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共8篇)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 篇1
肝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死率高达11%~31%。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随着超声技术及导管技术的迅速发展, 已基本替代传统的手术治疗[1]。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来我院收治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肝脓肿患者中随机抽取21例, 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冲洗、注药治疗, 以及后续细菌培养敏感抗生素治疗, 效果较好[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对诊断并收治的21例肝脓肿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其中, 男性15例, 女性6例, 年龄12~82岁;单发17例, 双发2例, 多发2例;脓肿直径3.8~12.6 cm。主要表现为高热/低热、寒战、表情淡漠、右上腹疼痛、背痛或叩痛, 白细胞计数增高 (个别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 , 呈类白血病反应, 感染性休克表现等。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及CT检查, 部分经CT检查发现肝内有混合性占位病变,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脓液。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 LOGIC-E9�型超声诊断仪及辅助穿刺架, 美国GE LOGIC手提式床边超声仪。一般选择16~18 G穿刺针或8~12 F猪尾巴引流管。本组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定位及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 根据脓肿大小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直径<5 cm的脓肿经皮穿刺抽脓, 并用0.2%替硝唑反复冲洗3~5次, 3~7天后复查超声如有脓液可再次穿刺抽脓。直径≥5 cm的脓肿用套管针法及Seldinger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导管选用16~18 G PTC穿刺针, 8~12 F猪尾巴引流管。穿刺成功后用丝线缝合固定引流管, 接引流袋引流。对于多发肝脓肿, 只对大脓腔进行穿刺置管引流, 较小脓腔仍采取穿刺抽脓。术后对患者进行重点护理, 注意病情变化, 观察血压、脉搏、呼吸, 2小时、4小时后分别行床边超声检查, 观察脓腔及腹腔有无出血、液体渗出。
1.3 引流管拔管时间及标准
当患者症状、体征消失, 体温下降, 白细胞计数正常, 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10 ml, 超声复查示脓腔基本消失或缩小、由液性暗区转为低回声实性区, 即可拔管。
2 结果
(1) 本组患者均为细菌性肝脓肿, 超声表现为肝内混合性占位病变, 有时中心液化, 为囊肿, 透声差, 形态欠规则, 边界欠清晰, 周边回声略强, 后壁回声增强, 内部为不规则无回声, 可见光点及光斑, 透声不佳。本组患者中5例直接穿刺抽脓液注药, 一次抽吸治愈3例, 2~4次治愈2例;行穿刺置管引流术16例。多数患者1~4天内体温降至正常, 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很快改善, 超声显示脓腔闭合最快1~2周, 最长两个月。穿刺成功率为100% (见表1) 。
(2) 本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疼痛 (12例) , 部分患者并发胸腔积液 (8例) , 可同时行胸腔置管引流术。其他并发症如感染、大出血及气胸等均未出现。21例伴有胆囊结石2例, 梗阻性黄疸4例, 高龄伴糖尿病2例, 多发脓肿2例。脓液送检结果:大肠杆菌感染9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6例, 克雷伯菌感染3例, 草绿色链球菌感染2例, 1例未检出细菌。
3 讨论
(1)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 既往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已由传统开腹手术引流转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治疗。有文献报道, 超声诊断细菌性肝脓肿准确率近97%[3]。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治疗, 具有安全、实用、疗效可靠等特点。整个操作过程在超声监视下完成, 术者可以随时调整穿刺针方向, 选择最佳角度, 准确判断针尖到达部位、脓液抽吸得完全与否以及药液在脓腔内的流动情况。此操作简便易行, 术中创伤小, 痛苦小,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费用低廉, 患者易于接受。但在穿刺没有适合路径、穿刺后效果不佳或穿刺出血较多时, 应选用手术治疗[2]。本组全部穿刺成功, 治愈率100%。有关文献报道,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对细菌性肝脓肿的治愈率达97.1%~100.0%[3]。
(2) Giorgio等[4]认为用针多次穿刺抽吸脓液比置管引流的并发症出现率低, 但对于体积较大的脓肿需要反复多次抽吸才能治愈;杨敬春[5]认为只要正确操作, 两种方法均为并发症最少的安全方法。考虑到大多数患者不愿接受多次抽脓带来的痛苦及产生的较高费用, 本组中16例脓腔直径≥5 cm的患者均行置管引流术。置管引流术能持续引流, 不存在排空后再次积脓的问题, 可以方便地进行冲洗与引流, 但置管引流可能存在引流不畅的情况。本组出现2例引流不畅, 究其原因可能为未及时冲洗、血块堵塞管腔以及引流管头端位置不佳等。
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时, 需避开重要脏器和大血管, 穿刺针进入脓肿前要经过一定厚度的正常肝组织 (≥1 cm为宜) , 以利于针道闭合和防止拔针后出血或注入的药液外溢。置管时尽可能置于脓肿最低点以利于引流, 对于直径<5 cm的脓肿, 多采用穿刺抽脓, 直径≥5 cm的脓肿则采用穿刺抽脓后置管引流的方法, 后者在治愈率、住院天数、抗生素更换频率及患者舒适程度方面优于穿刺抽脓, 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2]。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具有安全、实用、疗效可靠、康复快、费用低廉等优点。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 尤其是年老体弱, 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及感染性休克的患者, 大大降低了麻醉和手术风险, 具有明显优势。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21例, 其中经皮穿刺法抽脓5例, 套管针法及Seldinger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6例, 术后超声检查随访。结果 经超声复查, 21例脓肿完全吸收, 痊愈。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作为细菌性肝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治愈率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术,肝脓肿
参考文献
[1]董宝玮, 温朝阳, 费翔, 等.介入超声学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2]何文.实用介入性超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王洪波, 侯秀娟.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治疗肝脓肿临床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 :399-400.
[4]Giorgio A, Tarantino L, Marriniello N, et al.Pyogenic liver abscesses:13years of experience in percutaneous needle aspiration with guidance[J].Radiology, 1995, 195 (4) :122-124.
[5]杨敬春.超声引导下肝脓肿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4 (9) :733.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 篇2
关键词:自制引流装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效果分析
通常,胸膜腔内浆液的渗出和吸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任何因素造成的液体超出正常值,均属胸腔积液[1]。这些液体在胸膜腔内不正常地积聚,会对周围的肺组织形成压迫,继而影响到呼吸功能,易并发肺水肿、胸膜粘连、细菌感染、贫血、休克,甚至造成肾衰、心衰。现代医学上一般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常规粗管切开引流,减少纤维蛋白沉着、阻止胸膜增厚,以达到解除或减轻心肺血管受压症状、降低对肺功能影响的目的。我院对82例胸腔积液患者分组采取不同的穿刺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经临床体检及胸部CT确诊为胸腔积液中量积液、大量积液的患者82例,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18—80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叩诊浊音等。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A组和B组,其中A组40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B组42例,采用自制引流装置进行引流。
1.2穿刺方法
1.2.1中心静脉导管穿刺
引流患者取头低15°仰卧位,术前采用B超定位,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普鲁卡因局麻。先用一次性注射器试穿进入胸腔[2],固定针头后,并送入导丝至合适长度,移除穿刺针,行扩皮后,将扩皮肤器顺着导丝放入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立刻取出导丝,在导管外露端接入三通管,固定完好后,其中的两端分别接注射器和引流袋,按照每天≤2次,每次650ml的量进行引流,如果发现导管不畅,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或进行正常角度深度的调整。
1.2.2自制引流装置引流
具体的引流装置制作如下:一次性穿刺针为不锈钢材质,长5cm内径1mm。导丝为弹性钢制材料,直径1mm长30cm。软管为长25 cm内径3mm的硅胶材质,软管尖端有开口并有三个侧开口,尾端为螺旋接口,三通一个,引流袋一个。待引流患者取半仰卧或者反坐位, 于B超定位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取适量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先用一次性注射器于B超定位的肋骨上缘垂直试穿进入胸腔,固定针头后,并送入导丝至合适长度,移除穿刺针,无需扩皮器,沿导丝置入引流软管,一般进入10-15cm,外固定软管,接三通以及引流袋。本装置可以放置二周或更长时间。引流袋应放置低于穿刺点,防止返流。根据需求每日定时开放。
1.3评定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穿刺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导管堵塞不畅,胸闷,咳嗽等),进行比较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以p<0.05代表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在穿刺过程中,A组患者有2例出现血胸或气胸症状,B组患者有3例出现血胸或气胸现象。A组患者有6例出现导管阻塞现象,经生理盐水冲洗或角度深度调整均未恢复正常,给予重新置管。B组患者有1例出现导管堵塞现象,经生理盐水冲洗和相应角度深度的调整,恢复正常 。由此表明:自制引流装置引流与中心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心静脉穿刺引流具操作简便[3],快捷,引流速度可控制,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使用非金属针芯,避免对胸部的伤害,大大减少并发症状的出现,具较高的安全性。但该产品是专用于静脉穿刺,外接引流袋需要另外配置其他器材,临床使用不便,特别是当急诊抢救使用时。又因其管腔细,相对容易出现堵塞现象。自制引流装置是一整套产品,使用方便,引流效果确切。出现堵塞的几率和二次置管的几率低。自制引流装置较中心静脉穿刺针内径大,尖端侧孔多,引流更通畅。相比来说,后者的制作成本低,大约为前者的1/3。综合本次研究的结果,两组患者均百分百一次性穿刺成功,其中中心静脉穿刺组共有8例患者出现胸部异常或导管堵塞并发现象,自制引流装置组共有3例患者出现胸部异常,1例出现引流管堵塞,在引流效果上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自制引流装置与中心静脉穿刺均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但自制引流装置因其内径大故引流效果更好。结合价格因素来看,自制引流装置的方法更加具有便利性。
参考文献:
[1]李兆申,杨秀疆,金震东,等.内镜超声下胰腺假性囊肿经胃置管引流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5):321-324.
[2]章静,冯琦,冯凯祥,等.63例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内科综合治疗[J].华西医学 ,2010,25(1):88-89.
[3]冷凯,曾鹏飞.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2008,12(6):123-125.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1998年1月至2007年7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心包、胸、腹腔积液患者235例, 其中男157例, 女78例。年龄5~87岁, 平均 (48.5±17) 岁。
1.2 仪器与材料
TOSHIBA APLRO及namio17 彩色超声诊断仪, 据穿刺引导功能, 穿刺探头频率2.5-4.0MHz, 具有专用穿刺引导器。日本八光18G PTC针或16G EV针。留置导管使用日本八光PTC-D引流套管或一次性的中心静脉导管。
1.3 方法
1.3.1 患者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小三检 (梅毒、艾滋病、乙肝) 、凝血功能四项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血压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刺治疗包的准备和消毒灭菌, 穿刺探头浸泡消毒。患者签署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手术治疗同意书。必要时术前肌注止血药物并准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2]。
1.3.2 确定穿刺途径
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 经二维超声检查, 观察积液的范围、宽度、是否包裹、内是否分隔、心包及胸腹膜是否增厚等。选择液体面较宽, 前方无肺或肠管等遮挡的部位。
1.3.3 穿刺与置管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以利多卡因局麻后, 超声引导下将PTC针或EV针刺入积液腔内, 套上注射器或塑料延长管进行抽吸。注意实时观察穿刺针在腔内的位置, 随时准备做出适当调整。对可能反复引流需置管引流着, 将导丝从穿刺针腔插入积液腔内拔出穿刺针, 沿导丝插入扩张管扩张通道后植入引流管, 引流管置入腔内约3~5 cm (依腔隙大小及深浅而定) 。再退出导丝, 积液经管中流出, 证实置管成功, 并观察引流管再腔内位置后将导管与引流袋连接。术中抽吸积液速度不可过快, 若患者感到不适、心跳加快、头晕、气短、心律失常等应立即停止操作, 做好急救准备[3]。
2 结果
本组235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准确性达100%。其中血性液体59例, 淡黄色液体163例, 脓性液9例, 乳白色液体2例。抽液203例, 抽液量10~2 040 ml (均为一次抽液量, 因置管胸、腹腔积液量引流相对较多, 不易统计) 。置管引流32例。并发症2例, 占0.85%, 一例为患者在胸腔穿刺中突发咳嗽划破肺组织, 导致气胸, 经透视本侧肺压缩20%, 对症治疗后, 经观察后自行吸收。一例心包穿刺时, 患者突发心脏骤停, 立即停止抽吸, 拔出穿刺针, 对患者实行紧急救治后恢复正常心率。
3 讨论
心包腔、胸、腹腔是一个潜在腔隙, 正常腔内可有少量液体, 起润滑作用, 超声检查常难以发现。当发生病变时, 潜在的腔便被液体充填, 中间显示为无回声暗区, 如液体为较稠厚血性或脓性时, 无回声区内可探及大量细小或粗大光点沉积。如果发生包裹, 随包裹多少其内可探及不等分隔光带。传统的穿刺方法属于盲目穿刺,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特别在积液量很少或局限性积液的情况下, 盲目穿刺不但难以成功, 且增加了危险性。超声不仅可以观察积液腔内的情况、穿刺针进入腔内的路径, 避开心脏、肺组织、大血管及其他重要组织器官, 而且还能确定穿刺针和引流管的位置, 全程实时监控操作的过程, 避免医源性损伤,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比常规方法更简便、更准确、更安全, 尤其适用于少量或局限性积液的患者。
超声引导下心包、胸、腹腔积液穿刺及置管引流的注意事项:①穿刺途径:须避开肺组织、大血管、心肌等重要组织器官;②穿刺进针时, 嘱患者平静呼吸, 避免咳嗽, 进针速度要快以防刺伤肺组织、心肌及大血管等;③抽液的速度要慢。抽液过快可引起纵隔摆动、回心血量增加, 加重心脏负荷等并发症;④如患者经济条件许可, 置管最好选用八光PTC-D引流套管, 如置入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 因管腔较细容易发生堵塞, 最好在导管前方, 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 用手术刀片等工具开一些侧孔。
总之, 超声引导下心包、胸、腹膜腔积液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包腔、胸腔及腹腔积液穿刺介入治疗及置管引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对235例心包腔、腹腔及胸腔积液患者, 采用18G PTC针或16G EV穿刺针进入心包、胸、腹腔内抽吸液体, 必要时置管引流。结果23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 并发症2例, 1例为少量气胸, 另1例为心脏骤停。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心包腔、胸、腹腔积液的穿刺及置管引流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513.
[2]刘吉斌.现代介入性超声诊断与治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94-99.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6例患者均为2001-01~2014-12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80~96岁,平均(86±1.6)岁,其中80~84岁35例(62.5%),85~89岁16例(28.57%),90~94岁4例(7.14%),95岁以上1例(0.18%)。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经X线胸片、胸部CT片、超声诊断为中量或大量胸腔积液。其中单纯左侧胸腔积液者13例(23.21%),单纯右侧胸腔积液者19例(33.93%),双侧胸腔积液者24例(42.86%)。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全部患者术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对咳嗽明显的患者术前半小时口服阿桔片1片,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者给予吸氧。5例患者采取了坐位,另51例患者因病情重体力不支采取了卧位或半卧位。
1.2.2超声扫查定位
用超声探头由脊柱旁沿肋间走行至胸骨缘为止,由上而下逐一肋间连续纵切扫查,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7或8肋间,选择液性暗区最深处为穿刺点,测量暗区最大深度及体表至壁层胸膜距离后对体表穿刺点进行定位,龙胆紫液标记穿刺点。
1.2.3胸腔穿刺置管引流
按常规消毒皮肤及铺无菌孔巾,以2%利多卡因4m L逐层浸润麻醉至壁层胸膜,采取Seldinger穿刺方法,在实时超声引导下用18G的PTC针,沿着穿刺引导线进针,进入胸膜腔抽出胸腔液体后,拔出针芯,导入引导钢丝约15~18cm,拔出穿刺针,用扩张器扩张皮肤,沿引导钢丝引入中心静脉导管12~15cm后拔出导丝,胸腔内留置管外端接无菌橡胶接管及一次性引流袋闭式引流,超声确认引流管位于胸腔积液内并且回流通畅后,用手术缝线固定引流管于皮肤上,粘贴无菌贴膜,调节控制夹,视患者耐受能力控制引流速度,每日引流量控制于1000m L以内,引流结束后导管口用肝素帽封闭待用,覆盖纱布避免污染。在连续3d引流量小于100m L,经超声检查胸腔仅有少量积液或无积液后可撤除中心静脉导管。
2结果
56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100%。引流量为850~9300m L,平均(3280±85)m L。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及引流时间为2~15 d,平均9d。随着引流液的排出,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得到改善,为原发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保障,缩短了住院时间。56例患者无发生组织和脏器损伤的患者,亦无出血、感染、气胸、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仅1例患者在首次引流时发生复张性肺水肿,及时夹闭引流管,给予高流量吸氧、强心、利尿等处置后肺水肿缓解。
3讨论
正常人胸膜腔内有3~15m L的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即产生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为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高龄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基础疾病多,体质弱,营养状态差,卧床时间长,在一种或多种病因的共同影响下,更易合并有胸腔积液。恶性肿瘤、肺炎、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结核性胸膜炎是高龄老年人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其中恶性肿瘤是最常见原因[1]。清澈的少量胸腔积液多由于低蛋白血症、轻症肺炎、心功能不全引起,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预后较好。对于高龄老年患者大量或双侧胸腔积液预示病情严重,一经诊断,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及早对胸腔积液采取治疗措施,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原发病恶化,呼吸、循环衰竭以致死亡。
胸膜腔穿刺术作为一项常规诊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是治疗胸腔积液的重要措施,但传统操作方法中的一些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如:胸膜反应、出血、感染、气胸、肺损伤、肝损伤等。超声波是胸腔积液最好的检查方法之一,胸腔积液在超声仪上显示为透声良好的液性暗区,超声波能诊断出100m L左右的少量胸腔积液。并可准确定位和引导胸腔穿刺抽液[2]。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胸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近年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分析总结本文患者临床资料,我们认为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应用于高龄胸腔积液患者具有以下优点:(1)超声引导对人体组织无任何损害,避免X线或CT引导下穿刺对人体的辐射损害;(2)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避免重要脏器及血管损伤,减少穿刺的并发症,本组资料中56例患者仅一例并发了复张性肺水肿;(3)超声检查可在床头进行,避免了重症患者检查途中发生意外的风险,对于病情危重不适合搬运的患者更为重要;(4)应用超声床旁适时引导下穿刺,患者可采取灵活体位,重症患者臥位也可操作;(5)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置管,操作方法简单、创口小,无不适感觉,易被众多患者接受;(6)中心静脉导管体内部分为经灭菌抗凝的软质硅胶管,管腔内液体不易凝固而堵塞引流管,积液量少时不伤及肺脏,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安排引流排液的时间、调节排放速度,每次引流结束时换以肝素帽封闭管口,携带方便,不影响患者活动;(7)有利于更快更彻底引流胸腔积液,减轻呼吸困难,改善心肺功能;(8)可根据治疗需要反复多次经导管进行胸膜腔冲洗或往胸膜腔内注射药物,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9)胸腔积液一次穿刺抽液常不能治愈,采取胸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可减少患者反复多次胸腔穿刺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病人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
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高龄患者,操作方法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高龄胸腔积液患者中的操作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14-12在我院住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易行、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高龄患者
参考文献
[1]陈靖刚,刘杉杉.高龄老人胸腔积液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21):3020-3021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4例;年龄32~76岁, 平均年龄45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SAP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腹膜刺激症状, 血、尿淀粉酶检测值增高, 腹部超声及增强CT示胰腺肿大, 有明确的密度减低区, 胰周有不同程度渗液。发病原因:胆道疾病 (不伴有胆道梗阻) 11例, 过量饮酒13例, 暴饮暴食4例, 上腹部创伤4例, 原因不明3例。
1.2 治疗方法
(1) 禁食和胃肠减压。 (2) 补充输液量,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防治休克, 维持循环稳定, 改善微循环。 (3) 镇痛解痉, 如山莨菪碱20mg/d静脉滴注。 (4) 抑制胃酸, 如质子泵抑制剂潘托拉唑40mg/d静脉滴注。 (5) 抑制胰液分泌和胰酶活性, 如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等。 (6) 应用抗生素, 必要时加用抗真菌制剂。 (7) 营养支持:禁食期主要靠完全胃肠外营养。手术者则做空肠造瘘, 待病情稳定, 肠功能恢复后经造瘘管输注营养液。当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消失后可恢复饮食。 (8) ICU重症监护, 包括氧代谢动力学、营养代谢、器官和系统功能的监测。 (9) 对腹腔渗液多、腹内压增高明显者或胰腺坏死伴感染者,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 必要时可以沿原有的窦道置入“双套管”加以灌洗或冲洗。
2 结果
35例患者中, 4例胰腺坏死并发腹腔感染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经剖腹探查行坏死组织清除、外引流术, 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例治愈。其余31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愈。
3 讨论
SAP以保守治疗为主, 2002年国际胰腺病学会 (IAP) 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外科处理指南》建议:除非有特定指征, 在发病后14d内对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不推荐施行早期手术[2]。早期坏死组织范围边界不够清楚, 当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充分分界, 此时才有利于手术清创, 可降低再手术率[3]。笔者认为, 应在早期先行积极的综合性非手术治疗,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做及时有效的引流, 可减少并发症, 争取抢救时机。
3.1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SAP的价值
在微创外科的时代要始终贯彻微创理念和使用微创操作, 即3W原则[4]。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SAP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便于护理、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费用低廉、可多部位和重复治疗等优点, 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在SAP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以下情况应列为首先选择: (1) 对病情危重生理状态不稳, 或高龄全身情况差, 不能耐受开腹手术打击的SAP患者可遵循“损伤控制”理念[5], 先行穿刺引流, 以缓解严重感染症状, 改善全身情况, 为进一步确定性治疗创造条件。 (2) 比较局限、坏死组织少的脓肿, 如结肠后脓肿、盆腔脓肿、剖腹坏死组织清除术后形成的脓肿, 引流效果好, 很可能替代手术。 (3) 单腔的脓肿。 (4) 时间较长, 脓壁形成明显的, 且坏死组织已液化的。 (5) 腹腔有大量渗液的早期SAP患者。
3.2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实施
把握好适应证, 正确的应用这项技术, 治疗效果显著。穿刺置管并作腹腔持续灌洗引流对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和彻底引流有毒物质, 防止腹腔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积极治疗作用和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6]。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基础上, 增加窦道冲洗, 显著提高了引流效果, 更多患者免于手术[7]。
3.2.1穿刺入路:腹腔渗液较多者, 通常在腹腔渗液集中处或麦氏点穿刺, 总之应选择离引流部位距离最近的入路, 尽量避开大血管和肠管。根据笔者的经验, 经侧腹壁引流两侧结肠后脓肿和盆腔脓肿是最安全的, 引流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和十二指肠外侧的液体也尽量经侧腹壁-结肠后径路。
3.2.2引流管的选择:目前一般使用18~26F的单腔导管, 如经侧腹壁结肠后径路, 且距离较短的, 可用更粗的导管。如果导管反复堵塞, 有时可以沿原有的窦道置入更粗的导管, 甚至经皮置入“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
3.2.3引流导管的管理:置入导管应抽吸液体做细菌培养和涂片染色, 妥善固定, 以后定期采取标本行细菌学检查。应用期间要加强管理, 防止导管源性腹腔感染的发生。
3.2.4引流失败的原因:固体成分太多, 不能引出;坏死组织和脱落的碎片堵塞导管;多个小脓腔, 不能充分引流;使用的引流管太细。
笔者必须强调的是, 虽然介入性超声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优点很多, 但其仅部分替代外科手术。在早期行积极综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有手术指征者要把握手术时机, 及时手术治疗, 以免耽误病情。
参考文献
[1]王春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综合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1) :12-13.
[2]赵刚, 吴志勇.感染性休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12) :979-981.
[3]赵玉沛, 陆君阳, 张太平, 等.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 2009, 17 (1) :6-7.
[4]姜洪池, 代文杰, 陆朝阳.普外科微创理念与实践[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5) :292-294.
[5]唐伦先, 孙志扬.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与发展[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4) :309-310.
[6]顿国亮, 李亚峰, 隽丽, 等.超声引导持续腹腔灌洗引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6, 3 (1) :55-57.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在腹部B超诊断的基础上,经CT增强扫描确诊,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2岁~65岁,平均年龄45岁;单个脓腔29例,2个以上脓腔的7例;脓腔直径在4 cm~5 cm之间者8例,直径在5 cm以上者28例;在穿刺过程中,一次引流量最多约1 000 m L,最少约100 m L;引流管留置时间一般是5 d~15 d,平均约7 d;住院时间14 d~35 d,平均住院时间约21 d.
1.2 器械准备
运用Siemens Balance螺旋CT机,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范围:肺底~肝下缘,一般采用10 mm层厚、螺距1.5,有时需在脓肿部位薄层扫描,层厚5 mm,螺距1.2并行3 mm重建,重点了解脓肿与血管的关系以及脓肿壁形成情况)。Ha KKo 7F或8F×300 mm S型套管针,无菌穿刺包。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给予耐心解释,向患者介绍肝脓肿的相关知识和介入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比如:肝脓肿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不及时会出现的并发症、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的方法及预后情况,尽早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治疗充满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2)每日整理病房,定时开窗换气,保持病房内温度及湿度,防止患者受凉。减少亲友探视,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积极配合治疗。腹痛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定时监测血压,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必要时让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晓。心情放松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3)术前血、尿、粪等三大常规及肝肾功检查,查出凝血时间,做心电图检查,并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术中咳嗽。指导患者屏气练习,防止穿刺时因呼吸造成偏离[3]伤及相邻的正常组织。(4)嘱患者术前禁食8 h~12 h,术前30 min嘱患者排空膀胱,监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做相应的处理。(5)穿刺前1 d紫外线照射消毒CT操作室,术前建立静脉通道,常规使用留置针,确保留置针不易脱落并可连接三通,以便发生意外时能及时有效地实施抢救。
1.3.2 术后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在穿刺后常规绝对卧床休息24 h,严密监测心率、血压、体温、脉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患者可适当在床上活动肢体及肢体被动运动,避免增加腹压,保持大便通畅。穿刺点局部沙袋压迫6 h,防止局部出血及形成血肿。当班护士在最初的2 h内每30 min观察患者脉搏及血压变化并观察穿刺点敷料,及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及穿刺点局部状况;在2 h后改为每1 h 1次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穿刺点局部情况,6 h后改为每4 h巡视1次。若患者出现脉搏细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生命体征不稳时,及时报告当班医师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2)疼痛的处理。穿刺成功后一般不会腹痛,穿刺点疼痛可通过垫软枕、适当改变体位等护理措施来缓解。若出现腹痛,应了解腹痛的性质和程度,有无局部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及时发现脓肿破溃入腹腔或肝穿刺时向腹腔穿破[4]脓腔的可能,以及有无气胸、出血、胆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3)引流管的固定和冲洗。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脱出、扭曲、打折等,并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定期进行冲洗。每天用0.5%甲硝唑冲洗导管1~2次[5],如脓液稠厚易堵管者可增加冲洗频率,3~4次/d,脓液稀释后逐渐减少冲洗次数。冲洗时应注意观察脓液流出是否通畅,准确记录出入液量,避免入量大于出量,使脓腔压力过大而出现脓液外溢。注意引流袋放置要低于穿刺处,避免引流液倒流及引流不畅导致逆行感染,引流袋每日应及时更换。
2 结果
肝脓肿经皮穿刺引流术后,首先表现在发热症状的消失。肝脓肿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患者大多起病急骤,大部分患者在高热时伴寒战,体温常可高达39~40℃,应采取冰袋降温或酒精擦浴,必要时运用药物降温。如感染严重,体温持续39℃以上者,护理中应每日测体温4~6次。发热期间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3 000~4 000 m L),同时密切观察病情,避免因大量出汗而导致患者虚脱,汗湿的衣被应及时更换。所有接受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后的患者当天发热症状即明显缓解,部分患者发热症状消失。本组39例肝脓肿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体温下降时间较单纯药物治疗明显缩短,这与以往报道结果相符[6],大多数患者在第2天或第3天体温即可降至正常。一般经过1周抽吸脓液和有效抗生素治疗及支持疗法,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当引流管内无脓性分泌物流出,冲洗液清亮,体温恢复正常,经B超复查,脓腔基本消失即可拔管。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起病较急,主要症状是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和肝肿大,体温常可高达39~40℃,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周身乏力[7]。肝脓肿以血行感染最多,其次是胆囊感染,临床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现在肝脓肿的病死率较20世纪80年代已有明显下降,但仍高达5%~8%[8].免疫受损患者的易感性和机会致病菌比例的增加是现代细菌性肝脓肿的好发特点之一,在脓肿形成过程中,肝脏的自身清洁功能受到抑制,便可继发细菌增殖、组织侵袭和脓肿形成[9]。肝脓肿是全身消耗性疾病,患者到此时体质明显下降,应及时给予充分营养支持,补充多种维生素,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改善肝功能等。对肝脓肿患者及时完全地引流出脓肿中的脓液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脓肿较大、一般状态较差、病程较长、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10]。
本病常见并发症是肝脓肿破裂,当出现脓肿破裂时,脓液首先向邻近组织如胸腔、腹腔穿破,有时还可穿入胃、十二指肠、结肠等空腔脏器及右肾、胰腺等实质脏器,因肝脓肿本身就有右上腹肝区叩击痛,因此,当出现肝脓肿破裂时,容易混淆临床症状,易导致误诊。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全身反应,护理人员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和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护理,减少和预防不良反应的产生及危害。
总之,护理在介入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中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及相关准备工作,术中与治疗者紧密配合、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在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运用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在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观察与悉心护理。结果 在周密细致的护理下,经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3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无1例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术前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注意对引流管的保护,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相比,CT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肝脓肿,螺旋CT,非血管介入技术,置管引流术,护理
参考文献
[1]栾飞,王辉.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与抽吸冲洗治疗肝脓肿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6):451-453.
[2]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
[3]宿丰.B超引导经皮经肝穿刺治疗肝脓肿[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5):296.
[4]李丹,易发锦.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治疗肝脓肿的观察和护理[J].当代护士,2007,4(1):21-22.
[5]张爱军,严姣华.经皮肝穿刺治疗较大肝脓肿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4):50-51.
[6]项明,方亮,王天翔,等.穿刺导管引流与手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2):207-208.
[7]吴在德,吴肇汉,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4-516.
[8]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1.
[9]Wong WM,Wong BC,Hui CK,et al.Pyogenic liver abces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80case over a10-year period[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17(9):1001-1007.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 篇7
关键词: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一项创伤性的操作技术,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化疗、术后静脉营养以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等患者。传统的穿刺方法是利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进行盲穿, 常引起颈总动脉损伤、血肿形成以及穿刺置管失败等。我院超声科采用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 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并且无并发症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患者, 其中术后患者12例, 肿瘤化疗患者18例, 急危重抢救患者10例。均无颈内静脉穿刺禁忌证。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和材料
采用GE voluson730, 阿洛卡3500彩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福尼亚一次性使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1.3 操作方法
取右颈内静脉穿刺, 患者取仰卧位, 去枕, 并偏向左侧, 使颈部充分暴露, 超声下仔细观察静脉的位置、走行、宽度、血流情况, 测量距体表距离和血管内径, 选择穿刺静脉。确定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用记号笔作好相应标记, 常规消毒, 铺无菌孔巾,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探头套无菌护套;边进针边观察超声显示, 显示在颈内静脉内后, 针筒抽回血, 确定穿刺成功, 自穿刺针尾部置入导丝, 退出穿刺针, 沿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拔出导丝, 再次抽回血, 确保通畅后接输液装置, 导管外翼与皮肤缝合固定, 外用3M敷贴固定, 标注置管日期、时间。
2结果
40例患者中, 在中位法穿刺点平面, 均一针穿刺成功, 成功率为100%, 无局部血肿、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其中有1例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几乎完全重叠, 即选择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结果显示超声定位下深静脉置管术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方法, 并且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项创伤性操作技术, 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而传统穿刺方法易损伤颈动脉形成血肿、气胸等并发症, 并且有时难以找到颈内静脉易导致穿刺失败。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定位颈内静脉穿刺路径的方法优于采用表面解剖标志定为的方法[1]。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具有简便安全, 显像实时直观, 无创伤, 可重复等到优点, 使穿刺损伤小。可在穿刺前对血管进行初步的评估选择, 确定最佳穿刺部位, 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有利于操作者准确的将穿刺针置入血管腔, 大大提高操作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文献报道, 一部分人存在明显解剖异常, 包括静脉很细、与动脉位置关系异常等[2]。另外还有一部分人, 如肥胖、短颈、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全身高度浮肿、严重低血压、严重脱水、呼吸深大急促、不能平卧等患者, 有置管困难因素[3]。
本研究采用超声预先定位法, 实现了超声仪器的应用与穿刺技术的优化组合, 起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40例患者中, 在中位法穿刺点平面, 均一针穿刺成功, 成功率为100%, 无局部血肿、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大大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特别对穿刺条件困难的患者, 穿刺时间缩短, 减少穿刺损伤并发症明显下降, 是快速、简便、准确、安全有效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纯西, 王琦, 刘俊, 等.超声引导下境内经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体会.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 2009, 695-696.
[2]黄养能, 张茂, 杨俭新, 等.超声定位在急诊ICU患者困难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6, 26:1047-1048.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52例腹水原因待查患者, 男37例, 女15例, 年龄22~68岁, 平均44.3岁。经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大网膜增厚及腹腔积液。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
采用阿洛卡3500彩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 凸阵穿刺探头。福尼亚一次性使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1.3 方法
患者穿刺前均需测定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嘱患者空腹。穿刺前排尽尿液, 平卧于床上, 常规消毒, 铺巾。用穿刺探头确定穿刺部位, 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 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 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 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 抽出腹水后, 拔出针芯, 引入导丝约10~20 cm, 拔出穿刺针, 沿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约10~15 cm后拔出导丝, 超声确认引流管位于腹腔积液内并且回流通畅后, 将引流管用敷贴固定于皮肤上, 加盖无菌纱布, 接引流袋引流, 调节控制夹, 控制引流速度, 记量并送检。
2结果
52例患者中均一针穿刺成功, 成功率为100%, 无局部血肿及肠管损伤等并发症。结果显示超声定位下腹腔穿刺置管术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方法, 并且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恶性腹水主要特点是腹水中有许多密集分布的大点状回声, 有时可呈碎片状, 腹水浑浊, 血性腹水中的点状同声呈球形并互相聚集流动呈带状, 另外化脓性腹膜炎及结核性腹膜炎在腹水中也可出现点状回声。肝性腹水多位于上腹, 大量腹水占据整个腹腔, 而无腹膜增厚, 无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 液性暗区透声较好, 肠管分布均匀。腹水中含纤维蛋白不多故不致引起腹腔内黏连, 当肠腔积气多且肠管无明显黏连时出现肠管漂浮征, 胆囊壁水肿, 呈双边增厚。 常伴有肝硬化, 肝脏体积缩小, 肝包膜呈锯齿状, 实质增强不均匀等[1]。
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术对于不明原因的腹水可以达到病因和病理学诊断, 是一种非常有效最直接的诊断方法[2,3]。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术具有简便安全, 显像实时直观, 创伤小, 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可在穿刺前进行初步的评估选择, 确定最佳穿刺部位, 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有利于操作者准确的将穿刺针置入腹腔, 大大提高操作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超声引导下增厚的大网膜穿刺活检, 不但能鉴别良恶性腹水, 而且可以鉴别原发肿瘤和继发肿瘤、肿瘤的来源等, 对患者损伤小、安全、费用不高, 临床上操作简单, 敏感性、特异性高, 诊断准确。是临床上原因不明的腹水、大网膜原因不明增厚诊断的最直接有效地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2例患者, 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术, 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均一针穿刺成功, 成功率为100%, 无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腹腔穿刺,置管
参考文献
[1]李海英.80例腹水的超声诊断及其声像图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7) :98.
[2]HoL M, Thomas J, Fine SA, et a1.Usefulness of sonographic guide during percutaneous biopsy of mesenteric masses.AJR, 2003, 180 (6) :1563-1566.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推荐阅读: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05-27
超声引导穿刺管10-05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10-19
直肠超声引导穿刺活检05-21
经阴道超声引导穿刺12-13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硬化06-26
无超声引导粗针穿刺11-25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论文07-29
腔内超声引导细针穿刺09-13
超声引导定位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