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2024-10-02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精选10篇)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篇1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食所不能比的。

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篇2

关键词:建筑装饰,社会文化环境,关系

1 概述

随着时代进步, 人们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 建筑装饰设计油然而生。建筑本身, 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 在建筑装饰设计中注入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内涵, 已成为增强建筑文化品位的必要手段。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 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正确理解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装饰设计的实质与精髓, 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社会文化环境需求, 为我国当代建筑装饰设计注入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对我国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究。

2 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关系的探析

现代建筑中所用的装饰, 大多是从美观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的, 但纵观传统建筑装饰的演变历程, 其来源和发展动力并非如此单一, 而是基于古人经济生活与丰富的精神追求是综合原因的结果。在建筑装饰方面, 人们对美的追求总是依托在其它功能或观念的铸要之中。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 美总是处于相对从属的位置。在实用的功能之外, 几乎所有美的形式都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巫术观念的外化, 可以是祈愿心理的体现, 也可以是社会地位的表征……但正是这种多层社会文化环境的内涵中, 形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美学特点及造型原则。比如强调对称的原则, 讲究“天饰”的思维模式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不同区域的特色的影响下,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造型与形式、题材与内容有着无穷尽的表现手段和效果。但是, 在这纷繁的风格表象之下, 却有一个统一的创作的核心, 也就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观念。中国传统建筑在装饰上广泛运用象征的手法, 使建筑艺术发挥出伦理的和政治的实际效用。因此建筑装饰成为一定观念的反映和体现, 观念支配建筑装饰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看法被凝固在建筑装饰之中, 建筑装饰中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环境积淀, 成为社会文化环境的载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 礼制的等级及习俗上的观念等, 都是通过象征性手法来表达的, 以致形成严格的规制。

3 我国现代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关系的探析

建筑装饰重在创新, 全盘仿古让人感到乏味, 因为只见仿造而无创造。建筑装饰为建筑注入了艺术, 然而杰出的艺术是不可重复的, 是独一无二的, 模仿他人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 从而也就丧失了设计艺术本身, 对待传统社会文化环境更应如此。然而, 许多人不是把传统社会文化环境看作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与之共同汇进大海, 而是把它当作一潭死水甘愿投身深渊。我们不能总是安于和甘于重蹈前人的蹊径, 总要勇敢迈出踏向未知领域的探险脚步。对传统社会文化环境的挖掘, 使我们能与祖先进行精神的交流, 也能洞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中精彩、深奥的社会文化环境内涵, 从而给当代艺术设计创造以启迪。

在中国建筑装饰传统中, 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不可笼统地“继承传统”, 传统不可能全盘照旧也不会全部中断和丧失, 它经历的应是一个扬弃过程。随着新颖辈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 不断更新的观念和情趣, 飞速发展的世界交流和融通, 如果不能大胆否定与当今时代不合拍的传统社会文化环境, 那么我国当代建筑装饰设计将会远离时代精神, 重蹈闭关自守的覆辙, 更谈不上创新和特色。中国建筑装饰精巧细致, 亲和性和舒适性很强, 象形寓意, 意境深远, 因地制宜, 雅趣与实用结合等, 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但时过境迁, 表层的生搬硬套、堆砌模仿会令人感到不伦不类。

好的建筑装饰设计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只有搞清本质规律, 生存土壤, 找准它与现代设计相通之处, 灵活运用, 才可能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产生积极的社会应用价值。如古人为安居乐业刻意追求“秩秩斯千、幽幽南山”的安居意境, 现代人忙忙碌碌于紧张生活之中, 显然不再有饮茶赏月、吟诗作赋的心态, 但也可以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着意营造一种简约放松的氛围。再如古人室内多几案、箱笼、床帐、烛台等, 虽然形式美观, 然而许多对现代人已没有太大实用性, 应下工夫研究其可用之处, 以免成为不具实用价值的纯装饰物。

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作为一个体系虽不适合今天绝大多数的设计需要, 然而分解开来, 其中的一些部件、元素能够并且早已融入许多新设计中。当然,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中除了能作视觉符号用的形象成分外, 凝聚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传统的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因子, 也可能被吸收进新建筑装饰中来。

综观历史, 每个时代精神都与该时代的社会生产, 社会制度、信仰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这种精神无一例外地通过人类的创造与想象展现。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过去了, 中国建筑还要发展, 总结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 发展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创新, 即为适应新的潮流、满足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利用新的条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建筑装饰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丰富繁多, 它们极大增加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成为中华传统建筑中最有特色和最稳固的特征之一, 有着十分浓厚的民族性。对建筑装饰的认识和研究, 对于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及其与中华社会文化环境的密切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我们依托传统, 发扬民族特征促进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在深入挖掘优秀建筑遗产精华的同时, 更要大胆地学习一切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 以立新为轴心, 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装饰创作的精粹, 让艺术素养溶入自己的血液, 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涵养, 渗透在每件作品中。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 2006 (5) .

[2]周鸣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表达[J].南方建筑, 2006 (2) .

[3]孙有霞.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特征[J].黄河之声, 2007 (14) .

[4]汤玉峰.浅议建筑装饰设计中的文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7) .

[5]陈秀峰.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和文化[J].科学时代, 2008 (02)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篇3

摘 要 影响体育教学实施与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在这众多影响因素中,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本文通过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及体育教学怎样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揭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进行的目的。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体育教学 关系

一、前言

体育教学活动与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也必然会通过自身独特的作用影响体育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而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也需要不断的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于是,体育教学又可以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学的科学有序的进行。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入手来揭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欲望,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如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构成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以及由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等构成的行为文化环境和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队伍构成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欲望。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校园中关于美国NBA比赛所形成的舆论氛围,会无形中影响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态度,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下,会自觉养成一种锻炼习惯,并向终身体育过渡。

(二)使学生形成正确体育文化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从人文的视角来看待身体的活动,才能分析体育的真正的意义所在,形成对体育人文价值的一系列认识观念[1]。由于学生的体育思想观念与学校的体育文化在一开始时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从而带来“个人与周围环境在体育文化观念上的冲击[2]”,于是学生为了尽快融入周围的体育环境中,他们开始将别人的体育态度、行为和能力与自己作比较,通过外界环境对自己体育行为方式的认可与否,来矫正自身的体育文化观念。于是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就会以它特有的渗透方式来影响甚至很大程度上的决定学生的体育文化观的形成。从而也无形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这种质量的提高不同于某一项运动技能的习得,它是学生对体育文化观念的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文体育价值观。

(三)指导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文化属于意识范畴,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这种稳定性时间的延伸与范围的扩大,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其产生心理认同感。这也就为校园体育文化对人们的体育教学行为起指导作用提供了可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3]”,而无论是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还是校园体育人文环境,或是校园体育制度环境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体育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这种指导作用,那么,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就会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就会不断优化,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途径,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一)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修养和综合能力

学校体育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以及丰富的体育经验,才能让学生信服。同时,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体育教师光有以上的素质还不够,他们还必须具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动作操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此外,“体育教师作为一位传播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倍受学生的关注,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二)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同步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学校政策等种种原因,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总是跟不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于是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成为一种必然。

(三)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体制等。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对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起着全局意义上的规划与引导作用。因而,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的优化有着其现实的必要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的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它是学校制度环境的一部分,要从属于学校大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它又是與学校其他工作相互交叉、融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时要做到从宏观的视角去把握,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达到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发展的目的。

四、小结

体育教学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文化因素、体育因素在校园这个空间环境中的综合结果。所以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对体育教学产生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二是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5.

[2] 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82.

人与环境的关系综述 篇4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人类生活在环境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好坏。自然环境和社会坏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复杂。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后,山于人类大规模盲目干预自然界的活动,使环境受到了空前的破坏,己经严重的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与环境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协调:防止景观破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开展国土整治,改善人们生活,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世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人类应该从更长远的发展高度来看待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问题,如果我们在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同时,过度开发,掠夺性开发,让自然环境不能承载我们的经济发展,结果环境就要惩罚我们,我们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这就是欲速则不达。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毁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很烂的摊子,我们的子孙后代他们可能就没有很好的阳光,没有很好的水,没有健康的安全的食品,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能更加的恶劣。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我们一部分人考虑的问题,它是我们整个社会要考虑的问题。因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与认识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个良好的环境直接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山东农业大学坐落于泰山脚下,又是百年老校,校园环境十分优美。可以说学校里最不缺的就是树了。

学校里随处可见高大的梧桐树,在给学校带来静谧,安宁的环境的同时,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也带来了一定的效率。每天总能看到许多学生在小树林或者广场上背书,老人在锻炼身体,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戏玩耍,就像一个小型的森林公园。每次从大街上进入校园,整个人的心境都变得不一样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感觉真的能达到那种心外无物的境界。

然而,于此相反的是,糟糕的环境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影响就不那么美好了。

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被环境污染所困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出行。

就像左边这张图里看到的那样,黄沙漫天,人们出行不得不做好万全的防护措施,以防吸入太多的粉尘而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危害。

生活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也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路上的每个人都是严肃,痛苦又无奈的表情,身为小百姓,最无辜的,受害最大的,始终是他们。他们也不想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但那些无良的开发商,企业,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全然不顾他们的行为所能带来的危害,一心想着发展。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我们过去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然而,现在看这种观点非常片面,甚至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稳定增长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来支撑。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我们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我们要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一切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来办事。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以人文精神做前提,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和谐则有利于发展,不和谐则会造成停滞和倒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除了法律法规的硬性制约外,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自律意识和公德观念,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认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心态,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出一份力。

心态与环境的关系作文 篇5

心态和环境是肯定有联系的。心态好了,你到任意的一个地方,甚至你去茅 厕屋,让你一直呆在苍蝇堆里,你也会觉得你身边的环境还是很好。

但是有一些人看过前面的内容就开始提出了疑问:“你开始说的.那么多,也 不全对。你看我在我们家待好多好多时间了,一到别的朋友家里,就猛然觉得别 人家多干净,多舒服!而我又觉得自己家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这你该怎么说呢 ?”

其实,告诉你一个小小的窍门,你就会觉得自己家也很好。只要你留心观察 一下自己家的一些干净的、舒服的地方,就会觉得自己家和哪些地方一样……哈 哈,你试一下就知道了,感觉,是让你十分想不到的地方。

先和你们讲个故事再说其他的吧。有一个十分十分贫穷的家庭。这家的“掌 门人”是一个刚刚在董事长的手下办事的人。这一个月这家的收获比原来好了一 点,于是这家的户主上街买了辆把新椅子回来。这家吃饭的时候,儿子坐了新椅 子,突然大叫起来:“爸,这椅子太……非常不舒服!没有咱家原来的好!”

对,因为他原来的时候在贫穷环境下习惯了,所以,做这样的就不舒服了… …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对,你的心态好,你到哪儿都是好的;你的心态差,把你送到皇宫里去,你也不会高兴。

论环境与成才的辩证关系 篇6

序号:姓名:性别:系别:专业:小学教育文本班

摘要:论述了环境与人才环境和成才全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自然环境既是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又是主体活动的对象,应该认识自然环境、掌握自然环境规律,不断改造和优化个人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促进人才的更好成长。关键词:环境;人才成长;关系;作用

一、环境的概述

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围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的总和。

1.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性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按包含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分为不同种类

2.自然环境的定义和特性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按照人才成长关系的密切程度‘自然环境可以分为三大层次(图1)

表1自然 环境要素种类表

我国有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呈现出复杂的地理环境,其主要特点:一是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二是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三是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四是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环境与人才的辩证关系.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人才个体成长

(1)影响个体生理发育

个体的生理,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等。人体的生理,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基础,也是人们成才的基础物质。

① 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个体只有在起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

质生活条件满足后,才谈得上发展,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越优越,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社会物质财富就越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好,成才主体的物质需要就容易得到满

足。自然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两方面来影响成才主体的生存,表现出人才个体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② 自然环境对人才个体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自然环境主要通过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篇7

七仙湖旅游景区和巴尔虎民俗园, 均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行政区域内的草原地区, 不仅有广阔的草原而且生活在该区域范围内的居民以传统的牧民为主, 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均具有进行旅游开发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资源。下面对两个调查景点的地理区位以及经营项目进行简单介绍。

(一) 七仙湖旅游景点

七仙湖旅游村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南部, 203省道 (新左旗——阿尔山市) 和202省道 (海拉尔——阿尔山市) 交界处, 距新左旗100公里, 离海拉尔192公里, 距离阿尔山市100公里。因周边七处各异的湖 (七仙湖) 而得名, 在该旅游景区既可以观赏到草原自然风光, 又可以了解游牧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 也可以品尝蒙古族传统的特色食品, 是集餐饮、娱乐 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为重点, 以传统的牧民蒙古包为主风格, 提供特色饮食, 民族娱乐等相关的项目服务。

(二) 巴尔虎民俗园

巴尔虎民俗园位于新巴尔虎左旗, 在旗政府所在地阿木古郎镇和国家边境疗养度假城市阿尔山市的中间, 距阿尔山市100公里处。巴尔虎民俗园以巴尔虎蒙古文化为主打品牌, 以草原民俗文化为主, 以自然风光和边境观光旅游为辅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村。在该旅游景点中能了解到巴尔虎蒙古文化的发展历史, 旅客能够品尝到纯正的巴尔虎传统食品和野味饮食, 欣赏马头琴演奏、蒙古长调表演和马术表演, 体验骑马、骑骆驼、做勒勒车、穿民族服饰、射箭、游泳以及钓鱼, 并能参与篝火晚会和巴尔虎民俗婚礼。

巴尔虎民俗园是呼伦贝尔市境内唯一具有浓厚巴尔虎文化的草原旅游度假园。不同文化内涵的18座接待“屋热” (包) 有:巴尔虎屋热、成吉思汗屋热、呼和蒙古勒屋热、陈巴尔虎屋热、布日亚特屋热、新巴尔虎八旗屋热、哈撒尔屋热、毕力古台屋热、奈曼西热噶屋热、呼和础萨满屋热、黄教经典——甘珠尔屋热。每个接待“屋热”都蕴含着浓厚的巴尔虎文化, 这些独具特色的蒙古文化是该旅游度假村的主要品牌。

综上可知, 七仙湖景区和巴尔虎民俗园是同一区域内的两个旅游景点。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极其相似, 从路线上看, 七仙湖景区途经巴尔虎民俗园。由于经营理念和开发项目的差异, 使得两个旅游景点的经营状况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状态。

二、两个旅游点的历时的发展变化比较

笔者前后两次同时对七仙湖旅游景点和巴尔虎民俗园进行了考察, 第一次是2004年夏季, 第二次是2008年的夏季。两次考察对比发现, 两个旅游景点的经营状况出现了较大改变。第一次去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七仙湖景点的游客特别多而巴尔虎民俗园则相对冷清, 而2008年时可以体会到巴尔虎民俗园的经营状况较好, 其民俗文化展演比自然景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巴尔虎民俗园与七仙湖旅游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经营状况。将两个旅游景点分为初建阶段和现阶段进行历时的比较分析。

(一) 初建阶段的状况比较 (2002年—2005年)

在两个景点初建阶段, 一面借助草原的自然风光, 一面从饮食和住宿上加大投资力度, 对传统的蒙古族饮食和住宿风俗文化都有所开发, 以自然风光和区域风情来吸引游客。该阶段两个景点只是从表面上对蒙古族民俗文化进行了开发利用, 而对民俗文化挖掘、展示的程度不够系统和真实, 自然风光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

在该阶段, 七仙湖借助独特的天然湖泊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相比较而言巴尔虎民俗园没有湖泊这一资源优势, 前来游玩的游客较少, 经营状况较差。每到旅游旺季, 七仙湖的游客数量剧增, 常常出现超饱和现状, 而巴尔虎民俗园的游客状况则远不如七仙湖景区, 时常出现游客在七仙湖景区游玩而到巴尔虎民俗园食宿的状况, 即:七仙湖游客的数量时常超出其客容量, 游客们才会被挤到巴尔虎民俗园食宿。由此可知, 初建阶段, 巴尔虎民俗园的经营状况远不如七仙湖景点的经营状况。

笔者将该阶段描述为以自然景观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该阶段两个景点的旅游经营者还没有真正的让游客从内心去体验到蒙古民俗文化的实质内涵。而只是通过民俗文化来引导游客进行各种消费, 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游客参与蒙古族传统娱乐、竞技活动多出于陌生、好奇, 而没有体验民族民俗特色文化的心理和状态。渐渐的民俗文化的粗浅展示使得游客失去了参与体验的兴趣, 因而选择不做作的自然风光。

(二) 现阶段的状况比较 (2005年至今)

在笔者2008年去参观的时候, 同时观看了两个景区的整体经营情况, 可以看得出两个景区的情况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七仙湖景点的经营现状与巴尔虎民俗园相比大不如前。

2005年以来, 巴尔虎民俗园开始逐步的注重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 将静态的、场面式的文化粗浅展示向对民俗文化深层次的挖掘转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将蒙古族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开发对象, 包括奶食品的传统工艺制作程序展示、蒙古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以及当地历史沿革的图文、生产生活用具的展示等项目, 将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展演的方式嵌入到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中,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巴尔虎民俗园对蒙古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及历史进行了深层的挖掘。并逐步列入整体的旅游观光对象范围内, 使得巴尔虎民俗园具备了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景观, 提升了整体的欣赏价值。在笔者参与巴尔虎民俗园的旅游服务项目的时候, 亲身体验了巴尔虎民俗园为游客安排的“草原琴声”的活动, 夜幕降临, 游客在星空下体会草原琴声, 每位游客都参与其中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 使得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对于游客来说参与者比参观者更具有吸引力。

七仙湖旅游景点从初建至今在经营上除了扩建了景点服务区规模, 增大了客容量外, 仍借助独特的湖泊风光开展传统的娱乐项目, 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没有太大改变, 其经营状况与巴尔虎民俗园相比大不如前。

所以, 从发展的现状看, 巴尔虎民俗园的发展境况要优于七仙湖景点,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将草原文化与环境很好地融合起来, 使游客享受了文化与自然的双欣赏效果。由此, 对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挖掘和展演成为巴尔虎民俗园吸引游客的最大亮点。

三、旅游与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分析

现代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之间的区别在于自然资源成分与文化资源成分的比例关系出现了变化。游客对自然和文化的欣赏侧重点也出现了转移。人们除了对自然景观有一定要求外, 对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求也逐步提高。游客需求由原来的单一向双向甚至是多向转变。

巴尔虎民俗园之所以能够扭转原来的弱势局面, 不断扩大和完善旅游经营的范围和规模, 其根本原因就是该旅游景点开发走的是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真正结合的道路, 使其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逐步成为众多相似景点中的典型景点。

巴尔虎民俗园旅游纪念品是在游客参与观察的过程中制作出来的, 尤其一些奶食品包括奶皮、奶豆腐、马奶酒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食品, 游客可以观看到整个制作过程, 使游客不仅品尝原汁原味的民族食品, 更深刻的体会其中的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 借助草原这一自然背景, 开展各种传统的蒙古族娱乐项目, 包括骑马、射箭、摔跤等。这些文化项目的开发是依托草原这一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这些文化项目也只有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才能让人觉得融洽而又新鲜。

通过参与调查了解到, 最吸引游客的是各种文化项目演示, 如巴尔虎婚礼、巴尔虎历史由来等文化内容的展示。这些项目既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 同时也使游客了解进而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内涵, 对民族文化起到了宣扬的作用。在与游客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 让游客印象最为深刻的活动项目是巴尔虎民俗园提供的夜晚演奏的马头琴曲, 游客们坐或躺在户外的草原上静听马头琴艺人的演奏项目。类似这种的项目安排对游客的吸引最为强烈。

相比较而言七仙湖旅游景区较简单而又粗浅的文化演示内容则显逊色, 除了占据自然的优势外, 提供的活动项目与其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旅游景区相比缺乏独特性, 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方面不如巴尔虎民俗园。

无论怎样的文化演示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自然环境中才能够合宜的进行。现代旅游都追求特色、打造特色、宣传特色, 旅游景点的自然特色被打造的可能性比较小, 为了迎合游客的新需求, 旅游经营者们都在努力打造景区的文化特色, 制作各种文化宣传。但无论什么样的文化特色都应该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基础, 如果脱离了民俗文化这一文化根源基础, 建立起来的奇异文化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也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游客失去吸引力。

旅游景点发展的最好趋向是成为文化和自然的综合载体。因此, 旅游景区预想创造特色并以此来宣传自己, 民俗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开发点, 而且将是最为重要的挖掘点。作为旅游开发者, 借助于自然的特色来演示具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 将两者恰如其分的结合, 才能得到游客的认可, 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四、总结与反思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展示的文化并不是现代化背景下出现的快餐式文化, 最主要的文化内容是传统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内容都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游客, 还能在文化传播、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旅游业开发的文化展演, 必须要以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 如展示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就必须以草原为整体的自然背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旅游业不仅仅是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的平台, 必须尊重民俗文化的原态, 不能仅为吸引游客、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而扭曲文化本来的面目, 制作假的文化现象, 进而使民俗文化失去活力, 影响其传播、发展。

总之, 旅游业在不断的发展中须引入民俗文化的因素, 否则会失去长足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成员整体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游客对旅游内容的要求也会出现转变, 其中文化需求必将成为重点要求内容。

参考文献

[1]扎格尔主编.草原物质文化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7.

[2]邓光奇编著.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3]艾琳, 卢欣石.草原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初探[J].草业科学, 2009 (09) .

[4]李宇虹.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篇8

关键词:环境差异很大;气候;地形;资源;生活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35-01

纵观各地的传统民居,无不深深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气候对居民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温度对建筑的影响最为主要。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地方气温也不同。靠近两极地区气候寒冷;而靠近赤道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高低纬度地区就形成不同的建筑景观。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与位置的选择上。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比较薄,房屋较高,如东南亚地区的高架屋。因为东南亚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常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使当地居民居住在高架屋中。上层住人通风散热,避免潮湿和野兽袭击,下层堆放杂物饲养牲畜。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墙壁较厚,房间较小,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坯房。这样可以起到保温保暖的作用。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以及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黄土高原区气候比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挖洞而居,这样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因纽特人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即使在夏季,太阳也是以低度角斜射下来,并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因此太阳光的热量已所剩无几,而部分又有部分被冰雪所反射。面对恶劣的气候,勤劳勇敢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采用一种原始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以抵御凛冽刺骨的暴风雪,度过漫漫寒冬。

二、降水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降水主要影响到居民地址的选择以及建筑屋顶的不同处理。居民选址一般都在地势高、易排水的地方等。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这样可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例如中欧和北欧地区的许多中世纪居民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减少冰雪对房屋的破坏,设计成尖顶样式。再如我国南方地区由于终年降水较多,所以房顶坡度普遍较大这样利于排水。

三、民居与地形的关系

世界各地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地形就会分布着适应于其地形特征的传统民居。例如地形平坦的地区,建筑底面一般与地面直接接触,建筑依附于地面而建,有筑台、提高勒脚、错层、掉层等形态;地势起伏大的地区,建筑表面不只接与地面接触,通过悬挑和支撑架空于地面之上,有杆栏、吊角楼、悬挑等形态,如我国横断山区的栗族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

四、民居与当地资源的关系

不同地区人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建造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强特点,建起了窑洞;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利用当地的冰块构筑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针叶林广布,当地人们利用木材建造了自己的木屋;我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盛产竹子,因此傣族居民就地取材建起了竹楼。以及我国山东胶东地区的特色民居“海草房”都独具风格。

五、民居与当地生活需要的关系

以前居住在草原的少内蒙古地区以数民族多过着游牧生活,传统上蒙古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四次,有“春洼、夏岗、秋平、东阳”之说,所以建筑上既需要注意防寒隔热,又要考虑轻便、易装,易拆等需要,就形成了蒙古包一样的帐篷式住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所以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这些圆锥形活动房子的墙壁和房顶是厚实的羊毛毡制成的。夏季可减弱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冬季又避风保温。此外,还将房顶做成像窗户那样可以开闭,白天拉开,让太阳光照进室内,增高室内的温度,同时排放烟雾和废气,夜晚将包顶盖上,烧奶茶、做饭的热量留在屋内,使屋内十分暖和。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蒙古族古老的建筑艺术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住”的内涵,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建筑是不用文字书写的历史,各类民居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更反映出与环境的关系,相信未来民居与环境能更和谐发展。

现代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9

关键词:绿色设计 环境保护 可回收 价值取向 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文明与高科技的大力发展使人类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亦不可回避地面对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带来的负面影响,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一步一步向我们袭来。为此,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日渐强烈,世界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如何有效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

“绿色设计”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和可持续发展为已任,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绿色设计”代表着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价值取向,它是人类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理性与成熟的标志之一。本文就绿色设计的观念与价值取向,绿色设计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以利于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促使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一、绿色设计的观念与价值取向

“绿色设计”是维护地球绿色环境的设计,亦可称为不破坏地球资源的设计及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设计。倡导与实施绿色设计,就是在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建立系统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方针,理性而又深刻地探索与揭示人类产业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有效合理地缓解高科技下工业化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开发环保与绿色产品。

这些,对于人类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它意味着必须摈弃盲目的所谓社会富裕至高无上的目标,制止资源浪费和片面宣传需求与消费刺激的风尚,使之形成一种对人类社会和生态资源负责任的、健康的、有效的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为此,它要求设计师们从设计伦理学出发,周详地考察研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考虑新产品在生产全过程以及使用全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此外,还要考虑产品废弃的后果和处理等方面的可行性。例如,在工业设计领域,设计的物品应尽量符合4R的绿色设计资源回收系统的原则——即减量(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4R原则的实施和推广,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它也是设计向“自然与本真”回归的必然。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在100年前就提出了与自然亲和的“田园城市”理论,1930年L·柯布西埃则提出了“绿色城市”,20世纪下半叶西方出现的“生态城市”等等都是基于对绿色和自然的向往,其观念与意识不仅在城市规划领域影响重大,同时它对整个设计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5年在台北召开的国际工业设计社团年会,都明确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即:阐释设计的真谛及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生命,为人类共同栖息的地球谋求生态平衡与新的发展。近年来英国政府大力提倡“再设计”观念(REDESIGN),就是使设计师真正领悟和认识到绿色设计是二十一世纪企业参与竞争最强有力和最具亲和力的手段方法。在英国文化委员会主办的再设计展览中,把人类对资源、自然和地球的保护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其设计的理念和要义是:最好的产品设计是节约能源,省时、省力,无污染;最好的材料是可以方便回收,反复再生的材料;最佳的工艺是生产过程中无毒无害,易分类回收再生的工艺。

例如:“无污染能源”的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的研究和利用,新一代的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燃氢汽车等正准备在不远的将来投向市场。目前,在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立法来保护环境对生态的平衡,倡导“绿色产品”与“环保产品”。例如,德国政府立法规定生产电视企业必须回收自己的产品方准予生产,催生了绿色电视机,其零部件回收率在90%以上。1997年6月德国宣布在全国建立废光盘的回收系统,将其经过再生后用于电脑及汽车制造。不仅如此,德国政府实施的“蓝天使”计划,授予那些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均无危害的商品,授予“绿色产品”标志。而对于非绿色产品的商品,在进出口方面则进行严格的限制。以此来促使企业向环保型生产及产品转化。并调动国民对绿色产品的观念认识和消费引导,从而形成日益众多的绿色消费群体。其宗旨是:拒绝使用非绿色商品。不难断言: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与竞争体系中,谁设计、生产绿色产品,谁就拥有新世纪的市场,这也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绿色设计作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环境的保障手段,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合作,尤其是政府在立法上应予以引导和保障,促使企业从产品开发的构想开始系统地注意绿色设计观念的注入,并注意许多设计中的问题,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产品设计中,尽量最大可能避免使用危害环境的材料或不易回收再生产的材料。例如应避免使用发泡塑料这类不易回收,不易再造,不易消灭的白色污染物而选用能有机地融入环境和生态之中的,可以再生或是易于再生的材料。

其二,在新产品设计中尽可能节省材料,充分考虑工艺生产过程与家庭消费使用中的节能问题。注意使用易生物分解的材料并力求使设计的产品可以重复使用。其三,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产品尽量地短、小、轻、薄而又多功能,摈弃不必要的装饰,杜绝过分包装,提倡单纯化,有效地降低耗材,节约资源。绿色设计是设计师能动的有目的性的对人类与生态资源的关爱与保护方式,它摒弃眼前和暂时的功利利益,而放眼于更长远的未来与发展。故此,当设计与开发产品的成本利益与环保发生冲突时应坚持以绿色设计的原则为取舍标准。

作为设计师,尤其重要的是要树立坚定的绿色环保的道德观、职业观、设计观,使绿色设计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约定速成的职业习惯,努力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价值观的认同。设计师在进行绿色设计过程中,主要方法有下列三种:一是模块化设计。它是对一定范围内根据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以此为基础,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而构成不同的产品,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该设计方式既可以较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方便维修,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为增强产品的竞争提供条件。

车辆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10

车辆二班徐天铭20100410224 目前科学界在关于新世纪的科学展望中提到了两个最重要的领域,一是生物,二是能源。做为一名车辆专业学生,我认为,新世纪中,环保低碳的混合动力汽车将会得到大力发展,新的世纪,能源将接近枯竭,如果这时候,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大肆破坏环境无异于“一举两失”,所以,车辆的前途必然是节能且减排。

目前政府很是重视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含节能和减排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节能是指减少能源浪费,减排是指降低废气排放。一般说来,节能是我们当前工作应抓住的重点,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减排工作,要做到两手并抓,有所侧重。首先,我们应把节能放在首位,在各个领域开展节能降耗工作。这两项是目前政府机关能源消耗的大户,抓住重点,认真做好这两项工作,节能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也不能放弃减排工作,在抓好节能的同时,也要把减排的目标落到实处。我国已经批准并加入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废气排放已经是大势所趋。人为地把节能和减排割裂开来,我认为这样不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我们要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处理好节能和减排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在我国作为能耗大户,发展动力是必要的,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而汽车动力是工业生产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一直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全球资源充足、利用技术成熟的汽车替代能源当属气体燃料。但是气体燃料在汽车上的利用,有时也会因为技术的缺陷而引发污染环境的问题。2009年10月,中国广州市人大代表对广州市LPG公交车的环保性提出了质疑,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论证与反论证。在这一事件中有一件引发争议的核心零部件与节能减排有着密切和直接的联系,便是气体燃料向动力能量的转化地——气体发动机。

当前使用单气体燃料作为能力源的发动机,主要有LNG(液化天然气)发动机、CNG(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和LPG(液化石油气)发动机三种。气体发动机与同排量的柴油机相比,动力性相当,环保优势明显,更容易达到国IV、国V排放。且当前生产技术趋于成熟,生产工艺设备与柴油机可通用。在油气价差保持的前提下,燃料经济性显著。不过气体发动机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续驶里程短、燃料加注时间长、加气站的建设投资太大等。

既然环保优势明显,为何广州市会出现LPG公交车污染事件的争议呢?其实2009年10月事件发生时很多专家已经给出了解答,称问题在于引发争议的“不对等测试”没有可比性,就好像“快报废的名车肯定比不过新出厂的低档车”,而对比香港LPG巴士的良好运营情况可以发现,原装LPG公交车和改装LPG公交车的排放量差别明显,这或许才是广州LPG公交污染事件的真正原因。而目前我国公交行业应用气体燃料清洁动力已取得显著成效,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海南、甘肃等许多城市公交公司在发展环保节能型气体城市客车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西气东输”管网的建成与投入使用,国外气源供应日渐稳定增大,气体燃料客车也迎来了发展高峰期。近年来国内各大盛事的举办,都离不开气体燃料清洁能源客车的身影,从2008年奥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和上海世博,都已经或者即将出现气体清洁能源燃料大客车的参与。

国内外主流的发动机厂家正是看到这一形势,纷纷推出环保节能技术的客车气体发动机,如玉柴近年研发上市的YC6M、YC6L、YC6G和YC4F等九大系列环保发动机、上柴2009年主推的天然气发动机,国际知名的发动机厂商如康明斯、依维柯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等也在不遗余力地大力研发和推广气体发动机等。可以说,配载气体发动机的大客车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并越来越有成为城市公交客车主流的趋势。

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低压天然气汽车,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之后,气体燃料汽车开发应用的步伐加快。国内大型发动机厂和汽车厂如玉柴、上柴、潍柴、东风和解放等厂家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气体发动机产品在市场上推广应用。1988年我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引进CNG加气站的全套设施、改装汽车部件及高压气瓶,分别建站于南充、大庆等地,开启了CNG汽车发展的新时代。相对于LNG发动机,CNG发动机和LPG发动机的技术成熟程度、经济成本等都更现实,目前CNG发动机已经广泛应用其第三代电控喷射CNG的技术,采用高压喷射,通过节气门传感器,气体流量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水温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氧传感器等经过中央处理单元来控制点火、空燃比等。更先进的LNG缸内直喷技术目前已得到小批试用,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俱佳,但开发难度较大,费用昂贵,成本也高,国内尚未开始研制。

与传统柴油机相比,气体发动机取消了原柴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相关的零部件,增加了蒸发调压器(LPG发动机)、减压器(CNG发动机)等供给气体燃料的相关零部件。传统柴油机是压燃式发动机,而气体发动机由于受燃料特性限制(抗爆振性能),采用的是与汽油机一样的点燃方式。在取消了喷油器后,将原缸盖上的喷油器孔改为了火花塞孔。在取消了油泵后,在原油泵安装位置装上了一个点火传动装置,通过点火正时传感器获得发动机的点火正时信号。增加了以点火模块、点火线圈及火花塞等零件组成的点火系统。

气体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多采用电控,与机械式柴油机相比,各工况点的空燃比、点火提前角、增压压力都实现了更精确更科学的控制。为满足这些控制要求,增加了相应的MAP、MAT、ECT、点火正时以及氧浓度等传感器。由于我国能源战略结构的调整,未来将有更多的气体燃料资源通过进口为国内使用。目前在国内正在实施LNG加气系统的城市有北京、乌鲁木齐、长沙等,约有近百辆LNG单一燃料公交示范车辆正在运营。CNG车则已在四川、重庆、北京、西安、内蒙、等地推广。LPG环保节能型气体城市客车也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海南、甘肃等许多城市的公交系统已经试行。在国外,LPG被用作轻型车辆燃料已有许多年

气体发动机的电控系统和传统柴油机电控系统有所不同,其增压、后处理均有特殊要求,且将先进的电子控制燃料喷射技术应用于气体发动机,以便根据发动机的温度、负荷、转速等关键参数对气体燃料的供给、混合气浓度、点火正时等进行精确控制,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降低排气污染。空燃比控制在电子控制燃料喷射发动机的应用效果非常好,它通过监控发动机排放状态实时调节空燃比,并通过高能、精确点火等自动协调优化方式实现最佳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而从成本来看,气体发动机电控系统成本竟还稍低于柴油机电控系统。因此深入开发电控系统的潜力十分巨大,未来必将有更好的发展。

由于欧IV排放法规,不仅要求限制天然气发动机非甲烷碳氢(NMHC)的排放,而且还要求控制总碳氢排放(THC)。但先进的氧化型后处理技术如何成功地运用于气体发动机也是关键的技术之一,具有很大研究价值。广州市LPG公交车污染一事有关专家也指出与其尾气后处理系统有关。当前国内气体燃料客车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零部件产业尚不完善,用户对气体发动机电控技术也还感觉到神秘,并对国产电控气体发动机持怀疑的态度。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城市,主要还是采用进口的气体发动机。近年来,国产气体发动机不仅在配套的功率范围上实现了拓宽,而且在配套领域也有突破,运行过程中的故障报修率也大大降低。以上柴、玉柴、潍柴等为代表的国内发动机厂不断研制出新技术和新机型,代表了中国内燃机行业的技术实力,也代表了中国未来动力的发展方向。

此外,气体燃料大客车的发展对于降低排气污染、节约石油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较为丰富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资源也为气体燃料大客车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且气体燃料的使用成本相对于日渐上扬的油价明显具有竞争力,应该为更多客车用户所接受。气体发动机是21世纪的一种新型、绿色动力,未来城市必将由于它的出现而面貌焕然。高效率、低污染的气体发动机的开发与生产,将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客车行业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上介绍的是汽车发动机在节能方面的先进成果,气体发动机,目前还有混合发动机,油电混合发动机等等形式,都是在努力地进行着节能创新,用我们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着环保。

作为湖南大学车辆工程的一名学生,在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该多多了解本专业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联系,在自己专业方面为低碳环保的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资料:《汽车发动机与环境保护》杨妙梁 著

《商务汽车新闻》2007年15期

上一篇:法律援助林权流转案下一篇:朱庄小学少先队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