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共13篇)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1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小结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选定课题,制定方案。
去年九月份,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需要,确定了要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这方面的问题。于是,通过反复推销,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对课题方案和思路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最后通过了立项,并确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二、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实验研究的方向与成败。因此,在确立微课题后,我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和阅读书籍,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新课标为依据,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对本课题的认识。
(一)理论储备,充实自我。
在这期间,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学习。其一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同时也关注本课题的国内外其他人的研究现状,希望自己的研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其二是关于进行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用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以使课题研究能在有力的理论支持下开展工作,使得课题工作更加地科学和到位。我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最新的教育网页,通过网络搜集、书藉整理、集体交流评析等多种途径学习,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
(二)找准根源,把握方向。
我了解到目前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质疑的这种意识,就只是会老师问了我再答。记得有一篇对比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文章是这样说的:中国的学生放学回家,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总是会问“今天上课认真听课吗?老师的问题回答对了吗?”;而美国的家长不一样,美国的家长总是会问“今天上学提问题了吗?”这就是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区别,也是美国出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天才也中国却与诺贝尔无缘的区别。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有些老师的科学方法老套,科学理念远远跟不上课改的要求。
在许多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在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是势在必行的。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得到的,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课题,也需要我们老师来共同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根据新课程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生的“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1、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规范语言表达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从何疑起?怎样疑?学是核心,导是关键。学生要学会质疑,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思维角度,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围绕课题质疑,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还可以在新课学习后,在老师进行小结时质疑,如,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也可以在练习过程中针对“似懂非懂”处进行质疑等等。
3、适时点拨,适当存疑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质疑,是学生个性的、有差异的多元探究活动,是学生对文本问题的发现、批判和修正。在教学中,通常还可采用设问、制造悬念、演示、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寻找出疑点,大胆质疑。
4、重视对质疑的评价——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并不像把预先最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脆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也就注定了评价没有统一的模式。对于那些提出了有关课文宏旨,对学生运用知识和发展智力有较大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要着重表扬这个问题“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有时个别学生提出来的明知故问的问题,教师要在肯定其发言积极的同时,委婉但明确地告诉他不该这么做,这样能帮助他提高发言的质量。又如,对有些学生提出来的稀奇古怪的问题,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以免引起哄笑,挫伤其积极性。
对于那些较少参与,质疑能力尚不高的学生,应注重对其主动态度的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可以进行生生评价,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有助于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
【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养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
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把课题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完成。在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的基础上,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平台,定期进行空中课堂的学习,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3、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以上是我课题研究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以后我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决不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课题研究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2013年7月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2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一位心理学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上课时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 远不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敢提问
在实践中, 常听到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害怕老师, 不敢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的学习气氛制约着人们智慧潜能的发挥, 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则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中表现自我, 敢想、敢问、敢说。这种良好氛围的创设, 首先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二、鼓励学生, 让学生能提问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 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 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的特点, 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 让他们总结自己的看法, 提出问题, 并且教师还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 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思考的问题, 教师绝不暗示。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让学生想提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从本质上说, 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实践、自主探究、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基础, 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合作学习则是个体学习的升华, 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带着疑问参与讨论, 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相互启发, 共同研究, 从而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北京的一位教育专家也曾说过:儿童之间有他们的共同语言, 他们之间的相互沟通, 比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要简易得多。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 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够的学习交流时间, 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四、质疑问难, 让学生会提问
“怀疑是创造的起跑线, 是科学的助产士, 是真正的磨刀石”。然而, 长期以来, 学生崇拜师长, 崇拜教材, 不善发问, 更不敢怀疑。当学生对教材有怀疑的态度时, 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因为这是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关键。
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会问”, 而且要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对小学生来说, 所谓高质量的问题, 即抽象程度较高、较深刻, 或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有的孩子特别会提问题, 他们常常能找出不易被人发现而又非常关键的问题。
五、体验成功快乐, 让学生爱提问
体验创造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自己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感受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 以及结论和规律是如何被应用的, 也就是把教材内容的知识成果经过学生的再创造, 转化成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 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因此,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问题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在以下四个环节中:第一,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要具备敢于质疑的勇气;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提问的时机,要确保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进程;第三,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质量,更好地发挥其学习辅助作用;第四,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最好的回答,并注重启发学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具体来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基础教学入手,不断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针对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天气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学生对这种现象十分熟悉,所以对《观测天气》的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天气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春天的雨水天气比较频繁?”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下雪后比下雪前要冷?”上述问题主要是基于学生观察到的表面现象,教师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可讲授更深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从而开展更深入的科学探究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做铺垫。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某个问题认知程度的深浅,当学生具备了发散思维,他们便会自觉地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只有当思考问题的范围和角度变得更加多元化,学生才会产生更多的疑问,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风的成因》时,笔者借助精密的实验仪器模拟风的形成过程,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相关数据。在实验初期,学生通过了解风的形成过程,思考了问题:“假设消除其中一个实验元素,风的形成过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此类推,笔者针对不同情况下风的变化,提出了不同问题让学生思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如果课堂教学氛围总是死气沉沉的,而教师又不鼓励学生提问,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失去学习的动力,逐渐失去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合适的“土壤”,而教师便是培育这块土壤的“园丁”。
为此,教师首先要革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将科学教学变成一场愉快的知识之旅;其次,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互动,与学生做朋友,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学习问题。
如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进化史,笔者播放了反映人类进化主题的纪录片,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生物进化的历史沿革,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探究兴趣。同时,笔者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实验和游戏,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积极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加强交流,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只有具备上述教学条件,学生才能真正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才能在不断深入探究科学问题过程中勇于提问、敢于质疑,进而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浩轩,米袁熙.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5).
[2]刘兴洋,王书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及培养措施研究[J].江西教育,2014,(7).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4
北蔡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介绍
围绕学校“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创建与推进为平台,逐步开展《小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在学校原有自主教育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构建等内容的实施,多方面全方位、全开放、全过程地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习主动、活动自主、生活自理、服务自觉”,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进一步深化学校特色创建,努力提升学校内涵和办学水准。
(二)主要措施
开发学校课程,凸显课题研究亮点。学校从原有基础现状出发,整合有效资源,制定自主教育课程建设方案,依托德育、语文、体育、科技等学校传统特色项目,自主开发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重点目标的校本课程,已开发完成的校本教材总计14本。校本课程开发采用项目负责制,如:德育校本课程系列开发实行“德育校本课程年级组长项目负责制”等,以项目化运作的流程和方式,确保了校本课程开发扎实有效。
开发与建设的校本课程由教导处、德育室负责实施,依据上海市课程计划要求,在基础性课程规定的课时以外,每学期初教导处将校本课程授课时间排入学校总课表中,以各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库中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现参与性、生活性与探索性,充分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渗透,抓实课题研究重点。学校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主体教育,致力于探索并构建“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即:注重以学为教的教学理念、注重趣味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个体差异的层次教学、注重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校每学年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为主题,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和骨干教师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如:听课评课专题讲座,专题说课比赛,现场出卷技能比赛,专题教学案例评比,专题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展示活动提高教师备课、说课、评课、出卷、撰写论文、演讲等多方面能力,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与学生同步发展。
参与实践体验,丰富课题研究内涵。学校将专题教育与主题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对学生实施分年级、分主题的德育专题教育课的同时,抓住有利教育契机,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主动、活动自主、生活自立、服务自觉等综合素质。如:涉及语、数、英、综合各学科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欢乐周实践活动,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儿童剧、自组团队合作对抗赛、“Enjoy English!Enjoy Festivals!”节日文化探究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实践,为学生搭建展现自主能力风采的舞台。又如:抓住百年校庆教育契机,以“感恩北小”为主线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定计划、采访调查、撰写报告、设计方案、撰写心得,设计校徽、制作小报等活动方式感悟体验学校百年文化,为学生提供自主教育、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思维的主体和成长的主体。还如:家庭中,孩子们成为自主自立的家庭CEO,学会一门生活技能,让自己更自立;做一回小当家,招待亲朋好友;当一回家庭理财师,合理购物,精打细算;争一枚孝敬章,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情。再如:社区中,学生们利用雏鹰假日小队形式,开展“携手空巢老人,共度快乐新春”、“微笑天使在行动”等主题教育,学生自定活动计划,进行走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贺卡礼物,编排节目,举行联欢会,成立文明礼仪督察队,协助协管员维持交通秩序,设计活动小报……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自主服务社会的意识。
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保障。依据素质教育实验项目,确定学校重点研究子项目若干:子课题《小学生自主能力评价的研究》、语文学科《小学生自主作文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小学数学几何知识学习设计的研究》;英语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信息技术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体育学科《趣味田径》校本课程的开发;德育学科《新上海人中民工子女家庭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少先队《红领巾社团文化的探究与研究》等,并成立相应的重点子项目课题研究组。研究过程中,各课题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时刻关注项目实施工程中发生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不断调整、完善目标和计划,提高实施成效。
构建评价体系,检测课题研究成效。区级子课题《小学生自主能力评价的研究》正在实施中,学校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生活、自主服务、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主要方面,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标的评价内容体系。从三维目标的不同角度,制定低、中、高不同年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评价原则,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自主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进步与变化。并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实施自主能力评价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晒成长档案袋,秀领巾真风采”活动,展示学生成长收获足迹。
(三)现阶段的收获
1、规范管理,促进教科研有序开展。紧扣我校龙头课题《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让教师人人参与科研,形成了“以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为主导,教研组、备课组为中介和桥梁,课题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学校制定《北小教科研管理工作制度》,使用《课题研究管理手册》,强化课题研究的流程管理。学校每一学期制定总课题研究计划,根据总计划,各子课题负责老师已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并对各自的具体活动进行了安排,并初步实施。学校各级子课题15个,在实施过程中,各子课题组负责人认真填写《课题研究管理手册》,确保每次活动有内容有记录,课题组老师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并整理汇总,收集了不少第一手资料。规范的课题管理,促进了课题的有序开展,为下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2、利用网络,丰富教科研交流形式。如:学校更新了校园网,开通了校本研修主题论坛,以学科课题组负责人发帖,教师跟帖形式参与讨论或参与评课或交流实验情况,论坛开设仅四周老师们发表的帖子就多达100余篇。又如:在校园网上还建立了教师个人博客和个人课堂改进计划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书写教师日志、课改案例、交流互动、进行网络教科研。再如:在校园网上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推荐“名师课堂”自主学习指导网站,建立“书海拾贝”好书推荐,开展学生学习好方法、好书大家谈体验交流活动。建立学生个人博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业上传、好文发布等交流互动。3、09年3月开展了“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究”教师征文活动和“我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学生征文活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积极,参与面广。共有67篇优秀文章发布于“浦东新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网”,其中教师优秀论文17篇,学生优秀文章50篇,“新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网”专门设立了北蔡镇中心小学专题网页介绍和发布我校师生的文章,这也是对我校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所做工作的肯定。4、09年4月进行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家长、学生、教师的调查问卷,做好了问卷的统计工作,并撰写了调查报告。问卷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我校开展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进行了调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数据和信息。
(四)下阶段工作设想
1、部分老师的教学思想还没有彻底扭转,课堂中“满堂灌”的现象没有了,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没有达到1/2。还存在老师讲的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的问题。因此,学校将组织全校老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组织定期开展研究课,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更新、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2、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应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在探索性学习中要关注弱势群体,怎样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等等。在下阶段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继续深入研究,通过开发探究型系列校本课程加以实施,如:一年级《我的家庭、我的社区》校本课程、二年级《我的班级、我的学校》校本课程、三年级《我的家乡》校本课程、四年级《我们的城市》校本课程、五年级《我们的世界》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探究途径习得知识,逐步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3、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本校新上海人中农民工子女比例为35%,其中一至三年级的比例分别为:57%、52%、48%。大部分新上海人中农民工子女具有吃苦耐劳、质朴坚毅等特点和优势,但同时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因素影响,在文明礼仪、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异,如何让这些新上海人中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教育环境,已成为学校热切关注的新课题。因此学校将从《新上海人中民工子女家庭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这项课题研究入手,积极调查研究并分析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好习惯养成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切实为新上海人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学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质,实现内涵发展奠定基础。
北蔡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5
课题名称: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2年6月
课题研究单位:德宏州潞西市芒市第四小学
课题负责人:云绍鹏
参加研究人员:张爱萍、岳顺珍、马宏秋、王苏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研究芒市第四小学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
2、分析影响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
3、探索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方式;
4、探索小学生环境保护培养等的途径、方式、方法。
二、在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1990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小学生及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初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小学教育是人接受知识最初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环保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小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小学生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 1
感。
德宏州潞西市芒市第四小学创办于1971年,占地面积17300平米,建筑面积8102平方米。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44 人,教职工99 人。通过半年来我对我校小学生行为的观察发现:小学生吃零食后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现象突出;上美术课后教室就是垃圾的“世界”;还有的学生进校门时踢到易拉罐,就把它当球踢来踢去,踢累了就随它在地上,也没有将它放到回收垃圾桶中„„太多太多这样的现象,让我深思: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变成这样了?是不是我们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提出了《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我市环保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成果:
(一)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初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三)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探索出小学生环境保护培养等的途径、方式、方法。
(四)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养成认真学习、多角度思考、敢于尝试的好习惯。
(五)通过《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课题组自行编制家长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我校小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
2、文献研究法
利用教育专著、报刊、杂志、网络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管理理论,让研究不拘泥于现状,不重复于前人后辙。
3、行动研究法
将本课题实施策略在本校展开实践,找出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途径与方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在年级和校内推广教学经验。同时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学会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分析所收集材料和统计数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具有承担研究工作的的学历条件和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2、学校能提供本课题研究的资源、经费,从物质上给予保证。
3、课题组成员事业心强,有较丰富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4、学校有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能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9月 ——2011年4)
1、成立课题小组,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研究可行性调查,完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落实研究具体措施,明确本课题内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2、完成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2010年12月——2011年4月)
3、小学生环保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1)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2)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3)收集 整理 统计 分析 调查材料和结果
(4)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1年5月 ——2012年1月)
1、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2、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3、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影响小学生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二阶段(2011年2月 ——2012年1月)
1、结题报告,制作展板;
2、整理材料
芒市第四小学 云绍鹏 2010-7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课题阶段小结 篇6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 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初步理解含义,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 榜样激励: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 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周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7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初中生好奇、好问, 求知欲旺盛, 这正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一个班级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 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提问, 随年级增高, 能主动提问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最多就是“老师, 这道题怎么做?”“老师, 这道题选什么?”学生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 然后回答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课堂上, 反而没了问题, 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通过观察, 发现主要有两大因素。
1. 教师的因素:
教学中, 绝大多数教师仍满足于释疑解惑这一传统教学功能, 课堂中往往追求讲得“细”, 讲得“透”, 面面俱到, 滴水不漏, 认为只有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 才算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即使有时学生提了问题, 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不够, 怕学生提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上来, 影响自己的教学权威, 或打乱教学程序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做适时的鼓励性评价。教师的不闻不问, 使学生的心理封闭, 学生也就不愿、也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
2. 学生的因素:
认为教师的话是权威, 书本的教条是真理———无疑可问;因缺乏自信, 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或同学取笑———不敢问;没有兴趣学习, 缺乏主动性, 学生懒得去思考, 去质疑, 去提问———不想问;由于基础差或提问的能力不强或习惯不良, 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不会问;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不善问。
二、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扬教学民主, 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轻松、愉快的“生态环境”, 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畅所欲言, 敢于表述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的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幼稚, 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也应当不批评、不责怪, 也不能因此而不闻不问, 消极待之, 甚至制止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做法, 应当是先给予积极的肯定, 赞扬其敢于提问的勇气, 指出其积极合理的成分, 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 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 乐于和教师交流, 学生也渐渐地由不敢问到敢问, 再由敢问到善问。这样, 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 而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也会不断地增加和提高, 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2. 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树立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起于感知, 立于思考, 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 独立思考是关键, 没有独立思考就无法提出问题。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把相应的时间留给学生, 而不是教师“独占”。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空, 强化和重视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 提出问题。教师在讲课时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结论全盘托出, 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 教师绝不包办;可讲明一些问题, 留下一些悬念,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 形成“问题”空间, 并让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究去解决, 进而发现、提出新问题, 从而让学生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如在“动物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成分有没有变化”的教学中, 针对课本中“碱石灰是由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组成的混合物, 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两支试管中的碱石灰等量”的“旁白说明”, 向学生提问:你会向其他学生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问题: (1) 碱石灰由什么组成? (2) 碱石灰有什么作用? (3) 实验中对碱石灰的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4) 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5) 为什么要设置B实验?这样,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充分发挥和展示。
3.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有问, 诱发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 利用学生对自然事物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及爱玩、好动的本性,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故事等创设生动直观、富于启发的问题情境,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帮助学生发现和形成真切的问题, 让学生自觉地问, 围绕学习内容问。例如, 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教学中, 往往是演示实验, 并且在实验进行之前就先提出了问题, 而学生的思维也就被固定在这些问题之中。我的做法是:在做演示实验时, 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并在实验结束时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提出的问题也就多了, 如: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实验开始时, 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实验结束时, 为什么不先停止通氢, 再停止加热?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这样,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的疑问, 问题意识自然形成。
4. 依托评价, 强化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 如何让学生的提问成为一种习惯, 这就需要以评价为依托。利用评价及时肯定和鼓励, 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成功的价值, 反馈出更大程度的质疑积极性;对于不足, 则要细心点拨, 提出改进建议,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尤其是要正确对待学生由求异思维而产生的“错误”。教师的一个笑脸, 一个肯定的手势, 一个赞许的眼神, 都可以给学生以充分肯定和赞赏, 他们也更敢于、乐于提出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得到强化。同时, 初中学生, 他们期待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欣赏与肯定, 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 可通过评选一周最佳提问者、一周最有价值的问题、一周最有创意的问题等活动, 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可为每位同学准备学生问题意识成长记录本, 一日一问, 记录本左边让学生记录问题, 右边空着, 教师每天批改的时候, 就在空白处进行解答, 还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给他们打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发现学生爱提问了, 也善于提出问题了。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8
一、创设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以多说这样的话:“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好吗?”“老师是这样认为的,你认为可以吗?”等等,这样,学生对老师才会产生亲近感,才会大胆提出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例如,在学习《溶解》一课时,我问:同学们,现在老师口渴了,很想喝一杯果珍,你们有什么办法在最短时间里冲一杯果珍呢?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为老师出谋献计更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一言我一语就说起来了:“用筷子不断搅拌。”“用热水来泡溶解决。”“用一杯子倒来倒去,这样才快呢!”在这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消除胆怯的心理,毫无拘束、自由而勇敢地表现自我、表述自我。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提供学生有可问的内容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疑问。在学生具备了敢于提问的心理后,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展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折形状》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就做了一个踩生鸡蛋的游戏。学生在看着老师和同学们一个个踩生鸡蛋后,鸡蛋完好无损,这样,大家的问题就很自然地出来了,学生也就带着许多问题投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去了,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质疑。观察是思维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摄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材料的比较和过滤,常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问题。在教学《动物和环境》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蚯蚓,并且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不同地点、不同蚯蚓的数量的比较,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呢?”“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呢?”学生因此就产生了学习本课的欲望。
3、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参与野外采集考察等实践活动,大胆探索,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疑问。
三、帮助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问题是怀疑精神的表现,是未知向已知的重要过渡,能自主提问更有着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探究的问题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大自然中来,从生活和体验中产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地从无问题到有问题,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到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从提出比较浅显的、一般的问题到提出比较深刻的、典型的问题。这样才会真正达到会问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切中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结果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有哪些作用;摩擦力的危害;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是一种什么景象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去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问题本”,让学生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来解决。渐渐地,学生问得多了,懂得也就多了,上课时,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一些质量更高的问题来了。
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若经常对学生加以提问方法的训练,那么,对学生的勤思善问、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
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过:“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可见,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课改轰轰烈烈进行的今天,尝试问题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必将有所收获。将问题教学进行到底,让科学课堂在充满乐趣中衍生!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9
|
韩庄小学
范国臣
一、课题研究的缘由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为此,根据本校当前具体情况,我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学习与借鉴
(一)他山之石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研究》
作者:王国丽
2、《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奎文教育网
3、《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肖焕瑞
4、《自主学习能力论》
作者: 何基生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二)研究区别
一是如何将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是试图构建有效的课堂自主创新学习模式;三是构建自主创新学习的评价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效果
(一)采取的措施
1、在班级中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均衡分组。每组以4人为宜,成员应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2、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3、组织学生经行有效讨论。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
(二)取得的效果
1、增强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
2、已养成一些“自主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的能力。如:
1、学会收集。探究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或材料。
2、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自主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3、学会讨论。讨论是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攻克难点。
4、学会倾听。倾听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提炼的成果
自主学习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应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使用“任务驱动”法、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中的问题
1、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教学实施者。两者怎样结合好,还有一定难度。
2、怎样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与参与小组合作的方式之间的联系点。
(二)针对问题,设想的解决办法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些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其问题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功能。问题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
2、注重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等等一系列好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10
教育部重点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 实验研究子课题《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操作、思维、创新、实践、阅读、写作等能力)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阶段小结
江西省黎川县中田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谌丽群
本学期我们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作保证,以反思小结促提升,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一、课题进展情况:
1、确定重点,制定计划。
(1).确定学期研究重点:自“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认真对课题进行讨论,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确定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a.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并研究策略。
b.更新观念,结合教研活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c.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d.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学期初,在校级研究课题下,结合各年段学生特点,制定了各年段学期研究计划:
低段(1、2年级):夯实字词基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中段(3、4年级):强化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段(5、6年级):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2、认真调查,深入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1、学生缺乏指导,盲目阅读;
2、阅读兴趣不浓,自觉性差;
3、家长忽视阅读,观念落后。
3、更新观念、加强管理。
(1).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我校组织语文教师每两周集中进行一次理论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
(2).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语文组进一步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制度,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专题讨论、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活动,并对课题组成员提
出具体的要求,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学校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完善制度,4、重视实践,不断探索:
(1).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研究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两周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两学期以来,我校语文组先后有36名教师执教了课题研究课。通过自主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集体研讨等形式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大功夫。
(2).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a.继续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利用早读、课间、班会、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举行阅读标兵评选、阅读小报比赛、读书故事会、背诗大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b.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c.将经典古诗文诵读检查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题立项后,学校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对学生提出明确阅读及背诵要求。每学期由教导处牵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测,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班级考核。
d.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 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各班级之间可以调换借阅,使图书角灵活增容。e.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f.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课题的继续深入指明了方向。
2、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并得到了老师、家长的广泛认可。
3、课堂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激发并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如:通过课始的启发谈话、生动的情景创设等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演一演、写一写等形式促使学生保持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等。
4、老师们撰写了课题论文、形成论文集。
5、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
三、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题组教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方向和策略正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课堂上注意阅读方法指导、课下
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正在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缺乏研究经验,存在畏难情绪。在这之前,本课题组成员中没有人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区级以上研究课题,缺乏研究经验。一些教师因为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对于课题的思考、资料的积累与整理、以及学生的培养上还不够深入,有些教师还存在畏难情绪。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未能同步。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长期影响、教育和引导的结果。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熏陶、体验,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有的家长却不能以身作则。
四、本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1、课题组研究成员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将课题与本人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2、以课题促教学。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注意研究积累,形成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问题;意识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也需要小学生这个群体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对于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开阔其视野,还能给学生在学习上指明新的学习方向,促使其对未知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活跃其思维的目的。
一、如何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发去提问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所要表述的知识内容设置成学生容易接触的形式,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由于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自然现象,学生要想去感知可以在植物相对比较密集的地方,而且光合作用必须是在白天进行,植物此时需要利用阳光进行化学反应。学生要想很好地去理解,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千万不能过多去给学生讲解化学层面的知识,只需告知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即可。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提出对应的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去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求学生敢于去提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有效地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一些事物探究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学生一旦有了问题,就会主动去探究,这样教师还要让学生多提问题,并和其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还要让学生多提问题,并与某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比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植物的标本,植物的种类需要具有代表性,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诸多疑问,比如,植物如何遗传?我们怎么种?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学生对植物的疑问,刚好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尽量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教师创设情境后,不能急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时教师需要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到本子上,然后通过与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交换问题,小组成员对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给予指出,然后进行汇总,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帮助学习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只是听教师说或其他同学说,显然是不利于自身提问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注意的要素
1.根据学生提问的形式进行合理划分
因为受不同学生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在面对具体的事物时本身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候教师需要准确地分析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基本动机,因为学生在面对一些未知事物时其表现的反射条件与其的接受能力息息相关,比如,一些学生可能对食物营养有很好的认识,因此这类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贴近生活,像食物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一般局限在为何人体需要食物这方面,所以教师需要首先对这一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类型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2.让学生提问时注重基础部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启蒙学习阶段,需要对一些知识掌握尽可能扎实一些,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时最好从基础部分进行,这样学生对某一现象或理论就会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侧重探索式的问题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学生的提问意识只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要想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完全掌握,还是需要学生从基本部分去理解,也就是说提问只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上迈出了一小部分。
总体来看,要想很好地让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拥有基本的提问意识需要从源头出发,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一系列问题,而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对应的契机,学生的提问方式可以围绕某个现象的产生原理以及基本特征,教师则需要努力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去提问,另外,在培养学生提问的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其问题的形式进行合理划分,这样学生的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知识,而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一般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学习反馈,势必会导致其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更大的动力,并且其学习兴趣也能相应得到带动。
参考文献:
[1]徐广福,张月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
[2]李卫平.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校长阅刊,2007(6).
[3]雷建鸿.“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5).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12
一、投石问路, 激发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 常常兴趣盎然, 动机强烈, 情绪高涨, 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价值。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 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教师正可以利用这种好奇心, 科学安排, 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我们采用科学的做法, 可以使孩子的思维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将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深处, 让优良的学习欲望伴随他们一生。有鉴于此, 作为教师的我们, 就应该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启发孩子们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进行《纸的观察》教学时, 教师将一张不会渗水的纸画放在水里, 提问学生:一张纸画掉在水里了, 能捞起来吗?你有什么问题, 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个个伸长了脖子, 露出困惑的眼神。然后, 教师向学生展示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各不相同的的纸, 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 发现差异;通过讨论、研究知道共性, 同时也为后继的《造纸》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做准备。
二、因势利导, 激活问题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谓科学课, 就是要让孩子们从认识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 逐步引导, 逐步启发, 逐渐形成成探索大自然、了解客观世界的态度和思维, 从而能获得科学的知识。比如我们学习《植物的“血管”》, 教师在进行正常的简单讲解之后, 就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 通过学习《植物的根》这节课程, 我们可以了解到,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那么请问, 看到这个题目以后, 你们会有什么样的疑问呢?”有的学生就问道:“老师, 植物也有血管吗, 他们的血管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看到吗, 也是输送血液的吗?”有的学生就起来主动回答:“老师, 我知道, 植物的血管就是指的他们的茎。”有的同学又问:“那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为什么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茎呢, 植物的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器官?”对于如此多的精彩问题, 教师自然是欣喜不已, 但我们的教学方式不是直接告诉他们, 而是因势利导, 启发和诱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于是我说:“同学们, 你们提的问题我也很感兴趣, 我也很想知道其中的答案, 怎么办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动手, 一起来研究, 获取答案吧。”这样, 首先杜绝了学生们想从老师这里获取答案的想法, 从潜意识里引导他们自己去获得答案, 从而提高了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培养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多元评价, 激励问题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 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 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把握新课程标准, 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在积极地表扬和肯定的回答中强化问题意识。综合分析起来,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分成如下三种类型:一种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很快得到解决的问题, 这类问题一般来讲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一种是通过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者翻阅资料等自主探究活动中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种问题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最后一种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也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 教师要明确地让学生意识到, 不管是学习还是研究, 并不是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问题的目的不完全在于马上解决, 而是培养一种问题意识, 对于他们来讲, 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 就已经是成功的一部分了, 要告诉他们, 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必备能力之一, 从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各种方式, 比如翻阅资料、上网搜索、访问专家等去了解和探究, 从而培养他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 而不要因为产生问题无法解决而丧失学习的动力。评价学生“提出问题”时, 应基于学生成长的客观现实, 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的理念,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用鼓励语言进行评价。比如:“你的问题是通过你平时的仔细观察后提出的, 细心和耐心使你得到了更多的收获。”“你用了异中求同的方法提出问题, 很科学。”“你用了同中求异的方法提出问题, 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不轻信书本, 不迷信权威, 你很有勇气。”等等。也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方式, 如鼓掌, 伸出大拇指, 做一个OK的手势, 荣誉命名, 等等。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 实施开放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无疑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当成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们有勇气提问, 并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才能使他们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心态, 养成自主设问、自主解决的良好习惯。
摘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 篇13
参与新区组织的《小学生英语单词记忆策略研究》小课题研究已经几个月了,当时,针对我校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出现的问题,我适时选择了《小学生英语单词记忆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初始阶段的懵懂与困惑,也经历了实践中运用课题研究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欣喜。课题的实施,不仅增强了我们英语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效率,学生能主动运用记忆单词的策略帮助自己记单词,彻底改变了“记词难、不爱记”的状态,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成功做法:
一、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课题实施初始阶段,我先探寻适合我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书籍少,我们就通过网络搜集各家各派的单词记忆理论。然后通过集体讨论,针对学生实际,筛选出有效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方法。然后,我们对各册教材出现的单词进行分析,让课题组成员每人承担一部分,拿出本人所承担的单词记忆方法的方案,汇报后共同分析,提出更好的建议并汇总。这一步的实施,为课题实验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实践,追求记词成效
在课堂上,我们开始了科研实践。我们摆脱了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法,通过教材中的具体单词,适时教授他们记忆单词的一些具体方法:字母发音规律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分解组合记忆法、替换法等等。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这个单词的字母和发音之间有什么规律?这个字母习惯发什么音?我们学过的哪个单词中这个字母也是发这个音?”“这个单词换一个字母,会变成哪个你学过的词?”我们有时给出他们一个最佳的记忆方法,有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寻求更好的记忆方法。“这个词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我们总是激发学生做一个智慧的人。我们的学生变得越来越爱动脑,慢慢的形成了自己记忆单词的各种方法。
三、合作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我说的合作交流分为两方面:一是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二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有合作交流才有真正的提高。科研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不明白的地方,会出现很多的疑问,我们从来不忘记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一个问题,由大家共想策略,再难的问题我们也会总结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例如,有一次一位老师提出“有部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已完全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家长也不管,我们怎样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坐在一起讨论:有的说我们还是要尽最大努力关爱这部分学生,课上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可以用课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补课;有的说可以发动学生,让学生发挥一带一的作用,给帮别人的同学以适当的奖励,让学生懂得帮助别人不仅是美德,而且是自己巩固知识的一个很好的过程。听到这么多好的建议,这位老师也就有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了。
我们总是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我曾告诉学生:“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人就都有两个思想。而且有可能会碰撞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精辟的思想。”在学生记忆单词时,我最渴望听到的是:“这个单词我是这样记的……,你是怎样记的……?嗯,某某种方法更好。”“这个单词你会吗?我是采用……种方法记的,很有效,你也试试?”学生间的另一方面的合作还体现在他们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可以共同记忆单词,并能够互相检测和监督。为了检验自己的记忆结果,可以互考,共同进步。
四、探究研讨,见真知闪灼见 我校为了让科研取得更好的成效,组织了各科研课题的实践研讨课活动,目的一是引领教师怎样在教学中真正地实践课题,二是通过研讨课来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探究研讨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讲课者本人提高的过程,也是听课人提高的过程,更是大家共同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真知灼见的过程。我最喜欢看到大家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争论过程。为了论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每位老师往往要拿出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将所有人研讨所得出的共同结论再应用于课堂,指导实践,验证得出新结论,这样的过程正体现了我们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存在不足:
1、课题实施期间,都能把单词记忆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搭建单词记忆的桥梁,把它设计成课的亮点。但由于英语课课时少、任务重的特点,每节课难以持之以恒地都这样做。
2、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确实需要不断地重复记忆,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这么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做专项训练。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克服新的困难,找到训练的突破口,把单词记忆教学进行到底。
努力方向:
1、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2、想办法,找原因。多作研究的冷思考,权衡利弊,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单词记忆的兴趣和能力水平,争取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3、一如既往抓好常态研究,总结经验,力争做出具有借鉴价值的成果。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7-17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08-27
科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09-3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09-02
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问卷调查08-01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27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10-04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11-09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09-13
科学个人课题小结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