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2024-09-30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共8篇)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篇1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广告文化学》结课论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告10XX

XXX 学号:10111820XX 电话:1876696XXXX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前言

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即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

流行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区分在于“流行”上。所谓流行是指与时髦、时尚紧密相扣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们内部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有相当数量的人,对这种行为模式(包括特定的语言、观点、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和追求,最后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

在现代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广告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最贴切的比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广告离不开流行文化,广告与流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流行文化,不可否认,是现代广告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是广告创作的源泉之一。当今每一个广告几乎都有流行元素的身影。同时广告也影响着流行文化,引领流行文化的走向;

广告与流行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多重协奏是现代消费生活的一大表征。一方面,广告可以造成品牌时尚和消费品的流行;另一方面,流行反过来又导致人们对时尚商品的消费。凡是流行的商品,几乎都离不开广告的宣传,而塑造流行和时尚,又有助于广告传播获得最佳效果。流行使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虽然快速发展的现代传媒和商品生产加速了广告造成的消费流行的兴衰,使流行表现为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一定的时间内消失,但消费者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会使流行一个接一个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种流行的丧失,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另一种流行的滥觞。

流行和广告,谁成就了谁,谁影响了谁,其中关系错综复杂,正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样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总之,广告文化与流行文化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而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具体有哪些微妙的关系,该关系发展的发展历程,以及流行文化在广告中的展现等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流行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广告为达到商业目的,必须贴近目标消费者的心态,然而如何去贴近是一个问题,除了最简单最基本的人的天性之外,流行文化是贴近人们现时心态的一条捷径。广告追随流行文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吸引人们注意(人们在听到、看到时下流行的时尚会不自觉的注意)。

从广告的商业目的和取悦手段来说,广告附和流行文化的走向是必然的。因此流行文化对广告的影响深远持久的。

流行文化是广告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流行文化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人所崇尚并追求着的,属于大众所跟随,而广告的目的在于销售,追求最大销售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越多销量的广告,其广告效应越大,广告越成功。所以广告要想获得最大销量,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口味,才能跟得上时尚的脚步,取得成功。“动感地带”就是抓住年轻人崇尚独立,喜欢张扬个性的心理,才以“我的地盘听我的”,吸引了众多的年轻时尚一族,才取得“每三秒钟,你身边就多一个M-ZONE人”的巨大成功。

流行文化为广告创意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流行文化主要是以消费文化和休闲文化为主,其特性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这正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原本只属于一部分人所享有的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告的目的正是要抓住受众的眼球,最终实现购买行为。广告创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表达方式,创意要使受众接受,并且产生共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迎合大众的喜爱,这与流行文化形成了一个最佳契合点,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都是来源于流行元素。当年白加黑在《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流行起来的日子里推出过一支广告,改编了这首歌,配上了可爱的动画,旋律依然耳熟能详,歌词改了却还是朗朗上口,一时颇为风靡,反映大好。它采用了当下流行的元素,而且直接迎合了流行的心态,直击流行文化的要义,这一种广告往往可以成为经典。2003年的动感地带推出一系列“我就是M-zone人”的广告,把如今年轻人的浮躁、自我、执着、叛逆展现的淋漓尽致,直中流行文化中的核心的自我精神,深受年轻一族的喜爱,为动感地带拿下8成年轻族群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流行文化指引着广告发展的方向。流行文化具有短暂的特性,经常会发生改变,而广告要想抓住大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紧跟其后,任何脱离潮流的广告是不会被人记住的,因为脱离了潮流就等于脱离了大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刚刚开始,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物质贫乏,主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所以人们追求实惠,广告诉求也主要以物美价廉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的人追求天然、绿色和健康,那么广告的主要诉求点也以绿色、健康为主。

广告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广告本质就是促进营销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现代商业社会极为有效的一种传播行为。优秀的广告可以很好促进销售。它虽然是为生产商服务的,但是在广告的手段上,主要以消费者为策划重心,选用目标消费者熟悉的元素来表现。此时,流行文化就成了最常见的选项。广告文化作为抽象的、无形的广告思维传统和信仰,在频繁的借用流行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久而久之,也可以大体上表现出流行的思维传统和信仰。

流行是社会的镜子,广告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这两样都在反映着社会的物质精神境界,都在诉说着这个时代人们心态的浮动。社会变了,人心变了,流行自然跟着变,广告不变,必然被淘汰。

广告引领流行文化。两者是互为指引的,流行文化既为广告指引方向,同时广告又是流行文化的倡导者。现代广告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要素,能以最敏锐的嗅觉感知流行元素。广告已经不仅仅是迎合消费者需求,它还可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提倡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发出新的潮流。现在的媒体飞速发展,广告不仅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传播,同时可在逐渐涌现的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大放光彩。不断重复、多种媒体同时投入的几近轰炸式的广告,使得其影响深入人心,最终在大众的心里留下印象,并且会将广告所倡导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到大众的心里。

从周星驰电影里的“一日夺命散”、“含笑半步颠”到《武林外传》里的“白驼山壮骨粉”,传统广告文案惹得多少人捧腹绝倒,一时纷纷效仿,大肆流行开来。可口可乐有一系列广告主题是“What’s up”,这一口头禅十分传神的表达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的无聊的懒散的心态,立马遍地开花,至今仍然可以随处听到。这些是成功案例的影响,失败的案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比如哇哈哈有一款产品叫做“爽歪歪”,广告里让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大喊“爽歪歪”这一性意味极浓的广告语,一时深受舆论谴责,甚至成为台湾地区反对内地广告业进入台湾的把柄死揪不放,然而,“爽歪歪”这一原本只限闽台地区的晦涩方言却在全国范围流行起来,网络上随处可见,倒也不失为广告对流行文化的贡献。

广告演绎并且传承流行文化。广告是演绎流行的一个工具,是人们感知流行文化的最便捷迅速的窗口之一。广告就象一个潮流的风向标,能够最早地感觉流行的风向,并且迅速地表达出来,通过多重媒介不断向大众传播。人们通过广告可以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最时尚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其流行的程度有多深,生活的各方面的变迁和更新都离不开广告的功劳。一部广告史可以成为时代流行文化变迁的历史缩影,它可以记录不同时代所提倡的不同的流行观念。

广告语成为流行语,丰富和充实了流行文化的内容。许多广告语,或字句工整,或朗朗上口,或简单易记,最后经过较长时间在媒体反复播放后,渐渐成为人们口中能脱口而出的流行语了,一些优秀的广告语已经不仅仅是对产品产生叫卖作用,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的象征,甚至有些不乏成为人们的人生格言。

综上所述,我认为广告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是:广告文化反映流行文化,广告文化的发展附和着流行文化的走向,广告文化可以反作用于流行文化

广告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历程以及流行文化在广告中的展现(重点介绍在中国的发展)

早在1927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就说过,“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无疑,广告在追求商业目的的同时,还蕴藏着某种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而这些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成功的广告往往有其深厚的时代文化内涵,它是时代进步文化的一面镜子。

汉密尔顿认为:流行文化是“通俗的(为大众而设计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诙谐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我国哲学家高宣扬则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一言以蔽之: 它与每个时代中的流行、时髦、时尚紧密相扣的。

因此可以概括起来说从广告在诞生之日起就与流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是由于科技,宗教,文化,政治等因素不同,不同时代流行有程度大小不同,广告传播范围也由远近差异。而且不同地区的流行元素与广告也有很大的差别,而广告更多的时候也是与当地文化相得益彰,在不同地区广告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主题词“无法抓住那种感觉”,在日本等地改成了“我感受可乐”,在意大利改为“独一无二的感觉”,在智利则改为“生活的感受”。这说明广告信息必须反映当地的文化,广告运动中的广告主、广告内容,广告受众、广告表现手段等基本要素无不受制于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文明程度,在不同时期内有不同的依托对象和显示途径、生成方式广告无一不随着具体的时空情境而及时调整自身在文化形态中的位置。所以,所有的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社会文化的时代痕迹。

流行是社会的镜子,广告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这两样都在反映着社会的物质精神境界,都在诉说着这个时代人们心态的浮动。社会变了,人心变了,流行自然跟着变,广告不变,必然被淘汰。

在中国广告可以追溯到春秋甚至更远久的时期,在那些时代受条件限制,广告发展不成熟,而且以小农经济贼住的封建社会对广告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广告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是相当脆弱的。而中国广告发展的第一个真正春天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从此开始中国广告与流行元素的结合不断深入密切,进而大放异彩。

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物质相对匮乏,流行时尚方面也是刚刚起步,港台的影视、流行歌曲、日本的动漫风靡一时,时尚也不过是模仿明星烫个头,“街上流行红裙子”而已,广告很少,但是也在做,推荐人通常是时下流行的打扮,简单的几句朦胧诗一样的广告词或者流行旋律的广告歌(参见燕舞收音机的广告),就像当时刚刚起步的时尚,停留在表层,正统(相对于现在),舶来。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流行时尚开始了“大跃进”,真正如洪水猛兽一般袭来,各路明星大行其道,粉丝彪悍初见端倪。同时本土也出现了自己的“非舶来”流行文化(如崔健被奉为摇滚教父、辉煌的魔岩三杰),然而还处大众传播时代,还会有“万人空巷”、全民都梳汉奸头这一现象。本土的流行时尚真正开始大发展。此间的广告也正是这些特色的显现:明星代言开始成为一种主流的广告形式(太多了,不胜枚举啊),本土特色被不断挖掘(南方黑芝麻糊、周润发的奥尼皂角洗发水等)。这些正是当时明星爆红(且追星族兴起)和本土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

21世纪的时尚更加多元,更加多变。昨天韩流,今天又是选秀,明天是日漫,后天会是什么很够人猜的。抓潮流变得不那么容易,所以众多流行元素在广告中并行:明星代言(周杰伦的n个代言,韩星的代言)、网络流行语、选秀(康师傅赞助选秀)、kuso小剧场甚至山寨(山寨周杰伦的代言)。这样多样而略带嬉皮的广告精神正是如今流行文化多元多变而且越发本土化、草根化的体现。

反过来广告在演绎并且传承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在影响并促进流行因素的发展。1979年中国内地的广告业恢复以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广告迅猛发展,蔚为大观,形成了当代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象之一。打开电视,一半左右的频道在播放着广告,翻开报纸,连软带硬的广告又会占去1/3的版面,电台广播中的广告讲座动则20分钟、30分钟。走出家门,路两边的广告牌会一直陪你到目的地,霓虹灯广告、灯箱广告、站牌广告、路标广告、条幅广告、高炮广告、楼体广告......高分贝的音响与促销员的“热情”召唤让你无处遁形。其直接结果是广告引导了消费时尚、加速了消费流行,控制了某种文化趋向。譬如:呀呀学语的城市儿童最先学会的居然尽是些广告词。“牛肉在哪里?”这则广告,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以致在很多场合已成了弄虚作假的代名词。

这将近30年的流行文化变迁,也是整个社会的变迁,是一个由闭塞到开放、由整齐划一到个性解放、由崇洋到发掘本土、由精英主导到草根引领的过程。此间的广告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变迁,广告与流行元素的结合也不断密切,相得益彰。未来的广告发展依然离不开流行元素,而流行元素的兴起传播也离不开广高的推动。

以上是我对“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的简单理解,其中不免有许多不足与纰漏之处,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广告文化学》 宋玉书 王纯菲主编

《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

《广告的力量》陈培爱讲座(山东理工大学演讲)

《流行文化与广告》刘志梅

《广告文化》 MBA智库百科

《广告文化引起的消费流行》

“商业时代”杂志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篇2

一、广告传播的重要载体———语言

语言是传播广告信息最重要、最准确、最经济的载体, 尽管广告中有各种非语言的信息, 但不论是早期的口头广告还是现代的电子广告, 都离不开语言。

广告传播的信息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或信码传递的。广告中传递信息的信码有许多形式, 它们可以归类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如光亮、颜色、图像、音乐、动作、体态等是非语言形式, 口头语和用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是语言形式。

语言信码是广告的语言和非语言两种信码形式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早期的口头广告用的是口语, 后来的印刷广告用的是以文字形态呈现的书面语, 即便高度现代化的电子广告, 大量利用了声、光、图像、音乐等非语言手段传达信息, 但语言文字仍然是广告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广告中语言文字部分不一定都占大部分空间或时间, 但广告的最重要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即文案来传递的, 文案的成功决定了广告的成功。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语言文字的广告将如何准确有效地传播信息, 即使纯粹的形象广告, 也需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公司名称、品牌名称或广告口号。

语言本身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语言在广告信码中的重要地位。

1. 语言的全民性。

语言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 由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共同创造并为大家所掌握、理解和使用。语言不属于某个阶层或社会团体, 不因人们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社团等因素的差异而影响自身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 正是语言的这种全民性, 使得它成为人们使用最频繁、最广泛也最普遍的交际手段。人类也用其他的交际符号交际, 如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有时我们在广告里也能看到这些符号, 但它们与语言相比, 往往缺乏全民性, 有些只有部分成员或专门群体才能理解其信息含义。

2. 语言与其他信息符号相比, 更难准确地表达信息。

语言虽然有其模糊性, 如我们会难以确定“个子高”的准确高度和“夜间”的具体时间, 有时我们会遇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或感觉。尽管如此, 语言词汇系统的开放性和语言结构的能产性, 使得人类能够用以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思想, 描述宇宙间千姿百态的事件。任何其他人工语言, 如符号逻辑语言、计算机语言、数学语言、旗语、灯语、手势语等, 在推广时都需要借助语言来约定和解释它们的含义, 而它们对思想、情感和事件的描述能力远远达不到语言的精细程度和覆盖能力。而图形、音乐、色彩和其他一些抽象符号, 不仅传达的信息模糊, 有的人理解, 有的人不理解, 而且歧义性很大, 这个人这么理解, 那个人那么理解。

3. 语言是最经济的交际工具。

语言, 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 它的适用的范围更广, 操作更方便, 信息量更大, 又更能准确地表述复杂的信息。广告考虑的是一种投入和产出的经济行为, 必然要利用语言这一最经济的信息载体。

二、文化的载体———语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其特殊性就在于, 它不仅作为思维和交际工具, 而且以其独特的方式拥抱人类文化的其他方面。概括地说语言反映、制约着文化。

1. 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的萌芽标志着人类创造文化的开端, 语言的发展从根本上看是文化发展的结果。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特点往往在其语言中得到充分表现。考察一个民族的亲属称谓, 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婚姻家庭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从而发现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的文化因素。如汉族的称谓便体现了父系氏族中以父亲为中心的特点, 汉族的母方称谓、兄弟的子女称“内×”, 如内侄;父方的姐妹之女称“外×”, 如外侄。而有的亲属称谓是为了避讳的需要, 有意识地改变一些叫法, 则更体现了文化心理的选择。

另外, 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 存在根植于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熟语。例如, 在西方文化中, 狗是人们忠诚的伙伴, 所以英语中有这样的成语:“Love me, love my dog.”意思是:“爱我而爱我的狗。”这同汉语中的“爱屋及乌”很相似。但在中国文化中, 狗则代表一切丑类, 故中国的成语中不乏“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样的成语。

2.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生命就在于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传播的工具, 并且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甚至是决定作用。语言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巩固和传播文化。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 是物质化了的思维形式, 思想通过语言才得以巩固下来。而且, 思想的进一步明晰化, 必须经过语言加工和整理。这样, 物质化了的思想才能在社会中进行传播交流, 从而使个人的思想变成集体的财富, 人类的文明才会不断向前发展。语言是创造人类文化的必要条件, 并且是形成文化成果的参与者。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就包孕其中, 可以这样认为, 文化就是一系列语言符号的集合。后代的人通过语言的学习从而掌握前代人所拥有的文化财富。

第二, 语言本身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具有能产性、模糊性、随机性。这就为形成某些特定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物质基础。语音的简约严整、词义的多向歧义、语法的多种组合都为各族人民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作为人类交际重要的工具, 语言蕴涵了相当多的文化信息, 一种语言, 它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能称其为语言的。语言不但与文化密切相关, 而且,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反映文化。语言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记录其他文化现象。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 文化也自然不同, 而这种不同就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语言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 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体, 它包含了这个民族长期创造性活动的成果。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就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第三, 语言的变迁影响了文化的变迁。语言的变迁给社会文化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了文化变迁的历程, 二是抑制和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

当相当数量的外来成分进入语言中的时候, 这些成分本身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就进入了该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系统中, 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如, 中国近现代时期所引进的“科学”、“民主”、“共产党”、“苏维埃”等词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平静的湖面上掀起了革命的狂潮, 对中国传统旧文化的抑制和消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 语言对文化产生着巨大影响, 文化对语言也产生着巨大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

1. 文化影响语言内部要素。

文化对语言内部要素的影响又具体地表现在语法、语音、语用三方面。文化对语法的影响就可以从汉语的构词法来看。汉语构词法的语序体现了汉族独特的文化理念。在并列结构的词或词组中, 尊卑有别、老幼有序的文化引发了特定的词语结合方式。如“天地”、“天长地久”、“开天辟地”等, 反映了一种以天为尊、以地为卑的文化视角;“男女”、“夫妇”、“男耕女织”等语序则体现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父子”、“师生”、“兄弟”、“姐妹”等词序则主要受“尊长卑幼, 以上为尊, 以下为卑”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文化对语音也有着重要影响。文化对语音的影响, 最常见的就是由于借词的关系使语音系统发生某些变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就算受到强烈的外来文化思想的冲突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是文化对民族的语言运用的影响。在汉语中,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影响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语音交际。由于对宗法制的血亲关系的重视, 在与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 人必须使用称谓, 这是有礼貌和有教养的表现。另外, 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强调个人的社会属性的调查表明, 为了强调集体, 中国人在代词的使用上常常用复数来代替单数, 比如在一些学术论文中不说“我认为”, 而是说“我们认为”等。

2. 文化影响语言观念。

语言观念, 又称为“语言态度”, 是指本族人对自己母语的使用价值的看法, 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的看法。语言观念从属于文化观念, 是文化观念在语言问题上的表现。

语言地位是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程度。就语言的性质而言,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平等的, 绝无高低贵贱的区别, 但是有些语言或者变体对于某些社团的人来说更具有权威性, 这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影响。通常, 强势文化所覆盖的语言更具有权威和交际的渗透力。如我国是一个方言极其复杂的国家, 而在诸多方言中, 北方方言占据着主要地位, 成为各地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语, 这也是由该语言所处的文化地位所决定的。

语言感情是每一个民族在使用某一语言时对该语言的感情、态度, 是语言观念的具体内容之一。老乡在异地相见用家乡话聊天, 都是倍感亲切的。语言情感其实就是乡土感情、民族感情在语言上的反映。而乡土感情、民族感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 语言感情是文化影响的结果。

文化常使语言具有某种魔力。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反映在语言上, 就是语言所具有的神秘功能。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存在着很多关于语言魔力的记载, 如《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 只要说一声“芝麻, 开门”, 于是藏有珠宝的山洞大门就立刻开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是影响语言魔力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人们认识到在交际中, 语言并不是有特殊的魔力, 魔力语言更多地成为心理状态的调节和委婉语的使用。

摘要:广告传播信息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 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广告语言传播这一双边活动中, 涉及许多语言的文化现象, 并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广告,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广告语言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王军元.广告语言[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5.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新词;流行文化;校园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34-01

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出一大批汉语新词汇。而校园作为社会的一扇窗口,青少年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学校这个独特的环境自然就出现不少具有校园特色、反映青少年学生精神文化的新词汇和流行语。这些新词汇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自然应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师的关注。

新词新语体现网络文化对日常词语的冲击,任何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均伴随一些网络现象或事件,对于关注网络的人们来说,此类词语可能不算“新”因为每天上网留言均用此类词语,但是对不是经常上网的人来说简直就无法理解。另外,因经济日益增长,人们各方面需求增多,新词语每天都产生一大堆,所谓来得快去得快,像快餐文化。反映现象如下:

(一)社会在快速发展,如果发展的慢,那么语言的变化将不明显。

(二)社会的变化需要语言的发展,使得语言能够更翔实准确的反映社会的情状。

(三)自由的社会提供了语言出层推新的环境,给了语言活力,而新兴语言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的活力,自由的人类社会需要更自由的语言使用,自由的语言使用使人类感到对自由的追求与满意。

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就进入了词语的新天地,各种新词新语在青少年口中层出不穷,口语、外来语、专业术语、网络词语、自造词语,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新词汇源源不断,使用频率也很高。这些新词汇折射出近年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中也可感受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具体来说,当前校园新词汇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网络用语风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词汇大量涌入青少年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并向社会各个层面迅速渗透,使用的领域渐趋广泛,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网络用语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登录、在线、聊天室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虫、网友、黑客等;三是网络聊天室里的常用语,如“东东”(东西)“大虾”(大侠)“斑竹”(版主)“恐龙”(很丑的女人)“GG”(哥哥)等。

(二)大量运用缩略语。为追求高效、简洁,青少年学生往往愿意使用缩略词,将原来复杂的文字简化。如编程(编制计算机程序)、招办(招生办公室)、数控(数字控制)等。运用更多的是外来缩写字母词。如MBA、NBA、CAD、GRE、CPU、IQ等,这些缩写字母词发音简洁,表意丰富,使用频率很高。

(三)外来词运用广泛。外来词通过不译、直译、音译等各种方式进入学生语言。如“新鲜人”(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自英语freshman,是美国大学内对新生的称呼,现在我国的一些大学内也对它直接运用。“秀”是英语show的音译,意思为演出、表演。而现在由它产生出一大批新词在青年中流行,做秀、秀服、脱口秀、生活秀等。英语单词与汉语表达混用也比较常见。如“哦,my god!”,“Hi,大家好!”半英半中本是一种网络时尚,而现在又扩展到日常交流与交往中。不少新词由中英文混合生成,如“AA制”“T恤”“IT人才”“e时代先锋”。一首校园打油诗可以真实反映英汉混用的情形:“人生本该happy,何必整天study,只要考试pass,拿到文凭go away。”

(四)港台话和强势方言挺进势头强劲。来自香港的“爽”是目前大陆青少年的常用口语,有带劲、好极了、感觉不错等种种含义,很多场合下都很乐意用它,像“太爽了”、“友情送爽”。同样也来自香港的“酷”,是英文cool的发音,表示好、非常舒适之意。调查显示“酷毙了”位列当今大学校园流行语排行榜榜首。由它派生的词还有许多,如酷评(有力度)、酷装(新潮)、长得酷(很帅、很棒)。来自粤语的词汇也不少,像“搞掂”“埋单”等。

(五)语气词和感叹词大量运用。校园口语中充斥着大量的语气词和感叹词,走进学生当中,“吔”“哇噻”“我靠”“郁闷啊”等感叹词此起彼伏,“呵呵”“嘻嘻”“嘛”“吧”等语气词在网络里更是广泛使用的。

(六)代用语层出不穷。在不少学生的日常用语中,玄机种种,密码多多。“革命”代上自习,“根号2”代矮个子,“早恋”代早锻炼,“天才”指天生的蠢材,“偶像”则是呕吐的对象。有些专家把这类词汇称之为“新人类语言”,认为它曲解正常词汇,这种反常规语言会引起语言文字的混乱,而学生对此却见怪不怪。

(七)负面词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大学生的流行语中,带有讽刺挖苦的词不少,据有关专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去死吧”、“恶心”等词语位列大学生流行语的前列,这类词语的流行是大学生烦躁心情的表现,从某个角度也折射出当代学生的无奈和自嘲心理。

新词汇在校园迅速而广泛地流行,有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有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各个层面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新词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创新时代的要求;文化交流的增多,众多媒体的推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更崇尚简洁、方便、快捷,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显示出快节奏的风格,迫切需要缩短表述和写作时间。因而,缩略语等的使用也就显得特别有必要。青年学生在网上用汉字和数字交流,更是越简单越好,于是就出现了让许多成年人难以理解的词汇和表述:886(拜拜喽)、7456(气死我了)、MM(美眉)、我T(踢)你;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态,使他们对新词语充满着好感,在日常交往和表达中更愿意使用鲜活、生动、新奇的词汇,而陈旧、古板的词汇却往往不受青年人的青睐;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也是新词汇广泛流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篇4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及其特点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解决。它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社会性。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它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制约。

第二,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基于实践,才能找出问题根源,使职工的思想净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只有在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第三,长期性和复杂性。人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中,而且人的思想状况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企业各个阶段目标,构成了我们要坚持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给予极大的重视,预见其复杂性。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精神形态的心态文化,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习惯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行为文化,企业的环境布局、局容局貌、企业精神、服务理念、形象宣传等表层的外显文化三方面内容。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时代性和创新性。企业文化是时代产物,它必须体现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新性体现在精神本质中,不仅是设计者、执行者,还是监督者,都应具有创新精神,要创新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

第二,个体性和差异性。中国企业类型多样,包括国有企业、股份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职工也存有差异(成分、背景、知识水平、技能),1而且每个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

第三,全面性和多样性。企业文化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职工共同创造、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个部门全方面、全方位的协作结果。

第四,人性化和法制化。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发挥职工的自主性、参与性、创新性、积极性,突出展现公平合理和民主和谐的氛围。各项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等都以法律条文规范职工,确保职工有法可依,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以企业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活力,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它圆满完成一定任务,达成一定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可以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党政工团密切结合,形成干群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的纽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并为之服务,要避免“两张皮”现象。“现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把它与当前的经济工作、现行的经济政策紧密结合起来。”而企业文化就具有这种连接功能,企业文化内涵意义深刻,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行为准则和共同价值指导企业运作,规范职工行为,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职工认同企业文化,深入到工作实践和日常行为,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企业文化又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各部门管理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互助合作,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增强其渗透性,影响持久,形式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作用。各种文化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交流思想,潜移默化地使职工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意识和行为。

第三,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工作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生活环境与职工密切联系,是满足职工精神需要的条件,增加投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并从中加以引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设

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载体,为顺利开展并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条件。依托这些文化设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密切干群之间、职工之间的关系。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让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从而扩大其范围,丰富其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做好企业全部工作的有力保证。任何忽视、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依据

企业文化源自日本企业,并随着改革开放引入我国。要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成果,确立与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企业价值目标,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更加紧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依据是:

第一,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的集体意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目标一致。职工素质的高低与企业的兴衰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教育人、培养人上,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根据“四有”这个培育职工的长远目标,开展以职业道德为中心的“四职”教育活动,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教育。

第三,方向一致。二者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都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环境下创立,才能保证其正确方向,这是中国企业文化与外国企业文化的根本区别。

第四,方式手段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的方式手段是相通的。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文体活动;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做职工的“贴心人”,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大对职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

五、做好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的一种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市场导向和管理科学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确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求准确及时把握主流,分清主次,解决问题,更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调节功能。将企业文化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管理人性化、生动性、法制性、科学性。

第二,生产活动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实践基地。二者都为生产活动服务,丰富多彩的活动、层次各异的技能培训、职工代表大会等等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企业诚信强调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企业诚信是一笔无形资产,企业文化是集体智慧结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从理论层次上高度民主概括诚信内涵,形象化了企业理念和职工行为规范。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将诚信教育深入人心,使职工真正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二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好提高企业诚信,创造自己品牌。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篇5

现代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层面主要包括民族音乐、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等; 狭义层面主要包括乡村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总体来说, 现代音乐是一种特色十分鲜明的音乐表现形式。群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助丰富现代音乐多样的开展方式来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现代音乐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现代音乐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广泛性。

当前音乐发展的流派中, 现代音乐是其中的主要力量, 已经逐渐成为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自身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现代音乐已经在群众文化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传播,所能接受的人群也基本上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可以说, 现代音乐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时代性。

现代音乐的每部音乐作品都可以说是对人们日常生活情况的基本反应, 代表着每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发展需求, 或者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隆憬和畅想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更体现出了人们的思想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3 . 娱乐性。

现代音乐通过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拉近了与人们的距离, 实现了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并以其娱乐性为基础建立起了相当扎实的群众基础, 满足人们的思想需求, 充分体现了自身的重要价值。

4. 传承性。

音乐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 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 从古至今, 民族文化和精神借助音乐有着十分鲜明的表现。现代音乐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起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悠久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来使人们对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群众文化音乐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音乐创作的过程中, 需要抵制丰富多样的现代艺术诱惑, 避免走人歧途, 以相关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 对创作灵感进行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充分融人创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实现自身艺术的追求, 通过与优秀现代艺术的结合, 来使创作成果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2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需要突破传统模式进行创新。群众文化音乐创作要勇于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通过对灵感的及时记录和研究来为作品的完善、提升奠定基础, 这样就不单纯将创作局限在专业音乐制作人的小圈子内, 普通人也有创作的灵感和基础。要将现代元素融人其中, 使作品能够始终保持充足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以此来提高作品的流传度和受欢迎程度。

3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需要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发扬。在融人现代元素的同时, 不应忘记对传统音乐精华的吸收和借鉴。现代元素的融人只是为了让传统音乐升华, 实现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从事创作的相关人员应当以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为己任, 充分正视传统音乐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需要以辅助传统音乐的发扬和传承为出发点。

三、现代音乐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 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和传播, 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音乐对于群众文化的积累和发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充分体现出了群众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提升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第二, 现代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水平, 优秀的现代音乐对于群众文化不仅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对于人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 现代音乐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水平, 对于充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日益强烈,现代音乐的发展可以以此为契机, 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企业文化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篇6

主讲人:程甜甜

案例:

埃克森公司与麦迪公司的不同

美国的埃克森公司的价值观是:高度尊重个人的创造性,绝对相信个人的责任感,但同时,默认在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前要达成一致。这就决定了在制度层面的行为规范少,在行为层表现为随便的衣着和沟通方法,没有等级标志,相互之间争论等。而另一节总部设在欧洲的麦迪公司,它的价值观是尊重资历、学识和经验,注重通过服务时间的长短、整体工作情况和个人教育背景来评价职工。因此在制度层和物质层就表现为:一切规范化和正式化,大楼中的办公室都有正式的标志,大厅中时静默气氛,行为上往往通过人们在大厅中见面时周全的礼节得到体现。公司设有专门的高级经理人员餐厅,文件中使用正式学术用语以及注意计划、程序和正式的会议文件等。埃克森公司和麦迪公司的精神层的不同使他们的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表现为完全不同的内容。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每个层次都有其重要性。

首先,精神层决定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精神层,就有什么样的物质层、行为层以及制度层。

其次,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精神层具有隐性的特征,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行为层是企业文化的动态表现,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硬化表现。物质层和制度层体现着企业文化的水平和内涵。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篇7

关键词:企业,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体现。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 是人的意识活动和观念性的东西。在这种力量的推动和指引下, 企业的战略意图才能真正的落实的得到实现。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落地, 成为了创新企业思想观念、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创造企业更多效益的最佳选择。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优秀传统和政治优势, 是企业进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改革,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所以, 在新的形势下, 想要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建设和整体实力的增强, 就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清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建设之间的关系, 推进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 两者的共同点

1、研究的对象一致

企业无论是建设企业文化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 它们实质都是在做人的工作。强调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以最大程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促进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思想交流, 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高素质人才。所以, 两者在培养塑造人的良好品质和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2、研究的目的相似

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通过企业内硬性制度的建立和软性氛围的影响, 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从而创造更多企业效益。而思想工作的目的, 就是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原理, 对员工进行宣传和教育, 用爱国主义、创先争优和勇于奉献等思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从目的上来说, 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企业生产力, 为企业经济建设而服务的。

3、两者政治方向相同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要为企业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态范畴。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都要坚持党的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将外国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同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走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道路, 是保证企业经济文化顺利落地的基础。所以在政治方向上, 企业文化同思想政治工作是必须保持一致的。

4、两者所处的环境相近

无论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都必须在一个特定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企业环境一般包括两个, 一个是外部环境, 如国家的经济政策、公共资源的分布、市场的自我调控和社会文化氛围等等。另一个是内部环境, 如企业自身的文化氛围、管理层的能力、员工的素质、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规章制度和分配方式等等。这些都使企业在大的共性环境中, 具有了不同的个性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具体情况,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才能确保两者工作的顺利进行。

5、两者的工作内容部分重合

企业文化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精神, 加强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进行刑事任务和目标激励的教育, 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员工行为, 将员工的意识和注意力都集中到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个目标上来。这些都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相关联, 甚至一致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 认真贯彻落实企业的既定方针, 将所有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 形成凝聚力, 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 两者的不同点

1、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侧重于宣传和教育政治思想。

一是要加强员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关系, 正确看待员工之间竞争和写作。提倡尊重和理解他人, 关心和爱护同事。教育员工要诚实守信, 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员工的爱国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化员工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树立员工爱国爱企的同时, 鼓励员工积极开拓创新, 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鼓励发展先进的文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民, 用正确的舆论向导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侧重于企业管理上的创新和进步。

意识企业理念的建立, 包括企业自己的价值观、经营方式、企业愿景、企业道德、企业使命、企业作风、和企业精神等等。这些理念的建立, 必须具有企业的个性文化氛围。在现实存在基础上, 超越现实, 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好思想基础。二是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 包括合理的赏罚机制、长效的学习制度、完善的例会制度等等。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制度, 不能单靠员工们自觉的去遵守企业的行为规范。一个好的企业制度需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其精髓, 制度建设中需要体现出企业文化, 工作的流程亦须遵循企业文化。

二、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辩证统一

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两种表现形式, 他们都是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之间所具有的的共性, 使得它们有着相容性和一致性, 在具体的工作中, 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及共同发展。所以抓住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之间的相通之处, 依借企业文化为载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可以为企业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一)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是提升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定要沿着正确的导向和道路前进。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在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激励起员工的远大理想, 强化员工的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精神文明意识。思想政治工作在以人为本的同时, 直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来启发、武装和升华员工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他能抓住员工内在精神动力的兴奋点和根本点, 将员工原本对物质提高的追求的转变为对精神升华的需要, 从而凝聚员工的精神力和创造力。这样员工将会发挥他们最大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动力, 维护企业的集体利益, 主动为企业的发展着想, 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亦能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是企业文化顺利实施落地和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 以企业文化为载体,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互融合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 目标和宗旨。这些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动企业的发展, 创造经济利润, 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更加接近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也必须落脚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上。在确保企业落实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和路线的大前提下, 必须同企业具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文化相结合, 不能教条主义、一概而论。要及时抓住员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新方法和新途径。结合员工的思想动态, 围绕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和现代传媒等新型媒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成为宣传、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共同努力, 顺利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法宝。

(三)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的优势互补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比较单一, 实施途径较少, 大多停留在口头教育和理论灌输上, 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手段。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建立起一种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又与具体企业职工的道德情操、职业技能、理念制度和环境氛围相结合的科学、文明、和谐、健康、共荣的企业文化, 这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 便于企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团结、奋进、民主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 互相发挥优势、取长补短, 改变企业员工不良的行为习惯, 消除企业内部存在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非主流文化”, 让员工的在思想上紧紧的和管理层保持一致, 行为上主动用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理念规范自己。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仅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就如同一个光有车架的汽车, 缺乏前进的动力;而如果仅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却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 就如同一个光有发动机的汽车, 缺乏有力支撑。都些是不完整、不完美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它对于企业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加快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兴趣的一门新兴科学, 它充满着活力, 丰富着思想建设的内容。所以, 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跟上时代的潮流步伐, 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满足时代文化的增长需要, 更好更快的推进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炜.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

[2]万国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J].工作研究, 2012;6

[3]朱春兰.论借重企业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改革与开放, 2012;8

[4]许曼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探讨[J].商业文化, 2012;7

[5]张淑云.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文化视窗, 2012;2

[6]赵寿基.以企业文化为载体,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3

流行文化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篇8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民族精神的弘扬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以先进的文化作支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07-03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精神并非孤立、片面的存在着,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借助优秀文化的传播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依托,中华民族精神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或流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

君子文化融中国传统文化之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哲学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显示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对君子人格的崇尚与培养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君子人格反映出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义利观、道德观。众所周之,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做人先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君子文化就是要教育人们做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以德育代替宗教的教化功能对理想君子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君子人格融温良恭俭让为一体,并具有慎独的自警意识。君子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的处世哲学,君子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等都在理想的君子人格中得以体现。因此,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1}等等。这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思想言语无不显示出君子人格的强大魅力,并引导一代代中国人把追求君子人格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标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之一。

尚贤文化曾经是中国传统吏制建设所推崇的一大传统,尚贤思想引导着一代代中国人对知识、能力与人才加以敬重。在中国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故事开了尚贤文化的先河并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尚贤文化的核心是“赏贤使能”,就是尊崇和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如孔子的礼贤下士主张、荀子的赏贤使能思想等,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墨子对尚贤思想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梳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尚贤文化。

耻感文化是一种特别注重他人评价和反应的文化。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特别强调外在的他律, 即主要表现为他人对主体行为的反应和评价。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或群体所肯定、钦佩、敬仰和遵从,他就会在内心油然产生荣誉之感; 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或群体所否定、埋怨、贬斥和鄙视,他就会情不自禁产生羞耻之心。正如孟子所说的君子三大乐事, 其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2}这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因此,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知耻”的重要性,并把“知耻”意识看作道德的基础,正如孟子所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3}孟子从个人品格修养的角度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4}他甚至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5}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6}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按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进行。礼仪文化涵盖人们社会活动中所涉及的交谈、服饰、仪表举止、社交、公共生活、餐饮、求职以及涉外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规范和要求对于现代人的社交活动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很多内容和形式至今仍然被沿用。

忠孝文化最初源于儒家对于个人在家庭和国家的角色的理解。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忠孝”意即忠君孝亲,它源于儒家所倡导的“亲亲”思想,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7}孝的最初含义是孝敬父母,是对儿女提出的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随后推而广之,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这样,儒家就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础,以忠孝为纽带,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处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儒家甚至倡导“孝为百善之首”。{8}《孝经》上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9}也就是说,无论是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要讲“孝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就以自己的无限忠诚履行着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并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伟大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都涌现出不计其数的爱国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为后人所颂扬和垂范。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爱国情操无不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所传颂,无不被一代代华夏儿女所发扬光大。

二、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是由德国学者赫尔德提出来的。斯大林也曾为民族下过定义,他讲:“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0}而中国对于民族精神的研究则始于近代,我们认为所谓“民族精神”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11}“中华民族精神是指集中体现我们民族的优秀品德、崇高风格和伟大抱负的那些东西”。{1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优良文化传统,纯朴的社会风貌和优良作风美德的荟萃”。{13}目前,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但多数学者比较认同张岱年先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义的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14}有的学者则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了更为广阔的界定,认为民族精神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能称之为“民族精神”:(l)广泛性,它不仅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而且本民族成员自觉以该民族精神为导向,指引并约束自己的行为;(2)过程性,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成果和结晶,是在一个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3)主导性,在整个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主导整个民族的发展,指引全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个民族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原则;(4)纽带性,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标志;(5)推动性,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民族就没有发展的前途,它推动着整个民族不断前进,激发整个族民不断前进。{15}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依托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依托。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为基础、以树立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人本思想为主轴和方向,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的形成一个是主体意识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意识的积淀过程,是主体意识客体化了的中华精神体现。这种客体化了的中华精神,按其本性来说,它是由中华文化承载,通过主体思想活动、体力劳动、社会实践发现创造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指向性,既蕴含着对过去历史的指向,又蕴含着对未来发展的指向。中华民族精神无法割断历史和过去的民族文化,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不断创造、生发,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具有时代性的文化传统。{16}

(二)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离开传统文化谈民族精神,就像是离开水的鱼一样不能呼吸。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就是不完整的、没有根基和缺乏灵魂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同化力,尤其是体现在先进文化上。先进文化强大的凝聚力表现为民族的思想力和精神力。民族的精神力,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千年历史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无价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这股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己深深地融进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己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规范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这就决定了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民族精神的培育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民族精神的培育,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又要靠民族精神的培育来检验。所以我们既要立足于民族精神的培育,突出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要积极推动民族精神培育,借此来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或基本品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一个民族创造出自己特色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反过来又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性格。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从根本上做起,要让大家重新温习我们的历史,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重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注 释:

{1}陈国庆.论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3}{4}{5}陈蒲清.孟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6}(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8}{9}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11}(美)罗伯特·N·贝拉.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三联书店,1991.

{12}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摘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3,(02).

{13}刘海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8-26.

{14}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4).

{15}赵存生.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4,(02).

{16}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特质及其功能[J].http://blog.gmw.en/u/4105/arehives/2006/12296.ht.

参考文献:

〔1〕陈国庆.论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陈蒲清.孟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3〕(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6〕(美)罗伯特·N·贝拉.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三联书店,1991.

〔7〕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摘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3,(02).

〔8〕刘海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3-8-26.

〔9〕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4).

〔10〕赵存生.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4,(02).

〔11〕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特质及其功能[J].http://blog. gmw.en/u/4105/arehives/2006/12296.ht.

上一篇:收购报废车措施下一篇:六一儿童节祝福短语,祝你们节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