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引流法(共10篇)
置管引流法 篇1
消化道穿孔为急腹症的常见类型, 分上、下两型, 上型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 下型以乙状结肠穿孔为主。高龄患者为消化道穿孔的多发人群[1], 高龄患者由于自身机体的衰弱, 疼痛阈值降低[2], 有时对病情描述不清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困难, 误诊率升高。若未及时得到治疗, 消化道穿孔可合并多种内科疾病[3], 严重可致死亡, 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深刻影响。手术治疗是治疗消化道穿孔常用的手段, 但因高龄患者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对手术不耐受者或患者家属放弃手术者, 只能给予一般治疗如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及器官功能维护等, 但往往疗效欠佳[4]。自2008年本院治疗高龄患者消化道穿孔38例, 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早期腹腔置管引流灌洗术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现将临床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高龄急性消化道穿孔患者38例, 男21例, 女17例;年龄75~90岁;其中上消化道穿孔24例, 下消化道穿孔14例;伴有感染中毒性休克8例。患者均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内科慢性疾病, 其中心内科疾病为冠心病18例、心律失常14例;神经内科为脑血管病者21例、高血压10例;肺内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20例, 其他内科为糖尿病21例。患者均符合消化道穿孔的诊断标准, 为继发性腹膜炎。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均诊断消化道穿孔、急性腹膜炎明确, 但鉴于患者高龄, 合并两种以上慢性内科疾病, 身体状况差, 经济状况差, 甚至患者已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 故患者及家属放弃手术。向其讲明保守治疗的腹腔置管引流灌洗方法, 同意并签字。
方法: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减少消化液漏出、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 抑制胃酸分泌、应用第三代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加强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 , 有休克者积极纠正休克, 置患者于半卧位以减少膈下积液, 同时积极配合治疗其他内科疾病。患者入院治疗6h后B超检查腹部积液, 标记腹腔积液的位置, 估算腹腔积液量, 核查患者凝血功能, 测定生命体征, 保持血压稳定。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安排腹腔置管引流灌洗手术。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腹痛情况及腹部体征, 若腹痛无缓解, 腹膜炎体征加重, 则反复交待病情及手术, 仍放弃手术则签字为据。保守治疗期间隔日行腹部B超或腹部平片检查, 了解腹腔情况。若经保守治疗后, 患者腹膜炎症状缓解, 肛门排气或排便, 可停胃肠减压予以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一般情况良好后可出院, 出院后上消化道穿孔按消化道溃疡正规内科治疗, 1个月后胃镜检查;下消化道穿孔则保持大便通畅, 2个月后行肠镜检查。
1.3 腹腔置管引流灌洗术
患者平躺于手术床上, 在B超指引下确定积液深度3cm以上的右下腹腹直肌外缘为置管位置, 用酒精棉签消毒置管区皮肤, 敷无菌巾于置管区上, 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在定位点上切一长约1.5cm切口, 血管钳钝性分开肌肉进入腹腔, 手指进入腹腔钝性分离, 插入一根26号带多侧孔质稍硬硅胶双套管, 在B超引导下放置进行负压吸引。侧置管引流同上法。引流液做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每天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并记录引流量, B超复查监测腹腔积液, 引流状况, 并在其引导下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引流完腹腔积液后, 0.9%氯化钠溶液1000ml加甲硝唑250ml灌洗, 1~2次/d。另外可采用以下灌洗、引流途径: (1) 灌洗、引流两侧分开进行; (2) 根据引流情况两管交替进行; (3) 在B超定位下多点置管引流, 8例患者上腹部置管采用腹腔穿刺包穿刺置入12号猪尾巴管引流灌洗。待引流液外观透明、清亮, 无沉淀物、脓苔及坏死组织, 引流液在镜检时无细菌、脓球等, 患者全身情况明显改善, 体温、血象恢复正常, 则停止灌洗, 保留引流管1~2d拔出。本组病例灌洗时间共计3~15d。治愈标准是临床腹部症状、腹膜炎体征消失, 全身情况改善, 进食流质饮食无不适。
2 结果
38例均在彩超定位下行双下腹置管引流并灌洗, 其中12例行多点置管引流灌洗 (8例上腹部置管采用腹腔穿刺包穿刺置入12号猪尾巴管) 。全部置管时间8~20d, 25例腹膜炎症状减轻治愈, 死亡8例, 自动放弃治疗出院5例, 后随访死亡。死亡者中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 2例死于呼吸衰竭, 1例心肌梗死。
3 讨论
消化道穿孔是消化道溃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溃疡不断加深, 逐层穿透肌层、浆膜、胃或十二指肠壁而发生穿孔。高龄患者消化道穿孔病情危重者若救治不及时易死亡, 但老年患者因为组织器官退化, 免疫功能低下, 生理储备功能减退, 对炎性反应刺激迟钝, 就诊时易合并其他内科疾病, 以脑血管病和心肺病居多, 手术稍有不慎可致休克, 对手术提出巨大考验。另外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不畅, 患者家属对手术风险缺乏理解, 不愿冒险, 或经济条件差等原因使患者放弃手术情况时有发生。既能顺利引流腹腔积液、清除脓液、减少毒素吸收、防治术后感染、改善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又能降低麻醉和手术风险, 成为医生亟须解决的难题。本研究结合高龄患者自身特点及家属实际情况, 予以保守治疗联合早期腹置管引流灌洗术治疗高龄患者消化道穿孔取得理想效果。
3.1 适应证
按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损伤控制外科”原则, 针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快捷简单操作代替复杂的手术策略组织改善患者病情, 超声引导下腹腔置管引流灌洗术治疗高龄患者消化道穿孔可以减少创伤面, 无需开腹即可清除腹腔积液, 减轻炎症程度, 减少毒素吸收, 改善机体状况增加抵抗力, 避免更多的生理干扰, 对心肺功能影响少[5]。另外通过B超指引下置管引流灌洗术可从B超初步诊断上下消化道穿孔, 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 根据病情通过引流管向腹腔内注入抗生素, 消除炎症。此手术对于忌惮手术风险大和因经济原因放弃手术的患者较易接受。目前治疗消化道穿孔主要的治疗方案仍为手术治疗, 对于身体状况良好且无手术禁忌的高龄患者仍应首选手术治疗[6]。保守治疗及腹腔置管引流灌洗术只适合于对手术不耐受的高龄消化道穿孔患者, 特别对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家庭经济状况差无条件手术的患者, 可降低病死率和减轻患者负担。
3.2 置管位置的确定
在床旁B超的指引下选择置管位置为积液深度在3cm以上, 靠近腹壁的双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为宜。消化道穿孔也可在右中腹腋前线处, 置管前充分了解切口局部组织解剖结构及周围脏器的分布, 以防对脏器造成二次伤害。若需多点置管引流, 必须借助彩超定位, 避免对腹内脏器造成伤害。
3.3 灌洗液的选择及灌洗方法
灌洗液选择:一般选用0.9%氯化钠溶液1000ml、庆大霉素80000U, 根据病情需要可加用地塞米松10mg, 或0.9%氯化钠溶液1000ml加用甲硝唑250ml持续灌洗。
灌洗方法:选择灭菌处理的灌洗液持续灌洗,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 灌洗液进出形成正差值, 持续负压吸引, 以防液体潴留腹腔造成高压, 影响循环呼吸功能。多管交替灌洗, 引流腹腔积液, 时时监测引流情况, 若有异常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 保持引流顺畅。根据引流液的性状, 调整灌洗液的速度、剂量, 引流液清亮无沉渣时改为0.9%氯化钠溶液灌洗, 减少腹腔粘连。
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联合采用腹腔置管引流灌洗术的目的是能有效冲淡细菌毒素、减少细菌浓度、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清除腹膜难以吸收的异物, 破坏小房小隔样象限性脓肿;采用局部抗生素治疗能维持腹腔内抗生素的最佳浓度、缓解炎症;不断调整灌洗液浓度和渗透压、维持血清生化平衡或纠正代谢紊乱。
保守治疗联合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术, 对手术不耐受的高龄消化道穿孔患者方便快捷、经济有效、安全创伤小, 临床对特殊的高龄消化道患者可尝试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高龄患者消化道穿孔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2月—201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高龄急性消化道穿孔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常规保守及早期腹腔镜下置管腹腔灌洗引流方法治疗。结果 25例治疗成功, 死亡8例, 5例自动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高龄患者消化道穿孔手术、常规保守治疗病死率较高。采用常规保守及早期腹腔镜下置管腹腔灌洗引流方法治疗疗效确切, 且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穿孔,腹腔镜,引流术
参考文献
[1] 张培坚.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 (7) :128-129.
[2] 洪云, 谢志荣.老年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 (附89 例报告)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3, 3 (12) :18-20.
[3] 王丽.高龄患者上消化道穿孔32例手术治疗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 (5) :82.
[4] 孟计辰.早期微创腹腔穿刺引流灌洗治疗老年重症上消化道穿孔体会[J].河北医药, 2011, 33 (11) :1689-1690.
[5] 韩峰, 高金丽.腹腔灌洗在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3 (7) :559-560.
[6] 耿协强, 樊献军, 张力峰, 等.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特征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4, 4 (13) :290-291.
置管引流法 篇2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老年病人;胸腔积液;护理
【中国分类号】 R73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36-01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胸水以其创伤小,操作简便,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几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对患有不可逆原发疾病老年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35例各种原因老年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术后加强观察与护理,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5例,男性31例,女性4例,年龄51-69岁,胸腔积液左侧24例,右侧8例,双侧3例,病因:肺癌晚期9例,食管癌术后9例,肝癌晚期5例,白血病4例,前列腺癌肺转移4例,乳腺癌肺转移4例。胸部摄片及双肺CT提示,胸腔中、大量积液,肺组织明显受压,临床症状:均有气促呼吸困难,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45-60mmHg,
2方法:
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一般选用常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根据B超定位选择穿刺点,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术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以1%利多卡因溶液局部浸润麻醉至胸膜,固定穿刺点皮肤,持中心静脉穿刺针,与胸壁呈直角缓慢进针,获突破感后回抽注射器,抽出液体后,固定穿刺针,将导丝经穿刺针送入胸腔,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将中心静脉导管送入胸腔15-20cm,保证最后一个侧孔在胸腔内,拔出导丝,利用三通接引流袋进行重力引流,固定导管,无菌敷料包扎,对于女性靠近乳房前外侧置管时,用绷带在引流管近皮肤处打结,绕胸廓一圈后,再次打结固定。
3护理:
3.1观察病情:术中术后6小时给予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观察病人呼吸、血压、脉搏、心率,每日记录引流量。
3.2保持引流通畅:病人取舒适体位,引流管、引流袋低于胸腹腔50-60cm[1]。第一次引流液不超过600ml,以后定期放液,隔1-2小时一次,每天量不超过1000ml,引流管不畅时,禁忌使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冲管,采用注射器回抽引流液,每日更换引流袋时,注意夹闭导管,以防空气进入造成气胸。
3.3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穿刺部位定期更换敷料,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下有无捻发感和波动感,保持局部干燥。
3.4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叩背,帮助患者清除痰液,呼吸道雾化及湿化,利于痰液排出,在翻身叩背时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脱出和打折。
3.5引流量观察:放液速度过快对老年危重病人呼吸影响较大,故第一次放液时 ,不宜过快,应在最初6小时内,进行心电监护及指脉氧监测,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一般胸液不超过1000ml为宜,间断放液,间隔1-2小时放液,夜间夹管。
3.6引流时间:留置时间10-22天,平均16天,
3.7拔管后護理:拔管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液,观察渗液的颜色、性质、量,必要时做培养,拔出的引流管均送培养,两根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4并发症:
堵管10例,(28.5%),4例经回抽后通畅,6例再通困难,拔出后见导管侧孔堵塞,更换导管。 导管脱出2例(5.7%)其中一例脱至皮下,感染2例(5.7%),死亡0例。
5讨论:
堵管 中心静脉导管内径细,容易导致引流管堵塞,术前应常规检查胸水常规及生化,了解胸水蛋白定性定量,堵塞物常为胸水漂浮物,及纤维蛋白原。蛋白含量过高,容易造成堵管。胸水蛋白定量在20-25g/L为宜。因此,置管不适用于胸水感染的患者和血性胸水的患者[2]。定时放液便于观察,另起到冲管的作用。
脱管 分两种,一种是外力作用导管脱出体表,一种是导管脱入到皮下,最不易观察的是脱入到皮下,导致皮下积液,原因是胸阔前外侧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存在潜在的生理空隙,以便于上肢运动,由于上肢运动及女性乳房的重力作用,使胸大肌与胸壁经常发生移位,固定在皮肤上的导管也随之发生移位,将胸内导管牵拉到皮下出现引流不畅,皮下积液。本组中1例女性患者因上述原因,导管脱出至皮下,引起皮下积液。我们利用绷带将导管及皮肤一起固定于胸廓表面,避免了皮下脱管的再次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嘱患者限制上肢的运动。定期观察引流部位,出现引流管不畅,皮下积液时,考虑脱管的发生。
感染 导管引流属有创操作,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有潜在感染的可能。长期保留引流管及引流管异物刺激,有感染的可能,需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长期置管时,建议定期更换导管及引流口的位置,本组2例长期置管患者发生导管侵袭性感染,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导管侵袭性感染院感要求,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敏,郭昭伦.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在危重病人胸腹腔引流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02,2期199-200
[2] 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3
置管引流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9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24例, 年龄36~69岁, 平均 (51.6±11.6) 岁, 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8例, 丘脑出血22例, 脑干出血9例。在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协议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平均 (53.7±10.2) 岁, GCS评分 (9.9±1.6) 分, 脑出血量 (21.2±6.5) ml。对照组24例, 男12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52.3±11.9) 岁, GCS评分 (10.1±1.2) 分, 脑出血量为 (22.4±5.5) ml。所有患者入院时经CT和MRI确诊, 均在6 h内进行手术, 排除患者心、肺、肝、肾功能不正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方法。全麻下打开硬脑膜并止血, 再穿刺并安装引流管, 术后第2天开始经引流管注入1万IU尿激酶并夹闭引流管, 2 h后开放引流管并引流, 2~3次/d。此外治疗组患者在侧脑室引流术24 h后再在局麻下运用硬膜外套管针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 后接麻醉导管再连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量控制在150~350 ml/d, 每小时不超过15 ml。对照组单纯采用侧脑室穿刺进行外引流, 同时使用与治疗组相同剂量的尿激酶。两组患者在术后需密切监视患者的血压、电解质等一般情况, 并使用适当的脱水剂、神经营养类药物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在引流后CT检查已无明显积血, 引流脑脊液澄清以及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后可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5、7、10、15天分别行CT扫描观察患者血肿清除情况。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联合格拉斯哥 (GOS) 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以GOS评分为1分, 死亡;评分为2分, 植物状态;评分为3分, 重残, 即不能独立自主生活;评分为4分, 轻残, 即能独立自主生活, 但无法参加工作或学习等社会活动;评分为5分, 恢复良好, 除独立自主生活以外能无障碍参加社会活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肿清除情况
治疗组血肿清除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822, P=0.022<0.05) 。治疗组淤血清除率最高为第5天, 共计14例 (56.00%)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71, P=0.027<0.05) 。对照组患者淤血清除主要在治疗后第7天, 共计12例 (50.00%) , 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93, P<0.01) 。治疗后第10、15天, 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者治疗恢复良好共计10例 (40.00%) , 对照组恢复良好1例 (4.1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31, P=0.003<0.01)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残分别为11例、2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重残分别2例、8例, 植物状态分别1例、6例,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死亡1例, 对照组死亡7例,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984, P=0.046<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本研究治疗组脑出血患者采用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 结果表明, 治疗组患者血肿清除平均时间为 (5.26±1.37) d, 明显短于照组的 (8.43±1.58) d。长远疗效评价显示, 治疗组患者治疗恢复良好率为40.00%, 对照组仅为4.17%。郑吉等[5]研究也指出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能够有效保持颅内压的稳定, 并能迅速清除淤血。国内外研究也表明腰大池外引流有满意的疗效[6,7]。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1例, 而对照组死亡7例。较高的死亡率可能与脑出血本身死亡率较高有关, 再有可能与引流量和引流速度控制有关。文献[8]报道指出, 侧脑室外引流较易导致引流过度而导致蛛网膜下强塌陷和脑积水。因此在引流过程中要根据患者情况掌握尿激酶的用量和引流的速度与量, 并密切监视患者的血压, 等一般情况。综上所述, 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对脑出血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浩, 刘文科, 王昆, 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 (8) :764-767.
[2]吴铁军, 张延平, 徐伟, 等.高血压且脑出血破入脑室致中心疝的提前干预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 (11) :1170-1172.
[3]周国俊, 刘红朝, 李俊.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9) :936-939.
[4]陈国坚, 卢智, 肖仁, 等.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6) :163-164.
[5]郑吉, 石建宇, 万玉麟.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4) :408-409.
[6]Munch E C, Bauhul C, Horn P, et al.Therapy of malignanl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by controlled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J].CritCare-Med, 2001, 29 (5) :976-981.
[7]黄清海, 刘建民, 许奕, 等.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性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初步观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2 (8) :784-786.
置管引流法 篇4
資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9例,男48例,女21例,年龄4~78岁,平均41岁。交通伤41例,跌伤19例,打击伤6例,坠落伤3例。
意识状态:神志清楚51例,嗜睡10例,浅昏迷8例。GCS评分12~15分60例,9~12分9例。
CT扫描:颞部45例,顶部10例,额部14例。伴颅骨骨折46例,颅底骨折16例,脑挫伤13例。血肿量大小由多田公式计算近似值:血肿量20~30ml 50例,30~40ml 13例,40~50ml 6例。
手术方法:①根据CT扫描:选择血肿最厚的部位(位于额部的应尽量选择发际内)为钻孔点,局麻后切开皮肤3~4cm,牵开器牵开,用直径1cm的骨钻钻孔达硬膜外血肿腔,用吸引器吸出部分血肿后,置入直径4mm硅胶引流管固定。②术后将50000U尿激酶用生理盐水溶解后,自引流管内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4~6小时开放,并记住引流量。1~2次/日,一般2~4天即可引流完,复查CT后拔管。③手术时机:以伤后2~5天为宜。
结 果
本组患者69例,术后引流2~5天,平均2.7天,复查CT,血肿全部消失,术后无1例转开颅手术或再次置管及感染的。
讨 论
硬膜外血肿临床常见,其发生率占颅脑损伤的30%。对出血速度快,血肿量大且明显占位效应的硬膜外血肿,原则上是开颅清除血肿,脑疝形成者去骨瓣减压,对于出血量少的血肿,血肿量<40ml,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的幕上硬膜外血肿,以往都是保守治疗,血肿能自行吸收。但硬脑膜是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吸收能力差,约4~6周才能完全吸收。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引起颅内高压症状,需用较长时间的脱水药物控制症状。另外,血肿长期压迫,局部容易引起脑水肿,缺血甚至坏死的不可逆损害,个别病例出现外伤性癫痫发作等后遗症。
近年来,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及尿激酶在神经外科的广泛应用,尿激酶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原直接激活剂,它亦能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因此能溶解血肿,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表明,尿激酶无抗原性,对组织无导致炎症和出血作用,依据尿激酶的作用原理,采用钻孔吸除部分硬膜外血肿后,置入引流管,自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至血肿腔,加速血肿液化,液化的血肿自引流管流出。本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清除血肿,明显降低颅内压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伤者,降低颅内压作用更明显能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脑挫裂伤的恢复。
置管引流法 篇5
关键词:腰池置管持续引流,临床应用体会,脑外科治疗
腰池置管持续引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颅内感染、脑室积血、脑脊液漏等多种疾病, 包括在进行颅内手术前应用该管将脑脊液中的压力逐渐释放, 此方法操作十分安全、简单, 效果明显, 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低, 绝大多数的患者都能接受该疗法[1]。该技术可以使大多数的脑室积血和脑脊液漏的患者避免做修补开颅的手术, 十分可靠和有效[2]。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 我院接收治疗了16例脑外科患者, 并全部采用腰池置管持续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治疗效果十分明显, 令人满意,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自于我院在2009年3月至
2012年10月期间脑外科收治的16例采用腰池置管持续引流方法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11例, 女5例, 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34.7岁。有4例颅内感染;5例脑室积血;5例脑脊液漏;2例颅内手术术前预置管。
1.2 治疗方法
颅内感染主要是由手术、腰穿、外伤等造成的, 出现意识有障碍、腰穿脑脊液较浑浊、高热等症状。出现脑室积血症状的患者和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脑部积血的吸收十分缓慢, 可以考虑采用腰池置管持续引流的治疗方法, 能够使患者住院的时间大大减少。脑脊液漏患者中, 有2例为外伤性鼻漏, 3例颈段椎管手术伤口未痊愈。颅内的巨大占位, 特别是额颞区的占位, 由于脑沟脑池受压术中的脑脊液释放不理想而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因此术前预置腰池置管持续引流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脑脊液漏患者经过采用腰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后, 5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并在两年后的访问中, 都十分良好, 未见复发的情况;4例修补颅内的患者中, 一年后, 有1例再次出现间接性、顽固性鼻漏, 再次经过加强抵抗感染的治疗后康复出院。颅内感染的患者症状全部得到缓解, 脑脊液也逐渐变得清亮, 并经行常规的检查后顺利出院。2例颅内手术前预先采用腰池置管持续引流的方法, 使得手术过程操作简单, 患者的脑部在术后释放脑脊液后, 脑组织塌陷十分满意, 明显地减少了手术过程因操作而引起的损伤, 术野暴露良好, 术后继续留置1~2天后, 蛛网膜下腔残留的积血全部释放, 效果十分明显, 并在随后的采访中未出现复发的情况。5例脑部积血患者在采用腰池置管持续引流后, 有4例已经完全康复, 但有1例治疗失败, 该患者已自动放弃治疗。16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1例不满意而放弃治疗。
3 讨论
脑脊液漏的患者中, 有85%的患者可在1周内痊愈, 而10~15天内不能痊愈的患者应进行修补手术。如果脑脊液漏持续在7天以上, 会引起颅内感染, 最终增加了患脑膜炎的机会, 且漏口长时间不能自愈, 时间越长, 颅内感染的机会就越大, 所以, 在急性期选择能够缩短治疗时间的疗法十分重要。当前认为, 治疗脑脊液漏的最佳方法就是腰池置管持续引流[3]。该方法可转移脑脊液外漏的方向, 使颅内压力减小, 让脑脊液的压力和量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也可使漏口保持干燥, 大大减少了脑脊液对漏口周围组织的刺激, 使局部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缩小了脑硬膜的破口, 使组织的再生速度加快, 基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漏液停止。通过实验证明, 将脑脊液外引可以加快漏口周围的组织再生, 从而加快愈合速度。当脑脊液漏完全消失、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都正常、身体其它部位无不良反应时, 就表明患者已经完全康复[4]。
进行颅内肿瘤手术后可能产生无菌性脑膜炎, 通常是表皮样囊肿或后颅窝, 又称为浆液性脑膜炎或交感性脑膜炎, 在临床中有脑膜炎和脑脊液的出现, 但没有感染病原的病例。手术操作中, 有刺激性的肿瘤组织脱落进入到脑脊液中就可能引发脑膜炎。若肿瘤的位置较深, 需要进行分块切除, 而使脑组织牵连的实践过长, 造成机械性损伤, 也会引发脑膜炎。对手术的伤口缝合不紧密或引流时间太长均可引起无菌性反应, 形成脑膜炎。腰池置管储蓄引流脑脊液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即引流时要减少甘露醇等脱水性药物的使用量, 以免造成肾功能损伤以及打破了体液中水的平衡;只需要进行一次腰穿操作就可将脑脊液引出, 可以使治疗时间减少, 并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颅内感染时, 患者会出现严重高热、体液中的电解质紊乱等生理反应, 严重者身体机能会衰竭甚至失去生命。血脑会因此屏蔽, 而导致维生素不能发挥其作用, 副作用多, 大量的毒素在颅内堆积, 对患者的身体危害极大。腰池置管引流从源头上清除了颅内感染的有毒物质, 随着脑脊液的快速排除, 既给抗生素的注射提供了便利, 也消除了对维生素的屏蔽作用[5]。
采用腰池置管引进治疗脑室积血, 具有伤口小, 只需一次腰刺, 大大减小了患者的痛苦, 也使感染力降低, 使药物的注射和标本的留取更加便利;对积血排除的速度加快, 使脑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 减轻脑血管痉挛, 加快恢复脑组织;治疗时间短, 减少了住院时间等优点。
脑是人体重要的控制系统, 它的健康是人们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而我国现阶段, 已掌握的医学技术远远不能和脑外科疾病相匹配。脑外科医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并结合临床分析研究, 脑外科疾病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腰池置管持续引流技术是治疗脑外科疾病的典型代表, 它在治疗颅内感染、脑室积血、脑脊液漏方面有着出色的效果, 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 会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赵昌平, 徐义昌, 许兴.微创置管术中不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3) :14-15.
[2]吴健放, 叶安, 曾平, 等.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腔血肿52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1 (01) .
[3]邓元央.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后综合征76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 (04) .
[4]付恩宏, 阮永龙, 汪兆刚, 等.微创穿刺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4) .
置管引流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之间收录治疗的38例乳腺脓肿患者,其中所有的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确诊,并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19例患者,患者的年龄为22~43岁(平均年龄为27.4±3.4岁),其中初产妇患者有11例,经产妇有8例;而对照组有19例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9~42岁(平均年龄为28.5±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我院收录的38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9例患者采取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19例患者主要采取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然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例如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度以及术后哺乳情况等。
1.2.1 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技术
其具体的操作为:首先,需要在针孔处进行切开1cm左右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使患者的脓腔转变成一个单腔,然后在乳腔镜下清除脓腔坏死组织及部分坏死的脓腔囊壁。用纱布进行擦拭,并在脓腔底部放置塑料的冲洗管,最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另取一个塑料管,其目的是进行引流的操作。
1.2.2 脓肿切开引流技术
这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首先,需要沿者需要切开的切口进行切开4cm左右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对脓液进行引流,并将患者的脓腔和组织进行分离。同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对脓腔的擦拭,并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需要覆盖无菌的敷料[2]。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要短,比较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患者的治疗中疼痛的评分也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其中两组的数据分析见表1。
2.2 并发症分析
两组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任何的不适,且术后均无任何的并发症发生,两组的比较无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脓肿主要是发生于哺乳期的妇女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切开引流技术,一般这种技术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性比较大,而且给患者进行换药的过程中相对困难,后期的伤口愈合也比较困难,并且对母乳的喂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治疗方法则很难达到患者的满意效果,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乳腺脓肿的治疗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技术在该病中得到了应用,而且这种技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最重要的是该方法操作简单,对患者的伤害性小,减轻患者因为传统方法治疗换药的痛苦,这种方法受到了患者的欢迎[3]。
通过本次的实验表明,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采取这种方法治疗需要选取合适的治疗时间效果更佳。另外在治疗中需要注意拔管时间,一般在患者的基本症状有所改变,且整个的身体体温也逐渐的恢复正常,并且能够稳定3d左右,一般即可拔管,临床治疗中大多数的患者一般在5~7d的时间即可拔管[4]。
因此,采取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治疗乳腺脓肿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患者治疗过程疼痛感明显比传统的治疗方法减轻,最重要的是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为患者的康复奠定较好的基础。该方法操作简单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贵瑾, 柳韡.乳腺疾病普查的临床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1 (16) :546-547.
[2]刘祚国.乳腺导管扩张症手术治疗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6, 14 (17) :747-748.
[3]张斌.乳腺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对比[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6) :458.
置管引流法 篇7
关键词:糖尿合并肝脓肿,置管引流,护理效果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不断的增多,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中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比较少见,这类患者目前来看发病率极高[1]。该院2013年5月一2014年5月期间收治了90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并对这90例患者进行置管引流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90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实验组45例患者,其中男患者有28例,女患者有17例,最高年龄为68岁,最低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为(57±6.32)岁;对照组45例患者,其中男患者为30例,女患者为15例,最高年龄为69岁,最低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55±2.13)岁。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上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45例患者在置管引流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药物的服用监督以及对患者的各项集体指标进行观察[2]。实验组的45例患者在置管引流期间实施全程的护理,其主要是对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进行护理。
手术前的护理可以分为四点:①对患者的心里进行护理,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能够对疾病以及手术内容都有具体的了解,并且不断的鼓励患者。②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机体的检查工作以及药物过敏实验等。③术前半小时患者将膀胱排空,指导患者进行在床上进行生理排泄的练习。④术前要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有效的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回到病房,让患者卧床休息24 h。在这期间要对患者的各项机体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对于患者术后的导管一定要固定好,确保引流管的畅通。护理人员要定时对穿刺手术的部位进行更换工作,每日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方面、药物使用方面都要进行护理,出院的时候要嘱咐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方面的注意[3]。
1.3 观察指标
经过两组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后,调查和统计患者接受护理服务后的舒适评分及疼痛评分。将分数值设置为0~10,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舒适程度越高,疼痛程度更高。
1.4 统计方法
以上两组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所得数据,均采取
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加以分析。最终统计结果P<0.05时,表示两组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相关数据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置管引流全程护理后的舒适评分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4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全程护理后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高发且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不断的加剧,其中对于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疾病最为常见。患此病的患者的抵抗力非常弱,其血糖的升高使得患者不断的感染病原。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深入中,置管引流不断的应用于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置管引流的过程中进行全程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的质量。在置管引流全过程的护理中主要对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在护理中对患者心里、饮食以及各方面进行护理,从而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以及保持患者健康的身体状况进行手术。
综上所述,该院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90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进行置管引流手术,对患者在置管引流中的治疗和护理进行分析。经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发现在经过置管引流全程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其护理的舒适评分及疼痛改善情况、术后的恢复的情况等各方面都明显由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进行置管引流期间实施全方位护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程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小习,祝茂仙.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置管引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9-91.
[2]王霞,张红瑾,门永忠,等.超声介入治疗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护理[J].重庆医学,2013,42(17):2052,2056.
置管引流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6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外伤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出血部位位于基底部11例,外侧裂池16例,环池7例,脑外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所有病例都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其中神志清楚33例,浅昏迷3例,深昏迷2例。所有患者均出现颈部抵抗或颈项强直,神志清楚者都主诉头痛,部分患者出现呕吐及烦躁。
1.2 手术适应证
(1)发病6 h以上,颅内无活动性出血;(2)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主要生命体征平稳或基本平稳;(4)腰椎穿刺放出均匀血性脑脊液,并且压力较高;(5)患者未发生脑疝的情况;(6)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7)无严重脊柱损伤或脊柱骨折;(8)患者和(或)家属同意手术治疗。
1.3 手术器械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一个。
1.4 治疗方法
1.4.1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相关辅助检查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重点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神志、瞳孔及血氧饱和度等项目的变化,及时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给予常规降压、脱水、止血、必要时镇静等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防止颅内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1.4.2 止血治疗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血凝酶1 kU肌内注射、1 kU静脉注射,5%葡萄糖液250 ml+酚磺乙胺2 g+止血芳酸300 mg静脉滴注,清醒患者给予云南白药粉或云南白药胶囊口服。昏迷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针静脉滴注,以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4.3 手术方法
(1)术前常规治疗室或病房消毒,准备必需物品和器材,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2)患者取左侧或右侧卧位,清醒患者嘱其低头、弯腰、屈髋、屈膝,并双手抱膝,尽量增加腰椎间隙的宽度,以便于穿刺及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昏迷患者由助手或家属协助摆出相应的体位,以方便术者的操作。(3)一般选择腰3~4椎间隙为穿刺点,并做好标记。常规碘酊、酒精消毒术区皮肤,2%利多卡因5 ml局部逐层浸润麻醉,用一次性硬膜外穿刺针垂直刺破皮肤、韧带,直至针尖进入到腰大池中。进针时针尖斜面必须朝向头部方向,以利于麻醉导管的顺利置入及固定。确认针尖进入到腰大池中后,拔出针芯可见有均匀血性的脑脊液流出,顺着穿刺针放入一次性麻醉导管至腰大池中,置入长度10~20 cm,缓慢拔出穿刺针,牢固固定引流导管于患者腰部。麻醉导管连接引流装置及引流袋,根据患者病情行持续或间断缓慢引流。
1.4.4 引流量的调控
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出血量的多少、颅内压的高低及引流液颜色的深浅等因素来确定引流的速度及引流量的多少。一般采取间断引流的方法,在持续引流2 h后,关闭2 h,之后再引流2 h,再关闭。每天的引流时间大约为12 h。引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容易导致再次出血、低颅压综合征及脑疝的发生;引流速度过慢,引流量过少,则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因此24 h的引流量应控制在200~400 ml,这样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相对安全。
1.4.5 合并脑实质内出血者,若出血量多且达到手术指征
者,可先行头部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术[1]。先穿刺、引流出脑实质内的血肿,再行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引流蛛网膜下腔的出血。或者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待颅内置管成功后,再行腰大池置管,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
1.4.6 护理管理
(1)加强基础护理,严密观察并如实记录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意识及瞳孔的变化情况;准确记录24 h的液体出入量,为补液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由于创伤、颅内出血及头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出现惊恐、烦躁、情绪低落甚至不配合治疗的情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配合心理治疗,有效消除患者的各种负面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3)加强饮食护理,昏迷患者必须留置胃管,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清醒患者由于需要卧床休息,因而进食习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卧床进食的方法,同时应注意防止因卧床进食易出现呛咳及误吸的情况发生。(4)引流管护理,定期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更换无菌敷料,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详细记录引流量。牢固固定引流管,避免折叠、扭曲、受压等,防止引流管拔出或脱出。在搬运患者时,必须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而引起颅内感染的发生。
2 结果
38例患者中,36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治愈率94.7%。2例死亡病例都为严重颅脑外伤患者。
3 小结
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创伤小,仅相当于进行一次常规的腰穿检查,患者及家属乐于接受。(2)效果明显,置管后可长期留置,采取持续或间断引流的方法,直至完全引流出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其效果优于反复多次腰穿放液及脑脊液置换术,并且可有效防止因积血凝固堵塞导水管,从而引起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3)手术方法简单,所有的麻醉科医师及绝大多数的内科医师都能熟练操作,手术成功率极高。手术操作安全,基本无风险。(4)手术操作可直接在病床上进行,可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颅内再次出血及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5)及时引流出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可明显缓解患者的头颈部疼痛,并且随着颅内压降低,患者的意识能尽快恢复。(6)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可配合头部脑室引流术、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1]同步进行。可明显降低手术的风险,收到满意的疗效。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引流速度及引流量的控制,防止因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而并发低颅压综合征,诱发再次出血及脑疝。(2)在进行腰大池引流的同时必须注意止血药及脱水剂的合理使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颅内及肺部感染的发生。(3)在引流过程中,必须保证患者处于卧位状态,严禁患者处于坐位、甚至是站立位,以防止患者因体位改变而诱发脑疝。(4)由于长期大量引流脑脊液,容易诱发肌体内环境的紊乱。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及营养的平衡。
综上所述,应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可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的多少等,在常规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辅助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间断引流出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38例患者中治愈出院36例,死亡2例,治愈率94.7%。结论 应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可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置管引流术,疗效
参考文献
置管引流法 篇9
【关键词】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75-01
化脓性胆囊炎多为急性发作,且具有病情进展迅速、危急的特征,若延误治疗时机,容易引发胆囊坏疽或胆囊穿孔等严重后果,因此患者一旦确诊,就须立即组织手术治疗[1]。本文将我院2013年0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4例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应用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法治疗老年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护理方法。现围绕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作如下详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2013年0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4例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临床护理干预对象。入组标准:有明确的胆囊炎病史;就诊时右上腹饱满,触诊发现胆囊区肌肉紧张,反跳痛或明显压痛;彩超检查可见胆囊结石数目不等,胆囊囊壁增厚、张力增大及周围积液等情况。排除标准:穿刺引流手术禁忌或麻醉禁忌;未签署知情协议等。入选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为(70.27±7.33)岁,胆囊炎病史3年4个月~11年,平均病程为(6.89±2.30)年。34例患者中,合并有心脑血管病12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黄疸4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遵医嘱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及综合治疗,本组患者均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手术治疗,在彩超引导下定位,采用PTCD套管针,行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双腔置管,并充分冲洗引流。
主要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术前护理:术前协助患者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利用B超检查了解患者的胆囊和肝脏情况,完善术前准备,并嘱咐患者禁食、禁饮6h。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目的、流程、操作方法,以减轻病患的心理压力。(2)术中护理:密切监视手术全程进展情况,持续监测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以及血压等生命体体征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进行抢救处理。(3)术后护理:嘱咐患者按照少食多餐、营养丰富以及清淡易消化的原则进食,少食油腻食物和甜食,避免加重肠胃负担;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瘙痒、红肿或渗出等情况,及时对引流管位置作出调整;术后每日经引流管冲洗胆囊2次,分次注入生理盐水(0.9%)和硫酸庆大霉素,待患者胆汁完全恢复正常之后,留管观察2~3d,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则移除管道[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首次引流量、化脓症状消失时间、引流天数、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
2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一次性穿刺置管,首次引流出的脓液量为54~112ml,首次引流后,所有病患的病情均有所好转,各项体征及症状减轻,精神状况、情绪良好,引流24h内部分患者体温有所下降。引流48h~72h后,通过观察患者胆囊内情况,发现化脓性胆汁由粘稠转为稀薄,引流量要明显少于首次引流。本组34例患者的化脓症状消失时间在术后8~12d,且白细胞计数也接近正常水平,总共引流时间为7~13d,总住院时间为13~29d,平均住院(43.89±7.62)d。所有患者均治愈顺利出院,患者中未发生胆汁腹膜炎、气胸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 讨论
胆囊炎是因胆囊阻塞或者细菌感染引发的一类胆囊炎症,该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见右上腹反跳痛或压痛、腹肌强直、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不适。化脓性胆囊炎具有病情急、进展快的特点,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差,合并症多,若未及时接受有效的手术治疗,可产生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3]。同时,因老年人缺乏治疗信心,术前多存在着紧张和忧虑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加重心功能不全,因此术前需围绕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作充分的说明和解释,使其能够消除心理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胆囊穿刺手术虽用时短,但需要齐全的手术设备,因此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妥善准备好穿刺工具、引流工具以及消毒、麻醉物品;老年患者中大部分合并有心血管病,因而术中要注意加强巡护和生命体征监测,有效防范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确保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处理。此外,患者在术后早期易发生创口渗出、红肿以及瘙痒等不适症状,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药物,调整引流管位置。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治愈顺利出院,且均未发生胆汁腹膜炎、气胸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说明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强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综上所述,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监护以及术后精心护理是保证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兰,练慧萍,黎惠娟等. 采用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方法医治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护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8(03): 28-29.
[2]侯煜,杨艳,杜青等.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3(27): 3492.
置管引流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1年5月 ~ 2013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患者85例, 男54例, 女31例, 年龄19 ~ 75岁, 平均47岁。其中胸腔积液63例, 腹腔积液18例, 心包积液4例。
1. 2仪器与材料。使用EUB - 6500HV彩色超声诊断仪及与其匹配的引导架, 穿刺探头功率3. 5 ~ 5. 0MHz, 使用日本八光18G PTC针, 中心静脉导管 ( 中心静脉导管套件, 导丝0. 89mm × 70mm, 导管16G × 30mm) , 带开关的橡胶连接管, 一次性密闭引流袋。
1. 3方法
1. 3. 1患者术前筛查及准备。评估超声引导下介入是否可行, 介入操作是否有禁忌症,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 心电图, 血压等,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术前谈话,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准备好抢救药品及设备, 视患者情况选择体位, 如坐位、仰卧位、骑跨位, 确定穿刺路径及方向。
1. 3. 2操作过程及要点进针点选定后, 按无菌操作常规局部消毒、铺巾、局麻, 并用无菌手套套扎穿刺探头, 装好无菌穿刺架, PTC针在最佳穿刺部位垂直快速进入积液腔内, 拔出针芯, 经穿刺针引入导丝, 退出穿刺针, 经导丝用扩张管将皮下扩张至壁层浆膜, 然后沿导丝放入中心静脉导管, 退出导丝, 用胶带交叉缠绕并用肤贴将导管固定于皮肤, 固定夹夹闭导管, 连接引流袋。
2 结果
本组85例患者中1例因剧烈咳嗽而中断置管, 另1例外伤后致胸腔积血患者置管操作顺利而引流不畅, 分析为胸腔积血块堵塞引流管, 后经盐水冲洗并腔内注入尿激酶后引流出积血550m L, 其余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且引流通畅, 准确率97. 6% 。置管后由临床医生根据积液的不同性质给予相应的药物, 并对脓性积液给予反复的冲洗及局部注药, 患者的胸、腹水及心包积液得到消失和缓解, 达到了临床治疗目的。
3 讨论
浆膜腔积液在临床比较常见, 且需要反复穿刺抽液才能缓解症状, 而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浆膜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 能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及住院时间。临床常是通过叩诊后盲穿或经超声定位后由临床医生操作, 并发症发生率高, 易导致气胸, 损伤心脏、大血管及毗邻重要脏器, 据报道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大约11. 4%~ 20. 0%[1], 而超声引导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 8%[2], 这与盲穿相比并发症得到了明显的减少。操作注意事项:胸腔积液穿刺时注意在肋骨上缘进入, 避免损伤沿上一肋骨下缘走行分布的血管神经束, 引流导管应置于胸膜腔的最低点。一般定位于患侧腋后线第8或第9肋间, 以保证引流的通畅; 对心包腔积液穿刺置管时, 一般在剑突与左侧肋弓缘夹角处进针, 进针方向应平行于矢状切面, 以免与心室表面垂直, 减少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浆膜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直观, 安全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诊治方法,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浆膜腔积液置管引流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9月岐山县医院收治的85例浆膜腔积液患者, 并进行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分析。结果:85例患者置管准确率达97.6%。结论:超声引导下浆膜腔积液置管引流术是一种理想的诊治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浆膜腔积液,置管
参考文献
[1]冯占兵, 李崇明, 成瑞宁, 等.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31例临床体会[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8:6 (2)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