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

2024-10-14

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共12篇)

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 篇1

为建立完善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环境价格和费用体系,积极运用价格和费用经济政策促进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形成“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利益导向,财政部与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底批复江苏省在太湖流域开展以水污染物排污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江苏省从2008年1月起实行《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并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这是江苏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举措。本文就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中环境监测等问题进行探讨。

1 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现状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1]。排污权交易的路线图为:容量(总量)—资源—产权—市场—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的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成若干规定的排放份额,每份排放份额为一份排污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一定方式,如招标、拍卖等,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根据使用情况,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入或卖出。

排污权交易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排污权交易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总量控制的污染控制策略,即无论排污权在排污者之间如何交易,区域内排污总量是不会增加的,区域内环境质量不会有恶化的危险[3,4]。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及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将促使企业走出“付费即排”的老路,取而代之的是必须向政府按量购买排放指标,方可排放污染物。

排污权可以像股票一样进行买卖,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是一个国际性环境经济的难题。近几年来,我国进行了排污权交易试点,获得了一定经验。2007年11月10日,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浙江省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揭牌,在嘉兴市环保局授权和指导下从事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专门机构,是排污权可转让方和需求方交易的指定平台。该平台的建立,意味着国内在一定的区域内排污权交易开始实现规模化和制度化。

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经济发达、工业密集、城镇众多,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该地区又面临着污染负荷重、环境容量小的制约,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格外突出[5]。自“九五”以来,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水污染防治工作仍然滞后,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不断增加,太湖及周边入湖河流的水环境持续恶化,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质总体上处于劣Ⅴ类。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引发无锡市近百万居民供水危机。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教训说明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008年,太湖流域开展COD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这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排污权交易平台。根据国家、江苏省“十一五”减排和总量控制要求,无论是现有的企业还是新增的企业,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排污企业以“掏钱购买”方式取得排放权,从而建立COD排污权一级市场,即初始有偿出让。排污企业购买COD排污权的初始价格比企业治理成本高出近一倍。这意味着所进行试点的排污权交易,既给企业污染减排增加了压力,又实现了排污权使用的有偿化,真正体现出“占用多少环境资源,就得支付多少成本”的环境价格理念。

2008~2010年,江苏省将逐步建成排污权动态数字交易平台,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交易二级市场,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市场。在二级市场上,排污企业节约下来的污染排放指标,可以成为一种“有价资源”用来交易;那些因无力或忽视使用减排手段而导致手中没有排放指标的企业,将不得不按照商业价格,向市场或其他企业购买指标。

2 排污权交易存在瓶颈问题

2.1 排污权交易法规

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尚未具体、全面的实施,仅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及交易监管制度的法律基础尚未构建[6]。我国排污制度的演变经历了20多年,1984年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其中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需进行排污申报登记;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污染排放许可制度,《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规定所有排污企业都需缴纳一定数额的排污费,改变了以往只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才需交纳排污费的做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由此可见,我国排污制度经历了申报登记、排放许可、超标排放收费、排污收费及总量控制的过程。

目前,我国进行试点的排污许可交易是在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基础上建立的。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将排污权以货币形式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获得排污指标(排污权)并允许将节约下来的排放污染指标在二级市场交易,排放指标的成交价格由买卖双方依据市场情况决定。

近年来,我国尝试依据环境经济政策并运用环境经济市场规律解决环境问题。我国排污权交易仅在一些地区和区域进行试点。排污权交易法律的缺失成为排污权交易制度化的瓶颈。从法律角度讲,要实行排污权交易,必须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制定排污权交易市场规则和排污权交易监督管理规则,保障排污权初始分配和初始定价的公正性,对排污权交易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保证排污权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如果排污权交易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则会使排污权交易失去市场本质意义。

2.2 环境监测问题

2.2.1 环境监测体制

在排污权交易中应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维护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坚持把污染源监测数据作为排污交易统计的基础,把强化对在线监控设备的监督性监测作为排污交易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尚未建立垂直统一的监测体系,难以实施全国范围内排污权交易。太湖流域COD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存在区域环境利益再分配所涉及的环境监测问题,保证排污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是有效实现排污交易的关键。只有确保排污权与每吨排放量的对应关系,排污权作为可交易商品的属性才能存在。如同股票价格,一级市场排污权的初始价格由政府确定,二级市场排污权的价格由市场确定;而“股票数量”则由监测数据所确定,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排污权交易的基础。要使太湖流域COD排污权交易公平,就必须垂直建立统一的太湖流域污染源监测体系,确保买卖双方COD年排放量的准确性,在各自为政的环境监测体制下,排污权交易就可能变得有名无实。

2.2.2 污染源监测能力

太湖流域省辖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建设处于较高水平,监测站均通过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在不少饮用水源地、交界断面、重点河段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对重点污染源开展每月监督监测,部分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COD等污染因子在线监控设备,并实现与市监察支队联网,为排污权交易监测能力提供了基础。

由于太湖流域各省辖市交界段面水质的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因此,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实行分段监测就可能出现行政干预的现象。如果环境监测实施由省监测中心或分中心统一密码采样,实验室间比对及实行严密质量控制措施,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的企业污染源监测依照太湖流域各省辖市交界段面水质监测方案实施。排污量的监测对于排污权交易制度成败相当重要,由于排污企业分散且排污工况变化,难以获得准确的排污量监测结果。为此,在线排污连续监测系统是每个参加排污权交易的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硬件设施,且必须处于连续运作状态。为防止排污企业在在线排污连续监测系统上作假,必须对其进行全天候监视监测和突击抽查,同时进行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比对和分析,确保监测数据准确。

2.2.3 处罚排污权监测中的违法行为

对排污权交易监测中企业的“作假”行为,如弄虚作假,未按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或未联网,未按规定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二条进行处罚。

严肃查处排污权交易中环境监测人员在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修改数据和谎报瞒报的失职渎职行为,对造成后果的,应当给予一定期间内或终身不得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处罚以及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7]。

3 结 语

排污权交易是环保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我国应尽快制定排污权交易条例,创新排污权交易的监管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排污权交易的垂直统一的监测体系、监测管理体制以及灵敏、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科学合理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才能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对深化环境价格体系改革,强化环保调控手段,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现状,分析了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排污权交易关键是要建立完善、健全的排污权交易法律法规,创新排污权交易的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垂直统一的监测体系和灵敏、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为我国排污权交易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排污权,环境监测,太湖流域

参考文献

[1]吴健.排污权交易:环境容量管理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瑾.政府在排污权交易中的职能分析:以美国SO2排污权交易实践为例[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15-18.

[3]马中,DUDEK K.论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1):89-92.

[4]宋国君.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4):146-148.

[5]石登荣,尤建军.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9(3):80-87.

[6]蔡守秋.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5):98-102.

[7]尹常庆.论环境监管失职罪[J].重庆环境科学,1999(6):13-15.

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 篇2

一、案例介绍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用电需求量与日俱增,扩建、新建电厂的呼声越来越高。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就是因苏州市用电需求缺口较大而兴建的重点发电工程。由于公司需要扩建发电供热机组,因此每年将增加2000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建厂期间,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虽然安装了二氧化硫的脱硫装置,仍然还有1700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的缺口没有解决,导致工程项目建设一度停滞。而南京的下关发电厂由于引进了先进的芬兰治理技术,使下关电厂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实际量比环保部门核定的排污总量指标减少了3000吨。一个因扩建将造成排污量突破许可指标的上限,一个因脱硫成功实现了排污量指标剩余,面对两个不同地区的发电企业,经江苏省环保厅协调,通过排污权交易制度,两家企业最终达成了二氧化硫排污权的异地交易。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每年从下关发电厂购买1700吨的二氧化硫排污权指标,并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向下关发电厂支付170万元的交易费用。两个公司通过排污权交易,在没有排污超标的前提下满足了各自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峻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都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随着节能减排和污染整治工作的推进,实行与时俱进的环境政策,采取浓度、总量和质量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手段来进一步实现污染减排的任务。现行的排污收费政策,实际执行中演变成“付费即可排污”的后果,无法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有效控制,环境质量难以改善。惟有探索市场对环境资源的配置、保护机制,方是治本之道。我国各地都相继出台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制度办法,如湖州市政府出台的《湖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实施细则(试行)》,杭州市出台的《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都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定,从而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工作步入正轨。

三、实施效果

以太湖地区为例,在实施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后,太湖地区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26.38万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08万吨,总氮排放量控制在2.78万吨,总磷排放量控制在0.59万吨,比之前分别削减了32.52%、33.37%、和3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入湖河流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要求。2015年,太湖地区主要污染排放量全面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

排污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可以提高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是以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推动环境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改革以来,在促进减排、优化产业、综合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促进减排。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进一步增强了市场配置环境资源要素的约束力,强化了企业控制污水排放、加快治理污染源的自觉性,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了改观。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重污染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技术含量高、污染轻的行业发展,还进一步约束了新投资者投资经营传统纺织印染等企业的需求,加快了低耗能、低污染行业发展。

3.提高企业生态意识。通过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改变了长期以来“付费即可排污”的局面,提高了排污企业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4.积极引导企业转型。积极引导重污染企业转型,采用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方法,利用有限的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回购”排污权,积极引导重污染企业转型,并在鼓励其淘汰重污染产品和生产线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预留少量排污权给企业,支持企业产业升级。

四、不足分析

1.有关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和法律滞后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经济政策,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已进行了数年,虽然部分省市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排污权交易法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地立法,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尚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

2.排污权交易制度中存在的困难(1)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是排污权交易的前提,只有当排污权为企业所拥有时,排污权才能像“商品”一样进行交易。目前,我国是由政府统一掌控排污权的初始分配,而政府过多的参与,会影响排污权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也许会导致出现政府有关部门操纵初始分配权牟取部门利益;排污企业与掌握着排污许可证发放权的环保监管部门之间发生权力寻租等情况。一旦有企业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排污权,就会打击其他企业珍惜排污权、减少污染物的积极性,最终会出现排污权“有价无市”的局面。

(2)排污总量的确定问题

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条件是排放总量控制。如果该区域的环境容量已呈饱和状态,就不会有排污权剩余,更不会有排污权交易。在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总量控制”的规定。在“排污付费”的污染控制策略下,只要付费就可以排污,这样,企业显然不会去市场上购买排污权,也不会有企业卖出排污权。没有对排放量的总量限制,排污权交易就无法实行。

在目前以GDP为核心考核政绩的前提下,片面追求GDP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非常普遍,这就造成了经济增长与排污总量控制之间的矛盾,使得排污总量的确定变得非常困难。个别地区总量控制的底线不断被突破,使得整个排污权交易体系非常脆弱。如果排污总量不能确定,排污权交易平台就无法真正确立起来。

3.排污交易市场脆弱

从一级市场看,相对于土地、矿产等有形资源而言,排污权有偿使用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因此企业在办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时都遇到障碍。另外,目前存在着新建污染企业和已建污染企业之间,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方面有偿和无偿取得“双轨并存”的不公平局面,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并且关于有偿取得,是通过拍卖方式还是政府定价也存在争议,前者可能会导致大企业进行市场操纵,囤积居奇;后者又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此外,我国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亟待规范。我国各类企业数量多、规模不等、分布零散,这种状况直接决定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信息寻求费用过高,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与执行费用也会过高,导致整个排污交易市场信息不充分。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为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拥有富余排污指标的企业则可能不愿意出售自己的剩余排污权,造成排污权的浪费,或者漫天要价,扰乱了排污交易秩序。

五、改进措施

1.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明确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地位。对排污权的交易范围和交易方式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完善的排污权交易的法律体系。有关法规要阐明环境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确立合法的排污权,明确将有偿取得的排污权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纳入企业产权范围,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以保证排污权及其交易的合法化,保障企业在排污权交易中买卖自由、信息共享,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排污权实际上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这种权利的总量是有限的,以某种形式初始分配给企业后,新加入的企业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必要的排污权。所以要把排污权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制,进而改变目前国家环保主管部门通过颁发排污许可证确认排污权这一行政性权利,赋予该权利可自由交易的市场性权利。

2.培育规范合理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规则,激励企业广泛参与。制定合理的交易规则和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指导性办法,规定排污权指标的核定方法。制定财税激励政策,提高企业交易的积极性,加快交易市场的发展。征收排污权占有税,促使企业出售初始排污权。缓征企业排污权交易收入所得税,鼓励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建立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市场开放平台,扩大交易范围,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交易,为参与交易的企业提供更多交易信息与交易机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入环境合同制度,规范排污权交易形式,将排污许可证以环境分配合同的形式从主管部门转移到排污企业,排污权交易以环境消费合同的形式在交易者间买卖,建立排污企业的环境信用制度,利用税收、信贷等手段规制排污主体的信用情况。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

一、排污权及排污权交易概述

排污权,又称为可交易的排污权。指的是权利人依法享有对环境容量进行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上浅薄的理解为“人们可以享有自由的向自然界排污的权利”,而应该将其称之为“环境容量使用权”。排污权的主体只能在法律规定的总量控制和允许标准范围内行使这种权利,并且,权利主体必须经过许可,才赋有这种权利。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排污权交易制度被广泛的时间证明它是一种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工具。目前,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通过建立经济激励制度,来倡导市场主体提高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二、排污权交易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一)排污权初始分配是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统一。 排污权初始分配首先是一种利益(负担)的分配。它“涉及到利益稀缺(相对于人们的需求)与负担过度时,利益或负担应当被分配的方式”、“当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须放弃他们更想拥有的利益,至少一批人必须放弃他们更希望逃避的责任时,人们需要一种方式以决定那些人该承担哪些责任,那些人该享有哪些利益。”以法律视角来看,这种利益分配主体是行政部门和排污主体,待分配的对象是可以量化的具体排污权份额。作为一种政府公力创制出来的功能性财产权,排污权并不必然体现为一种实在的财产利益。这是因为排污主体经许可后获得的法定排污权份额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直接获得利益,只有通过技术革新、管理革新或结构调整后所形成的法定排放权份额与实际排放量之差额才能带来利益。全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核心就在于追求这种差额利益,排污主体为了未来更好发展空间,有权储存这种利益以获得更大收益;排污主体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差额利益以获取直接经济利益。

(二)公平原则与排污权初始分配。以经济人角度考量,排污主体希望政府将其纳入分配接受主体范畴,已经被纳入的分配接受主体则希望政府分配更多排放权份额。若无相应公平制度建构的话,初始分配可能成为政府与个别排污主体进行合谋的工具。

初始分配的起点公平要求政府在确定分配接受主体时,应当考虑排污主体之间在地域、行业、规模大小甚至减排努力等方面差异,不能以简单僵化等“一刀切“方式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排污权份额,因为这不仅无法保障和实现初始分配的公平追求,且会影响交易市场的最终形成。初始分配的结果公平要求在制定分配规则进行具体排污权份额分配时,应根据公平理念在不同排污主体之间进行排污权份额必要的调整,尤其在设计排污主体生存和发展权益时候,应关注结果意义上的“人人有份”2。

(三)效率原则与排污权初始分配。效率方法是贯穿整个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法律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是从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出发,运用社会成本理论,从外部性入手来考察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理性的经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实现成本与收益的最大差距,必然要减小成本,提高收益,企业作为理性的经纪人必然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为降低成本,会想方设法超标排污或逃避治理责任。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这种被动局面工厂治理污染的费用差别很大,如果排污指标可以通过市场来转让,那些治理污染费用低的工厂,就愿意通过治理,大幅度地减少排污,然后通过卖出多余排污权而获利。排污权交易鼓励了某些由于各种原因迟早要关闭的工厂尽早关闭,关闭的工厂可以通过出售它们的排污指标,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排污权的有偿转移不仅能把污染控制在总量范围内,而且还能使污染者通过市场的激励,使污染物得到削减,还能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因此,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既能节约费用,又能改善环境质量一项环保政策3。

四、完善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对策思考

(一)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确认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法律地位。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以服务性功能为主,适当地储存部分排污指标,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储备交易中心应当扮演类似居间的角色。完善的排污权交易价格确定机制要求在政府合理确定交易指导价格基础上,由市场来定价,政府对排污权交易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该及时收集并公布排污权分配情况、需求量、供给量等排污权交易市场信息,从而提高排污权交易的成功率,更加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二)规范排污权交易的监督管理。(1)根据不同时期的排污总量情况,规定在一定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的削减量的同时应规定排污权人权利如何保障。排污源要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形成合理预期,排污许可总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排污权分配时就必须说明每一年度许可给排污企业的排污量,维持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4。(2)通过扩大在线监测的比例,利用较高的在线监测覆盖率,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刷卡排污系统与排污权交易平台的对接,对排污企业的排污总量实施实时监控。结合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如项目审批、监督监测等措施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形成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的环境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环保监管水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严格执法,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防范非法交易行为。确保上市交易的排污权是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富余量,严格审核排污权交易供给量的准确性和合法性,防止弄虚作假。

(三)完善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排污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其分配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政,甚至会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建议实行混合式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即实行有偿为主,无偿为辅的分配模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在分配过程中应留存适量的排污指标,以供后来的新建、扩建、改建企业有足够的空间获得排污资格。一方面,在有偿分配模式中,应由政府定价和拍卖方式两种方式组成。其中,拍卖方式的数量不宜过多,有可能使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恶意囤积排污指标来进行不正排污权交易制度的

(四)依法明确并渐次扩大接受主体。随着排污权交易制度不断成熟,分配接受主体扩大态势会逐渐明显。接受主体有序扩大要求国家制定排污权交易制度长远规划。在宏观方面,规划应统筹考虑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和污染防治规划。在微观层面,规划能够促使排污主体形成合理制度预期,以及预先制定发展规划和污染防治计划。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传统环境控制手段的不足,使环境容量资源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易,环境容量的消耗与企业成本产生了直接的关系,使得经营高新技术、低污染的企业成本优势得以凸显,在与低技术、高污染的企业竞争时占据优势,从而顺利地完成从粗放型向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清军:《公平与效率视野下排污权初始分配》[J].社会主义研究.2012(04)

[2] 韩良:《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79)

[3] 李寿德,黄桐城:《初始排污权的免费分配对市场结构的影响》[J].系统工程论方法应用.2005(8)

潭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初探 篇4

关键词:潭江流域,排污权交易,交易机制

1 潭江流域概况

潭江发源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牛围岭, 自西向东经江门市辖下的恩平、开平、台山、新会等市、区, 在新会双水镇附近折向南流, 经银洲湖出崖门口注入黄茅海。干流全长248km, 流域面积6026km2, 其中江门市境内干流全长约210km, 境内流域面积5769km2, 分别占潭江干流全长的86.8%和总流域面积的95.7%, 境内流域面积占江门市总面积的6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潭江流域经济开发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拓宽, 工业污染尚未得到完全控制, 城市生活污染控制设施严重滞后, 畜禽养殖业污染日益突出, 干流部分江段受到一定污染, 一些支流甚至出现季节性的黑臭现象, 使潭江水质安全受到威胁。为了保护潭江水质, 实现江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广东省综合整治珠江工作会议精神, 2002年底, 江门市制订了《江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对潭江流域开展一系列的综合整治措施, 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潭江流域污染仍很严重, 水环境容量日渐减少, 整治效果不太显著, “十·一五”污染减排形势相当严峻。随着污染减排工作的加紧实施, 潭江流域作为主要的受水区之一, 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并维持良好的水环境质量是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

2 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化环境政策在国际上方兴未艾,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都积极进行着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目前, 我国已在部分省市开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试点。排污权交易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市场机制、法规体系等作为基础, 确保排污权交易的顺利实施[1]。

2.1 建立排污权市场的必备条件

(1) 总量控制是排污权交易的基础。总量控制是将环境管理的地域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环境质量目标, 通过对河流纳污能力的科学测算, 确定该地域或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可容纳的污染物总量, 并采取措施, 使得所有污染源排入这一地域或空间内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可容纳的污染物总量, 保证实现环境质量目标[2]。

(2) 良好的市场机制确保排污权交易的成功实施。排污权交易依托于市场, 成熟的市场机制能够保证余额在各企业间的顺利交易, 实现使用权的转移, 而且其完善的价格机制能够对余额的交易价格起指导作用, 还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3) 完善的数据监测与配额跟踪系统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环保主管部门利用数据监测系统和配额跟踪系统掌握环境统计数据及配额的流动情况, 通过及时发布市场信息, 提高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效率, 有助于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

(4) 配套的法规体系是排污权交易的必要保障。我国颁布的许多环境法律条文中已有涉及排污权交易之处, 此外国家还可通过制订排污权交易规则、配额管理办法、排污申报制度、审核制度、监测制度、监督管理法规、配额跟踪体系和处罚措施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 实现国家对排污权市场的宏观调控[3]。

2.2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现实基础

自1996年起, 江门市政府每五年与潭江流域的四市一区签订《潭江水资源保护责任书》, 通过潭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 建立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协商机制;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加强流域内各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等。潭江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建立水权交易市场,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同时, 也为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提供了可能性。

2005年, 我市制定了《江门市水环境容量核定报告》, 利用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以及设计水量, 根据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的要求, 对潭江流域的水环境容量进行核定和预测, 计算出各污染控制单元的最大允许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详见表1) 。

3 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3.1 进入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资格认定

潭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实行会员制, 由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管理部门对所有交易主体进行资格审查。排污权出售方与购买方提出交易申请, 提供企业生产状况、交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说明。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管理部门在对交易双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进行审核, 审核包括交易双方资质的审核和双交易本身的审核。

3.2 排污权交易流程

潭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生产企业, 为降低企业的排污权交易成本, 适宜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交易平台, 为排污权交易双方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易渠道。通过电子商务的贸易方式, 实现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以商流促进物流, 更好地实现水环境容量资源的合理配置。

排污权交易流程如图1所示[4]。首先, 排污权出售方与购买方通过指定网络交易系统的下单窗口提交其交易意向, 下达资金指令, 一般分为污水排放指标购买定单和污水排放指标出售定单两种。定单买卖方向、数量和价格由供求双方确定, 交易系统对买卖定单进行统一编号并分别排队。其中, 污水排放指标购买定单按价格由高到低排列, 价格相同时按定单进入交易系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污水排放指标出售定单按价格由低到高排列, 价格相同时按定单进入交易系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其次, 排污权交易系统依据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成交。当污水排放指标最高购买价格等于最低出售价格时, 按该价格成交;当污水排放指标最高购买价格高于最低出售价格时, 按购买价、出售价和最新成交价三价的居中价成交;三价中有两价相同时, 按该相同价格成交;当污水排放指标最高购买价格低于最低出售价格时, 不能成交。定单可以部分成交, 剩余部分继续在队列中等待成交。交易系统自动记录买卖双方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三, 成交的排污权定单在未到期前可以转让, 包括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转让定单重新参与竞价交易。通过转让, 排污权出让方将权利义务转让给受让方, 但转让不得变更原定单条款。为便于定单转让的顺利进行, 参加排污权交易的供求双方应同意定单相对人将定单转让给第三方, 并继续履行责任。排污权的定单转让必须通过定单转让专项操作进行;不通过定单转让专项操作达成的、与原成交定单买卖方向相反的定单, 不视为定单转让, 而作为新的成交定单。

最后, 排污权交易的结算。潭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在指定银行开设结算专用账户, 对排污权交易资金进行结算。排污权交易双方应提供本单位银行账户, 买卖双方的出金只能通过该账户划转潭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定期向交易双方提供《资金结算对账单》, 企业应及时查询账户资金及结算数据, 如对资金及结算数据有异议, 应在下一交易日与排污权交易市场核对, 否则视作认可[5]。此外, 为保障排污权交易双方的履约程度, 潭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市场可实行保证金制, 保证金用于支付交易中可能出现的违约费用。

4 结语

根据潭江流域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必备条件和现实基础, 对潭江流域排污权市场交易机制进行了探讨, 建立一种规范化、组织化和现代化的排污权交易模式, 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潭江流域环境容量的作用, 使有限的水环境容量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对潭江流域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89~110.

[2]李剑.排污权交易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N].中国环境报, 2002-07-15.

[3]逯元堂.排污权交易的实施基础[N].中国环境报, 2003-02-24.

[4]胡春冬, 周文和.环境容量资源的有限性与排污权初始分配的有偿性[N].中国环境报, 2003-02-17.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 篇5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

本文以国家节能排污试验点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的介绍来分析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浙江省绍兴市是沿海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南部,经济发达,2011年绍兴市GDP已经达到3291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入主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耗高、污染重等弱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2009年,全市产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重污染为主要特点的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逐年增强。目前,环境污染总量已接近环境容量上限,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决定,在绍兴市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同年8月,绍兴市通过了《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成功地进行了交易。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同年11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欧盟碳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碳排污权交易机制;欧盟;构建

一、欧盟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地位

碳交易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手段,从诞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而碳交易市场作为碳交易的载体更是有力地推动着碳减排指标的灵活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达成。

2006年交易所经手的碳交易量达5.53亿吨,其中欧洲气候交易所占82%。2006年,全球排放贸易额达280亿美元。据国际排放交易协会最新数据,2007年碳交易市场交易额超过700亿美元。据碳监测机构于2008年5月23日的分析预测,如果美国加入碳交易行动,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2万亿欧元。

欧盟在探索碳交易方面,无论是交易规模、融资途径,还是环保技术和交易制度创新均为先行者。早在2003年欧洲议会和理事会便通过了温室气体排放许可交易制度,即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欧盟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一直居世界首位,并稳步上升。据统计,2005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已达3.21亿吨,碳交易金额为79亿美元;2006年,交易量快速上升为11亿吨,世界银行发布的《碳市场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该年全球碳交易总额300亿美元,欧洲排放权交易就占到了244亿美元。目前,欧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活跃的碳交易市场。

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成熟经验

欧盟ETS运行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原因主要可归于以下几点:

首先,以法律为依托,明确管理的主体、规制的对象、交易程序、监控体系和法律责任,并将结合现实需求不断细化和扩展。

2003年10月25日的2003/87/EC指令(即排放交易指令)生效。欧盟共发布了跟ETS相关的文件共有接近二十份,如《在<京都议定书>项目机制下建立欧盟内部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制指令》和《关于指令附件三国家执行标准指导意见》,其他欧盟成员国也相继发布了相关联的若干文件,如《英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制》和法国的《2005-2007第一阶段配额分配国家计划》等。可以说,这些法律文件的涵盖面是广泛而且全面的,对配额的分配、执行机制、跟踪监督到处罚措施都有详尽的规定,这为碳减排提供了依据,也为碳交易拓展了广阔空间。

其次,建立透明、合理的排放权分配机制,对纳入限额排放体系内的企业规定一个排放配额。从免费发放到探索以拍卖形式出售的排放许可证,体现了对机制缺陷的及时修正。

为实现欧盟在2020年前,让碳排放在1990年的标准上减少20%的目标。在欧盟内部,由各成员国负责计算决定各国的配额总量,但为了防止各国任意增加不必要的配额,各国需要提交国家配额计划(NAPs),由欧盟委员会根据减排目标依据公平原则、考虑各国具体情况、听取公众意见之后做出审核。欧盟中央管理处(The EU Central Administrator)负责对欧盟成员各国的国家配额计划进行审批,并运用“欧盟独立交易系统”(Community Independent Transaction Log)对那些燃烧超过20兆瓦热功率的大型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源的二氧化碳交易进行监测和管理。

在无偿且过多地分配排放配额的方式一度使碳交易遭遇“寒冬”之后,欧盟正在逐步尝试为碳信用积分制定更为合理的价格。2013年起,欧盟将尝试让部分企业通过拍卖的方式购买和转让碳排放权。

再次,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促成了碳交易的顺利发展。根据欧盟的指令,如果在一年以内,企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超过其分配或购买到的数额,企业将受到经济惩罚:第一阶段(2005年至2007年)40欧元/吨,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2年)100欧元/吨。罚款都远远高于7~20 欧元/ 吨的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价格,因而促进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继而繁荣了碳交易市场。

目前,欧盟委员会就已宣布欧盟“碳排放配额交易系统”将进入第三阶段,即在2020年前,欧盟能源和制造部门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减排目标。同时还积极探索将“碳排放配额交易系统”覆盖的工业部门扩展至包括化工和铝加工在内的其他行业,以拍卖方式购买和转让碳排放权,并将逐步降低作为例外(Opt-out)无偿获得碳排放权的比例。

最后,有以伦敦为中心的为数众多的交易市场,欧洲气候交易所(ECX)、北方电力交易所、未来电力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这些交易平台为碳交易奠定了基础。

三、谋篇布局——建立我国碳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具体方案

1.以法规形式确定碳交易的规则及程序

依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吸收他国成熟经验,采用国际既定规则,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进行去粗取精的修改,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尽快出台一部《排污交易实施条例》,专章规定碳排污权交易相关内容,明确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指引、规范、保障和促进碳排污权交易的开展,系统规定碳排放初始权的分配机制、参与主体资格、交易规则及程序、对市场的监控管理、超额排放的法律责任,与《京都议定书》接轨,抓大放小以争取国内与国际的碳排放交易顺畅衔接,为继而在国内开展碳排污权交易,以及我国今后承担量化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责任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2.碳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合理化

我国尚无国际减排义务,故暂并未以许可证的形式对本国的碳排放额进行分配。但环境容量的稀缺性已日益凸显,日后以总量控制为出发点和归宿,逐渐承担国际责任是毋庸置疑的。碳排污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无疑具有财产权的性质,是否拥有及拥有多少排污权直接决定着每个排污源的污染控制成本。为建立公正合理有效排污许可的分配机制,目前应致力于确定大气容量,科学计算并确定初始排污权所拥有的具体排放标准,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并进行有偿核发,并将所获资金作为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

3.依托现有交易平台推进碳排放交易

在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气候交易所,利用市场化手段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形成一个长期、持续的环保宣传教育载体与平台,有利于碳排放处理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将促进碳排放配额的出让方以更加低的处理成本和更成熟的污染处理技术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环境交易所,但提供的交易都仍集中在节能减排的技术产权交易和环保项目融资领域,离规模化的碳交易尚有差距。

考虑到配额交易的价格波动性大,我国应加快二氧化碳排污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工作。利用好相关金融工具才能够将价格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吸引包括普通公民在内的投资者。

4.政府部门正确引导与有效监管双管齐下

市场的形成既需要有可供交易的商品,又需要政策进行创造,政府依法进行调控和管理。所以政府部门应着手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管理机构的建设,包括组织管理机构、许可证发放机构、排放权交易机构等及其运作,以建立严格监测考核体系,改进技术条件,与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委员监测和计算方法保持一致,核证实际减排量。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尚且面临着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公平的障碍,导致很多项目因缺少国际交易操作规范知识而得不到联合国相关部门的认可。而碳排污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其中CDM项目的确定需要经过项目识别、项目设计、项目批准、项目审定、项目注册、项目的实施与监测、减排量的核查与核证、CER的签发等一系列复杂程序。即既具有常规商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又需要国内国际行政审批,不可控的风险巨大。这就要求政府改善工作方式,分行业、分项目类型加强指导,积极扶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和审查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允许为项目开发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按照市场规律从项目成功开发中获得收益,激励咨询服务机构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加快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可适当将咨询服务机构的收益与项目的开发风险适当关联,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有关部门应利用掌握的国内外信息和公共部门公信优势,经常举办人员培训、信息交流,为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提供引导服务。

监督管理方面,应加大力度避免出现参与方弄虚作假,操作市场的行为,保证市场公正度和透明度,确保市场的健康、规范和有序。

5.确保公众获得碳排污权交易信息

碳排污权交易主体主要是一些大型能源、电力企业,如欧盟区域内的一些电力公司,有政府参与的采购基金和托管基金,商业化运作的碳基金,银行类买家,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晓之公众以利弊,使碳减排的意识深入人心,鼓励普通民众为自己额外的碳排放付费或购买碳排污权。稳定市场价格,交易成本和收益明晰化,最大限度地使包括个体、银行、基金在内的投资者参与,扩大交易范围,让碳排放指标可以像股票一样进行买卖,政府和环保组织也可予以适当购回,以实现碳的全面减排。

尽管当前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各国政府纷纷力求避免给公司带来额外负担,欧盟这一大力减排温室气体的宏伟计划也可能因此受阻。但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是发达国家对于已存在的体制弊端熟视无睹的必然结果,启示我们应当具备风险忧患意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步骤更加不能有丝毫迟缓或阻却,切不可为了复原经济而对原本就不堪重荷的环境施以重创。

参考文献:

[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DB/OL]http://www.boiii.com/NewShow.asp?id=162, 2008-1-21.

[2]华 翊: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2万亿欧元.http://www.cpnn.com.cn/jnhbpd/rdgz/200807/t20080704_245691.html.

[3]《碳市场现状与趋势》[DB/OL].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carbonmarket_cn.pdf).

[4] [5]王 轩:欧美碳交易对我国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建设的启示[DB/OL].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Press Releas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Emissions Trading: Commission Approves Last Allocation Plan Ending NAP Marathon,June20,2005.http://europa.eu.int. 2008-9-11.

[7]饶 蕾 曾 骋: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的经济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 2008, 3B:77-79.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篇7

一、对嘉兴市和绍兴市排污权交易情况的调查

2007年11月浙江省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作为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成立。该平台的成立, 意味着国内的排污权交易开始实现规模化、制度化。

绍兴市的排污单位只有取得排污许可证才获得排污的合法资格。排污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是采取无偿分配与公平分配的折衷方式。嘉兴市排污权交易价格主要分为政府指导价格和拍卖价格两种。其中, 政府指导价格按行业污染程度不同暂时实行统一价格。绍兴市规定排污权交易以出让和转让两种方式进行。嘉兴市对于企业排污权使用的监督具体办法为环保部门通过充值卡的方式对企业排污权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充值卡里存上相应的排污量, 用完应有的量, 则自动关闭。这一监督办法有效解决了企业偷排的问题。嘉兴市具体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 使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所受监督力度增大。

二、嘉兴市、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从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来, 不可否认的是, 嘉兴市和绍兴市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 对于排污权的主体排污企业来讲, 在有偿排污的刺激下, 排污企业尤其是高污染企业环保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 使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企业的转型升级得以主动并快速地推进, 从而使排污减排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尽管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在实践中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效, 制度也日益趋于完善, 但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初始分配总量核定不科学, 企业之间的交易较被动, 交易市场尚不活跃, 交易标的的来源较为单一, 以及监督力度尚不足, 处罚缺少法律依据等。而根本不足之处在于排污权交易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 仅有部分法律法规涉及到排污权交易问题, 并且这些法规既不成体系, 又不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 因此, 在立法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将势在必行。

三、完善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

排污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 其分配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财政, 甚至会影响社会利益的分配。建议实行混合式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 即实行有偿为主, 无偿为辅的分配模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在分配过程中应留存适量的排污指标, 以供后来的新建、扩建、改建企业有足够的空间获得排污资格。一方面, 在有偿分配模式中, 应由政府定价和拍卖方式两种方式组成。其中, 拍卖方式的数量不宜过多, 有可能使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恶意囤积排污指标来进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 严格控制无偿分配的适用范围。目前来讲无偿分配是一种灵活的过渡方式。但如果大范围地适用无偿分配, 则违反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也不利于将排污成本内化为企业生产成本, 不利于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二) 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确认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的法律地位。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以服务性功能为主, 适当地储存部分排污指标, 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 储备交易中心应当扮演类似居间的角色。完善的排污权交易价格确定机制要求在政府合理确定交易指导价格基础上, 由市场来定价, 政府对排污权交易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该及时收集并公布排污权分配情况、需求量、供给量等排污权交易市场信息, 从而提高排污权交易的成功率, 更加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三) 规范排污权交易的监督管理

1) 根据不同时期的排污总量情况, 规定在一定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的削减量的同时应规定排污权人权利如何保障。排污源要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形成合理预期, 排污许可总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排污权分配时就必须说明每一年度许可给排污企业的排污量, 维持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

2) 通过扩大在线监测的比例, 利用较高的在线监测覆盖率,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刷卡排污系统与排污权交易平台的对接, 对排污企业的排污总量实施实时监控。结合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如项目审批、监督监测等措施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 形成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的环境管理体系, 全面提升环保监管水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严格执法, 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防范非法交易行为。确保上市交易的排污权是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富余量, 严格审核排污权交易供给量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防止弄虚作假。

四结语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传统环境控制手段的不足, 使环境容量资源转化为商品进行交易, 环境容量的消耗与企业成本产生了直接的关系, 使得经营高新技术、低污染的企业成本优势得以凸显, 在与低技术、高污染的企业竞争时占据优势, 从而顺利地完成从粗放型向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摘要:以嘉兴市、绍兴市的排污权交易情况为例进行分析。首先, 排污权初始分配应实行混合式的分配模式;其次, 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 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应起着中介的作用;再次, 分别从管理和监督角度来完善监管制度, 适度管理。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总量控制,准物权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篇8

(一) 基本思想

排污权交易起初是由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提出, 是一种缓解环境污染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政策措施, 是指在“控制总量”前提之下, 根据资源环境的属性, 发挥市场机制效用, 规定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 污染企业等按照商品交易规则进行排污权交易, 并在环境保护部门切实有效的监管下, 以低成本的治污达到高效减排的效果。 (1) 排污交易融环境保护与发展市场经济为一体, 在减污治污及降低环保边际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优势, 是一项与时俱进, 高效务实的环境政策。

(二) 发展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就已有排污交易行为实践。于1987年, 上海市闵行区开展了单位水污染排放指标间的有偿转让实践;1991年, 国家环保总局以16个城市为试点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许可证制度予以实施, 1994年, 包头、太原、平顶山、贵阳、本溪、上海等地最早实践排放指标交易活动。1996年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九五”期间环境保护的考核目标, 并在全国加大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2000年4月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给我国控污举措提供法律支持, 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 (2)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困境

(一) 法律依据不明确

排污权交易须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其良地实施, 而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在实践中少之又少, 法律依据不健全不明确, 法律依据及法律环境的缺失使排污交易制度的实施进程受到阻碍, 缺乏切实的制度依托, 因此显现出制定全国性排污权交易法规必要性。

(二) 市场机制问题

企业在引进排污许可上有先后之分, 企业之间存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有偿取得和无偿取得并存的矛盾, 严重打击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的积极性。并且在严格的市场竞争中, 为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有剩余排污指标的企业保留富余排污权使排污权得不到有效利用, 影响排污权交易的正常交易秩序。

(三) 环境监管体制不健全

现实操作中, 外国的排污权交易有着较为完善的监管机制。从美国实践看, 从确定交易参与方、许可证的分配再到许可证交易及审核的整个过程有制度加以保障实施。而我国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有的管理制度如月报、年检包括企业自检等, 达不到排污权交易所要求的数据信息及监管要求, 排污者和监管主体信息严重不对称, 加大监管难度, 监管力度跟不上实际需求,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办法形成细化的监管体系并逐渐规定为法律法规成为重要议题。

(四) 总量控制的确定问题

排污权交易目的是减少排污总量。总量控制的基础在于环境容量的大小, 而确定环境容量则需要大量的环境追踪监测数据。我国的数据监测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监测工作落不到实处, 并且即便有检测数据, 基于地方保护等原因, 对数据的真实性也很难把握。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与创新

(一) 加强排污权交易的法制建设

确认排污权的合法地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发展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了良好的机制环境, 认可了环境容量作为资源管理的基础地位, 我们需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并且根据现实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国情完善符合我国环境良好发展的法律法规, 确保排污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路径, 维护切实合理的排污权分配体制, 保障排污权交易过程的公平性, 维护企业自由买卖和信息共享的合法的市场环境保证期在合法范围内进行, 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及公平竞争下良性竞争的市场氛围。

(二) 完善交易市场机制

政府要通过“有形之手”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培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导向作用, 以立法措施及行政处罚方式作出交易价格调整, 保障高效监督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行为, 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应该及时公开市场交易过程中所需的服务信息, 有效防止滥用排污权的不法行为, 阻止非法交易及转让排污权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交易行为, 鼓励企业提高减排技术, 提高减排标准,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采取一些鼓励激励性的政策措施, 使企业积极加入到减排队伍中, 改善市场失灵的局面, 降低负面影响。 (3)

(三)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加强政府监管, 发挥好政府职能, 以政府监管为主导, 并且发挥社会监管作用, 充分利用舆论监督, 公民举报等监督形式监督企业的排污就交易行为, 建立奖惩措施, 加大执法力度和执法范围, 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实施实事求是的分类监管。此外, 根据产权理论, 以明确的企业产权形式把排污权纳入产权范畴。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则是关系到排污权交易市场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初始排污权分配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是一直探讨的话题, 实践中有政府免费分配给企业厂商的形式, 有采取拍卖征得企业以及将前两种形式相结合的三种分配形式。在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保证权利分配要遵循市场秩序, 尊重客观的市场运行规律, 保证公正公平, 实现好政府在保障排污控制区域单位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到对排污市场交易的监督、以及对主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强化政府监管。 (4)

(四)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健全交易制度要在价格层面进行完善, 政府有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发挥其对合理交易价格的指导功能, 在完善交易的价格确定机制之上, 发挥市场调节功能进行定价。明确价格同时还要及时公开公布排污权分配信息系统、排污的总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等市场信息,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排污权交易效率, 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价格。

(五) 控制好污染物排放总量

由于“容量总量控制”在我国实施存在难度, 作为“容量总量控制”条件不成熟时的一种临时过渡办法,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已然将“总量控制标准”确定成排污权总量必要时的现实实践之选。详细的实施由我国环保主管部门借鉴国内外先前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 参考通过模拟实验所得来的数据结果, 并根据当地经济实际发展状况, 制定出“计划控制目标”, 确定排污权发放量。 (5)

四、结语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国内外都重视的一项环境经济措施, 从经济层面影响环境举措, 是对传统环境治理方式的改变, 给环境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公平合理的排污权交易体制, 为企业进行交易提供良好平台。须尽快从法律层面确立排污权制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 保证排污权交易合法有效运行, 才能使排污权成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动力。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 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 受到重视。我国不乏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 但我国对此制度的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 仍旧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实际着手, 严格理论指导, 提出合理建议, 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践困境,完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梓太.污染权交易立法构想[J].中国法学, 1998.

[2]张建.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J].郑州大学经济法学, 2004.

[3]何昌.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4]王金南, 董战峰, 杨金田, 李云生, 严刚.排污交易制度的最新实践和展望[J].环境经济, 2008.

[5]孔国荣, 吕东锋.浅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J].企业经济, 2008.

[6]黄晟.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排污权交易喜忧参半 篇9

为组织开展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 江苏省环保厅近日成立了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负责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等工作。

据悉, 江苏省环保厅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工作;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有关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组织实施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年度工作计划, 编制年度工作报告;建立和维护排污权交易信息发布网络平台, 负责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转。

目前, 江苏省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太湖流域各市在确定试点企业名单的基础上, 现已进入排污指标申购、核定、公示并陆续进入缴款阶段。据统计, 列入试点的排污单位共1 025家, 预计化学需氧量指标申购量将达4.97万t/年, 今明两年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将达1.75亿元。截至2009年8月底, 已经在网上申购系统中反映出的申购企业739家, 占72%。各地环保局对企业申购指标按规定进行审核, 有近500家企业已完成核定, 有部分企业按照要求缴纳了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 金额已经超过了2 000万元。

江苏省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平台由排污指标申购核定系统、排污量核定系统和排污指标交易系统组成。截至目前, 申购核定系统已建成使用, 系统能让排污单位在网上申购指标, 环保部门在网上进行核定并将结果通知排污单位。

[本刊观点]

众所周知,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 使水资源受到直接的污染。尤其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 在全国有监测的1 200多条河流中, 目前已有850多条受到污染, 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 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我们所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地减少,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 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水污染已被称为“世界头号杀手”。

当然, 我们也可通过近几年的相关报道也可以看出, 如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尤其某些地区的水量并不属于缺乏情况, 但是水质的恶化导致了该地区饮用水供应的困难。而且目前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增长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离真正达到削减10%最终目标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去做。因此水污染的情况还相当普遍, 水污染的治理状况还仍然滞后, 水环境安全仍然存在着隐患, 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某些地区水生态也遭到破坏, 大江大河已经不堪重负。这些并非是杞人忧天, 一系列事实呈现于眼前。尤其是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的爆发及2008年的再次爆发事件, 它犹如一条导火索, 在几年间引发出了多个省市、地区的污染事件的“大爆炸”, 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强烈关注。让人堪忧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公共饮用水的问题。敲响了中国水危机的警钟, 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针对此, 国家近几年增大了治理水污染这块的关注力度。各省市地区也已不约而同地正在或已搭建了排污权交易平台, 制定排污权交易规则, 以进行排污权规范交易。何谓排污权交易呢?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 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 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排污权交易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1976年, 美国国家环保局开始用于大气污染及河流污染源的管理。美国联邦环保局1979年提出的《清洁生产法》修正案包括“泡泡政策”和“排污交易”等制度, 1990年美国修改《清洁空气法》时将排污权交易在法律上制度化, 从而建立起一种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也相继仿效, 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总之,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美国等国家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确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 很多制度都值得我国将来在此方面立法时借鉴。其中最典型的有“折抵”制度和“气泡”制度。它们反映了排污权交易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 即在总量控制下, 利用各企业减排成本的不同, 调整企业的减排任务。也就是说, 排污权交易的产生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的, 其中经济学基础是环境纳污能力的商品化, 市场化和外部不经济的内化。

江苏继北京、嘉兴、安徽、唐山、重庆等地后也成立了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并根据自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管制制度来规范周边企业的排污状况, 利用政府以监督此类污染事件的发生, 以杜绝饮用水危机的发生。可以说这种制度可改变企业以往预期, 使管制制度化, 污染治理企业化。但是有许多企业存在这样的心理预期, 即认为政府的每次行动不过是走过场的形式而已, 等到风头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有的状态, 致使在污染治理中也只是采取应付的态度。

虽然我们乐于见到政府开设专属机构管制规范企业的排污情况, 但我们更希望的是通过排污权的制度化, 改变政府与企业之间猫抓老鼠式的游戏规则。并通过严格监管, 改变企业以往的心理预期, 从长计议自身的发展问题。以往在传统体制下, 企业没有动力使污染控制到最低限度, 且政府指定企业如何治理污染也抑制了企业自行创新的动力。但在排污权的制度安排下, 污染治理成为内部的工作, 成为企业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有利于企业之间展开竞争。并且由于某些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以及生产者之间竞争的加剧, 也使企业不可轻易地将成本转嫁于消费者。在此制度下, 还可以激励企业出于盈利目的而减少污染。

我们知道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 排污权市场也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 在采用经济手段实现其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同时, 也必须利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 以引导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使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 市场秩序正常化, 保护排污权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做到用市场的办法, 经济的手段, 开创出一条崭新之路。

排污权交易的发展及其对策 篇10

一、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把排污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一种交易方式。它是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早在1912年,福利经济学家庇古就提出了“庇古税”,主张对排污企业进行惩罚性收费或奖励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以更有效地配置稀缺的环境资源。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在上世纪70年代将科斯定理应用于水污染的控制研究,明确提出排污权交易的观点后,许多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科洛克对空气污染控制的研究,奠定了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之后,蒙哥马利从理论上证明了基于市场的排污权交易系统明显优于传统的环境治理政策。他认为,排污权交易系统的优点是污染治理量可根据治理成本进行变动,这样可以使总的协调成本最低。因此,如果用排污权交易系统代替传统的排污收费体系,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

排污权交易相对于行政性的排污收费有很大的优越性,其基本观点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出现,并容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买卖;在污染源存在治理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治理成本较低的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剩余的排污权可以出售给那些环境治理成本较高的企业,市场交易使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企业流向治理成本高的污染者。正是通过重复多次的市场交易,排污权的价格得以确立。也正是排污权的可交易性,使排污权优越于排污收费制度,因为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使各排污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排污权交易给污染者与受污染者提供了在市场中叫价的机会。

政府在现今排污权交易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依次来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以及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其次,通过发放许可证的办法实现排放量在不同污染源之间的分配;再次,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排污权能够合理地买卖。此外,政府在诸如区域环境质量的准确评价,排污权拍卖市场的建立和初始发放量的确定,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的建立,交易信息的收集和公布,有关排污权交易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等方面都应扮演重要角色。

二、排污权交易在国内外的应用及趋势

目前,排放权交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范围已经从一国内部扩展到国家之间,而这种变化的发生主要源于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它标志着排放权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时还为全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权,而且它被迅速商品化。当前,排放权交易在国际市场发展非常快,例如《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的2004年底,在联合国注册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仅有1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00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据世界银行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作为新兴的市场宠儿,2008~2012年全球每年的需求量达到7亿~13亿吨,由此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贸易市场。从其发展的特点看,排放权交易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更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为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不仅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而且近年来排放量每年都还在大幅递增,但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京都议定书》允许的三种方式来达成履约任务: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权额度的买卖。二是实行联合履约模式,例如所有欧盟成员国可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内部调控,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三是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根据《京都议定书》,各签字国有义务对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出限制,而发达国家更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分解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每分解一吨,发达国家就可以获得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比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可以把通过分解温室气体获得的减排指标,出售给必须履约的国家。因此,CDM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后者削减排放量,有关项目在获得该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认证后,可以抵扣发达国家的排放量。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潜力很大。应该说,中国是最有潜力的排放权提供方。由于中国暂时没有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出限制,因此不少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和资金来帮助中国“减排”,以换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据了解,从2002年起,CDM项目就已经进入中国,如今国内已经有135个CDM项目获得国家批准,预计这些项目将有助于中国在2012年以前减少6.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CDM项目能给中国带来100多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从趋势来看,排放权交易将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出现。

三、排污权交易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8月正式获得批准。目前,排污权交易这一发达国家为控制污染物总量而广泛采用的市场运作方式正在引入我国,尽管我国目前还属于非管制国家,但作为排放权国际交易的重要参与方,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及其国内企业影响不容忽视。

1. 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认识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的影响。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世界各国都承担了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从表面上看,是削减各国碳等排放物的排放量,但其实质是促使各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也无疑是对发展中国家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制约。如果我国不提高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很有可能将来要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量指标,这必将影响到我国部分产业的发展,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发展降低碳排放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

2. 加紧建立我国排放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体制。

当前各种排放物中,二氧化碳占有最大份额。二氧化碳不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氧化氮等对人体有害,但它可以破坏臭氧层而引起大气升温。欧美国家目前已严格控制或禁止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同时特别重视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管理。纵观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现行法律法规,现在基本上都是针对二氧化硫等对环境和人体有害气体而制定的。因此,我们从现有起,不但要高度重视对人体和环境有害气体的污染源的控制,还要加紧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同时,要着手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管理机构的建设,包括组织管理机构、许可证发放机构、排放权交易机构等及其运作。还要着手做好摸清家底工作,因为二氧化碳排放许可及交易的先决条件,是准确了解所有排放单位或设备的排放情况。

3. 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控制和减少我国的排放总量。

在摸清目前我国各类排放物总量的基础上,提出全国总的减排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综合措施予以实现。一是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国家应鼓励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旧技术的创新,发展排放控制新技术和排放预防技术;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对原有产业和产品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三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方面,要重点发展热电联合技术、清洁煤碳技术、煤气化技术。同时,通过技术改造来提高现有住宅、办公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工业场所的能源效率,来实现节能的目标;四是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主要是依靠技术水平的提高,来降低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的广泛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 采取综合性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实现化石燃料产品价格的真正市场化。

主要化石燃料煤和石油既属于稀缺性的资源,又在使用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这些产品的价格不仅要全面反映开采或获得这些资源的成本,还要包括环境成本和安全成本等。但目前我国的煤炭和石油产品成本中,连起码的获得资源过程中的矿业权成本都没完全反映出来,环境成本和安全成本更没有涉及。所以,从产品定价来讲,在现有产品中应反映全部的矿业权取得成本、环境成本、安全成本。其具体措施:首先,提高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税率和费率,将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摊入产品成本中,并提取环境治理费用和安全费用,在此基础上,对产品价格进行重新确定。其次,择机对化石燃料产品开征环境税,或在现行消费税中提高税率,将税收所得用于改善公共交通、资源勘查、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等。

5. 企业要抓住排放权交易带来的机遇。

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 篇11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制度、经济发展、环境目标

1. 湛江港湾海域概况

湛江港湾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东北部,港湾深入湛江市区,形成长50多公里,宽0.8-18公里的水域,岸线全长467公里,水域面积1417平方公里。湛江港湾内岸线长152.2公里,已经使用27.12公里,其中工业岸线2.66公里,占已用岸线的9.81%。湛江港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湾内港口、水产等资源丰富,北部区域有养殖区,全港尚有捕捞区,属于以航运为主的综合性海湾。

湛江市2013年国控名单企业共25家共需安装29套在线监控设备。共有24家企业安装了28套在线监控设备,除了廉江广林,其它24家企业上报省监控平台的历史数据完整率全部在80%以上,绝大部分历史数据完整率高于95%,完全达到省监控平台的要求。到2013年10月22日截止,我市共有51家企业安装了71套在线监控设备。此外排污许可证核发已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正在进行。目前即将上马的项目都是新建企业,采用高效、低耗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技术要求。

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要素

2.1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构成

1、交易对象:在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中的交易对象选取的环境污染物应该是各类环境污染物中危害和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也是符合现阶段的经济社会技术水平的,是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够有效实施污染控制的污染源类型。目前暂时确定将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先限定于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

2、交易主体:排污权交易的市场为完全竞争类型的,可以随意的进入,所以对于非排污者,排污权交易也要提供让他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利益关系方都能够享受相同的待遇和权利。主要的参与主体包括了:公众、排污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于环保团体、政府机构、个人和非重点的工业企业可以让他们有条件的参与进来。

3、管理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对交易进行奖惩、进行官方信息的发布,进行监管,一般的管理主体为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借助于设计相关的制度,提供具体的运作监管平台,进行排污监管。

4、交易中介:交易的进行应该按照原定的程序开始,首先进行信息的发布,而后提供信息咨询,并且提供交易资金管理保障。

2.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交易的范围

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从技术角度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污染物全部进行监测、计量和控制。基于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只应该让其和排放有关。具体到管理成本上,能够交易的污染物也应该是其排放量非常容易确定,并且能够产生具体影响类型的污染物。在交易市场上,能够进行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应该具有普遍性,污染源本身能够参与到交易中来的量也是很大的。关于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层面上,污染物应为对环境危害特别大,属于重点控制的范围内的,并且被国家列入到了总量控制计划里面的。目前湛江港湾水环境功能区划,执行《海水水质标准》第三类标准,评价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汞、镉、铅、砷、铜(COD、N、P、Hg、Cd、Pb、As、Cu)和石油类、粪大肠杆菌等10项。湛江市污水排放到湛江港湾海域的企业有169家,每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约为1982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约为6千吨,氨氮排放量约为192吨。石油类排放量约为9吨。根据目前国家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以及湛江港湾海域实际排放的工业废水情况,首先限定在湛江港湾海域进行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水里面的化学需氧量(COD),获得一定成效后,进一步的增加其他的污染物,比如氨氮、总磷。

3. 湛江港湾海域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具体设计

3.1 排污总量控制目标确定

总量控制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分配至各个污染源,藉此明确排污单位对环境容量资源的排污权,为利用市场手段再配置容量资源提供了产权制度的基础。污染权交易是以总量控制为前提,排污权交易在国家环保部门和本区域管理机构规定的总量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必须低于海域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每一功能区的排污总量不得超过它的水环境容量,不得恶化水环境质量,确保水环境能达到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实现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可根据每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的指标做调整,环境管理部门也可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为湛江港湾海域实施交易制度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2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模式与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是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依据。按照新古典经济学,不存在假定的交易成本,但是不可能存在不需要成本的交易,故而排污权初始分配的额度是排污权交易的成本效率和交易量的决定性因素。具体到实践领域,分配初始排污权时,主要的方案包括了标价出售、公开拍卖以及免费分配,无论是标价出后还是公开拍卖,都是内部化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是对扭曲的市场价格进行得很好的纠正,将收入收归公有,产生的益处也很多,不过因为排污主体对两种方式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这样有偿初始分配就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某些时候在阻力的影响干预之下,无论是治理的倾向性,还是费用方面可能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故而实践中,这两种方式就比较容易遇到阻碍。

在研究的基础之上,人们完善化了这些不同的方法并且搭建了价值性能比较好的模型。不过这些模型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就是现实层面的效益函数并非全部为可微的,其次对于效益和公平,不能兼顾,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政府的偏好,进行具体的权衡。

通过对如下各种不同因素的综合考虑: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环境现状,还有科技水平等等,进行了具体的分配。对不同的指标进行不同的权重赋值,最终获得综合性比较强的分配方案。方案里面,得分比较高的为河南,所以能够获得最多的排污权;然后为江苏,或的初始排污权最少的为安徽。对于传统分配模型里面,某些原则被过分强调的缺点,这个结果予以了弥补,并且能够产生比较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另外借助于指标权重,对于不同的因素进行了差异化的处理,整体而言,建立的模型比较理想。

表1 分配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初始的具体模型指标权重

表2 湛江港湾海域排污权初始分配量(t/a)

只有恰当的对排污权进行很好的初始分配,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才能够实现很好的利益协调,对于目标的总量控制也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和有力的实现。按照当前的实践经验,对各种不同的因素予以具体的考虑,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具体的分配模型。这个模型不但全面,而且具有很好的综合性,还能够对不同的因素产生权重大小不等的影响,比较合理,也能够对环境经济的发展进行很好的协调。

4. 总结

排污权交易的引进,对于政府而言,还能够降低监管成本,也能够提升治污效率,故而伴随着建立健全的国家水权制度框架,将排污权交易依法引入,借助于在诸多不同措施,对污染治理予以很好的管控,促进环境保护,提升污染治理的效率,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平川、吴建丽:“‘排污权交易’之中国试验”,载《方圆》2005年第15期.

[2]姚志勇:《环境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谈排污权交易的会计核算 篇12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初始确认,价值摊销,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约翰·戴尔斯于1968年在《污染、产权、价格》一书中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其做法一般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最后,排污者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排污权。政府是初始排污权的所有者和供给者,其他组织是需求者,初始排污权被分配后,排污权在不同组织(企业)之间交易流通。减排边际成本高的公司将选择到市场上购买额外的配额;而减排边际成本低的公司将选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将剩余配额按当时的市场价格出售。

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新途径,能够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达到让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目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环保局尝试将排污权交易用于大气污染源和水污染源管理。随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几个城市进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并先后产生了许多成功案例。随着排污权交易在我国逐渐开展,如何真实、全面地披露排污权交易的相关会计信息就成为会计学界要面对的新课题。目前我国对排污权交易的会计研究不多,国际上对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也还存在很多争议。鉴于此,笔者将从排污权的确认与计量入手,探讨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排污权的初始确认与计量

1. 排污权的初始确认。

会计确认是将某一事项作为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笔者认为排污权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与特征,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是因为:

(1)排污权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企业获得了排污权,就意味着拥有了在特定的时间内排放特定总量污染物的权利。拥有了这种权利,企业才具备正常生产的条件,才能够在未来获得收益。另外,企业还可以将剩余的排污权出售,这也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因此,对企业来说,排污权与企业拥有的存货、机器设备等资产一样,代表着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

(2)排污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通常是由持有企业控制的。根据排污权交易制度,政府保留排污权的最终所有权,而将其使用权以赠予、拍卖、销售等方式明晰到企业主体。企业在获得排污权之后,就拥有了使用、出售排污权的权利,企业可以自主行使这些权利。

(3)企业的排污权可以从政府处获得,也可以通过自由交易获得,而这完全具备“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这一资产特征。

由于排污权符合资产的定义与特征,因此会计学界对于排污权是否应被确认为资产这一问题并无太多争议,但对排污权应被确认为何种资产持不同看法,主要有存货观、金融工具观和无形资产观。

笔者认为,从排污权的定义和特征来看,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是现实可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38)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提供、出租给其他单位或因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同时,IAS38规定无形资产确认应满足两个条件: (1) 该资产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资产的获取成本可以可靠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与IAS38中的一致。

如前所述,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下,拥有排污权是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条件。这种权利显而易见但没有实物形态,同时由于排污权由政府无偿赋予或由企业自行购得,因而其是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排污权也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 (1) 与排污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排污权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排污权的价值是可以合理确定的,当排污权是由企业购买所得,其初始确认金额就是企业实际支付的价款;当排污权由环保机构无偿授予,我们可以活跃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的价格或估计的价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综上所述,排污权应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我们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目下增加一项“排污权”明细项目,以使资产负债表能真实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2. 排污权的初始计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计量属性的选择。对于排污权如何计量的问题,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选择何种计量属性最为合适。传统财务会计对资产的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按企业取得排污权时实际支付的价款确认入账。当企业拥有的排污权是从市场上购买所得时,由于具有经交易双方认可的实际交易价格,因而可以该价格作为排污权的历史成本入账;当企业的排污权是由政府或环保机构无偿授予或仅收取较低的名义价款授予时,其获取成本为零或很小,这意味着无法按照历史成本对其进行确认,因为如果按照历史成本对其进行确认反而会减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对于企业拥有的排污权来说,无论其是购买所得还是无偿获得,其都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都可以在有效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而只确认购买获得的排污权而不确认无偿获得的排污权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由于仅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排污权进行计量无法解决企业无偿取得的排污权的计量问题,因而可以考虑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补充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第一,这样做可以解决企业无偿取得的排污权的计量问题。排污权交易市场及其价格机制的形成与逐渐完善为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创造了条件。第二,这样做可以更加合理地反映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客观上起到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当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小于排放限额时,企业可以选择将剩余排污权留到以后期间使用,也可以将剩余排污权出售以获取收益,而企业做出持有或出售决策的依据就是排污权的公允价值与减排边际成本孰低孰高。笔者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排污权进行计量更有利于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目的的实现。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价格可以作为排污权的公允价值: (1) 活跃、公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上的类似排污权的公开标价; (2) 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不够活跃的情况下,类似排污权的个别交易价格; (3) 在不存在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独立的环保机构或其他组织依据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污染情况以及治理成本确定的排污权的价格。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不长,由于其和有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相关专业技术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尚不健全,从而给目前合理确定排污权的公允价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逐渐开展,这些影响因素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而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排污权进行计量将是现实可行的。

(2)排污权入账成本的确定。对排污权进行初始计量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确定其入账成本。

第一,当排污权是企业购买或通过拍卖所得,其入账成本就是企业实际支付的价款,我们可以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第二,当排污权由政府无偿授予或仅收取较低的名义价款授予时,其实质上是一种政府补助。《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对政府援助的揭示》规定:企业可以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和政府补助进行初始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对于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资产寿命期内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具有政府补助性质的排污权应以取得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其可被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有效期内进行摊销;当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时,可以按照名义金额对其进行计量,并将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排污权的价值摊销和期末计价

1. 排污权的价值摊销。

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指出,排污权的剩余价值应与成本一致,即不对排污权的价值进行摊销。当排污权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在公允价值增加时将差额确认为权益;而当排污权的市值低于成本时,应计算资产减值损失,同时冲销原确认的权益。对于计算出的资产减值损失超过原确认的权益部分,应列示在利润表中。这种做法类似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商誉等无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而是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计量可能的因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发生的减值损失。但是,企业拥有的排污权是在特定期限内排放特定总量污染物的权利,不同于无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排污权一般都有有效期,超过有效期,排污权的价值将不存在。在有效期内,排污权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的逐渐增大而逐渐损耗,也就是说,排污权的价值不仅与时间有关,而且与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可以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恰当的排污权的价值摊销方法并将摊销额计入生产成本。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排污权的价值进行摊销: (1) 产量法。适用于排污量与产品产量、工程进度等存在或基本存在正比例关系的情况。 (2) 直线法。适用于排污量与产品产量、工程进度等不存在明确比例关系的情况。 (3) 专业测量法。指先运用环境监测评估技术定期对排污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实测排污量与规定排污量之比计算各期摊销额的专业技术方法。

2. 排污权的期末计价。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每年年末应对企业拥有的排污权进行减值测试,存在减值迹象的,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减值损失一经确定,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但这样处理可能导致企业资产价值被低估,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减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日渐发展和活跃,在排污权的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借鉴IAS38的规定,在会计期末以排污权的重估价即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累计摊销额和累计损失额后的余额作为其账面金额,以便及时反映其价值变动情况。同时,为了避免企业借排污权价值重估的机会操纵利润,可以考虑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重估增值”明细科目,将排污权的重估增值通过此明细科目反映出来。

三、排污权的终止确认

终止确认指的是会计要素从财务报表中剔除的变动。当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企业拥有的资产不再符合资产的定义或其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时,该资产就应该终止确认,与其对应的项目就应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因此,当发生以下两种情况时,企业拥有的排污权就应该终止确认: (1) 排污权到期(含递延后到期)或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排放限额。此时,应在账面上核销排污权和已经计提的累计摊销额。对于因到期无法继续使用的剩余排污权,可以考虑将其账面价值转入当期损益。 (2) 在排污权的有效期内,企业将剩余排污权对外转让。根据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会计处理惯例,除了核销已对外转让的排污权和已经计提的累计摊销额,同时还要将取得的转让收入和排污权的账面金额与相关支出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相关建议

为了促进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顺利开展,需要对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考虑并采取具体措施,以促进排污权交易会计问题研究的发展。

第一,由以上分析可知,排污权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是排污权确认和计量的关键。因此,当前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动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尽快建立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为排污权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第二,密切关注相关部门对企业排放物测算的专业技术方法和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为排污权的价值摊销等提供参考标准和理论依据。

第三,总结我国目前进行排污权交易的地区和行业对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的经验,由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进行排污权交易的会计研究,尽早建立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相关会计规范,及时反映和披露排污权交易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国际会计准则2002.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周一虹.排污权交易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环境经济, 2005;3

上一篇:古典管理理论下一篇:四级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