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共9篇)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 篇1
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检查是周围型肺部病变重要的诊断技术[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间对周围型肺部小病灶穿刺诊断的体会, 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2012年3年间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示为周围型肺部病变, 经支气管评价仍没有明确病理诊断, 常规CT示肺部病变大小2 cm以内共30例患者, 行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14岁~84岁, 平均年龄54岁。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检查均正常。
1.2 方法
采用东芝4排螺旋CT以3 mm层厚连续靶扫描, 进行三维重建, 测定皮肤到肿物距离, 用废弃介入导管剪成栅形摆列并用胶布固定于患者肺部肿物相对处的皮肤。若患者体位移动, 则需重新进行CT靶扫描。使用20G巴德活检穿刺针, 或一次性穿刺针 (PDC/DT) [2], 一次性评价针, 所有患者穿刺前均进行肺部CT增强扫描[3]。所有患者都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
2 结果
2.1 30例患者中, 鳞状细胞癌6例, 腺癌18例, 小细胞癌2例, 碰撞癌2例, 淋巴瘤1例, 炎性假瘤1例。
2.2 并发症:针道出血5例, 发生率为16.6%;气胸3例, 肺压缩均在20%以内, 发生率为10%, 无需特殊处理, 均在5 d内自行吸收, 无大出血及严重气胸[4]。
3 体会
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评价对周围型肺部小病变阳性率高, 且安全, 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5]。在操作过程中, CT靶扫描三维重建前模拟进针路线是很重要的技术, 直接决定穿刺能否成功。同时促使患者保持体位固定和做好呼吸同样重要, 当发现患者体位改变时应重新进行CT扫描定位。
参考文献
[1]张鸿文, 张芨, 雷娟,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管外型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5 (5) :886-888.
[2]刘威.并针法在CT引导下穿刺肺周围小结节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实用医学, 2010, 6 (3) :211、219-220.
[3]杜茂云, 兰学群.增强扫描在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 2010, 10 (16) :63-64.
[4]康霞.CT引导下肺部穿刺活检术的观察及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3 (5) :112-113.
[5]刘杜姣, 于梅, 薄江, 等.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168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9, 12 (6) :1146-1147.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肝脓肿 篇2
关键词 B超 经皮肝脏穿刺 肝脓肿
2002~2005年,对30例肝脓肿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32.5(25~60)岁,病程5~15天。均有右上腹部疼痛,体温多在38℃以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多见。B型超声显像:于肝内可见单个或者多个无回声或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图象,脓腔大小前后径在3.5~6.5cm,边界尚清,包膜较厚。
使用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百胜DU8彩色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
患者取平卧或左侧卧位,常规作肝脏扫查,记录有关图像和数据,明确脓肿的位置,脓腔的大小,距离体表的深度以及胆囊的关系。确定距脓腔最近的穿刺点和进针深度,注意脓肿和皮肤间应该有正常的肝组织,以免脓汁通过针道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争取一次性穿入脓腔,如果改变方向必须将针退至皮下,再行穿刺。常规消毒,铺单,局麻。选择5ml以及20ml或50ml注射器,用18~20G的PTC针。在超声引导下按已经确定的穿刺点斜行刺入皮下,然后垂直进入脓腔。连接20ml或50ml注射器进行抽脓,如果脓液浓稠,可以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稀释冲洗。每次注入量应少于抽出量的2/3,尽量抽干脓液,注入相应的抗生素药液(最好把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效果会更好)。术毕,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观察1~2小时。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每隔3~5天进行1次,每次应避免在同一针孔进针。
结 果
本组病例在B型超声显像诊断引导下穿刺治疗后,脓腔明显缩小。每次抽出脓液量多者130ml,少者30ml;穿刺次数最少2次,最多4次;全部治愈无并发症。经过15~30天的随访,B型超声诊断显示:一部分在原脓肿部位有部分增生的结缔组织或合并钙化,其后伴有声影;一部分肿块不消失,但明显缩小,残留一个小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空腔,穿刺抽不出脓液[1]。
例:患者,女,50岁。有糖尿病病史,自觉右上腹部疼痛1周,在外院检查于肝后右叶可见1个4.5cm×5.0cm低回声占位,来我院住院,经我院检查体温38.5℃,神志清晰,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1.8×109/L,N0.86。B型超声显像:于肝右后叶可见大小为4.6cm×5.2cm的回声略低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肝脓肿。治疗方法: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对症治疗的同时进行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第1次抽出黄绿色脓液大约80ml,因为脓液比较浓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稀释,每隔3天进行1次;第2、3次分别抽出65ml和35ml,而且每次抽脓后都用5%甲硝唑反复冲洗脓腔,患者临床症状减轻,1周以后经过B型超声检查,脓腔缩小1.8cm×2.7cm。1个月以后复查,脓腔完全消失。
讨 论
肝脓肿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均为继发性感染,好发于右半肝(比左半肝高5倍)。细菌性肝脓肿,以多发性或多囊性脓肿为主;阿米巴性肝脓肿,则以单发性单囊性脓肿常见。两者都有向腹腔、右侧胸腔或心包腔溃破的可能性,若不积极治疗,可死于肝功能衰竭、败血症、胸腹腔感染、胆道出血等。
肝脓肿一般起病急,尤其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数也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易形成肝脓肿,而肝脏血运丰富,一旦感染扩散,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即可引起脓毒血症,严重时并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对这类病人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类杆菌属等,本组病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但配合甲硝唑治疗有效。
因此,选取抗生素时应联合应用抗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有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应以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为根据,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细菌性肝脓肿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本组肝脓肿病例在肝内有单发还有多发,病灶大于3.5cm,如果病灶小于2cm,可以在严密观察下采取抗炎和支持疗法,达到治愈的目的。穿刺时要根据脓肿的大小依次抽出,另外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的大血管及胆囊。穿刺的时候,要有应急准备,如果大出血或严重的腹膜炎应转手术处理。
B型超声显像诊断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可以重复进行的诊断技术。介入性超声显像诊断具有实时显示,灵敏度高,引导准确,损伤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穿刺途径,能够缩短穿刺距离,降低并发症。由于操做简单,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避免医源性损伤。脓腔内注药,抗生素直接作用于致病菌,使病灶修复、愈合快,瘢痕小,明显缩短疗程。术后早期病人即可下床活动及深呼吸和咳嗽,不易出现腹腔污染与裂开等并发症,且家属易于护理,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对稠厚脓液的肝脓肿还可与肝实质性占位病变鉴别。因此,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是目前肝脓肿最有效、最有发展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 篇3
1 临床资料
2007年—2011年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活检穿刺共85例, 男58例, 女27例, 年龄19岁~77岁。肺CT提示肺肿物, 其他无创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者。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正常, 心电图无严重异常。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体位, 根据CT扫描确定进针方置、角度、深度。对穿刺点用络合碘常规环形消毒、铺无菌洞巾,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采用半自动切割穿刺针取肺肿物组织送病理学检查。一般行2次或3次穿刺以最大程度保证取到有效病灶组织。术毕复查胸部CT了解出血及气胸情况。门诊病人术后常规留观1 h, 住院病人无异常可送返病房观察, 24 h后复查正侧位胸部X线片了解胸腔情况。
2 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术前详细了解病人病情, 特别注意了解病人既往病史、过敏史、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心电图结果等,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因为穿刺需要在间断屏气下进行, 所以术前要对病人进行屏气训练。要求病人在平静呼吸数次后屏气5 s, 并能反复进行5次以上。对咳嗽较明显的病人可用镇咳药止咳, 症状缓解不影响屏气后再行穿刺。术前2 h~3 h禁食, 体弱病人可适当输液, 防止低血糖及穿刺胸膜反应, 术前半小时留置静脉针穿刺并妥善固定, 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
2.2 心理护理
病人易对肺活检穿刺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担心穿刺出现并发症或穿不到病变组织。可针对病人及家属对穿刺担忧的方面向病人详细介绍此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肺活检穿刺的目的、意义及操作中需配合的注意事项, 使病人正确认识经皮肺活检穿刺对诊断、治疗的重要性, 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嘱病人术前晚上休息好, 入睡困难者遵医嘱予以镇静剂。
3 术中护理
根据病灶部位及拟进针的位置、方向协助医生确定病人的体位, 原则是容易保持体位稳定、进针路径短、操作方便、病人舒适, 注意保暖和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嘱病人调节呼吸频率与深度, 避免咳嗽, 实在不能避免时宜尽量轻咳, 特别是进针过程中, 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穿刺时注意安抚病人, 消除其紧张情绪, 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剂。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等变化, 高危病人全程行心电监测及输氧。注意病人有无出现面色苍白、胸闷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 有异常时需立即停止操作, 随时做好配合医生抢救的准备。病人在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情绪紧张、恐惧心理, 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 主动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与病人交谈可分散其注意力, 也给予了病人心理安慰[1]。术毕复查行CT扫描了解有无血胸及气胸。
4 术后护理
4.1 一般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有无胸痛、气促、咯血等症状, 且术毕复查行CT, 扫描如无异常送病人回病房卧床休息。手术完成后嘱病人患侧卧位休息4 h, 注意不可用力咳嗽, 咳嗽较多时适当给予镇咳剂, 警惕气胸的发生。术后24 h后常规复查胸部X线片或胸部CT。
4.2 心理护理
肺活检穿刺后病人在等待结果时易产生多疑、担忧等不良心理。通过精心的护理, 同时给予心理安慰, 以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及治疗。
4.3 二次穿刺检查的心理护理
给病人耐心细致地解释穿刺失败的原因以及再次穿刺的必要性, 取得病人理解及配合。本组有2例行二次穿刺, 1例行三次穿刺, 均顺利成功进行, 并最终取得阳性结果。
4.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4.1 气胸的护理
少量气胸为肺穿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毕复查CT示少量气胸可不必处理, 嘱病人卧床休息, 注意巡视了解病人有无出现呼吸困难及患侧呼吸音较前减弱情况, 定期复查胸部X线片或胸CT。中等量气胸常需行胸穿抽气, 大量气胸或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者常需行患侧胸腔闭式引流。本组有2例病人术后因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 均于1周内肺复张良好拔除引流管。置引流管期间需牢固固定引流管, 防止脱落, 保持通畅, 避免因引流管扭曲、受压而造成阻塞。密切观察记录引流管水柱波动、气体排出的情况。待引流管无气体逸出、胸部X线片或CT提示肺组织复张, 夹管24 h照片复查无异常拔除引流管。
4.4.2 出血的护理
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 嘱病人安静休息, 避免胸部剧烈运动和咳嗽, 一般可自止, 按医嘱给予止血药。大咯血较为少见, 一旦发生大咯血注意保持患侧卧位, 防止窒息发生, 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急救措施。
5 讨论
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是肺部疾病诊断中重要的操作技术、具有定位准确、对组织创伤小、检查阳性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定合理护理措施,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积极采取有效的救治和护理, 对提高肺活检穿刺的成功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细心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严密观察配合, 术后认真观察病情, 精心护理是保证CT引导下肺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肺活检穿刺,CT引导,护理
参考文献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 篇4
【摘要】目的:对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加硬化剂治疗肾囊肿、肾盂旁囊肿及肾上腺囊肿进行总结,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台贸易30例肾囊肿,3例肾盂旁囊肿,1例肾上腺囊肿,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加无水乙醇治疗,采用置换冲洗方法,然后于穿刺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B超复查囊肿情况。结果,30例肾囊肿一次穿刺治愈。3例肾盂旁囊肿其中二例一次穿刺治愈,另一例因术中疼痛不适吸出部分囊液后于三个月再次穿刺成功治愈。肾上腺囊肿1例一次穿刺治愈。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加硬化剂治疗治疗肾囊肿,肾盂旁囊肿及肾上腺囊肿均可行,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可靠等优点。
【关键词】囊肿;B超引导;硬化剂;置换冲洗
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肾盂旁囊肿临床亦不少见,因其位置靠近肾窦,在体积较小时就可以产生梗阻,因而与肾囊肿相比,治疗法上更应该积极。而肾上腺囊肿则极为罕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居多。开放性手术和腹腔镜囊肿去顶或切除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6年末至2009年2月对30例肾囊肿、3例肾盂囊肿、1例肾上腺囊肿采取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加硬化剂治疗,经B超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06年未至2009年2月病例,肾囊肿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8至62岁,平均54;囊肿直径4.8-6.8cm,平均5.4cm。肾盂旁囊肿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6~58岁,平均50岁;囊肿直径4.2cm~6.4cm平均5.6cm。肾上腺囊肿1例,男性,58岁,囊肿直径直5.8cm。以上腰部肿痛症状者24例,其余10例为临床体检B超检查发现。病人均径B超检查,再进一步行CT及IVU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检查血常规,血凝四项,肝功、肾功及尿常规和心电图、胸部摄片。
1.2 治疗方法:采用百胜AU3,菲力蒲超凡影响超声诊断仪,选用腹部探头,频率3.5MH2。肾囊肿和肾上腺囊肿选择18G PTC穿刺针,肾盂旁囊肿采用21G PTC穿刺针,用95%无水乙醇硬化剂。沿患侧肋脊角及肋缘下选择刺点,采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单,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进针入囊肿目标中心,吸出囊液少许立即行囊液化验,确定不是尿液。吸出囊液,然后注入95%无水乙醇。采用置换冲洗法,反复冲洗囊腔,一般3次即可,最后囊腔内抽出的硬化剂清亮,不要保留硬化剂。
1.3 疗效判定:术后3个月做B超复查囊肿情况,再半年、一年、二年检查。囊肿消失或消失95%以上为治愈;囊肿体积缩小50%以上为显效;体积缩小不足1/5者无效。
2 结果
34例囊肿囊液均呈洗黄色透明状,无1例含有血性及浑浊情况。全部行囊液化验定性。囊液体积按照公式V=D1×D2×D3×0.52计算(D为囊肿直径),初步算出囊液体积。所有病例场1次穿刺成功。肾囊肿病例全部1次穿刺治愈,肾盂旁囊肿二例一次穿刺治愈,另一例因穿刺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不适(囊液吸出一半),后于三个月后再次穿刺及硬化剂治疗,经复查B超囊肿治愈。肾上腺囊肿1例穿刺一次治愈。全部病例场获得随访,囊腔完全闭合,无复发。
3 讨论
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B超的广泛运用,其发现率明显增加,常见症状是侧腹部或背部疼痛[1]。囊肿与肾盂不相通,镜下观察囊肿壁严重的纤维化和透明样变,临近的肾组织被压缩和纤维化[2]。透明澄清液体和光滑规则囊壁是良性囊肿的特征[3]。肾盂旁囊肿病理结构和肾实质单纯囊肿相同,与肾盂不交通,其临床不少见,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有腰酸、腰胀痛等不适,常压近肾盂,对肾菌影响大[4]。肾上腺囊是极为罕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居多。男女比例为3∶1,囊肿多为单侧[5]。以上三种类型囊肿,传统诊疗法是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去顶,切除术,其创伤大,恢复期长,并发症亦不少。尤其是肾盂旁囊肿,因其位置深,与肾带关系密切,操作难度大,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加硬化剂治疗囊肿,其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是一种损伤小的微创治疗,并发症少,恢复亦快。
硬化剂治疗囊肿的原理:无水乙醇能改变生物膜蛋白和脂质的比例,使其转运氨基酸的能力隆低及钙的内流异常,导致细胞死亡[6]。囊肿上皮细胞死亡后,失去分泌功能,纤维组织增生,囊腔封闭。总结我们的治疗体会是:①术前必须明确诊断,不能将肾积水误诊为肾囊肿。②通过B超为,CT等,更主要的是囊液化验定性,确定是一个良性囊肿后,再采取硬化剂治疗。③穿刺路径要遵循“短路径小损伤”原则,避免反复穿刺。对肾囊肿和肾上腺囊肿可选择18GPTC穿④使用硬化剂反复冲洗囊腔,直至囊腔内抽出的冲洗衣衣用的硬化剂清亮为止。一般三次即可,不保留硬化剂。
B超引导下径皮穿刺加无水乙醇治疗肾囊肿,肾盂旁囊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主编.石应康、邱贵兴副主编.外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11
[2、3] 张小东主译.史密斯泌尿外科学和1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05
[4] 李淑清,李学松,董永良等.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乙醇治疗肾盂旁囊肿[J].中华外科杂志,2005,22:1461-1463
[5] 马腾骧主编.现代水外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片社,2000,1:799-801
[6] 王殡元,杨甲梅.原发性肝癌局部注射治闻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1995,3(3):188
作者单位:116300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中医院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性纳入2013年8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6例患者入院时经X线和CT检查均证实肺内有周围性病变,其中女22例,男34例,少数患者入院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咳痰、咯血。56例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尚可,均无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禁忌症。我院本次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实施,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我院本次研究知情,且在参与研究前均已在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方法
术前56例患者均接受胸部CT增强扫描,穿刺医师根据56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了解患者肺部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初步确定患者的活检穿刺点和穿刺途径。术前护理人员准备好止血药物和氧气袋,便于术中急救使用。穿刺活检医师向患者讲解手术大致步骤,告知患者术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如控制咳嗽等,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我院本次研究使用的活检装置为BARD Magnum活检装置(22mm/15mm),活检穿刺针为18号活检穿刺针。术中根据患者的病灶部位,帮助患者调整对应体位,应用CT红外线定位病灶,并标记体表穿刺点,然后再次测量体表穿刺点与病灶部位中心的距离。穿刺前,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穿刺过程中注意对血管、叶间膜等组织的保护。当穿刺针按照事先确定的路径推进至病灶组织边缘时,再次进行CT检查,确保穿刺位置精准后,使用活检枪取病理组织。术后再次对患者实施CT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并发出血和气胸,若发生并发症立即给予对症治疗,若未发生并发症将患者送回病房,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1.3 观察指标观察56例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诊断结果、穿刺并发症情况和穿刺后随访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呈正态分布的研究数据均使用最新版本统计学软件SPSS 24.0处理,计数型观察指标采用n(%)表示,组间样本差异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56例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诊断结果
本组56例患者的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诊断结果显示,35例患者为恶性病灶,17例患者为良性病灶、4例患者病灶性质为明确。见附表。
2.2 56例患者穿刺后治疗随访结果
穿刺后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本组56例患者中,37例患者为恶性病灶,15例患者为良性病灶,4例患者病灶性质未明确。见附表。
2.3 56例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诊断结果、穿刺后治疗随访结果比较
本组56例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诊断,共2例患者误诊,52例患者确诊,确诊率为92.8%,诊断准确率为96.5%(50/52),与穿刺后治疗随访结果比较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6;P=0.153)。
2.4 56例患者的穿刺并发症情况分析56例患者中,共16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5%,其中10例(17.8%)患者术后并发出血,6例(10.7%)患者并发肺气肿,给予干预治疗1~3d后均明显好转。
3 讨论
早期对于诊断难度较大的肺部疾病,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技术、支气管镜、痰液细胞学进行诊断[3]。但较长一段时间的临床应用发现,仅靠影像学技术对肺部疾病患者实施诊断,难以获得十分准确的病理学依据。痰液细胞学检查,虽然取材方便,但检验步骤较为复杂,且诊断准确性较低[4]。相对于前两种诊断方法,支气管镜诊断肺部疾病的准确性较高,但该种诊断方法主要适用于占位性肺部病灶,在一些肺部周围性病灶的诊断中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5]。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继上述诊断方法之后被临床应用于诊断肺部疾病的一种技术,实践应用发现,CT所具有的影像重建功能,可对患者肺部病灶进行精确定位,便于穿刺医师准确、直观的采集病理组织[6]。此外,在CT的引导下,穿刺医师可更加精确的确定穿刺活检的进针角度和位置,安全系数高,并发症轻。我院本次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发现,56例肺部疾病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的准确率与穿刺后治疗随访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与王斌等[7]的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
综上所述,我院认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部疾病,准确性高,并发症轻,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纳入2013年8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56例患者的穿刺活检诊断结果和穿刺并发症情况。本组56例患者的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显示,恶性病灶35例(62.5%),良性病灶17例(30.4%),未明确病灶4例(7.1%),与穿刺后治疗随访结果的37例、15例、4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共16例(28.5%)患者发生穿刺并发症,其中包括出血10例,气胸6例,给予干预治疗后均明显好转。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部疾病的准确性高,并发症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部疾病,CT,经皮肺穿刺活检,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侯晓玮,庄兴俊,宋谦,等.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2):125-128.
[2]许彪,陈刚,韦璐,等.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应用不同型号穿刺针的效果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2):275-279.
[3]陈长春,胡晓燕,陈浩,等.18F-FDG PET/CT高摄取对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靶点选择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2):84-87.
[4]沈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J].重庆医学,2012,41(22):2314-2315.
[5]刘宝东,支修益,刘磊,等.比较CT引导下两种穿刺针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5):375-376,400.
[6]苏永华,吴永泉.CT定位下改良穿刺针经皮肺活检对肺占位的诊断意义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1):44-45.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1—12月30例肺内疾病的患者进行经皮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其中男27例, 女3例, 年龄36~78岁。平均57岁。
1.2 操作方法
根据图像显示病灶的部位,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对病变部位做重点扫描, 尽量选择胸壁至病灶最短路径, 选定最佳层面及穿刺点, 在拟定的穿刺点上放置一个金属标记物。再次扫描证实后在皮肤上以碘伏准确标记穿刺点, 测量出体表穿刺点至肿块的最近和最远距离及进针角度和深度。穿刺时嘱患者屏气, 沿穿刺点按预先设定的方向迅速进针, 掌握进针深度, 快速进针后再行扫描, 以证实针头在病灶内, 迅速扣动板机, 取出穿刺针, 从内芯刀槽中取出标本放入95%乙醇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如所取标本不满意, 可重复活检2~3次。活检完毕立即复查, 观察有无出血和气胸发生。如有必要须及时处理, 术后24h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 结果
术后23例未出现活检后肺部相关并发症, 其中1例出现气胸, 肺压缩10%, 予以吸氧, 半卧位休息, 3d后复查胸部X线片, 气胸吸收, 2例合并痰中带血, 给予静脉使用立止血后, 痰血消失。4例出现胸痛, 但可忍受, 未作特殊处理, 本组病例无感染、大咯血等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大部分经过多种检查难以确诊, 对肺穿刺活检及活检结果抱有疑虑、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讲解肺穿刺的目的和意义, 简要介绍操作过程, 告诉患者如何配合手术, 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还可介绍以往成功穿刺的病例, 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勇气,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1.2 呼吸及屏气的训练
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 穿刺时需要在平静呼吸下屏气时进行, 所以术前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向患者说明术前屏气训练的意义, 按要求训练患者, 让患者平静呼吸数次后屏气4~5s, 并逐渐延长至10s, 反复训练。穿刺时备好氧气、抢救药品和器械, 指导患者均匀呼吸, 吸气量恒定, 让屏气时一定要屏住气, 以免在穿刺过程中由于呼吸运动导致穿刺针划破胸膜引起气胸。
3.1.3 术前准备
术前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咳嗽患者术前可服镇咳剂, 如过度紧张者可肌注地西泮10mg。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
术后置患者头低足高位, 以利于脑部血供, 绝对卧床休息1h。24h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如胸闷、憋气及疼痛等, 观察呼吸、脉博、血压有无异常, 以便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及时处理;告知患者术后可有胸部微痛、痰中带血等症状, 24h内要避免剧烈活动和咳嗽, 如出现呼吸困难、憋气等症状时, 及时处理。
3.2.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2.2.1 气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病灶越小、离胸壁越远, 对肺组织损伤越大, 气胸发生率越高。有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气胸发生率较高。对有可能出现气胸的患者在穿刺活检术中吸100%的氧气, 可使胸腔积气很快吸收。这是因为肺泡内的氧分压增高, 氮分压降低, 使末梢毛细血管血气压降低, 和胸腔气压之间产生明显的压力差, 利于气体吸收[2]。气胸一般发生在术后1h内, 但偶有发生在12~24h。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 注意有无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 密切观察穿刺侧呼吸音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胸片检查。少量气胸肺压缩10%左右可不必处理, 嘱患者半卧位卧床休息, 给予持续吸氧, 氧流量4~6L/min;如肺压缩30%以上, 则应行胸腔抽气术, 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3.2.2.2 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为痰中带血或少量小口咯血, 偶见大咯血及胸腔内出血。在护理上要注意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 消除紧张情绪。认真观察咯血的量、次数和性质, 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按医嘱给予小量镇静剂、止咳剂, 并嘱患者食用温凉半流质饮食。痰血一般1~3d后自行消失, 小口咯血者可给予止血药治疗, 并做好心理疏导;大咯血较为少见, 一般与凝血机制差、病变部位血管丰富、较大的血管与支气管相通有关。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情况, 一旦出现大咯血, 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做好急救处理。
3.2.2.3 胸膜刺激症状是由穿刺针刺激胸膜引起。表现为疼痛、呼吸急促和困难、心慌、大汗淋漓等。出现上述症状时, 立即停止穿刺, 给予吸氧。一般情况平稳后重新局部麻醉, 特别是壁层胸膜的麻醉, 以减少穿刺时对胸膜的刺激。
3.2.2.4 胸部疼痛是术后患者的常见主诉。应对患者的疼痛反应表示理解, 稳定其情绪, 消除思想顾虑。因术后的局部刨伤所致的胸部胀痛、钝痛、深呼吸时加重, 持续1~2d可逐渐缓解、消失。术后应及时正确评估疼痛性质及强度,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感知程度进行解释和安慰, 避免过度紧张, 分散其注意力, 调整舒适体位, 多数患者疼痛可得到缓解。重度疼痛患者, 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3.3 小结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为肺部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支气管镜及痰细胞学检查不能确诊的病例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3], 本组30例肺周围病变的患者采用该方法做病理定性诊断, 取得满意的结果。但经皮肺穿刺术为有创操作, 有其风险, 如气胸、出血、胸膜反应、穿刺口感染等。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合理的术后护理, 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让患者术前呼吸训练和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术中正确配合, 术后合理护理对提高肺穿刺活检的成功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CT,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邹良能, 柯明耀.CT引导下胸穿肺活检在肺部占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5) :625.
[2]张雪哲.CT引导下胸部穿刺活检[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4) :194.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研究。76例患者中, 男51例, 女25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24岁, 平均年龄 (54.7±8.1) 岁。所有患者均无行肺穿刺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16排螺旋CT机, 意大利普利赛HS系列17G、18G抽吸式活检针, 长度为15 cm[1]。首先嘱咐患者保持平稳的呼吸, 对患者的胸部进行CT平扫, 病灶较小的患者可以在病灶上下层面选择间距为5 mm, 层厚为5 mm, 扫描5~6层。根据患者病灶的位置, 辅助患者保持正确的卧位。病灶>5 cm×5 cm×5 cm的患者采用18G穿刺针, 病灶<5 cm×5 cm×5 cm的患者采用17G穿刺针[2]。采用光栅定位法进行体表定位。在常规的消毒、局部麻醉等基础上, 将穿刺针刺入病灶位置, CT扫描针尖在病灶中后, 接60 ml注射器, 负压抽吸出穿刺标本用75%酒精固定后对其进行病理检查。穿刺结束后, CT平扫, 观察和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状[3]。
2 结果
在本次7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中, 穿刺后出现少量出血患者1例, 少量痰中带血患者1例, 给予口服止血药物后好转, 胸痛患者2例, 出现气胸患者3例, 出现气胸的患者在给予吸氧、X线胸片检查以及行胸膜腔穿刺抽气等针对性的治疗之后, 病情均有所好转, 没有出现空气栓塞、穿刺针道肿瘤细胞种植等并发症。
3 讨论
肺内病变多为炎症、结核或者肿瘤, 当前常规的检验方式主要有痰细菌培养、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电子气管镜检查等检查方式, 但是对于疑似恶性肿瘤且病灶较深的病灶进行检查时, 会存在检查的效果不够明确, 无法确诊等问题, 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肺部周围型病变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较低, 纤维气管镜检查也难以确诊, 对此部分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就非常有必要, 其可为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组织细胞学依据, 对周围型病变的定性诊断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 早期肺穿刺活检的定位设备为X线和B型超声, 因定位及穿刺技术的原因, 其准确率较低, 随着辅助手段的增加及穿刺技术的提高, 现准确率较高。
目前肺癌的组织学诊断主要通过支气管镜检查, 经皮肺穿刺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转移病灶活组织检查等获取标本[4]。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可以弥补常规的痰细菌培养等方式所无法确定的肺外周病灶性质。对外周直径<2 cm结节病灶, 提高诊断的阳性率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定位及穿刺技术[5]。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过程当中, 是临床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重要方式, 对于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6]。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主要是在常规的消毒、局部麻醉等基础上, 将穿刺针刺入病灶位置, CT扫描针尖在病灶中后, 接60 ml注射器, 负压抽吸出穿刺标本用75%酒精固定后对其进行病理检查。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情况, 在确定无误后, 再一次进行平扫, 明确患者术后的反映和临床表现, 观察有无发生并发症。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气胸、出血、空气栓塞和针刺通道种植等, 其中以气胸较为常见, 国内外相关文献[7]报道气胸发生率约为6%~35%, 病灶深度与气胸的发生率有关, 病灶越深, 气胸的发生率越高, 另外很多医生和医学报告已证明肺气肿是并发气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咯血是肺穿刺活检术后另一常见并发症, 文献[8]报道咯血的发生率为0.2%~30.0%。病灶大小是穿刺后发生出血的重要因素, 小病灶往往比大病灶更容易发生出血, 原因可能是小病灶肿瘤血管更为丰富, 穿刺时容易刺破增生旺盛的血管而引起病灶出血。故应对于直径<1 cm且距离胸膜较深的病灶应更加慎重。空气栓塞及穿刺针道肿瘤细胞种植等发生率较低。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或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较为多见的是发生气胸, 及时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可确诊, 一般给予吸氧及行胸腔穿刺抽气即可恢复, 必要时可以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本次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效果分析中, 7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中, 穿刺后出现少量出血患者1例, 少量痰中带血患者1例, 胸痛患者2例, 出现气胸患者3例, 在给予吸氧、X线胸片检查以及行胸膜腔穿刺抽气等针对性的治疗之后, 病情均好转, 没有出现气栓塞等并发症状。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成为胸部介入放射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技术, 被公认为肺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可以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位置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可协助选择最佳穿刺途径, 避开病灶低密度坏死区取材, 可以提高取材的满意度以利病理明确诊断, 因准确地选择穿刺部位及进针途径, 明显降低了肺穿刺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安全且诊断率较高, 适用于距胸膜较近的病灶诊断。但是病灶距离胸膜较远的患者如果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则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气胸发生率会增加。所以, 需要结合肺部占位性病变位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 采取科学、有效的诊断方式及时明确诊断, 最大限度地降低诊治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为患者的康复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建华, 佘巍巍.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多种方法在老年疑似Ⅰ~ⅢA期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6) :4225-4227.
[2]蒋杨, 潘江锋, 董科,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8) :52-55.
[3]叶永青, 赵祥玲, 林承奎,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2) :233-235.
[4]洪群英, 白春学.应重视肺癌的早期诊断技术[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8) :507-509.
[5]陈良安, 杨震, 王平.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与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 (2) :83-86.
[6]王敏君, 梅同华, 谢世光,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不明诊断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附70例报告) [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7) :1747.
[7]雷伟, 张建生, 黄建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分析[J].江苏医学, 2013, 39 (4) :414-416.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 篇8
关键词:肺部肿块,CT,肺穿刺
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各类肿瘤之首, 由于缺乏有效早期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困难;随着肺肿瘤临床诊疗规范指南的推广, 治疗前肺癌的确诊已成为常规, 特别是化疗和放疗前必须取得足够病理诊断资料, 而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获得肺部肿块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针对有些仅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不宜做出明确诊断的病灶, 获得病理诊断则为诊断的金标准, 因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具有定位准确、易掌握穿刺方向、角度及深度、并发症少、准确率高等优点, 故成为肺部肿块重要的诊断手段, 对临床早期诊断及病理分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 对肺部肿块行经皮肺穿刺患者176例, 其中男121例, 女55例, 年龄22~74岁, 平均年龄56.1岁。穿刺部位:右上肺40例, 右中肺26例, 右下肺16例, 左上肺46例, 左下肺21例, 肺门及纵隔区18例, 多发结节及肿块9例。所有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均无异常, 痰细胞学检查阴性;56例纤维支气管镜纤刷物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为阴性;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其中对18例中央型及纵隔病变者行增强扫描, 以明确病灶的性质。
1.2 方法
穿刺前依据原CT片对穿刺活检区域扫描, 使用金属丝粘在体表协助确定穿刺的层面、方向、体表进针点, 做好体表标记。再从CT层面 (纵隔窗位) 测得进针深度和角度, 采用巴德活检枪及一次性美国巴德活检针 (MN1810, MN1816) 进行穿刺。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洞巾、麻醉, 穿刺针进入患者胸壁肌层后嘱患者屏气, 快速进针达到病变部位, 再次行CT扫描, 确定针尖位于病灶内, 切割病变组织, 一般采取组织标本2次, 将取得组织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并送病理检查。术后封闭穿刺点, CT扫描观察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2 结果
176例肺部肿块患者经皮肺穿刺活检, 175例取得了满意的标本。其中确诊原发性肺癌155例 (包括鳞状细胞癌74例, 腺癌50例, 小细胞癌20例, 腺鳞癌10例, 未分化癌1例) , 结核性病灶18例, 转移性透明细胞癌1例, 炎性肉芽组织1例 (进行描述性病理诊断, 不能确诊) 。术中发生气胸12例, 给予穿刺抽气治疗;术后发生气胸2例, 肺压缩<20%, 给予吸氧后自行吸收痊愈;术中出现咯血5例, 量少未处理;穿刺后行CT扫描有肺部出血影34例, 术后给予止血药物应用, 1~2d后痰中带血消失。
3 讨论
对于痰细胞学检查阴性, 而纤维支气管镜难以达到病灶部位的患者, 内科现多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这样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肺内病变的大小、外形、位置, 还可以准确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 定位准确, 同时还可以随时监测穿刺针的具体位置和进针方向, 因此成功率较高。采用一次性活检针取材较之以往使用针吸活检法不仅速度快, 而且只要定位、操作得当, 几乎均能取得到理想的标本。本组原发性肺癌的诊断率达88%, 未能确诊者多因为病灶太小等原因而无法取到病变组织, 与文献报道一致[1]。目前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临床诊断肺部周围性病灶的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对获得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标记, 能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为患者尽早治疗赢得了时间。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一致[2]。病灶的大小对穿刺的结果存在一定影响, 大病灶容易取得标本, 但病灶密度多不均匀, 穿刺时应注意避开病灶的中心坏死区, 否则得到标本不利于病理诊断, 其诊断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而小病灶穿刺相对困难, 但多为均质性病灶, 取得标本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所以有条件的患者术前最好进行CT增强扫描, 明确病变性质, 增加穿刺成功率。如病变临近肺门及纵隔, 穿刺时应注意避开临近血管, 故术前亦应进行常规增强扫描。穿刺的标本对病理诊断也存在一定影响, 由于穿刺组织不象手术标本完整, 且取材有限, 故病理科亦需改进标本处理及检查技术, 提高诊断水平。
总之,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为肺周围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组织病理学依据, 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有效、安全, 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文军, 张志新, 杨广洋, 等.CT引导下弹簧式自动活检枪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 (11) :1590~159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 男38例, 女14例;年龄42~78岁, 平均54岁。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 而痰脱落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明确病变性质。其中肿块性病变47例 (90.4%) , 弥漫性病变5例 (9.6%) 。
1.2 结果
52例均穿刺活检成功, 经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 诊断为肺癌44例 (84.6%) , 恶性淋巴瘤、结核各3例 (各5.8%) , 其他慢性炎症2例 (3.8%) 。发生并发症8例 (15.4%) , 其中穿刺部位有轻微疼痛5例, 少量气胸2例, 痰中带血1例, 经对症处理3~5d后恢复。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支持
患者多对此项检查技术不了解, 存有不同程度的疑虑、恐惧等负性心理, 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者。为此,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阐明此项检查的目的、方法、意义及安全性, 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处理方法等, 使其有思想准备, 以便顺利配合。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排除可能影响检查的相关因素。
2.1.2 物品支持
备齐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局麻药及穿刺所用的器械等, 注意准备胸腔穿刺包、气胸箱、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
2.1.3 患者准备
术前对特别紧张者, 遵医嘱予镇静药;有胸痛、咳嗽等症状者, 予镇痛、镇咳药。向患者讲解穿刺时屏气及术中正确呼吸动作的重要性, 并加以指导练习。2.2术中配合严格无菌操作, 核对局麻药及用量。嘱患者平静呼吸, 穿刺枪接近胸膜时需屏气, 穿刺枪匀速进入预定深度后先平静呼吸再屏气, 推入枪芯后平静呼吸, 扫描无误后屏气, 活检结束后平静呼吸, 可减少气胸的发生。活检时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心率, 发现异常及时提醒术者, 并采取必要措施。活检完毕后, 消毒、包扎穿刺点, 采取穿刺点下位体位, 减少并发症发生。
2.3 术后护理术后2 4 h内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
胸闷、胸痛、咯血、咳嗽等, 避免剧烈活动。咳嗽较剧者, 可给予止咳处理。若有不适, 及时通知医生, 必要时拍胸片或复查胸部CT, 确定是否有气胸、血气胸等。
2.4 并发气胸的护理
2.4.1 大多数患者在肺穿刺后即发生气胸, 也有少数在
术后数小时才发生。少量气胸者予以卧床休息, 必要时吸氧。如气胸>20%可给予胸腔穿刺抽气, 张力性气胸时立即给予胸腔闭式引流, 注意引流管通畅情况及引流术常规护理。本组2例 (3.8%) 出现少量气胸, 经卧床休息、吸氧等处理后自行吸收。
2.4.2 并发出血的护理
轻度咯血及痰血者, 给予解释及心理安慰, 无需特殊处理;咯血量较大及胸腔积血者, 给予止血治疗, 病情稳定后, 在超声引导下抽出积血, 并鼓励其常做深呼吸, 防止胸膜粘连。
2.4.3 并发胸痛的护理
术后的局部创伤导致患者胸部胀痛、钝痛、深呼吸时加重, 持续1~2d可逐渐缓解、消失。术后应及时正确的评估疼痛性质及强度,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感知程度进行解释和安慰, 避免过度紧张, 分散其注意力, 多数患者疼痛可得到缓解。对重度疼痛者, 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5例 (9.6%) 穿刺部位有轻微疼痛感, 于24h内自行缓解。
3 小结
对于诊断不明的肺部疾病, 肺穿刺活检的成功率为87.5%~100%[2]。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的主要并发症是气胸, 发生率在7.4%~25.0%[3]。本组经皮肺穿刺活检成功率为100%, 气胸发生率3.8%。气胸发生率低于上述文献, 笔者认为与以下几点有关: (1) 术者的操作水平及熟练程度; (2) 术前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训练呼吸动作; (3) 术中指导患者配合术者的操作进程进行呼吸、屏气等动作; (4) 术后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 尽量卧床休息。
参考文献
[1]吕梅君, 李德仁, 吴兆求, 等.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1, 6 (1) :38-39.
[2]刘静, 陈丽芸, 潘汝群.CT引导下行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4) :3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论文】推荐阅读: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硬化06-26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论文07-29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05-27
超声引导穿刺管10-05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10-19
直肠超声引导穿刺活检05-21
经阴道超声引导穿刺12-13
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08-24
无超声引导粗针穿刺11-25
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