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

2024-10-04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 篇1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好乐之者。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 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 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 学习起来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课内学, 课外也学。 所以兴趣对学生学习科学课具有重大意义。 但如何针对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激发培养他们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呢?

一、利用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 从科学教学出发, 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 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如教学“淀粉的踪迹”一课, 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时, 我让学生把手指洗干净, 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 随后让学生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整齐,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有学生报告, 饭粒变脏了, 手指也变脏了, 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 这是怎么回事? 此时此刻学生都产生奇妙的感觉, 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 还能不情绪高昂, 精神振奋?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课以科学活动为载体, 以探究为核心。 传统的教育由于受教育条件、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师讲授的多, 学生自行实践的少。 老师在上科学课的过程中枯燥无味地讲授一些知识, 往往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对科学课没有多少激情。 现行的科学教材以科学活动为途径,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 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 为了让孩子喜欢科学和乐于探究, 如精选活动内容和联系农村小学的实际, 和孩子们一起养小猫、养小兔、种花、采落叶等。 通过一系列活动, 学生更喜欢科学课。 他们不但获取书本的知识, 而且联系生活实际, 这样就更喜爱科学研究, 情操也得到熏陶。

三、组织动手实践, 激起学习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特点, 他们拿到一些新奇的东西, 总希望拆开来看个究竟。 组织学生做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东西, 他们总是感到十分有趣。 在科学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 有时也会发挥自己的知识不足, 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 例如我教学《电路》一课后, 布置给学生课外作业 (实验) :用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并联电路。 两天后, 一名男学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来。 原来他用的灯座和电池夹都是用健力宝盒拧成的, 而开关竟是用破旧的门插销和橡皮筋儿做成的弹性开关。 一名女学生受到电路组装的启发, 将一开即响的音乐卡改装到自己的笔记本和文具盒上, 给它们安上“报警”装置。 此外, 还可围绕教材利用活动课时间, 认真组织有趣的科学课外活动, 把学和做、学和玩、学和用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的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具有不同的个性。 这些不同的个性, 在学生中都会表现出来, 有的内向, 有的外向, 有的固执, 有的灵活, 有的能力强, 有的能力弱等。 科学课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认真地认知、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 把握准科学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 开动脑筋, 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老师特别了解自己, 老师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事干, 学生发现在科学课中还学会做人和做事等, 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科学课。

总之,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兴趣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 学生就会喜欢上科学课。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 篇2

湖江中心小学

曾春燕

摘要: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标准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对基本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积极的参与到各项科学活动中来,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因此,本文根据这一问题,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学;兴趣方法;教学方法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而要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如何能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成为许多教育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学习感到不是负担,而是产生欣慰快乐的情趣,由此而又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科学课教育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对科学教师来说,如何在实施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减负,一直是一个非常紧迫的核心任务,是一个需要早日解决的课题。因为科学这一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它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与原来的自然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首先自己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掌握科学教育理念,使自己切实掌握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并及时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和及时总结,在总结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觉得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那老师的科学课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呢?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从教师自身素质抓起,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上好一堂科学课的立足点应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乐趣无限的“科学环境”,同时尊重学生应是建立在如何让学生在科学上有所发展基础上的。现在比较流行“赏识”教育,不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怎样,老师一律以“轻柔细语”正面语言来评价他,甚至有过这样的报道:学生解错了题目,老师不应打错号,理由是应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刺激学生。同时还应表扬他,认为他有上台解题的勇气。殊不知这样“尊重学生”恰恰是不尊重学生,现实生活有明媚阳光,也有狂风暴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适当的“挫折教育”恰恰是今后社会激烈竞争所必需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身的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我们的客观要求。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尤其是学习并掌握时代对我们教师要求掌握的必备的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对我们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说,这是必须的。然而我们许多的教师自身即使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但由于自身不愿意主动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使用,结果教育教学中还是用自己的老方法、老路子、才学的现代教育技能也会逐渐忘却甚至到丧失,造成教学中各种问题不断涌现,这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实施中还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当今教师对自身素质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优化科学实验丰富实验乐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知识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并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实验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的教学中来,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有更加深切的体会,从而对学生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有更好的激发效果。因此,老师在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科学实验进行优化,使实验的过程更加有趣,参与实验的学生获得更大的乐趣。比如说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收集声音传播的“桥梁”,如“纸话筒”等等,并且让学生将自己做好的“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研究,而学生分享与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实验的一种。当然,为了使实验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应该采取“实验+引导+讲解”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

生对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索,并且在学生感到困惑时给学生提供讲解,从而使实验的效果有更好的体现。

三、融入“激励教育”

鼓励孩子自信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对他们进行“肯定”,即利用激励教育法使得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拥有更大的自信。这是因为正处于发展时期的小学生,表扬就是一种“奖励”,而这种“奖励”能够激发起他们内心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对知识探索的浓烈兴趣,而只要他们能够有动力、有兴趣、有自信去学习科学知识,那么老师的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论是对于孩子知识的吸收,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能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因此,老师应该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获取相关科学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四、重视师生感情,带动学生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往往是对哪个老师有感情,就对哪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首先,教师对敢于、善于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对学生过于严厉,批评太多,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要容许学生犯错误,要多包容他们。试想,课堂上学生存有戒心,生怕自己一旦出错就招来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那他还哪敢再标新立异。其次,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使同学们感到可亲可敬。哪怕这一天你的心情不佳,你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老是板着脸,这样会让学生对你产生距离感。他们就不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师生之间就会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我还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做科学实验。我和学生一起“建桥”,玩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感情融洽,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自然研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学生上课的兴趣。

五、科学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作业不是负担,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一段历程。作业不仅是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作业,更是学生展示自我、自由发展、不断成长的舞台。

1、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合作、讨论为基本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能极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绿豆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本探究活动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了解种子的萌发需要的条件。要求每4人为一个研究小组,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来进行。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

1、绿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阳光?

2、绿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

3、绿豆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土壤?

2、体验性作业

种植和饲养活动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在科学课中有许多内容是这类活动,比如:三年级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宝宝来了解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这些课的内容并不是课堂上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观察,通过种植和饲养从中更直接地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和神奇,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产生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3、制作性作业

科学课中的小制作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比如: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需要的材料制造一艘可以运载货物的小船;鼓励学生通过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辆像“火箭一样快”的小车。这些小制作活动都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或废旧物品进行,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东西,引领着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使用恰当的工具进行创新,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趣味性作业

现在的小学生不爱做作业,把做作业看作是一种负担。孩子的作业要在老师家长的再三催促下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让学生不把科学作业当作一种负担,让学生能够开心而又独立地完成作业。例如:我在让学生观察树叶,让他们用树叶拼贴小动物,夹在科学书里,回家后用胶水粘在白纸上面,做成标本。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很感兴趣,班上所有的学生都会交。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兴趣,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六、教学评价是催化剂,强化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对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小学生是一个兴趣有时学习就有动力,兴趣无时学习就毫无生趣的特殊群体。如果激发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在对学生积极进行评价时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一定不能单一,应该多种方式,全方位的,准确地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学评价的内容要丰富: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科学观、价值观进行合理评价。

总之,科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也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我们从现在起,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尝试,给孩子们创造出一节节精彩的科学课吧!让他们从此认为科学课是有趣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参考文献:

[1]苑芳.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2):167-168

[2]付丽梅.走进科学拓展思维--浅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5,(1):165-165

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兴趣 篇3

小学科学学习兴趣实验

一、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神奇是牙签》实验中,老师只负责准备讲解。所有的材料—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等都由学生自己准备。事实证明,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他们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食品,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免会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在课堂上老师只需要讲解实验的步骤:

1.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

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后很容易明白:当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好。

二、让学生消除对“科学”的顾虑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科学,孩子们对它既感到迷茫,又充满好奇,既认为它神秘,又觉得遥不可及,甚至说那是科学家的事,从而产生种种疑虑。其实,日常生活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就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如“食盐入水很容易溶化,而清油入水却漂在水面”“直接用凉水洗盛过菜的碗,感觉很油腻,但滴入几滴洗洁精后就大不一样”“丑陋的毛毛虫长大了就变成漂亮的蝴蝶”“夏天扇着电风扇就感觉凉爽”……

教师在开课之初要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进行探究,引起兴趣,引发好奇,消除顾虑。例如,我在教学凤仙花的时候,事先种植好凤仙花幼苗,告诉学生凤仙花有人称他为“别碰我”,并且能从幼苗的颜色就能判断这株苗今后开什么颜色的花。学生一听,感觉很好奇,我就抓住时机,把幼苗分发下去,并让学生猜测自己的苗会开什么颜色的花,学生热情高涨,边看边猜。猜测对不对?学生自然就会去精心的种植这株幼苗,细致的观察、记录,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了解了植物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对大自然开放,是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实施这一开放,必需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观察思考或者欣赏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为我们的科学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利用。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创造更好的机会,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科学,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评价”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点滴的成功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进步,哪怕是学生掌握了一个微乎其微的内容,教师都应该关注到,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这将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学生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就会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一切有了价值,真正实现了自我,这就是有效的评价所带来的巨大效应。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学生的回答非常正确,而且比教师心里的标准答案还要好,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特殊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小奖品,也可以是发自肺腑的赞美,还可以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学生看了听了自然就会高兴、开心,哪怕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如果受到了这样的鼓舞,肯定也能大大地提高积极性,增强信心。如果碰到学生答错了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想想”“下次努力”,启发学生继续思考。

五、电化教学——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参与

作为启蒙性学科,科学课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这本身就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更想进入科学这奇妙的殿堂。而一堂科学课往往是由现象——问题——实验活动组成,如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抽象具化,使枯燥趣味化,就如讲“种子的萌发”,以往往往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加上肢体语言,而现在只需电脑的合成技术,就能将种子如何萌动、如何萌发、怎样长成小苗这一过程用动漫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直观又符合学生心理,能不極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进来,就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课堂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起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那学校科学的氛围一定会很浓,学生的精神面貌、科学素养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兴趣 篇4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神奇是牙签》实验中,老师只负责准备讲解。所有的材料—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等都由学生自己准备。事实证明,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他们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食品,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免会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在课堂上老师只需要讲解实验的步骤:

1.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 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

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后很容易明白:当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好。

二、让学生消除对“科学”的顾虑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科学,孩子们对它既感到迷茫,又充满好奇,既认为它神秘,又觉得遥不可及,甚至说那是科学家的事,从而产生种种疑虑。其实,日常生活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就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如“食盐入水很容易溶化,而清油入水却漂在水面”“直接用凉水洗盛过菜的碗,感觉很油腻,但滴入几滴洗洁精后就大不一样”“丑陋的毛毛虫长大了就变成漂亮的蝴蝶”“夏天扇着电风扇就感觉凉爽”……

教师在开课之初要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进行探究,引起兴趣,引发好奇,消除顾虑。例如,我在教学凤仙花的时候,事先种植好凤仙花幼苗,告诉学生凤仙花有人称他为“别碰我”,并且能从幼苗的颜色就能判断这株苗今后开什么颜色的花。学生一听,感觉很好奇,我就抓住时机,把幼苗分发下去,并让学生猜测自己的苗会开什么颜色的花,学生热情高涨,边看边猜。猜测对不对?学生自然就会去精心的种植这株幼苗,细致的观察、记录,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了解了植物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对大自然开放,是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实施这一开放,必需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观察思考或者欣赏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为我们的科学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利用。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创造更好的机会,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科学,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评价”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点滴的成功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进步,哪怕是学生掌握了一个微乎其微的内容,教师都应该关注到,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这将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学生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就会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一切有了价值,真正实现了自我,这就是有效的评价所带来的巨大效应。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学生的回答非常正确,而且比教师心里的标准答案还要好,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特殊的奖励,可以是一些小奖品,也可以是发自肺腑的赞美,还可以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学生看了听了自然就会高兴、开心,哪怕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如果受到了这样的鼓舞,肯定也能大大地提高积极性,增强信心。如果碰到学生答错了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再想想”“下次努力”,启发学生继续思考。

五、电化教学———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参与

作为启蒙性学科,科学课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这本身就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更想进入科学这奇妙的殿堂。而一堂科学课往往是由现象———问题———实验活动组成,如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抽象具化,使枯燥趣味化,就如讲“种子的萌发”,以往往往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加上肢体语言,而现在只需电脑的合成技术,就能将种子如何萌动、如何萌发、怎样长成小苗这一过程用动漫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直观又符合学生心理,能不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进来,就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课堂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起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那学校科学的氛围一定会很浓,学生的精神面貌、科学素养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 篇5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

文/赵爱莉

摘 要: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实际学习的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使课程结构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好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和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精心保持和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让学生具备初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运用悬念诱导学生的兴趣

悬念就是对于实际的一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出现的一种焦虑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在初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结合科学的课程特点,运用恰当的悬念设置,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酸的性质――硫酸”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并演示硫酸脱水炭化性质方面的实验,在小的烧杯之中加入六分之一的白糖,在中间放置一根玻璃棒。把浓硫酸顺着玻璃棒倒入烧杯之中,一会儿白糖会出现变黑的情况,并且会不断地变大,最后会以玻璃板为中心构建一个黑色的蘑菇。

二、运用探究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能力,都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探究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些环节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以实际的思维作为导线,实现视听并用,思考和动手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

比如,教师在讲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为了实际弄清楚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液体出现蒸发,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液体的蒸发实际快慢和液体的表面积相关,液体的蒸发快慢和其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系,还和其液体的温度和性质有关。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推论,然后依据不同的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最后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液体实际的蒸发快慢和液体的表面积有关,而且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和上方空气的流动有关,流动快蒸发快,液体的蒸发快慢还和液体的温度相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蒸发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实际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学习,这样教学活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安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J]。中学物理:初中版,(01)。

[2]刘羽。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J]。成才之路,(02)。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 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科学》教学 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中学学科内容,虽然内容不是太难以理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内容包含范围、广度及知识的局限性,甚至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让他们对《科学》学习产生困惑,甚至畏惧感。于是上课学习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厌学现象。通过《科学》课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总结一些心得,与同行们共享。

第一,利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我国教育古训:“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告诉教师:“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更容易信任老师,信服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小学生是最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感的。怎样才能做到、做好呢?我认为首先要有正直的品格,其次要有和蔼可亲的感染力,最后就是见多识广的经验和丰富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敬佩感,为上好《科学》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如何激励学生每节课中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中对于不同内容及学习形式要能机动灵活地掌握,以有效的教学形式把握掌控好每节课堂。如教学“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除了给出食盐、糖两种溶质外,还给了他们味精、化肥、淀粉,让他们结为小组,采用小组围坐形式进行学习探究;教学“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的时候,引导学生,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上课时让他们做“老师”,为其他提问题的同学解答疑问。教学“光和影”时通过学生自我探究掌握光是直线传播及光具有反射现象等不同方式方法。总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死板教条,要因内容而异,学会创新,不拘泥于某种教法,墨守成规。

第三,利用科学内容的“生活现实”激发学生。

科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学中如教师能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觉遥不可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学习科学知识就如同身边的生活,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实际:如果乒乓球被不小心捏瘪了,怎样让它恢复呢?

第四,利用科学实验的“机动灵活”培养学生。

小学科学是实验性强、实验非常多的一门学科,我的建议是教学实验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室内实验,要能机动灵活地安排不同实验于教室内、教室外、大自然及家庭进行。大多数实验是在教室内或实验室进行,而教学“太阳钟”时,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教室外进行;再如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要求学生亲自种一颗种子,在家庭中进行。这样学生会觉得有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奇中轻松学到知识且印象比较深刻。实验教学时要求教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时的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性。

第五,利用农村学校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

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等有关生物知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走进田地、大自然观察,体会科学知识带来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如学习“杠杆的科学”时,利用农村家庭中的压水井亲自动手改变用力点的变化,体会用力的大小,理解科学的实验特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的必要性。

第六,利用直观的“自制教具”启发学生。

李政道博士说:“自制的教具永远比买的好。”现实教学告诉教师灵活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制教具,对小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样重要。如在“摆的研究”中,让学生准备材料,设计探究制作出一个摆动2秒的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兴趣。再如教学“测量降水量”时,让学生准备废弃的能够盛水的工具,再让他们比较得出哪类工具才能真正作为测量工具,等等。总之,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随处可以进行。

以上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知识的传播者,我一定会在今后工作学习中和同学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同时希望广大同行跟我一起创新,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 篇7

一、动手操作, 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科学课程学习兴趣、启迪小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小学新课程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也倡导在做中学, 使学生通过科学课程学习养成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生年纪小, 学习水平和认知经验有限, 他们往往是乐于自己动手, 不善于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是学习的一种方法,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组织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 应当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为抽象科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 从而逐步发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幅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图, 要求学生回答图片当中出现了哪些天气现象, 并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 写出这些天气的名称。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天气符号, 教师可以发给每小组学生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请学生对天气现象进行分类.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呢?大家一起到外面观察一下今天的天气, 并从云、降水、温度和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并将自己观察得来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初步认知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一问题之后, 教师再引入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收集天气温度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如何使用温度计。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当中, 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逐渐过渡到有意注意, 促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产生探究兴趣,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寓教于乐, 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爱玩的游戏非常多, 类型也比较丰富, 经典的有猜谜语、找朋友、小火车、对口令、送信, 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有策略地选用某一种或者是某几种游戏组织教学。例如, 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设计猜谜语的游戏, 根据不同天气, 拟定不同谜面:以雨为谜面, 可以设计“是水不叫水, 常在雪上睡, 阴天可能到, 晴天就会跑”的谜语;以雪为谜面, 可以设计“说像糖, 它不甜, 说像盐, 又不咸。冬天有时一片, 夏天谁都不见”的谜语, 等等。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当中, 对天气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不断增强, 谜语猜出之后, 对所学习的天气现象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为全面加强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设计你画我猜的游戏:一名同学随机抽取某一种天气符号, 与其搭档的同学不许说话, 只能通过动作和表情表演该天气符号, 直到该名同学猜出为止。

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小学生进行科学课程学习,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学习知识, 既感受到快乐, 也加深对所学习内容的印象, 可谓一举多得。

三、探究学习, 营造积极氛围

爱因斯坦曾经将科学定义为“一种具有探索意义的经历”, 小学科学课程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参与过程当中感受到用科学改变世界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探究话题,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例如, 认识天气符号知识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 分类介绍某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或者要求学生在今后一周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降水量、风向和风速、温度等天气现象, 并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上将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为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小组, 由小组共同完成一周内天气日历记录的任务。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决定如何在小组内实施任务分工, 也可以由教师帮助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 为学生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观察天气。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启蒙时期, 想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 教师必须要加强对科学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 发挥学生内在潜能,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和科学课程教学规律, 有针对性、有策略地选用具体方法, 合理实施教学改革, 一步一个脚印, 促进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质量的稳步提升。

摘要: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小学科学课程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在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下产生学习动机, 升华学习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探究学习、游戏等方式, 激发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方法,兴趣,策略

参考文献

[1]冯成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探究[J].小学科学, 2014, (01) .

[2]高瑞静.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J].吉林教育, 2014, (05) .

“五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篇8

培养兴趣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形象教学法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形象教学法。所谓形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图片、录像、电视、电影、游戏、实验等工具或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它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而且也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形象教育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自制实验设备, 这在教学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 教师需准备两块玻璃, 一块是普通的平面镜 (教材要求) , 再自备一块普通的窗玻璃, 然后点燃两支蜡烛, 让学生观察两支蜡烛在两块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及大小, 接着问学生利用哪块玻璃能确定像的位置、大小。学生经过比较会立刻领悟窗玻璃的优越性, 一个难点就这样三言两语被学生轻易化解。形象教学课前准备费时, 特别是学生实验, 部分教师认为已经做过演示实验, 学生已经清楚, 不做无妨。殊不知, 不让学生做实验, 会丧失培养学生兴趣的大好时机。

二、竞赛教学法增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若采用竞赛教育法, 不但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 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的好胜心和追求成功的需要会得到满足,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会大大增强。还有, 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 大多数学生在竞赛情况下的学习效率会高于平时的学习效率的几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略这一教学手段。

竞赛教学法既可在课内展开也可设在课外。如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学习要靠机械记忆, 死背这些数据符号枯燥乏味, 教师可采用分组竞赛法展开教育, 这样学生在背诵这些基本知识时会在组内相互帮助相互督促, 气氛会变得很热烈, 不但不会觉得单调乏味, 相反记忆速度会大大加快。竞赛的形式要多样化, 如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等, 获奖面应大一些, 比赛后应发奖状或进行记载, 使学生获得竞赛的成就感, 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凡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持学习兴趣。

三、参与教学法呵护兴趣

参与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该法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的参与, 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 参与教学法要生动、多样, 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和谐。如学习《探索酸的性质》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把授课地点移到实验室, 教师先列出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指出该课要求学生探究的知识点, 然后逐点按目标顺序让学生亲自动手逐个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规律。这样做, 不但能很好的完成教育目标, 而且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 成为学习的主体。总之, 若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能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而发展到“我会学”, 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就会提高, 学习的兴趣也就会变得浓厚。

四、悬念教学法扩展兴趣

悬念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激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爱因斯坦幼年时曾惊讶于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南方, 并由此激起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 他总结道:“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和才能, 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所在。好奇也是学生的天性, 但如果好奇心长期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会对外界的事物渐渐失去兴趣, 进而失去上进的信心。长大后, 最终成为一个墨守成规, 毫无开拓进取之心, 经不起什么风浪的人。悬念教学法的精髓是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这就要求教师讲授留有余地, 留有悬念, 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上课讲得仔细、清楚、具体、全面, 学生听课时就不用动脑思考, 更不要说去激发好奇心了。所以, 教师绝不能讲得“面面俱到, 详尽无遗”。教师要在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联系处, 精心巧设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如学习浮力时, 教师不要直接把定律告诉学生, 可以先讲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前半个故事, 接着让学生就鉴定皇冠展开讨论, 让学生来当一回“阿基米德”。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探究的喜悦、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 同时学习的兴趣也就得到了巩固。

五、赞赏教育法巩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赞赏可以强化学习兴趣。这就是俗话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初中生的荣誉感强, 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家长、同窗好友对他们的肯定。他们因获得好成绩受到称赞而引以为豪, 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学生回答问题前用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答对问题时, 要注意不失时机恰如其分的予以表扬, 若学生的回答不但正确而且有新意、有独到之处, 教师则更应不遗余力加以肯定。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肯定的动作, 一句表扬的话,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不能以尖子生的标准衡量他们, 应降低要求, 只要有进步, 就应予以表扬。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也是保持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台湾的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报道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法高超的小偷的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心理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人, 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令作者不曾想到的是他率真率性讲的这几句话, 小偷知道后幡然醒悟, 改邪归正, 最后终于走正道经商致富。几句赞叹的话使小偷猛然省悟, 迷途知返, 可见赞赏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总之, “兴趣是成功之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恰如其分地活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维护兴趣, 就能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回忆、联想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就能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何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篇9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而且能使学习成为快乐之事。科学始于好奇, 达尔文年幼时就对昆虫、植物、矿物等感兴趣, 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 是与这种年幼时开始发生的兴趣直接相关的。所以, 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巧妙地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然而, 如何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以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呢?以下是我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 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性语言, 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 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如探索活动“好玩的磁铁”中, 我给幼儿提供了许多的游戏材料, 让幼儿通过猜一猜, 分一分, 试一试, 玩一玩, 发现磁铁的奥秘, 再让幼儿在活动室中去找一找磁铁能吸住的东西, 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软包上的钉子, 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床底下的螺丝, 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桌子的脚, 等等。幼儿在相互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 两块磁铁能被牢牢地吸在一起, 还发现一块磁铁能推着另一块磁铁往前走。面对孩子的种种发现, 我给予积极的鼓励,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 情绪愉快, 没有压力, 通过动手动脑, 他们发现了磁铁的相吸和相斥, 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还激发了幼儿不断探索的能力。

二、鼓励幼儿讨论和交流, 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曾要求:“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在探索过程中, 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 教师要及时地捕捉并以此为契机, 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 大胆地进行猜想和解释,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 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 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如活动“转动”中, 孩子们一边尝试着将身边各种物品进行转动, 一边就得出了相关的经验——转动和力有关, 可以用拧、搓、甩等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经验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着, 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现象, 从而更辩证和科学地获得转动的相关经验。

又如在“怎样使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活动中, 幼儿发现了各种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方法, 但是有一种方法幼儿运用的材料是相同的, 实验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那就是把鸡蛋放在瓶子里, 再在鸡蛋外面包上海绵, 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呢?于是我就组织幼儿探讨交流, 再次探索, 他们发现鸡蛋外面包的海绵多了鸡蛋掉下来就不破, 鸡蛋外面包的海绵少了, 那鸡蛋落下来就会破。在一次次的争论中, 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 “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 也为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留给足够的探究空间, 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注重的是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 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 我们必须为幼儿的探索、研究提供条件。例如在“种子的传播”活动中, 教师没有把幼儿关在教室里做机械的讲解, 而是带领他们到室外去寻找自然界中种子传播的方法。又如在“认识昆虫”的活动中, 利用家长资源,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昆虫并制作成标本, 孩子们看着一只只昆虫标本, 既惊奇又兴奋, 他们不停地讨论、交流、分享着自己的作品, 看着从自然界中寻找来的形形色色的昆虫, 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昆虫的世界。

可见, 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十分有利于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能力。而老师适时精彩的设疑也推动了幼儿进一步去探索的积极性, 为幼儿进一步探索指出了方向, 使幼儿探索的深度在不断地发展。

初中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科学,兴趣,培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成才的起点, 是成功的基础。”显而易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 也就激起了他主动学习的热情,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 内容与日常生活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更加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 精选的内容都是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科学教师, 如何使学生对科学学科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初中学生的理性认识相对而言还比较弱,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物质酸碱性一节的时候, 教师就选用了央视的《走近科学》栏目的“水鬼上门”这一期节目片断引入新课:只见骗子拿出一张纸, 把手一洗往纸上一拍, 就拍出一个红手印, 在骗取800元后, 他把红手印往酸水里一泡, 红手印就没了。原来这张纸是用酚酞泡过的, 遇到碱就会变红, 遇酸红色就褪去。节目中“大仙”活灵活现的表演, 神气的现象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大家都想搞清楚“大仙”是怎么作假的, 于是就很自然的深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二、联系实际, 精心设问, 引发学生求知欲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一个好的问题, 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颗石子, 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科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 结合教学内容, 从生活走近科学, 从科学贴近生活, 讲课时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 通过精心设问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激发求知欲。学生有了问题, 才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此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也就处于积极状态, 对教学的内容也就容易接受。如变阻器教学中一开始就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灯泡会明暗, 风扇会快慢, 声音变大小, 这是怎么实现的?”“高压电能使人触电, 为什么小鸟却可以安全地停在高压线上?”等等。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 但要解释清楚却并不容易。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精心设问,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不仅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实验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在初中科学课本中, 许多重要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同时,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 好奇心较强。科学实验形象生动, 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 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

(一) 教学中精心设计演示实验, 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

如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 教师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 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 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 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趣横生,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 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 它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 这样就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通过学生实验, 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稳定兴趣。

现行的教材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安排了较多的学生实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该尽量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 让学生有较多动手的机会,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利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和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如:学习《直流电动机》时, 教师提供学生实验材料, 让学生亲手装配电动机并使之转动起来。学生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经过不断努力, 积极分析, 很多学生最终使自己的小电动机转动起来了。那种成就感、天真和快乐, 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他们在动手中找到了成就感, 在成就感中产生了不竭的兴趣。

四、结合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能源、环境等许多的领域。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要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使学生对科学有亲切感, 体会到学科学的实用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讲解理论时, 用实际事例来说明理论, 讲解完理论后, 又可以用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月相, 一年四季的变化, 光的折射现象等等。通过活生生的事例和有趣的自然现象, 引发初中学生热爱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热情。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 开拓学习兴趣

计算机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科学现象, 能在最短时间内展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 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 并且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 进行形象生动的呈现, 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

如在“月相”的教学中, 整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学生不容易完全了解或全部观察到。但是,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把整个月相变化过程清晰完整地一一进行动感展示,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此以来, 既增强了直观性,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进一步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 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强化学习科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 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藉的感情”。兴趣是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个性倾向, 而情绪有感染性是可以传递的。教师个人情感的流露, 特别是对学生爱的流露, 对自己所教学科热爱的流露,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同时, 还要不断让学生享受成功, 因为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时, 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有利于学习的形成和发展。例如, 学生在科学课上回答问题出色, 作业正确、整洁, 考试成绩有进步等, 受到老师的夸奖、赞许, 于是就产生快乐感, 对学习科学就有了兴趣, 并对科学教师也抱有好感。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55-01

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知识、能力、科学志趣、思想品德纳入小学科学教育之中,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对科学基础的体验过程。因此,在小学学科教学当中,笔者特别重视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并不断强化引导,使之发展成为志向,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培养儿童科学兴趣的基础教育为目标。只有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激趣和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要把幽默带进课堂

小学生天真活泼,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包括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等,教学中如果我们老师适当增加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之中,使课堂充满活力。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幽默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从而使枯燥乏味的科学学习变成一种乐趣无穷而具有教育意义的智慧。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学则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与幽默,教师语言应该体现哲理性的幽默。一个幽默的人总是能博得绝大多数人的喜欢。这对于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学生,效果尤其明显。基于此,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做,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要做到严谨、简洁、准确,在科学探究课堂上,教师适当引入生动的场景,用形象贴切的类比,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知识,这无疑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这一特点,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是要把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向学生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时,事先准备好两个气球,和两个矿泉水瓶,一个瓶底有洞,一个瓶底没洞。然后将两个气球放进瓶里,并将气球的口扣在瓶口上。在上课的时候,先请两位学生上来吹瓶里的气球,一位是班里公认的最有力的学生,一位是班里最弱小的学生。结果发现班里最有力的学生并没有把气球吹起来,反而瘦小的学生却把气球吹得胀满了整个水瓶。在此时学生就会对此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的欲望。

三、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很多教学纳入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所以,在进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合理的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能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学习知识。比如在“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两包白色的粉末,分别装的是淀粉和白石灰,然后故意将他们混在一起,装作自己分不清,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帮助”,“那位同学能帮老师区分这两袋东西哪个是淀粉,哪个是石灰啊?”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讨论,想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磁铁”的教学当中,教师准备一些钉子,在上课时故意把钉子散落在地上,然后向学生们“求助”,“谁能帮助老师又快又好的捡起这些钉子”,这时候,学生就会积极的想办法,思考,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四、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思维特点使小学生在接受抽象事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游戏是一种形象的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游戏可以将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活动传授给学生,有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磁铁为什么没有跟铁直接接触就能吸住铁时,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磁场,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此时让学生把一些铁屑放在薄塑料片上,把磁铁放在塑料片下方,隔着塑料片移动磁铁,学生惊喜地发现铁屑会跟着磁铁运动并且排列出一条条有规则的线。告诉学生铁屑排出的线代表磁力线,磁铁周围确实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 篇12

一、贴近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现实魅力

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体会科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要求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科学、理解科学、体会科学, 感受到科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以“汽化与液化”教学为例。先创设情境:扫地洒水, 一会儿水为什么不见了呢?学生:蒸发了。分析冬、夏天都能晒衣服, 引出蒸发的特征: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然后设问:晒衣服时, 为了让衣服早点变干, 你们家长是怎么操作的?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做能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加快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进行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该探究中的变量有哪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水蒸发的快慢如何判断?然后教师布置任务: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猜想, 设计探究方案, 分组进行探究后学生小结, 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

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 更具有个性化, 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 深化学生对科学的认识, 唤起学生亲近科学的热情,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他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二、充分运用实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有标本就不用挂图, 有实物就不用标本, 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 必须要让学生有实际动手的机会, 找到参照物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 然后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如“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教学。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问题出来以后,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 (颗粒大小) 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盐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经过学生的互相补充, 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 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 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 需要亲自验证一下, 但在动手实验之前先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总结出:杯中水的多少、冷热、搅拌不搅拌都影响到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为了使标准统一, 在控制水的体积的时候, 都取20毫升, 控制食盐质量时都取5克,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 利用提供实验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假设。实验20分钟后总结交流。该节课充分运用实验,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实验的类型要仔细考虑, 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都可以有, 产生的现象要让学生感到惊奇, 但又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迪生曾说:“我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 应该教会学生通过实验去发掘、猜想通过实验带来的结果, 根据思维过程进行科学探索, 科学研究。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动手找到学习科学的动力, 增强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实践能力。

三、在探究中深入, 让学生体味到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并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体味到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改革中, 探究性学习以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主旨, 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

如《科学探究》一节教学, 教师可先设问: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然后教师出示两盏台灯, 问: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台灯?你们会使用台灯吗?生答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台灯的操作。 (现象:一盏台灯亮了, 另一盏不能亮。) 师问: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一盏台灯亮了, 另一盏不能亮。师问:从观察的现象中, 你思考到什么问题?生:台灯为什么不亮?师问:你认为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生:可能停电了;可能开关坏了;可能导线断了;可能插座未插好;可能灯泡坏了……讨论: (1) 原因 (1) :停电, 不可能, 其余灯都亮着。 (2) 原因 (2) :电线断了, 可能性极小。 (3) 原因 (3) :可能是插头、开关、灯泡中某一个部位故障。师问:在这么多的猜想与假设中, 你想先验证哪个假设?为什么?生:灯泡。因为, 灯泡可能性最大, 检验灯泡最简单;师问:我们怎么判断灯泡的好坏?生: (1) 观察灯泡。 (2) 换新灯泡。 (3) 或将此灯泡换到另一盏台灯上。请学生演示 (怎么检验) 。观察到现象:台灯亮了, 说明是灯泡坏了。

台灯不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再要求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后, 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身边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师生一起探究。

四、创造表演机会,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初中生好动, 爱表现自己, 对表演有着天生的喜好, 让他们在轻松的表演中, 兴趣盎然地学习科学知识, 学习乐趣不言而喻。表演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形式, 运用直觉和情感, 以最迅速的方式, 最生动的形式, 使信息汇入大脑, 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是促进学生对教材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科学素质。

如“太空观测”一节中的星座学习, 对于黄道上的12星座, 先让学生根据习题纸上的提示, 找到自己的星座位置, 并在书上标出来, 教师再演示:从双鱼座开始, 一个一个让学生看12星座的形象图, 然后让学生上台根据双子座的形象图做动作表演, 此时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再让学生把自己星座的想象图给画出来投影展示, 效果委实不错。

五、优化评价方式, 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评价方式,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形成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设置每课五分钟主题演讲, 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演讲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 有所欠缺的及时给予指导性评价, 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对此, 教师可设制“课内合作学习评价表”, 让各小组的成员都参与评价, 发表意见, 给组内的每个成员一个客观的评价, 教师参加小组的评价活动, 聆听、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评价。教师对参与评价的学生给出相应的等级并记入档案袋,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学科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出旺盛的学习动力,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搞好师生关系, 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不喜欢科学课, 与学生喜不喜欢这个学科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欣赏你。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而又能互相学习的关系。不能以权威者的口气和姿态与学生谈问题, 这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没有自信心, 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持久。教师要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了解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让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深挚的爱。要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能自信地学习, 以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英国斯宾塞说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科学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对教学的热忱来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堂设计, 通过实验、实践、实际经验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的科学教学。大胆创新, 大胆突破, 以饱满的激情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浩瀚海洋中前行, 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 强劲的学习动力。

摘要: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 应用性和综合性强, 与生活、实验紧密结合。要求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充分运用实验, 引导学生探究。要创造表演机会, 优化评价方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切实提高和内化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持久兴趣,生活,实验,探究,表演,评价,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赵晓迪.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钟兰.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之初中科学.科学教育, 2012 (3) .

上一篇:启停控制下一篇:蚁群系统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