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置管

2024-11-05

B超引导置管(精选10篇)

B超引导置管 篇1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 其导管末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1]。PICC保护病人的外周静脉, 防止输注刺激性药物 (如化疗药) 和高渗性或粘稠性 (如TPN、脂肪乳、白蛋白、血浆等) 多静脉造成化学性静脉炎后失去静脉给药途径, 静脉输注全程“一针治疗”, 大大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的痛苦, 治疗间歇期可带管回家, 不限制臂部的正常活动和日常生活, 插管无严重的并发症, 安全方便, 大大提高病人生活质量[2]。PIC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疗效良好, 本研究选取400例B超引导下PICC置管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拔管时机进行初步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肿瘤科、甲乳外科、特需科、神经外科随机抽取各100例在B超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400例病人, 男204例, 女196例, 年龄43岁~81岁 (65岁±13.5岁) , 其中老年病例265例, 恶性肿瘤135例。

1.2 纳入标准

凡行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的病人。非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病人、敷料过敏的病人、在外院维护的病人均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1.3 治疗方法

行PICC置管的术者须取得我院PICC置换的护士资质, 由取得我院PICC维护资质的PICC维护护士进行导管的维护。参与置管和维护护士须经过统一的培训, 执行统一的标准。

1.3.1 操作前准备

操作者初步评估血管情况。开展穿刺前病人教育, 做好心理指导, 避免紧张。与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操作方法

病人平卧, B超下选择穿刺点, 穿刺点常规首选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上肢外展90°, 测量从预刺点沿静脉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二、三肋间。测臂围, 于肋上7cm处测量臂围。建立无菌区, 打开PICC无菌包, 穿无菌隔离衣, 戴无菌手套, 术前准备, 将第一块治疗巾垫于病人准备插管的手臂下, 注意病人的手臂外展90°放置。穿刺点消毒, B超引导下将导管送入预测长度后, 先不撤导丝, 嘱病人头偏向置管对侧, B超探头垂直于颈内静脉方向由上至下反复扫查, 观察颈内静脉有无等号样强回声点[3]。探头旋转90°, 纵向扫查颈内静脉内有无等号样强回声线[4]。若导管紧贴血管壁不易查清, 可向导管中推入生理盐水观察, 若B超下见水流, 证明导管在颈内静脉。也可嘱病人咳嗽震动产生压力观察颈内静脉内有无强回声点[5]。

2 结果

395例病人B超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一次成功, 一次成功率98.75%。301例导丝直接进入贵要静脉, 98例调节穿刺针角度后导丝进入静脉, 15例在第1次置管时导管头进入颈静脉, 再次偏头法加指压法后进入上腔静脉。

2.1 PICC置管时间

PICC置管时间≥12个月55例, <12个月345例。

2.2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及发生率

400例病人B超引导下PICC置管, 置管后临床观察到的发生的并发症有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裂、静脉炎, 对症处理后2d~3d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拔管。导管堵塞, 若溶栓失败, 应立即拔管。导管相关感染, 隧道感染者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立即拔管, 并全身应用抗生素, 前者加强局部处理。导管阻塞组均为肿瘤病人, 恶性肿瘤细胞中的促凝物质是肿瘤病人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时间较高。表2数据表明, 导管阻塞组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时间高于对照组。

例 (%)

2.3 PICC置管后拔管

拔PICC导管步骤:去掉敷料-消毒穿刺点-于靠近入点处捏住导管-缓缓地撤出导管 (不可用暴力, 如感觉有阻力, 停止撤管, 热敷20min~30min, 继续撤管) 。顺利拔管352例, 拔管困难48例。

3 讨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在临床上应用以来, 以其携带方便、留置安全、痛苦小, 以及授权护士操作等优点, 在静脉化疗、TPN、长期输液及危重病人中得到迅速推广[6]。在B超声引导下用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 缩短了穿刺时间,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提高了置管成功率。超声技术能清晰显示血流状况, 血管内径, 管壁厚度, 内膜光滑度及血管曲直, 可有计划的选择适宜置管的血管, 穿刺角度, 避开肘关节, 静脉瓣, 分支静脉, 选择最佳穿刺点, 提高置管成功率, 尤其是晚期肿瘤病人经过多次放、化疗后血管条件较差, 无法实现盲穿, 必须借助超声。本研究中病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达98.75%, 这与罗曲等人研究结果类似, 提示B超引导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常规PICC穿刺针皮下潜行后直刺血管, 损伤大, 渗血多, 而微插管鞘技术则使用较细的穿刺针进行静脉穿刺, 对血管损伤较小, 渗血少, 同时可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地发生, 增加了病人舒适度和满意度[8]。常规穿刺可经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 也可以经颈外静脉穿刺, 肘上贵要静脉因其解剖位置恒定、走形较直、血管管径适中、屈肘不受明显影响且易于换药护理, 相对于颈外静脉来说肘部出汗较少, 感染几率较少, 不影响美观, 常作为首选穿刺部位[9], 贵要静脉起始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 逐渐转至前臂的屈侧, 经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 沿肱二头肌内侧继续上行至上臂中点稍下方穿深筋膜注入腋静脉[10], 贵要静脉在肱骨内上髁下2横指处的管径 (2.1±0.3) mm, 接肘正中静脉处的管径 (2.3±0.2) mm, 穿深筋膜处的管径 (2.8±0.2) mm, 肘上贵要静脉几乎都位于上臂的1/2~1/3处的深筋膜下[11]。

PICC置管时间的长短对需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来说十分重要, 国外文献报告留置时间最长可达2年, 国内报告为394d[12]。影响置留时间主要是并发症的发生, 在研究发现, PICC的主要并发症多发在中短期间, 在没有出现并发症指征时, PICC可一直用作静脉输注治疗, 不必换管。PICC置管后拔管分为PICC正常拔管和PICC非正常拔管。正常拔管是指当治疗结束后拔管。PICC非正常拔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导管留置时内未满足治疗需求而提前拔除导管。导致提前拔除导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疗程结束, 正常情况下拔管, 拔PICC导管步骤:去掉敷料-消毒穿刺点-于靠近入点处捏住导管-缓缓地撤出导管 (不可用暴力, 如感觉有阻力, 停止撤管, 热敷20min~30 min, 继续撤管) -检查导管末端的完整性并确认整根导管全部撤出-按压穿刺口15min-盖无菌敷料贴-嘱病人3d内不要弄湿穿刺口[13]。非正常情况拔管, 出现下述并发症情况应予以及时拔管, 拔管步骤同正常拔管步骤。静脉炎,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红肿、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胃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对症处理, 处理后2d~3d症状不缓解或加重, 应立即拔管;导管堵塞, 是PICC置管后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 可达21.3%[14], 并且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血栓形成引起的堵塞常发生在导管的体内末端, 可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尿激酶进入导管后, 5分钟后抽回血, 若无回血, 再反复1次, 若溶栓失败, 应立即拔管;静脉血栓, 由于PICC导管较长且长期漂浮在血管中, 会使血液形成涡流而产生血栓, 可发生在深静脉和/或浅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肢体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皮肤青紫, 肿胀以上臂明显;浅静脉血栓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发红, 沿静脉走向有压痛性条索。应立即拔管, 进行溶栓治疗;导管移位, 是指导管的位置较置管时移动5cm以上, 密切观察导管功能, 及时行X线检查, 确定导管位置, 不要重新插入外移导管, 必要时重新置管;导管相关感染, 分为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隧道感染是指感染症状沿导管插入方向蔓延超过2cm;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是指置管者有全身感染症状 (如病人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或血象增高) 。隧道感染者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立即拔管, 并全身应用抗生素, 前者加强局部处理;导管破裂, 由于冲管压力太大或者导管有损伤。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近端破裂可致穿刺口渗液, 破裂位置在血管深处影响较小。近穿刺部位破裂, 应立即拔管。

PICC置管临床应用广泛, 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PICC置管的穿刺部位, 贵要静脉是首选穿刺静脉, 位于上臂内侧, 它具有静脉较直、静脉瓣少的特点[14]。在测量成人的置管长度的时候, 应使病人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 从预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 再垂直向下至胸骨右缘第三肋间隙。PICC穿刺病人合适的体位为, 穿刺部位在上肢时应取去枕平卧位, 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 头偏向置管对侧肢体, 下颌靠近肩部, 以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15]。拔出引入导丝时注意预防空气进入导管, 因为中心静脉低于大气压力。

B超引导下PICC置管, 置管成功率高, 有效的保护病人血管, 留置时间长, 本次观察最长置管时间为387d, 临床疗效好。置管后出现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相关感染等应立即拔管, 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保护病人安全。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B超引导下,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置管病人的静脉用药、换药频次、外周血白细胞监测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 探索延长病人留管时间的筛选标准, 确定拔管时机及延长留管的护理注意事项, 为PICC导管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8月—2014年8月肿瘤科、甲乳外科、特需科、神经外科随机抽取各100例病人在B超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病人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置留内外长度以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病人400例, 其中395例病人B超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一次成功, 占98.75%。置管后发生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等, 应立即拔管。[结论]B超引导下PICC置管, 置管成功率高, 有效的保护病人血管, 留置时间长, 本次观察最长置管时间为387d。置管后出现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相关感染等应立即拔管, 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保护病人安全。

关键词:PICC,B超,拔管,护理

B超引导置管 篇2

关键词阴道B型超声可视人工流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61

无痛可视人工流产是指专业麻醉师使用瑞芬太尼,丙伯酚联合静脉麻醉后在B超引导可视妇产科手术仪引导下,直视宫内孕囊位置,准确迅速负压吸出孕囊,避免了医生盲刮、盲吸等不良操作,大大降低了手术操作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且时间短、痛苦小、吸宫彻底,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1,2]。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施行无痛人工流产患者460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1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就诊停经38~60天,B超诊断宫内早孕并拟行人工流产妇女460例,年龄19~42岁,平均262岁。术前查血常规、白带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排除流产禁忌证,将患者分为阴道B超引导下可视人工流产观察组250例和用传统方法施行人工流产的对照组210例。两组的年龄、孕周、孕产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方法:①麻醉方式:两组均采用丙伯酚静脉麻醉,一次性推注2mg/kg,总量100~150mg。②手术方法:观察组术前排除手术禁忌证,排空膀胱,将B型超声探头固定套在特制的阴道窥阴器后叶或前叶,再放入阴道穹隆。在B超引导下,引导手术器械沿子宫屈度进入宫腔,将吸管开口对准孕卵着床处常规负压吸引。对照组则按常规方法进行负压吸宫,确认吸净后用小刮匙轻刮宫腔1周[3]。两组患者均检查吸出组织确定为孕卵及胎盘绒毛后,手术结束。③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计算及并发症:手术时间计算是从扩张宫颈成功后插入吸管开始至终止手术结束为止,术中出血量根据吸引器中收集的出血量计算。④术后随诊要求手术者手术后半月内,第1次月经复潮后来本院复诊,检查是否流产完全。临床治疗情况比较,见表2。

讨论

人工流产是妇产科常见的计划生育手术,在我国,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也早已被广泛接受,如何减少或消除人工流产的手术并发症一直是妇产科医生追求的目标[4]。传统的人流手术是在盲视状态下进行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增高,手术操作时间更长、病人接受痛苦更多。由于不能直视宫腔,常常引起不全流产、子宫内膜损伤、月经量少或停经等症状,严重的引起子宫穿孔、不孕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伤害[5]。提高人工流产手术的安全性及降低手术的并发症显得越来越重要。B超监视妇产科手术仪采用特制阴道探头,形成真正全程可视操作。弥补了传统人工流产凭感觉和经验盲目操作的缺陷,使手术者能凭借超声的动态监视,直观地确定子宫位置,宫腔深度,孕囊着床部位,在术中能引导吸刮器并动态观察宫腔内情况变化,及时监测吸刮物干净与否和术后子宫情况。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子宫内膜过度损伤,子宫穿孔,吸宫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文静,程小尧,陈廉.无痛可视人工流产术1520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1):110—112.

2文辉彬,汪钚清,游玲,等.B超监视下的可视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学,2006,1(29):71—72.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8.

4李颖,程怡民,黄娜,等.中国人工流产现状及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43—245.

B超引导置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 男27例, 女11例;年龄34~82岁, 平均58岁。其中, 胃癌12例, 直肠癌5例, 肝癌6例, 肺癌3例, 乳腺癌10例, 淋巴瘤2例。留管时间最长8个月, 最短10d, 除4例患者因导管堵塞拔管外, 其余均根据化疗计划撤管。

1.2 方法

1.2.1 准备物品

用物准备美国Sonosite公司ilook-25型手提式超声系统, 无菌治疗盘内放:德国贝郎公司生产的CertoR16G45cm一次性可分裂式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可来福 (CLC) 2000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穿刺包内置无菌手套两副、无菌巾四块、洞巾一块、镊子两把、棉球、剪刀、纱布、胶带、弯盘3个。2%安尔碘、局麻药利多卡因1~2支、生理盐水, 5ml、20ml注射器2个, 10cm×12cm透明贴膜、皮尺、止血带、隔离衣。另备输液用物。

1.2.2 操作方法

协助患者平卧, 选择穿刺点。穿刺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 再向下至第三肋间为导管插入长度。腋窝以上10cm处测量臂围。穿隔离衣, 戴无菌手套, 建立无菌区。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皮肤, 上下直径20cm, 两侧至臂缘B超探头用无粉尘无菌手套保护, 涂无菌生理盐水, 探头方向与手臂垂直, 寻找贵要静脉的横断面。更换无菌手套铺洞巾, 进行穿刺点麻醉。预冲PICC导管, 连接器、正压接头及穿刺针。扎止血带, 按B超探头引导的部位、方向、深度以15~30°角进针, 见回血后将穿刺针与静脉平行, 继续推进2~3cm, 保持针芯不变, 向前推进插管鞘。松开止血带, 以拇指固定插管鞘, 示指按压插管鞘上方0.5cm处静脉, 防止出血, 另一手撤出针芯。将导管自插管鞘缓慢、匀速推进。当导管顶端到达患者肩部时, 嘱患者向穿刺侧手臂转头, 下颌贴近肩部, 当导管置入预定长度时固定导管位置, 撤出插管鞘。将导管与金属柄分离, 轻压穿刺点撤出导丝。保留体外导管长度5cm, 安装连接器, 抽回血确定导管在静脉内, 安装正压接头。用2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10ml采用脉冲式冲管, 冲管后行正压封管。清洁穿刺点, 用S法固定体外导管, 据穿刺点1cm处固定护翼, 穿刺点置一小块纱布, 用透明贴膜覆盖, 蝶形交叉固定连接器。清理用物并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顶端位置。

2 结果

本组32例一次穿刺成功。1例患者PICC置管进针时, 针在皮下及肌层行走时遇阻力, 导致撤穿刺针内芯后送管困难, 再次穿刺成功;5例患者在20cm左右时推送导管困难, 再次使用B超探头扫描, 发现血管直径不足3mm, 其中2例拔管后再次选择静脉穿刺成功, 另外3例B超下选择不到自然状态>6mm的贵要静脉改为颈内静脉置管。置管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损伤, 但穿刺过程中局部渗血较常规穿刺明显, 给予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效果良好。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反应及合作程度, 有无过敏史。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了解输液治疗的时间溶液性质、渗透压、p H值等。局部评估包括观察预穿刺静脉及其周围皮肤情况, 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静脉。

3.1.2 患者准备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置管目的、注意事项, 签订知情同意书。清洁穿刺部位皮肤, 取舒适卧位。

3.1.3 环境准备

术前30min清洁病室。减少人员流动, 保证环境整洁、安静、光线充足。

3.2 术中护理

3.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恶性肿瘤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4]。推送导管时动作轻柔、速度均匀, 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3.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送管过程中注意患者面色、呼吸、表情,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胸闷等不适, 嘱患者放松, 深呼吸。

3.2.3 血管和穿刺针的选择

穿刺部位的选择应遵循易穿刺、易固定, 避开神经、动脉的原则。避免选择损伤硬化过细的血管, 避免选择乳腺或腋部曾手术一侧的手臂[5]。本组病例选择肘关节上3~4cm以上的贵要静脉, 此处血管直行, 血管管径粗, 血流速度快, 导管在血管内处于漂浮状态, 穿刺和送外套管时, 不易损伤血管内膜, 该处平坦, 无菌贴膜易于固定[1], 而且贵要静脉相对远离动脉。穿刺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动脉。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 因其易痉挛导致置管失败。穿刺前用B超探头扫描评估穿刺血管的走形情况, 以确保穿刺成功后送管顺利。本组5例患者在送管至20cm时送管困难, 再用B超探头扫描, 发现距穿刺点20cm处血管直径不足3mm。拔管后再次选择静脉穿刺。选择的穿刺针要相对较长, 以便见回血后有足够长度的外套管送入血管内。

3.2.4 掌握适宜的穿刺角度

本组病例采用的定位方法比较适合穿刺针紧贴探头以15~30°角进针, 见回血后将针放平缓慢进入1~2cm。穿刺速度不宜过快[6], 以免穿透血管。穿刺过程中如发现进针位置与血管有偏差, 必须将针退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再穿刺, 不可在穿刺过程中扭动穿刺针使其走“S”形路线, 导致送管困难。本组1例患者发生这种情况后重新穿刺。

3.3 术后护理

3.3.1 置管后做好记录

内容包括:导管名称、型号、置入日期、长度、位置、上臂中段周径、置管过程中患者有无不适、初始滴速等, 并做好床边交接班。

3.3.2 加强局部护理, 预防并发症

术后24h更换敷贴一次, 并认真消毒穿刺点, 如有渗血应立即更换, 并在穿刺点上方用纱布加压包扎止血。以后每7d更换一敷贴及接头一次, 输液完毕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即可。做好患者教育, 嘱患者如有疼痛、肿胀等不适及时告诉护士, 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盆浴、泡浴, 淋浴前可用塑料膜缠绕穿刺部位2~3圈, 上下边缘用胶布封闭, 淋浴后重新更换贴膜。对带管出院患者介绍相关维护知识。

3.3.3 拔管护理

拔管时动作轻柔, 不可用力过猛, 防止导管折断, 拔管后要检查导管长度及完整性, 穿刺点局部用无菌敷料敷盖24h。

4 小结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掌握、易推广、相对于锁骨下静脉穿刺及颈静脉穿刺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保证了化疗药物、高渗、高营养药物及时、准确地输入静脉。避免了由于化疗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所造成的外周静脉纤维化、静脉炎、血管塌陷及沿血管走向出现的皮肤色素沉着及药液外漏, 同时也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肿瘤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对外周静脉的机械性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38例肿瘤患者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结果 留管时间最长8个月, 最短10d, 除4例患者因导管堵塞拔管外, 其余均根据化疗计划撤管。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降低了普通穿刺法存在的穿刺成功率低、穿刺部位损伤大、送管困难等缺点。

关键词:B超引导,PICC置管,护理

参考文献

[1]郭丽娟, 张鸿雁, 赵晓玉, 等.超声技术在预防PICC所致血栓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3) :33-34.

[2]郭丽娟, 张鸿雁, 赵晓玉, 等.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2) :37.

[3]黄晓华, 吴美琴, 冯君, 等.PICC的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2) :48.

[4]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00.

[5]沈建英, 呼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0) :785-786.

B超引导置管 篇4

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采用阴道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430例,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在本院就诊的输卵管妊娠428例,2例卵巢部位妊娠,未发生破裂流产18例,年龄18-42岁,孕周5-8.5周,尿?-HCG阳性,血清?-HCG 800-6000mg/ml,彩色阴道超声检查示:宫内无妊娠,宫旁妊娠囊直径为1.5-5.2cm,囊内有胚芽及(或)原始胎心搏动。两例为一侧卵巢处,其余双侧卵巢影像正常。已发生流产者412例,均发生腹痛,发作时间5-10d,后穹窿穿刺均抽出不凝血。彩色阴道超声检查示:子宫内膜增厚或宫腔内积液,无妊娠囊,宫旁见混合性包块或妊娠囊直径1.5-5.2cm,直肠窝有积液,积液深度0.5-10.0cm,双侧卵巢影像正常。有15例腹腔积液较多约600-900ml,有失血性贫血征象,脉搏88-100次/分,血压80-90/50-60mmHg,移动性浊音阳性。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入代血浆,(或)如无血液动力学仪变,一般的静脉通道输入,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穿刺手术。

2、操作方法:使用美国科利公司制造的ATL彩色多普勒血液显像仪阴道探头,探头上备有穿刺引导装置,穿刺针为16G(长约35cm)。患者取截石位,导尿管排空膀胱尿液,置入阴道探头及穿刺引导器,超声屏幕上显示子宫及双侧附件区影像,核实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及包块径线,随之将穿刺针经穿刺引导装置刺入包块中妊娠囊样组织中,抽出淡黄色液或血性液少量,注入氨甲喋呤50-80mg(按0.1mg/kg)。如腹腔有渗液,抽出渗液(血性液),如量多大于500ml,可分次抽出,并严密监测血压,必要时输血,抽净后取出穿刺针和探头,患者休息片刻,送回病房。

3、术后观察及处理:1) 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等体征的变化,以及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2) 所有病例治疗后1~2天阴道超声观察胚芽及原始胎心搏动变化,记录消失的时间;监测血HCG,每隔2-5日监测血清HCG一次,直到降至正常。3) B超监测包块大小,至包块缩小或消失。4) 治疗后7-10天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5) 月经复潮后2~3个周期行输卵管通畅试验(B超监测下)。

二、疗效评估:

1) 427例治疗成功:血HCG下降,盆腔包块缩小或消失,生命体征正常。

2) 中转手术:2例治疗后血清HCG下降及包块缩小不明显,剧烈运动后出现腹痛,腹腔内出血增多,立即开腹手术。

3) 1例在穿刺后见包块内有出血并迅速增多,立即开腹手术,术中见活动性出血。

三、讨论

应用氨甲喋呤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疗效肯定,在用药途径方面除全身用药外局部用药也有多种方式[1]。本研究中,实现最低限度的外科干预。输卵管妊娠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已沿用百余年。一些保守疗法,尚不成熟。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以保守治疗、局部注药为前提,吸取了助孕采卵技术,使患者免于开腹手术,仅用一根穿刺针在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病变部位,注入治疗药物即可获得满意效果,对要求生育者更为适宜。此操作本身安全而准确,因有彩色超声屏幕显示病变周围的血管,故可避免误伤,穿刺针刺入妊娠囊块的影像、抽空囊液、注药的影像在屏幕上均清晰可见,有时可见到胚芽恰好被吸入针心。因而与其他保守疗法比较,更为简便、安全、效疗肯定。

参考文献

[1] 李自新,早期異位妊娠治疗的动态.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11):119-120

[2] 常立达.异位妊娠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4,21:250-252

[3] 李玉虹,钱飞虹,周建兴等异位妊娠144例病因分析.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4(4):299

[4] 迟国华异位妊娠200例临床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3):902

作者简介:雷新玲(1964-),女,新疆伊犁解放军第十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B超引导置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7 月至2014 年11 月经我院病理学诊断证实为单侧乳腺癌并于术后行化疗的患者200 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行PICC置管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有56 例, 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 所有临床分期在Ⅱ期以上的乳腺癌患者, 穿刺位置均为贵要静脉或者肘正中静脉,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 例, 行传统的置管方式进行置管, 年龄24~67 岁, 平均 (38.6±3.7) 岁;观察组30 例, 行常规的PICC穿刺术失败或血管条件不适合穿刺, 不符合常规盲穿的条件, 在B超实时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 年龄25~66 岁, 平均 (37.1±4.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穿刺位置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该技术是将原塞丁格技术增加了扩张器和血管鞘组件, 导丝与血管鞘交换, 通过血管鞘送入PICC导管。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 (贵要静脉或者肘正中静脉) , B超定位, 做好标记, 测量方法及建立无菌区如同对照组。通过B超探头实时引导下用穿刺针进行静脉穿刺, 通过穿刺针送入导丝, 拔出穿刺针, 使用解剖刀做皮肤切开, 扩大穿刺口部位, 插管器 (可撕裂型) 组件沿导丝送入, 同时拔出导丝及扩张器, 留下插管鞘, 通过插管鞘植入PICC导管到预测量的长度。导管使用0.9% 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穿刺位置进行消毒后同时对其加压包扎[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留置导管时间、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穿刺点出血:即置管后穿刺点出现局部渗血的情况。 (2) 透明敷料过敏:敷料的覆盖区域皮肤出现红斑、红点、结痴以及渗液并同时伴有痒感。 (3) 导管脱出:即置管后置管时的长度小于体外露出部分导管的长度。 (4) 导管堵塞:注射器在推注液体时出现大小不等的阻力、输液速度降低。 (5) 静脉炎:当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发红, 肿胀, 疼痛时便可确定静脉炎的发生。 (6) 感染:穿刺部位红、疼痛、肿胀、出现脓性分泌物。

1.5 统计学方法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17.00 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留置时间的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见表2。

3 护理

3.1 评估患者

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 其中包含用药名称、次数、时间、浓度等。掌握患者既往史, 如过敏史、置管史、放化疗史、血栓史、手术外伤史、心脏病, 糖尿病、是否安装心脏起搏器、高血压等。评估患者各项生化及检验指标, 如血常规、凝血全套等。待患者穿刺后, 观察其皮肤有无肿胀、破损、感染[4]。

3.2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详细向患者解释在B超引导作用下PICC置管的意义、目的、作用、方法以及并发症。指导患者配合术中的各项工作。为缓解患者因手术产生的紧张情绪, 应耐心倾听患者的疑问并作出解答。

3.3 血管评估

该静脉的直径显示在彩超纵切上, 平行分布的高回声血管壁则显示在屏幕上, 在肘窝上2 横指的位置沿血管的走行分布探查血管的分叉位置、深度以及走行方向, 测量血管有无异常畸形、是否有血栓、有无阻塞、血管充盈的情况及血管壁的弹性, 穿刺位置应避开分支静脉和静脉瓣, 最后确定以及标记好置管静脉。

3.4 穿刺点的选择

患者以平卧位的姿势, 手臂外展并与躯干呈90°, 取上臂肘窝上4 横指的上方位置合适静脉实施穿刺, 一般选择贵要静脉作为主要的穿刺和置管静脉。

3.5 测量臂围以及置管长度

以肘窝以上10 cm为中心, 围绕臂水平一周的长度作为臂围。患者以平卧位的姿势, 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 PICC导管放置的长度为以穿刺部位为起点, 右胸锁关节以下到第3 肋间为终点。

3.6 穿刺血管的护理

正确掌握穿刺的技巧以及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留置及拔出导管后应用无菌纱布至少压迫5 min, 但如果发生了血肿、渗血的情况, 可通过不拔管, 局部替换敷料的方法, 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 并使患者避免过度的肢体活动。

3.7 穿刺后的护理

导管置管后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 置管后规范化维护, 其中包含更换肝素冒、更换敷料、冲封管等, 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出现问题后仔细分析原因, 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导管放置后并发症的发生。

3.8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对患者术中、术后的配合及预后有着直接的影响, 与术后导管能使用多久、导管是否顺利放置、并发症的发生等密切相关。为让患者术中配合、放松以及明白术后注意事项,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向患者发放了相关使用手册[5]。

4 讨论

PICC指的是经通过外周静脉将中心静脉导管放置的一种技术, 在临床应用中被长期应用于间歇性的治疗过程中以及肿瘤患者长期的静脉输液。研究及调查发现, PICC不仅具有经济实用和操作安全的特点, 还具有创伤性小和留置时间长的优点。传统的PICC置管技术, 因其穿刺针较粗的原因, 必须在患者血管条件较好时才能对其顺利的实施穿刺;因其血管条件较差所造成的较低的穿刺成功率的患者, 反复的穿刺不仅会使患者更加痛苦, 并且发生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栓、出血和皮下淤血等不适症状可能性也随之增加。由此次研究及结果可知, 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均小于观察组 (P<0.05) ;对照组患者发生透明敷料过敏2 例, 穿刺点出血3 例, 感染2 例, 穿刺点静脉炎2 例, 导管堵塞2 例, 通过积极的治疗处理后均得到好转。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感染1 例, 透明敷料过敏1 例, 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大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综上所述, 采用B超实时引导下改良的塞丁格技术使肿瘤患者利用PICC置管的效果显著, 有较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有较长的留置导管时间, 且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 有较高的安全性, 因此这种方法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病理学诊断证实为单侧乳腺癌并于术后行化疗的患者200例。结果: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3.1%, 留置时间 (100±20) d;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6%, 留置时间 (140±40) 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为乳腺癌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疗效显著, 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 留置导管的时间较长, 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B超,改良塞丁格技术,乳腺癌,PICC置管

参考文献

[1]胡攀, 胡君娥.彩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 (下旬) , 2014, 11 (5) :66-68.

[2]邓秋媚.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微创医学杂志, 2009, 4 (1) :8748.

[3]宋淑芬, 宋意, 余晓佳, 等.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舒适度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2009, 7 (8) :896-897.

[4]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3.

B超引导置管 篇6

为规范操作, 降低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 我科组织了品管圈活动, 通过共同观察、探讨, 将护理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细化了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的流程, 降低了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 现将实践经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4月于我科行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的患者共33例, 其中, 男性9例, 女性24例, 年龄为36~93岁, 平均 (57.1±0.7) 岁;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行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的患者共44例, 其中, 男性9例, 女性35例, 年龄为24~77岁, 平均 (59.0±0.9) 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品管圈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 成立品管圈小组及确定圈名。2015年3月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 共10名护理人员报名并组成品管圈小组, 第次圈会投票选出1名圈长, 护理部副主任担任圈辅导员。确定圈名和圈徽, 圈名为“同心圈”, 圈徽中间的心代表着患者对我们无限的期望和信任, 外圈的红心代表我们科护士同心协力, 为患者提供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 以实现护患合作, 战胜病魔。

(2) 主题选定。品管圈小组在2015年3月召开第2次圈会, 针对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降低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降低携带PICC导管患者血栓的发生率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加权投票的方式, 确定了以降低“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为我们这期圈活动的主题, 活动具体实施时间为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 品管圈小组分工:2人负责收集数据;2人负责汇总原因;2人负责宣传策划及会议记录;3人负责培训及监督考核;圈长负责审核和统计。

(3)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1) 现状调查。制定穿刺点出血观察登记表, 观察本病区2015年4月33例行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2、6、24 h穿刺点出血情况, 按照渗血面积≥1 cm或<1 cm进行统计。调查发现, 33例置管患者中, 共有13例渗血面积≥1 cm, 归纳为6方面的问题, 包括按压效果不佳5例, 占38.5%;扩皮过大3例, 占23.0%;点压时间过短2例, 占15.4%;经验不足、活动过度、血象不正常各1例, 各占7.7%。前3项问题合计10例, 占76.9%, 根据80/20原理[6], 将其作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 (2) 原因分析。圈员应用头脑风暴法从人、机、料、法、环5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绘制鱼骨图, 分析出21个末端因素, 综合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安全性、主动性、效果性并进行主要因素论证, 最终确定的主要因素有:部分流程未规范、操作不规范、评估不全面。

(4) 目标值设定。圈能力设定为80%, 目标值=现状值- (现状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 =39.4%- (39.4%×76.9%×80.0%) =15.2%。

(5) 实施改进措施。 (1) 计划。查阅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相关教材、文献, 总结相关知识, 针对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的特点, 对置管流程进行完善、细化, 从穿刺点按压的时机、方法、时间、切皮的角度、方法等制定明确的规定。 (2) 实施。2015年4月底按计划给PICC置管护士进行置管时穿刺点处理方法的培训, 将我科6名置管护士分为3组, 分别由获得PICC置管资质4年以上的护士对新置管者进行手把手地操作指导。 (3) 检查。2015年5月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考核。 (4) 评价。置管护士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较前有明显的提高, 培训内容落实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效果显著。 (5) 患者评估。置管前对患者心理、生理做充分的评估, 对置管过程中需要患者配合的内容, 给予演示。

1.3 评价方法

(1) 有形成果。品管圈目标达成率、进步率及品管圈活动前、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的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行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的患者, 按实施前的方法和标准检查与统计穿刺点出血情况, 计算目标达成率和进步率。目标达成率= (改善前-改善后) / (目标值-改善前) ×100%;进步率= (改善后-改善前) /改善前×100%。 (2) 无形成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10名圈员对8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自评, 每项1~5分, 总分40分, 每项取6人的平均分, 评分越高, 表示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由活动前的39.4%降至活动后的11.4%, 目标达成率为115.5%, 进步率为71.1%。与传统方法比较, 新方法对降低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效果明显,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72, P=0.004<0.05, 表1) 。

2.2 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前、后, 护理人员在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谐程度、沟通配合、愉悦感、凝聚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品管手法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图1所示。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降低了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伤口较大, 穿刺点出血发生率较高, 因此对置管的质量要求更高。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 对可能造成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制定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完善了置管的流程, 针对各置管护士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及严格的考核。结果显示, 通过品管圈活动, 降低了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 更好地解决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及协作力

品管圈活动中, 所有圈员共同参与, 在小组会议上可畅所欲言, 圈员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发言权, 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了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足感。无形成果的取得, 使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实现了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使护理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

4 小结

通过品管圈活动对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过程进行监管, 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在护理实践中, 形成了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操作, 降低了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 有效地杜绝了临床护理中的隐患,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护士的工作量, 减少了因为穿刺点出血造成的医疗费用支出,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同时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石晶, 程青虹, 王子迎.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农垦医学, 2011, 5 (33) :458-460.

[2]乔爱珍, 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7.

[3]KIMHJ, YUNJ, KIMHJ, et al.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J Korean Med Sci, 2010, 25 (12) :1748-1753.

[4]LENG TK, LEECM, TAICJ, et al.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the longterm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nursing care and education[J].Cancer Nurs, 2011, 34 (1) :E25-30.

[5]何晓燕.早期护理干预在减少PICC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1) :2582.

B超引导下无痛人流的观察与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无痛人流的宫内孕患者139例,平均年龄(29.19±12.33)岁;停经41~92d;第1胎68例,占48.92%,第2胎及以上71例,占51.08%。患者均为自愿终止妊娠孕妇,尿HCG阳性,B超提示宫内妊娠。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行心电图、血、阴道分泌物检查,排除人工流产术、无痛流产禁忌证。由患者及家属提出申请,医护人员履行告知义务,双方签署相关医疗文书后实施手术。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常规消毒铺巾后,由专职麻醉师根据患者体质量配制药量,实施麻醉,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手术全程由B超监测宫腔,判断孕囊位置及刮匙的探查深度;专人密切观察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手术完毕后,行B超检查确认宫腔内无残留蜕膜组织,待患者完全清醒后,转移至休息室,至少休息3h后方可离开。

1.3 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患者进入医院后,为保护期隐私权,特意将其安置在独立的贵宾休息室。同时,臭氧消毒人流手术室40~60min。启动检查B超机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并保持待用状态。常规准备常规器械包、敷布包、负压吸引器、氧气、多功能监护仪器、气管插管用物等。并准备抢救药品,例如:阿托品、麻黄碱等,以备急用。(2)心理护理:术前,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尽量放松,告知其无痛人流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并向其说明在此过程中患者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勇敢面对手术,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术前调整好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取得患者的配合至关重要。另外,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说明解释禁食禁饮的重要性。(3)患者准备:患者于术前排空膀胱,行常规检查,记录生命体征。摆好体位(膀胱截石位),常规会阴、阴道及子宫颈消毒,注意防寒保暖。(4)术中配合: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将头偏向一侧,确保安全体位,预防呛咳和误吸。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意识,有无恶心、呕吐、咳嗽等,同时监测皮肤色泽、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指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作相应处理。手术完毕后,观察患者是否有阴道流血、腹痛等情况。患者意识恢复后,安排观察室卧床休息,继续观察患者阴道出血的量、色、性状等,并监测主要生命指征,确保患者无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等。休息室卧床休息3h后无不适情况,方可离开[3]。(5)术后护理:患者术后常规注射缩宫剂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休息室后舒适体位休息,无人流综合征及麻醉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加强卫生知识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采取避孕措施;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术后1月内禁盆浴、性生活。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嘱患者如出现腹痛、阴道出血增多或者时间延长,及时就诊。

2 结果

本组139例患者由于麻醉药物丙泊酚的应用,手术时无意识,宫颈扩张状态良好。术中平均出血(12.36±5.19m L,手术时间1~2min,未出现人工流产综合症和感染等情况。患者充分休息后,均于手术当天顺利出院。

3 讨论

无痛人流手术一般采用新型、安全、有效的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丙泊酚,进行镇痛。无痛人流手术中选择该药物,具有操作方便、麻醉平稳、安全、意识容易恢复、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是使用麻醉药物行无痛人流手术同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要严密的进行护理配合,同时嘱患者术前术后注意休息,才能有效预防人工流产后意外发生。

我国每年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2%~13%。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B超准确定位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超导可视无痛流产手术定位准确,对子宫内膜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有效避免子宫穿孔、吸宫不全、漏吸等并发症的发生。该术式特别适用于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宫角妊娠、子宫壁薄或厚薄不均及其他高危手术[4,5]。

无痛人流手术后,除了本研究上述护理程序外,医护人员应嘱患者做好以下预防措施,防范再次发生意外妊娠。(1)采取科学的避孕措施,以免再次意外怀孕;(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3)2周内或阴道流血未干净前严禁盆浴;(4)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5)若有发热、腹痛或阴道分泌物有异味,警惕感染,要及时就诊[5]。

综上,患者无痛麻醉后,在B超引导下行人工流产术,操作简便,定位孕囊准确,镇痛效果满意,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易于被患者接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无痛人工流产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无痛人流的宫内孕患者139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139例患者由于麻醉药物丙泊酚的应用,手术时无意识,宫颈扩张状态良好。术中本组患者平均出血(12.36±5.19)mL,手术时间1~2min,未出现人工流产综合症和感染等情况。患者充分休息后,均于手术当天顺利出院。结论 患者无痛麻醉后,在B超引导下行人工流产术,操作简便,定位孕囊准确,镇痛效果满意,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易于被患者接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检查,无痛人工流产,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2-293.

[2]朱秀清.无痛人流术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10,23(2):186.

[3]吕艳文,张雅金,任春,等.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79-580.

[4]蔡月英,胡小良,林艳芬.不孕症患者宫腔镜检查时使用笑气镇痛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5,4(1):28-29.

B超引导置管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均系长沙市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2例, 女性9例;单发性肝囊肿10例, 年龄37~65岁, 平均年龄45岁, 均观察3个月。

1.2 仪器

B超仪, 穿刺针选用18GPTC针, 硬化剂为99.7%无水酒精。

1.3 术前准备

询问有无酒精过敏史, 术前嘱患者练习胸式呼吸, 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及心电图。B超常规检查肝脏, 明确囊肿部位、大小、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1.4 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 先用普通探头选择穿刺点, 确定穿刺路径, 以囊肿离皮肤最近且又避开临近脏器、肝内胆管和血管为宜。常规消毒皮肤后, 用消毒探头再次探查穿刺路径,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 然后B超引导下用穿刺针垂直刺入, 确定穿刺针进入囊腔1/2~2/3时, 抽出针芯, 用注射器抽出囊内液体并计量, 囊液送常规及病理检查, 尽量抽尽囊液, 囊内液体抽完后, B超确认穿刺针仍在囊腔内, 然后按抽液量的1/5~1/4量注入无水酒精, 注入后保留5~10min抽出, 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2~3次, 如囊腔直径超过10cm, 囊腔内可保留少量无水酒精, 但一般不超过10mL, 术后行超声观察, 囊肿暗区消失, 送回病房观察3d, 嘱患者按预定日期进行复查。

1.5 疗效判断

显效:囊肿小于穿刺前的1/4以下;好转:囊肿大小介于穿刺前1/4~1/2;无效:囊肿大小无变化或大于穿刺前1/2。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

本组21例肝囊肿经无水酒精硬化治疗, 3d后复查B超, 其中显效19例, 好转1例, 无效1例, 显效率90.48%;1个月后复查B超, 其中显效18例, 好转2例, 无效1例, 显效率85.71%;3个月后复查B超, 其中显效17例, 好转2例, 无效2例, 显效率80.95%。总有效率达90.48%。

2.2 并发症

本组9例注射无水酒精后出现轻微的右季肋区疼痛, 5例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 经保肝和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3 讨论

肝囊肿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早期临床上无明显症状, 囊肿增大后, 可有肝组织压迫症状。肝囊肿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是先天性的, 少数是由创伤、感染及新生物引起。以往我国多以囊肿完全切除、部分囊壁切除、囊肿开窗术等为首选治疗方法, 尽管疗效好, 但手术损伤大, 并发症多, 费用高[1]。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简便、安全、有效, 穿刺成功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我们严格选择入选病例, 如有严重出血倾向者;酒精过敏者;囊肿与胆道相通, 或穿刺途径易损伤临近脏器及大血管和胆管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及不合作者;囊腔严重感染者均不纳入入选病例[2]。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肝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据B超选择穿刺点, 当感觉针尖到达肝脏表面, 嘱患者憋气, 迅速进针, 深度以囊腔直径的1/2~2/3为宜, 进针过深, 易堵塞针尖;进针过浅, 针尖容易从囊腔脱出。 (2) 尽量将囊液抽尽, 并计算囊液总量, 留取囊液送常规及病理检查, 注入量以抽出囊液的1/5~1/4为宜, 注入后保留5~10min抽出, 如囊腔大小超过10cm, 囊腔内保留可少量无水酒精, 但一般不超过10mL。

研究证实, 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无水酒精硬化治疗是通过无水酒精注入1~3min后使分泌囊液的囊壁上皮细胞脱水、蛋白凝固变性、细胞破坏、组织收缩以及钙内流异常导致细胞死亡, 失去分泌功能, 从而使囊肿内液体不再增加, 并使纤维组织增生, 产生无菌性炎症使囊壁粘连、闭合、消失[3];注入4~12h逐步渗入囊肿包膜使囊壁凝固、钙化, 无水酒精无法渗透到囊壁外组织, 故不损害周围的正常肝组织, 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在抽液时还可以鉴别囊肿的性质, 弥补B超诊断的不足。

总之, 超声定位下的肝囊肿穿刺术为肝囊肿治疗提供了一个简便安全、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肝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的价值。方法 21例在B超引导下肝囊肿用18GPTC针抽吸, 并注入99.7%的无水酒精, 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21例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后, 随访时间为3个月, 总有效率90.48%。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 方法简便, 疗效可靠、创伤小、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B超,肝囊肿,无水酒精

参考文献

[1]张跃.单发肝囊肿的治疗现状[J].医师进修杂志, 2002, 25 (5) :51-53.

[2]董宝玮.临床介入超生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27-129.

B超引导置管 篇9

【关键词】 腹部B超;无痛人流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69-02

人工流产是女性避孕失败之后的一种补救措施,提高人工流产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B超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流产[1]。本次选取在我院接受无痛人流的96例子宫纵隔合并早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在腹部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工流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纵隔合并早孕妇女共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年龄范围19~38岁,平均年龄(26.54±2.34)岁,孕周6~9周,平均孕周(7.21±1.02)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2.1±0.2)次;对照组年龄范围20~39岁,平均年龄(27.68±2.52)岁,孕周6~10周,平均孕周(7.32±1.02)年,孕次1~4次,平均孕次(2.7±1.2)次。两组妇女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要求行无痛人流术;②患者经临床常规检查、血尿常规检查、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后,未出现异常;③患者不存在人流术禁忌症;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合并症;②患者存在生殖系统感染症状;③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肺以及肝等疾病。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传统无痛人工流产。术前接受常规腹部超声检查,确认患者宫内妊娠情况,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先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注射50mg/Kg芬太尼,待2分钟后,再为患者注射2mg/Kg异丙酚,指导患者的眨眼反射完全消失之后,为患者行常规无痛人流手术。先为患者进行常规、负压吸宫,确认宫内吸除干净之后,采用小刮匙将宫腔内轻轻刮上一周,确认吸出组织为绒毛,结束手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需要追加20~30mg芬太尼。

给予观察组腹部B超引导下无痛人工流产。术前接受常规腹部超声检查,确认患者宫内妊娠情况,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给予静脉麻醉,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采用腹部B超仔细观察患者子宫的大小、形态及妊娠囊的着床位置,按照人工流产术常规操作实施手术,于B超引导下,沿着患者的子宫屈度将手术器械探入到宫腔内部,插入吸管,使吸管的开口部位对准患者孕卵着床位置,并对其进行常规负压吸引,待孕卵吸出之后,保障宫腔线规则即可,无需利用刮匙对患者的宫腔部位进行搔刮。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其中,手术情况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阴道出血时间;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子宫内膜过度损伤、吸宫不全以及子宫穿孔。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阴道出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低于对照组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传统的盲法人工流产,对于大多数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达到流产的目的[2]。但是,这种手术操作毕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容易受到医生水平、子宫解剖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子宫穿孔、膀胱损伤以及组织残留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胸闷等人流综合症,严重时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B超逐渐被应用于人工流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腹部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流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术前采用腹部B超进行检查,能够使术者清楚掌握患者子宫的大小、倾屈以及孕囊位置等相关情况,保障手术操作的顺利实施[5];②术中于腹部B超引导下行宫腔操作,能够对患者宫腔内的孕囊、组织物等实施针对性操作,减少了对子宫造成的损伤,降低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进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③手术结束后,利用腹部B超对患者宫腔内的情况及时进行扫描,可以掌握患者宫腔内的情况,同时了解腹腔内的情况,确保手术成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部B超引导下子宫纵隔合并早孕行无痛人流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腹部B超引导下子宫纵隔合并早孕行无痛人流术,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庞丽玲.98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663-664.

[2]张幼萍.剖宫产术后早孕采用无痛人流与药物流产的效果比较[J].海峡药学,2012,24(9):115-116.

[3]张红娟.B超监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术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0):93-94.

[4]许雪梅,石少平,罗文娣等.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418.

[5]张雪芳.剖宫产术后早孕不同流产方案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8):135-137.

B超引导置管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3月至8月在我科诊断早孕需行人工流产手术终止妊娠的患者410例。传统手术组308例, 其中疤痕子宫32例、哺乳期子宫10例;B超组102例, 其中疤痕子宫42例, 哺乳期子宫11例, 纵隔子宫5例, 双子宫5例、孕囊残留8例 (外院转来, 其中3例外院已行3次手术孕囊刮出失败) 。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由专职医师负责手术操作。 (1) 传统手术组:手术按照常规操作进行负压吸宫术或搔刮术, 术者感觉宫腔刮干净为止。 (2) B超组:采用Somoliesl-250型线阵式实时超声诊断仪引导进行手术, 探头频率3.5MHz,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适度充盈膀胱, 腹部B超清晰显示孕囊及胚胎组织的部位和方向, 按照常规在B超引导下行手术流产 (负压吸宫术+搔刮术) , 直至B超超声显示宫内组织刮干净为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临床效果

2.1 2组患者近期并发症的比较

传统组4例漏刮、宫内组织残留者14例、子宫穿孔者1例, 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8.7%。B超组0例漏刮、宫内组织残留者1例、子宫穿孔者0例, 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98%, 明显低于传统组。经χ2检验2组间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表1) 。

2.2 2组患者术后出血量的比较

传统组>20mL出血量者100例, 发生率占手术总数的32.5%;B超组>20mL出血量者21例, 发生率占手术总数的20.6%。经χ2检验比较, B超组出血量低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2) 。

3 讨论

据全球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报告, 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妇女遭受不安全流产的危害, 其中大约有7万人因此而死亡或者遭受长期疾病困扰和丧失劳动力, 因此安全流产已经成为计划生育规划和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每年约有1300万次人工流产, 我科门诊410例患者传统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P<0.05) 。传统组手术出血量也要明显高于B超组 (P<0.05) 。我院为省级综合医院, 每年需要接收各地早孕人工流产并发症患者数百人, 漏刮、宫内组织残留、子宫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危害, 这进一步说明传统人工流产方法的盲目性和不安全性。

B超引导下人工流产, 宫腔内孕囊部位能在荧屏上清楚显示, 使得刮宫手术部位准确, 能一次刮干净, 无盲目性, 减少损伤, 出血量少,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不需要再次刮宫,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与传统手术流产相比, 临床效果有明显差异, 为早孕人工流产手术 (特别是高危人流) 提供了安全可行的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早孕人工流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门诊410例早孕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2组, 102例在B超引导下行手术流产, 308例行传统的手术流产, 进行2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B超引导组近期并发症以及出血量>20mL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传统组 (P<0.05) 。结论B超引导并发症少, 而且较传统人流手术更加安全, 因此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B超,早孕,人工流产

参考文献

[1]绍键兰, 张科荣, 屈利, 等.B超监测在高危宫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 7 (1) :36.

[2]高军, 夏隽.113例妊娠残留物的B超诊断及在清宫术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1997, 11 (2) ∶34.

[3]秦彩云.B超监测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 16 (1) :24~25.

上一篇:机械设备预防性维修下一篇:用爱心浇灌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