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置管引流术

2024-09-27

腹腔置管引流术(共9篇)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1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常见临床表现。腹水的出现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大大降低其生活质量。终末期肝病患者中有75%以上患者以腹胀为主要主诉, 而其中顽固性腹水占肝硬化腹水的5%~10%[1]。顽固性腹水是指大量腹水持续在3个月以上。此类患者的血钠<130mmol/L, 尿钠<10mmol/L, 尿钠/尿钾<1, GFR及RPF均低于正常。以上情况提示患者对水、钠均不能耐受。顽固性腹水治疗不当, 可对心肺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并易引起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腔感染、电解质紊乱而危及患者生命。目前针对顽固性腹水, 临床上多采用排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腹水浓缩回输、静脉分流等方法治疗。目前有报道提示腹腔大量放腹水加静滴白蛋白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2], 但目前临床上有多种腹腔穿刺的引流方法, 针对采用何种穿刺方法、每次放液量多少仍存在争议。不同的腹腔放液方法对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效果及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的观察结果显示利用中心静脉置管套件行腹腔置管术进行持续性腹水引流取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放腹水方法。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住的难治性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 男性38例, 女性22例, 年龄40~68岁, 平均年龄55岁 (55.63±7.23) 岁。病史均在3年以上, 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检查、B超、腹部C T等。所有入选患者均无肝昏迷、感染、门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 无合并有糖尿病、肾病、肝癌、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

2 方法

2.1 分组及处理

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A组为利用中心静脉置管套件行腹腔置管持续放腹水组, 共28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9例, 平均年龄为53岁 (53.7±7.2) 岁。B组为常规方法行腹腔穿刺+放腹水治疗组, 共32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3例, 平均年龄为56岁 (55.9±6.1) 岁。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A组在无菌操作下, 使用中心静脉置管套件进行腹腔置管, 外接输血器后接负压引流袋。每日放腹水3000mL, 每次引流时间不少于5h (5.8±0.27) h。根据患者腹水多少引流5~10d。B组采用常规腹腔穿刺方法, 根据患者腹水情况进行多次常规腹腔穿刺+腹水引流术, 第1次不超过1500mL, 之后每次不超过2 5 0 0 m L。2组均给予护肝、利尿、补充白蛋白、限制水、钠等基础治疗。

2.2 观察指标

包括尿量、肝肾功能、电解质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白蛋白用量及临床疗效评价。

2.3 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

显效:腹胀症状明显减轻, 呼吸困难解除, 下肢浮肿消失, 一般情况明显好转, 食欲增加, 尿量增加到1000mL/24h以上, 停止治疗2周后查体, 腹水量在500 m L以内。有效:腹胀减轻, 呼吸困难减轻, 下肢浮肿消失, 一般情况好转, 食欲增加, 尿量增加到500/24~1000mL/24h, 停止治疗2周查体腹水量在500~1500mL以内。无效:腹胀及呼吸困难稍缓解, 下肢浮肿减轻, 一般情况好转, 食欲增加, 尿量增加到500mL以上, 停止治疗2周查体腹水量恢复到2000mL以上或达原来水平。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

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使用 (±s) 标示, 利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资料显示经中心置管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放腹水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达到85.7%, 明显高于常规放腹水治疗组的46.9% (表1) ,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2 实验室指标

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入院后第2天早7时至第3天早7时计算24h尿量。分别治疗10d后, 再次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 治疗后第10天清晨早7时至第11天清晨早7时计算24h尿量 (表2) 。

注:每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每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 2组之间治疗后比较P<0.05

3.3并发症及住院情况

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腔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病例数, 发现2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但A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花费明显低于B组 (表3) 。

3.4不良反应

在A组中, 有3例出现置管处疼痛, 给予伤口换药处理, 1d后缓解。1例并发腹腔感染者出现引流管堵塞, 重新置管后恢复通畅。B组中1例在抽腹水过程中出现心悸、头晕、出冷汗情况, 考虑与抽吸腹水过快及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有关。

4 讨论

顽固性腹水一般高发于终末期肝硬化患者, 可分为利尿剂耐受性和难治性腹水。前者定义为腹水难以消退或消退后, 由于对限钠和利尿剂治疗缺少反应, 而不能防止复发者。后者为腹水难以消退或消退后很快复发, 利尿剂治疗效果差。肝硬化患者一旦发生顽固性腹水, 治疗费用高, 且预后不良, 半年生存率低于50%[3]。虽然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肝移植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从而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但过高的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 以及肝源的限制, 使得大规模开展肝移植存在很大难度。而经皮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 (TIPS) 虽可明显减低门静脉压力, 减少腹水的生成, 但与排放腹水相比, 并不能提高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生存率。而且TIPS术后易诱发肝性脑病, 故不作为难治性腹水的首选治疗方案。因此, 寻求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炎, 陈亚蓓, 陶荣芳.全腹腔穿刺放液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 2004, 24 (8) :473~475.

[2]崔淑萍.腹腔大量放腹水加静滴白蛋白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40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8 (37) :1069~1071.

[3]Rinal A, Garcia-Tsao G, Navasa M, et al.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J].Hepatology, 2000, 32:142~153.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2

【关键词】 彩超;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胆道梗阻;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58-01

胆道梗阻性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狭窄或闭塞所致,严重会形恶性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阻性黄疸不易采取手术的患者,梗阻所致黄疸进行性加重,可引起全身的病理生理学反应,包括内毒素血症、免疫功能降低、肠道菌群移位所致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对于阻塞性黄疸患者现临床上已广泛推广使用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此技术属于一种微创的诊疗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改善、降低胆道内压力、降低血清胆红素,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将我科2011-2012年开展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科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PTCD的患者43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2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5岁。其中单纯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患者28例,胰腺癌3例,原发性肝癌5例,胆管癌11例。

1.2 临床表现 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加重,腹胀、消瘦、皮肤瘙痒、尿颜色为深黄色、血清总胆红素高,彩超下检查肝内外胆管有明显扩张。

1.3 方法 术前遵医嘱做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血凝四项、肝功、肾功、心电图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术前三天,肌肉注射维生素K1。对患者进行手术告知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仪器使彩超诊断仪,超声医生配合详细检查,确实胆管的扩张程度,避开周围血管,选择适当的进针路径做好穿刺点标记[2]。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碘伏常规消毒术野皮肤,进行铺无菌洞巾,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直至患者不感觉周围疼痛为宜。术者使用破皮针在穿刺点破皮后,利于彩超引导下术者将一次性16G的PTC软套管针经皮、经肝准确刺入扩张的胆管内,确定在胆管内后拔出针芯,见有胆汁流出,术者将导丝置穿刺针送入肝内胆管内处,之后拔出PTC针管,并将引流管沿导丝送入到肝内胆管处,送到一定位置将导丝拔出,见有胆汁从引流管流出,将引流管缝合固定,引流管末端接引流袋。整个穿刺置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4 结果 本组43例胆道梗阻的患者,在彩超引导下PTCD均一次性成功,术后临床观察患者胆道梗阻症状有所改善,并无并发症发生,定期进行临床检查、肝功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病情好转,最终均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缺乏对PTCD的认识,面对疾病的日益加重的痛苦,多数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的等心理特点,有些患者甚至拒绝治疗与护理。护士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了解患者以及家属对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治疗措施以及护理等方面了解的程度,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告知手术前准备以及术中配合和术后相关治疗与护理的准确信息。护士尤其要对老年患者更加细心的照顾,耐心细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术中护理 在患者实施PTCD时护理人员要密切与医生进行配合,严格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准确的传递手术中所需的用物。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腹痛加重等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必要的护理措施。

2.3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腹部体与症状,了解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对于术前发生休克的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3]。保持引流管妥善固定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按照患者的病情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测量生命体征。

2.4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发生扭曲、打折、受压,引流袋低于引流口水平,保持引流管通畅并防止逆流感染,在患者活动或翻身时应先将引流袋放到合适的位置,避免造成牵拉脱出。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腹部症状情况,保持引流口处皮肤清洁干燥,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按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及时更换穿刺点的无菌敷料,定期更换引流袋,避免感染发生。

2.5 拔管指征 术后两周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以消退;检查血常规、血清黄疸指证正常,肝功恢复正常水平,引流液减少至200ml/d,引流液呈黄色清亮无沉渣;彩超下检查证实无胆管狭窄、异物且通畅良好;试夹管24-36h以上无不是症状,可考虑拔管[4]

2.6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休息习惯,宜选择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多食软食易于消化,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餐前饭后洗手,水果要彻底清洗后在食用。出院后注意观察有无腹部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 小 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超声诊断与介入性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超声引导下PTCD技术在肝胆外科疾病的治疗中较为常见,此项技术具有定位准确、实时显示、手术成功率高、带给患者损伤性小、不会造成其他脏器损伤、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等此项技术治疗。为了更好地配合PTCD治疗工作的开展,在护理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以适应超声介入治疗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魏红,刘艳华.超声引导下PTCD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9):519.

[2] 王丽.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术的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2011,4(7):34.

[3] 石金林.80岁以上老年胆石症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2(4):58.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接受腹腔穿刺或手术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60例, 包括36例接受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者 (设为观察组) 和24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者 (设为对照组) 。观察组包括男22例、女14例, 年龄为24~72岁, 平均年龄为 (48.91±12.66) 岁, 包括急性液体积聚11例、胰腺脓肿17例、胰腺假性囊肿8例。对照组包括男13例、女11例, 年龄为23~72岁, 平均年龄为 (47.65±13.08) 岁;原发病包括急性液体积聚7例、胰腺脓肿11例、胰腺假性囊肿6例。该组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禁食水、心电监护、吸氧、胃肠减压、静脉输液, 快速补充血容量、抑制胰腺外分泌功能、抗感染及促进胃肠功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腹腔穿刺置管引流, 具体方法如下。

1.2.1 物品准备

影像监视设备包括CT机、B超机;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包 (环氧乙烷灭菌) 内含:留置引流导管、内芯、连接管、固定夹、固定贴膜、开皮刀、非吸收性外科缝线 (带针) 、中单、孔巾;无菌手套;引流袋;5 m L无菌注射器;利多卡因;络合碘消毒液。需冲洗者准备无菌剪刀、连接管、冲洗药液、无菌贴膜、0#针头。

1.2.2 操作方法

首先行CT或B超了解液体积聚的部位距皮肤距离、范围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设计好安全的穿刺路径, 于皮肤选定穿刺点并作标记。打开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包, 戴无菌手套, 严格消毒铺巾后, 于穿刺点局麻, 据选用穿刺管径用开皮刀切开皮肤约1~1.5 cm至皮下, 使用带内芯穿刺引流导管自皮肤切开处按预定方向穿刺, 穿刺到位后可见腹腔内积液回流至引流导管, 推出部分内芯, 再送管约3~5 cm, 拔出内芯。使用固定夹及缝线将导管固定于皮肤后贴膜覆盖。对于需冲洗者, 在距皮肤约10~15 cm处用10#针头在引流导管上打一侧孔, 用无菌剪刀剪断连接管一头, 并修剪为斜面, 测量侧孔至引流管前端的距离, 将连接管斜面端自侧孔置入引流管内, 使斜面与引流管前端相平。侧孔处无菌贴膜覆盖以固定。连接管接冲洗药液即可开始冲洗。CT引导穿刺过程中, 可多次扫描以保证穿刺径路准确, 术毕复查CT或B超确定引流管位置。

对于积液性质粘稠或为脓性者, 尽量用较大的引流管 (14~16 F, 甚至18~20 F) , 且术后可接负压吸引, 并注意经常冲洗引流管以保持其畅通, 如引流管经常被坏死组织阻塞, 可重复以上穿刺操作。穿刺引流期间, 应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 观察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上的变化。如体温、血象恢复正常, 脓腔基本消失, 每日引流液量<10 m L, 可考虑拔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腹痛症状消失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及住院天数, 并比较分析两组的继发腹腔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见表1,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82及-10.194, P<0.05) , 而对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14及-0.405, P>0.05) 。观察组有2例腹腔穿刺效果不满意, 转为手术治疗, 获得治愈, 不纳入比较分析。

2.2 继发腹腔感染情况

术后出现继发腹腔感染情况为:观察组2例 (5.8%) , 对照组7例 (29.2%) , 观察组继发腹腔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25, P<0.05) 。

2.3 病死率

观察组救治无效死亡1例 (2.9%) , 对照组死亡4例 (16.7%) , 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71, P<0.05) 。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的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向下[7], 采取经皮穿刺抽吸及置管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一些积液积脓等并发症进行处理[8,9,10], 以达迅速治疗的目的。为了探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重症胰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该组采用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进行早期腹腔穿刺;此类穿刺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 穿刺可在CT片指示下床旁完成穿刺, 也可在B超引导下完成, 适用于病情危重, 不宜搬动的病人。也可在CT室内CT引导下穿刺。 (2) 各种方法穿刺成功率高;损伤小, 既能引流坏死组织, 又避免了外科手术的手术创伤。 (2) 出血、损伤周围组织等并发症出现极少; (3) 局麻下操作, 病人耐受性好, 可多根放置;且引流管管径较粗, 质地适中, 不易压瘪, 引流效果好。 (4) 对于局部感染重的病人, 可在该引流管内放置内套管进行冲洗。遇到引流管堵塞床旁更换简单易行。该组针对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者 (观察组) 和传统手术治疗者 (对照组) , 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为 (11.4±5.2) d及 (22.1±7.5) d, 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19.3±6.8) d及 (33.9±11.2) d (t=-4.082及-10.194, P<0.05) ;且观察组继发腹腔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5.8%及2.9%,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2%及16.7% (χ2=11.225及6.971, P<0.05) 。詹苏东等[11]研究中, 将40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腹腔高压患者, 分为发病早期未行腹腔穿刺引流减压组及发病早期行腹腔穿刺引流减压组, 结果发现, 早期腹腔穿刺引流可以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腹腔高压患者的腹腔内压力, 同时可以减少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开腹减压手术率与早期死亡率。该研究的结果符合文献报道。可见,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能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促进其康复, 且明显降低继发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获得如此疗效, 该研究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 早期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可对胰及胰周炎性病变起到“减压”的作用, 并且富含胰酶及坏死组织分解产物的积液被引流, 从而减少毒性物质入血, 可改善全身中毒症状。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后往往病人的全身症状缓解, 局部的胀痛、压痛减轻。故认为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可以作为胰周积液病人的首选治疗[10], 如果失败再行手术。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组织坏死较广泛而可引流的积液不多, 建议对这类病例优先考虑手术治疗。该组数据还显示,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处理继发腹腔感染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研究的经验是强调反复穿刺, 多管引流, 延长引流时间。 (2) 对于胰腺脓肿的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 成功率较高[12], 几乎可取代传统手术引流, 作为首次治疗胰腺脓肿的好方法。关于经皮穿刺引流对胰腺脓肿的疗效尚存在争议, 其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学者并未把胰周液体积聚或假性胰腺囊肿继发感染, 以及胰腺坏死感染与胰腺脓肿在临床上截然分开, 而这几种并发症的治疗侧重与预后有一定差别, 该研究认为, 对于诊断确切的胰腺脓肿, 尤其是单发和无明显分隔的脓肿, 如以液体成分为主, 穿刺引流应是有效、安全的措施。 (3) 对于胰腺假性囊肿的腹腔穿刺置管引流, 文献报道其成功率约在70%~100%之间。我们认为需要引流的胰腺假性囊肿可首选穿刺引流, 因为这种方法创伤小、费用低、安全性好。但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前, 应行ERCP检查了解胰管系统有无病变以及囊肿与胰管系统的交通关系, 如果胰管系统正常且囊肿不与其相通,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多能成功, 如胰管存在梗阻因素如狭窄、结石, 囊肿又与胰管存在沟通者, 穿刺引流效果差, 常历时数周至数月后方可拔管, 对此需要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重症胰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2年5月—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接受腹腔穿刺或手术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58例, 其中34例接受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者 (设为观察组) 和24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者 (设为对照组) ,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t=-4.082及-10.194, P<0.05) ;且观察组继发腹腔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11.225及6.971, P<0.05) ;观察组救治无效死亡1例 (2.9%) , 对照组死亡4例 (16.7%) , 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6.971, P<0.05) 。结论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能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明显降低继发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早期,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重症急性胰腺炎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 (轻型) 48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14) :307.

[2]李顺君, 左明, 王方建.血清淀粉酶、血脂肪酶、尿淀粉酶、尿胰蛋白酶原-Ⅱ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6) :161-163.

[3]吕培华.早期应用培菲康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9) :17-20.

[4]万仕里.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27) :116-117.

[5]张志功, 耿小平.急性重症胰腺炎行阶梯式腹腔穿刺治疗的选择与实施[J].肝胆外科杂志, 2013 (3) :223-226.

[6]邹伟清, 吴建维, 林丽嫚, 等.早期腹腔穿刺置管灌洗引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2) :151-153.

[7]李军, 裘敏剑, 胡红杰.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辅助治疗中的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 2012, 17 (6) :778-779.

[8]胡轩, 孙运波, 方巍.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腹腔穿刺引流前后腹内压及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 (10) :2907-2908.

[9]王方明, 李浩, 厉鸥.早期B超引导穿刺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周积液21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 (5) :911-913.

[10]林志金.彩超引导穿刺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胰周积液16例临床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9, 14 (3) :195-196.

[11]詹苏东, 彭涛, 陶京, 等.早期腹腔穿刺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9) :717-720.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4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患者;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79-02

梗阻性黄疸指的是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害而且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的黏膜发黄。治疗方法就是对患者的胆汁进行引流,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如果不能及时的将胆汁引流出来,会使患者的肝功能出现衰竭的现象,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是一种治疗该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研究,有57例患者为男性,有4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最小的为46岁,年龄最大的有8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3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了皮肤发患者的现象,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要求患者选择左侧的卧位或者仰卧的位置,对患者进行超声探查,对胆道梗阻的位置进行观察,同时判断胆道梗阻出现的原因,认真观察胆管的扩张程度,还有左右两侧的胆管是否处于相通的状态,对胆管进行相应的对比,挑选其中管径较粗而且走径较直的胆管,将其当作穿刺靶。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之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消毒,然后进行麻醉,采用是利多卡因这种药物,待患者的麻醉起效后,使用超声引导的技术,对患者的胆管中置入适当的引流管,与体外的引流管进行良好的连接,待引流管能够进行通畅的引流后,将其进行严格的固定。护理人员每天都对患者进行引流量的记录,在患者手术结束后的第三天、第五天和第十天进行肝功的检查。

1.3治疗标准治疗显效:在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疸指标明显的下降,胆管的扩张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治疗有效:患者的肝功能趋于正常,黄疸的指标有所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治疗无效:患者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2结果

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一共有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显效64例,治疗有效38例,治疗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9%,治疗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对胆管进行过度的压迫,使胆管的内径较为狭窄,从而使得胆汁不能正常的排除来,胆汁长时间的聚集在胆管中,增加内部的压力,使得胆管的梗塞端出现扩张的现象,血清中出现了大量的胆红素,造成患者的皮肤出现发黄的现象[1]。梗阻性黄疸有良性和恶性两种情况,对于恶性的梗阻性黄疸较为难治,因此对这种疾病要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治疗。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就是将体内的胆汁引流到体外,使梗阻的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胆道的感染情况得到一定的减轻,使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能够将胆汁较好的引流出来,但是操作过于复杂而且医疗风险高,但在超声引导的情况下,明显的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提高了患者手术的成功率。由于超声的图像像素较高,能够使图像清晰的显现出来,所以在穿刺的时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为准确的位置[2]。而且在穿刺针的操作过程中能够避免对患者大血管的损伤。在进行手术的时候首先对患者右侧的胆管实施手术,能有效的防止对门静脉造成误伤,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的难度,如果行针失败可以对左侧的胆管进行操作[3]。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势除了降低手术的难度,还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并发症,在过去的治疗方法中,在手术后患者会出现较大程度的疼痛,腹膜炎等一些严重,但该种手术方法,患者在手术后24小时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局部疼痛,但经过相应的处理后,能够有效的消除,而且该种方法因为是微创性手术,所以只要在护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无菌护理,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炎症的情况。但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的关注患者每天胆汁的引流量,若患者出现引流量大量减少的情况,则引流管可能出现了堵塞的现象,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引流管进行处理,注意操作过程中保证无菌[4]。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是否牢靠,告知患者不要随意晃动引流管,避免出现引流管受阻和引流液外溢的情况。在本文的实验中治疗显效64例,治疗有效38例,治疗有效率为99%,充分说明了该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显著。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治疗方法,不仅手术的难度降低,安全性较高,而且手术的成功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患者所承受的病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使患者得到了显著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种治疗方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

[1]刘明瑜,孙心平,陈济人,等.B型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的应用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13(03):45-46.

[2]石力,田伏洲,蔡忠红,等.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214例经验总结[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4(11):145-146.

[3]夏洪波,李传林.彩超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2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8(13):112-113.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5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0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复杂腹腔感染病人31例, 男23例, 女8例;年龄15岁~78岁, 平均47.7岁;重症胰腺炎并发复杂腹腔感染12例, 腹部外伤术后并发复杂腹腔感染6例, 术后胆瘘并发复杂腹腔感染5例, 阑尾炎术后并发复杂腹腔感染3例, 肠瘘并发复杂腹腔感染2例, 肠坏死切除术后、肝脓肿术后、不明原因的复杂腹腔感染各1例。

1.2方法所有病人在操作前行腹部B超或CT检查, 明确腹腔脓肿或积液的位置。常规消毒铺巾, 选用F16~F18的膀胱穿刺针在B超的动态监测下进针入暗液区, 见穿刺套管针外鞘有脓液引出, 说明穿刺成功, 妥善固定引流管并接入负压引流袋引流。坏死及渗出较多时可以换用“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冲洗引流。腹腔引流液每日<10 mL, 病人体温及白细胞正常, 无腹痛、腹胀, B超或CT检查, 腹腔积液明显缩小 (<1.5cm) 或基本消失, 可拔除引流管[3]。

2 结果

31例应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病人。早期采用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 配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全身综合治疗。住院时间为49.74d±42.33d, 拔管时间为37.19d±29.02d。21 例病人治愈出院, 3例病人因置管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行外科清创并置管引流后治愈, 3例病人死亡 (其中2例死于脓毒症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1 例死于感染引起的腹腔大出血) , 4例自动出院。

3 观察与护理

3.1 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3.1.1 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要做好标识, 有利于护士快速、正确的分辨管道, 引流管用缝线妥善固定, 防止滑脱, 引流接管长度要适宜, 便于床上活动, 防止引流管扭曲、打折、破裂及脱落。

3.1.2保持引流管通畅护士要经常巡视、检查, 保持管道通畅。使用双套管时通过听双套管的吸声可判断引流管的引流量和导管位置是否正常。正常的吸引声为“呼呼”声, 若发出鸣笛声可能是脱落坏死组织堵塞引流管。若听不到吸引声, 说明导管不通畅或已堵塞。一旦发生堵塞故障, 应停止冲洗, 检查引流瓶塞有无松动, 吸引管有无扭曲打折, 接头衔接处有无堵塞, 可轻轻转动外套管, 促进引流管通畅, 仍不通畅则及时报告医生更换导管。本组3例病人出现双套管堵塞, 其中1例经排查后故障解除, 2例予重新更换导管。

3.1.3调整负压和调节冲洗速度在持续负压引流过程中应根据引流量、黏稠度进行负压的调整, 一般负压为-0.04MPa~0.02MPa, 但引流液黏稠时可加大负压, 同时加快滴水速度, 切忌负压过大或过小, 负压过大易导致引流管组织吸附至吸引管堵塞, 造成无效引流, 损伤周围组织导致出血[4]。负压过小则吸引不彻底。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冲洗液冲洗宜遵循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原则。先采取24h持续冲洗吸引, 以尽快稀释并引流出腹腔的坏死内容物, 然后根据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的变化, 采取间歇冲洗。

3.2 一般护理

3.2.1 心理护理病人对引流管的知识缺乏和管道的不良刺激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 个别病人和家属出现急躁、绝望的心理, 因此医护人员要多与他们沟通, 让他们对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管道刺激影响休息的病人, 要给其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必要时给予镇静药。保证睡眠质量, 同时多给予鼓励、支持, 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用既往的成功的病例来激励病人, 帮助病人建立信心, 促进早日康复。

3.2.2 营养支持病人在恢复胃肠蠕动, 无呕吐、腹胀的情况下, 即予以饮食。加强肠内营养, 若病人情况允许, 可口服或鼻饲肠内营养 (百普力和能全力) 500mL/d~1 000mL/d。若病人不允许进食, 则先用全胃肠外营养, 然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 对于进食不足的病人, 采用肠内加肠外营养, 待病人感染得到控制、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消化道无梗阻, 即可鼓励其进食, 使营养物质经肠道吸收, 避免长期禁食所致的肠黏膜萎缩, 细菌易位, 有利于病人自身免疫力的恢复。

3.2.3 体位与活动病人半坐卧位, 可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 减轻腹部张力, 减轻疼痛。利于引流, 使漏出物局限于盆腔, 减少炎症的扩散和毒素的吸收, 以减少中毒反应。早期主要是给予卧床休息, 指导其在床上运动, 避免下肢血栓形成;协助病人进行定期翻身和咳嗽, 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病情好转后多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4 讨论

复杂腹腔感染属于继发性腹膜炎, 因腹腔空腔脏器破裂穿孔, 致病菌侵入腹腔和腹膜后所引起的感染。大量刺激性消化液、脓液寄存于腹腔, 使感染加重, 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本组病人通过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其优点是创伤小, 危重及虚弱的病人能忍受。同时进行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可稀释引流液, 改善全身感染症状, 通过早期充分引流, 有效控制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结合早期营养支持, 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护理重点是加强观察, 做好管道标识, 妥善固定, 及时处理导管堵塞, 使用双套管时保持有效负压, 掌握冲洗量及速度, 以保持有效冲洗、引流。总之,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有效控制感染和恰当的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 达到减轻病人痛苦,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复杂腹腔感染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31例复杂腹腔感染病人应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 同时加强护理。[结果]21例病人治愈, 3例经外科清创并置管引流治愈, 3例病人死亡, 4例自动出院。[结论]加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复杂腹腔感染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腹腔感染,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任建安.复杂腹腔感染诊断与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9) :871-873.

[2]吕少诚, 史宪杰, 梁雨荣, 等.肝脏及胆管术后胆瘘合并腹腔感染的诊疗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 14 (5) :348-350.

[3]陈德昌, 王慧.复杂腹腔感染的ICU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 2012, 20 (3) :156-158.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2010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病例, 男12例, 女28例, 年龄40~78岁, 平均59岁。所有病例均由病理证实, 胃癌10例, 肠癌4例, 原发性肝癌3例, 乳腺癌6例, 淋巴瘤4例, 卵巢癌13例。治疗前KPS评分小于60分。

1.2 材料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 (德国贝郎医疗有限公司生产) , 无菌引流袋 (1000 ml/个) 。

1.3 方法

1.3.1 操作方法

患者平卧或半卧位, 取B超定位点 (如考虑无粘连、包裹或腹腔距体表多个包块占位, 也可不做B超, 取脐至左或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 作为进针点, 常规消毒后, 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左手固定皮肤, 右手握穿刺针并刺入腹腔, 有落空感后回抽见腹水, 将导丝沿穿刺针置入腹腔, 然后缓慢退出穿刺针, 沿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腹腔约10~15 cm (视患者情况而定) , 再缓慢退出导丝, 检查有腹水流出, 连接无菌引流袋, 用透明贴膜将导管固定于腹壁上。

1.3.2 治疗

24~72 h间断引流后, 尽可能引流完腹水, 癌性腹水明显减少或引流完毕后, 经导管用生理盐水1000 ml+5-FU 1500 mg灌入, 再用香菇多糖4 mg+生理盐水250 ml腹腔灌入, 结束后用肝素及肝素冒封管, 纱布包裹导管一端, 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上。嘱患者每15分钟变动体位, 共2 h, 使药物与腹膜及腹腔脏器充分接触, 同时静脉推注格拉司琼止吐, 5-FU每周灌注2次, 香菇多糖每周灌注1次, 但每天需用肝素生理盐水冲管。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WHO的胸腹水疗效判定标准, 即完全缓解 (CR) :腹水完全消失, 持续1月以上;部分缓解 (PR) :腹水减少达1/2, 并持续1月以上;无效 (NC) :未达到上述指标, 需随时放腹水以减轻症状。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 (CR) 18例, 部分缓解 (PR) 12例, 无效 (NC) 10例, 有效率75%。拔除导管后, 伤口2~3 d愈合, 无一例出现腹腔感染、伤口种植转移、管腔堵塞、肠梗阻, 有8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 6例患者出现乏力、纳差。治疗后KPS评分平均升高20分, 且患者近期自觉症状均有所好转。

3 讨论

恶性腹水是晚期恶性肿瘤并发症之一, 中位存活期由几周至几个月, 1年存活率小于10%[1]。由于血腹膜屏障的存在, 常规静脉化疗对癌性腹水收效甚微。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优先采用局部治疗[2]。以往多采用腹腔穿刺引流注射化疗药物的方法, 腹腔置管腹水引流, 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中心静脉导管性能良好、柔软、粗细恰当, 创伤性小, 不易损伤内脏, 一次置管可留置1~3个月[3], 置管后患者可自由活动, 根据病情可随时进行腹水引流, 药物注入腹腔后, 腹腔内药物浓度高, 提高了局部细胞毒作用;门静脉内药物浓度高, 有利于控制门静脉内癌细胞和肝脏内的微小转移灶;血浆药物浓度较低, 全身的毒副反应较小。

5-FU是一种不典型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 它除了主要作用于S期外, 对其他期的细胞亦有作用。5-FU能够阻碍DNA的合成, 造成癌细胞因DNA合成受阻而死亡[4]。对消化道癌及其他实体瘤有良好疗效, 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香菇多糖为生物反应调节剂, 是从香菇实体中提取纯化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高分子葡聚糖, 无直接细胞毒作用, 通过诱导活化的巨噬细胞及杀伤T细胞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增强机体依赖性巨噬细胞毒作用来发挥抗肿瘤作用。香菇多糖局部给药可促进肿瘤组织内纤维增生的间质反应增强, 癌灶内T淋巴细胞浸润, 激活腹腔内免疫细胞功能[5]。同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香菇多糖能显著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晚期恶性肿瘤合并大量腹水患者, 由于单独静脉化疗效果不佳, 为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疗效, 改善生活质量, 腹腔置管腹水引流后, 5-FU加香菇多糖腹腔内灌注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同时也展现出中药在肿瘤免疫调节治疗中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尝试及探讨。

参考文献

[1]周继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5.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376.

[3]陆志良, 国虹, 王新丽.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癌性腹水[J].中国临床医师, 2004, 32 (1) :41-42.

[4]任建林, 田林, 梁建芳.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及5-氟脲嘧啶药敏检测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17 (9) :824-826.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7

注射式隆乳术是曾在我国应用的一种乳房整形方法,假体材料是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 hydrogel,PAMHG),PAMHG被注射至乳腺后间隙内使乳房隆起,以达到外形丰满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方法出现了许多并发症,目前已禁止使用[1]。注射式隆乳术后若发生哺乳期乳腺脓肿,治疗比较困难,我院于2005年12月~2008年5月收治了6例注射式隆乳术后在哺乳期发生乳腺脓肿的患者,均采用置管冲洗引流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注射式隆乳术后在哺乳期发生乳腺脓肿共6例。其中,单侧5例,双侧1例。年龄27~35岁,平均31岁。初产妇4例,经产妇2例,经产妇均为第1胎退乳后接受隆乳术。行注射式隆乳术后的时间为3~9年,平均5.6年,术后5例无自觉症状,1例注射PAMHG后抬高该侧上肢时注射处有不适感。就诊时间为产后14 d~2个月。彩超检查均可看到腺体后方不均质低回声液性暗区,其内可见强回声光团,并可见液体流动。

1.2 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选用静脉全身麻醉,先用细针从脓腔最低点处向脓腔方向穿刺,抽出脓液并送微生物检测。

在针孔处作长1.5~2.0 cm皮肤切口,弯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直达脓腔,引流出大部分脓液、PAMHG和坏死组织,食指从切口探入脓腔,分开脓腔内间隔,尽可能清除注入的PAMHG,干纱布擦拭脓腔。以食指作指引,于脓腔顶部置入一根有多个侧孔的输液管,经此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另准备一根已剪侧孔的较粗引流管,将此管置入脓腔内距离切口2.0~3.0 cm处,接灭菌引流袋。冲洗管和引流管均以丝线缝合固定于切口皮肤上。术后第1天每3、4小时开放冲洗管冲洗1次,冲洗液为生理盐水。此后逐渐延长冲洗间隔时间,待冲洗液无明显坏死组织和假体成分排出可拔出冲洗管和引流管,残腔放引流片引流直至完全愈合。

本组均使用抗菌药物,其中3例使用左氧氟沙星,1例使用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2例同时应用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6例均采取回乳措施。

2 结果

本组所有乳腺脓肿的脓腔均累及乳房后间隙,其中1例还累计胸大小肌间隙。4个脓腔的引流液性状为含鱼子样透明颗粒的混浊脓液,3个脓腔为鱼子样混浊脓液伴有较多块状胶胨样物。手术中脓液引流量350~1 500 m L。

微生物培养结果:3例无细菌生长,1例为溶血性链球菌,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双侧1例)。

本组用生理盐水冲洗6~9 d后拔管,其中5例6个乳腺脓肿顺利治愈,治愈时间16~35 d(21.6±3.7)d,1例在拔管后的换药过程中出现局部疼痛,脓性分泌增多,再次手术去除坏死组织并置管冲洗,直至无坏死组织和填充物,治愈时间延迟至术后96 d。

3 讨论

注射式隆乳术是将PAMHG注入乳腺后间隙,但在实际操作中多为盲穿,层次不容易掌握,可能有小部分材料注射到乳腺组织内或肌肉组织内,且随重力、体位、肌肉运动、术后按摩等影响,注射材料会向周围组织浸润并重新分布,更进一步加重乳腺小叶和输乳管的损伤。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假体在乳腺后间隙形成压力进一步加大,可使PAMHG沿乳腺间质扩散,压迫输乳管使其狭窄,引起乳汁淤积,易引起乳腺的炎症。

杨天鹏等[2]报道PAMHG的动物实验可见到坏变的横纹肌。冯晓玲等报道PAMHG作为软组织充填剂注入人体,在机体内可引起异物排斥反应[3,4]。在妊娠和哺乳期女性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易对外界产生排异反应,本组6例患者中有3例(含延期愈合的1例)在乳房后间隙抽取的炎性渗液作微生物培养均无细菌生长,因而笔者推测注射式隆乳术后在哺乳期发生乳房脓肿初期的病理变化可能主要是免疫排斥反应造成的无菌性炎症。

由于注射隆乳术后在哺乳期发生的乳汁淤积难以处理并且容易引发乳腺炎,所以一旦出现乳汁淤积应及时回乳。注射式隆乳术后在乳腺后间隙形成一纤维包膜,纤维包膜又使大量的炎性渗液局限在乳后间隙,巨大的张力作用使患者表现为患侧乳房剧烈的疼痛,但患者局部红肿往往并不明显,一些患者又不愿透露隆胸的病史,容易在临床上造成诊断的困难。假体的牵拉使周围的血管部分损伤,血供受到影响,抗生素很难足量到达病变部位,控制感染效果不佳,若不手术引流病情往往难以控制,所以注射式隆乳术后发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早期手术引流。

PAMHG有高度亲水性,生理盐水能最大程度地溶解PAMHG并引流[3],置管冲洗引流术不仅使脓性渗液和脱落的凝胶成分充分引流,还可将术中不能完全清除的PAMHG溶解并引流排除,所以该方法可作为隆乳术后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在冲洗过程中夹闭引流管使生理盐水在脓腔滞留几分钟后再引流效果会更好,引流管管径应大于0.3 cm,以充分引流脓腔的块状PAMHG成分。

脓肿置管冲洗手术的创伤小,痛苦小,简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我们体会如果手术中脓腔单纯为含鱼子样混浊脓性渗液,拔管的时间一般在术后6、7 d,病灶愈合也较快。如果伴有较多的块状胶胨样物要适当延长拔管时间,尤其考虑有免疫排斥反应的患者,在拔管后要用引流效果明显的引流物如橡皮片等将残留的凝胶和坏死组织引流出去。

注射式隆乳术后,乳房正常组织与注射物存在介质差,超声能清晰显示注射部位各组织层次[5],故彩超可作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方法。彩超检查还要注意观察肌间隙和肌肉内是否有异常液性暗区,在术中探查时注意这些部位是PAMHG成分还是肌肉坏死,如果为明显的肌肉坏死,应警惕有免疫反应的发生,愈合将比较困难,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防止发生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辛敏强,穆兰花,栾杰,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局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7):503-504.[1]XING MQ,MU LH,LUAN J,et al.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 in-duced by injecting polyacrylamide hydrog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2007,34(7):503-504.Chinese

[2]杨天鹏,刘雅明,王毓,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充填剂的实验研究[J].实用整形美容外科杂志,2000,11(1):426.[2]YANG TP,LIU YM,WANG Y,et al.Studies on the injection of polyacrylamide hydrogel in rabbits[J].Journal of Practical Aes-thetic and Plastic Surgery,2000,11(1):426.Chinese

[3]冯晓玲,易传勋,张一鸣,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并发症患者的体液免疫变化[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5):349-350.[3]FENG XL,YI CX,ZHANG YM,et al.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polyacrylamide hydrogel injection in human body[J].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and Burns,2004,20(5):349-350.Chinese

[4]LEUNG KM,YEOH GP,CHAN KW.Breast pathology in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AG)mam-moplasty[J].Hong Kong Med J,2007,13(2):137-140.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8

关键词:切口置管,阑尾炎切除术,腹腔引流,切口感染

阑尾炎切除术属于污染类手术, 容易引发切口感染, 影响患者手术效果以及术后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为探讨经切口置管行阑尾炎切除术患者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效果, 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4月所收治的67例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采用分组对照试验方法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67例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与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相符合。其中男44例, 女23例, 年龄14~66岁, 平均年龄 (47.18±9.92) 岁;发病时间1~4 d, 平均发病时间 (2.37±0.54) d;全部患者都属于化脓性阑尾炎, 且并发阑尾部分坏死、阑尾穿孔和腹膜炎。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单纯性阑尾炎患者, 67例患者均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以及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麦氏切口入路, 将患者腹腔和盆腔中的积脓清除干净后, 充分暴露其阑尾, 再将阑尾周围的粘连清除干净后切除阑尾, 最后彻底清除干净患者腹腔、盆腔内积脓。对照组逐层关闭切口, 而观察组则在患者阑尾残端部位留置引流管, 再逐层关闭患者腹膜和肌肉以及皮肤。同时, 在缝合切口时注意不可过紧, 避免发生引流管夹闭现象。术后观察患者切口处引流管周围有无渗液、感染现象等, 并应用抗生素实施抗感染治疗, 其中观察组患者依据引流情况在7 d内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 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2.42%,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阑尾炎属于临床常见的外科腹部疾病, 其发病率在急腹症中位居首位。阑尾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上腹部疼痛或者脐部周围存在隐痛, 并在数小时以内, 疼痛转移至患者右下腹。同时, 阑尾点有反跳痛和压痛症状。伴随初期低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阑尾炎致病机制相对复杂, 其主要病因包括: (1) 细菌感染。患者阑尾腔内寄存着大量好氧菌和厌氧菌, 一旦机体免疫功能变化, 即可导致细菌直接侵入阑尾, 引发阑尾炎; (2) 阑尾管腔发生阻塞。机体阑尾管腔比较细长, 且其管腔远端程闭合状。一旦发生炎症, 很容易导致其管腔堵塞, 从而诱发阑尾炎; (3) 神经反射。在机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时, 阑尾周围动脉和肌肉会在反射作用下发生痉挛现象, 加重阑尾管腔的堵塞程度, 导致其阑尾缺血或者坏死, 形成阑尾炎。阑尾炎往往起病急骤, 且进展迅速, 因此及时就诊和治疗, 对于患者的预后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3]。

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是当前阶段阑尾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 保守治疗不能彻底根治阑尾炎, 最后仍需采取手术疗法。所以, 阑尾炎患者早期确诊后, 应该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早期阑尾炎手术, 指的是患者阑尾仅仅发生水肿、充血症状, 或者阑尾仍在管腔堵塞阶段实施手术切除治疗。如果患者已经进展成为化脓性阑尾炎, 并伴随重度腹膜炎, 则此时的手术容易引发术后切口感染, 因此需在手术中或者手术后采取有效抗感染措施[4]。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 是临床常规抗感染手段, 但伴随致病菌耐药性的持续增强和分布范围的变化, 抗生素在预防感染中的疗效逐渐削弱。而经切口留置引流管, 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切口部位脓液沿着腹膜自切口渗出, 从而防止渗液聚集于切口处诱发腹腔脓肿。而患者体内产生肠瘘后, 通过引流管可把脓液自患者体内引出[5]。同时, 经切口置管, 还有利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切口是否发生出血现象。另外, 在实施腹腔引流同时, 采用抗生素治疗, 配合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可促使患者手术切口快速愈合。

本次研究显示, 应用抗生素联合切口置管的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而单纯采取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2.4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了经切口置管行阑尾炎切除术患者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的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 经切口置管行阑尾炎切除术患者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效果满意, 是阑尾炎手术患者理想抗感染措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狄波, 王萍.腹腔一次性灌洗预防穿孔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36) :143.

[2]丁国雄, 张昌富.腹腔一次性灌洗预防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疗效观察.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2, 9 (4) :35-36, 39.

[3]李岩.坏疽或穿孔型阑尾炎手术患者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 :334-336.

[4]李加法.坏疽或穿孔型阑尾炎手术患者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2) :936.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对诊断并收治的21例肝脓肿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其中, 男性15例, 女性6例, 年龄12~82岁;单发17例, 双发2例, 多发2例;脓肿直径3.8~12.6 cm。主要表现为高热/低热、寒战、表情淡漠、右上腹疼痛、背痛或叩痛, 白细胞计数增高 (个别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 , 呈类白血病反应, 感染性休克表现等。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及CT检查, 部分经CT检查发现肝内有混合性占位病变,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脓液。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 LOGIC-E9�型超声诊断仪及辅助穿刺架, 美国GE LOGIC手提式床边超声仪。一般选择16~18 G穿刺针或8~12 F猪尾巴引流管。本组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定位及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 根据脓肿大小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直径<5 cm的脓肿经皮穿刺抽脓, 并用0.2%替硝唑反复冲洗3~5次, 3~7天后复查超声如有脓液可再次穿刺抽脓。直径≥5 cm的脓肿用套管针法及Seldinger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导管选用16~18 G PTC穿刺针, 8~12 F猪尾巴引流管。穿刺成功后用丝线缝合固定引流管, 接引流袋引流。对于多发肝脓肿, 只对大脓腔进行穿刺置管引流, 较小脓腔仍采取穿刺抽脓。术后对患者进行重点护理, 注意病情变化, 观察血压、脉搏、呼吸, 2小时、4小时后分别行床边超声检查, 观察脓腔及腹腔有无出血、液体渗出。

1.3 引流管拔管时间及标准

当患者症状、体征消失, 体温下降, 白细胞计数正常, 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10 ml, 超声复查示脓腔基本消失或缩小、由液性暗区转为低回声实性区, 即可拔管。

2 结果

(1) 本组患者均为细菌性肝脓肿, 超声表现为肝内混合性占位病变, 有时中心液化, 为囊肿, 透声差, 形态欠规则, 边界欠清晰, 周边回声略强, 后壁回声增强, 内部为不规则无回声, 可见光点及光斑, 透声不佳。本组患者中5例直接穿刺抽脓液注药, 一次抽吸治愈3例, 2~4次治愈2例;行穿刺置管引流术16例。多数患者1~4天内体温降至正常, 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很快改善, 超声显示脓腔闭合最快1~2周, 最长两个月。穿刺成功率为100% (见表1) 。

(2) 本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疼痛 (12例) , 部分患者并发胸腔积液 (8例) , 可同时行胸腔置管引流术。其他并发症如感染、大出血及气胸等均未出现。21例伴有胆囊结石2例, 梗阻性黄疸4例, 高龄伴糖尿病2例, 多发脓肿2例。脓液送检结果:大肠杆菌感染9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6例, 克雷伯菌感染3例, 草绿色链球菌感染2例, 1例未检出细菌。

3 讨论

(1)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 既往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已由传统开腹手术引流转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治疗。有文献报道, 超声诊断细菌性肝脓肿准确率近97%[3]。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治疗, 具有安全、实用、疗效可靠等特点。整个操作过程在超声监视下完成, 术者可以随时调整穿刺针方向, 选择最佳角度, 准确判断针尖到达部位、脓液抽吸得完全与否以及药液在脓腔内的流动情况。此操作简便易行, 术中创伤小, 痛苦小,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费用低廉, 患者易于接受。但在穿刺没有适合路径、穿刺后效果不佳或穿刺出血较多时, 应选用手术治疗[2]。本组全部穿刺成功, 治愈率100%。有关文献报道,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对细菌性肝脓肿的治愈率达97.1%~100.0%[3]。

(2) Giorgio等[4]认为用针多次穿刺抽吸脓液比置管引流的并发症出现率低, 但对于体积较大的脓肿需要反复多次抽吸才能治愈;杨敬春[5]认为只要正确操作, 两种方法均为并发症最少的安全方法。考虑到大多数患者不愿接受多次抽脓带来的痛苦及产生的较高费用, 本组中16例脓腔直径≥5 cm的患者均行置管引流术。置管引流术能持续引流, 不存在排空后再次积脓的问题, 可以方便地进行冲洗与引流, 但置管引流可能存在引流不畅的情况。本组出现2例引流不畅, 究其原因可能为未及时冲洗、血块堵塞管腔以及引流管头端位置不佳等。

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时, 需避开重要脏器和大血管, 穿刺针进入脓肿前要经过一定厚度的正常肝组织 (≥1 cm为宜) , 以利于针道闭合和防止拔针后出血或注入的药液外溢。置管时尽可能置于脓肿最低点以利于引流, 对于直径<5 cm的脓肿, 多采用穿刺抽脓, 直径≥5 cm的脓肿则采用穿刺抽脓后置管引流的方法, 后者在治愈率、住院天数、抗生素更换频率及患者舒适程度方面优于穿刺抽脓, 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2]。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具有安全、实用、疗效可靠、康复快、费用低廉等优点。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 尤其是年老体弱, 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及感染性休克的患者, 大大降低了麻醉和手术风险, 具有明显优势。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21例, 其中经皮穿刺法抽脓5例, 套管针法及Seldinger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6例, 术后超声检查随访。结果 经超声复查, 21例脓肿完全吸收, 痊愈。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作为细菌性肝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治愈率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术,肝脓肿

参考文献

[1]董宝玮, 温朝阳, 费翔, 等.介入超声学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2]何文.实用介入性超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王洪波, 侯秀娟.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治疗肝脓肿临床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 :399-400.

[4]Giorgio A, Tarantino L, Marriniello N, et al.Pyogenic liver abscesses:13years of experience in percutaneous needle aspiration with guidance[J].Radiology, 1995, 195 (4) :122-124.

上一篇:选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下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