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说话兴趣论文

2024-07-24

培养说话兴趣论文(共12篇)

培养说话兴趣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说话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训练,小学生初步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能够较好地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进行了实践和分析,发现在活动课程中,运用普通话交往,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实践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使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取得“乐中学,学有得”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

一、创设有利于普通话交往的情境

创设情境式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首先,要创造有利于普通话交往的外部环境,要求人人讲普通话,心理上有“触景生情”。在课堂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思维激活有重要作用。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师生间、学生间用普通话交往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口语,既是对自己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又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具体体现。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学生用普通话交往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活动课中积极运用普通话交流,即使在交流过程中,有些同学出现错误的语音,教师也要进行适当表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来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有时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通过与外界的语言交流、接触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力。

二、追求普通话交往形式的趣味性

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入迷,一旦入迷就要以惊人的毅力忘我工作和学习。因此,在培养学生普通话能力时,教师除了选择带有一定趣味的活动内容以外,还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充满趣味的交往形式、要使交往形式具有趣味性,我认为教师在活动课程中:

(一)注意先进的教学技术引入课堂,把带有新意的活动形式给学生带来新奇的刺激,利用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来组织教学,通过人与机器的对话把某同学朗诵的文章用录像机录下来,让同学们自己观看,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活动课中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训练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注意重读音、节奏、快慢,让学生带着情感来朗读。教师尽量选取优秀的抒情散文和诗歌来训练,训练前,教师把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告诉给大家,然后让他们带着感情来练习。有了情,就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可谓是“情动而辞发”。

三、创建灵活多样的普通话交往组织形式

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在活动课中并不要求内容形式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分阶段性的开展灵活多样的普通话交往形式。如有组织性地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在普通话中尝到了朗诵的乐趣,这种乐趣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讲普通话,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平等参与的活动原则下,能融洽师生间、学生间集体主义情感,增添友谊,增加愉悦体验,并使这种愉悦从个人乐向集体乐的方向发展,通过比赛使学生朗诵技巧得到交流,还能形成教与学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从比赛活动中捕捉到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信息反馈。怎样抓好典型,及时鼓励,增加学生形象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的基础是各不相同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加之性格迥异,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的收获也不可能相同。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除机会均等以外,还要给予学生信任、肯定和鼓励,以增加学生的勇气和信心。例如,曾有一位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很轻的男孩子开学时在学习第一次习作《这就是我》时,写得较好,课前给他作了精心的修改,上课时,我就鼓励他上台大胆阅读自己的文章,文章中讲到自己是一个胆小不敢当众大声说话的人。有一次看到一只小虫在月季花枝丫上爬行,但被剪掉花枝后小虫掉在地上继续攀上枝条,小虫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不气馁的精神,使他感受到学习上也应该这样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他读完自己的文章,我及时肯定他写得好,并且读得也好,希望再接再厉,争取写更好的文章上台朗读。渐渐的,在班级中形成了朗读习作的好习惯。

四、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评价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六年级语文教材共安排三个单元的朗读训练,第一单元的朗读要求是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适宜,做到正确和清楚。第二个朗读训练是在正确、清楚朗读的基础上,做到态度自然和流畅。第三个训练要求抑扬顿挫的朗读,能正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轻声朗读课文,在必要的地方加上升降、重音符号,要求做到传情达意。

五、朗读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朗读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如小鱼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例如在班里搞“读课文大赛、诗歌朗读比赛、故事会、讲名人故事,甚至小品表演等”,使他们在比赛前下一番功夫,排练、查阅资料,既提高朗读,又训练了能力;既培养了竞争知识,又可让他们明白集体中的团结与协作精神。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朗读的迷恋是从兴趣开始的,小学阶段,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将会有力地推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也是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终身成长的奠基工程,必须常抓不懈,讲究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兴趣,说话能力,培养

培养说话兴趣论文 篇2

围场一小幼儿园徐桂平

伴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幼儿园变得热闹了起来,班上的孩子都很兴奋。特别是当我们从新布置美化教室环境时,有一些会说的孩子,就会争抢着举手说道:“老师我来帮你干吧”。也有的说“我家的电视墙是如何如何装饰的”、“我家的餐厅是怎样布置的”。还有的孩子根据老师贴在墙上的图片内容随口说着学过的儿歌。而有几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则乖乖的做在小椅子上,一句话都不说。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对老师粘贴在墙上的图片也很感兴趣,只是想说而不会说或不敢说。对于这些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我们老师往往会有些忽略,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认为他们能力弱,往往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和他们的愿望。

我通过家访与这些孩子的家长的交流发现,在家里孩子能够正常的讲话,表现很活跃、很调皮,喜欢在家爬上爬下,而且经常唱歌跳舞表演给父母看。但换了环境,孩子变得胆小,不爱说话,跟人很少交流。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中是很常见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大多数孩子在生理指标上区别不大。孩子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语言理解水平,并且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根据所处环境不同,在语言运用方面却有很大差别,在某些场合能讲话,在另一场合则沉默或接近沉默。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心理上情绪上的障碍。

培养说话兴趣论文 篇3

关键词:文本;词汇量;说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进入书面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文本教学中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学生不说话的原因是脑海中没有词语,不知说什么。教师在文本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积累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有可说的内容,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如,在《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学生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了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从文本入手,在拼音、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单元,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有关拼音的插图,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拼音时可充分利用语境图、情境歌,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如,在教学单韵母“ü”及整体认读音节“yu”时,可练习四声说话:yū,淤血,研了手指会淤血。yú,小鱼,河里有一条小鱼。yǔ,下雨,夏天会下雨。yù,遇到,上一年级我遇到了你。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掌握了yu的四声,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理解了字义,学会了运用。

在生字词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然后再进行字形分析。如,“休”根据字形来理解意思“一个人坐在树下休息。”“秋”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火”字,让学生根据字形说话:“禾苗像火一样红就是秋天了。”学生熟悉了这些常规语言就激发了他们的说话兴趣,他们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样既加深了对字形的了解,又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他们的说话能力。我在教学《阳光》一课中的“更”字时,就让学生用“更”说一句话,能说话了也就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

三、从文本入手,在仿说中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用好本子,这里的本子指的是课本。平时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读课本上的句子,掌握课本上的句式,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模仿课本上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仿说,不仅能培养儿童的说话能力,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发展儿童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如,在教学《阳光》一课,在学习第一段“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这句话时我进行拓展,让学生也来说说:“( )像( )。”目的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在此基础上又设计让学生仿照“阳光像金子,洒遍( )”进行说话训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说话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在学习“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的时候,我引导说一说:“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树林里的树木,因为有了阳光,长得更茂盛了。”“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因为有了阳光,玩得更开心了。”然后又让学生再想想其他的植物和动物,说说:“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设计从扶到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阳光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开发了课程资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刚开始学生可能并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但只要我们耐心地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一定会有所进步的。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越说越想说,越说越有信心,越说越有兴趣,我们老师也不用担心再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了。

参考文献:

[1]李英妮.如何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说话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4).

[2]朱琴.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训练[J].黑河教育,2011(10).

培养说话兴趣论文 篇4

一、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说话训练

说是写的必要条件, 说不好就难以写好。在低年级作文教学中, 要想使学生日后能顺利地进行写文章训练, 必须对他们的说话进行科学的组织。

(一) 加强“四素句”练习

所谓的“四素句”即指把记叙文中的四个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说或写在一句话里。它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是引导儿童和小学生习作初步时需掌握的语言材料。我们知道, 刚刚入学的小学生, 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说话能力, 但他们说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语病, 表达也经常词不达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要使他们具备科学、规范而系统的说话能力,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步达成, 必须从基础一步一步筑起。这就要求我们从“四素句”开始, 逐步引导学生练习完整、通顺地说好每句话。这种练习在一年级初就要注重开始进行, 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由易入难, 可从选词填空开始, 逐步过渡到课堂问答, 阅读教学, 看图说话等,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说起, 说自己的耳闻目睹, 所思所想, 所见所闻, 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和运用基础的字词来进行说话, 为学生的作文启蒙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扎实说话练习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之后, 教师就要抓住契机, 指导学生由易到难地练习说好一段话。为此, 首先教师需要创设能引起学生说话兴趣的话题, 使学生都有切身的经历,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也才能使说话拥有坚实的现实根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电教媒体,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说话情境, 或采用插图、连环画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让学生在观察和体悟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以后的习作做好准备。

1. 在课堂上说。

首先营造说话的气氛让学生敢说。教师的话语要亲切, 和蔼可亲, 多表扬, 多鼓励,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放松地说, 愉快地说, 尽情地说。

2. 读课外读物后说。

号召学生多读童话、寓言、科普知识等课外读物, 扩大说话范围, 每周设课外阅读交流会, 畅谈阅读作品后的感想, 受到什么启发, 获得什么经验教训, 让学生畅所欲言。

3. 在活动中说。

在学生中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组织健康向上的主题队会, 指导学生言之有物。

4. 随意说。

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门说话课, 要为学生创造大胆说话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就会。内容安排上要多姿多彩, 让学生尽情表达, 可以介绍自己、亲人或伙伴, 可以把自己的独特经历告诉大家。总之, 要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为主,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说话环境提高说的水平。学生说话能力强了, 掌握的知识多了, 写起来就不会空洞了。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

学生能说了, 就要引导学生能写、会写、肯写。在小学习作教学中, 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让学生愿意写, 乐于写是新课标的重点。作为语文教师, 要从自身做起, 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写作环境, 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来稳固学生的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和能力。

(一) 阅读和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写作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课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合作交流, 把喜欢的词语、句子以及课外阅读中的优美的句子, 名言警句, 精彩片段, 统统收集到“我的小本本”里, 每周一交流, 每月一评比。这样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积累的兴趣, 为写作奠定了基础。积累的东西多了, 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 观察是写作的眼睛

教师通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如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有寓意的图画, 把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口头表达出来, 随后把说的话写下来。只有让学生从基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 才能言之有序, 内容完备。另外, 可以开展一些班队活动,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三) 敢于想象, 勇于创新

小学低年级是想象的黄金时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教生字, 学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幅生动的画, 阅读时引导学生敞开想象, 在想象中理解课文, 达到与作品、作者的共鸣。在说话、写话训练中, 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对那些有创新题材的作文, 要大力表扬,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 批语要以激励、鼓励为主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信心,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教学中, 只要学生愿意写, 不管写的怎样, 都给予表扬, 让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 并勉励他们继续努力, 坚持写作。

(二)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 篇5

性。然后指导学生用几句连贯的话完整地叙述出来。在此基础上,我又启发学生根据画面展开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画面上老师同学上课时的表情动作等内容用几句连贯的话表达出来。这种说话训练方式,既调动了说话兴趣,又渗透了观察方法,从而使说话训练有层有序、活泼有效。

二、听说结合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学习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益智的故事,以增强他们的有意注意。要求他们听清内容,抓住重点,听后,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们听。由于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所以听起来认真,讲起来绘声绘色,生动感人。

三、课内课外结合在训练说话过程中,我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训练空间,使其由课内向课外有机延伸,如举行踢毽子、跳绳、小制作等活动比赛,活动后让说说活动过程或比赛场面。这样练练说说、赛赛说说、做做说说,大范围练习,调动了学生说话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表达能力。

四、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使人人参与说,人人敢说,人人乐说。

宽松和谐的气氛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现在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但是有的同学喜欢多说,有的同学不爱说。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会说、敢说才不至于在竞争中失败,所以现在必须好好锻炼自己。语文活动课上,读绕口令,交流积累的精彩片断,讲《小红帽》等栏目的故事等,总是鼓励中下等学生先读先说,或以优秀生带动中下等学生来读来说,老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或目光赞许,或点头示意,或微笑鼓励,或语言点拨......让全体学生都从老师那里得到鼓励,从而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另外,在练说过程中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有感情,进步快的同学,奖一朵小红花,以资鼓励,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使人人乐说。

培养说话的逻辑性 篇6

2.阅读,尤其是慢读。吸收学习相对高等和抽象的知识也是重要的提升办法,比如哲学著作。遇到抽象思维较多的书,一定要慢慢读,精读,甚至时不时地回顾已读过的章节,重新整理自己的理解。一边阅读,一边在大脑中整理出作者表达意思的大框架。

3.写作。书面表达可以给予你足够的时间思考,仔细琢磨用词和逻辑的严密性。光是写作还不够,一个更加锻炼逻辑思维的环节其实是校对修改,每一次修订过程都是在观察分析自己的逻辑。

4.少说多听。说话有逻辑的人,不见得话多、反应快。善于聆听也能够让你有很多机会去观察他人讲话的逻辑,并且去尝试模仿。

5.拓宽关注的广度。你需要学会拓宽自己的注意力广度,在时间和逻辑的维度上都能够广泛专注前后所有的内容,而不止此时此刻听到的。

6.追求多角度思维。如果你能养成习惯,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也都可以运用至少两个及以上的角度来分析,并且能够区分不同角度之间的优势与劣势,那么你就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多面性,避免因为单一逻辑带来偏颇和局限。

7.最重要的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学会了在众人面前放松自信地说话,逻辑思维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

培养说话兴趣论文 篇7

一、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意义

1.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有人形象地说, 当今世界三大宝:口才、金钱加电脑。将“口才”放在三宝之首, 足以说明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而高职教育不是应试教育, 而是职业养成教育, 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 它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当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们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人们把话说得准确、简明、达意时, 我们的学生如果只能含糊其辞、佶屈聱牙地进行口语表达, 又如何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呢?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 咱们是在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所以听、说、读、写四样应该同样看重, 都要让他们受到最好的训练。”没有很好的说话能力, 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2.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现实性

一是高职学生的说话能力亟待提高。当前,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总体水平偏低, 由于普通高校的普遍扩招,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素质普遍下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 相当多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不浓、表达能力不高。二是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忽视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 重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轻人文素质、思想素质的培养, 轻行为习惯训练的现象相当普遍。过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忽视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致使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与使命感, 学生失去了诸多的“说话”机会。三是在课程设置上, 为了开足专业课程, 相当多的专业根本没有设置说话课程, 有的甚至连语文课程都砍掉了。这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时气氛沉闷而不活跃;在社会交往中, 即使是三言两语, 也是扭扭捏捏, 或是颠三倒四, 语无伦次。这样的学生, 难以适应当今人际交往日益密切、重要的社会。

3.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可行性

说话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 只要科学有序地训练和培养, 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我们培养的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既要培养他们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 又要使他们具备出色的口才, 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经过调查,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有利条件是不少的:从思维能力看,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提高, 语言组织能力也在逐步加强;从语言积累角度看, 他们已积有十多年以上说话的经验;从心理角度看, 他们处于改革开放年代, 见闻较广, 思想活跃, 没有框框, 喜欢表现自己。因此, 只要方法得当, 完全可行。

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原则

要想课前说话训练富有实效, 必须做到目标明确, 要求具体, 梯度合理, 坚持不懈, 才能终有所得。因此, 我们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目标、系统性原则

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 也不是“到此”结束, 说话训练更是如此。必须依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年龄特点、文化程度进行有计划训练, 而要真正做到伶牙俐齿、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必须做好阶段性的“目标”定位工作, 循序渐进, 方有所得。同时, 课前说话训练必须有周密严谨系统的计划。说话能力的形成, 非一日之功, 不可急于求成, 它需要师生几年如一日付出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 方有所成。这种训练绝不能走走过场, 做做样子, 流于形式。那些作秀式的随意训练, 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相反还会让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2. 合理、灵活性原则

一方面, 教师要在2分钟~5分钟内, 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联系所处地域特点, 针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熟悉的问题, 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 针对课前说话训练特点, 教师要灵活安排说话内容与说话形式, 一切以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为宗旨。

3. 创新、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说话训练的成功与否,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常抓不懈。要想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必须大胆创新训练内容与形式;并在“活”的基础上, 力求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 让学生乐于参加, “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三、积极探索课前说话训练的方式

基于以上认识, 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在实践中采用了“两级四段说话训练模式”。

1. 两级四段说话训练模式

所谓“两级”, 是指一年级、二年级, 因为高职学生三年级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实践教学和就业准备上去了, 必须在此之前有效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所谓“四段”是把每一学年分为上、下两个阶段, 两年共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一级、每一个阶段中, 均有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明确的目的要求, 它们之间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说话能力培养、训练体系。

2. 多层次、多形式、有规律的说话训练

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有规律的说话训练, 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然、说话得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通过“两级四段”说话的系统培养训练, 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整体提高。

3. 要有明确目标、要求和具体形式

每一阶段的明确目标、要求和具体形式, 既相互联系, 又各有特点。每个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确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和形式。

(1) 第一阶段:调动兴趣, 实现“敢说”。刚进校学生的说话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是方言区的学生, 能用普通话开口就已经不错了。因此, 这一阶段的训练重在调动兴趣, 鼓励学生勇敢走上讲台, 开口说话。教师不宜勉强学生, 应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宜采取自由说话的形式。学生上台讲一个笑话、背一首诗、讲一个小故事, 什么都可以。其实只要学生敢于走上讲台, 目的就已达到。

(2) 第二阶段:营造氛围, 激励“愿说”。由于有了一个学期的铺垫, 加之学校普通话的开设、推普工作的深入, 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在于营造自由活泼的说话氛围, 让学生愿意说话, 从老师“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训练形式可以采用情景说话、成语接龙、故事会等。

(3) 第三阶段:积极引导, 实现“能说”。有了一年的持续训练, 学生大多不怕开口了, 也初步能说了。那么, 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就在于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的问题上, 能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场合、对象, 做到说话得体、准确、生动、形象。训练方式可采用命题演讲、自由评论、小辩论等。

(4) 第四阶段:展示个性, 培养“会说”。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为结合学生个性、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等,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可采用自我推荐、即兴演讲、师生问答、模拟现场等形式。

四、课前说话训练要注意的问题

1. 课前说话训练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不能过高估计其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作用

实际训练中, 教师必须结合其他的说话训练形式, 比如口语课等,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教师要领会学生“敢说”是基础、“愿说”是动力、“能说”是要求、“会说”是目标的训练理念, 采取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长期坚持, 才能确有成效。

2.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评价作用

首先, 在训练内容和形式的安排, 教师必须积极引导, 处于主体地位。其次, 每次说话训练, 教师都要进行精要的点评, 或鼓励、或激趣、或评价, 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教师的点评要切中要害, 精炼恰当, 能抓住学生的优缺点, 给学生以帮助。

3. 课前说话训练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

课前说话训练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 由此及彼, 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 教师必须注意内容安排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注意点评的引导性和深入性, 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思想性。

实践证明, 课前说话训练确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方式。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 注重课内课外结合, 必将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之途径 篇8

一、利用听、讲故事的方式练习说话

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我就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如《小松鼠找花生果》《蘑菇该奖给谁》等, 我在教学中就用讲故事的方式, 把课文的内容讲给他们听, 然后要求他们把老师讲的故事结合他们自己的想法讲述一遍。这样, 既可以培养他们从小就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又能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在学生听、讲故事的过程中, 我有意识地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说, 让语言发展较迟缓的学生后说, 同时, 对说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 对说得较差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

二、用表演的方式练习说话

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文章, 而且有些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文, 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性说话。如教学《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 在学生熟读以后, 我就让他们分别戴上蚂蚁和蝈蝈的头饰, 一边表演, 一边说话。在教学《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时, 我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三个小伙伴, 根据课文内容, 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经常性地表演说话练习, 不但使说的学生感受到表演的乐趣, 而且使听的学生受到感染, 同学们还更加理解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利用多媒体,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说话

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 极易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时, 利用课件展示青蛙、蟋蟀、蝴蝶不同的动作及对小露珠的问候、赞美, 使学生体会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及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通过小露珠出现、滚动、变大的动画, 使学生体会小露珠的形成过程, 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在小露珠变大的过程中, 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描述, 看谁观察得仔细认真, 说得形象生动。我说完后, 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 观察完后, 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回答。这样就使学生通过眼观———脑思———口说的多种感官作用进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说话训练, 从而提高了说话能力。

再如, 我利用投影的多种功能, 让学生认真看演示的投影内容, 通过丰富的想象补充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并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进而提高说话能力。如:我在作文教学时, 设计了四张活动投影片, 第一张是风景优美的公园;第二张是小明一边在公园走一边随手扔香蕉皮;第三张是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正在弯腰捡香蕉皮;第四张是空白片中画了个大问号。请同学们根据前三张投影片反映的故事内容想象事物的结果。学生联系实际, 展开合理的想象, 推想可能发生的情况。而后进行说话训练, 学生会各有所言, 言之有情, 言之有理。

四、续编课文,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差, 说话往往缺乏逻辑性, 为此, 我常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这样做,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狼和小羊》一课讲述的是:狼非常想吃小羊, 三次找碴儿最后扑向小羊的故事。我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续编狼向小羊扑去之后的事。童话故事的情节往往是最吸引学生的, 能让他们自己去编, 这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了, 他们纷纷举手要求续讲故事。我请了一位男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这个故事, “狼龇着牙, 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小羊, 可没想到它用力太猛, 自己一下子掉进了小溪里, 狼不会游泳, 大喊救命, 善良的小羊想去救它……”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 这位学生生动地讲完了这个故事。长期坚持这种训练,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较好地发展和提高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

学生说话能力培养浅探 篇9

语文教学都是重读写、轻听说, 听说能力在考查中难以体现, 教师们认为既然听说能力不考查, 又何必下工夫训练呢?因此听说能力训练被长期忽视了。久而久之, 就形成学生惯于“听讲”, 造成越少说越不爱说, 越不会说的状况, 他们“以笔代口”导致思维不活跃, 口头表达能力差, 而我们教师却还是抱怨学生, 岂不知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身上。

改变上述现状是当前语文的紧迫任务, 因为加强“说”的训练是“三个面向”的需要。作为不久即将参加工作的幼师学生, 提高说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从改革课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看, 加强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主动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既可由此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其求异性思维能力。

可单是教师意识到说的重要还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让训练的对象———学生充分意识到, 真正让他们从思想上意识到“会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 是未来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为此, 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 开展课前三分钟讲演。这个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一年级上半期) 主要训练学生“敢说、肯说”;第二阶段 (一年级下学期) 训练学生“多说爱说”。第三阶段 (二年级) 训练学生“会说”。三个阶段训练的形式、内容既有区别且又紧密联系。经我们对几届幼师生的训练, 证明此法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有效的。

加强说话训练最好的时机是一年级, 所以新生一入学, 我们语文课就实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学生课堂发言虽然比较积极, 但毕竟还是少数, 我们目标是让全班学生都过“敢说”关, 让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家庭, 记一则小故事、见闻等。

在一年级上半学期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训练的目标, 要求学生做到“爱说、多说”, 要求他们说话语音要准确, 内容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听力、思维等能力的训练。

紧接着我们强化了训练的难度, 提高说话的质量, 把训练目标放到“会讲”上, 学生到了二年级, 随着年龄增长,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变稳重了, 发言不像初来时那么积极热情了。但让我们注意到的, 是他们不说则已, 说就一定力求说好。我们提出演讲力求简洁、有条理、无语病、无口头禅, 演讲的话题由同学出 (演讲前两天给题目) 到演讲前才给题目。演讲者根据所给的题目即席发言, 这样做学生们饶有兴趣, 颇为欢迎。这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和应变能力。

2. 让值日班长在早自修发布一分钟新闻, 内容是班内校内发生的事, 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从而让同学增加了训练机会的同时, 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及时分析、归纳、报导新鲜事物的能力。

3. 课堂上多提问, 鼓励同学多发言。我们虽有课前演讲和一分钟新闻发布, 但还远远达不到训练说话的需要。

4. 增加课堂内的口头作文, 并让学生对口头作文进行评议。

5. 举行演讲比赛, 每学期两次、先在班小组进行, 产生两名优胜者参加班级比赛, 再让同学自己评出三位优胜者。同学人人都能参加。

6. 开辩论会。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举行一次辩论会。特别到二年级, 我们抓住他们此时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争论、爱探讨问题、爱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 协助他们组织指导他们开辩论会, 让学生自定题目, 自己主持、评议并作总结。通过辩论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以上便是我们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训练所采取的具体做法, 实践证明, 效果还是好的。

摘要:学生说话能力培养, 是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必需技能, 因此显得非常重要。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说话技能的有效方法即是分学段训练和融入语文课堂训练。训练方式可以包括课前三分钟讲演、发布一分钟新闻、课堂上多提问, 鼓励同学多发言、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实践证明, 这些举措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上有着明显的效果。

培养学生素质, 加强说话训练 篇10

怎样扎实提高学生“说”的素质呢?这是本文的核心所在。听说读写构成完整的语言能力, 缺一不可。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体系, 四种能力是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说”的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 而应融入体系中, 以读、听、写促进“说”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笔者管见如下。

一、以读带说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通过朗读, 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而且, 朗读能培养学生正确发音, 感情处理技巧, 为“说”打下基础。上课时, 教师可循序渐、由易到难地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如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等,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做到“五不”, 即不添字、不掉宇、不颠倒字、不断字、不破句, 继而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每次读完教师做点评, 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海南学生因受方言影响, 翘舌音与平舌音, 前鼻音与后鼻音容易混淆, 朗读时, 教师应有意识纠正区分。朗读是师生的双边教学, 让学生读的同时, 教师还应身体力行, 领读示范。在示范中指导, 在指导中示范, 才能使学生有章可循, 有例可依;使他们兴趣更浓, 效果更好。“读”是“说”的敲门砖, 学生读得准确、清晰、流畅, 就为“说”打好基础, 树立信心, 以读带说, 开启学生说话之口, 妙语就会如珠玑般滔滔不绝地涌现。

二、以听激说

听是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 据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对信息的接收、听占45%,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讲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才能为说话打好基础。而且, 说话是言者和听者双向交流的活动, 只有善于听取对方的发言, 捕捉恰当的话题, 才能提高说话的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 要“说”好, “听”是关键。

听话要善于抓住说话的要点, 主要从中心语句和重点词语人手, 例如在学习《三峡之秋》时, 教师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 听前教师明确任务和要求, 听后要求学生用一个词准确概括三峡一天不同时间景色的特点, 有的学生听时注意抓住关键词, 如通过“露水”、“新鲜而明净”、“绿叶金实”等重点词语概括三峡之晨的特点是:明丽。通过“金鳞”、“翻滚”“呼啸”、“奔腾”等词语概括三峡中午特点是:热烈。并且结合课文描写, 让学生发挥想象, 分别描述三峡秋景一天里的变化情况。这样, 以听促思, 以思促说, 提高了学生对信息快速筛选、理解和反馈能力。听说结合的最佳训练方式是辩论, 这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口语训练, 要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 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请学生以“现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展开辩论, 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中国人又失掉自信力了, 如缺少资金, 要从外国引进;经营不善, 要请外国经理;买东西, 要买外国货;甚至认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 有的同学听了马上进行反驳, 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外国的东西只要是先进的, 有益的, 都可以洋为中用, 为我们所借鉴, 并列举一系列事实, 如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 申办奥运会, 铁的事实证明我国人民有赶超强国的强烈愿望, 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学生听得很专注, 辩得很激烈,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在辩论中, 学生提高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同时, 以听激说, 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互为因果, 互相制约,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以问导说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巧妙设计问题, 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感染下, 一些心理素质差, 缺乏自信心的人也会勇敢地“说”起来。首先, 问要善问。古人云:“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提问要抓住兴趣点, 疑难点, 引起学生认识冲突, 比如在教《愚公移山》时, 老师故意问道:“愚公知难而进, 是不是真的‘愚’公?”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 甚至平时胆小怕说的同学也大胆发言。老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根据以理服人, 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愚公并不愚, 而是大智若愚。其次, 问要善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其致力于‘导’, 所谓教师之主导地位,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学生通过思考, 有了说话的欲望, 能够话从口出, 但并不一定出口成章, 限于经验、阅历、临场发挥等原因, 有人会中途“卡壳”, 有人词不达意, 这时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 才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活水。如在教《最后一课》时, 教师这样的提问。

师: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下课时脸色惨白?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 教师进一步启发)

师:脸色惨白的原因有哪些?

生:有贫血、生病、受惊、过分激动、悲痛、对死亡的恐惧, 等等。

师:韩麦尔先生的表情属于以上哪种呢? (学生经过点拨, 齐声回答)

生:内心悲痛。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 教师的循循善诱激发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从而做到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说得明白, 说得流畅, 既启发了思维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以写促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写不过是“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 这说明写与说关系密切、互补贯通, 以写促说, 效果更佳。首先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 建立最基础的思维方式。因为叙述的表达是对人和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概括说明, 是一种最基础的思维方式。其次, 进行说明文训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努力做到思维的条理性、完整性, 使语言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再次, 通过议论文写作, 培养学生有意识积累大量的事实、梳理材料, 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从而做到论点正确, 论据有力, 论证严密。通过写,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各种表达能力, 使学生有了“说”的欲望, 具备了“说”的内容及掌握“说”的方法。作文法讲, 只有了然于心才能了然于口, 学生经常练笔, 才能在内心积累大量的材料和感受, 当开口说时, 迅速调动内心储备, 才能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比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 教师结合单元作文要求, 课前先让学生写了一篇《我的父亲》。上课时, 教师重点分析“父亲穿过铁道, 爬上月台, 蹒跚往来的背影”的细节描写, 然后请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对自己父亲的认识。因为课前有了写的基础, 很多学生谈起了有关父亲的感人事迹, 有的说着说着, 甚至热泪盈眶, 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身临其境, 认识到父亲所具有的共性, 激发了学生对父辈的敬爱, 尊重之情, 这样以写促说, 说写结合, 学生既理解了课文, 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又从中受到伦理道德的教育。

学生说话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11

学生说话能力对于语文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语文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培养说话能力主要抓好三个环节。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的总和。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构而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听、说、读、写一起抓。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我国语文教学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虽有注意,但做得还十分不够,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探讨,以期引起 更多人的关注。

一、说话能力的培养的背景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过去因受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声不能传异地、留于异时”。所以人们利用声音、发挥声音效能的领域非常狭窄。人类一开始要想办法用简单的线条、符号等来克服声音的这些缺陷,诸如“结绳记事”之类,所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书面语言(文字)的发展。这是人类语言发展史上的共同特征,这也是口头语言本身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最大局限。再加上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的影响,也使人们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相当大一部分的人还是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甚至有人把“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视为至理名言、生活哲学。直到今天我们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所谓“生活真谛”,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给说话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建国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人以“大老粗”为荣,不注意言辞的表达;而近来一些所谓“大款”也往往是口出狂言、语不成篇、错漏百出,所有这些,对说话能力的培养更是带来了严重的消极效果。由于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也影响了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毋需讳言,现在的中学教学在相 当大程度上是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高考时没有专门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考核,故而直接导致 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

基于历史的积淀及现实的原因,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便十分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读完了高中还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即使有时“硬着头皮上阵”,也是结结巴巴、期期艾艾,或者含糊不清、层次混乱。这种情况不单出现在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就连那些“优等生”有不少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应 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忽视说话能力的培养

其原因除以上所述外,与有些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 有必要进行培养有关;甚至有些人认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会妨碍读写能力的发展。实际情形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先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地组合而成。它包括理解、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要理解口头语言便要 “听”,要理解书面语言便要“读”;要运用口头语言便要“说”,要运用书面语言便要“写”。因此,要运用口头语言,说话能力的培养便不可缺少,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部分与部分的关系看,按系统论原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从“共时”的观点看,听、说、读、写是相通的。它们各有功能,又相互促进。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综合训练,效益常常大于片面的和单项的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能力 的培养是忽视不得的。

从“历时”的观点看,在语文能力这个整体中,“听、说”在先,“读、写”在后。“读”和“写”的培养属于语文科的学习,它们始于学校;“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它始于社会。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接受“听、说”能力的训练。故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说话”培养,不是指说零碎的话说俏皮的话或者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说两三分钟以上,并且准确、周密、有条理、有头有尾的整段话、整篇话,它们有具体的要求:第一,要把话说得准确、得体,让人听了清楚、无误;第二,要用最少的时间,表达最多的意思;第三,要重点明确,有头有尾,意思完整,条理分明;第四,要生动优美,符合规范,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只有这样的说话才能收到语言交际的良好效果。这样的说话能力,也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由此我们可说,学生说话的能力在语文结构体系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任何的轻视或忽视都是 要不得的,而且是不应该的。

三、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中具重要的地位

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更好地发挥语言学科的工具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第一是交际工具的作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虽然运用口语交际会受时空的限制,但说话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因为以说话的方式进行交际既经济、方便而又有实效,它不需要什么特别设备(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两只耳朵),不需要什么特别原料(只要有空气,就能传播声音)。不管多么复杂的意思,人们都可以用适当的话把它说出来。因此,有资料显示,在人类使用的各种交际工具 中,说话交际仍是最为重要的。第二是思维工具的作用。众所周知,说话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内部语言(思维)借助于语词,按一定的语法结构快速地转换为外部语言(话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总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内部思维与口语表达迅速传递,不断交错进行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在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和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说话要边想边说,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敏捷,智力的迅速发展。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会说出很条理的话。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个“总枢纽”,就会有效地带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叶老的这个见解应当说是十分深刻的。第三是定向交流工具的使用。口语具有“定向表述”的特点,说话人是在一定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讲述。为使表达收到最佳效果,就要使讲话合乎对象的社会地位、身分、知识修养程度以及所处的心理状态等。这也即是说,在说话时要考虑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不同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才适合。哪些话该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话不该说,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换个措辞、换个方式去说才恰当,以至如何注意说话的声音技巧等。此外,说话还可以借助“人体语言”(如说话时的手势、姿态动作等)和“副语言”(如讲话时的表情等)进行表述。这是口头语言表达的一个最大特色。因此,说话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从另一方面看,重视说话训练也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常说,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人们广泛的交往及紧张的工作中,事事要求高效率,不可能事事都先形成文字再进行交流,用声音来传播和保留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声音传播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因此,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对策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我们应该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制订科学的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实验教材,对说话的培养有一个较科学的训练序列:初一:复述;初二:概述;初三:论辨;高一:辩论、演讲;高二:专题发言、辩论;高三:专题发言、论文答辩。这些训练序列,是有参考价值的。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则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整体的培训:

(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 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 。

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

讲等,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培养学生将 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 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 下几点:

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 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 “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 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当然,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能真正成为 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浅谈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说话训练,学科,教学,阅读,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敏捷缜密的思维能力和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 我觉得应该把说话能力放到整个教育系统中作整体训练, 在加强说话课教学的同时, 还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说, 逐步提高他们说话的能力。

一、说话训练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按照教育系统的原理, 各科知识内部是相互联系的, 从这个整体原则出发, 要求各科相互渗透, 相互配合, 统一要求。在教学时各科教师都要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多动脑筋、多动口、多动手。所以各科都有训练学生说话的任务和时间:科学课做了实验后要训练学生口述实验报告, 品德与社会课要训练学生整理知识讲清历史事件, 美术课要教会学生鉴赏作品等。在训练说话时都要求声音响亮, 姿态大方, 条理清楚。同时我们改革了课堂教学结构, 为学生多说话创造了条件。我们的课基本上按四步构成:第一步, 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教师进行启发性指导;第二步, 组织儿童独立自觉地学习,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步, 交流汇报,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性指导;第四步, 独立练习或检查。这样改革后的课, 能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学。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学, 交流讨论, 做到人人动脑、动口、动手,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增加了学生锻炼说话的机会。

二、说话训练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不论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都喜欢看课外读物。他们不但爱看, 而且看了以后喜欢讲。这样就很有利于我们把“读”和“说”结合起来, 并为“写”打好基础。因此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 应根据年级的不同要求, 创造各种说的机会。

1. 举办低、中年级故事比赛

故事内容有时根据活动要求确定, 有时根据学生爱好自由选择。为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我们就要求先在小队里人人讲后, 选出代表到班级讲, 再在年级组比赛时交流讲。通过故事比赛, 培养了学生有感情地说话的能力, 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提高。

2. 在五、六年级举行每日介绍一句名人名言活动

每日, 由值日生在语文课上向大家介绍一句名人名言。因为值日生是轮值的, 这项活动就能使每个学生有锻炼机会。活动刚开始时, 只要求学生当众背诵出名言, 讲出作者, 并简单地仿照说一句话;以后进一步要求介绍作者生平, 说一段话;再进一步要求说出自己的感想体会。这样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 使每个同学在介绍名人名言中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了品质素养, 又学会了收集积累材料的本领, 丰富了写作内容。

3. 开展一分钟演讲比赛

演讲对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 提高论辩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敏捷均有很大作用。但难度较大, 所以我们分两步训练。第一步是讲演前出题, 学生根据题意收集资料编拟提纲, 做好准备再讲演。第二步提高要求, 当场出题, 即兴发言, 给三五分钟准备, 边思考边讲演。演讲比赛在高年级进行, 内容有校内外生活记事和假设想象等。要求有中心、有重点、有条理地讲一分钟。

三、说话训练与学科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发展单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结成一个整体, 互相补充。为让学生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 本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几次参观活动, 参观后回来口述。不同年级, 口述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着重培养观察能力, 记住观察到什么, 讲参观顺序。三年级则要求带着问题去参观, 有目的地从参观中获得新的知识。参观时让学生分组自由参观, 学生可深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向讲解员询问, 记下有关资料, 回校后整理所得, 先在小组里讲述, 挑选出好的再在全班介绍, 然后写成作文。到高年级是参观考察, 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考察内容, 思考询问什么, 组织材料, 介绍考察结果。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创造了说话的有利条件。

四、说话训练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少先队组织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环境。中队开主题会, 由中队长主持会议, 从说明开会意图要求、串联内容和节目到会议小结都放手让小干部准备, 由他们认真思考, 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使队干部的能力得到锻炼。特别是点题队会更能培养小干部的思维敏捷、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上一篇:药用(营养)价值下一篇:心理咨询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