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效率

2024-08-24

内部控制效率(通用12篇)

内部控制效率 篇1

进入21世纪的这十余年是中国内部控制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2008年和2010年,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财政部等五部委先后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两个重要文件, 其中要求上市公司开始逐步强制施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这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正式进入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分类分批实施阶段 (周守华等, 2013) 。

源于市场体制的成熟, 国外的内部控制研究大多围绕内部控制缺陷而展开, Kam Chan, Gary Kleinman和Picheng Lee (2009) 的研究表明, 在2004年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报告内控缺陷的243个企业, 次年仅有72%的公司成功地修正了他们的内控缺陷, 这表明萨班斯法案强制施行并不一定能确保内部控制问题被成功整改。而国内, 由于各类内部控制规范文件的相继颁布, 近年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渐增多。王惠芳 (2011) 认为应采用“原则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制定思路, 明确内控缺陷的种类, 从而在操作层面上对内控缺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田勇 (2011) 则经过实证检验得出重大重组与内控重大缺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当前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方面的研究相对偏少, 而其对于内部控制规范的推行却又更具有现实意义, 故本文以内部控制缺陷为研究对象, 实证检验其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1 研究假设

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无疑对美国上市公司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但该法案严苛的执行要求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内部控制成本, Michaels (2003) , De Fond和Francis (2005) 及Romano (2005) 等学者便对强制内部控制体系最终能为企业带来正向收益提出了质疑。对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而言, 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必然存在着较为不合理之处。依据委托—代理理论, 内部控制缺陷通常使得企业管理者为自身利益而发生的道德风险显著增加, 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若是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缺陷, 企业便无法依靠有效的管理体制进行高效率的生产活动, 因而在同等的投入下, 其经营效率较其他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要弱。综上所述, 提出假设1。

H1: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和企业经营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起步晚、市场成熟度不足的情况下,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相对较高。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了投资者对企业管理者行为的监督难度, 减小了经营失策时管理者所需要承担的责任风险, 进而使得其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企业利益的道德风险上升, 最终损害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建设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其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信息传递的通畅性均有可能因为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而下降, 进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减弱, 无法达成其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目的。综上所述, 在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高时, 风险相应增加, 其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程度会对其经营业绩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故提出假设2。

H2:环境不确定性更高的企业, 内部控制缺陷将对其经营效率带来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及数据来源

基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度变迁背景, 本文选取2011~2013年沪市A股制造业为实证的样本来源, 其中内部控制缺陷和相关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

2.2 模型与变量

为检验假设1, 本文构建下述多元回归模型1:

为检验假设2, 此处引入环境不确定性, 以模型1为基础构建模型2。

其中, β0为截距项, β1、β2, …, βn为各自变量系数, 为残差项。模型变量汇总表如表1所示。

根据表1, 其中因变量经营效率以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度量。采用经典CCR模型:

3 实证检验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样本中经营效率为基于DEA的无量纲相对值, 最大为1, 最小值为0, 均值为0.043, 这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有着较大的差距, 行业中领先的企业效率值十分之高。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情况为平均值0.184, 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依然较低。环境不确定性的平均值为0.034, 最大值为0.069, 说明样本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总体水平较为稳定。

3.2 多元回归分析

模型1与模型2的OLS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模型1显示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变量与经营效率存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即内部控制缺陷会对企业经营效率带来明显的负向影响, 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良好, 不存在缺陷的公司则其经营效率会相对较高。模型2中, 以中位数为标准将全样本分组后, 其回归结果显示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组的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经营效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而较低组却不存在该显著相关性。这说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越不稳定, 其内部控制缺陷越容易影响其经营效率。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内部控制缺陷和企业经营效率的实证研究可知, 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造成较大影响, 最终会降低其经营效率, 而此效应在企业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时则更为明显。因此, 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对进一步推行我国当前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意义重大。同时,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中, 环境因素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应完善相应的环境评估措施, 提升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 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011年我国开始逐步强制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严格的规范制度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巨额的执行成本, 这一系列规范是否会为企业自身带来明显的正向收益便值得思考。因此本文以20112013年强制披露框架下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检验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经营效率的相关关系, 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推行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经营效率,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守华等.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 2013 (07) .

[2]张瑶, 郭雪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缺陷信息披露的实证证据[J].经济问题, 2014 (07) .

[3]梅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述评与展望[J].华东经济管理, 2013 (12) .

[4]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 2010, 01 (89) .

[5]吴静.基于DEA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经营效率评价[J].经济师, 2008, 07 (274) .

内部控制效率 篇2

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之一,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个被广泛探索、蕴含丰富、常提常新的问题。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关于“增加语言实践的量”的要 求,加大英语言语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使学生通过模仿、强化,获得言语动作技能系统,促进产生言语创造性 输出的能力,即是提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增加语言实践的量”,包括教师的精讲和 学生的多说、多练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分别含有若干因素。这里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英语言语控制问 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多少、难易、速率、时机(使用英语或如何使用英语的机会)等,关 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只有实施英语言语控制,才能把洗炼的英语言语传输给学生,有效地把学生置身于 易于产生言语感受的氛围,启迪他们的英语言语思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出英语言语控制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英语言语的输出,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程度不等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 要有以下几点:

母语制约:学生在母语环境里学习英语,缺少情感因素和体验性因素,通常习惯于所掌握母语的中介转换 作用,其母语思维定势,制约了运用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问题要适当分析,正确对待,特别要正视 母语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做到既不能过分依赖母语,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回避母语,正确 估计貌似方向正确实则难见成效的偏差。

语言知识制约:言语技能是每个人为提高言语能力所必须掌握的,而言语技能受到语言知识的制约。因此 ,要充分认识语言知识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强调言语技能训练的`简单做法,从而减少学习英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时间和精力的利用率。

程度制约:由于知识基础、言语技能和思维能力等的不同,学生在对英语言语信息的接收与处理上会出现 不同结果。换言之,所要学习的客体内容是否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和认识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 现实思维规律,将影响学习效果的优劣。教师在确立自己的教法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程度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

效益制约: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根本意义上说来,既指教师在当堂时间

[1] [2] [3] [4] [5]

内部控制效率 篇3

摘要:文章以2010年~2012年沪深A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行业景气度与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及非效率投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景气度水平越高时,过度投资水平越高,但是行业因素对投资不足没有显著影响;景气度较高行业中,过度投资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但是对于景气度较低行业,过度投资与内部控制不存在显著关系;投资不足与内部控制无显著关系。

关键词:行业景气度;非效率投资;内部控制

一、 引言

2008年5月,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内部控制的全面实施拉开了序幕。内部控制旨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那么,过度投资水平较高的企业,尤其对于处于景气度较高行业中的企业会否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旨在有效遏制过度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企业绩效?本文旨在研究行业景气度、非效率投资与内部控制与的关系。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1. 非效率投资动因。非效率投资包括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两种情况。从公司价值层面角度出发,过度投资指接受对公司而言并非最佳的投资机会,尤其是NPV<0的项目,其危害在于降低资金配置效率,损害股东利益。投资不足时指企业放弃NPV>0的项目,损害债权人利益,从而降低企业价值。

理论界对过度投资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归于代理成本和经理人过度自信。

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经理人和股东对于项目风险偏好存在差异。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形下,经理人员并不会将多余现金流返还给股东,而是根据自身效用最大化进行投资。为了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经理人倾向于扩大企业投资规模以增加其可控制的资源,因此他们宁愿将企业内部的自由现金流投向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而不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从而导致过度投资(Jensen,1986)。Grossman和Hart(1986)认为没经理人可通过增加资本控制权获得更多私人收益,且该私人收益与投资产出成正比。Hart 和 Moore(1995)证实了经理人帝国建造倾向(Empire-building Tendency),且这种倾向与企业的投资成正比。由此可见,在委托代理假设下,经理人-股东利益冲突易导致过度投资。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决策是一个心理过程。Heaton(2002)在其模型中指出,当面临NPV<0的项目时,假若仍然利用自由现金流模型进行投资决策,过度乐观的管理者可能会高估现金流,从而导致过度投资。该论断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证实(Malmendier & Tate,2005;Ben-David, Graham & Harvey,2006;Glaser、Schers & Weber,2007)。

近年来,过度投资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一部分学者从代理成本角度出发,如魏明海等(2007)证实了国有企业的低现金股利政策促进过度投资,内外部治理的改善制约过度投资。楊华军等(2007)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发现地方政府控制和干预加剧过度投资,而金融发展可降低过度投资。另有学者从管理层本身出发,如姜付秀等(2009)指出管理层的教育水平、平均年龄与过度投资存在相关性。马润平等(2012)的研究表面管理层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正相关关系在中国同样存在,但现有治理机制尚不能对此进行有效约束。

经笔者文献检索,目前尚没有文章专门研究投资不足现象,多为跟过度投资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投资不足动因主要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Bergstresse(2006)指出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不足。徐晓东(2009)指出投资不足与自由现金流负相关,外部融资缺口越大,企业越容易出现投资不足现象。

综上可见,目前研究过度投资及投资不足的文献较少直接考虑行业因素。行业提供了企业运行的中观环境,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微观决策,尤其是投资决策。行业景气程度较高时,业界投资机会较多,经理人的可选投资集增大,为了达到自己的帝国建造目的,经理人更可能选择对公司而言并非最佳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同时,置身于景气行业,由于对未来预期更加乐观,管理层更容易过度自信。对于投资不足现象,行业景气度较高时,容易吸引资金进入该行业,因此能有效缓解因融资约束导致的投资不足。

由上,提出本文假设1:

假设1_a:其他条件即定时,行业景气度越高,过度投资水平越高;

假设1_b:其他条件即定时,行业景气度越高,投资不足水平越低。

2.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环境下,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的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美国准则委员会,1972)。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前期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研究(崔志娟,2011;樊行健等,2011)。近几年,研究者开始对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开始关注。本质上,内部控制是内部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是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安排,旨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完善的内部控制包括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内部控制能有效约束过度投资的原因在于:首先,内部控制将管理层权利关进“笼子”。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合理的权责分配及权利的相互制衡可以有效约束管理层权利,减少过度投资。其次,内部控制优化治理环境。完善的治理环境可以有效抑制过度投资。最后,内部控制可减少投资决策偏误。健全的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防止因经理人员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同时,控制活动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信息与沟通有助于管理层全方位了解所投项目的真实信息,最大限度的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过度投资。

过度投资水平较高企业会否通过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来遏制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企业会否通过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向市场传递信号从而吸引更多资金?由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2:

假设2_a:其他条件既定时,过度投资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

假设2_b:其他条件既定时,投资不足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

同时本文还检验过度投资水平(投资不足)与内部控制关系是否收行业景气度影响,本文假设3:

假设3_a:其他条件既定时,行业景气度能够加强过度投资与内部控制的正向关系;

假设3_b:其他条件既定时,行业景气度能够加强投资不足与内部控制的正向关系。

三、 研究设计、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1. 主要变量衡量。

(1)行业景气度、内部控制。对于行业景气度测量,本文参照薛爽(2008)的方法。本文内部控制指数来自“迪博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该指标结合内部控制五大要素进行打分得出基本指标,并结合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基本指标进行修正。本文对其进行指数处理。

(2)非效率投资。本文参照Richardson(2006)过度投资模型来检验相关假设。该模型虽然遭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但相比Tobin-Q模型,能直接度量特定年份特定企业的投资状况。

Invt=?琢0+?琢1Gtowt-1+?琢2Levt-1+?琢3Casht-1+?琢4Aget-1+?琢5Sizet-1+?琢6Rett-1+?琢7Invt-1+?琢iIndustry+?琢jYear+?着t

其中Inv为当年新增投资,分为预期投资与非预期投资。其中预期投资与企业的成长机会(Grow)、资产负债率(Lev)、货币资金(Cash)、上市时间(Age)、企业规模(Size)、上年投资支出(Inv)及股票回报(Ret)相关。?着为非预期投资,?着>0代表过度投资,?着<0代表投资不足。其他变量定义见表1。

2. 研究设计。为检验假设1,本文设立如下模型:

X_invt=?茁0+?茁1Boomt+?茁2Ict+?茁3Boomt×Ict+?茁4Financet-1+?茁5Dualt+?茁6MI+?茁7State+?茁iIndustry+?着t(a)

其中X_invt取值分为Abs_invt(残差绝对值),Over_invt和Under_invt。参照同类文献,我们控制筹资活动现金流(Finance)、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Dual)和管理费用占收入比例(MI),同时对产权性质(State)和行业效应(Industry)加以控制。根据假设1,我们预期?茁1为正。

为检验假设2与假设3,本文设定如下模型:

ICt=?酌0+?酌1X_invt+?酌2Boomt+?酌3X_invt×Boomt+?酌4Casht+?酌5Levt+?酌6Sizet+?酌7Rett+?酌8Grovt+?酌9Dual+?酌10State+?酌11Aget+?酌12Financet+?酌13MIT+?酌iIndrstry+?着t(b)

其中IC为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取对数。其他变量同模型a和Richardson模型。

3. 樣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为了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了沪深二市主板市场A股上市公司2010年~2012年的数据作为初始研究样本。由于模型1用到前一年度数据,我们采用了2009年~2012年度的数据。在剔除ST公司、当年IPO公司、金融类公司、净资产为负,共得到4543个观测值。其中,财务类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内部控制数据来自胡为民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2012)》。

经统计分析发现,过度投资均值为0.091 8,投资不足均值的绝对值为0.045 8,明显低于过度投资均值,表明虽然过度投资样本(1 514)低于投资不足样本(3 092),但就研究样本而言,过度投资程度高于投资不足程度。过度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均值(6.549 9)略高于投资不足企业(6.523 0),行业景气度均值(0.500 7)略高于投资不足企业(0.446 7)。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本文假设,行业越景气,过度投资越严重,更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来抑制过度投资。限于版面,具体表格有需要者可以向笔者索取,不再列出。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行业景气度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表1给出了模型a的实证结果。当因变量为非效率投资时,Boom的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行业越景气,非效率投资现象越明显。当因变量为过度投资时,Boom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表明行业越景气,过度投资水平越高。假设1_a得到支持。当因变量为投资不足时,Boom系数不显著,表明行业对投资不足类的非效率投资没有显著影响。假设1_b没有得到支持。可见,在非效率投资模型中,Boom系数的显著性主要由过度投资类样本贡献的。有学者进行非效率投资分析时将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进行同样处理,此种处理方式存在不妥,应分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2. 非效率投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表2给出了非效率投资对内部控制影响的回归结果。限于版面仅列示有交乘项的模型结果。当X_inv为Over_inv时,解释变量仅为Over_inv时,其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过度投资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假设2_a得到证实。解释变量仅为Boom时,其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行业景气度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加入交乘项后,Over_inv*Boom的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Over_inv不显著,说明过度投资对内部控制的正向影响仅存在于景气指数较高行业中。假设3_a得到证实。

当X_inv为Under_inv时,解释变量仅为Under_inv时,其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投资不足水平越低,内部控制水平越高。这与本文假设2_b相反。解释变量仅为Boom时,其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行业越景气,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加入交乘项后,Over_inv*Boom的系数不显著。假设3_b也没有得到支持。可能的原因是,对于投资不足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受行业因素和企业本身财务状况因素影响较大。

当X_inv为Abs_inv时,解释变量仅为Abs_inv时,其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非效率投资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解释变量仅为Boom时,其系数不显著,表明全样本来看行业景气度对内部控制没有显著影响。加入交乘项后,Abs_inv*Boom的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对于景气指数比较高的行业,非效率投资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对于景气指数较低行业,非效率投资水平与内部控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综合对比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全樣本模型结果主要由过度投资模型贡献,这说明虽然过度投资样本少于投资不足样本,但是企业过度投资水平要高于投资不足水平。

五、 结论

以沪深两市主板市场A股上市公司2010年~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行业景气度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及非效率投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中非效率投资还是以过度投资为主,虽然投资不足样本多于过度投资样本;行业景气度水平越高时,过度投资水平越高,但是行业因素对投资不足没有显著影响;景气度较高行业中,过度投资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但是对于景气度较低行业,过度投资与内部控制不存在显著关系;投资不足与内部控制无显著关系。

参考文献:

[1] Richardson, S.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11):159-189.

[2] Jensen M.,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

[3] Bergstresser, Daniel.Discussion of Overinves- tment of free cash flow[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11(2-3):191-202.

[4] 俞红海,徐龙炳,陈百助.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J].经济研究,2010,(8):103-114.

[5] 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管理世界,2011,(2):81-99.

[6] 任泽平,陈昌盛.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因果联系、传导机制与政策含义[J].经济学动态,2012,(1):19-27.

[7] 姜付秀,伊志宏,苏飞,黄磊.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制度嵌入的区域创新体系中产业只是基础配置研究”(项目号:12YJC630145)。

作者简介:于雪彦(1983-),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投资效率、会计政策;牛盼强,(1978-),男,汉族,河北省晋州市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上海会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特约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与创新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效率分析 篇4

企业集团是经济组织应对激烈市场竞争所采取的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是企业集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不同于单个企业的内部控制, 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程度受到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关系的影响。企业集团中成员企业关系类型可以从股权与业务契约两个方面来分析。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参股、控股形成股权关系, 也可以产品、技术、资源、市场等密切协作, 通过签订契约形成的契约合作关系。通常情况下企业集团中核心企业与紧密层、半紧密层企业之间一般是以控股、参股等股权关系为纽带来进行维系的, 而松散层则是以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协议等为纽带来进行联结的。企业集团在不同类型的成员企业关系中采取不同的内部控制程度, 而企业集团在决定对某个成员的内部控制程度必须考虑内部控制效率。因此, 分析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效率对企业集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曲线

(一)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成本

企业集团中内部控制需求主体主要是控制人, 包括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为所需内部控制付出的成本有: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支付的控制制度成本;为使用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支付的分析成本。控制制度建设占据绝大部分内部控制成本, 因为分析成本通常用于控制人自己本身分析判断, 而控制制度建设则用在对整个企业集团运行管理中建设有效制度。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有效程度越高, 控制人花费的控制制度建设通常会更低一些, 尽管企业集团为提高内部控制有效程度的成本也最终要由控制人承担。

(二)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收益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的收益是企业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可以通过企业集团控制成员企业而获取的超额回报。这部分超额回报有多种表现形式, 包括以较优惠条件从成员企业获得材料等要素供应, 以较高价格向成员企业销售产品, 从成员企业分得高于市场平均报酬率的投资回报等。企业集团对于能够给控制人带来更高收益的成员企业采取更高程度的内部控制, 而对带来收益较低的成员企业倾向于采取较低程度的内部控制。

(三)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曲线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需求曲线就是关于控制人的内部控制需求收益与内部控制需求成本之间关系的描述。控制人需要内部控制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收益。用单位内部控制需求收益 (如:一元内部控制收益) 与内部控制需求成本的关系来描述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曲线可以图1表示。

图1中横轴代表控制人的内部控制需求成本, 纵轴代表控制人单位内部控制需求的收益。水平线b1说明控制人在没有付出任何成本的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单位内部控制需求收益, 水平线s1则说明即使控制人付出无限成本能够达到的单位内部控制需求收益极限。垂直线p1说明在股东付出的成本为0至p1的范围内单位内部控制需求收益增长幅度大于内部控制需求成本的增长幅度;而在p1点至无穷大的范围中单位内部控制需求收益增幅降低, 直至完全不增长, 即在p1点以后股东无论如何增加成本, 单位内部控制需求收益都不会有显著增长。可以用公式表示如:

在这个式子中, f函数的规则决定了内部控制需求曲线的弧度, 弧度越大说明企业集团有效性越强, 即有效的企业集团对内部控制需求能够在比较少的成本下达到p1点。这一点也是市场对会计需求信息达到的比较合适的经济状态。超越这一点去追求内部控制更大的作用, 只会增加控制人的负担, 反而是不经济的。因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供应成本最终会转移到控制人身上。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需求状态应该是在p1点以前, 不应该过分追求满足p1点以后的内部控制需求。

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曲线

(一)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成本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主体就是企业集团下属的企业经营管理层。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等机构不是内部控制供应者, 但是他们可以对公司提供的内部控制发挥一定作用, 这些费用也可以视为内部控制的供应成本。内部控制的供应成本是指公司为了达到吸引控制人的内部控制而供应内部控制所发生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内部控制运行成本;内部控制反馈成本。其中内部控制运行成本是为完成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对下属公司经济业务的内部控制所发生的人工等费用。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反馈成本, 是指为使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能够达到控制人感知范围并适当理解所发生的成本。这两类成本都会受到企业集团压力而有所不同。在企业集团不同压力状态下, 内部控制运行成本相对比较稳定, 而内部控制反馈成本则在不同压力下表现出很大差异。

(二)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收益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收益是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获得超过市场一般报酬的超额报酬。这些报酬表现形式包括:工资薪金、期权计划奖励等。这些超额的报酬可以视为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接受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而丧失某些管理权利的补偿, 或者视为其增加管理工作获得的报酬。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收益也可以视为是企业集团需求成本的组成部分, 相当于企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构建内部控制成本而付给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等机构的代价。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收益能够决定成员企业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支持程度。一般情况下, 即使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没有接受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或者接受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程度很低, 但由于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处于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战略控制的关键位置, 因此也能获得超过市场一般报酬水平的超额回报。

因此, 即使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没有接受内部控制, 也会获得一定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收益。

(三)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曲线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供给曲线就是关于企业集团下属公司内部控制供应收益与内部控制供应成本之间的关系。企业集团下属企业接受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收益。用企业集团下属企业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 (如:一元收入中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收益) 与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曲线如图2。

在图2中, 横轴代表下属公司的内部控制供应成本, 纵轴代表下属公司的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s2表示当下属公司没有主动供应内部控制时的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随着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成本的增加,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有效程度的提高, 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开始下降;到达p2点时,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成本的增加幅度将低于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的降低幅度,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p3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成本超过p3点以后, 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降低幅度将减少到低于内部控制供应成本的增加幅度, 表现为无限靠近水平线b2 (即直至完全不再降低) 。b2表示无论下属公司追加多少内部控制供应成本, 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到这一点以后也将无法再降低。这样可以得到内部控制供应的曲线函数:

在p2与p3两点之间, 下属公司有主动向企业集团提供内部控制的愿望, 因为下属公司在付出较少内部控制供应增量成本的条件下获得较低的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在[0, p2] (简称为第一类区域) 和[p3, ∞] (简称为第二类区域) 两个阶段, 下属公司为获得较低的内部控制供应收益要付出增幅更高的内部控制供应成本, 所以通常缺少主动供应内部控制的愿望。企业集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用行政命令促使下属公司接受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而下属企业可能被迫接受。这就使p2在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成本中向右移动。

四、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效率分析

当把企业集团控制人期望的单位内部控制收益与下属公司期望的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联系起来就可以把内部控制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描绘在一个图上, 从而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求做均衡分析。为方便分析, 假定内部控制收益与内部控制供应收益没有数量差异。在理论上可以认为内部控制需求收益与内部控制供应收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但在现实企业集团中两者存在诸如时间和规模上的差异。所以, 只能假定内部控制需求收益与内部控制供应收益严格相等, 没有时间和规模上的数量差异。

把图1和图2的两个图像放到一起, 就可以发现如果[0, p1]和[p2, p3]两者存在共同部分, 且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上方所构成的区域也存在, 那么这个区域就是企业集团控制人与下属企业都可以接受的均衡区域。在这个区域, 企业集团行政命令压力可以减至最低, 可以充分发挥下属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当企业集团的控制人和下属公司经过多次博弈, 那么经过有限博弈最终会达到均衡点 (s2, p5) 。

如果上述均衡区域不存在, 则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求不能达到均衡的状态。假定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曲线不变, 那么通过企业集团内部行政行为迫使下属公司提高内部控制有效程度, 从而使p2向右边移动并拉动会计供应曲线幅度加大, 就使均衡区域可能出现。这样做能够产生效果的条件是存在p2还没有超过p3 (第一类区域) ;如果出现的是p2达到或非常接近p3 (第二类区域, 即内部控制供应成本的增加幅度高于单位内部控制供应收益的降低幅度) , 则任何企业集团内部行政行为都不能使均衡区域出现。这意味企业集团与下属企业采取任何方式都将不能使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正面作用大于其负面作用。企业集团行政命令因为惯性而继续存在, 但是它对企业集团整体利益产生危害多于它的积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企业集团控制人调整自己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收益期望, 直至出现均衡区域。企业集团控制人的内部控制需求收益期望受到其构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收益的约束。如果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收益预期低于内部控制成本, 那么这些控制人明智的方式是放弃构建企业内部控制, 或者允许很低程度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可见, 强化企业集团内部行政行为和提高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程度能否发挥作用, 能否发挥长效作用, 还要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求不均衡状况是否处在第一类区域。如果是处在第二类区域 (p2达到或超过p3) , 那么只能等待企业集团控制人降低了对其他内部控制途径的整体内部控制收益期望, “自愿”与下属企业妥协, 才能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五、结论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在于企业集团对不同类型成员企业关系采取不同的内部控制程度。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供需双方分别是企业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和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企业集团必须从实际控制人的角度来衡量和分析不同内部控制效率。根据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成本和收益可以构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曲线, 而根据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成本和收益可以构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应曲线。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来分析, 可以发现存在企业集团控制人与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层都能接受的内部控制程度范围。这个范围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供求曲线的均衡区域, 是企业集团构建内部控制积极作用大于其消极作用的区域。

摘要: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程度受到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影响, 企业集团必须衡量和分析不同成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企业集团中内部控制的需求者是企业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供应者是企业集团成员的企业经营管理层。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来分析, 可以发现存在企业集团控制人与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层都能接受的内部控制程度范围。

关键词:内部控制,效率,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效率 篇5

电动汽车的动力由电动机提供,电机驱动系统(简称驱动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性能。电动汽车系统需要能够满足频繁停车启动、加速、大负载爬坡以及紧急制动等要求,也需要考虑到汽车行驶路况复杂多变,存在雨天、酷热、下雪等恶劣天气,以及颠簸、泥泞等复杂路况。另外,在满足行驶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最大限度地保证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的舒适安全。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驱动系统应满足宽调速范围、宽转矩输出范围、良好的加减速(起动、制动)性能、运行效率高(提高续航里程)以及高可靠性等要求。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效率优化,总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从电机本体的电磁设计、制造工艺以及电机的材料着手,开发高效电机。2)改进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降低功率开关器件上的损耗从而提高逆变器的整体效率;降低变频器输出电压的谐波含量,如采取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技术和软开关技术,减小谐波含量从而提高驱动系统的整体效率。

3)研究合适的控制策略,在保证电机满足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减小直流侧的功率输入,提高驱动系统的效率。

目前,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很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Loss Model Control,LMC)策略;第二类是基于搜索法的效率优化控制(Search Control,SC)策略。下面分别进行概述。

1.2.1 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该控制策略作为一种基于前馈式的控制方法,基本原理是:在充分考虑电机各部分损耗的基础上,建立较为精确的损耗模型,根据电机运行状况(负载转矩和实际转速)计算出该运行状况下最优的控制变量(一般为磁场、电压或者电流)以减小驱动系统的损耗。若控制变量为电枢电流,对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来讲一般选择最优的直轴电流id和交轴电流iq,对混合励磁电机驱动系统来讲包括id、iq以及励磁电流If。这种控制策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了闭环传动系统中,可以保障电机驱动系统在全局运行范围内都能实现效优化。基于损耗模型的同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基本框图如图1.1所示。

基于损耗模型的驱动系统效率优化策略最早由T.M.Rowan和T.A.Lipo,以及H.G.Kim[2]

[3][4]等人提出并进行研究;1987年Bose等人将该策略运用到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美

[1]

国学者X.Wei和R.D.Lorenz已将基于损耗模型控制策略结合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DTC)中,以提高永磁同步电机在瞬态过程中的效率[5]。针对同步电机而言,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策略总共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考虑铁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铜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耗模型损耗模型控制策略

[8][9]

[6][7]、考虑、考虑铁损和铜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和约束条件下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

[10][11]、基于电机精确损

[12][13][14][15]。

n*矢量控制器控制变量逆变器TL损耗模型控制器同步电机

图1.1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基于损耗模型效率优化控制策略的技术特点在于,它根据电机运行状况,通过解析法计算出使电机损耗最小的控制变量,在满足电机运行的同时降低驱动系统损耗。该方法控制变量由算法直接给出,电机效率的优化能够直接实现,数学概念清楚,物理意义明确,而且变量直接给定导致响应速度快,根据电机实际运行条件计算变量,从而能保证电机在全局运行范围内高效运行。但这种策略的缺点也不容忽视:①该策略需要对电机参数有很详细的了解,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机参数包括电感参数、电枢绕组电阻、励磁绕组电阻、各部分的损耗系数等都会随电机运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电机参数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损耗模型不准确,从而导致控制变量的计算值不能实时追踪实际的最优值;②损耗模型建立的越准确,计算结果越接近于真实值,但也会导致计算过程越繁琐;③实际过程中为了简化计算,又不得不对损耗模型进行简化,这必然会导致计算值和实际值的差距变大,所以最终寻优结果也仅仅是一种简化后的次寻优。

1.2.2 基于搜索法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基于搜索法效率优化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在恒定的运行条件(恒定的转速和负载转矩)下,通过控制器不断实时调整控制变量(一般为磁场或电流),寻找该运行状态下的系统损耗最高点。

P(k)idid(k)方向判断P(k1)

图1.2输入功率最小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的基本框图如图1.2所示,其中P(k-1)、P(k)和Δid(k)分别为第k-1和第k次直流侧功率检测值以及第k次的控制变量。搜索法一般包括梯度法[16]、定步长(细分)法[17]、最优转差频率法[18]、基于斐波那契数列法[19]、神经网络法[20]、黄金分割法[21]以及模糊搜索法[22]。

清华大学的学者[23]分析了感应电机搜索控制的三种算法,即Ramp法[24]、Rosenbrock法[25]以及黄金分割法,对比了各种算法的复杂性、收敛速度以及效率优化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后的基于在线搜索的效率最优算法。改进后的黄金分割法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硬件中加入低通滤波器,对输出转矩的脉动进行了有效抑制,并将该技术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用感应电机。

国外学者S.K.Sul和M.H.Park选用电机的转差频率作为控制变量,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入功率最小的搜索方法[26]。该方法将电机不同运行状况下的最小输入功率对应的最优转差频率,以表格的形式预先保存在控制器的内存中,电机运行时根据运行状况获得表格内的最优控制变量,对实际变量进行实时跟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者对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电动汽车PMSM驱动系统效率优化进行了研究[27],由于公式计算需要滤波时间,电机变量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收敛以及稳定时间,因此搜索法一般需要较长的运行周期,不适合应用到需要频繁加减速的电动汽车领域。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区式是在线效率优化方法,与传统在线搜索法不同,该方法将寻优搜索过程“多线程”化,将搜索区间“离线”化。减小了搜索时间,只需保证在区间内完成一次寻优循环即可,但该策略的技术难点在于搜索区间的量化。

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 篇6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效率

内部审计是顺应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现代企业制度对内部审计既是挑战,但也是发展的机遇。内部审计只有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围绕企业经营者关心的问题,以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确立应有地位,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企业的持续增长做好参谋和保障,是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摆正内部审计的位置

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的产物。这从根本上决定内部审计只能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代表企业对内实行经济监督,强化服务职能,确保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贯彻实施。随着外部审计力度的加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促使企业从内部管理中挖潜革新,改进管理,健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励机制中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企业在机构设置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同时对必要的审计经费予以保证,才能使其正常工作。当前,内部审计应突出监督、评价、服务职能。

二、注意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沟通

与外部审计一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也是审计双方协作的事项,审计效率的提高,也是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好的组织、沟通与协调,会使双方受益。审计人员应取得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思想上对审计工作的认同,使之不致产生抵触情绪,并沟通相关审计程序,积极配合;对涉及的相关人员工作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具体方法上,对管理层可组织沟通茶话会,和管理层講清楚此次审计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以及时间安排等需要沟通事项,把需要对方配合的事项列出明细的清单来,明确指出管理层要加强重视并正确对待此次审计事项,并将相关过程写进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中遇到个别不积极配合的员工,要尽可能讲清道理和利害关系,并分析员工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利于迅速有效地进一步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要求的资料清单在进点前即提供给被审计单位,以便其尽早准备,并了解审计思路,来节约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三、利用审计方案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方案是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实施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审计方案是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部过程的工作安排,是审计工作实施性阶段的行动指南。

审计方案要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特定的审计对象来设计。审计方案的设计要考虑特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审计方法、审计时间及时限、人员组织,以及被审计地位(或部门)的业务特点等。有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的指导能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防止审计工作偏离轨道,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有审计方案的指导利于实现人、财、物的有机整合,使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更大的效益。此外还可预防意外情况对审计工作的干扰,审计工作中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有方案的指引,可做到按部就班,有主有次。审计方案的运用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障碍,能系统解决审计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审计方案入手来提高审计效率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

四、注重内审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审计效率

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包括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规、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前期间的审计情况等有关资料,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以及审计年度的重大经济活动等基本情况,尤其是母公司的核算方式、各子公司的核算方式、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核算关系等。还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政策、资金安排、会计核算、资产管理、资金往来等方面情况等,按照审计的要求在审计前对资料进行归类、筛选,以提高资料的使用效率,具体如: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必须齐备并存放在指定地点、一次到位;审计负责人应直接对资料进行规范,以便在审计过程中把对资料的分配上升到明确被审计单位核算钩稽关系的高度;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资料使用、保管意识。

五、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首先,从考察内部控制入手。在确定审计目标及审计对象之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这是现代审计的必不可少的程序。主要审计的是关键控制点的健全、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包括资金(对资金筹集、分配和运用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进入体外循环)、成本费用(对各项成本费用支出严格实施监管),以及权力使用(对各个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等方面。

其次,执行分析性程序。分析性程序即分析性复核程序,每开始进行一个具体的审计步骤时都要考虑一下是否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来进行。采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通常会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这是因为,分析性复核与实质性交易测试相比可以节约审计时间、及时发现有重点问题领域,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深层次地了解业务内容。像物资供应、利息收入、累计折旧、应收应付、收入、工资及工资涉及的所得税等许多内容均适合分析性复核。

再次,执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对电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很好的审计工具和方法,它能快速地占有大量的信息数据,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同时,使参与审计的人员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审计方向,明确审计重点,避免审计中的盲动行为。很多时候无须经过复杂的编程,利用已有的电子数据,只是通过常用的Excel等软件进行分类、排序、筛选和简单设定函数操作或运用计算机的分析统计功能,设定重要性指标值,快速确定审计范围。通过设定违规或重点关注条件,快速锁定重点审计核实的对象范围,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效率,取得简单而实际的效果。

内部控制效率 篇7

关键词:企业发展,会计,财务活动,内部控制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会计内部控制效率的良好提升来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所以,企业要合理地制定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来解决会计内部控制缺陷,提高其效率,从而降低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风险,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1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1.1 基本定义

企业内控是旨在达到企业预期经济目标,使得企业资产保持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具有准确性与可靠性,让企业经营方针得到切实贯彻,实现高效经营活动,从而在内部展开的一系列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规划以及自我调整的过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最终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完善。

1.2 内控现状

而如今商品经济在迅猛发展,企业规模得以日益扩增,企业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使得内部控制也演变成内控机制。企业内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会计控制,另一个是内部管理控制。在新旧体制替换的环境下,企业内部出现越来越多经济犯罪的现象,比如挪用公款、用公款来实现个人炒股、携带公款逃逸或者员工中饱私囊等。这些现象无不彰显企业内部监督缺陷的存在,但是直接原因是一些企业根本还没有构建内控制度。

1.3 内控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要顺应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内部的不法行为、舞弊现象,保证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完整准确而且及时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查证经营者忠诚性与可靠性的有效依据,督促经营管理者全力地履行责任,实现内部高效管理,保障企业最佳效益。最后,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在全球经济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很多机遇,但是也存在颇多挑战与竞争,必须构建合理有效的内控机制来对自身经营情况、管理工作与财务会计状况等进行科学反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竞争能力的提升。[1]

2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自我评价与自我检查缺乏力度

一些企业即使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却缺乏针对实际情况而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检查的力度,这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内控水平的提升。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与工作范围没有明确划分,内控流程过于形式化,无法发挥出企业自我评价与自我检查应有的作用。

2.2 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完善

首先,国内很多公司制企业的股东占据着控制权,一股独大的现象对公司治理结构造成直接影响,中小股东无法从有效的会计控制过程中得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难以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会计内部控制效率受到遏制,难以提升。其次,在公司制企业中,监事会无法实现有效监督,监事会整体素质较低,影响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贯彻。

2.3 企业内控科学合理性不足,制度不完善

一些企业将业务规章制度视之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内控组织并不健全,财务控制有诸多漏洞,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失真问题。而且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性,从事人员缺乏较强的法制意识,对会计政策的掌握能力不足,在工作过程中态度敷衍,对于预算制定与项目立项等环节都存在较大随意性,相关监督工作、会计分析与考核措施都不完善。企业偏重事后控制,对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意识缺乏。而且企业重视金钱与固定资产等有形资源的控制[2],忽略了对无形资源的控制,比如会计信息与人员素质等。

3 提升企业会计内控效率的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设置评价目标,在企业战略目标下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通过科学的评价创造的价值,可以用来引导企业内控管理,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而正确的风险评估,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传递。另外,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有效支撑,健全评价机制,确保内控体系的全面完善,保障企业经济收益。

其次,实现内控指引的构建与完善。第一,要指引企业内部环境中的原材料采购、企业产品研发与生产、产品后期销售等环节,有计划地做好相关预算与成本支出的控制。第二,企业管理者基于内控实际需求,将企业内部自我评价成效与审计指引等内容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指引体系。第三,在实施内控机制评价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优化内部环境,明确职责功能与范围,增强管理人员的负责态度,以实现预期目标。第四,构建畅通的交流体系,实现信息传输效率与信息共享的提升,保证企业经营者的最终决策所需信息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3.2 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健全与完善

公司治理得以完善,则利于缓解企业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对经理层和其他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上下一心为公司目标而努力,助于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因此,对于国有股份,应该将其出售,实现国有股分减持,防止国有股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各大股东之间相互约制,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决策效率造成影响,但却势在必行。另外,实现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有效监督大股东、经理层管理者以及执行董事。还要增强公司监事会在监督上的职能,并且与董事会相互独立,发挥出监督的作用。

3.3 合理地设置企业会计机构与配置人力资源

企业应该基于科学化的原则对会计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岗位分工明确,可以采用定岗定员的形式,实现会计处理业务的规范化。同时,健全企业的会计稽核制度,强化企业会计职能,注重会计凭证、报表、账簿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完整准确性。企业要彻底地落实财经法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3]另外,企业要做好预算管理的强化工作,层层落实预算环节,并且责任明确到人,强化预算执行的跟踪评价。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注重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德操。并且引入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严格要求从事人员在上岗前具备从业资格,强化专业资格考评环节,增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促进会计从事人员的知识体系扩宽与技能提升,强化其法制观念,为企业内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3.4 采用ERP来实现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

ERP系统作为企业财务会计导向下的全面集成系统,对企业整个供需链进行管理,可以对供需链上每个实体的价值进行科学权衡,从而对各个实体(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与企业财务部门等)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管理。所以,采用ERP系统,能够针对企业供需链的所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控制,能够弥补会计控制人工操作带来的缺陷,以计算机网络来代替人工操作进行科学的信息处理与信息传输。在采用软件系统进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时,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外界干扰,自然就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4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对其管理水平提升与经济效益的增加都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堵塞各种漏洞,实现企业最终经营目标,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提升会计内部控制效率,实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世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J].当代经济,2010(16):114-115.

[2]郑惠尹,钟学云.探析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6):148-149.

内部控制效率 篇8

目前关注内部控制的文献主要从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融资成本、融资约束、审计费用以及投资效率等经济后果的直接分析和考察,而较少考虑到内部控制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机理。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内部的代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即第二类代理冲突(LLS,1999;Johnson.2000;Claessens et al.,2002),第二类代理冲突愈发严重,Johnson,Boone,Breach,and Friedman(2000)发现正是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发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Borja Larrain等(2012,2013)发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股权再融资进行掏空。因此建立一定的机制对大股东权力的使用和分配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成为缓解两者代理冲突的重要途径。财政部于2008年和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初步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4年财政部发布《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标志着资本市场全面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随着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否发挥抑制大股东权力的中介效应?能否提高企业内部的自由现金流管理和投资效率等经济后果?本文通过考察内部控制对权力强度和自由现金流引发的投资效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本文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权力强度和自由现金流水平,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在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大股东的权力强度和自由现金流导致的非效率投资水平,从而有助于预防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降低第二类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投资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权力强度与投资效率

依据代理理论,大股东及其代理人高管层总是通过各种方式追求扩展自己的“商业帝国”,特别当大股东权力强度越大时,大股东就越有动机进行非效率过度投资。因为根据代理理论,一旦投资成功,大股东可以利用剩余控制权将大部分收益据为己有,而一旦投资失败,将和中小股东及外部债权人一起承担损失。Goergen et al.(2001)实证发现,在英国,当工业公司的大股东控制股份越多的时候,越倾向于投资过度,当用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表示投票权的时候,这种关系更加明显。安灵等(2008)研究发现,大股东的实际控制度与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关系;股权制衡能够抑制大股东过度投资行为。常莹莹等(2013)发现,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分散程度越大,过度投资水平越高,外部审计、法律环境等外部监督机制能有效降低过度投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大股东权力强度越大,公司过度投资程度越高

H1b:大股东权力强度越大,公司投资不足程度越低

(二)内部控制与投资效率

关注内部控制的投资效率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Kim et al.(2011)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者内控质量低的公司面临的外部融资成本更高。Biddle and Hilary(2006)发现,财务报告质量降低了投资—现金流敏感度。Biddle and Hilary(2009)发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能够降低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现象、减少偏离预期投资水平程度。Chen et al.(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有助于投资不足的公司提高投资水平,有助于投资过度的公司控制投资水平。Mei Cheng et al.(2013)发现,在披露前,受到财务约束的公司出现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在披露后,都显著得到缓解,表明随着内部控制水平改善,投资效率显著提高。干胜道等(2014)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过度投资水平越低;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受制于管理层权力,在管理层权力集中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本文认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可以有效抑制大股东权力强度和自由现金流水平,提高投资效率。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大股东权力强度和自由现金流水平越容易受到抑制,公司过度投资以及投资不足两种非效率投资均显著越低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研究样本取自我国沪深股市2009-2013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遵循以下步骤筛选样本: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剔除了资产负债大于100%的公司;剔除了销售增长率大于150%的公司;剔除ST类和PT类公司,因为将其纳入研究样本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能得到研究所需要的全部变量的公司,这样共获得10070个公司年样本,其中中央政府控股的840个,地方政府控股的4190个,非国有的5040个。

(二)变量定义

(1)权力强度。采用Milnor and Shapley(1978)海洋博弈模型构建权力强度指数,海洋博弈模型将博弈参与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对投票决策拥有相当大有限投票权的大股东(atomic players)组成的有限集合,另一部分是由大量分布分散且单个投票权接近无穷小的小股东(non-atomic players)组成的近似无穷的连续集合,即“海洋”,在采用该模型投票分析时,将无数小股东组成的“海洋”作为整体可测集进行测度。其数学描述如下:

用N={1,2,…,n}表示有N个大股东组成的有限集合,其中每个人对应的投票权重分别为ω1,ω2,…,ωn,按照投票权重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则对于有限个大股东i有ωi>ωi+1。R表示由N集合的所有子集组成的布尔环(Boolean ring)。用勒贝格可测集(Lebesgue measureable subsets)I=[0,1]表示小股东组成的“海洋”集合,则每个小股东可由单位区间I的连续点表示,a表示“海洋”这一整体可测集共同拥有的投票权,则所有参与者的总投票权重之和等于1,即满足:Σωi+a=1(i∈N)。联盟T是投票人集合的子集,配额q(quota)表示投票决策通过所必需的最低门槛权重,即T若成为获胜联盟,必须满足条件w(r)≥q。通常来说,配额q超过联盟票数和的二分之一,即q=50%。

因此,可记海洋博弈模型为[q,ω1,ω2,…,ωn:a],任意股东组成的集合r所拥有的投票权重w(r)表示为w(r)=w(r∩N)+aλ(r∩I),其中λ表示勒贝格测度,r∈R。海洋博弈模型假设大股东组成的有限集合N={1,2,…,n}中的每个元素(即大股东)独立均匀分布在由小股东组成的“海洋”勒贝格可测集I=[0,1]中,因此,股东i的Shapley指数是指在这一随机排列中,股东i成为“关键加入者”(pivotal)的概率:

其中axi=αλ([0,xi])表示排列在xi之前的“海洋”集合所拥有的投票权;。

具体关于Shapley指数的计算,Mann and Shapley(1960)建议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通过生产函数获得;Owen(1972)提出投票规模多重线性扩充方法(multilinear extension,MLE)来计算。本文权力强度指数是按照英国华威大学网络开发的在线程序,手工计算获得(参考Leech,2002)。

(2)内部控制。本文采用深圳迪博风险管理咨询公司的“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它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为编制基础,基于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和资产安全五个维度进行内部控制指数设计,综合反应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特征,故具有较好的外生性。

(3)投资效率。本文采用Richardson(2006)期望投资模型,先计算出企业预期的正常投资支出,然后用模型的回归残差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当模型的回归残差εi,t>0时,表示公司投资过度;εi,t<0时,表示公司投资不足。Richardson(2006)期望投资模型的思路是,将总投资(I_TOTAL)分解为两部分,包括维持性投资(I_MAIN)和新增投资(I_NEW),即:

I_TOTAL=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数据取自现金流量表直接法中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部分。

I_MAIN=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即公司维持机器、设备以及其他经营性资产日常营运所需的必要投资支出,保证公司营运能力正常运行。数据取自现金流量表间接法。

I_NEW可以分解为投资在一个新的正NPV项目上的期望投资支出(IE_NEW)和非期望投资支出(Iε_NEW),用投资期望模型可以计算得到:

上式中,VP是公司成长机会度量指标,本文用MV/BV(市值账面值比)表示,Z是投资支出的其他决定因素,包括Lev(财务杠杆)、Size(公司规模)、Age(上市年龄)、Cash(期初货币资金,用期初总资产平减)、Ret(年度股票收益率)、INV(上年投资支出)、时间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投资期望模型得到的期望投资支出是合理的预期投资支出IE_NEW,残差项即是非效率投资支出Iε_NEW。本文用Over Inv和Under Inv分别表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即残差项Iε_NEW>0时,表示公司投资过度(Over Inv);残差项Iε_NEW<0时,表示公司投资不足(Under Inv)。本文借鉴吕长江等(2009)、姜付秀等(2009)相关变量,构建新增投资期望模型如下:

通过对模型(1)进行时间和行业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见表1),得到各公司t年度期望的投资支出,然后用公司的实际投资支出减去期望的投资支出,就可以得到公司未期望投资支出,即残差Iε_NEW。由表1结果可见,各变量都在5%水平显著,且回归符号与预期一致,这说明投资预测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本文的样本。

(三)模型构建

本文设定如下模型研究大股东权力强度、内部控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其中,被解释变量分别为Over Inv(投资过度)和Under Inv(投资不足);解释变量ICI是内部控制质量,Shapley是大股东权力指数,Fcf是自由现金流;控制变量中的HDL2是第二到第五股东Shapley权力指数之和/第一大股东Shapley权力指数,用来表示股权制衡;Size是公司规模,Lev是资产负债率,ROA是资产报酬率,Tobin Q是托宾Q值,Central是中央政府控股,Local是地方政府控股,Big4是国际四大事务所审计,ABH是在海外发行上市,Opinion是标准审计意见,Duality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最后Year D和Industry D为控制年份和行业的虚拟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使用的关键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其中夏普利值Shapley的平均值是0.544,内部控制指数ICI的平均值是677.19,自由现金流Fcf的平均值是0.040,第二至五股份HDL2的平均值是0.395,公司规模Size的平均值是21.805,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是0.464,资产报酬率的平均值是0.038,托宾Q值的平均值是2.461;在10070个公司年样本中,有4227个样本(41.9%样本)投资过度(Over Inv),平均值为总资产的4.25%,有5843个样本投资不足(Under Inv),平均值为总资产的3%。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以前研究基本一致。

(二)相关性分析

为了检验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计算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发现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VIF值均小于10,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表4列示模型OLS回归的结果,列(1)、列(2)和列(3)是对被解释变量为过度投资的结果,列(4)、列(5)和列(6)是对被解释变量为投资不足的回归结果。列(1)和列(4)是仅考虑解释变量是内部控制的情况,ICI系数分别是-0.034和-0.019,均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越得到抑制。列(2)和列(5)是仅考虑解释变量是权力强度的情况,Shapley系数分别是0.072和-0.037,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大股东权力越集中,越倾向于过度投资,而投资不足越低。第二到第五股东持股之和HDL2的系数分别是0.002和-0.026,且均不显著,表明第二大股东等权力既没有发挥制衡过度投资作用,也没有发挥制衡投资不足作用,结果支持假设1a、1b。列(3)和列(6)是考虑全部变量的情况,解释变量内部控制和权力强度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保持不变,ICI*Shapley系数分别是-0.012和-0.001,均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内部控制显著抑制大股东权力强度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影响,假设H2b得到支持。此外Fcf的系数是0.299,这表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现象显著存在。进一步看,ICI*Fcf系数分别是-0.121和-0.078,均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内部控制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余控制变量含义和以前研究基本保持一致。总体来说,表4的实证结果支持研究假设1a、假设1b和假设2,即大股东权力强度越大,公司非效率投资程度越严重,而内部控制则可以有效地抑制权力强度和自由现金流引发的公司非效率投资。

(四)稳健性测试

(1)内生性测试。参考Doyle et al.(2007b)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1)、董事会规模(BOARDSIZE)、前三名高管薪酬(SALARY)、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Duality)、市值(MV)六个外生变量作为内控质量ICI的工具变量。第一阶段用ICI对以上六个外生变量回归,得到内控质量ICI拟合值。第二阶段,将作为新的内控质量回归变量代入模型,再次检验内部控制与大股东资金占用关系。同样分别对过度投资样本和投资不足样本进行2SLS回归,结果发现无论是投资过度还是投资不足,ICI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t值分别为-4.79和-2.95),说明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没有受到内生性问题的影响。

注:(1)***、**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上,下方括号内是t值。(2)为了方便理解,在回归分析中将εi,t<0样本取绝对值,来衡量公司投资不足的程度,下同。

(2)重新选择投资效率指标。基于资产负债表项目重新选择公司年度新增投资(I_NEW),用公司当年度与上一年度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等净额之和的差值作为新增投资(I_NEW),重新计算残差得到公司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数据,代入模型,发现内部控制ICI的系数在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两组样本中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大股东权力强度Shapley的系数在两组样本中均显著,各变量回归结果与表3基本相同。

(3)新选择权力强度指标。选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作为大股东权力强度指标,代入模型,内部控制水平仍然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权力强度对过度投资仍然具有显著作用,对投资不足并无显着作用,本文主要结论基本不变。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内部控制对权力强度、自由现金流的中介抑制效应,探讨了内部控制影响投资效率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能够显着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其作用机制在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大股东的权力强度和自由现金流导致的非效率投资水平,从而有助于预防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降低第二类代理成本。

本文的政策性启示在于,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仅是为了满足政府监管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借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契机,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使内部控制成为降低代理冲突的“缓冲器”和企业价值创造的“助推器”。对进一步深化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股权结构,优化外部治理环境,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灵、刘星、白艺昕:《基于海洋博弈的大股东制衡与合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第3期。

[2]常莹莹、杜兴强:《股东控制权、Shapley-Shubik权力指数与过度投资》,《当代会计评论》2013年第12期。

[3]干胜道、胡明霞:《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与过度投资》,《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4]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管理世界》2011年第2期。

[5]Ashbaugh-Skaife,H.,Collins,D.W.,Kinney,W.R.,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6]Biddle,G.,Hilary,G.Accounting Quality and Firm-level Capital Invest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

[7]Biddle,G.,Hilary,G.,Verdi,R.S.How Does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Relate to Investments Efficienc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

[8]Chen,F.,Hope,O.,Li,Q.,Wang,X.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of Private Firm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

[9]Claessens,Stijn,Djankov,Simeon,Fan,Joseph P.H.,Lang,Larry H.P.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Journal of Finance,2002.

[10]Richardson,S.“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

内部控制效率 篇9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弱化的根源

(一) 财务制度滞后。

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事业单位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与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现状相比, 存在着滞后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事业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 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模式, 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寻求发展上, 而是放在向上级单位要款要经费上。改革的发展趋势, 使我国事业单位在取得资金的渠道与管理等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从而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没有做出规定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 制度本身对这些业务缺乏指导性。

(二) 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事业单位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制约, 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认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特别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解片面, 没有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控制职能, 财务管理工作者只是单位付款人, 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开展的建设性要求。个别事业单位领导利用自身职权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财务事项, 不能保证会计依法履行职责, 给财务工作带来困难。

(三) 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是事业发展的保证, 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 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缺乏新知识、新理念, 内部控制度很难发挥作用。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者, 没有经过专业学习, 专业技能差, 业务素质低, 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法制观念淡薄, 经济行为不规范, 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导致单位内部管理失控, 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

(四)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环境的不稳定性, 致使内部控制适应性差。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中央到地方, 政策法规的改革和变化, 直接反映到事业单位财务领域。内部控制监控手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法规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无章可循。财务人员内部控制制度意识淡薄, 出现重供轻管现象, 财务检查不够具体, 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有关政策法规掌握不够, 给内部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监管部门对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监督不及时, 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督不严格, 对违纪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导致一些财务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

财务会计要在一个周期内, 对完成的各项交易或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编制合理的单位预算。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是参考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 确定本年度的预算。财务会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年度收入增减进行预算, 编制预算, 根据事业单位年度目标确定财务需求, 编制支出预算, 以收支平衡为准则, 防止出现赤字。科学合理的预算有利于事业单位挖掘可能的收入, 掌控支出情况, 到半年度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 确保整年的收支平衡。发挥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防止因过多支出, 造成资不抵债问题。财务人员除了编制年度预算外, 更重要的是预算执行中的控制, 加强支出预算的监督和管控, 单位所有收入和支出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 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防止预算外支出, 严格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分配。

(二) 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

财务会计又一项重要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 财务人员要起到监督作用, 如单位采购核算和监督、资金报价是否合理、采购流程是否合法, 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的介入, 确保单位资金合理合法利用, 防止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违法情况, 财务人员按照财务规章制度办事, 强化财务管理, 进行组织内部控制, 降低财务风险, 及时反馈单位总体财务状况, 财务管理精细化, 树立精益求精思想, 运用信息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技术, 健全责任制度、工作规范和评价机制, 按照科学化要求, 实施精细管理, 提高管理实效, 严谨来自数据。面对不断提高的管理要求, 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措施

(一) 提高理财意识。

运用科学的财政管理手段, 规范资金的运作, 提高到使用效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新的现代理财观念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竞争中发展, 发展中壮大, 增强事业单位抗风险能力, 树立经济效益观念, 讲究投入产出比, 尽可能降低成本, 实现效益最大化, 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优化的利用。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建立在全面客观的基础上, 财务管理工作者要有防范风险意识, 在进行财务决策时, 采用科学的方法识别衡量风险, 尽最大努力回避风险, 增大收益。

(二) 强化预算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量, 财务管理内容更加丰富, 预算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加强预算管理, 做到科学预算, 严格执行, 全面监督, 总结预算执行结果。事业单位要把全部收支纳入单位预算, 进行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 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合理组织各项收入, 拓宽服务范围。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 杜绝不合理支出, 厉行节约, 严格执行预算支出审批程序。

(三) 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制度是管理的依据, 建立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如购置制度、账簿记录制度、验收保管制度、丢失赔偿制度、资产报废制度、定期清查制度等, 对固定资产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明确相应的管理责任, 按“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损, 发生损失和丢失, 要赔偿和惩罚, 加大监督力度,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购置固定资产要列入预算, 防止重复购置, 做到账实相符。制定固定资产定期维护保养措施, 尽量延长使用寿命, 设备仪器规范使用, 提高使用效率, 制定奖罚措施, 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 形成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机制是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 建立“四位一体”的监控体系, 岗位制约、专业检查、会计监督、审计监察, 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管理效率,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加强制度化建设, 相互制约, 权限分明。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科学系统管理财务, 用双机集群系统, 建立动态备份,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总之, 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 要扭转传统的管理观念,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有效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 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逐步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陈安.浅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8

[2].吴开宇.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 2007, 3

内部控制效率 篇10

内部控制, 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接下来从五个阶段来介绍内部控制。

第一:20世纪40年代之前, “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内部牵制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通过总结以往经验并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此阶段的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比较简单, 缺乏全局观念。

第二: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 “内部控制”阶段。这个阶段是两要素的内部控制, 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第三: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此阶段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将环境纳入了内部控制的范围, 控制环境有了很大的重视。

第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此阶段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审计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论的创新都是推动内部控制不断发展的动力。

第五:2001年以后风险管理框架阶段。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二文献综述

Hermanson (2000) 通过实证研究, 被调查者非常认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而且认为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Lauraf Spira (2003) 指出, 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 尤其是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结合在一起。

James Lloyd Bierstaker和Arnold Wright (2004) 对关于风险审计方法对内控记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Udi Hoitash等 (2009) 收集的数据来源于5480家公司, 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公司治理和作用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结论。

刘玉廷《规范》就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规范的试行等问题进行论述。

王凡林和杨周南 (2012) 从IT治理、内部控制两方面, 研究了对公司绩效单独和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需要内部控制的原因

1. 中外财务舞弊频发。

(1) 外国财务舞弊。美国泰科并购amp公司, 泰科在1999年初完成对amp公司的收购。amp公司1998年的第四季度息税前利润为8500万美元, 但在1999年第一季度, 突然下降到-1200万美元, 而到了1999年第二季度, 又快速增加到24500万美元。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是1999年第一季度计提了巨额的存货减值准备, 提前“释放”了本应属于1999年第二季度的销售成本。

还有美国的世通公司, 安然、安达信事件震惊了全世界。美国政府认为其是公司上下串通、内外相互勾结的严重后果, 所以美国的法案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做了严格的要求。

综上, 财务舞弊也出现在外国公司, 其原因, 一在于其个人的自控能力;二是公司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是根本没有内部控制, 未能有效控制、监督公司的运作流程。由此可看出内控的重要性, 企业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就有建立内控系统的必要性。

(2) 中国财务舞弊。中国的中航油事件。2004年12月, 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惊人消息: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 亏损5.5亿美金。在亚洲金融危机中, 陈久霖只带了21.9万美元接手公司。1997年, 公司在陈久霖的有效管理下, 扭亏为盈。2001年, 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2002年, 在新加坡挂牌的中资企业中, 陈久霖以490万新元的薪酬高居榜首。到了2004年10月, 公司持有大量做空期货合约,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 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 致使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1月29日, 公司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令。内部控制失控是中航油巨亏的根本原因。其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监控方面都出了漏洞, 原因是没有有效地实施内控。

中国还有东方电子、银广夏、红光实业和蓝天股份等财务舞弊的现象。

为了防止、纠正财务舞弊, 公司需要内控制度, 并要评价内控的有效实施。

2.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济南轻骑是摩托车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在鼎盛时期拥有香港、内地三家上市公司;但是最后只有不足5亿的总资产, 负债总额有60多亿元。董事长张家岭当时是业界的领军人物, 被评为全国劳模, 获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6月, 张却由于其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公司也需要内部控制。

3. 确保公司制度合理。

由于制度的不合理, 公司的高层更能有缝隙进行贪污受贿。例如四川交通厅原厅长刘中山、副厅长郑道访, 广东交通厅原厅长牛和恩、副厅长李向雷, 北京交通局原局长等, 都因贪污受贿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大部分人到了这个岗位后都会发生贪污受贿的情况, 那么就说明这个岗位的制度可能存在缺陷, 需要对制度进行修改, 要有制度对这个岗位的人员进行控制, 就需要内部控制来实现。

4. 内部控制的现状不理想。

国家要求公司要实施内部控制, 但是在实际中, 内部控制良好的公司的占比较少, 甚至有些公司成员不知道什么是内部控制, 这就更需要进行内部控制, 使之在公司中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两者的关系总结如下:

1.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控制活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手段, 没有内部审计, 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也不能顺利进行。

2. 内部控制为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实施内部控制, 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内部审计利用这些信息, 检查错误, 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

3. 强化内部审计是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 在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企业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运行, 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审工作, 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4.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两者相互促进。

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 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帮助公司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 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五控制成本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内部控制成本是指在建设、运行以及维护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失去的资源。例如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设计与实施的费用、聘请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的费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费用等。

内部控制是经营者履行受托经营责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

控制成本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类似于一条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在一定的范围内, 随着控制成本的增大, 工作效率也会有效地提高;但不是成本越大, 工作效率越高。在有效的范围内, 内部控制能有效监督工作流程, 简化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超过这个限度, 就对员工过于约束, 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的创新得不到发挥, 使员工得不到重视, 所以工作效率又随着成本的提高反而降低。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根据工作的目标, 尽量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建军.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参与管理[J].审计研究, 1997 (6)

[2]朱荣恩, 应唯, 袁明.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 2003 (8)

[3]王军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和实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内部控制效率 篇11

关键词:制约管理效率;人员素质;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203-01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保持高效行政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今日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旧方式的改变和适应新形势的任务。为了解决企业面对新的环境,传统管理模式在新的环境下产生的问题,必须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重整,从本质上反思整个管理流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及修改。

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工作快速且高质量的完成。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是企业管理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所以如何针对我们供电公司来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就针对这个话题提出了在绩效考核、督察督办、岗位轮换等方面的工作制度设想,来解决在我们的实际管理操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填补我们管理系统的漏洞,更好地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以供大家参考。

一、制约管理效率问题

(一)企业管理机制问题。

首先是我国电力企业运营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受基本国情影响,我国电力企业所运营的体制都是国家控股,这也就意味着电力运营处于垄断地方,缺乏竞争性。虽然近几年电力企业不断改革欲与市场接轨,但其自身管理模式上仍存缺陷,如缺乏监督、决策效率不高、激励效果不明显,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绩效较低,增加了电力企业运营的风险。其次,电力企业在客户服务环节中所做工作有所缺失,基本的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流程比较复杂,使电力用户难以达到满意的程度。此外,电力人员自身素质较低也是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些企业权力高度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企业的决策权往往只在少数几个人手里,一般企业里人和事的变动往往是少数几个管理人员拍板定案,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

还有些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行政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有些行政法规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企业员工有章不循、违章作业往往造成许多计划以外变故,制约着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企业的任何工作都是由员工来进行完成的,所以说企业的管理主体就是我们的员工。因此员工自身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的高低。如果是决策机构的员工出现了问题,那么带来的将是企业利益上和名誉上的巨大损失。如果管理机构没有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不能对企业高层的决策进行理解和落实,那么就没有办法继续带动下属部门的通力合作,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而在前线的执行机构的员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职业素养,专业技术不过关,就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这些员工没有一个好的道德素养就不能对自己的事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严重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三)技术问题。

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大,供电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速度上的提升,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企业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目前,我国虽然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节能减排,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是进程艰难,电力利用率还是较低,这不但与我国现阶段电力企业运营机制有关,还与节能技术革新有关。要想大范围进行节能技术革新仍然困难重重。电力企业由于低运营效率无法获得高额回报,因而也就难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节能技术的革新中。

二、提升电力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方法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对建立的规章制度作为本单位的规章,在领导的统一部署下,落实到岗、落实到人,严格执行。各部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各就各位,各行其事,各负其责。要真正把各项制度具体落到实处。要把监督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工作做得好,成绩突出的,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重视,做得不好,漏洞明显,或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认真总结教训。通过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使规章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不至流于形式。

(二)引入现代化技术与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在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无处不在,就企业行政管理可通过计算机合理运用效率管理软件实行企业现代化管理。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自主管理、绩效考评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套管理制度在面对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的今天,感到束手无策。通过科学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可以极大的缓解传统的陈旧管理方法与现时代的格格不入。

(三)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与企业决策、执行力、经营成果、经济效益以及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挂钩。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效率的管理。

要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可采取的方法为: 1、让专业知识不高的员工参观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可问问大家是否可以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使员工看到自己的不足; 2、专业知识高的岗位,一般来说薪酬也相应地比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员工薪酬高,可向员工说明高薪酬的原因,通过薪酬差距,提高员工学专业知识的兴趣, 3、开办培训班,提供员工学习专业知识的条件和场所;

参考文献:

[1] 赵金楼,徐辉,曹友明等.供电企业经营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应用评价[J].黑龙江电力,2007,29(1):15-18,23.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效率 篇12

一、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及措施

1、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标。要实现既定的目标, 内控制度的执行必须要有评价标准, 检验内控的有效性,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表达的是, 企业经营者主观愿望与内控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实现程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通常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的两个层次, 即设计有效性与执行有效性。任何一项制度要执行, 首先设计必须恰当合理, 只有设计合理有效才能保证执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是用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的, 必须兼顾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内控设计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构成要素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合理有效。

2、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1) 设计有效性

首先要保证内控制度设计理论的先进性。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 制度设计理念必须与时代相适应, 与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接轨, 引进其他国家企业管理内控制度的先进理念, 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客观宏观环境进行理念创新, 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实际的内控设计理念。

其次, 应该完善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内控制度设计规范, 并提供标准模板供企业参考。这样不但从法律上为内控制度的建立与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而且也为具体内控制度设计指引了方向, 有利于企业内控制度在企业中的贯彻执行。

第三, 企业要有人员的保证。内控制度的具体设计最终要靠企业自身, 因此熟悉企业具体状况的人员成为设计制度的具体践行者, 因此相关设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内控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企业管理层需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 开设相关课程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制度设计水平。

(2) 执行有效性

内控制度的执行是内控有效性的保障, 内控制度只有被有效地执行, 才能发挥内控应有的作用, 实现制度设计目标。

内控制度的执行首先要重视执行部门领导层面的理念, 提高中层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 管理层的决策只有经过中层的贯彻执行才能最终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如果中间过程执行不当, 很可能使内控制度半途而废, 即使内控制度设计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中层职能领导的重视是内控能够顺利执行的保证。在内控制度贯彻执行前, 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召开动员大会, 并专门对中层职能领导进行培训。

其次, 要在企业各部门之间树立典型, 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管理层可以慎重选择执行者, 按照“非常时期用非常之人”的原则, 保证制度执行人员的可靠。同时加大监督力度, 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避免引起全局性的损失。

第三, 应该建立定期评估制度, 将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与员工绩效挂钩。定期评估制度不但可以检查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 而且可以发现制度的缺陷,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修复。而将内控制度执行与员工绩效挂钩则可以激励全体员工重视内控制度, 并且自觉贯彻相关制度。

二、内部控制要素对效率的影响

1、内控环境

内控环境是内控制度框架的基础, 是企业整体状况, 具体包括企业文化、职工的业务能力、管理层经营管理风格、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还包括整个集团企业的模式与结构等。

内控环境对效率的影响使基础性和综合性的, 也是企业之间内控执行效果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同样的内控制度在内控环境不同的企业里, 其执行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内控环境一方面会影响企业内控执行的具体模式, 另一方面会影响执行机构的设置, 而这两者是内控效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贯彻执行内控制度的具体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要通过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完成, 比如前期的预算、中期的指导、具体的业务流程等, 是内控制度执行的微观活动, 也是内控贯彻执行的关键, 直接影响内控的有效性和效率。良好有效的控制活动能够保证内控的有效性和效率, 而组织混乱的控制活动则会使内控制度难以执行, 更谈不上效率。

3、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指企业各层次管理者与员工为保证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 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和交流, 交流方式可以是正式的会议, 也可以是特定的渠道。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反馈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使其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还可以将相关的建议反馈到管理层, 有利于内控制度的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提高内控贯彻执行的效率, 反之则会造成执行不畅。

4、监督控制和风险评价

内控活动的执行必须进行监督反馈, 一方面督促相关主体贯彻执行内控制度, 保证内控的执行,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沟通发现执行中的问题, 并及时加以修正。监督控制是内控有效执行过程中比不可少的环节, 能够有效提高内控效率。如果缺少监督控制, 则会使个别执行主体有机可乘, 怠于执行内控制度。

风险评价是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变化而进行的动态评估, 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 寻找自身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预见性。正确的风险评价是发现内控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因素, 只有客观有效的进行风险评价, 企业才能够发现内控执行存在的问题, 保证其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 从而提高内控效率。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

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是我国企业推行内控制度的巨大障碍, 内控制度难以推行, 其有效性和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一部分企业对内控制度的推行存在抵触心理, 满足于传统的经营方式, 只讲究已有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难以应对国内外企业竞争的复杂形势, 表面维持了繁荣, 实际上为日后经营埋下了隐患。有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二重性, 建立了内控制度, 却仍然用原有的模式去管理, 导致制度与管理相悖, 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还有的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误解, 认为建立内控制度就是取消管理, 由制度代替管理。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受到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 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状况。多数企业的内控制度缺乏预见性, 往往习惯于事后控制, 等待问题出现然后着手弥补解决, 没有做到事前计划预算、事中控制监督、事后评估。很多企业的内控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框架, 自然也无法谈制度的规范性, 制度制定后缺乏可操作性, 内控制度利于形式。

3、内控人员素质低, 内控制度没有得到严格贯彻执行

很多企业内控人员的素质不高, 内控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没有随着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规范而提高, 使得内控制度的贯彻与执行缺少了人力资源的支持, 部分内控人员无视相关纪律规定, 违规操作谋取私利。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内控制度执行环境, 已建立的内控制度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四、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效率的措施

1、加深对内控制度的认识

企业管理层应该加深对内控制度的认识, 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 建立实施内控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管理层应该有创新精神, 大胆引入新的管理模式, 而不是停留在原有制度的修补上。对于已经建立的内控制度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完善, 并且采取措施贯彻执行内控制度, 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有效性

企业需要完善内控制度, 建立起健全的内控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要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完善。结合经营实际使内控设计更具有效性, 同时在贯彻执行时要调动企业各部分要素, 做好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评估。

3、发挥内控要素作用, 提高内控效率

首先要完善企业内控环境, 为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提高基础。建立有效的贯彻执行制度和灵活互动地反馈参与体系。其次改进企业控制活动, 改进企业的预算控制系统, 并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和制度执行控制, 细化流程规划, 提高运行效率。第三, 加强信息沟通,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使信息得以有效传递, 并及时得到回应。第四, 加强过程监督控制,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在企业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大势所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文章首先论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分析了保证内控有效性的措施, 对内控制度构成要素和效率的关系做了分析, 指出了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完善内控提高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效率

参考文献

[1]魏迎春, 王明虎.集团企业控制效率[J].现代会计与审计, 2007 (3)

[2]杨有红.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与内容[J].首席财务官, 2009

上一篇:机械设计教学下一篇: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