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程

2024-11-01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程(精选9篇)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程 篇1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正如陶行知所说:“脑口手并用”。学生在参与各种科学探究的活动中, 科学素养自然会得到培养。因此, 做好实验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前有效引导, 明确要求

1. 领会实验要求

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总是和目的性、方向性紧密相连, 如果实验的目的性明确, 必然能激活他们的认知内驱力, 同时也诱发他们探究各类新鲜事物的欲望。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实验的表面, 只是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能完成实验赋予的各类探究, 也不能高效地整理事实。因此, 在实验前,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点。

2. 学会实验方法

科学探究中, 掌握实验方法很重要, 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对于简单易操作的实验, 教师可以先规范、熟练地进行演示, 并配以深入浅出的讲解, 学生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的实验, 教师可采用“分步讲解法”, 引导学生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并要讲清楚每个环节操作过程的注意点,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思路。

3. 教会分工合作

科学的实验课上, 可以把6~8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 开展探究活动。很多实验依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进行操作, 很难完成。小组探究既能提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也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 取长补短, 既分工又合作, 使实验高效完成。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不难发现, 每一小组总是只有一半学生充当实验的“主力”, 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比较, 忙得不亦乐乎, 而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 这其实已违背了小组探究的初衷。

为此, 教师在实验前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 每小组除设置组长外, 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个性爱好、学习情况等安排作记录员、监督员、操作员、观察员、发言员等, 这些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 以便发挥小组探究学习的最大化,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实验中细心指导, 亲历过程

由于小学生主体的不成熟性, 决定了实验的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引导与支持。科学课堂上实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有效。

1. 材料选择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基本组合、叠放次序, 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 学生解决科学问题, 获得科学知识, 提升研究能力, 必须以材料为基本载体, 学生赤手空拳是很难进行科学探究的。

典型材料的组合来源于日常生活, 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 这样的材料才是“有结构的材料”, 才是有用的。它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顺序、认知规律, 还应生动、形象、有趣, 使学生喜爱。学生能凭借自身的能力, 借助这些材料来发现、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 提高能力。

2. 有效指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该走近学生, 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对学生的实验现象及时关注并思考。

小学生年龄小, 思维还不全面、深刻, 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的实验现象很成功, 可记录不完整, 甚至与现象不符合, 有的现象和记录都写得逻辑不清。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述说, 不仅述说实验现象, 也述说实验记录, 述说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 也是给学生一个纠错的机会,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实验记录要实事求是, 要科学合理, 更要记录有意义、有价值的现象。因为记录也是学生思维的再次体现。

3.“节外生枝”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出现操作性的失误是难免的, 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随时进行巡视, 确保学生操作的有序、科学、规范, 使实验有效完成。如学生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 通常喜欢用嘴巴去吹灭, 而不用灯帽盖灭, 教师就应立即纠正。如学生在使用测力计时, 通常读数时视线没有持平;如学生在实验中发生了意外,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形成不了统一的意见, 也应及时进行处理, 确保实验有效完成。

三实验后分析归纳, 有效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 学习中缺乏思考, 思维难以得到提升。实验结束后, 如果学生获得的知识仍是很少, 大脑依旧空白, 能力提升一无所有;如果实验结束后, 学生只看到现象, 没看到本质, 还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层,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识和能力也没有得到深入, 这种“活动有余, 思维不足”的现象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通病”。因此, 教师在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归纳、分析, 这样, 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也确保了科学实验的有效和高效。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程 篇2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强调从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中解释,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 合作探究 指导 探究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科学。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而我们许多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上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去发展了。

如何上好科学课?怎样教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科学老师正在讨论的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学习科学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土壤与生命》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土壤,让学生用牙膏盒、墨水盒、塑料袋等收集不同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挡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就会消弱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固体和液体》时,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叫学生收集生活中体积不算大的固体来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哪些东西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所以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记得有一个小组汇报“面粉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有的小组表示默认,但有两个小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所以同学们争论起来,课堂似乎有点乱。这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当时也把我搞糊涂了,可我还算聪明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大家静一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证实一下好不好?”一句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通过实验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动手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三、重视过程,学会运用

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先从提出问题做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会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是学生终身受用、可持续发展的“本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过程的意识与方法的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抓课堂效率,注意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进步。要做到该放手的要利落,该指导的要耐心,该表扬的不能错过,该批评的不能含糊。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尽快提高自己,迎难而上。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就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就会更有效地造福人类。

自然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上好自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自然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怎样上好自然课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疏浅看法。一.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还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容易对单一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学生的知识深度。

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性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水平也有深有浅,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要求、方法,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如刚入学的学生只限于让他们认知事物,不必要深入理解,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才逐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并且要从各个方面细致地进行指导,如怎样观察、预习、复习,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记录等。2.不要随意改变教材的内容。

有的老师为了简化教学步骤,常常省略了课文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一节课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第十一册第2课《植物与环境》中的“绿豆生活所需条件”实验,要9至10天左右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做完,便采用口述的方法取代,那么只能让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一头雾水”,长久采用这种方式的话是无法吸引学生学自然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为拓宽了知识的深度,甚至引入了初中内容,这样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深不可测,品不出味而中止听课,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3.不要一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谓是中国教育的千百年“传统”了,单这种满堂灌,粉笔加黑板的老方法,呆板单调且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学生听到自然课就感到厌烦。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完成。1.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时要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目的只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积极的思考。2.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达到目的。

在教学中不象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先将学生带入一种充满学习内容的独特环境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揭开某一自然现象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第十二册《彩虹的秘密》,可先问学生谁看到过彩虹?它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出示相关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被美丽的景象迷住,但谁也说不出其形成原因,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候就可顺势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及“喷水形成彩带”的实验做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总结出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原因。这样教学的话,不仅老师感到轻松,学生也很容易接受。3.开设相当数量的实验操作课。

实验课的开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1)作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所以做实验时最好将各班分成固定的几组,从每小组中选一名组长,先由老师指导单独完成实验操作,上课时再由组长分头指导各小组成员。如《矿产》一课需不同的矿物标本,可利用山区特点,让各小组长带领成员收集一些不同的标本,回来后老师先教组长认识,实验课上再共同研究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做既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材料的重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开展课外实验。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近几学期来,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知识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滩、林场进行实践活动,采集了各种植物标本,增强了他们对自然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自然的兴趣,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与合作意识的培养。4.适当拓宽课本知识的范围。

有的课文内容安排(到了六年级亦如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在10—15分钟就讲解完了,但学生的求知欲还比较旺盛,这时候就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如教《我国珍稀的动植物》一课,讲完书中内容后,我又增加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珍稀动植物,如仰鼻猴、藏羚羊、鹅掌楸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出示了收藏的相关邮票、电话卡等物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生活爱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篇3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他们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然后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电化”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既优化了教学环境,又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关于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上会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继而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得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原因所在,不仅启发了学生思维,还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作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程 篇4

中国历史上, 当出现洪涝和干旱的时候, 人们常常将年轻女子送给河神做妻子来乞求风调雨顺。而在当今社会, 这种祭拜河神来祈求风调雨顺的方法是十分可笑的, 因为这种方法并不能换来洪涝的平息和干旱的结束, 只是白白地断送了那么多条年轻的生命而已。那么, 为什么我们知道为河伯娶妻不能换来风调雨顺, 而我们的祖先不知道呢?原因是我们的祖先对科学的探索还不够, 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正确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而我们通过课堂学习了科学家们探索出来的科学知识, 有了科学知识做铺垫, 我们对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正确认识了。所以说, 学习科学知识, 可以将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牢笼中解救出来, 并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从而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学生明白了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才能重视对《科学》课程的学习, 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 如何让学生明白科学的重要性呢?

我认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将过去科学不发达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与科学进步后人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 让学生知道学习《科学》的好处。当然,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告诉学生, 科学是怎样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怎样改善人们生活的。例如在《神奇的机械》这一文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向学生举生活中运用了力学原理的刀子、剪刀、自行车、起重机等例子来告诉学生, 正是科学的运用, 使我们的生活改进了。

二、要求学生留心生活

课本是专家学者根据相应年级的学生量身制定的教材, 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 是符合学生学习的标准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 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给学生讲解教材,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本知识, 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工作。

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生活现象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 可以说生活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探索库。在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科学知识来使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所以, 教师要求学生留心生活, 注重生活细节, 让学生将生活与科学学习相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就拿《白天和黑夜》来说, 该单元的探究活动是从观察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的, 如果学生在平时注意留心生活的话, 学习本单元时, 教师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太阳和月亮的基础上, 再加上一些生活实例 (如在有日光的情况下, 一天中影子随太阳运动而运动的变化是怎样的) , 从而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描述一些现象, 使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 学生才会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的学习中去, 加强对《科学》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中加入科学家做科学研究的故事;也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等来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进化》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达·芬奇的故事;而《光与色彩》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质疑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了质疑, 说明学生积极地思考了, 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 在刚开始的时候, 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不成系统与规范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先通过示范性的提问, 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知道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在学生知道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后, 教师这时候就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了。等到教学工作到了这一过程, 教师接下来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问题或许会千奇百怪, 但是, 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不予理睬。即使学生提出了千奇百怪的问题, 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鼓励学生质疑。最后, 教师要对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这些在课堂上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 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这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鼓励合作, 合作与竞争并行

《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 在进行《科学》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合作,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科学》的实验课上, 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好, 然后将实验的课题公布。教师本着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原则, 让学生进行小组赛, 随后评出实验做得最好的小组, 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进步。

六、鼓励学生坚持《科学》学习与探究

《科学》课程涉及的某些内容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不太好理解和学习的, 当遇到课本中较难知识点的学习时, 有些同学会打退堂鼓。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读些科学家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学习与探究的事例, 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受到科学家的高尚品质的熏陶, 这对于鼓励学生坚持学习与探究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进行《遗传与生物》的讲解时, 就可以讲讲达·芬奇进行科学研究时遇到的阻碍, 以及在困难面前他是怎样继续坚持科学探究的。

七、总结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心得体会 篇5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就对这次培训的体会说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1.科学课的特点

科学的特点在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上。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可以证实的、证伪的、可;可以重复检验的;是符合逻辑的,可以推理的;是有局限性的,可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文化的现象,着重反映在科学家身上。比如求实的精神、理解的精神、民主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是构成孩子的两种思维方式,培养理性思维从证据开始。如为什么飞碟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可呢?因为它得不到科学证实。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生的质疑精神,世界上真的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吗?世界上不可能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结论的意义是:(1)、属于孩子们正真的科学结论(2)、这个结论蕴含的价值远远超过知识(3)、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态度(4)、保护了孩子的质疑精神。2.现在小学科学的现状

科学教材难把握;科学课难上,科学课难评价,科学课对教师的要求高。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小学科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探究发现法

探究发现法的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学生进行假设猜想③分组观察实验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⑤归纳总结(2)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3)小组合作法

小组分工与合作,小组内分有小组长,记录员等。小组长组织实验监督汇报,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要注重事实,每次实验尽量每个组都作出汇报,以讨论为主要方式。(4)角色扮演法(5)现状调查法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的殿堂。

实验是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做实验室要做到:①明确实验目的②设计实验③明确任务④明确结果⑤应运结论。在培训过程中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好实验。罗老师在做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时清楚的演示了整个过程,在实验前先做了油和水的混合实验,回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让学生分辨水和白醋,猜想水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并经过两次实验证明产生了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且在整个实验中学生都非常有秩序,他们分工明确,并且把积极性都投到了实验当中。在另一个实验热是怎样传递的,徐老师先出示烧水片段,让学生思考火在锅下面加热为什么锅里的水会变热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两组巧妙地实验证实了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向温度较低的地方传递的。经过这两节课都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二、运用当地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在教学《青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青蛙是怎样跳跃游泳的,就可以观察我们身边的青蛙。学习植物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内,亲身体验观察。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把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应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尽量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6

关键词:科学;实验;研究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做好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科学来源于实践,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认识科学始于观察科学,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科学。如“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为什么淋湿的衣服会干?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或下雪?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现象,总结科学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实验设计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小学生一般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实验设计要丰富活动形式,以吸引学生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为基础。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样的课堂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感受,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科学条件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们想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让学生捕捉各种昆虫,并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时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二、做好实验过程的指导

(一)动手实验,培训骨干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就要对科学教学中的每项实验事先进行一下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得了解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地方的材料需要更换,哪种方法需要改进。例如:有位教师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才克服了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另一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卡了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原来是没有做准备实验。总之,教师做“准备”實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每一小组成员都进行指导,因此可以挑选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必要时还要对他们事先进行培训,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组员,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二)制定制度,养成习惯

小学生进入实验室一般都很兴奋,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将老师提的实验要求全都忘光了,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因此,教师要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可以有效防止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失误和事故,也为顺利完成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读懂说明,明确要求

每一个实验盒里都备有多项器材,能够进行多项实验,为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必须按照实验盒上的说明和老师的要求有序进行。例如:在第六册《科学》电流和电路的实验中,不明确老师讲解的电路的并串联关系,不按实验说明中的步骤进行,就难以总结出哪两种状态下灯亮些,哪两种状态下灯暗些,还有可能导致短路现象。

(四)分步进行,做好小结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程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探究, 培养学生兴趣

科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探究, 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程, 教师不能把它当成一门灌输的课程, 它主要就是要通过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而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则更易将学生与科学课程拉近,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 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例如, 在学习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这一课时, 教师以生活为源, 创设情境, 有效地促进学生融入探究。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为此, 教学前, 教师利用多媒体, 搜集不同声音的音频, 分为声音一、声音二、声音三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点击对应的按钮, 播放生活中的声音, 有飞机声、流水声、火车声、婴儿啼哭声, 等等。这些熟悉的声音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教师趁机抛出问题, 刺激学生探究: 这些声音都是怎么样发出声音的? 是否借助一定的物体? 你能否把生活中的声音分类? 很快, 学生便投入情境中去探究。由此可见, 科学教学中教师依据恰当的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 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与激发。

二、创设悬念情境, 激发探究, 点燃学生激情

悬念情境主要是利用疑问, “吊”学生胃口,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解决悬念。众所周知, 小学生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龄阶段, 因而也饱含解疑之心。为此,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一定的悬念情境, 让学生“欲罢不能”, 从而有效地驱动学生探究, 并且点燃学生的探索激情。在设置悬念时, 也要控制好难度, 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悬”, 也不能让学生有过多的畏难情绪。也就是说, 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悬念设置的难易原则。例如: 在学习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 教师以悬念情境刺激学生探究,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面包, 是平常学生喜欢的食物之一。当然, 也有不少学生买过发霉的面包。教师以此作为情境切入口, 刺激学生学习。师: 同学们, 你们都吃过面包吗? 学生回答“吃过”。师: 看看老师手中的两块面包, 有什么不同? ( 重在引导学生说出有一块面包是发霉的, 一块是正常的) 很快, 学生回答到重点处。师: 面包为什么会发霉呢? 导致面包发霉的因素有哪些?此时, 学生感觉到有点困难, 于是, 积极探寻答案。

三、创设实验情境, 激发探究, 学生动手操作

科学学习中有很多实验部分, 这些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才能形成更加深刻的学习印象。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以实验为诱导探究因素, 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 动手亲自体验实验, 实现知识的吸收。例如, 在学习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 教师以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 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放到讲桌上, 有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等。紧接着, 教师与学生互动: 同学们, 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到摩擦力, 如在地面上拉桌子、写字时铅笔尖与纸的摩擦等。你们能够猜想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由此, 学生开始竞相猜测。有学生说“与物体重量有关系”;有学生说“与接触面有关系”, 等等。师: 同学们, 你们看讲桌上的器材, 你是否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由于学生都想一展自己的能力, 为此积极参与到实验中, 一探究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 学生对科学学习愈发感兴趣, 也能从中发现更多的知识, 因而逐渐促进自身发展。

四、创设实践情境, 激发探究, 促进学生发展

实践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引导学生延伸探究, 从而最大化促进学生发展。仅仅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是不够的, 教师还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 以情境诱发学生去延伸实践, 从而汲取更多的知识,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其实, 科学的世界是无止境的, 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探究, 等待探究。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实践延伸探究的能力, 带动学生探究发现, 从而享受科学的魅力, 发现的惊喜。例如, 在学习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一课时, 教师以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延伸探究, 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了基本内容后, 教师便引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 延伸实践。师: 同学们, 如果让你做个改造的太阳能热水器, 你会改造哪里?请根据实践探究。你还会制作什么样的热水器? (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制造) 由此, 教师驱动学生进行延伸实践探究。对于学生的作品, 教师要加以表扬学生的思维, 从而驱动出更强的探究动力。

总之, 情境创设在小学科学中必不可少。作为科学教师, 要注重以情境带动探究, 从而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最大化发展。

摘要: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从目前来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两大重要问题, 即探究与兴趣, 主要表现为:教师单纯以灌输方式授课, 忽略了放手给学生探究;教师只注重教, 忽略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从而生成兴趣爱好。为此, 以情境作为载体, 带动学生探究, 燃起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兴趣

参考文献

[1]赵玉春.从情境中探究, 在兴趣中发展.艺术品鉴, 2015.

[2]殷强.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 (18) .

新课标下如何上好《科学》课 篇8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实验教材与六年制教材相比, 在内容安排和编排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1.内容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降低了难度;形式上, 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大的空间。每一课都是先提出贯穿本课核心内容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是观察或实验部分,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或实验探究, 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加以分析总结, 认识科学现象和规律。即按“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或“问题———分析———综合———应用”的结构形式编排。

2.在能力培养方面, 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内容, 有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内容, 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与教材结构形式有机统一是教材编排的显著特点。教材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和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 这种编排形式让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实践,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调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的这一特点和要求, 以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 在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中牵一牵、扶一扶, 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科学知识, 提高探究能力, 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挖掘教育因素, 提高科学素质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课程, 是一块具有开发价值的科学教育宝地。要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 就应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那么, 在科学课教学中该如何体现科学素质教育呢?

1.让学生接触大自然, 认识大自然, 并通过组织科学探究实验, 从问题、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精神和兴趣都是学生发展的动力, 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2.结合《科学课》教学, 使学生懂得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有待于人类去探索发现, 如生物世界的奥秘, 宇宙空间的奥秘等, 领悟科学无止境、学习无止境的道理, 使学生从小树立探求科学真理的远大志向。

3.结合科学教学内容, 给学生讲一些志立于科学研究、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科学家的故事。如教学“电”这一单元, 我有意识地介绍爱迪生和富兰克林这两位科学家;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我介绍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介绍科学家探求科学真理的曲折经历和不懈精神, 使学生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受到启迪, 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 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科学精神。

4.结合环保内容,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外, 了解当地环保情况, 收集图片资料, 担任校外环保宣传员。学生通过环保实践活动, 有所感悟, 有所行动, 增强了环保意识, 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

三、组织实验探究, 培养综合能力

教材中的科学实验, 教师演示指导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他们去观察现象, 总结规律。一个实验包括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器材学生应会认识和操作使用, 实验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去合作探究。

1.在探究实践中, 观察现象, 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核心, 是学生体验学习科学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动脑动手,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积极参加科学竞赛活动, 把自己的科学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展示出来, 相互学习交流, 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沉和浮”这一单元后, 我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造船比赛, 要求学生拟写造船计划, 展示作品, 检验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多。通过制作竞赛, 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兴趣更浓了, 大胆设想船的设计,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2.在探究活动中要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把握“导”和“放”的度。“导”不是满堂灌, 说结论, 而是教师跟随在探究路上点拨指导;“放”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在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中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实验准备充分, 学生实验积极, 但实验结束后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主要原因在于实验中教师放得太多, 没有引领好学生实验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 引导学生借助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想象等思维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新的发现及时赞赏, 不管猜想如何, 发现怎样, 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科学思维。在探究实验中应注意探究过程评价, 包括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计划、实验器材运用、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现象的发现、实验结论的归纳、新的科学问题的提出等。

4.用评价激发学生探究, 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掌握探究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集思广益、合作交流、互相监督、各负其责、取长补短, 从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实验教学中可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合作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的探究模式组织探究活动, 让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验证问题, 得出结论。从现象到结论是探究中的一个难点, 是实验、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且不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急于求成, 错失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契机。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9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笔者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山区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明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明确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就地取材選择实验材料

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

2.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3.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上一篇:有机化蒙脱石下一篇:环磷酰胺冲击联合激素