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培养(精选12篇)
兴趣的培养 篇1
什么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获得知识的强大内部推动力, 是学习的强化剂。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 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 乐而不倦的勤奋钻研, 这样, 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越来越有信心, 越来越有兴趣, 就会轻轻松松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结论, 而忽视产生结论的原因, 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 要适应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必须打破这种教育模式, 使课堂充满活力。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 我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了一些辅助条件,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产生求知欲, 把学到的数学知识, 转化成一种情趣和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1. 精心设计, 利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欲说不清、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效果很不明显、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概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深奥的原理通俗化, 静止的问题动态化,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 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想活跃,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环节中, 教师用电脑制作出动态的课件——“魔法盒”。输入一个数, 经过“魔法盒”的变化, 又输出一个数, 比如:输入6, 输出的是16;输入30, 输出的是40;等等。学生本身对魔法表演就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样一来,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怎样变化的呢?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关系, 结果发现输出的数比输入的数总是大10, 从而发现规律。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a→a+10的答案。最后, 让学生找出用字母表示任何自然数的方法。这样一来, 使同学们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知道了它的由来, 学会了学习方法, 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让他们感到学得有味。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等差异, 进行分组, 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 组外强调竞争, 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动手机会。培养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面积”的时候, 利用小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组内的同学动手剪一剪, 拼一拼, 比一比。学生已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字母公式是S=ah, 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梯形的上底+下底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边, 梯形的高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通过动手, 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 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由于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 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要除以2。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 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 小组合作交流, 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再如《圆的面积》、《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都可以放开学习, 通过小组动手合作, 取长补短, 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这样, 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 参与热情很高, 学习的效率非常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 得到知识, 培养思维, 让学生感悟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是十分有益的。
二、数学的教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而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 收集数据材料,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 感受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这样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 又可进行德育教育, 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与生活联系, 虽说学生的年龄小, 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生活联系, 教师要有意识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发数学问题, 使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教学“相遇应用题”时, 我让两位学生表演走路相遇的情境, 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向、相反、同时、相遇”等一些数学术语。又如, 在“认识元角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讲台布置成一个小商店, 给出商品的价格, 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购买商品的过程, 并计算出所找的钱数, 这样, 孩子们通过实践, 知道了购买商品要花钱, 花多少钱, 找多少钱, 减轻了孩子对人民币认识和计算的难度。再如:“折扣”“百分数”“填存款凭条”“邮票中的数学”“计算利率”这些知识都可以放手, 让学生们亲身经历这些过程,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特别是在教常见的百分率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开展用气枪打气球的游戏, 请学生算一算自己的命中率, 检查并计算班级里桌椅板凳的完好率,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竞赛, 请学生算一算自己计算的正确率, 最后请学生算一算, 今天本班学生的出勤率等。这样采取生活数学的实例, 由于是学生熟知的, 学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激发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 联系实际,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而且,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形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摘要:多媒体课件进课堂, 溶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于一体, 诱发兴趣。学生动手操作会开拓思维, 产生兴趣。教师联系实际生活, 学生会增加学习兴趣。
关键词:趣味,直观,动手,生活
兴趣的培养 篇2
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学生是主体,学习是目的,过程是主要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兴趣是完成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兴趣的培养,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重要阵地。过去我们往往把兴趣的培养作为知识掌握的次要手段,今后,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志趣本身将成为目标越来越受重视。 通过本周的教学和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教师在实话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对学生的看法。
不能再把知识硬灌给学生,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和客体;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和积极构建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如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大量学生的活动,使他们在生活中学,知道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如此对学生的看法产生墨迹后,教师就不能再用老一套单身信息传递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而应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过程 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也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教师中心的做法。
作为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转变学生是迫不及待的,为了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好,贯彻到一定的深度,作为教师行为,必须正确对待转变观念的事实,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实施好机关报课程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是迁就学生现有的、一时的兴趣,更不是一味追求学习的趣味性,真正持久深刻的兴趣往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培养起来,所谓“先苦后甜”。
但是,必须防止一味地苦学而始终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迟到最终产生对学习的厌恶、对所学内容的痛恨。否则,学生将很难建构不断追求新知的终生学习品质。如果学生多数者厌学,失去读书和探求的乐趣,那么,我们将很难培养起爱读书的一代人,很难建功立业构起一个走进新时代的学习化中国,很难应对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作息化世界和学习化未来对中国和中国国民的挑战;那么,我们将难以奢望一个飘满书香的社会,难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难以建构一个丰富多彩、人性丰满、热爱生活的民族。
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追求新知识、不去努力探求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这充分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学生,面对这一代新人。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兴趣。
培养兴趣还是兴趣培养 篇3
让他学什么呢?馬师傅想,有文化首先要字写得好,不如先送到书法班去。谁知,这孩子心不在焉,胡乱涂鸦一阵,便跑到后院去弄他的小草小树。馬师傅为此恼怒异常,每每以武力强迫孩子去练字。结果,小馬儿脾气越来越怪,甚至以不吃饭来抗拒,父子关系十分紧张。
这种现象,在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在于:家长没有弄清,对孩子是培养兴趣,还是对其兴趣加以培养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美国社会家庭学家康斯坦丁•尼诺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个关键,是要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来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中,家长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比家长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也就是说,不能刻意去培养。因为,每个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要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那就如鱼得水,被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中,获得极佳效果。倘若这种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则易被孩子拒绝,并在二者的抗衡厮拼中弄得全家不安。
孩子心灵纯正,可塑性强;孩子生性活泼,自律性差。很多家长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及早抓家庭教育,这原本是好事。但像馬师傅那样,因为自己少文化没专业,而强令小馬儿去练书法,根本没注意和发现孩子已对后园的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事实,这是一种极大的失误。如果他能有所发现,顺着孩子的这种兴趣去培养孩子,在后院和孩子共同劳作;多带孩子去植物园见世面,发展这种兴趣,说不定小馬儿长成后真会在生物学上大有作为呢!家庭教育,对兴趣加以培养远比培养兴趣更重要!
兴趣: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篇4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一方面, 教师忙于命题、指导、审题、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 讲述得面面俱到, 细致入微, 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批改、讲评, 疲惫不堪;另一方面, 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却厌恶、反感、畏惧, 或设法逃避, 或为完成任务而挖空心思去编造、拼凑, 致使假话、空话、套话连篇。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没有真正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一是作文教学的方法欠缺, 结果导致作文教学与学生的阅读、生活脱节,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二、解决的策略
(一) 尊重与鼓励,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面对学生谈作文色变, 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和鼓励学生, 给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和谐的写作氛围, 激发学生写作情感。教师的尊重和鼓励对学生来说, 是一种信任, 是一种力量。所以, 当我们批改学生作文时, 最好改变方式, 可以采用聊天式的批语。如学生写喜欢的歌曲或书籍, 教师便可以在批语中表示赞同, 并随即推荐更好的好歌、好书;学生写自己的烦恼, 可表示理解, 并介绍一些解决的方法;学生写对学校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看法, 教师就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当学生抄优秀作文应付或编造一些老套题材的时候, 就告诉他, 老师希望跟他聊天, 希望更了解他, 建议他写出真实的事情和想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就用热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赞赏……只有当作文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当师生的心灵在作文里碰撞, 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成为师生间的一座桥梁, 一种乐趣。那么, 作文教学也就可谓成功了一大半。
(二) “说”“写”结合, 启发学生写作的思维
“说”“写”结合, 可以集思广益。作为合格的语文教师, 应该是乐于诱导并善于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一次作文教学中, 要求以“家乡巨变”为题, 有的同学觉得茫然无措, 无从下笔。于是, 我组织全班同学大讨论, 让他们各抒己见, 并启发他们:作文要抓住题眼, 这题眼就是巨变, 所谓巨变就是巨大的变化, 家乡的面貌过去与现在一样, 能否说是“巨变”呢?学生回答说:“不能”。我进一步启发他们, 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原因而变的?在我的启发下, 很快有学生站起来说:“我家乡的路变了, 过去是土路, 如今是水泥路”;还有同学说:“我家乡的房子变了, 以前是用石头、砖盖成的矮房子, 现在是又宽敞又明亮的三四层的楼房……”随后有同学补充说:“现在家乡的村民大部分买上了手机、电视、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我接着启发他们:这些变化是客观现实的变化, 还有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很快有同学回答:人们的精神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人们为温饱而发愁, 如今人们满面春风。经过讨论, 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一下子拓宽了写作思路, 大家对这次作文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有东西可写。
(三) 调动学生写作的激情
作文往往是学生的生活感悟、情感体验、才智灵性的一种综合体现。“无欲不举笔, 无情难成文”。心理学认为, 人都有思想、有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望, 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旦需要获得了一定的满足, 有了明确的目标, 就会促进人的行动。当他们在写作中体验到乐趣时, 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 主动去探究问题。米勒曾指出:“每个教师都应认识到内驱力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成长期,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兴趣。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场球赛、一个事件都可以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教师稍加留意, 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这些都可以成为触发学生灵感, 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素材。
(四) 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 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学生的好胜心很强, 教师如能适时写下水文, 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笔者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作文, 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 让学生集体批改,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实效。
总之, 要让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 作文就要从“人”出发, 就是要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作文才有提高。
摘要:要让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 作文就要从“人”出发, 就是要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篇5
一、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最后,家长应该指导孩子读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解答出难题后,与孩子分享快乐;当孩子不懂时,与孩子共同探讨。这也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另外,家长的情绪、学习的环境等也能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体验。
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孩子对背外语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用外语交流,参加各项外语活动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三、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父母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此外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孩子参加各兴趣班的活动小组或外出郊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产生好奇心。有的父母认为自已的孩子学习劲头本来就不高,再参加兴趣小组会分散更多的精力,就不准他参加其它的活动,这种做法恰恰是放弃了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机会。
四、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其次,多给孩子买有益的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一般而言可以购置一些通俗的简化本的文学名著以及一些激发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书,如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书。家中书多孩子可以翻阅,有利于阅读兴趣的产生。
再者,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与他说话,打断孩子的思维。最后让孩子多与爱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兴趣。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因势利导地通过认识需要、激发情感、磨炼意志、引导行动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以开发其智力,推动其成才。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的兴趣给予关心和鼓励。
在培养孩子某方面的才能时,不能过于性急,过急只会“欲速则不达”。强迫式的训练往往被孩子拒绝,孩子接受不了就会逃避训练。正确的态度应该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自发地产生兴趣、感受乐趣。孩子有兴趣的时候,也正是父母指导最有效果的时候,错过时机,以后的指导只会事倍功半。孩子常常会缠着父母问问题或是要求讲故事。这正是孩子兴趣的表现。如果父母粗暴地以一声“自已一边玩去”加以拒绝,对孩子的求知欲无疑是一次打击。但如果父母能耐心解释或启发孩子一起思考,则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和思维、想象的发挥。在孩子有兴趣时加以拒绝,以后即使设法弥补,恐怕也难以奏效了。因为孩子的兴趣是变化不定的,很可能你虽有情,他却无意了。
2、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儿童天生就有好动、好强、好胜、好奇等内在因素,就有探究世界的强烈欲望,本来就有多方面的兴趣。家长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正当兴趣,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千万不要将自已的欲望强加于孩子,逼迫子女去发展自已不喜欢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强制的结果,不仅与家长的愿望相反,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3、要培养孩子兴趣的稳定性。
有的孩子兴趣比较广泛,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缺乏持久性,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有的孩子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想改学别样容易些的。这样做将一事无成。家长要努力教育,将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只有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才能推动深入钻研问题,才能经受艰苦的环境考验,才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从而且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取得良好的成绩。
4、让孩子体会成功的乐趣。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嘲笑孩子的努力。常听到父母这样训斥:“你看你看,又错了,怎么那么笨啊!”“你看人家小红,都会说英语了,你就会玩”等等。这些脱口而出的批评,显然出自一片好心,想让孩子往好处做,但这种批评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能力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并且这样的方式,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畏惧学习。正确的方式是应该尽量避免唠唠叨叨的批评,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和承认,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赞赏,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既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奖励,同时有利于激发孩子下一次的尝试。父母要让孩子完成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不要一下子要求太高,不要让孩子经受太多的失败,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斥责、取笑他的失败,应该始终肯定
他的努力,欣赏他的长处,让孩子体会到自已的进步,始终满怀信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首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成为英才……”当然,要孩子都成为英才是不可能的,但这话却道出了极早发现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作为家长,要做孩子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孩子,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中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要竭力去培养,使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孩子培养,从兴趣开始
我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将培养她什么兴趣?我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怎样培养?我对她的兴趣发展将持怎样的态度,并期待怎样的结果?有意无意间,这些问题伴随并困扰着我,从过去到现在。
我算得上是一个早期教育的信徒。在我的书架上,放着《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早期教育与天才》、《教育与美好生活》、《儿童教育讲座》、《幼儿的发展和教育》、《睿智的父母之爱》、《天才是这样夸出来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等许多关于早期教育和教育孩子成才的书籍。这些书我都认认真真地看过,做了好几本摘记,在自己的好多教育随笔中也运用过里面的不少观点。我还是个潜能∞的拥护者。事实上,在以上的几本书中也或多或少地灌输过潜能∞这样的概念。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早期教育的信徒,不是潜能∞的拥护者。正因为如此,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开始时断时续地践行着书中的不少理念,同时也一直期待着如书中所言的结果。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主张开放。在朱永新开设的“教育在线”上,我曾经回过这样一帖: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有我的方式。
我的方式就是:
支持,——对孩子的一切,都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放手,——对孩子的一切,都坚持大胆甚至冒险的放手;
诱导,——对孩子的一切,都尽力作出诱导;
规则,——对孩子的一切,都遵从孩子与我共同约定的规则。
正因为我主张放手,所以在孩子的第一个十年里,我几乎是没有真正地去“管教”她,“强制”她,“逼迫”她。可以说我就是这样一个在思想上一心关注并立志培养孩子而在行动上却以“放手”、“放任”的方式来实施的另类,与一般的家长绝然不同。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正确,尽管我知道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唯一的一个;尽管我知道养育不是实验,生命对一个人只有一次。可是我还是按照我的方式做了。在孩子成长的这十年里,我为孩子留下的文字记录很少很少,——仅仅上万字的记录,我以《成长轨迹——特别事件》陆续在“教育在线”以帖子的形式做了点叙述。
今天,就在孩子过十岁生日的时候,回头看看孩子的成长,似乎并没有怎样的明显,怎样的特别,怎样的出色。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与所有同龄的农村孩子没有多大的差异。想想自己这些年的养育举措,——那些孩子成长的“特别事件”,也发觉自己做得其实并不是很好。
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不得不开始考虑,——在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上,我究竟该做些什么?我究竟能做些什么?
我十分清楚对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是兴趣,是爱好,是特长。而孩子的兴趣则是培养的核心!
我十分明白把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作为培养孩子的起点,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兴趣的培养,该从哪里开始?孩子学东西,天生就快,一学就会,而且不管是什么,样样爱学。——孩子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什么都可以培养。问题是什么才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真正适合孩子的?只有真正适合孩子并为孩子兴趣的,才有培养的价值,才有培养的希望,才值得培养。所以,兴趣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步。——孩子培养,从兴趣开始!
一般地,对孩子感兴趣的选择一二,来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向。不要把那些孩子不感兴趣的,不符合孩子特点的,不能满足孩子需要的拿来培养,这是不庸置疑的。可不少家长恰恰不是这样。他们不是把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当作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就是把别的孩子的兴趣当作自己孩子的兴趣进行,看到别的孩子学钢琴,就让孩子学钢琴,看到别的孩子书法不错,就又要求孩子学书法,看到别的孩子舞蹈跳得好,又让孩子去学舞蹈……不仅不给孩子主见,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自己也没有目标,尽跟风,或者干脆让孩子学完钢琴,学书法,学完书法,学画画……什么都学。这些家长无不心存善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尽心尽力地培养着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一心一意地为孩子设计着美好的未来。——当然,孩子的未来不应该由家长去设计,也决不是家长可以设计的。然而,他们恰恰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人的兴趣不仅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其结果往往是好心办了坏事。
如何为孩子选择好兴趣,如何培养好孩子的兴趣,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所以对孩子放手,其中的一个缘由就是为了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机会与环境,也就是为孩子的能力提供生长的机会和环境。对孩子“放手”的背后,我不仅仅是期待孩子像旷野上的小草那样自然地成长,我同时期望着在孩子的成长中,能让我看出她的特点,看到她的长处,她的兴趣,能从中找到孩子那与生俱来的潜质,从而能让我的养育举措有“的”放“矢”。可以肯定地说,要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兴趣,必得有一长段时间的准备,或者三年,或者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作为家长,你得用心去走近,去了解,去发现你的孩子,去寻找适合孩子培养的方向。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某种活动发生兴趣,你就得积极地去帮助孩子去活动,去实践,去发展。兴趣与认识与情绪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感情,因而也不会对它有兴趣。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热,兴趣也会越浓厚。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应予以尊重,予以支持,予以保护,予以赏识,予以激励。让孩子投入地“玩一回”,痛快地“爱一生”。
兴趣所以叫“兴趣”,在于“兴”,在于“趣”,在于“爱”,在于“好”。没“兴”没“趣”,没“爱”没“好”,就脱离了兴趣的本质。不仅如此,你还得有意去设计一些活动,去诱发孩子的参与,去刺激孩子的投入,并籍此开掘孩子的兴趣。因为更多的时候,兴趣是需要诱导的。很多孩子,你根本发现不了他对哪方面感兴趣,也看不出他哪方面较为擅长。因而,兴趣不仅需要我们一起去选择,更需要我们去诱导,去刺激,去开掘。
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我似乎很早就开始了,又似乎至今还没有开始。回顾孩子近十年的成长过程,孩子特别喜欢唱歌,很多歌曲经电视播放几遍,她就基本上可以唱了,而且平时也
喜欢在人前表演唱歌;孩子特别喜欢运动,不仅很早很早就学会了骑车,还是溜冰场上最小的一个;孩子也喜欢弹琴,在一架一百多元的电子琴上,没多长时间,自己就弹出了几首简短的歌曲;孩子喜欢跳舞,除了经常模仿电视里的舞蹈动作,主动参与了学校的舞蹈队外,还在暑假参加了少年宫举办的芭蕾舞班;孩子又参加了游泳,而且游得不错;有一段时间,孩子还让我陪她下五子棋,我不愿意也不行;孩子在参加少年宫的书法班时,原定16节的课,只去了两次,就不愿意去了;孩子参加了学校双休活动的笛子组,一支笛子,刚发到手,就从桌子上掉下成了两截,将就着用了几次,又因为指导教师上了几课就走了,所以仅学会了do、re、mi;孩子去同学家玩,指导同学的二胡老师教她拉二胡,她挺来劲,把二胡借回家,不到二天,二胡的弦就断了,从此也就没有了下文……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与孩子兴趣相关的事。可我基本上都没有作刻意的培养。我随其自然,以放手的方式“放手”了。我知道,孩子喜欢新鲜,孩子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我唯一做的是从很早很早开始,引导并协助并略带强制性地与孩子读背了上千首儿歌,读背了一本十五页厚的非正规出版的《增广贤文》,听讲了数百个童话故事。我所以这样做,一来是因为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好的口语能力,一来是想通过阅读儿歌为孩子打下一点基本的语文素养。细细想来,我或许错过了孩子兴趣培养的良机,或许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我已经犯了错误,步入了歧途。但至少有一点,我觉得我没有做错,我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要么让孩子什么都学,学舞蹈,学钢琴,学书法,学英语,要么只重视孩子的分数,在强制与逼迫中,孩子的兴趣一个一个被放弃,剩下的只有书本,只有分数。
英语兴趣的培养 篇6
摘要:英语是世界上传播区域最广的语言,也是应用领域最宽的语言,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是趋深入,与国外合作越来越密切,学习英语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学习英语,我们了解如何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方法;趣味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92-01
兴趣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是真正抓住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
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肩负的最重要的责任就是革除英语教学中的弊端,优化课堂教学。所以,不断研究、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
要搞好课堂教学,就要做到精讲多练。教师首先要对所教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分清主次难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然后用生动、准确、精炼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精讲节省出的大部分时间,应当毫不吝啬的留给学生来做巩固练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比如:一些基本的课堂用语,包括问候、指令性动作、解释练习的步骤、纠正错误、表扬学生等。还可以用英语简单地解释某些语法结构和词汇。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培养直接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听说兴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还要有广泛的爱好和才能,诸如唱歌、表演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形式开辟各种学习途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样,他们对英语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还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学生一旦将外语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习兴趣就会大增。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是常生活中尽量用英语交谈。比如:打招呼、借东西、谈心等,使自己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语言操练。另外,我们还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双边活动。交际化的英语教学原则决定了英语教学更是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而师生情感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要懂得爱学生。师爱是教师对学生尊重、关心、负责、充满希望的爱。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上课时用微笑的表情,和善的眼神吸收学生听讲;以微笑或幽默给学生以勇气或提示,使学生放松自己;调动其自身各种积极因素,使其愉快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课下应多接触学生,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时,才会与老师交朋友,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
尊重学生,首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论学生学习好坏,教师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悉心指导,给予关怀照顾。
只要用真爱去影响、教育学生,关心、感化学生,即便是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或严肃批评,学生也会体会到是老师对他们是爱护和关怀,并能以此激发自己更加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从现实来看,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的兴趣并不浓厚。这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总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归结起来主要在于语文教学的单调刻板、不注重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浅谈几点拙见:
一、根据学生特点,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如在讲授沈括的《闲情记趣》时,先抓住学生童心未泯的心理特点,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通过回忆把自己儿童时代最有趣最难忘的事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有的学生写“在池塘里学游泳呛到水还因尿急连喊‘救命’,弄得狼狈不堪”;有的写“野炊时土灶突然倒塌误以为是地震了而吓得哭成大花脸”;有的则写“捉龙虾不成反被咬住了手干脆用钳子把它的脚全部拔光,看着再也无法嚣张的龙虾还洋洋自得”;有的还写“爸爸买了许多苹果,却有不少有烂斑,为了怕妈妈责骂,和爸爸两个人左一个右一个拼命吃苹果,结果第二天两个人争厕所”……。真是妙趣横生,课堂上不时哄堂大笑,我马上推出沈括的童年:趴在花坛里翘着屁股看蚂蚁爬行,看“庞然大物”———蟋蟀相斗,同学们也深有体会都忍俊不禁。进而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二、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
培养直接兴趣,一是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科学、深刻,这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此外,灵活多样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就能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
三、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也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于形式,但都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在这里我试举两种导入法:第一种———设疑激思法。如讲《最后一课》时,我这样切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它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最后一课’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把它称之为‘最后一课’?”这样一提问,就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使其目标明确且集中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去。第二种———讨论启迪法。如讲授《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让学生稍加议论一下,再用多媒体显示保尔的一段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此时可让学生齐读一遍,以便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酝酿出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介绍作者。这样这段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必定会引起同学们对人生极其严肃的思考,对作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啃馒头,味同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录像等)。在教《春》一课时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美丽向往。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在教《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外形图,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五、变“苦学”为“乐学”
苦学精神固然可贵,曾有千千万万的人由此成才,但如果能融进一些“乐”的气氛,让学生学的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乐于学,在乐中学,将会使教学更进一步。其实要创造一些“乐”的气氛并非不能,关键在于教师的探索,多让学生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有希望才有力量,有成功才有信心。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更多地让学生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热情将会更高。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方法,可以是表扬,把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加以肯定,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才可以把学生的成绩加以展示,如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到报刊上发表等等。事实证明,品尝成功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多组织课外活动。比如教作文“记一次参观活动”时,先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等等。活动时学生喜欢,写作文时由于有亲身体验也相对容易。这样的课学生自然比较喜欢,乐于学习。
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8
一授课过程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充分说明了兴趣是一个人喜欢学习的内在动力, 只要学生有了兴趣, 他就会想办法克服重重困难, 会勇往直前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新颖有趣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课堂导入要充满趣味性,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 是一种快乐的事, 这样学生会更加自觉地去积极学习知识、探究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规律。
现在的高中学生, 很容易吸收和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新教学手段, 只要事物是新的, 他们就会产生好奇感;只要材料是新颖的, 他们就越喜欢关心;只要教学手段高明, 他们就越喜欢主动参与。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及教材内容、教学实际, 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 应用趣味性的语言、材料、手段来吸收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 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掌握学习技能。
如用图片导入进入新课, 图片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导入用具,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因而可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能聚精会神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插图或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呈现给学生, 既可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 又可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这些图片的提问或描述导入新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学生的思维,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 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动手、动脑, 提高教学实效。
二创设良好的心境, 寻找兴趣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 它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 它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与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 并主动寻找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 这种积极心境的产生, 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做练习不认真、做课外作业敷衍了事、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的学生, 对这种没有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心和帮助。平时教师应多接触他们, 多了解他们, 上课有目的地进行提问, 下课多交流, 引导他们放下思想包袱, 克服心理因素的影响,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校内校外有益的活动。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创新, 以创新的知识和方法来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不要以完成课程标准为目的而单纯地执行教学大纲的教学范围, 而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补充一些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以及适应学生心理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来驾驭课堂教学。
如每节课在授新课之前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图片、图像以及能激起学习热情的话语、谜语、诗句等教学内容来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既起到了贯彻课堂常规的作用, 又吸引住了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被授课内容所控制, 他们的思维在活跃和愉快的心境中进行, 方式越多, 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某些方面能找到自信以及学习的快乐, 有利于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 有利于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帮助学习确定学习目标, 树立远大志向。”这些论述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方向, 明确了教学目的, 为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确定了目标。
在每学期的第一次授课时先向学生讲清楚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总体的奋斗目标,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 结合总体学习目标确定自我预期达到的奋斗目标, 并在学习过程中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衡量, 是否完成了任务, 实现了预期的目标。由于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所确定的目标难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能力的大小, 引导和指导学生做好随时调整各自的学习目标的准备。对确定目标过高者要鼓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去努力实现目标, 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毅力, 还要利用适当的时机引导他们制定出切合自我的学习目标。对确定目标过低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迅速实现自定的学习目标, 利用实现目标后的喜悦和自信心来增强他们的意志, 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争取实现目标或超过目标, 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成学习任务, 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
四重视课文中的情感,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 语文课标还强调,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人物的熏陶, 挖掘课文中具有感染力的思想内容, 发挥感染作用。
而熏陶和感染是有意无意的, 潜移默化形成的, 它是经过读、悟、体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 读中有所感, 读中有所悟, 读中受到人物的熏陶, 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读要用普通话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阅读。普通话是“语文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必须要求做到的全国通用的话语, 大家都能听得懂”;正确就是“用普通话会读, 能够读下来”;流利就是“能够用普通话顺利地读熟”;有感情就是“能读出韵味来, 能表达文中的思想, 能读出作者的当时的情感”。
要求学生能读、读熟、读懂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 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只有会读能读才能读熟, 只有读熟才能读懂, 只有读懂, 才会有创见, 才能体现“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科学真理。我们有不少的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时, 只要求学生识字词, 看一遍课文, 觉得课文挺简单, 学生一看就懂就草草而过, 而没有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本文中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用了哪些词语、用什么样的顺序让读者一目了然, 没有重视读的作用, 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价值。
在读的这个教学环节上,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读书情境, 把学生引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 与课文中的人物、事物进行对话和情感及情景交融, 从而体会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为此我们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一味地分析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
俗话说“感人心者, 莫过于情”, 激起情感不是外力强加的, 语文课本身就是情感, 需要教师去激发情感, 以情为纽带去牵动学生与课文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材中有大自然的爱, 有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 写的是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情景, 只有抓住课文中的情感和命脉才会受到情感, 才会激起学生的情感, 学生才会受到美的熏陶。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绝不是什么主题思想, 绝不是随便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用一下多媒体的事, 对于同一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情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 一切的知识最终要运用到情境中去, 只有动之以情, 才能晓之以理。情感的表达是最为关键的, 人物的形象是通过读者的情感再现的, 情感是一种寄托, 寄情于人、寄情于物, 教师的作用就是把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让学生真正再现出来, 好像人物是生活在心中, 展示在眼前的。读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看到画, 想到诗句;看到诗句体会意境, 产生丰富的想象, 心中产生美妙的图画。利用情境和情感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用它来进行人文熏陶的, 可以激发学习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 形成学习意识, 提高学习兴趣。
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和义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就学习兴趣的培养, 本文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浅谈。
兴趣的培养 篇9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 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更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 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地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地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 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微笑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教师推门走向讲台, 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 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 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 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 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 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也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
二巧设导语, 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导火线。在教学中,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 往往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此, 选择导语十分重要, 导语的内容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 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有生动有趣, 和课堂内容关系密切, 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引发学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让他们怀着期待的心情, 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 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再现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体味,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数学情境中, 趣味盎然地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处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 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 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编成一个个故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平均分”时, 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展开: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给她的两只小猴子, 给了大哥1个, 弟弟5个, 随即问学生你们会怎么想?班上的学生会说, 一个多, 一个少, 不公平, 然后继续, 分到它们都是3个, 大家很兴趣高涨地说, 现在公平了, 它们是一样多的, 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 学生从中初步体会到了除法的入门知识——“平均分”, 学生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 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后, 我又鼓励学生以编小故事的方法, 巩固平均分的知识,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 里面摆了好多商品, 琳琅满目, 选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 其他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 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竞赛中, 紧张积极地学习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 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和信任。教学中, 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口算王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 我经常组织“比一比, 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学生时还是少点埋怨、苛责, 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 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样。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五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容方能提高教学效果。若教师一味地以严厉的姿态出现, 凡事批评当先, 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而久之,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容易引发对其所教课程的厌恶, 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 要使学生学好, 必须关心爱护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教师, 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 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 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 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学会赞美学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赞美的需要, 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灵魂当中。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要实事求是, 不要单纯地对学生说:“你真棒!”“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 因为这会让学生觉得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了的错觉, 赞美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行为, 所以必须特别强调那些使你满意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赞美越具体, 孩子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 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学生今天字写得较好, 作业本保持得较干净、整齐, 回答问题很积极, 声音很响亮, 我都会立即表扬肯定, 这样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如果学生认识到只有他表现得很好, 才能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 他们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以得到老师的赞美, 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 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 对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学生, 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 我们应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 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 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 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 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画关于数学方面的画等活动, 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 出数学墙报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拓宽知识面, 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写作兴趣的培养方法 篇10
从抓学生身边的事入手, 说写结合,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解决无话可写的局面。从三年级开始, 每天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完整地说出一件事, 然后让他们加上标题写出来, 不讲究套路, 主要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再对学生写好的文章进行讨论。评讲的要求是你所写的事物, 大家是否能看明白, 是否有始有终, 感情的体现如何, 用词是否恰当, 语句是否通顺。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
学生初步有了写作兴趣, 教师要放手让他们去练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有了“内驱力”, 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得心应手。教师应因势利导, 发展他们的兴趣, 不局限套路, 放手让他们去写, 不拘一格地让他们去写, 作文题目让他们自己定。总之, 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三、讲究科学训练方法。
教师要强化训练要求, 利用学生的写作兴趣, 加强阅读训练和指导, 提高他们向写作的深层次发展。学生写作兴趣的建立, 有赖于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受惩罚为找乐趣。儿童的求知欲是浓的, 好奇心是普遍的, 自尊心是强的。在他们兴趣正浓的时刻, 教师把他们放在主体和平等的位置上, 每个学生都想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这时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佳进程期, 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与指导, 是培养他们写作深层次技能的关键。
兴趣: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兴趣 激发 培养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发地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是课改下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面目可亲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长短比较方法;在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比如,每个学生在去商店的时候,当遇到打八折和买100送30的情况时,可让他们学习自己动脑,如何买才会更经济、更划算。又比如,校运动会将至,请学生根据甲、乙两人的运动成绩相近的跳高运动员,近期内的十次训练纪录,选出一名选手参加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着力解决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意识。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立体图形时,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三、激发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比如生活中的剪纸,实际上就包含着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知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感。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 篇12
一、营造生动氛围, 激发兴趣
语文阅读一般情节较为丰富多彩, 而数学阅读却相对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自主阅读, 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图片插图、生活实例、趣味数学题等方法, 让他们自主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 在学习《0 的认识》时, 我就通过让学生阅读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我通过故事导入数学阅读:“有四只小兔子一起去摘青菜, 其中小红兔、小白兔、小灰兔表现得都十分认真, 小红兔得到了三棵青菜, 小白兔得到了两棵青菜, 小灰兔得到了一棵青菜, 可是小黑兔却很调皮, 只知道玩耍, 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在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 我让学生理解一下:“从这个阅读文本中, 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如果每一只小兔子得到的青菜都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的话, 那么小红兔就是3, 小白兔就是2, 小灰兔就是1, 大家思索一下, 小黑兔得到的青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将“0”的概念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 他们发现数学阅读中的内容其实也不是完全枯燥难懂的, 此时我便让学生自主阅读下面的内容:“兔妈妈批评了小黑兔, 第二天它得到了很多萝卜, 现在它和小伙伴们将所有的萝卜都拔光了, 大家说地上的萝卜数量现在是多少啊?”
营造生动的数学阅读氛围,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自发阅读, 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预习复习, 培养习惯
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预习、复习的方法, 在自主阅读中提高数学阅读兴趣, 那么必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就让学生通过自行预习和复习来自主阅读, 在阅读中提高学习兴趣, 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提示大家:“在分东西的时候, 必然会遇到公平和不公平的现象, 如果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的话, 你能够解释得通吗?”随后让学生尝试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 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在这个基础上,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刚刚分月饼的时候得到的一份, 如果用数字来表达的话, 要如何表达呢?这样的数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进入预习, 阅读课本, 带着问题思考什么叫做“分数”, 在学生阅读之后, 让他们尝试说出什么是“分子”, 什么是“分母”, 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知识内化, 回忆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得到的知识, 将纸片进行折叠, 看看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能够得到“四分之一”的纸片。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之后, 我又让他们在课后带着问题进行复习, 阅读一下“曹冲称象”的小故事, 尝试说一说曹冲为了将原本不可分割的大象分割开来, 采用了什么办法。通过这样的预习和复习, 学生们渐渐地养成了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很有帮助, 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在主动阅读中进行预习和复习, 教学质量也得到同步提高。
三、结合数学概念, 掌握技巧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数学概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数学阅读兴趣。
例如, 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时, 我就结合数学阅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 让学生从中领悟容积的概念, 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容积”的概念, 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概念, 通过阅读理解概念的本质。在阅读之后, 我让学生尝试思考:“容积的概念和体积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之处, 大家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这两个概念, 看看它们分别是如何论述的, 在用词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不同之处就是容积和体积的区别所在。大家可以以长方体作例子, 说明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们都投入到了阅读和思考之中, 通过词句的斟酌和比较之后他们发现, 就长方体而言, 虽然说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一样的, 都要计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但是测量的方法却是不一样的, 计算体积的时候只要从外部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是计算容积的话, 就要从里面计算, 不能将外壁也算进去。我对学生的理解表示赞同, 并让他们继续阅读文本, 从中总结出, 计量一般的容器, 只要用体积单位就行了, 但是如果算的是液体的容积, 就要用升和毫升作为体积单位。在这样的细致阅读之下, 学生渐渐地掌握了如何从文字中读出概念的深意, 区别两组意思相近的概念, 掌握了一定的数学阅读技巧。
在概念学习中, 教师要知道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概念的关键, 要通过认真阅读掌握概念的关键词, 从而深入掌握概念的内涵, 了解各种概念形成的条件, 这样才能够促进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理解能力, 促进解题
在解答数学习题的时候, 理解是关键。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强弱决定了他们能否很好地理解数学题的内容, 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 合理分析题目中的线索, 教师要了解学生阅读的具体效果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题。
为了让学生理解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不同, 我让他们以应用题为例子, 通过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式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如:“在操场上堆着很多的煤, 原来是5 吨200 千克, 现在减少到3 吨300 千克, 那么减少了多少吨多少千克?”“在操场上堆着很多的煤, 原来是5 吨200 千克, 现在减少了3 吨300 千克, 那么减少到多少吨多少千克?”我让学生在阅读应用题的题目时, 手中拿一支笔, 一边阅读, 一边写写画画,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其中的内容画出来, 并配上各种数量关系, 正确理解其中的各种条件。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写写画画, 突然发现原来这两道题最大的区别仅仅是两个字交换了位置,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 计算的结果迥然不同。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 让学生分清楚哪些是无用的信息, 哪些又是自己要关注的内容, 同时让他们注意其中的单位, 避免因为阅读的时候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