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穿刺管

2024-10-05

超声引导穿刺管(精选10篇)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1

肾囊肿是泌尿内科常见多发病症,虽然为良性病变,但若不及时治疗,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恶性病变。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如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固化疗法由于费用相对低廉,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2]。为了探讨其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我们对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4月到2009年8月清远市阳山人民医院共收治肾囊肿患者47例,均经超声或CT诊断确诊。男29例,女1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平均54.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腰酸或胀痛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单发性囊肿33例,多发性囊肿14例;囊肿最大直径10.3cm,最小3.8cm,平均6.4cm。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结合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对患者做身心评估。术前进行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准备好无菌穿刺包、三通管、注射器、18G穿刺针、无水酒精、1%利多卡因、急救物品等。患者取侧卧位,局部皮肤消毒,准备好带有穿刺定位器的穿刺探头,并用75%的酒精消毒,B超扫查不同切面,避开穿刺针道内大血管,寻找最佳穿刺点,并观察囊壁血流情况,确定离体表最近的切面,测量穿刺深度和角度,作为穿刺点。患者行局部麻醉,在B超监视下,用硬膜外穿刺针沿着麻醉穿刺点进针,注意避开针道内血管。当针尖接近囊肿包膜时嘱患者屏气,将穿刺针快速刺入到囊肿内,到达囊肿中心位置时拔出针芯,用注射器回抽证实针尖进入囊腔后,依针芯长度从穿刺针孔置入硬膜外管超过针尖2~3cm,拔出穿刺针留置硬膜外管并用大块无菌粘胶贴固定。用50mL注射器从硬膜外管抽尽囊内液体,并常规送化验室检查。抽出第一管囊液后,用事先装有75%酒精的20mL注射器做蛋白凝固实验。随着囊肿缩小,要调整体位,尽量抽尽囊液。囊液完全抽尽后。注入1%利多卡因5~30mL,1~2min后抽出。向囊腔内注入原抽囊液总量的l/4无水酒精,分次反复加压冲洗,使酒精与囊壁充分接触。手术结束时,硬膜外管继续留置以备次日再次注射无水酒精。按上述方法1次/d,连续3d共3次注射无水酒精,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和观察,治疗结束拔除硬膜外管,3个月后复查B超评价疗效。

1.3 效果评价

痊愈:治疗后囊肿完全消失。显效:治疗后囊肿缩小1/2以上。有效:治疗后囊肿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不到1/2。无效:治疗后囊肿无变化。其中痊愈率加显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抽出囊液136~473mL,平均297.6mL。手术过程中有出现血性液体1例,注射酒精硬化后出血停止。术后发生醉酒样反应7例,血尿2例,局部疼痛4例,肾盂轻度积水l例,均经对症处理后予以缓解。其中痊愈32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痊愈率为68.1%,总有效率为95.7%,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3 讨论

肾囊肿是指肾脏内出现大小不等的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肿块。部分患者临床上并无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因囊肿本身及囊内压力增高、感染等而出现腰、腹部不适或疼痛、血尿、腹部肿块、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常见的肾囊肿主要为成人型、单纯性和获得性肾囊肿。单纯性肾囊肿好发于肾脏表面,但也可位于深部。常累及肾下极。出现症状的囊肿可充满胁腹部。囊肿内通常含清亮琥珀色囊液。囊壁很薄,囊肿常呈“蓝色圆顶”状。偶可见囊壁钙化,其中半数囊壁上可能有乳头状癌。镜检可发现囊壁有重度的纤维变性及玻璃变性,还可见到钙化区域,邻近肾组织也受压发生纤维变性。随着囊肿的增大和压迫,可损坏肾实质,一个孤立囊肿发生的部位若正好压迫到输尿管,可引起进行性肾积水和并发感染。该症一般经超声影像就可以确诊,有时候也需要CT及MRI检查。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我们提倡早期检查,及时发现病情。

在肾囊肿的治疗方法中,外科开放性手术花费高、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缓慢,因此临床上一般采用较少。经皮穿刺抽吸注入硬化剂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治疗效果有限,术后复发率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腹腔镜下后腹膜去顶减压术效果显著,恢复快、创伤小、但由于腹腔镜设备昂贵,限制了其推广,同时可能发生腹膜后血肿、肠梗阻、高碳酸血症、内疝等并发症,手术适应指征相应减少。无水酒精注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手段,其原理是:囊肿壁内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囊内液体含有少量氯化钠、蛋白、胆固醇等。无水酒精能改变生物膜蛋白和脂质的比例,引起氨基酸的转运能力降低及钙的内流异常,细胞分泌功能下降,使囊壁上皮蛋白凝固变性,细胞脱水破坏,组织收缩,从而使囊肿内液体减少,并使纤维增生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使囊腔闭合,囊壁粘连,囊肿消失,从而达到治疗效果[3,4]。

从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看,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无水酒精量应足,但最多不超过50m L,对于肾盂源性囊肿患者不宜采取此种疗法,可在术前取少量囊液与无水酒精做试管实验。(2)为避免损伤膈肌,穿刺点应严格控制在第12后肋下或第1l肋间隙外l/3下,穿刺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囊肿血流情况,进针应该迅速准确,以避免囊壁刺不破或针尖滑向一边,引起栓塞,神经性中毒,腹膜炎等并发症。(3)囊肿过大者每次注射前应尽量抽吸干净囊液,以免无水酒精被稀释,使具有分泌功能的囊壁细胞不能彻底被破坏,影响治疗效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痊愈率为68.1%,总有效率为95.7%,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我们认为,超声引导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肾囊肿,对于改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很有意义的,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邵开运.肾囊肿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63-64.

[2]张海燕.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肾囊肿1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4):5847-5848.

[3]吴祖扬,曾湖,卢虹.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肾囊肿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09,29(1):l3-14.

[4]马铁骊,杨和清,邵山.腹腔镜经腹腔途径治疗肾囊肿40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1,23(8):353-354.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2

关键词 肝肾囊肿 超声介入 硬化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43

目前,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肝肾囊肿被认为是治疗肝肾囊肿的首选方法,这种介入微创疗法基本取代了外科手术疗法[1~3]。近2年来在超声引导下对98例患者行肝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3月经超声引导硬化治疗肝肾囊肿患者98例,男65例,女33例,年龄16~78岁,平均53岁。15例有发热、腹胀,腹部不适等临床表现,84例无临床表现,为常规检查或体检时检出。98例均经超声确诊,其中单发62例,多发36例,囊肿总数126个。

方法:应用GE LOGIQ 7及 GE LOGIQ P5型彩超仪,探头频率5~7.5MHz,配4C探头穿刺架,穿刺针依穿刺深度及囊液透明度选择16G或18G。患者体位依囊肿位置不同采用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或俯卧位。术前肌注5mg地塞米松,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常应用地塞米松5~10mg及维生素C 3~5g加入到5%或10%的葡萄糖液中静滴。术前超声定位并标记。患者选择适合穿刺的较舒适体位,消毒、铺巾,超声再次精确定位穿刺点,局部及肝肾被膜麻醉成功后,PTC针依超声确定的方向快速穿入囊腔中下2/3处固定穿刺针,拔出针芯接注射器,尽可能抽尽囊液,确定针尖在囊内适当位置后,用2%利多卡因2~5ml麻醉囊腔,注入无水乙醇,注入量为抽出量的20%~40%,对于较大囊肿,在不影响穿刺路径观察的情况下,适当变换体位,5分钟后抽出囊内液体。对于囊液混浊,先用甲硝唑注射液或庆大霉素8万U加生理盐水20ml注入囊腔内冲洗,抽尽囊液后再注入无水乙醇冲洗囊,腔直至囊液清亮。拔出针芯,注入2%利多卡因2~5ml,避免退针时针道内残留无水乙醇刺激腹膜引起疼痛,再次消毒针孔,用创可贴包扎伤口,穿刺完毕。患者静卧1~2小时,无不适症状后方可离开。

疗效观察与判定:穿刺硬化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后超声检查,较大囊肿需>6个月方可判定疗效。①治愈:囊肿消失;②显效:囊肿>50%且伴有钙化。

结果

98例患者检出囊肿126个,肝囊肿54例,肾囊肿72例,囊肿大小45mm×32mm~125mm×103mm,126个囊肿均伴有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囊腔内未见血流信号;124个囊肿壁薄、光滑,2个较大囊肿囊壁较厚,且内可见数条分隔带回声。126个囊肿一共穿刺136次,穿刺失败3次(重新定位再次穿刺后均获成功),7例复发,再次穿刺后治愈,2例较大囊肿治疗4次治愈。136次穿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8例126个囊肿治愈率100%。

讨论

无水乙醇对细胞具有较强的脱水作用,能使囊肿内壁的分泌细胞变性、坏死,囊内液体不再增加,囊壁纤维组织增生、粘连,从而使囊腔闭锁,达到治疗目的。本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⑴严格掌握适应证。肝囊肿穿刺治疗前需排除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为避免损伤尿道导致粘连,肾囊肿治疗前应常规行蛋白凝固试验,抽出囊液与无水乙醇混合后未出现蛋白凝固反应,可能为尿液囊肿,则终止手术;位于肾盂处的较大囊肿需与肾盂源性囊肿鉴别,术前行超声引导穿刺,注入碘油造影劑,在X线下观察是否与肾盂相通;一般情况较差或有剧烈咳嗽、肝肾功能有异常的患者不宜行穿刺硬化治疗;⑵对囊液混浊或呈脓性,可先用抗生素冲洗囊腔,直至抽出液清亮[4],再行无水乙醇硬化治疗;⑶直径<50mm囊肿大多可一次性治愈,较大囊肿一次性未能治愈可分次治疗,间隔以>1周为宜;<50mm的囊肿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后可1个月消失(本组16例),而>70mm的囊肿,治疗后约需6个月方可逐渐消失(本组72例),患者需定期随访;⑷对于张力较大的较大囊肿(>100mm),必须迅速减压,进针后迅速抽出囊液,以达到快速减压,然后再行调整针尖在适当位置;较大囊肿抽液时往往由于囊壁萎缩,针尖碰触囊壁等原因而不易抽尽囊液,反复冲洗使囊内残留液内酒精浓度升高,充分硬化囊壁细胞;⑸对于囊内有分隔的囊肿,宜先穿刺最远深的囊腔,依次退针抽吸各个囊腔;较大囊肿宜多次注入无水乙醇,反复冲洗,无水乙醇注入量为抽出量的30%以上,但不可>50%,必须分次注入,且需考虑患者对酒精的耐受力;⑹囊肿凸出肝肾被膜外较大时,应该使针尖固定靠近肝肾实质侧,抽出囊液后囊腔渐次向肾实质方向缩小,使针尖保持较中心位置;⑺穿刺抽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针尖显像消失现象,可用以下方法显示针尖:①轻弹针座,利用CDFI产生闪烁伪像;②快速抽动针芯;③快速注射生理盐水或双氧水;⑻应该尽量避免气体进入,如有气体进入到囊腔,可在囊腔的前上方游离,阻止硬化剂充分接触前上方囊壁[5]。在不影响穿刺针尖位置的前提下,可适当变换体位;⑼超声引导穿刺术中局麻点应与定位点方向一致,穿刺针紧贴探头引导侧孔并与超声束方向保持平行,是提高囊肿穿刺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宋书邦,张玉英,马钦凤,等.肝肾巨大囊肿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的方法学改进.中华超声医学杂志(电子版),2006,6:273-374.

2 宋书邦.肝包虫囊肿介入性超声微创治疗的研究现状.中华医学超杂志(电子版),2004,1:41-43.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682-694.

4 黄敏,郭建峰,邓学东,等.超声引导肝肾囊肿介入治疗的方法再探.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2):112-114.

5 吕明德,杨建勇.腹部外科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3

关键词:超声引导,腹腔穿刺置管,灌注化疗

消化道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腹腔内复发及转移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腹腔灌注化疗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及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的治疗手段之一已被广泛采用;传统腹腔穿刺置管法由于盲目操作,易损伤腹腔重要脏器引起出血,腹腔感染或穿入肠管及后腹膜等并发症,因此,寻求改进腔内置管方法,保证腔内化疗得以安全实施尤为重要。我科自2008年以来共对64例98人次腹腔灌注化疗进行超声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64例,女25例,男39例,年龄20~77岁,平均4 5岁。胃癌34例,结肠癌14例,直肠癌9例,卵巢癌7例。符合下列适应证之一:(1)腹腔脏器肿瘤根治术后尚无明显腹腔转移和肝转移者;(2)腹腔内脏器肿瘤广泛转移无法切除但可行姑息手术者;(3)腹腔外肿瘤手术后有腹腔转移者。

1.2 方法

使用Aloka3500彩超仪,线阵探头L5-10或凸阵探头C2.5-6,中心静脉导管(上海景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术前6~8h禁食,排空膀胱后取平卧位,作腹部超声多切面扫查,在肿瘤同侧腹壁选取无重要脏器及血管、且腹腔内肠管蠕动可或加压探头后肠管可很快散开的无明显肠粘连部位为穿刺点,如能避开腹肌效果更好;当然,如果肿瘤一侧粘连明显,无合适位置,也可以选择对侧,并测量皮肤到脏层腹膜下缘的距离。根据患者胖瘦进针长度应比皮肤到腹腔的距离多出0.5~1.0cm。在皮肤做好穿刺部位标记,予以靶区消毒局麻后用腹腔穿刺针沿穿刺点垂直进入腹腔。超声监测确定针尖已穿透腹膜进入腹腔后,置入导丝,超声显示导丝为线状强回声位于腹腔内肠管周围时,置入深静脉导管,退出导丝。最后为确定导管于腹腔内,可推注生理盐水100~300mL观察腹腔内液体弥散情况及腹腔积液变化,有时如果腹腔内液体变化不明显,可推注液气混合物以协助判断导管在腹腔位置。

2 结果

64例患者共行腹腔灌注化疗98次,穿刺一次成功55例,2次成功8例,1例不成功。无腹腔脏器损伤及出血,部分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化疗反应,但基本能自行缓解。除1例姑息术后的胃癌患者病情恶化较快于6个月内死亡外,其余患者近期预后良好,超声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复发及肝转移灶。

3 讨论

3.1 肿瘤患者术后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和残余微小癌灶的存在是术后腹腔内复发的主要因素[1]。

有关抗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表明,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依赖于浓度和时间,局部药物浓度增加1倍,杀伤癌细胞的数量可增加10倍,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杀灭癌细胞的效果越明显。因此在术后腹腔内尚无肉眼可见的转移灶时,通过腹腔灌注化疗的途径将高浓度的抗癌药物注入腹腔,可杀灭癌细胞和微小癌灶[2]。目前腹腔灌注化疗为治疗肿瘤腹腔转移较有希望的一种方法[3]。腹腔灌注化疗时,常规的穿刺部位是中下腹脐髂连线中外1/3交界处,其盲穿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误伤内脏或血管,穿刺点选择范围较小,而且并发症较多:(1)如果患者较胖或由于多次穿刺致腹腔内严重粘连时,穿刺针有时不易进入腹腔,此时置入导丝时阻力较大,如用超声监测,可见导丝在腹壁肌层内呈卷曲状。(2)如果腹腔内没有积液,肠管贴近腹腔时,此时穿刺针易进入肠管,操作者感觉进针顺利,但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如果此时予以超声监测,肠管内可见导丝强回声。(3)如果患者较瘦,稍有不慎穿刺针易透过后腹膜,此时进导丝亦有明显阻力,同样也可以用超声检测到。

3.2 与传统盲穿相比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有以下优点:

(1)穿刺位置较灵活:除了有感染部位、重要脏器、大血管及腹腔粘连较重处需要注意以外,其他部位都可以作为穿刺点。如果靠近腹壁局部有少量积液,穿刺点应该选择该处,容易监测穿刺针及导丝位置;如果腹腔没有积液,选择没有粘连处为穿刺点亦可。(2)由于腹腔化疗的入选病例有着特殊临床标准,其中一条为没有或只有非常有限的腹腔粘连[4],因为腹腔粘连较重,不仅会使化疗药液在腹腔内分布不均,使药液无法与游离癌细胞和微小癌灶充分接触,还有可能由于肠管不能自然避让而造成误伤肠道,所以超声扫查还可进行病例筛选。若超声多处扫查,发现腹腔粘连较重,找不到合适的穿刺点,可放弃此治疗,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且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超声引导还应该判断穿刺点周围是否有粘连、包裹:超声监测下,如果穿刺点局部肠管蠕动好,用探头挤压穿刺点局部,腹腔肠管很快分离开,嘱患者做华氏动作时,可见肠管蠕动的都说明穿刺点局部肠管没有粘连,为了使液体能充分接触腹腔脏器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必须选取周围无粘连、液体较易弥散的部位。(3)进针深度的选择比较灵活,体形消瘦者超声引导可避免穿刺针损伤脏器、大血管或穿入后腹膜,降低了穿刺风险;而对腹壁较厚的肥胖患者或多次穿刺者,由于超声可直接测量出腹壁厚度,便于选择穿刺针的长度,穿刺医生也更容易掌握进针深度。(4)穿刺过程超声可实时监测导管是否准确置入腹腔,只有少数情况下超声可见导管末端在肠间隙,大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往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来判断,方法:a.腹腔有积液时:可回抽积液或可看液体是否增多或看到腹腔里面有没有液流回声在腹腔内翻动或流动(图1),上CDFI时可见流动液体,显示为彩色流动信号进入腹腔(图2);b.如果腹腔没有积液,肠间隙可见液体流动,但有时候也不明显,这时可以观察肠间隙、肝肾间隙、脾肾间隙、胆囊床旁及肝周间隙是否有液体,如果有,并且慢慢增多表明导管在腹腔内;c.如果都不能证明是在腹腔还是在肠管里面,可灌注生理盐水,如果肠管扩张、积液或患者有便意,则说明导管进入了肠管,反之则导管在腹腔内。(5)灌注完药液后,超声常规在两侧腹腔观察积液深度及范围,了解药液弥散程度;化疗后定期予以超声随访,从而判断疗效及预后。本组128次超声引导下化疗都非常安全、顺利,但在开展此项技术早期,出现8例2次穿刺成功者,1例是因为穿刺点选择不当,周围腹腔有粘连,肠管未能自动避让,导致穿刺针穿透肠壁,部分药液注入肠管。另有3例在行第4和第5次化疗时出现上诉情况,考虑可能是多次灌注后腹膜变韧、变厚,穿刺突破感不明显,误以为针尖已进入腹腔,造成少量药液注人腹壁肌层。所幸有超声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因此,对多次行腹腔灌注化疗的患者在选择穿刺点时应更加仔细和慎重。

综上所述,虽然超声引导对腹腔化疗疗效本身无直接意义,但可在对影响疗效的许多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比如选择合适的灌注点、对病例进行筛选、灌注过程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等,而且操作技术简便,还可以减少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尹春柱,张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4,18(2):155.

[2]邓凯莉,徐卫东,杜文琪.超声引导下行腹腔灌注化疗的体会[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6,14(5):392-393.

[3]苏雅娟,刘占文.实时超声引导心包、胸、腹腔穿刺行腔内灌注介入化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5,4(6):278-280.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4

关键词:脊柱结核;局部化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825.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50-0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逐渐在临床上被广泛认可 [1-3]?通过微创的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结核的目的?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对39例脊柱结核患者实施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局部化疗,效果良好?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19-76岁,平均56岁?单椎体结核3例,双椎体结核33例,三椎体结核2例,跳跃性四椎体结核1例?受累椎体T4,1例;T5,1例;T8,2例;T9,3例;T10,3例;T11,4例;T12,12例;L1,14例;L2,11例;L3,11例;L4,9例;L5,7例;S1,1例?所有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热?盗汗?纳差?消瘦?胸背部或腰部疼痛等症?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确诊后均予以完善常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CT引导下局部麻醉,经皮穿刺穿刺置管?术后要求患者绝对卧床,经注药管异烟肼0.1g病灶内注射一日一次,同时全身4联药物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g?每日1次,利福平0.45g?每日1次,吡嗪酰胺0.5g?一日3次,链霉素0.75g?一日1次?肝功能异常者同时予以保肝治疗?

2结果

本组39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无脱管?堵管?断管?感染等并发症?带管时间19-71天,平均42天?拔管后穿刺点均在5-7天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每月监测肝肾功能,无药物性肝损害?每2-3个月检查X线片或CT片,所有患者在4-7个月内出现病灶周缘硬化,椎体边缘增生融合?9-10月内可见椎体骨块骨性融合?随访18个月(12-24个月)结核无复发?

3讨论

3.1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3. 1. 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治疗方法以及带管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释疾病的预后等?脊柱结核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指导患者多吃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加强营养支持?指导患者适应卧床生活,学会轴线翻身,学会并适应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常?术前确认有无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异常,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3. 1. 2术后护理:术后病人安返病室后,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穿刺点出血?有无发憋气短等症?指导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保持整个脊柱呈一条直线,改变体位时注意勿牵拽注药管?术后3天之内最容易出现注药管堵塞,因为此时穿刺所致的局部出血?渗出均可能导致注药管堵塞?因此术后3天内每6小时经注药管注入生理盐水2mL,冲洗管道?

3.2带管期局部化疗护理体会

3. 2. 1注药管的管理:注药管的通畅和安全直接决定了局部抗结核药物的注入效果?因此注药管的管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妥善固定注药管,3L贴膜妥善封闭固定引流管穿刺点,每周更换贴膜,并消毒穿刺点,防治感染?辅助胸带或者腹带保护注药管防治翻身时被拔出?避免呈锐角折叠注药管,防治折断?注药管口每次注药结束后无菌敷料包扎,防治注药时带入杂菌,造成混合感染?

3. 1. 2局部化疗注药护理体会:局部化疗注药时,首先打开无菌敷料,拧开接口螺帽,复合碘棉签消毒注药管接口,接注射器,缓慢推入异烟肼原液0.1g?同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液,询问患者有无疼痛等不适感?遇有推注困难时,不可使用猛力暴力注射,应缓慢回抽再次注射或者脉冲式缓慢注射?超过半数患者局部注药>1个月时出现药物经管道周围外渗,这并非拔管指征,可以采用减慢注药速度,或分次注药方法减少外渗?

3.3出院指导:脊柱结核为慢性疾病,容易导致脊柱前?中柱骨质破坏,出院前向患者说明长期抗结核治疗和卧床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出院后仍需要按时规律服用抗结核药物,防止结核复发?同时严格卧床4-6个月,直至影像学资料见到骨质修复或椎体间骨桥形成[4]?每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监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床上康复训练注意事项?院外仍需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病变部位修复?院外有发热?局部疼痛?穿刺点渗液等情况及时随诊?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具备创伤小?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在临床中逐步广泛应用,然而完整科学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系统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 经皮穿刺病灶清除灌注冲洗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脓肿[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 15(9)528-530

[2] 陆晓生,彭昊,凌尚准等. 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23):1944-1946

[3] 武士科,高文山. 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局部给药在高龄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 10): 875- 876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1998年1月至2007年7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心包、胸、腹腔积液患者235例, 其中男157例, 女78例。年龄5~87岁, 平均 (48.5±17) 岁。

1.2 仪器与材料

TOSHIBA APLRO及namio17 彩色超声诊断仪, 据穿刺引导功能, 穿刺探头频率2.5-4.0MHz, 具有专用穿刺引导器。日本八光18G PTC针或16G EV针。留置导管使用日本八光PTC-D引流套管或一次性的中心静脉导管。

1.3 方法

1.3.1 患者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小三检 (梅毒、艾滋病、乙肝) 、凝血功能四项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血压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刺治疗包的准备和消毒灭菌, 穿刺探头浸泡消毒。患者签署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手术治疗同意书。必要时术前肌注止血药物并准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2]。

1.3.2 确定穿刺途径

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 经二维超声检查, 观察积液的范围、宽度、是否包裹、内是否分隔、心包及胸腹膜是否增厚等。选择液体面较宽, 前方无肺或肠管等遮挡的部位。

1.3.3 穿刺与置管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以利多卡因局麻后, 超声引导下将PTC针或EV针刺入积液腔内, 套上注射器或塑料延长管进行抽吸。注意实时观察穿刺针在腔内的位置, 随时准备做出适当调整。对可能反复引流需置管引流着, 将导丝从穿刺针腔插入积液腔内拔出穿刺针, 沿导丝插入扩张管扩张通道后植入引流管, 引流管置入腔内约3~5 cm (依腔隙大小及深浅而定) 。再退出导丝, 积液经管中流出, 证实置管成功, 并观察引流管再腔内位置后将导管与引流袋连接。术中抽吸积液速度不可过快, 若患者感到不适、心跳加快、头晕、气短、心律失常等应立即停止操作, 做好急救准备[3]。

2 结果

本组235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准确性达100%。其中血性液体59例, 淡黄色液体163例, 脓性液9例, 乳白色液体2例。抽液203例, 抽液量10~2 040 ml (均为一次抽液量, 因置管胸、腹腔积液量引流相对较多, 不易统计) 。置管引流32例。并发症2例, 占0.85%, 一例为患者在胸腔穿刺中突发咳嗽划破肺组织, 导致气胸, 经透视本侧肺压缩20%, 对症治疗后, 经观察后自行吸收。一例心包穿刺时, 患者突发心脏骤停, 立即停止抽吸, 拔出穿刺针, 对患者实行紧急救治后恢复正常心率。

3 讨论

心包腔、胸、腹腔是一个潜在腔隙, 正常腔内可有少量液体, 起润滑作用, 超声检查常难以发现。当发生病变时, 潜在的腔便被液体充填, 中间显示为无回声暗区, 如液体为较稠厚血性或脓性时, 无回声区内可探及大量细小或粗大光点沉积。如果发生包裹, 随包裹多少其内可探及不等分隔光带。传统的穿刺方法属于盲目穿刺,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特别在积液量很少或局限性积液的情况下, 盲目穿刺不但难以成功, 且增加了危险性。超声不仅可以观察积液腔内的情况、穿刺针进入腔内的路径, 避开心脏、肺组织、大血管及其他重要组织器官, 而且还能确定穿刺针和引流管的位置, 全程实时监控操作的过程, 避免医源性损伤,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比常规方法更简便、更准确、更安全, 尤其适用于少量或局限性积液的患者。

超声引导下心包、胸、腹腔积液穿刺及置管引流的注意事项:①穿刺途径:须避开肺组织、大血管、心肌等重要组织器官;②穿刺进针时, 嘱患者平静呼吸, 避免咳嗽, 进针速度要快以防刺伤肺组织、心肌及大血管等;③抽液的速度要慢。抽液过快可引起纵隔摆动、回心血量增加, 加重心脏负荷等并发症;④如患者经济条件许可, 置管最好选用八光PTC-D引流套管, 如置入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 因管腔较细容易发生堵塞, 最好在导管前方, 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 用手术刀片等工具开一些侧孔。

总之, 超声引导下心包、胸、腹膜腔积液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包腔、胸腔及腹腔积液穿刺介入治疗及置管引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对235例心包腔、腹腔及胸腔积液患者, 采用18G PTC针或16G EV穿刺针进入心包、胸、腹腔内抽吸液体, 必要时置管引流。结果23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 并发症2例, 1例为少量气胸, 另1例为心脏骤停。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心包腔、胸、腹腔积液的穿刺及置管引流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513.

[2]刘吉斌.现代介入性超声诊断与治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94-99.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病人, 男19例, 女6例;年龄44岁~73岁;胰头癌9例, 肝门部胆管癌6例, 胆管中下段癌4例, 肝癌2例, 结肠癌肝转移2例, 胃癌肝转移2例。

1.2 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针经皮经肝穿刺达靶胆管, 穿破胆管进入管腔, 拔出针芯见有胆汁外溢, 将导丝经穿刺针插入胆管内, 退出穿刺针, 用扩张管通过导丝进入胆管内;用同样的方法将引流管插入胆管内, 当引流管置入一定深度证实胆汁引流通畅后用胶布交叉固定于皮肤, 外接引流袋, 整个穿刺置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3 治疗结果

25例病人经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均一次性穿刺成功, 其中2例引流管术后数天脱出, 后再次穿刺引流, 1例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后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 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人经胆管引流后黄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全身瘙痒症状消失, 一般情况明显改善, 肝功能较术前好转, 超声复查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延长了术后病人的生存时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

评估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疾病史、健康史、手术耐受力、有无其他合并症、胆管梗阻的部位、胆管扩张程度及穿刺的最佳途径、各种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家人和社会支持系统等。

2.1.2 心理护理

由于环境的陌生、病痛的折磨、对PTCD缺乏了解、担心其治疗效果等, 病人术前都会出现紧张、恐惧、绝望的消极心理, 护士应根据不同病人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耐心进行心理疏导, 向病人讲解超声引导下PTCD的优点、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寻求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鼓励家属多关心、安慰病人, 使病人心理上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寄托, 让病人真正感觉到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2.1.3 术前准备

(1) 物品准备:包括Acuson Aspen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2 MHz~4 MHz, 无菌超声耦合剂、专用穿刺架、18G穿刺针、中心静脉导管包、引流袋、2%利多卡因。 (2) 身体准备:术前抽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定位, 术前洗澡, 更换清洁衣服, 皮肤瘙痒者勤用温水擦洗皮肤, 必要时使用止痒擦剂, 修剪指甲, 避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 禁食12h、禁饮4h, 签术前知情同意书。

2.2 术后护理

2.2.1 基础护理

术后遵医嘱加强抗感染和补液治疗, 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持续心电监护24h,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出血、红肿、疼痛。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如潮湿应立即更换, 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有出血倾向者应查明原因并对症处理,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观察腹痛是否减轻, 皮肤、巩膜黄染程度是否减轻或消退, 术前术后对比肝肾功能变化, 大便颜色是否由原来的陶土色转为正常颜色。术后6h后无恶心、呕吐可给予少量低脂流质饮食, 少量多餐, 忌粗糙和油腻食物, 防止便秘, 预防呼吸道感染, 避免咳嗽引起伤口疼痛或引流管移位。加强巡视和沟通, 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 及时发现各种异常和并发症的发生。

2.2.2引流管护理

密切观察引流的量、性质、颜色及引流是否通畅并做好记录, 引流管应妥善固定, 保持密闭, 防止阻塞、扭曲、受压, 如引流不畅时应积极查找其原因, 给予轻轻挤压或无菌冲洗, 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导管位置或更换导管重新置管。贴近皮肤引流管处应做好标记, 定期测量长度, 防止引流管滑脱、移位, 避免举重物或过度活动, 在翻身和活动时应动作缓慢轻柔, 并保持引流袋位置始终低于引流口位置, 引流袋内引流液应及时倾倒, 防止胆汁反流引起胆道逆行感染。引流袋每日更换, 更换时保持引流管和引流袋连接处的无菌, 防止污染。通常24h引流量不应小于150mL, 正常胆汁棕黄色, 感染胆汁呈墨绿色, 胆道内出血胆汁呈血性暗红色[1], 应密切观察, 及早发现异常,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2.2.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2.3. 1 胆道出血

胆道出血是PTCD早期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为3%~8%[2], 在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针误入肝脏重要血管或凝血功能低下等都有可能造成胆道出血。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口渴、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观察引流胆汁中是否含有大量鲜红色液体, 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配合医生做好相应的救护措施。

2.2.3. 2 感染

PTCD术后胆管感染率为14%~47%[3], 术前梗阻的胆管常伴有感染, 在置管的过程中若因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胆汁反流、护理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出现术后胆管感染。应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和体征, 如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应引起重视。

2.2.3. 3 气胸

在穿刺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损伤了胸膜腔可导致气胸的发生,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轻者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严重者应紧急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做好病人的安慰解释工作, 避免情绪激动加重病情。

2.2.3. 4 胆汁性腹膜炎

临床上有3.5%~10.0%会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的症状[4],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弥漫性腹痛、腹肌紧张等症状, 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寻找病因, 加强抗感染治疗和对症处理。本组术后1例并发胆汁性腹膜炎, 分析原因可能是穿刺位置靠近肝门引流不畅所致。

2.2.3. 5 引流管堵塞和滑脱

术后引流管护理不当、出血血凝块堵塞管腔或引流管受到外力牵拉移位等原因造成, 临床表现为病人黄染症状逐渐加重, 胆汁引流不畅, 引流量明显减少, 经确诊后需再次行穿刺介入治疗。本组2例病人术后发生引流管脱出, 后通过再次穿刺引流。

2.2.4 休息与活动

术后卧床休息24h, 待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如有腹痛、活动性出血、体温升高等并发症时应延长卧床时间, 可做适量床上活动, 防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3 出院指导

对不能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 病人需长期永久性带管, 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尤为重要, 指导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观察和护理, 如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颜色改变、引流不畅等应立即到医院复诊。饮食上应多饮水, 少量多餐, 忌油腻食物, 选择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优质蛋白易消化无刺激的饮食, 加强身体抵抗力, 预防感染, 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保护好引流管, 避免扭曲、打折、堵塞、滑脱等, 嘱其每3个月到医院更换1次引流管。

3 体会

超声引导下PTCD具有穿刺准确性高、并发症少、无X线辐射、安全性高等优点, 可以实时动态观察穿刺行程, 避免胆道穿刺的盲目性, 能迅速解除胆道梗阻, 降低胆道压力, 通畅引流, 使病人病情迅速得到缓解, 降低了恶性胆道梗阻的病死率, 延长了病人术后的生存时间。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和术中的密切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护士必须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根据病人的实际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使病人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 术中熟练掌握置管程序和规范操作, 术后关心、体贴病人, 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加强基础护理, 及时发现各种异常, 要求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及早发现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喆.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上海护理, 2009, 9 (5) :48-49.

[2]江婷.PTCD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J].华西医学, 2009, 24 (7) :1865-1866.

[3]周静, 许凌, 韦闫, 等.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2A) :46-47.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4例;年龄32~76岁, 平均年龄45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SAP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腹膜刺激症状, 血、尿淀粉酶检测值增高, 腹部超声及增强CT示胰腺肿大, 有明确的密度减低区, 胰周有不同程度渗液。发病原因:胆道疾病 (不伴有胆道梗阻) 11例, 过量饮酒13例, 暴饮暴食4例, 上腹部创伤4例, 原因不明3例。

1.2 治疗方法

(1) 禁食和胃肠减压。 (2) 补充输液量,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防治休克, 维持循环稳定, 改善微循环。 (3) 镇痛解痉, 如山莨菪碱20mg/d静脉滴注。 (4) 抑制胃酸, 如质子泵抑制剂潘托拉唑40mg/d静脉滴注。 (5) 抑制胰液分泌和胰酶活性, 如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等。 (6) 应用抗生素, 必要时加用抗真菌制剂。 (7) 营养支持:禁食期主要靠完全胃肠外营养。手术者则做空肠造瘘, 待病情稳定, 肠功能恢复后经造瘘管输注营养液。当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消失后可恢复饮食。 (8) ICU重症监护, 包括氧代谢动力学、营养代谢、器官和系统功能的监测。 (9) 对腹腔渗液多、腹内压增高明显者或胰腺坏死伴感染者,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 必要时可以沿原有的窦道置入“双套管”加以灌洗或冲洗。

2 结果

35例患者中, 4例胰腺坏死并发腹腔感染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经剖腹探查行坏死组织清除、外引流术, 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例治愈。其余31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愈。

3 讨论

SAP以保守治疗为主, 2002年国际胰腺病学会 (IAP) 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外科处理指南》建议:除非有特定指征, 在发病后14d内对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不推荐施行早期手术[2]。早期坏死组织范围边界不够清楚, 当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充分分界, 此时才有利于手术清创, 可降低再手术率[3]。笔者认为, 应在早期先行积极的综合性非手术治疗,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做及时有效的引流, 可减少并发症, 争取抢救时机。

3.1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SAP的价值

在微创外科的时代要始终贯彻微创理念和使用微创操作, 即3W原则[4]。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SAP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便于护理、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费用低廉、可多部位和重复治疗等优点, 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在SAP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以下情况应列为首先选择: (1) 对病情危重生理状态不稳, 或高龄全身情况差, 不能耐受开腹手术打击的SAP患者可遵循“损伤控制”理念[5], 先行穿刺引流, 以缓解严重感染症状, 改善全身情况, 为进一步确定性治疗创造条件。 (2) 比较局限、坏死组织少的脓肿, 如结肠后脓肿、盆腔脓肿、剖腹坏死组织清除术后形成的脓肿, 引流效果好, 很可能替代手术。 (3) 单腔的脓肿。 (4) 时间较长, 脓壁形成明显的, 且坏死组织已液化的。 (5) 腹腔有大量渗液的早期SAP患者。

3.2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实施

把握好适应证, 正确的应用这项技术, 治疗效果显著。穿刺置管并作腹腔持续灌洗引流对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和彻底引流有毒物质, 防止腹腔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积极治疗作用和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6]。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基础上, 增加窦道冲洗, 显著提高了引流效果, 更多患者免于手术[7]。

3.2.1穿刺入路:腹腔渗液较多者, 通常在腹腔渗液集中处或麦氏点穿刺, 总之应选择离引流部位距离最近的入路, 尽量避开大血管和肠管。根据笔者的经验, 经侧腹壁引流两侧结肠后脓肿和盆腔脓肿是最安全的, 引流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和十二指肠外侧的液体也尽量经侧腹壁-结肠后径路。

3.2.2引流管的选择:目前一般使用18~26F的单腔导管, 如经侧腹壁结肠后径路, 且距离较短的, 可用更粗的导管。如果导管反复堵塞, 有时可以沿原有的窦道置入更粗的导管, 甚至经皮置入“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

3.2.3引流导管的管理:置入导管应抽吸液体做细菌培养和涂片染色, 妥善固定, 以后定期采取标本行细菌学检查。应用期间要加强管理, 防止导管源性腹腔感染的发生。

3.2.4引流失败的原因:固体成分太多, 不能引出;坏死组织和脱落的碎片堵塞导管;多个小脓腔, 不能充分引流;使用的引流管太细。

笔者必须强调的是, 虽然介入性超声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优点很多, 但其仅部分替代外科手术。在早期行积极综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有手术指征者要把握手术时机, 及时手术治疗, 以免耽误病情。

参考文献

[1]王春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综合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1) :12-13.

[2]赵刚, 吴志勇.感染性休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12) :979-981.

[3]赵玉沛, 陆君阳, 张太平, 等.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 2009, 17 (1) :6-7.

[4]姜洪池, 代文杰, 陆朝阳.普外科微创理念与实践[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5) :292-294.

[5]唐伦先, 孙志扬.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与发展[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4) :309-310.

[6]顿国亮, 李亚峰, 隽丽, 等.超声引导持续腹腔灌洗引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6, 3 (1) :55-57.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中男20例, 女9例, 年龄37~81岁, 平均53岁, 有糖尿病史8例。患者手术后7 d至3个月不等。有16例表现为高热, 体温38.5~40.0 ℃。抗生素治疗3~7 d后平均体温仍高达38.5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增高, 有明显的核左移。 超声或CT确诊为肝占位手术后肝内或肝周积液17例,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左膈下局限性积液12例, 积液范围为4 cm×5 cm~8 cm×12 cm, 其中2例病灶内有分隔。

1.2 治疗方法

采用通用Logqi 9、百盛 DU 4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用腹部探头 (3~4 M) 定位引导。29例患者均于超声定位及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根据超声图像选择穿刺点及进针方向, 穿刺路径需避开血管及其他脏器;对靠近肝脏边缘的病灶要经过一段正常肝组织, 以免积液漏入腹腔形成腹膜炎。穿刺区域消毒、铺无菌单, 以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用尖刀片切开皮肤3 mm左右小口, 将7F单J导管针 (BIOTEQ) 穿刺进入病灶, 拔出针芯有液体抽出后, 留取适量液体送细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 稳住硬性套管, 小心送入单J引流管, 见引流管前段自然盘曲, 引流管置入适当长度后拔除硬性套管, 拉紧引流管固定线使引流管前端成袢不易脱出, 体外粘贴外固定装置。无菌包扎, 外接引流袋。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尤其是体温;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等;当引流量减少或积液范围较大发生引流不畅时立即行影像学复查, 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当引流管外移造成囊内引流管较短时向囊内送引流管, 而囊腔较小、腔内盘曲引流管较多时向囊外移引流管;当抽出脓液或引流液稠厚、混浊时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交替冲洗;体温恢复正常、血白细胞计数<10×109 L-1、超声或CT检查提示囊腔消失、2 d无引流液者予以拔管;胆瘘患者给予持续引流, 至引流胆汁清亮, 引流量明显减少时给予间断夹闭引流管, 引流胆汁每日少于10 ml后, 夹闭引流管1周复查无复发后拔管;根据药敏试验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 并加强支持治疗增强患者抵抗力。

1.3 疗效判定

临床治愈标准为症状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 血白细胞计数<10×109 L-1, 超声或CT检查提示囊腔消失。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1次穿刺置管成功, 无囊腔出血、穿刺点出血、囊液外渗以及其他脏器损伤或并发症。肝占位手术后肝内或肝周积液的17例患者中8例为胆汁瘘 (3例为肝内胆瘘, 5例为肝周胆瘘) , 引出绿色胆汁样混浊液体;肝内胆瘘带管时间较长, 其中1例带管时间2个月。胆汁清亮、引流量明显减少后给予间断夹闭引流管;引流胆汁每日少于10 ml、闭管1周复查无复发者拔管。余9例为脓肿 (3例为肝内胆瘘, 6例为肝周胆瘘) , 抽出脓液50~400 ml, 引流管留置时间4~7 d。

12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左膈下局限性积液患者抽出脓液40~300 ml, 引流管留管时间3~5 d。

本组16例发热患者置入引流管后有12例患者于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 占发热患者的75%, 治疗后所有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囊腔消失, 拔管后复查囊腔未见复发。

3 讨论

肝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由于一般情况差、身体抵抗力差, 在腹部手术后容易形成局限性积液并且易感染。按照损伤控制外科及微创外科的理念, 经皮穿刺引流已成为腹腔脓肿治疗的首选方法, 这种方法可使死亡率降至11%[1]。经皮穿刺置导管引流操作过程简单, 局部麻醉下便可进行, 患者无明显痛苦, 创伤小, 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伴发严重心、肺、肾疾患者, 或因各种原因不能耐受手术或麻醉者以及不愿接受手术患者。

经皮穿刺置管术的引导方式很多, 包括超声、CT和X线透视, 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2]。CT引导的优点是定位准确、无盲区, 缺点是费用较高, 不能实时显示图像, 操作费时。X线透视引导下穿刺置管的优点是可实时显示进针及插管位置, 缺点是其为二维图像, 定位欠精确。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的优点是可实时显示进针并确定针尖位置, 并可避开血管及其他脏器, 避免其他脏器损伤的发生, 亦可注入造影剂显示病变腔隙大小及引流管在病变内的准确位置, 超声引导费用低, 可于病床边进行, 可减少危重患者搬运带来的危险。

临床上经皮穿刺引流有传统的细针穿刺抽吸[3,4]和套管技术[5]两种方法。细针穿刺抽吸往往因坏死组织及血凝块堵塞针芯而失败[6]。较粗的引流管及穿刺方法如Trocar穿刺置管穿刺后的并发症主要是脓腔出血及穿刺点出血[7]。7F单J导管具有管径适中、硬度好、头段卷曲、多侧孔特点。采用7F单J导管进行置管引流, 为一步法将引流管穿刺到位, 减少操作步骤, 有利于减少出血和针道感染的机会;利用导管的硬度和多侧孔有效地保证引流通畅;导管头端卷曲的特点可有效地避免其他引流管端口易吸附在脓肿壁上的弊端, 并可有效地防止导管的滑脱。本组病例采用超声引导下一步法置入7F单J导管 (BIOTEQ) , 均一次置管成功, 无囊腔出血、穿刺点出血及囊液外渗等并发症。

穿刺置管成功后需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 对引流液稠厚、混浊者进行冲洗时引流管压力不能太高, 以免积液外溢或囊腔破裂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当引流量减少或对于积液范围较大者发生引流不畅时应行影像学复查, 根据囊腔大小及引流管在囊内的长度及盘曲状态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 调整引流管时注意无菌操作并保持引流管的侧孔均在囊腔内, 以免侧孔位于囊腔外导致积液漏至腹腔或其他部位;胆瘘患者给予持续引流, 待体温恢复正常、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引流胆汁清亮、量明显减少给予间断闭管, 间断闭管及拔管时间不能过早, 以免胆汁外漏及感染。本组患者拔管后复查囊腔未见复发, 说明超声引导下置单J引流导管治疗术后局限性积液, 操作简单, 费用低廉, 安全可靠, 是临床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SOLOMKIN J S, MAZUSKI J.Intra-abdominal sepsis:newerinterventional and antimicrobial therapies[J].Infect Dis ClinNorth Am, 2009, 23 (3) :593-608.

[2]曲新国, 李新成, 李志壮, 等.78例细菌性肝脓肿并内科病外科治疗方法选择[J].山东医药, 2004, 44 (27) :54.

[3]RAO S, HOGAN M J.Trocar transrectal abscess drainage inchildren:a modified technique[J].Pediatr Radiol, 2009, 39 (9) :982-984.

[4]PEREIRA J K, CHAIT P G, MILLER S F.Deep pelvic absces-ses in children:transrectal drainage under radiologicguidance[J].Radiology, 1996, 198 (2) :393-396.

[5]MCGAHAN J P, BROWN B, JONES C D, et al.Pelvic absces-ses:transvaginal US-guided drainage with the trocar method[J].Radiology, 1996, 200 (2) :579-581.

[6]RYAN J M, MURPHY B L, BOLAND G W, et al.Use of thetransgluteal route for percutaneous abscess drainage in acutedi-verticulitis to facilitate delayed surgical repair[J].AJR Am JRoentgenol, 1998, 170 (5) :1189-1193.

超声引导穿刺管 篇9

【关键词】 彩超;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胆道梗阻;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58-01

胆道梗阻性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狭窄或闭塞所致,严重会形恶性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阻性黄疸不易采取手术的患者,梗阻所致黄疸进行性加重,可引起全身的病理生理学反应,包括内毒素血症、免疫功能降低、肠道菌群移位所致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对于阻塞性黄疸患者现临床上已广泛推广使用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此技术属于一种微创的诊疗治疗方法,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改善、降低胆道内压力、降低血清胆红素,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将我科2011-2012年开展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科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PTCD的患者43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2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5岁。其中单纯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患者28例,胰腺癌3例,原发性肝癌5例,胆管癌11例。

1.2 临床表现 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加重,腹胀、消瘦、皮肤瘙痒、尿颜色为深黄色、血清总胆红素高,彩超下检查肝内外胆管有明显扩张。

1.3 方法 术前遵医嘱做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血凝四项、肝功、肾功、心电图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术前三天,肌肉注射维生素K1。对患者进行手术告知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仪器使彩超诊断仪,超声医生配合详细检查,确实胆管的扩张程度,避开周围血管,选择适当的进针路径做好穿刺点标记[2]。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碘伏常规消毒术野皮肤,进行铺无菌洞巾,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直至患者不感觉周围疼痛为宜。术者使用破皮针在穿刺点破皮后,利于彩超引导下术者将一次性16G的PTC软套管针经皮、经肝准确刺入扩张的胆管内,确定在胆管内后拔出针芯,见有胆汁流出,术者将导丝置穿刺针送入肝内胆管内处,之后拔出PTC针管,并将引流管沿导丝送入到肝内胆管处,送到一定位置将导丝拔出,见有胆汁从引流管流出,将引流管缝合固定,引流管末端接引流袋。整个穿刺置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4 结果 本组43例胆道梗阻的患者,在彩超引导下PTCD均一次性成功,术后临床观察患者胆道梗阻症状有所改善,并无并发症发生,定期进行临床检查、肝功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病情好转,最终均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缺乏对PTCD的认识,面对疾病的日益加重的痛苦,多数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的等心理特点,有些患者甚至拒绝治疗与护理。护士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了解患者以及家属对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治疗措施以及护理等方面了解的程度,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告知手术前准备以及术中配合和术后相关治疗与护理的准确信息。护士尤其要对老年患者更加细心的照顾,耐心细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术中护理 在患者实施PTCD时护理人员要密切与医生进行配合,严格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准确的传递手术中所需的用物。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腹痛加重等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必要的护理措施。

2.3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腹部体与症状,了解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对于术前发生休克的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3]。保持引流管妥善固定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按照患者的病情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测量生命体征。

2.4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发生扭曲、打折、受压,引流袋低于引流口水平,保持引流管通畅并防止逆流感染,在患者活动或翻身时应先将引流袋放到合适的位置,避免造成牵拉脱出。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腹部症状情况,保持引流口处皮肤清洁干燥,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按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及时更换穿刺点的无菌敷料,定期更换引流袋,避免感染发生。

2.5 拔管指征 术后两周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以消退;检查血常规、血清黄疸指证正常,肝功恢复正常水平,引流液减少至200ml/d,引流液呈黄色清亮无沉渣;彩超下检查证实无胆管狭窄、异物且通畅良好;试夹管24-36h以上无不是症状,可考虑拔管[4]

2.6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休息习惯,宜选择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多食软食易于消化,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餐前饭后洗手,水果要彻底清洗后在食用。出院后注意观察有无腹部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 小 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超声诊断与介入性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超声引导下PTCD技术在肝胆外科疾病的治疗中较为常见,此项技术具有定位准确、实时显示、手术成功率高、带给患者损伤性小、不会造成其他脏器损伤、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等此项技术治疗。为了更好地配合PTCD治疗工作的开展,在护理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以适应超声介入治疗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魏红,刘艳华.超声引导下PTCD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9):519.

[2] 王丽.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术的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2011,4(7):34.

[3] 石金林.80岁以上老年胆石症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2(4):58.

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盆腔脓肿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6例均为住院病人, 其中输卵管卵巢脓肿4例, 盆腔脓肿2例。年龄23~42岁, 平均年龄32岁。均主诉有下腹痛, 同时伴发烧, 肛门有坠胀感, 下腹部有局限性压痛, 反跳痛, 肌紧张, 既往有慢性盆腔炎史4例。妇科检查附件区压痛, 并可及囊性包块, 边界不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均高。阴道超声检查6例附件区有高回声成分似蜡肠状的囊性包块, 壁厚.囊肿直径6-12cm, 4例两个囊腔, 2例一个囊腔, 均未见正常卵巢回声。2方法:排空膀胱, 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 经阴道超声确定穿刺部位及方向.采用美国ATL公司超9-DP型, 阴道探头频率为5MHZ, 用14号穿刺针沿穿刺导向器进针, 抽出液体进行常规检查及细胞学检查查癌细胞, 同时进行细菌学及药敏实验。用生理盐水冲洗囊腔至冲洗液清亮, 并向囊内注入庆大霉素16-32万U, 也可以同时向脓肿里注入a-靡蛋白酶4000U。注入药量4-10ml, 拔针。术后给予广谱抗生素加替硝唑静脉点滴一周, 并根据细菌培养调整抗生素。然后改口服抗生一周。术后一月复查B超。

2 结果

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抽出脓液20-160ml, 手术时间10-20分钟。术后B超检查脓腔几呼消失, 囊壁塌陷。6例内容物常规检查, 均有白细胞和脓球。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细菌培养大肠埃希菌4例, 表皮葡萄球菌2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改善, 发热者体温于术后1-2天降到正常, 白细胞明显下降。腹痛消失, 随诊1-16个月, 经阴道B超检查, 盆腔脓肿全部消失。

3讨论

国外有报道应用阴道B超引导经阴道行卵巢囊肿穿刺抽液术, 获得成功[1]。国内也不乏报道。我门采用此法穿刺脓肿均使患者症状缓解并消失, 脓肿消失。盆腔感染往往是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和感染, 本方法经穿刺抽出脓液并注药, 又依细菌药敏调整用药, 针对性强, 疗效确切, 同时注入a-靡蛋白酶, 可溶解纤维蛋白, 消除炎症坏死组织及其特分泌物, 使毛细血管、淋巴管通畅, 促进炎症消退。在阴道超声引导下对盆腔脓肿穿刺抽液及注药术, 操作简单、准确, 可避开血管, 操作安全, 使脓液引流充分, 抗生素应用针对性强, 疗程短, 创伤小, 无明显副作用, 避免了开腹手术。患者恢复快,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内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下一篇:组织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