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和习惯

2024-12-11

培养兴趣和习惯(精选12篇)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1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诸多因素。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 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 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 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 学校体育要为培养21世纪人才服务, 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 十五年的改革, 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 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 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 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确有成效。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 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使体育锻炼成为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 培养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 导致了在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对该活动没有爱好, 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 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 即使已形成了习惯, 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 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 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 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 促使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 以致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体育教学同其他文化课一样, 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 使其获得综合效益。

体育教学, 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 促进学生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 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 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 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 发展学生个性, 陶冶美的情操, 培养文明行为, 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 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相互配合, 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 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 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 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来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的质量, 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 因此, 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 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 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 会“玩”的习惯, 加以正确的引导, 鞭策与鼓励, 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爱好与习惯, 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 而且, 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 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 而且, 应课内外结合, 校内校外配合, 共同实现之, 忽视这一点, 就难于奏效。

学校的体育课是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 完成该大纲的教学已十分繁重, 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改进组织教法, 并同课外相配合, 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 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大胆改革课堂教学, 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 良性循环, 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 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 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2

亲爱的家长您好,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此调查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请依据孩子此时的实际情况完成此卷,谢谢您的合作!

基本信息:班级:姓名:时间:

1、在课堂上,你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吗?□是□不是□无所谓

2、在课堂上,你希望老师批评您吗?□是□不是□无所谓

3、在学校里,你希望得到同学的表扬和肯定吗?□是□不是□无所谓

4、在学校里,你希望同学讨厌您吗?□是□不是□无所谓

5、在学习上,你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和肯定吗?□是□不是□无所谓

6、在学习上,你希望家长批评您吗?□是□不是□无所谓

7、你喜欢上小学吗?□是□不是□不知道

8、你喜欢老师吗?□是□不是□不知道□有些

9、你觉得老师的话说得都有道理吗?□是□不是□不知道□有些

10、你喜欢上课做游戏吗?□是□不是□无所谓

11、你喜欢怎么样的老师?□宽容□严肃□和蔼□其他

12、上学后,你觉得自己能成为班级里哪一类学生?

□受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被老师批评但受同学喜欢的□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的□其他

13、一节课40分钟,你都能坐的牢吗?

□坐不住,累□想去玩□能坚持□自己有兴趣的能坐牢

14、你现在的爱好有哪些?

□做游戏□弹琴画画□看电视□听故事□其他

15、即将步入三年级了,你觉得自己

□紧张□害怕□高兴□期待□其他

16、你喜欢那种类型的作业?

□书写□实践(如测量、购物、设计方案等)□竞赛(跟爸妈比一比)□其他

17、你能自觉主动地完成回家作业吗?

□能□不能□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18、平时您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吗?(此题请家长做)

□关注□只关注兴趣□只关注习惯□有时□未关注

19、您觉得需要关注孩子的那些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此题请家长做)

□听,听老师、听同学;□说,语言表达、上课发言;□读,读题能力;读书习惯;□写,书写格式、姿势;□其他

浅谈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篇3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那么,在写作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一种向往之情。就是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帮助学生认识作文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向往之情。“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笔者经常把这些观念传递给学生,他们在感悟、理解了文章的重要性后,写作热情激发起来了,写好作文的愿望也油然而生。

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亲切感。学生明白作文的重要性后,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会导致他们敬而远之。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联系他们的生活、学习、经验、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只有从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高深,作文就在身边,从而对作文产生亲切感。一旦学生和作文“亲密接触,”写作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第三,由简单写起,克服害怕的心理。其实绝大多数学生是想写好作文的,偏偏对作文有害怕的心理,一提起作文来就头痛。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过高要求,另一种是学生对作文的期望值太高。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作文教学要从简单处写起,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得出来。当他们通过简单易行的习作后,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害怕的心理自然就消失了。这时就会由害怕作文向喜爱作文转化。

第四,习作方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础后,进行习作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写作的灵活性。千篇一律只会让人觉得厌烦,内容丰富才会让人感到新鲜。只有新鲜的素材,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作文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口头作文,也可以是书面作文;可以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也可以是话题作文,自由作文;可以是扩写、缩写、续写,也可以是改写、仿写;可以是当堂完成,也可以是课外完成;可以是教师修改,也可以是学生修改;可以是教师讲评,也可以是学生讲评,如此等等。

第五,以鼓励表扬为主,增强自信心。这说的是通过作文讲评习作,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作文兴趣的问题。学生作为获知者,也有自尊,但这种自尊往往是脆弱的;也有表现欲,但这种表现欲往往是单纯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授业者,就必须用心维护学生的自尊,用心爱护学生的表现欲。这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之所在,也是教师教学水平、技巧和艺术的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鼓励表扬为主,有利于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了这种自信心,学生就自然地和作文结下不解之缘。

第六,以自身体验作为基础,发挥榜样的感召力。教学过程是教师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想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提高学生水平,可是教师对作文不感兴趣,讨厌写作,即使是有时提起笔来也文不对题,千篇一律,那么这个愿望难于实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对作文产生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才能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师生互动的积极作用,从而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总之,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六方面的切实努力,就会推动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是稳定的、长期的行为。俗语说得好,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作文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作文习惯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应该培养六种写作习惯。

第一,有准备的习惯。指的是培养学生经常观察,体验生活,注重读书积累,从而形成的一种写作期盼意识。由于有所准备,胸有成竹,所以总是期盼着,盼望着写点什么。“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旦养成了这种有准备的习惯,写起文章就会挥洒自如。

第二,多思考的习惯。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进行表述的过程。要很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就要认真思考分析,创造性地进行表述。可见,思考在作文中尤为重要。“想清楚才能写明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说的是多思考,强调的是多思考生活,多思考内心,进行深入的审题和反复的构思。养成了这种多思考的习惯,作文就会达到形神兼备、意到笔随的理想境界。

第三,抒真情的习惯。作文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它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所要交流的真知灼见。无病呻吟、空洞无味的东西令人生厌;有感而发、内容充实的文章才会获得人们的青睐。所以作文教学中要回避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恶习,形成说真话、实话的优良作风。强调作文要养成表达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习惯,其意义不仅在于作文本身,還体现在做人上。养成了抒真情的习惯,有助于形成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勤动笔的习惯。作文不是一项知识,而是一种能力。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实践和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人生在于勤奋,不在于索取。”提高作文水平,也是同样的道理。经过实践的积累,才有可能使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想写好作文,没有什么妙方可行,唯一的办法是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多多实践。勤动笔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随时写,二是多种体裁的文章都写写。

第五,细推敲的习惯。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很重视修改文章。贾岛推敲的典故、鲁迅的教导都是这样。如果想学习写作,就从成名作家的手稿上学吧,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这样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因此,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仔细推敲,认真修改作文,就要做到像古人那样,不断炼字、炼句、炼意。在今天的作文教学中,标点符号一定程度上不被师生所重视,可是标点并非可有可无,其实非常重要。所以强调仔细推敲,还包括推敲标点符号是否妥当、传神。

第六,长期坚持的习惯。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成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对此,中国古人很早就有认识,给我们留下了“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练手生”这样一些有益的启示。要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要培养学生长期写作的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作文教学就容易多了。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4

一、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既在进行认知性学习, 又在进行情感学习和交流, 学生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学识水平, 而且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和期待。

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新任务。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其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 从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在语言精练的基础上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和风格以及丰富的表情来帮助表达情感,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将枯燥、抽象的内容置于有趣的情景当中。

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同时, 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

一、养成每天朗读的习惯

要想学好英语, 首先要把单词读准, 这样才能把句子读准。做朗读训练是为了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养成勤听勤说的习惯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是进行交流的工具, 因此听、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建议同学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 主动参与英语活动。

三、养成勤写勤记的习惯

英语是需要积累的, 课堂上要记一些语言点、知识点, 以便课后复习, 这就需要勤记。课外还要注意收集一些名言警句来扩大知识面, 亦可以用写日记、周记等方式来达到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好英语还得掌握一定的词汇, 这就要求学生想法扩大自己的词汇量。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五、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5

一、怎样培养阅读兴趣 1.什么是兴趣。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第一学段无论是哪个版块的教学目标,第一条都是关于兴趣培养的。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儿童阅读兴趣, 简明地讲, 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 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 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读有兴趣的图书与读无兴趣的图书, 其结果也不一样。

“注·提”教改实验提出让孩子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提前进入阅读,抢先抓早,尽早地让书籍进入孩子的生活。早慧孩子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中指出, 有44 %的天才男童和46 %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以前开始阅读的。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固有的, 它是在预定客观环境影响下和一定需要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样, 我们认为, 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发展是与我们的引导、培养无法分开的。如果我们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 采用多种方式, 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那么, 完成艰巨的阅读任务, 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把“苦读”变成“乐读”“趣读”,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关于培养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使人能够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了兴趣,就会去勤学苦练, 就会对一个人的成就发生作用。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儿童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自控能力还比较差, 因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2.怎样培养阅读兴趣。(1)看“好看”的书。

儿童所拥有的读物基本上是出于家长自己的考虑,自己的教育观, 是家长的一种主观行为;其次才考虑孩子是否有需求。可见, 现在大多数父母在图书的选择上是违背图书选择原则的。那么父母应怎样考虑孩子的需要呢? 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图书。

A 低年级的学生多选择直观、形象的连环画或是图文并茂的图书。书的内容应改跟孩子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或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如热播的动画片的图书等。慢慢地,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再提高阅读要求,拓展阅读领域。

B 选择学生能读懂的。不要急于让学生读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包括一些童话故事(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中的一些故事),有的孩子也不一定感兴趣。买一些文学韵味比较浓厚的,如儿童作家秦文君的作品。(举自己给孩子买书的例子)

C 图书种类不能过于单一,应该丰富一些,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多彩的世界。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A 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求、鼓励学生读书,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收获,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读书汇报会、好书交流会、一本好书大家读、阅读欣赏课等等。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收获,把读书行为从需要外在的刺激转变为内在的需求。(举阅读展示评比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典型经验)

B 要坚持读书活动。不能轰轰烈烈几天,就又安安静静停息了。贵在坚持!

C 教师起率先垂范的作用。最好师生共读。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读书行为。最好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在家中进行亲子阅读。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读书。

(3)让孩子多接触书籍。

有条件的去图书馆、书店,让孩子徜徉在书的世界里,给他们以熏陶。

二、什么是阅读习惯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1.什么是习惯。

习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例如:饭前便后洗手,早起的习惯,起床后整理床铺的习惯;上课注意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等。

习惯的特性:

(1)简单习惯并不深奥,常常很简单。比如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等等,其实都是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的事情,难是难在坚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2)自然 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晨练30分钟,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

(3)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4)可变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当然,这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来克服惯性的作用力。

(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懒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根据“习惯”的特征看,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难事,而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

2.阅读习惯:

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

阅读在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是需要别人强制下能形成的。教师在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扮演的就是“强制者”的角色,直到习惯形成。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是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阅读习惯,是这诸多良好的社会习惯的一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经常阅读,大量阅读,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保证阅读的必要条件。

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审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与不爱读书或者是不会读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外显的气质都会形成差距。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三、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读书不认真。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品质还没有发育完全,以无意识注意为主,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白,一节课精讲的时间应该在10——15分钟之间,这是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当然,这里有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这一点,老师们都明白。

除了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外,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爱动的天性。这与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有关。

在课堂上听课,看到学生在读书时,经常东张西望,带一些小动作。“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书读过一遍,没有什么收获。

2.读书的目的性不强。

(现场试验:让老师读两篇小文,一篇是随意读,一篇是让老师带着问题读。读后,谈感受。)目的性是完成一件事的目标。小学生做事的目的性不强,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给确定一个目标。读书也是这样。

3.读书不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不思考。读书,就是看热闹,走马观花。到头来读书的收获甚微或是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会读书思考。那么学生会为什么会有读书不思考的习惯呢?从下面这个教学片断来分析一下:

教学《丰碑》一课,老师这样教学:

师:将军在思索着什么?从将的思索中能看出什么?(装备差,条件艰苦)

师:这时,队伍为什么慢下来了?警卫员是怎么说的? 师:冻死的老战士什么样?什么表情?

师:将军看见冻死的老战士,什么表情?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生气?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

从设计的这些问题看,是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读书。每一个问题,学生都可以轻松地从文章找到答案。教师就好像手里拿把刀子,从课文这块“肉”上一块一块地割着,喂到学生的嘴里。

长此以往的教学,学生的大脑就会“锈”了。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我们因该着眼全文,让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课文内容,解决问题,感悟文中内涵。

4.读书不动笔。

读书绝不能走过场。读过不留痕迹是不行的。读书应是脑、手、眼、口多种感官协调统一的活动。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5.读书知难而退。

要养成主动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的习惯。学生读书会遇到的难题,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没有读懂。

(2)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词。

在有了困难后,有的学生就主动放弃了阅读。学生这中“知难而退”“见硬就回”的做法,与他们的意志品质、生活环境都是有关系的。舒适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有逆境,使孩子没有了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6.读书不深入。

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都浅尝辄,或是囫囵吞枣。孩子在开始读书时,很多情况下是看热闹。教师应该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扎扎实实地读书呢?与老师也是有关系的。

(1)课堂上不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读书成了过场,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上看待学生的读书行为。学生书还没有读完,就被老师勒令停止了。(2)教师讲得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一篇阅读文章,在老师眼中,总是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细致、深入地讲解。把课堂上的时间都用来“讲”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了,也就谈不上“充分阅读”了。

7.读书不求全。

现在教师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一是不遵循整体、部分再整体的原则。在学生还没有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时,就进入“手术”式的讲解。学生对文章还不很熟,又怎能很好的品味、理解呢?二是教学时喜欢断章取义。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文中的某一段话,进行反复的读。并不是说这种做法不可取,对于重点语句进行深入阅读是必要地,但是,如果忽略全文,就读那么几句,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不可取。

8.读书不注意场合和姿势。

四、怎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1.要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1)教师注意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孩子有认真做事的态度,读书也会认真。

(2)在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进入到阅读教学时,就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个句子,教学生学会认真读书。

(3)学习默读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地读。默读是今后阅读中,使用最多的读书方式。(在陈老师的讲义中还有详细介绍。)不出声地读,学生更容易溜号,可以用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默读。(举例说明,在指定的时间里,读了几个自然段、内容选择、主要人物等。)

2.要养成有目的性的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这样做:请大家读读书。读书做什么?读书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没有明确的告诉学生。学生的大脑接到的信息就是老师让读书,那就读吧。没有目的性的束缚,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容易分散,造成低效读书。

相反的,给学生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书,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这是初读文课文要完成的目标;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想的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事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完成的读书任务„„有了读书目的的指引,学生才能在读书中思考和收获。

学生有目的性的读书的习惯,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

3.要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同样教学《丰碑》一课:

师:课文以将军的神情、心理变化为线索。请同学们读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情、语言的句子动笔画下来,同时思考: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和心理变化。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探究性地阅读)师:请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就把军长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串联起来,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割裂地看待。这样就会更深的感悟文章的主题。

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1)提问:注意整体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跳进起来够桃子。”

(2)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书的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坚持读、思结合的要求,直到学生形成习惯。课内阅读怎样读思结合呢? A读中质疑。

包括文题质疑和文中质疑。

文题质疑:要做到前有车后有辙,而不能走过。要有对质疑的辅导,而不是提提就过去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文中质疑:包括对文中语句质疑、人物质疑、对情节质疑、对背景质疑等。

如《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还要强渡大渡河,挺进大别山?(背景质疑)B读中想象。

依据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头脑中形成文字多描写的景象。(结合当前教学过多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过多地剥夺了学生咀嚼文字的时间的现象,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C读中陶冶。

收到教育,明白道理;得到启示,引发思考。(完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D读中积累。

积累写作素材(背诵)(词、句、段、故事情节)学会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我们要从日常的阅读课上采取有效地阅读教学策略,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而且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更有效果,让学生的思维和语文共舞。

4.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1)手中拿着笔读书。(2)按要求圈画相关语句。

(3)标注问题、感悟。学习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可在空白处写简单心得等。(在此处句毛泽东读书的例子)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最大特点。在他所读过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批、画、圈、点的标记。他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凡是书中有空的角落,都成了他书写精深批语及感想的地方。既有对原文的复述、提要、归纳及发挥,又有对原文观点的质疑,更有他独特的见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毛主席涉猎尤为广泛的领域,一部《二十四史》,共有3249卷,850册,约四千万字,他不仅从头到尾读过,而且还写下了不少批注;其中《史记》、《三国志》等,他反复读过多次,更甚者,《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他竟读了17遍,读到精彩之处,他总是感慨万分地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其上。其中批注最多的是《南史韦睿传》,对这篇传记,他浓圈密点,批注达25处之多,这些批注不但赞赏韦睿善于打仗,更赞赏他善于调查研究、豁达大度、作风好等,而且还批注:“我党应学韦睿作风”。

(4)摘抄积累。(5)写读后感。

5.要养成主动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书的意志品质。(1)带着工具书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养成不懂就多读几遍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3)要敢于向别人请教。用“敢”,是因为有很多学生不敢提问,不好意思提问。

(4)注意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6.要养成扎扎实实地读书的习惯。(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2)要让学生扎实读书,要给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反复读书的机会。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急于得出问题答案,还进行下面的环节,或是不断地追问,或是自己就说出答案,不给学生重温课本的机会。请从下面的课例中吸取做法:

举例:教学五上《花边饺子》一课,可以分成二部分来学习:一是妈妈当年为什么包花边饺子?二是现在我为什么包花边饺子?升华主题:课文结尾说“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的”,妈妈交会我的仅仅是着花边饺子吗?这时,就需要学生在会读全文,字里行间品味母子间的浓浓的亲情,妈妈把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又用爱来回报妈妈。

再如教学六上《赏荷(四篇)》中的冰心的《雨荷》一文。师:请用一个字概括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书)师:想好了吗? 生:“喻”,以物喻人。

师:你说的是作者的写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你读出的感悟。不要急,再来读读书。(学生再读书思考)

生:是“爱”,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同时总在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雨,也深深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爱。

书读到此,就可以说学生读懂了。作为略读课,学生读文后有了这样的收获,就完成了阅读目的。

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再提升,就是因为教师又让学生走进文本去认认真真地读书了。

7.要培养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的习惯。(1)整体性阅读。

A 由标题入手:标题往往能反映文章的实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要首先关注。

B 关注文章结构:文章有哪些部分组成?重点和次重点各是什么?

C 思考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D 体会它对你的实用价值,有什么启示。(2)局部精读。

对重点部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重点研读。8.要养成有计划、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习还不是很紧张,学生在课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确定比较固定的读书时间。在其他的时间中,还可以灵活地安排阅读。古人的读书方法: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三上”指:马上、枕上、厕上;董遇的“读书三余法”,“三余”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这两种方法告诉人们,时时处处皆可读书。

9.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

五、要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要坚持培养阅读习惯。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时间养成的。”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6

一、全方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

1.在情景学习中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情景教学能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使学生人景动情、明理知味,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得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练学生背跃式跳高的挺腹动作,我创设了“蚂蚁搬家”故事情景,配以欢快的音乐,按“小蚂蚁造房——小蚂蚁搬粮——小蚂蚁过河”的过程开展教学。当学生被这个情景吸引后,兴奋喜悦的情绪就笼罩全部身心,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我让学生双手头后撑住垫子,两脚蹬地,双手逐渐移动成“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一心想把桥造得高一些,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这种动作,练习得非常努力,腹背与腰腹肌肉得到锻炼,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提高了,挺腹动作就简单解决了。

2.在成功体验中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小学生自信心强、表现欲高,总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认可。教师应让每位学生拥有成功体验,让他们对活动更感兴趣。在训练铁饼时我有意降低难度,使每个队员都达到我设置的目标,得到我送出的小礼物。然后,我提出更高要求,尝到成功甜头的学生练习积极性就空前高涨,相互间不断讨论如何才能投得更远、更准,通过这种尝试,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注重自己的练习质量,更学会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3.在快乐理念中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新课标下体育注重“健康第一”“快乐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要以充沛的感情、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组织得法的教学感染学生,让学生以愉悦心情参与体育运动。我带的是三年级,许多小朋友胆小,对自己没信心,他们在做后蹬跑、小步跑等时往往身体放不开,草草了事,这时我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和他们一起练习,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我的距离,我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

4.在科学评价中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多元化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宜、因事而宜,一味吹捧或贬低,都得不到良好效果。在训练短跑100水时,我记录了学生的原始记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前后一对此,发现学生是否进步,用发展眼光评价学生,孩子们兴趣提高很快。有时还适当运用激将法,如某些学生训练800米跑步到极点想放弃时,我会在一旁激将:“难道你是一头老牛?老虎生病了吗?”这一“反加油”效果很不错。

5.在学习创新中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让学生参与场景布置,创新运动器材,也能使情、景、教具生动形象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充分准备每节课所需的场地器材。把枯燥乏味的训练课改成一节有趣的游戏课,如玩游戏《动物赛跑》,让学生带自己做成的小燕子、小马、老虎等面具参加长跑活动,孩子们就会你追我赶,1500米似乎变成了150米。

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培养兴趣固然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更重要。

二、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进行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统,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3.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教育学生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7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习惯

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 应因人而异, 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能丢, 那就是学习兴趣。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 他才能有更大的动力, 更高的效率以及想要的结果。

虽然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 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 但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与正确选择、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密切相关。

体育需要强调个体亲自参加体育锻炼, 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人们发现, 经常性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 保持肌体良好的工作状态。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并使之成为体育锻炼的习惯, 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 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健体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基础,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 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

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 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 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对该活动没有爱, 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 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 即使已形成的习惯, 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也会延续、增强。这就是对促使人们坚持终生体育, 我们强调从小培养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 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 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爱“玩”、会“玩”的习惯, 年龄较小时着手, 其鞭策与鼓励成效较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 才会启动思维;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 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方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 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 这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所以, 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 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 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因为,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 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 精神才会高度集中, 才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他们想象力丰富, 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 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 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 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体育教学中, 必须克服那种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和把学生当作学习机器的错误做法, 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要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不应过多束缚学生, 而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去活动, 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教学中, 教师把动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后, 就应该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提高, 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 被动地接受, 以免逐渐丧失个性和创造力。当然, 教师对学生也不能完全地放任自流, 而应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加以纠正, 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这样, 才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 并促使他们举一反三, 完成从“我要健身”到“我会健身”的转变。

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 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 而更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 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 而且应课内外结合, 校内校外配合, 共同实现这一目标。忽视了这一点, 就难以奏效。

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实施的一项任务, 教师适时地表扬、鼓励, 对学生体育锻炼给予肯定的评价, 是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

浅论小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篇8

1、重视游戏, 尽量把锻炼项目转化成游戏形式进行

小学生还不能用理性的方式思维, 不能期待像我们成人一样对教学内容理念进行理解、配合, 甚至不能假定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意志控制能力, 因此采用直接面向、灌输、指导的方式是往往行不通的。但是小学生并非没有意识, 他们喜欢的是一个事物更加简单, 角色更加鲜明, 更容易从中获得意义的世界, 简单言之这个世界类似于童话。而转化到体育锻炼中, 这就是游戏。可以说,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只有以最接近孩子天性的方式, 才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的同时, 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针对这一特点, 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很多项目和环节转化为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比如, 耐力跑步的练习, 对于小孩子而言本来很无聊, 于是我们就把这项运动改造为寻宝游戏。具体作法是是把跑步要经过的路程划分成若干段, 每一段再进一步规划成特殊的情景, 如独木桥、丛林、山地、公路等等。具体而言, 在模仿公路的路段, 可以放置很多足球、篮球、排球或者其它比较安全的物件, 把这些物体当成车辆, 要求学生在这一路段注意安全, 千万不要撞“车”;在模仿独木桥的路段可以在地面划线把跑道收窄成四十厘米左右的几股, 要求他们小心踩线, 千万不能掉入“河流”;山地可以放置几个小凳子, 要求经过这一区域的时候跨过;丛林部分, 则可以放垫子代替, 要求同学翻筋斗或者滚动经过。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终点放上编号的乒乓球, 作为“宝物”作为目标供学生来寻找, 进行更鼓励。具体操作过程中, 我们深深的感觉到, 学生对于这些场景的理解可能比我们更加逼真, 更加进入角色。很多时候, 好像完全忘记了运动的疲劳, 陶醉在一个想象的虚拟的游戏世界的“寻宝”的兴奋过程中。

总之, 教师根据所要在课堂上教授或者练习的运动项目和技能, 可以灵活的结合现有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进行即兴的发挥和设计。重点不但在于要在相应地方摆放相应的道具, 改变场景的单调, 还在于一定要通过有意识语言引导, 调动学生的想象, 从而进入某种游戏的情景。因为, 归根结底, 只有以游戏的方式才符合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性情, 才能将各种运动在孩子心目中赋予冒险、有趣、刺激的特点, 从而忘记这项运动本身带给他们的无聊、辛苦甚至恐惧, 达到挑战自我, 运动自我, 逐渐养成运动兴趣和习惯的目的。

2、注意控制运动难度, 循序渐渐进

小学生初始面对一些运动项目, 往往是会有压力的。如果玩的得心应手, 压力就会解除, 日后会更加倾向于这种运动。而如果遭遇过多的挫败, 则可能留下阴影, 终生建立不起对该项运动的兴趣和信念。这样, 小学教师在初中课堂上如何设计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一味按照标准教学模式, 忽视个体差异, 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畏惧情绪, 产生不适应, 降低兴趣, 逃避体育课堂, 逃避某项锻炼的倾向。

鉴于此, 在实际课堂展开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难度的配比程度, 特别是在某运动项目教授的初始环节, 一定要控制运动的难度, 在保证学生运动兴趣同时, 循序渐渐, 推进技能, 养成习惯。比如篮球, 在初始的课堂上, 可以降低篮板高度, 增大篮圈直径, 达到大部分孩子稍加用心就能投中的程度, 来增强他们对这项运动的亲和度。孩子不可能是姚明, 但是要让孩子能感觉到和姚明一样似乎能操控篮球命中目标的喜悦感。之后, 视熟练程度, 调节高度和篮圈直径, 循序渐进, 增加难度。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曾经拿两个班级做过对比。班级A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 大部分学生都保持了对这项运动的热情, 在一个学期后养成了较好的篮球运动技能和享受篮球运动的习惯。而班级B直接采用规定的教学用篮, 结果整体分化的比较严重, 除了一部分同学在学期结束时掌握了较好的篮球技能外和养成享受篮球运动的习惯, 剩下的另一大部分还保持着生疏和畏惧, 没有进入到享受这项运动的状态。

再比如跳高、跳山羊、跨栏之类的项目, 女生普遍会产生畏惧,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动作生硬、不流畅, 难以享受该类动作的挑战了和乐趣。我在教学中, 初始阶段不以难度为重点, 降低高低到学生普遍较为能够接受的程度, 让他们了解适应。等到熟悉以后, 逐渐小幅度的增加难度, 帮助学生在自然愉快的心情中, 巩固兴趣, 推进技能, 养成习惯。连续一两个学期下来, 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能愉快的接受该类项目, 并展示出相应的娴熟程度。

3、注重个体前后时间段进步程度的记录和表扬

表扬和赞誉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但是通常情况下, 运动成绩较为优异的个体容易获得表扬和赞誉。这样一开始表现较好的学生, 越来越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越容易保持和突破;与之相反, 一开始表现不好的同学, 因为得不到关注, 越来越容易丧失运动激情, 失去动力, 不利于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这实际上是教学的误区, 横向个体间的比较固然重要, 但是不能代替一切。前后时间段, 纵向成绩的比较, 对于个体学生而言更具有意义。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注意记录个体成绩提高量, 并及时将之通报给学生, 表扬学生, 从而养护好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以利于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

以立定跳远为例,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 在练习场地上每五厘米用不同颜色的油漆间隔涂实, 形成一彩色条纹图案的区域。这样不但显得场地好看, 更重要的是可以直观的看到刻度, 让小学生自己通过对比格子颜色就可以自己大概测量到自己的跳远成绩和判断自己是否有进步。在教师参与的情况下, 我们通常将学期的第一次成绩记录, 制作成表格, 张贴在班级荣誉墙壁上。然后需要注意观察的就是学生每次在练习中获得的增量部分。运动场地是开放的, 甚至学生课间都可以参与锻炼。只要每个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成绩比以前提高了五厘米, 随时都可以报告给老师, 要求下次在课堂上向老师展示。我们在每次课堂后半段通常会安排这样一个被称为“勇敢的挑战者”的环节, 给学生当众表演刷新自己成绩的机会。一旦确定其跳远成绩增量超过一个五厘米 (超过五厘米但是不到十厘米的都按五厘米计算) , 就会当众组织表扬, 奖励发给红五星一个 (超过十厘米, 但不到十五厘米的, 按两个五厘米算, 奖励两颗红五星) , 并张贴在其班级墙壁的表格中。

实行这一方法一学期以后, 整个班级在立定跳远方面的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最大的感受是, 不仅仅运动成绩好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寻求突破和荣誉, 实际上包括最后一名在内的几乎每一个孩子, 都增加了练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不断追求获得表扬和五角星荣誉。这不但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运动习惯, 还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和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大大丰富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在课堂之外的意义。

4、小结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是家庭的未来, 也在他们自身孕育着他们自己的未来。这是一颗希望的种子, 脆弱而有强壮, 如何让他们幼小的心灵面对较之他们而言陌生而又复杂的环境, 养成良好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 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我相信, 负重方能行远。只要我们敢于担负起责任和义务, 就一定能在续开生面、不断进步中, 为祖国、家庭、个人教育出强壮的未来。

摘要:小学生体育课程具有启蒙和引导性质, 所建立起来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这就要求小学体育课堂, 特别重视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讨论了如何将运动项目进行游戏式转化, 如何控制难度、循序渐进, 如何实现对个体成绩增量的不断鼓励等几方面的内容, 以期对小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培养有所裨益。

关键词:运动兴趣,运动习惯,小学生

参考文献

[1] (美) 丹尼尔·阿门.大脑处方—克服焦虑、抑郁、强迫、愤怒和冲动的突破性方法[M].肖铁、郭小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 (美) Morton Chesham.儿童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动力学策略[M].高桦闵容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黄赛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五突出”[J].教学与管理 (小学版) , 2006, (10) .

[4]刘艳.浅谈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 (小学) , 2010 (08) .

[5]徐为荣.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林区教学, 2006 (10) .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9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1.基础弱

外来务工子女多数来自于各地农村, 他们在来到城市入学或转学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英语, 对英语的语音语调毫无感觉, 当本地学生对所学英语朗朗上口时, 他们却南腔北调.特别是对于中、高年级才转学来的英语零起点的外来学生, 他们大部分26个英语字母不会读, 不会写, 更没有单词的积累和基础的英语听说能力, 导致拼读能力差,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差;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贫乏, 这就直接导致他们难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 英语阅读能力缺失.

2.兴趣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引起学生兴趣时, 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 从而获得较多的知识技能, 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着学习的喜悦和求知欲望.所以兴趣是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然而由于外来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 知识面较窄, 接受能力较差, 上英语课常常听不懂、没自信、怕出错、不敢读.他们认为词汇难背, 句型难记, 致使情绪波动大, 思想包袱加重, 成绩上不去.这样经过多次失败, 对学习慢慢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从而产生了自卑、恐惧、畏难甚至叛逆的心理.

3.习惯差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一大家人住一个小房间, 没有好的学习环境.由于忙于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督促与管教, 更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极不稳定, 经常更换工作地点, 因此他们的子女也常常转学.也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且奔波于生计, 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对子女的英语学习不重视, 也不知如何重视.种种原因促使外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比较自由松散, 课前不预习、上课不专注、不做作业、不听不读不背的现象大面积存在.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现状的对策

综合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笔者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探索扎实有效的方法, 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步扎实基础, 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的目标.

(一) 、端正学习态度, 诱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大部分怕学英语、厌学英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好英语这门语言, 首先就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认可这门学科, 了解英语学科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我专门准备了一节课来介绍和讨论英语的重要性, 并做了图文并茂的PPT.目的是告诉学生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而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 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必须学习英语.同时用他们更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学习英语的重要理由是为了升学和找到更好的工作, 报答父母:升初中、高中、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都需要把英语学好, 才能在种种考试中顺利通过.是面向未来, 许多工作都离不开英语:做科研工作查资料需要英语, 做经济贸易工作需要英语, 文化等等许多领域都需要英语.然后让学生也来谈论一下英语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让他们自己的理解说说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相当部分的孩子说要学好英语, 考上好的中学、大学, 找到好工作让父母为自己骄傲;有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读书不多, 不懂英语, 所以才要做体力劳动的工作, 自己决心好好学习, 将来报答父母;还有有一些孩子说不管是什么学科都得均衡发展, 不要让英语成为成功的绊脚石……通过这样的教育, 触动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转变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英语漠视的态度, 明确了学习英语的目的, 端正了学习态度, 让他们从想学到乐学, 诱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让他们更快摆脱消极情绪, 我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激励, 让他们在学习有畏难情绪的时候对自己说:“I believe I can.” (我相信我能行.) 慢慢地, 学生说英语的恐惧心理消除了, 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兴趣的火花开始跳动了!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转变了学生的思想, 还有重要的一方面要转变家长的观念, 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帮助.我利用家长会和一些网络通讯工具, 加强和家长联系和沟通, 转变他们“英语无用论”的观念, 让他们认识到英语是孩子将来升学、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 是现代化人才必备的工具, 让家长能从思想上重视这个学科, 鼓励和督促子女踏踏实实学习英语, 为孩子尽量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如复读机、录音带等, 帮助养成天天听读英语的习惯.

(二) 、培养学习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放在课程任务的首位.有了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有助于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英语习惯, 学生就会自觉地学习英语, 运用英语.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我尤为注重从以下四方面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从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 努力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任何语言的学习, 有输入才会有输出.培养学生认真听录音的示范或者教师的发音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录音机和录音带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老师.要求学生坚持天天定时听录音模仿, 指导学生从看书认读模仿到脱离书本能听懂并模仿.除了听录音, 鼓励学生在一周两次的英语课上积极参与.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吸引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和授课和同学的发言.如, 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牵制性”提问, “逼”学生专心听他人说英语, 不听, 就无法参与.如, 教师问某生: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随即转用第三人称问其他学生:Where is he from?How old is he?What’s his favorite subject?又如, 请学生用英语自述, 然后让听的学生按此内容相互问答.还可请学生指出发言者哪儿讲错了, 该如何纠正等等.以此引导学生用心听他人说英语.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所选内容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学习及日常生活, 为“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亲近性、实用性.这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因此, 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教材内容的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英语的习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做到仪表大方、音量适度.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媒体 (实物、图片、录音机、电脑课件等等) 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体验英语, 在良好的氛围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把语言的运用活动中延伸到课外.如:开辟英语角、开展英语主题小报比赛、举办英语兴趣小组, 表演英语情景剧等等;要求学生把所学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强调师生间同学间用英语问候, 对能大胆并坚持使用英语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以此营造校园和课堂学习英语的氛围, 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英语认读能力, 能为其今后的英语阅读铺平道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渗透这样的理念:学会与英语文字交朋友, 才能把英语学好.在小学英语课堂中, 板书和卡片是使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的首要途径.所以教师教授新词时要有效地利用教学卡片训练学生对词汇的反应和认读;在教学新句型和讲解知识点时, 一定要出示规范的板书.板书是训练学生整体认读的主要手段.除了卡片和板书, 课文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资源,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英语课文时, 就强调学生要养成跟读时用手指着相对应的句子的习惯, 听到哪指到哪, 读到哪指到哪.这个习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尤为有效, 用手指着认读, 久而久之, 认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进步.为了加强认读,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及时听录音看书跟读, 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 坚持每天朗读课文, 做到能有感情熟读, 从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认读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的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一方面比较欠缺,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按正确的规范和格式书写, 不能工整清晰地书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对书写的指导.要求学生工整书写英文的手写体, 在四线三格内进行正确、熟练、清楚地书写, 做到大、小写、笔顺、词距、标点和格式正确, 初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例如, 字母略向右倾斜度一致;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国家名、人名、地名、月份、星期、节日等特殊词语的首写字母要大写等.此外,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书写时字母与字母的位置关系, 训练学生在没有四线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学生良好的英语书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培养和学生长期积累.教师可以通过优秀作业展示, 开展英语书写比赛, 让学生画简笔画, 再写上英文单词和句子, 保持学生的书写兴趣, 让学生得到充分练习, 从而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书写习惯.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课前勤预习、课后勤复习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勤于背诵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 以及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等.从点点滴滴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 才能促进他们不断地进步, 让他们在知识、兴趣、习惯这个立体的联系网络中, 螺旋上升.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 使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英语学习习惯、态度和兴趣上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客观地看到了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并且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了一些措施.一年下来, 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更重要的是, 相当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 但他们渴望通过在城市读书, 接受教育, 从而获得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平等.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以诚相待,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他们与城市的孩子一起共同沐浴在阳光雨露下, 一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周萃.如何消除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J].基础教育研究, 2007, (0) .

[2]熊芳红.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教育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周刊, 2012, (02) .

[3]朱丽丽.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 2012, (04) .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10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 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 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

兴趣, 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 产生的心理倾向。

因此, 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 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 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对该活动没有爱, 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 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 即使已形成的习惯, 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 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 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 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 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成为生活节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体育教学, 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 促进学生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 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 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 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 发展学生个性, 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培养文明行为, 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 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 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三基”, 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 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进行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 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 而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 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 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 首先, 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 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 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的上法。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 这样, 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 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 并表现在活动中的, 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 但仍有严格的区别, 而不能相互代替。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 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 会“玩”的习惯, 加以正确引导, 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 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 而且, 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 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 而且, 应课内外结合, 校内校外配合, 共同实现之, 忽视了这一点, 就难于奏效。

学校的体育课是按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 完成该大纲的教学任务已十分繁重, 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改进组织教法, 并同课外相配合, 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 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11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从而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体育教学可以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可以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它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它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但仍有严格的区别,因而不能相互代替。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培养兴趣和习惯 篇12

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其中尤以促使学生养成长期自觉锻炼的习惯, 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完成以上目标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参加体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及活动热点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调整了教学内容, 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不爱活动的那几个人, 不管什么项目都不爱动。那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有关?我有了想探索的想法, 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我对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 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外界条件的影响

1. 家庭环境 (社区文化环境) 。

家庭居住的环境对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反映出居住在文化区即居住在高校及科研单位周围的学生, 从小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较大,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大”学生们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有了表面的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自由、有趣, 从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2. 父母爱好 (家庭) 的影响。

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执著热爱, 给予小孩子的心灵印象特别深。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其父母影响就会很大, 加之父母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 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孩子从小就有了情感上的体验, 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 从小被父母带领着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有一定的比例。

3. 大众传播媒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各种高水平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及现场直播节目增多, 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喜欢偶像、追逐“明星”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NBA的引入, “飞人”乔丹的出现, 使他们在篮球运动中尝试模仿他们的高难动作, 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了技术的学习及掌握;屡战屡败的中国男子足球, 虽然让球迷伤透了心, 但是“铿锵玫瑰”的表现又让他们充满了信心。因此你经常会看到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在像模像样地踢着小皮球。

4. 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是高投入的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定的投入, 最简单的也需要运动服装的投入。因此, 有部分人因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某些运动项目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亲身体验其乐趣及内涵, 因此也就没有兴趣可言, 这在养成习惯中有很大的作用。

5. 学校体育。

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形成影响不同, 虽然我们现在教学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 有《体育卫生条例》的规范, 但是由于不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 同时也受师资力量的限制, 反映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极深, 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个人从小到大, 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 大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大众传播媒介、社区文化环境、家庭、学校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 家庭和学校起主要的、直接的作用。

二、内因的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一是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与情感体验, 从而形成需要和动力;二是对体育锻炼本身的认识, 对其行为起直接指向作用;三是动作经验的形成。以上三点与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稳固的联系。

由于环境尤其是学校体育影响方式不同, 个体接受方式存在着差异, 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有多种开端。

一是服从型:在认识和情感上虽然不能达到与体育锻炼要求相一致, 但由于权威命令, 或希望避免惩罚、获得奖励的动机, 在行动上仍遵照执行。比如,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遵守纪律、听话, 体育教师就经常用考试、不给体育合格证相要挟, 学生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做。

二是模仿型:由于对某一体育明星的崇拜和仰慕, 而效仿榜样的锻炼行为。最简单的, 教师的示范动作干净、漂亮、流畅,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 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明星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 最明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女排的五连冠, 全国上下掀起了排球热;随着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明星的家喻户晓, 足球让中国人着实疯狂;美国NBA中明星们的出色表现, 就连中学生也会模仿他们扣篮。以上种种, 反映最明显的群体就是学生。

三是认知型:由于受家庭成员喜好运动的影响及自身的学习, 学生不仅接受了体育锻炼本身的含义, 而且接受了体育价值观和以信念为基础的锻炼行为。

学生通过锻炼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 可以使上述几种类型获得转化。在长期体育锻炼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体验, 对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应对策略

了解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使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发挥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针对学生特点, 发挥学生特长进行教学工作, 使学生在各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有所长, 终生受益。

1.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倾听他们的想法, 发现他们的亮点后, 及时启发引导。

2. 安排小型多样比赛或游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利用青少年追星的心理, 提供一些精彩的体育比赛录像片给他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及时鼓励, 只要有一点进步, 就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他们, 让他们充满自信。

上一篇:法律援助下一篇:术语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