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置管引流(精选10篇)
钻孔置管引流 篇1
随着先进的医疗设备迅猛更新, 使得医疗技术在影像学的指导下在日新月异提高。从1980年前后我国引进CT扫描机及技术, 由始初国内仅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医院有着此项设备, 对其它特别是基层也只是听说而已。三十年来已经遍及全国各地, 甚至有些好点的乡镇医院、社区都有了CT扫描机。由于直观性强, 除了对硬膜外血肿诊断及时、可靠外, 其定量、定位准确, 更为临床医师手术开颅和微创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我院脑外科从2005年至今5年来, 我们采用钻孔置管引流加尿激酶治疗部分硬膜外血肿, 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 采用钻孔置管引流加尿激酶溶解血凝块治疗硬膜外血肿65例。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5例。8~12岁儿童5例。年龄8~78岁, 平均28.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5例, 坠落伤15例, 打击伤12例, 其它伤3例。其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55例, 意识朦胧15例, 呕吐15例, 一侧肢体活动障碍40例, 肌力2~3级20例, 4~5级弱45例。左额部14例, 左颞顶部15例, 右颞顶部14例, 顶枕部12例。手术CT检查血肿量:幕上30~50m L 15例, 20~30m L 30例, 15~20m L 20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65例均采用钻孔置管引流加尿激酶溶解血凝块。经剃头备皮等相关术前准备后, 进入本科专用处置室;采用三维立体定向法, 标定出所要进入血肿层面为靶点, 并测出头皮距血肿中心深度 (数值) ;用直径6mm自制手锥, 垂直血肿中心方向钻入, 钻破内板;视血肿情况将带针芯的引流管远端2~3cm处折成约130°角, 尽可能抽出液化的出血或血肿;管根7号线缝合并固定引流管接引流袋;根据血肿距手术时间、血肿量、年龄等, 决定注入尿激酶的量和闭管时间。我们通常注入2~8万单位, 闭管一般为8~12h。如闭管期间, 患者出现头痛加重、呕吐等, 可及时开放。
2 结果
本组65例除两例钻孔置管后出血增多, 再行开颅清除血肿手术治愈外, 其余63例均通过钻孔置管引流加尿激酶方法治愈。引流管留置时间为5~7d。根据复查CT血肿量情况决定拔管与否。出院时复查头颅CT血肿均清除满意, 65例患者出院时, 智能、行走均与常人无样。
3 讨论
硬膜外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 以15~30岁多见。婴幼儿由于颅盖骨血管沟浅, 骨折时不易损伤脑膜中动脉。通常是指发生在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我们叫它硬膜外血肿。常见于幕上半球凸面, 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 其中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 骨折或颅骨的短暂性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有90%的硬膜外血肿与颅骨的线形骨折有关。血肿常位于着力点和其邻近部位。血肿单发多见, 多发少见。对幕上近及大静脉窦的血肿, 如血肿不是很多, 患者一般情况又尚可的, 可在严密观察病情下, 给予保守治疗。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对于发生于颞部 (硬脑膜中动脉附近) 的血肿, 早期不宜行钻孔引流, 由于该部位的结构特殊, 可能会出现出血迅速增多。此处血肿如量在30ml以内病情平稳, 可在密切观察下, 1周左右钻孔。因为此时不会再有新鲜出血, 凝血块大部分已液化, 效果会更好, 更安全。对其它部位的血肿可尽早或适当把握。
对硬膜外血肿的传统治疗大部分是行开颅血肿清除减压, 但创伤大, 有了CT这一现代化诊断工具,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本方法治疗, 创伤小, 医疗费用低, 迅速及时, 且安全有效。
钻孔置管引流 篇2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尿激酶
【中图分类号】:R651.1+1 【文献标识码】:B
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发生率每年为1-2/100 000[1]。大多数病人的年龄超过50岁,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钻孔引流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但由于CSDH病理过程的特殊性,钻孔引流手术时易出现引流不完全。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38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术后引流不完全7例,占18.4%。为减少CSDH钻孔引流术后引流不完全的发生,现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7例,男5例,女2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病程3周-15周。有明确外伤史者6例,无明确外伤史者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6例。
1.2 临床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1例,反应迟钝、表情淡漠2例,小便失禁2例,肢体肌力下降7例。术前均行颅脑CT或者颅脑MRI检查证实诊断,量最少者50ml,最多者120ml,平均血肿量85.7ml,均有不同程度病变侧脑沟、脑回消失,脑室受压或闭塞,中线结构移位5例,移位程度0.5cm-1.5cm。血肿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2例,稍高密度1例。血肿部位:额颞顶5例,额颞顶枕2例。双侧血肿1例,单侧血肿6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单孔钻孔引流。根据颅脑CT或颅脑MRI提示血肿部位在头皮上简易定位,并遵循低位引流原则。引流时间3-6天。术后持续低负压引流,患者多取仰卧位,结合侧、俯卧位。多饮水及补充生理盐水,不使用脱水剂,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术后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引流不完全,最多剩余约50%,最少剩余30%。术后发现引流不彻底后均给予生理盐水冲洗,其中4例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密度较高。给予NS5ml+尿激酶1万U经引流管注射,注射后夹闭引流管3小时,连续注射3天。
2 结果
经生理盐水冲洗后能再引出少部分血肿,效果较差。5例注射尿激酶后,4例引流彻底,1例仍有血肿残留。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肢体活动均恢复至正常,其中2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例患者轻微头晕、头昏,2例患者术后仍有头痛。术后复发1例。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临床常见疾病,占颅内血肿的10%,占硬膜下血肿的25%,[2]老年人多见。治疗CSDH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彻底消除血肿,使血肿腔尽快闭合消失,Lega回顾性分析比较钻孔引流和开颅血肿清除术,认为钻孔引流更为有效[3]。
3.1引流不彻底原因分析
3.1.1部分病人血肿未完全机化、粘稠、包裹、分隔。颅脑CT上呈现混杂密度影或者高密度影者,血肿腔有血凝块,即血肿未完全机化或者有新近期出血,或者血肿存在分隔。导致术中冲洗时不易冲洗干净,而且术后引流过程中易堵塞引流管,导致引流不彻底。或者血肿腔内壁有未完全机化的血凝块颗粒,可于开始引流时引流较好,引流一段时间后颗粒脱落堵塞引流管[4]导致引流不彻底。
3.1.2 脑萎缩、脑复位不良。CSDH以老年人为多,老年人脑萎缩相对严重,血肿压迫时间长、量大,引流后患者脑组织顺应性差,在长期压迫后不能及时复位、膨胀困难。
3.1.3引流管位置过低。对于血肿量大、广泛的,如果引流管引流位置较低,当引出部分血肿后,脑组织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压迫引流管,导致引流不畅,不能完全引出血肿。
3.1.4术后液体量补充不足。很多老年人术后不能主动进水或者进水量少。并且老年人多数心脏功能较差,静脉补液需要缓慢、补液量少,导致脑复位不良。
3.2 措施
3.2.1 手术时机:对于颅脑CT上血肿密度较高者尽量延迟手术,等到血肿机化完全后再行手术。但是CSDH患者来诊时多数症状较为严重,对于手术推迟时间多数患者不适合。
3.2.2术中操作:钻孔引流位置选择上尽量位于血肿高位。术中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尽量将局部絮状的凝血块及含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冲出,这个过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很多病人术后认为冲洗干净,但是术后仍有陈旧性血凝块引出。
3.2.3 术后管理:术后嘱患者多饮水,不用降颅压药物,如果可能的话静脉多补充生理盐水。尽快帮助患者脑复位。
3.2.4术后血肿腔生理盐水+尿激酶注射。对于术后复查颅脑CT血肿密度较高者,考虑为血凝块者可考虑予以生理盐水+尿激酶冲洗。我们尝试过每次注射尿激酶1-3万U,发现效果相差不大,为减少并发症建议每次注射尿激酶1万U。注射尿激酶每日一次,连续注射3-5天。注射同时注意引流液性状,注意再出血发生。
总之,我们的临床资料显示:患者的年龄、血肿的密度、血肿量与手术部位与术后引流不彻底密切相关,通过手术时机、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及血肿腔注射尿激酶等方法可以减少引流不完全发生,防止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3-234.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336-338.
[3]LegaBC,Danish SF,MalhotraNR,etal.Choosing the bset operation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a decision analysis[J].J Neurosurg,2010,113(3):615-621.
钻孔置管引流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 女12例, 年龄55~81岁, 中位年龄68.4岁, 发病距手术时间3~47h, 平均14.1h。来院时格拉斯格昏迷评分 (GCS) , 3~5分1例, 6~7分7例, 8~15分25例;头颅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脑萎缩现象, 基底节出血20例, 脑叶出血5例, 丘脑出血8例;出血量30~60ml 17例, 60~80ml 11例, >80ml 5例, 破入脑室13例。
1.2 手术方法
在CT定位下, 避开颅脑重要功能区取距血肿表面最近部位头皮直切口长3~5cm, 直至颅骨, 钻孔后十字切开硬脑膜, 置12号或14号硅胶尿管, 侧孔位于血肿腔正中, 抽吸血中组织减压, 一般量为血肿量1/3~1/2, 固定引流管。若脑室内有血肿, 同时于健侧脑室置管引流脑脊液。术后复查CT, 调整引流管深度使引流管侧孔位于血肿腔正中, 酌情应用尿激酶减少残余血肿。
2结果
本组病例, 术后再出血8例, 其中4例二次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 恢复良好9例中残17例, 重残5例, 死亡2例。
3讨论
钻孔置管引流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43~75岁,平均59岁。其中结核性心包炎合并大量心包积液10例,肿瘤合并大量心包积液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大量心包积液1例。临床表现显著的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心动过速,不能平卧位,奇脉等一系列心包填塞症状。
仪器:使用VVD3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MHz,选择左室长轴,左室短轴,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
方法:所有经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诊断的大量心包积液,临床出现心包填塞症状,即可在超声引导下,患者取平卧位或仰卧位,床头抬高45°,行心包穿刺。12例行心尖部,主要是积液量较多区域,同时测量皮肤与心包壁层之间的距离,掌握进针的深度;2例经剑突下心包穿刺术,术中及术后进行超声观察。
结果
本组均1次穿刺成功,成功率100%,均未出现心肌及其他脏器损伤。穿刺过程中,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抽液后均有不同程度心率下降。11例穿刺一次性成功,3例留置导管24小时后拔出。抽液前声像图所显示的右室游离壁前方、左室后壁心包腔内包绕的环状液性暗区的宽度2.1~3.6cm,抽液后心包积液量均显著减少或消失,心包填塞症状均很快控制。
讨论
心包填塞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正常人心包腔内有15~50ml液体,心包内压为零或负数。当液体积聚,导致心包腔内压力增高,如果限制了心脏的舒张期充盈,导致每搏排出量降低,收縮期血压因心搏出量减少而下降。同时,心包内压力增高也影响血液回流到右心,使静脉压上升,可引起急性循环衰竭,进而导致心脏骤停,危及患者生命。传统的心包穿刺方法易发生血气胸、心肌或冠状动脉损伤及迷走神经反应等并发症,且需要反复穿刺抽液。超声定位下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间断或一次性抽吸治疗,能准确的确定穿刺的部位、方向,选择进与行的深度,观察心包积液量的多少。同时,能避免穿刺的盲目性,迅速有效地缓解心包填塞症状,成功率高,无需反复穿刺,减少患者痛苦,避免了常规穿刺下易出现的多种并发症。故认为本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替代传统的穿刺方法。
钻孔置管引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9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24例, 年龄36~69岁, 平均 (51.6±11.6) 岁, 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8例, 丘脑出血22例, 脑干出血9例。在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协议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平均 (53.7±10.2) 岁, GCS评分 (9.9±1.6) 分, 脑出血量 (21.2±6.5) ml。对照组24例, 男12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52.3±11.9) 岁, GCS评分 (10.1±1.2) 分, 脑出血量为 (22.4±5.5) ml。所有患者入院时经CT和MRI确诊, 均在6 h内进行手术, 排除患者心、肺、肝、肾功能不正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方法。全麻下打开硬脑膜并止血, 再穿刺并安装引流管, 术后第2天开始经引流管注入1万IU尿激酶并夹闭引流管, 2 h后开放引流管并引流, 2~3次/d。此外治疗组患者在侧脑室引流术24 h后再在局麻下运用硬膜外套管针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 后接麻醉导管再连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量控制在150~350 ml/d, 每小时不超过15 ml。对照组单纯采用侧脑室穿刺进行外引流, 同时使用与治疗组相同剂量的尿激酶。两组患者在术后需密切监视患者的血压、电解质等一般情况, 并使用适当的脱水剂、神经营养类药物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在引流后CT检查已无明显积血, 引流脑脊液澄清以及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后可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5、7、10、15天分别行CT扫描观察患者血肿清除情况。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联合格拉斯哥 (GOS) 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以GOS评分为1分, 死亡;评分为2分, 植物状态;评分为3分, 重残, 即不能独立自主生活;评分为4分, 轻残, 即能独立自主生活, 但无法参加工作或学习等社会活动;评分为5分, 恢复良好, 除独立自主生活以外能无障碍参加社会活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肿清除情况
治疗组血肿清除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822, P=0.022<0.05) 。治疗组淤血清除率最高为第5天, 共计14例 (56.00%)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71, P=0.027<0.05) 。对照组患者淤血清除主要在治疗后第7天, 共计12例 (50.00%) , 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93, P<0.01) 。治疗后第10、15天, 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者治疗恢复良好共计10例 (40.00%) , 对照组恢复良好1例 (4.1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31, P=0.003<0.01)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残分别为11例、2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重残分别2例、8例, 植物状态分别1例、6例,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死亡1例, 对照组死亡7例,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984, P=0.046<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本研究治疗组脑出血患者采用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 结果表明, 治疗组患者血肿清除平均时间为 (5.26±1.37) d, 明显短于照组的 (8.43±1.58) d。长远疗效评价显示, 治疗组患者治疗恢复良好率为40.00%, 对照组仅为4.17%。郑吉等[5]研究也指出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能够有效保持颅内压的稳定, 并能迅速清除淤血。国内外研究也表明腰大池外引流有满意的疗效[6,7]。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1例, 而对照组死亡7例。较高的死亡率可能与脑出血本身死亡率较高有关, 再有可能与引流量和引流速度控制有关。文献[8]报道指出, 侧脑室外引流较易导致引流过度而导致蛛网膜下强塌陷和脑积水。因此在引流过程中要根据患者情况掌握尿激酶的用量和引流的速度与量, 并密切监视患者的血压, 等一般情况。综上所述, 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对脑出血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浩, 刘文科, 王昆, 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 (8) :764-767.
[2]吴铁军, 张延平, 徐伟, 等.高血压且脑出血破入脑室致中心疝的提前干预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 (11) :1170-1172.
[3]周国俊, 刘红朝, 李俊.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9) :936-939.
[4]陈国坚, 卢智, 肖仁, 等.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6) :163-164.
[5]郑吉, 石建宇, 万玉麟.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4) :408-409.
[6]Munch E C, Bauhul C, Horn P, et al.Therapy of malignanl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by controlled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J].CritCare-Med, 2001, 29 (5) :976-981.
[7]黄清海, 刘建民, 许奕, 等.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性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初步观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1, 22 (8) :784-786.
钻孔置管引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地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中, 男性42例, 女性38例, 年龄为22~38岁, 平均 (28.2±8.1) 岁。全部患者均在哺乳期, 且乳房都有红、肿、热、痛表现, 局部存在明显的波动感及压痛感, 察觉症状时间为4~12 d, 均经B超检查被确诊为乳腺脓肿, 脓肿直径为4~9 cm。依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依照患者脓肿部位采用乳房下皱襞、乳晕旁及放射状切口, 切口大小为2~5 cm, 通过弯止血钳钝性将其打开且置入脓腔, 对脓液进行引流处理。采用食指钝性对脓腔进行打开分隔处理, 确保脓腔变成单腔。此外, 还需要采用干纱布进行擦拭, 并将碘伏纱条放置其中, 实施填塞引流处理, 术后第2天开始换药, 一直到脓腔彻底愈合为止。
研究组患者给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方法治疗。患者保持平卧位, 手术前依照波动感确定切口位置以及脓腔大小, 若无法确定则需要通过B超进行定位。麻醉方式选择局部麻醉, 且肌注50 m L杜冷丁, 全部患者都在手术前给予鲁米那针实施镇静及预防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等。确定切口位置后, 行长度为1~1.5 cm的切口, 再通过血管钳将乳腺组织及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直达脓腔部位[2]。将一次性吸痰管 (远端提前剪开3~4个侧孔) 插入脓腔, 同时将庆大霉素、双氧水以及生理盐水注入其中, 对脓腔进行反复冲洗, 直到脓液完全冲洗干净且无粘稠物为止。此外, 还需要在切口位置放置固定引流管, 外接负引流盒, 最后实施切口缝合处理, 并在切口外覆盖无菌敷料以防止漏气。完成手术后, 嘱家属时常挤压引流管, 以防止发生引流管堵塞的情况[3]。同时, 还应该采用头孢类抗生素实施抗感染治疗, 且依照脓液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此外, 还需要每天冲洗脓腔, 仔细观察冲洗液, 若清洗液慢慢清澈, 经显微镜显示未见脓细胞, 则认为已经无感染, 且脓液已经完全清除, 此时则可以将引流管拔出, 等待自行恢复。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经过临床治疗后, 对两组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一般分成3个等级。其中, 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且乳房红、肿、热、痛表现完全消失, 局部无明显的波动感及压痛感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且乳房红、肿、热、痛表现有所缓解, 局部无明显的波动感及压痛感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后, 对两组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中, 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乳腺脓肿常见于产后3周的哺乳期妇女, 大多数由于乳汁在乳房内出现淤积, 细菌通过乳头进入后迅速繁殖而导致发生急性乳腺炎, 若早期没有及时地给予处理则容易形成乳腺脓肿。乳腺脓肿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乳房局部红、肿、热、痛, 且局部有波动感[4]。现阶段, 临床中治疗乳腺疾病的原则主要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 尽可能保全乳腺功能, 且还应该保持乳房形态及乳头乳晕的完整性, 确保术后不会对女性形态美产生影响。以往临床中常常选择大切口手术引流的手段治疗乳腺脓肿, 尽管此种手段疗效确切, 但是有术后瘢痕明显、换药频繁、手术切口大、疼痛剧烈、并发症多及术后渗液多等弊端, 且术后影响母乳喂养, 患者难以接受[5]。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术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完善了传统治疗手段的弊端, 其具有术后恢复快、术后愈合瘢痕小、创口小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 且不会存在乳房变形的情况;冲洗换药更加简单便利, 降低了患者痛苦, 且几乎不会对女性乳房的整体形态产生影响, 患者更易于接受, 能确保患者尽早恢复健康[6]。
本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 本组中40例乳腺脓肿患者手术都获得圆满成功。患者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9 d;平均拔管时间为6 d;患者白细胞在术后1个星期均降低到正常水平, 且发热患者在手术后2~4 d均降低到正常体温。此外, 全部患者在术后都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及不适感, 恢复良好, 且伤口没有对乳房美观性产生影响, 患者对于手术结果也较为满意, 术后生活质量良好。
综上所述, 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方法应用在乳腺脓肿患者治疗中具有着术后恢复快、创口小及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弥补传统治疗手段存在的不足, 且几乎不会对女性乳房的整体形态产生影响, 患者更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方法应用在乳腺脓肿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脓肿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 研究组给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方法应用在乳腺脓肿患者治疗中具有恢复快、创口小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弥补传统治疗手段存在的不足, 且几乎不会对女性乳房的整体形态产生影响, 使患者更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腺脓肿,置管冲洗负压引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洁, 高雅军, 高海凤, 等.脓腔置管冲洗与切开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 (4) :354-355.
[2]吴勤, 王鹏巨, 吕润华, 等.不同负压影响引流效果的模拟实验及临床观察[J].护理学报, 1996, 3 (1) :3-4.
[3]陈少全, 王烈, 邹忠东, 等.粘贴式负压冲吸器在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治疗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 (5) :241-242.
[4]刘学红, 赵桂琴, 王秀云, 等.1例自体脂肪注射隆乳术后脓肿患者的闭式灌洗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05-906.
[5]杨平林, 贺西京, 李浩鹏, 等.清创术后持续灌洗加负压封闭吸引引流治疗顽固性软组织及骨与关节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 2010, 23 (1) :1-4.
钻孔置管引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之间收录治疗的38例乳腺脓肿患者,其中所有的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确诊,并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19例患者,患者的年龄为22~43岁(平均年龄为27.4±3.4岁),其中初产妇患者有11例,经产妇有8例;而对照组有19例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9~42岁(平均年龄为28.5±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我院收录的38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9例患者采取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19例患者主要采取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然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例如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度以及术后哺乳情况等。
1.2.1 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技术
其具体的操作为:首先,需要在针孔处进行切开1cm左右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使患者的脓腔转变成一个单腔,然后在乳腔镜下清除脓腔坏死组织及部分坏死的脓腔囊壁。用纱布进行擦拭,并在脓腔底部放置塑料的冲洗管,最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另取一个塑料管,其目的是进行引流的操作。
1.2.2 脓肿切开引流技术
这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首先,需要沿者需要切开的切口进行切开4cm左右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对脓液进行引流,并将患者的脓腔和组织进行分离。同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对脓腔的擦拭,并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需要覆盖无菌的敷料[2]。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要短,比较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患者的治疗中疼痛的评分也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其中两组的数据分析见表1。
2.2 并发症分析
两组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任何的不适,且术后均无任何的并发症发生,两组的比较无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脓肿主要是发生于哺乳期的妇女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切开引流技术,一般这种技术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性比较大,而且给患者进行换药的过程中相对困难,后期的伤口愈合也比较困难,并且对母乳的喂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治疗方法则很难达到患者的满意效果,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乳腺脓肿的治疗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技术在该病中得到了应用,而且这种技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最重要的是该方法操作简单,对患者的伤害性小,减轻患者因为传统方法治疗换药的痛苦,这种方法受到了患者的欢迎[3]。
通过本次的实验表明,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采取这种方法治疗需要选取合适的治疗时间效果更佳。另外在治疗中需要注意拔管时间,一般在患者的基本症状有所改变,且整个的身体体温也逐渐的恢复正常,并且能够稳定3d左右,一般即可拔管,临床治疗中大多数的患者一般在5~7d的时间即可拔管[4]。
因此,采取脓腔置管冲洗引流治疗乳腺脓肿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患者治疗过程疼痛感明显比传统的治疗方法减轻,最重要的是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为患者的康复奠定较好的基础。该方法操作简单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贵瑾, 柳韡.乳腺疾病普查的临床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1 (16) :546-547.
[2]刘祚国.乳腺导管扩张症手术治疗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6, 14 (17) :747-748.
[3]张斌.乳腺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对比[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6) :458.
钻孔置管引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53例, 男性35例, 女性18例, 年龄15~76岁, 平均年龄38岁。本组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 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30例, 高空坠落12例, 打击8例, 其他3例。该组患者脑脊液漏持续时间3~14d, 伤后立刻或数天出现脑脊液耳漏或鼻漏, 鼻漏36例, 耳漏15例, 鼻漏耳漏同时存在2例。伴有外耳道、鼻道流血20例, 眶周、乳突部淤血23例, 贝氏征 (battle征) 12例, 颅内积气8例。伤后24h内出现脑脊液漏42例, 伤后2~7d出现10例, 并发脑膜炎1例。该组患者中首期采用药物治疗, 经3d治疗后, 治愈17例, 脑脊液无减少的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3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组
采取减少脑脊液漏液和降低颅内压的措施, 具体方法为:患者严格静卧, 采取头高位, 10°~20°, 给予缓泻剂, 以预防便秘与用力排便。此外, 给予乙酰唑胺250mg, 3次/d。
1.2.2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组
患者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取腰3~4椎间隙或2~3椎间隙为穿刺点, 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 用17G常规硬膜外穿刺针, 进针5~6cm, 有脑脊液流出, 用18号麻醉用硬脊膜外套管针穿刺入蛛网膜下腔间隙内腰骶方向, 通过针芯向腰骶方向置入F8号硬脊膜外麻醉导管, 一旦导管头端已穿过针尖就不应将导管从针中拔出, 否则会切断导管而无法取出, 深度10~12cm, 边推进引流管边拨出穿刺针使脑脊液呈流通状态, 胶布固定导管, 其中在蛛网膜下腔的深度为5~6cm, 拔除穿刺针, 固定引流管。引流管末端接导管连接器并与三通无菌引流袋连接, 引流袋悬挂在床旁, 高度根据每日引流量的多少进行调节, 穿刺点每日消毒, 每日引流量以300m L左右, 以不超过500m L/d为限量, 引流时间一般在7d以内。脑脊液漏停止夹闭引管24h后, 再未见脑脊液漏发生则可拔除引流管。引流期间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 若脑脊液检查发现有颅内感染, 可通过引流管三通接头进行椎管内注射有效抗生素, 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每日更换引流瓶。
注:*两组相比, P<0.05
1.3 观察项目及治愈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愈例数, 治愈时间, 以及并发症进行严格记录。治愈标准为[2]:鼻漏或耳漏消失, 患者意识障碍改善, 头痛减轻, 脑脊液由红色或黄色逐渐变为无色清亮, CT见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积血消失或基本消失, 颈项强直消失。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腰大池置管组患者, 34例治愈, 治愈率为94.4% (34/36) , 见效时间为 (8.9±1.1) d, 2例患者引流开始出现低颅压症, 经升高引流症状消失, 无颅内感染和严重并发症, 随访3~12个月, 未见复发;药物治疗组17例治愈, 治愈率为85.0% (17/20) , 3例无效转腰大池置管治疗, 见效时间为 (12.3±1.5) d, 2例出现颅内感染, 2例出现高热。随访3~12个月, 2例复发 (表1) 。
3 讨论
脑脊液漏会对脑脊液循环产生影响, 继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外伤性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首选是保守治疗, 经药物治疗3d后仍有脑脊液漏的采用腰椎穿刺治疗[3]。本文中实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 穿刺简单, 避免了要穿损伤, 可根据颅内压的变化引流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平稳快速。结果表明, 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引流疗效显著, 其相比于药物治疗, 见效快, 复发少, 并发症少,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国平, 黄思庆, 惠旭等.289例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的临床总结[J].华西医学, 2000, 15 (1) :53-54.
[2]黄琦, 蒋晓星, 王伟民.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的临床应用及现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12) :571-573.
钻孔置管引流 篇9
【关键词】 上颌窦穿刺置管引流冲洗 小儿 慢性鼻窦炎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 76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23-01
小儿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上颌窦最多见,容易导致患儿出现纳差、记忆力下降、头痛和流涕等一系列状况[1],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为了加强对小儿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本组研究对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20例慢性鼻窦炎患儿采取上颌窦穿刺置管引流冲洗和一系列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會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1~2013年收治的小儿慢性鼻窦炎采取上颌窦穿刺置管冲洗给药治疗的有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6-14岁,平均11.2岁;左侧5例,右侧7例,双侧8例;病程4月-2年,平均1.4年;患儿均为单侧或双侧上颌窦炎,穿刺前经相关临床检查、鼻部CT诊断并确诊,无手术禁忌证窦内置管采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导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儿取坐位,在鼻内镜下以1%麻黄素加1%丁卡因棉片置于中鼻道粘膜,开放窦口;以1%麻黄素加1%丁卡因棉片置于距离下鼻甲前端约1.0cm下鼻甲附着处(此处骨质较薄),进行表面麻醉,为求麻醉效果,可重复麻醉1-2次,每次10-20分钟;麻醉成功后,持穿刺针于下鼻道常规穿刺点刺入至有落空感,确认进入窦腔,用50ml注射器抽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数次,至到冲洗液清亮,无脓液为止,冲洗结束注入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各1支;取长约20cm的一次性无菌腰麻管自穿刺针芯置入窦腔并用手固定,将穿刺针循腰麻管缓慢退出,置管留于鼻外约5cm,用手术切口保护膜粘贴于同侧面部皮肤上,管口以无菌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日遵医嘱用50ml无菌注射器抽取0.9%NS反复冲洗窦腔数次,至冲洗液清亮为此,冲洗结束再注入庆大毒素和地塞米松各1支,一日两次,疗程3-7天;同时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1-2疗程后拔管。
1.2.2 护理干预
(1)术前护理:穿刺前常规完成抽血化验、心电图、胸片、鼻部CT检查,无手术禁忌症。术前1日沐浴,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做好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由于本组患者均为幼儿,对穿刺器械会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拒绝治疗,护士采用安慰性、激励性语言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通过为患儿讲故事、发放小礼物的形式来提高治疗依从性,树立治愈出院的信心,使患儿接受和主动配合治疗,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穿刺前需备好相关急救物品和药品,以便及时处理术中发生病情变化。(2)术中护理:在穿刺过程中指导患儿有规律深呼吸,减轻紧张情绪;可根据患儿兴趣、爱好与患儿聊天,转移注意力;可播放一些轻音乐,促使患儿尽量身心放松[2],能更好地配合穿刺。严密观察患儿脉搏、呼吸、血压、面色,如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情况,可让患儿平卧休息片刻,再进行穿刺;如出现意识丧失,可用力按压其人中穴可促进意识恢复。置管过程中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切勿乱动乱抓,以免置入窦腔的管道滑脱,致置管失败。(3)术后护理:术毕嘱患儿取半卧位休息,指导患儿尽量避免弯腰、擤鼻、咳嗽、打喷嚏,以免管道脱出增加穿刺痛苦。告知家属在给患儿洗脸时避免牵拉导致管道滑脱。遵医嘱每日冲洗窦腔2次,注意管道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本组18例患儿均穿刺置管一次成功,期间无管道滑脱情况,治愈拔管出院;仅2例穿刺时出现休克症状,发生率为3.23%;其中1例(1.61%)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经平卧休息数分钟缓解;1例(1.61%)发生晕厥,经平卧,按压人中等处理后在60s内恢复清醒。
2 结论
上颌窦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是近年来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穿刺过程中往往因患儿哭闹、不配合等情况导致穿刺置管失败,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是保障治疗成功的关键。在本组研究中,我科通过术前、术中耐心的心理疏导及术后全面、细致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有效降低了不利因素的发生,减轻了患儿治疗的痛苦,大大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洁,杨兴林.小儿慢性鼻窦炎50例穿刺置管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1,4(8B):38.
[2]关艳霞.上颌窦穿刺冲洗术治疗鼻窦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3):214.
钻孔置管引流 篇10
关键词:糖尿合并肝脓肿,置管引流,护理效果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不断的增多,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中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比较少见,这类患者目前来看发病率极高[1]。该院2013年5月一2014年5月期间收治了90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并对这90例患者进行置管引流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90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实验组45例患者,其中男患者有28例,女患者有17例,最高年龄为68岁,最低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为(57±6.32)岁;对照组45例患者,其中男患者为30例,女患者为15例,最高年龄为69岁,最低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55±2.13)岁。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上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45例患者在置管引流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药物的服用监督以及对患者的各项集体指标进行观察[2]。实验组的45例患者在置管引流期间实施全程的护理,其主要是对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进行护理。
手术前的护理可以分为四点:①对患者的心里进行护理,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能够对疾病以及手术内容都有具体的了解,并且不断的鼓励患者。②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机体的检查工作以及药物过敏实验等。③术前半小时患者将膀胱排空,指导患者进行在床上进行生理排泄的练习。④术前要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有效的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回到病房,让患者卧床休息24 h。在这期间要对患者的各项机体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对于患者术后的导管一定要固定好,确保引流管的畅通。护理人员要定时对穿刺手术的部位进行更换工作,每日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方面、药物使用方面都要进行护理,出院的时候要嘱咐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方面的注意[3]。
1.3 观察指标
经过两组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后,调查和统计患者接受护理服务后的舒适评分及疼痛评分。将分数值设置为0~10,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舒适程度越高,疼痛程度更高。
1.4 统计方法
以上两组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所得数据,均采取
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加以分析。最终统计结果P<0.05时,表示两组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相关数据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置管引流全程护理后的舒适评分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4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全程护理后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高发且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不断的加剧,其中对于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疾病最为常见。患此病的患者的抵抗力非常弱,其血糖的升高使得患者不断的感染病原。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深入中,置管引流不断的应用于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置管引流的过程中进行全程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的质量。在置管引流全过程的护理中主要对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在护理中对患者心里、饮食以及各方面进行护理,从而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以及保持患者健康的身体状况进行手术。
综上所述,该院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90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进行置管引流手术,对患者在置管引流中的治疗和护理进行分析。经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发现在经过置管引流全程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其护理的舒适评分及疼痛改善情况、术后的恢复的情况等各方面都明显由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进行置管引流期间实施全方位护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程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小习,祝茂仙.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置管引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9-91.
[2]王霞,张红瑾,门永忠,等.超声介入治疗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护理[J].重庆医学,2013,42(17):2052,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