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024-09-27

选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精选7篇)

选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1

1 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爆发能源危机后, 人类开始意识到抛开环境能源问题, 盲目谋求经济发展只会加深人类与自然的冲突, 造成更大甚至毁灭性的灾难。于是, 在80年代,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步形成, 最终在1987年, WECD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历经4年完成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1.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于《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最初源于生态学, 随后被广泛运用在社会学与经济学。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被定义为“既满足现今人类生存需求又不影响未来人类需求的发展”。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只有将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才能达到生存的目的。正如侏罗纪时期称霸地球的恐龙一般, 再厉害的物种也敌不过自然灾害, 人类亦是如此。以消耗自然资源, 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只会加深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 得不偿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发展时, 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减少自然能源损耗, 调高能源利用率, 促进能源可再生增长, 使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协调, 做到互惠互利。

1.3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将环境、人口资源统筹考虑, 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发展, 更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 决不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2 环境保护

2.1 环境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 世界就已经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 但对于当时的人类而言, 生存、社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对于环境问题缺乏重视。于是, 环境恶化造成的问题不断加深, 直到如今, 一系列的环境灾害不断爆发, 人类甚至开始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的星球, 可见环境问题, 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巨大生存挑战之一。

2.1.1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据资料表明, 每年至少有40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许多的动植物早已成为濒危物种。更有数据表明, 地球上将近1/8的鸟类已经濒临灭绝。与侏罗纪时代的恐龙不同, 这样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人类的污染与破坏导致。人类打猎动物, 一部分作为生存食物, 另一部分则是用它们赖以生存的毛皮做出亮丽的衣服, 将它们的内脏器官割下制成高档滋补品。不只是为了生存, 更多的是因为人类自身的贪念, 动物付出了生命, 甚至是物种灭绝的代价。

2.1.2 全球气温变暖

由于人类在生存活动中, 不断燃烧煤炭、石油等燃料,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气体, 阻止了地球表面的热量散发, 使得地球就像是个温室一般,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全球气温变暖将会引起冰川融化, 使海平面上升, 从而导致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岛屿的淹没。因此, 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洁净新能源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2.1.3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笼罩在地球周围, 具有吸收太阳的紫外线, 抵挡紫外线辐射, 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如果没有臭氧层, 人类的皮肤癌的发病率将会大大增加, 不但影响到人类的免疫系统, 对地球生物的生长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然而, 随着人类对制冷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 释放的大气进入臭氧层与其反应, 使臭氧分解成氧气, 臭氧层形成空洞。

2.1.4 雾霾

“雾霾”一词一跃成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 由“雾”和“霾”两字组合而成, 更是在2014年, 将其纳入自然灾情范围。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 主要由于人类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所致, 而被人类熟知的细颗粒物PM2.5则被认为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元凶。雾霾不但造成空气质量的急剧下降, 被外国评论为是有毒空气, 还会对人体与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影响。目前, 相关人员普遍认为, 汽车尾气是排放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在建筑、工业生产、生活需要中产生的废气与扬尘也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因素。除了一部分气候因素外, 人类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 改善空气质量, 降低雾霾污染是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的首要目标。

2.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的过度滥用与严重破坏已经造成众多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 更是保护人类自身。至少对于目前来说,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只有一个, 在无法找到更好的替代地球的生存星球前, 人类都必须居住在地球。而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 由于以前的过度滥用现在已经处于能源匮乏的状况, 环境也已经被严重破坏。因此, 环境保护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合理使用资源, 对环境加以科学保护, 即使不能做到恢复但至少能够做到不恶化。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1 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环境与资源的支持, 过去人类并未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一味谋求发展已经尝尽苦楚, 索性现在人类已经有所意识。良好的环境建设不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更可以为发展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好比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 利用农作物与当地生态环境, 用最经济的方式营造校园环境。打破了原有的校园建筑特点, 让农业景观成为校园景观, 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 花费最少的投资成本, 建筑最合适的艺术景观。该建筑设计者俞孔坚老师认为, 可持续发展依赖的是自然系统, 设计要尊重自然, 为自然设计,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的现代化不是鳞次栉比高楼耸立, 更不是牺牲自然, 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环境资源, 实现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3.2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尽可能做到多利用, 少排放;少投入, 多生产。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 发展科学技术, 节约能源损耗。每个人都拥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相对而言, 保护环境也应该是每个人的义务。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每个人都有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对公共环境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 自觉遵守文明行为, 将自然环境看作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从自身出发保护环境。

3.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环境问题,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要实现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又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两者相互影响, 为社会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国家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环境问题是我国乃至全球都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现今, 保护环境是首要目标。人类应该立足于未来考虑发展问题, 为当代人的未来以及后代人考虑, 发展应该是社会、环境、经济、资源相互协调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单独发展。人类不应该以破坏自然法则为代价, 应该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人类存在于地球上, 不可能仅靠人类自身来维持生活。“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作为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本观点, 早已被大众广泛认同, 可见, 人类再怎么强大都还是要遵循大自然法则。然而由人类进化至今的历史可知, 人类不断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现有环境结构, 为了生存, 不断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索取。“雾霾”、“全球气温变暖”、“海啸”等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人类也从原来的漠不关心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今, 生态环境破坏、能源匮乏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 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钱亚赟.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C]//中国环境保护学会.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 (2005)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229~231.

[2]俞孔坚.文化城市时代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从生态学“入世”到文化身份的认同[J].建筑与文化, 2009, 60 (2/3) :14~15.

选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2

1.1 旅游景区

对于旅游景区的概念的理解, 国内外学者都不能全面的概述。旅游景区的概念在国外理论界无法统一,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景区规划与开发的与时俱进令旅游景区不能有准确的定义。旅游景区在英语中通常称为visitor attractions, tourist attractions或attractions, 就是旅游吸引物, 指一些对游客有吸引力, 区域和场所。

1.2 旅游景区的分类

有关旅游景区分类划分的方法有很多, 综合分析后大体可以归为四种划分角度:一是, 按景区资源属性分类, 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主题公园等;二是, 按照景区的功能分类, 分为观光体验型、度假休闲型和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三是, 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分类, 可将旅游景区分为短时巡视型和长时集聚型;四是, 按所有权类型划分, 划分为国有景区、民办景区和私营景区。

1.3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

旅游景区的经营与管理就是指景区管理者通过运用规划、法律法规、经济投入、技术支持、行政、教育等手段, 对一切可能对景区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管理, 协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景区经营与管理在整个景区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景区由于在规划初期缺乏对市场的准确定位从而走了弯路, 从景区的产品定位到景区容量分析、餐饮销售、集散区等设置都需要管理人员的非常强的专业性, 不然很容易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景区环境的破坏。

1.4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个由国外引进的词语。

目前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尚在总结中。自从1988年豪·谢贝洛斯·拉斯科瑞对生态旅游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后, 中外专家和学者纷纷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 对生态旅游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大致可以总结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 在享受自然风光的目的下, 为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旅游。既能获得经济收益又能普及生态知识。

1.5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初用于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多的定义, 后来发展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但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是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定义,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

2 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1 景区的开发对环境保护有制约作用

景区在开发一定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基础上, 在改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度开采或者是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等现象, 如果开采的力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则会加大水土流失、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的敏感度。

2.2 景区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有促进的作用

只有景区得到了发展, 才能有经济效益, 在良好的经济效益下, 景区部门才会有足够的经费对景区的环境进行维护, 才能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更新, 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3 环境对景区发展的制约

良好的环境是景区得以发展的保障, 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如果环境遭到了破坏, 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下降, 这样必然会制约着景区的良性发展。景区在对环境进行休整的阶段, 游客数量减少和资金的投入减少了旅游收入。

2.4 环境对旅游景区的促进

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会使游客数量增加, 带来经济收入, 作用了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中。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 景区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3 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复杂, 管理部门重叠

管理体制的纷繁复杂是制约着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 管理体制的问题指的是于经营所属权和景区所有权的问题。我国的景区现在分属12个不同的部门管理, 这些旅游风景区本身有自己的管理部门, 旅游资源归属于国家林业局、国土局、宗教、环保等不同部分, 在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中, 一个景点有多个称号, 每个称号所属的部门都有权对其进行管理权力分散, 而且与多个旅游部门职能交叉, 对景区的管理造成重重困难。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 不但国家对各类风景名胜区有行使管理权, 并按照科学、文化、美学价值和地域特征的不同分属省级、县级部门分属管理。这些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法律要求确定开发利用方针, 制定和审批发展规划, 有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民政事务的能力。在景区管理过程中由于分属不明确, 出现部门之间职责推卸, 多方管理等问题, 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2]

3.2 开发理念陈旧, 无序开发现象严重

旅游景区在开发理念上只偏重于景点的开发, 不注重景区面的发展和规划, 致使景区资源开发不充分, 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加之重开发轻保护观念的影响, 造成景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甚至出现景区内的自然资源无法长久保存, 在这种理念下无法形成知名度高的景区, 客源市场无法得到保障。

有些景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 建造与当地资源不相符的游览设备, 对景区乱开发, 致使景区产品单一化和雷同产品过多, 一是造成资金的浪费, 二是对景区的吸引力形成了不利影响, 很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3.3 景区秩序混乱, 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 由于大规模的兴建旅游项目, 一些利益相关者为了追逐利益, 建造豆腐渣工程, 景区安全系数较低, 多发生的旅游事故, 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经营者的急功近利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名声。由于受到短期经济效应的影响, 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理念致使旅游景区质量变差, 环境污染严重。旅游旺季时无限制的接待游客, 没有考虑到景区的环境容量, 忽略了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 一方面游客没有达到实际的体验, 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环境和质量, 加剧了景区的污染, 对自然景点造成破坏尤其严重。

4 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规范景区分类, 集中管理职权

对景区进行分区分部门管理, 根据一定标准, 对景区进行统一分类, 将管理的权利集中到一类部门上, 集中分散的职权。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范围从而有序的行使部门行政职能, 建立资源分级管理机制, 一环扣一环, 有效的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监督管理, 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实现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有力手段。把旅游资源纳入环境保护的范围, 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4.2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建立绿色开发体系

开发与保护并重, 科学布局, 适度开发, 开发和环境保护同进行, 真正做到开发一处, 保护一处, 成功一处。做到环境与景区搭配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景区在开发前应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针对性的制定景区规划开发计划, 有步骤的实施景区开发, 进行环境容量评估, 忽略眼前利益, 谋求长远发展, 落实环保基础措施。对游客进行教育, 挖掘和发挥森林生态资源, 倡导绿色生态旅游。[3]

4.3 加强景区管理力度, 减少环境污染

在管理上, 景区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对景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杜绝不合理的经营方式的布局, 减少环境破坏几率。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到第一位, 科学有效的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需要政府, 社会和游客的配合, 任何一方做的有所欠缺都做不到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4.4 健全旅游法律法规系统, 做到有法可依

我国的旅游立法虽然已经被重视,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专门规范生态旅游的法规, 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也是从其他非专业性的法规中借鉴过来的, 有些旅游法规还处于真空状态, 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依然无法可依。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 经济体制的改变和旅游市场的发展, 目前的法律法规越来越不适应现在旅游环境保护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景区环境法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风景名胜管理管制条例》《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等法律条文, 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国家还应该在环境污染等方面完善法制建设和进行有效管制, 这对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冯丽丽, 王连勇.旅游景区监督和经营行为的博弈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 2009 (03) .

[2]王晓芳, 田明.旅游景区开发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 2008 (03) .

[3]田喜洲, 蒲勇健.我国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 2006 (06) .

云南某选矿厂环境影响评价 篇3

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 许多国家都逐渐认识到, 解决矿山环境问题不能单纯依赖整治工作, 而应防治结合,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基本手段, 得到了广泛的采用[5]。本文对云南某年处理15万t铁矿石选矿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旨在查明该项目上马可能对项目所在地及比邻地区的环境带来的影响, 据此提出避免或最大限度减轻其不利影响的措施。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所用原料为矿山开采的平均品位为26.85%的铁矿石, 年处理矿石15万t。选厂产品方案为平均品位为61.00%的铁精矿, 年产3万t, 平均产率20%。

1.1 工程组成

选矿厂由原矿堆场、破碎间、磨矿仓、主厂房、精矿沉淀池、尾矿浓缩间、事故沉淀池、循环水泵房、高位水池、35kV变电站、选矿办公室等设施组成。

1.2 给排水

给水:全厂总用水量3317.76m3/d, 其中新水144.00m3/d, 循环水为3173.76m3/d。

生产排水:选矿厂生产废水均排至尾矿浓缩池进行浓缩处理, 从浓缩池底自流至尾矿库, 溢流水至循环泵站循环使用。

生活排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外排。

1.3 选厂生产工艺

该选厂选矿工艺流程见图1。

破碎系统:由于原矿极易破碎及含粉量高, 因此采用二段开路破碎流程。粗碎前采用棒条筛预先筛分, 细碎前采用振动筛预先筛分, 破碎设备为颚式破碎机。原矿给矿粒度为350~0mm, 破碎产品粒度设计为30~0mm。

磨选系统:根据选矿试验的结论, 采用阶磨阶选的工艺流程。原矿经一段闭路磨矿, 粒度达到-0.074mm占75%后, 进行磁选粗选, 抛弃约70%的尾矿。磁选精矿再进行二段闭路磨矿, 粒度达到-0.045mm占98%后, 进行一粗一精两段磁选选别, 得到最终品位为61%的铁精矿。

精矿脱水:磁选精矿采用自然沉淀的方法进行脱水。

2 评价适用标准及依据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包括: (1) 项目为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保护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减少植被资源的破坏, 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新增的水土流失, 合理规划施工占地等; (2) 保护当地水体不受污染; (3) 保护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不因项目建设受到影响; (4) 保护当地村民不因项目建设而受到噪音干扰。

2.1 水环境

2.1.1 地表水环境

工程影响区域主要河流为选厂下游河流。根据《云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其水质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 具体指标见表1。

2.1.2 地下水环境

项目区未发现深层地下水和暗河, 地表有少量山泉水涌出, 无工业污染源, 其水质符合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 具体指标见表2。

2.2 环境空气

项目实施区域为农村, 属于空气环境质量二类区域, 该区域无工业污染源, 居民燃料主要为薪柴和沼气, 故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其具体指标见表3。

2.3 声环境

拟建区域距离城镇及交通干线很远, 当地居住人口少且分散, 除偶尔过往车辆外, 无其他噪声源, 项目区声环境符合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标准, 其具体指标见表4。

2.4 污染物排放标准

工艺废气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其具体指标见表5。

该区域水环境功能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故外排废水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其具体指标见表6。其中, 施工期SS执行二级标准:300mg/L。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0%。

其他固体废弃物执行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3 环境影响分析

3.1 对水环境影响

该项目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污染源为选矿废水及职工的生活污水。

3.1.1 选矿废水

选矿废水主要有磁选尾矿废水、精矿脱除水和选厂冲洗地面的污水三部分。磁选尾矿废水最大产生量约2000m3/d, 精矿脱除水约200m3/d, 选厂冲洗等其他用水约100m3/d。磁力选矿是一种物理选矿方法, 在工艺上不添加其他药剂, 磁选废水的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和铁, 类比其他磁选废水水质, 悬浮物浓度约8000~10000mg/m3, 铁浓度约3~5mg/m3。

3.1.2 生活污水

本项目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洗涤、冲洗厕所等。项目定员50人, 日产生生活废水6.0m3, 年产生约2160m3生活废水。生活污水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一般都比较稳定, 典型的生活废水中CODCr为400mg/L、BOD5为300mg/L、SS为220mg/L、氨氮为35mg/L。

3.2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该项目的废气主要有选矿车间的破碎、筛分工序产生的含尘废气。选矿车间破碎、筛分、运输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粉尘, 均须采取适当的除尘措施。在破碎机进料口、卸料口和振动筛上方均设有密闭吸风罩, 将含尘废气引入拟设的除尘设备中进行处理。

3.3 噪声及振动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是选矿厂的空压机、破碎机、球磨机、振动筛和磁选机等产生的机械噪声, 其主要噪声源及声强情况见表7。

3.4 固体废物

本项目所产生的固体废物由尾矿砂和生活垃圾二部分组成。

3.4.1 尾矿砂

本项目铁精矿产率为20%, 尾矿产率80%, 年产生尾矿砂12万t, 约4.20万m3。尾矿密度为2.80t/m3, 尾矿堆积干容重为1.71t/m3, 尾矿平均粒径为0.063mm。

3.4.2 生活垃圾

该项目定员50人, 按人均日产生生活垃圾1.1kg计算, 日产生生活垃圾55kg, 年产生生活垃圾20t。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置。

3.5 对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选矿工业场地建设和尾矿库建设对地表植被造成毁灭性破坏, 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甚至引发泥石流、滑破等地质现象。运矿石扬尘及进场道路开挖等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4 防治措施

4.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4.1.1 水污染防治措施

(1) 严格管理施工机械, 严禁油料泄漏和倾倒废油料。施工中, 对于施工时搅拌混凝土产生的泥浆水, 建议在施工现场设置简易的沉淀池, 将泥浆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外排, 严禁将泥浆水直接排入水体; (2) 各类施工材料应有防雨遮雨设施, 工程废料要及时清运; (3) 施工期间临时居住点的生活污水、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清洗水等应经过简易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达标排放, 禁止乱排、漫排。

4.1.2 粉尘防治措施

(1) 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水泥、石灰等材料运送时运输汽车应完好, 不得超载, 并尽量采取遮盖、密闭措施, 以防泥土洒落, 以减少起尘量。水泥、石灰等容易飞散的物料, 应统一存放, 并采取盖棚等防风遮挡措施;砂石的筛料, 水泥的拆包等应在避风处进行, 起尘严重的场所四周要加设挡风尘设施; (2) 为防止施工道路地表开挖、弃土堆放场地起尘, 以及运输材料道路及施工现场起尘, 定时对矿区洒水处理, 使表面有一定的湿度, 减少扬土量。

4.1.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 施工单位应注意施工机械保养, 维持施工机械低声级水平, 给在较高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 发放防声耳塞, 合理安排工作人员作业时间或进行工作轮换; (2) 据同类施工场地监测, 昼间施工产生的噪声在距施工场地40m处和夜间施工产生的噪声距施工场地300m处均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 标准限值。本项目施工场地位于拟建矿区内, 属未开发区域, 距离最近零散住户大于1500m。

4.1.4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时由于工业场地建设平整土地、建设构筑物等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施工余土、废石和部分建筑垃圾。施工时可先堆置于废石堆场存放。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应集中处置, 不得随便丢弃于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临时居住点、生活服务区产生的生活垃圾由设置的垃圾桶收集, 严禁随地丢弃, 污染周围环境。

4.2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4.2.1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采取“防、治、管”相结合的方法, 严格控制废水的形成和排放, 是控制和减缓废水污染水体的主要措施。

选矿废水的治理:磁选尾矿废水与尾矿渣一起直接排入尾矿库沉淀后循环利用, 循环利用率大于90%;选厂车间冲洗废水, 汇聚后进入尾矿浓缩池沉淀处理后循环使用;精矿沉淀池溢流水、尾矿沉淀池溢流水均进入循环水泵站后供选矿车间使用;球磨机、渣浆泵等设备冷却水, 流入循环水泵房, 经自然冷却后循环使用。

生活污水的治理: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SS、CODCr、BOD5, 汇集进入化粪池处理达标后外排。

4.2.2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废气污染源主要是选矿车间的矿石破碎、筛分工序产生的含尘废气。拟在破碎机进料口、卸料口和振动筛上方设密闭吸风罩, 将含尘废气引入拟设的除尘设备中进行净化处理, 再经排气筒排入大气中;对于产生粉尘大的工段采取湿式作业, 降低粉尘外扬;对车间及操作室地板定期进行冲洗, 防止粉尘二次污染。

4.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声源控制:最高限度降低噪声污染的根本途径是减少机器设备的振动和噪声, 拟采取以下措施对噪声产生源加以控制。 (1) 选用低噪声设备:在满足工艺生产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 (2) 隔振与减振:许多噪声是由于机械与地板的振动而产生的, 对于这种机械性噪声的治理, 应采取隔振与减振。

隔音降噪措施:在声音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1) 在工艺流程和生产控制上提高其自动化程度, 减少工人接触噪声的时间。 (2) 对某些属于空气动力性噪声的设备, 在进气口、排气口或气流通道上加装消声装置, 有效地阻止或减弱声能向外传播。 (3) 对化验室、矿区办公生活处等需要相对安静的场所, 在总图布局上尽量远离噪声源或采取隔声办法, 使噪声控制在60dB以下。 (4) 控制噪声声波的传播途径, 利用建筑物、构筑物来阻隔声波的传播;同时采取绿化等措施, 利用其屏蔽作用使噪声受到不同程度的隔绝, 使厂界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保护噪声接受者:对暴露在强烈的噪声场所, 并且采取降噪措施又不切实际时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 以避免其听力受到损伤。 (1) 对连续暴露在高噪声级环境的时间实行限制, 采取间歇性的工作制度或轮班工作的方法。 (2) 在高噪声工段如磨机工段等, 采用一些听力保护装置, 如耳塞、耳罩和头盔等。

4.2.4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选厂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由选矿产生的尾矿渣和少量生活垃圾组成。尾矿渣自流入尾矿库堆置, 生活垃圾集中处置。

只要建设单位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建设尾矿库, 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对尾矿库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 可以将项目建设和营运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降至最小的程度。

4.3 尾矿坝的生态恢复建设

尾矿库在营运期间做好尾矿库管理, 在库区上游、两侧修建防洪沟、截洪沟, 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库区。

选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矿渣, 尾矿渣堆置将破坏选矿场地范围内的土地, 使这部分土地失去原先的用途;同时对选矿场范围外的土地利用也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根据“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必须做到生产期间尽可能不断地恢复被破坏的土地, 消除各种污染源的危害, 在选矿结束后 (即矿山服务期满后) 对被遗弃的土地进行全面的恢复工作。

项目在矿区开采终结后,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矿区的特性, 在尾矿库表层覆土种植树苗和播撒草种, 达到矿区废弃地利用和植被恢复的目的, 从而恢复矿区的植被和被破坏的自然景观, 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使矿山开发对区域生态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5 结 论

综上所述, 拟建选厂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影响因素的环境影响和分析结果均符合所执行的环境标准, 满足所处区域的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同时项目建设也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方针和政策。通过采取有效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后, 可控制选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确保各类污染物均实现达标排放。

只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 并切实落实本环境影响报告中的各项污染物防治措施, 保证尾矿库、回水设施等正常运转的条件下, 该项目的建设从环保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摘要:分析了云南某选矿厂建厂后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 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防护措施, 结果表明:该项目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关键词: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恢复,选矿,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 周平.云南矿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中国矿业, 2007 (5) :29~32.

[2]张和生, 赵勤正, 王智.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其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3, 31 (1) :97~100.

[3]王洪武, 吴爱祥.矿业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采矿技术, 2003, 3 (1) :49~52.

[4]袁爱华, 刘建伟.中国矿山环境的现状和管理模式的设想[J].国土资源, 2003, 24 (7) :20~22.

选矿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 篇4

在我国的选矿生产当中, 选矿的机械设备决定了生产水平与生产效率。如果选矿机械设备本身存在问题的话, 那么必定会对选矿的生产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 导致生产水平下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选矿设备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网络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都很好的应用到了选矿设备当中。相比之下, 国外的选矿设备发展的较为先进, 因此, 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后, 根据国内采矿业发展的具体需要, 发明了符合自身需要的立式复合破碎机 (见图1) 。立式复合破碎机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比起之前的选矿设备, 立式复合破碎机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消耗的能量比较小, 运行的时候比较平稳, 在破碎矿石的时候操作比较简单易行。

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的选矿设备的设计经验之后, 我国研发了离心选矿机 (见图2) , 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选择矿石的质量。在矿石的生产过程当中, 离心选矿机以一定的转数高速旋转, 在旋转的过程当中, 矿浆就由给分矿器送到了转鼓得内壁上,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矿浆中的矿粒会随着转鼓旋转, 从而分出尾矿、精矿等矿类别, 可以充分回收利用微细的矿粒。

2 选矿机械设备的维护

选矿机械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 对其进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对选矿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当中, 首先要对选矿机械设备的轴承进行维护。因为在整个选矿机械设备的配件当中, 轴承是整个机械设备中的负载, 所以轴承是非常重要的, 对轴承进行维护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 要选用质量良好的润滑油, 这样才能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另外, 对轴承的维护还要特别注意润滑油的清洁度, 要保证润滑油随时保存在良好的密封条件下。

在进行机械设备的维护时, 要特别注意避免机械设备遭到碰撞, 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保证机械设备的清洁, 不要将机械设备和含有化学品的物品放在一起, 因为选矿机械设备的特殊性, 矿石会与不同的化学品发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 造成矿石的污染, 另一方面, 含有化学物质的物品会侵蚀机械设备, 给机械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害, 从而导致选矿成本的提高。

机械设备的使用是有年限的, 但是对机械设备进行良好的维护可以增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就需要对机械设备定期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 立即解决, 这样才可以保证机械设备正常的运行。而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时, 必须要求工作人员在检查的过程中做详细的记录, 这些详细的记录必需包含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 使用频率等与该机械设备工作效果有关的数据, 便于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做出合理的判断, 对即将产生的问题提早排除。

3 选矿机械设备的管理

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时, 要制定合理的保养计划, 并且严格执行已经制定好的科学的保养计划。在这一点上, 我国的工作人员做的不是特别好, 因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因为许多诸如时间紧迫, 工作压力大等与机械设备管理无关的因素而推迟机械设备管理维护的时间。可是很多时候, 机械设备对管理时间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一旦错过了科学的管理维护时间, 那么机械设备就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检查而不能正常的投入使用。所以, 一旦制定了机械设备的管理措施, 就必须对机械设备进行强制性的保养。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做到准时对机械设备进行强制性保养呢?首先, 管理者就必须对机械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机械保养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 机械管理人员不但要明白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还要熟练掌握科学的机械设备保养方法。另外, 管理者仅仅对机械设备维护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是不够的, 管理者可以指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如果机械设备维护人员没有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维护而造成机械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话, 管理者可以实行一定的惩罚措施来提高机械设备维护工作人的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保养的意识。

管理者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的维护制定了强制性的保养原则后, 还需要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后的安全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在选矿机械设备的实际工作过程中, 大多数的选矿设备都是直接相互连接的, 尽管是相互连接的, 但是这些连接的选矿设备之间还是存在一些流动的介质的, 而且这些流动的介质往往都含有一定的毒素, 具有较高的温度, 容易引起燃烧和爆炸。而很多时候工作人员在对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时, 要对机械设备的内部进行详细的检查, 常常需要钻到机械设备的内部进行检查,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检查之前将机械设备的内部的介质进行清洗, 并且做一定的消毒措施, 再将设备系统的电力断开, 这样才能保证机械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所以管理人员在制定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的时候, 不但要制定严格的机械设备维护计划, 还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 只有建立了健全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相关的机械设备维护人员才有明确的执行标准。有了科学的机械设备保养制度, 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保养制度, 并且管理人员加强监督的力度, 禁止发生因为偷工减料而造成机械设备使用故障的问题发生。

4 结束语

只有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 才能提高选矿区机械的利用率并且降低机械设备损坏的几率。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节能减排的提出与不断推广, 对选矿机械设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不但要提高矿产资源的生产效率, 还要避免矿产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 应该重视矿产资源的保护, 尽量减少矿产资源的开发, 用比较环保的新型能源替代矿产资源。

参考文献

[1]刘义丰, 滕居根.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维护及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2.

[2]李伟, 李亚娥.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J].科技风, 2013, 1.

[3]魏俊男.浅谈选矿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J].科技资讯, 2013, 6.

[4]石江波.煤矿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J].煤炭技术, 2011, 7.

选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5

1.1 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所提供服务的地位不能变

在对诸如项目建设、规划地区的开发和扩建城市的实施过程当中, 环保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的明显。而且相对应来说, 环保部门可以为政府的相关决策部门在环保领域提供专业性的建议或者是给予数据上的科学支持。在进行项目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对项目会给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可行性论证, 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角度、层次、方面和手段的多, 而且由于渐进性和局限性在思想上对于事物的认知上, 这必须依赖于技术的高端化, 要做到充分利用所有尽一切可能的高端科技。立足于此, 从而进行重新更正之前的意识, 并且做到从之前的被动的接受服务到现在的主动的接受服务的转变, 特别是立足于充分掌握当前环境容量所能够承载的承载力, 按照本地区的资源、政策和地域所具备的优势, 制定本项目的构想书。这些举措实施的最终根本性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而付出最小的环境牺牲代价。

1.2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决心不能变

中国所实施的政体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以基本国情和别的国家根本不同, 那么就不能够在中国实施发达国家的那一整套环保模式。再按照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来进行分析, 在追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不能够放弃我国的经济发展, 这就使得走双赢发展之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而双赢小股哟的实现, 这就需要彻底的摈弃环保对于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特别是不能够在对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的时候将环境考虑进去, 应该清除上面的错误看法或者是观点。而与之相对应的相反效果就是当出现达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是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国民素质之后, 不管哪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的一道标尺存在。要确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着两者之间和谐统一关系, 不能够对这两者进行对立分离处理, 还要确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且不能够对两者关系进行背道而驰, 所以在对经济发展主题的确立的时候必须积极纳入环境保护这个因素, 为了能够对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则必须完善体制和管理制度。

1.3 监督监管监察向服务型转变

在当前新形势下, 环保工作也呈现出新问题和新特征, 所以在进行环保公司方式的选择上要做到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如今在环保部门当中仅仅依托单一监管、监督和监察这对于当前环保工作的需要显得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满足, 只有立足于将单一监管、监督和监察进行倾斜称为服务型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做之后, 才能够使得矛盾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有利于解决。

一方面是对超前服务意识进行强化。环保部门要提前介入到设计环境保护的相关事务当中, 要认真考察和调研所能够获得最大效益的项目和企业建设项目的时期以及类型。环保部门要做到全程介入到重大项目的建设过程和可能会给社会造成重大污染的项目当中。做到监督的全过程, 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想项目选址和建设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是做好经常化的思想服务。要让企业从之前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承担, 从企业的发展历史来看, 时不时的在企业当中有着偷、漏、乱排的一些违法污染现象发生, 但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些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上, 之前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是对利益最大化的以为追求、扩大生产比较盲目、企业根本在意识中没有形成环保理念, 而现在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转变成对环保产业所能够提供的技术服务了解比较少、意识中对于环保知识更新比较慢和比较淡薄的环保意识等。如今的企业也在对其思路进行慢慢的转变, 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在对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上, 一部分的中小和地方企业没有充分的认识, 甚至会出现在部分的企业当中有的治污设施能够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可是在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时候没有专门性的人才。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 当环保部门和企业之间能够有着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的时候, 对企业以往那种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环保看法从观念、理念和概念上进行彻底的改变, 特别是向企业进行灌输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好处。在此基础上, 辅之以政策制度推动和监督监察监管等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 这样企业就会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到如今的主动承担环保。

2 创新环保管理体制机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1 确保职权独立性

针对当前所面临的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立足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分析, 环保部门的态度显得比较坚决, 措施的实施也做到了比较严格。环保部门在对自身所具备的职权进行行使的时候, 如果能够对于司法系统的执法模式进行适当的借鉴的话, 那么可以减少相关的干扰在行使监督监察权、执法权以及审批权, 这不但对于法律的权威和神圣能够很好的彰显, 还能够使得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崇高形象得以树立, 使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时候。客观实践已经得以证明, 当环保部门有着直接性的责任在出现监管不严、执法不力以及审批不当的时候, 而造成环境事件的最大客观原因就是职权上受到约束和落后的管理制度上。这也可以充分的景象说明, 环保部门的管理制度景象创新以便能够对于行政职权进行独立行使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2.2 转结构、提质量

在我国所面临的新形势下, 必须对于以往的发展思路进行彻底的改变。统筹结合进行调整和优化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根据当前新兴工业化的根本要求, 环境保护部门要对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做到能够对现代化进行适应。对于那些先进产业中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以及高技术的进行大力发展, 而对于那些对资源所占用比较少、造成环境污染比较少以及有着比较高的附加值的现代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将准入门槛提高的方式, 使得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产业质量得以提高。不管是环保部门, 还是企业在进行产业结构改善的这个过程当中, 必须要进行外部种种压力的承受。

3 建设生态文明, 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国正处于人与自然矛盾最尖锐的历史时期,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加剧了各种自热灾害的发生, 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各类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建设和谐生态是全社会特别是环保部门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 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笔者认为, 建设生态文明要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发展情况而异, 不能武断实行“一刀切”, 也不能生搬硬套任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要学会打“组合拳”。从措施上看有以下几方面。

(1) 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 巩固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

(3)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 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能力。从政策制度上。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

我们带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信赖和支持, 满怀信心, 迈着坚实的步伐, 走进中国发展史的新起点——“十二五”开局之年。环保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 转变思路, 谋求突破, 稳步创新, 加快发展, 是开展实际工作的需要, 也是全局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是环保的宗旨, 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是环保的目标,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环保的奋斗方向, 科技创新是环保的依托,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职能是环保的动力。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有声与无声的压力, 以思维大转变创造有形与无形的效益, 环保必将迎来更加繁花似锦的明天。

摘要:由于当前我国的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 而我国实时的对整个经济结构做出战略性的调整, 在此背景下, 我国的环境保护特别是基层的环境保护出路何在, 如何体现出位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 这是摆在环境保护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 以这么多年从事环境工作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分析, 对环保发展思路的转变、环保体制以及管理制度办法的创新改革, 从而探索出并且开拓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 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根据实际工作当中的心得体会, 对新形势下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对接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军.浅谈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利共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2]刘元玲.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 (2) .

环境行为和环境设计关系浅析 篇6

1 人类环境行为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在研究的时候把人类的环境行为分为共性行为和差异行为。

共性行为是人在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类似动物性的环境行为,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的共性行为有以下几种,从中可以得到一些设计上的启发:

1)捷径性。指人们在明确目的地的位置,在向目的地方向行进时,总会有选择最短路程的倾向。了解了这种行为倾向,我们就能理解踩草地、跨栅栏等不良社会行为的成因,其根本的内在驱使力是一种人的类似动物的习性。纠正这种行为,仅仅利用规范、教育等手段进行约束或者限制,其效果是有限的,而且是被动的。如果换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从这种行为中得到启发,继而改变现有的设计思路,则可以开创出一种全新的、主动迎合人类行为心理的设计理念,做到完全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

2)识途性。这是一种动物习性,指在一般情况下,动物感到危险时会沿原路折回。根据这一行为习性,设计师在设置安全指示或者安全门等应急设施的时候,应首先研究人在建筑室内的一般活动轨迹,然后根据这个轨迹有根据地设置安全设施,在遇到危险情况时,人群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本能做到快速的疏散,提高建筑安全性,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3)左侧通行与左转弯。这种行为习性是指人们在道路、会场、展览场所行走时会表现出左侧通行和左转弯的行为倾向。在室外规划设计中,如果设计师意识到人类的这种行为特点,就能使行为路线变得有序、顺畅;在室内设计中,如展示设计,如果设计师有心将展示重点设置在行为路线的左侧,就能够突出重点引人注意;在陈设比较多、人活动比较密集的室内空间,有意识地把容易破损或者会影响人室内活动的陈设摆放在通行空间的左侧,则可以有效避免人或物的损伤。类似的注意点对于一个大规模的环境设计而言也许只是很小的细节,但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细节,体现了设计师对人性的关怀。

4)从众习性。指随大众的心理,跟随大流。设计师根据人的这种心理在设计环境某个局部的时候可以注重考虑其空间大小人群运动轨迹等,防止由于从众心理引起的环境过于拥挤、人群密度过高等安全隐患的出现。

差异行为的研究是共性行为研究的深入,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庞大的人群中,人们由于年龄、性别、健康程度、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生活过程中会存在行为上的差异。不同的对象人群有不同的需求,要更好的为这些不同的人群服务,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某环境下的行为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样的研究设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是指差异行为需要逐个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套用经验;机遇是指设计师可以把解决差异行为限制作为一种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收获设计上的创新和突破。

差异行为的研究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渐渐细化的过程,从大群体到小群体到个人,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进行行为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然后运用到设计中,提高人在环境中的适应性、舒适度。

总之,人的行为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有待更多学者的参与和实践论证,以便更好地指导环境设计实践。

2 环境设计对人类环境行为的引导作用

环境设计受环境行为的影响,但同时环境设计又具有能动作用,能引导环境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引导具有不可预知性一方面,设计的创新性会导致一些不安全因素潜存于设计内容中,这种潜在的危险会在实践中随时发生;另一方面,设计的导向性能够有效避免或者纠正一些不良行为。

只有充分认识环境设计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避免以后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外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设计不当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美国圣路易斯市某住宅在竣工10年后不得不被炸掉。原因是设计者为了强制居民之间的见面、沟通,每两层楼设置一个电梯入口,那些没有电梯入口楼层的居民必须通过过道和一段楼梯才能到达自己的家。这样的设计给歹徒提供了作案机会,居民在走楼梯的过程中被歹徒两面夹击。在这一设计中设计师的初衷是好的,期望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公寓楼居民原有的生活行为方式,促进邻里关系,结果事与愿违,这种设计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场所,使违法犯罪行为有机可乘。在这个案例中设计师设计的时候有意考虑到了设计的引导作用,并企图把居民行为引导向他预期的一个目标,但是却忽略了该设计潜在的对其他行为(可能就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导向,才会功亏一篑,以失败告终。

环境设计引导人的环境行为,限制其不良行为,从以下三个方面逐层深入:1)满足使用者在该环境下的最根本需求。这是引导环境行为的最根本条件,因为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需求,生理的或者心理的。就像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一样自然。如果人的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人的行为就不可能常态化,会偏离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所以环境设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研究人在该环境下会有哪些基本需求。2)适应人的行为习惯。适应的前提是了解、研究人的行为习惯,这在文章第一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只有在对行为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应性设计,“以人为本”才会落到实处,否则都是空谈。3)定性引导。这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设计,这要求设计师首先要搞清楚该环境设计主要的使用群体,主要要解决的矛盾,从而进行设计定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例如,同样是广场设计,在进行城市中心广场设计时,设计师可以把设计重心放在展示城市文化、提供游人休息、纳凉等方面,偏向于静态的行为引导;而在进行居民区活动广场的设计时会更多地考虑给居民提供一些面积较大的活动娱乐场所以及一些活动设施的设置,偏向于娱乐休闲的行为引导。

当然,整个设计过程对设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行为引导的最后结果是设计师没有办法像传统设计那样通过制作模型或者计算机来模拟,只能根据设计师的经验、设计前的行为调研等等来进行预测,科学地说引导设计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甚至会有安全隐患,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要求设计师对人的行为有更深的探索和研究,在这一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人的环境行为来指导环境设计实践,而设计实践又能改善人的环境行为,推进这种互动关系的不断发展,创造舒适的公共环境,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鲁特里奇AJ.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王求是,高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澳]Gary T.Moore.环境—行为与社会研究领域内正在出现的新的方法[J].闵书,徐雷蕾,译.建筑学报,2007(2):3-8.

[3]成少伟.行为与公共环境设计[J].新建筑,1991(1):64-66.

[4]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J].世界建筑,1983(3):61-66.

论城市发展和水环境的关系 篇7

一、水环境现状问题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水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水环境核心问题, 现状表现为水资源利用量的供给紧缺、浪费严重和水域萎缩;水体污染直接、间接影响着用水安全与健康。

(一) 水源短缺堪忧

以西平县为例, 据2006年7月西平县水利局等单位完成的《西平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报告》, 西平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仅为0.45亿m3, 人均水资源量不足60m3, 与全国的人均水资源约2300m3相比, 相差甚远。参考《西平县水资源公报》及水厂供水情况, 现年总供水约0.34亿m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0.19亿m3, 地下水供水0.15亿m3, 远远大于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0.83亿m3, 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 漏斗区域仍在扩大。这就是西平县水资源的总承载能力, 属资源开发条件较差的严重缺水地区。

(二) 水体污染严重

以西平县为例, 西平县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染和工业面源污染, 其次是农业污染, 污染物主要是COD、BOD、氨氮及总磷等。污染面广量大, 尤其是工业污水直接灌排, 城镇、乡村雨污合流, 污染循环累积加剧, 从而削弱河网水体自净和纳污能力;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

二、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 硬化堤岸、河底衬砌

西平县早期城市防洪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传统上以砌块石和混凝土为主体, 这些形式仅仅注重了河道本身的行洪、排涝功能, 对水环境、水生态的影响几乎不作考虑。然而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 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 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 至关重要。自然状态下的河床起伏多变, 水生物丰富多样, 水流或缓或急, 为水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 裁弯取直

以前的水利设计中为加快行洪速度, 城市建设使很多弯曲城区河道变成顺直, 消弱了生物种群的生存能力。通过近几年调查证实弯曲的河道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突发性, 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一条自然的河流, 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 这样的河流形态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又可减低流速, 蓄洪涵水, 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三) 工程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水利已不能满足生产集约化、城乡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生活小康化、科技现代化、经济市场化的要求, 必须调整治水思路, 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传统的水利往往比较单一, 缺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水利工程立足城市防洪安全, 设计时往往只考虑水利工程自身的需求, 往往缺少美学观点。同时水体的生态系统被改变, 造成生物群落脱离, 自净能力降低。

自然的河流横断面收放有致, 滩地与主河槽相间, 显示出河道多样性的变化。治理过的河道常用行洪快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断面等规则断面, 往往忽视原有河道断面的生态合理性, 使得河道断面倾向单一化。这些都可能使生物群落失去栖息生长的基本条件, 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种群造成影响。

三、城市水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 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水环境整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 实施水域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流域与区域相结合。要做好城市水环境整治,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转变观念, 拓宽视野, 搞好规划

实践证明, 以牺牲环境换发展,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

根据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功能区划分规划等, 研究水系走向、沟通的布局, 使之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应着重研究河网水系的通、流问题。

(二) 更新理念, 强化生态, 搞好设计

水环境工程设计宜围绕“满足、恢复、改善、拓展”原则, 更新设计理念, 跳出单一水利工程传统设计思想, 强化生态, 从综合整治角度搞好设计, 提高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三) 搞活水体, 完善管理

搞好水环境整治, 不仅要有通、流总体安排外, 还要十分注重调水、配水和补水工程设计, 在截污、治污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配水和补水, 使河网水体活起来, 达到恢复和改善水质的目的, 为恢复自然生态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法规, 强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采用市场化操作。对于面广量大的河网, 污染治理、垃圾应集中处理。城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的实施, 要对源头进行控制, 可有效地促进城市周边水环境的改观。

上一篇:大黄/治疗应用下一篇:腹腔置管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