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车与环境的关系

2024-09-07

农用车与环境的关系(精选7篇)

农用车与环境的关系 篇1

1 前言

在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和人口不断增长的推动下,面对不断增长的世界能源需求,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全球能源体系仍然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直至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1/3以上,其中60%的需求来自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1]。石油消费依然在能源消耗中占大头,特别是交通运输部门的需求占全球石油消费的一半以上,其中道路货车对能源的需求几乎占全球石油消费的40%。

与此同时,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继续领跑全球,双双突破1 900万辆,仍有望继续增长,但能源缺乏问题将是我国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现阶段,我国的汽车汽、柴油消费占全国汽、柴油消费的65%,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6.5%,超过美国的53%[2],因此汽车节能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商用车保有量占全部汽车保有量的23%左右,而燃油消耗占到整个汽车用油量的70%[3],其中重型商用车的耗油量又占全部商用车耗油量的70%以上。因此,汽车节能降耗重点就是要抓重型商用车的节能降耗。

汽车轻量化技术是汽车节油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车辆减轻自重的10%,可降低油耗5%~8%[4]。对载货汽车来说,不仅减轻了自身质量,还提高了载质量利用系数(汽车最大承载质量与汽车整备质量之比),这是一个综合衡量轻量化的系数,也是国内外商用车设计的基本准则,能够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4,5,6]。

目前,对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分析大多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这样可以降低研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7],在汽车仿真领域常用的仿真软件有GPSIM、PSAT等,但是模型的逻辑结构比较复杂。本文选取建模较为方便的Cruise软件进行燃油经济性仿真模拟,国外得到的轻量化程度与油耗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国外的运行工况,如美国的FTP75、欧盟的ESC[6],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我国实情有所出入。因此,本文基于六工况循环,针对典型重卡,在合适的轻量化允许范围内(在市场中选取与典型重卡排量相近、结构相似的卡车,对其整备质量进行归纳分析,给定一个合适的轻量化范围),进行建模生成燃油消耗指标,并对轻量化程度与油耗的关系进行分析。

2 整车模型建立

Cruise中已经建立的零部件模块,均可在元件库中找到,无需自己搭建各部件的模型,建模时只需将原型车上对应的部件拖入建模窗口。每个部件均有动力输入、输出接口,按照发动机到轮胎的动力传输路线依次连接,并添加驾驶室模块以对车辆进行控制,即可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

以某典型重卡作为原型车,对应输入整车的主要参数见表1。油箱容量、发动机与环境的压差温差等参数在合理范围之内即可。

3 工况分析与输入介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为了能够正确模拟汽车行驶工况,在典型工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种试验规范。例如,美国环保局于1972年认证了车辆燃油经济性能测试程序(简称FTP72);欧洲经济委员会颁布了ECE15循环工况;日本颁布了城市行驶工况Japan10、15工况。我国国家标准《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 12545.2—2001)对载货汽车提出了明确的燃油经济性能,即六工况试验方法,其试验数据如图2和表2所示。

将各个部件的参数布置好之后,在计算项目(Project)下的任务文件夹(Task Folder)中添加循环行驶工况(Cycle Run)和爬坡性能分析(Climbing Performance)计算任务。

3.1 循环行驶工况设置

工况设置中选择六工况模态,负荷(Load State)选择满载(full),在模型文件夹Project Date下的Cycle Run中替换为六工况循环试验的数据如图3所示。

3.2 爬坡性能分析设置

如图4所示,这里选择原地起步(starting from rest)并且不考虑轮胎滑移(without slip),驾驶员和道路模型均选择“标准”,将仿真模式设置为stationary。最大爬坡度与换挡无关,因此不必考虑换挡问题。负荷(Load State)选择满载(full)。

3.3 可轻量化质量范围选择

在重卡市场中,驱动结构为6×2、排量为6~7L的载货卡车,且与本文研究的典型重卡对标的车型见表3。

表3中分别取了市场最大与最小质量的卡车车型,根据实际情况,本文取轻量化范围为1 000 kg。

得此典型卡车的六工况循环试验下的燃油消耗值为25.28L/100 km,最大爬坡度为41.82%。

如图5所示,在整车模块参数中的“Curb Weight”与“Cross Weight”修改数值,每次数值各减小100 kg,

4 燃油消耗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在Cruise中的计算中心(Calculation Center)中点击按钮进行运算,Cruise会对定制的任务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自动存入结果管理器中(Result Manager)。输出的结果如图6所示。

得此典型卡车的六工况循环试验下的燃油消耗值为25.28L/100km,最大爬坡度为41.82%。

如图6所示,在整车模块参数中的“Curb Weight”与“Cross Weight”修改数值,各减小100 kg,整备质量为“9000kg”,总质量为“19 000 kg”。

调试后计算结果如图7所示。

图7中显示最大爬坡度为44.51%,为了保持与之前的41.82%—致,需要修改其他参数以保证重卡的动力性能。

本文中从变速器参数着手,适当调配合适的变速器速比,如图8所示,将原变速器速比参数“6.875”逐渐减小调试直至最大爬坡度保持一致为“41.82%”

经调试后,当变速器速比调整为4.855时,可以保持最大爬坡度不变,调试结果如图9所示。

以100 kg为梯度,逐渐减小整备质量与总质量,分别调试主减速器速比,在保持最大爬坡度不变的前提下得到燃油消耗值见表4。

5 结论

如图10所示,当整车重量下降100 kg时,燃油消耗值平均下降0.12 (L/100 km)。

当整车质量下降10%,燃油消耗降低4.75%。此结果与文中引用降低5%~8%有所不符。

分析原因后发现,卡车与汽车的情况要分开考虑,卡车主要用于载货,自身轻量化的降油耗程度显然不如乘用车,此外六工况循环试验测试也是一个原因,但是它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轻量化后提高了载货卡车的载质量利用系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摘要: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考虑,低油耗、低排放的汽车都是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汽车轻量化技术是实现汽车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对于卡车来说,轻量化意味着提高载质量利用系数。文章利用AVL-Cruise仿真软件对某典型重卡进行建模和燃油经济性仿真,计算其在六工况循环试验中的燃油消耗值,同时基于市场同排量、同车身结构的重卡的各自额定质量的统计分析,给予可轻量化的理论质量范围,在范围内对典型重卡的质量参数进行递减修改,得到各自的燃油消耗值,由此得到轻量化与降油耗之间的关系图。

关键词:AVL-Cruise,燃油消耗值,理论质量范围,关系图

参考文献

[1]OECD/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2执行摘要中国译本[Z].2012.

[2]陈一龙,王利刚.现实有效且潜力巨大的汽车节能途径[J].中国汽车参考,2012(3):1-16.

[3]于占波.卡车轻量化,轻在哪里[J].商用汽车,2012(8):68-69.

[4]Tao Huai,Sandip D,Shah J,et al.Analysis ofheavyduty diesel truck activity and emissions date[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6(40):2333-2344.

[5]Christie-Joy Brodrick,Timothy E.Lipman,Mohammad Farshchi,et al.Evaluation of fuel cell auxiliary power units for heavy-duty diesel truck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2(7):303-315.

[6]德国BOSCH公司.BOSCH汽车工程手册[M].魏春源,译.北京:北京理工出版社,2009.

浅析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关系 篇2

1、环境正义的含义和特征

环境正义最初官方的定义是美国国家环保局提出的, 将环境正义界定为:“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遵守和执行方面, 全体国民, 无论其民族、种族、收入、原始国籍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 均应得到公平的对待, 并享有充分的参与权, 无论任何人均不得由于政策或经济困难等原因, 被迫承受不合理的负担”。

而我国的环境正义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环境伦理学中的正义问题, 对于环境正义的研究仅限于理论知识, 一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讨论环境正义现状。陈泉生教授认为“环境正义是用正义的原则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始终贯彻着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正义是指现在或将来的人类群体以及其他生命体能够享有的满足其需要的环境利益。从以上的定义, 我们可以归纳出环境正义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正义, 一是人与自然的正义。有的学者又把人与人之间的正义进行了细分, 划分为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 即同代和跨代正义。

从目前研究环境正义文章来看, 环境正义从基本内涵上可以理解为:代内环境正义、代际环境正义和种际环境正义, 我们也赞同以上观点。

2、环境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1) 代内正义

有的学者认为“代内公平指的是代内的所有人, 不论其国籍、种族、性别, 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利用自然资源和享受清洁、良好的环境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是从平等享有环境权利方面来定义, 认为代内正义是一种平等权利。代内正义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享受良好环境机会均等权利平等;在利用和享受有限的地球资源上, 不同国家和地区享有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和平等。现实中代内正义包括一国内部的代内正义、当代现有国家间的代内正义即国际正义和国内正义。

(2) 代际正义

代际正义关注的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的环境正义方面的问题。代际正义最早由美国国际环境法学者魏伊丝提出。

我们认为代际正义的基本含义为:在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前提下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为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但是我们要理解代际正义并不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的利益作出巨大的牺牲, 我们不能因为考虑到不可预知的未来人而限制我们自己的环境需求, 这需要把握一个底线。

(3) 种际正义

种际正义又称种际公平, 自然正义, 它适用于人与自然物种之间, 源于对自然固有价值的承认。人类是宇宙的组成部分, 作为地球生物圈的物种之一, 不能离开生态圈和组成它的生态系统独立存在。种际环境正义是在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演变中提出来的, 在这一理论过度过程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 只片面地追求人类的利益而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才一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美好的未来。但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自然的权利正不断被人类所提倡, 但现实的法律制度上有关自然的权利的性质和地位问题并未得到明确。

二、环境秩序理论

对于环境秩序的理解目前主要从法的价值理论出发,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环境秩序, 就是环境法所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秩序。环境秩序可以归纳两个层面:l、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环境利用的秩序。建立和维护这一秩序, 即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环境容量利用和自然资源利用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定, 又引入私法救济的措施, 当环境侵权时, 通过侵权法来实现环境权对环境容量利用权和自然资源利用权的限制。从而确保人于人之间环境秩序的和谐。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秩序。主要体现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人类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要有节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保障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 以达到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的利用。

三、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关系

1、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联系

一部运行良好的环境法律应当符合促进环境秩序和保障环境正义的要求, 并可作为环境法的基本价值理念。环境法在不断演进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诸如:环境公平、环境效率、环境民主、环境秩序、环境正义、环境权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环境法的基本价值准则。在这些环境法基本价值准则的指导下, 形成了我国环境立法的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 也是环境法的基本理念, 其中包括通过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衡平人类利用环境的关系。

以上这些都是学界对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在环境法上地位的看法, 周柯教授认为, 我国环境法的价值取向,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我们说, 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正义和秩序, 那么环境法的价值追求也应该是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们赋予了对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赋予更高的地位。所以说, 在环境法理论中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缺一不可。没有了正义, 法律就失去了评判是否的标准;没有秩序, 人类就无法共同生活。因此,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都会使环境法律制度成为恶法。

2、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冲突

环境法的价值准则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 它们之间难免会有相互矛盾。正义与秩序的价值准则在环境法中具有特殊的内涵, 正义主要是建立公正、平等, 秩序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稳定的环境。正义与秩序的相互关系不同于其他价值准则的关系, 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从本质上是和谐共存的, 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 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之间的冲突完全是法理学意义上的冲突, 仅仅具有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可能性。在实践当中也只表现为在环境立法、环境执法过程中价值取向选择的侧重点的不同, 不存在着根本的冲突。

3、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价值冲突解决建议

在如何处理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冲突上, 应从它们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出发, 通过协调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衡平人类利用环境的关系。正义意味着良好的秩序, 环境正义意味着建立良好的环境秩序。环境正义所要追求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这与环境秩序所要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秩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维护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环境秩序, 是最能体现环境正义的特色观念、核心观念。处理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关系就是要将正义与秩序的价值准则置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下, 在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达到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良好互动。

摘要: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作为环境法的两个基本价值理念是缺一不可的。它们在环境法的价值位阶上有冲突, 也有融合。可以说,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为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环境法,环境正义,环境秩序

参考文献

[1]Institute of Medicine.Tow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D.C.1999:1.

[2]陈泉生, 等.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213.

[3]王曦.国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 1998:106.

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篇3

关键词:人类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 还为人类的生产劳动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并建立了现代文明。但同时,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1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一切生命或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进行, 人类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往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但同时人类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环境。人类的活动如果毫无节制地向环境进行索取, 毫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那么人类的行为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人类只有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寻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无论远古人类被动的去适应环境, 还是现代人有意识地塑造环境, 都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写照。人类所经历的由树栖到穴居、由散居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由向自然中采集食物到畜牧和农耕的发展以及今天的高度发达和繁荣, 这无一不是人类逐步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及影响环境的过程。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利用所带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从而影响能源的持续供给, 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 最终自然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不断拥现, 从美国的“黑风暴”到世界人口的剧增和森林的锐减, 以及我国目前大面积雾霾的出现, 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这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果没有人类的介入, 那么资源和环境就会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的进化和发展, 像污染、浪费、破坏或者保护、优化等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自然资源和环境也就不存在好、坏、利、弊了。所以, 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实质上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就是所谓的自然环境, 如, 黄河长江、高山平原、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等等,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如, 城市、乡镇、长城、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的生存和活动, 必需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要有含有一定空气和水的空间, 要有充足的阳光;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及生活活动的产物, 要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环境还必须具备容纳并消除和改变这种代谢物的能力。所以说人类没有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 是根本不能生存和发展的。然而环境、资源、人类之间的关键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大自然的不断演变、人类文明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 更是一个不断重建环境、再造资源的历史。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源。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存在, 没有自然环境的完美和恩泽, 那么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生产活动都无从谈起。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财富和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更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认识它、研究它、帮助它、保护它、回馈它。我们人类主观上的需求和有目的的各种活动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属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类必须认识环境, 研究环境, 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不然的话, 就必定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 形形色色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将会随之涌现。

自然环境哺育了我们人类, 我们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步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信心和能力空前强劲。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无数的人们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人类不仅改造山河, 修建巨型水库, 兴建繁华都市, 驯养培育野生动植物, 研究培育新型生物, 制造形形色色的高科技产品, 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人类还步入了星际环境和外太空, 到更大范围的环境中去寻求发展和自由。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是由人类发展和自然大环境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 离不开自然环境, 要通过生产劳动和自然大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同时, 人与自然环境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在寻求改变自然环境的自然状态, 而自然环境又竭力维持其自身固有的自然运行规律。人与自然环境这种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 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特别是自然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具有很大的自发性, 很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 加之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 或者对资源地攫取超出自然承载的能力范围, 就会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失衡, 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灾难的降临。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问题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 与环境和谐相处, 已是全世界公民的共识, 我们要共同营造一个舒适自由的环境。为了让我们人类的未来更繁荣更舒畅更自由, 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 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 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 结语

总之, 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人与自然大环境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 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所以我们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 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服务于人类。实际上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和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 也在不自觉地伤害着自然环境, 进而使人类自身逐渐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长远方针。

参考文献

[1]房龙.人类的故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31-34.

[2]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比利时, 1974:72-76.

[3]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10-13.

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解读 篇4

1 建筑与环境的逻辑关系

分析安藤忠雄的建筑, 可以明显发现他的每个作品都是基于对环境认真而深入的思考。无论是自然环境, 或是城市传统与文脉, 都是他设计的出发点, 以及最终的目标。他认为:“创造性地‘楔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楔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有助于建筑师对环境产生更为强烈的意识。”

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 其与环境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于以下3个方面。

1.1 强调保留环境的原有要素

安藤忠雄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契合。建筑的轴线、布局、空间、体量与尺度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环境呼应的产物。

例如, 六甲山教堂 (即著名的“风的教堂”) 。这座小教堂位于神户地区的六甲山顶。在设计之初, 为了避开现有的树木, 尽可能保存原有自然环境。从而产生了一个具有180°转向的教堂入口。由于这一入口的转向, 建筑产生了一个长达40m的连廊, 连廊两端开敞, 玻璃筒笼罩着柔和的光线, 微风吹来, 这里便成了“风的通道”。而正是体验了这样的“风的通道”, 才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周围环境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在德国的维特拉研究中心设计中, 建筑充分结合了日光和树林环境要素。同样为了不砍除基地上的每一棵树, 每个体量都进行了审慎的布局。建筑的入口并不明显, 大部分带有朝向绿色景观的空间都布置在斜坡上, 从而形成了清净与自然融合的建筑氛围。同时, 建筑毗邻盖里的Vitra博物馆, 而对盖里式“运动”有效的呼应方式便是安藤所要表达的建筑的“静谧”。同样达到了安藤忠雄所追求的创造性地“楔入环境”的目的。

1.2 强调引入环境景观要素

引入环境景观要素是对环境认知后, 确定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最为有效的表达方式。安藤忠雄的建筑在各种外在与内在的空间关系中, 建筑的开口处总会精心布置代表环境意义的景观。庭院、平台、广场、水池、树木都成为他美妙的环境语言。无论是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还是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 (见图1) , 在空间序列与人的流线中, 都传达了他将人、空间和环境景观相互交融的设计理念。

水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总会成为不可获缺的主题。在设计水的教堂时, 他将基地附近的自然水体引入, 营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湖。当人们通过玻璃围合的人工入口, 沿圆形楼梯拾级而下到达主教堂时, 眼前呈现出全部的湖面和水面上矗立的十字架, 湖面由教堂向外延伸90m, 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面。由门框框出的景观随时间而变化, 并映照在湖面上, 使人们内心获得了一种心旷神怡的纯洁感和神圣感。在这里, 水景的意义已经超越物质的范畴, 通过建筑空间的铺垫而上升到人的精神境界之中 (见图2) 。

1.3 强调引入抽象化的自然及其表达的意义

在安藤忠雄看来, 自然因素如光、风或雨的变换, 只有当它们从外部自然界中汲取出来, 并抽象化的引入建筑的几何空间时, 才更具意义。

2 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内涵:场所精神

在安藤忠雄看来, 表达建筑与环境的逻辑关系, 从更深的角度来说, 是在通过建筑与环境关系探寻人对自然, 对自身精神和情感的重识与认知。强调保留环境的原有要素, 强调建筑空间中的环境景观要素, 强调抽象化的自然要素, 都在表明建筑与环境关系中所应体现的本质特征:场所精神。

安藤忠雄认为:“建筑是场所的结晶, 建筑必须创造这样一种场所, 其精神的活力, 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并在许多作品中体现这一观念。他仅通过建筑环境的空间关系的把握, 便创造了能够使人感受到场所精神的作品, 从而使人能从中确定自我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 人对场所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定位比环境的特性、意义更直接地达到了唤醒场所精神的目的。安藤作品中对环境的再造所促成的建筑体验具备了主体对现实环境的现象学式的直观和内省的条件。在他表达的场所精神中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2.1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安藤忠雄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表达是基于对日本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发扬。在过去, 日本的房屋首先是融于自然的。桂离宫、数寄屋、日本的农舍, 其与自然融合的形态, 光影变换下的内省的空间, 洗练的美学意识等, 都在他的建筑中提炼与表达。

如数寄屋中的障子格扇和藩篱, 代表着一种同时具有分离性和连续性的间隔。这种间隔对元素及风景同时进行着划分和联系。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对即将出现的风景的预示。在总体设置中, 间隔使各个部分独立出来, 相互交叉, 相互重叠构成新的景观。这种景象正是日本美学的象征, 深深地植根于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中。而在他的作品中, 从住宅项目到公建项目, 对建筑空间与环境关系的表达, 无不体现了这样的文化特质。

事实上, 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简洁的几何形体, 内省与含蓄的空间表达, 以至于“纤柔若丝”的混凝土墙无不散发着他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独特魅力。

2.2 通过Shintai的运动实现建筑体验

菲利浦·约翰逊在谈论他的建筑观时曾说, 只有建筑呈现在我们面前, 当我们走入她并完成全过程时, 她才显示了自己真实面貌。这即是时间—空间的四维构图理论。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 完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过程, 就是为了实现人与建筑环境的互动体验, 实现人在这个互动中精神与情感的认同, 从而真正回归自我。这就是他所强调的情感本位空间, 通过Shintai (一般被译为身体, 安藤忠雄认为Shintai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结合) 的运动而得以实现。Shintai是一种作用于世界的有知觉的存在。“为了感受物体的各个不同方面, 我们应该以某种方式改变自己和对象之间的距离。这种改变是通过Shintai的运动来完成的。空间感是最终的结果, 不是单个的绝对方向的视景, 而是通过Shintai的运动获得多个视点的复合体, 由此产生的多个方向的视景的复合体。”在这里, 安藤忠雄强调了个体在建筑中的运动与空间及视景环境间位移关系。通过这样的位移变化, 从而确定人对环境和自身的认知。

所以, 自身和对象之间距离的改变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建筑中, 通过流线组织、空间位移的变化, 使人开始意识自我的存在, 开始回归精神的层面。例如, 安藤忠雄的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见图3) 。当人们踏着海边白砂, 沿着蜿蜒小路走上山丘顶部, 便看到长长的混凝土墙, 穿过墙上的孔洞, 则是由这片长墙与另一片弧墙所限定的狭窄空间, 走出这一狭窄空间后映入眼帘的是荷花水池。观者沿着夹在水池中间的单跑楼梯向下才能到达寺庙的门口。在这一系列的人与建筑的位移变化中, 人与环境的距离不断拉近, 身体与荷花池的距离不断缩小, 直至水面位于整个人身体之上。当人与环境的距离超出了日常经验时, 人的感悟会愈加深刻。直接接触的建筑部位, 尽量运用具有生命感的自然材料, 像木、石和混凝土之类具有表面的素材……。当然, 我的建筑最终目的是表现空间, 而不是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 在他所强调的可触摸的空间中, 光影代表着抽象的自然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在单纯的混凝土材料塑造的几何空间中, 用黑暗来反衬光的魅力和场所的意义。在黑暗中, 光闪现出宝石般的美丽。人们似乎可以把它握在手中, 光挖空黑暗, 穿透我们的躯体, 将生命带入“场所”。

由于体验建筑过程中, 个体身体的直接参与性, 个体的注意力在朝向环境方面时也转向自己的身体。而身体是感受环境边界和自我意识的统一体, 因而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本质体验使注意力最终指向自身。

3 安藤忠雄建筑创作的启示

1) 安藤忠雄强调建筑的个性与文化内涵, 及其追求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本质特征的表达是对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有效回应。与那些充满装饰的巴罗克建筑或充满文脉符号的后现代建筑相比, 显然安藤忠雄的作品突现了空间本质, 更加回归到建筑的人本主义精神。

2) 当今建筑创作领域中, 流行这样的趋势:建筑设计近乎成为一种个人主观创造, 在形式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建筑和城市设计中对人的生活理解的表面化、片面化和对人生体验的漠然, 使建筑的生命再一次地失落。安藤忠雄找到了建筑创作中应追寻的生活的本原。抓住建筑环境最动人的本质——场所精神, 并从中获得启示, 促成建筑设计对人文主义的回归。比之很多当代建筑片面地追求新奇的建筑形式和夸张的建筑表现, 更能满足人的情感与精神的需要。

4 结语

正是由于安藤忠雄独特的建筑、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表达, 追求建筑环境的本质内涵的执着, 使其倍受世界瞩目和认可。

摘要:通过分析安藤忠雄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的建筑与环境的逻辑关系, 探求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安藤忠雄,建筑,环境,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张彤.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农用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篇5

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 发达的农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历史的实践证明, 正是有了发达的农业, 世界人口才有了快速的增长, 人类的文明才达到了如此空前未有的程度。然而, 也正是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现代高度文明才对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对农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不考虑农业发展的环境代价的传统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世界范围的“环境危机”已经开始全面困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 农业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已不能承担农业发展对它的掠夺性使用。在这一背景下,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农业发展战略, 如何加强环境生态建设, 实现我国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当代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有机植物生产。施肥就是获得植物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化肥使用看, 以黑龙江省垦区为例, 2002年拥有耕地2045117公顷, 每公顷土地大约使用300公斤。经试验证明, 在大量使用化肥的情况下, 玉米的单产可加倍增长, 一般人认为只利用施肥这项技术, 作物的单产可增长l00kg/亩。99年垦区的化肥使用量379807吨, 到2002年化肥使用量为521503吨, 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 根据农业增产的需要, 具有增产作用的化肥已成为农业丰收的保证之一。

1 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农业是影响陆地面积最广泛的产业, 直到20世纪70年代, 人们还普遍地认为环境问题是工业污染造成的, 农业部门不过是环境污染的受害部门, 然而, 农业部门仅是环境问题受害者的看法, 已经被科学证明是不准确的。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与土地的退化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 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工业化初期阶段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发展目标直接相关。

1.1 森林资源减少且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历年不断的大规模垦伐, 原始自然植被几乎已荡然无存。传统的外延式扩大农业生产的路子使全国各地为了增加农产品产量, 乱砍滥伐, 毁林开荒, 围湖围江造田, 造成了严重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1.2 水土大量流失且水污染严重

由于不合理垦殖, 河流中上流开荒、森林砍伐过多, 植被遭到破坏, 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18266万hm2, 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t。尽管目前已加大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 但仍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 造成良田被冲, 大量泥沙流入河川、水库, 淤积河道和水利工程, 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 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伴随着水土流失而大量进入河道的氯、磷、钾等成为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 造成生态恶性循环。这不仅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构成农业继续发展中的重大障碍, 还造成这些河流中下游地区河床抬高, 水患加剧, 造成中下游地区的河流水质严重污染。

1.3 农用化学物质导致污染

近年来, 中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增产乏力的局面, 缺水和过量使用化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 造成土地板结、农产品残毒过多, 破坏生态平衡, 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大, 使农区成为分布面广的一个重要面源污染源, 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 目前, 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0.1亿hm2, 且有不断扩大和加重的趋势, 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kg, 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 还致使水体、耕地和农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农畜产品有毒物质不断积蓄,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危害人们的健康。据检测, 城市郊区蔬菜中亚硝酸盐超标率达30%左右。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蔬菜, 在人体内易形成致癌物质。不仅如此, 农用化学物质还带来了严重的流域性问题, 如我国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 化肥贡献份额达60%以上, 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现象也已在我国普遍存在。

2 化肥的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化肥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而全面, 化学肥料引人的非主要营养成份 (如:硫酸铵的硫酸根, 氯化铵的氯根等) 对土壤、植物有一定不良影响。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缺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硝酸盐在作物中积累;污染地下水等危害。垦区化肥使用中, 氮肥占有比重最大, 造成环境污染最严重。因此垦区化肥污染主要是氮肥污染。

2.2 化肥对大气的污染

化肥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氮肥分解成氨气与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N02所造成的。肥料氮在反硝化作用下, 形成氮和氧化亚氮, 释放到空气中去, 氧化亚氮不易溶于水, 可达平流层的臭氧层与臭氧作用, 生成一氧化氮, 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成为氧化亚氮放出。臭氧层集于离地面20公里以上的高空, 对维持平流层能量平衡, 掩护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强烈辐射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臭氧层减少, 紫外线加强的结果, 不仅导致蔬菜、果树、大田、绿色植物的受害, 而且使人畜的皮肤癌增加, 致畸、致变, 破坏平流层能量平衡, 气候异常, 造成大面积的自然灾害。

2.3 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随着进人环境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 造成水环境污染, 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 使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水体, 是造成人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胰大量藻类繁殖, 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及死亡后的分解作用, 要消耗大量的氧会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 从而形成厌氧条件, 造成水质恶化, 化肥施用造成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污染地下水, 化肥除地表流失外, 还会随水淋失, 化肥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随土壤内水流动, 或透过土层经淋洗损失进入地下水。大量使用磷肥, 也会引起地下水中镉离子等的升高。使用钾肥, 则使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得复杂化。

2.4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由于土壤种植各种作物, 蔬菜和牧草, 土壤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动植物的健康。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吸收的氮素, 大部分为硝态氮, 一部分为铵态氮, 除水稻外, 大多数植物以硝态氮为主要形式, 含高浓度硝酸盐的植物被动物食用后, 由于硝酸盐产生的亚硝酸盐对动物发生毒害。植物体内硝酸还原的速度与氮的供给相配合量, 硝酸盐一般并不过多积累, 而在供给氮素多时, 就会发生硝酸盐积累, 为此进行过有关施肥量, 肥料种类及施肥时期的试验。牧草和菠菜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植物体内N03-N浓度相应增高。由于土壤的硝化作用, 使土壤富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种植的各植物中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 造成土壤污染。另外, 制造化学肥料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 有的会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害成份, 它们随着施肥进入农田土壤造成污染。如磷肥的施用, 不可避免地带给土壤许多有害物质有:镉、锶、氟等。施用磷肥过多会使土壤含镉量比一般土壤高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污染。如氨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酚, 特别是利用炼焦厂废气生产的氨水, 含酚量超过千分之一, 施用于农田后, 造成土壤污染。生产出具有异味的农产品。

2.5 化肥对生物的危害

在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 会使谷物、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硝酸盐偏高, 蔬菜、牧草中的硝酸盐, 在贮藏, 煮及腐烂过程中, 以及在动物胃中, 在一些寄生菌还原的作用下, 都可以形成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食用后会引起人畜中毒, 例如近年常发生农畜因食用大量的甜菜叶及块根引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硝酸钾还原生成亚硝酸盐和氧化氮, 对神经血管有毒害作用, 家畜用后15—20m in即可发病, 发病率高, 常因来不及抢救而大批死亡。

摘要:现代农业中, 最常用的化肥是无机肥料, 这些肥料是由工厂生产出来。就是化肥。化肥一般包含一种或多种植物所需要的营养, 比一般自然肥料的营养要高。故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作用。本文阐述了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与环境污染, 以及化肥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化肥污染的措施。

农用车与环境的关系 篇6

1 构思与布局创新立意

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 即对园林小品设计创作完全适用。一是构思不能俗套, 要有新的意境, 一味地模仿就会大大地减弱建筑小品对人们的感染力。二是组景要有立意, 有了立意之后, 才不会以空洞形式去堆砌构图。更重要的是, 园林建筑小品不管是在位置的摆设上还是园林背景的选择上, 都要与同一园林中周围的环境一致。而设计的时候, 一些环境因素比如园林中的人口流动走向以及园林空间的开阔封闭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如果与园林中的环境不协调, 就完全不能发挥其艺术的感染力。例如, 一个颜色鲜艳而华丽的垃圾桶与清秀而自然的山石疏林的环境是根本不统一的。

2 多样与统一因地制宜

园林构图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 把多样与统一作为最本质的原则, 即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不仅要创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还要与周围的整体环境相统一。不同的环境中, 小品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要想实现多样统一, 小品设计的布局和构思就必须因地制宜和因情制宜。同时, 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也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雕塑、孤赏石”等作为主题景观在小品设计中一定要引人注目, 而“垃圾桶、栏杆”等非主题景观就必须要统一于园林中的环境。总而言之, 园林建筑小品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共同存在于园林环境之中。”

3 色彩与质感相辅相成

小品设计中色彩与质感的处理与园林中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色彩能使人在情感上联想、象征, 而质感却可以加强某些情调上的气氛。总之, 色彩和质感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双重属性,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换言之, 要想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就必须善于发现各种材料在色彩和质感上的特点。例如:作为园林建筑小品之一的果皮箱, 如果采用的颜色质地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一致, 那么它就会显现出别有一番风味。

4 比例与尺度“恰到好处”

决定园林小品尺度的“功能、审美、环境特点”等依据, 是相互关系作用的, 正确的尺度应该和功能、审美等方面的要求一致, 另外还必须和园林中环境相协调。同时, 周围环境配合上的需要决定园林中取什么比例最好。园林小品的设计, 不要去模仿抄袭其他小品的比例和式样, 设计的时候最好达到与本身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更重要的是, 还要创造出新的意境, 即使能创造出与园林中的周围环境相适合的比例和内涵, 也会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成都春熙路上的雕塑, 比例适宜, 置于街旁生动而极具趣味。

5 功能与技术两全齐美

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的园林小品都是有实用意义。比如, 园林的街道绿地旁, 为保护园林绿地, 设置了许多栏杆, 但是常常都是因为人游玩累了坐在上面休息而破坏了这些栏杆的设置。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解决园林小品的多个功能意义, 园林中栏杆的设置可以与坐凳相结合, 这样一方面既满足了园林小品在功能上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又起到了装饰的效果, 极具亲和力, 综合起来就能使园林设计美观大方, 经济实用。

6 结语

综合以上5方面所述, 园林环境中的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多方面, 全方位的。园林小品的设计是艺术、技术、功能相互统一结合的产物, 并且它们的融合还必须符合经济、美观、适用的原则。具体的讲:设计构思要以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根据, 布局应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从而达到与园林周边的环境协调统一。另外, 设计要精致合宜、巧妙得体, 创新得把建筑小品的独特性巧妙地融合入园林的造型之中,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小品样式进行实际取舍, 从而使得小巧、简练的小品的景象丰满充实起来, 丰富园林空间, 丰富游客的精神内涵。只有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独具匠心、恰如其分的独特设计, 才能使园林景观小品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与美感。

园林小品历史悠久, 体量虽小却极具趣味, 而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 要想做好环境中的小品设计, 必须很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 从而指导设计。

摘要: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既能美化园林环境, 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又能为游人提供方便;即使非常小的园林建筑小品都会影响到一整个园林环境。本文尝试着从5个方面来分析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希望借此能为园林设计提供蓝本和依据。

农用车与环境的关系 篇7

1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探讨

1.1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定性定量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 目的就是为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探讨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环境监测具有以下的两点主要特征: (1) 是为社会服务的, 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可以反映出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其他各类生态环境的状态, 可以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规划、环境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 是由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组成的。

1.2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由环保行业具有一定资质的专家进行, 主要针对建设项目本身展开的分析预测和评估。环评专家在经过系统分析和测算之后, 会对如何有效预防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降低环境污染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针对现状的环境影响评价, 针对未来的环境预测与评价以及跟踪式的动态的环境评价。

2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机制中, 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都是必不可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互为支撑紧密相连。

2.1 环境监测可以为环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某一个建设项目展开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该建设项目的环境要素, 重点考察环境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 进而以发展地眼光预测项目建成之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和项目拟建设地的环境可承载力的大小等等。以上的这些要点问题都可以通过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得到很好地解决。

2.2 环境监测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

在项目建设之前, 需要预测并评估项目环境影响, 这需要依赖于全面真实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在项目建设成功并运行了一段周期之后, 要进一步考量项目建设对于环境影响的具体结果, 考量与最初预测结果之间的差异, 此时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也是在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此后, 随着项目建设运行, 还需要对于项目环境展开跟踪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即通常所说的回顾性评价, 这个过程同样离不开环境监测数据的技术支持。由此可见, 不论是建设前, 建设后, 还是建设后项目运行的过程中, 环境监测都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技术支持, 可见, 环境监测工作是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之中的。

2.3 环境监测监督环境评价工作

在项目建设之前, 需要展开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直到项目建设成功之后, 也需要进一步开展环境监测, 用真实有力的数据来反应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可以反应出在项目建成之后, 周边大气环境、噪声环境、水环境是恶化了还是有所好转了, 进一步验证项目建设初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际结果。可见, 环境监测可以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监督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

3 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环境监测相关制度, 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如果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不规范, 就容易导致环境监测点位不全、监测频率不高等问题, 这些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导致所测环境不能真实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质量。为了减少这些干扰因素, 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度体系是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 科学规范的制度下, 才可能有效杜绝干扰因素,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度, 真正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监督、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3.2 发展新型的环境监测技术

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年限相对较短, 这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技术经验均有所不足, 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领域成果匮乏, 实际价值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由于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时, 经常会找不到最恰当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从而导致环境监测技术没有在对环境影响评价发挥实际的作用。

3.3 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应急体制

在环境污染应急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的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 在出现一些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时, 不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 无法及时地控制环境污染态势。为了让环境监测手段可以应对应急环境污染事件, 应该对环境监测体系进行完善, 特别是对新型监测技术和半定量、定量以及高通量的生物监测技术进行完善。培训相关监测人员应急监测的能力, 完善应急监测设备, 为监测部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山茂.浅谈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江西化工, 2013 (12) .

上一篇:学习提纲下一篇:采穗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