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

2024-05-15

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共9篇)

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 篇1

0 引言

整形外科常在小面积植皮后,在植皮部位放置引流管引流渗液、渗血,从而保证植皮部位皮肤组织干燥,有利于肉芽生长。但是常常由于植皮部位的特殊性,在使用引流装置期间给病人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我科通过不断实践,最后用注射器作为引流装置,取得了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有植皮患者172例,其中成人57例,小孩115例。植皮原因,烧伤33例,烫伤139例,全为愈合后植皮。植皮部位分布在前臂65例,上臂外侧4例,大腿外侧31例,大腿内侧7例,足背26例,后颈部39例,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负压引流盒作为引流装置,试验组用注射器作为引流装置,结果注射器引流效果等同负压引流盒引流,但是注射器引流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却优于使用负压引流盒引流。

1.2 方法

麻醉下将自体摘取的皮肤或替代皮肤与摘除疤痕组织后的组织边缘缝合,放入硅胶引流管,创面用生物半透明薄膜贴覆盖,将硅胶管与周围正常皮肤密封。对照组将管口外端于负压引流盒连接,妥善固定设定负压125mm Hg~450mm Hg[1]。实验组根据植皮部位、面积估计引流速度和引流量,在管口外端连接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注射器,设定合适压力并妥善固定。

1.3 结果

注射器引流效果等同负压引流盒引流,但是,注射器引流装置固定和携带都很方便,满足患者自尊的需要。经3-5天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无一例发生脱管现象。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按整形外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植皮部位加压包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植皮部位周围皮肤温度、皮肤颜色、感觉情况。

2.2 心理护理

患者对整形术的不信任,怀疑植皮后回复不好,影响美观,存在悲观态度,作为医护人员应以热情和蔼的态度与患者谈心,消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治疗[2]。

2.3 引流装置护理

密切观察引流管的畅通情况,各引流管接头连接良好,引流管无受压、折曲,并将引流部位抬高10°~20°,同时确保引流管出口处于低位。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引流速度和引流量等,密切观察贴膜下有无渗液、渗血情况。更换时根据植皮部位、范围、渗液、渗血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去掉注射针头,将乳头与放在引流口外面的引流管一端连接,然后根据注射器型号及渗液、渗血量将活塞回抽,设置合适负压,为避免活塞缩回空筒内,用注射针头外帽,卡在活塞柄与空筒的边缘处,其支撑作用,固定在合适部位,固定时用宽胶布在靠近针筒的活塞部位与皮肤粘贴。

2.4 增强营养

引流会导致大量蛋白丢失,因此应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和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创面组织修复[3]。

3 讨论

3.1 传统的负压引流盒引流存在不足,携带不方便,引流时要求患者卧床

但在整形外科小面积植皮的患者一般情况下都行动自如,尤其在特殊部位,注射器较引流盒好固定,对于大腿、背部、后颈部的小面积植皮部位引流盒不易固定和(或)固定后病人行走不便,给生活带来不便;注射器本身有刻度,能准确记录引流量;根据引流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便于携带;注射器引流用宽胶布将注射器固定在背部、大腿部,穿上外套,不影响患者生活和社交,满足了患者自尊的需要。同时注射器成本较引流盒低。

3.2 注意事项

严格根据植皮部位、渗液、渗血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及设置合适负压。避免选择型号过大,设置负压过大,损伤植皮部位的皮瓣;选择的型号太小,设置的负压就小,起不到引流作用。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引流装置注射器和引流盒在整形外科植皮部位的引流效果。方法:对整形外科172例植皮患者,根据植皮部位、范围、渗液、渗血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引流盒分别作为引流装置进行密封负压引流。结果:注射器作为引流装置较负压引流盒好固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便利。结论:注射器本身有刻度,能准确记录引流量,注射器成本较引流盒低,注射器便于携带,是整形外科植皮部位最理想的引流装置。

关键词:植皮部位,负压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马利平.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植皮术中应用[J].现代康复,2000,6(4):520.

[2]邓波,何义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植皮术中应用的护理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18(11):2021-202.

[3]顾翠霞.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肢体感染创面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61-62.

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 篇2

外科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一、原理和目的

是根据胸膜腔的生理特点设计的,借助于装置中水封瓶内液体,使胸膜腔与外界隔离,又可引流腔内的气体、液体,达到闭式胸膜腔引流的目的。可排除渗液与积气,恢复和保持胸膜腔内负压,使肺恢复膨胀状态,消除残腔,还可维持气体的交换作用,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使静脉血向心回流,是治疗血胸、气胸、脓胸的重要措施。

二、装置

由导管和水封瓶两部分组成。护理及注意事项

(一)装置衔接完善

按无菌操作法安装引流装置,检查是否密封通畅,防漏气与滑脱。

(二)保持引流通畅

血压平稳取半卧位;鼓励病人咳嗽与深呼吸;水封瓶液面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80cm,医。学教育搜集整理防引流管折叠受压,定时捏挤引流管(靠近切口处),不宜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免胸膜腔内感染。

(三)妥善固定

引流管固定前须留足长度;搬动或下床活动防衔接管脱落;一旦胸腔导管脱落须捏闭引流口创缘,继而用凡士林纱布、厚纱布及胶布封闭引流口;若不慎引流管接头分离,则马上用两把止血钳夹闭引流管近端。

(四)密切观察病情

1.观察水柱波动,若无波动则看有无呼吸困难,无呼吸困难为正常;有呼吸困难意味可能堵管。

2.观察气体排出,胸腔内积气,有气泡排出;若无气泡排出,有可能肺已复张,但若大量积气经负压吸引无气体排出,则检查装置有无故障。

3.观察引流液性质、量、引流速度、出血等,并做详细记录。正常引流液色由深至浅,最后呈血清样。每日定时更换水封瓶,两把止血钳钳闭引流管近端,检查无误后开放。

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 篇3

【关键词】肝胆外科;T管引流;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87-01

肝胆外科手术在临床中是最常见的治疗肝胆疾病的方法。而引流管的放置在肝胆手术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速度[1]。因而临床上针对肝胆外科T管引流并发症的护理显得十分关键。为了研究肝胆外科T管引流并发症发生率及原因,对其护理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而评价其护理效果[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胆道T管引流术治疗的264例患者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胆道T管引流术治疗的264例患者,其中男184例,女80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48.7±5.2岁。患者放置T管时间为1~12个月。

1.2方法

研究应分析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缺陷,观察患者胆汁的性质及颜色,记录其24h胆汁量,患者应遵循医嘱定期进行胆道冲洗,引流管周围也应及时换药,患者每天更换一次引流袋。患者在出院后门诊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愈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3]。

1.2.1T管堵塞

T管阻塞原因较多,包括T管防放置不当、管腔过小、管型过厚、T管选择不当、结石碎片阻塞、T管折叠、T管扭曲、泥砂结石凝结、总管残留结石、蛔虫阻塞等都是其阻塞的原因[4]。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证引流管在正常的位置,防止其受压扭曲;定期对T管通畅情况进行检查,用生理盐水清洁结石;一旦出现T冠阻塞,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原因后进行处理[5]。

1.2.2T管脱落

T管脱落1例患者因为麻醉后,精神障碍自行拔出,1例患者由于带管时间较长,皮肤固定线松弛,T管自行脱落。1例患者由于体位改变,未注意固定于床上的引流管导致脱落。1例患者由于医护人员误将其当做腹腔引流管拔出[6]。

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其术后管理,对于全麻患者,在其未完全清醒前,应固定好T管,防止其自行拔出。对于带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检查皮肤固定线。叮嘱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注意T管,医护人员也应区别好T管及腹腔引流管[7]。

1.2.3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的患者有4例,主要是由于创口护理、引流袋更换、T管注药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造成。

护理应注意患者在术后7d内不应进行加压冲洗;引流管应每天更换,患者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防止胆汁逆流造成感染;每天都应对引流管外周围皮肤消毒,且应遵循无菌原则[8]。

1.2.4胆漏

研究中共有4例患者出现胆漏。胆漏均发生在T管拔除后。胆漏主要由T管窦道引起,包括患者营养不良、年龄较大、伴有低蛋白血症或糖尿病,都会引起T管窦道形成不牢靠,造成胆漏。术中胆总管血供损伤、过早拔管等也都会造成胆道壁缺血损伤。

患者护理应注意术后要严密观察其体征,一旦出现腹痛、冷汗、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要严格按照要求在适当的时间拔管。对患者还应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及健康教育[9]。

1.2.5常规护理

⑴心理的舒适: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诚挚的安慰,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做好心理疏导,使用宣传单、口头讲解、观看相关图片等方法使患者对疾病和手术有所了解,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耐心回答患者提问。

⑵生理的舒适:①给予患者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室温22-25℃,湿度50%-60%,空气流通,环境整洁安静,安全;②给予患者正确饮食,可进食一些促进排气的汤类,少吃或不吃易发酵产气的食物,如糖类、豆浆等;③指导患者深呼吸训练,可与头低臀高位配合進行,每次持续15分,每天不少于6次,并进行有效咳嗽排痰;④氧疗,低流量氧气吸入(1-2L/分),每次持续2小时,每天3次[10]。

2、结果

胆道T管引流术治疗的26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2%。并发症种类主要包括:T管堵塞6例,T管脱落4例,胆道感染4例,胆漏4例。T管阻塞患者病情在胆道冲洗后明显好转,T管脱落、胆道感染、胆漏患者在进行相应的保守治疗后,病情也好转。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满意度高。

表1患者并发症类型及比例

T管堵塞T管脱落胆道感染胆漏病例6444比例2.27%1.52%1.52%1.52%3、讨论

腹腔引流管的放置应遵循无菌原则,每日都应对引流液的颜色、性质进行观察,同时要注意放置引流挂折叠,一旦发现液体浑浊或呈红色,应立即报告医生。若患者出现发热、引流口疼痛、腹痛、腹胀的情况,引流管应于引流停止的1d内拔除。随着患者炎症的减轻,可以逐渐提高引流量,直到患者胆道下端梗阻消失后减少。T管若出现新鲜血液,大多是T管压迫胆总管壁导致患者血管损伤,应用加入了肾上腺素的冷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观察患者腹部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腹部引流管畅通。若患者出院后仍需带管,则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并且安排门诊对其进行随访。研究显示,肝胆外科T管引流是肝胆外科常用的引流方式,临床应用较广泛,对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中会引起并发症,因而在护理工作中应提高警惕,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综合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雄.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6):1278-1279.

[2]XiongKewen.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ofbileleakagephenomenoncausesandrelevantpreventivemeasures[J].ChineseandForeignMedical,2012(3):54.

[3]YeJinha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bileleakageafter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causesandanalysis[J].DoctorMedicine,2012,(4):267-268.

[4]唐荣辉.肝胆外科手术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J].中外医疗,2012,24(2):27-28.

[5]WangLei.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ofbileleakageafteranalysisofthecauses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J].JournalofModernMedicine,2012,(31):3484-3485.

[6]阿布力米提?阿木提.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64.

[7]YangJiangyu.48casesofliverandgallbladdersurgerypatientswiththeanalysisofthecausesofpostoperativebileleakageandclinicalpreventionandcurecountermeasures[J].TheoryandPracticeofMedicine,2012,(4):426-427.

[8]朱衛文.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122-123.

[9]豆夏仁.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析[J].中外医疗,2012,2(1):32-33.

对颅脑外科术后引流的护理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性15例, 女性9例, 年龄在17岁~88岁之间, 平均年龄 (71.4±5.5) 岁;体质量在39~71kg, 平均体质量47.6kg, 其中经蝶窦行垂体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例, 幕上半球肿瘤切除术患者5例, 后颅凹肿瘤切除术患者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感染的患者4例, 其他颅脑术患者5例。

1.2 方法

将所有24例颅脑手术后引流的患者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均分为两组, 一组给予正常护理, 作为对照组, 另一组给予新型的护理, 作为观察组, 然后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临床病情的转归共同评判颅脑术后引流患者的护理体会, 问卷调查的项目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是对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的回顾;第二是指经过此次护理后的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疾病治疗情况 (治愈/好转/其他) 、并发症 (出血及血肿/其他) 等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主要为患者对此次护理的评价及相关的建议。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资料,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 全部资料由专人统计并输入计算机, 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颅脑术后引流患者分别给予新型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各12例, 并对两组的护理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总结、分析, 具体比较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中, 在24例颅脑术后引流患者中, 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置管时间为 (3±2) d对 (5±2) d, 护理满意度为12例对8例, 疾病治疗情况 (治愈) 为11例对7例, 并发症 (其他) 为12例对9例, 两组之间有差异,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颅脑术后为预防出血、血肿、蛛网膜闭塞、脑膜粘连, 减轻脑水肿, 常于术后留置引流管, 以便颅脑术后残留的血液、脑脊液的引流, 减少脑膜刺激征。而引流管的护理情况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结局和恢复效果, 护理不当可诱发逆行性颅内感染, 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与吸收,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3]。

我科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 总结颅脑术后的引流护理内容: (1) 调节引流装置的压力与高度, 以便患者引流的效果, 过高达不到引流效果, 过低易引起负压; (2) 严格固定引流管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以免引流管的脱落、滑出, 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密切关注引流情况, 如有血性脑脊液流出, 且颜色逐渐加深, 提示颅内出血, 若引流液出现浑浊, 则提示颅内有感染, 如发生引流液速度减慢, 可能出现血液凝固[4]; (4)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随时观察和调节引流管的引流速度, 若患者诉头晕、乏力, 可减慢引流速度, 若患者情况稳定, 引流液较多, 可适当加快引流速度; (5) 全程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性质等变化, 包括对脑脊液的观察, 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6) 及时清除堵塞引流管中的引流物, 不可使引流管受压、弯曲,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定期更换引流管, 严格操作, 确保引流装置的无菌, 搬运患者时, 要夹紧引流管, 预防因引流管引起的逆行性颅内感染, 每日对病房消毒1~3次, 定时更换引流袋, 密切观察引流口的变化, 必要时可取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5]; (7) 注意调节术后患者的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交替更换, 避免受压, 以利引流; (8) 做好伤口的清洁及敷料的更换等护理内容; (9) 对于颅脑术后引流时间, 常规不超过1周, 拔管前24h先夹闭引流管, 观察脑脊液循环、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主治医师。

总之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全程、系统、密切的观察病情进展, 维持引流管的通畅, 是提高手术治愈率, 促进患者恢复的直接保障。

参考文献

[1]沈芸燕.脑外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 2009, 30 (18) :2179-2180.

[2]何钰.神经导航系统下颅内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0) :55.

[3]李玉民.外科引流时机与方法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12) :960.

[4]卢卫宁, 吴有琳.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院报, 2007, 29 (5) :378.

浅谈“引流”外科护理教学 篇5

1从第一次接触引流外科护理教学起, 贯穿引流护理共性

1.1 妥善固定

引流物脱落引流就无从谈起。各种引流有其不同的固定方式, 如外固定、缝线固定、气囊固定等。固定是引流的基础。手术安置的引流管, 通常在外口用别针或丝线固定, 防止向内或向外滑出, 更换敷料时, 勿使其滑出。胸腔引流等, 防止因重力、活动、治疗操作等不慎将引流管拔出。

1.2 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目的决定保持引流通畅的重要性, 是引流物护理的重点。针对不同的阻塞原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如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折叠或受压;挤捏引流管, 以免管腔被凝血块或脓块阻塞。还可借助体位变换加强引流。

1.3 观察并记录引流物的质和量

密切观察可为疾病发展方向作出判断。如引流物中血液量进行性增多, 提示术后大出血可能。引流物中含大量脓液提示感染的可能, T管引流时胆汁混浊提示胆管内仍存有炎症等。

1.4 加强无菌管理防止感染或交叉感染

由于各种引流物均与外界相通, 因此逆行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引流护理中应该特别重视无菌技术操作。

1.5 引流物拨出时间、方法及指征

不同的伤口安置的引流物不同, 所需时间也会不同, 拔管时间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如烟卷引流, 应在每次换药时转动烟卷并向外拔出少许, 同时剪去拔出的长度。胸腔闭式引流拔管时一定嘱患者屏气, T管引流拔管时预先夹管等。

2加强互动

当再次出现引流护理教学时, 启发学生思考, 由学生归纳出引流护理共性。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互动。

2.1 问答方式

如引流物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保持引流通畅在护理中的重要地位。引流物脱落的后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妥善固定的重要性。引流物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并记录引流物的重要性。

2.2 讨论方式

由学生互相提出问题, 共同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增加学习兴趣, 并能清晰加以记忆。

2.3 重点突出, 有针对性

结合相应外科疾病术后引流护理, 重点讲授该引流的护理特点, 笔者在讲授T管引流与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重点突出胸腔装置密闭的重要性, 以及护理操作中无菌技术的重要性。使学生既明白两者护理的重要性, 又使学生懂得两者引流护理时的特点。

3加强引流护理学实践教学

通过各种实验及影像教学, 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引流物的构造特点及各种引流装置的安装。如在胸腔闭式引流教学中,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安置中的要点是:装置应密闭, 玻璃管安置于液平面下4~5cm的原因, 操作中无菌技术的重要性等, 使学生在动手同时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 学生对引流外科护理思路清晰, 重点明确, 易于掌握。

摘要:外科护理学中, 引流护理涉及外科疾病多, 且各科疾病引流护理教学的重点不同, 学生往往感觉内容多而乱, 不易牢记其要点, 是教学中一大难点。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阐明引流护理本质及共性, 给予学生以清晰思路和方法。

肝胆外科术后T管引流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共632例, 男315例, 女317例, 年龄20~82岁, 平均48岁;其中胆管结石379例, 肝内胆管结石38例, 胆囊炎108例, 胆囊癌72例, 胆管囊肿28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7例。均采用胆囊切除、胆管探查后行胆道T管引流术, T管放置时间2~10个月, 平均22.5 d。

1.2 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肝胆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 术后T管引流期间,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 密切关心安慰患者, 主动与患者交谈, 以减少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向患者主动介绍疗效好的病例, 以消除患者术后及面对持续引流的紧张和恐惧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一般将T管安置于胆总管下段, 由戳口穿出后妥善固定于腹壁, 并将引流袋悬挂于不影响翻身的位置。在患者回病房后应注意检查引流管的数量和位置, 并保持引流通畅以维持有效引流, 术后每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 以防发生扭曲, 折叠, 受压和堵塞。一旦发生堵塞可采用注射器进行冲洗或用手挤压。引流袋的位置既不能过高但也不能过低, 过高可因胆汁反流而导致逆行感染, 过低可引起胆汁流失过度。因此, 在活动时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腹部切口的高度, 平卧时也应低于腋中线。

1.2.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及其有无沉淀物质正常情况下, 术后1~2 d的T管引流量约为100~250 m L/d, 引流液色泽为约显浑浊的谈黄色, 以后逐渐加深为黄色, 质清亮无渣, 术后3~4 d引流量可达500 m L/d, 以后逐渐减少至200 m L/d左右。引流液增多且为血性, 往往提示为活动性出血的征象;引流液增多且为淡黄色, 提示为腹水;带有脓性絮状物, 提示腹腔出现感染;带有粪渣则提示有肠瘘的可能。如果引流液突然减少或无引流液流出时, 应怀疑T管脱位或阻塞的可能[2,3]。

1.2.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 T管脱落:术后由于带管时间较长, 皮肤固定线松脱, 或体位变化中的疏忽, 往往可造成T管脱落。因此应加强术后护理, 注意固定并保护皮肤固定线;改变体位时, 将引流袋挂于不影响翻身的位置, 在活动或翻身时先拎起引流袋再行活动, 以免影响T管的固定;特别是肥胖患者, 术后由于腹壁皮肤松弛, 极易发生T管脱落, 应充分利用胶带的作用, 随时调整胶带的松紧度, 以免发生T管脱落。 (2) T管堵塞:引流过程中, T管可能被胆汁、凝血块和坏死的组织堵塞, 因此, 对引流管应进行定期检查, 保持通畅以维持有效引流, 防止发生扭曲、折叠、受压和堵塞现象, 一旦发生T管堵塞, 应立刻向医生报告, 查明原因并协助处理。 (3) 胆道感染:每天应对引流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同时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 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术后1周内禁止对引流管进行加压冲洗[4]。 (4) 胆漏:胆漏多见于年老体弱, 营养状况不佳、恶病质、糖尿病、重症胆管炎以及T管从胆管口至腹壁切口引出距离过长等导致T管窦道形成迟缓不够牢固[5]。护理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出现发热、冷汗、腹痛, 尤其是T管无胆汁引出的时候, 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同时对患者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5)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术中解剖游离过多胆总管或T管末端裁剪不够光滑以及带管时间较长有关。因此, 应选择长度与直径大小合适的软质T管, 且将末端裁剪光滑, 以免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壁发生压迫性溃疡。固定T管时应尽量避免人为拉扯, 并在符合拔除指征的前提下尽早拔除。

1.2.3拔管的护理T管留置2~3周, 在无特殊反应的前提下可以拔管, 拔管前先在餐前餐后各夹管1 h, 连续1~2 d, 观察患者有无发热、饱胀、腹痛及黄疸现象, 同时进行T管造影, 观察有无异常。拔管时嘱患者平卧, 腹部放松, 以免造成腹肌紧张。拔管后24 h应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也可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口, 并采用腹带加压包扎2~3 d。在T管拔除后仍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及引流管口液体流出情况, 并注意饮食、大便色泽的变化和黄疸消退情况, 发现异常, 应立刻向医生报告。

2 结果

该组共出现13例 (2.06%) , 其中T管脱落4例, T管堵塞4例, 胆道感染3例, 胆漏2例, 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3讨论

T型引流管因其形状而得名, 主要应用于肝胆外科术后胆管内的胆汁引流, 其适应症为: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损伤修补术、Oddi括约肌切开与成形术或胆肠吻合术等。在胆总管留置T管引流起到了支撑和引流的作用, 从而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T管引流护理便于观察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判断预后, 是胆管术后的一项重要操作,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到: (1) 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指导, 使患者全面了解术后引流的目的与意义, 及时鼓励安慰患者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2) 加强置管前、置管中及拔管后的护理工作,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认真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 一旦发现异常, 立刻向医生报告并配合处理。总之, 肝胆术后T管引流的放置状况, 是影响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因素, 加强T管引流的护理对减少肝胆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术后T管引流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32例肝胆外科术后T管引流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该组共出现13例 (2.06%) , 其中T管脱落4例, T管堵塞4例, 胆道感染3例, 胆漏2例, 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 加强T管引流的护理对减少肝胆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胆外科,T管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豫清.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几点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3, 9 (4) :93.

[2]余庆梅, 刘淑华, 马素华, 等.肝胆管术后置放T型管引流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 1 (11) :98-99.

[3]楼燕凤.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取石T型管引流术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2) :115-116.

[4]周少杰, 战志勇, 孙秋茹.拔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9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5) :325.

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外科的172例需做腹腔镜外科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91例, 女81例, 年龄17~66岁, 平均年龄 (37.6±3.5)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腔镜手术适用范围, 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93例,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 79例;术中腹腔冲洗96例, 引流46例, 未冲洗引流32例;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后处理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以一种特制导管插进腹膜腔, 再注入CO2约2~5 L, 达到一定压力后于腹部开4个0.5~1.5cm的小洞, 解剖胆囊三角区结构, 离断并夹闭胆囊管、胆囊动脉, 然后切除包括结石在内的整个胆囊。如果胆囊体积过大, 可将胆囊移至腹壁穿刺口, 切开胆囊, 吸引器吸出胆汁, 或夹出结石, 胆囊塌陷后即能将其取出体外。然后于腹腔镜操作下, 取下胆囊[2]。 (2)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 :病人取仰卧位, 躯体应妥善捆好。脐环上缘作弧形切口, 制造人工气腹, 插入套管, 导入腹腔镜, 放置套管后探查腹腔, 按照阑尾位置定其他两个操作孔, 游离阑尾, 处理阑尾系膜, 切除及取出阑尾, 检查手术区域, 拔出套管, 缝合切口[3]。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冲洗、引流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明显长于未冲洗引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2 所有患者治疗结果

172例患者全部治愈, 术后除1例延期拔管外, 其余患者均于术后1~2 d拔出引流管, 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注:*与冲洗、引流相比, P<0.05

3 讨论

3.1 腹腔冲洗

(1) 指征:术中有活动出血, 需立即止血;胆囊内大量胆汁外漏, 且浑浊黏稠伴有泥沙状物、或伴有出血, 血块阻碍视线观察。如不确定冲洗, 可先低压吸引覆盖视野、影响操作的血块、胆汁[4]; (2) 方法:每次冲洗保证冲洗量在60 m L左右, 随冲随吸。吸引时保持低压连续性吸引, 注意吸引管侧孔不要被网膜堵塞。遵循多部位冲洗、吸引原则, 避免物质残留;吸引时观察冲洗水质, 待冲洗水变澄清, 可停止冲洗, 表示已冲洗干净; (3) 体位:冲洗、吸引应及时变换体位。先将局部需要冲洗的物质进行吸引, 尽可能吸引干净后再进行冲洗、吸引, 然后保持吸引器位置不动, 将原先的体位调整至相反的方向, 待冲洗液回流时, 将其吸引干净, 使冲洗效果得到保证, 且缩短了手术时间, 提高了冲洗效果。

3.2 腹腔引流

(1) 指征:胆囊、阑尾术中冲洗、吸引后, 为避免胆瘘、肠瘘、再出血或吸引不彻底等情况出现, 通常需放置腹腔引流管; (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式引流, 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直接连接即可, 为保证引流管通畅, 每天需捏压几次, 防止引流管堵塞。如脓液较局限且黏稠者, 可将引流管连接在负压装置间断引流, 以便脓液吸出。但引流时应当注意, 负压引流可将正常组织吸附到管孔内, 造成组织损伤, 使引流不充分, 故引流时保持每日间断负压; (3) 体位:一定要将引流管放到最低处, LC放到小网膜孔, LA放到盆腔, 以达到充分引流状态。无论任何体位, 引流袋均要低于腹腔, 防止脓液逆流进入腹腔。引流管不能有扭曲或打折; (4) 拔出引流的时机:一般情况下, 术后2~3 d, 当引流量低于10 m L时拔出引流管。如发生漏液或脓液较多时, 可延长放置时间至10 d以上, 当引流量<10 m L/d时再拔出。

3.3 腹腔冲洗及引流的意义

通过腹腔冲洗、引流, 可将腹腔内的积液、积血、积脓、漏胆排出体外, 防止腹腔感染, 又可观察引流液, 及时发现胆瘘出血及腹腔脏器损伤。

综上所述, 腹腔镜外科手术中的腹腔冲洗和引流, 应严格按照手术指征及操作规范进行, 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齐建成, 蔡国全.腹腔冲洗引流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4) :35-36.

[2]许朋, 王存川, 陈均等.腹腔镜外科手术中的腹腔冲洗和引流[J].中国内镜杂志, 1999, 5 (1) :19-20.

[3]崔建春, 李立, 荣大庆, 等.腹腔镜手术中腹腔冲洗引流的原则和方法[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2:24-25.

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医院手外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32例手外科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为(38.62±5.41)岁;手部感染性伤口12例,软组织缺损10例,皮肤脱套伤6例,肌腱损伤合并软组织缺损4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手术主要包括医用泡沫敷料、透性粘贴生物膜及持续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三部分。手术开始前,通过生理盐水、碘伏等对创面进行常规清晰,促进坏死皮肤、感染组织的清除。在确认患者创面大小的基础上剪裁负压封闭引流术敷料,并缝合其与创面周围的皮肤。结束缝合后,在创面上覆盖透性粘贴生物膜,常规留置硅胶引流管。将三通管与硅胶管以及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起来,调制负压到(0.05±0.01) MPa,然后对患者实施持续负压吸引治疗[2]。治疗结束后,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疼痛护理、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和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对统计软件SPSS15.0加以采用,各项数据具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 结果

经过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和护理后,患者32例手外科患者的各类型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创面恢复均显示良好,将引流装置进行拆除后可以看见新生的肉芽组织。在护理满意度统计上,32例患者中,26例患者给出满意评价,占81.25%;6例患者给出比较满意评价,占18.75%;无1例患者给出不满意评价,护理满意率为100%。

3 讨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清创方法,主要被用于各种创面治疗中,不仅对创面愈合周期的缩短有一定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创面皮肤血液循环不畅的症状得以改善,有效减少细菌的滋生,对控制创面感染有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对天然皮肤的双层结构的模拟,设计出复合型敷料,但创面的分泌物或坏死组织液积聚在敷料下很难排泄,容易导致感染加重。为了改良这一缺点,于是将带有侧孔的硅胶管引入PVA泡沫内,硅胶管接负压瓶,便出现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外科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皮肤组织的生长,同时能够促进创伤部位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提高创口的美观性。

除治疗外,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的护理也十分重要。总体来说,需做好四点护理。首先是常规观察和基础护理,在患者接受手术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生命体征加强监察,对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每天做好定时测量,并对其结果加以详细记录,以把握患者病情发展和恢复情况。还应对患者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以及创面的引流情况等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对患者进行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处理。引流瓶的更换必须保证环境的无菌性,对可能出现的引流瓶内的液体随引流管倒流情况尽量避免,以免患者出现创面感染[4]。除此之外,对患者的体位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在患者肢体下放置软垫,并使软垫的高度高于其身体平均水平,以保证患者静脉血回流正常。患者治疗的卧床期间,相关负责人员应帮助患者定时翻身,通常每2 h一次,在翻身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皮肤的的保护,并对患者进行适当地按摩,以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其次,应做好患者的疼痛护理。由于肢体创伤等影响,往往患者在治疗和住院期间会出现一定的疼痛症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诉求认真倾听,并根据对患者疼痛症状的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治疗。如症状轻时不需用药物,而当症状重时,则应给予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再次,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对患者的功能训练。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在了解患者恢复情况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指导以帮助其进行功能训练。初期的功能训练可在护理人员的辅导下进行,待患者可以自行活动关节等时,则可以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自行进行康复功能训练[5]。在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训练强度和幅度严格控制。最后,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肢体受伤及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对当前现状不满或者对未来生活产生担忧,从而出现恐惧或抑郁等消极心理。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排解心中消极情绪,促进患者心理发展的健康,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患者手外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及良好护理方式对患者治疗有显著效果,能明显降低患者创面感染概率,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手外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护理方法。方法 以医院手外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儿月接收的32例手外科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治疗中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的同时进行常规护理、疼痛护理、功能恢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有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32例手外科患者的各类型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创面恢复均显示良妊护理满意度则达到100%。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外科的应用及护理对患者治疗有显著效果,能明显降低惠者创面感染概率,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病程。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手外科,临床应用,护理

参考文献

[1]裘华德主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22.

[2]宋红燕.人工皮肤封闭式负压引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4(4):106-107.

[3]韦秀芳,疏致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部烧伤治疗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1(22):44-45.

[4]臧妍,周琴,史艳茹,等.循证负压封闭引流术后不良事件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7(13):80-82.

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 篇9

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9~65岁。经蝶窦行垂体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鼻漏者8例,后颅凹肿瘤术后切口漏者5例,幕上半球肿瘤切除后伴硬脑膜下积液或水囊肿者5例,术后颅内感染者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5例。

2 腰穿置管方法

病人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用硬脊膜外穿刺针行穿刺术,见脑脊液流出后,将直径1mm的细塑料管放入腰椎管蛛网膜下空内4~6cm,观察管内脑脊液呈流通状态后,在穿刺局部缝一针,将塑料管予以固定,以防脱出,将该管接于盛留脑脊液的容器即可。

3 治疗结果(表1)

4 护理

4.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在LCDF治疗过程中,病人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正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性头痛.Huang[1]等报道48例LCDF应用期间有1例在术后6天出现剧烈头痛,接着进入昏迷状态,CT检查证实为急性硬膜下血肿,经剖颅血肿清除而治愈。本组6例在引流初期由于引流过快10~30滴/min,出现颅内低压综合征。其头痛的特点是:在抬高床头或坐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头痛减轻。给予放低床头减慢引流速度的处理,头痛得到缓解。在LCDF的治疗过程中,还充满观察局部体片的变化。通过引流,6例硬膜下积液的病人,原手术区头皮肿胀、膨隆及骨瓣悬浮感均消失;12例脑脊液鼻漏和切口漏逐步减少直至停止,漏口闭合,仅1例脑脊液鼻漏者无效,行修补术。10例颅内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脑膜激惹征如畏光、项强直等逐渐消除。

4.2 严格控制流速

LCDF的引流管很细,每分种的引流量较少,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瓶应置于床下,低于创口部位,[2]我们的实践经验引流瓶低于15~20cm为宜。同时使用有调节器的引流装置,若引流速度不加以调控,引流脑脊液过多,除可造成颅内低压外,还可出现气颅等到并发症。Grafs等[3]报告了3例过量引流的病人,由于虹吸作用使空气自漏口或引流管进入而产生张力性气颅。因此应根据不同病因严格控制流速。一般以2~5滴/min为宜,这样约1 0ml/h。[4]从上表可见,本组脑脊液鼻漏者引流量偏多,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偏少。LCDF过程中要保持匀速外滴,切忌阵发性快滴或因管系统欠通畅而不滴,因此在护理上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1)当病人改变体位,头部高度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调节引流速度,使病人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2)保持引流通畅。对躁动者加约束带,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搬动病人、变换体位等,由两名以上护士共同完成,注意导管走行,各种操作完毕后,确认管子无扭曲、受压、闭塞、脱落后,见引流状态良好,方可离去,本组无一例发生引流管阻塞。

4.3 预防引流感染

由于LCDF在一定程序上使颅腔与外界相通,故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因此护理上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1)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2)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象。(3)对暴露在皮肤外端的引流装置每日用75%的酒精消毒3次。[2](4)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5)在更换引流瓶、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6)每日更换引流瓶时,留取少量引流液标本做脑脊液检查,查脑脊液糖、蛋白、细胞记数,或送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LCDF并发症主要有脑膜炎及过量引流,[5]本组无一例发生脑膜炎。

4.4 及时拔管

在LCDF中,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记数减少,脑脊液漏的停止,应及时拔除引流管。否则,尽管每天行局部的消毒和更换敷料,仍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感染。拔管后除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本组有2例拔管后置管部位有脑脊液溢出,给予缝合一针加压包扎,严格卧床后痊愈。

5 讨论

脑脊液的分泌与吸收在生理状态下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循环过程,但是,在病理状态下,如脑脊液中含血、病菌等可使单位时间内脑脊液总量增多,通过持续外引流,加速脑脊液的循环,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感染性脑脊液,有良好的稀释和冲洗作用,从而有利于病变的治愈。若系脑脊液外漏,则在持续引流多量脑脊液颅内压偏低的前提下,其漏口才能有粘附愈合的机会和条件。基于上述机理,本组31例各种不同的并发症在利用LCDF后,配合其他的处理,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Huang CI.Diverse applications of continuous lumbar drain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in neusrgical patients.Ann-Acad-Med- Singapore,1993,22(3 Suppl.):456~458.

[2]关宪生泽.颅脑外科术后引流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05.

[3]Grafs GJm.Complications of spinal drainage in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fistula-Report of 3cases.JNeruosurg, 1981,54:392~395.

[4]Fishman AJ.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in the management of CSF leak following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Laryngoscope, 1996,106(8):1002~1004.

上一篇:艺术设计的风格及融合下一篇: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