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

2024-12-11

法律援助(共12篇)

法律援助 篇1

一、法律诊所教育模式概述

法律诊所也被称为诊所式法律教育, 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 其效仿医学院学生采用的临床实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来掌握学科要领, 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理论, 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来解决问题, 积累经验。诊所式法律教学打破传统授课方式,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身份甚至可以用准法律职业群体中的一员 (例如法官、检察官、律师、陪审员等) 来形容。教学的模式新颖多样,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 这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运行效果分析

“法律诊所”课程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件为教学对象和“教材”, 其将法律实务技巧的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头脑的形成以及合格法律人完整人格和道德的形成与完善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它们共同构成法律职业群体实践性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诊所式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模式, 它以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式模式为核心要领, 改变先前原有的从单纯的由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演绎式模式, 真正让学生从实际个案着手真切体会到法律的精义和对社会的普遍意义。

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法律职业道德, 也能够使新型法律人才树立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积极的借鉴诸如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式等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模式进行法律教育改革, 培养出公正、廉洁优秀的法律人才。

众所周知,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倡导人们树立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如梁治平所说的:“教育所关涉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 而且是人格的成熟与道德的完善。”从这一点来讲, 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真正触及到了教育的真实内在目的。

三、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与法律援助制度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法律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既有现实的必要性也有具体的可行性。法律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事业是法律诊所教育的应有之义, 链接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的关键环节在于“法律公益”制度, 即是指一些法律工作者, 为了社会公共利益, 为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无偿地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帮助他们维护自身权益, 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文明。

完善我国高等法律院校法律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制度, 对于促进诊所法律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对促进法学教育改革事业、促进和谐法治社会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法律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大大壮大公益性法律工作者的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在参加社会公益法律援助事业的过程中, 法律诊所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与法学修养也得到的极大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中国的法律援助不再局限于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高校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人才队伍, 能够使得为社会弱者法律服务的专业力量迅速壮大,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结合的有效措施

法律诊所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能够弥补或解决法律援助制度中存在的人才不足、专业法律知识欠缺等问题, 业已成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的重要辅助力量。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结合的有效方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课堂教学中, 模拟角色训练

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承办的案件, 采取模拟角色训练方式进行案件实际论证与探讨。模拟角色训练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由老师来设计一个案件办理活动, 整个过程由学生模拟法律人角色来办理案件。这种课堂活动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以便于课后老师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和老师对学生的指导。

(二) 课堂外, 深入社区, 进行法律援助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 (1) 相关地区的司法行政部门可以有效联合当地高校法学院共同建立社区法律诊所, 开展法律实践活动。高校学生参与社区法律诊所的法律实践活动, 接触并“代理”客观真实地法律案件。社区法律诊所的主要工作有:一是协助开展法律咨询工作, 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二是协助管理人民调解工作, 参与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三是协助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活动;四是协助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五是协助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 为街道办事处 (乡人民政府) 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等等。

参考文献

[1]牟逍媛.法律援助制度与诊所法律教育[J].法学, 2002, 08:26-30.

[2]李军.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39-44.

法律援助 篇2

政府法律援助的含义是: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免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工会法律援助的含义是: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工会工作者和工会组织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工会法律援助是政府法律援助的必要补充。同时,工会法律援助接收司法行政机关(主要是各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由此可见,工会法律援助是政府法律援助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在维护职工、工会工作者权益领域内是对政府法律援助的一种有效补充。

一、“诉讼式”的法律援助存在诸多问题

(一)诉讼式的援助对于职工维权治标不治本

法律制定的目标,在于规范人的行为。“诉讼”只是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它使参与者能够从诉讼的过程中领悟法的真谛,从而规范自我行为,同时又影响周边人群。但目前,却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效果——法律援助机构每年受理的劳动争议类案件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除因受整体经济形式未有完全复苏影响外,笔者发现目前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又一原因存在于职工的过度“维权”,即职工与企业之间缺乏“和谐”的用工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法律援助的援助行为其实并不“成功”的。

(二)诉讼式的援助使得职工在诉讼权利得到维护的同时,却失去了更多权利

诉讼维权不能从整体上维护职工根本利益。当以“诉讼”方式每援助一名职工打赢劳动争议官司,使他们的诉求得到实现的同时,也使他们的权益遭受到重大损失——目前劳动争议的诉求大多是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但是提出这个诉求的前提是职工必须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所以当职工实现诉求的同时,也就自然失去了再在这个企业继续工作的机会,或者准确说是谋生的机会。而当这些职工到新企业后,他们会不自觉的隐瞒他们的这段诉讼史,为什么呢?答案应该不言而喻。所以,“诉讼”式援助对于参与诉讼维权的职工而言,可以等同于“饮鸩止渴”。

(三)诉讼式的援助往往是以更多职工利益受损为“代价”

诉讼式的维权使得维权成本不断增加,逐渐使得维权进入了一个“怪圈”。当一名职工通过“诉讼”的方式成功维权后,企业往往不是检讨自身的过错,而是采用了“亡羊补牢”式的应对措施来弥补自己之前在诉讼中所产生的遗漏,以此应对其他在职职工可能对其提出的诉请。这样一来,对于其他权利正在或将被侵犯的职工而言,他们的损失将会更大,维权成本将会更高。而一些职工的诉讼方式,也使得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相应的司法解释不断进行修订,而这些“修订”也使得今天或明天将要维权的职工越来越难以实现他们的诉求。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一名或数名职工成功通过“诉讼”方式取得“巨额”补偿或赔偿后,将可能直接导致“败诉”的企业发生经营性危机,由此产生的后果将会直接波及到该企业的其他在职职工,那么这些职工的利益又将如何维护呢?

二、工会、政府法援力量整合不够,难以发挥更大力量

法律援助其实质是法律服务的一种特殊类型。而法律服务是指律师、非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人士(包括法人内部在职人员、离、退休政法人员等)或相关机构以其法律知识和技能为法人或自然人实现其正当权益、提高经济效益、排除不法侵害、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提供的专业性活动。因此,法律援助的形式就不能仅仅限于“诉讼”一种模式,而应更多的体现出防范风险,降低风险损害的法律服务性质。

工会与政府法援均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办案力量,但两家在资源共享方面存在不足。现工会法援机构一般以政府法援机构的分部形式存在,但其实是独立的组织,可以自行处理自己受理的案件,仅在自身援助力量不足时才寻求政府法援机构的支持;而政府法援机构在案件处理上较为独立,很少与工会进行互动。但笔者在处理一些轻微劳动争议案件及一些处于争议萌芽状态的案件时发现,如果政府法援机构能与工会进行联合办案,则一些矛盾会很在萌芽时得到有效化解。

三、协调工会与政府法援力量有机结合,实现共同目标

2014年9月19日,南京市栖霞区总工会和南京市栖霞区司法局(栖霞区法援中心)在南京紫金创业园联合举办了一场“送法进园区”的活动。当天有三百多园区职工及园区企业的人事干部到场参与活动。律师通过案列分析点评的方式与与会者进行沟通,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生动的案例,朴实的语言将枯燥的法条、法理生动的表现出来。会后参与者均表示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得他们对于《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规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时也纠正了之前对于法条的一些错误认识。笔者认为,这样的活动恰是工会法援与政府法援力量有机结合的一种初步表现,但就本次活动的结果看却十分丰硕:第一、工会利用其在企业中的基层力量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活动;第二、政府法援利用司法行政资源组织律师参与“送法”;第三、参与的职工及企业人事干部可以零距离的与律师进行沟通,对于涉及自身及身边法律问题及本身对于法律的认知与律师进行交流,这样参与活动就不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第四、组织者、包括参与活动的律师均处于中立地位,或者说没有参与具体案件的办理,这样就能从客观的角度对于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更能使参与的职工和人事干部们信服。

但这样的活动从开展的次数来说,毕竟不会太多;从参与的人数来说,毕竟有限;从活动涉及的法律领域上看,毕竟狭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法援与工会法援的工作:

(一)改变“救火”式的援助模式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所以援助应当从源头开始,即把援助模式从最后的“诉讼援助”模式转变为“预防援助”模式。这就是要引入“法律服务”的概念。即通过工会组织,在各企业工会组建法律援助服务站,向企业职工、更向企业的实际管理层普及正确的劳动法律知识,使得劳资双方都对法律有正确的理解。同时,利用“中立”的地位向劳资双方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尽量做到将“矛盾”化解于萌芽。

(二)在现有的模式下强化工会法援与政府法援的组织工作

首先,强化法律援助队伍建设。逐步吸收愿意从事该项事业,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律师加入法律援助队伍。该队伍可以由政府法律援助和工会法援共同构建,但应当保障该队伍的持久性、稳定性,避免松散的管理模式。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应当根据律师承办案件的质量、数量、案件复杂难易程度、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处理非诉讼案件的社会影响等综合因素来对律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

再次,加大分工,使得法援工作更加细化、更加专业。社会化大分工直接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那么在法援的工作中也应该逐步细化分工,根据律师的知识领域划分承办的案件种类,这样会使律师能更专业的办理相关案件。

法律援助显神威 篇3

为八旬老妪讨公道

2004年3月25日,王明珍老人在别人的搀扶下,来到印江自治县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者从王明珍老人的哭诉中得知她膝下无子,丈夫过世多年,有3个出嫁成家的女儿。由于老人赡养问题得不到落实,因此前来请求法律援助。当晚,县司法局副局长吴光勇和法律援助工作者来到王明珍的三女儿家,要求他们妥善处理好老人反映的问题,但她们姊妹意见不一,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中心为老人免费代书了《民事诉状》、《缓交诉讼费申请书》、《先予执行申请书》,向县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受理该案后传唤老人的3个女儿到庭,经说服教育,她们达成了“王明珍随大女儿一起生活,3个女儿每人每月支付王明珍医药费100元,王明珍如生病住院所需的费用由3个女儿平均分担”的协议。法律援助制度为老人及时解决了后顾之忧。

诉讼12载法援还公平

1991年,严天凤与田茂仙因峨岭镇红卫街151号房屋地基问题发生争执,诉之法院,一直未能解决。直至2002年9月15日,已82岁的严天凤,因年老体衰、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律师费用,在别人的搀扶下,来到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工作者接受委托后,走访了相关单位和知情人,广泛、细致地收集了有关证据,掌握了原审判中证据不充分的情况而错误判决的新证据,充分证明了争执房屋地基的所有权属严天凤所有。在法庭上,法律援助工作者的代理意见和证据,得到了认可和支持,维护了当事人严天凤的合法权益。

高校法律援助探析 篇4

关键词:高校,法律援助,意义,特点

1 高校法律援助的特点

我国法律援助工作既是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应尽责任,又是全社会和法律服务者应该关心和支持的社会公益。我国高校在“以政府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导,以民间公益组织为补充的中国法律援助模式”的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法律专业资源,建立了一些法律援助机构,以解决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1992年5月,武汉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就四川省内情况而言,首家法律援助咨询机构于2002年4月2日在成都大学挂牌成立,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法律安全援助咨询中心也于2004年11月17日成立。随后,部分高校纷纷成立了法律援助机构,此举标志着我省法律援助事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它将法律援助工作由社会扩展到高校内部,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我国法制建设中来,为法律援助这一公益事业注入了新的内容。高校法律援助具有以下特点:

1.1 灵活性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一般依据本地区或本校的实际情况而设立,可以在国家法律或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制定章程和制度,成员可自行招募,可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支持,更可决定机构的发展模式和努力方向,属于民间组织,有很大的灵活性。

1.2 实践性

高校法律援助一般由专门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的老师或律师指导,有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其成员基本是法学学生。法律援助既是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素养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地。高校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法学理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高校中的其他方式如法学会、模拟法庭等,是以模拟各种案件的处理、操作和办案的过程,不具真实性,具有表演的性质,不能对学生起到深入影响的作用。而高校法律援助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团组织,独立性强,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真人、真事,提高学生的处置和办案能力,为日后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关注社会公益,形成自觉的法律援助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1.3 服务性

高校法律援助通过展板、海报、广播、宣传单等形式无偿为高校师生提供法律宣传、咨询和诉讼代理等法律服务,全力解决师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认真贯彻了“服务第一”的宗旨,体现了“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部分高校为了方便师生,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和24小时办公电话,以便为师生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为高校的稳定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高校法律援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机制不健全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基本是学生自我组建的社团组织,学校对其重视不够,并很少得到司法机构和学校的指导。特别事在业务工作引导、专门管理及监督等方面十分欠缺,不能有效管理法律援助工作。缺乏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有的校内法律援助机构形同虚设,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具有不稳定性

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流动大,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和稳定性,且组成人员有很多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专业素养不一致,导致了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同时指导老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大,无法完全专注于法律援助,使法律援助仅是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下转第62页)(上接第33页)

2.3 缺乏科学指导

有的高校是专门从事法律教学或法律事业的老师对法律援助机构进行指导,但也有一些高校的指导老师是非法律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仅靠几次专家专题讲座,因此在业务指导上不全面、不连贯,导致工作开展存在不专业的现象。

2.4 缺乏相关法律保障

2003年国务院颁布《法律援助条例》,其中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但是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身份、权利等均无法律规定,在开展实际工作如查阅案卷、调查取证等的过程中造成不便。

2.5 经费不足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主要靠学校拨款,金额有限,有的学校设置了专项,但也有学校没有划拨经费,全靠自筹。这些状况使得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开展工作困难重重,且无法邀请专家进行最新法律讲座,无法负担案件代理所需要的各种费用,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严重影响了法律援助的规模和方向。

3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发展的思考

3.1 尽快促进专门立法

我国应充分考虑民间法律援助机构的特殊性,加快法律援助专门立法,对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援助主体、对象、范围、程序及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等作出规定,促进高校法律援助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3.2 加大经费投入

高校应针对法律援助机构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法律援助的正常行,同时,积极拓展法律援助经费的社会捐资渠道,吸收企事业单位、基金和慈善组织的援助,尽可能地为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3 加强高校间的合作

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和各高校法律援助的设立,开展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合作成为必然之举,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交流法律援助经验、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而且援助过程中,可以通过高校间的合作,委托办理异地法律相关事宜,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4 建立齐抓共管管理机制

建立学校、政府与司法机构齐抓共管机制。政府用政策引导、新闻媒体宣传等方式,吸引单位及个人关注、支持高校法律援助事业。司法机构对高校法律援助的业务和机构设置进行指导,并提供学生参与办案的实践机会,提高援助的实际能力。高校在人员管理和日常工作中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三管齐下,形成合力,有利于高校法律援助形成良好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捷,肖伟.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之现实困境与改革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8(3):88.

[2]练琪等.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3(5).

[3]杨诚.法律援助制度的比较与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6):16.

[4]章武生,吴泽勇.法律援助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家,1999(5):59.

[5]虞政平.关于法律援助的正确理解[J].中国律师,1997(4).

[6]张耕,宫晓冰.中国法律援助制度诞生的前前后后[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10.

法律援助 篇5

法律援助公函(转交申请)

援转函字[]第号 发往单位:

申 请 人:

案由:

经办人(签字):

日期:

注:本函用于法律援助机构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劳动教养管理所、强制隔离戒毒所转交申请的回复。

法律援助文书格式十五

法律援助公函(转交申请)

援转函字[]第号

本中心(处)于年月日收到贵单位转来的(申请人)一案的法律援助申请。经审查,本中心(处)认为符合下列第种情形:

1.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决定给予法律援助。

2.申请人不符合的规定,决定不予法律援助。

特此函告。

(公章)

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 篇6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24号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的决定》已于2009年11月27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11月27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法律援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在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的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

本条例所称法律服务机构,是指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人员,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实施法律援助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受援人,是指获得法律援助的当事人。

第三条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辖区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四条法律援助经费应当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事业提供捐助。

第五条有关机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人员依据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实施法律援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六条鼓励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法律服务人员自愿对经济困难或者有其他特殊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

第七条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和形式

第八条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服务,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经济困难的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不低于本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一点五倍确定。

第九条下列事项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请求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赔偿的;

(七)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八)其他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项。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的刑事案件当事人,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一)公诉人出庭公诉,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二)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三)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四)人民法院按规定指定辩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法律援助主要采取下列形式:

(一)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

(二)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诉讼代理;

(四)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代理;

(五)仲裁代理;

(六)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

(七)公证证明;

(八)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三章法律援助程序

第十三条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该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非指定辩护的刑事诉讼的法律援助申请,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前两款规定之外的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由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申请人向其他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受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受理。

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三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申请人可以直接向法律服务机构提出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服务机构认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报请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审查确认,但法律服务机构自愿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除外。

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法律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决定予以办理。

第十五条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申请人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有关单位出具的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的证明;

(三)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及相关的证明、证据材料。

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

第十六条法律援助机构中负责审查和批准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其回避:

(一)是所申请事项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所申请事项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办理该申请的。

第十七条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及时确定法律援助人员,并通知申请人办理有关手续;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者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确有困难,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有关情况认为确有必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可以决定对其提供法律援助。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先决定提供法律援助,再进行审查:

(一)诉讼时效即将届满的;

(二)必须立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

(三)有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的。

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发现先行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应当终止法律援助,因先行提供法律援助而发生的费用,由申请人负担。

第十九条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法律援助事项办结后十五日内,向所指派的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结案报告。

第四章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条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并接受法律援助机构及所在法律服务机构的监督。法律援助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或者中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第二十一条法律援助人员不得向受援人收取钱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第二十二条法律援助人员依法进行调查取证,有关单位、个人应当提供便利。

第二十三条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需要调阅、查询有关材料的,经出具法律援助机构的有关证明,有关机关应当免收相关费用;需要复制有关材料的,经出具法律援助机构的有关证明,有关机关收取费用的标准不得高于复制所需原材料的成本费。

鉴定机构应当对法律援助案件先行缓收鉴定费用,待案件审结后根据人民法院或者劳动仲裁机构的裁决由当事人承担鉴定费用。受援人交纳鉴定费用确有困难的,由法律援助机构给予适当补助。

人民法院应当对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先行作出缓收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的决定,待案件审结后再根据有关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对受援人诉讼费的减免。

第二十四条法律援助人员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发现受援人不符合受援条件的,应当报请法律援助机构批准,终止法律援助。受援人愿意支付有关费用的,可以继续提供法律服务。

第二十五条法律服务机构的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后,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规定向其支付办案补贴,办案补贴费在法律援助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六条受援人应当向法律援助人员如实陈述有关事实,提供有关的证明和证据材料。

受援人有权了解法律援助案件的进展情况,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如实告知。

受援人认为法律援助人员消极履行义务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法律援助机构查证属实的,应当予以更换。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法律援助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停止执业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责令退还,并可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法律服务机构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不安排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停业整顿的处罚。

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法律援助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法律援助人员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受援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机构承担赔偿责任。所在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有关法律援助人员追偿。

第二十九条有关单位为申请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出具虚假的经济困难证明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建议该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法律援助 篇7

关键词:高职法律教学,法律援助制度,融合,援助机构

自1994年我国开始试行法律援助制度以来, 各大高职院校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援助机构与组织, 通过其社会公益法律服务的工作,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扩展与提升。而伴随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与教育理念的改进实施, 当前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思路, 也从以往的理论化、知识化教育往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技能方向发展, 高职法律教育正逐步与法律援助制度相结合。通过为高职学生传授、训练相关法律援助工作, 让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实践求知, 以取得更好的法律教育成果与目标。

一、高职法律教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融合的意义分析

(一)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法律援助制度指的是经由各法律援助机构的协调、统筹, 在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人的帮助下, 为经济条件存在困难或是特殊案件难以寻求法律帮助的当事人, 提供各类法律咨询与服务, 并相应减免帮助费用的机制。法律援助制度是完善国家司法机制, 保证所有公民均能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的必要措施。当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虽然规定了多个主体可以承担法律援助工作, 但律师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主干成员, 需要发挥最为重要与维权的司法服务。但法律援助工作本身公益性、无偿性的特定难以有效激发律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得国家不断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律师资源之间产生较大的供给矛盾, 进而限制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 难以保证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因此需要通过各高职院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 教学中与法律援助制度的融合统一, 通过学校教育与机构提供的实践机会, 让高职学生发挥自身的热情与能力,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法律帮助, 以相应降低当前法律援助工作所面临的需求与法律援助资源之间的问题缺口。

(二) 促进高职学生法律实践水平优化的关键措施

将各个法律援助案件穿插入日常的高职法律教育进程中, 能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案情, 了解、认知到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司法困境, 通过学院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司法服务实践与参与, 以真实接触、了解到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文书整理、当事人沟通以及庭审辩论的参与感受中, 了解当前我国弱势群体遭受的法律侵害与社会不良现象, 进而培养起学生正确的法律运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带动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与自我思维的发展提升。

二、高职法律教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融合的具体措施研究

(一) 制定有效的高职法律教学规划与设计

为了高职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结合并带动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师就需要对教育工作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与设计。对其工作做重新定位, 把法律援助工作内容纳入学生法律实践教育中, 通过岗位实习、模拟法庭等与法律援助工作相关的实践教育环节, 让学生能通过教学实践有效了解、掌握到各法律援助案件案情并获得技能训练。教师在授课进程中, 也需尽可能地融入与法律援助相关的实践环节,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让学生经由具体的法律援助案件。以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法律运用, 让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将知识学以致用, 促进其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 解决高职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费用问题

当前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运行与法律援助实践教学的开展, 若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因此高校在进行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结合运用时, 也应拓展其自身的发展思路。对其法律援助机构与实践教学的资金问题进行筹集, 解决当前的资金短缺隐患促进法律援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改变对校内法律援助机构的认识, 认清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发挥社会服务作用方面的重要性, 重视学校法律教学工作, 为其提供专用的财政拨款以应对学生参与、实践法律援助工作时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积极宣传、传播法律援助事业的关键作用与社会责任, 以此吸引企业的捐助, 通过社会力量的帮助来实现校园法律援助教育的有效开展, 推动学生在法律援助事业中参与度与热情的提升。

为社会各公民提供必要、充足的法律帮助, 是社会司法公正事业进步的一大重要标志, 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优化的关键途径, 对此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校内积极将其工作纳入日常法律教育进程中, 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以带动社会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智红.浅谈法律援助制度与高职法律教学的有机结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

法律援助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篇8

1、法律援助的涵义

法律援助是指:“对收入不足一定数额的人发生诉讼案件后给予的法律上的帮助。”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以看出法律援助(legal aid),是一种司法救济制度,对于社会中的特定群体,由于其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或可能面临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又因其无力支付相关法律服务费用时所实施的一种减、免费的援助行为。

2、法律援助在我国的现状

(1)成绩和发展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其发展是较为迅速的根据中国法律援助网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11年,法律援助机构由1235个增加到3672个,工作人员人数由3920人增加到14150人,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法律援助在机构设置和工作人员数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增加;而在具体解决法律问题方面,我国法律援助更是有着突出的成绩。同样从中国法律援助网的数据可以知晓,法律援助案件批准总数从1999年的117545件已增至2011年的844624件,受援人数也从1999年的190545人增至2011年的946690人。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法律援助在具体解决法律问题和解决需援人员方面,起着切实有效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法律援助的蓬勃发展,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法律援助中心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一组织的建立,为我国法律援助提供了高知识层次服务平台,同时也为我国的法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拓宽了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渠道,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法律援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不足与缺陷

第一,立法滞后。目前我国所涉及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主要为2003年9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以及司法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的意见》,这些仅有的条例和意见,对于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立法上的欠缺,对于弱势群体保护是很不利的。

第二,人力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有6500万,共8500万。如果按照贫困人口中1%的人需要法律援助计算,则每年有85万件法律援助案件,加上涉及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案件,残疾人案件和65岁以上老年人案件,每年大约有387万件法律援助案件等待办理。而我国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人数总和难以负荷如此庞大的受援群体,往往造成无力和无奈的援救窘境。

第三,经费拮据。我国目前法律援助经费主源来源于财政拨款,每个案件平均给法援人员500元,相当于差旅基本费用,但是这是根本无法满足复杂案件办理成本的,这将容易造成法援人员的积极性降低,同时单纯依靠政府负担法援经费,确实杯水车薪,应当推动全社会力量成立由社会捐赠的法援专项经费,以解决法律援助的生存和质量问题。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特征

武汉大学自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以来,累计接待法律咨询3万余人次,电话咨询3万余次,回复函件2万余件,代理诉论案件已经达到1500多起,绝大部分以胜诉而告终,此外,其还经常性的组织法律宣传和普法教育等活动,均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而在其后,全国很多高校纷纷也建立起法律援助组织,均取得了不同层面的积极效果。可见,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相对于其他的非政府组织而言,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使用自律性强

高校法律援助的资金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及社会捐助,拥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与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占主要方面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资金运转更加透明。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账目都由专门老师负责管理,做到每一笔出资都明晰化,这样做一方面净化了校园的物质风气,另一方面,端正了学生使用资金的目的和态度,为社会权抗起一种标杆作用。第二,资金使用更加节约。.由大学生来负责法援案件,可以省掉多余的社会代理成本,使法援所彰显的扶危济贫,社会公益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社会点亮一盏希望之灯。第三,法律援助资金主要由大学生向社会宣传和实际工作成绩取得,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大学生积极处事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历练了大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2、专业突出

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成员主要来自法律院系的教授、专家和学生,因而较之其他援助机构拥有更多智力支持。在面对具体的受援案件时,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会诊、研讨、模拟、磋商等活动,提高了受援案件胜诉的机率,同时也为大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专业的场所。

3、积极主动性大

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热情与责任心,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法律援助工作。虽然律师是法律援助的主力军,但是面临着市场化有偿服务的趋势,许多律师在面对法律援助案件的时候消极了事,不负责任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相比之下,在校大学生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其面对的法律案件。在专职教师或律师的适当引导下,尽管在司法经验上尚存不足,但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热情与责任心,是仍能较为出色的完成案件的。

三、法律援助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崇高理念的塑造

走入社会参与到纠纷中去,就可以了解社会最真实的一面,知晓民间疾苦,从而不断培养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寻找自我存在价值和奋斗目标的状态,让自己能更加迅速的进入社会承担者的角色。这一社会历练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极为需要且意义深远的。

2、法学技能的应用

通过法律援助中心的实践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代写法律文书等,把所学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对现实案件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承压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实践运用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法律援助充当着大学生法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基地,将有利于大学生把课堂知识提高到实践运用的高度。

3、社会正义的体现

法律援助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和帮助,通过调节社会资源的不均衡使用,使处于资源利用不利的一方能够通过法律援助,实现维护自己权利的目的,最终得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不仅肩负了栋梁之才的压力和国家复兴的希望,更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文化和道德良知。

四、结语

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不仅是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有力补充和生力军,而且为高校大提供了运用知识、检验所学的平台,更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的最佳途径。

摘要:民间法律援助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高校大学生正是其中一个高质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民间团体,它为我国的法律援助事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本文提议建立高校法律援助中心,它的成立不仅为法学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个法律实践的平台,而且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提供一条有力的渠道。

关键词:法律援助,法律素质,社会正义

参考文献

[1]孙宇飞.和谐发展背景下的法律援助体系建设[J].法苑,2011(4).

[2]陈捷,肖伟.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之现实困境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 2008(3).

[3]宋士春,孙凤英,费弘霞.论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法律援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

[4]樊崇义.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法律援助服务及其质量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 篇9

一、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一) 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不同国家对法律援助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及实行方式。我国对法律援助的界定是设立在国家司法基础上的, 由律师、公证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为经济上存在困难或需要特殊帮助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制度。这一定义保证了所有需要法律援助的当事人都能够得到相应的专业人事的帮助, 从而有效维护了公民的司法权利, 体现了社会公平以及国家政府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重视。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以下特点:

第一, 我国法律援助的主要提供者是国家政府。我国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法律援助部门对各种案件进行管理和援助, 并通过监督、审查等方式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同时还对相关部门给予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为法律援助工作的切实展开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 我国的法律援助属于义务工作, 及国家强制执行法律援助的举措。每年国家都会专门指派相应的律师、司法工作人员及法律顾问对相应案件进行审理和协助。同时, 我国对法律援助的对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 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当事人是在见义勇为过程中产生民事纠纷;当事人利益与国家、政府利益产生纠纷;当事人生活困难, 依靠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生活;当事人出于经济或个人因素无法请到委托辩护人;当事人属于盲、聋、哑人或未成年人;当事人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等等。

第三, 我国法律援助的另一特点是法律援助的途径分为诉讼法律援助及非诉讼法律援助。诉讼法律援助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诉讼手段对当事人进行援助的过程。而非诉讼法律援助则指在案件进入诉讼阶段之前或之后, 由专业法律人员对当事人进行法律援助, 或通过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第四, 我国法律援助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免费性。由于大多数需要法律援助的当事人都是出于经济原因而无法承受诉讼费用, 因此我国的法律援助对所有符合要求的当事人都是免费提供的。一旦当事人接受了法律援助, 在诉讼过程中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等都由国家相应部门来承担,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无须承担任何费用。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 法律援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法律援助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 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发展历史。英国是最早提出法律援助这一概念的国家。早在1495年, 英国政府就明确规定当公民在司法审核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应当由专门的部门为公民提供法律上的帮助。随后, 英国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法规规定法院和政府应当给予诉讼人一定的法律援助, 在民事诉讼案件中为无法承担诉讼费用当事人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一法规确立后, 法律援助体制在英国逐渐成为了司法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英国法律援助的发展历史可以总结出西方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以救济性援助为基础的初始援助阶段, 其次是以国家援助为基础的由政府提供支持的保障性法律援助。在法律援助发展的初始阶段, 援助的来源通常是民间组织或基金, 因此在规模上和援助量上都相对较小。正是由于援助者的多样性, 因此在法律援助的初级发展阶段, 援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律师、法官、慈善机构等不同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法律援助中来, 但是法律援助的随意性也较大, 不利于系统性的管理。因此, 由政府支持的保障性法律援助应运而生。这一阶段的法律援助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 在系统性、权威性上有了更多的保障。同时, 法律援助也成为了宪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事及刑事案件中, 对诉讼人或受害人的法律援助有了更权威公证的参考, 对法庭案件的审理也变得更为规范和有效。同时, 法律援助保障了不同阶级、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水平的人们在法律面前都受到同等的保护, 这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三) 我国法律援助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我国法律援助主要是由司法及行政部门进行共同管理的, 并且分为中央、省级、市级、县级四个层次。中央法律援助部门由司法机构内部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法律援助工作的计划、工作部署, 并对地方各级的法律援助工作提供咨询、进行监管。省级法律援助部门则按照中央部署, 并根据各省的情况向各市、县下发法律援助任务。市级和县级的法律援助部门是法律援助的主要执行机构, 承担着日常的案件审理及援助工作。

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形式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首先, 我国的法律援助形式也可以分为诉讼和非诉讼两种方式。诉讼方式的法律援助主要通过在诉讼过程中为当事人提供一定的法律法规内容咨询、民事辩护等形式进行。而非诉讼形式则是通过相关部门指派工作人员对一定的民事案件进行调解, 通过庭外和解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其次, 我国司法工作人员提供的法律援助模式也区别于西方国家。我国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员通常是律师, 其中包括专业的从业律师及具有从业资格的专门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这些人员对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援助是强制的, 而他们的工资及诉讼费用则由政府及相关基金提供。最后, 我国的法律援助实行的是申请制度。所谓的申请制度是指当事人在获得法律援助之前必须向相关部门提出书面的正式申请, 随后会有专门的审查人员就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判断当事人是否符合获得法律援助的要求。

二、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取得的成就

我国法律援助发展过程并不长。在2003年《法律援助条例》出台后, 法律援助这一概念才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宪法中。然而, 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法律援助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有了极大的提升, 法律援助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近两年, 我国针对法律援助中存在的缺陷还增添了相关的条款, 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改。在法律援助体系建立初期, 我国借助法律援助审理的案件不足15万件, 到了2013年底, 我国法律援助案件比2003年增长了21%, 援助人员数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些数据表明, 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信赖, 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三、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 地方性法律援助条例中的不足

我国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不同地区的法律体系及发展状况都有所不同, 因此必须根据各地的案件审理状况及法律体系发展特点制定出地方性法律援助条例。我国的法律援助条例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地方各级政府在继承了中央法律援助精神的前提下, 根据地方发展特点对其中的条款和规定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在对受援人群要求的制定上,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标准。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只指明了接受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必须符合经济困难的条件, 但并没有就经济困难这一概念给出明确的规定。地方政府则对这一概念给出了不同的具体化的界定。例如山东省对经济困难的界定为公民依据当地政府的规定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而上海市对法律援助对象的要求是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天津市对援助者的要求是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社会福利机构的任一标准即可。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援助条例充分满足了各地的司法体制特点, 在维护地方治安及管理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 法律援助工作者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法律援助工作者主要分为两类, 即专门的法律援助工作者及志愿的法律援助工作者。据统计, 到2014年底, 我国专门从事法律援助的人员已达到了15000人左右, 而志愿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则达到了22万人左右。但由于我国的民事案件数量较多, 而专门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 因此我国对法律援助专业人员的需求仍较大。

(三) 法律援助资金来源的问题

我国法律援助的主要形式是资金援助, 而资金的来源一般是政府的拨款。政府的资金款项包括财政投入、援助基金的资金注入及公益基金和社会捐款等。其中的财政资金由中央政府的资金及地方政府的资金两部分组成。近年来, 随着民事案件的增加, 中央政府对于法律援助的拨款也有所增加, 并且地方各级部门也设置了相应的专项基金对法律援助进行拨款。我国还成立了法律援助基金会, 通过民间资金的募集来为法律援助提供资金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法律基金会规模已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并且其性质也从原有的专项基金会转变为了全国性的基金筹集机构。我国法律基金会的募捐形式主要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社会义卖、公演等活动。专项彩票也是我国法律援助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专项彩票通过向公众出售彩票的方式将获得的收益用于社会弱势群体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

四、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法律援助对于我国的司法权威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其更符合我国法律体系的特性, 从而切实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制定专门的法律援助法

依法治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本的治国方针, 而这一方针的实行也在近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正在着力推进我国法律体系的改革, 将司法部门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范围都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将法律援助法写入我国宪法中的构想也被提上了日程。

我国的法律援助体制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善的指导方针及措施, 但并未有专门的法律从司法的角度对一些工作内容作出规定, 因此在执行力度和权威性都显得有所不足。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则有利于从整体上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同时还能让人们意识到法律援助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司法审判中更科学有效地利用法律援助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 规范各地的法律援助条例

在建立法律援助的核心法规后还应相应地规范地方各级法律援助结构的援助条例。由于各地法律体系及司法案件审理程序的不同, 对法律援助的规范必须依照各地自身的情况进行。但地方法律援助结构必须遵循中央对法律援助的相关规定, 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中的条款进行细化和整合。

(三) 合理分配法律援助任务

由于各地的司法行政方式不同, 工作量不同, 因此各地面临的法律援助任务也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任务, 必须合理分配任务, 使各地的法律援助工作量与其工作能力与司法容量相一致, 从而保证援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 各级的法律援助部门应设置合理的人员结构以满足各地对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需求, 并且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 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

法律援助办案补贴的不足是限制我国法律援助体系完善和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 可以有效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现阶段, 我国对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 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办案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在办案律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办案律师自身的工作负担较重, 而为某些案件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是律师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律师自身的工作与法律援助工作产生了矛盾。而法律援助工作在我国属于义务工作, 律师无法获得相应的报酬, 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法律援助工作给律师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确保律师能够提高在法律援助中的工作效率, 政府应该出资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办案补贴, 使得法律援助案件能够获得与其他案件一样的重视。在香港地区已经开始实行法律援助的政府补贴制度, 尽管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 我国其他地区还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法律援助制度的政府补贴制度, 但是政府可以首先在一些省市设置试点, 通过试点的实行效果及发展经验来为其他地区的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法律援助是人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也是国家政府维持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现如今, 已有许多国家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 我国也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相应法律援助机制。然而,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现有法律援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关键词:法律援助,解决途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乔书兰.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2 (05) :45-49.

如何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篇10

(一) 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法律援助条例》不但规定了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也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投入是法律援助的主要经费来源。但是在已成立法律援助机构的地方, 并没有全部将法律援助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在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地方往往受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制约。因此多数地方投入很少, 一些欠发达的地方甚至没有任何财政投入。我国用于法律援助的经费不管是总量上还是人均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甚至比不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 法律援助需求与现有资源存在较大的矛盾

尽管政府加大投入, 每年接受法律援助的人数有较大增长, 但还是有许多符合条件的援助对象无法得到援助,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法律援助咨询人次从1999年近79万人次, 增加到2009年近485万人次, 得到法律援助的人数每年也有大幅增加, 但每年获得法律援助人只是需求总数的1/4。我国现有律师约22万多人, 但法律援助机构的专职律师仅有5000多人, 这已难以胜任庞大的受援需求。但在缺少激励机制、办案补贴费用又少得可怜的情况下, 尽管社会律师已发展到一定数量, 但为了生存他们也不可能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法律援助事业, 实际而言一些名气较大的律师很少甚至不办法律援助案件, 据统计, 到2013年全国法律援助案件数首次突破100万件;而该年我国执业律师也首次突破25万, 加上广大的基层法律工作者, 平均下来每位律师才办理1件多的法律援助案件,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大部分律师并未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在法律援助资源较少, 而需求又很大的情况下, 法律援助机构只好抬高援助对象的门槛, 无法真正做到应援尽援;这种供需之间巨大差距也使法律援助机构产生了怕宣传也不敢宣传的怪现象。

(三) 法律援助从业人员严重不够

1.人数远远不够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多发, 申请法律援助的人也为断增加, 据统计, 1999年全国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7545件, 2009年就增长到641065件, 10年间增长了近4.5倍;1999年受援人数为190545人, 到2009年就增长到736544人, 10年间增长了近3倍;2006年全国各地法律援助机构共为125290名农民工提供了诉讼法律援助服务, 比上年增长65%;当年全国各地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18514件, 比上年增长25.6%, 受援人总数为540126人, 比上年增长19.9%。但律师队伍发展速度缓慢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极不协调, 人力不足限制了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到2005年止, 全国只有12万多的执业律师, 而美国就有35万执业律师仅美国加州的执业律师就有13万多人、加州执业律师比我国全国还要多, 我国律师占人口比率, 比亚洲的日本、韩国低很多。

2.人员素质不高

从事法律援助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律援助工作重视不够, 没有把好进人关, 把一些学历低、素质差的人员招进了法律援助队伍。这些人本身素质低, 加上没有系统的培训就上岗, 导致整个队伍素质低下, 影响了法律援助办案质量。个别人不能很好摆正位置, 不能洁身自好, 收取援助对象钱财, 败坏了法律援助的名声。

(四) 法律援助立法不完善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刚刚起步时, 作为法律援助制度实施的主要的法律依据, 一个是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的新《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 首次在法律上确认了法律援助制度;一个是1997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律师法》第41条、第42条、第43条也作了规定, 进一步确认了法律援助制度;另外为了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序发展, 不少省市颁布了地方法律条例或政府规章, 司法部也出台了不少有关法律援助的规章或通知。经过几年的运作、总结, 国务院于2003年7月21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 该《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律援助制度。但同时由于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时间短, 各方面都还未成熟, 条例可操作性不强。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法律援助制度相比,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五) 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各地县级以上政府都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 但对于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普遍存在力度不够的现象, 特别是很少深入广大农村开展宣传。在我国广大农村, 农民是法律援助对象的主力军, 由于自身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加上宣传不到位, 有纠纷时根本不知道有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求助, 法律援助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二、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对策

法律援助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大胆创新,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援助制度, 我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下面几点:

(一) 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法律援助经费筹集机制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着财政紧张与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的供需矛盾的问题和困难, 因此政府经费多少已成为制约法律援助制度发展一个重要因素。

1.建立法律援助最低经费保障制度, 政府要将法律援助最低保障经费列入预算。经费无法保障, 法律援助制度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也就是说经费不足已限制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在我国需要法律援助的人群太多, 而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跟不上法律援助需求的增长。且政府的财政拨款, 还包含了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办公费用等, 真正用在办案上的经费少得可怜。政府财政投入要占法律援助经费的“大头“, 应把法律援助经费, 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 特别是要对偏远落后地区倾斜。

2.多渠道筹集社会资助, 作为政府财政拨款的补充。 (1) 政府性基金。政府不但要将法律援助最低保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还要建立法律援助基金, 依法向有关单位与个人征收法律援助基金。 (2) 福利彩票。可以在发行福利彩票的收入中拨一部份款专门用于法律援助事业, 目前民政部门与司法部门开展这方面工作, 但拨款金额还远远不够。 (3) 社会慈善性资助。法律援助对社会特定弱势群众, 具有公益服务性。各地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接受捐赠, 有关部门接受捐赠后也可以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法律援助。

(二) 扩充法律援助者队伍, 提高队伍素质

为解决法律援助资源与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 要扩充法律援助者队伍、提高队伍素质, 积极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1.扩充壮大队伍。广大律师、法律服务工作人员是我国法律援助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法律援助机构在全国各地建立, 法律援助提供者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人员严重短缺, 特别是法律援助机构专职律师流失严重。笔者认为扩充壮大队伍, 首先要稳定法律援助制度主要实施者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 特别是法律援助专职律师, 这几年来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流失严重的现象应引起有关司法行政部门重视。

2.提高队伍素质。要进一步改善法律援助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 才能吸引更多人为法律援助服务, 培养一支较稳定, 素质较高的法律援助队伍。加强其专业化建设, 进一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要为断加强培训, 更新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别是法律专业知识, 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三) 尽快制定法律援助法, 进一步完善立法体系

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同已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相比,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时间短, 还处在一个起步发展阶段。纵观世界上那些法律援助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 都有一套完备的法律援助体系作保障。我们应从国情出发,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援助制度, 尽快出台一部《法律援助法》。通过立法, 从根本上对法律援助机构的性质、职能、法律援助范围条件及方式、援助的经费保障、援助人员的权利义务等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 同时也可以解决法律援助中心与司法机关的衔接问题。

(四) 大力加强宣传, 争取最大程度支持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实施法律援助制度是实现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途径。因为法律援助工作的救助对象是一些贫困的,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特定人群, 工作重心应放在基层, 特别是广大农村, 城市应放在农民工聚集的工业区。宣传工作中要加强计划性和系统性, 宣传方式、载体要有所创新。可以通过广播、有线电视、网络等方式, 使法律援助制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公民真正了解法律援助;同时也要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支持法律援助工作, 特别是财政、审计、司法部门。

2.扩大宣传途径。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网络虽然在宣传法律援助制度上起了很大作用, 但不能覆盖到广大偏远地区、传媒不发达的地方, 这些地方宣传仍然不到。政府应鼓励各社团组织利用工作便利对群众做书面、口头宣传。

为了使法律援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 得到广泛运用, 就要着眼于将来, 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我国现在已经在中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开设了法律课程, 大学各专业也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建议在中小学和大学非法学专业公修的法律基础课本中加入有关法律援助的内容, 大学法学专业则增设《法律援助制度》专业课, 加强对法律援助的理论学习。

摘要:法律援助制度是指政府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负责组织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其工作人员, 为经济困难而请不起律师符合援助对象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较晚, 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经费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从事法律援助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法律援助立法体系不完善、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不够等。本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提高从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人数, 提升整个法律援助队伍素质;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律援助法;深入宣传, 扩大法律援助影响力。

关键词:法律,援助,制度

参考文献

[1]胡捷.政府的责任[N].人民日报, 2003-10-20.

[2]高一飞.美国的律师资格与律师考试[EB/OL].http://www.dffy.com, 2005-11-8.

[3]道格拉斯.美国法律援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J].中国律师, 1998 (9) :41.

乡镇法律援助现状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法律援助现状;原因;对策

自2003年9月1日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援助法规《法律援助条例》实施以来,它在保障贫、弱、残等弱势群体平等、实现其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基层农村,法律援助事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村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和完善,对于维护农村弱势群体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农村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乡镇法律援助的基本概况

2015年寒假期间,我们对农村法律援助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走访了三个基层乡镇法庭及乡镇的司法所,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一个基层乡镇法庭每年办理的案件可达400多件,而通过法律援助形式解决问题的仅仅有10-15起。通过法律援助形式进行办理的涉农案件比例太小。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农民还不知道法律援助是怎么回事。贫、弱、残等弱势群体遇到打官司等问题,要么回避,要么聘请律师,给本来就贫穷的生活雪上加霜。基层农民遇到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通过以下渠道来处理:一是通过村委会或者是双方认识的人进行调解解决,这在农村成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渠道。二是上访和信访,村委会或者熟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通过到镇、到区进行上访的方式解决。三是到乡镇司法所或者人民法庭进行诉讼解决。多数贫、弱、残等弱势群体基本上通过上述第一种渠道或第二种渠道解决;很少想到通过法律援助的形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法律援助事业不发达的原因

1.政府宣传手段缺乏新颖,农民对法律援助制度认知度较低

农村群众,心里总有这样一种观念,法律与自己很远,只要不违法乱纪,法律和自己“没有关系”,因此对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送法下乡”、“法律进农家”等咨询活动,对有关法律部门举办的农村法制讲座,很少关注和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法律进万家、法律集市大课堂等活动,没有吸引住。大多数农村农民不知道有法律援助这个事。

2.乡镇没有专职的法律援助机构

法律援助中心一般设在县城,地方乡镇法律援助没有专门的办事机构,这给农民、农村的法律援助带来了很大困难。在现行的司法援助工作体系中,乡镇司法援助工作主要依托乡镇司法所进行。但乡镇司法所人员少,履行司法所本质职能都疲于应付,没基本上没有精力去到农村进行法律援助。基层法庭几个乡镇一个,涉农、交通等官司繁忙,除履行上级指派的法律援助案子外,无时间和精力去履行法律援助。

3.法律援助办案补贴太少,影响司法人员法律援助的热情

乡镇司法所所吸纳的法律工作者,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主要是靠办理诉讼案件、作诉讼案件代理等创收。现行的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补贴较少,与法律工作者办理普通案件、代理正常案件收取费用差距较大。有时为受援人办理案件时,在交通、打印材料、调查取证等方面存在自己掏腰包的问题,难以调动法律工作者的积极性。缺乏经济利益,导致法律工作者缺乏办案动力,影响了办案质量;办案补贴少,又缺乏荣誉性的激励和机制,事实存在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影响了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援助热情。

4.法律援助的标准难以把握,也给乡镇法律援助造成了门槛

《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只有符合经济困难和规定案由的“双重标准”才能给予法律援助。实践中“经济困难”都以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一定倍数为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现实中很难操作。法律援助的案由限制过于狭窄,涉及房屋转卖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山林纠纷、土地权属纠纷这些农村数量较多的纠纷均不在法律援助的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法律援助“进门难”问题。

三、加強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1.创新法律援助事业宣传手段,提高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认知度

农村弱势群体大多处在山区、库边、林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畅、行动不便、文化水平低,普及他们的法律意识任重道远,必须创新法律宣传方法,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在法律宣传方式上,要特别注重进村入户的宣传,把走群众路线落实到实处。在宣传效果上,要注重将法律援助取得的明显成效的具体案例宣传给群众,让他们在身边实例中感受法律援助的好处,消除对法律援助的不正确认识。

2.中心下沉,拉长链条,完善体系

事实证明,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大都处在农村,适应这一现实,法律援助的服务中心要下沉,要在农村在乡镇设立法律援助的专门办事机构,拉长法律援助机构的链条,减少农村群众的奔波劳顿,建立起符合农村法律援助事业实际的法律援助体系。要依法建立统一规范的法律援助体系,将之独立于司法行政机关之外,定编定员,以体制的完善推进农村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充实一些法律院校毕业或者懂法律的工作人员,通过培训考核授予法律援助执业资格,合理整合资源,扩大法律援助队伍,培养一批农民身边的法律工作者,缓解律师队伍不足的矛盾。

3.加强律师和司法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司法援助的责任意识

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明确规定律师“拒绝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将被处以警告以上、停止执业三个月以下的处罚。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既是社会责任也是法律责任。要强化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素养,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引导和教育她们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认真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和行业协会的相应制裁。

4.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经费补贴标准

为切实做好想着法律援助工作,调动法律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建立法律援助案件经费补贴标准不断提高的经费增长机制,同时还要扩大法律援助补助范围,使得受理公证案件、司法鉴定案件,代拟法律文书、出具法律意见书,安排社会律师等专业人员从事来访接待、法律咨询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的,涉及聋哑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都要列入补助范围,有利于激发律师办理援助案件的积极性,提高援助案件的办理质量。

5.根据地方实际,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

哪些机构受理法律援助申请? 篇12

我家境贫寒, 丈夫矿难死后我带着两个孩子和婆婆一起生活, 丈夫死后一年多, 煤矿说我丈夫是操作失误而死, 不赔偿一分钱。我想打官司, 不知申请法律援助要办理那些手续, 应向哪里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读者花某花某同志:

法律援助是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 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无偿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根据你来信谈到的情况, 你完全符合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 但申请法律援助首先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1) 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 代理申请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2) 经济困难的证明。 (3) 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 可以口头申请, 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 (1) 请求国家赔偿的, 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2) 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向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3) 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4) 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向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5) 其他案件向受案法院所在地同级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上一篇:压铸用模具钢下一篇:培养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