应是每年定期进行碳排放物备案登记的企业;第二,交易主体范围限于排放同类碳排放物的企业之间,这样既可以使碳排放权交易有效进行,又可以避免因交易所带来的污染监管不力、环境污染失控等结果;第三,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功能区总体规划的企业,不得受让碳排放指标;第四,政府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充当交易主体,如在环境质量恶化时,买进大量碳排放指标,进行宏观调控。

(二)交易标的

碳排放权交易的标的是指企业在达到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总量后超额减少的“节余”指标。碳排放权使用人依法在一级市场取得一定的碳排放许可额后,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碳排放许可额的富余,二级市场就是对这些碳排放许可额进行的交易。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提高碳排放的污染治理能力,从而具有了碳排放的减少量,对于企业是选择将这种减少量出售获利还是选择留存,以备以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时使用,法律应给予相应的保护,保障企业对超额减少的“节余”碳排放指标拥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三)交易合同

碳排放权交易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应当充分考虑碳排放权交易合同的公法化属性。因为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当事人的意思不能完全自治,要受环境公共利益等条件的限制,这与传统的民事合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意思自治是传统民事合同的本质,如果将碳排放权交易合同纳入传统民事合同范畴按照意思自治原则,碳排放权交易合同应该是当事人意思自由协商的结果,政府无权对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进行干预,并且除当事人之外,任何人不得请求享有合同上的权利。但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涉及到对环境容量的使用。企业通过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对环境容量取得合法的使用权,但环境容量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就决定了同一环境资源物品上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在碳排放权的市场配置中,必须加入公共意志的干预因素。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当事人的意志和公共意志是互相协调的关系。一方面,公共意志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当事人意志的限制需要通过确定公共意志的优先地位来实现,公共意志的作用范围决定着当事人意思自治领域的大小;另一方面,公共意志又不能完全排斥当事人意志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发挥作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同时满足当事人经济利益和公众的环境利益,合同成为平衡二者利益的支撑点。因此,碳排放权交易合同是通过私法手段实现公法目的的途径,其合同的实质就是“利益平衡”问题,即当事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强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四)交易中介机构

交易成本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始终存在,如发布信息的成本、交易谈判的成本等,这些交易成本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就会抵减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际获得的利益,交易将变得无利可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就不能顺利发展。另外,我国的企业具有规模大小不等、数量繁多、分布不固定等特点,这也会增加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因此,碳排放权交易中介机构的建立至关重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的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交易的实际收益。笔者建议,碳排放权交易中介机构的业务应当包括提供交易信息、进行交易代理、办理碳排放权的储存、借贷等方面。

(五)交易程序

笔者认为碳排放权的交易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应该向环保部门提出交易申请,并提交交易双方的详细资料、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等。其次,碳排放权交易必须取得环保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才可以进行交易。环保部门对碳排放权交易主体的审核应包括对双方的审核和对交易本身的审核,由此确定其可以交易的碳排放额,并对交易前后的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再次,碳排放交易各方就碳排放权交易的数量、价格、时间等具体内容应进行充分地协商,达成协议并签订书面合同。最后,碳排放权交易双方就交易达成的初步协议须上报环保部门审批。若审查符合要求,环保部门则批准该协议并交付执行,变更双方的碳排放许可额,颁发特殊的许可证,并监督交易的正常进行。

建立查处违法交易的法律责任体系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特点及国内、外的立法实践,在一级市场里主要涉及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者主要承担行政责任;二级市场是碳排放权主体之间的交易,同时存在环保部门的管理,违法者将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严重者将承担刑事责任。

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设计 篇3

关键词:碳排放权;初始总量;配额分配;交易机构

近年来河南省的GDP保持在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的大量需求与消耗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日益显露,大气和水的环境容量愈发趋紧,部分地区已经接近或超过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力。换言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环境治理刻不容缓。“十三五”期间,河南省预计年均GDP增长在7%左右,城镇化率将提高到48%,据估计,仅因城镇化率提高导致的新增人口约有1 000万,这需要108个县各新建一座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削减由此带来的新增水污染物。总之,河南省“十三五”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手段配置、保护环境资源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河南省环境治理政策方面的新举措,也是河南省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选择。2012年省政府在《河南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河南省将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尽快成立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地区性碳排放交易中心。经过这几年的试点实践,碳排放权交易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已经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国内的“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等先进案例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开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指导。下面,本文对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若干关键环节做一详细分析。

一、 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

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是指确定哪些污染物被作为交易对象,有哪些主体参与交易,以及在多大区域内进行交易。为此,需要考虑污染物的排放规模、危害程度、扩散范围等因素。

1. 综合考虑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优先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作为交易对象,在条件成熟时也可将氮氧化物和氨氮等纳入交易体系中来。

2. 根据河南省工业经济结构特征,最终确定工业二氧化硫的交易主体首先应该是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纺织,食品和造纸行业是主要的工业化学需氧量交易主体。特别地,考虑到农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巨大(约占总量的47%),从完善交易机制、实现交易主体多元化等角度来看,未来应将其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行业,这一点在国外已有先例。此外,为促进交易公平、提高交易效率,河南省环保厅作为碳排放权分配、使用、监督的主要负责人,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碳排放权交易主体也应该对县级以上的市环保机构、乡(镇)级政府、碳排放的投资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开放,他们的参与可以更好地起到激活交易、调节市场供需的作用。

3. 鉴于大气污染物的良好流动性,交易范围可以按照河南省境内的各县级市以上的行政区划分。对于水域污染,如果按照行政区划分,有些行政区内河流偏少,废水排放企业少不利于公平原则,因此依据流域划分交易范围,即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水系在河南省境内的流域系统作为交易区域。今后,建议推广至全国范围内开展水污染权交易。

二、 碳排放权的初始总量和初始价格

碳排放权交易初始总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二级交易价格。理论上讲,碳排放权的发放应该以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为限,即“理论容量”,但对环境容量的测算需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种类、经济发展态势、生态承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国家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政策,为此,在实践中,各地主要依据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进行分解处理,即“目标容量”,即按照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作为某一时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有初始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两种,后者由市场交易确定,前者则多数由政府确定。从理论上讲,当污染边际治理成本等于边际损害成本时是排污政策要达到的最佳目标,故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价格促使排污者将自身的污染排放调整到这一最佳排污量水平,这时的污染边际治理成本(或边际损害成本)即为碳排放权价格水平。但实践过程中,估算边际成本或边际损害的难度非常大,为了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各地在制定初始价格时既要体现碳排放权的资源稀缺性,又要考虑交易的可操作性,具体价格构成包括以下三部分:(1)污染物的消减成本,涉及污染设施的建设费用和运营成本;(2)地区系数,包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三个方面;(3)行业系数,涉及产业政策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政府在确定碳排放权初始价格时不但要考虑到经济因素也要考虑到政策对于企业排污的有效程度和吸引度,对三部分构成因子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在具体到每一个构成因子时,也要有所区别。以行业系数的确定为例,一个地区内排污企业应该有很多种,但是对于新兴的环保行业或者政府大力扶持的企业而言,政府应该将行业系数调整为小于1,将碳排放权适当降价出售;对于普通排污企业其行业系数定为1;对于某些社会效益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可将行业系数调整为大于1,这就是行业系数存在的重要意义。

三、 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方式

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方式最常用的有:免费分配、定价出售、拍卖,以及混合分配四种方式,不同的分配方式各有优缺点:(1)理论上免费分配最容易被排污企业认可,企业无需花费成本即可获得相应的排污权利,因此,在企业中推行的难度最小。但正是由于是免费发放,因此这种方式不能为以后的排污权二次交易提供价格信息,且很难在企业之间形成竞争,不利于碳排放的总体降低。(2)定价出售,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可以更好地投资于环境保护,但这需要政府了解足够的信息以便对碳排放权进行合理标价,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操作困难,此外,不合理的定價还会造成市场价格扭曲,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3)拍卖,通过竞价方式可以生成一个明确的碳排放市场价格,能为以后的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价格指导,同时这种竞拍方式的分配效率也是最高的,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公开拍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降低政策的吸引力。此外,如果管理不当,在拍卖市场也会出现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买断碳排放权造成市场垄断。(4)混合分配,是指将有偿使用与无偿分配共同结合起来运用的一种分配方式。在碳排放权交易计划的初期,先设计一个免费发放碳排放权配额的比重,此后逐步调整免费与拍卖出售之间的比例关系,直至最后全部取消免费发放改为全部拍卖出售。采用混合分配方法时,如何确定最初的免费比例以及调整进度,是需要深入研究和颇受争议的事情。实践中,各地的免费分配比例也不尽相同。

在混合分配的具体分配过程中,又有等比例分配、系数分配法、比例削减法等三种方法。(1)等比例分配,是指排污指标的分配主要是根据企业当前的排污情况同比例进行发放。对于排污者来说,是在现有排污治污技术水平下相对公平的分配方法,因此企业比较容易接受,实际操作难度较低,但是这种方法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费用、排污者的污染治理水平和达标排放情况等其他因素考虑进去,不符合经济学的最优决策特点。(2)系数分配法,是指以核定过的某一排污系数(如地区生产总值或人口规模)为依据向企业发放排污指标,这种分配方法虽然考虑了企业的社会贡献大小,但由于没有兼顾到行业特点、污染处理难度等因素,因此,备受企业的争议,操作难度较大。(3)比例削减法,依据各污染源对控制区的浓度贡献率,把控制区的超标总浓度分配给每个污染源,以此确定每个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按照浓度超标总量来分配,满足了环境的容纳能力,能够较好达到以环境容量为目标的控制分配量,对每个污染源都保证了公平性。但缺点是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污染物地区浓度的测量也需要先进的测量技术支持,政府管理费用较高,如果测量结果不准确,那么对于每个排污企业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结合本省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议河南省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式采用混合模式。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对于新老企业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面,我们必须让老企业加入进来,这样才可以做到新旧公平对待,同时也可以促进老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但要做到“新老有别,新老排污企业采用不同分配规则”。在全面推行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后,对于长期存在严重排污超标需要购买排污指标的企业,建议采取拍卖的方式进行交易;对于非严重超标的中小企业或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及为我省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企业,建议采取标价出售的方式转让碳排放权。对于之前免费取得的碳排放权指标政府予以承认,且规定所有免费获得的企业每年应削减一定规模的排污量,具体削减比例可以参考行业特点和地区环境质量来确定,由此产生的碳排放权80%由环保部门组织统一拍卖、标价出售或奖励给新建企业或新项目,不能完成削减任务的企业将受到重罚。

四、 碳排放权的交易机构

当排污企业从政府获得碳排放权之后,将富裕的碳排放权拿到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从而排污企业获得利益促进其减排,由此看来,二级市场的交易是降低污染、控制成本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企业通过交易才能使减排工作由边际治污成本高的企业转移到边际治污成本低的企业。可见,二级市场的发展对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只有当碳排放权交易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自由买卖时,碳排放权交易才能真正发挥市场调控环境资源的巨大优势。而市场交易机构是碳排放权交易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健全的交易机构涉及:碳排放权的认证与评估机构、交易纠纷的仲裁组织、以及市场活动的交易所等部门。认证机构不仅要审核交易主体的交易资格、还要对交易客体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评估部门除了要分析与评价每项交易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之外,还要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依据;仲裁组织主要是对交易活动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处理和裁决;交易所负责日常交易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构能为交易双方收集、处理碳排放权交易的信息,为其交易提供帮助,有利于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如节约计算价格成本、节约时间成本等,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可起到规范交易行为的作用,有利于交易双方公平、公正的进行交易。

五、 碳排放权交易资金的管理

碳排放权交易的收入包括碳排放权有偿使用费、政府储备碳排放权出让收入以及在碳排放权二次交易时交易双方缴纳的碳排放权交易手续费等。国内一些省市曾出现一些收入管理问题,如相关部门为了提高企业缴费积极性而采取“返还方式”;在资金使用环节上存在审批不严、执行不到位,甚至挪用或浪费等现象。为防患于未然,本文认为在资金使用方面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交易收入管理。碳排放权有偿使用所得的收入属于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类非税收入,应按非税收入进行管理。可借鉴山西、湖南等省的经验,将其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将其资金全额上缴财政,纳入财政预算。对这一部分资金应该做到专款专用,这项收入作为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应进行专项的管理,可主要用于碳排放权收购、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减排项目投资、配套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制订、交易平台的建设维护及相关的技术研究、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等。

2. 交易收入的具体使用方案。根据碳排放权收入性质,将碳排放权有偿使用收入安排的支出,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政府性基金支出科目“其他支出”类“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款。具体的使用方案如下:(1)碳排放权收购支出,是指碳排放权储备交易机构按规定收购或回购企业富余排污指标而发生的支出,这部分回购的碳排放权指标将作为储备交易中心的储备配额。(2)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支出,由于河南省目前还没有建成省级专门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推进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发展,应首先将重点放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建设上。从技术、资金等方面推进省、市两级交易平台的建设,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价研究、交易平台软件开发及其他技术研究。(3)环境容量评估技术、在线测监控技术的研究及设施建设支出,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评估是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量的基础,所以应加强这项重要工作的实施与研究。不断创新各类污染源的检测技术,为精确全面了解企业的排污情况提供技术支撑,这既是对环境质量的保护,同时也是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4)用于污染减排工程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包括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工程改造、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供给能力,不断优化工业企业工程减排与污染防治措施,积极改进畜禽养殖综合污染治理方案,开展机动车污染减排等。总之,在减排工作中,要将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相结合,在减排工作中通过治理、回收利用、关停或技术改造实现减排,加快淘汰电力、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造纸、发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高污染行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5)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执行成本,碳排放权交易手续费主要用于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差旅费、会议费、办公用房租赁、设备购置、燃修费、纳税等业务支出,不得用于碳排放权交易工作以外的支出。(6)建立公正周密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努力减排、积极交易的企业或其他主体,可以从财政、税收、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奖励和扶持,譬如政府可以通过低息、无息甚至部分减免本金的贷款方式,用以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从事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产品创新;对于交易活跃的排污企业,政府应保证其在需要指标时享有优先购买权或提供其他购买优惠措施。另外,政府也应规定一个合理的排污指标有效期,为防止有的交易主体惜售或囤货排放指标,对于指标到期集中出售的企业行为政府要严格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并计入不良信誉档案,从而为市场交易提供一个健康公平的交易环境。总之,碳排放权专项收入和支出项目,由省环保厅根据收入进度和工作需要向省财政厅提出碳排放权专项收入支出计划申请,省财政厅审核后下达预算。碳排放权有偿使用收入的征收、使用情况接受财政、物价、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在碳排放权交易资金的收缴、使用过程中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创.我国排污权初始价格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0):44-45.

[2] 郝靖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式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1.

[3] 王毅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 李创.国内排污权交易的實践经验及政策启示[J].理论月刊,2015,(7):125-128.

[5] 王丽萍.河南省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74-78.

[6] 卢松浩,朱启贵.中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3,(12):12-14.

[7] 赵文会.初始排污权分配的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6.

[8] 宋露,南灵.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政府角色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5).

[9] 罗丽.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0] 赵文会,高岩,戴天晟.初始排污权分配的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2007,(6).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 篇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随后,《京都议定书》 (Kyoto Protocol) 也正式出台,《京都议定书》是全世界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定量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环保协议。在《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重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下,温室气体减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碳排放权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方式,成为了世界各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有效途径,同时产生了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

1 我国碳排放权发展现状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伴随着经济的腾飞,环境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并且成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因此,环境治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而温室气体减排则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碳排放权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化,我国也逐渐意识到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将温室气体减排纳入我国的战略规划中。

2005年6月,我国首个CDM项目成立;同年11月,我国碳基金成立;2007年7月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从2008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建立了第一批排放权交易所,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初步建立。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截至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2011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11) 》白皮书,《“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也正式出台实施。同年底,在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方案,达成了“德班一揽子决定”。我国碳排放权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铺开。

根据我国目前的碳排放现状和面临的减排压力,必然要承担起全球量化减排的责任。碳排放权的交易和定价问题也逐渐成为了我国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内容。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和定价策略,对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阶段划分与定价策略

虽然我国已经加入了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列,踏上了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减排限额压力。并且减排限额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具体承担的减排限额还很难预测,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环境。

鉴于此,根据我国的发展和减排现状,可以将我国碳排放权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制定不同的定价机制和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

2.1 前期——需求导向型定价策略:拍卖或免费分配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仍处于碳排放权的供给方,缺乏碳排放权的定价权。国内还尚未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完善的、流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我国还尚未制定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市场等各个方面还未能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是我国碳排放权发展的前期阶段,也是我国碳排放权发展的探索阶段。

在初期阶段,尚不具备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可以采用政府拍卖或免费分配的方式完成碳排放权的交易。政府拍卖定价机制公开透明,效率优先,为以后的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政府拍卖,还可以起到宣传和引导的作用,让各行各业逐渐重视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

国际减排压力的步步逼近,使得我国的企业也将面对减排的重任,并且是减排任务指标从无到有,指标限额越来越小的一个过程。为了缓解企业面临的减排重任,前期阶段政府免费分配限额的方式可以为企业营造一段过渡期,帮助和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经济转型,从而完成减排指标任务。

2.2 中期——成本导向型定价策略:成本定价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在我国的逐步进行和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我国的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步入正轨。同时,我国将会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证碳排放权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将陆续加入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列,碳排放权在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和交易。这一时期属于我国碳排放权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在中期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成熟,碳排放权具备了商品的属性,通过技术改革和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可以产生碳排放权的指标。此时的碳排放权的价值主要由成本来决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制定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然后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买卖和交易。通过市场机制的辅助作用逐渐形成合理的碳排放权市场价格。政府可以采取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保护价格措施保证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在合理的区间内浮动。最高限价的措施可以防止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稳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保证需求者的利益,帮助实现减排指标的完成;最低限价的措施可以保护碳排放权生产者的利益,保证碳排放权的市场供给和市场有效运作。通过政府的保护价格措施从而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稳定和长期顺利发展,降低市场风险和波动性。

2.3 后期——竞争导向型定价策略:市场定价

我国的碳排放权在经历了前期的探索阶段和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引导,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会趋于完善和成熟,功能也更加齐全。碳排放权将实现从商品属性到金融工具的蜕变。碳排放权将会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低碳道路,这一时期属于我国碳排放权发展成熟的后期阶段。

在后期阶段,碳排放权将会衍变成一种金融工具。碳排放权期货、碳排放权期权等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将会陆续出现。在成熟的高度组织化和规范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碳排放权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市场能够迅速形成真实反映未来碳排放权市场供求状况的价格,从而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定价。碳排放权金融工具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下,可以实现套期保值,规避或转移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建立碳排放权储备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未来市场上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风险。

3 结语

我国的碳排放权发展才刚刚起步,温室气体减排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科学合理地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温室气体减排形式,把我国的碳排放权发展道路划分探索、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和策略,将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未来碳减排压力,顺利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实现经济发展的结构和体制转型,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市场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气候问题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把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纳入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当中。碳排放权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手段, 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碳排放权的交易和发展。本文基于我国碳排放权的发展现状, 将我国碳排放权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划分, 并提出了不同阶段的定价策略, 从而缓解我国面临的未来碳减排压力, 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市场上的话语权。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定价,策略

参考文献

[1]Klaassen G., Nentjes A., Smith M.Testing the theory ofemissions trading: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alternativemechanisms for global carbon trading, EcologicalEconomics, 2005.

[2]Benz, E., S.Truck.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Emission Allowances, Energy Economics, 2009.

[3]Rubin, J.A Model of Intertemporal EmissionTrading, Banking, and Borrowing,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6.

[4]Seifert, J., M.Uhrig-Homburg and M.Wagner:“DynamicBehavior of CO2 Spot Pri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 56.

[5]黄平, 王宇露.我国碳排放权价格形成的研究——基于CDM项目的价值网络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8) .

[6]许广永.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排放定价机制形成的障碍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9) .

[7]陈文颖, 吴宗鑫.碳排放权分配与碳排放权交易[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12) .

[8]戚婷婷, 鲁炜.核证减排量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

[9]陈晓红, 王陟昀.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9) .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 篇5

关键词: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法经济学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向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碳排放权交易(Carbon Emission Permits Trade),又称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指碳减排购买合同或协议(ERPAS)。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会在环境总容量一定条件下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管制的优点, 实现“政府+市场”的理想结合,并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渊源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是由使用某种资源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带有“负外部性”效应,而目前并没有人去承担由此产生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稀缺资源理论

一种资源只有在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所以交易得以进行的前提就是资源稀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较少时,土地、空气、水等环境资源要素非常丰富,是不存在稀缺性的自由物。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功能的需求开始产生竞争、对立、矛盾和冲突,环境资源多元价值的矛盾和环境功能的稀缺性日益显露。而这种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重要经济原因。环境资源出现稀缺后,经济还要继续发展,但现有的环境资源并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这时环境资源交易制度应运而生。

(二)哈丁:“公有地悲剧”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雷特·哈丁教授将环境问题形象地称为“公有悲剧”,并认为是“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公有地的自由使用权给所有人带来的只有毁灭。“公有地悲剧”理论同样可以说明环境污染问题。不同的是,环境污染不仅从公有地上攫取东西,同时也排放各种污染物。环境质量退化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财产的特性,纯粹的共有物品是一种共有财产资源。在环境可以不加限制地自由使用情况下,环境向所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开放。由于向公有的环境排放污染物是自由而免费的,企业只会考虑如何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生产量即排污量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不会去考虑整个环境的污染和退化,从而酿成“公有环境污染的悲剧”。

(三)外部性理论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环境问题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因此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理论也是用来解释环境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全球气候变暖的经济学实质是由于使用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带有“负外部性”效应,目前没有人去承担由此产生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社会主体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由于受到其个人自身狭隘的“经济人的限制"不会出于“生态人”的角度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其相对独立的利益决策体系内"这就导致了环境保护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据此认为,由于这一外部成本与造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直接的联系,环境污染并不会影响到该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因而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即存在所谓的“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国家或政府进行干预,采取税收的形式,将污染成本增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即将外部不经济性企业内部化,才能促动污染者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四)产权理论

罗纳德·科斯理论指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或是相对低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核心是使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它通过制度设计把一种外部性的不需要支出任何成本的资源变成一种“稀缺资源”。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通过以法定的形式明确某种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所有权,以使该种资源稀缺化,该理论就是产权理论。产权理论对资源的配置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克服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这是排污权交易制度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法经济学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必须要从制度上尤其是法律上加以确认,即所谓“立法先行”,这样才能为该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提供保障,因为社会权利的法律保障是最严格也是最优的选择。

按照科斯定理,市场交易的目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追求社会成本最小化,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法律制度,必须立足于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在现实交易成本存在的条件下,能使交易成本效应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科斯定理指出在一个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无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权利和资源,只要交易自由,总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而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只要明确产权的所有者,无论谁拥有产权,最终的结果都能使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无论受损者还是排污者拥有对环境的产权,均可以通过协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解决污染外部性的方法,经济学中有三种手段,即庇古税(污染税)、合并企业和明晰产权。

根据庇古理论,“谁污染,谁治理”,与此相对的应该是“谁受污染,谁得补偿”。而每个人几乎都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面临的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而对由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却没有或很少加以考虑。而且在竞争的压力下,市场主体即使意识到了其活动给社会造成的环境成本代价,只要其行为不受社会的严厉惩罚,也往往置之不理。所以,只要污染环境的代价不是由污染者承担,污染者就绝不会花费大量投资来防治环境污染。市场对这种现象基本是无能为力,而只能通过政府干预才能解决。

(一)碳排放权交易成本—收益分析

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追求目标,企业的投入与产出都将围绕企业利润进行。企业运营要力求低成本高产出,企业对无利可图的事情绝对不会干。碳排放权交易得以运行,是因为它为企业带来了额外收入,即将企业通过改善技术节省出来的碳排放权出卖给其他需要更多指标的企业。出卖碳排放权的收益不仅弥补了企业因完善技术投入的成本,还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在成本——收益的权衡中,企业因有可图之利,所以产生一种激励,即提高技术投入,减少污染排放。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博弈研究

目前世界上众多碳交易市场中,主要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四个碳交易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英国和美国的交易所是全球碳交易的两大中心。目前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提议,引发全球争议,尽管如此,法国日前仍坚持己见,将从2010年开始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国内已宣布实施该新税种,对某国生产的产品不达标的,将征收特别关税。碳排放指标的分配实际上就是变成了给该国多少权益,指标高了可以直接换取钱,相反指标低了就要从他国来购买,这恰恰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博弈过程,世界的利益瓜分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全球实物资源瓜分殆尽以后,在环境保护方面又人为衍生出了大量的衍生资源和利益,成为进一步掠夺他国利益的手段。

三、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设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内容是在现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的基础上,排污者向政府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材料,政府根据材料和排放总量向排污者发放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符合要求的污染物;排污者的“减少排污信用”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因此,在完善立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以法律形式确认排污权,实质上就是解决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其次应以法律形式规定补偿政策、气泡政策、排污银行等政策;第三应制定排污权交易的规则;最后要明确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职责。

法律制度的制定应明确界定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排他性及可交易性,对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基本架构应涉及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合同、总量分配、申报登记制度、交易监管机制以及交易所等方面。新制度的建立应注意消除以往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环境问题时的各种弊端,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制定应赏罚分明。对超标排污者严惩不贷,对未超标者当然应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谢雯.从科斯定理到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03).

[2]杨卫.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王红,隋伟涛.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的博弈研究[J].中国市场,2010,(14).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研究 篇6

一、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排放权主体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为了减少国际上碳排放总量, 依照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要求, 享有一定的排放额度, 在排放额度用尽时或有剩余时, 遵循国际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交易规则, 在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下, 对碳排放权指标和基于项目产生的减排信用进行有偿买卖的国际经济法律行为。

二、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

目前学界对碳排放权的权属性质有着不同的界定角度, 如资源论、许可证论、产权论等。笔者在此仅从法学角度浅谈自己的拙见。笔者认为, 碳排放权既具有用益物权的权利属性也具有人权属性, 同时还是公权色彩浓厚的私权。

( 一) 碳排放权具有用益物权属性

碳排放权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 其具有传统用益物权的一些特征, 同时又与传统用益物权有所区别。1

1. 碳排放权的客体是一种拟制的不动产

通常认为, 在空间上具有固定位置, 不能进行移动或者移动会对其价值造成影响的物就是不动产。碳排放权的客体是大气环境容量资源, 这种标的物是一种无形物, 因此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不动产, 其能够在各排放实体之间进行转让, 而且其价值不会因为空间上的移动而有所损坏, 但是其获得、转让等都要履行严格的类似于不动产的登记手续, 因此可将其称之为拟制的不动产。

2. 碳排放权是对“他人所有之物”的使用

碳排放权的标的物是大气环境容量资源, 而大气是人类共同的财产, 属于公共物品, 故碳排放权并不专属于某一特定的个人, 因此可以将其界定为“他人的物”。另外, 由于环境容量具有稀缺性和财产性的特点, 排放权人不仅可以将环境容量留给自己使用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从中获益, 也可以将富余的环境容量通过经济方式转让给其他排放实体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这种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收益权符合民法中的用益物权的特征, 具有用益物权的属性。

( 二) 碳排放权具有人权属性

目前世界上仍有不少国家的人民挣扎在生存线上, 他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保障, 医疗和教育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他们来说, 碳排放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 并且他们不具有减排的技术和资金, 所以, 他们的碳排放权需要得到满足, 生存需要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讲, 碳排放权也具有人权属性。

( 三) 碳排放权是公权色彩浓厚的私权

碳排放权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私权, 但其在交易过程中又介入了公权的身影, 因此可以说它是带有公权色彩的私权。

1. 碳排放权在本质上是一种私权

一方面, 碳排放权是指排放权人所具有的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权利, 而企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权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 碳排放权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产运作。另一方面,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更加注重意思自治, 促进有限的大气环境容量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最终达到缓解温室效应的目的。所以, 碳排放权在本质上是一种私权。

2. 碳排放权的公权色彩浓厚

碳排放权指标交易的前提是政府通过行政行为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许可与分配, 在实现了公平的许可与分配之后, 政府要在交易进行中予以监管。这表明碳排放权具有公权色彩。

三、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责任

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制, 法律文本将形同虚设。目前,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渊源中较少涉及各方法律责任之规定, 保障体系尚显缺位。

由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具有跨国性, 并且涉及到每个国家的利益, 因此, 对责任的规定不仅涉及国际范畴, 同时涉及到国内范畴。国际层面, 应完善责任条款, 构建责任体系; 国内层面, 要加强对交易各方的管制。如此, 将两者相结合, 必将会促进整个交易市场更加规范、公正。

( 一) 国际责任

碳排放权的分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公平和程序透明是碳减排指标分解分配的基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风险预防及最低成本的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当前, 各国都有了具体的减排数量, 但是, 国际上并没有关于国际责任的制度性规定。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良好运行需要各缔约方确立一个关于责任的法律文本, 将国际责任具体化, 让违法者依法受到惩罚, 以此, 规范碳排放权的分配。

( 二) 国内责任

由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具体过程是在一国国内发生, 并且交易双方签订协议时所选择适用的法律也是一国国内的法律, 因此,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必然涉及到国内责任。国内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

1. 碳排放权交易的民事责任

只有将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具体化, 才能让受害人得到充分的救济, 才能警戒侵权人, 才能平衡社会利益。因此, 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多种类的责任形式, 如赔偿损失、排除危害等。

2. 碳排放权交易的行政责任

碳排放权交易主体需要接受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如果它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当然, 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 如果存在不依法监管甚至不监管等行为, 其将会受到行政法律法规的制裁。

3. 碳排放权交易的刑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是法律责任中最为严厉的一种, 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这一领域中引入刑罚处罚机制, 为交易过程中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设定相应的罪名, 由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即社会预防的作用昭示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决心,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刑法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主体的违法成本, 以弥补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不足。

四、结论

现在是拯救地球进行时, 是改变全球变暖的现状或抑制全球变暖状况恶化的关键时期,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措施, 是目前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 碳排放权的国际分配的格极其局复杂, 不仅发达国家之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发展中国家也没有达成共识, 独持异议。

碳排放权涉及到整个人类的利益, 涉及到各个主权国家的利益, 当然, 也会涉及到各个国家的企业的利益。可是, 任何一个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全球性框架不可能赋予世界上每个国家同等的满意度。在采取限制性措施或设置减排目标方面, 如果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固守自己的利益,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碳排放权交易法律问题的解决, 需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努力, 需要每一个交易主体的努力。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加强对关于碳排放权的立法, 不断完善立法体系, 同时, 要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管, 构建全面的监管体制。各个交易主体要明确地认识到国际及国内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法律规定, 要在交易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如此, 两者的共同努力必会减少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风险, 让该机制有效运行, 从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黄亚宇.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立法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2) :153-157.

[2]卢俊卿主编.第四次浪潮:绿色文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212-235.

[3]赵勇猛.碳排放权研究:以国际气候政治博弈为背景[D].吉林大学, 2013.

[4]时志雄.国际碳市场发展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5]肖志明.碳排放交易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 篇7

自从2005 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可大范围交易的商品开始出现在世界市场上。 《京都议定书》规定各国碳减排履约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联合履约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碳排放权贸易机制(ET),从目前来看该规定在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各国履行碳减排义务的主要方式。我国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一直积极履行该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由于历史原因,该公约规定发展中国家在2020 年前不必履行强制的碳减排义务,并且可以根据清洁发展机制的规定向需要购买碳排放权的发达国家出售碳排放权,正是基于该公约的规定,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成为了通过清洁发展机制提供碳排放权的最大供应方,但在交易中我国对碳排放权的定价几乎没有话语权。 2015年12 月通过的 《巴黎协定》 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这一协定内容丰富,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巴黎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必须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地加强南南合作,并动员私营部门的资金进入气候变化市场。 在《协定》中明确了发达国家的义务,规定发达国家在2020 年之前每年拿出1 000 亿美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碳减排工作,2020 年之后还要在1 000 亿美金的基础之上继续扩大规模。

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高速增长, 在2010 年左右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 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为应对上述问题,我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 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45 亿立方米左右。 其次,在国际合作上,我国在2015 年9 月宣布设立200 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且在2016 年将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 个低碳示范区、100 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 000 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此外,在2015 年9 月中美两国发布的 《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政府承诺到2017 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综上所述, 无论从2017 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20 年我国将履行强制碳减排义务角度考虑,还是从治理国内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都是非常必要的。 而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离不开对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 因此,构建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市场状况、更加合理、精确的碳排放权期权定价模型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 对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简单介绍

Fischer Black and Myron Scholes于1973 年在 “期权估值与公司债务”一文中推出了著名的B-S期权估值模型, 首次提出负债公司的股权实际上是公司价值的看涨期权, 这是期权估价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该模型有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期权的标的资产为一项风险资产, 当前的市场价格为S,且S遵循几何布朗运动。 (2)在期权有效期内, 标的资产不支付股利和利息, 即不存在影响收益的任何外部因素。 (3)没有交易费用和税收,不考虑保证金问题。(4)该标的资产可以自由的买卖,即允许卖空,且所有的证券都是完全可分的。(5)期权为欧式看涨期权,执行价格为K,当前时刻为t,到期时刻为T。 (6)在期权的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为常数, 投资者可以此利率无限制地进行借贷。(7)市场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8)标的资产价格的变动率已知且恒定, 这一假设是该期权定价模型成立的关键条件。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是根据无套利原则推导出来的, 其认为任何期权都可以由标的股票和短期无风险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所复制, 复制资产组合的成本就是期权价格。 由此他们构造了一个有标的资产一定数量的多头和期权一定数量的空头组成的证券组合, 并要求该组合的收益是确定的、 不依赖股票的价格且是无风险的,从而推导出如下的期权定价公式:

其中:

在上述三个公式中:C表示买权价值;S为标的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K表示行权价格;rf表示无风险利率( 按连续复利计算);σ 为标的资产的收益标准差;T表示期权距到期日的时间;N(x)代表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 根据(1)式可知,看涨期权价值等于标的资产价格期望现值减去行权价格现值。

三、运用B-S期权定价模型对碳排放权进行估价的适用性分析及不足之处

碳排放权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被允许向大气中排放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的权利,在我国企业取得碳排放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无偿分配; 二是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由于企业在一级市场上从政府取得的碳排放权是无偿取得的,对企业来说是没有成本的,因此本文中主要讨论在二级市场上流转的碳排放权的定价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年末上交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权,因此碳排放权的到期时间比较容易确定,一般为当前时刻到当年年末的时间间隔。 碳排放权期权的标的资产是一项风险资产,其价格会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大致遵循几何布朗运动,且在碳排放权期权的有效期内不存在股利和利息问题、无风险利率是常数(在我国,一般选用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碳排放权允许自由买卖。 由于碳排放权的稀缺性等原因,市场中不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碳排放权的价格波动率可以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波动率代替且基本恒定。 根据以上所述可知,碳排放权资产几乎满足B-S期权定价模型成立的所有假设条件,因此用该模型来估计碳排放权的价值有较好的适用性。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该模型成立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该模型中不考虑交易费用和税收;二是该模型假定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已知且恒定。而在对碳排放权期权进行估价时是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在碳排放权交易中总是存在谈判等交易费用,事实上几乎市场上的任何交易都存在交易费用。 此外,碳排放权的价格的波动率由于受政策影响较大并不是严格恒定的,随着环保政策标准的提高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率会增大。 因此在构建碳排放权期权定价模型时有必要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对B-S期权定价模型做一些修正。

四、构建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的适用于碳排放权期权定价的新模型

(一) 包含交易成本的B-S期权估价模型

在Black-Scholes模型中,其假设对冲可以不断发生, 进而头寸就可以不断调整, 但这一假设显然有背现实状况, 在现实中频繁的买卖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 且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因素针对同一资产的交易不可能频繁发生。 故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必须对B-S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修正。

针对欧式看涨期权, 构建投资组合∏=-f+(∂f/∂S)S,但投资组合在△t时段内价格的变化量△∏不再是看涨期权的改变量△f与标的资产的改变量(∂f/∂S)△S的差, 还应减掉交易成本。在t时刻, 假设标的资产的价格为S,那么在投资组合中,用(∂f/∂S)(S,t)表示投资的标的资产的份额,经过△t时间后, 标的资产的价格和标的资产的投资份额均发生变动。 可求得在△t时间内, 发生的交易份额为:n=(∂f/∂S)(S+△S,t+△t)-(∂f/∂S) (S,t)。 最后,利用泰勒定理将交易份额n展开,并依据交易额的期望来推导交易成本的期望:

运用新定义的投资组合公式推导B-S期权定价模型,并依据无套利原则, 该投资组合一定只能获得无风险收益率,得出的新模型为:

其中:

( 二) 对B-S模型中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的调整

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已知且恒定,这是B-S期权定价模型成立的关键条件。 但碳排放权的价格受一定时期内政府的环保政策等影响较大,长期来看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率并不是恒定的,然而其波动率在政府的环保政策等外部环境稳定的较短的一定时期内是大致恒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对原始B-S期权定价模型中的波动率进行改良,从而求得碳排放权价格在最近一定时间段内恒定的波动率,并用求得的波动率替代原模型中的波动率来对碳排放权进行估价。

在原始的B-S模型中, 波动率表示标的资产的不确定性部分收益,其被定义为按连续复利计算时标的资产1 年内获得收益率的标准差。 在原模型中, 假定标的资产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内的百分比变化服从正态分布,而对波动率的估计, 则是先通过估计收益率,再计算收益率的标准差得到。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到波动率的计算式如下:

其中 σ2代表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率,n为观察的数据样本的个数,μi表示标的资产价格收益率的期望。 在波动率的计算中, 对n的取值的确定对得出的波动率的精确度有极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所观察的数据随时间的改变其波动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n的取值越大求得的波动率 σ2就越精确, 但当观察的数据的波动率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时,n的取值并不是越大越好。 此时,就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来确定应该选取哪一个时间段内的数据, 就本文研究的碳排放权估价问题来说, 最好选取最近一项环保法规出台以来, 碳排放权的价格趋于稳定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碳排放权的价格作为研究样本。 目前对波动率的修正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

1.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在ARCH(m)模型中,对不同收益率期望 μi赋给不同的权重ai, 对距离建立模型时日期越近的数据赋予越大的权重,假设观察的样本的个数为m, 则修正后波动率的表达式可以表示如下:

在(10)式中,ai为 μi2项的权重,且有ai=1。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是对(10)式进行简化的一种方法, 在此假设权重ai随着时间的变化以指数的速度递减,即假设ai=βai-1,且 β 为介于0与1 之间的常数,将ai=βai-1代入(10)式中,经过数学变形后,得到修正后波动率新的定义式为:

即第n天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率σ2可以用其第n-1 天的波动率 σ2n -1和第n-2 天标的资产价格的收益率期望表示。

2. 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法。GARCH (1,1) 模型是ARCH (m) 模型的一种延伸,其表达式为:

在(12)式所表示的模型中,引入了长期平方差项VL,仍然有等式右边各项权重之和为1,即 α+β+γ=1。

(三)考虑碳排放权资产的特有属性,基于区域因素对其价格进行修正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权威机构等已确认将碳排权确认为一项资产,但究竟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存货、 金融工具中的哪一项资产各方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这正是由碳排放权的特殊属性引起的, 碳排放权是制度的产物, 其既具备这三类资产所具有的部分属性, 又同时具有其独特的属性。 且在不同的国家甚至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对碳减排的规定差异巨大, 不同的碳减排标准会造成不同的碳排放权需求, 从而对碳排放权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

事实上碳排放权与土地使用权有着较多相似的属性, 正如不同地区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差异巨大一样, 政策倾向、交通、经济发展状况等对碳排放权的价格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对同一地区的碳排放权, 其在本地区使用并不会增加本地区的排放总量, 因此他们的价格不会相差太大。 因此在微观层面上, 在对具体购买某一地区的碳排放权进行定价时我们必须考虑取得的碳排放权的地区因素, 并对其价格进行必要的调整。

本文通过在模型中添加区域价格系数来体现区域因素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 基于我国目前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 碳排放权交易并不活跃的现实, 本文将与碳排放权价格有关的区域划分与我国目前的城市划分联系起来, 分为一线城市的碳排放权、二线城市的碳排放权、其他城市的碳排放权三类, 对这三类地区的碳排放权分别赋予不同的区域价格系数, 得到取得的碳排放权的最终估价。

( 四) 基于Black -Scholes模型的一个新的碳排放权股价模型

本文构建的碳排放权股价模型分析了用Black-Scholes模型来估计碳排放权价格的适用性问题,同时根据碳排放权资产的特殊属性,对BlackScholes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其中加入了交易成本,并对原始模型中的波动率进行了改良,最后在考虑区域因素对碳排放权价格影响的基础上,再次对求得的碳排放权价格进行了修正,得到一个较合理的估计碳排放权价格的模型。 该模型如下:

其中:

本文构架的模型通过公式(13)—(15)给出,其中P表示全国统一市场下碳排放权期权的价格,q为碳排放权期权的区域价格系数,S为碳排放权当前的价格,K为碳排放权期权的执行价格,rf表示无风险利率,σn2表示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率,均为常数系数,且α+β+γ=1,VL表示长期平均方差。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运用Black-Scholes模型来估计碳排放权价值的适用性及不足, 然后结合碳排放权资产的特殊属性, 在不改变该模型成立条件的基础上对Black-Scholes模型进行了修正,在模型中添加了交易成本,并对原模型中的波动率进行了改良,从而提高模型的精确性。 最后考虑到区域因素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在模型中增加区域价格系数, 使构建的模型更加符合实际状况, 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对碳排放权进行估价的新模型。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 为我国2017 年即将建立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通过对碳排放权定价的研究, 最终建立一个合理、公允的碳排放权定价模型,并使其发挥碳排放权价格发现的功能,进而促进碳排放权在市场上的流通,活跃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未卿,洪贤,邓静涛.对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修正及检验[J].财会月刊,2012,(11):5-8.

[2]王杨,肖文宁,张寄洲.有交易成本的欧式期权定价公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

[3]龚朴,何志伟.变波动率多期复合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及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2006,(7).

上海踏上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路 篇8

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上海市重点碳排放企业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制度、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制度, 建立碳排放登记注册、交易和监管等基础支撑体系。到2015年, 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兼容性、开放性和示范效应的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 启动会上, 上海市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具体进度:2012年, 完成各项试点前期准备工作和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包括科学设定试点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确定试点企业名单、配额分配方法和企业碳排放核算指南, 完成试点企业碳排放初始盘查和配额分配;建立配额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结算系统;制定和颁布相关试点规范性文件;明确监管措施和监管职责。2013年~2015年, 启动并正式开展试点交易, 维护并确保交易体系的正常运行。试点企业在本市交易平台上开展场内交易,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交易体系运行情况的适时跟踪分析、评价和完善。2015年以后, 对试点工作进行整体分析评估,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碳排放交易工作。

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将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建立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平台, 建设交易系统, 组织开展交易。

启动会之前, 上海市还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这是“6+1”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 首个对外公开发布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此次纳入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行业, 包括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工业行业, 以及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非工业行业。在上述工业行业内, 如果企业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量在2010年~2011年中任何一年达到两万吨及以上, 便将承担强制减排任务, 成为碳交易试点企业。在上述非工业行业内, 这一门槛则是一万吨及以上。根据实施意见, 据业内人士计算, 上海市参与碳交易试点的企业总计约200家, 其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1.1亿吨, 占全市总排放量近一半。

如何分配碳排放的额度, 是参与试点工作企业关注的焦点, 《实施意见》虽未涉及具体的碳排放额度, 但对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法给予了说明。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将基于20 09年~2011年试点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兼顾行业发展阶段, 适度考虑合理增长和企业先期节能减排行动, 按各行业配额分配方法, 一次性分配试点企业2013年~2015年各年度碳排放配额。对部分有条件的行业, 将按行业基准线法则进行配额分配。此外, 试点企业将通过交易平台购买或出售持有的配额, 并在每年度规定时间内, 上缴与上一年度实际碳排放量相当的配额, 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试点期间, 试点企业碳排放配额不可预借, 可跨年度储存使用。

虽然《实施意见》对于人们关心的企业碳排放报告制度以及第三方核查制度都未予以明确, 《实施意见》对企业没有约束力, 真正开展碳排放交易, 则需要以政府令形式发布上海市碳排放试点交易管理办法, 但作为第一个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政府文件, 《实施意见》仍具有划重要的意义, 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问题探析 篇9

一、碳排放权交易及其面临的会计问题

(一) 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1997年12月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对缔约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减排标准, 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碳减排义务, 到2010年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碳减排义务。同时《京都议定书》还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 (CD M) 、联合履行机制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3个灵活合作机制。其中, 清洁发展机制 (CD M) 的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 帮助其减排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列入发达国家履约的碳减排量。国际排放贸易机制是允许缔约国之间进行排放额度买卖, 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 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碳排放权具体到每个企业, 由于不同企业的碳排放量、减排成本等不同, 持有较多碳排放权的企业可以将多余的指标出售给碳排放权不足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 将原来一直游离于资产负债表表外的气候因素纳入企业会计体系。

(二) 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问题

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其不仅可以采用现金及其等价物或实物交易 (例如提供减排技术) 进行现货交易, 而且还可以开发基于碳排放权的标准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产品。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未对碳排放权及其交易进行规范, 碳排放权及其交易面临着诸多会计问题亟待解决。 (1) 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其是否属于企业的资产的范畴。如果属于资产的范畴, 是划分为流动还是非流动资产, 其具体又应该确认为哪个资产项目, 何时确认。 (2) 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如果碳排放权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 应该采用哪种计量属性对其进行初始计量。企业从政府手中无偿取得或购买的碳排放权, 或者从其他企业购买的碳排放权, 应如何分别确定其初始入账价值。在持有期间, 企业如何对其进行后续计量, 企业出售碳排放权, 应如何对其进行计。 (3) 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记录:企业采用从政府无偿获得或购买碳排放权, 或者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权, 分别应该如何进行会计记录。企业出售碳排放权时, 取得的收入又该如何入账, 相关的成本如何结转。 (4) 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报告:会计期末, 企业是否应该对外披露企业所持有的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如果披露, 哪些信息应该披露。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一) 会计确认概述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将某一经济交易或项目定义为资产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该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2)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的碳排放权是过去从政府或者其他企业所获得的, 这满足了条件一;碳排放权取得以后归企业所有并由其自有支配, 是企业拥有并控制的, 这满足了条件二;企业所拥有的碳排放权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来获利, 这就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满足条件三, 碳排放权满足资产的定义。并且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碳排放权有关的成本或价值也能够可靠地计量, 所以, 碳排放权可以确认为资产。

(二) 碳排放权的资产确认

一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碳排放权与其他排污权类似, 不具备实物形态, 企业取得的碳排放配额应认定为无形资产。碳排放权总量有限, 如果企业自身无法完成碳减排任务, 只能在市场上向拥有多余碳排放权的企业购买, 这类似于土地使用权。因此, 碳排放权可以作为无形资产, 在“无形资产”这个一级科目下增设“碳排放权”的二级科目。这种观点与IA SB的IFR IC3 (已撤销) 的表述一致。以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 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他们的理由是,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碳时消耗了配额, 而企业的碳排放又可看作为企业的一种生产成本, 因此, 碳排放配额可以看作是待消耗的存货。但反对者提出, 存货在生产经营过程应该被消耗, 但对于碳排放配额主体并未将其消耗, 而是产生了碳排放, 两者并不能等同混淆。因而将碳排放配额确认为存货是不合适的。这种观点也反映在实务操作中, 根据普华永道2009年的调查, 仅有15%的企业将配额分类为存货, 且分类的前提条件是:该碳排放配额是用来出售的, 而不是用来供自身使用的排放量。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碳排放权还可以增值收益, 属于金融衍生产品,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 分类为相应的金融资产。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一) 初始计量

企业在取得碳排放权时应按成本计量。按照取得方式, 具体为: (1) 企业从政府取得碳排放权时, 按成本入账。具体为, 在总量控制及交易模式下, 期初企业从政府处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 其入账成本就为零, 购买的碳排放权就按支付的对价入账;在基准及信用额模式下, 企业只有在取得信用额时才确认为无形资产。 (2) 企业从其他企业购买的碳排放额, 按其支付的对价确认入账价值; (3) 企业通过CD M项目取得的碳排放权按其实际发生的成本确认入账价值。CD M项目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助于碳减排的项目, 通过该项目使发展中国家减排的碳排放量纳入发达国家完成的碳减排量, 即发达国家通过CD M项目取得了碳排放权。但是该CD M项目必须要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核准。与CD M项目有关的碳排放权应以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这些费用包括CD M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如项目开发中介的服务费、经营实体项目的费用、CD M项目在联合国CD M执行理事会的注册费用、对经营实体的核实考证费等。

(二) 后续计量

在后续期间,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碳排放权的价值进行再确认。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学者认为, 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对其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 等到出售碳排放权时, 再将其转入投资收益。认为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的学者, 对其人应该按成本进行计量, 但应对其进行减值测试, 考虑是否应该计提减值准备。

四、碳排放权的会计记录

碳排放权的会计记录主要有以下三种, 具体如表1所示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企业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关于碳排放权的报告。低碳经济下企业必须披露与碳排放有关的信息。目前只有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对英国企业做了一些示范性规定。笔者认为, 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CD M项目的基本情况、碳排放权的碳当量、碳排放权取得的时间、碳排放权采用的计价方式、碳排放权的现行价值等。面对2020年的减排承诺, 我国的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而我国关于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相关的会计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国内的学术界应积极规划, 加快加强对碳会计的理论研究。一方面加快实现环境会计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 另一方面着眼于会计准则体系的前瞻性, 积极研究相关的会计准则, 提高准则体系的协调性和系统性。这一切对于我国会计界的理论研究者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而言, 皆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虎超、夏文贤:《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模式研究》, 《会计研究》2010年第8期。

[2]周至芳、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与启示》, 《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3]河洪峰、刘桂春:《浅谈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5期。

[4]时军、王艳龙:《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探析》, 《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

[5]陈蕾嫣、张白玲:《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 《财会通讯》2010年第10期。

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研究 篇10

(一) 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 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确定的条件下, 利用市场机制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变暖进程, 1992年, 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共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并于1997年12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UNFCCC的补充条款, 同时规定了三种补充性的市场机制来实现减排目标, 即联合实施机制 (JI) 、碳减排贸易机制 (EI) 、清洁发展机制 (CDM) 。其中, CDM机制是这三种灵活减排机制中唯一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 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市场的一种特殊商品, 目前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碳排放权交易的交易方式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 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 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 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 在一国内部, 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形成。

(二) 我国CDM交易机制的发展

自2004年11月18日全球第一个CDM项目注册成功至今, CDM市场迅速发展, 并在碳交易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迈出了构建碳交易市场的第一步,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正是通过CDM项目产生的。作为清洁发展机制下“核证碳减排量” (CERs) 最大的国家, 我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于2005年审议通过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简称《办法》) , 这标志着我国开展CDM项目进入有章可循的新阶段。由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以及对能源需求量的迅速增加, 决定了我国在实施CDM项目上的巨大潜力。通过CDM机制, 我国企业可以与发达国家进行CERs交易, 这样既可以使企业获得可观收入, 同时又能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可见,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能够将原来一直游离在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气候环境因素纳入到企业的会计体系当中, 改变企业的收支结构。然而, 一个CDM项目的完成需要一套复杂的程序, 主要包括七个基本步骤:项目设计和描述、国家批准、审查登记、项目融资、监测、核实/认证、签发排放减量权证等。CDM项目通常投资回收期长、初始投资额大、交易成本难估计、投资风险较高, 这些都给参与CDM项目的企业带来了诸多的会计核算难题。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

(一) 碳排放权属于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定义, 资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比较碳排放权的描述, 政府通过无偿分配、定价出售或公开拍卖的方式将碳排放权分配给企业后, 企业便取得对排放权的控制权;企业通过碳排放保证其生产经营从而获利, 同时, 出售剩余的碳排放权也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因此, 碳排放权完全符合我国资产的定义和特征。

(二) 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

对于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何种资产类别, 我国学术界有较大分歧, 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三种:认为碳排放权属于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主张将其纳入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符合存货的定义, 应作为存货进行确认;认为碳排放权具备无形资产的特征, 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企业将碳排放配额资产列示为存货、其他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5%、20%和65%;对于外购的排放配额, 这一比例分别为11%、31%和58%。就我国目前而言, 笔者认为将碳排放权纳入无形资产更加合理。

1. 碳排放权不应确认为存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存货,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企业持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但是对于企业所拥有的碳排放权而言, 企业首先应按期实现自身的减排目标, 超额配额的部分再通过CDM项目进行CERs交易, 所以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其生产经营从而获利, 并不完全是为了出售。因此, 碳排放权不能确认为存货。

2. 碳排放权不应确认为金融资产。

CDM项目的买方以合同协议价款购买了一定的碳排放权后, 除了可用之抵消其超额超标的碳减排量, 也可以通过本国金融机构的包装, 使CERs成为获利更高的衍生金融工具在市场中再次进行交易, 如此看来, 碳排放权确实具有金融资产的一些特点。但是, 由于我国碳金融体系不完善, 国内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 现有的碳交易制度以及各种碳金融衍生品都尚未成熟, 相关法律的缺失和金融工具会计法规的局限, 导致其无法具有类似于其他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所以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来处理暂时还很不现实。

3. 碳排放权应该确认为无形资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它具有以下特征:不具有实物形态;具有可辨认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碳排放权是CDM项目企业所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 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用于出售或转让的资产;由于CDM项目实施过程中投资回收期较长、风险较高, 使得企业在持有碳排放权的过程中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 不属于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 应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由此可见, 碳排放权符合具有无形资产所应具有的全部特征, 应当作为无形资产在会计上进行确认。

三、碳排污权交易的会计计量

已经在联合国注册且有合同价格的CDM项目, 经过联合国专门机构核证一定数目的CERs, 并获得排放减量权认证之后, 就可以对企业的碳排放权进行会计计量。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 应在“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碳排放权”。

(一) 初始计量

碳排放权初始计量应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如果企业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属于自行开发的项目, 无论是定价购买或公开拍卖取得的, 都应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碳减排量初始成本= (合同规定的当年的) 购买单价× (当年的) CERs。在整个CDM项目开发过程中主要发生的费用包括: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费用、项目开发中介的服务费用、经营实体项目审定费用、经营实体核实核证费等。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 如果企业所获得的碳排放权属于政府无偿授予的,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 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故应按照公允价值计入“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并确认为“递延收益”;若公允价值无法可靠取得, 按名义金额 (1元) 计量并计入“当期损益”。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 贷记“递延收益———政府碳排放权补贴”科目。

(二) 后续计量

在后续计量中, 企业应按照每期实际的碳减排量对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价值进行摊销, 摊销金额应直接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 其价值波动将不调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制造费用——碳排放权”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借记“累计摊销/递延收益——政府碳排放权补贴”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碳排放权利得”科目。根据《办法》规定, 在合同到期时将碳排放权一次性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企业, 收益不需要分摊到各个收益期, 无需进行无形资产摊销, 但期末需要做减值测试, 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期末无形资产发生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资产减值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碳排放权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减值准备”科目。碳排放权的出售, 实际上就是执行合同的过程。碳排放权属于国有资产, 根据《办法》规定, 出售之后取得的收益应当在我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之间分配, 取得价款与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上缴国家的部分后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分配比例为:氢氟碳化物和全氟碳化物类项目, 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65%;氧化亚氮类项目, 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30%;重点领域以及植树造林等类环境保护项目, 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借记“银行存款”、“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减值准备”、 (“营业外支出——处置碳排放权损失”) 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营业外收入——处置碳排放权利得”科目。

上一篇:工程地质分类下一篇:热等离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