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标准论文

2024-09-18

碳交易标准论文(精选7篇)

碳交易标准论文 篇1

1 国际碳交易的发展及标准体系现状研究

1.1 碳交易的发展情况

碳交易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易。1992年5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要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水平上。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其中将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碳交易由此产生。碳交易力图通过市场手段达到利用最小成本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但碳交易自身并不能减少碳排放。

目前,国际上的碳交易市场可以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配额交易是指为满足特定的减排目标,管理机构对参与排放交易的企业或组织设定相关的排放限制,企业或组织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排放权交易的市场。自愿交易市场是指交易主体出于社会责任、品牌效益等因素而自愿进行的碳交易。

1.2 国际碳交易标准体系现状

欧盟、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已出台一系列规范、标准和指南,并建立了碳交易体系,其中,欧盟碳交易体系最为成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各国的碳排放交易和核查体系中,标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关于确立排放交易体系和制定核查要求的政策讨论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有关国家便采取措施,发布了多项可以在排放交易体系、国家或区域清单编制、产品碳足迹和CDM项目中应用的标准。

2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研究

根据交易产品的不同,配额交易市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市场,交易的产品为管理机构为碳排放企业所分配的配额;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交易产品为经相关机构核证的具有减排效应的项目的减排额。

2.1 基于配额的交易市场体系

基于配额的交易市场体系通常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Cap-and-Trade)下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也叫强制性排放交易体系。市场管理者规定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上限,并根据相关的减排法律和标准,把总量以配额的形式分配给相关企业,企业在一定时间以后(一般为一年)以配额为基准就超出配额或剩余配额在碳市场进行买卖或者留存。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目前最大也是最成熟的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它是一个依据欧盟法令和国家立法的机制。自2007年以来其交易额一直占全球碳排放总交易额的70%以上。目前,EU ETS配额分配方式有两种:免费发放和竞价拍卖。初始阶段配额主要是免费发放,随着交易的逐步深入,竞价拍卖的份额将逐渐加大,欧盟预计到2020年,通过拍卖方式取得的碳排放交易金额将达到800亿美元。

EU ETS已发放的配额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参与者主要分三类:排放配额的供给者、最终使用者和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是EU ETS的一个显著特点。广泛的参与增强了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有助于形成更稳定的碳市场价格。

交易的产品除了发放的配额外,还有京都机制下的减排单位。欧盟于2004年11月14日通过链接指令(Linking Directive),允许EU ETS成员从2005年起使用CDM项目和JI项目的CERs和ERUs来抵消其排放量,从而实现了EU ETS机制和CDM、JI机制的对接。EU ETS机制并未具体规定碳排放交易的方式和场所,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可以在市场里直接交易,也可通过经纪人、交易所或其他市场中介进行场外交易。另外,EU ETS拥有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包括:排放的许可、监测和报告、排放核查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

2.2 基于项目的碳交易

基于项目的碳交易采用“基准与信用”的原理,买方可向经核证的具有减排能力的项目购买减排信用额。即: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通过项目投资(如: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汇项目),购买某一项目产生的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单位,在交易后抵减其超额排放的温室气体。这一市场主要包括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JI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第六条规范的“联合履行”规定的附件1国家之间进行减排单位(ERU)核证与转让或获得。CDM则是根据《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规范的“清洁发展机制”针对附件1国家(发达国家)与非附件1国家之间的减排单位转让。旨为使非附件1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推动减排项目建设和减排技术的引进,同时,协助附件1国家透过CDM项目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以降低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承诺的成本。

2.3 自愿交易市场体系

自愿性交易市场的形成早于强制性交易体系,分为碳汇标准和无碳标准两种,碳汇标准又可以分为配额和基于项目的碳汇。

(1)自愿市场碳汇交易的配额部分,主要的产品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开发的碳金融工具(CFI)。基于项目碳汇部分,内容比较丰富,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计划和系统出现,主要包括自愿减排量VER的交易;同时很多非政府组织从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很多自愿减排碳交易产品,比如:VIVO计划,主要关注在发展中国家造林与环境保护项目;CCBA(The Climate,Community&Biodiversity Alliance)开发的CCB标准以及由世界经济论坛WEF和国际碳交易联合会IETA联合开发的VCS标准也具有类似性。至于自愿市场的无碳标准,则是在《无碳议定书》的框架下发展的一套相对独立的四步骤碳抵消方案(评估碳排放、自我减排、通过能源与环境项目抵消碳排放、第三方认证),实现无碳目标。

(2)根据市场运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强制加入、自愿减排、自愿加入强制减排和自愿加入自愿减排等。前文已详细介绍了强制加入和自愿减排方式,对于自愿加入强制减排系统来说,交易所或减排组织设定排放的上限,排放实体自愿加入交易所或减排组织,遵守交易所的设定,同意将自身排放量控制在设定上限之内。

3 我国碳交易和相关标准体系的现状研究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承担减排任务,但是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应该积极响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呼声,积极探索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措施,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国家《“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进一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要求。2011年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CDM项目的碳交易。据CDM执行理事会网站统计,截至2012年12月,中国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的项目共达到了2,939个,占到了总数的52.70%。而来自中国CDM项目签发的减排量(CERs)占到了总签发量的60.92%。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虽然为国际碳交易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减排额,但自身却仍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

欧盟与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自己的碳交易体系和标准,而中国却缺乏相应的碳交易市场规则与制度,部分国际标准还在转化过程中,不仅不利于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又丧失了相应的定价权。因此,我国CER的价格一直被买方人为压低,并被大量买入后再通过其金融机构重新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衍生产品。

中国已在建立碳交易市场方面作出探索和努力。2008年开始,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三大交易所都在积极开展自愿碳交易的相关业务。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公司购买了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这宗交易开启了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新篇章。同年,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了针对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为中国开展自愿碳交易活动提供了依据,也为中国参与国际碳交易奠定了基础。2011年9月,武汉市碳减排协会组织起草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核查、报告和改进的实施指南》DB42/T727-2011发布,通过该标准的核查,完成了华中地区首个自愿性碳交易项目。2012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性的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即将变为可能。

4 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和标准体系的应对策略研究

在综合分析国外碳交易体系的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和标准体系,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强制交易和报告制度。为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根据总量控制原则,设定排放配额总量和强制市场参与者,纳入强制市场参与者的企业负有减排义务。对纳入强制市场参与者的企业或行业,有义务进行强制报告和交易。

(2)碳交易采用配额适度从紧的政策。2005年欧盟所发放的配额超过实际排放量4%,导致配额价格下降,环境约束软化,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在第二阶段,欧盟下调配额总量。调整后的年排放权平均比2005年低6%。我国在制定相应的碳交易标准时,应该充分总结并学习各国碳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碳交易机制。在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初期,基于配额分配体制的碳交易应该适度从紧,使“配额”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才能保证碳价格的稳定和交易市场的繁荣,并最终达到减排目标。

(3)市场和经济手段并行,部分行业实施碳税制度。建立完善的排放交易体系,包括:建立配额制度、设置排放上限。建设交易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我国目前碳交易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交易制度与交易体系还不完善。建议可以同时引用减排二氧化碳的另一有效措施——碳税制度,在已有的税收体系中新设一个税种,所有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依托现有的税收体系来展开,且实施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将更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纳入二氧化碳减排的任务中。在现行碳交易制度相对不完善的时期,在特定行业实行碳税制度,使二者协调运行,更能有效地促进地区二氧化碳的减排。

(4)允许项目减排量作为补充。适度引入项目减排量,能够在保证减排目标的情况下给企业提供更多灵活的方式,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配额后既可选择购买配额,也可选择购买自愿减排量或“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不可以通过开发水电、风电、森林碳汇项目以及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减排目标。实行灵活的配额交易制度,既有利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管理办法》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权交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5)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核查(简称MRV)的标准体系,保证交易的公平进行。MRV体系建立是碳排放权交易中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如不能做到透明、准确、公平、公正,对碳排放权交易无异于“假钞”泛滥,所以在设计MRV标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在对活动水平数据进行监时,要配备与监测计划相适应的监测设备,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李婷,李成武,何剑锋.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J].经济纵横,2010(7):76~80.

雷立钧,荆哲峰.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30~36.

杨永杰.国际碳交易体系的运行及我国碳市场的展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28(1):21~26.

张焕波.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J].中国物价,2011(7):66~68.

John Woodley.Reviewing the European Trade[J].Public UtilitiesFortnightly,2007(2):25~29.

Karan Capoor,Philippe Ambrosi.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Market[R].World Bank,2009.

于同申,张欣潮,马玉荣.中国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及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0(2):90~94.

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38~42.

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发展研究,2009(5):42~44.

从碳交易机制初衷探讨碳会计 篇2

一、碳交易机制相关概述

碳交易, 是指在一定管辖区域内, 通过确立合法碳排放权利 (通常称“配额”) 以及一定时限内碳排放总量, 允许配额像普通商品一样交易买卖, 相互调剂配额, 以确保实际碳排放不超过限定碳排放总量, 并以成本效益最优方式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市场机制减排方式。

碳交易机制初衷是减排, 通过市场机制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外部环境成本内化为内部成本, 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增加成本将减少利润,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将尽量减少碳成本, 减少碳成本就必须减少碳排放, 从而达到减排的目标。

碳交易标的——配额, 目前以政府免费发放为主, 辅以拍卖等有偿取得方式。从欧盟等市场的发展趋势看,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将逐渐减少, 有偿取得的配额将逐渐增加。之所以采取该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是因为政府不期望初期骤增企业碳成本支出, 而是期望在企业承担能力范围内, 逐渐增加碳成本支出, 建立缓冲期缓解企业压力, 同时使企业有预期, 碳成本支出将增加, 准备方案应对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这样, 既达到减排目标, 企业也能适应, 避免经济波动、企业抵触。

二、案例分析

目前, 与碳交易配套的碳会计国际、国内会计准则都无明确规定, 下面用案例从碳交易机制初衷展开探讨碳会计, 本次探讨不考虑税费问题。

例如:某区域20X6年碳排放总量限额为50, 000万吨配额, A、B两家企业系该区域的控排企业。1月1日, 政府分别向A、B发放100万吨、50万吨免费配额, 20X6年全年A、B实际消耗配额分别是120万吨 (30万吨/季) 、40万吨 (10万吨/季) 。12月31日, A购买配额20万吨, B出售配额10万吨。A企业减排成本为80元/吨, B企业减排成本为20元/吨。1月1日、12月31日市场价格分别为30元/吨、45元/吨。

(一) 20X6年1月1日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 A企业取得100万吨, B企业取得50万吨, 市场价格45元/吨。政府免费发放配额是考虑到企业全部有偿取得配额, 将使企业碳成本支出骤增, 企业难以承受, 所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前期以免费配额为主, 渐进增加有偿配额数量, 逐渐过渡到有偿取得配额为主。因此, 政府发放的免费配额属于政府补助, 用于补偿企业碳排放成本费用, 免费配额系非货币性资产, 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 确认递延收益。

1. A企业账务处理:

2. B企业账务处理:

(二) 20X6年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

每季末, A企业、B企业根据实际消耗配额确认当期成本费用, A企业消耗配额30万吨/季, B企业10万吨/季。

企业消耗费配额, 即应当承担的外部环境成本, 该项成本承担实质不因配额是有偿取得或者无偿取得而改变, 企业应当将其承担的环境成本计入成本费用。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免费配额, 应当在确认碳排放成本费用的期间, 确认对应的营业外收入。

1. A企业账务处理:

2. B企业账务处理:

(三) 20X6年12月31日

1. A企业购买配额, 根据消耗配额确认成本, 将对应的递延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A企业20X6年消耗配额120万吨, 政府免费发放100万吨, 缺口20万吨, 购买20万吨。购买配额同无偿分配配额在消耗时计入成本费用。

(1) A企业购买配额账务处理:

(2) A企业确认成本费用、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

2. B企业出售配额, 根据消耗配额确认成本, 将对应的递延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B企业20X6年消耗配额40万吨, 政府免费发放50万吨, 富余10万吨, 出售10万吨。出售配额确认收入, 消耗配额确认成本费用。

(1) B企业出售配额账务处理:

(2) B企业确认成本费用、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

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 A企业以45元/吨购买配额, 低于其减排成本80元/吨, 通过碳交易降低碳排放成本35元/吨。B企业以45元/吨出售配额, 高于其减排成本20元/吨, 通过碳交易获得收益。通过碳交易机制, 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以降低碳排放成本, 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获得碳减排收益, 控排区域的控排成本效益达到最优。

有观点认为, 消耗政府免费发放的配额不应当确认成本, 因为未支付对价。从碳市场发展历程看, 政府免费发放配额是暂时的, 是考虑到企业目前以有偿配额的方式将给企业增加过重成本负担, 企业难以承担所以政府免费发放, 这不改变碳排放成本是企业承担成本的实质, 免费配额是政府暂时向企业发放的环境补助。从会计信息质量来看, 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应当可比, 如果免费配额的消耗不计入成本, 容易让会计信息使用人误解, 误解消耗免费配额无碳排放成本, 而实质上企业有碳排放成本, 只是由政府买单。政府发放免费配额与企业消耗配额应当是两项独立且关联的经济活动, 第一项经济活动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环境补助, 第二项是企业消耗配额发生碳排放成本, 这两项经济活动应当分别反映在会计核算中。

三、总结

碳会计作为碳交易机制的配套工具, 应当按有利于实现碳交易机制的初衷进行设计, 应当将企业碳排放成本真实、完整地反映在会计信息中。投资人从财务报告中知晓碳成本, 以便其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层从会计信息中清楚看到各产品的碳排放成本, 优化产品结构, 权衡自行减排与购买配额的利弊, 以便其进行战略、经营决策。

本文以从碳交易机制设计初衷为起点探讨碳会计, 仅包括以履约为目的持有配额, 未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持有配额, 以交易为目的持有配额建议参考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毅刚, 葛兴安, 邵诗洋, 李亚冬.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国际实践与中国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4) .

碳交易 篇3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全球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谈判, 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通过《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 即《京都议定书》 (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 即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 从而形成CO2排放权的交易, 简称碳交易。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 以满足其减排;自愿交易市场是从其它目标出发, 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

英国碳交易体系 篇4

早在2002年, 英国就自发建立了碳交易体系。另外, 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 有60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虽然在当时伦敦没有一所类似股票交易所的碳交易所, 但是这些大大小小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企业却早就联合在一起。碳排放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2006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约为16.50欧元/t (约合人民币165元) , 而2007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则为17欧元。除英国外, 欧洲各国目前都有活跃的碳排放交易市场。2002年, 荷兰和世界银行首先开始碳交易时, 碳排放的价格为5欧元/t左右, 此后开始上扬, 2004年达到6欧元, 到2006年4月上旬, 每吨价格超过了31欧元。2006年, 世界CO2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108美元, 为2005年的2.5倍, 交易的CO2量达到了13×108t。

碳交易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篇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开发清洁能源技术, 优化产业结构, 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之后得到了联合国的大力支持。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奥巴马上台之后把清洁能源经济列为振兴美国经济, 提升美国领导地位的重要手段。2009年6月,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 该法案的核心有2个, a)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b) 建立起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系统, 发展出新型的碳金融市场, 这一市场的规模可与石油期货市场相媲美。

碳交易标准论文 篇6

天津市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0 920.72亿元,是1995年的9.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2.3%,位居全国首位,但2012年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近达1.8亿吨, 而1995年年平均增长率达6.0%,其中天津市工业排放量占比70.3%,天津市工业内部重工业占比高达80%,如金属压延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

为应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成立,该市场将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等五大行业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114家(现参与的111家)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并且天津市允许个人和机构参与碳排放权。

天津市碳排放权配额发放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当年8月,主管部门通过注册系统向纳入企业免费发放本年度应发放配额的80%,第二次是在本年度纳入企业碳排放权核查结束后,分配剩余配额的20%。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按照历史法和基准法核发配额, 现阶段天津市的碳排放权配额都是以免费分配配额的分配方法在试点企业间分配。

每年4月30日前,企业首先根据企业的能源台账将消耗的能源(电力或煤等)换算出碳排放量,并提交上年度碳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然后,每年6月30日前履行上年度遵约任务,待上一年度交付义务履行后,政府会发放当年的配额。对于履约交付后多余的配额,可以结转到下一年继续使用。

天津市企业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履约的排放量,但是不得超过该年度碳排放量的10%。天津市对于超额排放的企业不罚款,但是对于超排企业可获得的政府融资支持和财政支持做出了限制。对于倒闭、关停的企业应按照当年度实际排放量注销相应配额,剩余配额由政府回收。合并、分立、解散的企业要向主管部门提交相关变更材料,主管部门进行配额转移或回收。

2014年的履约期因为企业参与核查的热情度不高, 推迟到当年7月份才完成。目前试点企业交易情况不乐观,交易不活跃。据了解,交易所9月份只有6天有交易记录,其中一半仅有20吨交易总量,10月份仅仅只有两天有交易。市场分配的配额可能是超额的,现在暂无回购机制。2014年11月4日出现了首单6万吨的控排企业(CCER) 买单。截至2014年10月10日,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交量达106万吨,其中协议转让高达82万吨。

由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国内外对于其会计处理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前主要有参与试点的企业在实务中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的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为天津市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的单位提供会计处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碳排放权交易特征

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与以前没有参与试点的主要区别是企业免费取得政府发放的碳排放配额,同时承担到期按实际碳排放量交付配额的义务。取得的配额与履约时交付配额之间的差额,即是减排量与超排量。企业减排的,配额结余可以出售,取得一项减排收益;企业超排的,必须在交易市场购买配额以完整履行交付义务, 从而发生一项超排支出。即相当于原来生产经营中碳排放量是没有硬性约束的,现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政府给企业规定了一定时期内的排放限额:企业减排的,可以取得减排收益;企业超排的,需负担一项超排支出。政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根本目的还是希望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减排者受“奖励”,超排者被“罚款”,并且减排者的“奖励”由超排者买单。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大部分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资产,但对于确认为哪一种资产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主要包括无形资产、 金融资产和存货三种观点。

本文认为,碳排放权应当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首先,在总量管理和控制模式下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自由交易的稀缺资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应该是流动资产。其次,企业在收到排放配额时即可将其售出,进行融资或投资,投资者也可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变化从中获利,碳排放权具有一系列金融资产的特征。再次,参与CDM项目企业通过减排取得的碳排放权是为了在近期内出售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这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为了适应天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更准确地反映其价值属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把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 “交易性金融资产”一级科目下增设“碳排放权”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三、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

探讨碳排放配额交易的会计核算方法,基本思路是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并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解决问题。本文将参与碳市场交易的主体划分为免费发放、到期履约注销配额的试点企业和为了博取差价、以交易为目的的投资机构。根据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两类市场主体会计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一)自用目的、到期履约的试点企业

对于从政府免费取得、自用为目的、为履行义务而持有碳排放配额的试点企业,按照会计处理的时点不同,本文提出三种处理方法,以供参考。其中,前两种在初始计量时不对分配配额进行确认,而是在碳排放权变动时对其变动净额进行确认。

1.方法一:免费取得配额不记账,在出售结余配额或购买配额补齐差额时进行会计处理。

实际出售结余配额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

实际购买配额补齐超排数量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

在这个时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由有两点:

(1)企业免费取得配额又同时承担到期交付义务,相当于试点企业与政府签订一项碳排放合约,约定试点企业严格按照政府分配的排放配额开展生产经营,以控制对环境的损害。此时,仅仅是“一纸合约”,没有实际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故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待实际履约时再进行会计处理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

(2)不会虚增企业资产与负债,符合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不会对现行会计报告框架造成影响,便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人对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比较。

2.方法二:取得配额时不记账,在履约期计算出配额结余或配额不足时进行会计处理。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中,试点企业的履约时间是在排放年度第二年的6月份,试点企业将经过核查确认的排放年度实际碳排放量与免费取得的排放配额进行比较,其差额即配额结余或配额缺口。

当企业因减排而产生配额结余,试点企业应当确认一项可供出售以获取收益的资产,即按照排放配额的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减排收益)”科目。随后的持有期间, 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计价以及出售时的会计处理与交易目的持有的碳排放配额的核算完全相同,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的处理规则核算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当企业因超排而出现配额短缺,试点企业应当确认一项为履约必须承担的现实义务即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借记“管理费用(超排损失)”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碳排放配额款”科目。

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配额,补齐履约所需配额时,相当于偿付碳排放债务。按照账面余额,借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碳排放配额”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差额借记或贷记“管理费用(超排损失)”科目。

在履约期计算出配额结余或配额缺口时进行会计处理,其理由是第三方机构核查结果确认了企业的交付义务,此试点确认减排收益或超排损失,与第一种处理方法比较,更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3.方法三:取得配额时就进行会计处理,直至履约完成为止。

(1)取得碳排放配额时。试点企业免费取得碳排放配额时,在确认一项资产的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即按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碳排放配额”科目。

(2)资产负债表日的计价。在持有碳排放配额的会计期末,即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也就是说,在会计期末获取碳排放配额的市场价值 (收盘价),并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期末碳排放配额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而余额, 应按二者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如果期末碳排放配额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 应按二者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3)出售配额取得货币资金。企业临时需要货币资金,将持有的排放配额出售时,企业出售碳排放权,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碳排放权(成本)”科目,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 “投资收益”科目。

(4)购买配额时。在履约期之前,企业根据预期的交付数量减去实际持有数量,按其差额在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配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 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5)履约交付配额时。履行交付义务时,按账面价值, 借记“其他应付款——应付碳排放配额”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 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科目。

按照第三种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试点企业在免费取得排放配额时,就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记账规则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增加企业资产与负债,兼顾了排放配额的交易性与自用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包括试点企业与非试点企业之间、试点企业前后各会计期间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一定影响,对会计信息使用人使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经济决策有可能产生误导。

(二)以交易为目的的投资机构

对于以短期获利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和出售碳排放配额,笔者认为其比较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和特征,可以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碳排放权”进行会计核算。具体来说,包括取得碳排放配额的初始计量、持有期间会计期末(资产负债表日)计价、出售等三个环节的会计处理。

1. 取得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投资机构在碳排放权二级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配额时,按其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来说,按其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成本”科目,按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 资产负债表日的计价。投资机构在持有碳排放配额的会计期末,即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也就是说,在会计期末应取得碳排放权的市场公允价值,并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期末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应按二者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如果期末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应按二者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3. 出售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企业出售碳排放权,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 “投资收益”科目。

四、碳排放权交易的信息披露

在会计期末财务报表列报中,碳排放配额交易引起的资产、负债、损益的变化结果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应付款”、“管理费用”、“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中列示, 不需要改变财务报表的列报项目。

另外,在报表附注“其他重要事项”中需要披露报告年度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配额、实际排放量(含直接排放、 间接排放)、报告年度减排量或超排量以及原因分析、报告年度减排或超排对当年利润的影响金额等。

本文建议试点企业的碳排放核查时间调整为次年的1 ~ 3月份进行,履约时间调整为4月份,以便与财务报告的会计期间相一致,便于碳排放配额交易的核算与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王艳龙,孙启明.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析[J].经济纵横,2010(12).

朱敏,李晓红.论清洁发展机制下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1).

Bebbington J.,Larrinaga-Gonzalez C.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4).

申金荣,赵亦江.我国CDM项目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11(8).

低碳对策之碳排放交易现状与展望 篇7

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人类过度消耗化石燃料给全球气候造成的严重影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1,2]。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海洋温度的增加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17m,各种极端灾害频发。至此,人类开始反思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3,4,5,6,7]。

作为低碳对策之一的国际碳排放交易,旨在通过全球合作,以项目交易或配额交易的方式减少全球碳排放,缓解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根据《京都议定书》,国际碳交易市场可以分为项目交易市场和配额交易市场2类。文献[8]简要介绍了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并详细讨论了交易市场中不同气体的度量标准。清洁发展机制(CDM)是项目交易的典型代表,其涉及的低碳技术转让及资金筹集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颇受欢迎[9]。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DM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文献[10]探讨了项目交易在达到减排目标中需要注意的基准线问题。配额交易是碳排放交易的另一种交易形式[11],随着全球合作的加深,配额交易有从发达国家逐渐向国际蔓延的趋势。文献[12]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配额交易市场的意义并给出相关建议。

可以看出,对于项目交易和配额交易2种机制,国外在配额交易的研究和应用上更为广泛,而我国主要以项目交易为主,且多集中于项目交易框架分析及效益影响研究。本文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通过分析项目交易与配额交易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提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未来发展对策。

1 国际碳排放交易现状

在温室气体引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效应中,CO2的作用高达77%[13]。因此,减少CO2的排放成为控制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抉择。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使得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渐发展壮大。按照交易原理,可将碳排放交易市场分为2类:基于项目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CDM为例)和基于配额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1.1 项目交易

CDM是项目交易的典型代表,也是《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合作机制。其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部分抵消发达国家缔约方的减排指标。从理论上讲,CDM应该是一项“双赢”的机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急需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加快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步伐。

根据国际碳市场的交易情况看,基于项目的碳排放交易占比超过整个交易量的90%,尤其CDM项目减排潜力巨大。截至到2009年11月24日,全球累计超过4 200个项目进入联合国EB注册流程,其中1 906个项目成功注册为CDM项目,此外还有1 16个项目已进入注册申请,这些项目的设计文件(PDD)中给出的截至2012年的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总数已超过2.9×109t(见表1)。

注: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11月24日,数据来源:http://cdm.unfccc.int/Statistic s/index.html。

1.2 配额交易

碳排放配额交易的源头是《京都议定书》第十七条所确立的排放贸易(ET)机制。该机制目前主要用于发达国家之间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合作,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配额交易因具市场运作的特点有向全球推广的趋势。其原理是“限额与交易”机制,具体实施步骤为:政府根据国际谈判中制定的未来CO2减排目标与时程,首先评估CO2排放的管制总量,然后发行一定量的CO2排放权在公开市场上拍卖或免费分配。这些排放权的所有者在特定时间内的排放总额若低于排放上限,便可以在公开市场出售其差额;若高于排放上限,则必须从市场中购入相应超出量,否则将受到重罚。该机制透过自由市场的运作,利用价格体系的机能,促使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达到最优的CO2排放水平,同时使减排总成本达到最优,所以是一种效率相对较优的减排策略。

《京都议定书》颁行之后,一些国家、企业以及国际组织为其最终实施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碳交易平台,其中,欧盟所取得的进展尤为突出。2005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所有受排放管制的企业,在得到分配的排放配额后,可根据需要进行配额买卖。如果实际排放水平超过其持有的排放配额,企业将会受到处罚。除EU ETS外,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存在类似的交易平台(如美国的地区间温室气体动议,RGGI),此外,还有一些基于企业自愿组织的交易平台(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所有这些平台,构成了目前的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

2 我国CDM项目开发现状及风险分析

2.1 开发现状

我国的CDM项目实施启动较晚,但项目总量增势迅猛,尤其在CER总量方面,排在各国之首(见图1)。根据中欧清洁发展机制促进项目总结大会,截至2009年10月,中国政府已批准2 232个CDM项目,其中663个已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预计年减排量为1.9×108 t,约占全球注册项目减排量的58%以上,注册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

注: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1 1月16日,数据来源:http://cdm.unfccc.int/Statistics/index.html

其中,大唐吉林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吉林洮南风电项目和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HFC-23高温分解项目是我国第一批获得CDM碳减排量交易收入的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截至目前,中国批准的各类型减排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近70%(见图2),可见电力行业CDM项目的减排潜力巨大。

注: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11月16日,数据来源:http://cdm.ccchina.gov.cn/web/index.asp

2.2 风险分析

我国CDM项目开发潜力巨大,如果申报成功,可为国家及企业带来巨大的额外收益。但由于CER是一种无形的商品,受买卖双方国家政府的行政许可影响,不可控风险较大,需要项目企业具有足够的准备进行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限于篇幅,本文仅以成本问题和基准线估计问题为例进行分析。

(1)成本高昂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满足额外的要求,经历额外的审批程序等,使得CDM项目的开发给开发者带来一些额外的交易成本。CDM项目开发者需要承担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一次性成本(项目搜寻、准备相关技术文件、东道国的批准、准备CER购买协议、指定经营实体对项目的审定、注册费等)和非一次性成本(监测费用、核查和核证费用、适应性费用和CDM管理费用等)。暂且不论申报的CDM项目能否通过执行理事会审批注册,仅前期的设计、咨询、包装等费用都至少需要投入10万美元。此外,大多CDM项目都要投资后才能出售其减排额,在审批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资有可能有去无回。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高搜寻成本和高交易成本令很多企业望而生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我国的减排水平,同时减缓了全球应对温室效应的前进步伐。

(2)基准线估计问题

基准线是指在没有该CDM项目的情况下,为了提供同样的服务,最可能建设的其他项目(即基准线项目)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基准线相比,CDM项目减少的碳排放量就是该项目的减排效益。基准线的重要性在于,与基准线对比,CDM项目活动的减排量、减排环境效益额外性、减排增量成本可以进行计算、评价、测量和核实,然而理论上讲,基准线情景是虚拟的且不可直接进行测量。这就要求确定基准线必须熟悉项目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因为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相关的项目决策。尽管执行理事会对基准线相关定义及具体规定都做了详细说明,但实践表明,CDM项目的基准线估计仍可能出现种种问题,如定义基准线的标准或步骤不够明确,基准线中所采用的数据不够精确,基准线情景的描述不够准确,基准线情景分析不够完整等。而这些问题很可能导致项目不能通过国家或执行理事会的审批,造成项目方向投资方赔偿的困境。

3 我国碳排放交易远景展望

3.1 CDM发展前景

国际碳交易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交易量之大,世界有目共睹。碳排放交易的提出与实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CDM因其巨大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而备受各国青睐。由于各国在第一承诺期的减排义务已经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内市场需求旺盛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国际CDM交易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其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国家是否愿意承担减排义务以及进行多大程度的减排。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未来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是否继续做出减排努力密不可分。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束,各国仍未在第二承诺期减排问题上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共识,这在一方面加重了我国减排负担,另一方面,CDM市场的前景也由于第二承诺期谈判的困难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3.2 碳排放交易远景展望

根据《京都议定书》,被分配减排指标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CDM项目投资的方式抵消其部分减排指标。然而,CDM项目获得批准的其中一个条件是:该项目所达到的减排量应当与未启动该项目时的排放量相比,以确保该项目产生的CERs是基于现实减排量,而不会增加全球排放。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基准线的确定是基于虚拟情境的。这就意味着投资商和项目方都可能高估基准线排放水平以获取更高的收益。根据前一节的风险分析,与确定基准线相关的种种问题和CDM项目潜在的高交易成本等风险的存在使得另一种市场资源配置性更强的碳排放交易机制——配额交易机制逐渐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另一方面,随着后京都时代的结束,国际谈判步履艰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承担的减排义务和全球各国的减排责任分摊影响着CDM市场的未来发展。但无论CDM前景如何,可以明确的是,在国际扶持和自身努力下,我国低碳技术必将日趋成熟,减排潜力将逐渐减小,最终发展到目前发达国家国内减排成本高昂的状况,即在全球出现减排潜力及水平相当的局面。正如目前发达国家之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配额交易为主一样,随着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在远景时期,碳排放配额交易很可能成为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流机制。

4 结论

根据世界各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设计经验,要真正推动我国减排事业向市场化方向前进,选取何种符合本国国情的交易机制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碳排放交易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我国的CDM项目交易现状及若干风险,同时给出碳排放交易在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CDM因第二承诺期谈判的困难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随着低碳技术的革新和减排潜力的降低,以市场化手段运作的配额交易机制将成为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流机制。因此,下一步研究工作将以电力工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特色,对CDM和配额交易机制产生的效益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加以比较分析,以探讨适合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碳排放交易模式。

摘要:阐述了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及全球采取国际合作的应对措施,将碳排放交易分为项目交易和配额交易2类,并介绍了全球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情况及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在研究我国CDM项目开发现状及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CDM的发展前景及碳排放交易的远景展望。在给出碳排放交易框架性研究及发展对策的同时,也指出了下一步碳排放交易机制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上一篇:高架道路悬挂绿化研究下一篇:鸡慢性呼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