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桡动脉穿刺

2024-09-30

经皮桡动脉穿刺(精选12篇)

经皮桡动脉穿刺 篇1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经股动脉诊断学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为常规治疗方法,但对合并严重股动脉/髂动脉粥样硬化,且正在使用强效抗凝剂溶栓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易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2]。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问世,显著减少了上述弊端。本研究选择我院2008 年9 月~2014 年9 月收治的64 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 例,为本院收治的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WHO拟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经Allen试验,结果呈阳性;无严重脏器损伤者;排除血流动力不稳定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3 例,年龄42~76 岁,平均年龄(64.6±5.1)岁,急性心肌梗死17 例,稳定性心绞痛8 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 例;其中合并高血压6 例,糖尿病5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2 例,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5.2±4.8)岁,急性心肌梗死18 例,稳定性心绞痛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 例,其中合并高血压7 例,糖尿病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常规腹股沟消毒,选择右侧股横纹下方2~3cm处作为穿刺点,做左右冠脉造影后,根据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器械实施介入手术,行动脉造影者术后拔出动脉鞘,行介入治疗者术后6h拔出股动脉鞘管,常规缝合包扎,保持穿刺侧下肢伸展位,术后24h拆除绷带。

观察组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将患侧手臂置于支撑板上,外展35°,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烈处为穿刺点,以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采用21G穿刺针,以透壁法倾斜30~60°进针,穿透桡动脉前后壁,缓缓撤针,见动脉血喷出后,固定穿刺针导入钢丝,顺钢丝方向插入动脉鞘,再撤出钢丝。顺鞘管注入0.1~0.2ml硝酸甘油以防血管痉挛,注入5000U肝素防止血栓形成,术后拔出动脉鞘管,常规包扎缝合,覆盖无菌纱布并压迫6h。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观察两组术中感染、血肿、动脉闭塞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AS9.0,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与 χ2检验,P<0.05 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传统冠心病介入治疗入路方式为经股动脉穿刺入路,但随着近年来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该入路方式暴露出术后易发生血肿,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因迷走神经反射引发低血压等弊端[4,5]。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桡动脉所具有的独特解剖特点,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时可避免术中发生动静脉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也利于术中压迫止血,使出血易于控制,从而利于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6]。

本组研究中,比较了经皮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两组在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在感染、局部血肿、肢体浮肿、腰疼等并发症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冠心病治疗中,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但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分析原因可能为:桡动脉为肱动脉分出穿过旋后肌,正中神经独立走行于前壁中间,桡神经在前壁近端离开伴行的桡动脉后进入前壁候补,桡动脉无重要的静脉伴行。这种解剖特点可避免经股动脉穿刺时可能发生的动静脉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即使桡动脉术后闭塞也对手部血供无影响。经桡动脉患者术后无需严格制动,术后可迅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导致的腰背疼痛、下肢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置入动脉鞘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

参考文献

[1]李利,申国璋,胡威,等.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1):54-55.

[2]庞霁娟,江珉,温文韬,等.经皮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8):882.

[3]韩双.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508.

[4]朱晓东,郭施勉,杜曼,等.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4):44-45.

[5]邓世磊.试析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8):4228-4230.

[6]韩彬.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3,5(12):56-57.

经皮桡动脉穿刺 篇2

(一)操作目的:

1、直接监测患者血压

2、需采集动脉血液标本或某些特殊检查

3、急救时需加压输血输液

4、用于区域性化疗

(二)适应症

1、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主动脉手术、主动脉反搏者。

2、术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和需大量输血、输液者。

3、合并有近期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冠心病及瓣膜疾病、心力衰竭史、COPD、肺动脉高压、代谢紊乱等急需手术治疗者。

4、心肺复苏后期治疗、严重创伤、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5、控制性降压或需持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者。

6、不能行无创测压者。

(三)禁忌症

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动脉近端梗阻、雷诺现象(Raynaud’s syndrom)和脉管炎(Buerger’s disease)

(四)操作准备

1、、动脉置管部位:桡动脉(最常用)、股动脉、腋动脉、足背动脉和尺动脉

2、在作桡动脉插管前应测试尺动脉供血是否畅通。清醒病人可用Allen试验法测试。对于不能配合的病人如幼儿、意识不清和全麻后病人,可采用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或手指体积描记图以判断手掌部的血流供应及平行循环供血情况。遇有尺动脉血供不足,应避免作桡动脉插管。

3、治疗盘内放置:无菌持物钳浸于消毒溶液罐内,2-2.5%碘酊,70-75%酒精或安尔碘等消毒液,无菌纱布及罐、消毒棉签,0.1%肾上腺素、笔、砂轮,注射器、针头、抗凝剂、试管、弯盘、注射器针头回收器,需要时备输液或输血用物

(五)操作过程

A、以最为常用的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为例:

1、准备洗手、戴口罩。

2、核对床号、姓名、治疗项目等,向患者或者家属解释动脉穿刺置管的相关内容。

3、常选用左侧桡动脉,成人用20G的Teflon或Vialon外套管穿刺针,长约3.2~4.5cm。

4、穿刺时病人仰卧,左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腕部垫高使腕背伸,拇指保持外展,消毒铺巾,保持无菌技术。

5、穿刺者右手示、中指与拇指持针,于腕横线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最清楚处进皮。在左手示、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行踪的引导下向着动脉进针。

6、一般针干与皮肤呈30°~45°角,针尖抵达动脉表面略带冲击的力量将针尖刺入动脉,此时有鲜红的血液喷射至针蒂,表明内针已进入动脉。再进针约2mm,使外套管也进入动脉内,此时一手固定内针,另一手捻转并推进外套管,在无阻力的情况下将外套管送入动脉腔内。

7、拔除内针,有搏动性血流自导管喷出,证实导管位置良好,即可连接测压装置,固定。

8、若外套管推进遇有阻力,常表示导管未进入动脉管腔。穿刺时有突破感,且有少量血液入针蒂,但血流不畅,此时穿刺针可能偏向一侧或已穿透动脉血管后壁。遇此可拔除内针,接上注射器并缓慢拔退外套管,当见有血液喷出时,保持导管与血管行向一致,捻转推进导管,不成功则可再次拔退外套管,见有良好的血液喷、滴出时可经套管内插入细导引钢丝,在导引钢丝引导下推进套管,若均未成功则重新穿刺。B、股动脉穿刺:

1、基本准备同上,协助病人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

2、术者消毒铺单,左手中指和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内侧,左手食

。指和中指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

3、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可刺破血管,待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4、肝素盐水冲洗鞘管,连接测压装置,固定。

(六)注意事项

1、桡动脉穿刺必须做Allen实验。

2、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反复穿刺。

3、采用持续肝素液冲洗,肝素为2-4U/ml.冲洗速度为2-3ml/h。

4、发现血凝块应吸出,不可注入。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肝脓肿 篇3

关键词 B超 经皮肝脏穿刺 肝脓肿

2002~2005年,对30例肝脓肿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32.5(25~60)岁,病程5~15天。均有右上腹部疼痛,体温多在38℃以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多见。B型超声显像:于肝内可见单个或者多个无回声或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图象,脓腔大小前后径在3.5~6.5cm,边界尚清,包膜较厚。

使用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百胜DU8彩色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

患者取平卧或左侧卧位,常规作肝脏扫查,记录有关图像和数据,明确脓肿的位置,脓腔的大小,距离体表的深度以及胆囊的关系。确定距脓腔最近的穿刺点和进针深度,注意脓肿和皮肤间应该有正常的肝组织,以免脓汁通过针道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争取一次性穿入脓腔,如果改变方向必须将针退至皮下,再行穿刺。常规消毒,铺单,局麻。选择5ml以及20ml或50ml注射器,用18~20G的PTC针。在超声引导下按已经确定的穿刺点斜行刺入皮下,然后垂直进入脓腔。连接20ml或50ml注射器进行抽脓,如果脓液浓稠,可以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稀释冲洗。每次注入量应少于抽出量的2/3,尽量抽干脓液,注入相应的抗生素药液(最好把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效果会更好)。术毕,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观察1~2小时。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每隔3~5天进行1次,每次应避免在同一针孔进针。

结 果

本组病例在B型超声显像诊断引导下穿刺治疗后,脓腔明显缩小。每次抽出脓液量多者130ml,少者30ml;穿刺次数最少2次,最多4次;全部治愈无并发症。经过15~30天的随访,B型超声诊断显示:一部分在原脓肿部位有部分增生的结缔组织或合并钙化,其后伴有声影;一部分肿块不消失,但明显缩小,残留一个小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空腔,穿刺抽不出脓液[1]

例:患者,女,50岁。有糖尿病病史,自觉右上腹部疼痛1周,在外院检查于肝后右叶可见1个4.5cm×5.0cm低回声占位,来我院住院,经我院检查体温38.5℃,神志清晰,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1.8×109/L,N0.86。B型超声显像:于肝右后叶可见大小为4.6cm×5.2cm的回声略低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肝脓肿。治疗方法: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对症治疗的同时进行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第1次抽出黄绿色脓液大约80ml,因为脓液比较浓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稀释,每隔3天进行1次;第2、3次分别抽出65ml和35ml,而且每次抽脓后都用5%甲硝唑反复冲洗脓腔,患者临床症状减轻,1周以后经过B型超声检查,脓腔缩小1.8cm×2.7cm。1个月以后复查,脓腔完全消失。

讨 论

肝脓肿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均为继发性感染,好发于右半肝(比左半肝高5倍)。细菌性肝脓肿,以多发性或多囊性脓肿为主;阿米巴性肝脓肿,则以单发性单囊性脓肿常见。两者都有向腹腔、右侧胸腔或心包腔溃破的可能性,若不积极治疗,可死于肝功能衰竭、败血症、胸腹腔感染、胆道出血等。

肝脓肿一般起病急,尤其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数也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易形成肝脓肿,而肝脏血运丰富,一旦感染扩散,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即可引起脓毒血症,严重时并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对这类病人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类杆菌属等,本组病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但配合甲硝唑治疗有效。

因此,选取抗生素时应联合应用抗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有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应以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为根据,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细菌性肝脓肿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本组肝脓肿病例在肝内有单发还有多发,病灶大于3.5cm,如果病灶小于2cm,可以在严密观察下采取抗炎和支持疗法,达到治愈的目的。穿刺时要根据脓肿的大小依次抽出,另外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的大血管及胆囊。穿刺的时候,要有应急准备,如果大出血或严重的腹膜炎应转手术处理。

B型超声显像诊断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可以重复进行的诊断技术。介入性超声显像诊断具有实时显示,灵敏度高,引导准确,损伤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穿刺途径,能够缩短穿刺距离,降低并发症。由于操做简单,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避免医源性损伤。脓腔内注药,抗生素直接作用于致病菌,使病灶修复、愈合快,瘢痕小,明显缩短疗程。术后早期病人即可下床活动及深呼吸和咳嗽,不易出现腹腔污染与裂开等并发症,且家属易于护理,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对稠厚脓液的肝脓肿还可与肝实质性占位病变鉴别。因此,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是目前肝脓肿最有效、最有发展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经皮桡动脉穿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校附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74例, 其中男52例, 女22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58岁,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1例, 不稳定心绞痛 33例, 均为择期手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单支病变30例 , 双支病变32例, 三支病变12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术肢外展50°~70°角置于手术延长板上, 手掌朝上, 用纱布固定,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术肢常规消毒铺巾, 用1 %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行右侧桡动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 置入6FJL4.0、JR和5FTIG多功能造影管4.0常规投照体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再用指引导管将带球囊导管置入, 通过细钢丝引至狭窄病变处, 以1∶1稀释的造影剂注入球囊, 加压, 使之扩张膨胀, 借助球囊扩张压力, 使管腔内的粥样斑块被压缩、裂解、血管重构, 内腔扩大。后逐渐减压, 回抽造影剂, 将球囊抽成负压状态撤出。

1.3 治疗结果

本组 74例患者, 出现频发室早 20例, 均及时发现, 经抗心律失常治疗而纠正。10例表现拔管综合征, 4例出现室颤, 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多巴胺维持有效灌注后复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手术认识模糊, 都有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而紧张情绪易引起血管痉挛, 特别是桡动脉, 直接增加手术难度。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 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必要性、安全性, 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 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对手术的成功及手术效果的巩固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 从而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介入治疗。必要时对过于紧张的患者可以使用安定,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

2.1.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凝系列、血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X线胸片;药物试验:碘过敏试验、抗生素试验。术区备皮, 指导咳嗽及床上排尿训练。嘱患者术前常规4~6 h禁食禁饮, 穿着宽松衣裤, 建立左侧有效静脉通道, 常规给予浅静脉留置针。排空大小便。情绪紧张者, 术前30 min给予镇静剂口服或肌注等。术前应用抗凝剂, 术前1 d开始口服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霉300 mg, 当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 防止术中术后血栓形成。

2.2 术中护理

患者取平卧位, 协助摆放手臂,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导管室护士要熟悉病人的病情, 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分析、判断力, 能预测到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适当与患者沟通、减轻心理压力。一旦出现并发症熟练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各种急救器械物品处于应急状态, 如除颤器、临时起搏器、氧气、吸引器、微量推注泵等, 严密心电监护, 关注手术进程, 特别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是否有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尤其右冠状动脉发出的分支有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 防止导管插入过深导致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组滞、室颤等。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患者均进入监护病房进行监护, 全面、连续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做好护理记录。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严密观察桡动脉伤口、术侧上肢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 有无心律失常、心绞痛复发等,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2.3.2 一般护理

术后即可进易消化清淡饮食, 但避免过饱;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加强生活护理, 保证病人日常生活需要。24 h后指导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 起床、下蹲时动作应缓慢, 不要突然用力, 术后一周内避免抬重物, 防止穿刺部位再出血。

2.3.3 预防感染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预防感染。

2.3.4 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一般于术后4 h拔除动脉鞘管, 按压穿刺部位15~20 min以彻底止血, 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沙袋压迫6 h, 防止出血。如病情严重, 一般于拔管后1 h根据出凝血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为了保证剂量准确, 需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桡动脉穿刺点有无渗血和血肿、皮肤黏膜淤斑, 牙龈出血、血尿及便血。指导病人不要用硬、尖物剔牙或挖鼻孔及耳道。当出现皮下血肿时密切观察血肿的范围做好标记, 观察有无继续扩大, 必要时重新加压包扎[2]。

2.3.5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 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护理:PTCA术后3 d是发生并发症的高峰期, 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是早期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的关键[3]。本组出现频发室早 20例, 均及时发现, 经抗心律失常治疗而纠正。 (2) 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术后易发生低血压, 原因是禁食、造影剂的高渗作用、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心肌缺血。术后立即恢复进食、进水, 24 h内及时补足血容量。不明原因的低血压, 排除血容量不足外, 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 (左、右下腹部疼痛) 、穿刺部位内出血 (如肿胀、变色、脉搏消失) 、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 (心包填塞症状) 。 (3) 拔管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保留动脉鞘管 4~6 h[4]。部分患者于拔管时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胸闷、头晕、全身出汗、心动过缓、低血压等症状, 称为拔管综合征, 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过分紧张加上拔管时疼痛刺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进而引起的。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拔管, 守在患者身旁,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有无迷走神经反射的症状、体征, 鼓励患者说出不适。拔出鞘管后以加压包扎伤口 4~6 h, 观察有无出血、渗血。术后 24 h拆除弹力绷带及纱布, 确定无出血、血肿, 生命体征平稳。本组10例表现不同程度的头晕、面色苍白、胸闷、心悸、恶心呕吐, 伴大汗淋漓、脉搏细弱缓慢、血压下降, 经过补充血容量、阿托品和多巴胺等药物应用, 30 min内血压、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 生命体征稳定。

3 讨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 (PTCA) 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已日趋广泛, 护理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有效心理干预, 术中熟练护理配合, 术后细致的护理, 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也是减少各种并发症, 保证PTCA顺利进行的基础, 充分体现了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在嘉, 高润林.冠状动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88-106.

[2]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3.

[3]孟红燕.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5, 11 (7) :547-548.

经皮桡动脉穿刺 篇5

(二)部位 采集血标本常用桡动脉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搏动明显处。股动脉穿刺点见前面。来源:考试大

(三)用物 注射盘内加无菌的5ml或10ml干燥注射器,7号针头及标本容器,手套。若作治疗、检查,另备药液。来源:考试大

(四)操作方法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范围要广泛,术者立于穿刺侧,戴手套或用2%碘酊与70%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固定欲穿刺的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度刺入动脉,见有鲜红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防感染。来源:考试大

桡动脉穿刺采血在儿科病房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桡动脉;采血;儿科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76-01

穿刺采血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操作技术,在抢救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儿科的特殊性,给采血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我科对部分特殊患儿采用了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方法,效果良好,特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需要采集大量血液标本、尤其是血气分析的患儿;急、危重的患儿;循环衰竭、静脉采血困难的患儿;水肿、肥胖、婴幼儿静脉不明显的患儿。

1.2方法

1.2.1 用物准备 无菌盘内备75%酒精、棉签、5ml(或10ml)一次性注射器,5号头皮针,肝素抗凝剂(血气分析时必备),根据医嘱选择正确的采血管。

1.2.2 操作方法:将患儿平卧在操作台上,选用5ml 注射器连接5号半的头皮针,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手部,掌面向上,使手腕掌部伸展约45°,常规消毒皮肤,将患儿的前臂垂直平均分成4份,在桡侧外1/4处掌横纹上方1~2cm处进针,进针方向为逆血流方向并与皮肤呈20°~30°,进针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刺破对侧动脉壁。针头进入动脉后,血液可以靠动脉压自动流入注射器内[1]。取血后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5~10min,对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的患儿,压迫时间应延长[2]。

2 注意事项

2.1进行动脉采血前应先熟悉掌握其解剖位置,准确找到穿刺点,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免反 复穿刺引起局部淤血。

2.2桡动脉穿刺时,针头进入动脉后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往往不能马上见到回血,需稍待片刻后可见血液流出,。因此,穿刺后若未见回血,不可急于进退针头,以免造成穿刺失败[1]。

2.3进行血气分析时,切勿混进静脉血。

2.4操作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以免引起感染。

3 小结

桡动脉穿刺动脉较表浅、固定,易于触及,操作方便,不用脱衣,节省操作时间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暴露引起患儿受凉。由于动脉管内的压力较静脉管内的压力高、抽血速度快、抽血量不受限制,避免了静脉采血时的反复抽拉活塞、挤压血管等动作,减少了溶血和凝血等现象。桡动脉位置表浅,能通过接触准确定位,内侧为绕侧腕屈肌腱,外侧为肱动脉,没有血管、神经与之比邻,十分安全,不易误入静脉或损伤深层神经,穿刺成功率高[3],贴近桡骨,压迫止血容易,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淑珠.两种不同采血方法在新生儿的应用及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16)1783.

[2] 黄爱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95.

[3] 李贵勇.当代儿科学[M].湖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出版社,2000,418-419.

[4] 秦洁,陈安萍;王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

经皮桡动脉穿刺 篇7

关键词: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操作方法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X线检测技术, 其可以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 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 被誉为诊断缺血性卒诊断的金标准[1], 同时也被认为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最终术前评价标准[2]。为了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2012年11月26日期间150例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术前、术中、术后操作要点以及对脑血管造影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150例患者, 男性患者103例, 女性患者47例;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 (38.4±7.6) 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 后循环缺血96例, 高血压脑出血11例, 症状性癫痫2例, 脑梗死2例。

1.2 造影结果及并发症

150例患者全部造影成功, 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术后有10例患者出现穿刺处疼痛, 3例患者出现穿刺处皮下出血, 1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症状, 3例出现发热症状;上述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全部好转。

2 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手术操作

2.1 术前准备

(1) 术前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头颅CT/MRI/MRA等病情指标检查, 其中注意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情况;术前做好手术器械以及手术药物的准备工作, 做到所有手术连接装置没有气泡, 并用肝素盐水冲洗造影管。 (2) 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造影的作用、操作方法、患者术中感受以及可能的并发症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告知患者术中保持同一体位, 屏气并不做吞咽动作, 并于术前签署手术同意书, 并告知患者术前6 h禁食, 术前4 h禁水。 (3) 患者术前用药:术前2 d开始服用尼莫地平, 术前前夜服用阿普唑仑, 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癫痫患者手前以及手术当天按时服用对症药物。

2.2 手术操作

患者局部麻醉生效后, 均在心电监护下行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照影术[3,4]。 (1) 进行会阴、腹股沟、穿刺区域局部皮肤清洁消毒, 暴露两侧腹股沟部; (2) 连接2套动脉内持续滴注器;接高压注射器并抽吸造影剂; (3) 穿刺点选腹股沟韧带下1.5~2 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局部浸润麻醉, 进针角度与皮肤呈35°左右; (4) 穿刺成功后, 在短导丝的辅助下置血管鞘。持续滴注调节, 滴速控制在15~30滴/min; (5) 以2/3 mg肝素/kg体重静脉注射, 其后每小时肝素剂量加半, 直至10 mg。肝素化同时控制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 min) ; (6) 在透视下依次行双侧颈内、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双侧甲状颈干及肋颈干造影;老年患者从各主干动脉自下而上分段造影。对血管迂曲者, 导管不能到位时, 使用导丝辅助; (7) 造影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 (1~1.5 mg/1 mg肝素钠) 。

2.3 手术后操作

术后立即拔出动脉鞘管, 拔管后均须徒手压迫局部15 min作用, 然后使用纱布卷及绷带加压包扎, 适当对患者行抗生素处理, 并鼓励患者术后多喝水。患者在术后8 h内肢体完全制动, 绝对卧床[5]1 d以减少出血发生;拔出动脉鞘管时容易引发血管神经迷走性反射增高, 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低血压及冠状动脉痉挛等情况的发生, 因此拔管时做好应急准备, 并同时观测患者意识、瞳孔、心电等生命体体征[6,7]。

3 讨论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 能够诊断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颈内动脉闭塞等脑血管疾病;同时可以对脑膜瘤、胶质细胞瘤、转移瘤等需要病理血管定性的疾病起到指导作用;该技术还可以对颅脑外伤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全脑血管造影创伤较小、痛苦较少、病人恢复快, 但是对这种创伤性的检查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因此, 在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术中与义务人员紧密配合、术后严格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治疗工作对患者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Wang H, Li W, He H, et al.320-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for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Clinical Radiology, 2013, 68 (1) :e15-e20.

[2]Vakil Parmede, Ansari Sameer A, Hurley Michael C, et al.Magnetiza-tion spoiling in radial FLASH contrast-enhanced MR 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J].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012, 36 (1) :249-258.

[3]黄载文, 杨开杰.278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操作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 (1) :55-56.

[4]周新民.全脑血管造影5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10) :44-46.

[5]金华岭.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8, 4 (5) :28-29.

[6]胡惠华, 王美香, 黄秀美, 等.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8) :129-140.

经皮桡动脉穿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癌肝转移患者68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试验组男21例, 女13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 (62.3±15.6) 岁, 其中未分化小细胞癌15例, 肺鳞癌4例, 肺腺癌12例, 大细胞肺癌3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1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 (62.5±15.2) 岁, 其中未分化小细胞癌14例, 肺鳞癌5例, 肺腺癌10例, 大细胞肺癌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肺癌类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 经胸部肺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癌痰细胞检查和胸部定位穿刺组织活检确诊肺癌, 并经腹部超声、肝CT等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肝转移;②患者符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及全身静脉化疗治疗适应征;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目的、内容及治疗风险, 要求治疗并愿意配合调查研究。 (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②患者存在全身炎症、外伤或其他组织恶性肿瘤, 可对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产生明显干扰;③患者存在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神经血管障碍等内外科炎症疾病。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 肝动脉化疗栓塞:采取常规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插管、置入5F导管鞘和导管等, 行肝动脉血管造影了解肿瘤解剖部位和血供。注入化疗药物包括替加氟星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5ml︰0.2g, 国药准字H20033294) 1000mg, 表柔比星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ml︰10mg, 国药准字H20041211) 60mg, 羟基喜树碱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251) 30mg等, 30ml超乳化碘油作为栓塞剂。注射后常规拔除导管、止血、术闭。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统计学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表1可知,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均相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肿瘤血清分子水平均降低, 但试验组患者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3 讨论

肺癌肝转移是原发性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并发症之一, 主要由于癌细胞脱落后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肝脏并于肝脏种植生长。肺癌肝转移可以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转移灶, 不仅导致正常肝功能丧失和失调, 可进一步加重患者原发性肺癌病情和机体恶病质状态, 导致患者过度消瘦、伴随黄疸、剧烈癌痛等临床表现, 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化疗、放疗、介入治疗是目前缓解肺癌肝转移患者病情、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 其中尤以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尤为突出。

CEA是肺癌诊断中最早使用的肿瘤标志物致以, 属于非器官性肿瘤相关抗原,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 其在肺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达40%~80%, 并与肿瘤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而CA199作为低聚糖类肿瘤相关抗原, 主要被用于肺癌、胰腺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检测。尽管CA199的肺癌诊断特异性较低, 但在肺癌肝转移患者中依然存在较高的阳性表达[3]。

本研究对患者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进行检测, 发现肺癌肝转移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后上述血清水平明显降低, 充分肯定了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全身静脉化疗, 与上述分析相符。因此,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在肺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与全身静脉化疗用于肺癌肝转移对患者血清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癌胚抗原 (CEA) 、糖类抗原19-9 (CA199) ]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肺癌肝转移患者68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试验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癌肝转移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

关键词:肺癌肝转移,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化疗,VEGF,CEA,CA199

参考文献

[1]胡建华, 陈元, 谭文勇, 等.联合动态检测VEGF、CEA和CA199水平及其与胃癌肝微转移的相关性[J].肿瘤防治研究, 2010, 37 (12) :1394-1396.

[2]Ohta M, Konno H, Tanaka T, 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protein in gastric cancer[J].Cancer Lett, 2013, 192 (2) :215-225.

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人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病人中, 男14例, 女8例;年龄45岁~72岁, 平均58岁;病变均靠近胸膜, 经常规检查难以确诊, 且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

1.2 方法

全部病人术前均行肺CT检查, 个别行高分辨及增强扫描。根据肺CT选择病变在体表的最佳点, 确定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 摆好体位, 嘱病人穿刺中不能移动身体。常规消毒,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将活检枪缓慢刺入病变边缘, 嘱病人深吸气后屏气, 击发活检枪, 并快速退出, 适当调整角度反复穿刺2次或3次, 将切割的组织条用甲醛固定, 送病理学检查。术后拍胸片, 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 并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穿刺均成功, 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肺癌10例, 肺结核3例, 肺炎2例,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3例, 矽肺1例, 过敏性肺泡炎1例, 未明确诊断2例, 确诊率为91%。术后1例发生少量气胸, 未做处理, 自行吸收;1例出现痰中带血, 经止血、消炎后好转。未发生大量气胸、大咯血、肿瘤针道转移等严重并发症。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新方法, 病人因害怕手术疼痛、躯体损伤、遗留后遗症等内心非常恐惧。护士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介绍手术成功的事例, 取得病人的信赖, 使其产生安全感,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配合医护人员保证穿刺成功[2]。同时, 告知病人及家属手术的必要性, 介绍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解决措施, 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 并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

3.2 术前护理

术前详细询问病人的基础疾病及过敏史, 全面掌握病人情况。行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 了解凝血机制有无异常[3]。因穿刺前病人需保持正确体位, 穿刺进入肺组织及拔针时要暂时屏住呼吸, 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确保穿刺成功, 故术前进行屏气训练至关重要。让病人深呼吸数次后屏气3 s~5 s, 反复训练。咳嗽较剧的病人术前服用镇咳药, 症状好转后再行穿刺。穿刺时需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

3.3 术后护理

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 必要时加压包扎。嘱病人卧床休息3 h以上, 不可做较大的活动, 不要引发剧烈的咳嗽, 若病人忍不住时嘱其深呼吸, 必要时给予止咳药。24 h内需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的变化, 经常巡视病人, 询问病人自觉症状有无胸憋、胸痛、气促等症状,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行床头胸片检查, 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少量气胸可不必处理, 嘱卧床休息、吸氧3 L/min, 痰中带血时静脉输注止血药, 同时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并做好心理疏导,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总之, 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简便、检出率高、病人痛苦小, 对难以确诊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减少了开胸肺活检的损伤, 只要操作规范, 做好术前教育和术后观察, 就可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手术探查,护理

参考文献

[1]covey AM, Gandhi R, Brody LA, 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neu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requiring treat ment after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in443consecutive patients[J].J Vasc lnterv Radiol, 2004, 15:479-483.

[2]郭煤, 沈彩霞.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术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9) :839-840.

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月, 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确诊肝脏肿瘤患者6例, 男2例, 女4例, 年龄40岁~60岁, 平均年龄48.2岁;病程3个月~18年, 均有反复乏力或丙氨酸转氨酶 (ALT) 异常。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脏活检的适应证, 无出血倾向, 无重度黄疸及大量腹水等禁忌证。

2 术前护理

2.1 了解病情

根据医嘱测定患者肝功能, 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若异常应根据医嘱肌注维生素K110 mg, 连续3 d后复查, 正常后方可实施肝脏穿刺术。术前1 d和手术当天, 要肌注维生素K110 mg各1次。

2.2 术前检查

术前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腹部B超检查, 进一步了解心肺功能、肝脏及腹水情况, 验血型, 以备必要时输血。术前1 d, 要用超声定位穿刺点, 并了解周围有无较大血管或肿大的胆囊。

2.3 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肝脏穿刺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手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措施, 让患者消除顾虑,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4 术前指导

向患者讲解并指导术中正确的呼吸动作和穿刺时屏气的技巧 (深吸气, 呼气, 憋气片刻) , 以利于术中配合。情绪紧张者可于术前1 h口服地西泮5 mg;指导患者练习床上使用便盆和尿壶, 以保证术后能绝对卧床休息。

3 术中护理

3.1 体位准备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平躺于床中央, 双手或右手屈肘置于枕后或头顶, 腰背部铺垫腹带, 协助患者暴露穿刺部位, 注意对患者隐私部位的保护。

3.2 床单位整理

手术完毕, 及时整理患者衣物, 注意保暖、防感冒。协助患者双手平放于躯干两侧, 以患者舒适为度。

4 术后护理

4.1 观察生命体征

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 h, 平卧或左侧卧位,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前4 h每隔30 min测1次, 4 h后改为每隔1 h测1次, 总监测时间为24 h[2]。

4.2 预防出血的护理

由于穿刺术是一种有创检查, 穿刺后可能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3]。因此术后严格予腹带加压包扎6 h, 遵医嘱适当补液, 倾听患者主诉。少部分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走神经兴奋现象, 临床表现为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减慢等, 如出现上述情况, 立即停止穿刺, 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4.3 伤口的护理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 注意有无伤口渗血、皮下血肿、疼痛。若腹痛剧烈, 腹肌紧张明显, 有胆汁性腹膜炎征象者,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局部疼痛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可忍受, 12 h~24 h内自行缓解, 疼痛剧烈者, 排除出血及其他创伤后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4.4 排尿困难的护理

部分患者术后由于体位和日常习惯等问题, 会出现排尿困难, 此时可给予腹部热敷或给患者听流水声, 以诱导排尿;如若以上措施未能奏效, 可遵医嘱行导尿术。

4.5 疼痛护理

每小时评估1次, 评估频率为:局麻患者连续1 h, 以后每日评估4次, 评估时间与体温测量时间一致, 连续3 d无痛后停止评估。疼痛评分≥3时及时通知医生。

4.6 术后活动

卧床满6 h后解除腹带, 避免高声谈笑、咳嗽及深呼吸。卧床24 h后患者可起床进行室内活动, 禁止屏气及扭动躯干, 1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及用力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预防感冒, 保持大便通畅。

4.7 术后饮食

4.7.1 肝穿刺手术后饮食不可过咸, 限制食盐摄入量, 以免导致体内水钠潴留, 加重腹胀、腹水, 给后期病情的康复带来困难, 一般食盐用量不超过每日2 g。

4.7.2 肝穿刺手术后, 短期内肝功能可受到一定的损害, 影响肠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应以低蛋白质、低脂肪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为宜, 并要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

4.7.3 不合理的饮食会加重病情, 提醒在做完肝穿刺术后不要吃过硬的粗纤维食物, 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少吃过热、过冷的食物以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引起大出血。

5 体会

肝脏活体组织穿刺术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 具有其他检查所无法替代的确诊价值[4]。其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要严格掌握肝脏穿刺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确保肝活检成功。在护理过程中, 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当掌握有关肝穿刺术后并发症的相关知识, 术后进行细致的观察护理, 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89.

[2]桑玉玲, 刘阳.肝活体组织穿刺术的护理[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7, 9 (1) :4546.

[3]叶维法, 钟振义.临床肝胆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77-478.

经皮桡动脉穿刺 篇11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结合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诊疗技术是一种微创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常规方法是经股动脉途径。而经桡动脉穿刺是CAG的又一理想途径。经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典途径,但卧床时间长、体位受限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经桡动脉途径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患者无需卧床,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很少出现焦虑、尿潴留、造影剂滞留时间过长,住院时间短,尤其是术后不需停用肝素抗凝治疗等诸多优点。

1 術前护理

1.1 术前指导:术前做好各种检查,检测血常规,出凝血功能,肝肾功等,常规服用抗凝药物,手术日暂停低分子肝素注射一次,做碘过敏试验,训练床上大小便,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避免在术肢留置浅静脉留置针。床边备好氧气,监护仪,抢救药品等。

1.2 心理护理:患者通常对介入手术的治疗方法不了解,均会残生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等心理反应,为了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及心理承受及接受能力,才去不同的宣教方法,解释桡动脉穿刺的方法,注意事项,优点等,使患者及情绪稳定,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1.3 皮肤准备:术前一天,做好双侧手掌及腕关节上10cm的皮肤清洁,修剪指甲。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股动脉穿刺,腹股沟处也需备皮。

1.4 术前常规行Allen试验,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以免发生手部缺血性损伤或者坏死,阴性者为佳。

2 术后护理

2.1 活动与体位:患者术后平卧,术肢抬高8-10cm,腕部制动,保持腕关节伸直,取患者舒适体位。如不能平卧的患者,术侧肢体应抬高至心脏水平,保持腕关节制动,以减少肿胀及出血。

2.2 进食与饮水: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不宜过饱。指导患者术后4小时内饮水1500ml,确保三小时内尿量达1000ml以上,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减轻造影剂都肾脏的损害。患者如出现接尿困难,要及时解决,必要时行保留导尿术。

2.3 病情观察:遵嘱于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情况,注意病人的神志,精神状况,告知患者出现胸部疼痛的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4 术侧肢体的护理:桡动脉压迫器加压包扎止血过程中,观察穿刺处的辅料清洁情况,术侧肢体有无肿胀,手部皮肤颜色,温度,色泽,桡动脉搏动是否正常,密切观察穿刺处部位有无渗血或者皮下血肿。如果出现皮肤颜色异常,肢体出现肿胀,麻木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常规术后2h根据伤口情况,开始进行伤口减压,以后每隔2h逐渐增加放松的程度。6h后拆除桡动脉压迫器,减压结束。每次减压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搏动情况及上肢和手部皮肤温度、湿度、颜色及血液循环情况。

3 主要并发症的护理

3.1 出血和血肿:少量出血或小血肿的时应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小量血肿不压迫神经或造成血流障碍无症状者不予处理,小血肿可自然吸收。如血肿太大伴失血过多引起血压下降者,应肿:穿刺处出现重新行压迫止血,并立即给予补液或输液补充血容量。经以上处理患者均症状减轻,逐渐康复。

3.2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处理: 发生血管迷走反应时,患者常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或神志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状态,心率<60次/分,常伴有打哈欠。此反应常发生于冠脉造影术中、术后,拔出血管鞘及压迫止血时。术中及拔动脉鞘时应常规准备阿托品注射液,发生血管迷走反应时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1mg,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生理盐水快速静滴以扩容。经以上干预措施,患者应能平安渡过手术期,逐渐康复。

4 讨论

桡动脉途径具有不影响患者活动、血管并发症少及更容易止血等优点,特别对于难以坚持久卧的中老年人、肥胖及不习惯卧床排尿患者更容易接受。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压迫止血,且周围无重要神经和血管,迷走神经分布也较少,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又因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即可,患者痛苦小,精神心理压力轻,从而增加了舒适度,有利于术后康复。对于心功能不全、支架术后复查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冠状动脉造影途径。

参考文献

[1] 宋润珞,颛莉莉,尚喜艳.选择性冠脉造影90例护理体会.洛阳医专学报,2001,19(1):84.

经皮桡动脉穿刺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采集血液标本的小儿, 男125例, 女75例, 足月新生儿102例, 早产儿33例, 0.1~1岁35例, 1~3岁30例。败血症50例, 小儿肺炎45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5例, 小儿肠炎40例。随机进行分组, 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120例患儿运用桡动脉采血, 对照组80例患儿进行股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 (1) 股静脉采血: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操作前护士需穿戴整齐, 洗手和戴口罩。准备用物, 准备一次性无菌注射器5 ml 1~2个, 0.5%安尔碘消毒液、棉签、放在治疗盘内, 同时护士依据医生的医嘱准备抗凝管、干燥管等。准备好用物, 放置在治疗车上, 此时护士将治疗车推进患儿病房, 护士核对患儿姓名等核对信息, 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做到三查七对, 护士首先向家长和患儿做出详细的解释, 以减轻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护士的帮助下, 使得患儿取仰卧位, 将患儿大腿外旋, 轻微外展, 小腿屈膝90°, 使穿刺部位充分暴露, 随之用0.5%安尔碘消毒皮肤, 用左手食指固定在腹股沟韧带中部, 触及准股动脉搏动, 将持注射器的右手与皮肤呈现出直角快速刺入股动脉内侧0.5 cm, 然后见到注射器乳头处有暗红色回血波动, 表示注射器已经在股静脉内, 护士需立刻给予固定, 根据医嘱需要采取血液量。如果未见回血, 护士应当控制进针速度, 边进针边试探性回抽是否有回血, 在抽取所需血量后立即拔针, 随之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超过5 min, 不出血为标准, 护士将针头取下, 并把血液缓慢的沿着管壁注入。 (2) 桡动脉采血:护士协助患儿去仰卧位, 并且让患儿的手掌朝上, 绷紧患儿的皮肤同时将患儿的拇指按住, 使得桡动脉充分的显露在护士面前, 穿刺点位于桡侧腕横纹肌上约2 cm处, 此时护士将右手碰触患儿桡动脉最明显的搏动作为穿刺点, 护士进行常规的消毒, 然后用右手拿着事先接好注射器的5号半头皮针, 以30°角快速地刺入, 随之放平针柄随着血管走向缓慢向前推行, 将针头的1/2~2/3进入桡动脉时, 没有看到回血, 继而护士应稍微调动针柄的刺入的深度和方向, 见有回血后代表成功穿刺, 用针筒抽血至所需要的血液量, 之后快速拔针, 并用消毒棉签在穿刺点处给予按压5 min以上, 不出血即可。 (3) 护理注意要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 护士应该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技术能力, 以达到减轻患儿痛苦和恐惧的心理。在操作前, 安抚患儿情绪的同时并跟家长进行交流, 护患双方建立信任关系, 以达到家长协助护士工作, 帮助患儿消除内心的恐惧、不安, 以免患儿哭闹, 耽误护士操作进度, 加重病情。在给予患儿操作过程中, 护士不应带有沉重的心态, 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 利于提高护士自身在穿刺过程中的穿刺成功率。在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情况下, 对采血禁忌证时刻掌握, 同时要懂得凝血功能障碍者禁止采血。操作后密切观察患儿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有无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采血时间、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采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21.0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采血时间情况相比较

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 (3.82±0.48) min, 对照组患儿采血时间 (6.67±1.48)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5.83% (115/120) , 明显高于对照组78.75% (63/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红肿、血肿、血标本溶血、凝血情况比较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采血情况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儿优于对照组患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得到广泛使用[2]。股静脉在收肌腱裂孔处续腘静脉, 行经收肌管, 至股三角尖时位于股动脉后方, 往上渐斜向, 随之位于股动脉的内侧, 并包在股鞘内[3]。在给予小儿股静脉采血过程中, 由于股静脉位置深, 在触及股静脉时, 首先需要扪及股动脉的搏动, 找到股动脉的基础上, 继而就可以触及股静脉, 由于股动脉搏动大, 不易确定血管走向, 且股静脉易受患儿体位而发生变化, 即使股静脉穿刺成功, 但是患儿的体位变化易导致血管破损, 所以穿刺时要注意血管的走向, 以免伤及血管、神经组织及误刺入股动脉。由于股静脉涉及面积大, 易散热, 所以操作时应当脱去患儿部分衣物, 此时患儿容易感冒, 导致体温下降和增加内心恐慌感, 小儿股静脉位置较深, 血管易滑动, 不易被固定, 与此同时患儿的哭闹和躁动导致护士一次性穿刺失败且操作时间延长。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使穿刺部位充分表露出来, 在常规消毒的范围内, 穿刺部位严格消毒的范围要大。穿刺时, 针头应穿刺浅显, 以免伤及腹腔脏器[4,5,6]。护士协助患儿把腿外翻时取得适宜体位和操作带来的疼痛, 容易导致患儿哭闹不停、应激性的反应也容易污染消毒部位。严重时会引起来感染。护士应做到随时观察患儿的精神面貌, 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现象, 如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果一次穿刺没有成功, 医护人员不宜反复进行多次穿刺, 易造成血栓, 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和体温, 造成血肿和局部出血等状况, 指导患儿正确的按压方法。同时患儿股静脉靠近会阴处, 应注意卫生及防止患儿排尿时污染从而造成感染, 因此应加强消毒、巡视并密切观察。

桡动脉是首先通过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 随之在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向下行走, 绕桡骨茎突至手背, 穿过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 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建成掌深弓, 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 在临床应用上是触摸脉搏搏动的部位[7]。桡动脉的解剖位置简单, 浅表血管清晰可见, 护士在患儿腕部随时可以触动血管搏动, 并加以容易固定, 不会随着患者的变换体位而改变, 护士能够简单的掌握并且一人完成操作[8]。在穿刺采血时, 在保护好采血过程的基础上, 消毒局部皮肤, 采用5号半针头头皮针进行操作, 利于降低患儿损伤度, 缩短按压时间。而股静脉穿刺需进针深, 注射器选用7号针头, 对患儿血管损伤程度加大。两者相比较, 桡动脉穿刺采血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也避免了患儿生理疼痛的加重。

由此可见,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小儿桡动脉穿刺法有效的降低患儿生理疼痛和皮肤损伤度, 同时也有效地促进护士提高操作技能, 家长也愿意接受, 值得在医学领域中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区别。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内采集血液标本的200例小儿进行随机分组, 120例小儿为观察组, 另80例小儿为对照组。在观察组120例小儿中运用桡动脉穿刺采血, 在另80例对照组小儿中运用股静脉穿刺采血, 将两组小儿的一次性穿刺率、操作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采血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 (P<0.05) 。结论:在医学领域中, 小儿桡动脉穿刺方法损伤率低, 操作时间短,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桡动脉穿刺采血,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素娟.新生儿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0) :1647-1648.

[2]石金彩.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7) :1000-1001.

[3]陈伟霞.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采血方法的对比研究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5) :108-110.

[4]焦茜, 王莉.新生儿经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 :36-37.

[5]刘国珍.新生儿两种采血方法的护理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8) :29, 33.

[6]袁小静.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与护理措施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00-101.

[7]张淑珠.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在新生儿的应用及体会[J].吉林医学, 2009, 30 (16) :1782-1783.

上一篇:平面思维下一篇:叙事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