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林权流转案(共7篇)
法律援助林权流转案 篇1
罗某等179户村民林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纠纷案
【案件类型】:民事
【案 由】: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纠纷
【办理方式】:诉讼
【指派单位】:重庆市法律援助中心 【承 办 人】:重庆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 李晓帆、盛红斌、刘永红 【案情简介】:
2009年6月,丰都县武平镇百集山村一、二、三社涉及179户村民林地承包经营权被违法流转,社长在违背村民意志的情况下,与敖某签订合同,低价转让3570亩林权,损害村民利益,引起当地村民强烈不满。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罗某等179户村民曾多次集体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未果,后上访到市委信访办,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2010年3月,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到市委信访办关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百集山村村民利益解决林权纠纷的函件后,着手对村民们的案件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按照重庆市委市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重庆市2009年就将土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农民因假冒伪劣生产资料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等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根据该规定,决定为被侵权的村民们提供法律援助,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李晓帆、盛红斌、刘永红组办案小组,迅速展开工作。
为加大办案力度,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5条关于“支持起诉”和重庆市检察院和市司法局《关于加强民事行政检察暨法律援助工作协作意见(试行)》的相关规定,市法律援 助中心与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民行处加强合作,促成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民行处对本案支持起诉。
百集山村山高路远,村民们到市中心申请援助不易。2010年3月,中心指派李晓帆、盛红斌、刘永红律师深入到百集山村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山路泥泞,律师赶路7个小时,深刻体会到了农民自我维权的艰辛。在村委会里,在村民家中,三位律师收集证据,询问和核对179名当事人的情况,听取当事人意见。律师们找到武平镇政府进行调查走访,并提出调解的意向。因双方争议太大,积怨太深,无调解基础,诉前调解未取得成功。
2010年4月,市法律援助中心准备立案,由于被告人住所地法院和不动产所在地法院互相推诿,中心多次组织案情讨论,并多次与市委信访办、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民行处研究讨论,后促成市委信访办组织召开了两次有三级法院、市检察院第五分院等部门参加的案件协调会。经多方努力,此案才确定在丰都县法院立案。
2010年6月至10月,三名律师将丰都县武平镇百集山村一、二、三社和敖某列为本案被告,撰写了三份总诉状和179份分诉状,查阅了大量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收集整理了繁杂的证据材料,为胜诉寻找有力的法律依据和证据支撑。7月,三名律师二赴丰都百集山村,办理179户村民起诉及支持起诉相关事宜。9月,为全力维护村民利益,三名律师三赴丰都,专门组织村民代表开会,听取代表意见,坚定代理观点。
2010年11月2日,三名律师四赴丰都,参加案件开庭,旁听席上座无虚席,三名律师拿出准备充分的证据和法律依 据,抓住签订的流转合同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强制性规定,侵害了承包经营户的经营自主权,林地流转程序不合法这一要害,一一驳斥了对方的观点,案情逐渐清晰并向着胜诉的方向发展。
2010年11月25日,三名律师五赴丰都,参加法庭调解,双方调解未果。
11月26日,丰都县人民法院认为武平镇百集山村一、二、三社社长与敖某签订的林地流转合同均明显违反了村民会议决议,未能取得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的同意,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依法确认林地流转合同无效,原告胜诉。
12月14日上午,市司法局大楼前锣鼓喧天,热闹非凡,10位来自丰都县武平镇百集山村的村民代表179家农户,请来了一支16人的腰鼓队、手持一面写有“司法援助伸正义,为民做主快人心”的锦旗、捧着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举着两条长长的红色横幅,以表达其对法律援助的感激之情。
该案件的一审胜诉,引起各方舆论媒体关注,《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法制报》、重庆电视台《拍案警世》栏目等竞相报道。
一审判决后,被告向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于2011年2月18日开庭审理本案,4月29日下达二审判决,最终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案件点评】:
由于本案涉案人数众多,金额巨大,又处于林权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社会影响较大。本案承办律师善于抓住本案 焦点,注重证据搜集、法律适用,从而为本案胜诉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案争议的焦点有二,一是原告是否有起诉的权利,二是流转合同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针对第一个焦点,原告等人认为村社违反法定程序流转,损害了集体和农户个人利益,故有权利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针对第二个焦点,《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村民的承包林地流转有强制性保护规定,承包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关键在于是否有村民的个人特别授权和取得村民的同意。本案中丰都县武平镇百集山村一、二、三社在未取得村民个人授权和按照规定履行民主议定程序取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林地经营权流转给了被告敖某,其行为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同时根据《合同法》第52条关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理应无效的相关规定,法院宣判本案林地流转合同无效,村民最终赢得了本案的胜诉。
法律援助林权流转案 篇2
关键词: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采伐限额,森林计划法律制度
一、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概述
(一) 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的内涵
1. 非公有制林业内涵
从字面上理解:“非公有制林业”应该是相对于公有制林业而言的民营林业和外资林业, 除国有林业, 集体林业之外的一切投入林业建设领域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表面上看, 它与其他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相一致。但林业是建立在土地上生存并发展起来的行业, 其主要特征就是离不开土地所有制。而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 土地所有权只能归国家和集体所有, 与国外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说明我国目前的非公有制林业是建立在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前提之下的相对“非公有”。因此, 从本质上说, 非公有制林业应该是建立在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基础之上的, 由个体、私营和外资等投资主体参与的, 对森林和林木资产依法获取收益, 自主处分其经营的资产的林业经济成分。
2. 林权流转的内涵
从理论上讲, 林权流转应该包括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流转, 但是鉴于我国国情, 法律上规定林地与森林的所有权是不能流转的, 所以第一次林权流转并不是建立在私法不同主体交易意义上的权利流转, 而是建立在国家或集体作为主体但是无法执行主体之责任或者行使其权利时, 所做的权、责、利相统一的产权安排。因此, 实际上林权流转的客体是林地使用权以及林木所有权, 是建立在第一次林权流转的基础上的再次流转。
从林权流转的时间先后来看, 主要分为一级流转和二级流转。一级流转主要目的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实现初始产权的公平分配, 主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 即在坚持林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 确立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 赋予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此外, 还包括四荒地通过招标等方式流转。而二级流转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 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是在一级流转的基础上, 林权在农户、个体、企业相互之间进行的再次流转, 它是以货币价值为尺度, 其流转的价格按照市场规律, 公开公平的进行交易。
鉴于以上分析, 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应该界定为建立在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基础之上, 以一级流转为前提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 由除了国家和集体之外参与的权利主体按照市场规则, 将其依法享有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 通过拍卖等方式转让并获得一定对价的行为。
(二) 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的法律属性
“明晰产权, 放活营权, 落实处置权, 确保收益权”是林改的主要目标, 长期以来在明晰产权的问题上, 大多数人认为林权改革应该明晰所有权, 但是从我国经济体制上看, 公有制占主要成分, 《宪法》第9条对于土地的归属上也有明确的规定, 即在所有权问题上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因此林权改革在林权归属上主要解决的是森林资源使用权的问题。在林权交易市场上, 虽然国家和集体是森林资源的的唯一主体, 但是它却是一个“虚位”主体, 无法参加交易活动, 所以明晰用益物权即使用权的真正主体成为了此次林改的根本出发点。
此外从林权流转的客体和流转的方式上来看, 林权流转的实质是对权利的让渡, 体现为林权主体及其相互之间对于林权客体支配和归属的法律关系, 通过对他物权的设计, 将抽象的林权落实到具体的民事主体之上, 创设出了可流转的森林资源使用权, 遵循财产权内部的法律位阶关系, 即得出了“财产权———物权———他物权———林权”。因此林权是物权的一种, 而林权流转就是林业物权变动。
二、制约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的法律因素
(一) 非公有制林业林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完备
林木作为客观存在物, 既具有公益性, 又具有财产性。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冲突导致了法律法规对林权保护的不完善。一方面, 林主将资金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并没有考虑森林的生态价值, 对于非公有制林业主来说, 如何获得最大收益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而目前我国对林主的权利保障方面的规定比较少而且不具体, 这对于非公有制林业投资主体权利的保护极为不利, 严重挫伤了林主参与营林的积极性, 而法律上的空白也必然造就了实践中的不确定性, 使得非公有制林主难以寻求正当的合法救济。另一方面, 由于林木生态效益与林主的经济收益无法兼顾, 怎样才能维持我国森林资源总量, 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价值成为政府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最大考量。因此,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政府行政权的过多干预成为普遍现象, 非公有制林主并未拥有真正的林权, 没有落到实处的林权制度法律保障措施阻碍了林权流转市场的发展。
(二) 采伐限额制度制约了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
采伐限额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显然存在很多问题。非公有林绝大多数是商品林, 其主要职责是发展林业经济而非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众所周之, 在商品林中用材林占有很大比例, 而我国所有的用材林均实行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双重控制, 林主对木材产品没有自主处分权。此外, 现行的《森林法》对于采伐限额制度做了详细的规定, 其出发点是保护森林生态效益, 这使得林主无法按照市场的客观规律自主经营, 阻碍了交易市场的形成, 成为了制约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的主要因素。
(三) 非公有制林业立法的滞后阻碍了林权流转市场的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思想上的束缚, 有关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规定少之又少甚至在某些地方仍是法律空白。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一部林业法就是《森林法》, 其侧重点是鼓励人们植树造林, 规范乱砍乱伐的行为, 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是这部法律根本的出发点, 对于森林经营管理却没有具体的规定。对非公有制林主来说, 他们无法从法律中寻找真正的救济途径, 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在林权流转过程中, 流转程序规则的缺乏更加导致了流转市场的无序性, 林主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平交易。所以时至今日, 林权流转的有形市场仅是几个交易中心, 而与之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更是寥寥无几。
三、如何消解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的制约因素
(一) 加大非公有制林业林权保护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现有的林业法律对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却一直受到歧视。因此, 修改现行的《森林法》, 明确非公有制林业法律地位就显得极为重要。一方面, 对于非公有制林业主在整个林权流转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 明确政府行政权限范围, 用立法的形式将政府角色定位于服务型政府, 使其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 在确保林主充分的经营权与自主权的基础上, 鼓励、支持、引导林权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此外, 必须调整和完善林业政策, 取消一切不合时宜的规范性文件, 通过修改《森林法》把政策性的内容上升为法律, 使得人们在实际操作中有法可依, 加大对林权的保护力度。
(二) 改革采伐限额制度, 健全森林计划法律制度
我国的森林资源仍然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改善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既保证非公有林的经济效益又兼顾生态功能, 是改革采伐限额制度的主要目标。采伐额采取申报制能更有利于该目标的实现, 非公有制林业主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运行的经济规律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申报进行审查, 对于符合采伐技术指标以及对生态影响不大的申请, 发放采伐许可证, 对于不予批准的应当给予书面说明。如果非公有制林主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
森林计划法律制度是对林木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林木的生长环境, 生长周期的特点制定林业长中短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某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符合本国林业发展的森林计划, 而我国《森林法》第16条的内容说明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森林计划法律制度, 可是具体如何操作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以美国为例, 美国将森林分为国有林、公有林、私有林。国有林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 林务局制定、实施、评价和修订各级林业计划, 国家级别的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评估报告 (10年一次) , 修订森林资源规划 (5年一次) , 而地方级别则是负责制定各级详细的林业计划和科研计划;公有林是位于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由各州林业主管部门负责, 管理体制与国有林相同, 州林业部门同时还负责为私有林提供技术指导、资金补助和政策引导。对于私有林的管理, 林主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 政府部门无权干涉只能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我国可以将林木按照其所担负的职能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由于公益林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的职责, 所以应当对其制定长远计划;而商品林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 所以在制定森林计划时应当与采伐额申报制度配合使用, 放宽采伐限制, 多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资金补助, 调动非公有制林主参与林权流转的积极性, 对为生态建设工程做贡献的非公有制林应当给予奖励或优惠政策保护, 避免“石光银”现象出现。
(三) 尽早制定非公有制林业相关法律规定, 弥补法律空白
立法上的滞后是制约非公有制林业林权流转市场发展的最大因素。市场交易规则、流转的程序、流转的方式等都需要从立法上加以确定。因此, 应尽快修订《森林法》中有关森林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定。首先, 从产业这个角度出发, 对于林木不再按照用途划分, 统一以职能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将商品林作为经营管理的对象。其次, 结合采伐额制度制定有关林业计划目标为林权流转市场化做好事前性的准备工作。再次, 构建林权流转的有形市场, 制定市场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交易规范, 明确林权流转的方式以及程序。最后, 对于社会服务保障机构应当遵守的规定在法律上加以明确。
参考文献
[1]周伯煌.物权法视野下的林权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智勇.主要国家《森林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3]冷清波.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9.
[4]聂影, 吕月良, 沈文星.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创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5]李爱平.林权流转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8.
[6]程云行.南方集体林区林地产权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4.
[7]曹祖涛.论我国林权流转法律制度[J].绿色中国, 2008 (4)
[8]周珂.林业物权的法律定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9]喻胜云.林权流转的法律属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4) .
法律援助林权流转案 篇3
关键词 林权流转;立法;规制;地方性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149-02
1 现状分析
林权是所有权的范畴,我国森林法按照法律主体的不同将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和公民林权。林权的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用途的前提下,将林地的使用权、森林书目的所有权、使用权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按照无偿或者有偿的方式进行转移的法律行为。在林权的流转过程中,国家和集体的林地所有权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流转的只是林地、森林和树木的使用权,以及森林和树木的所有权。和其他行业的市场化相比较,林业市场法律建设则相对比较落后,我国地方的林权流转法律规定还并不足够系统、规范。例如在林权流转立法中虽然都规定了其方式,但是流转的程序却不甚规范。虽然,规定了相应的环节,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林权流转程序的全部环节,这影响了林权流转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对于森林资产的评估和林权流转的登记,还缺少比较明确的规定和管理方法。目前,我国还缺少比较统一的林业流转法律,不少地方的林权流转立法规定也大不相同。由于我国缺少专门的林权流转法律,所以,不少地方政府都进行了林权流转的改革探索,并且提出了对应的立法规定,而地方林权流转立法的规定,为国家的立法流转提供了良好的蓝本。
2 法律规制分析
2.1 范围的规制
林权流转范围从物权法上也可以称之为林权流转客体、对象或者流转内容的范围,一般指的是林权中哪些权利是可以流转的。在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森林法》中规定的林权流转范围只限于经济林、材林和薪炭林的林地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及对森木采伐和火烧迹地的所有权。目前,林权改革已经为林权的流转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地方林权立法中可以看到林权流转的范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一些地方的规定和《森林法》的林权流转范围规定是相同的;还有一些地方上也规定了不在公益林范围内的林地所有权的流转;一些地方对于公益林的流转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在立法中进行了适当地放开,可以发展为森林旅游业和森林种植业,但是,在流转过程中其公益林的性质不好发生改变;对于禁止流转的情况进行明确的规定。从地方立法中可以看到,应当把一些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退耕还林地以及疏林地等划入到林地的流转范围中,这能够为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供良好的
借鉴。
2.2 规制
我国的《森林法》中对于林权的流转程序并没有进行专门地规定,相关的林权流转法律规定则比较混乱。在地方林权流转立法中,都专门规定了林权的流转程序。目前,我国的林权流转主要有国有林和集体林的流转,而两者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不同,在地方的立法中都对两者教学进行了不同地规定。对于国有林的流转来说,不同地方的立法规定也不同。例如贵州规定国有森林树木、林地的流转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县级以上林业管理部门批准;江西省规定国有森林资源的转让首先要有县级以上的林业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同时,由其同级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尽管不同地方的审批规定不同,但主要还是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国有林业的审核、批准,各级政府和上级林业部门进行监督。在流转方式的选择上,各个地方都主要采用了拍卖和招标这种竞争性的市场方式。
2.3 管理规制
不同地方在立法的过程中对于林权流转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不少地方的立法中明确的规定了林权流转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在一些地方立法中虽然没有进行分章规定,但是,都规定了和林权流转管理的相关内容。在不少地方立法中规定了流转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且对合同所包括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规定。在林权的流转变更管理中,各个地方的立法规定也不同相同,例如一些地方采用了申请变更登记的部分,另一部分采用了强制变更登记的办法。之所以其管理方式不同,和林权的流转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变动方式应当进行不同的管理。例如,对于转让、互换、承包等流转方式导致林权发生变动的,进行强制性的登记;对于转包、入股等流转方式,可以考虑进行备案登记,采用这些管理方式都是为了保证交易双方当事人的权益。
3 结语
林业和传统的农业在产业特点和社会影响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环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林权改革应当更加地慎重。国家在林权的流转中应当从范围、程序和管理制度方面着手,提出针对的法律措施和规定,保障林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林权流转办理相关流程 篇4
一、办理林地林权流转的政策和原则
(一)所办理林权流转必须四至界线清楚不存在林权争议,并且持有主体改革期间发放的初始登记商品林地林权证。
(二)流转方案、流转方式、流转保留价及是否进行资产评估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三)涉及千亩以上的大宗林地流转,受让方必须有林业产业相关规划设计及项目支撑,以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
二、办理林地林权流转的流程及相关要求
(一)当事人双方必须签订林地承包合同,并经公证处(属地管理范围司法机关)公证或见证,才具有法律效力。
(二)林地所有权人(村民小组集体)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附会议记录加盖村委会公章,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签字按手印(原件),如林改时承包到户的林地,所涉及的农户必须签字按手印(原件)。
(三)申请人(附个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向***县林业局提出办理林权书面申请,并经所属村民小组法定代表人证明情况属实签字,村委会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公章,林业站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公章,乡(镇)政府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公章,送县林业局审核加盖公章。
(四)县林权流转中心根据当事人提供办理依据,视实际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勾绘作图并向当事人发放林权登记申请书,填写相关内容后(四至界线、接界人签名必须找到当事人签字按手印,申请人姓名、申请人及填表人签名必须当事人签字按手印),再经所属村民小组法定代表人证明情况属实签字,村委会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公章,林业站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公章,乡(镇)政府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公章,送县林业局林权流转中心核实相关材料进行办理并报登记机关审批。
(五)林地流转注意事项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使用权流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召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流转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必须有痕迹管理材料;
(2)流转工作小组拟订并公布流转方案;
(3)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流转方案;(4)签订流转合同;
(5)办理林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2、村民集体及四邻需出具所属林地四至界线权属无争议证明。
3、乡镇、村委会、村组须出具一事一议(涉及林地流转四议两公开)相关证明材料。
法律援助林权流转案 篇5
王明生
为了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加速以杉柏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20世纪70年代,全国学习湖南、广东经验,创办社队集体联办林场(以下称乡镇林场)。浙江省仙居县创办了27个乡镇林场,经营面积11.9万亩。乡镇林场按公社统一规划,林地从各村划入,动员全公社社员投工投劳开山造林,林场创办后,山权不变,经营权归林场,经营期一般为一个轮伐期;收益按照山权、林场积累、投工投劳三者1∶2∶7的比例分成,为山权单位和投工投劳单位的联办林场。仙居县林权流转实践
造林结束后,各联办单位进行投工投劳结算,确定收益分配比例。林场场员从各村分派,场员的报酬,由林场评工记分,回本村参加分配。几年后,随着幼林抚育的结束,林场的生产性活动减少,林场场员也陆续减少,直至全部归队,由林场管理委员会兼管林场事务。
乡镇林场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创办的,在当时,对加快绿化荒山、带动和促进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30多年过去了,林木陆续采伐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按照原来的方式组织生产,在林场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采伐迹地荒芜,财务管理混乱,有的联营合同到期,有的乡镇政府越权包办侵占联办单位利益。乡镇林场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仙居县埠头林场根据全部是国有山的特点,完善规章制度,继续集体经营。上井林场因林地只属上井村一个村所有,树木采伐后返还原山主上井村经营。此外积极探索林地使用权流转经营。如溪口林场,2003年树木全部采伐完后,当年11月,在原办场合同期内,将采伐迹地以16000元转让费,承包给横溪镇林业站经营。又如杨岸林场,2003年,将1100亩杉木林、900亩采伐迹地和2000余亩阔叶林,以171万元的转让金整体转让,经营期50年。
从仙居县的实践看,通过林权流转,吸引了林业资金,采伐迹地更新加快,但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林权流转需注意几个问题
林权流转是对乡镇林场根本制度的调整。乡镇林场创办的原有政策没有考虑林权流转经营。乡镇林场的根本制度是,山权不变,经营权归林场;山主和各联办单位投工投劳创办,收益按山权、林场积累、投工投劳三者1∶2∶7比例分成。实行林权流转后,经营权变了,林场积累不需要了,联办单位投工投劳更不需要;联办不存在了,收益分配也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乡镇林场实行林权流转经营,是对乡镇林场的根本制度的调整。
林权流转的转让金要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林权流转的转让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有林木和设施折价款;二是林地经营权转让费。现有林木和设施属于林场所有,林地属于原山权单位所有,因此,林权流转的转让金分配应分别处理。现有林木和设施,原则上仍按林场原有的分配制度分配,即山权、林场积累、投工投劳三者1∶2∶7比例分成。林地经营权转让费则属于林地所有权单位所有,林地所有权为集体的,属集体所有;林地所有权为国有的,要上交国库;林地所有权为公社所有或林场所有的,由各联营单位协商分配。
林权流转合同的签订主体必须合法。林权流转合同签订双方中的林场方,是林场管理委员会还是林地所有权单位?还是两者同时签订?这应根据林权流转的期限和内容确定。如果流转的期限在原办场合同期内,流转的内容是现有林木的经营权,流转合同可由林场管委会签订;如果是采伐迹地等无林地、现有林木、基础设施和经营权一并流转,且流转期限超出原办场合同期,合同应由林场管委会和林地所有权单位共同签订。
林权流转方案必须依法民主决定。因为乡镇林场的林权流转,是对乡镇林场的根本制度的调整,林权流转方案应当由原各联办单位决定,而不是林场管委会决定,更不是乡镇政府决定;联办单位为农村集体的,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妥善处理乡镇林场创办合同。借山合同到期的,各联办单位(经营者、山主、投工投劳单位)要及时协商,经营状况良好的,可以继续保持经营形式的稳定;如协商不成,在处理好现有林木的权益问题后,返还给山主经营。合同期限没有约定的,原则上按一个轮伐期确定。在现有林木处理后,不管合同是否到期,都要与原合作单位(特别是林地所有权单位)协商,决定经营方案。无论是继续经营还是返还山主经营,都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摆正乡镇政府的角色,不能越权侵权。乡镇林场是在原公社党委和公社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创办的,一直以来乡镇的主体意识很强;有的甚至直接管理,视林场为己有,以各种理由随意侵占林场利益,办场时确定的1∶2∶7收益分配比例很少兑现,群众意见很强烈。乡镇林场是山权单位和投工投劳单位的联办林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乡镇政府与林业主管部门一样,对乡镇林场负有指导、监督职责,但不可越权主导林场的经营管理活动,更不能侵占林场利益。
法律援助林权流转案 篇6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和中共思茅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及中共孟连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孟连县景信乡作为全县试点,首先开展了以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一、主要做法
景信乡是孟连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乡,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及时传达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县委、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会议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此次改革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把全乡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市、县作出的重大决策上来,认识提高到以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加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市、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坚决克服困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扎实有效地推进这次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县林改全面铺开,探好路子、摸出经验奠定基础。
(一)健立机构,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及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常务副组长,副书记、副乡长为副组长,相关
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处理林改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三组(办公室、政策法规组、林权确认及纠纷调解组、业务技术指导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抽调县、乡、村干部86人组成了林改工作队。
(二)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全面动员
通过半年多的宣传发动,技术规范操作等一系列实施工作,到2006年底,全乡共完成可均山到户的集体商品林地159宗,面积23657.9亩,产权明晰率100%,为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7年初,全乡五个村的林改工作通过了市县的检查验收,基本完成了林改任务。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过程中,涉及森林资源流转及价值评估等问题尤为突出。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有利于集体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国家增税、集体增财、农民增收,有利于实现最大限度提高林业生产力的目的。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为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景信乡林改试点工作启动之初,乡党委、政府、林业站协同县林业部门积极深入各村组、林地,对全乡林业资源状况进行实地勘察,并查阅“两山一地”划界相关资料,对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调研,认真分析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多次综合分析,修改的基础上,根据市、县下发的林改实施意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景信乡深
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业务技术操作规范》和《景信乡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时间安排表》,各村结合实际制定了《村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村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时间安排表》,《林改工作队员管理制度》,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为开展好“林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的重要性
景信乡位于孟连县东北部,南和西面与娜允镇接壤,东和北面与澜沧县东回乡、拉巴乡毗邻,总面积18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回俄村,海拔1090米。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62个村民小组,3182户,12588人,其中农业户2931户,农业人口12028人,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43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3元。根据2005年森林资源调查显示,全乡林业用地面积为111236亩,其中国有林地面积为9410亩,集体林地面积为101826亩,集体林地中:生态公益林地59821.8亩、商品林地42004.2亩(包括9604.6亩经济林和2317.5亩的竹林)。全乡森林覆盖率41.0%。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尤其是边远山区,集体林80%以上由村集体统管或委托村民管理,存在林木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林业“三定”政策实施,确定了林业生产责任制;通过实施造林绿化工程,集体林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集体林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集体林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制约了林业生产力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是对集体商品林中没有异议但尚未明晰的林地和林木进行产权明晰,落实经营权;二是对已明晰产权的自留山和
家庭承包经营权的竹林、经济林等及租赁造林的林木所有权等应给予确权落实,发放林权证。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因此,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增强林业活力,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调动林农耕山育林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需要。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自然资源资产。森林资源流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森林资源的资产界定,既要界定森林资源资产的物质内涵,即哪些是森林资源资产,哪些不是森林资源资产,又要界定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既要确定森林资源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这就是林权制度改革的明晰产权。其次是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以森林资源资产为对象,进行市场价值的判断。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有关规定对产权明晰的集体所有的林地及商品林中的森林或林木,在以招标、拍卖、转让等形式确定其经营权时,必须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二是利用林权证进行银行贷款担保、参加保险等都需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第三林改最终建立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必须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四)严格程序,把好质量,狠抓落实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必须积极稳妥,确保质量扎实推进。
1、深入林地,认真做好林业宗地区划工作。
2、尊重历史,顺应民意,妥善解决林权林地纠纷。
3、严格程序,制定村民小组均山到户承包方案。
4、严把质量关,认真组织实施。
三、取得的经验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有力,是林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
(二)、宣传到位,林改政策深入人心,群众积极参与,是林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三)尊重历史,顺应民意,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余热,妥善解决林权林地纠纷,是林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
(四)县、乡林改办通力协作,驻村工作队员扎实苦干,是林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五)精心抽调林改队伍,培养林改业务骨干,为全县铺开林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正确引导,加大扶持,积极开发林下资源,发展林业产业。
四、存在问题
1.森林资源资产及产权界定不确定因素多且法律依据不足
在林改过程中,森林资源资产及产权界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实际确认中不确定因素多且法律依据存在不足。一是集体林资产形式多种多样,产权关系复杂,现有集体林山林权属缺乏有效凭证。二是个别经营者对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与林地使用权的界定认识不清。三是在林地资源中哪些应认定为林地资产,哪些暂时不能定为林地资产,由于经营和权属状态不确定,资产就无法确认。四是林木资源按其功能主要可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五种,由于产权关系、可及度、经营条件、林分质量等因素 的不确定,就无法进行林木资产确认。
2.森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确认结果常与实际不符
目前基层林业站所使用的数据都是森林资源建档数据,由于集体林区地形、权属复杂,小班数量多,许多小班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现有小班一览表数据基本上是原来“二类调查”的数据,或者是建档理论推算数据,造成基本理论数据与实际不符。在林权制度改革中,基层林业站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在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中,无法对辖区内需要林改的小班进行全面调查,更没有专业队伍的调查,难免有误差,有的甚至与实际严重不符。价值评定程序简单化,受伪因素干扰,易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对于通过招标、拍卖形式进行山林转让经营或承包经营的改革模式,林权单位采取“简易评估”,即由村民自治组织成立评估小组,进行实地评估,缺乏合法评估程序和评估主体以及适当的评估方法,以致造成评估价值相差很大,在这大程度上容易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如有的地方林地使用费评估时,在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近的山场最少的7.5元/公顷/年,最多的75元/公顷/年,相差10倍之多。林木价值评估也是如此,相同树种相同林分相同年龄和经营条件相近的情况下评估值也相差3-5倍。
3.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
一是改革没有严格按程序规范操作,没有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二是林改后,呈现出林业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林权结构分散化的新格局,随之也出现抵御风险能力低、经营投入融资难等新的实际问题。由于没有常设林地林木流转管理机
构,林地林木再次流转受到制约。
规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资源流转程序
1.明晰所有权,落实经营权,正确界定森林资源资产范围。
一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林木所有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落实到户,到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
二是在界定中必须对各项森林资源资产的内容构成进行仔细的分析与认定,对产权归属明确,具有使用价值,可作为经营对象,数量明确,可以用货币进行度量,以及可作为商品在市场中进行交换的森林资源界定为资产。
2.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程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和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鼓励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必须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程序。一是集体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调查,必须具有资格的调查单位按照有关技术规定进行调查确认;二是现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中组建单位和个人“双持证”的森林资源资产专职评估机构,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进行评估核准、评估委托、资产核查、资料搜集、评定估算,提供评估报告书、验证确认、建立档案等工作;三是专职评估人员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进行林地林木资源资产评估,用材林林木资源资产分别不同龄组、不同经营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幼龄林采用重臵成本法评估,中龄林和近熟林采用收获现值法评估,成过熟林采用木材市场价倒算法评估;
经济林采用重臵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进行评估;竹林采用重臵成本法、年金法、现行市价法评估,林地资产采用林地期望价法评估等等。通过规范调查和有效的评估,使林木、林地价值得到公开、公平、公正的确认,符合客观实际,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四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森林法》。森林资源流转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开、平等、诚信的原则。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及其流转方式、流转保留价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还应当报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或者权属共有的森林资源流转,应当依法征求合资方、合作方或者权属共有方的意见。
3.深化林业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政府部门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突出产权“明晰”。一是对那些原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中问题较多,程序不合法,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且群众反映强烈的依照有关法律程序妥善加以处理;二是对权属已明晰,但所形成的技术资料登记发(换)证工作不相衔接的应依照有关程序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完善。以期达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
建立市、县两级林地林木流转管理机构,扩大服务功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立林权流转平台,即:成立林权登记交易服务中心(市场)。
一是对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处臵权的权属登记、变更和林地征占用后的注销、新林权证的换发等林木、林地权属的登记和动态管理;二是对森林资源交易等林权流转管理;三是提供林权抵押管理和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咨询以及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等。
[参考资料]
[1].云南林业(论文集);
[2].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 [3].孟连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4].景信乡情;
[5].景信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6].景信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内 容 提 要
摘要:通过分析景信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的重要性、主要做法及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资源的流转程序。
关键词:林权制度;改革;森林资源;流转
1、引言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的重要性
3、存在问题
对我国林权流转问题的探讨 篇7
一、产权和林权界定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是主体对客体一系列权利束的总称, 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产权是一组权利束, 既可以由同一个主体享有不同客体的全部权利或部分权利, 也可以由不同权利主体享有同一个客体的全部或部分权利。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产权制度, 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 约束人的经济行为, 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工具。
林权, 一般是指法律确认的对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所享有的权利。我国林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个基本前提下, 企业、农户和其它权利主体享有除所有权以外的其它权利。根据《森林法》的规定, 现在我们所谓的林权涵盖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本文所指林权是指林地部分产权及林木所有产权, 不包括林地所有权。这几项权利的所有人都是以未来或当期收益作为持有权利的根据, 是一种用益物权, 受到我国《物权法》的保护。
二、完善林权流转的重要性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产权明晰是解决外部性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重要的手段。而资源的自由流动, 又是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的重要途径。林权流转实际上是林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延伸和发展,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林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林地的经营效率, 促进林业产业化进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 农户拥有了有保障的林地用益物权, 如果能促进这些权利的有效流动, 将有利于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1.林权流转是林地分散的客观需求。
在20 世纪80 年代, 许多地方林区普遍推行了稳定山权林权, 划定自留山, 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政策。各地农村陆续将山林划分到户, 形成了山林分户经营承包制。而在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出于尊重历史的原则, 各省对在“三定"时期确定下来的界限清晰的地块基本上采取了直接确权发证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山林分户、地块细碎、一山多主、一主多山的现象普遍存在。据2008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调研组对江西省宜春市林权改革成效的调研, 经过对两个县、86户样本的抽样调查, 发现每户平均拥有4.6块林地, 而林地的总面积为50亩左右。村民普遍认为林地过于分散, 造林、抚育和收获不方便。从科学营林角度考虑, 地块统一有利于统一规划优良林种, 统一进行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措施, 有利于统一间伐和轮伐, 采伐和销售等活动的成本也更低。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必然希望能将分散的林地逐渐聚拢, 从而产生对林地流转的需求。
2.提高林业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
实行林权制度改革, 培育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发挥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实现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就必须消除对林权流转的限制因素。
林改之后, 林农从法律上拥有了自主经营权利, 但农户由于林地面积较小, 资金规模不足, 劳动力数量有限等原因, 只能实行小规模经营。这与林业经营周期长, 资金回收慢, 外部效益突出等特点形成了矛盾。以林业外部性为例, 如果将林业的固碳效益和保持水土效益纳入林业核算, 受益地区应当向林农支付生态补偿。相比分散的林农, 大户或企业在相关谈判中能节约更多成本。小规模经营的林地难以实现林业生产效率提高, 阻碍现代林业的发展。
3.解放农村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久以来, 对于农业和林业的经营, 不仅是中国广大林农的一种经济行为, 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 农民必然对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有更多更高需求。这就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必然要逐渐脱离农业生产, 进入第二或第三产业。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
促进农村土地的顺利流转, 将解放农村劳动力, 繁荣农村经济。对于想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来说, 林地流转将从两个方面给予他们充足的帮助。一方面, 将林地流转出去, 能使自己从林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劳动力都能集中于感兴趣、利润高的工作。在宜丰县澎源村就见到了两兄弟将林地流转出去, 从事商业经营, 利润是经营林地的数倍。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融资渠道不畅, 加上缺乏提供给银行的信用标的, 资金约束强烈。林地流转将会盘活林农资产, 极大的促进林区农民创业。
三、林权流转的现状和问题
林权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流转对于放活林业经营, 促进林业的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很大的帮助。但我国目前林权的流转却并不顺畅, 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发展。林权流转的现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转起步晚, 规模小。
林权流转的普遍出现, 是伴随着2003年在福建、江西等省份林权改革试点的推开而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前, 林农并没有获得实质意义上的林权, 既无参与流转的必要, 也无参与流转的保障。林业改革起步较晚, 林权流转也起步较晚。加之林业长期经营风险较大等原因, 社会对投资林业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政策鼓励林权流转, 所以到目前为止, 林权流转的数量并不多。以江西省铜鼓县为例, 该县有林地面积197.05万亩, 截止到2008年6月底, 共流转山林2 618宗, 面积30.59万亩, 占全部山林面积的15.52%。该县还是林权改革和流转走在前列的地区, 大多县市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林权流转规模较小, 是当前林权流转的一个现状。
2.林农对流转缺乏积极性, 供给不足。
根据对江西省宜丰县的调查, 林农对林地的流转并没有热情。该县的林权改革主体部分已经完成, 国有林和集体林分山到户率达到82%, 并且超过97%的地块发放了林权证。在接受调查的林农中, 几乎全部的林农表示不会流出林地。一方面, 这反映出农户对林权流转的好处没有充分认识。根据《森林法》的规定, 林地可以采取拍卖、转包、互换等多种流转方式, 农户完全可以通过互换等形式实现林地集中经营。另一方面, 林农拒绝流出的重要原因是林地无偿使用。江西省规定取消农户使用林地的一切费用。这虽然减轻了林农负担, 增加了林农收入, 但由于缺乏成本约束, 导致林地的粗放经营。而有营林技能的人或组织就不能获得足够多的林地进行规模经营。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 这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3.市场信息不对称, 地方政府失范。
只有信息在市场主体之间对称, 才能保证公平的林权流转。林农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流转, 理应获得充分的信息。虽然林权改革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 但林农对林权改革后山林流转的相关政策精神并不了解, 没有掌握林权流转的作用、内容、程序等实质, 不清楚自己的法律主体地位。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自身知识缺乏, 林农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把握不准, 不了解林权流转的市场行情。地方政府失范, 甚至有地方官员行政压制, 把林地林权低价流转, 导致林农的利益受到损害。以2008年在江西铜鼓发生的“绿海事件”为例, 当年动员村民卖山时, 曾有这样的说法:不卖山就要收回其砍伐指标, 改为生态公益林, 等等。实际上这些说法完全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农民在这些信息面前, 无法有效辨别。所有这些因素, 都可能干扰林农的判断, 这种情况在各地并不少见。
4.森林资源评估体系缺乏, 流转受到技术限制。
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践中, 尽管林业技术人员熟悉林业生产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却没有资质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估且没有签字权;而具有评估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 却不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及缺乏林业知识的专业评估技术人才, 以至评估价格难以令人满意。由于资产评估工作不到位, 产权管理和产权运营都受到很大影响。森林资产的价值不能获得科学合理的评估, 导致在流转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山林不能被银行接受作为抵押物, 影响林权主体的融资;资产数量精度差, 也不利于补偿和赔偿的处理;交易双方对林地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限制了林地的拍卖、转包或其它形式的流转。
四、完善林权流转的措施
尽管当前林权流转已经在各地迅速地展开, 但针对目前林权的流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以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1.坚持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提高林业经营效率。
上文分析到, 林权流转市场供给是不足的, 重要原因是林地无偿使用。林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公有财产, 林农在承包的时候有必要支付一定的资源使用费。这样做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方面, 林地有偿使用, 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性。林农承包林地是个人经济行为, 获取的是私人收益, 但林地却是公共资源。对林农收取资源使用费 (税) , 将充实政府的财政收入, 从而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面, 收取林地使用费 (税) , 将会提高林农经营林地的成本, 促使林农实行集约化经营。对于不善于经营或只把林地看成一种自然增值的资产的林农而言, 他们将会考虑提高经营效率, 或将林地流转出去。
2.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规范政府行为。
信息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资源, 应该着手建设强大的信息服务系统, 为林权流转双方提供充足的信息指导。根据集体林区规模、交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等因素, 对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合理布局, 对偏远地区的林农, 应加快林权管理网络化、信息化进程, 在重点林区乡镇成立产权交易中心分设机构, 专门负责该地区的林权登记管理工作, 逐步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 建设为林农服务的信息体系。政府还应该引入相应的监督规范机制, 防止出现官商勾结行为, 保护林农的利益。
3.促进林地在当地林农间流转。
目前林地流转的突出特点是外来资本进入林区。这种方法符合市场机制的运行, 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通过鼓励当地林农之间进行林地流转, 实现当地林农的集约经营和行业分化, 更加有利于林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一方面, 促进当地流转可以鼓励林农地块互换, 逐步消除山林分散现象。林农之间的林权流转还能够解放劳动力, 繁荣非农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当地流转会避免林农受到不公平待遇。林农资金缺乏, 即使有强烈的愿望承包林地, 但在面对外来强大的商业资本时, 往往缺乏竞争力, 如果再迫于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行政压力, 林农往往在林地流转中受损。因此, 从制度层面和融资层面对区域性的林农之间进行林地流转给予支持, 将从公平和效率的双重角度促进林业发展。
4.快速建设森林资源评价体系。
这一工作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 要在《物权法》、《森林法》的基础上完善林业政策法规。制定《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 明确流转的原则、范围、程序、监督、管理等相关规定。抓紧修订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 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规范的制度平台。另一方面,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的特殊性, 其管理与评估不同于其他常规资产, 管理与评估难度更大。因此, 建议开展全国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培训, 培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人才, 尽快在各地区建立专门的森林资源资产专业评估机构。此外, 国家应该加强对农林院校, 涉林科研院所在森林资源价值评估方面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 通过正统的教育体系培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员。
摘要:结合实地调查和二手资料, 总结出我国当前林权流转方面存在的供给不足、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林业资产评估技术不足等问题, 并提出了资源有偿使用、促进当地流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资产评估等完善林权流转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林权,流转,资源配置效率,现代林业
参考文献
[1].曹祖涛.论我国林权流转法律制度[J].绿色中国, 2007 (5)
[2].聂影.林权流转的效率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 2009 (6) .
[3].李华, 陈飞平.江西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产权流转问题研究[J].林业科技, 2007 (6)
[4].樊喜斌, 刘红梅, 王克强, 周小寒.完善我国林权及其流转体系研究[J].林业经济, 2007 (8)
[5].徐楠.江西铜鼓平息林权纠纷, 为资本上山土地流转镜鉴[N].南方周末, 200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